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5篇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MBA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研究 7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党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
海交通大学 MBA 学位论文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研究
7
第 1 章 绪论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三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不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使我国国有企业找到了自己最终的方向和目标。今天,我国国企改革成绩显著,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断深化,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不断加速和优化,国有经济通过产权多元化改革不但没有遭到削弱,反而更加强大,国有资产实力有了飞跃的发展。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没有错,而且未来还要坚持下去。
国有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理论上的坚定性,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实践中的勇气,敢于直面矛盾并有效化解矛盾;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改革办法。这三条是支撑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走到今天、并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基础。①①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企业产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虽然己确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但企业形态的转换只是完成了现代企业一般框架的搭建, 要使其真正按现代企业的要求运作起来, 最重要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能否使国有资产增值, 因此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异常紧迫和重要, 否则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还停留在以往的传统模式, 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就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国有企业改革就谈不上成功。
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但现实改革中国有企
① 邵宁, 《写在国企改革 30 周年之际》 , 《企业管理》2009 年第 1 期,第 5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BA 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研究
8业存在的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股东会、董事会形式化、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己经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2009 年 12 月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最难的课题。因此如何在治理结构上进行制度创新,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本文正是出于此目的,通过实证方法, 重点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法,即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制度、执行制度。由于治理结构制度创新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要结合其外部体制、 制度的改革, 主要是国有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创新,正如木桶理论那样, 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整个木桶所能接受的最大水量, 只有把三个层面上的制度创新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全面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于我国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1.2 论文研究方法、框架及主要内容 1.2 论文研究方法、框架及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各有侧重。
(一)信息收集和分析阶段 研究第一阶段是进行研究对象的信息收集和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目标是收集上海市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资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在信息收集阶段采用了收集书面资料、个别访谈的方式。书面资料主要通过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查阅相关学术文章资料等途径获取, 个别访谈主要与部分市属集团公司、 二级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二)解决方案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针对存在的问题, 学习相关理论和他人的研究结果, 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并从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出发,制定解决方案。
全文共分六章,在逻辑结构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理论及有关背景、实证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进行具体案例分析的顺序展开,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主要内容、论文观点议等。
上海交通大学 MBA 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研究
9第二章主要是理论和背景分析。主要对制度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国内研究现状等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主要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概要分析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其次以上海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主要从董事会、监事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章主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国资委职能定位不准确,董事会与经理层、党委会关系不顺,董事会制度和机构不健全,监事会作用没有发挥等,并进行了问题原因分析,最后还引述了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
第五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外部体制、机制方面, 主要是进行国有产权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基础;二是对完善董事会的运行机制、发挥监事会作用提出建议。三是提出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塑造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文化、切实加大监督的建议。
第六章是具体案例分析。以上海某国有企业为例,分析了其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在治理结构方面的经验做法,并归纳了其创新点。
1.3 论文主要结论1.3 论文主要结论
目前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但问题还不少,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从外部体制、机制方面分析,主要是产权改革还不够深入,各级国资委职能定位不准确;从内部治理结构机制方面分析,一是董事会与党委会、经理层的关系没有理顺,在对经理层的任命权方面与党委会职能交叉不清或没有实际掌权,对经理层的激励、约束不够;二是董事会制度不健全,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没有建立,董事会决策能力不强,没有实际履行把握大方向、大原则、大方针的职能;三是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发挥,机构严重不健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建议包括三方面,一是外部体制、机制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 弱化国资委行政部门身份; 构建以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作为国有出资人代表的新型运营体制;优化产权结构,加快国有资产上市步伐,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主要是理顺董事会与经理层、党委会的关系;健全董事会运行机制;加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等。
三是外部制度方面, 包括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公开、 塑造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切实加强监督等。
上海交通大学 MBA 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研究
10
第 2 章
制度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 第 2 章
制度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
2.1 制度理论 2.1 制度理论
2.1.1 概述 2.1.1 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实际的制度变迁进程以其独有的路径在向前迈进。
在制度变迁进程中利益得以显性化的地方政府也在该进程中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
要深入地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 有必要对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进行简要的考察, 分析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 方式和约束条件, 以便为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所谓制度变迁,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是一种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在思想史上,一些思想家从不同角度研究过制度变迁的问题,其中,有影响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有二种:
一是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是在批判和继承古典学派的方法基础之上创立发展的。
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理论当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做出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而其制度变迁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的具体展现。
马克思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同时, 在研究所有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主要包括了所有制与所有权理论、社会发展更替的规律、国家与意识形态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曾这样评价过:
“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理论中,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② 在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中, 生产力是决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 是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对马克思关于科技进步是制度变迁推动力的观点表示了赞同,诺思说:
“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②道格拉斯.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版,第 68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BA 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研究
11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因此,在新制度经济学家那里,马克思的观点被划入了技术决定论或生产力决定理论当中。
在制度变迁的主体上, 马克思则认为人是制度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也是社会的人。③ 2.1.3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理论 2.1.3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是应用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学科。它源自这样一种命题,即理性选择将创造和改变诸如产权结构、法律、契约、政府形式和管制这样一种制度。它们帮助创造的这些制度和组织将提供激励或建立成本与收益, 这些激励或成本与收益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将支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对于制度的定义,诺斯认为: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 诺斯用产权结构的激励效应来说明制度是怎样影响经济增长。他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而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 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定产权, 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 具体说就是创造一种使个人创新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的机制,以保证创新活动主体得到应有的报偿。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建立竞争性和排他性产权。
但是,诺斯也注意到, 这种理想的产权安排从未有过, “许多资源更近似于公共财产而不是排他性的所有” , “社会所达到的最好状态是提高私人收益使之尽可能接近社会收益,以提供充分的刺激来实现经济增长。
但增长比停滞或萧条更为罕见这一事实表明, 有效率的产权在历史上并不常见。
”诺斯一个重要观点是: 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技术性因素, 而是制度性因素。
2.2 公司治理结构定义 2.2 公司治理结构定义 企业治理结构最早由美国经济理论界提出, 在全球范围内, 企业治理结构问题是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 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或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与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通过建立并不断规范一个合理的公司内部组织体系, 以此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与水平, 妥善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分配关系问题, 并协调好相关权益者利益, 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与社会化。公司治理实质上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惯例
③ 曹雪松,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目标模式探索》 (2009 年博士论文)
,吉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MBA 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研究
12的框架下, 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害相关者利益的一整套公司权力安排、 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这种责、权、利的安排合理与否是公司绩效中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与一般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使得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责、权、利的安排特别困难,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效果不佳。
2.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 2.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在国外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为理论界所重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而出现的。开始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以“放权让利”为基本内容。1978 年10 月,首先在四川重庆钢铁公司等 6 家企业制定了 14 条扩权措施;1979 年 7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有企业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 、 《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规定》等 5...
篇二: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
141 期2020 年 % 月新形势下深化上海国资国企
综合改革研究张晖明( 复旦大学 200433 )摘
要 :
近年来 , 上海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取得了较
好成效 。
但对照 “ 高质量发展 ” 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 以及新一轮 “ 综合改革 ” 系统
集成性的工作要求 , 上海还需要多层次 、 多领域利用好各类存量资源 , 进一步释放上海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综合功能效应 , 打好新一轮综合改革 “ 组合拳 ” , 以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 “ 先
行者 ” 、 高质量创新发展 “ 排头兵 ” 作用 $关键词 :
国有资产混合所有制管理体制改革管资本中图分类号 :
F123.7.
51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1005 -
1309 ( 2020 )
08 -0005-0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 , 如何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无疑处在核心的地位 。
在
国有资本配置所形成的市场结构环境下 , 国资国企
改革一定要处理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带动
影响其他社会经济成分形成合力 、 共同发展 , 致力
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国有资产管理体
制改革处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 “ 顶层 ” , 或者说处
在最基础 、 源头上的体制改革位置 。
国有资产管理
体制改革有助于带动国有企业改革 "一 、 上海地方 “ 都市型经济体 ”
构造特点与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改革的""区域特色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 , 以都市经济体
的构造呈现出自身城市运行的特点 。
这种都市型
经济体构造特点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行中有突
出的特征表现 。其一,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 城
市经济工商活动相对集聚集中 , 国有资产存量密
度较高 , 在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国有资产的规模
数量分布范围和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 资本保值增
值能力相对更强 。
进一步说 , 城市经济运行中业
已形成的产业分工和市场合作关系 , 使得国有企
业凭借既有 “ 占位 ” , 总是处在一种相对 “ 稳定 ” 的
经营环境之中 。
对照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对于
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活力刺激 , 国有企业的经营活
力显得相对不足 。其二 , 也正由于上海国有资本存量密度较高 、
国有企业分布数量占比较大 , 伴随着整个经济体制
改革的推进 , 围绕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举措 , 更多
地触发要求明晰国有资本 “ 出资 ” 关系 , 明晰国有企
业的所有者主体 , 由此配套开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 。
正因如此,上海在 1993 年就开始率先试点
在政府机构建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 , 组基金项目 :
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 ( 编号 2019- A - 030- A )
。作者简介 :
张晖明 , 经济学博士 ,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教授 、 所长 。—
!
—
第 14T 期
2020 年 8 月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家
出资的企业等 3 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组织
体系 , 为全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路 , 积累
了相对成功的经验 。
2003 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
立 , 全国性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完全确立 。其三,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专门职能的加强 , 围
绕全社会国有企业运营所面临的困难 , 通过结构
调整等相关措施,降低企业的负债率 。
同时 , 通过
存量国有资产重组和使用性质转换 , 原来地处城
市中心地区的工业企业以 “ 退二进三 ” “ 土地批租 ”
等方式 , 也就是以国有土地资产 “ 市场化 ” 再配置
的体制创新模式 , 为上海城市更新开辟出一条有
效途径 , 大大加快了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和城市面
貌改变的节奏 。二 、 近年来上海推进国有资产
管理改革深化实践经验自 2013 年底 《 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
企业发展的意见 》 ( 即 $ 0 条 ” )
颁发以来 , 上海在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做了
大量工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经过分阶段努力 ,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在组织体制上实现全覆盖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运行中 , 政府的经
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互叠加 , 从事具体
经济活动的企业以 “ 行政隶属 ” 关系附属于政府部
门 , 导致国有的经济管理权力被分解在不同政府
部门 。
在企业改革深化提出政资分离 、 明确企业
“ 出资人 ” 的客观要求时 , 组建 “ 特设 ” 的国有资产
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就成为必然 。上海在建构政府特设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
系体制方面率先做出了成功探索 。
然而,对于金
融企业 、 文化传媒企业的产业化管理 , 客观上存在
着不同的运营方式 、 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方式 , 因此
这些领域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
性 , 难以简单地等同工商经济部门所配置国有资
产的运营管理 。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体系发育
的相对不充分 , 客观上造成对全社会国有资本进
行优化配置管理决策时 , 难以整体考虑工商经济
产业领域与金融 、 文化传媒等领域 ! 产业运营与金
融管理的配合存在脱节 。
伴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及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市场体系发育改革协同
机制认识的深化 , 2016 年 6 月 , 上海开始对国有
资产管理体系进行 “ 全覆盖 ” 的体制性变革 , 将金
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从原来由市政府金融办 “ 代
管 ” 正式划归国资委组织体系 。
对于属于宣传系
统的文化传媒产业的国有资产管理 ! 伴随着市场
化的深化 , 上海在原来实行"委托"管理方式基础
上,兼顾宣传系统自身运营特性 , 将文化传媒产业
纳入全市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体化综合性评价 , 并
结合系统的业务特点实行差异化管理 。( 二 )
伴随全市层面国有资本管理的全覆盖 ,
构建起综合性国有资本流动平台为提高国有资本配置综合运营投放和价值化
运营,实现国有资本 “ 开放性 ” “ 市场化 ” 流动 , 着力
提高资本流动的灵活性 , 上海在全市设立第一批
国有资本流动的平台型企业 。
2015 年初 , 上海组
建了 “ 上海国盛 ” 与 “ 上海国际 ” 两家国有资产流动
平台 。
这两家平台公司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方面
有所侧重分工 , 以促成在国有资本流动配置管理
运营上的专业化能力 。
“ 上海国际 ” 以金融类企业
为主 , 其他产业为辅; “ 上海国盛 ” 则以产业实业类
国有资本管理为主 , 金融类资产为辅 。
上汽集团 、
电气集团 、 华谊集团 、 上海建工集团 、 光明食品集
团 、 隧道股份 、 纺织集团等集团旗下的十余家上市
公司股权 , 已被直接或间接纳入上海的两大国有
资产流动平台 。
这样 , 上海委办局系统的所属企
业,都归并到市国资委管理的组织体系 , 实现了全
覆盖 。
与此同时 , 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委旗下国有
资产流动平台也开始运作,逐步受让辖区内上市
公司股权 。
正是通过明晰国有资本出资者主体等
改革措施 , 上海进一步理顺了国有资本管理的组
织体系和经营责任体系 。( 三 )
探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 “ 分类 ” 原则 ,
优化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监督管理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方式 ! 就是要从
“ 管企业 ” 转向 “ 管资本 % 如何将这一原则在动态
具体的经济运行中加以体现 , 且处理好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环境相融合 , 这就需要结合国有资本
具体配置的产业领域特点与动态经济管理目标要
6
新形势下深化上海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研究求 , 引入科学客观的 “ 分类 ” 监管原则 。
在 2013 年
初 , 上海对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开展研
究,形成以 “ 分类管理 ” ( 将国有资产具体分为 “ 竞
争类 ” “ 功能类 ” 和 “ 公共服务类 ” )
为亮点的 $ 0
条 ” 意见 。
对 “ 分类 ” 问题的研究 , 绝不是简单地加
以概念划分 , 而是具体延展到配置领域规模结构 、
治理结构 , 以及人事配置 、 人事管理方式 、 经营目
标要求和考核方式内容等,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
“ 分类监管 ” 工作体系 。上海所探索的 “ 分类监管 ” 理论认识和具体制
度设计 , 为后续中央研究起草 《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
企业改革指导意见 》 提供了一定的认识积累 。
中
央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 商业类 ” 和 “ 公益类 ” 两大分
类 ( 根据市场发育水平和国家对经济运行管理的
目标 , “ 商业类 ” 包括 “ 可充分竞争 ” 和 “ 暂时不能充
分竞争 ” 两小类 )
, 其中就吸收了上海探索提出的
有关经验 。( ( 四 )
)
运用 “ “ 有效市场 ” ” 环境和路径手段 , , 找准
混改对象 , , 稳健推进 “ “ 混合所有制 ” ” 改革基于具体的 “ 分类 ” 原则 , 有助于指导混合所
有制改革深化 。
上海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上也具有自身特点 。
一是强调市场化分层次评
价 , 将推进 “ 混改 ” 的工作重点放在集团层次上 , 特
别是对于竞争类产业有条件的都选择以 “ 整体上
市 ” 方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
目前上海市属集
团企业有超过 10 家选择了 “ 整体上市 ” 。
对于暂
时不能做到整体上市的 , 则积极推进其 “ 主业上
市 ” 。
通过 “ 上市 ” 路径 , 借助资本市场的管理规
范 , 可有效评估国有资本的实际市场价值,有效地
维护了国有资产权益 。
二是以集团企业为对象推
进混改 , 凸显操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体不是集
团企业层面自身 , 而是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
有权的国资监管机构 。
至于集团企业如何调度其
他社会资本 、 选择混合所有制多元出资的改革只
需要向国资委报备,而不是审批 。
具体地说 , 国资
委主要是在改革方向上予以明确指导 , 并进行合
规性管理 。
三是由于上海国企的运营状况比较稳
定 , 在推进混改举措时更多针对企业自身运营所
存在的 “ 短板 ” , 在吸收新的社会资金时更多考虑
补足要素短板 , 包括经营品牌 、 管理能力等 , 以释
放存量资产潜能和有效增加国有资本运营产出 。总之,推进混改所引入的国有资本市场化 , 面
对的是两个市场 : 一个是产权市场 , 一个是证券市
场 。
上海更多注重运用资本市场实现混改 , 上市
就是混改 。
在此基础上 , 进一步调整集团企业的
管理组织体系 , 原来的集团企业母公司取消市管
概念 , 由此构成国有资本 “ 出资主体 ” ( 国资委 )
与
集团企业之间新的管理关系 , 初步蜕变形成具有
上海特色的国资分工组织体系 。( ( 五 )
)
较大范围试点企业员工持股根据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 第六条所提出的原则 , “ 允许混合所
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 形成资本所有者与
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 , 借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
契机 , 较大范围地尝试引入员工持股的改革措施 ,
探索国家所有权与劳动者员工团队直接持股的新
的 “ 劳资合作 ” 产权制度形式 。
这是上海在探索有
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国有企业改革
的一个重要经验 。
继 2014 年上港集团试点探索
“ 全员持股 ” 改革方案 , 摸索形成符合法律规范的
成套制度 , 至今上海地方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累计
实施员工持股已达 397 家 , 有 8 家国资委出资的
集团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 ,47 家企
业建立股权期权 、 现金分红 、 项目跟投等长效激励
机制 。
新制度实施运行扎实平稳 。( ( 六 )
)
改革促进国有资本运营质量提高 , , 国有
出资企业全面提质增效借助混改举措的市场化契机 , 上海着力加强
资本流动性 , 带动调整优化国资结构布局 , 加快国
有资本向优势产业 、 优质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 ,
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领域的集中度超过
80 % 。
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社会发展
目标 , 促进企业突出核心主业 、 核心技术 、 核心竞
争力 , 完成重组整合工作 , 清理退出 “ 三个一批 ” 近
300 个项目 。
加快重组整合提升企业能级 , 加强
与中央企业 、 兄弟省市国有企业市场化合作 。深
化平台改革 , 推动国资流动,上海国际集团 、 上海
国盛发起设立科创 、 国企改革 、 军民融合产业投资
基金 , 完成国资平台三年工作计划 。
优化产业布
局 , 与央企合作重点发展集成电路 、 人工智能 、 生7
第 !4! 期
2020
年 8
月物医药等产业 , 申能集团与上海电缆研究所联合
重组 , 东浩兰生集团 、 光明食品集团 、 上海仪电完
成与上海轻工国际等 4 家委托管理企业的整合 。
42 家企业集团管理层级控制在四级以内 , 占企业
总数的 93.3 % 。
2018 年国资监管企业在 “ 一带一
路 ” 沿线国家投资项目 66 个 , 投资额 214.
08 亿
元 。
上实集团 、 海通证券等 20 家集团在港企业实
现较快发展 。三 、 对照 “ 排头兵 ” “ 先行者 ” 定位
探讨改革成效和存在不足对照 “ 高质量发展 ” 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要求 , 联系新一轮 “ 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
验方案 ” 强调 “ 综合改革 ” 系统集成性的工作要求 ,
上海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方面 , 仍
存在可以进一步探讨的不足之处 。( 一 )
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存在严重的分割
现象基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 全覆盖 ” 的组织基
础 , 这为上海推进市场深化,着力克服实体经济部
门与金融部门之间存在严重 “ 分割 ” 隔离的矛盾 ,
让金融资产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 、 服务于
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创造...
篇三: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探析前
言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 益深入, 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现代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推动企业与社会、 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 已经得到政府、 社会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浪潮。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 益引 起关注和重视。
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后,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逐步认识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也是企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 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 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
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中央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后, 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
“这件事办得好。
企业要向社会负责, 并自 觉接受社会监督”。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央企业是国有企业的主力军、 排头兵,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力量, 对发展先进生产力,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统筹考虑再生产过程中人、 环境、 资源等各个要素, 关注利益相关各方的需求, 重视保护环境, 着眼长期利益, 坚持企业与社会、 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十分重要的和谐创建活动, 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符合中央企业的性质。
中央企业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 能够促进企业全面创新, 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增强企业自 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扩大对外贸易和实现“走出去” 战略的重要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成
为影响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
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进行广泛宣传, 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起负责任的中国企业良好形象, 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与支持, 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 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充分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理解承担社会责任是中央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 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全面、 科学、 准确地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把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 指导和规范中央企业履行好所承担的各项社会责任。
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政府机构, 组织开展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研究, 目 的在于推动中央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工作, 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中央企业培育形成新的综合竞争力, 在全社会树立中央企业率先垂范,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本课题研究报告首先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着手, 明确了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涵义, 并从理论研究、 法律规定和实践等方面研究了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研究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实践。
报告通过分析中央企业社会责任问卷调查的结果, 分析总结了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报告总结了 六家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提出中央企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六个表率作用, 报告最后对建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机制提出了 具体建议。
第一章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的概念, 自20 世纪初期在美国提出以来, 出现了 各种不同的定义, 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一、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国际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欧美国家的演进过程, 按照社会关注的范围和程度,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一)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个别研究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60 年代)
在该阶段, 一些学者对社会责任进行了 个别研究。
一般认为, 英国学者欧利文· 谢尔顿于 1923 年提出了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满足产业内外人们需要的责任相联系,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
1953 年霍华德· R· 鲍恩出版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认为企业具有按照社会的目 标和价值观确定政策、 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自 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60 年代,约瑟夫· W· 麦奎尔指出,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 而且承担着其他社会责任。
但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 总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仁慈的利他行为而被处理为“外部性” 问题置身于人们的视野之外。
社会普遍认为在自 由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 二)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广泛关注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21 世纪初)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始,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的观点逐步失去了 统治地位, 陆续提出了“三个同心圆”、“金字塔”、“三重底线” 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
三个同心圆理论是指内圆是指企业履行经济功能的基本责任, 即为投资者提供回报, 为社会提供产品, 为员 工提供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 中间圆是指企业履行经济功能要与社会价值观和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 如保护环境、 合理对待员 工、 回应顾客期望等; 外圆是企业更广泛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 如消除社会贫困、 防止城市衰败等。
卡罗尔“金字塔” 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社会期望企业在经济、 法律、伦理和自 愿决定(慈善) 方面履行的义务。
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伦理责任和自 愿责任(慈善责任) 之和。
经济责任是指公司股东要求投资的合理收益; 员 工要求稳定且收入相当的工作; 客户 要求产品质量好且价格公道等。
经济责任是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理由与原因, 也是履行其
他责任的基础; 法律责任要求企业遵守法律规定,“遵循游戏规则”, 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 道德责任要求企业行为正确、 公正和合理, 符合社会准则、 规范和价值观; 慈善责任包括慈善捐助, 为员 工及家属提供生活设施, 支持当地学校,支持文化体育活动等。
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三重底线理论, 认为企业行为要满足经济底线、社会底线与环境底线。
满足三重底线, 不仅是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经济、 社会和环境业绩, 而且包括一系列的价值观、 问题和过程, 企业要考虑利益相关方与社会的期望, 控制业务活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追求经济、 社会和环境价值的基本平衡。
三重底线理论提出之后, 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共同基础。
即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企业要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 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 追求利润目 标, 而且要对社会负责, 追求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 还有其他众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 深入研究, 提出了 各自 的定义。
( 三)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发展阶段( 21 世纪初至今)
进入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日 益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义务、 挑战和追求。
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 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 定义。
主要的有:
在联合国“全球契约”( GLOBAL COMPACT)
中, 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应遵循“全球契约” 十项原则, 包括人权、 劳工、 环境和反贪污四个方面。
世界银行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 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价值观、 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 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欧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 愿的基础上, 把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整合到企业运营以及与 利益相关方的互动过程中。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积极推进社会责任标准 26000 的制定工作, 认为组织社会责任, 是组织对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为, 即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以道德行为为基础; 遵守法律和政府间契约; 并全面融入企业的各项活动。
二、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我国的传播, 与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一致, 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息息相关。
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 跨国公司的“工厂守则” 运动在中国启动, 家乐福、 耐克、 锐步等跨国公司对其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
在此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更多的是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 且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实施的贸易壁垒。
20 世纪 90 年代末, 中国的理论界, 主要是法学界, 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 比较系统的研究。
在我国政府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我国得到了 很大的普及, 引 起了 政府、企业与社会的极大关注。
在翻译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 社会各界提出了 很多大同小异的定义, 这些定义一般都采取广义的社会责任观, 即企业社会责任包括追求利润目 标的股东责任, 定义的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既要对股东承担责任, 也要对员 工、 用户 等其他利益相关方承担责任。
2006 年 3 月 份, 国家电网公司率先发布我国大陆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对所有者、 员 工、 客户 、供应商、 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 然环境承担责任, 以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 定义除强调企业要对利益相关方和自 然环境承担责任之外,特别强调了 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 前,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取得了 较大的进步, 初步取得了 共识,即一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要在对所有者负 责、 追求利润目 标的同时,还要对员 工、 用 户 、 伙伴、 社区、 政府等利益相关方负 责, 对自 然环境及子孙后代负责, 追求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在我国, 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方面维度(三维度模型( WHW)
) :
内容( 履行哪些责任, WHAT); 方式( 如何履行, HOW);动力( 为什么要履行, WHY)。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外来术语, 目 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主要停留在理念传播阶段, 一般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既要对所有者负责, 也要对其他利益相关方负责; 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但是总体上看,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甚了 了 , 影响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社会责任实践的蓬勃开展。
按照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最新趋势, 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需要, 运用 WHW 三维度模型建议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如下:
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为实现自 身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法律、 道德和商业伦理, 自 愿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和自 然环境负责, 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该定义揭示了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 利益相关方和自 然环境)
负责任的行为。
界定了 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 即企业担负社会
责任的范围或内容, 按照企业能否自 我选择的程度, 可以划分为:( 1)
必尽之责任, 如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 2)
应尽之责任, 如道德责任。
( 3)
愿尽之责任,如慈善责任, 。
定义反映了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 1)
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运营过程的全面融合。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必须做到把对利益相关方和自 然环境负责任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
企业发展要始终充分考虑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统筹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追求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2)
自 愿追求对社会尽责。
企业发展不但要自 觉遵守法律规章和社会道德的约束, 而且要主动追求高尚的商业伦理标准, 对利益相关各方和自 然环境负责。
定义揭示了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1)
内在动力。
企业遵循高尚商业伦理标准的价值观追求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自 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 然环境负责, 追求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是企业赢得社会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内在原因与根本依据;( 2)
外部动力。
法律规章和社会道德约束和要求; 实现社会...
篇四: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
分类号:密
级:
UDC:
本校编号:
1065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国资委功能定位研究
研究生姓名:
王伟
学号:
20140301050505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
赵万一
职称:教授
万方数据
硕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国资委功能定位研究
The research on functions of the SASAC
作 者 姓 名:
王伟
指 导 教 师:
赵万一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万方数据
申请学位等级:
硕
士
学科:
法学
专业:民商法
论文提交日期:
7 2017 年 年 3 3 月 月 9 9 日
论文答辩日期:
7 2017 年
月
日
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国资委功能定位研究 1
国资委功能定位研究
内容摘要 国资管理问题在各国经济管理中皆是重要的课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大萧条时期开始,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进入了凯恩斯主义,增加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有企业也随之增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起到了主导作用,有体量巨大的国有企业。我国国资管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改革,进入了如今的国资委管理时期。
国资委时期,虽然改变了以往国资缺乏统一管理的缺点,进入了国资委的系统统筹。但是功能定位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仍然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履行着行政管理职能,造成了国资委功能设定存在着如下问题:国资委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矛盾;国资管理代理问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矛盾;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越位和缺位。就制度设定而言,必须对功能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只有理清国资管理部门的功能定位,方能高效发挥其制度作用。
关于国资委的功能定位,学界主要存在着四种学说:“大国资”说,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国资委的工作,各地国资委要树立大国资的概念,建立系统融合、资源整合和工作联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行业国资委说,针对不同行业,设立行业国资委,由其对该行业内所有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责任,实现行业内全覆盖的目标;干净国资委说,国资委最重要的定位就是出资人,是纯粹、干净的出资人,不需要履行其他职责;单纯的监督说,国资委的核心职能在于监督,由其代表国家对国有公司行使监督权。四种学说各有利弊,单纯采用何种学说都不符合我国国资管理的现状。甚至有学者提出更为激进的观点,认为应当废除国资委,也有学者极力为国资委正名。
故笔者提出,以出资人与监管者功能分离为改革路径,以避免国资管理机构出资与监管两种功能引发的矛盾冲突,从而各司其职管理国资。就出资人功能而万方数据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言,以公地悲剧和自私假设作为理论起点,借鉴公司管理理论,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设立国资运营公司。就监管者功能而言,笔者主张,国资委应当专注于监管者职能,不应参与到国资的运营工作当中。事前监督包括:制定相关行政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对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进行法律方面的规范、对各个独立的大型国有资产公司董事会委派相关董事成员。事后监督,通过财务审计,并借鉴西方《公司法》的商业判断规则对国资管理行为进行合理性判断。
关键词:出资人;国有资产;公地悲剧;制度成本;商业判断规则
万方数据
国资委功能定位研究 3 Abstract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in all countries are important .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especially after World War II into the Keynesianism, an increas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economy,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lso increased. China belongs to the socialist country, the state-owned econom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great momentum. China"s state-owned assets after half a century of reform, into the current SASAC management perio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ASAC, although it chang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lack of unified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assets, it has entered the system of state-owned asse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tradictions i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SASAC as a contributor, still has a strong administrative color, to fulfill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resulting in the SASAC function set up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the investor functions of public authority and private rights ; state-owned management has a Long-term agent chain ;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gulators and regulators. In terms of system setting, accurat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role of the system.Only the state of the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posi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lay its state-owned functions. On the SASAC"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here are four main academic theory: "big state capital" that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te-owned system of a game of chess, a family of ideas, around the SASAC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arge state-The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of the industry,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be the industry by the "industry SASAC" to fulfill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vesto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y "full coverage". “Clean SASAC ”that the focus of the SASAC is the focus of investors, pure investors, clean investors, do not perform other duties; “Simple supervision” that the SASAC set up a special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The specific exercise of the state-owned companies to supervise the power. Four theor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imply use what doctrine does not meet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There are scholars sproposed 万方数据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SASAC should abolish the point of view, also have scholars support for the SASAC . Therefore, the author proposed to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function separation path for the reform, in order to avoid the conflict between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 supervision. In terms of investor funct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selfish hypothes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eory, learning from the company management theory, learning the Singapore Temasek model set up state - owned operating companies.On the function of regulators, I advocate SASAC as a simple supervisor, the SASAC i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state-owned operations. Prior supervision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legal supervis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the legal norms of the independent large state-owned assets of the company"s board of directors to appoint relevant members of the board. After the supervision, learn from the Western "Company Law" of the rules of commercial judg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assets to determine the rationality.
Keywords: Investors; State-owned Assets; Financial crisis; System cost;Business judgment rules
万方数据
国资委功能定位研究 5 目
录
引言 ............................................................... 1
一、国资委概述 ..................................................... 3
(一)国有资产内涵界定.......................................... 3
(二)国有委性质界定............................................ 4
二、国资委功能定位现实问题 ......................................... 6
(一)以出资人为立法目的........................................ 6
(二)现实之行政色彩浓重........................................ 6
(三)国资委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10
三、关于国资委功能定位理论争议 .................................... 19
(一)大国资委说............................................... 19
(二)行业国资委说............................................. 21
(三)干净出资人说............................................. 22
(四)单纯的监督说............................................. 23
(五)国资委功能已尽说......................................... 24
(六)国资委功能续存说......................................... 25
(七)小结..................................................... 26
四、国资委功能定位之完善 .......................................... 27
(一)国资运营平台发挥出资人功能............................... 27
(二)国资委定位为纯粹的监管者................................. 33
五、结语 .......................................................... 36
参考文献 .......................................................... 38
致谢 .............................................................. 44
万方数据
国资委功能定位研究
1 引言 (一)研究目的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其存废问题重新被学界所关注。笔者认为,国资委在当下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需求。国资委的问题不在于存废,而在于功能定位之矛盾。关于国资委功能定位的学说较多,其中有合理之处,也有空谈阔论。目前,国资委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出资人,又是国有企业的监管者,难以身兼二职充分履行两项职能,从而导致了功能发挥产生冲突。功能定位是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的前提,故理清了国资委之功能定位方能使国资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研究综述 目前研究国资管理主要有《探索与研究》、《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控股公司研究》、《国有资产的法经济学分析》等近 10 本书籍。就论文而言,其中关于国资委存废的最主要的论战发生在邓峰和蒋大兴两位教授之间。专门研究出资人制度的有 5 篇硕博士论文,专门研究监管的有 6 篇,但是从法学角度的较少,大部分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研究国资委功能定位的有 3 篇。这些理论成果几乎都有认为国资委行政色彩过重,或主张增加出资人功能减少监管功能,或主张只承担监管功能。但是这些文献忽略了出资人功能和监管功能不论是否归国资委行使,其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三)理论意义 关于国资委功能定位的问题,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成果较多,法学相对较少。纵观法学领域关于国资委的理论成果,都没有涉及国资委管理国资效率较低最原始原因的研究。在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干净出资人的趋势之下,本文将公万方数据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地悲剧和自私假设作为国资委运作效率低下的理论内因。从出资人和监管者分离出发,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和公司治理理论,提出解决国资委功能矛盾的设想。
(四)现实意义 任何理论成果,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方能体...
篇五: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
2007 年市国资委重点调研课题计划 课题
名
称 序号 承担部门 负责人 1 关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的调查分析 办公室 贾希伟 2 关于 2006 年委机关经费收支情况的调查报告 办公室 鲍
义 3 关于完善我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综合法规处 汪惠泳 4 我市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综合法规处 朱文耘 5 关于推进我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工作的调研报告 企业改革处 梁炳欣 6 各区、县市国企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建议 企业改革处 梁炳欣 7 关于我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情况的调查 企业破产办 洪
伟 8 关于我市企业破产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企业破产办 洪
伟 9 我市国有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发展规划处 王延伟 10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发展规划处 王延伟
2 2007 年市国资委重点调研课题计划 课
题
名
称 序号 承担部门 负责人 11 我市国有企业资产运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统计考核处 于立源 12 我市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及薪酬管理初探 统计考核处 车
群 13 关于规范我市区县国资监管体系的研究 资产经营处 刘延辉 14 关于建立我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框架体系的研究 资产经营处 陈晓天 15 国有企业资产损失核销认定中法律鉴证的分析 产权管理处 卢淑艳 16 国有企业改制中资产评估问题研究 产权管理处 卢淑艳 17 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思考 企业领导人管理处 孙国远 18 关于企业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 企业领导人管理处 孙国远 19 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调查与思考 党委组织部 成之明 20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委宣传部 牟
莉 21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遏制商业贿赂预防体系的思考 纪检监察处 郭英杰
3
2007 年市国资委重点调研课题计划 课
题
名
称 序号 承担部门 负责人 22 预防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途径与对策 纪检监察处 郭英杰 23 关于国有企业如何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的思考 信访稳定处 韩旭广 24 关于治理非正常访的对策 信访稳定处 韩旭广 25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课题研究 人事劳资处 刘
军 26 机关绩效考核管理方式初探 人事劳资处 刘
军 27 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监事会工作处 邱连军 28 我市厂办大集体政策情况的调查报告 集体办 于立源 29 沈阳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联交所 刘长林 30 如何发挥会员单位在产权市场的作用 联交所 吴
雁 31 关于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有关问题的政策研究 工业公司 王琳琳
4 2007 年市国资委重点调研课题计划 课
题
名
称 序号 承担部门 负责人 32 国企改制中的法律风险分析 工业公司 王琳琳 33 关于我市国企不良债权处置的思考 恒信公司 高振明 34 我市国有商业流通企业资产重组问题的研究 恒信公司 梁志方
推荐访问:关于国资委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