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诗歌3篇文化建设诗歌 2008年第6期(总第131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QinghaiNormalUniversity(P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建设诗歌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文化建设诗歌
0 8 年第6 期( 总第131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 o fQ in g h a iN o r m a lU n iversity ( P h ilo so p h ya n dS o cia lS cien ces)N O . 6 , 20 0 8G e n e r a l N o . 131清代咏青诗歌中的地方农耕文化马凤兰( 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 青海西宁8 10 0 0 7 )【摘要]在历代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诗篇中, 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 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 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来。本文仅以清代咏青诗歌为媒介, 采用“以诗证史” 的方法, 勾勒出清代咏青诗歌中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关键词]清代; 青海; 咏青诗歌; 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0 0 —510 2( 20 0 8 )0 6—0 0 7 6—0 4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寻根问源, 中国诗歌与中国历史几乎同生共长。
历史衍生了诗歌, 诗歌亦印证了历史。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 世事变迁。
可以说, 古代诗歌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在历代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诗篇中, 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 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 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
早在唐代, 就有许多诗人写下了大量描述青海的“边塞诗” , 但唐代描写青海的诗人中, 除高适、 吕温等个别诗人之外, 大多数人并未涉足青海高原, “青海” 在这些诗作中只是作为遥远荒僻、 连年征战的边塞的象征。
宋元两代, 描写青海的诗歌较少, 同样是由于地处世界屋脊、 江河源头的缘故。
路途的遥远以及交通的不便, 使得那些素好游历名山大川的文人墨客难以抵达, 因而无法领略到雪域高原那古朴绮丽、 壮美奇特的自然风光。
明清以来, 尤其是清代, 清王朝比较重视地方治理, 商业贸易、 文化沟通渐为频繁, 汉文化在青海东部地区传播较为迅速。
一方面, 在二百多年的历史时期里, 来青海担任府、 厅、 县各级领导职务的官员不仅颇有政绩, 又能赋诗作文, 也有一些朝廷钦差大臣奉命来青海祭海会盟、 领兵出征, 时间虽短暂, 但也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咏青诗歌。
另一方面, 由于清政府比较重视地方文化建设, 先后创建了一些书院和私塾, 青海人开始出境应试, 到内地各处游走的机会增多, 有的出任知县, 有的回青讲学, 其中多人兼有诗集流传。
因此, 清代咏青诗的作者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人物, 一是本地籍的文人, 二是旅居青海的文人和一部分地方官员。
他们的诗作, 全方位地折射出清代统治下青海的政治、 经济、 军事以及独特的风情和文化。值得探究的是, 中国自汉至清二千余年, 为何惟有明清, 尤其是清代有如此多的咏青诗歌记录时代跳动的脉搏?笔者以为原因不外乎有四:
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建设, 河湟百姓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出了自己的本土知识分子。
二是清政府有倾斜边地的教育政策, 促进了本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是通过清王朝的不懈治理, 河湟乃至青海在社会诸方面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 激发了本土和官宦诗人的创作冲动。
四是诗人们尤其是官宦诗人有意粉饰清王朝, 为其歌功颂德。然而不论诗人的创作动机如何, 当我们用历史线索串联起这些诗歌时, 基本上可以勾勒出清代青海这块高原沃土上曾经的风土人情、 史事变迁。
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诗篇佳作时, 高原独有的物华天宝、 奇异的风土人情和瑰丽的山川风貌、 凝重的历史军事场景, 便会跃然于我们面前。
华夏民族始终是农耕民族, 因此, 中国古代诗歌, 不管足对现实的描绘, 还是情感的抒发, 都不免带有农耕文化的烙印,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农耕文化的诸方面内容。本文仅以清代咏青诗歌中描写农耕的诗歌为媒介,采用当代著名史学家、 诗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 的方法, 粗线条地勾勒出清代表现青海农耕文化的诗歌基本[ 收稿日期]20 0 8 —0 6—0 4【作者简介】
马凤兰( 19 64 一), 女, 回族, 青海西宁人, 青海民族学院副教授。一7 6 — 万方数据
情况。青海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除部分地区农业较发达外, 其余大部分地区皆为农牧兼营或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区域。
随着历代王朝对青海地区经营力度的不断强化, 在青海进行农业开发的力度也得以不断加大, 从而不断地改变着青海所固有的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及至明清, 更是青海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及其产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
尤其是清代统治者, 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其最高统治者从战略高度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指导思想。
康熙帝在位时曾反复强调“王政之本在乎农桑” 的农本思想, 其后继者也多能遵循乃祖教诲, 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农业的发展。
如鼓励垦荒与生产, 提倡兴修水利等。
基于此, 青海地区尤其是河湟地区的农业开发力度得以进一步加大, 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区域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域也随之拓展。
这一过程, 彻底改变了上中古以来青海地区产业结构中畜牧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比重, 区域农业生产已明显跃居主导地位。康熙三年( 公元16 6 4 年), 清政府彻底废除明代设置的牧马监苑, 使其土地隶属于府县, 并正式升科纳赋,称之为“监牧地” 。
与此同时, 实行较为积极的垦田开发政策, 官府迭次“劝垦” 、 。
招垦” , 成效较为显著, 农业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得以持续稳定发展。清前期, 青海农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河湟地区, 青南地区也有小块农业。
康熙四十三年( 公元17 0 4 年), 耕地范围向河湟周边山区和青南地区拓展, “四驿牛夫首报垦荒地一十八顷六十四亩, 额外清丈自首地一十二顷九十三亩。
” 【u 康熙五十七年( 公元17 18 年)“招民开垦荒地八顷三十九亩” 。
B 1雍正和乾隆时期, 青海东部地区经历了一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太平盛世” 阶段, 河湟地区耕地面积增长幅度比较大、 速度比较快, 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
到乾隆中期, 青海地区登记在册的各类耕地面积总计达到20 8 万亩H J, 实际的耕地面积总数还要多于此数。
关于这一时期的农耕情况, 曾于雍正十一年( 公元17 33年)任西宁府知府的杨汝椴在其诗歌《峡口道中:
}, 有较形象的描绘:雨后平戎驿, 山田接鄯州。草肥坡岸没, 石乱马蹄愁。峡口西衔日, 河腰远带流。及旬归已晚, 重过不登楼。“鄯州” , 即今西宁。
东汉曾在这里设西平郡, 唐初改为鄯州, 五代时喃厮罗筑青唐城, 宋初又改为鄯州, 至北宋崇宁三年( 公元110 4 年)改为西宁州, 从此, 西宁之名沿用至今。
诗人在雨过天晴之后从平安驿返归西宁,一路上进入眼帘的是阡陌连接的大片农田, 放眼望去, 田问农作物一直延伸到山腰。
骑马沿河行走, 虽然河滩乱石, 马行艰难, 但坡岸绿草肥厚、 花草繁多, 远望小峡峡口, 西衔斜阳, 湟水河似洒落的腰带弯曲流淌, 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河湟农耕图。
同时, 诗歌也洋溢着“太平盛世”官员内心的轻松和喜悦。曾分别于雍正十一年和乾隆元年至十三年为官河湟的杨应琚, 上任之后继续落实和推行“王政之本在乎农桑” 的农本政策, 大力督劝各地开垦荒地, 士地的垦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正如杨应琚所说:
“宁郡山高气寒, 民贫赋啬。
我朝休养生息, 宽恤之政, 度越前古。
故田野日辟, 生齿岁增, 宜乎哉!” ¨ J。
作为清廷的地方官, 杨应琚所言, 虽有歌功颂德、 粉饰太平之嫌, 但客观上也反映了雍乾时期清政府体恤民众、 减赋轻税、 鼓励农耕, 百姓生活改观的情况。到乾隆三十七年( 公元17 7 2年), 西宁县农田达到530 363. 7 7 亩, 碾伯县有农田1614 7 6. 67 亩, 大通县有农田50 324 . 5亩, 贵德厅有农田9 8 4 0 . 2亩。
” o 随着农田垦植的加快, 到乾隆时期西宁周围川水地区可供农业生产的土地已基本上都被开垦利用了。
杨应琚在他的诗作< 湟中春日登北禅寺楼寓目》 和< 夏日游湟水北岸柴园>中, 道出了这一景况:< 湟中春日登北禅寺楼寓目)路为沿坡曲, 楼因峭壁悬。眷流争浴鸟, 薄雾竞耕田。乍静心如濯, 居高势欲仙。只愁归去后, 尘事尚依然。( 夏日游湟水北岸柴园>偶出东郭门, 漠漠皆良田。缅想汉营平, 千裁称其贤。……o细细咀嚼和品尝这两首诗歌, 一幅春日繁忙的农耕图便会跃然于纸上:
为官河湟的杨应琚放下案头繁忙多日的公务, 在众幕僚簇拥下, 踩着春天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一步步登上西宁北山。
当他回首远眺, 只见河湟川道柳叶嫩黄, 小鸟翻飞, 簿雾散飘, 农田无垠, 农夫耕作其中。
刹那间, 眼前的景致使这位居高临下的诗人心净如洗, 忘记了尘世的纷扰, 陶醉于美景之中……。
既而又缅怀起汉代将军赵充国, 他认为赵充国移民、 屯田、 安边的长远谋略, 在清王朝历代帝王的持续努力下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才有今日边定、 民安、 国稳的政治局面, 对他屯田安边这一泽被后世的策略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情。随着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乾隆年间青海地方各级官吏都十分重视劝督农耕, 开垦荒地。
据《西宁府新志》 与《循化志》 记载的资料折算, 这一时期,仅河湟地区约有耕地4 68 万亩, 农业生产达到相当规模。与此同时, 农耕技术也有新的提高。
从总督、 巡抚到兵备道、 知府、 知县都以亲自劝农、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为荣耀。一7 7 — 万方数据
如什肃巡抚黄延桂早在乾隆初期就推行“颁耕耨之具,示堵壅之法” 等田间管理工具与技术。
西宁道杨应琚及同僚共同督劝农耕, 循化等地方官推行“区田法” , 对农作物何时松土、 施肥、 拔草、 培土、 灌溉等均有详细叙述,以教民实施。
麦豆轮作、 麻豆轮作、 麦粟倒茬等轮作技术都有普遍应用。
《循化志》 记载, 秋田种大糜、 谷子, 其荞麦则在青棵收割后复种, 惟此为两收” 怕】
。这些都说明清朝重视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 且给农户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实惠, 而且官民关系非常和谐, 正如杨应琚的《郊原》 诗记载:郊原按辔树阴凉, 父老欢呼夹道傍。溪外一群沙鸟白, 麦中几片菜花黄。十年抚字颠毛短, 百岁升平化宇长。但愿吾民勤且俭, 何妨湟中作桐乡。描写这一时期河湟地区农耕盛况的诗歌很多, 都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风调雨顺、 农田长势喜人、 百姓生活安宁稳定的美好景象, 如雍正六年( 公元17 28 年)任碾伯令的张恩诗歌《南楼远景》 和《东溪春色> :《南楼远景>谁言荒僻是边陲, 酷爱南城会景楼。远岫孤标晴亦雪, 长桥稳渡陆如舟。浪浮燕麦川平面, 烟簇蜗庐柳罩头。一幅画图看不尽, 雄文碑版吊千古。< 东溪春色>桥横独木渡东溪, 竞日寻芳望眼迷。激浪跳珠圆转磨, 清风漱玉曲分畦。柳边小径飞鹦鹉, 花里孤村系驶疑。一片翠烟芳草外, 牧牛人归夕阳西。“南楼远景” 和“东溪春色” 都足碾伯八景之一, 登上南楼可以观赏碾伯的山川佳景, 因此叫“会景楼” 。
青海地区过去多种燕麦, 县西北10 0 余里处有燕麦川, 与大通卫燕麦川相通, 该地方昔产燕麦饲马, 故得燕麦川之名。《南楼远景》 则写到碾伯燕麦生产情况, 反映了清统治以来农业发展的情况。
“磨” , 湟水上的水磨, 水磨从魏晋时传人青海地区, 一直广泛使用。以上两首诗歌, 描写了诗人登上会景楼, 行走于东溪边时所目睹的春日碾伯美丽的景致:
眼力所及之处山顶皑皑白雪、 横跨湟水南北的渡桥、 一望无际的如浪麦田、欢快水流中转动的水磨、 芳草翠烟中隐约可见的村落、 山腰上迎着夕阳牧归的放牛人, ……。
真可谓是一幅和谐、富饶、 美丽的乡村万象图。雍正、 乾隆以后, 政局较为稳定, 中央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各地方官吏也积极劝督农耕, 开垦荒地, 耕地面积又有较大幅度增加。
约生活在乾隆、 嘉庆、 道光年间李荣树的诗歌《晚登南禅寺三清殿》 和《登南洋寺孔雀楼远眺》 中“田分万井村高下, 烟点三川树纵横” 、 “岚气回环映水光, 麦花吐秀菜花黄” , 对西宁西、 北、 南- _ - JiI的大一7 8 一面积农田作了全景式的描写, 道出了农作物“麦花吐秀菜花黄” 的喜人长势。清朝初年, 青海河湟以南、 以西、 以北, 以牧为主兼营零星农业。
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长, 特别是青海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牧转农数量的不断增长和农耕面积的扩大, 到清乾隆朝, 农耕区面积向农牧分界线纵深处的高原内部推移, 部分游牧民族或半牧半农, 或弃牧从农, 开始了部分或全部的农耕生活方式。
这部分游牧民族对农耕发生兴趣并进而有部分选择农业为生存方式, 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游牧民族生活区域与农耕民族相连接。
从游牧民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 与游牧民生活习惯的改变、 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人清以后, 伴随着清廷一系列成功的民族政策的实施, 这里的民族分布格局相对稳定,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这就使得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长期相处成为可能。
另外, 由于畜牧业经济产品的单一性, 需要农产品作为衣、 食、 住、 行等方面的补充, 也使得游牧民开始依赖周围的农耕社会, 尤其随着游牧民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量的加大, 有的游牧民便利用临近的农耕基础而从事简单的农业种植。
所以在农牧交汇处开辟草场, 改牧业生态环境为农耕生态环境的主观行为渐多。
反映这一现状的有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9 0 1年), 任丹噶尔同知的封启云诗歌《秋日登楼》 和青海本土诗人来维礼的诗歌《住尕欠莫多番帐》 :《秋日登楼>层楼高耸郁崔嵬, 西望河源障塞开。鸟动归心连野外, 雁随秋色度关来千家山郭依岚翠, 昔日沙场辟草莱惆望南滇怀故国, 笛声犹自傍人哀。( 住尕欠莫多番帐>韦葬牧马自成群。
买犊卖刀乐耕耘。客到亦知通款洽, 烹茶煮酒意殷勤。“尕欠奠多” , 地名, 在今青南海南地区。
“韦茸” , 指身穿毛皮衣的藏族。
。
买犊卖刀” , 改业归农。
前一首诗歌反映当时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汇处人口繁多、 相互融合和开辟农田的情况。
后一首诗歌则呈现出今海南地区游牧民族改业归农、 乐于耕耘的状况。西宁北川等地早期出产燕麦、 青稞等农作物, 是青海蒙藏地区游牧民族除肉、 奶以外的主要食粮, 他们用畜牧产品兑换到这些粮...
篇二:文化建设诗歌
古诗文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 丰富人的内涵、 开阔人的胸襟、 净化人的灵魂, 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影响深远, 这项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改进学生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的资源。
我校从 2006 年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以来, 这项活动以其深厚的内涵, 活泼的形式, 独特的魅力, 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
我们的做法
近年来, 我校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 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走内涵发展之路, 努力构建书香校园, 为孩子终身发展, 奠定人文底色。
我们的做法是:
(一)
“五条途径” 组织学习 为了让学生能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受到潜移默化的性情熏陶和感染,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 采取了 “看” 、 “读” 、 “抄” 、 “讲” 、 “赛” 这五条途径。
看, 即通过举办诗文长廊、 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 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 在每个班级的黑板上, 每周都会由学生摘录一首古诗于其上, 使学生在有意、 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读, 每天早晨课前 5 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 此外学校还每周拿出 2 节活动课, 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抄, 让学生做诗文卡、 办手抄报 讲, 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 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 讲诵读诗文的感受、 心得和体会, 讲诗文的意境、 情感和韵律。
(二) “四个结合” 彰显特色 1、 与特色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我们办学定位为“科学与人文并重, 经典与时尚同行” 在营造人文校园方面, 我们坚持以古诗文诵读为抓手, 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 先后开展赛诗会, 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全校师生激情飞扬, 师生同台, 场面壮观。
为了配合古诗文诵读的宣传和氛围营造, 我校橱窗、 班级板报都开辟了古诗文欣赏专栏, 在走廊悬挂经典名句, 让走进校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独特而浓郁的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 坚持与读书科研相结合 以诵读中华古诗文为重要内容的营造书香校园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两年来, 我们先后开展了“书香班级” 评比, 古诗文“诵读之星”评比等, 丰富了活动形式, 活跃了校园文化, 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同时也让教育科研剥去神秘面纱, 更加贴近教师, 贴近了学生, 贴近学校, 为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开创了崭新思路和现实途径。
3、 坚持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诗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当前我们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个有理想追求的人, 一个高尚的人, 也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民族自豪感, 有诗意情愫的人。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我校把诵读古诗文作为让学生明理的重要手段。
(三)
抓实措施深化巩固 为了让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学习能得到深化和巩固, 形成全校诵读诗文热潮的持续和长效。
学校还制定了一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深化巩固。
其一, 班级要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
每生一诵读本, 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 古诗、 熟练程度等。
其二, 学校要进行专项检查, 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 评估, 并列入年终考核。
其三, 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 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 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 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二、 我们的收获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 不断的探索和试验使活动实施者认识到只有明确方向, 把握原则, 才不会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我们认为在诵读诗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抓住原则明确方向
第一、 不重形式重过程。
要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全程参与, 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 发展能力。
第二、 不求数量求质量。
质量第一, 数量第二。
要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 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 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
要让学生轻松地背, 愉快地记, 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
第三、 不讲速度讲效果。
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
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把握这三条原则, 保证活动的过程不流于形式, 而是沉下心来研究诵读艺术, 研究记忆方法, 研究诗文鉴赏, 以适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方法方式把诗文诵读活动推向深层次、 深领域。
”
(二)
抓评估促发展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评估细则, 在期末对活动的组织, 活动的效果进行验收评估。
形成学生自查, 教师检查, 学校普查的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学校经常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 交流经验心得, 探讨成功提失, 相互取长补短。
在进行语文实践考试中, 还专门把诵读的掌握情况列入考核范围, 以引起师生的重视。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 促进学生诵读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 我们的成绩
迎宾路小学自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我校语文老师都有了一本校本课程 《古诗文诵读与经典为伴》,这本书凝聚了全校语文老师的智慧 。
2、 学生人人学会吟咏古诗, 培养了孩子们学诗, 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平均每生每学年能背 30 多首, 多的达 50 多首。
3、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 开阔了视野。
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 通过诗文诵读活动, 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 想像力进一步增强, 作文下笔轻松, 语气流畅, 古诗文用得恰到好处, 妙笔之处不胜枚举。
4、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 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在这些强调全员参与, 不设门槛的活动中, 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一样获得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展示了自我的风采。
以“每周一诗” , 全员参与的学诗活动扎下坚实的基础;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学诗的热情, 拓展活动的内涵, 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明确的语文和思品教育则牢牢地把握活动的方向, 使之不流于形式; 用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我校在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行之有效的经验和体会。
当然, 这一切都是表面层次上的成果。
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更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 被播撒在幼小的心灵之中, 脍灸人口的名诗佳句在孩子们心中铭刻着, 奠定了他们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
为了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了孩子们, 我们将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 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 愈加想念自 己的故乡 。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 如清水芙蓉, 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 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 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诗从“疑” 到“举头” , 从“举头” 到“低头” ,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 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 的游子, 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 、 不想念亲人呢? 如此一个千人吟、 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 流传不衰!
学生佳作欣赏 心灵旅程
作者:
郑晓磊(5. 2)
我喜欢读书。
每次一捧起书, 我就仿佛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 我感受了什么叫快乐, 什么叫痛苦, 什么叫神奇, 什么叫幸福。
我常常随着主人公一起笑, 一起哭。
有一次, 我从学校里借了一本书叫《聊斋志异精彩故事》 。
晚上, 我坐在床上看书, 爸爸随口问我:
“看的什么书啊? ” 我回答说:
“聊斋啊!
” “小孩子看什么聊斋啊, 鬼, 妖的, 不害怕晚上作恶梦啊!
” 爸爸说。
我说:
“老爸你也太落后了吧, 那电视上的老板聊斋那样, 现在的书可不那样, 你要是今天晚上你看了几遍, 绝对美梦连连呀, 就算做噩梦我也不怕。
” 这又不是真的, 害什么怕, 我心想。
我下定决心看了。
结果, 老爸比我快一步, 他先把灯关了。
等他离开, 我又偷偷打开灯, 津津有味的接着看,看到了精彩的地方,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忽然想起来, 爸爸妈妈睡觉了 , 我又马上捂上了嘴。就这样, 我一直在看。
过了一段时间, 我揉揉眼睛, 抬起头一看表, 已经 10 点多了。
我这才恋恋不舍的把书放下, 可那些精彩的故事一直在头脑中闪现, 一直伴我入睡。
这种偷偷读书的滋味真有趣。
这就是我的读书故事, 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
星期二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 是外来的客, 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 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 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 ——“独在异乡 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 怀亲的名作。
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 , 日 夜思念着故乡 和亲人, 每逢佳节来临, 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 思乡 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
这里所说的“佳节” , 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 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 九日”(即“重阳节” )作铺垫。
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 古来就有登高饮酒、 佩插茱萸的风俗。
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 登高饮酒的情景, 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 共享
欢乐, 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
这首诗从对方着笔, 展开想象, 更加显得情深意厚, 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学生佳作欣赏
那条美丽的小溪
作者:
米舜禹(5. 1)
每一次听到“哗啦啦” 的小河流水声, 我都会想起故乡 山上那条美丽的小溪。
我的姥姥家在章丘, 虽然离济南不远, 但我每次去, 都是快乐的开始。
小冶村的山上有一条常年流淌的小溪, 那是村头井里的水, 溪里的鱼有好多, 但是个头都不大, 蛤蜊也不少。
一到夏天, 大家伙都光着脚丫 到水里去捡蛤蜊。
有时捡的人多, 有时捡的人少。
人多时, 大家都用小碗捞些水泼在别人身上, 玩小型泼水节, 或者挤来挤去把别人挤倒, 玩挤人游戏。
我就被挤到过一次:
那时正赶上人多, 大家玩挤人游戏, 倒霉的是, 我就在边上, 大家集体使劲, 没过几秒钟, 我就被挤到了, 躺在水里觉得很舒服, 溪水在身边流过, 像按摩师在按摩。
下午, 小溪就变成了鸭子的天堂。
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溪里游泳, 时不时还扑扑翅膀, 低头捕些小鱼或喝水。
在和谐的村庄里总是那么快乐, 我真想一直生活在和谐美好的小村庄里。
星期三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 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 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 的刺眼惊扰, 先后进入了睡乡 。
诗人写中庭月色, 只用“地白” 二字, 却给人以积水空明、 澄静素洁、 清冷之感, 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 ,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 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 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 (周邦彦 《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 , 也就是写这种意境)
到最后的安定入睡, 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 这三个字, 朴实、 简洁、 凝炼,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
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 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 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 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仰望明月, 凝想入神, 丝丝寒意, 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 那广寒宫中, 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 桂花树吧? 这样, “冷露无声湿桂花” 的意境, 就显得更悠远, 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 二字, 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 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 那树下的白兔呢, 那挥斧的吴刚呢, 那“碧海青天夜夜心” 的嫦娥呢? 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 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 普天之下, 有谁不在低回赏月, 神驰意远呢? 于是, 水到渠成, 吟出了“今夜月 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
前两句写景, 不带一个“月” 字; 第三句才明点望月, 而且推己及人, 扩大了望月 者的范围。
但是, 同是望月, 那感秋之意, 怀人之情, 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因而由月 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 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 在表现的时候,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 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 , 就是“谁”...
篇三:文化建设诗歌
具有 “ 古诗文 ” 特色 的 校园文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文峰学校城南校区
梁高英
张爱萍 邮编:315700
邮箱:doorood@163.com
手机:1396838320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许多前人、名人传世之作寓意深刻、琅琅上口,以诗铸魂、以诗育德,创设古诗文校园文化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构建“古诗文”校园文化呢?
一、把古诗文 显现在各个角落, 创设具有古诗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叫校园显性文化。校园环境的每一个实体,对师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因此要创建古诗文校园文化需要把古诗文融入校园环境中去。
校门口可以不断更换着简单的经典名句和名人名言,使学生一进校门就能诵读、背诵;橱窗、黑板报可以开辟古诗文欣赏专栏,向学生介绍古诗文的相关知识;走廊、回廊可以悬挂经典名句,让走进校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独特而浓郁的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在校园的每个角度和每个角落,要都能见古诗文的种种痕迹,让古诗文在校园中无处不在,在硬件设施方面对师生进行古诗文的熏陶。
二 、 把古诗文融入 到 各线工作 ,构建具有古诗文特色的工作模式
把古诗文融入学校各线工作,一方面可以拓展古诗文的内涵,提升其做为学校文化的层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工作更有文化味,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1. 让 让 古诗文 与学科教学工作相交融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头戏,而古诗文由于自身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把它跟学科教学相融合。
归属于语文教学范畴,我们可以提出读的要求,以读为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诸如音读、形读、情读和意读等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以培养兴趣、诱发自信、开阔眼界、拓展知识、丰富内涵、提升素养为宗旨,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在拓展型课程领域开辟一块具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新天地。
做为艺术性范畴,我们可以主张学科之间有机整合,即在强调学科性教学特点的前提下,注意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借鉴。例如:古诗文与美术在创作的意境上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文的
理解有时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古诗文本身就含有律动之美,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吟唱古诗,其表现形式则更为活泼,学生也更乐意接受;古诗文教学与自然教学结合,可以敦促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中包含的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懂得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可以诱导学生在学习自然常识的同时欣赏典雅的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古诗文诵读与英语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古诗文正在走向世界,更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古汉语的独特魅力。
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把古诗文内容融入各科教学,可以促成古诗文校园文化的形成。
2.
让古诗文与德育工作相融合
古诗文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古诗中最富于艺术特征的部分,不仅包涵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这些启迪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彰显出它的不朽价值。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因此可以把诵读古诗文作为让学生明理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
(1)播,即通过广播,利用课间、午间休息时间对学生讲述一个诗人的小故事或者一个小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2)展,即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展示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古诗词佳作名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3)仿,即让学生仿照古诗文中的类似情景、类似意境做相关事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有古人一样高雅的情操和高尚的品质。
(4)讲,即让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基础上,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谈谈自己所受到的鼓励。
(5)写,即写下自己在古诗文活动中的一些思想感受。
把古诗文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古诗文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往往比空洞 的说教更有效果,古诗文也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个支撑点。
3.
让 古诗文 与科研工作相融合
把古诗文融入科研工作,即从古诗文中获得科学研究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古诗文研究更加深入和科学,能更好地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去除古代文化的糟粕。另一方面可以使古诗文文化跟现代校园文化更好地接轨,研究古诗文文化跟现代校园文化的最佳融合方法,让古诗文以最佳途径融进校园,促进校园文化的快速形成,并且使这种文化最适合本校校情。科研工作是提升学生办学品质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与科研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三 、 把古诗文 渗透到课余生活,营造具有古诗文特色的学生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把古诗文融入学生生活,可以把古诗文文化注入每位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使之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才会影响其行为,促进其发展,加速促成古诗文校园文化的形成。
可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类似的活动。
(1)诵诗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诵诗会,鼓励全体同学参加。诵读的内容指定好,一般来自代表诗人的经典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等。
(2)古诗文图展会。一是请学生为诗配画,根据诗意进行绘画;二是让学生看画背诗,看着画背出相关的诗。
(3)擂台赛。可以利用班队课在班级中开展古诗背诵擂台赛、诗人介绍擂台赛、古诗词欣赏擂台赛。
(4)诗文表演。一种是诗配乐表演,可以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另一种是诗文剧,教师把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文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积极性。
(5)游艺活动。将古诗文背诵与游艺结合起来,寓学古诗与娱乐活动之中。
把古诗文融入学生学校生活之后还可以将古诗文拓展到学生的业余生活中,让古诗文在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考虑到一年四季都有“诗”,因此春天可以组织学生去踏春、夏天去赏荷、秋天去远足、冬天去踏雪,在每一次活动中我们模仿古人的优雅、也可以吟诵古人的心声。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云根书院”等,感受朱子文化,学习朱子家训,让经典在
家乡文化的浸润中延伸。把古诗文融入学生学校生活,让古诗文渗进学生的每根神经,从而促进古诗文校园文化的形成。
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建设时应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构建“古诗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即可根据所处的环境,优化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赋环境文化色彩和育人功能。也要依靠师生,结合各线工作,给师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丰富的多彩的活动来发展个性,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