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30年变化征文6篇

时间:2022-10-28 16:35:07 浏览量:

农村30年变化征文6篇农村30年变化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我生长在农村,是农村朴素、博大的爱滋养、成长了我。对于农村,我有着无法言喻的激动与亢奋,汩汩流淌的温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30年变化征文6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30年变化征文6篇

篇一:农村30年变化征文

开放 30 周年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我生长在农村,是农村朴素、博大的爱滋养、成长了我。对于农村,我有着无法言喻的激动与亢奋,汩汩流淌的温情小溪,丰腴而广阔的多情土地,暗香浮动的丰收田野,厚朴却默然的山岭,巷道口余温犹存的熟悉的石头,已被遗忘却又再声声唤起的乳名,真诚又毫无虚饰的亲切问候,永不褪色的乡音乡情,触手可及的鲜活又火热的乡居日子……不论我身在何方,也无论我在干啥,她,永远是我心灵的家园和温馨的港湾。曾经,为了充实和丰盈自己,年轻的我 咽 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开始了浪迹天涯的青春孤旅;多年 锐 后,乡村的牵念和深情的呼唤让我重回故里。在几十年的 晴 摸爬滚打、耳鬓厮磨中,我真切地感受和见证了一路走来  的商洛农村。

 以前的农村,道路坑洼不平,晴天尘土 岚 飞,雨天两脚泥,几乎再困难的家里都备有雨靴,以高筒  的最为荣耀,我的同学中,就有因没有雨靴而在雨天一路 し 手系布鞋、赤着脚丫、忍着寒骨,到了学校才肯穿上鞋子  的。交通闭塞,农产品无法运出,乡邻们好不容易养大的 奕 猪,到了年底全指望它了,因而兴兴地雇了劳力,盼望抬 腚 出去卖个好价。然而,由于路窄陡峭,从山梁上摔下去的 谀 死猪被收购组拒收。落后的乡村,到处破房滥瓦,只要有 T 个窝,凑合能遮风避雨,有地方度日月,也就不错了。有 匙 些山村,取水要翻山越岭,水比油贵那是自然的,油可以  少吃或不吃,但维持生命和生活必需的水

 须臾不可或缺。

 怅 记得我们刚拉上电灯时,一个远山的亲戚疑惑不解地问:

 箢 这灯咋吹得灭哩!祖辈们靠煤油灯做伴,原始的石磨加工  粮食,更加大了生活的难度。当年堂妹因为 8 分钱的寒假 箩 作业,被急于出工的婶娘在官路上打得痛哭流涕,我的一 品 位学习很好的初中同学,因为无力缴付 5 元钱的学费而辍  学在家。文盲遍地是,失学儿童并不稀奇,从土台台到木  框子课桌就是教学设施上一次大的飞跃,破烂的校舍和落 支后的教学设备,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法施展横溢的才华 痂 。我的一个家在深山的远房表叔,只为看稀奇而古怪的汽 匿 车,经常赶远路来家里作客,来了便整晌地站在公路上, 荟 每次到了吃饭时间,饥饿难忍的我们寻他不着,急得到处 拧 乱转,问祖母,在路上看车哩!近几年,听说已成家的表 叔 叔在邻村的金矿上干活,依山致富,收入颇丰,儿女双全 北 ,生活比川道人滋润多了。而今的乡村,四通八达,宽阔 稃 平坦的水泥路,如同一道色彩斑斓的彩虹,连接着丰饶的 撺 乡村与活跃的市场。被科学治理的大小河流,不再恣意泛 弧 滥,而在娓娓地诉说着不善言辞的乡里人抑制不住的喜悦 Z 。农网改造的神奇效果,使桃花源般的山村回响着美妙的 伥 音符。义务教育阶段学杂书费的减免和危房改造的成果, 钩 使学校成为乡村人气最旺的亮丽风景。漂亮的民居楼房鳞 黜 次栉比,干净卫生的村庄院落让乡亲们的心里亮堂起来, 桷 标准化的村办公室让人不由敬畏共产党的辉煌与伟大,现 讳 代化健身场所里,活跃着曾经猥

 琐而落伍的青年,村后翠 崮 绿的群山,不仅鼓起了乡里人的腰包,而且默默地以天然  氧吧的名义,无偿地作着载入青史的伟大奉献……

 以 坩 前的乡村,粗茶淡饭难以为继,12 下一页吃了上顿没下 禄 顿的人家比比皆是,野草和树叶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饥 渌不择食的人们抢摘一空,能偷偷地吃到牛饲料,定要在同  伴们面前自豪地炫耀一番,糠麸子超量的粗纤维,使苦难 季 中度命的人们难以言状地痛苦。嚷骂、打架之事司空见惯  ,豆角、红薯叶这些充饥之物,常被邻地畔人顺手牵羊,  先摘为快。穿着衣不裹体,喜出门而愁穿戴,常常到了换 ─ 季时节,冬日的棉衣还脱不下来,不捂也不由人。家用电 沧 器更是一个遥远而无从奢望的神话,“三转”“一响”的 骟 时兴,让好奇的人们领略了塑料壳子说话、唱歌的神奇与 邴 风光。拖拉机不停的轰鸣声,使初见识的围观群众无奈之 击 中想出了以土掩埋的愚笨主意,一双双结满老茧的粗糙的 撵 大手,新奇地摩挲着它硕大而明亮的眼睛,愚钝而可爱的 х 山民们,出其不意地演绎了洗车轮子的苦涩笑话。镢头、 襦 簸萁、斧子,这些简单的劳动工具,无言地展示着穷困不 鞯 堪的家当,日出而作,日落而休,因循守旧,年复一年…  …而今的乡村,吃的绿色食品,白米细面家常便饭,文明 诙 和谐的新农村使应时兴起的农家乐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毫 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百姓吃啥啥香,穿着时尚、美观、 謇 典雅,手机、摩托、冰箱、彩电、洗衣机,家用电器

 一应 殄 俱全,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世纪畅想,不再只停留在甜美 署 的梦里。憨厚质朴的乡里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懂得 迁了向土地要黄金的学问,他们自由自在地在承包地里欢快 烟 耕耘,精神抖数,精力充沛,生活目标明确,信心十足, 嵯 幸福指数空前地高涨,一村一品、产业致富使乡村人过上 钜 了殷实、幸福、安逸的富足日子。外出务工的绿色通道, 屿 使他们分享到了城市的繁华与优越,他们一边在城市的高 窬 楼大厦间缔造着繁荣与发展,一边在故乡的田间地头谱写 鲵 着文明与进取,大街上的乡里人和城市人虽毫无二致,但 ┱ 他们与生俱来的天然的朴素与粗犷、阳光与健康,使心灵 荷 缺失和亚健康的人们钦羡不已,媒体上,经常出现奋斗在 ⒅ 他乡的农民工感天动地的惊人事迹,他们在走向城镇化

篇二:农村30年变化征文

中国农村 30 年历史性巨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著成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本文通过详细描述改革开放 30 年来农村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结合佛山农村经济的实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 30 年农村建设取得的丰富经验。

 【关键词】农村改革

 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引下,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二、30 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概况 中国改革始于农村。从 1978 年到 2008 年 30 年间,中国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 30 年里,我国农村改革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三步的改革逐步破除了束缚农民积极性的旧的经济体制,使农村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农民得到了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

  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改革开放 30 年来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 13 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据统计,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 1978 年增加近 20000 万吨(近 4000 亿斤),增长 65%;棉花产量达到 762 万吨,增加了 2.5 倍;油料产量达到 2569 万吨,增加了 3.9 倍;糖料产量达到 12188 万吨,增加了4.1 倍。肉类总产量达到 6866 万吨,增加了 6 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 4748 万吨,增加了 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 年粮食人均占有量 381 公斤,比 1978年提高 19.4%;棉花 5.8 公斤,增长 1.5 倍;油料 19 公斤,增长 2.5 倍;糖料 93 公斤,增长 2.7 倍;水果 138 公斤,增长 19 倍;肉类人均占有量 52 公斤,增长 4.3 倍,水产品 36公斤,增长 6.3 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 1978 年的 11750 万千瓦增加到 2007 年的 76590 万千瓦,增长了 5.5 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 1978 年的 55.7 万台、1.9 万台提高到 2007 年的 206.3 万台和 63.4 万台。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 2007 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56518 千公顷,比 1978 年增长了 25.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 41153 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增加到 37762 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 81 千公顷,大棚面积 465 千公顷,中小棚面积 231 千公顷。2006 年末,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 723 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 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 184 千公顷,占全部果园面积的 1.8%。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1978 年至 2007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34 元增加到 4140 元。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从 1978 年到 2007 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可以分为 6 个阶段:

 1、 1978 年至 1984 年是高速增长阶段。农村改革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强大动力,短短 6 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33.57 元增加到 355.33 元,增长 2.66 倍,年均递增 17.71%。

 2、1985 年至 1990 年是缓慢增长阶段。此阶段农民收入波动非常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85 年的 397.6 元增长到 1990 年的 686.31 元,扣除物价影响年均递增 2.97%。

 3、1991 年至 1996 年是回升阶段。从 1991 年开始,尤其是 1992 年以后农村经济形势

  逐步好转,农民收入出现了强劲的回升趋势。1992 年农民收入走出了低速徘徊势头,增速达 5.9%。随后几年,除 1993 年农民实际收入只增长 3.2%以外,其余几年均超过 5%,1996年达 9%。

  4、1997 年至 2000 年是增幅持续下降阶段。1997 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 4.6%,比上年回落 4.4 个百分点。1998 年继续下滑,增速只有 4.3%,1999 年增速进一步回落到 3.8%,2000 年收入增长速度只有 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

  5、2001 年至 2004 年是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366.4 元,比上年增加 113 元,增长 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4.2%,扭转了增幅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此后几年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6、2004 年至 2007 年是稳定增长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 4 年超过 300 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实现了 1985 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6%。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140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9.5%。

 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

 (四)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 30 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 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 85%以上的村在 3 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30 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4%的乡镇有储蓄所。

 四、周遭的变化 身处佛山这个繁华的大城市,我们也能真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佛山农村的变化。

 30 年来,佛山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25.5 倍和 38.5 倍,分别达到 170亿和 8958 元。其中农村土地每亩产出列全省首位。佛山在“三农”问题上敢为人先,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等工作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据统计,“十五”以来,佛山市各级累计投入 12.38 亿元,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 2.31 亿元,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 投入鱼塘整治资金 8 亿元,大规模、高标准整治鱼塘 35.6

  万亩,建设标准农田 27.5 万亩,从根本上改善渔业生产条件; 投入资金 5000 多万元,完成林分改造 9 万多亩,其中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 4 万多亩。在扶持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方面,2006 年、2007 年,全市投入建设资金 1.51 亿元。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下一阶段的“三农”工作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再次为农村深化改革指出了前进的方向。随着近几年来佛山不断推出多项惠及农村居民的政策,佛山农村社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五、30 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 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穷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只有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为指导,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曾被定义为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两大特征而难以撼动,这就注定了改革开放的艰难。

 回首 30 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中国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我们得到一些启发:1、民生为本,是突破桎梏的最强动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正在加速转化为执政党克服种种困难,突破种种框框,改善民生的各类具体行动。民生问题最薄弱处,正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突进方向。正是循着这个思路,才有了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战略布署;2、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的首创精神,在每一个改革阶段都生生不息,在每一次改革的“破障”之时都显出它勃勃的生机;3、上下互动,“两个巴掌才能拍得响”;4、分散决策,允许多种探索和不同发展模式;5、破解“三农”难题需跳出“三农”框框;6、适时推动农村基层政治改革。

 回首30年农村改革洪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亿万农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前提下,30年间探索和总结出的一系列新经验、新创举,为中国农村发展、城市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改革未有穷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中,在中国大地广阔田野和山林上,一定还会上演更多的改革大戏!

 【参考文献】

 [1] 赵喜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结构、职能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1983,05. [2] 周批改.重新认识农民与重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3,01. [3] 从 改 革 开 放 30 年 农 民 收 入 增 长 情 况 看 农 村 改 革 成 效 [Z].2008,10,05, http://www.gov.cn/jrzg/2008-10/05/content_1112160.htm [4]蔡昉.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06. [5] 邹国平.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 [6] 程亿. “三农”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 [7] 温庭海. 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6. [8] 黎勇,刘新平,王克林,高昌海. 我国中部地带农业现代化建设途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2)

篇三:农村30年变化征文

年改革开放农村新变化演讲稿 各位领导、评委们:大家好,今天我参加“三十年改革开放农村新变化”演讲活动的题目《向土坑说再见》。

 小时家无座落,经常苦于搬家。小小心灵常作梦,何时能有一个自己的家?

 六十年代初,机会终于来临。生产大队给我家在村北一个浅胡同里规划了宅基地。那时盖房子是一般百姓不敢奢望的,只能就势挖个地窑坑。修地坑庄子是个慢功,要花力气在平地上挖坑,在坑底打窑洞。窑洞还要边干边打,先小、后中、再大,心急了会塌下来。

 挖地 鲈 坑、打窑洞成了全家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那时我已是 ぉ 公社干部,每月有三十八块五角的工资。然而,我的工资 餍 和父亲抽空打工的收入全部用来支撑六口之家的生活温饱 呲 ,根本无钱请帮工。挖坑打窑的事就定格在全家人蚂蚁搬 磨 山的格局内。寸土难移。父亲白天外出打工,清晨四、五 齿点钟起来就从坑里往崖背上一担一担地挑土。我忙于在农 踞 村和贫下中农间搞“三同”,无暇顾及。有时休假回来也 怼 去挖上几镢头。为了加快速度,年幼的弟妹及我初婚的妻 蕞 子便找来一个滑轮在崖顶上支起架子往上吊土。他们虽然  衣衫褴褛,但为了土窑梦的实现,每每都欢声笑语的跑步 鲞 向上拉。操着一双小脚的母亲便跪在崖边上按绳索和倒土  。

 担呀担,拉呀拉,经过连续五年的苦斗,地坑窑的 顺 雏形

 初现。不等干好,全家人就搬了进去。那时村子里还 躺 有狼出没,为了安全,请人在出口土坡上装上门。按门时 爬 ,找不到一根做棚木的木头,没办法,忍痛将两根土改时 荤 分的每年用来搭晒玉米的木椽一分两半做了棚木。从此我 乌 便得了植树癖,每年春,就在院内和庄基周围拼命栽树。

 诏 几年后,庄基被大大小小的树木笼罩,充盈着生命的气息 现 。

 有了这“冬暖夏凉”的窝,全家人住着亲情洋溢, 绢 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1970 年 8 月 4 日夜里,一 糯 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把小小县城掩没在水泊中。这时 矧 我已在县上工作,整夜和机关干部救灾。雨停后,天还未 搐 亮,我想起了在县城东边隔沟而居的家。于是,便抹黑绕 ┗ 道西兰公路回到家中,我站在家对面的土硷上望见,见我  的地坑庄和胡同白茫茫一片,被大水吞没。我不禁失声大 馓 喊“天啊,这下完了”。听到我的声音,对面崖背上的麦  草垛里钻出两个黑影,原来是我年迈的双亲,我问明情况 宜 ,他哭诉着说,人都好着。我安慰他们只要人在就好。第 镫 二天全村人担着桶担帮着排水,赤脚挽裤的乡亲经过多半  天的上上下下,一坑的水终于见底,水落窑出,但一时还 U 不能住人,我找了地方安置了家人。后来,快入冬季,父  亲找来窑工把被横水冲伤的地方补修了一遍,又搬进住了 祥 。到了 1972 年秋天,苦熬了一生的父亲在这土窑洞里 劬 离开了我们。

 弟妹先后都外出谋生了,多数时间母亲一 蚶 人住在窑里。1987 年 8 月不幸又发生了。一个大白天 丁 大雨倾盆而至,我记取当年教训,冒雨赶回了家,走到门 钵 口,看到坑院里已积水尺余,母亲半截腿浸在水中,拖着  一双小脚在水面上捞漂浮物,我赶快跳进水里把母亲扶上 娘 崖背。从此,我决心离开这个苦难的窝,在县城租了房让 兮 母亲住下。几年以后,母亲总丢不下那个与她生命相伴的 筲 地窑坑。到了 1990 年秋天在她病危时,一再坚持要住 稆 回去,她和父亲一样从这里走完了人生。母亲去后,人走 粮 窑空,这里的门一直锁着。

 12 下一页许多人都劝我 于 ,找个机子把这地坑庄子垫了,在上面盖房。但我思念再 ︾ 三总拿不了主意。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父亲佝偻着腰,一  手背在身后,一手按着扁担,一步一步地、一担一担地往 挟 上担土,他把半生的力气都埋在了这个地坑里,这是他一 辫 生的伟大杰作,全家人的安居梦也孕育在这里,我不忍心 ぁ 毁掉它。

 斗转星移,移民搬迁使许多苦难的同胞住上了 垄 漂亮的新居。安居工程也使我在县城有了新的住房。在新 第 居里,父母昔日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总抹不去,他们若能  活到今日,看看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知要高兴成什 间 么样子。我的家庭也随新农村建设三十年而变迁,成为农  村住宿条件发展的缩影。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篇四:农村30年变化征文

dquo;纪念农村改革 %# 年”征文摘 要:

 改革开放%# 年来,佛山人发扬敢为人经过 %# 年改革发展,佛山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农业的功能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二是农产品供给能力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三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林牧渔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全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有借鉴意义。关键词:

 农业农村改革开放 成就 佛山改革开放 %# 年来,佛山市“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供大家参考。一、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与概况改革开放 %# 年来,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 &# 年代末至 ’# 年代中期,农业农村发展突破阶段,以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目标,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农业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第二阶段是在上世纪’#年代中后期到“十五”计划期间,农业农村发展迈向市场化阶段,以发展市场农业为导向,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在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第三阶段是“十五”计划中期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改革开放%#年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农村二三产业日渐繁荣。四是农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已向比较富裕水平迈进。五是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大局和谐稳定。六是农村体制机制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智敏李金旺王志容高华生二、改革开放 %# 年来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 一 ) 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 体 化 发 展 新 格 局 初 步 形成。佛山市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农村“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有佛山特点的新村镇建设,力促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一是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统一了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歧视;统一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 年第 ! 期

 “纪念农村改革 ,# 年”征文保险制度,参保率达 $$% ,实施了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 &’( )% ;统一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和书本费;统一了城乡低保标准,标准和覆盖面均居全省前列;统一了城乡劳动力管理机制,全市已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 "( " 万多人,培训后就业率达 ’)%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以农民公寓建设、旧物业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内容的 *!! 条旧村居改造示范村居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城乡布局调整优化。佛山市把 ++ 个镇(街)撤并为 ,! 个,’!#个村(居)撤并为 +’+ 个。四是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佛山农村电网覆盖率、电视和电话通信网络覆盖率、通邮率均达 *##% ,自来水普 及 率 达 $’( $*% , 村 道 路 硬 底 化 率 达$$( "$% 。五是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义务教育校舍达标率等均达 *##% 。-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占 /01 的比重从 *$"& 年,*( !% 下降到 !( !% ;农业总产值 *"#( , 亿元,比 *$"& 年 ( 下 同 )

 增 长 !+( )$ 倍 , 年 递 增+( &% ;农村经济总收入 ’$&*( " 亿元,增长’")( &" 倍,年递增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增长 ,&()’倍,年递增 *,( #,% 。二是基本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全市初步形成了市(区)有区域,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了近郊以叶菜、花卉为主,远郊以水产、瓜菜为主,山区以水果、畜牧为主的区域产业带。三是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显著,形成了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年,种植、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 #:!&( +:,$( *。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 *& 万亩;淡水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 年达到 ’’( ! 万亩、+,( * 万吨,比*$"& 年分别增长 "#( ’!% 、+(+’倍,优质鱼占塘鱼养殖面积的四成以上。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形成了市、区、镇、企业(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省(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 个,全市有省名牌农产品 *+ 个,绿色食品 *, 个。-三.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佛山市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至 !##"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 !( +) 亿元。市、区两级规划建设的农业园区!! 个(其中市级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 个)。二是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架构已初步形成,全市共有台资农业企业 $, 家,累计投资超过 *( ! 亿美元。设立国通物流城农产品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成全省首家“供港澳农产品中转处理中心”;顺德花博园引入台湾及国内外花卉生产企业 *##多家;顺德国佳鲜切花交易市场致力打造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市场。三是农业专业化逐步显现。目前,全市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家,其中国家级 ! 家、省级 $ 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 个。四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成效明显。全市烤鳗年加工能力占全省的 ’#% ,罐头鲮鱼年产量占全国的 +#% ,农业部定点市场 ) 个。五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 ;优质瘦肉型猪的普及率达到 &&% ,家禽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佛山市大力推进以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和鱼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城乡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计划以来,全市!##$ 年第 ! 期・!"・

 “纪念农村改革 ’# 年”征文各级累计投入 %!& ’" 亿元,高标准整治鱼塘’(& ) 万亩,建设标准农田 !*& ( 万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绿化覆盖率 ’)& #+ ,林木绿化率为 !!& *+ 。!##) 年以来,全市种植树木 *,%& , 万株,营造主题林 !"’ 个,建成示范路 !* 条。- 五.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大局和谐稳定。佛山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新机制,有效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目前,全市 ,%(% 个集体经济组织中,已进行股份制改革的 !$(* 个,实行固化股权的 !%%’ 个。二是推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先后推进了农村财务“村账镇管、组账村管”、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等改革,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 年,佛山市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做法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提名奖”。三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通过落实免征农业税、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措施,全市农村居民实现“零税赋”。四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入制度化轨道。

 %$$$年以来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村民参选率都在$#+ 以上;全市经省、市检查验收达到村民自治示范村标准的村委会 ,($ 个,占 $,& ),+ ,全市%##+ 的村委会实行了村务公开。神。回首佛山农业农村改革开放 ’# 年的历程,每一步都充分体现了佛山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每一步都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诠释:率先进行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探索,为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关系、规范分配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提出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新村镇建设;率先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象抓工业园区那样抓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率先推进引入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率先推行营造主题林和示范路活动,推动城乡生态建设等等。- 二 . 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注重强化领导、统筹协调。佛山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从全局的高度抓好“三农”工作,做到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农办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三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各级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战略方针,自觉调整财政收入分配结构,为“三农”工作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同时,佛山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佛山市“三农”工作在不同时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出台实施了农村工作“五十条”及其九个配套文件、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三旧”)改造的决定及其配套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三农”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三.始终坚持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益的基本准则,注重以人为本、让利于民。佛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指导思想,把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致力三、改革开放 ’# 年来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经验回顾 ’# 年的历程,佛山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五个“始终坚持”。-一.始终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佛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为“三农”工作的检验标准,尊重和发挥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创造精・!"・ !##$ 年第 ! 期

 “纪念农村改革 -# 年”征文于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农民权益。改革开放初期,佛山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上世纪 "# 年代中期,采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推进农村“三化”建设时期,为农民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的保障体系,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近年来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出台了推进旧村居改造示范村居建设、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较好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佛山积极推行村级民主选举、村民议事、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益。$四%始终坚持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注重推进科技兴农、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敢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推行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并大力鼓励、引导和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和造就大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佛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和支柱产业,使农民在调整优化结构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佛山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装备水平。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和综合开发,有效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年,佛山农地(不包括林地)产出率达’(!) 万元 * 亩,居全 省首 位,是 全省 平均水 平的 !( )倍;主要农产品肉类、塘鱼、蔬菜的人均占有量(按户籍人口计算)分别达 &#( #) 公斤、’+,( "&公斤和 -)!( +" 公斤,均居全省前列。$五%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佛山市始终坚持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地区差异,针对各区发展不平衡状况 . 对不同条件、不同情况的区 . 实行分类指导 . 分步推进 . 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注重解决农村矛盾,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在农业发展上,通过分类指导,发挥优势,大力扶持,加快发展,形成了顺德、南海水产和花卉、三水蔬菜、高明畜禽和粮食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在农村改革发展上,承认各区发展的差异,在推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改革初期,允许各区有不同标准,但又要逐步缩小以至消除差异,达到平衡发展。在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上,积极推广“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同时,妥善解决股权分配问题,积极化解利益再分配中的矛盾;通过严格区分公益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用地、规范征地审批程序、相对统一征地补偿标准、规范征地补偿款的使用和管理等政策措施,有效维护了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等等,确保了农村大局和谐稳定。$作者单位:佛山市农业局,佛山, )!/### %$责任编辑:石大立 %!##" 年第 ! 期・!"・

篇五:农村30年变化征文

08 年第 11 期 / 总第 217 期改 革 开 放 三十 年FAZHAN ·GAIGEKAIFANGSANSHINIAN农村改革以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始标志,至今已走过了整整 30 年的历程。

 30 年来,农村的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甘肃作为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 农村改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30 年来, 甘肃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 计划经济模式, 废除实行了2600 多年的农业税制度等, 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兴未艾,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时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了 23.23 倍, 年均增长 82.3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19.64 倍 (现价增长)

 ,年均增长率达到 69.03%。第一阶段:改革的突破阶段 (1978-1984 年)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从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 “包产到户”和 “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 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价格, 压减了粮食征购基数,缩小了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范围, 恢复了农产品议购议销,实行了政社分设。

 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 使农民得到实惠, 生产积极性异常高涨, 进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出现了超常规增长。

 1984年,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 1978 年增长 53.40%, 年均增长 1.87%; 粮食产量增长 1.06 倍, 棉花和油料产量分别增长 2.29 倍和 2.47 倍。第二阶段:

 改革迈向市场化阶段(1985-1991 年)改革的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在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大量放开农产品价格, 实现由市场调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1991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 1985 年增长了 1.18 倍, 年均增 长 19.72% ; 粮 食 总 产 量 增 长 了23.72%。

 特别是乡镇企业营业收入比1985 年增长了 7 倍多, 全省有一半以上县的一半多的财政收入来自 乡镇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4 来自乡镇企业。第三阶段: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阶段 (1992-1998 年)改革主要集中在:一是通过立法手段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在土地承包期 15 年到期后,继续延长 30 年保持不变;二是对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三是产权制度改革, 乡镇集体企业探索股份制改造、合并兼并等产权组织改革试点。

 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全省农业和农村改革全面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工作顺利完成, 农业产业化经营迅猛崛起,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1998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 1992 年增长 1.81 倍, 年均增长30.17%, 高于前一时期 10.45 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增长了 26.54%;肉、蛋、奶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第四阶段:城乡统筹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阶段 (1999 以来)改革重点主要是针对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国民经济通盘格局下,考虑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农业和农村外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实行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效发展机制,从总体上解决 “三农”问题。

 这一阶段, 全省以农民增收为主题、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 考虑全省经济发展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提出了 “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面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7 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 386.42 亿元,增长 4.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328.92 元,增长 9.13%,粮食生产保持良性增长态势,总产量达到 824.43 万吨。坎坷的历程—甘肃农业和农村改革 30年回顾与展望辉煌的成就——□高益群张高平颉鹏15

 发展 ·月 刊二、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和部署, 齐心协力, 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 真抓实干, 使农业和农村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新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由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78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22.45 亿元,1990 年跃上 100 亿元台阶,达到 102.50 亿元;1994 年跃上 200亿元台阶,达 212.19 亿元;1998 年跃上第三个台阶,达到 335.80 亿元;2003 年达到 400.79 亿元,2005 年达到 521.53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23.23 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 82.32%。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1978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 510.55 万吨 ,1989 年 就跃上 了600 万吨台阶, 达到 639.20 万吨,1993年 达 到 750.26 万 吨 ,1998 年 达 到871.95 万吨的最高值,2005 年 836.89万吨,成为甘肃历史上第二个粮食丰收年,粮食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 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产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品种增多,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增强。(二)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经济作物等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为 30.56%,比 1978 年提高了 24.1个百分点。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 1978 年的 83.22%下降到 2005 年的 69.58%,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分别上升了 10.46和 0.21 个百分点。

 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显现,涌现出了几大特色农业产业 (马铃薯、草食畜、玉米制种、中药材、啤酒大麦、果蔬等)

 , 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三)

 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突破, 是农业经营体制、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途。

 2004 年, 全省788 个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 101.3 亿元, 比 2000 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加43.7 亿元, 增长 75.9%; 净利润 12.3 亿元,增加 3 亿元,增长 33.1%;创汇 9304万元,增加 6933 万元,增长 292.4%;上缴税金 4.3 亿元, 增加 2.5 亿元, 增长137.6%。农村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迅速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 1500 元,比 2000 年的 952 元增加了548 元,增长 57.5%。全省 8 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 29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7%, 实现利税 4 亿元,比上年增长 8.1%;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

 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已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 “订单”和期货交易, 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 已包含农技、 林业、畜牧、水利、水产、农机、农经等涉及为 农民科技服务的诸多领域, 成为开展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各种 服务的主渠道。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 体制的要求, 逐步建立起了 有效的 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框架。(四)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经过整整30 年改革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 出现了质的变化,农民收入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实现了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基本生存型向温饱生活过渡及温饱向 小康生活的 历史性 跨越。1978-2005 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1881.07 元,增长了 19.64 倍,年均增长 69.03%;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9.58 元, 比 1978 年增长了 12.72倍,年均增长 43.42%;反映消费结构和水 平 的 恩 格 尔 系 数 由 1978 年 的89.07%下降到 47.20%。

 到 2005 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18.71 平方米,比 1980 年增加了 5.31 平方米。(五)

 贫困状况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开发的力度,连续多年的中央 1 号文件及各项惠农政策,使甘肃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在省委、省政府正确认识省情,适时推出项目 开发、 “双轨制” “到村到户”、小额信贷、 “整村推进”及 “村级基金”等一系列扶贫策略, 全省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贫困人口逐年下降, 扶贫成效显著。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 1982 年的1254.42 万 人 减 少 到 2007 年 底 的126.11 万人, 平均每年减少 45.13 万人, 年均减少 8.78%;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 75.13%下降到 6.1%。(六)

 农业科技取得历史性进步,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改革 开 放 初 期 的 20% 上 升 到 现 在 的42%。

 植物遗传育种在农作物矮化、高产多抗、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 全省大力实施了 “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重点组织实改 革 开 放 三十 年FAZHAN ·GAIGEKAIFANGSANSHINIAN16

 2008 年第 11 期 / 总第 217 期施了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面积猛增到 1212 万亩; 防沙治沙取得明显进展,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三北” 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 20.54万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 26.7 万公顷,治理风沙口 470 多处, 控制流沙面积20 多万公顷; 在沙区绿洲累计营建农田林网 13 万公顷,保护农田 50 多万公顷。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在全省广泛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0%。

 农业科技的历史性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 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农作物总产持续稳定增加提供了技术支撑。

 粮食作物单产, 由 1978 年的1.56 吨/公顷, 增加到 2005 年的 3.23吨/公顷,提高了 2 倍多;粮食总产也由1978 年的 284.23 万吨增加到 2005 年的 836.89 万吨, 提高了 2.9 倍多; 肉类生产已由 1979 年的 12.89 万吨提高到2005 年的 85.89 万吨,增长了 6.66 倍;禽蛋类提高到 14.48 万吨。(七)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1978 年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之后,甘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省农村二三产业中的乡镇企业数量由 1983 年的 12237个增加至 2006 年的 28.2 万个, 从业人员 数由 1982 年的 22.55 万人增加至2006 年的 205.6 万人, 营业收入、总产值分别由 1998 年的 771.85 亿元、840.7亿元增加至 1606.23 亿元、1874.48 亿元。

 1982 年甘肃乡镇企业单位总产值为 1.82 万元/个,2006 年为 66.47 万元/个,是 1982 年的 36.52 倍,乡镇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提升。

 2006 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 (461亿 元)占 当 年 全 省 地 区 生 产 总 值(2276.7 亿元)

 的 20.25%, 占当年工业增加值 (873 亿元)

 的 52.8%,1982 年、1997 年其占当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3.54%、6.17%。三、30年甘肃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四条基本经验一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0 年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 ,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村民自治等改革,也激发了农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因此,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农村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这两个新事物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民所具有的首创精神还表现在借助于市场力量的跨区流动就业,不仅打破了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藩篱,而且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要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以 “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鼓励...

篇六:农村30年变化征文

不忘后事之师——谨以此文纪念农村改革30 年阮文彪摘要:

 本文分析了农业家庭承包制的重大意义, 总结了农村改革30 年所取得的基本成就和基本经验, 并就相关论点作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诠释。关键词:

 农业家庭承包制; 农村改革; 重大意义; 基本成就; 基本经验一、 农业家庭承包制创新的重大意义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农村改革迄今已近30 个年头。

 20 世纪7 0 年代末,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发起的农业家庭承包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举世瞩目、 震撼中外的重大创新。

 农业家庭承包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主要体现在以下6 个方面。1. 它冲破了社会主义农业中的传统体制模式, 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集体所有制经济中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第一次分离。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 由于受前苏联体制模式的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曲解, 加之现代产权理性的缺失, 简单地把所有制等同于所有权, 理论界和决策层普遍认为集体所有制经济只能由集体统一经营, 在广大农村错误地推行“一大二公” 的体制模式, 结果给我国农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社会经济关系中, 所有制关系是就社会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而言的, 它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而产权关系是指在一・1 12 ・‘

 体制改革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 主要由法律界定和维护的各利益主体的财产权利关系。

 所有制关系居社会经济制度层次, 而产权关系属微观经济层次或经济运行层次, 尽管产权关系的性质由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性质( 确切地讲, 应为产权性质)决定, 并受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影响与制约, 但各具体的经济形式只有同生产力结合才有自己存在的意义。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财产权利是指设立于财产之上的关于财产的归属、占有、 处置、 使用等方面的一束权利, 是人们围绕财产的归属、 占有、支配和使用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经济关系, 产权的经济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在相互的经济交往中形成可把握的预期, 节约交易成本,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根据产权的可分割性原理, 产权结构中每一束权利可以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所有, 经济组织中的产权组织形式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 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家庭承包制冲破传统体制的误区, 将集体产权一分为二, 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实现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在分配上实行“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分配方式, 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除了传统体制模式对生产力的禁锢, 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2. 它动摇了人们对农业家庭经营的传统观念和错误认识, 找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 挽救了惨淡经营、 濒临崩溃的中国农业。

 关于农业家庭经营组织有效性的争论, 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农业家庭经营的错误认识, 在家庭经营与私有制小农经济之间画等号, 在农业中消灭家庭经营不仅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经济任务, 也是当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到20 世纪50 年代末, 农业中除了占土地面积极小比例的农民家庭自留地、 自留山外, 家庭经营基本上被消灭, 整个社会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的小农家庭经营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集体经营转变。

 农业中推行单一的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的后果是人所共知的。

 实证研究以及我国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实践证明,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 相反, 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

 农业家庭经营作为有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不仅是因为家庭成员的效用一致性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113 ‘

 纪念农村改革30 周年学术论文集定了农业家庭经营具有节约内部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 而且是因为农业家庭经营具有资源配置效率上的比较优势。

 如果没有农业家庭承包制创新及家庭农业的复归, 恐怕我国农业至今尚停留在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年代。3. 它为日后的“包” 字进城和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促动力量和实践经验。

 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 而“国有国营”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年代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无法保障国民经济计划本身的科学性, 加上以政代企、 政企不分, 难以充分调动微观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主动性的创造性, 结果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长期得不到充分发挥, 社会供给长期短缺。

 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巨大绩效触发了全社会的深刻反思, 20 世纪8 0 年代中期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借鉴和汲取了农业家庭承包制的成功经验, 先是在国有工业企业中试行“承包制” , 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 进而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并由此孕育和逐渐积蓄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动能, 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7.4 . 它触动了被“左” 倾思想长期禁锢的意识形态, 引发了一场对“左” 倾思想路线的深刻反思。

 为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素材。

 众所周知, 人民公社体制是毛泽东主席亲自设计和推行的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制模式,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的基本制度也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人民公社整顿所得出的政策结论, 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动摇、 不能退让的最后防线。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年代里, 谁反对这一基本制度, 试图推行家庭经营, 谁就被认为是反对毛泽东, 反对社会主义, 家庭经营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小生产, 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 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 , 是批判和改造的对象。

 一些党内领导干部因主张包干到户不仅受到严厉批判,而且被罢官卸职, 甚至被当作阶级异己力量而遭到人身迫害。

 长期以来, 家庭承包制被当作“路线问题” 而成为人们思想和理论禁区, 地方・1】

 4 ・

 体制改革领导和基层干部谈“包” 色变。

 20 世纪7 0 年代末的家庭承包制创新,无论是在党内党外、 干部群众中, 还是在地方与军队中, 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是非正误的激烈争辩, 甚至出现了家庭承包制增产越多, 一些人对其批评越是激烈的奇怪现象。

 创新者和支持者注重的是实际效果,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 而责难者对家庭承包制评判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 既有方向路线的考虑, 又有感情因素的直接影响。

 尽管责难者的评判函数复杂, 但评判是非正误的基本标准和出发点则是既定模式(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的毛泽东模式)和传统理论范式( 传统小农理论)。家庭承包制之争实质上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巨大偏差, 基于思维方式不同所导致的评判事物标准的巨大偏差, 使得正反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早在19 7 8 年5月 9 日, 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支持下, 中央党校《理论动态》 发表了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理论文章( 19 7 8年5月 11日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 转发), 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尽管起初人们对家庭承包制存在激烈的争辩, 但事实终究胜于雄辩。

 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巨大制度绩效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左” 倾思想路线进行深刻反思, 最终不得不承认家庭承包制度的合理性和现实经济意义。

 由此可见, 农业家庭承包制不仅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它为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供了又一生动案例和一部活的教材。5. 它充分展示了我国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 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改革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包干” 精神及其中所蕴涵的害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智慧启迪。

 创新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和承担风险。

 对任何创新主体来说, 都不能不考虑既要创新又要如何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因为谁都不愿作无谓的牺牲。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 “大包干” 被定性为路线问题, 创新主体将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

 如果缺乏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创新精神, 农业家庭承包制是不可能诞生的。

 事实上, 在政治刚性的约束下,・1】

 5・

 纪念农村改革30 周年学术论文集仅仅具有创新精神是不足以创立一项制度的, 制度创新将更多地依赖于创新主体的智慧。

 家庭承包制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创新精神, 而且集中体现了其在制度设计上的聪明才智。

 尽管家庭承包制形式多样, 但都无一例外地承诺不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存量利益, 抑或越过理性界区要求和宣称“分田单干” 。

 家庭承包制是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型” 创新和“增量改革” , 作为家庭承包制主要形式的“包干到户” 的改革口号, 即“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就大大节约了制度运行成本, 为家庭承包制的改革试验与实绩展现赢得了宝贵时间; 进而为获得合法生命和普遍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左” 倾思想统治的年代里, 如果没有保障国家和集体存量利益的承诺, 任何制度创新都不可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哪怕是对国家长远发展有益的制度创新也同样不免毁灭的厄运。

 此外, 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至深的民族, 用文化进化论的观点看, 儒家文化本来就是华厦民族文化的源头。

 尽管到了近代, 儒家文化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洋文化的巨大冲击与挑战, 但却不免其文化根性。

 几千年来, 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思想在人们尤其是平民百姓的意识形态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家庭承包制在操作过程中普遍按人头或人劳比例进行的“均田” 承包, 完全避免了与“均无贫” 这一非正式规则的冲突, 从而大大节约了制度创新与运作成本, 加快了制度扩展的进程。

 我国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需要热情, 而且需要科学理性, 家庭承包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宝贵的制度遗产, 更可贵的是其中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启迪。

 .,6. 它为世界农业贡献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越南)借鉴我国农业家庭承包制的成功经验在本国推行农业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这些国家和中国一起为解决世界范围的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家庭承包制的增产效果人所共知,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即使不考虑家庭承包制的溢出效应, 其对世界农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如果没有家庭承包制创新, 世界粮食产量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并且国际市场粮价也会比现行市价高出很多,这意味着有更多的贫困人口要忍受饥饿和贫困的折磨。・】

 】

 6・

 体制改革30 年农村改革的基本成就农业和农村改革迄今已经走过了近30 年的光辉历程, 其中经历了的霞大改革除农业家庭承包制外, 还有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 农村供销合作社和金融体制改革、 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和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等内容在内的农村综合改革等。

 30 年的农村改革举世瞩目,成就斐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立并形成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在农业家庭承包制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已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践证明, 这种双层经营体制, 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一项伟大创举, 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 一定要长期坚持, 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诚然, 这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 但决不能因此而否定家庭经营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农业中的组织主体地位,决不能否定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决不能割裂农业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这是30 年农村改革所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和所取得的一项最伟大的成就。.2. 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 并且使一部分地区农民先富裕起来, 广大农民正在逐步迈向小康, 全国农村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时期o 30 年来,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 7 8 年为133. 4 元增加到20 0 7 年的4 14 0 元, 广大农民已基本告别了贫困和解决了温饱问题, 并产生了一批富裕村和全国文明村,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改革开放初,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达2. 5亿, 占当时农村总人E l的30 %, 30 年的农村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村新增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帮助近1亿农民脱贫致富, 使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下降・】

 17 ・

 纪念农村改革30 周年学术论文集到目前的3%, 而且亿万农民正在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要求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一个“公平正义、 民主法治、 诚信友爱、 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小康社会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3.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告别了农产品长期短期的历史,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较好地发挥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

推荐访问:农村30年变化征文 征文 变化 农村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