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继承与超越800字议论文
超越和传承作文800字高中
“鱼不可脱于渊,大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在现今社会,国之利器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是值得我们拿来夸耀并自豪的。国之利器,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从小便开始书写方块字,一撇一横间,我们体味着是非真假,美丑善恶;我们朗诵诗词歌赋,于唐诗宋词间,感受着文人墨客的才情。20xx年北京语文高考分值由150分提升至180分,英语分值由150份降至100分,这一举措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大国利器,母语教学,随着中国改革的进行,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增强对国家数千年历史的了解。在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的现今社会,外语教学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韩国对端午节申遗的冲击下,国家越来越注视传统文化,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也是传统文化发扬的一个良好表现。国之利器,是文化。设想有一天,我们不再书写方块字,不再说着字腔方圆的汉语,这难道不是预示着一个民族的衰亡吗?
“汉字书写大会”掀起一股猛烈的文化浪潮,科技在发展,外来文化
在入侵我们的生活,“提笔忘字”不仅预示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对母语的疏离,更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化见证了时代的更替,事物的兴衰,它从千年前向我们款款走来,带着书卷的香气,引起我们对文化的渴求。
新华网称:“降低英语分值绝非放慢向外部学习。”中国在强盛,但未来仍有一段路要走。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正确对待,盲目拒绝只会象腐朽的清廷一样自取灭亡,唯有坚守自我的同时,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将其变为我们的养料,国家才会更兴盛。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陈吉宁说:“无论怎样,请记得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在黑暗。”我们是祖国大树上新生发的嫩芽,充满着无限的活力与朝气,手握大国利器,让我们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祖国建设出力!
大国利器,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在我少年!
篇二:继承与超越800字议论文
《继承超越影响:继承与超越议论文》
摘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从天空到江面、由动到静,创造了一个旷远、空明、澄澈、高洁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恬静幽美,一个是潮涌月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个是月出云崩,“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一个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浪漫柔情,一个是“明朝人事随日出”、“对月题诗有几人”的豁达互慰……
两首诗都是以月亮为线索来结构全篇,从月升到月落,从天上到地下,从自然到人生,张若虚写春天的浪漫,苏东坡讲秋天的故事
《春江花月夜》作为“初唐的顶峰”(李泽厚《美的历程》),已被读者和评论家从各个方面将它的美和意义指向阐释得清晰明白,但它作为“孤篇盖全唐”的顶级之作,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据说是南陈后主陈叔宝所创的宫体诗,以宫庭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主写君主的欢娱生活,其原诗已不传,而这一诗题却被传承下来。史列“暴君”之一的隋炀帝也写过两首《春江花月夜》并流传下来。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暮色中的江水舒缓的流淌,岸边的春花百花齐放,这时月亮的清辉随着江水流逝,涌动的潮水泛着点点星光。面对表面平静的一江春水,经历了政治的血雨腥风的隋炀帝一定察觉到了它的暗流涌动,回首前朝频繁的政权更替,他预感到了自己也必将“月去星来”。一个“暮”着字,大概预示着苛政统治下隋王朝的未来。诗歌的情绪流露着些许失落和伤感。
与隋炀帝同时期的才子诸葛颖也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
花帆度柳浦,结揽隐梅州。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
这一首诗突出了树、花在月的笼罩之下,幽美而静谧,更加贴近《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但却不免有些脂粉气。
这两首诗都仅用五言四句,短小的篇制,写出了作者在春江花月之夜的内心感慨。时事造人,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不论是君王还是才子,都不可能写出大气磅礴的诗篇。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是对前人的超越,任何一个优秀作家都是在借鉴、继承基础上实现创作题利的拓展、创作思患的升华和创作手法的创新,并用他成功的作品对后人产生着深远、深刻的影响。
不知道张若虚是不是受以上两首诗歌的启发才创作了他的《春江花月夜》,但我们从他的诗歌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隋炀帝“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的改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则是对“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的创新,张氏改五言为七言,增加了诗句的内容含量,表达从容不迫,格局豁然开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抱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诗人人手擒题,就题生发,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从天空到江面、由动到静,创造了一个.
旷远、空明、澄澈、高洁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恬静幽美。
与隋炀帝相比,同在春江之畔,月夜之下,张若虚的诗歌体现了大唐王朝走向兴盛的蓬勃活力和浪漫热情,显示出盛世才人的气定神闲。
自《诗经?陈风?月出》将月亮带进诗歌之后,中国诗人们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断地被人格化,被意识化,被赋予许多社会属性。诗人们仰望月亮,思绪万千,联想绵绵。月亮几乎成为诗人笔下不可缺少的意象,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作为怀人思乡、人生哲理、生命意识、宇宙自然的承载物,“月亮”这一意象让多少诗人流出思乡的泪水、发出思考的叹息。
望着清明澄澈的一轮孤月,张若虚自然地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这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也不是张氏首始,曹操的《短歌行》中叹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也在他的《送应氏》中悲叹:“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在他的《咏怀》诗中说:“人生若尘露,天地邈悠悠”。诗人们无一不是对个体生命如朝露般短暂而发出悲观无奈的感叹。张若虚的超越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体生命连接起来,使生命变成永恒,且富于变化,而宇宙却有着亘古不变的遗憾,“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使这一有些令人悲观的命题变得乐观了起来。也对后人的生命意识、人生思考产生了一种积极指向。
在张若虚质朴平静、若有所思的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哲学话题之后,又有了多少诗人在月夜,在酒后,在异乡,也发出同样的思考和质问。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欲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仙的这几句诗,恐怕是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前几句的变形吧?只是在他醉态可掬的质问中,天真之下仍掩饰不住对生命短暂的无奈。苏东坡则在比张若虚浪漫、比李太白清醒之时,不疾不徐地举杯相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三杯两盏之后,苏大诗人将人世、人事看透、看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暗圆缺,此事古难全!”相信,苏轼也一定是受到前辈的启发吧,只是诗人性情不同,身处环境不同,诗中体现的风格、情感也有所不同罢了:张氏诗歌流露着大唐盛世之初的雍容与自信,李白诗歌隐含着对风云际会的迫切希望和怀才不遇的淡淡失落,而苏轼的诗歌则显示出诗人经历了坎坷之后的豁达,更加具有大家风范。
其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仅是从诗题和内容上对前人有所继承、借鉴和超越,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手法被后人总结为《春江花月夜》之格,纷纷效仿。但最终还是未能超出其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苏轼被誉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的《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甚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咋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
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肫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将虫)呜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轼的这首诗,从月升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歌开篇入题,“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明月尚未跃出东山,却已见瑞光千丈,作者用剪影的手法描绘出了群山之高、秋月之明。“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转眼间,明月腾空,乱云离散,天公明眸,冷看世间。虽然今夜“西南火星如弹丸”,“千灯夜作鱼龙变”。但诗人却“曲折无心逐浪花”,感叹着“明月易低人易散”,“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全诗二十八句,四句一韵,共换七韵。
不论从内容还是外在形式,苏轼的这首咏月诗都采用文学评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格。一个是海上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个是月出东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个是潮涌月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个是月出云崩,“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一个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个是“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一个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惑,一个是“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的感叹;一个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乐观,一个是“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的苦恼;一个是离人相思,一个是兄弟互慰;一个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浪漫柔情,一个是“明朝人事随日出”、“对月题诗有几人”的豁达互慰……
两首诗都是以月亮为线索来结构全篇,从月升到月落,从天上到地下,从自然到人生,张若虚写春天的浪漫,苏东坡讲秋天的故事;张若虚同情月下的思妇游子,苏东坡介绍中秋的民俗民风;张诗质朴自然,明白晓畅,苏诗多用比喻,想象独特;两诗情景交融,人我杂出,诗情顿挫,低回酣畅,激越哀婉。
至此,已不难看出苏轼仿《春江花月夜》之格的痕迹,和张若虚对后代诗人的启发和影响。
甚至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也曾借林黛玉之手,让她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作《秋窗风雨夕》,抒发其一无所有且体弱多病、孤苦无依的愁苦情怀。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尺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八?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霄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总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它不仅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乐曲、舞蹈等相邻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春江花月夜》同名的音乐、舞蹈,被不断地演绎着、传颂着……
.
篇三:继承与超越800字议论文
继承与创新_初中议论文
初中议论文篇一:继承与创新800字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初中议论文篇二:继承与创新1100字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着《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初中议论文篇三:继承与创新700字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时候,回眸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在借鉴外国革
命的基础上,力主中国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国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弊端。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完全胜利,但这种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或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才会成立,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学习各种国学经典,又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热潮。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我们要学些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我们要发扬什么,我们要创新什么。很多国学经典是不变的真理,但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不鲜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学,而是用。弟子规、三字经张口便是,生活中却丝毫未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也要会在生活中用到。满脑袋之乎者也,满嘴的仁义道德,到头来未见真才实学,不得不说是十分可笑的。当继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当经典走进生活,创新便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也不过尔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前进的路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初中议论文篇四:继承与创新900字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
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推荐访问:继承与超越800字议论文 议论文 继承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