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商成长历程3篇建筑商成长历程 1071072007年2月总第222期2007年2月总第222期表1从建造商到建筑企业——德国霍克蒂夫股份公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商成长历程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建筑商成长历程
071 072007年 2月总第222期2007年 2月总第222期表1从建造商到建筑企业——德国霍克蒂夫股份公司发展历程在国际知名的建筑工程公司中, 德国霍克蒂夫股份公司(Hocht i ef , 以下简称“霍克蒂夫”)具有代表意义。
该公司有着130多年的历史, 跨国发展80余年, 从起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建造商发展成为今天誉满全球的大型建筑企业,其成长历程值得关注和研究,其发展和转折也值得国内建筑企业学习和借鉴。背景介绍在世界建筑业权威杂志美国《工程新闻记录》 (简称 ENR)2006年的评选中,霍克蒂夫以2005年全年总收入超过136亿欧元的杰出业绩,雄踞全球建筑承包商225强的第三位和跨国承包商100强的榜首 (如表1所示)。
在2006年 《财富》排行389位,比 2005年上升18位, 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实力。截至 2005年12月 31日, 该公司员工数达41,469人, 销售额为 13,653,195千欧元(人均产值为 329,239欧元), 其中国际市场销售额所占比例为84%。
税前利润为329,050千欧元(税前利润率为2.41%, 人均税前利润为7,935欧元), 税后利润为 151,336千欧元(税后利润率为1.11%, 人均税后利润为 3,649欧元), 净资产收益率 13.0%(2003 ̄ 2005年平均为 13.6%)。作为一个国际建筑服务提供商, 霍克蒂夫提供设计、 投资、建设和运作各种复杂的工程服务。霍克蒂夫的全球网络使其业务遍布于世界各主要市场,包括办公大楼、购物中心、机场、电站、医院、 港口设施、 体育场馆、 高速公路和铁路等等。霍克蒂夫的服务横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单元 :
开发,包括物业的规划、设计、投融资以及营销策划等。建筑, 包括传统的施工建筑、 标准作业承包建筑、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等, 属于霍克蒂夫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包括规划建设、 物流、 设备管理、 资产管理、 保险、 环境工程、 建筑管理等。特许经营,包括机场管理和特许经营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承包开采部分等。霍克蒂夫业务覆盖区域主要包括德国本土市场、 欧洲其他市场、 美洲地区以及亚太地区。
从业务收入来看, 霍克蒂夫机场业务获得了 410.8万欧元的收入, 开发业务为9.3亿欧元, 建筑美洲地区业务为606.9亿欧元, 建筑亚太地区业务为53.0亿欧元, 建筑欧洲地区业务为24.6亿欧元。
从区域收入来看, 德国本土占 16.0%, 欧洲其他市场占 5.9%, 美洲地区占41.4%,亚太地区占36.7%。世界标杆建筑企业巡礼之二:文 /郭学泉 李福和域外★世界名企施工企业管理
1 082007年 2月总第222期施工企业管理域外★世界名企霍克蒂夫的成长历程纵观霍克蒂夫130多年的发展史 (如表2所示), 其发展脉络清晰可鉴。
1873年, 德国的赫夫曼兄弟二人创立了 “赫夫曼兄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合伙制民营企业。创立之初,家族企业就有着明确的分工, 一人负责工程实物, 一人负责银行融资。
企业创立时, 正好赶上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在住宅、 工厂的建造以及市政工程建设上获得了不少订单, 为原始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业阶段的“赫夫曼兄弟” 是霍克蒂夫的前身, 霍克蒂夫合资公司从1896年正式宣布成立, 成为社会公众持股的公司。企业形式的改变使得企业避免了合伙制企业对合伙人过分依赖造成的风险, 企业开始稳步扩大并实现经营上的转变。
霍克蒂夫设立了第一家分公司,并开始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获得了稳定的发展。霍克蒂夫曾经历了其历史发展中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第一次走出国门, 即受到了几乎毁灭性的重创。
1922年, 霍克蒂夫与另一家当时的大公司进行了资本和业务的重组。该公司实力强大, 在采矿、 航运和工程领域均有涉足。
通过重组, 霍克蒂夫第一次 “走出国门”,到法国开展业务。这本是一次发展的良机,然而, 一战和二战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一战德国战败赔款、 纳粹战争机器的强迫、人员的匮乏和二战最终德国战败等使得霍克蒂夫遭受重大打击, 几乎走到破产的边缘。经过二战结束到1966年二十几年的时间,才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
特别从1963 ̄ 1968年, 霍克蒂夫出色地完成了埃及A bu Si mbel 神庙的搬迁工程,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创造出了自身品牌。20世纪 60年代开始, 霍克蒂夫公司才真正开始了从“建造商” 向“建筑企业” 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 霍克蒂夫的业务范围开始不断拓展, 并且提出筑 “精品项目”, 成为能提供更广服务的工程承包企业, 并且努力成为服务提供商。随着战后德国经济节奏高速发展之后的逐渐放慢, 霍克蒂夫的增长势头受阻。
1967 ̄ 1975年, 霍克蒂夫的主营业务仍在德国国内, 其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国内业务以电厂建设为主。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但霍克蒂夫却在这场危机中受益无穷,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建筑业巨大的市场需求, 使得霍克蒂夫彻底改变了其业务布局。
当 1980年霍克蒂夫营业收入第一次达到600万德国马克时,其海外收入已经占到了总量的一半以上。尽管在上世纪8 0年代世界建筑市场波动较大, 霍克蒂夫仍成功调整其海外业务分布, 获得了持续的发展。随着东西德的统一, 霍克蒂夫及时把握商机, 开拓了德国东部市场。
建筑业受经济形势影响很大, 而霍克蒂夫则努力稳定其业务, 提出寻找并提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 例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 服务, 包括从设计、 融资、 建筑到运营的一系列服务。为了实现这种理念, 霍克蒂夫开始涉足机场管理、软件研发、 人员管理和项目管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更有效的管理,霍克蒂夫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成立了 4个公司分部 (民用建筑部、 机场部、 国际部和服务部)。
并在2001年进一步调整,把公司的核心建筑业务整合到霍克蒂夫AG建筑公司, 并在法兰克福上市。
公司的国际业务则分别由霍克蒂夫美国分公司、霍克蒂夫亚太分公司和霍克蒂夫国际分公司负责。
2003年, 霍克蒂夫进一步调整公司结构, 对原国际分公司的业务进行整合, 建立了美洲、 亚太和欧洲三个分公司, 又设立了霍克蒂夫全球研发分部。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不断创新和发展,霍克蒂夫取得了现今的显赫成绩。霍克蒂夫的欧洲业务2003年之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欧洲和美洲的业务呈萎缩趋势,而亚太地区和机场业务则是其收入的巨大支撑点。
2005年, 霍克蒂夫来自亚太地区的收入占到了其海外业务收入总额的72.8%。从霍克蒂夫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公司经历了第一次“走出国门”、 从“建造商” 向“建筑企业” 的转变以及加强系统管理,保持持续创新这样一个过程。公司发展经历过冰点,也迎来过高潮, 关键是该公司抓住了每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 顺利地从一个普通的建造商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建筑企业。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截至2005年12月 31日, 霍克蒂夫公司股票中自由流通股为65.78%, 自然人持股25.08%, 公司持股9.14%。
董事会由 7名执行董事成员 (e x e c ut i v e boa r d )和16名监事会董事成员 (s uper v i sor yboar d )
组成, 其中监事会下设调解委员会、 人力资源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 董事会另设有管理委员会和国际委员会等。霍克蒂夫的组织结构随着外界环境和自身业务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目前的组织机构则是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分设机场、开发、 美洲、 亚太和欧洲五个分公司(分部)。(如表3 所示)霍克蒂夫公司的发展战略非常清晰,对员工的管理更是体表2
1 092007年 2月总第222期施工企业管理域外★世界名企现了以人为本、 注重员工的发展升值, 同时注重其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霍克蒂夫立足于与客户一同开拓,将人和组织联系起来,创造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 ; 渴望成为客户可靠且值得信赖的业务伙伴, 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霍克蒂夫不仅给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设计和贯穿于整个建筑价值链的广泛服务项目, 还采取了终端到终端的方法, 服务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霍克蒂夫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负责的态度让人钦佩。公平交易是霍克蒂夫公司一贯坚持的道德原则, 同时该公司也支持机会平等, 鼓励多样化发展。
公司推动各项措施, 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减少事故和风险。提高公司的价值是霍克蒂夫公司的经营目标。在战略和操作层面上, 对股东利益负责; 公司依靠创新获得盈利, 并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内企业的借鉴和启示德国霍克蒂夫股份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欧洲工程建筑公司发展的一个缩影, 具有典型的意义。
我国的工程建筑企业目前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 学习国外标杆公司的发展过程, 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国有大型工程建筑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国际经验表明,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国企的长期发展十分有利。
国外多数国企采取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治理结构, 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 管理层向董事会负责。
这些企业成功运作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而软弱的董事会将不利于国有企业摆脱外界因素的干扰。虽然我国很多国有大、 中型建筑企业已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 但其中很多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内部人控制现象仍比较严重。对此,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抓住国有产权这一关键环节, 建立合理的表3国有产权委托代理结构, 建立、 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提高资产周转率。
我们知道, 霍克蒂夫2005年税前利润率为2.41%, 税后利润率为 1.11%, 但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 13.0%。
在发达国家, 工程建筑市场往往呈萎缩趋势, 利润率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 国际工程建筑巨头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方面, 到利润率相对高的初级市场去“淘金”; 另外, 改善企业运营效率, 提高资产周转率, 在相同利润的情况下,加快资产周转,也可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在我国, 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 有重点地培育出一批科研、 设计、 施工、 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强的大型企业, 通过规模优势、 集约使用资金能力、 技术开发能力和承包能力, 推动企业向技术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方向发展。
在减少大型企业数量的同时, 相对扩大中小型企业数量, 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逐步形成由完成单位工程的承包企业和完成生产任务的专项分包企业共同构成的两个层次的企业结构。
这样,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提高资产收益率, 否则“大而全” 将会成为前进的包袱。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霍克蒂夫非常注重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霍克蒂夫核心竞争力来自两方面:基于全球化网络的价值链创新和风险控制。
一方面, 利用全球网络优势, 强化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工作; 另一方面, 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在我国,工程建筑业必须加大力度,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必须制定建筑产业发展科技规划和技术政策、完善建筑技术开发及其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之外,还必须千方百计地让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科技活动和科技应用的主体,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能否自觉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在建筑设计、 施工、 咨询以及各项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又有中国特色的质量、 环保和安全管理体系。抓住机遇,实现转型。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公司非常多,但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企业还不多。从霍克蒂夫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 其发展是抓住了几次历史大机遇, 包括早期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原始积累, 一战、 二战后的大建设时期, 东西德的统一等等。中国的建筑工程企业同样经历了从原始积累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期, 现在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历了量的增长之后, 面临着质的提高。
怎样从普通的建造商转型为大型建筑企业, 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
霍克蒂夫公司经历过的国内吞并、 海外扩张之路, 值得国内企业思考和学习。(作者单位:
上海攀成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本栏目主持人:
王丽丽 ———————
篇二:建筑商成长历程
标杆企业研究绿城标杆企业研究www.adfaith.com2015年2月 4日绿城标杆研究目 录一、 发展历程1、 企业发展史综述2、 标志性发展阶段第2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二、 ……
绿城标杆研究绿城自 1995年成立以来,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 从一个小型民营企业成长为中国领先的, 销售额突破500亿的全国性房地产开发商第3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在发展历程中, 数据显示绿城销售额呈现稳步增长状态。2005年, 随着上市前多重融资方式的进行, 绿城得到充足的资金注入进行快速扩张发展, 销售额呈爆发式增长, 2009年首次突破500亿元。2009年年底, 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发出豪言壮志: 3至5年内赶超万科。
通过数据对比, 绿城与万科仍有距离, 但是净利润数据显示, 绿城的盈利能力较强, 企业规模快速扩张。
绿城标杆研究绿城在全国迅速扩张的同时, 通过与万科的对比, 显示出绿城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绿城集团自成立以来, 较高的负债率一直备受争议。
通过数据对比, 显示绿城存在不健康的负债情况。2010年之后, 在迅速扩张的战略指引下, 负债率再次攀升。
继续采取措施解决。年之后, 在迅速扩张的战略指引下, 负债率再次攀升。
继续采取措施解决。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绿城遭遇资金链危机, 通过多元的融资方式, 是其负债率达到历史新高。2009年随着市场的回暖, 资金得到缓解, 对债务进行重组, 负债率有所下降, 但仍处于较高地位。第4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
绿城标杆研究通过流动性数据分析, 绿城的总体偿还能力较弱, 资金流动性较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 两者都是衡量企业实际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
最佳流动比率为2; 最佳速动比率为1。数据显示, 绿城2003年至今流动比率直低于2并且速动比率基本都大于一直低于2, 并且速动比率基本都大于1 , 显示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资金流动性也较差。第5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2006年上市之后, 资金状况有明显改善, 流动比率有所提高, 短期偿债能力有所改善, 但是偿还能力仍有待提高。结合万科数据, 显示一旦市场情况不乐观, 绿城将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
绿城标杆研究2222.243 50%43.50%251630383742415081.10%0.50.60.70.80.925003000350040004500随着绿城2003年全国发展战略随着绿城2003年全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城集团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储备量大幅度增长。2006年, 随着集团成功上市,融资资金的注入, 绿城加剧了全国扩张的步伐, 土地储备量也迅速增加, 相比2006年, 2007年土地储备量增长约81. 1%。storyline第6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755.1812.7 855.31227.47.60%8.93%13.20%20.74%23.17%10.90%00.10.20.30.40500100015002000绿城土地储备量(万平方米)增长率时也增加了绿城的资金压力。时也增加了绿城的资金压力。金融危机的冲击, 是绿城2008年遭受资金链危机, 土地储备的速度大幅度放缓, 逐渐保持平稳。大量的土地储备, 为绿城的持续长久发展提供了保证, 但是同
绿城标杆研究截止2011年上半年, 绿城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4200万平方米, 全国项目 开发达到119个, 进入城市达30个第7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进入城市数目30
绿城标杆研究截止2011年上半年, 绿城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4200万平方米, 全国项目 开发达到119个, 进入城市达30个( 续)第8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业中的地位。业中的地位。发展至今, 绿城总建筑面积已达到4200万平方米, 其中浙江地区份额最大为14, 042, 335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增加, 体现了绿城发展的迅速, 同时也增强了绿城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强化了在行进而带动绿城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进而带动绿城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开发项目从初创期的4个, 增加值119个, 主要项目集中在浙江省(包括杭州)
; 北京、 上海和山东作为重点发展区域, 同时开拓中西部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会城市, 例如:
长沙、 郑州等。随着进入城市增多, 绿城品牌形象在每个城市得到强化, 为绿城的全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绿城标杆研究绿城产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 产品系发展日 趋成熟开发历程特征:大规模开发;客户群较为单一;成为某一个细分市场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特征:进入多个细分市场, 多系产品开发;特征:急速扩张各个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成为超大规模开发商;异地开发;资本运作。资本运作。第9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阶段第一阶段单系(桂花园系列)
产品支撑品牌第二阶段品牌支撑多系产品第三阶段品牌领袖, 综合开发, 急剧扩张的“专家” ;在细分市场中完成量的积累;开始建立品牌形象。大品牌形象建立并统一。
绿城标杆研究绿城专注于高品质物业的开发, 住宅产品类型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目前已形成多个产品系列:I. 多层产品:
以杭州桂花城、 合肥桂花园为代表;II. 高层产品:
以杭州绿园、 杭州春江花月、 上海绿城为代表;III. 法式合院:
以绿城西子〃 御园、 苏州御园为代表;IV. 平层官邸:
以北京御园、 杭州留庄为代表;V. 别墅产品:
以杭州桃花源、 青山湖玫瑰园、 上海玫瑰园为代表;VI. 大型社区:
以杭州翡翠城、 济南全运村、 青岛理想之城为代表;VII. 城市综合体:
以温州鹿城广场、 杭州蓝色钱江为代表表第10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
绿城标杆研究一、 发展历程1、 综述2、 典型发展阶段(1) 奠定基础(2) 开拓领域(2)
开拓领域目 录第11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3)
全国辐射(4)
加速发展二、 ……
绿城标杆研究奠定基础阶段( 1995-2001)
:
产业大环境下从杭州起步, 建立品牌形象发展背景:
1995年绿城从杭州城西起步, 进入产品初创期。
在当时市场低迷情况下, 绿城认为, 市场的关键在于产品, 产品的关键在于“能否合乎人们内心深处的呼唤” , 从住宅发展史看, 追求“舒适” 应是住宅产品的主脉络, 而在工业时代, 舒适产品首要因素就是“环境” 。产业背景:
杭州企业多为创业或外地企业的延伸, 没有经过一个初始的资本积累阶段既面临较多行业的发展机遇, 因此无论企业大小, 都有“多元化” 发展的综合症。
少数企业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绿城品牌形象策略绿城品牌形象策略第12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通过开发高品质项目维护品牌声誉、 打造品牌溢价, 并不断保持品牌在行业里的竞争力;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来加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吸引客户持续购买和推荐购买;通过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形式, 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123
绿城标杆研究发展情况自1995年的绿城· 丹桂花园成为绿城集团开山之作之后, 共计10个项目落户于杭州, 为立足于杭州市场, 乃至浙江省,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5—2002年在杭州及浙江省内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在杭州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5%, 并首次进入外地市场, 向外扩张出现端倪奠定基础阶段( 1995-2001)
:
绿城以立足杭州为初期发展目标, 同时也初步开始向外扩张, 进入异地市场1995-2002年绿城落地项目分布情况95年“丹桂花园” 开工, 形成“桂花园” 系列房产首推项目 , 丹桂公花园系列房产首推项目 , 丹桂公寓开杭州低层公寓之先河第13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2000年, 开发第一个商 业地产项目——黄龙世纪广场, 属杭州CBD块甲级写字楼2001年, 第一个外地项目 “合肥桂花园” 开工开始商业地产开发开始进入异地市场
绿城标杆研究奠定基础阶段( 1995-2001)
:
发展初期绿城产品类型初现规模, 分别为别墅、 低密度公寓与商务写字楼三个系列, 其中低密度公寓系列所占份额最多九溪玫瑰园(1996年)九溪玫瑰园(1996年)
、 以桃花源(2000年)
为代表的别墅系列;以桃花源发展特点:此阶段产品类型较为单一, 主要为高品质低密度公寓住宅, 别墅与商业写字楼项目份额较小。
同时也、成细分市场的“专家” 。
同时绿城已在杭州乃至浙江省形成品牌形象, 成为这一地区的行业领头羊。第14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以桂花城(1998年)
、 紫桂花园(1999年)
为代表的多层系列;以杭州绿园(2000年)
等为代表的高层系列;黄龙世纪广场(2000年)
为代表的写字楼系列。
绿城标杆研究一、 发展历程1、 综述2、 典型发展阶段(1) 奠定基础(2) 开拓领域(2)
开拓领域目 录第15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3)
全国辐射(4)
加速发展二、 ……
绿城标杆研究开拓领域阶段( 2002)
:
进军上海、 北京的房地产市场, 绿城企业发展正式走出杭州绿城开拓市场轨迹绿城开拓市场轨迹开拓动力: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上海作为国际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浙江省众多房地产业企业纷纷向上海“迁徙”, 迅速在沪上掀起“浙江旋风”。
绿城集团作为“浙江兵团”的领军企业于2002年带头冲击上海市场, 同年, 城进军北京, 启动了位于房山的第一个项目, 进而推向环渤海区域。
也拉开了进军全国市场的序幕。“上海绿城” 在一期基本售磬的情况下, 决定追加3000万元提高住宅品质绿城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宅品质。
绿城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到一个“品质时代” , 未来人们对物业品质的关心, 很大程度上会超过对地段和价格的关注度。为什么要进入北京上海入北京上海第16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上海市场北京市场“北京房地产市场本土特征非常明显, 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2002年绿城来到北京时考虑到刚到北京发展时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性, 风险较大, 因此选择了在房山运作绿城进京的第一个项目。
这是一个非常稳健也相对有些保守的发展方式, 比较适合于绿城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
绿城标杆研究开拓领域阶段( 2002)
:
成功进入上海、 北京市场之后, 近年来绿城共计上海地区成功建设4个项目 , 北京地区共计3个项目相对于绿城在上海的迅速发展, 北京的拓展显然存在一些困难, 但是绿城在北京的发展仍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继“北京百合公寓” 之后, 成功运作了北京青龙桥项目” 与“北京安贞桥项目”第17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上海绿城” 成功的打开了上海市场的大门。
之后的“上海玫瑰园” 、 “上海绿景” 、 “上海外滩董家渡” 项目成功地拓展了绿城在上海的发展版图
绿城标杆研究开拓领域阶段( 2002)
:
随着绿城扩张战略的实施, 开发量及销售额也都得到了 大幅度的提高, 且2002年的增长份额尤为突出绿城销售额不完全统计(亿元)12绿城集团在进军上海和北京市场之后, 迅速发展, 2002年销售额较比2001年, 销售额增长率为41.2%。
是企业初创时期1996年销售额的8倍之多。1.21.51.81.23.94.66.89.6-0.500.511.522.50246810第18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绿城历年开发量不完全统计(万平方米)在实施走出杭州战略之后, 绿城集团在2002年开发量(开发在建面积+交付面积)
迅速增长, 相比2001年增长约40万平方米, 相比2000年, 翻了一番。
同时开发量较企业发展第一阶段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销售额(亿元)增长率-0.500.511.522.533.5050100150200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开发量增长率
绿城标杆研究目 录一、 发展历程1、 综述2、 典型发展阶段(1) 奠定基础(2) 开拓领域(2)
开拓领域第19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3)
全国辐射(4)
加速发展二、 ……
绿城标杆研究全国辐射阶段( 2003-2006)
:
以杭州、 上海、 北京为基点,绿城正式实施全国辐射发展战略2003年, 绿城集团酝酿已久的“全国品牌战略” , 随着浙江绿城房地产集团有全国辐射行业背景:
2003年初, 一场关于房地产业是否有泡沫的争论席卷全国经济界, 希望房地产业适当“降温” 的议论不绝于耳; 随即, “非典” 突袭, 国内消费指数迅速滑到谷底……在此大背景下, 上海绿城、 合肥桂花园在两地首次开盘, 很多客户戴着口罩前来选房, 开盘当月销售逾6亿, 被两地媒体评为“绿城风暴”第20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限公司更名为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终于全面展开。
其中杭州、 浙江为基地, 北京、 上海为重点, 中西部经济发展迅速, 有潜力的省会城市为拓展方向。
绿城全国战略的城市亦基本成形。这些已经纳入拓展计划的城市包括:
北京、 上海、 合肥、 长沙、 郑州、 乌鲁木齐等, 计划内的城市各具特色, 但又具有共通的绿城发展战略, 代表城市-长沙。中西部省会城市为拓展方向:
合肥、 长沙、 郑州、 乌鲁木齐等。上海、 北京为重点杭州, 浙江为基地
绿城标杆研究全国辐射阶段( 2003-2006)
:
在绿城的以中西部省会城市为拓展方向的发展战略中,长沙占有重要一席, 绿城看好长沙经济区位优势长沙作为内陆通向两广和东部沿海及西南边陲的枢纽地带, 又位于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接合部, 具有与两大经济区域进行密切经贸合作的得天独厚条件;长沙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杭州的二分之但是长沙的消费能力却接近杭州一, 但是长沙的消费能力却接近杭州, 几乎排几乎排第21页2015年2月4日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名。
高消费的长沙, 房价却低得诱人2004年长沙的平均房价仅为2500元/平方米, 市中心的最高档楼盘, 售价也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
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长沙市对高档房产品具有较强的消化实力,绿城在长沙有两个项目:
绿城· 长沙桂花城,绿城· 长沙青竹园别墅。
绿城标杆研究全国辐射阶段( 2003-2006)
:
在全国积极扩张的战略下,2005年下半年资金链开始出 现缺口 , 绿城成功地通过四种融资方式, 保...
篇三:建筑商成长历程
123 帅A. ^h I t ec I u| e/
,s叩c Ⅻ脚⋯r I ptNS I 91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机 构 发 展 与 建 筑 创 作 历 程 (1952—198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 en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ArchitecturaI Creation of th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1952—1983) 杨焰 文 ’ 张 海东 Yang Yanwen Zhang Haidong 摘■ 本文以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国内 建筑 界特别是岭 南建筑的发展 作为背景 ,对 广 州市 设计院进 行一个系统全 面的研究 ,重 点 关 注 其 在 特 定 历 史 背 景 下 的 机 构 发 展 及 其 建 筑 创 作 活 动 对 其 这 段 发 展 阶 段 的 历 史 资 料进 行整理归纳 ,深八挖掘和 充实岭南建筑 研究 的基础资料 并对广州市 设计院的机构 成长 、设计制 度发展 .及其对 岭南现代建筑 发展 的贡献和影 响等进行历史 分析 经验 总 结 。
美键 调 广州市 设计院 ;设计 机构 ;岭南 建 筑 ;地域性建筑创作 A BST RAC T This a rtic『e give8 an 1引 言 广州市设计院历经 60年发展 .其历程跨 越了新中国早期建设期 和改革开放 广州市设 计 院 的 最 前 身 广 州 市 建 筑 工 程 局 设 计 处 成 立 于 1952年.经过几 次大的台并 与调整.最终 成长 为实 力雄厚的国有大型设计 院。
广州市 设计 院自成立伊 始,就承担了 大量的建设设 计任务 ,在本地建筑 创作中承担 了相当重要 的 角 色 . 产 生 了不 少 具 有 深 远 影 响 力 的 作 品 . 如 中 苏 友 好 大 厦 、广 州 友 谊 剧 院 、 东 方 宾馆 新 楼等。
广州 白天 鹅宾馆的建成更是给广州市 设计院带来了前所 未有 的声誉 ,民问号称 “中 南 第 一 院 。从 成 立 初 期 路 坎 坷 . 曾 一度 面 临 解 散 , 到 见 证 了 新 中 国 的 成 长 。
广 州 市 设 计院全程参与了岭南建筑的发展、繁荣阶段。
本文重点研究其前 30年的发展历程 ,从 机 构 成 长 和 建 筑 创 作 两 个 方 面 . 对 其 成 长 经 历 进 行 总 结 。
从 中可 以 看 到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作 为华南 地区重要 国营设计机构 的成长历程 , overall and comprehensive resea rch on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mainly focus on its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 zation and its a rchitectu ral
c reation in the specific hIste『ic8I e ra sinCe the Ifbe rallon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up,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architectu re especially in Lingnan a rea The pu 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organize historical documents explore deeply and enrich the fundamental
data for the research in Lingnan architecture and to analyze and summarlze the COnl rIbull on and 『nfluenc8 也 从 中 理 解 其 建 筑 创 作 对 岭 南 现 代 建 筑 发 展 的 重 要 贡 献 。
广州市设计院经过 创立后近十年的发展. 至 1961年与市 工业 设计院 、市 城规 委勘察 处台 并后,完成其 最终的 整合,为其后 二、 三 十 年 所 取 得 的瞩 目 成 就 打 下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
1961年之后 ,国内政治形式逐渐 变得严峻 . 直 至 1976年 文 化 大 革 命 结 束 之 后 才 有 所 好 转.进入 个新的 时期。广州市 设计院的特 殊 体 制 . 决 定 了 每 次 政 治 形 势 的 变 化 都 会 对 其发展产生 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 1961年 和 1976年 作 为 研 究 历 史 阶 段 的 分 界 点 .将 广 州 市设计 院的机构发展 及建筑创作 历程分成三 个阶段 进行研 究:1952年至 1961年;1962 年至 1976年 :1977年至 1983年。
2创 建 初 期 (1952—1961年 ) 计划经 济的年代 .国营建筑设 计院是计 划 经 济 和 学 习苏 联 的 产 物 . 以 适 应 国 家 大 规 of th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chitectu re K EY W ERDS Guangzhou Des gn Institute; des Jgn institulIon; L ng r3an Architectu re; regiona r
architectu ral
design 中 圈 分 美 号 Tu 0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Do● 10 3969/i issn 1000—0232 2012 03 091 文 章 辅 号 1000—0232(2012)03 0091 06 作 者 简 介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 副 总 建 筑 师 .高 级 工 程 师 (广 州 .510620); 北 京 建 都 设 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3】
模建设 的需要。1952年 中国成立了第一批 设计单位,广 州市设计院也从这时开始发展 。
从 创 立 到 最 终 的 整 合 . 经 历 了将 近 十 年 的 光 阴 。
1952年 9月集 中了原广州工人福利建设 委员会、市卫 生建设委员会及市国营建筑公 司 的 50多 名 工 程 技 术 人 员 组 成 市 建 筑 工 程 局 设 计处—— 即广州市设 计院的前 身,并制定 了 较 为详细的组织章 程.成为独立经 营会计单 位 ,林克 明先生任副局长兼设计处处长 。此后, 设计 处加^新成 员 “房管局属下修 建工程处 设 计 室 。
” 1953年 ,名称由广 州市人民政府建筑工 程局设 计处改为广 州市人民政府 建筑局设计 院 .人 员 增 加 到 189人 1954年 ,单 位 名 称 再 发 进 行 了 修 改 , 由 广 州市 人民政府建 筑局设计院 改为广州市建 筑 设 计 公 司 。
并 在 生产 中实 行 计 划 管 理 。
1955年 ,广州市 建筑设计公司规模进一 万方数据
I⋯ ⋯ ⋯⋯ ⋯ ⋯ ⋯ ”。
表 1广 州市设 计院 设计的 “广 十大 建筑” 注:r ^ 院f1959 韧 计.但 1959年 I程下日. E打好桩 .怔f侨 路 余疃 *i持设计 r 计 现存女料 童 《音 厅 研究 告).但 计目纸 r 没计 搬证十e遗* 步 扩 大 . “原 广 州 市 建 筑 工程 局 估 算 科 划 归 广州市建筑设计公司 。
1956年.广州市建筑设计公司 改为事业 单 位,并在原设 计公司基础 上成立广 州市 城 市建筑设计 院,编制人数 为 350人 .林 克明 先生任靛长。
1957年 ,广州市城市建筑设计 院 正 式 成 立 。
20世 纪 50年 代 末 在 经 济 困 难 时 期 .广 州 市 城 市 建 筑 设 计 院遭 遇 到 了 一 次 严 重 的 解 散 危机。
当时市委工程 部规定 ,只有省 级或 自 治 区 才 能 设 立 设 计 院 .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在 行 政 级 别 上 属 于 省 辖市 级 的单 位 .“是 属 于 撤 销 的 . 摹 精 简 机 构 . 当 时 的 设 计 人 员 都 准 备 去 省 院 了 . 省 院 的 欢 迎 会 都 已 经 准 备 好 了 .但 最 后 广州市委殛市政府坚持保留市设计 院”。
1961年 4月 4 日 . 由城 市 建 筑 设 计 院 、 市 工 业 设 计 院 、 市 城 规 委 勘 察 处 三 个 单 位 台 并 成 立 广 州市 设 计 院 5月 .余 睃 南 任 总 工 程 万方数据
友谊 院首 面目 2友 副院 师 ; 事 业 编 制 保 持 不 变 . 编 制 定 为 500人 。
广州市设计 院终于完成了其整台。
这段时期 ,国家经济 困难,广州市设 计 院承担城 市建设的 主要任务。除完成 中苏友 好 大 厦 、广 州 市 “十 大 建 筑 ” 爱 其 他 主 要 作 品之外.还创作了许多 “量大面广”的建筑 例 如 . 大 量 的 住 宅 、 工 厂 、学 校 的 设 计 以 及 南方大厦等 旧建筑修复工程。
迎接建国 十周年 ,广 州也向首都 学习. 有 “广 州 十 大 建 筑 ” 一 说 ,且 + 大 建 筑 均 出 自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之 手 。分 别 为 :
广 州 华 侨 大 厦 《1956}、广州体育馆 (1956)、广 东省 侨 联 大 厦 (1956 )、广 东 科 学 馆 I1957 l、 中国出 口商品陈列馆 I 1958)、广东农 展馆 (1960)、广 州 大 剧 院 (1959设 计 。
后 项 目 下马 )、广 州火车站 (1960设计 .1974修改 设计建成 )、越秀宾馆 c1960)、羊城 宾馆 (1961} 为解 决 城 市 居 住 问 题 .全 国 各 地 掀 起 了 住 宅 建设 的热 潮 广 州市 设计 院 参 与 了 各 类 住 房 建设。广州华侨新村建设由林克明先生主持. 201 。
A| cn
HJ | e
s 一 I 93 3 花 馆 5 目 口 女 南女面 集 合 了广 州 地 区 的 主 要 设计 力量 参 与 。
黄 适 、 陈伯齐 、金泽光、余疃南、麦禹喜 、余清光、 姚 集 衡 、 莫 俊 英 等 工 程 师 参 加 组 成 设 计 委 员 会 。
华侨新村居住小区规划有花园式独立庭 院、公寓及华侨 外国语学 校.是新中国成 立 后 在 50年 代 建 设 的全 国大 城 市 大型 的 华侨 住 宅 区之 一 广 州市设计院在 水上居 民上岸的住宅 设 计 中 .根 据 南 方 气 候特 点 和 当 时 的 经 济 条 件 . 一改封 闭式 台 用 厨 厕 的 住 宅模 式 .采 用 外廊 的 形 式 , 每 户 均 增 加 了 厨 房 和 卫 生 问 ; 创 出 造 价低廉的外廊式 独立厨厕的住宅梗式。此外 .
在 五 、 六 十 年 代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还 设 计 了广 州 石 )由化 工 厂 生 活 区 、 茶 藩 住 宅 区 、 柯 子 岭 住 宅小区等一大批住宅区。
3艰 辛 成 长 期 {1962—1976年 l 1961年 .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完 成 其 最 终 整 合 后 .试 行 院 长 领 导 下 的 总 工 程 师 全 面 技 术 负 责 制 这一年 ,国民经济进人 调整阶段 .由 于 基 建 任 务 锐 减 .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的 设 计 任 务 相 对 较 少 。
为支援 其他部 门的建设工作 .1963年 6 月 26日.广 州市设计院抽 出 80名专业技术 人 员 及 干 部 调 往 广 东 省 石 油 化 工 设 计 院 。
1965年 余 睃 南 先 生 任 副 院 长 兼 总 工 程 师 ;陈 金 涛 先 生 任 副 院 长 。
1966年 , “文 化 革 命 ” 风 起 云 涌 .正 常 的 建设基 本停顿 ,1968年 11月 1日.根据 上级 精简机构下放 干部精神 .广州 市设计院 革命领导小组决定.安排人员到花县 五 ·七“ 干 梭 学 习 。
至 1968年秋.广 州市设 计 院的人 员从 600多 人 “精 简 ” 到 了 200人 . 约 400人 被 下 放 到 了 农 村 、工 厂 劳 动 。
这 段 时 间 . 广 州 市设计院的正常设计活动基本停止, 直 到 1971年 “广 州 外 贸 工 程 ⋯ ’开 工 . 园 工程任务增加且 又难以对付 .最 后在有关 领导 特别批示下 .部 分建筑师才慢 慢恢复正 常 设 计 工 作 。
11973年 8月 2 日 . 经 广 州 市 编 制 领 导 小组 同意 决定对广 州市设计院机 构进行调 万方数据
- ⋯ ⋯ ⋯⋯ ⋯ ~ ⋯ ⋯ ⋯ ~⋯ ⋯ 。“ 7自 鹅#培中庭 9 目太 店 整.核定事业编制 430名。1974年 8月 3日. 林克明先生调 任广州市基本 建设委员会副主 任 。
经历人员外调及文革,文化大革命后期广 州市设计院人才已经相当缺乏。为应对人员短 缺的问题.广州市设计院 自己成立一间设计技 术 学 校 .让 老 工 程 师 回来 教 学 , 生 源 主 要 是 下乡回城的知青 .培养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 其后这些知青成 为 80—9o年代广州市设计院 的骨干力量。
” 1|976年 5月 19日,广 州市设 计院主办 的凹市设计院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首 次勘案设计工作盘流会在广州流托宾馆举行 .
会 期 7天 。
20 世 纪 60—70年 代 的 整 个 中 国 . 是 处 于 建筑低 潮之中。1961年 至 1964年是国 民经 济 调 整 时期 .大 力 缩 减 基 建 规 模 。相 对 于 全 国 的相对停 滞.广州 由于 外贸工程的 需要.建 筑 创 作 出 现 了 让 人 可 喜 的 成 绩 。
其 中广 州 市 设计院作 出了重要 的贡献;创作了广 州友谊 剧 院 、流 花宾 馆 、东 方 宾 馆 新 楼(原 羊 城 宾 馆 )、 中 国 出 口 商 品 交 易 会 、 广 州火 车 站 等 一 幕 列 让 人 耳 目 一新 的 岭 南 新 建 筑 。
在 设 计友 谊 剧 院 之 前 .广 州 市 设 计 院在 观 演 建 筑 方 面 已多 有 建 树 ;例 如 广 州 军 区 礼堂 、 广州市 第- -1人文化宫电影院(宽银幕电影 )、 东 山 电 影 院等 等 均 已 建 成 1972年 6月 .余畦南与市领导率领工 作 小 组 赴 京 接 受外 贸 工 程 任 务 .共 有 广 交 会 改 建 扩建工程 ,东方宾馆扩 建工程,白云宾馆 和 一间 接 待 前 来 参 加 广 交 会 的 港 澳 同 胞 的 旅 馆 中央要求在秋变会 (10月 15日 }开幕 前竣工。
在 各 方 努 力 下 ,1972年 至 1974年 闻 在 广 州 中心的北部流花湖畔 ,相继建成庞大的建筑 组 稿 流 花 宾馆 《1972 】、东 方 宾 馆 新楼 (1973 】
旧楼 “羊城 宾馆” (1960年 l、中国出口商 品交 易 会 (1974} 广 州 火 车 站 (1974 )。
广州市 设计院创作 团队在思索地域 性条 件 下.将 现代建筑与 中国岭南庭院 相结合. 对 “适 用 、 经 济 。
在 可 能 条 件 下 注 意 美 观 ” 8 温泉 馆 平面 的 建 筑 方针 作 出 了 当 时最 完 美的 诠 释 4蔓 体 置曩 期 {1977—1983年 ) 1976年 后 . 国 家 迎 来 了 全 面 建 设 发展 时期.广州市设 计院根据新 时期的发展要 亦 不 断调 整 自身 机 构 。
197B年 1月 24日. 中共广州 市委员 组 织 部决 定 .陈 金 涛 先生 任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总 程 师 ;黄 扩 英 、 莫 耀 铭 、陈 家 麟 粱 启 杰 院 副 总 工 程 师 。
为 适 应 新 时 期 的 发 展 .广 市设计院提出扩大编制 的要 求。1979年 1 6日 . 广 州 市 编制 领 导 小 组 批 复 . 同 意 广 州 设计院增 加事业编制一 百名。连同原有编 共 五 百 三+ 名 人 员 。
广 州 市 设 计 院 从 1979年 5 月 起 . 实 勘 案 设 计 收 费 制 . 并 进 行 企 业 化 试 点 工 作 1981年 7月广州市设计 管理体 制进 一步向 发展 .院 内建立各种 制度.包括 “实行 定 管 理 ;生 产 计 划 管 理 ;设 计 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