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3篇

时间:2022-11-15 16:20:08 浏览量: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3篇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 济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分析王敬诚村级财务管理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财税金融监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3篇,供大家参考。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3篇

篇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

全村级财务管理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分析王敬诚村级财务管理要全面深化改革 , 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 , 加强财税金融监管 , 规范财政资金使用 , 提高

 农业和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本文围绕 “ 健全村

 级财务管理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分析 ” 进行阐述 。一 、

 相关理论概述财务管理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 通过一系列的会计

 手段和方法 , 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计划 、 组织 、 指挥和控制 , 使

 其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结果 。

 它是一个综合的管理过程 , 包括了筹

 资管理 、 投资管理 、 经营绩效评估 、 分配股利等 。

 村级财务管理

 工作的内容有 : 村务管理工作 、 民主理财 、 财务公开 、 审计监督 、

 资产清查 、 农村集体经济建设 、 财务信息服务 、 财政预算 、 决算 、

 报销 、 检查等 。

 在这个阶段 , 当地政府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

 来提高村级财务的效率与效益 , 从而实现国家的各项政策 , 社会

 资源的合理配置 , 为农民增收 , 农业增产 , 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与保障 。二 、

 村级财务管理现状村级财务管理要 “ 全面深化改革 ,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体制建

 设中,坚持以人为本 , 科学谋划 , 合理安排 , 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

 源 , 努力构建城乡协调 、 区域统筹 、 产业协同的新型工农供给侧

 结构 ” 。

 要 “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 , 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农民转变发展

 方式 , 加快实现脱贫摘帽 , 不断扩大扶贫规模,提高脱困标准 , 为

 特色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建成提供强有力支撑 ” 。三 、

 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分析目前 , 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 存在着许多问题 , 制 约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

 在新形势下 , 必须要进一步

 理顺和改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机制 ,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

 度 , 规范财务行为 ,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促进乡村治理的科学化 、

 民主化 。1 、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要想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首先要从根本

 上解决 “ 三农 ” 问题 , 即农村经济增长 、 社会发展 、 环境治理 , 而这

 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 ,

 必须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 以实现对基层干

 部的有效监督 , 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首先 , 要加强对村账的管理力度 。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是对村里的财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 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

 工作的过程中 , 要以 “ 收支平衡 ” 为基础 , 以 “ 收支两条线 ” 为纽

 带 ,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资金的内部审计制度 , 使其成为规范

 化 、 系统化的自我监督体系 。2 、

 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由于乡村地区的财力薄弱 , 所以需要村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

 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 如此才能更好地改善乡村的面貌和条

 件,进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健康的快速成长 。一是要建立健全村账务管理制度 。

 要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

 和权限 , 规范财务行为 ,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 确保账实相符 , 做到

 账实一致 , 及时发现 、 处理违规违法的问题 ; 二是要加强对乡镇 、

 街道的财政补助 , 使其能真正发挥作用 , 使其成为扶贫资金的重

 要来源 。

 三是加大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力度 , 严格控制闲置的

 国有资产和无效的固定资产 , 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 ; 四是加强对

 村级组织的建设工作 ,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 提升党的领

 导,强化服务意识 , 促进基层群众自治 ,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民

 主革命进程 。

 五是加强监督检查 , 切实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

 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3 、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要想真正地推进乡村的治理 ,

 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

 现状与困境。

 因此 , 村级财务应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去推动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健全 , 并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去抓 , 以

 促进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要想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 首先需要从硬

 件设施上入手 , 加大对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投入力度 , 建立起一

 个统一的 、 高效的 、 安全可靠的财务信息系统 。

 其次是要提高对

 计算机的重视程度 , 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系统 , 使其能

 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

 再次是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 , 使其

 认识到电脑的使用和管理的好处 ; 最后 , 还应该加强对村级的资

 金管理 ,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筹资 , 投资等活动 , 从而达到

 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4 、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文化建设在农村的财务管理中 , 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 。

 村级财务管理的文化建设 , 要把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贯穿于整个

 村庄 , 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 使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根深

 蒂固 , 从而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 。首先要加强对村里的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 , 让每个人都了

 解到自己的工作职责 , 明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 并积极的参与到

 各项事务中去 , 使其能够真正的做到 “ 为人民服务 ” ; 其次 , 建立

 健全的民主决策制度 ,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来实现民主化 , 使每

 位成员的利益与权力相一致 , 避免出现个人的意见和决定过于

 极端的现象发生 , 同时也能有效的监督相关的事项 ; 再次 , 要完

 善相应的考核机制 ,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让大家知道 ,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承担的后果以及应负的责任大小 , 这样

 才能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荣誉感 , 进而提升乡村的治理

 水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

 完善 , 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逐步规范化 , 财务管理水平得到

 了提高 ,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在逐渐丰富 , 对村民的生活

 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

 在此背景下 , 当地农村政府应该加强

 乡村财务管理 , 助力乡村振兴 。( 作者单位 :

 362601 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社会事务服务

 中心 )-247 -

篇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取向姓名:

 连林滨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财政学指导教师:

 黄衍电20100611

 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取向摘要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开始, 在经历了三十年时间后, 我国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性的时刻, 农村的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渐成共识, 而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 即土地问题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中明确提出,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这一决定对于当前我国推进新一轮土地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土地经营权流转基本概念入手, 提出了财税政策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促进作用, 同时针对现行的财税政策, 深入剖析当前的财税政策在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存在的缺陷,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应坚持的原则, 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财税政策构想, 为今后我国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基本思路。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 财税政策, 农业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

 T h eF in a n c ea n dT a x a t io nP o lic yo fP r o m o tin gth eC ir c u la tio no f th e R u r a l L a n dR ig h to fM a n a g e m e n tA b st r a c tC h in a 's e c o n o m ic r ef o n Il sta rtedf r o m th e R u r a l L a n dR e f o r m . C h in e see c o n o m ym e e ts acritica lch a llen g ea f ter th r e e d eca d es. T h a t ru ra ld e v e lo p m e n tw ill b e an e wp o in to fe c o n o m icg r o w thh a sg ra d u a llyb e c o m e aco n se n su s. T h e la n dp r o b le mw h ic h is th e ba sis top r o te c tf a rm ers liv es is th e first o n eto b e so lv ed . T h irdP len a r yS e ssio n o fth eP a r ty 's1 7 "D ecisio n ”sta ted th a t it isn e c e ssa r ytostren g th enth e f a rm ers’ rig h tto la n d co n tra ctu a lm a n a g e m e n ta n dim p r o v eth ela ndco n tra ctin g r ig h tsto r u nin th e m a r k et. T h e d ecisio n is o fvita lim p o r ta n cef o rO u rc o u n tr ytop r o m o tean e w r o u n do fla n dr e f o r ma n dtop r o m o teeco n o m icd ev elo p m en t.T llis a rticle sta r ts f r o mth e b a sicc o n c e p to fr ig h tso fla n dm a n a g em en t. Itp u tsf o r w a r d th eim p o r ta n tr o le w h ic h f in a n ce a n d ta x a tio npo licy p la y sin th e la n drig h to fm a n a g em en tcir cu la tio n , sim u lta n eo u sly 蠲f o rth epresentf in a n ce a n d ta x a tio np o licy ,th isa rticlea n a ly sisesth e b a da sp e c tsth a t th e cu rren t f in a n ce a n dta x a tio np o lic yh a sw h ic h in th ep r o m o tin gth e la n dtra n sf o rmrig h to fm a n a g e m e n t eircu la tio n . C o n sid erin go u rco u n tryp r e se n tsitu a tio n ,th isa rticlep r o m o te sso m ep rin cip lesinp r o m o tin gth ela n drig h to fm a n a g e m e n tcircu la tio n s f in a n cea n dta x a tio np o lic ysh o u ldh a v e , a n df u r th e r m a k e sso m e d eta iledsu g g e stio n sin f in a n ce a n dta x a tio np o lic y aspect. T hisa rticleh a sso m eth in k in g so nsp e e d in gu pth ecircu la tio no frig h tsinla n dm a n a g em en t.K e y w o r d s:

 th eC ircu la tio n o fth e L a n dR ig h to fM a n a g em en t, F in a n cea n d T a x a tio nP o licy ,A g ricu ltu ra l In d u stria liza tio n , F a rm erC o o p e r a tiv e sn

 第1章绪论1. 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 1. 1研究背景中国的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在于土地问题。

 众所周知,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之一, 是农民的命根子, 也是进行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提出,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 出租、互换、 转让、 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提出将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 是发展现代农业、 高效农业的必然趋势, 也是当今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特别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我国的实体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 这一经济形势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实现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农村, 要提升农民消费水平, 就必须提高农民收入。

 因此, 中央政府推动农村土地改革, 是希望通过放宽土地政策, 让土地真正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促进农民增收,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真J下拉动内需, 从而更有力地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1. 1. 2研究意义土地经营权从一部分农民手中流转到另一部分农民手中, 将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使农业从根本上摆脱弱质产业的局面, 实现规模化经营, 并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发展。同时, 通过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也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本文在剖析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行财税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侧重于从财税政策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影响机理的角度去考虑, 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建议。

 总之,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农业现代化是任何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瓶颈” 。

 加快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让土地流转起来, 对推进农产业化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二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市化进程。

 通过支持性的财税政策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可以解除土地对这些农民的束缚, 带动农民分工分业, 实现农民身份的多种转变, 可以由单一的农民向非农产业生产者、 经营者转变。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单家独户地小规模分散经营, 种养面积小、 产量低、 农业生产成本高,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而且加上信息不灵、 科技含量低、 经济实力弱, 农业经济效益较低。

 因此,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业产

 业化进程, 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 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四是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使流出承包地农户也能更好从事第二、 三产业, 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真正做到让土地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促进农民增收。1. 2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 2. 1研究内容本文按照基本知识介绍、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总体框架安排,并围绕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这一主线进行展开论述。第一章:

 绪论部分。

 详细地介绍了本人撰写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以及国内外有关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文献综述。第二章: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内涵、 主要模式以及现状。

 阐明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具体内涵, 同时详细介绍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模式, 最后描述了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第三章:

 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与财税政策的理论思索。

 探讨财税政策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实依据, 进而提出财税政策对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章:

 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相关的财税政策及其存在问题。

 描述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相关的财税政策, 并剖析现行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财税政策的缺陷与不足。第五章:

 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

 本章分别从农业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民的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应坚持的原则, 并建议制定相关的财税政策, 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这是本文的总结部分。1. 2. 2研究方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 研究方法主要取决子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因此, 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总体采取逻辑演绎与历史归纳相结合、 比较分析、 制度分析、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式, 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 相得益彰。1. 2. 3创新点l、 本文系统总结了财税政策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实依据, 进而提出了当前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具有重大的意义。2、 本文通过归纳现行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财税政策内容, 并客观、 准确地剖析了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缺陷。3、 在运用比较分析、 制度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了促进土地经营2

 权流转的具体财税政策, 以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1. 3国内外理论综述1. 3. 1国外研究进展马克思、 恩格斯是较早的对土地流转进行系统、 深入的研究的经济家。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而且对我国的土地流转、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地租理论认为:

 土地的价格就是地租, 地租表现为土地的价格, 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土地的买卖是在定额地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土地的价格是以一定年限的地租和利息来确定的。

 即:

 土地价格= 一定年限的地租量/利息率。

 因此, 土地价格不外是资本化的因而是提前支付的地租。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地租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大土地所有者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是资本主义的土地占有权( 经营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形式。

 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直接产生的、 无论好地和坏地都绝对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 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的,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根本原因n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生产资料的研究是从其属性以及社会性质出发, 是一个抽象的范畴, 而西方产权理论则侧重其作为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看来, 产权的转让是极其重要的。

 19 59 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联邦通信委员会》 一文中指出, 权利的明确界定和足够低的交易成本是市场交易存在的本质前提。

 19 60 年,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 二文中进一步证明, 如果产权被明确界定, 并且所有的交易成本为零,则不论谁拥有产权, 资源的使用将完全一样。

 这一被后来概括为“科斯定理"的观点实际上认为, 如果, 并且只有产权被明确界定和交易成本为零, 则资源的使用将总是达到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心1。

 1965年, 当代产权经济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尔奇安在《产权的一些经济原理》 一文中认为, 财产的转让权可以起发挥比较优势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他指出:

 “如果所有权是可转让的, 则所有权的专业化将得到收益。

 如果人们想要增加财富的话, 他们就会把所有权集中在他们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那些领域’ ’ 口1。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认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指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H 1。

 制度变迁是内在动力和外部竞争共同作用导致制度不均衡的结果。

 当制度外的变化促成了外部利润的形成, 而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又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内实现“内在化"时, 人们就会寻找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以便获取这些获利机会。

 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前者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自发倡导、 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后者则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并实行的制度变3

 迁。

 在现实中, 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往往相辅相成的, 共同作用于具体的制度变迁过程晦1。诱制性制度变迁假说最早是由佛农・拉坦和速水佑茨郎在19 8 4 年正式提出的, 主要思想是制度, 特别是所有权的变迁受相对要素价格的诱导, 相对要素价格提高的要素的所有权更趋向于向私人所有占有的方向发展。

 比如当土地的相对价格提高时, 土地的所有权更趋向于私人占有别。对农地制度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制度经济学家, 而且其他经济学家对这一领域也作出突出贡献。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西奥多・w ・舒尔茨, 他在《改造传统农业》 这部代表作中,用了不少篇幅倾注他对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增长的关注。

 舒尔茨认为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最重要的制度保证是, 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 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来刺激农民, 控制农场规模, 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 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农业中的不同所有制形式, 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等。

 尤其是他对“地租”功能的确认, 表现了他对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他认为, “地租在配置农业资源中执行着一种必要的经济职能. 因此, 任何对地租的压抑都有损于指导和引诱农民有效地使用农地的信号和刺激’ ’ 口3。美国农业发展模式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 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模式, 其经验值得许多国家借鉴。

 家庭农场是进行土地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 它构成了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主要运行基础和发展前提。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一般不会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流转, 而大多数采用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有偿转让。

 土地流转者一般来说是通过政府与家庭农场主签订经济合同来实现的。

 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以及运用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美国政府还通过采用信贷扶持、 利率优惠、 价格补贴、 财政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主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法国是个典型传统小农经济结构、 土地较分散、 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国家。

 法国大革命后, 这种小农经济结构的状况持续了10 0 多年, 但由于土地切割零碎分散、 农场经营规模小, 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因此, 法国政府在20 世纪20 年代就开始制定了各项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 对小农场进行合并, 促进并扶持中等农场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 法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改革土地继承制度, 规定土地转让不可分割, 只允许整体继承或者出让, 以保证土地不再继续细碎分散化。

 二是扶持中等规模的农场发展, 促进小规模农场转移, 稳定大农场。

 法国土地经营权流转主要通过流转权制度来处理土地的租佃关系, 还可通过转让、 出租、 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

 三是法国政府还先后颁布《农业指导法》 、 《农业指导补充法》 以及建立“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 ’ 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这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 由政府代表实施监...

篇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

财道 FINANCE STRATEGY坚。保康县利用扶持资金,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优势产业,带动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枣阳市整合涉农资金9亿元用于插花贫困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走“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特色富农、百花齐放的兴村脱贫之路,同时向专业化、品牌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2020年,全市落实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财税部门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强化财政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集中财力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做好资金保障,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积极的财税政策体系覆盖面广 、含金量高、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发挥了积极效应,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襄阳脱贫攻坚情况介绍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财力保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下大力气补齐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短板。全市各级财政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9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93亿元,省级资金2.36亿元,市县两级资金7.64亿元,重点支持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资金力度,促进产业脱贫。积极争取省级转移支付资金、指导统筹各渠道资金、盘活村级自有资金,实施“精准滴灌式”的方式全力支持脱贫攻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8300万元,有效降低了农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让贫困户得到实惠;落实推动涉农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72913万元,为全市农业生产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落实推动涉农普惠金融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1008万元,引导金融机构为脱贫攻坚项目提供贷款和担保支持;三个脱贫摘帽县落实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54904万元,为农民就业创业奔小康创造条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财税政策研究

 在制定财税政策时,应该围绕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挖掘潜力、释放活力做文章文/襄阳市财政局、襄阳市税务局联合课题组

 53财道 FINANCE STRATEGY同时全方位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推进财政资金使用制度化、规范化。保康县城关镇财政所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修订完善了《脱贫攻坚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脱贫攻坚资金核算与管理、奖补范围与标准,绩效评价与考核,规范了资金运行流程,强化了过程跟踪监控,通过经常性脱贫攻坚综合性检查和专项检查,确保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二是完善监管机制,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的精细化管理。枣阳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枣阳市脱贫攻坚实施工作流程》,从“项目申报批复、筹资筹劳、规划设计、工程造价、预算审计、工程招标、施工合同、工程监理、竣工结算、资金拨付、资料归档、建后管护”等12个方面进行明确界定,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便捷化和精细化。三是创新服务机制,推进资金使用跟踪监管。在资金管理上按照先预拨后清算的要求,对已完工的项目,由项目所在地镇政府提请审计方进行竣工审计,再依据审计报告,对项目资金进行清算。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规范管理,确保了工程质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衔接过程中财税政策面临的难点分析襄阳市运用积极的财税政策促进脱贫攻坚,无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金需求的矛盾。国家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不变。国家为此将投入大量资金,地方政府也会给予配套支持,但恐怕仍然难以满足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二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精准识别,定向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体效应。但在过去脱贫攻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资金的分散化倾向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相关部门跳不出“平均”“照顾”的桎梏,自觉不自觉地把扶贫资金按地区、部门、单位平均分配,平均使用,造成了扶贫资金的分散化;另一方面,有关单位在脱贫攻坚中争项目、争投资,客观上拉大了脱贫资金的分散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扶贫资金难以集中使用,难以提高投资效益,不利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目前与长远的矛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乡整合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目标上有偏差:一些地方发展产业的资金走入了误区,没有牢牢把握农村特色产业这个根本,而是跑偏了。再比如,时限上有偏差:国家着眼于长远利益,但少数乡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热情高、干劲大,而对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造成重复投资、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影响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有,政策衔接上有空档:出台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运营税收优惠政策和为农户担保与再担保业务税收优惠政策已到期,这些优惠政策是否继续延期执行,目前仍不明朗。此外,不少农业产业化项目缺乏长远性。四是系统性与碎片化的矛盾。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涉及到农村软硬环境的改善,又涉及到各个产业领域和有关部门,需要规划的科学性、实施的连续性、管理的协调性,任何一个环节、一个链条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推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出现了与此相悖的现象。比如,规划缺乏“一盘棋”的观念:有的不立项、不论证,胸中无数,仓促上马,项目跟着长官意志走;有的随便立项,在实施中随意更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再比如,实施缺乏连续性:乡村振兴项目与基层党政干部任期目标不一致,造成工程随着人员变迁而更替,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换的现象较为突出。还比如,管理缺乏协调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集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物流等资源要素为一体的工程项目,涉及农业、水利、财税、银行、社保、民政等部门,需要齐抓共管,但有些地方和部门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互相牵制,相互扯皮,影响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实现有效衔接的财税对策财税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此,我们认为,在制定财税政策时,应该围绕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挖掘潜力、释放活力做文章。推进政策衔接的总体目标是:按照调整、优化、延续的要求,对标国家和省级政策措施,衔接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

 54财道 FINANCE STRATEGY改造、小额扶贫信贷、综合保障、产业奖补、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雨露计划”、财政投入、易迁后扶、饮水安全、“防贫保”等主要政策,保持政策的总体稳定,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第一,适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稳定财政投入规模。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调整支持重点,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抓住换届选举契机,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并为此提供财力保障。二是规范预算管理。考虑经济运行和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合理测算,实事求是编制收入预算。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严禁收取过头税费、违规设置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依照法律法规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如实反映财政收入情况,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不得违法违规制定实施各种形式的歧视性税费减免政策,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三是盘活各类存量资源。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新增资产配置要与资产存量挂钩,依法依规编制相关支出预算。严格各类资产登记和核算,所有资本性支出应当形成资产并予以全程登记。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将资产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高效利用。推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促进长期低效运转、闲置和超标准配置资产以及临时配置资产调剂使用,有条件的部门和地区可以探索建立公物仓,按规定处置闲置且难以调剂的国有资产,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四是优先支持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振兴是关键。为此,要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向产业倾斜;要加大对帮扶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要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并放大积极效应。五是积极探索项目招投标新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招投标程序较为复杂,审批程序过多,最短也要1个月左右,长则几个月,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项目的建设进度。不仅如此,招投标中介费需计入项目总投资,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测算,一项100万的工程款最高有20%被第三方中介公司提取,最少也不低于10%。有鉴于此,应通过探索乡村建设项目招投标新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乡村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绿色通道”,减少招投标过程中的资金损耗,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第二,规范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一是合理安排乡村振兴支出预算规模。坚持量入为出原则,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合理确定支出预算规模,调整完善乡村振兴重点支出的预算编制程序。二是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体系。上级政府应当依法依规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主动性;下级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提前下达数如实编制预算,既不得虚列收支、增加规模,也不得少列收支、脱离监督。同时,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健全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退出机制,提高转移支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三是完善乡村振兴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在保持现行财政体制、资金管理权限和保障主体责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确保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完善直达资金分配审核流程,加强对乡村振兴直达资金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安排符合相关制度规定、体现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从资金源头到使用末端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防止挤占挪用、沉淀闲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四是统筹各类资金资产。将乡村振兴项目作为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预算项目库,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未纳入预算项目库的项目一律不得安排预算。有关部门负责安排的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纳入部门项目库并纳入预算项目库。实行项目标准化

 55财道 FINANCE STRATEGY分类,规范立项依据、实施期限、支出标准、预算需求等要素。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滚动管理机制。做实做细项目储备,纳入预算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按规定完成可行性研究论证、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等各项前期工作,做到预算一经批准即可实施,并按照轻重缓急等排序,突出保障重点。第三,用活税收政策,增强产业发展引导力。一是用活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好现有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特色经济还普遍较小的特点,宣传引导农村实体经济用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和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让刚刚起步的实体经济先活下来,再逐步发展壮大。通过宣传引导,帮助那些有助于农民就业、农村富裕的实体企业用好福利企业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引导企业让利给农民,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向上争取更多实用性政策。针对已到期又有必要继续延续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运营和为农户担保与再担保业务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针对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回收期长等特点,向上争取对这类项目税收减免政策,减轻企业前期投入压力和降低运营成本。针对当前农产品保鲜、物流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向上争取对农产品冷链企业和鲜果、水产品等农产品批发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便于为农业提供仓储物流服务的企业降本增效。针对农民购买农业机具未能充分享受到国家扶持政策的实际情况,向上争取调整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由减免农机销售企业税收改为由财政退补农民购买农机所负担税费。三是提升税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一方面,加强税法宣传辅导,让广大农民特别是经营者知法、懂法、用法,增强税收法规意识,用好、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针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进一步梳理现有税收政策,研究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各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对科技下乡、智慧农业、完善农村产业链、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大做强的税收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推动实现农民有收入、企业有利润、资本有收益、政府有税收的良性循环。第四,强化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一是强化预算对执行的控制...

推荐访问: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 新农村 财税 政策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