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5篇

时间:2022-11-15 15:25:09 浏览量:

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5篇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 学校代码:10036硕士学位论文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学位类型:专业学位论文作者:蔡卫京学号:20141951851培养学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5篇,供大家参考。

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5篇

篇一: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

代码:1 0036硕士学位论文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学位类型:专业学位论文作者:蔡卫京学 号:20141951851培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公共管理硕士指导教师:张维亮教授201 7年5月万方数据

 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学位类型:论文作者:学 号:培养学院:专业名称:指导教师:专业学位蔡卫京20141951851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张维亮副教授201 7年5月万方数据

 Research on Customs InternaI ControI II IMechan ism in Non.1aw Enforcement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特此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蒜砂毒劢/7年芗月/D日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使用学位论文,或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供检索;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船1≥糸步蜘私缸疬zo/7年3-月/o日刀,7年r月l/日万方数据

 捅斐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一个系统健康、高效、稳定运转的基础条件,非执法领域是海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现代化海关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海关总署及全国海关通过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分配、规范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内控手段,不断规范非执法领域内部管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在内外部审计和巡视督察中也发现海关系统非执法领域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结合基层海关实践工作,着眼全国海关管理机制体制,对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框架、控制节点、控制重点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归纳、分析;并以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理论,特别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组成的COSO内控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查找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体系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和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包括:内部控制尚未实现全覆盖、管理人员内控意识淡薄、监督监控合力不足、内控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关总署以及部分海关在非执法领域内控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提出了优化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优化活动控制、优化信息与沟通机制、优化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的针对性对策建议。关键词:COSO理论,内部控制,海关非执法领域万方数据

 AbstractThe internal centrel.mechanism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ensure a healthy,emcient and stable operation、of the system.The field oT non-law enforcement is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stoms administration。In xecent years,General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in regulating theinternal control of non.1aw enforcement,by means of Improving rules andregulations,identifying responsibilityandauthority;strengtheningrisk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jconstruction.At the same time,many problems are found in customs non-law、enforeemcnt During internal andexternal,audit.According吨o the theory of COSO internal。control framework,internalcontrol consistsoffive elements--control environment,risk assessment,controlactivities,infoI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monitoring.Based、on/this theo:ryand the customs practices.this paper analyses defects of customs。.internalcontrol mechanism in non—law、enforcement:一(1)lack of necessaryrulesand regulation.(2)weak awareness of internal contr01.(3)insufficiency ofinternal control and supervision.(4)lag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is paper!puts forward some—suggestions onhow to optimize customs intei"n a!l control mechanism in non:law enforcement,such as tcreating good internal control environment,conducting comprehensiverisk assessment,intensify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s,smooth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and strengthening the-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of internal contr01.Keywords:coso theory,internal control,customs nowlaw enfor/cementII万方数据

 目录第l章绪论⋯⋯⋯⋯⋯⋯⋯⋯⋯⋯⋯⋯⋯⋯⋯⋯⋯⋯⋯⋯⋯⋯⋯.11。l选题背景和意义⋯⋯⋯⋯⋯⋯⋯⋯⋯⋯⋯⋯⋯⋯⋯⋯⋯⋯⋯⋯⋯⋯⋯..11.2研究方法⋯⋯⋯⋯⋯⋯⋯⋯⋯⋯⋯⋯⋯⋯⋯⋯⋯⋯⋯⋯⋯⋯⋯⋯⋯⋯.11.3可行性分析⋯⋯⋯⋯⋯⋯⋯⋯⋯⋯⋯⋯⋯⋯⋯⋯⋯⋯⋯⋯⋯⋯⋯⋯⋯.11.4研究中的创新点和难点⋯⋯⋯⋯⋯⋯⋯⋯⋯⋯⋯⋯⋯⋯⋯⋯⋯⋯⋯⋯.2第2章国内外研究综述⋯⋯⋯⋯⋯⋯⋯⋯⋯⋯⋯⋯⋯⋯⋯⋯⋯⋯⋯32.1国外研究⋯⋯⋯⋯⋯⋯⋯⋯⋯⋯⋯⋯⋯⋯⋯⋯⋯⋯⋯⋯⋯⋯⋯⋯⋯⋯.32.2国内研究⋯⋯⋯⋯⋯⋯⋯⋯⋯⋯⋯⋯⋯⋯⋯⋯⋯⋯⋯⋯⋯⋯⋯⋯⋯⋯.32.3海关研究⋯⋯⋯⋯⋯⋯⋯⋯⋯⋯⋯⋯⋯⋯⋯⋯⋯⋯⋯⋯⋯⋯⋯⋯⋯⋯.4第3章COSO理论及对海关内部控制的借鉴意义⋯⋯⋯⋯⋯⋯⋯⋯.53.1 COSO内控框架理论的组成要素⋯⋯⋯⋯⋯⋯⋯⋯⋯⋯⋯⋯⋯⋯⋯⋯⋯53.2 COSO理论对海关内部控制的借鉴意义⋯⋯⋯⋯⋯⋯⋯⋯⋯⋯⋯⋯⋯⋯5第4章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的重点及运行机制⋯⋯⋯⋯⋯⋯..74.1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控制重点⋯⋯⋯⋯⋯⋯⋯⋯⋯.74.2海关非执法领域内控节点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和控制节点⋯⋯⋯⋯⋯.84.3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运行机制⋯⋯⋯⋯⋯⋯⋯⋯⋯⋯⋯⋯⋯⋯⋯.94.3.1执行控制⋯⋯⋯⋯⋯⋯⋯⋯⋯⋯⋯⋯⋯⋯⋯⋯⋯⋯⋯⋯⋯⋯⋯⋯⋯⋯⋯⋯.94.3.2职能监控⋯⋯⋯⋯⋯⋯⋯⋯⋯⋯⋯⋯⋯⋯⋯⋯⋯⋯⋯⋯⋯⋯⋯⋯⋯⋯⋯⋯104.3.3职能评估⋯⋯⋯⋯⋯⋯⋯⋯⋯⋯⋯⋯⋯⋯⋯⋯⋯⋯⋯⋯⋯⋯⋯⋯⋯⋯⋯⋯104.3.4专门监督⋯⋯⋯⋯⋯⋯⋯⋯⋯⋯⋯⋯⋯⋯⋯⋯⋯⋯⋯⋯⋯⋯⋯⋯⋯⋯⋯⋯1 1第5章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的成效及问题分析⋯⋯⋯⋯⋯⋯.125.1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效⋯⋯⋯⋯⋯⋯⋯⋯⋯⋯125.2海关非执法领域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135.2.1内部控制尚未实现全覆盖5.2.2管理人员内控意识淡薄⋯IV万方数据

 5.2.3内控监督监控合力不足⋯⋯⋯⋯⋯⋯⋯⋯⋯⋯⋯⋯⋯⋯⋯⋯⋯⋯⋯⋯⋯~145.2.4-内控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14第6章优化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156.1优化内部环境⋯⋯⋯⋯⋯⋯⋯⋯⋯⋯⋯⋯⋯⋯⋯⋯⋯⋯、⋯⋯⋯⋯⋯⋯156.1.1提升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管理能力⋯⋯⋯⋯⋯⋯⋯⋯⋯⋯⋯⋯⋯⋯⋯⋯.156.1.2明晰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1 5,6.1.3增强关员t的内控意识和专业胜任能力⋯⋯⋯⋯⋯⋯⋯⋯⋯⋯⋯⋯⋯⋯⋯.156.2优化风险评估机制⋯⋯⋯⋯⋯⋯⋯⋯⋯⋯⋯⋯⋯⋯⋯⋯⋯⋯⋯⋯⋯⋯166.2.1加强对各项业务和主要环节的风险识别⋯。⋯⋯⋯⋯⋯⋯⋯⋯⋯⋯⋯⋯~166.2.2对风险影响程度予以量化⋯⋯⋯⋯⋯⋯⋯⋯⋯⋯⋯⋯⋯⋯⋯⋯⋯⋯⋯⋯.166.2.3确认事件的风险等级⋯⋯⋯⋯⋯⋯⋯⋯⋯⋯⋯⋯⋯⋯⋯⋯⋯⋯⋯⋯⋯⋯.166.3优化活动控制⋯⋯⋯⋯⋯⋯⋯⋯⋯⋯⋯⋯⋯⋯⋯⋯⋯⋯⋯⋯⋯⋯⋯⋯186.3.1以科技控权构筑流程控制防线⋯⋯⋯⋯⋯⋯⋯⋯⋯⋯⋯⋯⋯⋯⋯⋯⋯⋯.186.3.2以“双随机”理念规制自由裁量权⋯⋯⋯⋯⋯⋯⋯⋯⋯⋯⋯⋯⋯⋯⋯⋯.1 86.3.3以整体联动实现全流程管理⋯⋯⋯⋯⋯⋯⋯⋯⋯⋯⋯⋯⋯⋯⋯⋯⋯⋯⋯.196.4优化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206.4.1促进公开透明,实现阳光化运作⋯⋯⋯⋯⋯⋯⋯⋯⋯⋯⋯⋯⋯⋯⋯⋯⋯..206.4.2运用科技手段,拓展信息覆盖面⋯⋯⋯⋯⋯⋯⋯⋯⋯⋯⋯⋯⋯⋯⋯⋯⋯~206.4.3畅通沟通渠道,加强海关外部宣传⋯⋯⋯⋯⋯⋯⋯⋯⋯⋯⋯⋯⋯⋯⋯⋯..206.5优化内部监督⋯⋯⋯⋯⋯⋯⋯⋯⋯⋯⋯⋯⋯⋯⋯⋯⋯⋯⋯⋯⋯⋯⋯⋯206.5.1建立统一的非执法领域内控管理平台⋯⋯⋯⋯⋯⋯⋯⋯⋯⋯⋯⋯⋯⋯⋯~216.5.2构筑“三道防线”提升内控合力⋯⋯⋯⋯⋯⋯⋯⋯⋯⋯。⋯⋯⋯⋯⋯⋯⋯.216.5.3以内控评估确保内控机制机体健康⋯⋯⋯⋯⋯⋯⋯⋯⋯⋯⋯⋯⋯⋯⋯⋯..22第7章结束语⋯⋯⋯⋯⋯⋯⋯⋯⋯⋯⋯⋯⋯⋯⋯⋯⋯⋯⋯⋯⋯⋯.23参考文献⋯⋯⋯⋯⋯⋯⋯⋯⋯⋯⋯⋯⋯⋯⋯⋯⋯⋯⋯⋯⋯⋯⋯⋯⋯24致谢⋯⋯⋯⋯⋯⋯⋯⋯⋯⋯⋯⋯⋯⋯⋯⋯⋯⋯⋯⋯⋯⋯⋯⋯⋯⋯⋯26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7V万方数据

 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和意义内部控制机制作为海关防控风险的“免疫系统”,是海关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惩防体系,防范管理风险、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才能抗击病毒侵害、保障海关机体健康。《海关总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海关内控机制的意见》于2010年正式下发,明确提出要建立“制度完善,权责明确,自控到位,监督有力,纠错及时,奖惩刚性”的海关内控机制。海关内部控制机制不仅仅涵盖监管、征税、统计、打私等海关执法领域,同时也涵盖基础建设、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非执法领域,并为海关执法内控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直以来,海关总署坚持将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作为海关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署和全国海关通过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分配、规范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内控手段,不断规范非执法领域内部管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近几年来海关总署在内外部审计和巡视督察中,多次发现海关系统非执法领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个别海关存在私设“小金库”、挪用公款、违规基建等突出问题。这些都不断昭示海关非执法领域内控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容易产生管理风险,并伴生廉政风险。因此,海关总署党组特别强调,“海关执法领域内控机制建设始终是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但作为非执法领域的内控工作不能忽视,必须同步推进。”、本文以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理论,特别是COSO内控框架理论为基础,对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际运行进行总结,分析和查找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和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议,以提高行政效能,促进非执法领域各项管理工作阳光运作、公开透明,有效防控管理风险和廉政风险。1.2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海关总署以及部分海关在非执法领域内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总结经验,寻求解决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方案。1.3可行性分析(1)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内部控制框架的搭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路肩发。万方数据

 (2)海关总署全国海关高度重视内控机制建设,在非执法领域内控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和研究素材。(3)本人从事海关工作多年,对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工作比较熟悉,能够收集到大量第一手的资料。1.4研究中的创新点和难点(1)创新点:目前国内专门研究海关内部控制的文章还不是很多,而且更多的偏重于海关执法领域,对海关非执法领域内部控制的系统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在海关总署及部分海关的实践和探索基础上,对海关非执法领域内控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和实践意义。(2)难点:由于海关非执法领域内控建设涉及海关总署、直属海关及隶属海关各个层面,涵盖基建管理、采购管理、科技管理、财务管理、装备管理、服务管理、教育培训管理等多个领域,对整个体系的总结、评估和分析有可能不够全面,而且各地海关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尽一样,调查分析材料有一定;的难度。万方数据

 第2章国内外研究综述2.1国外研究内部控制最早起源于1 8世纪西方国家的财务控制,成熟于企业管理,并在当代逐步扩展到各个公共和非公共管理领域。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交易法》,首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概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正式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预算与会计程序法案》,提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概念。为了进一步强调机构负责人对内控建立和维护的责任,美国国会1982年通过了《联邦管理者财务诚信法案(FMFIA)》。1 992年,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制订《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

篇二: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

、 }趋芎叔力- 《国际贸易问题》2000 年第 2 期 国际经济法 一』 海 关 权 力 的 法 律 思 考 兼论 《海关法》的修改与完善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 F7 ,.t- 谚 摘要 :海关的作 用集中体现在 两方 面:代表 国家主权和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为保 障行政 的高效性 ,海关被赋 予一定的立 法权和准 司法权。事 实证明 了海 关这种复合型权力存 在 的必要挂和合理性 ,但如 同其他权力一样 ,海关权力也必 须受到监督和控制 。

 关键 词 :海关权力 《海关法》 公 开正义 听证 一、 海关权力概述 传统观念主张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 法权 力应 由不 同部 门分掌 ,并认 为这是公共 权 力制 约和公 民权利保障 的前提 条件 ;但近 代 工业经 济 的发 展 和对 管理要 求 的不 断增 长 ,导致大量复合型权力部门产生,这些部 门除享有传统 的行政权力外 ,还具备相当的 立法权和 司法 权 ,这无 疑对传 统分权理 念提 出了挑 战 。海关权 力就是一种 典型的复合 权 力 ,是行政权 和司法权在海关这一特殊领 域 的结合 。海关权力 的特点是权力的 自由裁 量性 、主动性和广泛性。尽管海关权 力的存 在是维护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所必需 的 ,但 仍然 有必要对其权 力范 围和职权 内容进行界 定。在我国,进一步完善海关权力制度,明 晰海关权力 的来源 意义十分重大 ,它不 仅有 利于提 升海关执 法透 明度和公正性 ,而且在 促进 国际贸易效 率方 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 。我国现行 法律赋予海关 的权力大致 可 归纳为三类 :即监 管权 、征税权和对走私违 法犯罪的调查及处罚权 。具体而言,我国现 行海关权力 的渊源大致 可划 分如下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 《宪法》) 我国《宪法》没有直接规定海关权力 , 但它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海关权力 的行 使 具 有 当然 的 指 导 效 力 。

 1999 年 的 《宪 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 国家写进了宪法@,这对海关权力的行使 既 是促进也是保障。依法治国方略在海关这一 特殊领域体 现为依法行政 ,要求海关及其工 作人员做到履行职务 ,不失职;遵守权限, 不 越权 ;正 当行 使 权 力 ,不 滥用 职 权 。

 同 时 , 《宪法》 要求 “ 一切法律 、行政法 规 和 地方性法规 都 不得 同宪 法相抵触 ” @,这 一 禁止性规定 实 际上为其 它各 项行政 法规 (包 括 《海关法》)对海关行政司法权力的授予 设 定了前提 条件 2.公 共 行 政 法 的 规 定 海关作为一类享有特殊权力 的行政机 构,公共行政法对它的指导作用应当得到确 一5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际经济法 《国际贸易问题》2000 年第 2 期 认0 。在 四大公 共行 政法 中 ,1996 年 1O月 1 日开始 实施 的 《行政处罚 法》对行政机关 权力的行使作了详尽设定 ,明确要求国务院 部 、委制定的规章仅能在法律 、行政法规规 定 的范 围内作 出具体 规定 。这一 条款在 实 践 中具有极 强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 依法处罚 原则 的提 出,是我 国行政法制发展过程 中的 里程碑 。

 《行政处罚法》和其它行政基本法 一起 用司法强制力 和公平力 量确保 了具体行 政行为的效力 ,是我国海关权力的重要法理 渊 源 。

 3.《海关法》 及相 关法规的规定 《海关法》是海关权力的最直接法源。

 1987 年实施 的 《海 关 法》 授予 海关 在监 督 管理 中广泛 的 ,甚至是不受约束的权力 ,但 对相对人权利 的保障却远 未引起 当时立法者 的重 视 。随 着 《宪 法》 的修 订0和各项公 共 行政法 的相 继出台 , 《海关法》和其它法律 的冲突 日益 显露 ,从而造成其效力上 的不确 定 性0 。为捍 卫 《海关法》 的尊严 ,海关 总 署 曾发布 《海关关于现行海关法规 、规章效 力 问题 的公告 》 ,这一公告 的效力层次 当然 低 于 《海关法》 ,在 《海关法》效力得不 到 保证 ,其修改迫在眉腱的今天,此类相应海 关 规章的效 力 自然是存在疑 问的0 。

 二、海关权力和相关 法律 责任 以往 的法律在涉及海关问题 时 ,常常只 谈权力 ,不讲义务;只提相对人的责任 ,不 提 海关 自身 的责 任0 事实上 ,海 关及其 工 作人员享有广泛的权力 ,也必然应该承担相 应的责任 ,这 既是法制 国家 的要求 ,也是现 代行政法的特点。海关责任作为一种法律责 任 ,其 内容和 承担 方式应 以各项法律规 范的 规 定 为 根据 ,井 通过 一定 的法 律途 径 来 实 现 。

 由于海关权力 的特殊性 ,使海关责 任区 一60一 别于其它责任,显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种 特殊性表 现在海关责任是一种具有补救性 内 容的责任 ,具体包括:

 1.对公 共利 益 和行政 司法职务 所承担 的补救 责任 这是海关及其工作人员对 国家承担 的责 任。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海关及其工作人 员 以行政 司法 职权 , 旨在通过其 活动保 障海 关职能 的实现 。海关违法行使职权就违背 了 公共利益 和社会 职能要求 ,海 关及其工作 人 员就应对职权行为引起的错案或不当行为承 担补救责任 ,如变更、撤消、重新作出决定 等 。

 2.对 公 民 、 法 人 和 其 它 组 织合 法 权 益 的补救责任 这是海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 犯公 民 、法人和其它组织 合法权益所引起的 法律责任 该责任以前 述责任为基础 ,又相 对独立 。在发生海关侵权 的情况下 ,既存在 对国家的责任,又存在对公民、法人和其它 组织的责任 。

 综合现行法律的各项 规定 ,海关责任 的 形式 主要包 括 以下几种 :

 ( 1) 撤 消违法 的海 关行为 ;(2)履行 职责 ;( 3) 变更海关行为 ; (4) 赔偿损失 ;( 5) 行政处分和刑事责任 。

 三、当前我国海关权 力体系剖析 1987 年 《海关法 》颁布 12 年来 ,中国 海关 建设 获得 了长足 发展 ,但是 找 国 现行 《海关法》在立法精神、体系结构、规范内 容上还有诸多欠缺 。这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 面 :

 1.立法模式和立法精神 我 国现行 《海关 法》所采 用的立法模式 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权力 法规模 式 ,计划经 济的武断 、虚拟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海关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际贸易问题》2000 年第 2 期 国际经济法 规的制定。现行海关法律大都具有浓厚的单 方管理色彩 ,在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上未 予充分 重视 。例如 ,它严格规定相 对人 行为 时限和违规后果 ,而 自己的行政 时效 责任很 少提及 。并且 ,该法授予海关 的行政 处罚 自 由裁量权 过大 ,权力行使适 用范 围不具体 , 容 易 造成 执法 的 随意 性 ,影 响 海 关执 法 形 象 ;在执法 监督 上 ,缺乏有效的 内外监督和 权力制 约机 制。可以认 为这部法律的许多地 方同现代 行政 法 的基本要求相违背 关 于立 法 精 神 ,对 于 尚未修 订定 稿 的 《海 关法 》我们不能妄加臆测 ,但现有 的海 关 法律规章带有 旧体制 的深刻烙 印 ,海关法 律法规包括海关基本法立法层次大都较低 , 海关长期依据 “红头 ” 文件办事 ,海关 行政 程序基本上 由内部文件规定 ,这种 “黑 箱” 操作违背 了公 正原则 ,极 易导致权 力滥 用和 以权谋私 。

 2 立 法体 系结 构 上 的 问题 我国现行海关法律体系结构不合理,这 同海关运作现代 化 、法制 化的基本要求 相背 离 。海关法作 为规范海 关组织 和行 为 ,界定 海关权 力和括 动程 序的法 ,特别还应包括对 海 关 行 为 进 行 司法 审 理 的法0 。从 理 论 上 讲 , 《海关 法》应包括海关组织法 、海关 活 动法和海关 监督法 三部分 @,目前 我国 的海 关基本 法仅概略涉及海关组织和海关行 为 , 相应 法规 层级过低 ,影响 了海关执法 的权 威 性 ;尤其 是 《海关法》缺乏操作性规定 ,很 难使 其胜任作为基本法 的地位 。

 海关法律作为整个社会法律体系 的有机 组成部 分 ,不可避免地会和其它法律部 门发 生关系 ,例如公共行政法 的基本原则 当然对 海关 法律具有指导作用 。另外 ,海关法作 为 附属刑法 ,它与刑法 的相关规定也应保持 一 致 ,以上这 些 ,都是今后海关立法时必须解 决 的问题 。

 3、规 范 内容 上 的 问题 现行海关法律同其他法律在 内容上存在 较大出人 ,往往对同一性 质 的问题作出不 同 规定 。例如 ,我 国规范行政复议行为效力层 级最高的法律规范 《行政复议法》第 7 条将 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列人可申请复议的范 围,这实际是向海关行政 司法长期依存 的 “红头文件” 提出挑战; 《行政处罚法》是 规范行政 处罚设定 与实施 的法律 。这部法 律 实施后 ,相当的海关行为因不符合该法规定 而成为越权调整。新 《刑法》中采用偷逃税 额标准 代替 以往货值标准对走私犯 罪行 为进 行定性 ,这使作为附属刑法的 《海关法》第 49 条面临挑战0 ;新 《刑法》的适用还使 《海关行政实施处罚细则》 中有关免予起诉 的规定失去法律依据 。

 我 国海关立法 由于体 系结构上 的原 因 , 再加上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 ,使相当多应 当规定 的问题没有规定 ,造成海关法律 规范 的严重欠缺;现行 《海关法》对海关权力限 制较 少 ,责 任 追究条 款 缺 乏 例 如 《海 关 法 》关 于海关责任的规定极其简 略 ,仅有 3 个条文 。

 4.国际法制对我 国海关法律的影 响 十多年来 ,中国海关在走 向法制化 的进 程中取得 了可喜成果 ,海关 国际合作也 日渐 频繁 ,国际海关通行惯例对我 国行政 司法 的 影响不言而喻。例如 , 《京都公约》及其附 则 对范围广泛的海关 问题 阐明了观点 ,值得 参照。尤其是其中关于海关权力的界定,在 实践 中具 有 很强 的指 导 意 义0 ;世 贸组 织 《关于实行关贸总协定第 7 条 的协议》 (新 估 价法规 ) 的实行 ,也会 给我 国海 关 管理 体 制带 来深 远 影响 。同时 ,国际 上有 关 反倾 销 、反补贴 、原产地规则 、电子数据单证 的 一6 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际经济法 《国际贸易问题》2000 年 第 2 期 做 法 都是 《海关 法 》修 订 中需 要 考 虑 的 问 题 。他 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国际海关法 的研 究成果对我 国 《海关法》 的加强 和完 善有相 当的参考借鉴意义。

 四、革新我国海关 法律体 系的思考 海关法的发展历史实 际上是在 授予海 关 权力和抑制海关权力 间寻求 平衡 的历史 。作 为动态法 ,海关法 的最 终 目标 就是在具 体运 作 中实现公 正 、公平 、效率 。

 为实 现上述 目标 ,以下几点至为重要 :

 1.观 念 更 新 党 的十五大提出 “依法治 国” 的基本方 略 ,要求现代海 关建设 必须立足市场经 济体 带 和开放性经济 ,完备法律、规范执法,全 面提升海关管理 的法制化水平 。与此 同时 , 海关行政 司法权力观也应 当有 大的转变。

 海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实现从传统的权力 本位到 相对人权 利本位 0的转变 ,在 这一点 上 ,明晰海关权力 的来 源和树立纳税人意识 极为重要 。海关权力 由法律 授予 ,依法行政 既是社会各界的期望 ,也是现行法律的硬性 要 求 0 。

 国家 权 力 包 括 海 关 权 力 都 来 源于 民,因此 ,权力行使遵循公开、公正原则 , 接受群众监督 也在情理之 中。但海关系统实 行垂直领导的首长负责制 ,权力行使极易形 成误 区 ,明晰海 关权力来源 ,加强对 海关权 力 的监督 意义十分重 大 。

 纳税人意识的确立是现代法制社会的标 志之一 。依法 纳税 是我国公 民的义务 ,而纳 税人享有相应的权利更应受到法律保障。海 关作为窗 口服务行业 ,对 内维护法律尊严 , 对外代表国家主权 ,尤其应该树立为纳税人 服务的观念 这实 际上也是 “文 明把关 ” 海 关职业道德 的体现0。

 2.程序公正的 实现 一6 2 一 中国传统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严重影 响到海关行 政 司法0 。一个 突 出的表现是 现 行 海关法 律法规大都 实体 、程序合 一@ 为 实现程序公正、限制执法的随意性,防止权 力滥 用 ,应 推 进 海关 行 政 司法程 序 的制度 化、规范化 这就要求 :(1)海关行政权 、 司法权要明确 。由哪些 人负责 ,权 力要具体 到职 位 (2)权 力行使 程序应 具体 化 ,非 经 正 当程 序不得 行使权力 ,否则视 为非法 。

 目前 ,我 国海关行政 司法权力迅 速膨 胀 , 自由裁 量权 急剧扩大 ,而我们 尚无专 门的《行 政程 序法 》或 《海 关行政程 序法》0 ;因此海关 主动遵循 程序公正原则 ,防止独断专 行 、维 护相对人权益 的任务就更 为艰巨。为保障程 序公正 , 《行政处罚法》 ,吸纳了职权分 离原则 、 回避 原则并 引进 了听证制度 。根据 该 法 第 42 条 规 定 ,海 关作 出行 政 处 罚 决 定 ,都应举行 听证0 。

 海关业 务专业性 强 、涉及面广 ,海关相 关案件牵 涉到航运 、金融 、外 贸等多方 当事 人利益并可能有边防、商检、卫检等诸多国 家 权 力 机 关卷 入 。随着 我 国对 外交 往 的扩 大 、国际贸 易的增长 ,必 然会有越来越 多的 海关周 延案件发 生 长期 以来 ,法 院处理 的 是各种类 型的诉讼 ,对海关 行政 和周边事态 缺乏直接接触 和 了解 ,尤其 是法 院系统 实行 双重领导制 ,这使 海关案件极 易受地方行政 权 的左 右 ,阻碍 了海关政令 的贯彻实施。因 此 建立一支有 独立法律地位的海关法院队伍 意义 十分重 大 。

 目前 ,国际上海关案件 的审 理大都通 过专门法院进行 :例如 ,法 国 、德 国将 涉 及海 关的案件都纳入行政法院管辖范 围,以示和普通案件的区别 ;美国则设立专 门的海关 法 院和海关 上诉法 院 ( 现为联 邦巡 回上诉...

篇三: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

碎夸  il i l }又 津 財 姣七學  T i a nji n  U n i v e r s i t y  o f  Fi n a n c e  a n d  Ec o n o m i c s  专 业 学 位( 硕 士 )

 论 文  所 属 院 系:

  会 计 学 院 专 业 名 称:

  会 计 硕 士 指 导 教 师:

  苑 泽 明  论 文 作 者:

  王鑫  学 号:2 0 1 5 6 3 0 1 3 0 賴|丨i  调 > ; , . , , ^  , _  1 1  _ 一 —  ^ I H B i  I k  — — ‘ s a c , ?  卜:

 = =刚  J  F V,  

 分 类 号:

  串 级?  天 津 财 经 大 学  专 业 学 位( 硕 士 )

 学 位论 文  ■ * 基 于 C O S O 框 架 的 海 关 非 执 法 领 域  内 部 控 制 问 题研 宄  —以Q 海关 为 例  R e s e a rc h  o n  I n t e r n a l  C on t r o l  o f  C u s t o m s  N o n-l a w  E n f o rc e m e n t  B a s e d  o n  C O S O  F r a m e w o r k  T a k e  Q  C u s t o m s  a s  a n  e x a m p l e  所 属 学院:

  会 计 学 院  年  级:

  20 1 5 级  学  号:

  2 0 1 5 6 3 0 1 3 0  论 文 作 者:

   二 〇一九 年 三 月 

 天 津 财 经 大 学 学 位论 文原 创 性 声 明  本 人郑 重 声 明?_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文《 基 于C O S O框 架的海 关非  执 法 领 域 内 部 控 制 问 题研 究一 一以 Q 海 关 为 例 》,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 导 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除 文 中 已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 容 外 , 本 学 位论 文 的 研 究 成 果 不 包 含 任 何他 人创 作的、 已 公 开 发  表 或 者 没 有 公 开 发 表 的 作 品 的 内 容 。

 对 本 论 文 所涉 及的 研 究 工 作  做 出 贡 献 的 其 他 个 人和 集体 ,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方 式标 明 。

 本 学 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的 法 律 责 任 由 本人承担。

  学 位论文作 者 签 名:

 年么月忾日  非 公 开 学 位论 文 标 注 说 明  根 据 天 津 财 经 大 学 有 关 规 定 , 非 公 开 学 位论 文 中 限 制 级 别 论  文 须 经 作 者 本 人 申 请 、 指 导教 师 同 意 、 学 院 学 位 评定 分委 员 会 批  准 后 方 能 标 注 ; 秘 密、 机 密 级 别 论 文 须 经 天津 财经 大 学 保 密 委 员  会批 准 方 能 标 注。

 未 经 批 准 的 均 为 公 开 学 位 论 文, 公 开 学 位 论 文  说明为空 白。

  论 文 题 目 申 请 密 级  □限 制 ( < 2 年 )

 [ □ 秘 密( ¥1 0 年 )

  □ 机 密( < 2 0 年 )

   ̄ "保 密 期 限  2 0  年 月 日 至 2 0  年 月 日 注:

 限 制2 年( 可 少 于 2 年 ); 秘 密1 0 年( 可 少于1 0 年 ); 机 密2 0 年( 可 少 于2 0 年 ) 审 批部 门( 公 章 )

 :

  批 准 日 期:年月 日  

 天 津 财 经 大 学 学 位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 本人 完 全 了 解 天津 财 经大 学 关 于收 集、倮 存、 使 用 学 位  论 文 的 规 定, 同 意 向 天 津财 经 大 学 提交 本 人 的 学 位 论 文 电 子  版 及 相 应 的 纸 质本, 并 同 意 在 以 下几 方 面 向 学校授权。

 即 :

  1 .按 照 学 校 要求提交 学 位 论 文 的 印 刷 版本 和电 子 版 本;  同 意 学 校 保 留论文的 印 刷 版 本 和 电 子 版 本 ,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 和 借 阅。

  2 . 本 人 授 权 天 津 财 经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行 检 索;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缩 印 或  其 他 复制 手 段 保 存 或 汇 编 论 文 ; 可 以 向有 关机构 或者 国 家 部  门 送交论文的 印 刷 本 和 电 子 版 本 ; 在 不 以 臝 利 为 目 的 的 前提  下, 学 校 可 以 复 制论 文的 部 分 或 全 部 内 容 用 于 学 术活 动。

  3. 非 公 开 学 位论 文在 解 密 后 的 使 用 权同 公 开论文。

  本 人承 诺.?本 人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在天 津 财 经 大 学 学 习 期 间  创 作 完 成 的 作 品 , 并 已 通 过 论 文 答 辩 ; 提 交 的 学 位论 文 电 子  版 与 纸 质本 论文 的 内 容一致, 如 因 不 同 造成 不良 后果 由 本 人  自 负 。

  作 者 签 名:

  导 师 签 名  # ( 年名月( ?)

 日  

 内容摘要  海 关 作 为 国 家 进 出 境 监 督 管 理 机 关 ,担 负 着 监 管、征 税、缉 私、统 计 以 及2 0 1 8  年 机 构 改 革 并 入 的 进 出口 检 验 检 疫 五 大 职 责。

 改 革 开 放4 0 年 来, 海 关 对 国 家 与 地 方 的 经 济 发 展 做 出 了 应 有 的 贡 献 。同 时, 海 关 的 工 作 性 质 决 定 了 执 法 H 险、廉 政 风 险  和 管 理 风 险 存 在 的 客 观 性 和 长 期 性。

 近 几 年 ,海 关 贪 污 腐 败 案 件 仍 呈 现 多 发 态 势 ;  同 时 , 在 日 益 强 调“准 军 事 化 管 理”的 背 景 下, 仍 存 在一些 关 员 作 K 不 端 、 影 响 海  关 执 法 正 面 形 象 的 问 题。

 如何 从 源 头 上 防 范“三 大 风 险”, 本 人 认 为 要 从 内 部 控 制 入 手 、 特 别 是 要 抓 住 非 执 法 领 域 内 部 控 制 才 能 够 解 决 根本 问 题。

  相 对 于 行 使 海 关 各 项 对 外 职 能 的 执 法 领 域 ,海 关 非 执 法 领 域 包 含 了 办 公 室 、人  事 、财 务、科 技 等 众 多 部 门 ,掌 握 着“人”、“财”、“物”、“技”等 关 键 因 素 的 管 理  和 调 配 ,非 执 法 领 域 的 良 好 内 部 控 制,是 对 海 关 执 法 领 域 各 项 工 作 任 务 圆 满 完 成 的 重 要 保 障。

 虽 然 近 几 年 海 关 总 署 按 照 我 国 行 政 事 业 内 部 控 制 文 件 建 立 了 总 体 内 部 控 制 框 架,但 对 照 国 际 先 进 的C O S O 框 架 理 论 ,在 控 制 环 境、 风 险 评 估 、控 制 活 动、 信  息 与 沟 通 以 及 内 部 控 制 监 督 等 方 面 还 存 在 着 很 多 问 题。

 本 文 旨 在 对 照 C 0 S 0 框 架 的 五 要 素 理 论 , 对 Q 海 关 的 非 执 法领 域 内 部 控 制 体 系 进 行 分 析 , 从 各 方 面 查 找 问 题 , 分  析 原 因 ,并 提 出 对 策。本 文 认 为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是 控 制 环 境 中“人”的 因 素,尤 其 是  管 理 层 的 态 度 , 和 其 营 造 的 组 织 文 化 ,另 外, 信 息 与 沟 通 的 技 术 化 水 平 也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着 控 制 活 动 的 有 效 性 。

 同 时 ,是 否 能 较 好 地 运 用 内 部 控 制 监 督 的 结 果, 对 于 内 部 控 制 整 体 效 果 来 说 也 尤 为 重 要。

 着 力 解 决 了 这 几 个 因 素 的 问 題 就 抓 住 了 关 键 。Q  海 关 非 执 法 领 域 内 部 控 制 最 大 的 问 题 在 控 制 环 境、信 息 与 沟 通 和 内 部 控 制 监 督 三 1、  方 面 , 存 在 职责 划 分 不 清、人 力 资 源 不 均 、 信 息 化 水 平 低、督 察 审 计 结 果 运 用 效 果 不 佳 等一系 列 问 题 。

  对 比 国 外 行 政 事 业 单 位 高 效 率 的 内 部 控 制 机 制 , 对 照 国 际 先 进 的 C 0 S 0 框 架 理 论,  海 关 的 非 执 法 领 域 内 部 控 制 还 大 有 可 为,完 善 内 部 控 制 的 各 项 因 素 , 堵 塞 漏 洞、提  升 效 益 , 将 为 打 好 新 时 期 海 关 各 项 业 务 改 革 建 设 的 基 础 指 明 实 施路 径 。

  关 键 词:C0 S 0非 执 法 领 域 内 部 控 制 海 关 研 究  I  

 A b s t r a c t  A s  t h e  n a t i o n a l  e n t r y  a n d  e xi t  s u p e r v i si o n  a n d 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 o r g a n.  C u s t o m s  i s  r e sp o nsi b l e  f o r  s u p e r vi s i o n ,  t a x a t i o n,  a n t i-s m u g g l i n g ,  s t a t i s t i c s  a n d  i mp o rt  a n d  e x p o r t i n s p e c t i o n an d  q u a r a n ti n e ,  w h i c h  a r e  m e r g e d  i n t o  t h e i n s t i t ut i o n al  r e f o r m i n 2 0 1 8 .  I n t h e p as t  4 0  y e a r s o f  r e f o r m  a n d  o p e n i ng  u p.  t h e  C u s t o m s  h a s  m a d e d u e c o nt ri b u t i o n s  t o t h e e c o n o mi c  d e v e l op me n t  o f  t h e  c o u n t r y  a n d  l o c al  a r e a s .  A t  t h e  s a me  ti m e ,  t h e  na t u r e o f c u s t o m s w o r k  d e t e r m i n e s  t h e  o bje c t i v i t y  a n d  l o ng-t e r m  e x i s t e n c e  o f  l a w  e n f o r c e m ent  ri s k ,  i n t e g r i t y  r i s k  an d  m a na g e m en t  ri s k .  I n  r e c en t  y e a r s ,  c u s t o ms  c o r r u p ti o n c a s e s  s ti l l  s h o w  a t r e n d  o f  f r eq u e nt  o c c u r r e n c e:

  a t  t h e  s a m e  ti m e,  u n d e r  t h e  b a c k g r o u n d  o f  i n c r e a si n g ly  e m p h a si z i n g "p ar a m i l i t a r y  m a n a g e m e n t",  t h e r e  a r e  s t i l l  s o m e  p r o bl e m s  o f i m p r op er  c u s t o m s  o ff i c e r s's t yl e  a n d  a f f e c ti n g  t h e  p o s i t i v e  i m a g e  o f  C us t o m s  L a w  e n f o r c e m e n t .  H o w  t o  g ua r d a g a i n s t  t h e "t h r e e  m aj o r r i s k s" f r o m  t h e  s o u r c e .  I  t hi n k  i t  i s  n e c e s s a r y t o s t a r t  w it h  i n t e r n a l  c o n t r o l ,  e s p e c i a l ly  t o  gr a s p  t h e i n t e r n a l  c o n t r ol  i n  t h e  n o n-l a w e n f o r c e m e n t  f i el d  i n  o r d e r  t o  s o l v e 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l  p r o b l e m s .  C o m p a r e d  w i t h t h e  f i e l d  o f  l a w  e n f or c e m e n t i n e x e r ci s i n g  v a r i o u s  e xt e r n a l  f u n c t i o n s o f  C u s t o m s ,  t h e  f i e l d o f  C u s t o m s  n o n -l a w  e n f o r c e m e n t i n c l u d e s  m a n y  d ep a r t m e n ts  s u c h  a s  o f fi c e ,  p e r s o n n el .  I n i an c e.  s c i e n c e  a n d  t e c h n ol og y.  It  h a s  t h e  r nan a u e i T i e n t  a n d a ll o c a ti o n o f  k e y  f a c t o r s  s u c ha s "p e o pl e", "fi n a n c e", "m a t e ri a l" a nd "t e c h n 〇 r 〇 g y".  G o o d i n t e r n a l  c o n t r o l  i n  t h e  f i el d  o f  n o n-l a w  e n f o r c e m en t i s  a n  i mp ti r t a nt  g u a r an t ee  f o r  t h e s uc c e ss f u l  c o mpl e ti o n  o f v a r i o u s  t a s k s  i n  t h e  fi e l d  o f  C u s t o m s l a w  e n f o r c e m e n t .  Al t h o u y h  i n  r e ce n t y e ar s t h e  G e n e r a l  A d m i n i s t r a ti o n  o f C u s t o m s  h a s  e s t a bl i s h e d  t h e  o v e r al l  i n t e r nal  c o n t r o l  f r a m e w o r k a c c o r di ng t o  t h e  i n t e r na l  c o n t r ol  d o c u m e n t s  o f  C hi n a's 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u n d e r t a k i n g s ,  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 m a ny  p r o bl e m s  i n  t he c o nt r o l  e n v i r o n m e n t,  ri s k  a s s e s s m e n t,  c o n t r o l  a c t i v i t i e s ,  i n f o r m a ti o n  a n d  c o m m u n i c a ti o n ,  a s  w e l l  a s i n t e r n a l  c o n t r ol  a n d  s u p e r v i s i o n  a c c o r d i n g  t o  t h e  a d va n c e d i n t e r n a ti o n a l  C O S O  f r a me w o r k  t h e o r y . 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 t hi s  p a p e r i s  t o  a n a ly z e t h e  i n t e r n a l  c o n t r o l  sy st e m  o f  〇  C u s t o m s i n  n o n-l a w e n f o r c e m e n t fi e l d b y  c o mp ar i n g  t he  l i v e  el e m e n t s  t h e o r y  o f  C O S O  f r a m e w or k ,  i l n d o u t t h e  p r o bl e m s  f r o m  v a ri o u s  a sp e ct s,  a n al y z e  t h e  r e a s o n s ,  a n d p ut f o r w a r d  c o u n t er m e a s u r e s.  T hi s  p a p e r  h ol d s  t h a t  t h e  m o s t i mp or t a n t  f'a c t o r  i s  t h e "l u i m a n" f a c t o r  i n  t h e  c o n t r ol  e nvi r o n m e n t,  e s p e ci a l lyt h e  a t t i t u d e  o f  t h e  m a n ag e me n t ,  a n d  t he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l  c u l t u r e  i t c r e a t e s .  I n  a d d i t i o n,  t h e l e v e l  o f  i n f o n n a li o n a n d  c o m m u n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l o g y  a l s o  al T c c t s  t h e  e f t e c t i v e ne s s  o f  c o n t r ol  a cti v iti e s  t o  a l a r g e  e x t e n t .  A t  t he  s a m e  ti m e ,  i t i s 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i m p o rt a n t  l o r  t h e  o v e r a l l  e f f e c t  o fi n t e r n a l  c o n t r ol  t o  m a k e  b e t t e r  u s e  o f  t h e  r e s ul t s o f  i n t e r n al  c o n t r o l  s u p e r v i s i o n .  T o  s ol v e  t h e s e  p r o bl e m s ,  w e  h a v e  g r as p e d  t h e  k e y .  Q  T h e b ig g es t  p r o b l e m  o f  i n t e r nal  c o n t r o l  i n  n o n-l a w  e n f o r c e m en t  fi e l d o f C u s t o m s i s  i n  t h r ee a s p e c t s :

  c o n t r o l  e n v i r o n m en t ,  i n f o r m a ti o n  a n d c o m m u ni c a t i o n ,  a n d  i n t e r n al  c o n t r ol  a n d  s u p e r vi s i o n .  T h e r e ar e  a  s e ri e s  o f p r o bl e m s,  s u c h  a s  u n c l e a r  d i v i s i o n  o f r e sp o ns i bi l i t i e s ,  un e v e n  h u m an  r e s o u r c e s ,  l o w  l e v el  o f  i n f o r m a t i o n  t e c hn ol o g y ,  a n d  p oo r  a ppl i c a t i o n e f f e ct  o f  s u p e r v i s i o n  a n d  a u d i t  r e s ul t s .  C o mp a r e d  wi t h  t h e  e f fi ci e n t  i n t e r n al  c o n t r o l  m e c h ani s m  o f f o r e ig n  a d mi n i s t r a t i ve i n s ti t u ti o n s  a n d  t h e  a d v a n c e d  i n t c i n s li o n s l  C O S O  f r a m e w o r k  t h e o r y , t he  i n t c n ml  c o n t r o l  i n  t h e  f i e l d o f  n o n-l a w  e n f o r c e m e n t  o fe u s t o m s  s t i l l  h a s g r e a t  p o t e n ti a l .  I mpr o vi n g  t h e f a c t o r s  o f  i n t e r n al  c o n t r o l , p l ug gi ngl o o p h o l e s  a n d i m p r o v in g  e f f i ci en c y  w i l l  l a y  a  g o o d f o u n d a ti o n  f o r  t h e  r e f o r m  a n d  c o n st r u c ti o n o f  c u s t o ms  b u si n e ss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a n d  p oi n t o u t ...

篇四: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

摘要:

 自 2014 年 7 月起,海关总署先后在京津冀、长三角和广东地区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此次改革打破了现有管理区域界限,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简称“一中心、四平台”),实现区域内海关统一高效执法、无缝对接服务,形成了“多地可通关、多地如一关”的新通关格局。随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海关监管风险盲点又再一次地显现了出来。本文从个角度对这些问题结合当前实际并借鉴欧盟海关管理经验做出具体阐述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关键词:

 区域通关;风险盲点;问题解决

  Abstract:

 Since July 2014, the Customs Department has launched regional integration clearance reform in Beijing, Tianj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forms broke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area boundari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customs clearance center, build a unified platform for reporting,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tform, professional single platform and field trial work platform (referred to as "one center, four platforms"), realized in the region unified and efficient customs enforcement, seamless service, forming a "more available clearance, and more like a close," the new clearance pattern.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customs reform,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customs regulatory risks blind spot once again emerged. From the angles of these issues with the current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learn from the EU customs administration made specifically addressed and preliminary solutions.

 Key words: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clearance;

 risks blind spot; problems solutions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一)概述 ............................................. 1

 (二)研究背景 ......................................... 1

 (三)研究意义 ......................................... 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3

 第三章 我国海关监管现状概述 ............................... 7

 (一)常规走私手法多样性与监管手段滞后 .................. 7

 (二)行邮走私的监管矛盾 ............................... 7

 (三)过境旅客绿色通道风险 ............................. 8

 (四)查验的人为性风险 ................................. 8

 (五)通关一体化下的大进大出风险 ...................... 11

 第四章 欧盟海关风险管理模式概述 .......................... 12

 (一)完善欧盟海关提前舱单规则 ........................ 12

 (二)实施欧盟认证经营者制度 .......................... 12

 (三)加强欧洲信息系统建设 ............................ 13

 (四)实行专家队伍管理制度 ............................ 13

 (五)加强信息交流共享 ................................ 14

 第五章 欧盟海关风险监管模式的特点 ........................ 15

 (一)制定具有战略性、操作性和战术性为一体的风险管理计划 ...................................................... 15

 (二)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 .............................. 15

 (三)配套的管理手段 .................................. 15

 (四)风险管理统一性 .................................. 16

 第六章 我国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下海关监管风险盲点的启示 ..... 17

 (一)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 17

 (二)推进企业分类管理 ................................ 17

 (三)丰富科技手段 .................................... 18

 (四)建立多部门联防联动机制 .......................... 18

 (五)构建专业监管人才库 .............................. 18

 (六)完善海关监管人员监督机制 ........................ 19

 结语 ..................................................... 20

 附录 ..................................................... 21

 参考文献 ................................................. 22

 致谢 ..................................................... 24

 1

 第一章 绪论

 (一)概述 我国自 1978 年开始全面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37 年的改革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贸易总额从 1978 年的 206.38 亿美元到 2014 年突破 10 万亿美元,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显而易见,海关在把守国门,保障对外贸易工作中作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海关总署不断顺应我国的国情变化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海关的管理改革,特别是从 2001年开始,在海关系统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密不可分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从而对海关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 2014 年 7 月起,海关总署先后在京津冀、长三角和广东地区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海关区域通关,是指在区域范围内,以跨关区快速通关为基础,以企业守法管理为核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口岸和内地海关管理资源,倡导企业守法便利,简化海关手续,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提升海关通关监管工作整体效能。而区域通关一体化,是在区域通关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可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或其直属海关集中报关点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此次改革打破了现有管理区域界限,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简称“一中心、四平台”),实现区域内海关统一高效执法、无缝对接服务,形成了“多地可通关、多地如一关”的新通关格局。随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海关监管风险盲点又再一次地显现了出来。本文旨在对目前及未来我国在区域通一体化模式改革下海关监管的问题、监管盲点、新问题、新盲点等诸多命题加以梳理,并结合欧盟海关管理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研究背景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自今年 12 月 1 日起,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广至长江全流域,同日陆路通关模式纳入广东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这标志着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 7 月 1 日率先在北京、天津海关启动。9 月 22 日,区域通关一体化在广东地区的空运、海运口岸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海关启动,当日石家庄海关加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实施此项改革后,企业可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或其直属海关集中报关点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实现“多关如一关”。同时,改革后取消报关企业跨关区从事报关服务的限制,允许报关企业在“一地注册、多地报关”。

 实现通关一体化,我们在今后的物流运输和物品通关过程中,只需花费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大大削减物流运输和海关通关成本,让物品运输的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总体成本最低,非常有利于我们国家和特点地区的外贸发展和产品内销,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通关一体化带动地区各行业和领域的发展,物流运输的改变将引发连锁反应,进而促进整个区域多个生产生活领域的改变和调整。当然得实惠最多的还是老百姓,大家都希望能花费最低的价格,买到质量又好,运输速度又快的各类商品。

 (三)研究意义 通过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大家都能看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顺应这思路进行深入思考,区域通关一体是否会带来潜在的风险隐患?对于海关风险管理是否应该因时因势而变?现行的海管风险管理存在哪些盲点?这些都是在新型通关模式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京都公约》对海关风险的定义:海关风险是潜在的不遵守海关法律的行为。《京都公约》对海关风险管理的定义:海关风险管理系指为海关管理部门分析、处置风险提供必要信息的管理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

 显然海管风险管理是在经济发展倒逼海关监管改革的产物,是解决有效监管与贸易便利矛盾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海管现代化建设中率先引入了风险管理并取得了成功,现已在世界各国海关被推广借鉴。

 因此,在区域通关一体化大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享受一体化带来的“红利”,更应看清并存的风险: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执法风险、廉政风险、涉税风险、非涉税风险等。只有将这些风险发现、控制、解决,才能充分发挥我国海关在新经济常态下为国把关的职能。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海关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推出区域通关一体化,让区域经济更有效率更有活力。

 袁炯指出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内在的社会综合改革性质,从强势政府对市场和社会定位关系、管理及利益边界、通关管理权力结构、功利化狭隘化绩效考核体系、对传统通关模式的路径依赖等方面对区域通关一体化面临的深层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造成现行地区性通关壁垒的根本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方之间、政府与市场以及社会之间存在不合理分权关系和利益分配格局。由此引出打破通关壁垒、构建通关一体化模式的基本对策在于对上述关系重新定位和利益重新分配,引入公共治理行动模式使政府通关管理行为更好地与市场运作、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契合起来。并且从明确区域通关改革目标、科学确定改革关系定位、建立通关公共服务体系以及需求诱致改革制度变迁渐进等角度具体勾画了相关区域通关的战略规划,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改革行动策略,最后结合区域通关管理实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1] 孙毅彪指出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战略,是海关为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进现代海关制度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是整合创新区域通关模式,并以此为依托,通过管理理念的一体化、区域执法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和口岸管理的一体化,实现海关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快推进海关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潜能,实现长三角区域“通关协作”、“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的目标愿景。[2] 周斌认为管理不但是组织存继的需要,更是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公共行政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巨系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提升其管理理性是当前政府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政府管理有效性的发展方向,在认真查摆海关管理效能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我国海关近 10 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管理体制原因,论述了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解决海关管理有效性的途径,指出只有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海关管理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才是中国海关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结合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加快海关风险管理模式的建设和改革,调整海关管理战略,

 缩短海关管理战线,发展和提升海关核心能力,重组海关业务流程,改革海关管理制度,创新海关管理手段和方法。海关风险管理主要分为内部自身管理和对管理相对人――进出境企业的管理,作者提出,在管理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不分重点、一切都要管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风险的客观存在、不可完全消除这一实际出发,以提高海关管理效率和效能为核心,通过系统分析,抓住海关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防范、弱化和控制风险,发挥其在支持职能管理、规范作业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方面的作用,努力提升海关管理效能。[3] 贾宇鹏提出海关风险管理平台为海关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便利途径,它将企业通关环节的各种业务数据,通关时限,各种证件,监管方法,查验记录,审单流程等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利用技术手段,将大量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实时处理,提出预警分析,风险布控和风险警告等,有效的提高了全国海关各口岸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通关速度,通过运行风险管理平台,方便了企业通关,加强了海关内部的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春海关现已形成了以通关系统为核心,准备利用 OLAP 技术通过数据仓库的建立将大量分散的、异构的数据集成到一起。为用户提供查询、分析等应用。风险管理平台充分融合现有系统的功能和广泛吸纳各海关、各部门的分析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工作方法和经验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相互借鉴,使良好的工作方法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4] 陈邹阳指出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海关承担的监管任务越来越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管得住”和“通得快”作为海关管理的一对基本目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应对不断增加的挑战,我国海关在借鉴国外...

篇五: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加强基层海关法制部门建设的思考姓名:

 姜海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公共管理指导教师:

 黄少安20071007

 山东大学坝t学位论史内容摘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推进依法行政” 。

 海关作为国务院直属的行政执法机关, 加强法制建设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海关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的要求。

 加快建设法治型海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依法行政, 归根到底是在基层, 基层海关是海关执法的第一线。

 因此。

 研究基层海关法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十分必要。

 加强基层海关法制建设, 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规范及健康有序发展, 有利于海关依法行政建设及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优化海关基层干部的素质及教育与培训。本文从研究基层海关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入手,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与之相关的官僚制与公共组织再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行政效率等理论, 通过分析及阐述基层海关在法制建设上存在的诸如制度不健全、 业务基础工作不完善、 法律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及其原因, 结合法制建设的两个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提出了建立基层海关法制小组、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法治型海关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加强基层海关法制建设的对策及措旌。关键词:

 基层海关; 法制建设; 思考

 山东人学倾}。

 学位论史A B S T R A C T11坨F if tc e IlmN a lio n a lC o n 黟e ssc锄eu pw imth ep o lic y o f ‘‘n :

 m n in go l|rco u Il瞳f ya co o f d in gto la 订’ , “build n 峙so cia Iism ∞m o cf ∞y co哪ny'’ . 111e S iX teeIlm N a lio n a tC ∞g ressset也eg o a lo fsu l姗m silIgtlle∞ti“tyo fa d m illis饥Ilio n ’ p 邺llin gtlle la w ・ba ∞d瓤蛐ist豫tionf o r v 阻r d . A s a n 瓤h Ilin is饥娃io nd ‘= p; 日nm entw K c hd ir a m yIlIld erm e c o m ∞lo f th cS ta teD 印缸tn瑚吒it’ sa nu r g e mta skf b rth eC 璐触sto 蛐悯1群h enth e c o m r o l o f 协eleg a l d 印脚恤饥t. C ustom sm u st m e c t tlled em 锄do fC b幔P 烨, 如, 格f1孵俄如册卯m P 埘缸g 耐耖饿砌加妇所口蹦口拧i开z础m E "f鲥D 珂墨“巩帕甜” to∞璐tm ctm e la w - k L so d o L Isto m s. T h cla 肿ba scdad IIliIlistrali∞isb a se do nth ee n f o r c e m e n to f tlle sI岣fd inatcC u sto m s. w h ic histlIe丘o mlin e o ftlle C u sto m sa 正Ⅺ∞rn en t. S o it isV e r yin lp o n a mf o rth eleg a ld c p 烈佃1e n lo f 也c slIb o r d in a te C u sto m s to ∞lv e tlleprobl眦. n’ s g o o df o r th ed e v e lo p m e mo f th eim 挪咀觚d e x p o n 仃a d e , 9 0 0 df. or th einlp∞V 锄ento ftt帕。

 吣t咖陷瓤IIIliIIis咖tio 玑舭dg o o df o rth ecd ∽a ti∞觚dcm tiV 砒io n o f tllc cu sto m e 培.11lis a r tick sta f b 丘o mth cim p 0 吡m c eo fth e t11eR c f o 增盯o fth eL e g a l S y ste mo fS u b o rd iIla teC 咖m s. brieny im f ; 0d u cin gth esn ld ysta _ tIls h o m e a n d a b o a r d 觚d m c孤:

 cordiIlg也∞ri∞such鹳B u∞龇僦y趾d R e f o r g 盯o fth ep u b lic o Ig m iza li帆M 锄a 蹦n ∞to fth e∞h i“em ∞t a n de侬斌o fp 曲H csocto强A dm illi咖li∞em ciency.S eco n d 'ita lla ly s船∞lh ep ∞b k m so f th een|’ 0rc锄emo f th eo llsto m sa Ildtlle ca u ∞. T h 钮协吣∞s鹊a 坞cited in o rd 盯t0 ∞lv eth ep ∞b lem . F iIla lly 'ittriest0 ∞lV eth e pro bIem 、 】

 lri也tI陀com lt涨asu旭of th e f o u n d a tio n o fm ek g a l舻D u p , u p g r a d illgtllesy ste mo fm ea If o K e f n c n to blig a tio Il, 锄d ∞inJ’ o rcillgtlIe cm lstnlcti∞o f tlleleg a lC u sto I璐.2K - c yw o r d s:

 su b o r d in a teC u sto m s; r ef o r g efo f tlle1eg a l sy stem ; a Ila ly sis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论文作者签名:

 山东k 学觏卜肇位论文1绪论1. 1研究背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推进依法行政” . 20 0 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

 “发展民主, 健全法制,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 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

 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 公务员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规定了十年内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 基本原则和要求, 主要任务和措施, 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重要政策文件.’海关作为国务院直属的行政执法机关。

 加强法制建设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海关要按照‘纲要》 的要求, 加快建设法治海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管理机关, 我国目前从理论方面对基层海关法制建设进行论述的并不多见, 主要在‘中国海关》 及‘海关执法研究》 等海关杂志上有一些理论研究, 如海关总署龚正副署长在全国海关法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 海关执法研究20 0 7 年第2期)中指出, 20 0 6年法制工作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如; 以“废、 改、 立”并举为原则, 健全完善海关法律规范体系; 以增强法律意识为目标, 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开局工作; 以实施“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规定” 为契机, 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以积极化解海关行政争议为前提, 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指导工作等。

 并对今年海关法制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和希望:

 要充分发挥法制工作在建设和谐海关中的作用; 法制工作要服从服务于海关工作大局; 要抓好基层海关法制建设; 法制工作要与时俱迸, 开拓创新等。

 政法司孟杨司长在在题为。

 全面加强海关法治努力建设和谐海关” 的20 0 7 年关长会议上的发言( 海关执法研究20 0 7 年第3期)中提出了关于建设法治型海关的几点思考:

 提高立法质量是建设法治型海关的前提和基础, 严格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型海关的关键环节, 强化法律监督是建设法治型海关的重要保障。化解行政争议是建设法治型海关的必然要求, 并提出了20 0 7 年加强海关法制建设的

 山东人学豌l学位论史基本思路:

 进一步加强海关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的贯彻实施工作. 努力推进法治型海关建设; 加强立法工作。

 为海关依法行政与和谐执法提供保障:

 继续推动执法过错纠正和执法责任追究规定的贯彻实施。

 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全面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 依法、 公正、 高效解决行政争议; 切实加强行政应诉工作,提高海关应诉能力和执法水平:

 认真抓好“五五” 普法工作, 深入开展对海关关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制教育等。

 梁争在《以落实两个暂行规定为契机, 全面提高海关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 海关执法研究20 0 7 年第1期)中提出了海关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的意识相对淡薄; “重操作规程、 轻法律法规” 现象比较突出; 证据意识较为薄弱. 证据的收集、 固定、 保全工作不够到位:

 程序意识薄弱。忽视执法程序问题比较严重; 执法存在随意性, 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 对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和适当性重视不够:

 执法过错纠萨不力. 屡纠屡犯情况时有发生; 基层法制工作机构缺乏, 法律人才配置失衡等. 并对落实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 提高海关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高度重视两个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 进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组织实施和贯彻执法工作:

 增强“四种意识” ( 规则意识, 程序意识, 证据意识和诉讼意识)。

 避免发生执法问题;及时纠币执法偏差。

 妥善处理行政争议等。

 阎伟国在‘关于引入程序价值和质量管理理论开展基层海关法制工作的若干思考》 ( 海关执法研究20 0 6年第6期)中探讨了引入程序价值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提出海关执法人员程序法治理念, 健全行政执法运行机制的可能性。

 南京海关依法行政课题研究组在‘南京海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行政课题研究报告》 ( 海关执法研究20 0 6年第3期)中, 分析了南京海关依法行政的现状,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的诸多措施, 如:

 完善海关行政决策机制; 促进海关法律体系建设:

 健全海关执法运行机制; 完善海关执法监督机制; 提高全员依法行政能力等。

 以上文章虽有对现状的分析, 但多是一些感性的总结. 缺乏系统性研究, 深入性研究及静瞻性研究。1. 2研究意义笔者是青岛海关法规处的一名机关干部, 从事海关工作近十年. 先后从事了现场通关, 加工贸易, 法规职能监管等多种海关业务, 对海关工作有比较全面及深入的了解。

 通过考取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及对公共管理方面的较系统的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对海关的工作任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认为加强基层海关法制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山东丈学硕t学位论文依法行政, 归根到底是在基层, 基层海关是海关执法的第一线。

 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反映出来的执法工作中的问题、 矛盾、 新的情况、 新的挑战、 新的特点和难度都发生在基层。

 因为海关的任何行政行为是基层在做, 所以基层工作有个什么好的水平, 有个什么好的状态, 依法行政的水平、 把关服务的能力、 法治的意识、 证据的意识、 程序的意识等等能不能真正的提高, 对整个法治海关建设, 构建和谐海关、贯彻科学治关理念, 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任用。

 增强基层海关人员的法律意识、 规范其执法行为,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是实现海关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必须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基层海关法制建设, 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规范及健康有序发展。

 有和于海关依法行政建设及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优化海关基层干部的素质及教育与培训。1.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两起典型寨例进行分析研究, 剖析当前基层海关在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几点设想.,

 山东人学碘}. 学位论文2相关理论综述2. 1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与公共组织再造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是传统的行政模式的最重要的理论。

 韦伯认为。

 有三种类型的权威:

 。

 魅力型” , “传统型” 和。

 理性/法律型” 。

 “理性/法律型” 的权威是效率最高的, 成为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基础。

 韦伯根据理性/法律权威的思想, 确定了现代官僚制体系的六项原则:l、 固定和法定的管辖范围的原则, 一般是根据各种规定一即根据法律或行政规章一发号施令.2、 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的原则, 这体现为一种上级与下级之间稳定有序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 较低职位受到较高职位的监督。3、 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保存书面文件( “档案” )的基础之上。

 一批积极从事“公共” 事务的官员与其的物质设备和档案构成了一个“机构” ……一般来说, 官僚制将官员的活动作为与私人生活领域截然不同的事务并与之分离……公共经费和设备与官员的私人财产分开。4、 公职管理, 至少是所有专门的公职管理, 一这种管理显然是现代的—通常以全面而专门的训练为先决条件。5、 当公职发展到完善程度时, 官方活动要求官员完全发挥工作能力……在以前的所有案例中, 一般情况是相反的, 官方事务在执行过程中曾被作为一种次要的活动。6, 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性的规定, 它们或多或少是稳定的、 全面的, 并且是可学习的。

 对这些规定的了解程度代表了官员所具有的专门的、 技术性的知识。

 它涉及管辖权、 行政或企业管理回。韦伯的官僚制原则首先意味着:

 权威来自于法律和根据法律制定的规定。

 没有其他形式的权威应被遵循。

 在此基础上, 第二条原则是等级制, 它或许是韦伯思想中人们最熟悉的内容。

 严格的等级制度意味着, 理性/法规的权威和权力是由组织中的个人在等级制中占据的职位而不是由任何个入维持的。

 特定职能可按照等级制结构授权给较低的层次, 这意味着任何官员都可以行使整个组织的权威。

 第三条原则是对第二条原则的补充. 组织的存在是与其职员的每人生活相分离的。

 它是完全非人格化的。u 欧文・体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人学m 敝社. 20 0 乞I盼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书面文件的保存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当类似事件发生时, 以前的案例则成为先例。

 只有保存档案, 组织在运用各种规定时才能保持一致。

 第四条是, 行政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的事情, 它应当有全面的训练。

 第五条, 官僚制的工作是一种全职职业,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的一种次要的活动。

 最后, 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性的规定, 它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活动。

 一般认为, 无论是谁担任某一公职, 都将以同样的方式执行公务。韦伯的官僚制原则在早期行政中确实代表了一种实质性的进步, 而等级制原则也是当代政府管理的基础。

 从投入产出的比较看, 等级制结构并不必然是最有效率的组织方式。

 官僚制组织就控制而言显然是颇为理想的组织形式, 但在管理方面却不一定如此。

 它保证了确定性, 但行动起来却常常显得迟钝, 在强调工作标准化的同时却又以牺牲创新作为代价。

 官僚制组织形态也因其制造惰性、 缺乏进取精神、 官僚作风、中庸和无效率而遭到批判, 这些缺陷被认为是公共部门所特有的病症。

 官僚制理论遇到两个特殊的问题, 其一是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其二在于人们不再视正规的官僚制为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态。2. 2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 绩效管理都是欠缺的, 这种情况对个人绩效或组织绩效都是如此。

 在现有的测量方式中, 任何一种绩...

推荐访问:海关非执法领域监督的思考 海关 执法 思考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