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意境散文7篇歌词意境散文 ·文艺之窗·152浅析新古典民歌《醉了千古爱》的艺术特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赵晰【摘要】本文通过对歌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词意境散文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歌词意境散文
iddot;文艺之窗·152浅析新古典民歌《醉了千古爱》的艺术特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赵 晰【摘要】本文通过对歌曲《醉了千古爱》的概述,以及词作者陈道斌、曲作者栾凯的简介,进而分析了歌曲《醉了千古爱》的歌词格调优雅,曲调悠扬婉转的艺术特征。希望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醉了千古爱》 艺术特征歌曲《醉了千古爱》是由陈道斌作词,栾凯作曲的一首艺术歌曲。作品一经推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广大歌曲爱好者的欢迎。歌曲的词作者是陈道斌,擅长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选取一些非常具有意境的歌词,结合现代的诗歌语言,创作出具有古典感觉与现代时代音乐相结合的歌词。所以他的歌词都非常具有特色,深受歌者与音乐人士的赞赏与喜爱。他的经典代表作品有:《醉了千古爱》、《兵马俑》、《鹿回头》。歌曲的曲作者栾凯,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人、作曲者。栾凯从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后来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行作曲的学习,在作曲系的学习时,栾凯就尝试进行歌曲的创新,所以从栾凯的音乐作品来看,极具创新精神。他的经典代表作品有:《牡丹亭》、《今夜星光》、《大羽华裳》、《我和祖国》、《千手观音》等。这两位音乐人士合作,创编出了《醉了千古爱》这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带给人们新的听觉享受。作品歌词格调优雅,雍容华贵,意境深远,精美雅致,曲调优美、婉约动听,成为民族声乐教学、演唱和各种声乐比赛的一首必选曲目。[1]一、歌曲《醉了千古爱》歌词格调优雅,雍容华贵《醉了千古爱》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浓郁的古典艺术特征。作词者陈道斌曾经说过:“一首歌的歌词就如同散文诗,既具有散文的优美,又具有诗歌的韵味,才能够创作出朗朗上口的歌词。” [2]所以在创作《醉了千古爱》这首歌曲的时候,陈道斌就运用了古典与时代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歌词非常的优美,古香古色。其次,《醉了千古爱》这首作品的歌词是根据音乐旋律所谱写的,而且歌曲经过了陈道斌的精心设计,使得每一句歌词都和音乐旋律相互配合,让人只听歌词就能够感受到音乐之美。除此之外,一些独特的作词手法,更是给这首歌曲增色不少。1.“立象以尽意”手法的运用在《醉了千古爱》的歌词中有“巫山”、“沧海”、“天涯”、“春风”、“长亭”、“古道”、“雁”、“梅花引”,这些歌词都是非常具有古典诗词特色的,塑造的环境优美悲凉。而且歌词中的“巫山”、“沧海”、“天涯”、“春风”,都是用虚词来进行景物描绘,会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借鉴这首诗词里面的“沧海”与“巫山”,使得整首歌曲诗意更浓,在美妙的意境之中,让人沉醉其中。在歌词中还有“长亭”、“古道”,与歌曲《送别》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中都有“长亭”、“古道”,而《送别》这首歌曲蕴含了淡淡的送别时的感伤,所以也使得《醉了千古爱》的情感中具有一丝离别之情。2.“押韵”手法的运用在《醉了千古爱》中,歌词书写采用押韵手法,使得歌曲朗朗上口。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外”、“海”、“改”、“哀”、“排”、“猜”、“怀”、“待”、“在”、“爱”,这些字全部的韵脚都在“ai”上面,唱起来郎朗上口,让人听过之后,过耳不忘。二、歌曲《醉了千古爱》曲调优美、婉约动听《醉了千古爱》的旋律优美抒情。歌曲为六声羽(加变宫)调式,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小调式,所以整个音乐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歌曲的开始,音乐旋律是以二度级进和三度小跳来进行的,音乐线条较为平稳,如回忆般倾诉。但是在作品的第十五小节开始,音乐旋律从小幅度的起伏开始变为大幅度的起伏,带动了情感的传达。而且在第十五小节的小字一组的 d 和第十六小节小字二组的 f,两个音之间形成了十度音程的大跳,使得音乐旋律忽然出现转折。将内心的苦闷与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歌曲旋律中还添加了大量的装饰音,使得音乐旋律在变化中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倚音与波音的使用,使得音乐旋律非常的生动、活泼,旋律与歌词结合的更加贴切,增加歌词的语言性,使得歌曲情感表达更为细腻。这首歌曲的音域没有特别宽,作曲者正是借用这些最简单质朴的东西,向听众传递最真实感人的情感,使听众感受到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歌曲的曲式结构也并不复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栾凯在为这首作品谱曲的时候,为了使得歌曲能够便于传唱,便使用了单二部的曲式结构。整个乐曲一共有九十九个小节,分为 AB 两段。在歌曲的两部分作曲家分别使用了#d 羽调式(加变宫)和 e 羽调式(加变宫),音乐曲式转换的同时,采用了类似西方歌剧中由宣叙到咏叹的方式,营造出了不同的音乐情境,给人不同的音乐感受。《醉了千古爱》这首新古典民歌作品,在旋律创作上,使用简单的结构类型进行音乐旋律的谱写,在简单中,能够让人感受到歌曲的魅力。在歌词的创作上,运用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使得歌词极具古典韵味。词曲作者对于该曲情感的表达十分真挚激昂,让听众跟随歌曲感受如泣如诉的爱情。演唱者要对歌曲的情境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艺术的表现。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离不开词曲作者完美的书写,更离不开演唱者完美的二度创作。只有演唱者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知道词曲作者所要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进而对于歌曲进行细致的演唱分析,才能够更好的带给听众完美的听觉盛宴。【参考文献】[1]王升典. 浅谈歌曲《醉了千古爱》的创作分析及演唱处理[J]. 通俗歌曲,2015,11:24.[2]词作家 陈道斌[J]. 歌曲,2015,06:2.[3]梁琼. 栾凯声乐作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4] 王 沛 沛 . 浅 析 歌 曲 《 醉 了 千 古 爱 》 [J]. 音 乐 时空,2016,09:53-54.作者简介:赵晰(1982-)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
篇二:歌词意境散文
歌凭“中国风” 歌词的羽翼飞翔当今“中国梦” 与“中国风” 二词盛行, 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让美术界吹起了“中国风”, 流行乐坛更是刮起了“中国风”, 不仅仅只是以旋律、 乐器为代表的“中国风”, 更有直接套用或是化用绕口令、 古典诗词等汉语传统文段的“中国风”。
马克思曾说:
“只有音乐, 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 自古以来, 文学与音乐就结下了 不解之缘。
但行于选修课教学之路,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偶获零星新知, 欢欣于形; 偶有点滴新解, 得意难禁; 但更多情形是怀着一份衰颓和一知半解的情绪, 横亘于迷失与突围之间。
越是盘根错节的问题, 越要我们自己去找头绪。
没有了 自己的思想, 就没有自己的方向与目标。
现就选修课上的具体做法, 结合个人愚见, 围绕选修课教学表达一点浅见。
一、 目标从随意性到明确性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 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 一定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境, 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 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笔者曾经在教授《琵琶行》 时, 以方文山的《东风破》 导入, 它也成为我后来开展选修课的切入点。
“中国风” 歌词伴随着“中国风” 歌曲的发展不断完善, 在“中国风”歌曲形成的初始阶段, 歌词大都直接采用古诗词, 例如王菲演唱的《但愿
人长久》 就是采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为歌词,谱上具有中国古韵的曲。
伴随着“中国风” 歌曲发展的日益成熟, 才逐步形成了 现在笔者所说的“中国风” 歌词, 比如方文山的《东风破》, 东风破的“破” 可以理解为曲破, 是指一种词调, 宋朝江浙一带盛行这类琵琶曲, 多填唱而演变为词牌。“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虽然这句歌词是用白话写成, 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古典味道, 枫叶荻花秋瑟瑟, 恍如隔世, 重回公元 816 年前的秋天,与白乐天一起聆听江上琵琶曲。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风”歌词的产生并不是瞬间迸发, 它是以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作为背景依托,“中国风” 歌词的快速发展和形成源自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结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诗歌鉴赏中, 我们有“诗眼” 一说, 能对整首诗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歌词中也有“词眼”。
雁、 柳、 桥、 楼 、 窗、 琴、 月等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风” 歌词中, 修辞手法是此类歌词中常见的写作方式。
笔者试图给歌词中的优美语句与巧妙写法作注解, 使学生能从歌词中摄取技巧。
斯蒂芬在《高效率人的七大习惯》 中指出:
“为了 更好地理解你的现在, 为了 使你的行动一直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你必须明确意识到, 你终究将归何处。” 这段话形象地阐述了 目 标的重要性, 诗歌教学的难点与音乐的碰撞, 让我更加坚定了 开展《 “中国风” 歌词中的文字游戏》 选修课的目标。
有了 目标之后, 关键还得解决教材。
选修课的种种设置无论多好, 若没有好的教材, 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或许是对方文山的欣赏, 因为他重
新浇灌了 文字重量, 纺织出新的质地, 建构了后现代新词风。
所以本课程结合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的文字游戏》, 辅以“中国风” 歌曲,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感受歌词的声韵美、 意境美, 开阔视野,又能对“必修四” 中的诗歌板块做补充, 提高对古代诗文的审美能力。
二、 策略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对选修课教学设计的一知半解, 注定我在迷糊中敷衍着。
有多少个课堂过程的纠结处, 让我发出“课堂前方就是一条死胡同” 的感慨。
因为我的课堂根本没有按照我曾经设想的路子前进, 取而代之的是“填鸭式” 的灌输, 一学期的教学只是介绍了几个意象, 再也无其他。
新世纪什么落伍最可怕, 当然是信息。
知识更新的时间以往需要二十年左右, 而今所需时间已是急剧缩短。
在这个背景下, 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 并加以灵活运用, 把这些思考与行动的智慧方法, 悄然融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许多封冻多日的问题, 在各种资料和名家的启蒙下, 在与本校刘雪挺老师关于课题的交谈中, 终于有了 一点点真实的“解冻”。
穷则思变, 我想改变是唯一的出路, 首要任务是从我的课堂教学策略入手。
(一)“旧” 词“新” 唱――唤醒生命意识, 焕发人文之光
李海林老师指出:
“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
……学生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语文, 体会语文的真谛。”
而选修课也应该这样, 据笔者了解, 在中学古诗词中, 像谱了曲、歌者曾吟唱过的还有《孔雀东南飞》、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岳飞的《满江红》 等, 还有如琼瑶改写《诗经?蒹葭》 的《在水一方》 等。
给出一首词, 如果没有现成的, 可以让学
生选择与诗词感情基调相近的音乐, 将诗句填进去唱, 学生还是蛮喜欢这样的方式。
显然, 正是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 以单一的“听歌词” 变为“唱歌词”, 才使课堂中的知识与情感焕发了 动人的召唤力, 以至于“主动” 向学生走来, 向学生靠近, 又让学生重温诗词歌赋。
(二)“旧” 词“新” 说――注重审美鉴赏, 点燃激情之火
刘真福老师指出, 我国传统的审美鉴赏有三块基石:
一是偏于情感评价, 即以能否激起读者情感波动或心灵震撼为判断标准; 二是引导文学也引导人超越昏暗现实和追名逐利的低下境界, 让人在文学中体验对尘世超然的静态关照; 三是抓住文学形式要素关注文学的形式特点, 分析形式是否和谐、 完善, 形象描绘是否鲜明、 独特。
但是, 不论以何种角度进行审美鉴赏, 都能将人带入美的境界, 给人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具体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审美鉴赏活动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关注歌词本身, 只有深入歌词中, 才能真正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是要跳出歌词对教学进行有效延伸, 即不能拘泥于歌词本身。“教学要将审美鉴赏适时地由歌词引向更宽广的世界, 将音乐审美引向生活审美。
为此, 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设计歌词大填空, 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出此意象。
示例: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____ (月)
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 ____(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_____(雨)
轻轻弹朱红色的____(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2. 音乐与文学相结合, 具体与抽象的融合
再如在讲到《东风破》 时, 为了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描写的妙处,我将琵琶名曲引入课堂, 通过音乐的旋律、 节奏、 力度等, 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使其闭目 沉思, 心驰神往, 再辅以白居易的《琵琶行》, 分析、归纳《琵琶行》 中音乐的描写方法, 并要求他们学以致用, 将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 同时补充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和《赤壁赋》, 从而使音乐和诗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显然, 学生正是因为关注了歌词内容, 才能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情感, 并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意象联想, 创造属于学生的震撼。
(三)“旧” 词“新” 写――插上想象翅膀, 开启写作之门
1. “旧” 词改写为“中国风” 的歌词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典诗歌, 仿写“中国风” 歌词, 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将其唱出来。
2. “旧” 词改写为文章
示例:
听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读《孔雀东南飞》 的故事, 用小提琴协助曲《梁祝》 作为背景音乐, 为课堂营造了 一种“凄美” 的氛围,改写成为小说。
具体教学中, 有学生仿照着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去听琵琶, 去写琵琶……我想在一片思潮涌动之下, 也只有这样的悸动之声, 才可以体会到学生那不为常人所知的纯粹与感动。
学生欣赏着动人的旋律, 感受着字字珠玑, 在歌词的羽翼下展开写作之旅。
莫道今年春色尽, 明年春色倍还人, 虽然, 我并未迎来开春的骄阳, 但有久久渴求的那种触动――对我而言, 足可告慰。
三、 过程从接受型到建构型
当然, 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落差, 在教学中, 我也一直在苦恼, 基本上每次备课都十分用心, 但事与愿违。
很多时候, 课堂除了破碎的闷响, 常常听不见回声。
40 分钟内, 究竟该讲多少、 练多少, 何处详、何处略等等, 有个度的问题。
讲得过简过略不行, “满堂灌”、“填鸭子”也不行。
哲学家萨特曾形象地表述道:
一片风景, 如果没有人去关照, 它就失去了“见证”, 因而将不可避免地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所以我们要关照学生。
阿基米德曾说:
“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动地球。” 学生亦是如此,每个学生, 只是需要一个支点而已, 这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火花所在。
示例一:
“歌词大填空”
_____(雨)
轻轻弹朱红色的____(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____(菊花)
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已向晚飘落了 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____(愁)
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为何要用‘菊花’ ? ” 学生通过已有的“图式” 建构新的“图式”,强化了“菊花” 这一特殊意象。
通过填空, 学生不仅看到、 听到和读到了符号的表层意义, 而且透过这些符号把握到其后复杂的深邃意义。
至此,欣赏者即我们的学生, 反复地穿梭于符号表层直接信息与作品深邃意义之间, 调动了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示例二:
“歌词大改写”
以下这段是学生对《发如雪》 改编的散文:
一弯清冷的月牙之下, 褪去了叶子后的柳条随风飘荡, 落下稀疏的倩影, 一位娇弱的女子倚靠在门旁,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画出了一道犹如银河般的银白色的印记。
慢慢地, 慢慢地, 女子抬起了头, 遥望着天, 想要把这苍白的星空望穿。
已是落叶满地的季节, 秋风吹得屋内的油灯忽明忽灭, 也许是思念过度, 女子丝毫没有感受到这凄风, 她在思念着另一头那位对月独酌的少年……
――《最初的爱, 最后的爱》 节选
不难看出, 上述学生呈现的是极有灵性和才华的文字。
饱满的情感又比较贴近词意中的时空背景, 而且词意也被这位女生很好地消化到了这篇文章中了 。
学生借助文字, 借助歌词构建了一个感人的生活场面, 在课堂上有了一吐为快的发言积极性。
由原本老师一味地讲解, 变为学生自我的建构, 并且通过选修课这一平台将学生引向更宽广的世界, 更是将语文的审美引向生活的审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每个孩子心中, 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 “中国风” 歌词中的文字游戏》就是为了 调准音调, 拨动学生的心弦; 就是借歌曲的方式, 为了让学生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 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最后凭借“中国风” 歌词的羽翼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
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
篇三:歌词意境散文
亲写的散文诗》歌词精选一九八四年
庄稼还没收割完
儿子躺在我怀里
睡的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
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
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
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
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狠狠
给了自己两拳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青春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的
像一个影子...
一九九四年
庄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亲去年
离开了人间
儿子穿着白衬衫
跑进了校园
可他最近有些心事
瘦了一大圈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儿子已是
真正的男子汉
有个可爱的姑娘
和他成了家
但愿他们啊
不要活的如此艰难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的
像一个影子...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在风中
像一张旧报纸...
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
几场风雨后就要
抹去了痕迹
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
它埋葬了多少人
心酸的往事
篇四:歌词意境散文
30 卷 第 4 期2011 年 8 月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cience Edition)Vol. 30 No. 4Aug.,2011● 现当代诗学研究———关于歌词与诗栏目主持人 :张桃洲 刘洁岷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 “史诗”意蕴侯摘敏(苏州大学 文学院, 215123)江苏 苏州,要: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她奋勇诞生 ,毅然挺立 ,不仅集中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和学者 ,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而且为国家培养 、造就了相当可观的人才 。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艰卓刚毅” 《满江红》 的环境中作 的不懈奋斗 ,高举理想主义大旗 ,弦歌不辍。罗庸创作的校歌 歌词描述了西南联大学人的心路历程 ,彰显了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 ,弘扬了可贵的大学精神 。;《满江红》;“史诗”;大学精神 关键词:西南联大;校歌中图分类号 :I207. 25 文献标识码 :A 6152(2011)04-0005-05 文章编号:1006-一、“宏大”之叙事西南联大校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至今已有70 多年。它记录了西南联大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奋斗历程 。这首《满江红 》歌词悲壮激昂,曲谱悠扬曲折 ,师生传唱,催人奋进: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一成三户”, 便 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先迁到湖南长沙 ,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同年 10 月 25 日开学。随着日寇飞机的轰炸 ,长沙不再平静 ,临时大学面临着再次迁徙的命运 。1938 年 4 月,临时大学又西迁云南昆明 ,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1]21 - 25西南联大校歌就诞生在这样的峥嵘岁月 ,它把学人迁徙西南, 的征程,称为“万里长征 ” 把诗歌抒情功能转换为“史诗” 叙事,从而定下了一种 格调。尽管《满江红 》歌词篇什不长 ,但呈现出一种大格局 、大视野和大胸襟。一般来说,校歌是抒情性的 。但是,西南联大校—— 歌不仅抒情言志 ,而且倾向于一种创作的转换 —叙事性。即从原先的抒情性向叙事性转换 。这究竟单向度的写作方式已经 意味着什么 ?在笔者看来 ,不能满足情势的需要 ,歌唱性的抒情诗歌难以对复它必须在 杂的世界和生活进行多维的观照与把握 ,?”“怎样叙事中抒情 ,在再现中表现 。在“叙什么事叙事?”方面,校歌写作者有深切的生活体验 ,并用心灵拥抱峥嵘岁月 。故在创作中能游刃有余 。诗词从具体的生命情境出发 ,找到个人记忆的将其带入特殊意义上的表达平台 ,走入历史的 重心,深层。诗人将个体生命的遭际总结成特殊的 “限歌词以雄浑之气 ,慷慨之怀,展现了抗日战争烽火年代西南联大学人的奋斗历程 。1937 年 7 月 7日卢沟桥事变 ,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一些著名的大学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在国破家亡的民族生死关头 ,为了留住中国教育的精髓 ,并使无家可归的师生不致失学 ,民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 ,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办学 。收稿日期:2011 -02 -15作者简介:侯 敏(1961 - ),男,江苏句容人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5·
江汉大学学报 总第 30 卷量”的历史,在限量中凸现诗人主体性的内在穿透力,在经纬纵横之间 ,诗人敏锐地与历史交感对话 ,故诗人书写的历史记忆和现代历程 ,能挣脱时空羁。“绝徼移栽桢干质 ” 绊,抵达历史的纵深 中的“绝, ,“桢干质 ”, 徼”指荒僻的边土 指大树良材 。把那些正在成长的国家的栋梁之材 ,移栽到边远的地方免受日寇的摧残 ,保护起来 ,积蓄民族未来的希 去,望。这是三所大学从北到南 ,在血与火中进行艰难转移的根本目的 。校歌写作从来不是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轻松和轻巧 ,精神和艺术的含量才是它冰山,“战争”、“救亡”、“忧患”、“奋斗” 下的最大部分 等“命运交响 ” 都是 的主题 ,诗人唯有楔入其中 ,方能彰显厚重而深刻的灵魂 。校歌不是宗庙之歌 ,也不是风俗之曲 ,而是在特, 定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创作 ,它涉及 “大”与“重”即。“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 主题宏大、文思凝重。国破家亡的不可承受之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重与沉郁顿挫的心灵歌吟 ,被诗词凝定下来 ,通过艺术表现而变成具有永久魅力的作品 。这里存在着两一是诗与历史 ,二是诗与现实 。
个重要问题 ,关于诗与历史 。亚里士多德曾在 《诗学 》中提出诗与历史的区别 ,二者之差别不在于一个用韵文 ,一个用散文 ,两者的差别在于 ,历史是叙述已发生的。“诗人的职责不在于事,诗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描述已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按照[2]28” 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
西南联大校歌的作者站在历史 —现实—将来的连接点上 ,申叙尘, 迹,瞻望前程 ,歌词中的“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楚虽三户能亡秦 ”, 使用历史典故 寓意拼搏必胜的。《满江信念,预示中国必将抵抗到底 ,驱除仇寇红》歌词不是一味复述历史事件 ,而是在从容宽广的时空中,表达慷慨之情 ,故其意境深宏 ,气象远大。、 关于诗与现实 。文学史上曾有 “愤怒出诗人 ”“忧患出诗篇 ” ,“发愤 的说法 。诗人“意有所郁结”, 之所为作” 但这些情绪都得转化为恰当的写作底蕴,其中的尺度要诗人用心去把握 。恰当与否,又往往与诗人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等有关。绝地奋斗,休戚与共 ,动心忍性 ,多难兴邦 ,这些话语充满着对民族的大爱 ,对民生的悲悯 ,故忧患意识、生命体验、爱国情怀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跃然其间。诗人对生命 、时代、民族、历史进行了刻骨,《满江红 》 铭心的思考与检视 。在很大程度上 歌词是一代学人的成长简史和精神传记 ,见证了西南联·6·大学人奋斗的轨迹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在有限的篇幅中提供宏大 、深邃的文化历史画面 ,具有“史笔”意味。邵雍《诗:“诗史善记事 , 史吟》曰 长于造其真 ,真胜则华去 ,” 非如目纷纷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本身隽永厚重,所以它能承载历史的期待视野 ,并能穿越时空 ,余音绕经久不息。故不愧是一首展现了 “史诗”气魄的 梁,醒世华章。“史诗” 二、 与作者“兰心慧质 ” 大学校歌是 的诗歌文类 ,其写作属“难度写作”、“经典写作 ”, 于学院派范畴 ,是一种 校而且关涉创造的心 歌创作不仅触及语言技术层面 ,力与境界。校歌的成功 ,关键在于创作者的精神结构。真正构成校歌作品基础的 ,则是创作者的心灵感应、精神境界和艺术才能 。西南联大于 1938 年 5 月 4 日在昆明正式上课 ,1938 年 6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呈报校校训。西南联大为此于 10 月 6 日便成立了校歌 歌、聘请冯友兰 、朱自清 、罗常培 、罗庸、闻 校训委员会 ,一多为委员 ,并请冯友兰为该会主席 。西南联大虽偏居一隅,但人才济济 ,群贤毕至。诸多人士跃跃欲试,贡献佳作。11 月 24 日,委员会就向学校报送了校歌和校训 。然而,不知为何,学校没有批准通过校歌,委员会只好另想办法 。这时,朱自清想起在广西宜山浙江大学任教的张清常教授 ,就把两首歌词(罗庸写的《满江红》和冯友兰写的歌词 )寄去,并写信嘱咐他为联大校歌谱曲 。张清常将歌词反复吟咏,觉得罗庸的《满江红 》悲愤雄壮 ,正吻合爱国师生的情绪,适合做校歌 ,很快就把它谱成了男女声四[3]部合唱曲 ,寄给了西南联大 。
经过反复讨论 ,到1939 年 6 月 30 日,校歌委员会通过了以罗庸作词 、《满江红》 张清常作曲的 为校歌的方案 ,随即具函向学校常委会呈报 。1939 年 7 月 11 日,联大常委会7 月 15 日, 第 112 次会议通过 , 常委会向学校各部19 日备文向教育部呈报。
门知照校 歌通过之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正式公布 。此后,这首校歌便伴随着西南联大学子 ,新生报到注册后 ,都会得到一页铅印校歌 ,可谓在校歌中入学 ,在校歌中成长 。雄浑大气的校歌 ,永久铭刻在联大学子心灵的底片上 。歌词的作者罗庸 (1900 ~ 1950),字膺中 ,江苏江都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罗庸 1917 年进入北1920 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深 京大学国文系学习 ,
2011 年第 4 期侯 “史诗” 敏: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 意蕴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辰光 ,要创造伟大的时代 ,要收复失掉的故乡 。造。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 ,曾与鲁迅同事 。1932 年罗庸回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1937 年抗日战争爆 起,《诗经 》 发后,罗庸在西南联大讲授 《中国文学史 》《楚辞》等课程。在任西南联大教授的同时 ,他也在云南大学任导师 。罗庸温文儒雅 ,擅长诗词骈文 。在文学史研究方面颇有成就 ,从 1932 年到 1950 年,罗庸在北京大学 、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 国文学史,著有《中国文学史导论 》 他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 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方法论”、“史料论 ”。罗庸授课声音洪亮 ,深 论入浅出,富于风趣,引人入胜。据说当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最叫座的课程就是闻一多的 “古代神话和传[4]297 - 300“楚辞”、“杜诗” 说”课和罗庸的 课。
有一次 ,《楚辞》 , 罗庸讲 中的“九歌”海报一出 ,连住在昆明城东的联大工学院的同学也跑到城西来听课 。一间差不多可容百人的教室 ,坐满了听众 ,窗外还站着人。罗庸连续讲了三个小时 ,夜深才结束 ,中途很少有人退场,堪称笳吹弦诵的传薪者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罗庸都能胜任撰写校歌歌词之职 。历史的深刻精神与作者的自身素质条件之间 ,形成了一种历史性的遇合 。在西南联大的诸位名师之中 ,朱自清是一位在诗歌和散文上都很有特色和成就的学者 ,他于“五四”初期即写新诗 ,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一个诗———《诗》的编者之一 ,诗作分别收入 《踪迹 》与 刊《雪朝》之中。闻一多更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 ,是“新月诗派” , 的主将 ,其著名诗篇 《红烛》 就出自他《诗的格律》 “音乐的美”、“绘画 之手,他在 中提出的”、“建筑的美” “诗美三原则 ”, 的 被许多诗人奉 的美为圭臬。按理说,他们是有实力和条件撰写校歌的 。不知他俩是没写 ,还是写了之后不甚满意 ,没有拿出来。同样,罗常培是语言文字学家 ,也有实力书写 ,但不知什么原因没写 。哲学家冯友兰 ,是当时的文学院院长 ,也是校歌拟作了国立西南 校训委员会的主席 。他满怀激情 ,联大校歌,参与竞选 。他创作的是一首现代诗体的校歌歌词。歌词如下: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 ,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 ,莫辜负伟大的时代 ,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快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这首歌词 ,参与了当时的应征 ,但没有入选 。当然,冯友兰写的歌词不能说一无是处 ,但不能入选是一个事实。问题是:为什么冯氏的白话文校歌比不上罗庸的古典词牌 《满江红 》校歌呢 ?或者说罗庸的歌词稍胜一筹呢 ?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典律性问题 。典律,是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关系到文体的积淀 、文艺的韵律 ,诗词的规则,以及在规则中尊重传统诗歌典律的价值和审美意义。典律就诗歌传统的传承来说 ,反映着较为稳定的、经久不衰的文学发展倾向 。每种文体总是保留着传统的因素 。当然,传统的东西所以能保存:“诗言志 , 下来,依靠不断地更新 、丰富。古人所谓”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在文学发展过程中 ,诗词典律和格式是文学创造性记忆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典律和格式才能保证文学发展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大学校歌是一种有根的 、有魂的写作 ,它的历史经典情结、情思空间,都源于本心和本性 ,是学 意识、人的生命体验和存在之思 。冯友兰有渊博的学问 ,有创作的冲动 。但其歌词缺少 “郁郁乎文 ”的情思空间和化情思为意境的艺术建构 。冯氏具备一种在哲学传统中更新的能力 ,其《中国哲学史 》是中国现但在诗歌创作中缺乏一种典律性 代人文经典之作 ,的艺术处理能力 。相形之下 ,罗庸的《满江红 》歌《满江红》 “壮怀激烈 ” 词,承继了岳飞 的 的爱国主义旋律,重拾“还我山河 ”的中华民族的凛然风骨,确具一种诗性智慧 ,其歌词不仅保留了古典诗歌的原创力,而且对境界有所拓展 。在歌词写作中 ,作者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转向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亦是“古典” 精神的再生 。罗庸对 的汲取 ,实际上是回到民族文化轨道上对现代精神脉搏的把握 ,是借古典之典律,传情达意。大学校歌是一种述说心灵 、寄托理想的文本书在不脱离传统的前提下 ,积极地走向现代 。罗庸 写,《满江红》 的 歌词是对民族苦难历程的回忆 ,显示出“大历史” “大情志”, 视野下的 是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 。雄浑长征的诗性感受 ,生命本真的真诚抒写 ,睿智而含蓄的理性思辨 ,自然而优雅的书卷气息 ,构成诗人罗庸诗词文本的多面体 ,使作品崭露头角 ,呈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是感染性问题 。大学校歌以艺术的形式传递·7·
江汉大学学报 总第 30 卷师生的心声 ,让人在吟唱之中情不自禁地产生认同 ,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校歌不是简单也不是单纯的说教 ,校歌要使大学师生沐浴 的歌唱,于其中,陶冶性情,进而获得情感共鸣 、精神寄托和生命动力。罗庸的歌词以文气为主 ,以情韵见长 ,汲取了古典诗歌的音韵 、节律及用典之传统 ,继承了精包括起伏跌宕的叙事和起 美的汉语诗歌美学传统 ,承转合的抒情节奏 。罗庸在歌词中也直抒胸臆,即在创作上表达学人的主体心性 ,但他是在一种 “有意味的形式 ”中言志抒情 ,而且他善于追习经典和遥契前贤,即对古代经典进行心追手摹的传承 ,遥契儒雅的诗风 ,臻于精义内含 、宝光外溢的艺 古典的、术境界。相形之下 ,冯氏的歌词 ,运思俊爽 ,直抒胸臆,但问题是直接抒情有余 ,含蓄蕴藉不足 ,没有借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来造成一种诗歌美感的生成。冯氏的歌词还有一个缺点是 ,缺失个性写作。个...
篇五:歌词意境散文
/p>话
. 呈 厶
芷
-月 号 下
坐
月
林 刊
— ,
总
撷 第
茸
期
▲
H 乙
, 、 l 大爱编织的阳光乐章 谭 仲池 的歌词 艺术 特 色赏析 ——。
邝 厚勤 谭仲池心中始终怀着一腔大爱。正如著名曲 作家徐沛东为他的作词歌曲选 《 阳光乐章》所撰 序言评介的:
“仲池兄如果要在身份上准确定位 的话 ,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位对国家对 民族有着大 爱的人 。
” 正是 因为心怀这种深沉 的大爱 ,从 小 喜爱文学的谭仲池先生在繁冗的政务之余 ,将责 任感 、 使命感和艺术感融为一体 ,坚持业余写作 笔耕不缀 ,把文学艺术创作作为感情抒发模式 ,
坚持以一个爱国文人的情怀写作,启智怡情,娱 己娱人 ,向世人展示出他才华横溢的大智慧 ,浓 墨重彩地书写出他阳光风采的大爱人生。
情爱是创作一切文艺作 品的永恒主题 ,早 已 成为人们心 中千 真万确的定论 。而从美 学形态 看 ,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超越一般情爱的人生大 爱 ,更是一种至高无限的神圣美。纵观谭仲池近 二十年间创作的四百余首歌词,不论是歌颂党 、
歌颂祖 国,还是礼赞时代 ;不论是写潇湘风情 ,
还是写故土情思 ;不论是写人生感悟 ,还是写孩 提的童趣 ⋯ ⋯无不浸透着一腔深挚真切的爱恋之 情 。品读谭仲池的歌词 ,如同品读他创作 出版 的 二十多部诗歌 、散文 、小说 、影视剧本一样 ,给 我总的印象是 :内涵博大 ,意境深邃,隽永绵 长 ,情真意切 ,意味无穷 ,是用人生大爱编织 出 来的阳光乐章。
一、 鲜明的时代风貌 文艺是生活的多棱镜 ,从中能折射出纷繁复 羹
1 0 杂的大干世界 ,因此说 真实准确地反 映社 会生 活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根本宗 旨。诚如唐代大诗 人自居易在 元九书》中所说: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
” 作为受众面最大且 以 抒情见长的音乐文学歌词也概莫能外 ,创作 中必 须紧扣时代脉搏 ,积极热情地歌唱如火如荼的社 会现实生活 ,是每位歌词作家义不容辞的神圣职 责。谭仲池先生很懂得歌词创作这一基本原理,
始终将歌颂 党 、歌颂祖 国 、歌颂人 民、礼赞 时 代 ,作为其歌词创作的重心 ,尽情抒发着面对新 时代内心按耐不住的豪情 ,努力弘扬主旋律 ,身 体力行践行 党在新时期提 出的文艺创作 “三贴 近” 原则。中国文联 出版社和广东花城出版社为 其出版的 《 谭仲池词作歌曲选》
选》两部著作中,像 《 阳光乐章》 《 走向和谐盛 ((世纪之 ( (Ⅱ 昌 支新歌给党口 斤 )) 祝福》 《 永远的精彩》
《 阳光中国 》
等宣扬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几乎 占了谭仲 池创作 的全部歌词半数 以上篇什 ,无不洋溢着强 烈的时代 精神 ,凸现 出鲜 明的时代风貌 。试 拿 《 阳光乐章》 为例 :
用青春和热血铸造音符 / 用理想和信念谱写 乐章 / 我们站在黄河长江遐想 / 世纪的风云在胸 中激荡 / 亲爱的党 世纪 阳光 / 是您让苦难换来甜 美 / 是您让鲜花开满村庄 / 是您让卫星遨游太空 /
“文章合为时 ( (谭仲池歌词 ( 伪 祖国 匕 京的阳 是您让城市披上盛装 / 亲爱的党 / 千 山万水把您 纵情歌唱 , / ⋯ ⋯
这首最能代表作者的歌词总体风格和最能 体现作者 的基本人格 的词作 ,是谭 仲池 于党 的 十六大召开前夕应著名曲作家徐沛东约请而创 作的。徐沛东接到歌词后激动不已,乐思喷涌 ,歌曲一挥而就 ,再经著名 歌唱家宋祖英倾 情演 唱二度创作,迅速在全国广泛流传 ,成为十六 大期 间电视荧屏热播歌 曲 ,后来还摘取 了 2003 年度电视音乐 “星光奖” 一等奖。作者满怀诗 的激情,从宏观着眼,从大处落笔,大开大合 ,直抒 胸臆 ,纵情歌 唱我们党 自诞生 以来 的丰功 伟绩 ,抒 发出全 国人 民千秋 万代永远跟党走 的
共 同心声。作 品大气磅礴 ,情 真意切 ,让人 既 能感受 到历 史 的厚重感 ,又 能感 受到鲜 明的时 代风貌 ,吟诵歌词令人为之振奋 ,聆听演唱令 人为之心潮激荡 ,是新时期 以来歌 曲创作继 ( (春天的故事》
( 徒 进新时代》之后 ,又一首集 思想性 和艺 术高度统一 的主旋律 经典之作 ,同 他耗时一年创作 、篇幅长达 6000 行而饮誉诗坛 的政治抒情诗 炼 方 的太 阳》,可视作不同艺术 品种的姊妹篇。
二、独特的生命体验 文 艺创 作 ,重 在一 个 “ 创 ” 字 。所 谓 “创 ’ , 顾名思义就是创新 ,用独特的感受 、独特 的视角创作 出 “人人心 中有 、个个笔下无 ” 的 新颖别 致之作 ,所 以说创 新是一切文艺创 作 的 生命线 ,是产生优秀作 品的根本途径 。作 为介 于文 学与音乐之 间的特殊 艺术品种歌词来 说更 是如此。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在 绝》 中写 道 :
“须教 自我胸 中出 ,切忌 随人 脚 后行” 。当代著名南国词人陈小奇在 《 关于当代 歌词的几点思考) ) 一文中界定 “何为优秀歌词” 的标准时 ,将 “ 具有独特 的生命 体验和独 特感 悟、能启发受众深层次联想” ,作为一条评判歌 词优劣的重要准绳 。集领导干部 、作家 、诗人 、
影视剧作家 、评论家、词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 诗十 拜
宴
正
- ▲
月 号 坐
_ . -- 一
乙
林 月
一
撷 总
英 生
期
,
一 ,
A 镰
话
旦 正
月
号 下
坐
月
林 刊
一
总
撷 第
一
英 竺
期
-414 -
乙
” 这一概念 ,作者凭着 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培 起来 的敏锐洞察力 ,独辟 蹊径 ,开辟 了歌词 创作题材 当时还无人 问津 的新领地 ,他 在歌词 中借算命先生的口吻劝谕世人:
“劝君一生当坦 荡 / 万里清风芳名 留” ,表达 了人 民群众期盼和 呼唤 “ 为人 当坦荡 、为官 当清正 ” 的 良好干群 关 系,揭示 了 “万里清风芳名 留” 的重大主题 。
谭仲池因了独特 的生命体验创作 的这首佳作 ,与 词坛泰斗乔羽的 《 算盘哥
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三、鲜活的诗意语言 歌词属于 “能歌的诗” ,特别讲究语言文字 的诗意美,也就是说既要讲究诗的韵味之美 、
诗的意象之美 ,又要注重音乐 的节奏 、音乐 的 旋 律 ,还要观照兼顾符合舞 台表演的需要 ,一 言 以蔽之 ,歌词要有文学 品位 。已故著名湘籍 诗人 、词作 家于沙就 曾在词坛亮 出口号:“ 我把 歌词当诗写” 。谭仲池很注重把文学元素 的诗意 注人到歌词创作中,自此至终追求着歌词语言 的诗意美 :灵动而不呆滞 、清新而不陈旧、优 雅 而不雕 琢 ,朴实 而不 浮华 ,理趣 而不生 涩 ,
通俗而不媚俗 、晓畅而不直 白。试看 《 走 向和 谐盛世》 :
挽起 高山 挽起 江河 / 挽起 五千年 文明 的民族 / 你 的心 中百姓是 天 / 你的深情胜似 雨露 / 光辉 的旗帜和蓝 图一起灿烂 / 科 学发 展 帷幄运筹 / 战胜挑 战铸造世 纪辉煌 /中华 崛起沧海横 流 / 我们继往 开来创造美好 生活 / 阳光 中国遍地锦绣 , / ⋯ ⋯ 这首作 品创作于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前夕 ,
歌词描绘 了一幅洒满灿烂 阳光的 中国大地所 展 现 来的壮丽画卷 ,唱响了时代最强音 ,是作 者创作 同类 主旋律歌词 的又一力作 。说句 心里 话 ,这一类带有浓厚政 治色彩 的歌词 ,如果不 从语言文字上下番功夫 ,很可能会变成政 治术 语 的图解而流 于概念化 。透过这首作 品 ,让我 们清楚地看到,有着近四十年歌词创作历练的 谭 仲池先生 ,对 表现重大题材有 着非凡 的驾 驭 能力 ,他除了牢牢把握住作品的主题思想 、结 体构架外,主要从语言文字上提炼出富有诗味 的歌 词语 言 ,营造 出它 的结构 美 、音韵美 和色 彩美,使之豪放中不乏柔情,本色中不乏文采,
明朗中不乏典雅 ,令广大受众 与作者一道 随着 昂扬 的歌声而欢欣鼓舞 ,激情澎拜 ,思绪万千 。
再以他为电视连续剧 《 恰同学少年》 创作 的 主题曲歌词 《 美哉,潇湘伟少年》为例:
天穹高高鸿雁飞/ 书院深深松竹茂 / 咏长 夜 攀北斗/ 蝶恋花梦难留/ 书翻千秋史/ 谈尽古
今愁 / 关哉 潇湘伟少年 / 踏浪湘江竞风流 , /
《 晗同学少年》是一部励志电视剧,该剧塑 造 了一批 中华 民族 的优秀学子 ,展现 了毛泽东 代伟人 当年求学 的青春风采 和人性 光辉 。作 者创作这首主题歌词时,没有一句空洞的政治 说教 ,而是 紧扣剧情 ,生发 开去 ,化理念 为形 象 ,用 “ 咏长夜 攀北斗 / 蝶恋花 梦难 留 / 书翻 千秋史 / 谈尽古今愁” 等词句 ,生动形象地勾画 出潇湘少年的青春风采 ,歌词 的句式长短错落 ,
音韵感 强 ,大有元 曲小令 的古风神韵 。这首作 品随着电视剧的热播 ,迅速在中华大地传唱开 来 ,成为广大青少年喜 爱的励志歌 曲。从 中可 以看 出,谭仲池先生在 歌词语言 的表述 上也不 是一成不变 的 ,而是 视所选题材 、所 选角度 而 灵活地变换着表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一四、真切的思想情感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艺术要以情感人。有专 家认为 :歌 曲艺术是一门听觉情感艺术 ,缺乏情 感不能算作优 秀作 品 。作 为歌 曲 中文学部 分 的 歌词 ,是 歌曲艺术抒 发思想感情 的基础 ,只有 歌词情切意笃,曲调才能动人 。正如首都师范 大学教授 、著名文艺理论家许 自强在 《 歌词创
作美学》 一书中论述 “歌词的情志美” 时所 说 :
“歌词 以抒情为本 ,
首歌词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著名词作家 晓光在论及歌词要有真情实感时说了一句更为 经典的话 :
“用心去歌唱,声音才不会嘶哑” 。
谭仲池信守着他的 “动人心者先乎情, 要想感 动别人 ,得先感动 自己” 歌词创作理念 。我向 来认为 ,一首再好的歌词 ,创作出来仅仅发表 在刊物上 ,那还只是纸面上的半成 品,算不上 件完整的作品,唯有遇上高明的作曲家为之 插上音乐 的翅膀 ,才能让歌词立起来 飞起来 。
谭仲池在歌词创作中却是幸运的,不但遇上了
诸如徐沛东 、印青 、孟庆云、王佑贵 、臧 云飞 等 当今 国 内顶尖级作 曲家 ,还遇 上 了像 宋祖 英、张也、戴玉强、刘斌 、谭晶等当今国内最 走红歌唱家,屈指一数与之经常合作的搭档竞 有四、五十位,歌词创作一经出炉,就有人拿 去谱曲,有人拿去演唱。我看这除了作者有着 广泛的人脉外,主要得益于作者 “ 以情动人” 的高品位歌词。品赏谭仲池 的词作 ,在情感表 达上给人总的感受是:激情与柔情并济,
我” 之情与 “小我” 之情交融 ,真挚 、真诚 、
真切。试以 《 为祖国祝丰 鬲 》为例:东升的太阳是如此的灿烂 / 歌声是我 心 中的 阳光 / 万缕霞辉 为你 编织凤 冠 / 万 朵彩云装点你笑容 / 用理 想和 汗水收获希 望 / 让 大地变成鲜花海洋 / 歌 唱人 间春风 /
歌唱明天辉煌 / 满怀深情赞美祖 国 / 啦 壮 丽 山河 蒸蒸 日上 / / ⋯ ⋯ 这首歌唱祖国的作品,娓娓道来 ,既有激 情状态下的激越奔放 ,又有柔情状态下 的浅唱 低 吟 ;既是 “大 我” 之情 的抒 发 ,又是 “ 小 我” 之情 的倾诉 。总之 ,所抒发 的感情真挚 、
真切 ,充分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 “满怀深情赞 美祖 国” 的赤子情怀。
再拿 《 父母情深》为例:
隋’ 的好坏是衡量 一一“大
⋯⋯你的肩膀像 高山巍峨 / 扛着蓝天披着 日月星辰 / 你的 笑容像 春天灿烂 / 播种 希 望倾注雨露深 恩 / 为我们 漫漫征途遮风挡 雨 / 悠 悠岁 月甘愿 茹苦含 辛 / 天高地厚 /
河深海深 / 我 亲爱 的父亲 /亲爱的母 亲 /
你是我们 生命 的太 阳 / 心 中最亮最亮的明 弧 ||⋯ ⋯
这是一首歌唱亲情 的歌词 ,歌词 中的 “父 母” ,既是作者 “小我” 心中的父母 ,也是千 千万万儿女 “大我 ” 心 中的父母。作者运用多 个比喻,先写父母的 “形” ——外表特征,再 写父母 的 “神 ” ——精神 品质 ,最 后直 抒胸 臆 :
“我 亲爱 的父亲 / 亲爱 的母亲 / 你是我们 生命 的太 阳 / 心中最亮最亮的 明灯 ” ,这种发 自肺腑儿女对父母爱恋的一往深情 ,跃然纸 上 ,无不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谁还会 怀疑它不是真挚、真诚、真切的呢! 如果要对谭仲池的歌词作一点 “ 吹毛求 疵 ” 的话 ,我认为 ,一是题材的选取视野再广 阔些 ,进一步拓展新 的领域 ,扩大生活层 面 ,
让笔下的作品多接地气,使之更加生活化;二 是歌词结构形式再多样化一些 ,打破一首歌词 总是两段结构一统到底的不变模式。但是 “瑕 不掩瑜” ,谭仲池用深沉大爱精心编织的这一 首首 阳光乐章 ,已毫无愧色地跻身于 中国当代 歌词的精品行列,我坚信必将传之后世,永葆 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孙婵 .趣
毒谗
呈
厶
生
月
号 坐
H l -
乙
林 月
一
撷 总
英 兰
期
篇六:歌词意境散文
/p>育
创
新教
研
争
鸣111
都市家教111
都市家教过对学生的鼓励、赞扬,激励他们自主学习、自我进步, 逐步克服不自信乃至自卑的心理,进而认可自己,这对其学习乃至今后的人生都将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合适的,更是必要的。三、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所需把握的原则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还需结合技校学生的特殊性, 把握相应的原则。首先,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技校学生个性心理的特殊性,这一原则尤为重要。只有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才可能消除他们不自信的心理以及传统价值评判上认为技校学生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 在这一基础上,老师才有与学生沟通的可能,也才可能进一步去帮助学生。其次,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和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有了自信,学生才敢于主动学习,进而不断进步, 形成一个学习-进步-学习的良性循环。第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中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诗歌、图画、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和具体场景的体验,激发其内在情感因素,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情感教育的核心在于情感,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和目的在于德育,只有内在的情才可能产生德,而德也需要通过情予以表达和展现并反作用于情,德与情之间这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技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 情感教育很可能是一种最为适合、效果最佳的教学方式。参考文献:[1] 沈付刚,李爱丽,薛亚东 . 浅谈技校的情感教育 [J]. 职业,2007,(8).[2]卢惠璋.技校生, 我拿什么吸引你——浅谈技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学模式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 黄志彬 . 让情感教育走进技校政治课堂 [J]. 中国科技财富,2010,(8).[4] 林明江 . 改进技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探讨 [J]. 价值工程,2010,(10).[5] 张巨生 . 对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 [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7).[6] 吴希成 . 对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的理性反思 [J]. 中小学德育,2012,(10).【摘 要】歌曲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有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主题,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将主要分析《卷珠帘》这首歌的汉英翻译,并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基础上探讨歌词的英译原则和翻译技巧;本文还重在探究歌词的一大特性(无逻辑性),从而指出歌词的英译也要符合歌曲的可唱性原则,旨在通过翻译分享音乐的美感。【关键词】歌词英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无逻辑性;可唱性一、引言歌曲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语用效果直接影响着欣赏者对此歌曲的关注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歌词已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词随心动,词应情生”,歌词以更自由、更灵动的语言形式,发挥着咏物、抒情、言志等多种功能。严复在 1989 年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后来翻译界将此三原则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尽管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翻译界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看法不一,特别是对“雅”字一直存有疑义,认为“雅”有点多余,是译者大忌。但就歌词翻译而言,译者需要达到这三项标准,更需要力求达到“雅”的标准,这是对歌曲翻译的更高层次要求。歌词翻译的“雅”,不仅能给观众带去内容、喻意的一致美外,而且能提供高高层次的美感体验。所以歌词的翻译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使之优美动听,意蕴无限。本文将主要在“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下分析《卷珠帘》的英译,从而提出歌词的翻译原则原则和策略。二、《卷珠帘》歌词赏析1.《卷珠帘》原创中文歌词分析《卷珠帘》是霍尊在《中国好歌曲》上所演唱的参赛歌曲,凭此歌曲打动了无数观众,成为 2014 年年度盛典歌曲。2014 年霍尊凭此首歌曲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其中文歌词为“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 / 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墨色淌 / 千家文,都泛黄 /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 /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 / 相思瞒上心扉 / 她眷念,梨花泪 / 静化红妆等谁归 /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 啊,胭脂香味 / 卷珠帘,是为谁 / 啊,不见高轩 / 夜月明,此时难为情 /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 悄悄唤醒枝芽 / 听微风,耳畔响 /叹流水兮落花伤 /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此曲透露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伤,或许等待之漫长至无归期,徒留梨花泪。声音空灵,纯净,歌词的意境与情感很细腻,绘古代仕女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景,描眉作画亦表露心中无限思念,寄魂牵梦绕之情于古风古韵中。明月夜,佳人独自等待,孤寂感伤,相思苦,伊人憔悴,冬去春来,叹落花流水,心上人还不来,胭脂香味,卷珠帘是为谁?只能在细雨下,琴声中倾诉无限哀伤。基于其主题及风格,可见该歌曲属于词,而“卷珠帘”是其词牌名,可以为Up Rolling the
Bead Curtain。2.《卷珠帘》歌词英译Take each stroke of your eyebrows to my heart/ Considering the wonderful past from the picture/Dyeing it with flowing ink color/ All vivid letters turned much yellower/ In this quiet night, curtains slightly shimmer /Rising sleeves to dance in dreams with my heartsweet/ Lovesickness became quite stronger/ Her longing for love as tears of pear flower/The red makeup is for whom from where?/ Only to leave the beauty with nightmare/ Ah, the fragrance of rouge powder/ For whom is the bead curtain rolled upper?/ Ah, the high carriage hasn’t been encountered/ Bright moonlit, the lovesickness was beyond measure/ The early spring morning witnessed drizzle as a new comer/Waking the branch buds in whisper/ The breeze sounds upon the ear/ Giving a sigh to the flowing water and fallen flower/ Amid mists and clouds, who was playing the psalterium as such glamour ? 3. 英译策略分析在翻译此歌曲之前,需要查阅资料,对原文歌曲要有很透彻的赏析,完全领会其情感。
该歌曲从其歌词和内容来看, 属于一首词,所以在英译的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风格,力求达到三美即音美、形么、词美,从而达到整首歌曲的意境美,既可唱,又可朗读。本译文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通篇采用押尾韵的翻译手法,增强其可唱性和可读性,在真实的表演中配上背景音乐, 原文歌曲的情感、意境完全能够表达出来。歌词力求简练、达意而优美,所以句子切勿太长。翻译时把握了情景交融,“heart, ear, flower, cloud”寓意深刻。歌词常常为了传情达意,并不具有逻辑性,在翻译时,把握主要方向,没有死扣原文,歌词重在领会。三、歌词的英译原则1. 简洁易懂语言重在表达,与英文相比,汉语显得更加简明扼要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能够给予听众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引起听众的好奇心和对歌曲的兴趣。如《卷珠帘》该词牌名的翻译时采用直译,简洁明了。2. 典雅别致从某些方面来讲,歌曲的歌词属于诗歌的一个分支,对于歌词的翻译是对于艺术的一种再创造,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因此,要保证流行英文歌曲名翻译的古典性和优雅性,如《卷珠帘》就是一首词,那就要尊重其原有的风格,讲求诗化的语言。3. 可唱性歌词是一种语言艺术,既具有文学特征也具有音乐特征,同时歌词的语言是没有逻辑性可言的。所以歌词翻译的另一原则就是可唱性。四、翻译策略在把握、领会歌词主题的前提下,灵活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歌词的汉英翻译——以《卷珠帘》为例430070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范世彬
教
育
创
新教
研
争
鸣都市家教
112都市家教
112【摘 要】作为文学四大样式之一的诗歌,语言的概括性和形象化是其特质,千百年来,诗人们为了把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读者,常常在“巧辞”上下功夫。历来的美论中,对诗歌语言也有很高的要求:“情欲信,辞欲巧”、“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特种修辞方式,用以表达诗人细密的情感骚动和款款心曲。本文就是对诗歌语言的三种特种修辞进行分析,品味这几种“巧辞”在诗歌中所产生的抒情美质。探究从修辞学的角度品味诗歌语言,从而更深理解诗歌主题的方法。【关键词】诗歌;巧辞;语言;特质;抒情作为文学四大样式之一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尤其以语言的概括性和形象化为特质。历来的美论中,对诗歌语言也有很高的要求:“情欲信,辞欲巧”、“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别重视修辞手法的变新,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诗人为了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把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读者, 常常在 “巧辞”上下功夫。因此,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特种修辞方式,用以表达诗人细密的情感骚动和款款心曲。这里略举如下三种:一、潜喻潜喻,是对普通比喻的一种变异。它通常是用某种特性行为顶替喻体与喻指,而暗示能指一种比喻。凡略去喻体,直接将本体与跟喻体相关的动词直接焊接的方法,就是潜喻。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出现喻体,而只用喻体的行为动词去连接本体和宾词,让读者在对行为结果的语义推测中去构筑比喻的桥。这样一来,它比一般的比喻就更加深沉而富有意趣了。例如:周邦彦《解语花》中“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一语,尤其 “桂华流瓦” 四字境界极秒。
因为在比喻时,词人将本体“桂华”(月亮)与“流”直接搭配,略去了喻体“水”,用语新奇,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对月怀人的幽然情思。具有了浓郁的抒情美质。
再如 “月浸葡萄十里” , “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等句子都有这样的审美妙趣。二、列锦列锦,是近来美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被界定为:指将一系列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语言艺术。它的审美心理来自突破时空观的散点透视;它的哲学蕴含正在简远的风致之中。汉语的句子思维不是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形成独特的流水句的格局。这种语言特质与中国画的透视很相似,我们古人其实很早就懂得焦点透视的方法,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然而,古人认为这种方法在艺术思维上受到很大限制,山川形胜,变化无穷,他们希望从整体上把握偏于平远、深远、高远,以景外鸟瞰与景内走动的思想使千里之景收于一幅,纷繁的人物、情节纳于同一画面。因此,创造了一种移动视点的运动透视法。它不是用物理的空间眼光,而是用心理的时间眼光,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画面上出现不同视域的景物。这种语言思维的核心在于“动态”滚动。这种语言思维的特征常常在汉语流水句的散点铺排中得到典型显现。在诗歌语言中展示,就更加浓化了诗意的深度。将不同视域的景物堆叠在同一画面上,以表达绵藐的意绪。这种语言的散点铺排,诗歌修辞中称为“列锦”。它的审美心理来自突破时空观的散点透视,它的哲学蕴含正在简远的风致之中。列锦一旦进入诗行,便会给人一种卧游天地、言简情蕴的无尽美学趣味。
如苏轼在 《自题金山画像》 中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最后一句是列锦,把三个不同的地名排列在一起,在时空超越中,诗人对自己“平生事业”作了精炼的概括。仕途沉浮,万端感慨,尽在这六个字的归纳之中。温润含蓄,意味深永,表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列锦的审美特征就在于简远。用简单的笔墨营造深远的意境,给读者以赏玩不尽的悠悠情味。这种效果的取得,正在于名词排列后所产生的语义张力。名词铺排常常会使短语系列升格为句群,把极度扩张的思想容量纳入音节短促,节奏轻快的句子框架,因而显得情思袅袅,韵味无穷。又如白朴《天净沙;春》 :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园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小令由十四个名词或短语构成,呈散点式排列,诗人从不同空间层次来展现眼前的景物,一幅融融春景尽收眼底。这些短语之所以能唤起人们对春景的记忆和联想,是因为它们在排列组合的间隙中有一种联想的张力与弹性。三、移用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之海的多变精灵。在短短的诗行中要表达诗人主体的感知、情感、情绪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是很困难的。因此,诗人们在表达难以言传的情绪和感觉的时候,常常把用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实物以增大词语的联想度,让诗的符号意象具有一种包容性和反射力。
这种反射力越强, 情感的表达就越逼真;心灵的投射就更深切。这种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称为移用,又叫通感或移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可以彼此交通,眼、耳、舌、鼻等各个官能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诸如此类,在诗歌语言里经常出现。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格,恰当的运用移用往往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审美特质就在于将抽象事物或情感形象化、直觉化。
往往是语简味长, 境界深远, 情韵袅袅。如诗人丁可在《春的掌声》中“这么多舒展的掌叶 / 都轻拍着 / 掌声真嫩”。诗人用描写春天树叶的“嫩”移用来写“掌声”。这样,无边的春色和万物复苏的生气, 在 “嫩” 的 “掌声” 中欢快而至, 趣味盎然。
再如杜甫诗句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他将声音诉之于湿度,这样,不仅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直觉化。同时。又出乎常理...
篇七:歌词意境散文
/p>词两首
同学们, 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指的是什么?有人说:
“旋律是美感的延伸, 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史这样却是情感的载体。
” 现代史这样, 古代也是这样。
这节课, 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古代也
词, 起于五代与唐, 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由五言诗、 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 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 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 一般分上下两阕。【词简介】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 原来也称曲、 曲子词, 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而最常见的是“词” 这个名称,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 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 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叫“曲牌” 或“词牌” , 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 。
•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 称 ,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 句数、平仄和韵脚。如梦令就是词牌• 《如梦令》 就是词牌。
词牌之下,一般另 有题目 , 但这首《如梦令》 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词牌之下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起初叫做曲、 曲子、 曲子词。简称“词” 。词牌名, 也称为词格, 是填词用的曲调。词的题目 :
每一首词牌名, 可根据词所写的内容另加标题。
如:
《沁园春》 《清平乐村乐》 , 沁园春和清平乐都是词牌名, 雪和村居就是题目。雪
词牌• 如梦令•词牌《如梦令》 原名《忆仙姿》
词:
文体名, 是一种文学体裁, 是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由五言诗、 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源于五代与唐, 流行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 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 一般分上下两阕。【词简介】
【词牌简介】◆最初的词, 是歌词, 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
曲谱又称词牌。
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 句数、 平仄和韵脚。◆《如梦令》 就是词牌。
词牌之下, 一般另有题目, 但这首《如梦令》 只有词牌没有题目这首《如梦令》 只有词牌没有题目。◆常见的词牌有:
忆江南、 卜算子、 浣溪沙、 采桑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李白李煜李清照诗仙词圣词国女皇
【词人简介】李清照(1 084-11 55)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宋词有“婉约” 、 “豪放” 两大派, 她是“婉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
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 诗词多表现欢娱。
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 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多表现哀伤。
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 和《漱玉词》 。“漱玉” 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
口吐珠玑, 如清泉翠玉, 剔透玲珑, 晶莹秀丽。
李清照( 1084—1155? )
, 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宋词有“婉约” 、 “豪放” 两大派, 她是“婉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
她早年过着平静、 优越的生活, 诗词多 表现欢娱。
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 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多 表现哀伤。
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 和《漱玉词》 。
李清照 (1084. 2. 5. ——1155. 4. 10. )
号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山东济南人,婉约派词人 ,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 山东章丘,婉约派词人 ,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 山东章丘,逝于临安, 享年七十二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词人简介】
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散文家, 母亲王氏出身名门, 亦善文。
在家庭影响下,清照很早就有诗名。
少女时代, 她已开始文学创作。
由于家庭富足, 加上自幼聪慧,彼时尚社会安定, 此时李清照词作都是欢快无忧的词境充满乐趣快无忧的, 词境充满乐趣。
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赵明诚结婚, 是封建婚姻制度下最幸福的一对。
他们伉俪情深, 琴瑟和谐,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 理解对方, 支持对方, 两人情趣相投, 常投诗报词, 你来我往。李清照18岁时
“靖康之变” 后, 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逃到江南, 不久丈夫突然辞世, 这使李清照痛不欲生。
李清照殓葬了 丈夫后, 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金石、 碑帖等物流徙于各地, 最后才金石碑帖等物流徙于各前往临安(杭州)
投靠弟弟李沅。最后才
ǒu藕莲藕我能行
如梦令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沉醉:
大醉。兴尽:
兴致尽了。藕花藕花:
荷花。荷花争渡:
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滩:
河滩。
• 常记:• 溪亭:• 日暮:时常记起。小溪边的凉亭。太阳将要下山.将暮• 沉醉:• 归路:• 兴尽:大醉。回来的路。兴致得到满足。
•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满足了 , 天黑往回划船, 错误地划进了 荷花深处。
快速地划, 快速地划, 惊动满滩的水鸟, 都飞起来了 。错
常记地点:
溪亭时间:日暮事件:
醉归事件 醉归表达作者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读一读, 说说从带点的词里, 你能体会到什么。“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沉醉” 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不知归路” 写出了什么?“不知归路” 写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看起来,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 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读句子, 说意思。游兴满足了, 天黑往回划船, 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 一句, 行文流畅自然, 毫无斧凿痕迹,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 相呼应, 显示了 她的忘情心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读句子, 说体会。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连用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样的心情?连用两个“争渡” , 表达了 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说说它的意思。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路。
游兴满足了 , 天黑往回划船, 错误地划进了 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 抢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 都飞起来了 。错误【译文】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 只选取了 几个片断,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写出了 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合在起写出了 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情, 让人不由地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这首诗不事雕琢,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词赏析】
【思考问题】
:1 、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 哪个字说明这件往事难忘?答:“常记” 一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
一个“常”字说明这件往事难以忘怀。2、 哪两个词说明了 时间的推移? 说明了 什么?答:
从“日暮” 到“晚” 可见时间的推移。
这说明词人流连忘返。3、 哪个词说明了 词人郊游的快乐?答:
“沉醉” 一词表现了 词人郊游的快乐。
【赏析】
∶一连两个“争渡 ” , 表达了 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 ,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 词嘎然而止, 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沉醉” 二字却露了 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
误入” 一句,行文流畅自然, 毫无斧凿痕迹,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 相呼应, 显示了 主人公的忘情心态。这首词表达了 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境界优美怡人, 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用白描的艺术手法, 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清秀淡雅, 静中有动, 语言浅淡自然。
朴实无华, 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小结】
∶不知归路往事:沉醉误入藕花争渡惊起鸥鹭抒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常记地点:
溪亭时间:日暮事件:
醉归事件 醉归情节: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 诗情景致: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白鹭 晚霞画意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结合下文理解词人酒醒后的心情:“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词的结尾, 重复使用了 两个“争(怎么)
渡” , 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 , 生动地再现了 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
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 。
其实, 河滩上惊飞的鸥鹭, 不过是一种衬托; 真正受惊着慌的, 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 词人作品到此, 戛然而止。
后来的结果如何呢? 词人虽未明言, 读者还是不难想象:
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 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 终究还是化险为夷, 安然地回到了 家中。
不然的话, 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 不过, 这件事情, 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 难忘的印象, 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 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 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 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 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文学小知识• 词是诗的别体, 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 宋代, 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 进入了 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 长短句、 诗余,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 句数, 每句的字数、 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题 :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
盛唐至晚唐时的词, 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
到了 北宋, 词的词, 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 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 这才另加词题。• 词牌: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 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 咏的是舞蹈, 《舞马词》 咏的是舞马的。
到了 北宋, 词,
抢答题(1)
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 婉约派的代表。(2)
这首词记叙了 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3)
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吗?不是。
“常记” 。(4)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
“藕花深处” 。(5)
她是一人去的吗?不是。
“争渡” 。(6)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7)
为什么会“误入” ?“沉醉” 所以误入。(8)
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 因为日暮。(9)
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9)
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 值得回味。
【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课外收集有关“李清照” 其它的词并摘抄其中的一两首。
比比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一一比比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宋词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 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 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 花事凋零了。
因此, 翌日清晨她急切凋零了。
因此, 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 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 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
对此, 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 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 一句, 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简析:简析:宋宋词
1、 两词均为小令, 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 33字, 7句, 5仄韵,一叠韵。2、 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 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 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两句话, 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相同点:相同点:宋宋词3、 从表现内容上看, 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都从醉酒、 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 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1、 用语、 造词不同。2、 意境内的创造上 不同。《昨夜雨疏风骤 》 这首词为花而喜, 为花而悲、 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惜花伤春为花而嗔, 实则是惜花伤春, 以花自喻, 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以不同点:不同点:宋宋词《常记溪亭日暮 》 之情景,是追忆青春年少时郊外游玩的时光。
名句欣赏:◆《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 (怀念丈夫)《乌江》 : “◆ (怀念丈夫)《乌江》 :
生当作人杰,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死亦为鬼雄。
••如梦令【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宋】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 灯烬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 无那,• 好个凄惶的我。
1. 找出词中点明时间、 地点或景物的词语物的词语。2. 紧扣这些词语想象画面。3. 调动自 己的积累, 结合词义,有顺序地描述画面。根据词描述画面的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渔歌子》 又名《渔父》 或《渔父乐》 。作者写了 五首《渔歌子》 , 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 转引的记载说, 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湖州刺史颜真卿, 因为船破旧了 , 请颜帮助更换, 并作《渔歌子》 。请颜帮助
词, 也称长短句, 起于唐朝,盛于宋代, 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规定, 可用来吟唱, 有很多的词牌名。《渔歌子》 又名《渔父》 或《渔父乐》 。
作者写了 五首《渔歌子》 , 这是第一首。
张志和, 本名龟龄, 字子同, 金华(今属浙江)
人。
生卒年不详。
16岁游太学,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才华出众,太学,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才华出众,皇帝赐名。
但官场险恶, 遭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