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耕地课题7篇

时间:2022-11-12 20:15:07 浏览量:

保护耕地课题7篇保护耕地课题 天津市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土地资源处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8年6月 天津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护耕地课题7篇,供大家参考。

保护耕地课题7篇

篇一:保护耕地课题

市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土地资源处 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8 年 6 月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项目

  I 目 目

 录

 工

 作

 报

 告

 一、目的和意义 ........................................................................................................................ 1

 二、组织和研究方式 ................................................................................................................ 1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

 四、研究内容 ............................................................................................................................ 5

 五、研究结论 ............................................................................................................................ 7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 8

 技

 术

 报

 告

 一、绪论 .................................................................................................................................... 9

 1.1 问题的提出 ..................................................................................................................... 9

 1.2 文献综述 ....................................................................................................................... 10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7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18

 二、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 19

 2.1 我国耕地制度的发展历史 ........................................................................................... 19

 2.2 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2.3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存在问题 ....................................................................................... 23

 2.4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基本问题 ................................................................... 24

 2.5 天津市现行耕地制度的主要特点 ............................................................................... 26

 三、耕地保护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 28

 3.1 公共物品理论 ............................................................................................................... 28

 3.2 外部性理论 ................................................................................................................... 31

 3.3 地租理论 ....................................................................................................................... 33

 3.4 公平理论以及征地收益合理分配 ............................................................................... 34

 3.5 效率理论与耕地非农化配置效率 ............................................................................... 37

 3.6 博弈理论 ....................................................................................................................... 39

  II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2

 四、耕地非农化经济学原因探讨 .......................................................................................... 43

 4.1 耕地非农化理论 ........................................................................................................... 43

 4.2 耕地保护中的市场失灵 ............................................................................................... 49

 4.3 耕地保护中的政府失灵 ............................................................................................... 51

 4.4 现阶段过度性损失产生的原因 ................................................................................... 53

 五、耕地保护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 54

 5.1 耕地保护利益主体的倾向性分析 ............................................................................... 55

 5.2 耕地保护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多层博弈关系分析 ....................................................... 59

 六、征地合理补偿理论研究 .................................................................................................. 66

 6.1 征地合理补偿理论思想的构建 ................................................................................... 67

 6.2 征地合理补偿理论 ....................................................................................................... 68

 七、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75

 7.1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共识 ....................................................................................... 75

 7.2 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必行之路 ........................................................................... 76

 7.3 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行动 ....................................................................................... 79

 7.4 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的最终目标 ....................................................................... 80

 八、天津市耕地保护实证研究 .............................................................................................. 83

 8.1 天津市耕地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 83

 8.2 耕地非农化过程中收益形成和分配的实证研究 ....................................................... 91

 8.3 农民对农村耕地征收情况态度的实证研究 ............................................................... 99

 8.4 天津市农户对耕地内部流转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 104

 8.5 天津市耕地保护面临的困境 ..................................................................................... 106

 九、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 108

 9.1 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110

 9.2 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研究的必要性和亟待研究的内容 ......................................... 111

 9.3 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 ..................................................................... 112

 9.4 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 ............................................................................. 114

 十、天津市滨海新区耕地保护研究 .................................................................................... 116

 10.1 天津市滨海新区耕地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 116

 10.2 天津市滨海新区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 124

  III 10.3 滨海新区耕地存在的问题 ....................................................................................... 125

 10.4 滨海新区耕地保护建议 ........................................................................................... 129

 十一、天津市耕地保护政策建议 ........................................................................................ 135

 11.1 认真落实全国第二次大调查工作 ........................................................................... 135

 11.2 加强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管理 ............................................................................... 136

 11.3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成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 ............................................... 137

 11.4 建议收益性用地征地行为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 ................... 138

 11.5 尝试跨区域补偿机制 ............................................................................................... 139

 11.6 加强耕地内部流转,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141

 11.7 加快天津市都市化农业发展,建设环渤海农业现代化农业核心区 ................... 142

 11.8 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 ................................................................... 143

 11.9 推广宅基地换房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恢复耕地 ............................................... 144

  天津市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工

 作

 报

 告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土地资源处 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8 年 6 月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项目

  1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与此同时耕地减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近些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在大量减少,究其原因城市建设占地首当其冲。从长远来看,如果耕地减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带来粮食安全问题,以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研究小组从 2007 年 3 月开始,着手开展了全市耕地保护问题研究工作。在全市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下,天津市耕地保护问题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完成。现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工作内容和成果、下一步工作等总结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1.耕地保护研究对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耕地保有数量和质量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耕地资源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所以既要保证人口对食物的持续需求,又要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和有序发展。无粮不稳,无粮则慌。如果滥用、浪费耕地的问题不能得到彻底遏止,那就不仅仅是粮食安全的问题,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2.剖析耕地资源减少的内在原因,为政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耕地保护内在机制,从非农化增值收益的形成与分配入手,通过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得出以地方政府和农民为核心,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保护的耕地保护机制,为政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3.有利于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存在重量轻质,制度规范成效不显著等问题。只有从经济学出发研究现有耕地保护主体的利益格局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打破原有格局,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本文重点分析地方政府和农民耕地保护的利益分配,提出征地过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补偿机制以及农地市场化流转和提高农民耕作积极性的措施等建议。

 二、组织和研究方式 本课题研究针对天津市耕地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采用理论和

  2 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篇二:保护耕地课题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市新型城镇化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姓名:邹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硕士指导教师:李芳凡20111208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不管作为生产要素还是作为活动的载体和空间条件,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都起着基础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土地问题,始终是一个带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保障是基础和前提。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的“ 负荷” 不断加重,土地与人口的矛盾逐步凸显,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关乎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本文分析了1996.2010年问江西省南昌市的城镇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南昌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预测南昌市至2020年时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未来该地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从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国内外进展、南昌市土地资源及利用概况、南昌市新型城镇化土地供需预测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和归纳了城镇化及土地利用的相关概念内涵及基本理论、客观分析了南昌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南昌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与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南昌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针对南昌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布局与发展方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根据南昌市1996年一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显示,南昌市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相关用地制度存在缺陷、土地整治工作进展缓慢、土地监督制度存在缺漏、用地集约节约水平不高等,而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了探索创新、切实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对策与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迸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关键词:南昌市;城镇化;土地合理利用

 ABSf U l ACTABSTRACTAs the m ost basi c resource.Land i S the base of hum an survi val anddevel op.N otonl yasproduce el em ent,butal so the carri er andspati alcondi ti on ofacti vi ty, l andusehas abasi cal l ysti m ul ati ve or restri cti ve effect on econom i cdevel opm ent.Probl em sof l andal w aysbe thecom prehensi ve,basi candstrategi c probl em s,l and securi tyi sthe base andprem i sei n theprogressof newstyl e urbani zati on,i n w hi ch theke印grow i ngofpopul m i onand sustai neddevel opm entofeconom yburden l and w hi ch1cads to the contradi cti ons betw een hum an and l and becom e m ore and m ore obvi ous.Consequentl y, i ntheprogressofurbani zati on,w hetherthe l anduse i s reasonabl e i sconcem ed w i th the sustai nabl e use of areal l and resource andl ongtermdevel opm emof soci aleconom y.Basedonanal yzi ngtheprogressof newstyl eurbani zati on andthesi tuati on of l anduse of N anchang ci ty i n1 996—2010,thi s papersum m ari zes thel anduse probl em sduri ngthi s progress and then forecastthe trends ofl andusedevel opm entti l l 2020,propose correspondi ngaccessesto thoseprobl em sSO as toprovi debasi s for the advi sabl e l andusei n thi sarea,fi nal l yto achi eve sustai nabl e useof l and resource and coordi nateddevel opm entof soci aleconom y.Thi spaperresearcheson thebackgrounds,ai m s andm eani ngs,advancesathom e andaboard,si tuati onof l and resources anduti l i zati on,asw el l as thepredi cti onof l andsuppl yand dem and i nprogress ofnew l yurbani zati on i nN anchang ci ty.W i ththedi scussi on and concl usi on ofthe rel ati ngconceptsand basi ctheori esofurbani zati on and l anduse,thepaper anal yzesthenaturaland soci aleconom i ccondi ti ons andl anduse si tuati ons.Based on thepredi cti onof the l anduseconstructi on,di stri buti on anddevel opm entaltrendsaccordi ngto rel ati vedatas,the arti cl em ai nl yfocused onanal yzi ngtheprobl em s and causes exi sted i nl anduse,and proposedcounterm easures and advi ces rel ated to theprobl em s happenedi n theprogressof newstyl eurbani zati on i nN anchang.Theanal ysi sof l anduse condi ti onfrom 1996 to 20 10 i nN anchangshow s that them ai nl y probl em sexi sted i n theprocessof urbani zati on are the extrem e contradi ctbetw een l andsuppl yanddem and,the defects i n rel ati ve l andusepol i cy, thesl owspeedi n l andconsol i dati on,the draw backs i n l andsupervi se pol i cy, l owl evelofIl

 ABSRTACTi ntensi ve and econom i c l anduse and SOon.Accordi ngto theseprobl em s,thi s paperproposedcounterm easures and advi ces aboutexpl ori ng,i nnovati ng,and propel i ngthel andexam i nati onandrevol uti onofapprovalpol i cyfeasi bl y,advanci ngcom prehensi veconsol i dati on of l and i n the ruralareastrongl y, hel pi ng bal anci ngtow n andcountry devel opm ent,consi deri ngal l factors andarrangethepl anni ngi ndexi n the newbui l d l and.To theend,thi s partconcl udes thepoi ntsof i nnovati on anddefi ci ency, andsom ethi ngneeds to bei nvesti gatedfurther.Key w ords:N anchang ci ty;U rbani zati on;Rati onaluti l i zati on of l and

 第l 章绪论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着新的考验: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资源过度消耗、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土地利益分配问题显化、土地依法管理阻力重重【l J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汇集到一点,突出表现为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供给刚性制约“ 两碰头”而产生的“ 两难” (既要保护资源,又要保障发展)【2l 。有效破解“ 两难” 1,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主题。“ 十一五” 时期,是南昌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历史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特大洪涝灾害等巨大挑战,南昌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做大做强南昌和“ 六个走在全省前列” 的要求,积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新型城镇化基础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 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个南昌”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历史成就,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初步建成,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 打基础、优结构、蓄势能、添后劲、惠民生” 的品质型发展路子【3】。今年是“ 十二五” 规划开局之年。“ 十二五” 时期,是南昌市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首善之区,坚定不移地推进“ 更大更强更优更美” 的“ 两篇文章” 建设黄金时期,更是我们促进南昌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一是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使南昌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南昌;二是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承载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三是要加快改造提升老城区、繁荣发展新城区,加快城乡~体化进程,进一步唱响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绿色都城、现代动感新城的品牌,使城市更富活力、更具魅力、更有亲和力;四是要‘ 国十资源“ 破两难促转变” 指的足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 两难”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源自2011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熏要讲话。[ 1] 用晓鹏.珠江三角洲城镇化进程中十地利用问题研究[ D] .广东T业人学硕I:学位论文.2007.4[ 2] 以科学发展的视野和智慧破解“ 两难”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3]胡幼桃.红伞省国t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3.20

 第1章绪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文明城市,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如何改革创新、完善制度、破解“ 两难” ,抓住“ 创优争先” :“ 两整治一改革” 专项行动契机,始终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将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克服“ 两张皮” 、避免“ 一般化” 、做到“ 双促进” 。实施以“ 惠民生促进科学发展,守红线坚持数质并重” 为主题的保发展保红线“ 双保工程” 【4】。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关系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战略性课题【5J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视。201 1年7月20 R,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加强土地管理的五项重点工作。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9月2 R,温家宝总理又视察了国土资源部,他强调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丌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6】。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如此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健全和完善新型城镇化土地合理利用方式与途径,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急待探讨的课题。1.2研究目的意义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是早日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必由之路。推动区2源白:2011年8月23 F1,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有关内容。[5]会利强。徐洪水.城市化发展中的十地问题.浙江省I:地管理中心.中财|尚9.2007.2.13[ 6] 徐绍史.2011年国土资源部工作报告一全国固土资源T作会议2

 第1章绪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今年是“ 十二五” 规划开局之年,是江西省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第一年,也是南昌市实施“ 山江湖” 综合开发战略的起始年。为抓住这一历史性重大机遇,提速新型城镇化进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既是南昌市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对各级部门的挑战考验。如何促进土地供需平衡,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个方面,实现“ 双保双赢” ,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整合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化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全国城镇化建设都有现实意义,对南昌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更是具有指导意义。1.3国内外研究综述1.3.1国外研究进展在国外,城镇化开始时间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所以国外对城镇化及各方面的研究也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一) 城镇化概念内涵城镇化,在有的著作中也称城市化,都是英文U rbani zati on的不同译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的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的[7】,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由于西方国家城镇化开始时间较早,而且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故国外关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较早。目前,在我国城镇化定义为: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8】。( 二)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英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进一步研究了地租理论;他认为,地租是农业生产中土地所得的剩余部分,认为因为土地肥力差距、种植技术不同以及

 第1章绪论区位问题都可以造成地租的不同,他的这些理论主张为建立级差地租理论铺平了道路[913;经济学家李嘉图利用时间决定价值的经济学原理,构建了差...

篇三:保护耕地课题

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37 (6):706-713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收稿日期:2020-09-16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JJ040);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HNKJZK-2020-24C)① 通信作者 E-mail:ndliling@ 163.com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81王珂,李玲,黎鹏.基于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6):706-713.WANG Ke,LI Ling,LI Peng.Study o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J].Journal of Ecology andRural Environment,2021,37(6):706-713.基于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王 珂,李 玲 ① ,黎 鹏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实现储粮于地的先决条件。以河南省原阳县为研究区域,以基本农田斑块为评价单元,进行基本农田生态安全评价和粮食安全评价,运用二维关联矩阵综合两者评价结果,据此进行原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结果表明,原阳县基本农田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与西部乡镇的生态安全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基本农田粮食安全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周围高、中间低的格局,粮食安全级别以二级、三级为主,其中东部乡镇最优,西部乡镇次之,中部乡镇较差。原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分为优先建设区、次级建设区、一般建设区、后备建设区,其基本农田面积分别为 7 302. 04、14 755. 29、24 473. 36、21 889. 54 hm 2 。研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原阳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区域划分及时序安排,可为河南省其他类似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安全评价;粮食安全评价;建设分区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831(2021)06-0706-08Study o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 WANG Ke,LILing ① ,LI Pe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foundation for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grain storage on the land. Taking Yuanya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and thebasic farmland patches as the evaluation units,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 of the basic farmland were both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ynthesized by the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matrix,the construction zoning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n Yuanyang County is proposed. It indicates that the ecological safety levels in different placeswere different,with higher level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owns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food security ofbasic farmland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towns,with high in surrounding towns,and low in the middle towns. Thesecond and third levels of food security were the main ones. The food security levels in the eastern towns were the best,those in the western were general,but those in the central regions were poor. 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 in YuanyangCounty could been mainly divided into priority construction area,subsequent construction area,ordinary construction areaand reserve construction area. Their area was 7 302. 04,14 755. 29,24 473. 36 and 21 889. 54 hm 2 ,respectively. The a-bove results can provide guidance to the area divi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n YuanyangCounty in a certain extent,and can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n other similarareas.Key words:high-standard farmland;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food security assessment;construction zoning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及人口规模的增加,建设用地不断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占用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加之一些地区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对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此外,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耕作方法的落后,对土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以上诸多原因导致耕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为了保障农产品高产、

 第 6 期 王 珂等:基于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 ·707·稳产、安全生产以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高标准农田的概念。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2] 。2019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指出,到 2020 年,全国要建成 5 300 万 hm 2 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 年,要建成6 700 hm 2 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 5 000 亿 kg 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 年,要通过持续改造提升,使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从而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3] 。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研究较为基础,主要是以土地整理为主,学者们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4] 、局部空间自相关 [5] 、四象限法 [6] 、熵权法和可拓模型等方法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选址、建设分区及建设时序安排 [7-8] 、社会效益评价[9] 、评价模型构建[10] 、建设绩效评价 [11] 、建设适宜性评价[12] 等研究,研究对象涵盖了省域、市域、县域等不同区域层面。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及时序安排,已有研究往往是基于耕地质量、社会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构建评价模型 [13-14] ,较少考虑其概念中“生态良好”的具体定义。原阳县作为河南省粮食生产大县,农业生产以小麦、水稻两大作物为主,是国家确定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县。因此,笔者以原阳县为例,立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求,从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 2 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以期促进高标准农田的合理建设及健康可持续发展。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区概况原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华北黄河冲积平原顶端,地理位置为 34°54"~35°11" N,113°37"~114°15"E,北接新乡市、延津县,南邻黄河,与郑州市、开封市隔河相望,东接封丘县,西靠武陟县、获嘉县,区域总面积为 1 022 km 2 ,基本农田面积为 684 km 2,总人口为 62 万。研究区地处华北平原南端的豫北平原,是典型的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光足温差大,冬季干冷。多年平均气温为 14. 4 ℃,平均降水量为566. 2 mm,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原阳县已于 2019 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亟需规划科学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该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将其作为研究区,对于河南省县域尺度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安排具有代表意义。1. 2 数据来源河南省原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属性等数据来源于原阳县自然资源局;社会数据来源于 2015—2016 年《河南统计年鉴》《新乡统计年鉴》《原阳统计年鉴》。1. 3 研究方法1. 3. 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1. 3. 1. 1 基本农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农田生态安全评价是以基本农田生态系统为评价对象,既要考虑基本农田的当地条件,也要考虑人类活动对基本农田的影响[15] 。在明晰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概念的基础上,参考 GB/T33130—2016《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结合研究区基本农田特点、相关影响因素,从立地条件、景观条件、胁迫条件 3 个方面,以基本农田斑块为评价单元,构建基本农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 1),部分指标分级标准见表 2。立地条件是基本农田的自然属性,其本底是决定基本农田质量的首要条件。选取表层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进行表征。表层土壤主要有土壤矿物质养分供给以及调节水、肥、气、热等功能,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 类;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土壤酸碱度过高造成的土壤碱化极易导致土地荒漠化;有机质含量则决定了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土壤性状和农作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增加植物所需养分供应,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缓冲性[16] ;有效土层厚度主要指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的土层厚度,有效土层越厚越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景观条件主要用来表征基本农田景观格局,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进行表征。景观多样性指数反映基本农田景观结构的丰富程度;景观分离指数则可以反映基本农田田块的分散程度,景观分离指数越大表明田块越分散。胁迫条件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基本农田生态系统的压力和胁迫,选取土地利用程度、农田化肥负荷、农药负荷、人口密度指标进行表征。土地利用程度可以反映农户耕作行为引起的耕地质量差异,农户耕作行为如耕地的利用方式、管理水平、投入情况等均会对耕地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耕

 ·708· 生 态 与 农 村 环 境 学 报 第 37 卷地利用类型下,耕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环境友好程度都有较大的差异,农户对水田、水浇地管理精细、投入比较高,耕地质量较好,因此赋予较高的分值,而对旱地的投入程度相对较低,分值也较低,主要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 3 种类型;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污染,还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并通过地下水灌溉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农田生态安全;人口密度主要表征人口的分布情况。表 1 基本农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basic farmland ecological security指标类型 指标层 计算方法 指标性质 权重立地 表层土壤质地 将表层土壤质地数据按斑块赋值 正 0. 287土壤酸碱度 将土壤酸碱度数据按斑块赋值 负 0. 031有机质含量 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按斑块赋值 正 0. 117有效土层厚度 将有效土层厚度数据按斑块赋值 正 0. 072景观 景观多样性指数 I SHD = - ∑mi = 1(P i ln P i ) 正 0. 083景观分离指数 D = 1 - ∑mj = 1a ijA( )2负 0. 061胁迫 土地利用程度 将土地利用程度数据按斑块赋值 正 0. 052农田化肥负荷 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 负 0. 104农田农药负荷 农药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 负 0. 112人口密度 人口数量/土地面积 负 0. 081I SHD 为景观多样性指数;D 为景观分离指数;P i 为斑块类型 i 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a ij 为斑块面积;A 为景观总面积。1. 3. 1. 2 基本农田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粮食安全的内涵从仅强调数量安全,逐步深入到关注粮食获取的结构性问题,即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 候 都 能 获 得 充 足、安 全 和 富 有 营 养 的 粮食[17-18] 。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笔者通过相关文献梳理,结合粮食安全的相关影响因素,从供给条件、保障条件、获得条件 3 个方面,以基本农田斑块为评价单元,构建基本农田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 3)。表 2 基本农田生态安全部分指标分级赋值标准Table 2 Grading and assignment standard of some basicfarm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赋分表层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g·kg-1)有效土层厚度/cm土地利用程度100 壤土 6. 5~7. 5 >10~12 100 水田75 黏壤土 >7. 5~8. 5 >8~10 90 水浇地50 黏土 >8. 5~9. 5 >6~8 旱地25 砂土≤6表 3 基本农田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Table 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basic farmland food security指标类型 指标层 计量单位 计算方法 指标性质 权重供给 单位粮食产量 kg·(667 m 2 )-1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 正 0. 134粮食播种面积 hm 2 将粮食播种面积数据按斑块赋值 正 0. 116生产力稳定性 % (当年粮食单产 - 前年粮食单产)/当年粮食单产 正 0. 195保障 基本农田面积比重 % 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正 0. 091田块规模 hm 2 将田块面积数据按斑块赋值 正 0. 073第一产业占比 % 农业总产值/GDP 正 0. 054集中连片程度 运用 ArcGIS 中的缓冲区、融合、空间连接 正 0. 107获得 道路通达度 m 运用 ArcGIS 中的近邻分析 负 0. 098人均粮食占有量 kg·人-1粮食总产量/常住人口数 正 0. 132粮食安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粮食生产的总量与结构性,即粮食的供给问题,选取单位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生产力稳定性指标进行表征。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越高,对粮食数量安全的保障程度越高;粮食播种面积则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播种面积越大,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越高;而基本农田生产力的变化可以反映农田的整体生产水平,生产力稳定性为正

 第 6 期 王 珂等:基于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 ·709·值表示生产力稳定。保障条件作为粮食安全的本地条件,选取基本农田面积比重、田...

篇四:保护耕地课题

信息2010 年第 33 期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的分析模型的构建施媛(宁夏土地勘测规划院尹水镜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前沿课题, 最新的“全球土地计划(GLP)”更侧重于土地利用 类型转变的调控研究。

 未来 10-15 年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机遇期”, 也是土地资源瓶颈约束加剧的“矛盾凸 现期”, 土地利用 规划调控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严峻挑战。

 尤其是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的规划调控, 显得非常迫切, 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键词】土地规划; 动态监测; 分析模型; 城市化; 规划调控; 相对变化率; 空间邻接度; 空间尺度0引 言当 前的 上 地利 用 形势是 ( 邵晓梅 ,2005; 国 土 资源部 地籍司 ,2006):

 其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 土地资源总量大, 但是人均少, 耕地节约利用 压力大; 其二, 因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致使耕地大量减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较多, 人地矛盾加剧, 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其三, 土地闲置与粗放利用并存, 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形势紧迫; 其四, 耕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加之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有限, 前景不容乐观。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模型1.1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有两种表达方式。①任志远等(2003)

 和史培军等( 加 04)

 认为, 它是一种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很好方法, 某一特定土地利用 类型相对变化率的计算模型为:CbCa式中:Ka、Kb分别表示某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 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Ca、Cb分别表示全研究区某一特定土地利 用 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②朱会义等(2003)认为, 土地利用 类型的相对变化率建立在“单个地类面积变化率”的基础上, 将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 类型变化率与全区的土地类型变化率相比较, 反映上地利用 变化的区域差异。

 计算式为:R=|Kb-Ka|KaCa如果某区域某种上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 R>1, 则表示该区域这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全区域大。

 不同区域 R 值的比较分析, 可进一步说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单个地类面积变化率)在区域土地利用 变化过程中, 耕地、林地等用 地类型由 于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而备受关注。

 为了反映这些类型用地面积的变化幅度与变化速度以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类型差异, 有研究人员提出单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率(也称为单一土地利用 类型动态度(王秀兰等,1999), 或传统的数量分析模型等(刘盛和等,2002))。

 变化率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为基础, 关注研究时段内 类型面积变化的结果, 其表达式是:k=Ub-UaUaT×%kT=Ub-UaUa×%式中:k 是研究时段内 区域某一种土地利用 类型变化率;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与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 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 当 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 是研究时段内 区域某一种土地利用 类型的年变化率。变化率的意义在于可直观地反映类型变化的幅度与速度, 也易于通过类型间的比较来反映变化的差异, 从而探测其变化的驱动因素或约束因素。

 由于各种用地类型或不同区域相同用地类型的面积基数不同, 变化率指数高的类型只是变化快的类型, 而并不一定是区域变化的主要类型, 对主要类型的判断通常还要考虑变化面积的大小( 朱会义等,2003)。R=KbKa/(1)/|Cb-Ca|(2)1.2×1(3)(4)1.3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 动态度, 考虑了 研究时段内 土地利用 类型间的 转移, 着眼于变化的过程而非变化的结果, 其意义在于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 便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辨析出 土地利用 变化的热点区域。

 某一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表达式为(张正福,2002):n△△△△△△△△△△△△n△△△△△△△△△△△△LC=i=1Σ△LUi-jn2i=1Σ△LUi△△△△△△△△△△×1T×%(5)LCT=i=1Σ△LUi-jn2i=1Σ△LUi△△△△△△△△△△×%(6)式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第 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i-j为监测时间段内 第 i 类土地类型转为非 i 类(即 j 类,j=1…n)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 为监测时间段长, 当 T 的时段长设为年时,LC 为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年度变化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 变化趋势也有积极的作用 (王力等,2006), 在计算区域土地利用 总体的变化速率是适用和有效的(刘盛和等,2002)。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模型2.1小尺度地类空间邻接度从小尺度区域来看, 比如一个乡 镇, 可以研究地类转换的空间关系与邻接度。

 李秀彬等提出了邻接度指数来定量分析城镇用地扩展与耕地流失之间的空间关系, 其计算方法是(转引 自 朱会义等,2003):As=Cb/Tb式中:As是研究区内 城镇用 地与耕地之间的空间邻接度;Cb是研究区内 两地类所有共享弧段的长度之和;Tb是研究区内 城镇用 地所有图斑周长之和。邻接度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地类扩展过程中占用 其他地类的可能性或趋势。

 一般而言, 研究期初与城镇用地邻接度越高的地类, 研究被占用的可能性越高。

 邻接度指数实际上隐含了 一些假设前提:①城镇扩展具有空间连续性;②城镇扩展在各个方向上的概率相同 ;③城镇扩展为均匀扩展, 各方向上的扩展程度相同。

 实际上, 因为受自 然地形地貌、地质基础、生态屏障保护、既有的交通干线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假设条件是很难满足的。

 不过, 这种技术思路也可用 于计算特定地类图斑与其他地类图斑的邻接度(朱会义等,2003), 比如沿公路干线向外延伸的部分区域。不同空间尺度转换模型土地利用模式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 不同的尺度对应着相应的土地利用模式; 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应有助于建设和改善区域尺度的土地生态问题, 也有利于在区域尺度上解决土地利用 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 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外, 还存在小尺度的土地利用 模式, 它的研究通常需要结合具体的自 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解决局部存在的土地利用 和生态问题( 罗 格平等,2006)。

 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有必要展开多尺度的探讨, 不能将某一规模尺度揭示出 来的作用 关系简单地应用 到高一级或低一级的规模层次上(龚建周等,2006)。

 陈佑启等(2005)研究认为, 某一规模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机制在更大或更小的范围内 可能表现得不明显或根本不适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 土地( 下转第 375 页)(7)2.2○ 资源管理○377

 科技信息2010 年第 33 期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上接第 377 页)

 利用 结构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 中小尺度上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大尺度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需求。

 “尺度-结构-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现代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点领域, 而地理-生态过程的多尺度综合研究内 容并不多见(傅伯杰等,2006)。遥感图像的应用有助于开展不同空间尺度的转换研究。

 在遥感信息空间尺度的研究中, 空间尺度通常指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在实际的遥感应用中, 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资料提取的面积和长度等属性信息是不同的, 没有可比性, 需要统一到特定比例尺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不同空间尺度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同空间尺度转换模型是(张国华等,2006):D-1Ls2Ls1式中:L 为在观测尺度 S 下的曲线长度,D 为曲线的分形维数。=S1S2(8)3结束语未来 10-15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 又是以土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最显著特征的“矛盾凸现期”。

 从总体上分析, 未来土地利用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与资源瓶颈凸现阶段不期而遇, 用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确保耕地面积 1.2亿 hm2(即 18 亿亩)以上的口标难度很大; 第二, 即将迎来三个“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 对新增建设用 地形成刚性需求①; 第三, 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 由区域经济过热引 发的局部用 地热潮在一些地方十分突出 ; 第四,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需要培育城市体系(城市群)、产业带(产业集群区), 加快交通、水利等骨干性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建设项目 都要落实到土地空间上, 将长期存在旺盛的用 地需求。

 因此, 研究土地资源科学配置和土地利用的规划调控手段, 是土地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之一。【参考文献】[1]卞正富, 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28.[2] 曹荣林.论城市规划 与土地利 用 总 体规划 相 互协调[J].经 济地理,2001,16(5):605-608.作者简介:

 施媛(1982—), 女, 汉族, 宁夏青铜峡人,2008 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助理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方面的工作。尹水镜(1975—), 女, 回族, 宁夏平罗 人,1997 年毕业于宁夏大学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专业, 土地管理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方面的工作。[责任编辑:

 翟成梁]●科●科防洪工程施工资料是指在防洪工程建设项目 从立项、规划、决策到建成投入使用的全过程中形成的真实记录, 对今后的工程管理、维修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竣工资料必须归档保存, 包括在项目 的立项到投入运行等一系列工作程序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声像材料等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1施工资料不规范的原因1.1领导重视不够, 资料不完整工程建设主管单位领导档案意识薄弱, 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资料的现象。

 工程施工单位对资料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资料管理可有可无, 只是在工程交工时应付一下即可, 工程完了才忙着整理资料。工程资料验收签证不齐全, 资料不规范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需要, 或急于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工程进行现场验收后, 没有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规定要求办理书面签字, 以致验收小组解散后找不到当事人签字而出现代签现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竣工资料管理重视不够, 缺乏有效控制竣工资料质量的具体措施。

 在工程资料管理过程中, 对规范资料管理不细不严, 不够深入。施工单位作业层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培训少、管理水平低下是造成施工过程中竣工原始资料文件不规范、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监理单位技术水平不高, 把关不严对竣工资料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监理单位工作人员 , 参加过正规培训和持监理工程师资质证书的人员 少。

 特别是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 有专业技术而施工管理水平差, 对现场签证工作把关不严。

 有的工程施工时间较长, 监理更换频繁, 防洪工程各参建单位的资料整编水平不一, 监理工程师及监理员 的交接不清楚, 对施工单位的资料把关不严, 导致资料不规范。1.21.32规范管理施工资料的措施2.1从基础资料做起是前提首先检查施工资料是否与施工图纸和设计报告相吻合, 是否与建设标准、规模相一致。

 其次是检查施工资料是否做到了项目 齐全、内 容清晰完整、格式规范、客观真实。

 再次是检查施工单位执行的规范及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是否合理, 资料是否与工程建设同步。

 有追加投资的标段, 检查追加项目 发生缘由 是否真实合理, 检查施工单位申 请的追加项目 是否符合施工合同条款的规定。熟悉掌握相关规定与控制标准定期组织资料整理人员对有关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政策性与标准性文件进行重点学习 。加强过程控制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 做到工程建设与资料整理同步进行, 避免施工与资料整理两张皮, 切忌先完成施工任务而后补资料的现象发生。

 负有管理职责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对各施工单位的施工资料进行检查, 建立过程控制奖罚制度。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明确资料整理责任人, 从源头避免工程资料前后不衔接的现象。定期组织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对工程资料进行检查, 帮助施工单位解决问题, 确保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规范性。领导重视, 加强培训领导要高度重视资料整理及归档工作, 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 力度。

 在项目 开工后, 工程项目 管理单位应高度重视和加强档案资料的基本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 分期分批对工程管理人员 、监理人员 、施工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进行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原始资料签证操作方法及本项目 对竣工资料整理编制、工程项目 验收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

 杜绝不规范的原始资料和文件出 现, 确保资料的整改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

 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保证工程竣工资料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施工及验收的全过程, 就必须不断加强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一流的工程施工资料, 从而为建设一流的工程项目 提供资料方面的保证。2.22.32.42.5作者简介:郑丕宏, 男,50 岁 , 汉族, 阳谷黄河河务局助理工程师。[责任编辑:

 常鹏飞]关于规范防洪工程施工资料的几点意见郑丕宏(阳谷黄河河务局山东阳谷252300)●○ 河务专论○375

篇五:保护耕地课题

经济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年第 21 期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重要性分析李海斌 陈田庆(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作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工程内容之一,在工程实践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程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土地整治工作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定位、工程内容及其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重要性,总结了当前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 土地整治;农田防护;生态环境保持;重要性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 2017 )

 21-0290-02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Project inLand Reclamation ProjectLI Hai-bin CHEN Tian-qing(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 Ltd. ,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project hasalways been a lack of attention and capital investmentin engineering practice ,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land reclamation work.In this paper , the positioning , the project contentand 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of the farmland protection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project were briefly introduced.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project were summariz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land reclamation ; farmland protection ;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 importance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已成为国家、地区加强土地管理,实现土地集约化、有效化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在耕地保护、集约用地、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十三五”土地整治的总体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今后几年土地整治工作的侧重点 [1] 。基于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土地整治的生态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土地平整及配套设施的构建,在各类土地整治活动中明确要求采取生态化土地整治方案,在农用地整治中要求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加强退化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养护,发挥农田景观和生态功能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田生态环境。1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定位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工程内容之一,以保护整治项目区内土地利用安全为目的,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而采取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其包含 2 个方面内容,一是为保护整治区土地利用活动的安全以及免受自然灾害而开展的工程项目;二是为建立和修复整治区内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需要而实施的工程项目。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土地整治是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也是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必须要有整体、全局和系统观念,不能只考虑土地利用而忽视其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大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的工作力度,改善整治区生态环境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从而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2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内容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2 — 2000 )

 [2]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主要工程内容可划分为:岸坡防护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沟道防护工程。农田林网工程由农田防护林、梯田埂坎防护林、护路护沟林、护岸林组成。岸坡防护工程分为护坡工程和护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分为谷坊工程、沟头防护工程和淤地坝工程。坡面防护工程包括截水沟工程与排洪沟工程等。3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重要性3.1 新常态下开展土地生态整治的政策要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明确提出,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和土地生态整治,促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农田生态防护和建设。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加强农田生态设施建设,增强农田生态服务功能。鼓励快速城镇化地区组团式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促进农田和绿色隔离带建设,美化村容村貌。3.2 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土地整治的目标定位,但其最初出发点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因此,我国土地整治仍以增加农用地面积为主,尚未进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阶段 [3] 。随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在注重土地“数量”的同时,必须要提升“质量”。因此,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是当前及今后土地整治工作的新方向,而实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3.3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具备一定的功能效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利用工程及生物措施作者简介 李海斌( 1988- ),男,陕西渭南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土地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收稿日期 2017-07-27290

 调节和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工程措施包括岸坡防护工程、沟道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在生态脆弱区采用工程防护措施对易受山洪、泥石流冲刷的山坡山脚进行保护,在有滑坡体的山脚修筑挡土墙,避免滑坡和横向侵蚀,同时设置淤地坝及排水设施保护项目区水源安全及排水设施的顺畅。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的工程措施对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待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 。生物措施包括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植物护坡。农田防护林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具有防风固沙、形成农田小气候、涵养水源、改善农业生态生产条件、保障农业丰产、稳产等作用 [5] 。通过农田林网的建设,在农田景观中建立人工森林生态系统,丰富了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有学者通过对土地整治中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核算,认为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在农田防护、保育土壤、固氮供氧、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服务功能价值巨大 [7] 。在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工程措施能迅速起到调节、改善环境的作用,也要长期形成对生态环境有利的良性循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确保整治效果的可持续利用 [8] 。4 存在的问题4.1 对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土地整治仍以增加农用地面积为主,尚未进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阶段,造成了部分整治项目忽视了项目实施过程对提高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致使整治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甚至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进而危及生物多样性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2 生态环境建设标准不详细,相关研究较少我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没有统一标准,并且所有建设标准不够详细。土地整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课题研究甚少,现行的设计规范对增加耕地数量有明确规定,但对生态环境保护考虑不足,缺乏科学性。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相当广泛。但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往往存在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规划原则和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 [9] 。4.3 资金投入不足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多为财政资金的支持,很少有其他社会资金的融资与运作,很容易出现资金紧缺的现象 [10] 。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存在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量小等问题。由于目前项目整治侧重点多为增加土地面积,导致分配到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4.4 生态建设的技术措施运用不合理土地整治过程中,对路、沟、渠的改造往往使用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影响了生物的生境,使生物的栖息地被分割隔离,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在土地平整工程中,多采用机械平整,不注重熟土层的利用,缺乏其他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造成新增耕地肥力不高 [11] 。目前土地整治工作中,普遍追求快速、高效,忽略了长远角度的生态保护建设,整治技术措施过于简单机械,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5 建议我国土地整治工作正处于量变向质变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规划实施是实现土地生态整治的最有效途径。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展土地生态整治,提出以下建议。5.1 加强标准建设,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认真编制科学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标准,科学评价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益,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加大土地整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思想体现在标准建立和评价体系中。5.2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审核力度政府及各地土地整治管理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将生态建设植入到土地整治工作中,重新审视新环境下的土地整治目标和方向。在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设计批复、工程验收的各个环节中,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评价、审核力度。5.3 注重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土地整治作为补充耕地的最有效手段,应该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在保护原有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优化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注重景观构建,建设美丽乡村和可持续发展的农田生态环境。因此,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应该不仅仅要求经济效益还要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在满足田、水、路、林、村综合规划要求的同时,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规划效果 [12] 。5.4 强化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撑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起步晚,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相对简单落后。在今后工作中,应该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开展土地整治,不断加强土地工程研究,以满足对土地利用的生态要求。土体有机重构作为土地工程的核心技术,通过对一定深度土体进行研究,以置换、复配和重构等技术手段进行土体重构 [13] 。土地有机重构理论的提出为土地生态整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此外,还应不断深入研究,加大土地整理技术开发,将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工程。6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6-2020 年)

 [A/OL]. ( 2017-01-10 )

 [2017-07-01].http :

 //www.mlr.gov.cn/zwgk/zytz/201702/t20170215_1440315.htm.[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2-2000 )

 [A/OL]. ( 2006-05-09 )

 [2017-07-01].http :

 //www.mlr.gov.cn/xwdt/jrxw/200605/t20060509_74123.htm.[3] 张正峰,赵伟 .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下转第 295 页)李海斌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重要性分析291

 隋昕融等:我国水产品消费市场预测分析(上接第 287 页)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讲授腹痛的诊断与处理时可以引用创伤性网胃炎这一病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这个方法对病牛进行临床诊断。具体操作如下:向畜主进行问诊,主要了解患牛的发病时间、病前饮食情况、放牧情况等;视诊患牛食欲、有无回顾腹部的动作等情况;触诊瘤胃内容物性状;听诊心跳和叩诊瘤胃;叩诊瘤胃上方呈明显臌音,瘤胃蠕动音减弱或停止;结合以上诊断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查,测体温、脉搏、呼吸数;教师和学生一起综合分析症状,结合所学知识,初诊为牛创伤性网胃炎;最后进行确诊,用抬杠法和驱赶牛走下坡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病牛拍腹部 B 超。通过牛创伤性网胃炎病例的现场诊断,学生能熟练掌握临床检查基本方法与程序,复习 B 超仪的使用方法,并能深刻地领会如何从疑似到初诊再到确诊过程 [4-5] 。5 参考文献[1] 易本驰,魏明奎,郑全芳,等 .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 , 5 ( 15 ):

 171-172.[2] 周华莲 . 中等职业学校“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体会 [J].江西农业, 2016 , 6 ( 8 ):

 47-48.[3] 武彩红,张斌,刘运镇,等 .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J]. 职业技术, 2012 ( 8 ):

 77-78.[4] 柴西超,付森 . 案例教学法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河南农业, 2012 ( 4 ):

 35-36[5] 靳双星,张桂枝 . 高职高专畜牧类专业《兽医诊疗技术》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7( 3 ):

 107-109.(上接第 288 页)实践性很强课程,是检测类专业的重中之重。大胆地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还课堂于学生,加大信息化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实施 O2O 教学、云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

篇六:保护耕地课题

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 (0 4 B Z Z 0 3 5 )

 ;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 课题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徐州市为例王楠君, 吴 群, 陈 成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摘要:

 以徐州市 1 9 8 7  ̄ 2 0 0 3 年耕地面积变化数据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数据为基础, 通过对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的分析, 得出徐州南京2 1 0 0 9 5 )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规律;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徐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归纳为 4 点:

 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人口规模增加以及耕地保护政策严厉化; 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力提出徐州市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耕地;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法A n a l y s i s o f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 a n g e a n dd r i v i n gf o r c e o f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 Ac a s e o f X u z h o uC i t yWA N GN a n - j u n , WUQ u n , C H E NC h e n g( C o l l e g e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 N a n j i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e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5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 d a t a o f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 s q u a n t i t y a n ds o m e o t h e r 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 1 9 8 7  ̄ 2 0 0 3 ,a n a l y s e dd y n a m i c c h a n g e s o f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d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i nX u z h o u , e d u c e dt h es p a c e - t i m er u l eo f d y n a m i cc h a n g e so f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 sq u a n t i t y i nX u z h o u . Wi t ht h e m e t h o do f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s o f f a r m l a n d ` q u a n t i t y c h a n g e i nX u z h o uw e r e a n a l y s e da n di d e n t i f i e da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c o n o m y , 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 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i n c r e a s eo f p o p u l a t i o n , t h es t r i c t n e s s o f t h ep o l i c yo f f a r m l a n dc o n s e r v a t i o n . I nt h e e n d , i nr e s p o n s e t o d i f f e r e n t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s , s p e c i f i c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w e r e b r o u g h t f o r t h .K e yw o r d s :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 m e t h o do f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耕地保护工作是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 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加强耕地面积变化研究,分析耕地价值规律办事, 尽快采取必要的措施, 制止土地尤其是耕地的闲置荒芜。2 解决开发区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2 . 1认真编制或修订一套完整的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广西开发区的设立多数是在 2 0 0 0 年以前, 发展规划大多数也是在此前编制的, 现在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因此, 开发区必须做好科学的建设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修订或编制,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里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合理性, 如何真正解决经济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也是动态问题, 不同地域、 不同时期对这一问题应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 规划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 也很难起到建设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应有的作用。二是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严肃性, 即规划一经批准, 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擅自修改, 否则就失去了规划的作用。开发区建设发展或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可以根据系统工程思想, 采用合适的模型, 制订出一套好的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 使之具有科学性、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 . 2 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 严厉查处边批边建、 未批先建的行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明确要求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下放土地审批权。

 对于已经下放的土地审批权要依法收回。

 只有这样, 才能杜绝越权批地现象的发生。开发区内部存在的边批边建、未批先建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 应严厉查处。2 . 3“既查事又处人” , 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在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过程中, 国土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克服各种障碍, 顶住各种压力, “既查事又处人” , 坚决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2 . 4 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 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开发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 可以采用特殊的政策, 但无论采用何种政策, 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前提。土地出让也要遵循这个前提, 决不能以低价出让或无偿出让的方式供给土地。对于违反规定出让土地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 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的规定, 以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追究刑事责任。由于采用拍卖、 招标和挂牌的方式一次性出让土地的价格过高, 不易吸引企业入园, 可以考虑采用年租制或作价入股的方式出让土地, 这样既减少了入园企业的一次性投入, 又使土地收益能按年进行收回, 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国家与农民利益受损。2 . 5 采取各种措施, 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撂荒耕地对于开发区内闲置的土地,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因开发商的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 政府可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应当按规定恢复耕种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 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参考文献:[ 1 ] 刘彩霞, 卢静, 郭红俊. 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J ] . 城乡建设,2 0 0 1 , ( 1 1 )

 :

 2 5  ̄ 2 7 .[ 2 ] 刘正山.狙击 “圈地运动” [ J ] .中国土地, 2 0 0 4 .( 1 )

 :

 1  ̄ 2 .作者简介:

 赵辉( 1 9 8 1  ̄ )

 , 男, 河南郸城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 。(2 0 0 5 - 0 5 - 3 1 收稿宿伯杰编辑)!!!!!!!!!!!!!!!!!!!!!!!!!!!!!!!!!!!!!!!!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T E R R I T O R Y&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S T U D Y・ 2 2・2 0 0 6N o . 1文章编号:

 1 0 0 3 - 7 8 5 3 ( 2 0 0 6 )

 0 1 - 0 0 2 2 - 0 3中图分类号:F 3 2 3 . 2 1 1文献标识码:

 A

 1 . 2 耕地面积空间变化分析由于自然条件区域差异显著,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 加上历史的原因, 同一地区各县市耕地变化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 可用相对变化率的概念进行定量分析[ 2 ]。某地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可表示为:R =( ∣K1- K2∣×C1)

 /其中:

 K , K 2分别代表某区域 ( 县或市)

 某( K1× ∣C1- C2∣)

 ( 1 )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 C 1, C 2分别代表全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 末的面积。如果某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 R > 1 , 则表示该区域这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大于全区域该类土地的变化, 反之则小于全区域该类土地的变化。

 本研究计算了 1 9 8 7  ̄ 2 0 0 3年全地区各县市耕地面积相对变化率, 因为市区耕地所占比重很小, 故没有进行统计分析, 分类如下。R < 1 的县有睢宁县和邳州县, 该两县位于徐州地区的东部, 距市区较远而无法接受有力辐射, 经济发展实力不强, 耕地相对变化率小于全区域耕地的变化。1 < R < 3 的县有沛县和新沂县, 距市区较近, 但由于市区辐射能力有限, 带动作用不强, 经济实力一般, 沛县是苏鲁两省5 县交界处的区域物资集散地, 是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 新沂县是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 江苏省新兴的工业城市。两县都是耕地相对变化率大于全区域耕地变化的县。R > 3 的县有丰县和铜山县。铜山县离徐州市区最近, 也是耕地相对变化率 (达到 6 . 4 1 )

 最高的县。

 铜山县经济实力位居辖区各县 (市)

 之首, 随着徐州市区经济的发展和用地规模的扩张, 必然导致铜山县耕地相对变化较大。

 丰县虽然离市区较远, 土地利用受市区辐射较小, 但是苏鲁皖交界处的地区流通中心, 也是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大的县。2 徐州市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分析2 . 1 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本文选取徐州市 1 9 8 7  ̄ 2 0 0 3年的数据为分析样本,从中选取 7 个指标:

 X1为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 X2为人口数量(万人)

 , X3为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 X4为第三产业产值 (万元)

 、 X5为城市化水平(% )

 、 X6为粮食单产(t / h m2)

 、 X7为耕地保护政策。其中, 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人口除以总人口计算; 耕地保护政策用数字表示不同时期耕地保护的政策强度, 以最严厉耕地资源保护状态为 “1 0 ” 。1 9 8 7  ̄表 1 徐州市 1 9 8 7  ̄ 2 0 0 3 年耕地面积与相关指标标准化后数值年份X1X2X3X4X5X6X7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2 0 0 3- 1 . 2 4 2- 1 . 1 9 4- 1 . 1 3 9- 1 . 0 8 8- 1 . 0 2 3- 0 . 9 0 3- 0 . 6 7 8- 0 . 3 1 50 . 0 3 20 . 3 6 70 . 4 2 40 . 5 7 40 . 7 4 30 . 9 1 01 . 1 7 81 . 4 6 21 . 8 9 2- 2 . 1 3 4- 1 . 8 0 4- 1 . 4 7 1- 0 . 6 3 4- 0 . 3 9 3- 0 . 2 7 2- 0 . 1 3 90 . 0 3 20 . 1 7 90 . 3 3 10 . 4 7 40 . 6 3 30 . 6 6 61 . 0 1 51 . 1 1 51 . 1 6 31 . 2 4 1- 1 . 0 0 0- 1 . 0 1 7- 1 . 0 1 0- 0 . 9 8 2- 0 . 9 3 3- 0 . 8 0 5- 0 . 7 4 8- 0 . 5 2 4- 0 . 2 9 4- 0 . 0 0 90 . 1 2 60 . 4 4 00 . 7 1 70 . 9 9 51 . 3 0 41 . 6 1 02 . 1 3 0- 1 . 1 7 6- 1 . 1 4 8- 1 . 0 8 5- 1 . 0 3 6- 0 . 9 6 7- 0 . 8 8 0- 0 . 7 1 3- 0 . 4 4 1- 0 . 1 0 00 . 2 3 50 . 3 4 30 . 5 3 60 . 7 3 10 . 9 6 51 . 2 6 31 . 5 3 91 . 9 3 3- 1 . 3 3 4- 1 . 0 3 6- 0 . 8 2 9- 0 . 8 7 5- 0 . 7 6 1- 0 . 6 4 6- 0 . 5 0 8- 0 . 4 4 0- 0 . 2 5 6- 0 . 0 9 60 . 0 1 90 . 1 3 40 . 2 4 81 . 1 1 91 . 3 2 61 . 5 5 52 . 3 8 0- 1 . 2 1 3- 1 . 6 4 7- 1 . 1 1 9- 1 . 0 6 3- 0 . 8 7 4- 0 . 5 9 1- 0 . 4 2 1- 0 . 6 1 00 . 4 0 80 . 8 2 31 . 0 1 2- 0 . 1 3 91 . 5 9 60 . 3 5 20 . 9 5 51 . 0 4 91 . 4 8 3- 0 . 9 7 8- 0 . 9 7 8- 0 . 9 7 8- 0 . 9 7 8- 0 . 9 7 8- 0 . 9 7 8- 0 . 9 7 8- 0 . 9 7 8- 0 . 1 2 5- 0 . 1 2 51 . 1 5 41 . 1 5 41 . 1 5 41 . 1 5 41 . 1 5 41 . 1 5 41 . 1 5 4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正确认识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等因素同耕地面积的相关关系,对合理利用耕地,促进未来经济运行和人口协调发展, 控制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有重要意义。1徐州市耕地面积时空差异分析1 . 1耕地面积变化时间过程分析1 9 8 7  ̄ 2 0 0 3 年, 徐州市耕地面积共减该阶段耕地面积下降了 2 . 2 6 万 h m2,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了 0 . 0 1 3 h m2, 年均耕地减少量为 2 5 2 0 h m2,最高年递减率达到0 . 6 4 % 。该阶段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房地产先后兴起,客观上造成对土地的巨大需求, 各类建设项目大量占用耕地, 越权批地, 土地执法和查处困难, 违法占地仍然比较严重, 耕地锐减的形势十分严峻。1 . 1 . 2 耕 地 数 量 缓 慢 减 少 阶 段(1 9 9 6  ̄ 1 9 9 9 年)该阶段内耕地面积总体处于增加状态,耕地面积 共增 加了 1 . 2 9万 h m2。1 9 9 6  ̄ 1 9 9 8 年出现了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 耕地面积最高年递增率达到 2 . 2 1 % , 净增加数量 1 . 3 5 万 h m2,年 均 增 加量为6 7 6 0 h m2。

 1 9 9 8  ̄ 1 9 9 9 年耕地面积小幅度下降, 减少了 5 5 0 h m2。鉴于我国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一系列围绕保护耕地面积、 限制城市规模的法规和办法相继出台, 我国的耕地保护事业日趋走上法制化、 制度化管理的轨道。1 . 1 . 3 耕 地 面 积 急 剧 减 少 阶 段(1 9 9 9  ̄ 2 0 0 3 年)耕地面积在该阶段内面积下降 1 . 4 2万 h m2, 年均减少量为 3 5 5 0 h m2, 最高年递减 率 达 到 1 . 4 4 % , 人 均 耕 地 面 积 由0 . 0 9 1 h m2下降到 0 . 0 8 7 h m2,为近 1 6 年内耕地减少最为急剧的年份。

 该阶段耕地数量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随着徐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居民点用地增速很快, 据统计徐州市从建国至今城镇已发展到 1 1 4 个, 同时城镇用地面积迅速扩大, 一般的县城镇区都扩大了 2 到 3 倍, 有的甚至扩大 4 到 5 倍。王楠君 等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2 3・少 2 . 4 6万 h m2, 年均减少 1 5 0 0 h m2, 人均耕地由 0 . 1 0 1 h m2降到 0 . 0 8 7 h m2 [ 1 ]。

 从图 1中可以看出徐州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减少趋势大致吻合, 都经历了由“快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 的 3个阶段。1 . 1 . 1耕 地 数 量 快 速 减 少 阶 段(1 9 8 7  ̄ 1 9 9 6 年)6 3 06 2 06 1 06 0 05 9 05 8 01 9 8 7 1 9 8 9 1 9 9 2 1 9 9 3 1 9 9 5 1 9 9 7 1 9 9 9 2 0 0 12 0 0 3年图 1 徐州市近 1 6 年耕地面积变化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0 . 1 0 50 . 1 0 00 . 0 9 50 . 0 9 00 . 0 8 50 . 0 8 0)顷公千(积面地耕积面地耕均人)顷公(

 表 4 主成分载荷矩阵变量 第 1 主成分第 2 主成分 第 3 主成分XX2X3X4X5X6X710 . 3 9 30 . 3 6 40 . 3 8 70 . 3 9 30 . 3 7 70 . 3 6 30 . 3 6 80 . 0 7 0- 0 . 4 1 30 . 3 6 70 . 1 6 60 . 4 9 0- 0 . 6 4 3- 0 . 0 9 60 . 0 1 3- 0 . 6 1 90 . 0 4 70 . 0 3 6- 0 . 2 9 80 . 1 0 20 . 7 1 72 . 5 . 1 经济发展驱动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是构成第 1 主成分的两个主要因子。

 自改革开放以来, 徐州市经济增长较快, 人均住宅面积的扩大, 城市绿地面积和其他公共设施面积增加, 导致城市规模不断外围扩大侵占耕地。

 各类高速公路、 铁路、 航空等交通设施的修建也在不断占用大量耕地。2 . 5 . 2 科技进步驱动粮食单产在第 2 主成分中起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徐州市对水利工程、 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投入, 全市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到 2 0 0 2 年底, 粮食单产达 5 8 1 0 k g/ h m2,是 1 9 9 1 年的 1 . 2 1 倍。粮食单产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们对耕地保护的警惕性, 大量耕地转向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温饱问题的解决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生产方式,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务工, 导致耕地的大量抛荒现象。2 . 5 . 3 人口驱动人口规模和耕地保护政策是构成第3 主成分主要因子。耕地的快速减少, 除经济发展驱动外, 人口增长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之一。

 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成正相关关系,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土地利用变化越快, 因而人口对耕地数量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徐州市 1 9 9 1 年总人 口 为 8 2 0 . 1 7万 人 , 2 0 0 3年 增 加 到9 0 8 . 6 6 万人; 耕地面积从 6 1 . 7 7 万 h m2减少到 6 0 . 0 7 万 h m2。

 随着人口的增加, 一方面需要更多耕地来提供粮食; 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也势必要求居住用地、 生产生活设施等建设用地增加, 这就形成人口增加对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2 . 5 . 4 耕地保护政策驱动1 9 8 7 年至今我国的耕地保护的政策在不断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严厉化,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3 政策建议3 . 1 逐步实现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耕地保护的关系。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用地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注重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 并大力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技术。农村土地利用向 “三集中” 模式转变:

 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方式。3 . 2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5 ]。3 . 3 提高耕地占用成本和农业比较利益为控制耕地被大量占用, 首先就要提到提高耕地非农化成本, 引导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通过内涵挖潜以及开发利用废弃地和闲置土地来实现。

 其次要正确认识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粮食单产提高,使更少耕地养活更多人口成为可能,但是决不能因此放松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要通过对农业科...

篇七:保护耕地课题

市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及意愿研究 基于丰都县高家镇 217 份调查 问卷 甘成 摘要:农村户口 作为与耕地劳作和使用过程 中最为密切的主体,在我国农业经济命脉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主体的自身行为

 也直接影响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效果。本文基于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的实地调查走访,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农村户口对耕地保护的认知情况 以及对耕地保护的意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和农户相关权益法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人 口;耕地保 护;认知 ;意愿 日前 ,我 国耕地保护政 策面临严 峻 的形势 。首 先 ,随着经 济的发 展,城镇化的加快占用了大量耕地;再者,耕地劳作人口与非农城市 居 民收人差异 日趋扩 大 ,农户使用耕 地机会 成本增 加 ,致 使 出现了大 量的闲置耕地,使其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耕地保护影响着包括中

 央政府 、地 方政府 、农 民集体和农 民个人 等在 内的利益 ,’意义深远 。

 农村户 口的对耕地的劳作方式、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和对耕地保护 的意愿 成为 国外 的学者 们研 究 的热 点课 题。在 国外 ,c atherineBad ey (2003) 提 出耕 地生产 能力 与土壤 培肥 、农 田基础设 施 、耕作 制度 选 择、污染防护等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都离不开农户的直接参与。2003 年 Niekerson 和 Daniel 通过调 查研究发现农 民有 较高的农地保护 意愿的 原因是农民更多的是要保护乡村景观,但是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行为也 受 到多种因素影 响 ,如农场规模 、农 户 的受教育 程度 。同时 不少学 者 提 出政府购买土地 发展 权 和增设 专项 补贴 政 策等 改革 思路 。在 国内 ,

 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户成为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政策的制定离不开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研究,因而对农户经济行为研究也备受青睐,而农 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是参与行为的基础,可以用来预测农户的参与 行为 。郭 春华 ( 2005 ) 分 析得 出 ,作 为有 理 性 的农 民来 说 ,他们 同 样追求 自身 利益 的最 大化 ,缺乏 保 护耕 地 的动力 ,农 民保 护耕 地 的 意愿 不强 。朱红 波 ( 2009 ) 分析 由于 耕地 对于农 民来 说具 有 社会 保 障功能,但 由于产权安排不完善,致使保护耕地 的积极性被打了折 扣 。

 王利敏、欧明豪 (2013) 分析由于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涨幅较大、农 田基础设施不健全及人均耕地面积规模较小,致使税费支农政策对大部 分传统种植业农户家庭收入所起作用不明显。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户 口对 耕地保护认知、意愿及对耕地劳作所做的行为选择,本课题组通过问卷 调查的形式进行实例分析,为政府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和农户相关权 益法规提供参考。

 一、 调查方式和数据来 源说 明 在搜集研究区域地理位 置、经济发展水 平 、人地关 系、区位 因素 、

 资源富足度等情况的基础上, 进行随机抽样,在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7 个 自然村随机走访 ,通过对农村户 口一对 一的问卷调查形式来 完成此课 题 的分析 。调查分析的主要 内容有 :

 ( 1) 受 访农 民的社会 经济特 征情 况;( 2) 受访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现状情况;( 3) 受访农民耕地保护认知

 水平情况 ;(4 ) 受访农 民参 与耕地保护意愿情况等。

 本研究课题共对 250 人进行 随机 调查 ,共 250 份 。经过数 据整理 、

 审核、排序 、比较、录入等工作后,确认与本课题相关的有效问卷为 217 份 。

 二 、 受访农 民的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由于在农村男性在家庭 中更具发言权 ,多为户主 ,因此选择 了较 多 数量的男性进行问卷。在 217 位受访者中,男性占76. o4%,而女性仅 占 23. 96%;受访者年龄 以 41 至 5O岁和 51 至 6O岁 的居 多 ,分别 达到 31. 34% 和 40. O 9% ,合计 71. 43%。60 岁 以上 及 3O岁 以 下 的分 别 为 4. 61%和 7. 83% ,而 31 — 4O岁的则仅占 16. 13%;受访者 的文化程度大 都在初 中以下 ,其 中小学及以下 的占 25. 35% ,初中水平 的为 47. 93% ,

 高 中水平为 23. 50% ,大专及 以上 占 3. 23% ;受访者居住及其耕种 环境 大都位于典型农村,比例达69. 12%;人均耕地资源低于联合国公布的 人均耕地警戒线0. 8 亩的占19. 35%,位于 2008 年中国人均耕地 1. 4 亩 水平线及 以下 的 ( 不 包括 0. 8 亩 以下 ) 占 28. 57%,在规模 以上 ( 以 8. O 1 亩为 界) 的仅为 3. 23% ,其 中有 48. 85% 的农 户人均耕 地水 平在 1. 41 至 8. 0 亩之间;受访者家庭收人来源主要 为打工 和种地 ,其 中以打 工为主的占 41. O1% ,以种地 为主 的占 41. 94% ;粮 食收入 占家庭 总收 入 比例 35% 以下 的 高达 65. 44% ,基本 以粮食 收 入 为 主 的家庭 仅 占 5. 99% 。

 三 、 受访农 民耕地利用行 为现状情况研究 对于分析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现状其情况,调查问卷中设计了9 个问

 题。在问及 “ 耕地 目的” 时,仅用于 自己或者 自家粮食需求 的有 22. 58% ,会 出现这种情况的农户市 因为他们 的人均耕 地很少 ,没有 多 余的面积或精力来种植更 多的农作 物来 进行他 用;不光用 于 自身需求 ,

 如有剩余数量的粮食会用于买卖的占了66. 82%,这一部分 比例较大,

 说明绝大多数农民种植 的农作物有结余 ,这使其有销售的倾 向性 ,从侧 面也说 明人们的生活也在很 大程度上依赖 自家的承包 地 ;种植庄稼仅用 于销售 的有 10. 1 4% ,此 目的的比例 较小 ,说 明在 高家镇规模 投入种植 农产 品的形式 比较零星 ,少数人种植农作物的 目的仅是用于交 易;用于 其他 目的的仅 占0. 46% ,比如 由于年纪大了只能种地 、认为 自己种植 出 来 的农作物 比较经济安全 、没事做 只好种地等等。

 在 问及 “ 去年有机肥 的使用情 况” 时 ,使 用有 机肥 比较多 的情 况 占 11. 98% ;而使用有机肥 比较少的情况 占49. 31% ,几乎是样本 总量 的一半;剩余的是只用化肥的情况,占总数的 38. 71%。在问及 “ 耕 地地力变化 ” 情况 时 ,有 17. 97%的用 户选 择 了上 升 ,他 们认 为上 升 的原因主要是有机肥长期的施用,或者是政府大范围的土地整治工作 的推进所导致;有 33. 64 的农户选择了下降,他们主要是考虑到水土 养分的流失,或是看重庄稼对肥料的依赖程度;有 19. 35%和29. 03%

 的农户分别选择了 “ 无变化” 和 “ 不知道、不关心” ,这一部分农户 对于地力水 平的增减没 有足够 的感 知。在 问及 “ 有 无改 良耕 地措 施 ” 时 ,有 78. 34%的农 户选择 了 “无 ” ,他们认 为只有听天 由命 ,在 困难 面前无能 为力 ;而又剩余 的 21. 66%选 择了 “ 有” 。经分析 表明 ,经过 时 间的堆 积 ,人们认为耕地 的动态平衡 很难 实现 ,不 光 时数量 上 ,而 且是在质 量上。

 针对耕地利用的合法合理性调查问卷中,在问及 “是否发现有人在 耕地上发展果林业和养殖业等” 时,有 10. 14%和 52. 07%的农户发现 很多或发现少数人有这种行为;在问及 “是否发现有人在耕地上建房” 时,有 8. 76%和 49. 77%的农户发现很多或发现 少数人有这种 行为 ,有 35. 94%的农户认 为或 了解政 府明令禁止 利用耕地 建房 ;在问及 “是 否· 发现有人在耕地上采士” 时 ,有 58. 99% 的农户发现有采来 自用 的情 况 出现 ,有 2. 30%农 户发现有采土用于销售的情况。研究发现 ,这说 明村 集体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基层代言人,它在国家及当地政策的推广实施上 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

 针对耕地 的闲置现 象和农 田水 利设施 情况 的调 查 问卷 中,在 问及 “是否发现耕 地撂 荒现象 ” 时 ,有 2. 76% 的农户认 为普 遍存 在这 种情 况 ,而剩下的 97. 24%农户认 为这种 现象鲜有发生 。在 问及 “ 耕地水利 设施建设情况” 时,有44. 70%的农户满意当前的条件,认为 目前状况 能够满足灌 溉之需 ;有 29. 95%的农 户认 为水利设施 建设较 差 ,希望得 作者简介:

 甘成 ( 1986.11 一) 男,汉族,重庆万州,助教,硕士,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土地管理方向,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

 ·1 8 0· -B

 到改善;有25. 35%的农户反映出自家承包耕地并无水利设施,完全靠 降水来完成灌溉。研究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耕作得不到保障,特 别时如今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分工作的基础上,对于基本农田水利 基础设计运行状况尤为重要。

 四、受访农 民耕地保护认知水平研究 对于样本区农户耕地保护认 知水平 的研究 ,调查 问卷中设计 了 8 个 问题。在问及 “ 耕地保护” 相关问题结果如下 :有 61. 75%的被访者 认为耕地保护很重要,6. 91%认为不重要 ,而剩下的31. 34%的被访 者认为 比较重 要,但不 能过 分看 重;对 于耕 地保 护 的 目的,有 97. 24%选择了它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25. 81%认为耕地保护有确 保社会稳定的作用 , 有 66. 82%看到了耕地保护有保障农民养老的作 用 ,而 l 4. 75% 的 被 访 者 认 为 它 有 调 节 全 球 气 候 之 用 ,此 外 还 有 50. 23%的被访 者选 择了它能 保持 生态平衡。到 目前 为止,仅有 39. 63%的被访者认为耕地保护国策的实施情况良好 ,余下的60. 37%

 都还不 满意其实施状 况。

 在 问及对 “ 基本农田” 的认知情 况时 ,仅有 58. 53%的被访者知道 基本农 田的明确含 义 ,余下 的 41. 47% 则对基 本农 田的定 义含糊 不清 。

 有 83, 87%的比例从未与村集体签订 《 基本农 田保护责任书》 ,这说明

 尽管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已出台多年, 但在保护政策的制定中,农民

 仍被排斥在外,而且各地方的基本农 田保护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仍未到

 位,致使当前农民对基本农田保护概念及相关政策的了解很少,不利于 基本农 田的保护。

 在问及 “耕地灌溉设施等应由谁建设” 时 ,有 21. 20%的被访者 认为是国家,有 8. 29%选择了重庆市地方政府 ,有 11. 06%选择了丰

 都县政府,有 16. 13%的被访者选择了高家镇政府 ,另外有29. 95%的

 被访 者选择 了村集 体组织 ,还 有剩 下 的 13. 36% 选择 了农 民 自己。研 究表明,很多农户并不明确耕地相关的水利灌溉设施 等应有各级部 门共 同建设 与维 护 ,而不 能靠某 一方 全 权掌 控 ,而农 户作 为 耕地 的 直接使用者 ,对于耕地及相关水利设施的维护有着不可推卸责任 和

 义 务 。

 可观的是,有绝大多数67. 74%的农户表示反对在耕地上栽树、建 房、采土等行为,出去对此漠不关心的 15. 67%农户,仅有 16. 59%的 比例赞成这样的违规行为。但是这仅仅是农户对于经验的考虑,而并未 上升到法律层面,明确知道这些行为时违法行为,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农 户淡 薄的法律 常识 。

 针对耕地保护的关键,有41. 47%的农户认为是保持耕地数量,有 27. 19%认为是需要提高地力,另外有23. 96%认为时需加强农田水利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剩下的7. 37%选择了其他。农户都是通过他人或 亲 自耕作得 到的感受 。

 五、 受访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情况研究 针对这一部 分 ,调查 问卷 中设计 了 7 个 问题 。在 问及 “ 承包地 归 谁所有” 时 ,有 42. 86% 的农户认 为归 国家所 有 ,而 0. 92%认 为是 归 地方政府所 有 ,有 5. 53%认 为是归县政府所有 ,有 4. 61%认 为时归乡 镇政府所有 ,有26. 27%认为是归农村集体所有,余下有 19. 82%的农 户认为是归 农户 自己所 有 。在 问及 “ 耕 地有无 承包 期 ” 的问题 上 时 ,

 有 33. 18%认 为耕 地有承包期 ,而设下 66. 82% 的农户 都认 为耕地没有 承包期 ,可见大多数农 户对耕地保护 政策 的了解 还 比较 欠缺 ,农 户 对 此的认知 直接影响 了耕地 劳作 的积极 性和 责任性 。在 问及 “保 护 自家 承包地是否自己应当首当其冲” 是 ,有 76. 50%的农户给出了肯定答 案,而有 23. 50%的农户给出了相反意见。在问及 “ 是否愿意保护别

 家承包 的耕 地” 时 ,有 29. 95% 的农 户表 示 非 常愿 意 ,有 54. 85% 的 农户选择 了愿意 ,选择无 所谓 的农 户 占 U . 98% ,而剩 下 的 3. 23% 表 示不愿意保护别人家的承包地。在是否愿意参与耕地保护的问题上,

 有绝大多数的62. 21%给出了肯定答案,相反有37. 79%给出了否定答 案。这表明大部分农户认为耕地是 自己生活和养老的保障,自己在年 轻的时候有义务保护耕地,但收到外部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耕地保 护又难于付诸实际。而在不愿意参与耕地保护的农户中, 26. 83%的农 户不 愿意参与 的愿意 时社 会无 法重 视农 户 意见 ,51. 22% 的原 因是 因 为不愿改 变耕作 方式,74. 39% 的原因是农 田基础设 施落 后,有 65. 85%的原 因是 因为没 有多余 精 力 ,而 剩下 的部 分是 因为 无法 为 家 庭带来 更多 的收入 。在问及 “ 目前还需要 哪些帮扶 项 目” 时 ,需要 政 府政 策支持 的占 55. 30% ,需要改善农 田基 础设施的 占 81. 57% ,需 要 农产品信息服务的占53. 46%,需要资金与技术支持的占88. 48% ,因

 此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户所需 ,是促进耕地保护政策稳步实施的关键 ,

 卫视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中之重。

 (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 智学院 ) 基金项 目: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人文社 科类课题 (201

 10602) 参考文献 『 1] Cather i ne Badeley.The Farmers Conservation [ J ] .Am erican Jour- hal of Altemativ A culttlre,2003,18 (4) :206 — 212.

 肖泽干,张鹤等.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认为、意愿及行为选择的实

 证分析一基于江西新建县 287 份农户的问卷调查 [ J ] .长春教 育学院学报 ,2013,29 ( 2) :74 — 75.

 毕继业,朱道林,王秀芬.耕地保护中农户行为国内研究综述 [ J ] .中国土地科学, 201O,24 ( 11) :

 78 — 8O.

 [2] [3] ( 下接 第 196 页) 以上关于劳教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趋势均属个人观点,且至今仍是理 论上的探讨 ,具体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但只要我们能明查劳 动教养制度的违宪...

推荐访问:保护耕地课题 耕地 课题 保护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