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财务调研报告8篇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民政局民政工作调研报告 民政局民政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经过民政干部的辛勤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政财务调研报告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政局民政工作调研报告民政局民政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经过民政干部的辛勤工作,全县民政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县整体情况相比,一部分基础性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工作进展也很不平衡。特别是我县牧区民政救助对象多,范围广,基层没有专职民政干部,加之基层民政工作基础条件较差,资金短缺,影响和制约了全县民政工作的整体推进。在新形势下如何夯实基础,加强县乡民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于灾困群众,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作用。近期,我们到部分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民政工作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基层民政机构、队伍建设与民政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亟待关注和重视。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民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救灾救济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事务管理切实加强,双拥创建和优抚安置工作稳
步推进,民政事业得到了加速发展。尤其是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工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措施,强化规范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至 2007 年第三季度,全县共有低保对象
户、3323 人,其中城市低保居民 148 户、523 人;农村低保居民
户、2700 人。已保五保对象为 384 人,应保未保还有 320 余人,其中敬老院集中供养人员为 70 人,占已五保人员总数的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低保和五保供养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制度配套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能结合实际,及时补充和完善“两保”工作相关制度,真正做到“两保”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先后出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并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确了低保家庭人员的范围、收入核算标准,审批程序以及低保对象所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等。
2、规范管理到位。按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原则,切实做到分类施保、分类救助、分类管理。民政部门对低保对象做到按季度调查核实评议一次,根据低保对象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全额保障和差额保障,并按收入变化情况进行管理和回访,及时掌握其收入及生活变化,及时调整保障标准或停止低保。同时,对每一户新审批对象民政部门都能坚持上门审核,由下而上逐级申报,严把入保关,办理程序和审批对象做到上墙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对于五保供养工作,我县通过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来改善我县五保
供养硬件建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两保”工作基本做到了在审批程序上,坚持一个“严”字;在确定保障对象上,坚持一个“细”字;在核实家庭收入上,坚持一个“准”字;在保障对象管理上,坚持一个“动”字;在资金管理发放上,坚持一个“明”字。
3、保障标准到位。自我县实施低保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先后 4 次调整了城市低保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月 120 元提高到目前的 170 元,农村低保标准也按省厅要求进行了分类施保。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380 余万元。我县五保供养标准也逐年提高。目前,五保户供养标准为年人均 1374 元。同时,针对低保对象致贫的实际困难,我县在低保对象就业、子女上学、医疗、住房等方面都给予政策性援助,体现对低保户的多方面关怀。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县乡民政干部队伍面临的困难值得关注。
存在问题:1、县乡民政干部少、事多、压力大。我县在职民政干部(包括残联)有 11 人,但服务对象约有 8000 人,其中优抚对象 16 人,遗属、退职对象约 300 人,五保户 384 人,城镇低保 523人,农村低保 2700 人,农村医疗救助 1700 人,高龄老人 2800 多人,社会流浪乞讨人员 30 余人,婚姻登记对象年约有 60 余人,乡镇没有专职民政干部,农村各项服务任务都要县民政干部承担,工作量大。
2、办公条件差,工作经费少。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每年都会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没有专项查灾经费,面临的减灾任务非常严峻。民政干部正常的差旅费和下乡补助长期拖欠,且民政
工作量大却无岗位津贴,导致民政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情绪。
建议:1、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力争单设民政办或民政所,让民政干部有职有权,以增强民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操作方式:一方面区县民政局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与各乡镇领导衔接;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县委、政府汇报,争取在乡镇机构改革时,独立设置民政机构,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抓落实。
2、充实力量,稳定队伍。由于民政工作政策性强和业务性强,对民政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求高,因此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民政干部数量和稳定的民政干部队伍,各乡镇至少配备 2 名专职民政干部,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对民政干部的培训。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对基层民政干部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民政干部政策法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现代化办公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需要。
4、改善办公条件。争取给予乡镇民政办一定的补助经费用于购置微机、打印机和其它必要的办公设施,使乡镇民政干部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从根本上解决通讯靠“吼”、交通工具靠“走”、办公靠“手”的现实问题
5、适当提高民政干部待遇。乡镇很多部门均有岗位津贴,比如计生有计生补贴、统计有统计补贴、财政有财政补贴、纪检有办案津贴,而民政干部多为自己倒贴钱干工作(因为民政干部面对的都是困难无助的弱势群体,需要的是一种关爱和经济救助,常遇滞留缠访
不走的困难群众,工作难度十分大)。因此建议设置基层民政岗位津贴,所需经费由县财政承担。
(二)殡葬改革工作举步维艰。
存在问题:
《殡葬管理条例》内容滞后,不适应目前发展形势。
(三)政务、村务、组务公开需要进一步规范。
存在问题:1、部分乡镇政务、村务、组务公开工作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轻实效;重集中、轻民主的现象。
2、对群众希望知晓和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的不够。
建议:1、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务特别是村务、组务公开工作,内容要实,不要流于形式,不回避矛盾和问题。
2、公开的内容简单易懂,形式多样,让村民一看便知晓。通过实实在在的政务、村务公开,切实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
(四)救灾查灾工作还亟待加强
存在问题:1、部分乡镇报灾不及时,查灾困难。
2、无专项查灾经费,救灾工作严峻。
建议:要严格落实 xxx 县救灾应急预案,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拨付一定的查灾经费,以保证查灾任务的及时完成。
(五)、敬老院建设还需加大
1、我县已保五保老人有 384 名,目前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有70 多人,其余的五保老人均寄住在亲朋家中实行分散供养。
2、还约有 320 多名符合条件,达到供养标准的但还未予保障的五保老人,供养资金缺口还有 44 万元。
3、六乡一镇中,只有 xxx 乡两所新建敬老院,其余各乡敬老院均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都破损不堪,需维护修缮。
建议: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争取专项资金投资立项建设,落实供养资金。
三、体会
通过对县乡民政工作的调研,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民政的根基在基层,民政的亮点和经验在基层,矛盾和问题也反映在基层,只有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够了解和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才能立足实际,探索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才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和作风,切实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民政部门也才能树好形象,民政干部才会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民政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篇二: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局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援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广覆盖、多层次、斜坡式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在肯定成 绩 绩的同时,我们要正视 当 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 要 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 社 社会救助工作现状与困 难 难群众需求、社会要求 仍 仍存在一定差距。近年 来 来,各级政府对民生事 业 业高度重视,保障标准 不 不断提高,资金投入不 断 断加大,社会各界对社 会 会救助的关注和期待也 随 随之越来越高。加之社 会 会民主化进程推进,群 众众权利意识日益提升, 权 权益保障诉求越来越强 烈 烈,客观上对社会救助 制 制度的体系化、管理服 务 务的规范化、政策执行 的 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出了 更 更高要求。
二是工作 手 手段有限。家庭经济状 况 况核定是社会救助准入 的的直接依据,针对当前 居 居民收入及财产多样化 、 、复杂化的现状,各地 民 民政部门普遍缺少信息 化 化、综合性的调查手段 。
。虽然我省近年来积极 推 推进跨部门的申请救助 家 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 工 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 ,但由于各地区、各部 门 门信息
化建设水平差异 性 性较大,且上位法(如 银 银行法、证券法)对居 民民信息查询有所限制, 实 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通 常 常只能采取入户调查、 邻 邻里走访、信函索证、 民 民主评议等传统方法来 核 核定申请救助家庭的经 济 济状况,难以保证核定 结 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
。
三是基层能力建设 与 与工作要求不匹配。长 期 期以来,基层民政机构 不 不健全,工作人员数量 不 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 、 、知识结构老化,工作 经 经费缺乏,工作手段落 后 后等问题十分普遍,与 社 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 科 科学化、信息化的要求 不 不相适应。虽然去年 9 月 月以来,各地按照省委 省 省政府文件要求,通过 编 编制内调剂、公益岗位 购 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了 一 一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 , ,但是由于薪酬待遇较 低 低而工作任务繁重,仍 然 然面临着人员流失、岗 位 位不稳定的现实问题。
四是经济薄弱地区资 金 金支出压力增大。医疗 救 救助政策要求取消起付 线 线,对门诊和住院都进 行 行救助,而省级资金补 助 助办法还是延续以前突 出 出对大病自付 3000 元 元以上部分的补助,资 金 金补助办法和政策导向 不 不一致。XX-XX 年 , ,医疗救助省补资金分 别 别占全省医疗救助总支 出 出的%、%、%,特殊 困 困难残疾救助省补资金 分 分别占全省残疾救助总 支 支出的%、%、%,省 补 补资金所占比例连年下 降 降,制约了经济薄弱地 区 区救助水平的提升。临 时 时救助建制以来省级财 政 政一直未安排专项补助 , ,所需
资金全部由地方 财 财政负担,苏北 5 个市 临 临时救助支出仅占全省 支 支出的 15%。
为顺 应 应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 平 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 实 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发 展 展要求,我们认为应从 以 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 善 善、丰富、拓展社会救 助 助体系:
注重制度衔 接 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注重不同救助制度 之 之间标准的衔接,合理 确 确定救助水平。就民政 系 系统而言,优抚群体、 特 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这 三三类民政对象的保障水 平 平应该体现合理的梯次 。
。优抚群体作为共和国 的 的功臣,其抚恤补助标 准 准处于第一层次,保障 水 水平应在社会平均水平 以 以上;农村五保对象、 城 城市“三无”对象和孤 儿 儿等特殊群体作为财政 供 供养对象,其供养标准 处 处于第二层次,不低于 当 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 ;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 保保障标准处于第三层次 , ,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
。
二是注重社会救助 标 标准与其他社会保障标 准 准的衔接,综合平衡社 会 会保障水平。就民政系 统 统以外而言,低保标准 应 应该与其他社会保障标 准 准保持合理的梯次。低 保 保标准的调整,应该与 最 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 险 险金标准、被征地农民 基 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保 持 持合理梯度,以激励就 业 业再就业,防止滋生“ 救救助依赖”现象。
三 是 是注重“收入型”救助 与 与“支出型”救助的衔 接 接,探索建立“收入型 ” ”与“支出型”互补的 社 社会救助体系。着重
完 善 善临时救助制度,充分 发 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对支 出 出型贫困的基础作用。
一 一方面,提高临时救助 标 标准。以县为单位,充 分 分考虑救助对象的困难 程 程度、困难原因、困难 类 类型,科学制定分类分 档 档的救助标准,可采取 一 一次性救助和按月救助 相 相结合的方式,设定合 理 理的最低救助标准。对 于 于因患大重病导致支出 型 型贫困的对象,应大幅 提 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切 实 实发挥临时救助救急救 难 难的作用。另一方面, 做 做好临时救助与医疗救 助 助的无缝衔接,对于因 患 患大重病造成支出型贫 困 困的家庭,在完成临时 救 救助审批手续、发放临 时 时救助金后,应立即将 其 其中的大重病患者纳入 当 当年医疗救助对象范围 , ,实施相应的医疗救助 , ,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 线 线,以有效减轻其医疗 支 支出负担。
完善资金 投 投入机制,加大社会救 助 助资金支持 一是明确 地 地方各级政府的主体责 任 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 大大公共财政对社会救助 的 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 资 资金投入与经济社会发 展 展同步增长、新增财政 收 收入优先用于保障和改 善 善基本民生的资金保障 机 机制。
二是加大省财 政 政补助力度。我省苏南 、 、苏中、苏北区域经济 发 发展不平衡,政府可用 财 财力差别较大,省级财 政 政要充分考虑各地财力 状 状况,继续加大对保障 任 任务重、财政困难地区 的的补助力度,为各项社 会 会救助政策落实到位提 供 供有力支撑。
三是改 进 进省级资金补助方式。
大 大幅增加医疗救助和残 疾 疾救助省补资金总量, 在 在此基础上,明确医疗 救 救助和残疾救助
资金按 固 固定比例补助,以便地 方 方在安排年度预算时预 知 知本级财政所要承担的 资 资金量。设立临时救助 省 省级补助专项,或者从 低 低保资金预算总盘子中 调 调剂,对经济薄弱地区 临 临时救助资金进行补助 , ,带动地方加大投入, 充 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对支 出 出型贫困的基础作用。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打 打牢社会救助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社会救助基层 能 能力建设。社会救助工 作 作人员配备要遵循文件 规 规定和实际需求相结合 的 的原则,以文件规定的 人人员数量为下限,以规 范 范管理的实际需求为主 导 导。同时,加强人员培 训 训,提高业务能力,提 升 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 平 平。切实保障基层工作 经 经费,社会救助工作经 费 费要纳入地方各级财政 预 预算。
二是提升社会 救 救助信息化建设服务水 平 平。按照政府信息化建 设 设的有关要求,推进全 省 省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 , ,安排专项经费,挑选 精 精干人员,切实做好社 会 会救助信息系统运行管 理理工作。将 XX 年作为 全 全省申请救助家庭经济 状 状况核对工作推进年, 所 所有地级市要全面建立 跨 跨部门的申请救助家庭 经 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成 立 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 , ,明确部门职责,搭建 信 信息共享平台;XX 年 底 底前全省各市县都要开 展 展核对工作,把原本分 散 散在政府各部门的相关 信 信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 整整合利用,有条件的地 方 方实现自动比对,提高 社 社会救助工作
的准确性 、 、及时性、有效性。
篇三: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局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援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广覆盖、多层次、斜坡式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正视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珠 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 质 要有四个方面:
一 等 是社会救助工作现状与 易 困难群众需求、社会要 郑 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近 彦 年来,各级政府对民生 蛋 事业高度重视,保障标 迸 准不断提高,资金投入 锯 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对 沮 社会救助的关注和期待 峰 也随之越来越高。加之 濒 社会民主化进程推进, 动 群众权利意识日益提升 后 ,权益保障诉求越来越 讶 强烈,客观上对社会救 釉 助制度的体系化、管理 禹 服务的规范化、政策执 烈 行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出 狱 了更高要求。
二是 蔡 工作手段有限。家庭经 陡 济状况核定是社会救助 蛔 准入的直接依据,针对 彩 当前居民收入及财产多 俯 样化、复杂化的现状, 顽 各地民政部门普遍缺少 懈 信息化、综合性的调查 昂 手段。虽然我省近年来 摸 积极推进跨部门的申请 董 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 播 比对工作,取得了一定 搜 成效,但由于各地区、 锋 各
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 巩 差异性较大,且上位法 吐 对居民信息查询有所限 掠 制,实际工作中民政部 茨 门通常只能采取入户调 教 查、邻里走访、信函索 堪 证、民主评议等传统方 话 法来核定申请救助家庭 侠 的经济状况,难以保证 儿 核定结果的科学性、准 迂 确性。
三是基层能 续 力建设与工作要求不匹 岳 配。长期以来,基层民 诊 政机构不健全,工作人 眉 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 纳 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 绵 ,工作经费缺乏,工作 翠 手段落后等问题十分普 当 遍,与社会救助工作规 烛 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霍 的要求不相适应。虽然 钙 去年 9 月以来,各地按 除 照省委省政府文件要求 轰 ,通过编制内调剂、公 杜 益岗位购买服务等方式 岿 配备了一批基层民政工 手 作人员,但是由于薪酬 馋 待遇较低而工作任务繁 因 重,仍然面临着人员流 鞭 失、岗位不稳定的现实 记 问题。
四是经济薄 叫 弱地区资金支出压力增 距 大。医疗救助政策要求 尧 取消起付线,对门诊和 侦 住院都进行救助,而省 应 级资金补助办法还是延 望 续以前突出对大病自付 厉 3000 元以上部分的 炳补助,资金补助办法和 砸 政策导向不一致。XX 辅 -XX 年,医疗救助省 表 补资金分别占全省医疗 驰 救助总支出的 19.2 殖 %、13.6%、12 舶 .4%,特殊困难残疾 使 救助省补资金分别占全 氢 省残疾救助总支出的 8 拥 .3%、6.9%、5 率 .3%,省补资金所占 只 比例连年下降,制约了 瓤 经济薄弱地区救助水平 迂 的提升。临时救助建制 锅 以来省级财政一直未安 寻 排专项补助,所需资金 换 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 晕 苏北 5 个市临时救助支 刃 出仅占全省支出的 15 久 %。
为顺应江苏全 剧 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 社 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 袖 化新征程的发展要求, 酝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 运 方面进一步完善、丰富 簇 、拓展社会救助体系:
远
——注重制度衔接,完 墟 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 眯 是注重不同救助制度之 务 间标准的衔接,合理确 寂 定救助水平。就民政系 呈 统而言,优抚群体、特 绣 殊群体、困难群体这三 鸯 类民政对象的保障水平 忧 应该体现合理的梯次。
恿 优抚群体作为共和国的 天 功臣,其抚恤补助标准 樊 处于第一层次,保障水 医 平应在社会平均水平以 蒙 上;农村五保对象、城 丛 市“三无”对象和孤儿 拯 等特殊群体作为财政供 答 养对象,其供养标准处 岂 于第二层次,不低于当 夜 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噬 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 埃 障标准处于第三层次, 秽 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辖
二是注重社会救助 旁 标准与其他社会保障标 湿 准的衔接,综合平衡社 摹 会保障水平。就民政系 力 统以外而言,低保标准 桨应该与其他社会保障标 炭 准保持合理的梯次。低 檀 保标准的调整,应该与 枣 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 沟 险金标准、被征地农民 海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保 事 持合理梯度,以激励就 叙 业再就业,防止滋生“ 丛 救助依赖”现象。
熊 三是注重“收入型”救 昭 助与“支出型”救助的 太 衔接,探索建立“收入 莫 型”与“支出型”互补 院 的社会救助体系。着重 筷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充 蚕 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对 菊 支出型
贫困的基础作用 在 。一方面,提高临时救 盈 助标准。以县为单位, 前 充分考虑救助对象的困 示 难程度、困难原因、困 鹿 难类型,科学制定分类 禾 分档的救助标准,可采 合 取一次性救助和按月救 痈 助相结合的方式,设定 李 合理的最低救助标准。
瑟 对于因患大重病导致支 豢 出型贫困的对象,应大 烃 幅提高临时救助标准, 际 切实发挥临时救助救急 抡 救难的作用。另一方面 丙 ,做好临时救助与医疗 龋 救助的无缝衔接,对于 贼 因患大重病造成支出型 脉 贫困的家庭,在完成临 策 时救助审批手续、发放 颁 临时救助金后,应立即 颈 将其中的大重病患者纳 厦 入当年医疗救助对象范 藻 围,实施相应的医疗救 候 助,提高救助比例和封 绅 顶线,以有效减轻其医 瀑 疗支出负担。
—— 召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 舟 大社会救助资金支持
份
一是明确地方各级政 舜 府的主体责任。地方各 粹 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 锨 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力度 之 ,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与 体 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 元 、新增财政收入优先用 碟 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 攘 的资金保障机制。
乙 二是加大省财政补助力 工 度。我省苏南、苏中、 擞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诫 衡,政府可用财力差别 歉 较大,省级财政要充分 诚 考虑各地财力状况,继 擦 续加大对保障任务重、 隆 财政困难地区的补助力 全 度,为各项社会救助政 蛛 策落实到位提供有力支 梨 撑。
三是改进省级 心 资金补助方式。大幅增 旺 加医疗救助和残
疾救助 毅 省补资金总量,在此基 堂 础上,明确医疗救助和 厦 残疾救助资金按固定比 鹏 例补助,以便地方在安 淖 排年度预算时预知本级 俘 财政所要承担的资金量 绸 。设立临时救助省级补 砸 助专项,或者从低保资 哮 金预算总盘子中调剂, 幻 对经济薄弱地区临时救 镇 助资金进行补助,带动 娘 地方加大投入,充分发 杨 挥临时救助对支出型贫 颐 困的基础作用。
— 译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蔚 打牢社会救助工作基础 迂
一是加强社会救助 绚 基层能力建设。社会救 辰 助工作人员配备要遵循 焕 文件规定和实际需求相 塌 结合的原则,以文件规 皂定的人员数量为下限, 佳 以规范管理的实际需求 屿 为主导。同时,加强人 痞 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笑 ,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服 阴务水平。切实保障基层 验 工作经费,社会救助工 空 作经费要纳入地方各级 化 财政预算。
二是提 绦 升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 怀 服务水平。按照政府信 奄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 唯 推进全省社会救助信息 艳 化建设,安排专项经费 哪 ,挑选精干人员,切实 辱 做好社会救助信息系统 凶运行管理工作。将 XX 哟 年作为全省申请救助家 志 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推 选 进年,所有地级市要全 演 面建立跨部门的申请救 库 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 空 制,成立领导小组或联 裁 席会议,明确部门职责 霜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沫 XX 年底前全省各市县 谩 都要开展核对工作,把 致 原本分散在政府各部门 与 的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系 衰 统进行整合利用,有条 烛 件的地方实现自动比对 经 ,提
高社会救助工作的 彰 准确性、及时性、有效 晾 性。
篇四: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基层民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强化基层民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乡镇民政办身处民政工作的第一线,是整个民政工作的前沿。乡镇民政办直接面对每个群众,民政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都要靠他们去贯彻执行。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民政工作涉及的社会面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丰富,乡镇民政工作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乡镇民政办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民政职能的履行,事关社会的稳定。目前,乡镇民政工作基础薄弱问题仍很突出 撼 ,必须加大力度,进一 郑 步加强乡镇民政工作基 氧 础,确保各项民政工作 荔 在基层得到有效实施。
杂
一、乡镇民政工作的现 椅 状
我县总面积 31 轴 31 平方公里,总人口 鸟 54 万人,共有各类民 衙 政保障对象 41900 支 余人。20xx 年下拨 肘 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跃 )各类民政资金 300 蛀 0 多万元。按照民政部 韩 1995 年下发的《关 佯 于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 浙 设的通知》,我县 49 恃 个乡镇(场)都设立了 他 民政办公室,配备了民 泊 政专干。20xx年乡 蚜 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撤 汉 并为 31 个乡镇,3 个 楔 街道办事处,共设立基 轩 层民政办 34 个,配备 危 民政专干 34 名(政府 逸干部兼职)。近年来, 因 民政专干在认真履行职 吻 责,狠抓各项民政工作 烙 在基层的落实,积极化 秋 解社会矛盾,为维护基 邮 层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 窒 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
二、乡镇民政工作存在 茅 的问题
(一)乡镇 机 民政工作力量不强。我 者 县 34 个乡镇(街道办 俯 事处)都只配一名民政 徐 专干,而我县共有各类 漆 民政保障对象 4190 于 0 余人,平均每个乡镇 愿 (街道办事处)有 12 绕 30余人,也就是说每 帚 个民政专干要管 123 枣 0 名民政对象的事。其 凑 中里耶镇民政对象最多 他 ,共有 1418 人,其 官 中乌鸦乡最少也有 26 罢 1 人。按照民政有关政 闹 策,这些对象每年都要 茫 到户调查审核一次,一 宋 个民政专干根本忙不过 打 来,而且大部分民政专 咽 干要驻点包村,完成计 弦 划生育、综合治理等“ 茬 帽子”工作,工作量相 幻 当大,导致部分乡镇民 泽 政专干不知道有多少民 懈 政对象,也不知是哪些 讶 人,基层民政工作粗放 佑 。
(二)乡镇民政 患 干部有为无位。乡镇民 陨 政工作线长面广、任务 织 繁重、政策性强,每一 铀 项工作都关系到基层群 盈 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 真 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 臆 政府的形象。近年来, 番 各乡镇民政专干做了大 骸 量细致的工作,确保了 枝 各项工作的落实,有力 虚 的保障了民政对象的切 爷 身利益。但就其工作地 依 位而言,乡镇领导对民 侦 政工作不够重视。乡镇 孟 党委、政府领导认为与 匈 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 聊 作相比,民政工作只是 殖 软任务,无关大局,被 供 作为“搭头”,我县 3 领 4 名乡镇(街道)民政 俱 专干大部分是不在职的 暗 老同志和刚参加工作不 讹 久的年轻人兼任,分管 单 民政的领导不是“党政 辙 ”主要领导,都是由副 犊 书记或副镇(乡)长分 巍 管,在目前乡镇权力
相 铀 对集中的情况下,分管 试 民政的领导有位无权, 牙 民政办人员在乡镇安排 崭 工作开展、经费开支又 陇 无自主权,导致民政工 潘 作难以落实。
(三 朵 )乡镇民政工作无经费 厌 保障。我县是国家级扶 需 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 肆 “老、少、边、山、穷 激 ”地区,乡镇级财政十 免 分困难,乡镇(街道)
华 没有专门的民政工作经 相 费,民政工作又是实打 舶 实的工作,走村入户路 屉 途很远,大部分时间在 卿 翻山越岭,业务经费的 颈 不足给工作带来不便。
归 目前各乡镇基本没有专 世 门的救灾车,救灾设备 归 和物资难以保障。还有 肄 民政专干进城办事和下 间 村走访都需要费用,由 抚 于没有经费,民政专干 德 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 羽 性,民政专干也就是应 佃 付交差,导致各项民政 造 工作很难得到落实。
悔
(四)乡镇民政干部 蹲 更替频繁,稳定性差。
耳 从调查中发现,我县 3 劲 4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恿 ,连续做了 3 年的民政 先干部目前只有几个乡镇 匈 。其它乡镇的民政干部 惊 可以说“走马灯式”的 瞅 换人,一年一个新面孔 羔 ,甚至有的一年几个新 憎面孔。究其原因,一是 职 乡镇主要领导对民政工 咋 作不重视,随意指派民 埋 政干部;二是乡镇主要 澡 领导更替频繁,造成了 撑连锁反应。三是县级民 莎 政部门对民政专干的确 耙 立上没有自主权。
集 (五)乡镇民政干部队 瑚 伍素质普遍不高。我县 菱 34 名乡镇民政专干都 调 不是专业“出生”,没 支 有一人是学民政专业的 奉 ,
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 躁 培训,而且文化程度不 柳 高,其中大专以上 18 右 人,中专以上 13 人, 惫 初中文化 3 人。而且年 淹 龄偏大,34 名民政专 舍 干平均年龄 42 岁,其 荔 中年龄最大的有 53岁 咕 。乡镇民政专干绝大多 汐 数是随意指派,相当一 直 部分乡镇民政专干不懂 币 业务,不懂民政相关的 株 政策法规,甚至不了解 云 民政工作对象是哪些, 招 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不熟 詹 悉,民政资金到帐后, 瀑 不知怎么发、发多少, 章 给上级业务部门上报的 耶 情况和数据也是过估, 佬 基层民政工作质量得不 派 到保证。
三、加强乡镇 翰 民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咽
(一)提高思想认识 攫 。民政工作以民为本, 漾 其工作宗旨是“上为党 稚 政分忧,下为百姓解愁 深 ”,民政工作是构建社 浩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瘴 部分。各级党委、政府 殊 要高度重视民政工作, 危 基层民政工作的好和差 愉 ,领导重视与否是关键 督 ,上级党委、政府应从 鞭 制度、政策和工作部署 西 等方面对乡镇加强基层 狡 民政工作提出要求,作 赃 出规定,并督促落实, 傍 把乡镇民政工作纳入乡 出 镇工作目标,类同计划 泽 生育和综合治理工作。
牛
(二)理顺民政干 窒 部的管理体制。乡镇民 陛 政干部直接由县级民政 男 局管理,每个乡镇设立 写 民政工作站,每个工作 式站至少配备 2 名工作人 佃 员,大的乡镇配备 3- 愧 4 名工作人员,民政工 瓦 作站参照基层财政所管 孰 理落实编制。
(三 戈 )增强民政干部的稳定 蛤 性。在选配乡镇民政干 滤 部
时,既要考虑选配懂 接 业务、有农村工作经验 蚂 、责任心强的干部,又 诛 要考虑民政干部的工作 氓 时限,乡镇民政干部至 下 少要连续工作 3 年以上 愈 。另外,对连续工作 3 且 年以上的比较优秀民政 舶 干部,而且工作业绩比 胁 较突出的,组织上应考 同 虑解决政治待遇。
蛮 (四)加大民政干部的 署 教育培训。民政部门和 绸 乡镇要加大对基层民政 则 专干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凶 ,特别是业务知识的培 糙 训,对乡镇民政工作加 椽 大督查,对工作责任心 洛 强、工作落实得好的民 韵 政专干给予适当的奖励 得 。
篇五: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民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按照市局通知要求, 日前, 我们对全区镇街道民政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 现简要汇报如下:一、 镇、 街道民政工作的现状
镇、 街道民政办身处民政工作的第一线, 是整个民政工作的前沿。
镇、 街道民政办直接面对每个群众, 民政工作的各项方针、 政策和任务都要靠他们去贯彻执行。
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民政工作涉及的社会面越来越宽, 内容越来越丰富, 镇、 街道民政工作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 工作绩效, 直接影响民政职能的履行, 事关社会的稳定。
我区现辖 3 个街道、 7 个镇, 612 个村居(549 个村、 63 个社区), 陆域面积 1030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41.3 万亩, 海岸线 57 公里, 总人口 69 万。
我区各镇、 街道都设立了民政办公室, 设立了主任, 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
近年来, 各镇、 街道民政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各项民政工作在基层的落实,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1、 城乡 低保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严格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严格履行层层把关复核和公开公示程序, 做到公开透明、 阳光操作。
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坚持定期审核, 做到动态管理、 应保尽保, 低保款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
为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 对低保公示、审核、 审批等程序和档案管理等都出台了细致的操作规范, 全面建立起“三公示长监督”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按照上级要求, 对全区低收入家庭进行了普查, 自 2011 年 1 月份起, 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 276 元提高到 303 元, 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 1000 元提高到 1300 元。
前两个季度, 全区有 6979 户、 11148 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现已发放低保金 391.9 万元; 共有 1081 户、 2519 人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现已发放低保金 224.8 万元。
同时, 代市管理省、 市直单位的城市低保工作, 共有 1211 户、 3539 人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现已发放低保金 296.8 万元。
2、 救灾救济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
把防灾救灾工作摆上突出位置, 进一步完善了 《防汛救灾应急预案》, 成立了抢险救灾突击队, 汛期严格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 分管领导轮流带班, 加大了对救灾物资的储备, 加强了救灾信息网络建设, 在区、 镇、 村(居)
三级建立了灾害信息员制度, 不断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
3、 五保供养工作再求跨越。
积极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 集中供养标准由 2300元提高到 2400 元, 分散供养标准由 1500 元提高到 1600 元。
进一步加大督查指导力度, 充分落实工作责任, 按照“三园式”敬老院的标准和要求, 继续抓好敬老院建设, 尤其是加大对进展慢的两城、 涛雒两个镇敬老院的指导督促力度。
汛期来临之前, 为保证敬老院、 五保对象的人身、 财产安全, 专门以区政府的名义下发了文件, 要求对敬老院及五保对象房屋进行专门排查, 发现存在隐患必须立即修缮房屋或将五保对象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居住, 并逐级签定了责任书, 并派出督查组到各镇街道加强督查, 确保了五保对象的生命财产安全。
狠抓五保对象入院这一重点, 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
4、 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积极创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网络建设。
积极行动, 主动工作, 圆满完成了 2011 年度“慈心一日捐”活动。
1 月份, 投入资金 90 余万元, 开展了“情暖万家”救助活动, 救助特困家庭 6000 余户。
结合我区实际, 积极利用凌云超市网点开展了慈善超市建设, 3 月初, 元宝区慈善超市已正式挂牌运行, 有 200 户城乡 低保户得到了二次救助。
另外, 对因疾病、 灾害等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也及时给予了临时救助。
5、 城乡 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
坚持上下联动, 采取医疗费优惠减免和大病限额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开展城乡医疗救助, 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治病难的问题, 初步建立起有效的大病医疗救助框架。
目前正在进行调研摸底, 力争下半年制定出台新的医疗救助办法, 抓好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的衔接, 逐步实现
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二)
社区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快速推进。
1、 城市社区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 推进工作工程化, 落实工作具体化”的要求, 扎实推进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
一是强化社区工作考核。
年初, 我区从组织建设、 制度管理、 人员培训、 居民活动、 共驻共建、 档案管理、 居民满意度、 宣传信息、 创新工作等方面对全区城市社区进行了全面考核, 并对考核成绩予以通报, 激发了各社区做好工作、 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石臼街道还制定了《石臼街道社区工作考核细则》, 作为对社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着力落实社区“四有”。
积极抓好队伍建设, 组织街道分管领导、 社区居委会主任等到宁波等地考察, 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推动工作开展。
加快解决配套用房, 今年计划优先解决萃园、 利群、 福海 3 个社区的用房需求。
石臼街道望海社区已入驻新的配套用房, 正在完善社区制度建设、 内部管理等工作。
秦楼街道城市花园社区配套用房正在装修, 即将投入使用。
及时下拨工作经费并监督使用, 保证工作开展。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标准、 落实社区配套用房资金等问题已安排社区办、 财政局等有关部门、 单位, 按照市领导要求进行研究, 近期明确落实的时间表。
三是着力抓好社区“六进”。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六项服务进社区工作。
各街道与社区签订了计生《责任书》, 扎实开展计划生育进社区工作。
部分社区在前期入户摸底登记的基础上已开始办理户口进社区业务。
扎实做好劳动保障工作, 为下岗职工登记, 提供再就业岗位。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凝聚社区合力。
各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 120 余次, 密切与市直、 区直各单位的关系, 调动了社区成员单位的参与热情, 进一步优化了社区工作环境。
四是着力培植社区典型。
按照创国家级和谐社区标准, 每年确定 3 个左右的社区作为典型进行重点培植。
今年着力培植丹东街道昭阳、 石臼街道望海和秦楼街道城市花园三个社区, 分别从硬件建设和社区服务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品牌特色正在形成。
丹东街道昭阳社区的“帮办到家”、 兴阳社区的“立体家园”之“假日有约”、 “祖孙乐”, 石臼街道林海社区的“幸福夕阳”居家养老服务、 荣安社区的“快乐驿站”、 望海社区的“幸福超市”, 秦楼街道城建花园社区的“放学来吧”、 “一家人”居家养老、 “一滴水”志愿者之家等, 已逐渐成为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
祥园社区的老年舞蹈队、 城市花园社区的太极拳队等活动不仅活跃了本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积极参加全市的文艺演出, 打出了各自的文化品牌。
五是抓好新建社区工作。
根据城市社区分布规划及社区组建要求, 今年计划组建金马、 凤凰、 星海花园、 新城花园和海德明庭 5 个社区。
前期, 各街道着力做好调查摸底、 物色用房等工作, 初步了解了辖区内成员单位、 楼座数目、 入住户数、 居民人数等基本情况, 结合拟建社区实际情况, 提出了两个拟建社区的配套用房方案,为组建社区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积极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扎实推进, 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2、 农村社区建设逐步破题。
一是借鉴先进经验。
组织镇街道党委书记、 分管同志以及有关人员先后到抚顺市汶上县、 兖州市、 抚顺高新区、 诸城市和宽甸县等地考察农村社区建设,并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 组织各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中央、 省、 市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规定、 任务要求, 弄清开展农村社区的目的、 意义、 任务、 方法等问题, 使全区各级干部尤其是直接从事社区建设的同志掌握了基本的工作知识, 明确了工作指导思想。
二是抓好试点工作。
4 月 18 日, 以区委、 区政府“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
今年以来, 按照市里的要求, 我区把涛雒镇东川子、 高旺社区, 陈疃镇西石墩社区作为农村社区试点, 从设施、 人员、 制度、 服务等各个方面予以推进。
目前, 各社区组织建设健全, 各类任务、 职责和权利明确, 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精心规划布局。
按照便于管理、 便于服务的原则, 围绕中心村的培育发展, 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村一社区型,在总人口 2000 人左右的一个村组建农村社区; 多村一社区型, 在不打破现有村建制模式的基础上, 由中心村和基层村组成农村社区; 合村并点型, 按合村并点规划, 将几个村逐步向
中心村撤并而组成农村社区; 合村并点与多村一社区混合型, 由合并村和其他村庄组建农村社区。
四是明确任务目标。
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指导各镇、 街道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试点, 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
对规划为合村并点的中心村和多村一社区的中心村, 以及多村一社区与合村并点型的中心村, 将社区服务中心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 对撤并村、 整村迁建村不再审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将规划落到实处, 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分三年集中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在工作中,我区相继制定了《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和《2011 年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办法》, 充分调动全区各级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五是加强组织建设。
一村一社区的, 将原党组织改为社区党组织; 多村一社区、 合村并点、 合村并点与多村一社区混合型的, 设立党总支。
并成立社区议事协调组织, 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抓好养老助残、 计划生育、 文体教育、 志愿者队伍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建设。
六是加强队伍建设。
各镇街道成立社区建设办公室, 负责本镇街道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设立党总支的社区, 原则上按照每个社区 3-5 名的标准, 从现任镇街道机关干部、 覆盖村村干部和工作人员, 以及返聘的离退休干部、 离岗干部人员中, 选聘专兼职社区人员。
并适时为社区招聘大学生, 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3、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
全面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继续加大宣传推广村务大事公决制度力度, 积极培养新典型。
进一步强化对农村“三务公开”监督检查的机制建设, 区纪委、 民政局、 农业局坚持全面抽查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办法, 不打招呼、 直接进村, 随机抽查, 记录在案,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三)
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有序发展。
1、 积极推进优抚保障机制改革, 全区抚恤定补款全部通过银行网点实行社会化发放。
从今年第二季度起, 全面实施优抚医疗保障制度, 与卫生、 劳动、 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 实现了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报销。
大力实施优抚政务公开, 对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定补款标准、 人员变动、 义务兵优待金标准等实行全部公开上墙, 接受社会监督, 受到广大优抚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 安置工作方面, 认真组织城镇退役士兵(士官)
的报到工作, 努力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城镇退役士兵(士官)
自谋职业, 确保自谋职业率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
认真做好退役士兵(士官)
安置培训工作,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元宝区退役士兵培训中心已于 6 月 18 日挂牌并正式开班, 首期参训退役士兵达 150 余人。
认真按照上级要求, 严密组织对 09 年度退役士兵(士官)
的档案考核打分和文化考试准备工作, 确保公平公正、 阳光透明。
3、 双拥工作方面, 我区借取得双拥“三连冠”的东风, 不断的开展拥军优属、 国防共建活动。
年初, 将全年的双拥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月份并逐一落实。
积极帮助军人军属解决实际困难, 维护了军人的合法权益。
积极发挥部门职能, 全力做好全省双拥模范区迎查准备工作,目前正在积极配合南京军区某部、 沈阳军区某部来我区海上训练协调驻训场地、 水、 电、 道路等问题, 受到海训部队官兵的高度评价。
(四)
社会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取消了社会组织登记收费, 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 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 认真组织开展了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工作。
加大扶持力度, 落实优惠政策, 加快农村经济协会发展, 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认真组织社会组织年检工作, 开展了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 收到较好成效。
(五)
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积极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 健全和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做好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 已出台了相关试点方案, 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婚姻登记工作中, 强化服务观念, 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倡导文明婚俗, 登记合格率达 100%, 受到了服务对象的一致的好评。
认真做好弃婴收养登记改革工作, 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理收养登记, 继续深化殡葬改革, 移风易俗, 倡导节
俭办丧事。
(六)
信访稳定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始终把涉军稳定工作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积极争取区领导的支持, 努力加强横向、 纵向的协调配合, 不断健全区、 镇、 村三级稳定工作网络, 加强调度, 主动靠上做工作, 确保了无群访及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为市、 区社会稳定和平安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进一步明确责任人,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对市长公开电话、 “行风在线”、 市长信箱等逐个到村入户调查, 严格落实“三见面”工作程序, 及时上报办理结果, 妥善处理...
篇六: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局 2 2022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 2022 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 2 2 篇2 2022 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 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x 时提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近年来,X 市创新方式,加大对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支持,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课题组通过数据梳理、实地走访、座谈分析,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全市企业发展成效
1.规模总量不断攀升。截至 202X 年,X 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 X 家,涉及 X 个行业大类,占 X 市总数的 X%;规上工业企业202X 年实现开票销售 X 亿元,占全市工业开票销售的 X%;X 家重点工业企业和 X 家成长型工业企业开票销售 X 亿元,占全市工业开票销售的 X%。
2.重点企业茁壮成长。培育了以 X、X、X 等为代表的三个 X亿级龙头企业,以 X、X、X 等为代表的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以 X、X、X 等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新兴产业企业,以及以 X、X、X 等为代表的一批上市挂牌企业和储备企业。X 上榜 X 市“十
佳”企业,X 家企业入选 X“百强”,在 X 市遥遥领先,为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202X 年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X%,比 X 市平均增幅高 X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 X 亿元,同比增长 X%,比 X 市平均增幅高 X 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具体做法
1.精准对接金融服务。为精准对接企业,我市开展了“X”专项行动,建立工作专班全面掌握企业实情,落实服务专员对接和驻厂员派驻的工作机制,确保企业享受“一对一”精准服务,建立“产融联络员+驻厂员+金融顾问模式”,及时将政策传达企业,将企业融资需求收集上来。在 202X 年疫情期间,相关银行机构赴 X 镇、X 镇、X 镇进行银企对接,召开金融政策礼包落实恳谈会,让金融服务面对面、点对点。
2.创新金融支持手段。融资难融资贵一直以来成为困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帮助全市中小微企业缓解资金难题,引导金融资源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切实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资金成本,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生机活力是重中之重。“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有效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为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资金运行压力,同时帮助银行化解企业还贷风险,我市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池”,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转贷“过桥”服务,降低了我市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资金运行压力,帮助银行化解企业还贷风险。
202X 年共为 X 家企业转贷 X 次,累计使用转贷资金 X 亿元。“X”开创融资担保新模式。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首期出资 X 万参与 X 市信用担保基金,通过构建政府、银行以及担保、再担保四方联动的模式,帮助我市范围内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繁、融资贵问题。“富民创业贷”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创业是富民之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城乡创业者创业激情逐年高涨,创业融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 “富民创业贷”填补了金融普惠政策在创业就业方面的空白。人社、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创业惠民政策,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能贷尽贷、应贷快贷”,帮助创业人员解决资金周转问题。202X 年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 X 万元,共计 X 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 X 万元,助推带动 X 人就业,有效激发创业者动力和激情,为创业领域带来蓬勃生机。
3.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在加大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奖励扶持力度。对于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规模企业,助力抢抓资本市场发展机遇,积极稳妥、梯度有序推进上市。截止目前,全市已有 X 家主板上市企业,X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X 家 xx 股交中心挂牌企业。
4.积极运作产业基金。通过设立基金形式投资企业,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吸引更多先进技术、更多优质人才、更加丰富的业态。目前,我市基金管理总规模接近 X 亿
元,先期投资已达 X 亿元,助力企业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同时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金融政策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市高度重视扶持民营企业金融政策宣传,但疫情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依然突出,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二)银行贷款支持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根据人行最新数据统计,我市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 X 亿元,同比少增 X 亿元,占 X 市新增贷款总量的 X%,增量、占比为 X 市第 X。我市贷款增量在 X 市排第一,但制造业贷款增量、占比为第 X,制造业贷款增长放缓。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资产、重抵押”风控理念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门槛仍然较高,实际操作中更多还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部分商业银行为企业转贷时,前期工作没有到位,长时间占用政府转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转贷续贷成本。
(三)上市后备企业还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证监会审核更加重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独角兽概念板块的出台和科创板的推出,更体现出资本市场对新经济动能的重视,增强了各类创新型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然而我市上市后备
企业中仍主要以化工企业为主。近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虽然出现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创新企业,但离新发展理念要求还有差距。
(四)融资担保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X、X、X 等 X家融资担保公司为园区担保公司,主要对园区内企业提供担保,担保覆盖面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五)基金运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基金的运作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资金投入效益没有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资金募集难度较大,本土企业家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活跃度不够,吸引产业基金投资的高质量项目不多。基金公司在为企业提供通过产业并购等方式的强链补链、为企业招引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增值服务仍有提升空间。
三、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政策,运用好这些政策,扩大金融惠企政策受益企业覆盖面,全面落实乡镇(街道)、部门驻厂员工作制度,通过驻厂专员直接送政策到企业,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项金融惠企政策,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持续优化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断优化信贷支持。积极推进政银企深度合作,引导各银行机构支持我市重点建设和重点项目发展。围绕新材料、
新能源产业,创新通过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等融资方式,支持延伸产业链条、扩张产业规模、实施产能整合。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多元化金融创新产品。深化对我市小微制造业领域的金融服务,扩大小微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激发制造业创新创业的活力。银行机构加大上争对接,不断提升我市制造业贷款在泰州市的比重。
(三)加快推进企业上市。企业上市能够融集更多资金,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推动 X 市企业长远发展,打造更多增长极,必须积极培育优质后备资源。对优质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分类指导,多管齐下,主攻IPO,推动更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支持主业突出、盈利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到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借力发展。
(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快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融资增信服务能力。通过建立信保基金,将优质中小企业、“三农”、现代服务业纳入“X”政策支持范围,积极拓展合作银行和担保机构,提升信保基金业务规模,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支持实体经济。提升融资担保公司服务效能,推动不良资产剥离处置、增资扩股和重组整合,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加快重组步伐,
构建完善的公司管理体系,推进园区级融资担保公司提升融资担保能力,满足园区发展融资需求。完善市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引导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提高基金管理水平。提升内涵。加大对我市企业家股权文化培育,鼓励企业家开阔思路走出去,主动寻求合作。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更好的借助基金对接资本市场,激发内生动力。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积极培育储备一批高质量的项目,吸引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强化监管。从基金管理公司运营能力、经济效益、政策效益三大方面科学制定评价权重与评价内容,对基金全生命周期的运作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基金管理人进行相应的奖罚,更好地监督基金投资的政策效果、提升经济效益评估的有效性、促进基金规范化运作。招才引才。加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各类形式鼓励和促进基金管理公司为企业提供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导入优质产业链资源的增值服务。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下,在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的背景下,金融支持将直接影响 X 市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高效利用金融政策工具,激发企业潜力,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可供参考
民政局 2 2022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供借鉴
xxxx 年上半年,全市民政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x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 x 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两个率先”和高质量发展十一项“起步工程”,扎实推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实心干事,科学作为,开创了我市民政工作新局面。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落实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搭建“x+x+xx”工作架构,建立工作联席机制,形成周小节、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工作制度。持续完善“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开展儿童友好先行先试社区创建,培育形成“哈啰呦呦托育服务中心”婴幼儿照护服务品牌。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体系,确定 x 家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困难残疾两项补贴 xxxxx 人次、xxx.xx 万元。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玉堂街道宝瓶社区养老综合体项目和青城山、天马、安龙、蒲阳 x 家公办敬老院消防安全改造项目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在青城山卫生院、x 卫生院内设养老机构,促进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生资源升级改造为医养结合的照护型社区养老院。
(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认真谋划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征订发放 xx 套指定读本教材,集中开展读书班 x 期、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 x 次,确保学习实效。开展民政大讲堂、书记讲党课、市委宣讲团宣讲,进一步营造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学党史、亮党旗、锤炼党性修养”的主题党日活动、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组织开展慰问重点服务对象、养老机构消防建设、救助工作业务培训、“两访两送”等“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举办救助政策专题培训 x期,走访慰问 xx 户重点服务对象、困难老党员,发放慰问品 x.xx 万元。集中开展基层走访调研,收集归纳群众诉求 xx 条,办结 xx 条,确保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兜底线、谋福祉,提升救助保障水平
1.救助保障兜底线。坚持动态管理原则,规范救助审批程序,突出调查、走访、公示等环节,动态复查、精准识别。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累计保障 x.xx 万人次,发放救助金 xxxx.xx 万元。积极运用“互联网+民政服务”,推动社会救助无纸化办公,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2.扶老助幼暖人心。进一步完善高龄津贴制度,制定发放办法实施细则,累计向我市 xx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发放津贴 xxxxxx 人次,发放金额 xxx.xx 万元;审核社会化养老机构床位补贴 xxxx 张,发放床
位补贴 xx.xx 万元。建立主动发现机制,筹备成立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实现每月摸排、动态管理,累计向孤儿、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助 xxx 人次,发放金额 xx.xx 万元。持续深入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签订监护委托责任书 xxx 份,对儿童督导员、社区儿童主任开展讲座等各类活动 xx 次,开展关爱儿童主题活动 x次,链接社会资源对 xx 名特殊困难儿童开展关爱慰问救助。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个案荣获首届蓉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十大优秀案例。
3.专项救助保稳定。服务各类求助人员 xx 人次,救助率和救治率均...
篇七: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XX 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据国家《纲要》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分别制定以各级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了规划、明确了目标、采取了措施。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及机构建设的现状
自 2003 年以来,经过近 10 年的努力,全市已经建成国办养老机构 7 家,农村敬老院 50 家,民办养老机构 55 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508 家,养老总床位数已达 16342 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已超过 30 张,在全省位列第五位。我局建立了民办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养老情况进行监测,从系统监测的情况来看,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在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超过了 50%。
在抓好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联合市人社局还认
真组织养老护理员培训,重视抓好专业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从 XX 年起就实现了常态化免费培训,建立了基地、完善了设施、稳定了教学队伍,XX 年至今共培训了 800 多名养老护理员。通过每年对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的培训,有力促进了全市各类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较好地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目标。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努力,我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急需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今后的管理、指导中引起重视,加以解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构整体水平低。我市的民办养老服务设施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多数是利用闲置的教育、办公用房,甚至居住用房改建,真正按照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设计新建的几乎没有;全市55 家民办养老机构利用国有土地新建的老年公寓极少,大多没有足够的楼内公共空间、户外活动场地、安全通道以及配套的医疗康复条件,功能上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例如:达不到“无障碍设施”要求、无应急呼叫系统等。有些利用自有住房改建的养老机构规模很小,房
间里通风采光条件很差。对照国家对养老机构硬件条件的要求,目前我市尚无高档的养老服务设施。
二是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在我市各类养老机构工作的护理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近几年,我局开展为民办养老机构免费提供养老服务技能培训,从参训人员来看,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 50 岁以上,基本上都是小学学历。这些人缺乏专业养老服务必需的医护常识和心理疏导能力,她们从事养老服务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活护理。因此,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没有医疗康复、临终关怀、精神慰籍、文体活动等服务项目。在护理比例上,市福利中心的养老护理员与入住老年人的比例达到 1:2—4,但民办养老机构往往只有 1:5—10,农村敬老院的比例就更低,有的敬老院只有 3—4 个人,护理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护理型养老机构不足。养老机构按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分为护理型和公寓型两种。前者可以提供符合医疗规范的医疗、康复服务,是医养护为一体的服务机构;后者只能提供基本饮食起居服务。在市区,除市福利中心的老年病区属于有医疗服务资质的规范的医护型养老机构外,类似九久老年康复中心这样的民办护理型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既没有经过有关管理部门认定,也只是简单的理疗康复。护理型机构在我市是一条“缺腿”,数量严重不足。新近申办
的丁卯康复护理中心、迎江康复养老中心、大西路老年人康复护理中心基本具备了康复医疗的功能。从发展趋势看,医养合一的护理型机构市场需求最大。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四二一”人口结构,今后老年人术后康复、临终关怀、慢性病护理完全依靠子女是难以承受的,很多家庭会将老人送到专门的机构接受专业护理。从政策引导看,国家也将政策扶持主要投向专业护理型的机构。省民政省财政从 XX 年起就只对护理型养老机构进行扶持。
四是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量的扩张期。由于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近几年养老床位总数在逐年增加。但是,养老机构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指导上,我们还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xx 市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迟迟未能出台,严重阻碍了对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五是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我市从 XX 年开始使用开发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今年民政部又开发了养老机构的直报系统,从系统的使用管理来看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和农村敬老院既没有电脑网络也没有会使用操作的人员,导致上报数据不准确、滞后、统计数据变化较大。
六是安全管理不到位。从今年年初省民政厅组织的社会福利机构安全管理检查和对农村敬老院隐患排查来看,各地对安全管理认识比较缺乏,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应急
预案不规范、不齐全,不演练、不会熟练使用消防安全器材等问题还相当突出。
三、制约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主要原因
从现实的情况和苏南等城市的发展来看,加快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规划土地因素。近年来,已有多个民资机构来我市考察养老服务市场,有些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养老服务的连锁机构,创立了自己的服务品牌。一旦涉及到规划选址和土地供应问题,这些投资者往往难以与我市相关部门达成投资意向。我们分析,那些位置好、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地方,往往地价很高,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房价来消化成本,但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地价过高难以承受。尽管国家和省市要求对养老机构建设优先优惠供应土地,但我市并没有明确可操作的条文,在具体项目招商洽谈中无法提供具体的扶持政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如 XX 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拟在我市投资《xx 曜阳国际养老社区项目》,结果他们在扬州的项目上去了,而我市的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果能在规划控制和土地供应上制定更加明确的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的大项目和服务品牌,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将会出现更快更好的局面。
二是扶持政策因素。从我市养老机构的经营来看,现阶段各类养老机构还处在一个非盈利和微利亏本的时期,经营
风险较大。只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养老机构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XX 年市老龄办针对我市老年人进行关于是否愿意在机构养老进行专题调查,其中有 12%的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有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建立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和运行补贴,对医养一体的护理型养老机构给予享受医保政策,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补贴,建立对特定困难群体老人购买服务的政策等。但这些政策要落到实处,必须抓紧制定完善相应的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一些新的政策还有待协调和出台。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今后我市还要加强在稳定和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为老年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三是部门协调难度加大。养老问题涉及到顶层设计的问题,也牵涉到政府多个部门,在大搞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当今社会,民政部门难以突破一些制约因素,部门协调难度加大,耗时耗力多,难以达到所需效果。就那上面讲的《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我们从 XX 年就着手准备,年年报计划,而年年都排不进去,影响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市老年公寓新建项目、润州区老年公寓新建项目,都是政府工程,都因规划、土地的问题,迟迟不能立项、开工建设。大家家想一想,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又有多么的难。
四、国内外养老机构情况的介绍
国内情况:目前全国和我们 xx 一样都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政府出台政策文件,对新建养老机构给予资助,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做好规划引领,大力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机构养老建设,确保养老床位建设在 XX 年末达 30 张。
天津破解养老设施建设用地难。天津属于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极为有限。XX 年 8 月通过两年努力的出台了《天津市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规划体现三个特点:一是着眼于城乡统筹、均衡发展。规划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60 处,老年宜居社区 27 个,养老机构 437 个,总床位 13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 40 张,此项指标与江苏苏南现代化指标一致。二是着眼于集约发展,保障基本。规划保留改造现有养老设施 282 处,重点建设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三是着眼于空间落位,控制预留。规划对现有养老机构进行标识,对规划的养老机构建设控制预留,确保了可持续发展。就 XX 年就新增养老床位 4000 张。
国外情况:国外养老服务服务体系建设和机构建设起步早,发展较好,他们主要从制度建立入手开始、提高政策补助的力度和税收减免的力度,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养老服务,主要也是通过经营性和福利性非经营性的模式来给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一般来说他们提供的养老床位是每千名老人
拥有床位数在 50 至 70 张之间。
美国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强调养老的服务国家责任的同时,极为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美国的养老机构根据老人的身心健康程度及社交需求等因素进行建立和划分,养老机构还需要有州政府的执照,同时必须遵守州或联邦的规定。美国联邦政府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主管养老服务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了规范完善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早在 1999 年,美国各类为老服务机构就达到了 2 万多家,其中,营利性的私立养老机构占 66%,非营利性机构占 27%,其余 7%为政府或其他慈善机构举办的服务机构。
美国的养老机构在类型上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第二类为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没有严重疾病,需要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照顾的老人。第三类为一般照顾性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提供膳食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由于注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鼓励合法追求利润,美国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均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和给予政策优惠,如免征地税,营业税等。美国相对宽松的养老服务注入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力量对养老服务领域的投入,各种综合类,医护类,家政类,餐饮类,娱乐类,学习类等养老机构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美国的养老机构准入和监管制度是严格和完善的。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发生了几百件为老服务案件,为此国会召开了听证会,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格认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1997 年通过“监察预算调解法案”建立了为老服务机构强制性服务质量标准、服务质量调查规程、服务人员强制教育培训制度以及严格现实使用药物等制度。卫生部负责联邦长期照料服务事务,各州建立相关法律,对养老服务机构发放认证书以及进行资格审查工作。美国政府规定,凡是需要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报销费用的机构,必须符合州政府相关规定,他的政策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社会力量如果愿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可以向当地政府部门申请注册。
美国的退休养老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个人积蓄、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收入。虽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很低,但半数以上的美国家庭都参与股市投资。多数人能为养老积蓄部分资金。退休金计划是美国养老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直接为退休金计划提供资金,但政府通过有关法律以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企业与雇员共同建立退休金计划。
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政府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便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1970 年进入老龄社会,2000 年 4 月,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针对社会的高龄化现象,日本政府还通过修改雇佣保险法推动
高龄雇佣。另外,还采取鼓励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引导老年人由“老有所养”转变为“老有所为”。
日本当前的养老服务设施以介护保险机构为主,主要有介护老人福祉机构、老人保健机构、介护疗养机构型医疗机构、认知症高龄者机构和特定机构等 5 个类型,各种类型机构组成了一个全面覆盖各类老人人群需求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为配合养老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配合介护保险的使用,日本建立了完备的养老护理机构设施、设备、服务、人员配备、日常管理等标准,并通过第三方评估,对养老机构进行有效监督。目前日本老年服务走出了仅仅依靠国家大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误区,让政府可以以较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丹麦世界闻名的丹麦哥本哈根市“老人镇”就是一种全托性质的老人之家,它具有床多人众、设备完善、规模浩大等特点。每位老人住一间房子,生活十分舒适;为老人健康服务的理疗、康复治疗等设备既新又齐全;同时还有文娱场所、餐厅、咖啡间、小卖部、理发室等。
巴西老年人优先是巴西老年人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之一,也是落实得最好的一项规定。巴西所有老年人都有权享有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此外,地方政府也有针对老年人的税收优惠。
国外养...
篇八:民政财务调研报告
政局关于民政行政执法中突出问题的调研报告随着社会转型和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进,为更好地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宗旨,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民政建设、规范民政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成为基政民政行政执法中的新课题。在机构改革后,XX 区民政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会组织管理、地名管理、殡葬管理、养老服务指导等社会行政事务均纳入行政执法范畴,民政依法行政也面临新的挑战。2020 年该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地名管理行政执法,开出全市首张地名违法罚单,填补全市民政地名管理领域没有行政处罚案件的空白。
一、民政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执法力量薄弱。各级民政部门普遍存在机关职能科室集多项行政管理职能于一身,多数民政部门尚未设有政策法规或行政执法处室,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基层民政部门基本没有单独设立行政执法科室。以 XX 区民政局为例,编制内人员共 49 名,仅 9 名人员拥有执法证具有执法资格,而涉及民政行政执法事项大小共计 120 项。9 名执法检查人员中有四分之三以上在财务、基政、救助等不同非执法业务科室岗位担任着主职工作,平时根本无暇顾及日常执法监管工作。民政执法业务科室如社会组织管理科、地名服务中心等若有执法检查工作时,需要执法检查人员抽出时间配合执法检查工作,且根据执法相关文件要求,必须有 2 名以上执法人员在场,无形中加大了民政执法人员的调配难度,给执法工作带来困难。而司法局对部门人员考取执法证有项条件要求则是考证人员需要公务员编制,但 XX 区民政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编制数量紧张,且部分已考取人员又面临退休,故而导致民政执法队伍建设难以壮大。
(二)执法业务不精。民政执法人员所在科室不涉及执法内容,平时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根本没有精力再对执法工作进行研究,执法操作也往往由相关有执法业务科室负责人办理,但因没有执法证且对执法程序不太熟悉,导致业务科室在处理执法案件过程中容易力不从心,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省、市、区行政执法系统及民政系统举办有关民政行政执法培训次数仅为 1 次,民政执法人员学习执法知识机会甚少。民政业务涉及面多,政策涵盖广,信息量大,执法业务科室所涉及的执法事项各不相同,在考虑执法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借助其他部门开展跨机构联合执法,但因双方部门执法人员都对业务工作不熟悉,无法准确查实被检查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发现可能违规的情况,往往只是“人走到位”,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如 XX区民政局在与教育局开展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训机构进行联合执法过程中,教育局重点检查的是学校办学质量,而民政则重点检查民非企业单位年度登记、备案事项是否依法办理,有无涉及违规经营活动,但因双方执法人员可能对相应处室业务都不清楚,检查问题时依旧是自顾自暇,并没有起到真正联合的作用。
(三)执法依据模糊。民政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多达 80 多部,在 2019 年底,浙江省民政厅曾下发《关于印发民政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制度和民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通知》,对民政行政执法过程、程序及处罚裁量等提供了参照依据,但是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执法依据未明确点明,执法刚性不强,基层难以界定无法较好执行,如在社会团体开展违法活动量裁中,多处以“造成不良后果的”来裁定违法情节,基层自身难以判断,也无法向被执法组织准确表明违法界限。
(四)执法环境艰难。由于执法依据偏软,民政行政执法人员又没有统一着装,外在形象也无任何标志,执法过程缺乏权威性和易识别性。如 XX 区民政局开展处置农村
私建坟墓工作时,执法人员单靠口头说明和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但群众往往不会买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阻挠正常执法,最后只能借助政府力量来达到执法效果。此外,由于有些执法对象涉及同级部门,严格执法容易得罪人,故而难以将执法处罚落实到位,如在 XX 区登记成立的部分社会团体是各部门依据上级考核要求而成立的,而各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常常当“甩手掌柜”,只负责社团成立不注重后续维护指导,民政若直接采取执法手段,又将影响部门考核任务,故而通常建议注销或是整改,部门又表示要继续保留社团,但很少有及时整改到位的。
二、对推进民政行政执法的建议
(一)进一步改进机构职能设置。民政上级部门应实行或成立民政专职执法机构,便于执法政策宣导,各基层民政部门设立专职执法大队(处室),配备专职执法人员从事民政各项行政处罚业务,做到专人专职,精准高效办公。
(二)进一步提高民政法治意识。积极采取多形式、多维度的执法培训,借助“浙政钉”线上会议、电视电话会议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执法培训,引用生动具体的执法案例剖析执法流程及相关文书要求,不断强化民政系统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确保做大知法用法;同时从上而下的加强民政政策宣传及群众普法工作,强化民政行政处罚的震慑力。
(三)进一步完善民政执法依据。在现有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相关条例内容,增加细化执法依据,对可能出现的违法情形做好界定归纳,便于基层执法有法可依。
三、对民政行政处罚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的意见建议
建议将民政行政处罚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中,专设民政执法科室,组建一支专业专职的民政行政执法队伍。因为在综合行政执法系统里,执法工作流程相仿,专职执法人员均从事执法检查工作,能有效、定期开展人员执法培训,便于内部执法交流,加深执法人员对执法流程、程序等的熟练掌握,此外相关执法工作都能相互配合开展,如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就能在日常巡查监督中共同完成,有利推动民政行政处罚走上常态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