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的祝贺信6篇百年校庆的祝贺信 百年校庆的祝贺信 庆典赋 贺芦台一中百年校庆天高见祥瑞,感丽日之和风;地厚存幽深,育满眼之葱翠。 渤海之滨,聚紫气岚风于佳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校庆的祝贺信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百年校庆的祝贺信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篇二:百年校庆的祝贺信
赋贺芦台一中百年校庆 天高见祥瑞, 感丽日之和风; 地厚存幽深, 育满眼之葱翠。
渤海之滨, 聚紫气岚风于佳地; 蓟运河畔, 汇师生庆典于芦台。
和时代发展之步履, 怀育人成才之佳梦。
忆古人, 奠定百年之伟业; 待来者, 绘就宏伟之蓝图。
极佳之地, 座拥渤海之襟怀; 吐故纳新, 尽得津郊之气韵; 修身厉行, 沐浴蓟运之岚风; 博学强识, 感领心耕之才学。
今日之庆典, 来之不易矣!
源前辈之艰辛, 得师生之鼎力。
厚积薄发, 感前人之积淀; 求实创新, 担时代之重任。
宏图之愿, 当百倍努力于前人; 时不我待, 定全力以赴于当下。
夫高堂丽舍, 筑巢之基, 表象之美; 鸿儒大师, 固本之基, 内涵之美。
表象者, 犹丹葵置于厅堂,陈设之美; 内涵者, 犹芝兰生于深谷, 幽淡之香。
花期盛短, 兰香久长。
无表象无以储内涵,无内涵无以达表象。
故, 今日之庆典, 植梧凤至之举, 播花蜂来之功。
凤蜂均至, 此庆典之幸也!
沿路直行, 何不壮哉!
何不兴乎!
庆典之盛, 校启新程, 吾辈之幸!
庆典之境, 天地和同, 愚笔难叙!
庆典之谛, 千古珪璋,拙文岂达!
篇三:百年校庆的祝贺信
校长徐立之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的致辞Speech at the HKU Centenary Ceremony
by Professor Lap-Chee Tsui, Vice-Chancellor of HKU August 18,2011 港大校长徐立之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的致辞 2011 年 8 月 18 日
Vice Premier Mr Li Keqiang, Minister of Education Mr Yuan Guiren, Mr Chancellor, Distinguished Guests, Members of the HKU Family, Ladies and Gentlemen: 尊敬的李克强副总理 袁贵仁部长 校监先生 各位来宾 各位香港大学大家庭的成员
Good morning! 早安
And,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 would like to welcome you to the University this mor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celebrate with us the University’s Centenary. 我谨代表香港大学欢迎各位莅临本校并多谢大家出席今天的百周年校庆典礼。
The last century has witnes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Hong Kong,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be it technological, economical, social or political. 回顾过去一个世纪香港大学见证了香港、中国、以至全球在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翻天覆地的转变。
The University has also moved with the tim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and evolved from an institute with only three areas of studies to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of many disciplines. As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e, we share the global challenges at the forefront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s. 在过去这一百年香港大学与时并进由一所只有三个学院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今日设有多元学科的综合型大学。
港大作为国际学术界一员 与同侪共同面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挑战。
Indeed, the birth of this first and foremost University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and China. It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the two governments, in Hong Kong and in Canton (now Guangdong), despite the rather delicate Sino-British relations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It could have been an impossible dream, had it not been for those who believed in the need for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generosity of those who wished to see one built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作为香港的第一所大学 香港大学的诞生绝对是香港和中国历史的重要一部份。
虽然当时正值英国与晚清关系微妙时期但在香港与广东政府共同努力下港大结果顺利成立。当然这个梦想最终能够如愿以偿 全赖一群深信香港需要建立一所大学的有识之士 以及一众希望能够为中国及世界建立一所优质大学的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1911; however, it has been a constant debate among our alumni and the community at large as to whether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dated back to 1887,the year when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was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Adding to this debate was the famous quote from Dr Sun Yat-sen, one of the first graduates of the College: He said, "I feel as though I have returned home because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re the birthplace of my knowledge." That was what Dr Sun told the students in this great hall, back in 1923. 香港大学于 1911 年正式成立然而我们的旧生与社会大众经常讨论应否追溯至 1887 年以港大前身-香港西医书院成立之时为始 尤其是该书院首届毕业生孙中山先生 在 1923 年就在这个大礼堂内与学生所说的一番话他说 “我有如游子归家因为香港与香港大学是我知识的诞生地” 。
Despite these academic arguments,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students and alumni have so shaped HKU that it has gained a momentum of its own, transcending time and changes, as a university should. The enlighten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the University is now further enriched by the wealth of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ur graduates have moved beyond careers in the civil service, to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y have moved beyond Hong Kong. 儘管经常有这种学术争论但在历代的学者、学生及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港大跨越了时间与转变的考验成为一所充满动力的学府。港大除了提供活泼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外亦已成为许多突破性研究的发展基地。
我们的毕业生除加入政府服务或投身香港不同机构 在各个领域发挥所长外还在海外开创事业作出贡献。
HKU remains a guardian of knowledge, an incubator of ideas and innovations, a cradle for new intellect and talent, and a pioneer in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今天的香港大学一如既往是知识的捍卫者、创意和创新的孕育者是新进知识份子和人才的摇篮以及社会良知和责任的先驱者。
Indeed, universities are among the most enduring institutions of any society; they are its soul and they bring hope. 诚然大学是任何社会中最历久不衰的机构也是社会的灵魂为大家带来希望。
It is in this spirit that we celebrate our Centenary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 Let me elaborate this further, in three aspects. 我们秉持这种精神和价值在庆祝创校一百周年的同时亦展望未来。在此本人想从三方面加以阐释。
First, despite vari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its motherl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never ceased to play its unique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Apart from Sun Yat-sen, many alumni have contributed direc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land in the past Century. In addition, HKU graduates have played essential parts in building the great modern metropolis of Hong Kong, which in turn has proved to be an asset to its motherland. 首先纵使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微妙多变但香港大学对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使命始终如一。除了孙中山先生之外许多位卓越的校友亦曾为建设中国贡献良多。再者港大毕业生对于建设香港这个现代化大都会一直不遗馀力亦间接成为了祖国发展的一大资产。
However, as China moves forward, HKU mus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lay an even bigger role at a higher level, to support and fulfill the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HKU must see and establish itself as a key institution in China. 然而随着中国继续向前迈进香港大学亦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以迎合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达成此目标港大应当视自己为中国的一所重要的学府并在这方面奠定自己的地位。
Second, a hundred years ago, HKU was already an international hub for intellectuals, as most, if not all, of the teachers were expatriates and two-thirds of the students were non-Chinese. Notwithstanding fluctuations in the past century, HKU has retained its international outlook. We are privileged to have a great assembly of the finest scholars, brightest students and world citizen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 and cultures, all under one roof. 第二即使在一百年以前港大已经是国际知识份子的汇集之地。我们的教师大部份为海外教授而三分之二的学生为非华裔。尽管经历百年的风云变幻港大的国际定位始终不变。今天我们汇聚了无数的优秀学者、精英学生以及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世界公民这些都成就了我们的优势。
This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which has grown well beyond the original legacy, has made us the unusual test case of being the mos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within a Chinese community on Chinese soil.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sed world, HKU also has a clear responsibility to further bridge China and the world, and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在丰富的历史背景下 这个国际化的社群 令我们成为中国领土上华人社群中最国际化的学府。在这个全球化发展一日千里的世代港大毫无疑问地担当着桥梁的角色推进中国与世界沟通,亦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Third, we cannot pretend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stable and peaceful world. We face natural disasters almost everyday, energy shortages, global warm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curring epidemics, man-made accidents, precarious economic crises, abrupt social turmoil and unwanted wars. We know that some of these are unavoidable, so we have to do our best to mitigate or learn to overcome their effects with our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For the entirely avoidable ones, however,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safegu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champion the restoration of human values.
第三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身处的世界并非稳定和平。我们每天面对不断发生的天灾事故、能源短缺、 全球暖化、 突如其来的传染疾病、 一再发生的大型疫症 再加上种种的人为意外、难以预料的经济危机、 突发的社会动乱 还有令人扼腕的战乱纷争。
我们知道上述种种问题有时无可避免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当凭科学知识和崭新科技尽力减轻和克服这些问题。可是对于能够加以避免的难题时我们确有责任争取可持续发展捍卫人文价值的重建。
In this respect, we have to thank HKU’s founders for their wisdom in choosing the brilliant university motto“mingde gewu”(明德格物).
为此我们为港大创校先贤留给我们“明德格物”这句校训心存感恩。
Ladies and gentlemen, please allow me to switch to Chinese for a moment.
“明德” 、 “格物”是香港大学的校训。二语都出自“四书”中的《大学》 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简单来说港大学生需要“明德” 使与生俱来的光明皎洁的德性彰显出来并将它发扬光大推己及人同时又必需要有“格物”这个基本工夫来穷究事物的原理追求渊博的知识。从“格物” 、 “致知” 到“明明德于天下” 不只是求学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
所以我们很感谢先贤给我们的校训–“明德” 、 “格物” 这个道理不只是适用于过去港大的一百年、或者是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在今天和将来的地球村更是意义重大。而我们校训的拉丁文版本Sapientia et Virtus也是从中文翻译过去的。
Ladies and gentlemen, I just explained the origin of our HKU motto, which came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 Great Learning. Although it was beautifully translated into Latin: Sapientia et Virtus, meaning wisdom and virtue, in English, the translation could only capture part of the original essence. 各位来宾刚才我用中文粗略解析港大校训内容是源自“四书”中的《大学》 虽然译成优美的拉丁文 Sapientia et Virtus即英文的 wisdom 和 virtue但这个翻译也许仍未能完全捕捉原文的神髓。
In any case, it is in the context of wisdom and virtue that we celebrate our Centenary. The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heritage and service” represent the missions of our multiple roles to be a knowledge hub for learning and research, a cultural crossroads where East meets West and the past illuminates the future, and a service platform where the University nurtures global citizens and is itself nurtured by the community. 今日我们庆祝创校一百周年就是要发扬“明德” 、 “格物”的真义。我们以“知识、传承、服务”来展示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努力成为学习与研究的学术枢纽荟萃东西文化以承先启后建立一个培育国际公民并为社会所珍惜的服务平台。
Amidst our festive celebrations, we could not help asking ourselves: What do we treasure? HKU is a community that cherishes openness, diversity and freedom, which have evolved into o...
篇四:百年校庆的祝贺信
校庆邀请函亲爱的王坤校友: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2012 年 9 月 25 日,河南大学将迎来 100 周年华诞。这不仅是河南大学全体师生的盛大节日,也是河南大学所有校友的盛大节日!在此,我们谨代表全校 5 万余名师生,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所有海内外校友表示诚挚感谢,并热忱邀请您重回母校,与我们共同见证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深情回顾河南大学 100 年风雨征途,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艰难初创,到国立河南大学的空前鼎盛,到新世纪河南大学的日益繁荣,学校在磨砺中不断前进,在奋斗中不断跨越,母校迈出的每一步坚实的步伐,都浸透着所有校友的汗水,铭刻着所有校友的艰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深切怀念为河南大学的繁荣发展建立不朽功勋的先辈们,范文澜、冯友兰、嵇文甫,尹达、邓拓、白寿彝,一代一代河大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用青春与智慧,谱写了河南大学发展史上光荣与辉煌的篇章,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闪耀在河南大学璀璨的星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十分牵挂从河南大学分离、与河南大学合并的学校和院系中所有的校友,你们曾经的付出与努力,与其他河南大学校友的心血与汗水,共同汇聚成了推动河南大学不断发展、日益强盛的不竭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分外想念漂泊海外的校友,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国度,有着什么样的信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始终坚信,
岁月可能改变了你的容颜,但永远抹平不了你对母校的记忆,改变不了你对母校的深情,河南大学这块美丽的土地,永远让你魂牵梦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倍加珍惜学校取得的每一份成就,今天的河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 12 个学科门类、87 个本科专业、1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8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 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具有从本科生教育到博士后培养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性大学,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都已今非昔比,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变成美好现实!
亲爱的校友,河南大学光荣的历史,是由全体校友共同写就;河
南大学辉煌的未来,需要全体校友共同创造。我们诚挚欢迎各位校友届时返回母校,与我们畅叙别情、共享盛典、共谋发展!
党委书记关爱和
河南大学
校 长娄源功
2012 年 8 月 28 日
邀请函
尊敬的 XX 中学离退休老教师:
20XX 年 XX 月 XX 日上午十点,我们 XX 中学将举办建校百年庆典大会。一百年砥砺前行,其中有您坚定的步伐;一百年豪歌向天,其中有您嘹亮的呐喊!学校不曾忘记您的辛勤付出,永远传承您的高风亮节!在百年校庆的大喜日子里,怎能没有您的出席?故特在此向我校广大离退休老教师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您届时到校参加庆典大会。
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XX 中学校长
XXXX
20XX 年 XX 月 XX 日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研究生校友返校邀请函
尊敬的研究生学长,亲爱的研究生校友:
您好!
巍巍吾校,世纪沧桑,紫荆竞妍,春意正盎;水清木华,煌煌上庠,滋兰树蕙,薪传八方。
韶华似水,百年辉煌,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伟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悠悠百载,求索征程,我们的母校在时代大潮中乘风驭浪,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魅力,为祖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众流合注,霈为大川;群山出材,巍成广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 1984 年,是我国 1978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第一批研究生院之一,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今,我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宗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努力践行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
沧桑砺洗,春华秋实,母校的每一点发展和进步都凝聚着您的一份关爱与支持,您度过的心清气华的研究生岁月已沉淀为人生中的宝贵回忆,也已是母校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凝结成了清华园独有的风骨。清华的风物,荷塘月色、水木春荫、闻亭钟影、日晷悬针??您可曾梦萦情牵?清华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追求卓越??您可曾永铭心骨?
流金岁月,如歌年华,心中深藏的那份清华情怀,与母校息息相通的赤子深情,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亲爱的研究生校友,母校的发展壮大和辉煌成就,凝聚着您的智慧和心血,融汇着您的期盼与祝福,百年校庆盛典也离不开
您的关
注和参与。为凝聚校友,砥砺后昆,重温往昔时光,感受今日母校,共筑明日清华,学校决定于 2011 年 4 月 23日下午隆重举行“百年校庆研究生校友返校纪念大会”
水兮木兮,日月清华。值此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校庆之际,我们向海内外广大研究生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并诚挚地邀请您重返美丽的清华园,与全校师生一道,齐襄盛典,见证历史,同谱华章,畅叙情谊,亲睹清华百年新姿,共话母校未来发展。
期待您拨冗光临,共襄盛会!2011 年 4 月 23 日下午,期待与您共聚清华园,百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因场地容量有限,将采用报名确认制;为了更好地为您服务,我们设立了研究生校友返校专项助理,负责各院系校友联系工作。
敬颂
春祺!
清华校友总会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2011 年 1 月 30 日
东华大学 60 周年校庆校友返校邀请函 尊敬的研究生学长,亲爱的研究生校友:
您好!
东华——那是我们知识之花最初萌芽的地方,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永远铭记。2011 年 10 月 28 日,东华大学将迎来 60 周年华诞。60 年来,东华大学以国运为己任、以学术为追求、以人才为根本,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奋勇前行。昔日,您带着梦想来到母校,壮志满怀踏上征途;今天,您的辉煌成就成为母校最亮丽的名片,更激励着每一位母校人拼搏奋进。
弦歌不绝,践行不息。
母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友的关心和支持,值此 60 周年校庆之际,特向您发出捐赠邀请。您的慷慨捐赠将成为每个母校人心间的温暖传递,更将在母校的发展过程中留下隽永的记忆。回顾六十年风雨历程,我们感慨万千: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师资力量稳步提高,教学业绩引人瞩目。
经世纬国六十载,创新超越铸辉煌。诚挚期盼和热情邀请海内外校友重回母校,齐心聚力、共耀东华!
这个四月,时间会稍稍停脚,因为我们今天要回东华,我们共同的家!亲爱的校友们,2010 年 4 月 23 日,东华大学校友返校日将在绿树青葱、春意盎然的江湾校区举行。复旦大学校友会热诚地期待你和家人一起回到复旦,走一走校园林荫路,讲一件你我同窗故事,听一听同学新消息,重温我们在母校的美好回忆。
此次返校日中,我们特别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孩子在江湾的绿茵地上
玩耍;和老友们来一场网球对决;食堂重温当年校园生活细节,鸡尾酒会上享受美酒、交流思想;晚会上的精彩演出、真情互动一定会让你意犹未尽,带一份感动和温情回家。
2009 年 9 月 19 日,复旦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在校友们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借此 5 月相聚之时,校友会财经分会也将正式成立。让我们用热情、感恩之心一起庆祝母校第 105 个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再次诚挚邀请你和家人重返母校,与我们一同相聚江湾,再续友情。
这个五月,就让时间稍稍停脚,因为我们今天要回复旦,我们共同的家!
复旦大学校友会
复旦大学外联处校友办
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二十年前,我们青春的梦想从复旦起航;二十年来,复旦人成为我们的第一称呼;时光荏苒,曾经的羞涩青年如今笑傲职场;但奔波碌碌,复旦的校园记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亲爱的校友们!2010 年 5 月 29 日,让我们带上孩子、家人一起回到复旦,走一走校园林荫路,讲一讲你们旧故事,
听一听同学新消息,让时间稍稍停脚,因为我们今天要回复旦,我们共同的家。
东华大学
2010 年 12 月
六十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六十年的时间,可以历练一所学校,我们走过艰辛,走过辉煌,曾经在困境中追求突破,在璀璨中点亮斗志。
回眸六十年,卓然不凡。山东轻工业学院走过了脚踏实地、诲人不倦的六十年,走过了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六十年。六十年来,山东轻工业学院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打造了山东轻工业学院昨日的辉煌;用知识和智慧,挺起了山东轻工业学院今日的脊梁;用博爱和文明,积淀了山东轻工业学院丰厚的底蕴;用豪情和壮志,书写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壮丽的篇章。真可谓:耕耘共收获一色,奋斗与成绩齐飞。
六十年前,您没有丰厚的资本,没有辉煌的背景,在您的面前只有一片从未开垦过的土地。可您却从未怨过命运的不公,从未哀叹土地的贫瘠。您只是微笑地告诉着自己:“一切都将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后又挽起袖子白手起家。
六十年后的今天,经历了多少个的春花秋实,面对那傲人的成就,您依然只是谦虚地告诉自己:“我要做的还有很多。”那是因为您明白这份殊荣来之不易。尽管您朴素依
然,岁月的磨难却使您脸上有了一种高贵而又令人尊敬的光芒。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已过去了,路途中,多少坎坷被您一笑而过,多少走向光明与黑暗的岔路口,您作出了坚定的选择,一切阻碍您的绊脚石,都被您那聪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移开,一切困难都烟消云散,天高云淡。默默奉献的您,终于以辉煌的成绩誉满虞北大地。
六十年的光阴啊,白驹过隙。岁月的无情带不走您的青春激情,您美丽依然,因为您的心总是与莘莘学子紧紧联系在一起,总是不断地迸发出年轻的活力。
六十年的岁月啊,却又悠长得如同一本书,在这本书中镌刻了太多人的名字,太多动人的故事。您见证了这些名字背后太多的欢笑与泪水。您微笑着,不知疲倦地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摆渡到了彼岸。
六十年的光阴,能冲淡某些事,但也能将许多事更加的刻骨铭心。沥中,您无悔的执着谱写出了一页页的光辉,您瘦弱的肩膀坚实地挑起了虞北人教育的大梁,您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沥中学生前进,而我们则想用我们的心声来表达我们对您最真挚的爱意。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耕耘不辍;六十年坚定无悔;六十年桃李满园。
今天,我们以东华大学为荣;明天,东华大学以我们为骄傲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转眼,我们已阔别母校二十
余载。二十年前,我们青春的梦想从复旦起航;二十年来,复旦人成为我们的第一称呼;时光荏苒,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笑傲职场;但奔波碌碌中,复旦的校园记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篇五:百年校庆的祝贺信
004 年 11 月 5 日第 157 期
刊头题字
程十发电话:
(021) 57830821
电子信箱:
sjezxyh@sj. net. cn上 海 市 松 江 二 中 校 友 会 编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贺信 上海市松江二中:
金秋岁月 , 上海市松江二中迎来了 自 己的百年华诞, 这是松江二中一个神圣光辉的日 子。
值此, 四川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政及全校师生员 工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100 年来, 上海市松江二中恪守先进的教育理念, 务实进取,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 大批优秀人才,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写下了 浓墨重彩的篇章,松江二中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成为许多 学子心目中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 这是松江二中人的骄傲, 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骄傲。
上海市松江二中和四川 师大附中都承担着发挥基础教育示范性、 辐射性功能的重任。
而今, 百年名校松江二中正在改革的前沿搏击风浪, 奋勇 向前, 形成了 有目 共睹的良好发展势头, 我们衷心祝愿贵校立足于已有成就, 实现跨越式发展, 再创更大的辉煌!
祝:
上海市松江二中百年校庆取得圆满成功!
四川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旭保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贺信 乔世伟校长、 朱佩华书记:
承邀参加贵校百年校庆, 不胜荣幸!
松江二中, 我区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开创性, 示范性地带领着我们向前, 为我区教育作出巨大贡献, 也时时给我们这些学校予以指导和关爱。
在这喜庆日 子, 我代表学校向贵校表示诚挚的祝贺和敬意。
祝百岁二中永葆青春活力, 腾飞, 向前, 成为全国一流学校。
10 月 16 日 , 亦逢上海师范大学 50 周年校庆, 我奉命前往, 难以分身。
故特请肖 铭校长代表我前来贵校道贺, 遗憾之处, 恭请见谅!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章绍岩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上海市松江二中:
值此金秋时节, 欣闻贵校举行建校 100 周年庆典。
我谨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 语学校全体师生向贵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问候!
祝贵校永创辉煌!
祝我们两校的友谊源远流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崔德明贺松江二中百年华诞 统计局
冯水火 悠悠岁月 百年情, 莘莘学子沐恩深。
桃李芬芳结硕果, 耕耘艰辛铸美名。
盛世重教舍尔谁, 倾力育才赤子心。
振兴社稷必争先, 处世自 强母校人。
辽宁省实验中学贺信 尊敬的上海市松江二中乔世伟校长及全校师生:你们好!
欣悉贵校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我谨代表辽宁省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向您并通过您向贵校全体辛勤耕耘的园丁与刻苦学习 、 努力拼搏的莘莘学子致以诚挚、 热烈的祝贺, 对贵校百年以来为国 家及沈阳市的教育事业所做出 的突出 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材储栋梁, 学贯古今;
人才摇篮, 望重儒林。
愿贵校能够为祖国 培养出 更多 更好更优秀的人才。
祝贵校校庆活动圆满成功!
我因 工作忙不能亲自 参加贵校校庆活动, 对此, 我深表歉意, 还望校长海涵。
顺送商祺, 一切康适。
辽宁省实验中学副校长
张玉琴八六届校友金胜汶贺信 尊敬的母校老师、 学弟学妹们:
我于 1980 年至 1986 年在松江二中度过了 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少年时光, 六年的学习 和寄宿生活仍然记忆犹新。
母校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使我学到了 各种知识, 也教会了 我如何做人, 受益终身。
我时常以“二中人” 为傲。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值此母校百年华诞之际。
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 并祝愿母校更加辉煌。学生:
金胜汶附简历:
1980- 1986:
松江二中初中( 2)
班、 高中( 6)班 1986- 1995:
同济大学本科、 硕士、 博士 1996- 1999:
美国加州大学 SantaCruz 分校博士后、 助理研究教授 2000:
GX 公司 高级研究员
2000- 至今:
继续从事石 油地球物理的研究和开发, 创办 Screen Imaging 公司 , 为寻找新能源服务。
2002 年曾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
贺
信
长春第二实验中学 上海市松江二中乔世伟校长:
欣闻贵校即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华诞, 谨向您及贵校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祝贺!
贵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 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优质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为国家培养了众多 杰出人才, 这是我们教育界的光荣和骄傲。近年来, 贵校锐意改革, 求实创新, 特别是在坚持“择传统之优, 走发展之路”, 以树人为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以德育为核心、 以教改为重点、 以科研为先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教改成绩斐然, 捷报频传,作为兄弟校, 深表敬意。
衷心祝愿贵校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一马当先, 继往开来, 再创新的辉煌。
长春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李国荣
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副书记、 管委会副主任
66 届校友
潘云官 上海市松江二中 在丹桂飘香、 硕果累累的季节, 迎来了 母校百年华诞, 我谨向松江二中全体师生员 工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自 1904 年创办以来, 母校始终坚持“百年树人、五育兼进; 健全品格, 发扬个性” 的办学理念,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 励精图治, 薪尽火传、 青蓝相继, 已成为一所蜚声海内 外的教育界的名牌老校, 为国家培养输送了 大批人才, 可谓桃李满天下、 英才遍中华。
我为母校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 豪!
我有幸在松江二中度过了 难忘的三年时光, 母校老师为人师表、 敬业奉献的精神, 为我们树立了 人生的榜样; 母校浓厚的求知氛围, 为我们奠定了 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如果说我们能够取得一点成绩, 为国家人民做点事情的话, 都是与母校的培育分不开的。
我无论身在何处, 始终情系母校, 感念师友, 心中永远充满感激和眷恋之情!
我深信,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在母校百年光荣传统的激励引导下, 通过全校师生员 工的共同努力, 松江二中一定能够与时俱进, 在新的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就, 创造新辉煌!
衷心祝愿母校欣欣向荣、 蒸蒸日 上!
衷心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 事业发达!
衷心祝愿各位同学学有所成, 前程远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 57 届校友
符淙斌 上海市松江二中, 亲爱的老师、 工友和同学们:
值此庆祝母校松江二中百年华诞的日 子里, 我衷心祝愿母校与时俱进, 兴旺发达, 在教书育人、 培养德才皆备的祖国建设者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年育树, 百年树人。
松江二中走过了 不平凡的百年树人之路, 已成为人才辈出 , 誉满五洲的江南名校,我辈均以受教于母校而无比自 豪。
感谢松江二中对我的培养, 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帮助。
虽然我从母校毕业已四十七年整, 但是母校是培养我成长的地方, 母校的治学精神, 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烙下深深的烙印, 为我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每个微小进步提供了 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我将永远牢记在松江二中求学的日 子, 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敬祝母校的老师、 工友和同学们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 工作进步!
商河县第二中学 上海市松江二中:
值此贵校百年华诞之际, 我谨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员 工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贵校建校至今, 桃李满天下, 美誉贯中华,培养和造就了 大批优秀人才, 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值此盛世金秋, 万象更新之际, 愿贵校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今后事业更加辉煌, 预祝贵校百年校庆取得圆满成功。商河县第二中学校长
贾立新
五九届高三(1)
班
周联保 热烈祝贺母校一百周年校庆:
借此机会向培育我们成长的母校表示衷心感谢!
祝母校在新的形势下蓬勃发展, 为国家培养更多 人才。
向我们尊敬的师长致以崇高敬意, 并祝老师们健康长寿!
愿新学友在“松江二中” 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
﹒ 2﹒
校友通讯
2004 年 11 月 5 日
松江二中百年校庆祝贺信 八四届校友
金刚 江苏省人大副主任 64 届毕业生
叶坚敬贺 尊敬的母校各位领导、 老师和学友们:
金秋十月 , 迎来了 共和国诞辰五十五周年,又迎来我的母校——上海市松江第二中学百年华诞。
百年沧桑, 百年巨变。
母校目 睹了 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 亲手栽下万株桃李, 辛勤培育, 精心呵护, 无私奉献, 终得桃李满天下, 也赢得莘莘学子们的永远的尊敬。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振兴中华民族, 提升民族素质是关键。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迎来了 素质教育的春天, 百年母校必将焕发新春, 谱写新的篇章。由于我公务外出, 不能赴校同庆, 谨致歉意。
五九届
徐通源 孙承谟老师并转校友会:
在母校 100 周年校庆之际, 特向全体老师及我的同 班同 学致以亲切的问候!
我于 1959年 7 月 高三( 4)
班毕业后, 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 六年制)
学习 , 1965 年毕业后分配到三线国防单位, 今年 5 月 31 日 退休。
明年我们夫妇将回原籍青浦区独生女工作地定居, 届时再来拜访你们。
祝你们健康长寿!
贺
信 尊敬的母校老师,
同 学们,
校友们及各位来宾,
你们好! 非常感谢老教导, 老校长孙承谟老师邀请我代表八十年代的校友向 大会发言.
我对本人因 故不能回国 参加今天的母校百 年校庆盛典感到 万分遗憾.
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 今天在母校二中 迎来百年校庆之际,
我和其他校友一样,
心情无比的激动.
长在八十年代的校友一定都会记得这样一首歌,
“再过二十年,
我们来相会”.
我是毕业于 1984 年的高三(2) 班,
到今天的 2004 年刚好是整整二十年.
此时此刻 ,
我相信每一个与 我同 时代的校友都想唱这样一首歌,
“再过二十年,
我们来相会,
伟大的母校,
该有多 么 美!”.
写 到 这里时,
我的眼睛已经在流泪,
我的激动已无法抑制 ,
请允许我在这里向 二十年前教育,
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 致以 崇高的敬意,
向我八四届 同 班,
同 届 ,
以 及熟悉我的所有校友和朋 友们 致以亲切的问 候! 我是母校二中 培养出 来的幸运学子,
早在美国加州 大学圣地亚哥生物工程系博士毕业,
以 后在美国 加州 大学和著名 研究所担任过生物芯片 研究中 心主任,
现在美国 一家知名 医药 公司 担任生物医药研究主管,
又在中 国 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兼任基因 组学实验室主任,
博士导师,
是中 科院百人计划 引 进人才入选者之一.
为 上海市创 立了 生物芯片 国 家工程中 心,
并主持承担多 项上海市和国 家生物技术重点攻关项目 .
饮水思源,
我今天的学业成就离 不开母校二中对我的教育培养.
我是 1978年二中 在文革后恢复上海市重点中 学第 一届 择优录取的初一(1) 班 学 生 .
在 此 我 又 忍不 住 要 向 我的 初 中 同 学们 道 一 声 问候 ,
尤 其 向担 任 我 初 一时 班 主 任 的朱佩华校长,
姚 云 葆 老 师致 以 诚 挚 的谢 意 ,
是 你们 把 我 带 进了 走 向 事 业成长的大门 .
我 的 事 业 成长 得 益 于 母校 严 谨 治 学的 校 风 ,
得益 于 象 乔 友超,
黄有诚,
洪 惠 民 ,
胡仲 威 ,
李 珮瑶 等 老 一 辈优 秀 教 师 的高 超 的 教 育艺 术 ,
得 益于象姚云葆,
高士概,
陆显扬,
沈勤英,
李道明 ,
潘传文等班主任的慈母般关怀,
更得益于象朱佩华,
乔世伟,
孙承谟,
朱献成等校长老领导们 对我的 悉心 培养,
使我在六年的母校学习 生活中德智体各方面都得以 健康的成长,
在高中 三年连续被评为 上海市三好学生,
连续担任学生会主席,
并在 1983 年代表上海市中 学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 学生联合代表大会,
非常荣幸地受到 了 第 二代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百年的母校桃李满遍天下,
不知培养了 多 多 少 少 ,
成千上万比我更优秀的杰出 人才,
工作在全国 ,
全世界各地的各种岗 位上,
正在为 各行业做出 杰出 的贡献.
我们为 母校的百年教育成就感到 骄傲,
我们 为 自己是二中的校友感到自 豪!
为 了 培养下一代,
教育是一个常青的事业.
二中 已经走过了 辉煌的一百年,
但只 要象孙承谟,
乔友超等老一辈教师将自 己的一生无私贡献给二中教育事业的精神在中 青年教师队伍中 发扬光大,
我们 相信二中 的下一个一百年将更加辉煌灿烂,
名闻天下!
祝母校百年生日 快乐 ! 祝母校师 生 和校友们 身 体健康,
学业成功,
事业发达!2004 年 11 月 5 日
﹒ 3﹒
《百年校庆》 特写 60 届
郭懋洪 我有幸在十月 十六日 亲眼目 睹了 母校百年华诞的盛况, 场面之壮观、 热烈之空前, 十分感人。
学校新老领导为学子细致周到的安排和隆重的接待,显示了 体贴关爱之情, 使人感慨不已。
为了 记录这一历史场景, 个人感情之历程, 欣然命笔, 特写几点, 其实也只是挂一漏万耳!
其一:
见“云间第一楼” 披上了 节日 盛装, 红灯高照, 彩旗飞扬, 分外妖娆, 煞是好看。
我与诸同窗陶醉在美景中, 不亦快哉!
其二:
进入校园大门, 受到学妹、 学弟们的夹道欢迎, 俨然把我们当作贵宾似的, 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 心潮澎湃, 热泪盈眶。
兴奋呀!
激动呀!其情其状, 不亦快哉!
其三:
校园里面满目 葱茏, 繁花似锦, 仿佛走进了 美丽的大花园之中:
小桥流水, 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新老教学大楼错落有致, 相映成趣。
老的古朴典雅端庄, 新的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