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散文4篇

时间:2022-11-01 15:00:03 浏览量: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4篇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散文4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4篇

篇一: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但愿人长久》 说课稿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 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的创作经过, 属于“文包诗” 类文章。

 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领略词的深远意境, 字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 笃于情谊, 又通情达理, 以理谴情, 热爱生活, 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全文共有6 个自然段, 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第二段 (第四至五自然段), 具体描绘词的意境。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

 写诗人低声吟诵新作〈水调歌头〉, 交代词作已成。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学习“文包诗” 写法; 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 五、 六自然段。

 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理解“但原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的含义。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 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 进行美的熏(xun)

 陶。

 (三)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词、 文、 图的对照, 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 感悟苏轼“宽慰” 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与学法 1 、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 领略意境。《但愿人长久》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为此, 我们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 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筛选学生的疑问, 突出情感变化, 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

 “思念”、“埋怨”、“宽慰” 等。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想苏轼所想, 悟苏轼之情, 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 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 、 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 采用边看、 边问、 边想、 边读、 边写。

 看:

 看课文, 从中发现问题。

 问:

 指

  出问题。

 想:

 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

 读:

 读顺、 读流畅,读出感情。

 写:

 通过本文的学习,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1 、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 、 出示生字卡, 学生齐读 (二)

 细细品读, 体味领悟。

 1 、 让学生迅速读课文, 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

 2 、 学生回答:

 “思念”“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3 、 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 ) 学生讨论明确: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 观赏着明月。” 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 饱受离别之苦。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 因而” 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

 4、 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问题答案: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 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5、 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

 想到这儿, 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 许多, 便底声吟诵起来。

 学生齐读: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2) 想到这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 许多? 这说明了 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 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 恰是世之常理, 实难十全十美, 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3) 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 虽然远隔千里, 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感悟苏轼” 宽慰” 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 的创作经过。

 (四)

 指导背诵第 4-6 段 (五)

 课外延伸。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 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既然离别难免, 那就不必伤悲, 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 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这两句也成了千古名句。

 与“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还有: 秦观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六)

 作业设计 1、

 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 全文。

 2、

 搜集一些关于” 思念亲人, 思念家乡 ” 为主题的诗词, 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 、 但愿人长久

  思 念 ( 心 绪 不 宁 )宽慰

  埋 怨

  重亲情

 通情达理

篇二: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儿爷· 春饼 优秀散文 兔儿爷 � 牐� � 牐犕枚� 爷,是老北京一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倍儿受欢迎的儿童玩具,至今犹有印象。在我的记忆中,旧时的儿歌,除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另一首印象比较深的大概就是关于兔儿爷的唱词儿。献丑了,不妨录以下,大家一乐吧:

 � 牐牎巴枚� 爷爷兔奶奶上北海,兔儿爷爷背着那兔儿奶奶,兔儿奶奶丢了那三百块,兔儿爷爷打了她三烟袋。兔儿奶奶一生气跳进北海,兔儿爷爷也跟着跳下去上不来。” � 牐犝饫锾岬酵枚� 爷了,就不能不聊聊跟它密切相关的中秋节了。

 � 牐� 中秋节,又名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中秋赏月在唐代就已十分流行,到了宋代,定名于中秋节。中秋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全家人一起吃象征团圆的月饼。此外,对小孩子们来说,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等着“ 老家儿(大人)” 给自己送特色玩具兔儿爷了。

 � 牐犓档酵枚� 爷,是有来历的。在古人的传说与想象中,最 早飞上月宫的,除了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和时刻都在砍桂花树的吴刚以外,还有一个用玉杵捣药的小白兔。这白兔,十分可爱,便是旧时中秋时分老北京街面儿上摆卖的“ 兔儿爷” 的原型。据说,某年,天

  下闹瘟疫,月宫的玉兔来到人间,为劳苦大众治疗,人们为纪念它,就把它作为吉祥的象征,于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祭月时,就有了祭月的泥偶兔儿爷了。到了清代,则渐渐衍化成了大众化的儿童玩具。

 � 牐犔� 老辈儿人介绍兔儿爷,这种泥偶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当然,也有手工捏制的。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兔儿爷除了头顶上那对夸张的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尚留有兔 子的特征外,其基本造型和作派,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人的成分。您看,无论是它的身体、脸形还是姿态,基本上都是人的模样。比较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的身段造型十分神气,脸谱穿戴格外光鲜,十分拟人,但见它身着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威武得很。后者则更加平民化,也更趋于社会时尚,有市井中的剃头师傅,有缝鞋的、卖馄钝、卖茶汤的…… 可以说,以兔儿爷为造型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 牐牸堑蒙� 小学时,能得到家长或邻居在中秋节给你一个兔儿爷,是一件十分荣耀的大事儿。孩子们彼此互相比着,炫耀着,看谁的 兔儿爷个儿大,谁的兔儿爷好看,甚至由此而此升华到谁是好孩子有兔儿爷,谁是坏孩子,连个兔儿爷也没有。

 � 牐犗衷冢� 兔儿爷已经不多见,可谓稀罕物儿了。平时,仅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几个大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尔一睹其容。但每年的庙会上,特别是北京龙潭啦地坛啦等几个比较大的庙会,你若是有心人,还是能找到几个卖兔儿爷的摊位的。不过,说起来有点可怜,这些卖兔儿爷的摊位淹没于人声鼎沸之中,掩影于烧烤炊

  烟之下,不显山不露水的。唉,真担心,这老北京的兔儿爷会渐渐地在风行的“ 流氓兔” 之类时髦玩具的冲击下不久于世。

 � 牐犇昵埃� 为 了体味有关老北京的魅力,长点知识,曾两次去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扫片。很欣喜,在那里,不仅看到了久违的成系列的泥制兔儿爷,而且还平生第一次见识了纸制的兔儿爷。只是都罩在光亮的玻璃罩内,拍得不理想。这里,就贴一张前两天在东岳庙庙会拍的兔儿爷,大家凑合看吧。没别的意思,只是爱好而已,为自己今后的《追忆老北京》这个专题集点资料。

 � 牐� � 牐� � 牎〈罕� � 牐� � 牐牫Q缘溃�“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日,北京人讲究吃什么?那还用说,春饼呗!

 � 牐犓� 谓春饼,就是一种烫面的小薄饼,中间卷了菜和肉,卷好了,下边再一折,就 跟吃烤鸭一样。用净手捏了,一大口春饼,再抿口二锅头,这滋润!

 � 牐牬罕� 卷的菜包括生菜、熟菜和炒菜。先说生菜,香葱、萝卜丝儿是主打。再说熟菜,也叫合子菜,指的是合子铺的肉(旧时说的合子铺就是酱肉铺),有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炒菜也叫做炒和菜,就是要再配上几种家常炒

  菜,大多是时令细菜,豆芽儿、韭黄、菠菜啦等等,统统切丝。得,行了,您说这春饼的味道能不好吗? 优秀散文 � 牐牫源罕� 不叫吃,叫“ 咬春” ,意思是人们希望能够把春天留住。立春这天,据北京晚报说,凡是与春饼相关的食品均热销,特别是绿豆芽儿不少地方脱销,韭菜萝卜等也卖的非常快。天福号的酱肘子一大早就被排队抢光了。

 � 牐犃⒋ 撼源罕� 是北京人很悠久的的饮食习惯了。据说吃春饼主要是为了防病迎春,春饼里的萝卜就是用来治牙疼的,“ 立春吃春饼,一年不牙疼” 。呵呵,可见这吃也是一种文化。什么时候吃什么,在北京是蛮上讲究的。

 � 牐犝庹牌� 子摄于初五北京的某庙会。当然,时值中午了,拍完了这两个买春饼的老外,自己也凑了过去:“ 来两张!” 甭说,味道虽没家里的春饼好,但也挺香的,哦,原来扫了一上午的片,早就饿了!� 牐�

篇三: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发布时间2010-05-27 20:41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低绮q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把酒端起酒杯。(2)宫阙宫殿。(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5) 琼楼玉宇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这里指月中宫殿。(6) 不胜忍受不住。(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11)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13)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 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

 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

 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至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由上片的“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我们需要对这首词作一整体的评价这首词在词史上的价值可以跟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散文史上的价值相比而且这两篇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共性。《赤

 壁赋》中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用之不尽取之无竭是造物无尽藏也。”清风明月“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

 我们在享受这些大自然丰富的馈赠时应该感到幸福应该对自然、对生命、对生命与自然的共生感激不尽我们不仅是自然的朋友是清风明月的朋友也是自己的朋友而且惟有自己才是你最初与最后的朋友。基督所说的“要爱你的邻人”试问谁还比自己更接近自己呢基督还说“要爱你的敌人”试问谁能比你自己更是你的敌人呢你正是自己的邻人也是自己的敌人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因此基督所说的就是“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古代人所推崇的“安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开始。人必须先成为自己的朋友不要自己作自己的独裁者不要自己作自己的暴君。——让我们还是回到苏轼的这首词上吧在这首词中苏轼最终达到了某种令人神往的内在的和谐不仅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在另一处地方的弟弟的和谐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和谐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仿佛黄金一样闪耀的月亮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者当时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小序可知此词系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了对兄弟苏辙子由的思念。古人评论说词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先著《词诘》其实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

 此词的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期间的寥落情怀其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亦复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险恶的宦海风涛提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形象化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和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宋神宗熙宁四年...

推荐访问: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中秋节 散文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