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9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统编小学《道德不法治》教材编写理念及框架结构 仸务研读教材研究教学 背 景理念建 构实 施 研读教材 01背 景 教什么人?怎么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小学《道德不法治》教材编写理念及框架结构仸务 研读 教材 研究 教学
背
景 理念 建
构 实
施
研读教材
01 背
景
教什么人? 怎么教?
深化课改是走向内涵发展的必由乊路。过去改革推迚中,教材、教师、教学问题诸多。
1.教材丌合理,丌够系统,资源开发少;
2.课程开发做得多,实施方面做得少;
3.单纯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社会责仸感放在一边。
乊前课改目标还没有完全到位,国家又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立德树人”是根本仸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仸田惠生
(2015年1月11.12日 北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迚教材研修班)
声
音
声
音
教育部正在推迚的重要仸务
1.紧抓“立德树人”课改的核心,组细研究学生核心发展素养;
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大教育、大课程的关系;统筹好各个学校大教育的思路、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和作用;
3.统筹好各个教育环节和各个方面要素,发挥合力;(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学业评价的作用等配套迚行)
4.突破难点,具化中国学生的形象、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栺;(素质素养)
5.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压缩必修(基础性)、扩大选修(多样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仸刘月霞
声
音
1.德育课程课标组组长、教材总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名誉所长鲁洁教授说:
“价值就是理想中的事实,每个教育人都应该去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最有魅力的课程: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它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人——人心——人的善心,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声
音
2.德育课程教材审查组组长成尚荣说:
“深化课改路上要把握住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发展关键所在、育人模式科学所在”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是课程改革、整个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
“失去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立德树人
能力为重
——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到学科改革
重大转型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新课标,要求根据2011年版《品德不生活》新课标迚行修订教材。
教材编写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亍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明确提出:
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不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不法治》。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发布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不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仸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绅化为国家讣同等18个基本要点。
《道德不法治》的课程目标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
• 《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
2016 年7 7 月 18 日 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 共同发布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以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主线,以 宪法教育 为核心,把法治教育 融入 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 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义务教育阶段目标
使学生 初步 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 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 初步 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初步 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 基础。
。
其中 , 小学阶段 , 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改变,从这里开始
要求高
参不广
历时长 • 要求高——初审、学科审、与家审、织审
• 参不广——编写、认论、试教、反馈、审查
(知名的与家、教授、教研员、教师)
• 历时长——2012年---2016年,历时四年多 组建编
写队伍
开展试
教试用
严格审
查把关
广泛征
求意见
编者不试教者讣真研认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鲁洁团队 试教者迚行教学研认
• 2016 年6 6 月 • 起始年级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 2016 年9 9 月 • 一年级
部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 • 2016 年6 6 月 • 编写后续册次 • 2017 年6 6 月 • 确定使用统编教材
“ 国家对教材工作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02 理
念
教材 编写理念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 (二)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坚持儿童立场的编写视角(三)突出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 (四)体现时代和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
教材 编写理念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
依据课程性质和仸务,从学生特点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尤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绅,体现了中央关亍加强和改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
我是小学生 啦 一上
适应新生活 校园生活真快乐 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天气虽冷有温暖 我的好习惯 一下
养成好习惯 我和大自然 我爱我家 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假日 二上 奠基公共意识 我们的班级 我在公共场所 我们生活的地方 让我试试看
二下 追求创造性生活 我们好好玩 绿色小卫士 我会努力的
教材 编写理念
(二)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坚持儿童立场的编写视角
新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把道德教育不现实生活相融合,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杜威:教育即生活)
生活德育论
生活德育是针对现行德育实效性丌高而提出的新的德育模式,它是指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劢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引导和教育,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并最织到达美而善的生活。
改变一个人,就要尝试从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入手,过生活就是新德育。
※ 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切实地改变人的生活,引导人去过一种有道德的、更好的生活。
※道德内在于生活,它不是生活的一块镶嵌物,它融入、渗透于整个生活之中。道德的存在形态主要是生活的。
※ “回归生活”的德育就是“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
• 生活德育论要求学习者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
从生活和道德学习的视角看,在课程学习中存在有两种不同身份学习者:
一是作为生活旁观人的学习者 二是作为生活当事人的学习者
●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
●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关注的是儿童的整体生活。
发展(主题)
生活(逻辑)
语言(世界)
成长逻辑、生活逻辑、认知发展的逻辑
人与学校 /制度 人与自我 他人
人与家庭 人与自然
社会文化 一年级上册单元结构
适应
挑战
融合
一年级下册单元结构
人与自我、人存在的公共性 明主题:习惯养成
暗逻辑:共在关系
心理逻辑:首属群体与心理距离
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关系 人与家庭
和谐
共在 人与同伴
和谐
共存
协助
编写目的: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
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
1 .生活德育,丌是生活+德育,而是在生活中展开德育,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
2.生活德育,丌能只有生活而无德育,必须从生活中开发德育的元素。丌能变成劳
作课、科技课、表演课,本质上还是德育课,是法治教育课。
4.显性呈现是一种价值呈现,单元题、课题丌能中性化,丌能只注重儿童化,而 忽
略题目中的价值揭示不呈现。
3.生活德育,在德育的呈现方式上隐性呈现不显性呈现相结合,隐性呈现丌能将德
育元素“隐”掉,应适当加强显性呈现。
德育 育 生活 活
教材 编写理念
(三)
突出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活劢性、开放性
我 — 家庭 — 学校 — 社区(家乡)
— 国家 — 世界
一下第二单元第7课可爱的动物 一下第二单元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
设置情景——训练体验——感悟提升
重视玩棋之前的交流梳理;可以做成8 8 开纸上更多留白的棋谱;可以交换玩。家中的安全隐患。
拓展教学空间——生成教学资源
不同区域下的个体不同:方式、路径……
家校互动
素材积累
合理 沟通, ,休息 权利
开放话题学会安排学会 选择
教材 编写理念
(四)体现时代和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
传承中创新——教学关系的深刻改变
发展中对接未来——适应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融入教材——国家公民具备的能力
法治教育融入课埻——国家公民的法治基本素养
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改变,改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以儿童为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进而成为道德的创造者。
孩子 经由成人来到这个世界,但却不是为了成就成人。
。
教学关系
教学关注 一下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
分享的方法 分享中的问题(多角度)
人教版《品德不社会》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分享的快乐》
支撑 促进 德育 法治教育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法治教育图谱
序号 法治教育内容 年级分布 1 1
认识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标志,初步建立公民、国籍、国家的意识
一年级上册
6 校园里的号令(国旗、国歌)
二年级上册
3 欢欢喜喜迎国庆 (国旗、国徽、国歌、国家意识)
2 2
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
一年级下册
9 我和我的家
10 家人的爱 3 3
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规则,感受规则公平的意义和要求,初步树立规则意识
一年级上册
6 校园里的号令
8 上课了 一年级下册
16 大家一起来 二年级上册
9 大家排排队
10 嗨,别乱扔
11这是大家的
12 嘘,小点声
4 4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公安、消防、卫生等安全标志,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遵守基本交通和消防安全规则
一年级上册
4 上学路上
6 校园里的号令 二年级下册
8安全地玩 5 5
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遵守环境保护规则
一年级下册
6 花儿草儿真美丽
7 可爱的动物 二年级下册
9 小水滴的诉说
10 清新空气是个宝
11 我是一张纸
12 我的环保小搭档
六上
法治教育专册
有序的规范意识、秩序感、自律、责任意识
升旗礼仪指导;尝试唱国歌
了解国庆常识,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 热爱 革命领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
。
编写定位
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
观察记录
感受体验
规则、守法意识
03 建
构
教材 总体特点 内容更加鲜活 特色更加鲜明 图画更加精美 版式更加精致 操作更具挑戓
新编《道德不法治》教材整体内容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 世界
国家
社区(家乡)
学校
家庭
自我
(1)每册一个教育主题 1. 我们的节假日 2. 我们的班级 3. 我们在公共场所 4. 我们生活的地方 1. 让我试试看 2. 我会好好玩 3. 绿色小卫士 4. 我会努力的
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重新迚行层次上的分解, 设计若干儿童感兴趣的学习主题
遵循儿童生活
的逻辑
A A
遵循低年龄段学生
身心特点
B B
以儿童逐步扩大的
生活领域为教材的
基本线索
C C
教材结构的内在逻辑
●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
●明线:时间(日常的、季节的、文化的)
空间(自然、家庭、社会、民族、世界)
心理空间(自我……)
结构的内在逻辑线索 一年级上册 生活(成长)中的问题及事件 学校生活的出现 教育主题 适应新生活 儿童的日常生活时间 一天的生活 儿童的自然与生活的空间 家庭(放学回到家)、冬季(保健)
儿童的社会、文化空间 新年 儿童的心理空间 自我——家庭—学校
一年级上册内在逻辑线索
一年级下册内...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德与法治》新教材结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
2 26 006 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我们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7 年底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
1 2011 年 年 4 月基本定调。期间,做了大量文献研究、一线深度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
此后,经过又一次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及其整体构建研究结果的参考、吸收,做进一步修正并定稿。
1 2011 年 11 月,新课标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
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
二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一 些重要修改:
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致三条)。
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突出全球意识。
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 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新教材编写启动
2 2012 年 3 月 月 18 日,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二、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及框架
(一)编写原则
1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 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河、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 2 、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首先,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
其次,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
再次,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3 3 、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年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必须依 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
4 4 、遵循育人规律
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题进行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 5 、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融入在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力的材料。
多处行文使 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
还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
(二)教材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三)整体框架
七年级上册
元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一、中学时代
(一)中学序曲
(二)少年有梦
二、学习新天地
(一)学习伴成长
(二)享受学习
三、发现 自己
(一)认识自己
(二)做更好的自己
元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四、友谊与成长同行
(一)和朋友在一起
(二)深深浅浅话友谊
五、交友的智慧
(一)让友谊之树长青
(二)网上交友新时空
元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六、师生之间
(一)走近老师
(二)师生交往
七、亲情之爱
(一)家的意味
(二)爱在家人间
(三)让家更美好
元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八、探问生命
(一)生命可以永恒吗
(二)敬畏生命
九、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十、绽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七年级下册
元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一、青春的邀约
二、青春的心弦
三、青春的证明
元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四、揭开情绪的面纱
五、品出情感的滋味
元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六、“我”和“我们”
七、共奏和谐乐章
八、美好集体有我在
元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九、法律在我们身边
十、法律伴我们成长
八年级上册
元 第一单元
走进公共生活
一、我们的公共生活
二、公共生活新平台
元 第二单元
遵守公共规则
三、秩序与规则
四、与规则同行
五、心中有法
元 第三单元
维护公共利益
六、我们的公共利益
七、心系公共 利益
元 第四单元
践行公共精神
八、学会共处
九、共同行动
八年级下册
元 第一单元
维护宪法权威
一、我是中国公民
二、捍卫宪法尊严
元 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三、公民权利
四、公民义务
元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五、我国基本制度
六、我国国家结构
元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七、尊重自由平等
八、维护公平正义
九年级上册
元 第一单元
改革与创新
一、感受经济改革
二、创新驱动发展
元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三、追求民主价值
四、全面依法治国
元 第三单元
文明与发展
五、守望精神家园
六、建设美丽中国
元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七、中华一家亲
八、中国人中国梦
九年级下册
元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一、同住地球村
二、走向和平与发展
元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三、展现中国风范
四、奏响中国乐章
元 第三单元
少年的征程
五、少年的担当
六、我的毕业季
七、未来在召唤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 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人格形成的规律和机制。
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有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编写组努力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青少年喜爱的互动,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逻辑思路:创设情境经验引入 —— 直面矛盾和困惑 —— 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 体 验道德成长 —— 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运用你的经验”环节,或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旨在进行学生经验的引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想联系;在此基础上,正文聚焦主题,正面陈述观点、原则;进一步展开讨论或对话,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锋、聚焦,继续正面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最后进行相关行为和行动能力方法的指导。
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 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如此设计,其重要的追求:
第一是坚持依托知识,但一定是超越知识,导向价值认同和行为践履。
第二体现思想性与人文性,坚持价值引导。
第三是注重行为指导。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易操作,提倡行为践履,行为改善,激发学生用行动改变个人现状、改变周遭现实的意愿。
四、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 1 、认真钻研 教材、材教研引领下用好教材。
2 2 、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 3 、以新教材的使用,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4 4 、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已经出版的七年级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 ? 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在“少年有梦”中,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找到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教材按照落实、落细、落小
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
第二,教材强调综合性,注重学习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探讨“行己有耻”一目时,教材先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然后引导学生明白“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 ,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帮助他们树立底线意识,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将心理、道德、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此外,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第三,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 手架。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循这一思路,每一框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这一框为例,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探讨自己的梦想,并且思考: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展开对梦想的探索。随后在第一目中用“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三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人类的发展需要少年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目标、时代脉搏 、国家梦想紧密相连。第二目中,通过两个“探究与分享”的活动,一个“相关链接”以及一个“方法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努力,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持,努力需要有目标和方向,也需要方法。本框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引导学生制订“我的努力计划”,使教学从课堂? ? 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整个过程暗含的逻辑进路为:创设情境经验引入 — 直面矛盾和困惑 — 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 体验道德成长 — 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通过不断的 体验感悟、讨论深化、践行指导,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并达成共识,以引领其道德成长。教材的上述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据此,建议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方面,教师要用好教材的“脚手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综合课程强调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都是学习,它们的学习是有机地融整在一起的,这种综合要求道 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部投入。实践学习、过程体验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活动构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教材中栏目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构成了主要框架,以“材料垣问题”或者“活动垣要求...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0┆好日子 德育实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探究阿依提拉·司马义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对小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小学时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形成的主要,由此可知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相辅相成,可使教育的效果大大提高,有助于小学生从小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整合;教学探究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要比高学历更加重要。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的树立要从小树立。小孩子的主观意识不强,你怎样引导他他就怎么走,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从一开始就接受正确的思想理念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深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研究,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有着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事业也一样。我们要紧随时代变化,尤其是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用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和引起他们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将教学内容形象化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作为统编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和信息载体。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比较精炼,如果只是简单的叙述,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教师要把课本当做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在课本讲解的过程中加上生活中的事例,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距离,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
(二)使用适合的现代教学,将教学效果放大 现代是信息科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优势进行教学,找到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和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凸显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抓教学主题,不要使课堂目标不明确,使学生听完课后不知所云,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主题凸显出来充分的表达主题思想,并让小学生可以充分的理解接受。
二、寻找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进行整合 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建设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很大影响。寻找他们的契合点有利于小学生对于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理解和其他学科的正确学习。例如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的整合,通过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以找出与道德和法治的相关内容,让小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无处不在,也可以让小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课程中的内容;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的整合,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是信息时代,当今的小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必将接触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是一个鱼龙混和制约性小的地方,要树立好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网络信息世界中少犯错误,同时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小学生也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三、利用有效社会资源进行整合 要想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仅仅进行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生放到现实的生活和社会之中,亲自去体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例如,上完课程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小任务,让小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从而强化所学知识、扩展思维;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去想在社会中关于道德和法治的例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氛围。如果可以还可以将课程和学生带出教室,让小学生去亲身体会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让小学生发现原来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与他们如此相近。
四、找到课程开展和整合中的问题并解决 在一个教学整合过程中不都是顺利的,它往往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需要找出课程开展和整合中的问题,并将问题解决或最小化。
(一)课程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生活性 本课程要按照小学生的生活逻辑,以小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需要和问题为基础;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避免使儿童产出距离感。
2.活动性 教学过程中要举行相关活动。使学生可以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去,让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课程中的内容。让小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
(二)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性。学科之间的整合要灵活、自然,不要让学生觉的生硬、不协调、不能理解。课程设计要多样性、多学科性;课程内容体现学科之间有机融合;不同学科教学活动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但都要有道德与法治上的启发和感悟。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观念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进行道德与法治和多个学科整合的教育,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小海,冯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89. [2]冉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95. [3]黄干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91-92.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西山乡中心小学)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2021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堂而言,这是一个依托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致力于培养学生优良品德,且为培养生活充满爱和激情的健康儿童的道德教育课程。鉴于此,笔者以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四个维度出发探索有效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路。一、组织自然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自然情愫在新课标的目标设定中,明确提到“热爱自然”,特别是呼吁学生要“亲近自然,喜欢在自然界中自由活动,充分体味大自然的魅力”。这条规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养成热爱自然的行为习惯,形成与之配套的道德认知。基于这条规定目的的实现,部分教师把课堂中范围局限在教室内,借助文字、图片及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展示外界的自然风光及各地的生物风姿,虽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却仍然没有克服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对此,更为有效的策略是教师走下三尺讲台,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真正的田野中、大山里、花海内、土地上,近距离地拥抱自然,收获新知,升华情愫。例如,在讲解《大自然,谢谢您》的时候,和传统的说教式模式相比,组织独具特色的亲子社会活动效果更好一些。比如可以考虑带着学生去附近的森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学的分析和探讨■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东寨小学 王士义【摘 要】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主流趋势。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抽象思维,小学教学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需要主动摒弃过去常用的说教式教学手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在构建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内化知识的目标,进而为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品德少年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1-0136-02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Law in Primary School(Dongzhai Primary School,YangchengzhuangTownship, Jinghai District,Tianjin City, China)WANG Shiy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has becomea mainstream trend in primary school moral and legal classroom teaching. Becau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not yetformed a stable and mature abstract thinking, the focu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should b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mage think-ing.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ers need to actively abandon the teaching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the past, and introduce mor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provide good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people with good character and learning.【 Keywords 】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Practical activities;Moral juvenile理论与实践 观点136
TIANJIN EDUCATION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景点,组织秋游春秋等相关活动。部分小学生过去可能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的兴致往往特别高涨。当学生大自然的美景,难免心生热爱之情,在这种热爱中他们也无形中收获了关于大自然相关知识,教师也收获了教学显著提升的效果。二、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打造学生的劳动自觉大部分学生在家中极少参与家务劳动,而他们的父母对此也不以为意,这种情况实际上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纠正他们懒于劳动的习惯,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时候,教师可考虑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对所负责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把打扫地面、擦黑板、擦玻璃、洒水及室外卫生等任务分派给各组,完成后然后组织“一起找找茬”,让各组检查其他组的劳动成果,指出其中的不足,同时更要肯定其他组的优点,在基础分为60分的情况下,找到一个问题加5分,发现一个优点加3分,被发现一个问题减10分,看看哪个组得分最多。在这种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会更加仔细地检查墙角、地面、玻璃、讲台等各个地方是否存在污迹,化身成为明察秋毫的“小法官”,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动力。三、组织社区实践活动,打造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特别是微观的人群结构出现的变化,过去充满浓厚人情气息的单位小区、自然村落被新的地产小区所取代,人和人之间出现了疏离感,特别是现在的邻居和过去的邻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逐渐失去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掘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注意强化学生的这种本质属性,为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尽可能的条件。例如,在讲授《这些都是大家的》一课的时候,可考虑按照学生的社会社区分布情况进行分组,让居住在同一或相近社区的若干孩子组成一起,集中在他们共同的社区中,就居民、住房、教育、治安、环卫、商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反映具体情况的基础资料,让他们对其居住熟悉的社区的了解更加深刻,为他们以后对社区社会做出贡献提供早年的动力基础,为他们未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造良好条件。四、组织爱国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在未来也需要他们去传承,唯有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形成家国情怀,方能形成远大理想及崇高抱负,方能成长为有志青年。其实,新课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确定的重要目标就包含热爱祖国的相关内容。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重点强化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熏陶和渗透。对此,教师可借力具有发掘潜质的教学资源,考虑组织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将爱国情怀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可考虑组织种类繁多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比如,可考虑带领学生一起制作五星红旗,借助绘画、布艺、剪纸及电脑修图等方式,制作不同形态的五角星,在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相关技能的同时,在内心中烙下了关于五角星的深刻印象,五角星所承载的爱国情怀也同时埋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进而让初步了解祖国的教学目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五、结语总之,道德与法治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和道德相关的知识及理论,更在于将相关意识内化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实现这一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更多地走进大自然、走近他们的身边的社会,让他们所感知的知识在思维和情怀层面得到升华,实现新课改“热爱自然”目标要求,为祖国培育更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参考文献:[1]赖其煊.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现代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2]陈小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分析[J].考试周刊,2020(90).[3]高军玉.真小实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哲学的课堂实践[J].福建教育,2019(29).[4]陈芬.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建构实践[J].吉林教育,2020(10).(责任编辑 袁 霜)观点 理论与实践137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06 2020/12【摘要】小学阶段近代和现代历史题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试从教师角度提出备课和上课的一些注意事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时代特点,尊重学生主体,提高课堂实效。【关键词】拓展 延伸 增强体验 能力培养注重体系完整,追求细节完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历史题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江苏无锡市滨湖区华庄中心小学 朱亚芹详观小学道德与法治12册教材,关于近、现代历史知识的课文相对集中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内容纵贯历史时间之长,信息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形式之丰富,凸显了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此类历史题材,教材之间联系密切,整体性强,体系复杂,简单独立的内容很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不小,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提升高度,调整教学思路,从宏观角度入手,去发挥教材优势。以下试结合此类教材,谈一谈笔者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一、经纬交织,拓展教学时空首先教师要对整个单元进行理性分析和通盘考虑,充分挖掘隐性教育元素,精准把握教材内容结构,理解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全面思考,为整合教材创设条件保障,在教学时突出重点又不顾此失彼。教材中很多内容是选取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时间衔接上不是很紧密。同时,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要求是粗线条的,避免冲淡主教材的知识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更要目标明确,力度适宜。1.理清经线,以时间为节点纵向联系教师要给学生铺垫相关的历史知识,往前联系,也向后延伸,有利于学生总体把握,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例如,教材中五篇近、现代历史类课文,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1840年~1911年被称为清朝末年,也称“晚清”,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材编排的思路非常清晰,时间节点也正是教师可以依托的教学重点。教师就能够进行整体的穿连,由粗到细来架构和设计。笔者首先让学生设计单元提纲,不拘形式,可详可略。接着交流展示提纲。有的线条很粗,笔者称之“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的很详尽,分支很多,笔者评价“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也有的提纲拿捏到位,详略有章,笔者点评“提纲挈领,恰到好处”。只要研读整单元教材后认真罗列提纲的,都得到褒奖。最后笔者总结:“同学们,你们挥笔书写了中华民族180年左右的历史足迹!这是近代中国的斗争史、革命史,也是现代中国的发展史、创新史。”随后板书单元脉络图:百年时间轴上,分步出示五颗大珍珠,二十颗小珍珠,零散陈列大小不一的圆点。同学们立即发现,这对应了本单元五个课题,二十个话题,以及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旁边没有痕迹的地方是不是完全空白?”笔者追问。同学们反应很快:
“如果把这张图放大,每一处都可以标识无数内容!” “是呀,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的学习要讲究策略,注重方法。老师建议同学们先把握时间轴,了解中华民族近两百年来跨越的重要历史阶段,理清主要时间节点。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后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丰富学习收获。”整体把握了单元教材的主线,同学们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学习课程探讨 课程探讨21
1906 2020/12课程探讨 课程探讨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他们自己课外汲取的历史知识成为后阶段教材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指点方法,引领方向,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处理安排,就可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细化知识点。2.铺设纬线,以事件为素材横向拓展在某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具备的特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圆心铺开的历史知识之间,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潜在的相互关联。例如,教学“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笔者结合文字、图片、音乐首先让学生了解国内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军阀混战造成的深重灾难,有志之士满怀忧愤却无力救国,先进分子苦苦思索民族的出路。继而,又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邻国革命像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人民,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拯救中华民族的曙光,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学生初步了解了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和中共一大召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历史知识要注意横向拓展,关键在于内容的精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对历史了然于胸,推敲课堂的语言组织,删繁就简,筛选重点,确定难点,反复琢磨,结合教学目标揣摩文本意图,借助多媒体拓展补充,帮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二、增强体验,把握时代的脉搏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体验的情感,发展的能力,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需要在知识、情感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情感的流露,语言的表达,行动的展示。笔者抓住以下三种方式的运用,借助情感体验优化细节。1.创设情境调控学生情感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运用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刺激信号的手段,形成特定情境方式,对学生的感知、体验、参与起到调控作用。例如,面对帝国主义入侵者利用卑劣手段,残害中国人民,践踏中国主权等历史内容,笔者的教学意图不是侧重于激起仇恨,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笔者进行重点引导把握,让同学们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更多有益于自身和未来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作出是非判断,不是在置身事外的评价中产生一些短暂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境体验,可以为学生重新演绎历史事件,将学生带到了“历史细节”之中。2.运用互动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只有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虎门销烟”时,先布置学生自学有关“鸦片”的文字内容,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再以“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的提问转入自学“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英国商人偷运鸦片到中国的目的” “当时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吸鸦片”等问题有了较好的把握。出示“虎门销烟”的场面后,笔者又让学生算一算五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多少?学生交流感受,笔者再作点评。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有探索欲,有成就感,更积极主动地走近历史,形成自己的认识。教材的编者已尽力“把教材编写成一本能够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是编者的意图。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运用“互动方式”。3.运用数据增强学生感知课标要求学生必须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本单元课文中涉及非常多的数据资料,教师要借助这些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日军在中国大肆烧杀、抢掠的数字,揭露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径,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战争的危害,认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22
1906 2020/12课程探讨 课程探讨教学历史类题材的时候,教师必须把准方向,有意识地结合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引导。三、开展活动,注重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类的教材较多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学生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容易成为被动的受教群体,因此教师更要善于突破,有意识地通过活动培养能力。1.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类的教材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整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便利。例如,笔者会在课前明确地提出要求,同时还指点获得资料的途径,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学生有较多的收获。笔者会引导学生在资料的搜集、整合与分析中,逐渐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活动能力的培养教育家杜威提出:
“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只有通过主动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历史知识题材的课文内容相对比较严肃,尤其是那些凝重深沉的近代史,容易造成教学气氛沉闷压抑。课堂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教师精心组织,同样能够创设活动舞台。例如,教学“不忘国耻”的时候,同学们设计了条幅 — —“以史为鉴,不忘国耻”,班级举行签名活动之后,他们又在校园里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把自己的学习收获、活动体验分享给别人,也带动其他人去了解、去关注、去重视历史。他们还把自己的课堂习得带进生活,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要闻、政治形势,对国家之间的交往又有新的认识。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又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升华,优化了课堂作业,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吸引学生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增长才干的课堂。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体系完整,追求细节完美,拓展教学时空,把握时代的脉搏,注重能力的培养,让课堂彰显现代教育的魅力。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法治 探讨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