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2篇

时间:2022-08-30 20:55:02 浏览量:

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2篇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  1“传承红色基 大精神,Z列理论 会会◎惠国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2篇,供大家参考。

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2篇

篇一: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

EORETICAL

 INVESTIGATION

 ]

 "

 1“ 传承红色基

 大精神 , Z列理论

 会会◎ 惠国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

 学术交流部 , 哈尔滨 15°°8°摘要 :

 为持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重要讲话精神 , , 在新时代弘扬和宣传龙江 “ 四大精神 ” , , 提升党史学习教育

 实效 , ,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

 )

 联合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 、 中共大庆市委 、 、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

 相关单位相继举办了 “ “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 ” “ “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庆精神 、 、 铁人精神 ” “ “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北大

 荒精神 ” ” 三场理论研讨会 。

 系列理论研讨会在强化问题导向 、 、 总结现实经验 、 、 创新研究方法 、 、 拓展研究方向 、 、 推动理论发展等方

 面 , , 围绕龙江 “ 四大精神 ” 的生成 、 、 内涵和时代价值 , , 针对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宣传龙江 “ 四大精神 ” 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

 。关键词 :

 东北抗联精神 ; ; 大庆精神 ; ; 铁人精神 ; ; 北大荒精神中图分类号 :

 D64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8594

 ( ( 2021

 )

 )

 04

 -0161

 -04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5 月 26 日视察黑龙江

 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 :

 “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 黑龙江

 有不少有利条件 , 东北抗联精神 、 北大荒精神 、 大庆

 精神 、 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 。

 今天 , 我们仍然要用

 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 、 干部 , 引导他们发扬优良

 传统 , 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 。

 ”

 “ 七一 ” 前夕 ,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

 与中共

 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 、 中共大庆市委 、 北大荒农垦

 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举办了 “ 传承红色基因弘

 扬龙江 ’ 四大精神 ’ ” 系列理论研讨会 , 中共黑龙江

 省委副书记 、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

 院 )

 校 ( 院 )

 长陈海波出席首期研讨会 , 省内外近 300

 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一 、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要挖掘和抢救历史遗址

 和珍贵史料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

 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惨烈 、 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

 一 。

 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与 “ 红船精神 ” 、 井冈山精神 、 长征精神 、 延安精

 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 共同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

 的精神谱系 。

 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的生动展现 , 是我们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和宝贵精神财富 。东北三省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当属东北抗

 联 , 东北抗联共有 11 路军 , 其中 9 路半在黑龙江 , 弘

 扬东北抗联精神对黑龙江意义尤为重大 。在 “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 理论研

 讨会上 ,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 吉林省行政学院 )

 党建

 教研部副主任仲海涛教授指出 , 黑龙江抗联遗址遗

 迹有近 400 处 , 挖掘和抢救东北抗联这些遗迹是当

 前最紧迫的任务 。

 要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新时代党

 性教育 , 要转变宣教思路 , 紧紧围绕增强感染力设计

 现场教学流程 , 充分利用遗址遗迹深入挖掘东北抗

 联资源中的感人事迹 , 积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 , 提

 升宣教效果 。

 要从以往地被动坐等参观者到遗址遗

 迹现场 , 变为主动地走出去 , 将遗址遗迹主要内容制

 成流动展板或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文件 , 由宣教人员

 携带 , 广泛走进党校 、 高校 、 部队 、 企事业单位以及社

 区 、 乡村等进行宣讲 , 要注重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将

 感性触动升华为理性思考 。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智深介

 绍 , 保存下来的抗联歌曲有 105 首 , 但广为传唱的只

 有 《 露营之歌 》 《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 等几首 。

 将东

 北抗联精神融入新时代党性教育之中 ,

 首先必须抢

 救和挖掘这些遗址和史料 , 创造性开发东北抗联遗

 收稿日期 :

 2021

 -07

 -05基金项目 :

 2018 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 “ 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贫困治理挑战及对策研究 ” ( ( 18J YB 163 )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

 惠国琴 ( ( 1974 — )

 , , 男 , , 黑龙江嫩江人 , , 编审 , , 管理学博士 , , 从事反贫困理论研究 。

 。

 202

 1 年第 4 期162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总第

 22

 1

 期址遗迹观摩 、 学习线路 , 组织力量学唱 、 传唱抗联歌

 曲 , 将这些珍贵的遗址遗迹史料开发成弘扬东北抗

 联精神的新载体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指出 ,

 东北抗联精神形成于东北抗日战争时期 , 是东北抗

 联指战员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战斗的过程中形成的

 精神 , 是东北抗联指战员创造的价值观 , 同时也是他

 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标准 , 属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

 系中的重要内容 。与会专家认为 , 东北抗联斗争的残酷与艰险超

 乎想象 , 以赵一曼等为代表的英雄的信仰信念之坚

 令人动容 。

 “ 水到一百度就沸腾 ” , 赵一曼却经受

 “ 金木水火土 ” 等酷刑仍未折腰 , 直白地告诉人们人

 忍受痛苦的极限到底是什么 ? 这个问题让我们今天

 的每个人去感悟赵一曼英雄信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

 多大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

 党

 史党建教研部张磊副教授指出 , 东北抗联血沃关东

 14 年 , 孕育形成了 “ 勇赴国难 , 自觉担当 , 顽强苦斗 ,

 舍生取义 , 团结御侮 ” 的东北抗联精神 , 体现了忠贞

 报国 、 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 勇敢顽强 、 前仆后

 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 坚贞不屈 、 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

 精神 , 不畏艰险 、 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 休戚与

 共 、 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

 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先决条件 , 东北抗联的

 优秀品质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内在因素 , 东北地

 区的特殊自然环境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客观原

 因 。

 东北抗联在与日寇斗争中 , 形成了丰富的历史

 斗争经验 :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斗争的

 领导 , “ 革命理想高于天 ” 战胜了抗日中的艰难险

 阻 , 五湖四海的革命者共同致力于东北抗日斗争 , 党

 的群众路线贯穿于东北抗日斗争的始终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何伟志就研究

 东北抗联精神要走出 “ 几个误区 ” 提出了建设性意

 见 :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 , 防止和走出贪大求全 、 忽视

 特质的研究误区 。

 总结和提炼东北抗联精神的本质

 内涵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以历史事实为

 依据进行概括 , 既不能贪大求全 , 也不能人为拔高 ,

 更不能忽视自身的特质 , 没有了自身的特点 。

 二是

 把握核心要义 , 防止和走出标新立异 、 因文害意的研

 究误区 。

 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要义 , 不能凭空

 想象和主观臆断 , 而要有相对权威的理论支撑 、 说法

 依据和立论基础 。

 个别研究者凭个人主观感觉 , 用

 标新立异 、 因文害意的 “ 新词 ” “ 凑字 ” 概括归纳出来

 的各种所谓 “ 新说 ” 是不能同过去经过长期检验 、 基

 本为大家所认同的东北抗联精神主要内涵的表述相

 提并论的 。

 三是树立唯物史观 , 防止和走出虚无历

 史 、 盲目质疑的研究误区 。

 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总结

 和提炼 , 必须遵循唯物史观 。

 对各种虚无历史 、 盲目

 质疑的片面 、 偏颇 、 错误的观点 , 必须匡正史观 , 及时

 予以纠正 , 正本清源 , 固本培元 , 以确保东北抗联史

 和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沿着积极 、 科学 、 健康的方向发

 展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

 党

 史党建教研部麻秀荣教授强调 , 要以弘扬东北抗联

 精神推动龙江振兴发展 。

 新时代新征程龙江要实现

 “ 十四五 ” 开好局起好步 , 奋力抢抓机遇 , 推动全面

 振兴全方位振兴 , 既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继

 续前进的智慧力量 , 又要传承好 、 发扬好龙江的宝贵

 精神财富 , 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的强

 大力量 , 为兴省富省强省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 。

 要

 通过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激发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

 神力量 , 奋起直追 , 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龙江

 振兴把脉定向 、 开出的良方为指导 , 坚定发展信心 ,

 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 奋力走出龙江全面振

 兴的新路子 。

 要通过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增强勇于担

 当的政治自觉 , 新发展阶段龙江要在服务国家重大

 战略上体现新担当 , 必须扛起维护国家 “ 五大安全 ”

 的重大政治责任 , 承担起筑牢国防安全的重大任务 、

 稳定粮食安全的 “ 压舱石 ” , 作保障能源安全的坚强

 后盾 、 建设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 实现产业安全的有

 力支撑 。

 要通过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汇聚起龙江振兴

 发展的强劲势头 。

 落实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

 求 ,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 协调作为内生特点 、 绿色

 作为普遍形态 、 开放作为必由之路 、 共享作为根本目

 的 , 增强奋发有为的干劲 ,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 克服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 探索实现龙江振兴发展

 的新路子 。

 要通过弘扬抗联精神提振龙江振兴发展

 的内生动力 。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 , 在龙江振兴发展

 中 , 要把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作为贯穿始终的要求 ,

 用心用情 、 周到细致地解决群众 “ 急难愁盼 ” 的问

 题 , 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 、 烦心事 、 揪心事 , 以

 为民服务的新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幸福感 、

 安全感 , 以此凝聚起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强大力量 。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

 "3二 、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要将这一伟大精神

 从纸面 “ 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大庆油田发现 60 周年的

 贺信中指出 :

 " 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

 祖国的历史丰碑上 , 大庆精神 、 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

 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人民日报 》 曾

 刊文将大庆精神列为党的七个伟大精神之一 , 大庆

 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 , 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 “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庆精神 、 铁人精神 ”

 理论研讨会上 ,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

 学院 )

 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兰丽影副教授认为 , 大

 庆精神之所以被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 并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精神中位列首位 , 主要体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 , 依靠大庆精神的激励鼓舞 , 大庆不仅担起了保障

 国家能源安全重任 , 而且为全国树立了工业战线的

 标杆和旗帜 , 这一伟大精神亟须进一步深化研究 。

 当前 , 继承和弘扬伟大的大庆精神需要在研究范围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辛伟强指出 , 大庆精

 神是干出来的 , 不是鼓掌鼓出来的 , 也不是计划制订

 出来的 。

 任何时候 , 我们都要清楚源与流的关系 , 大

 庆实践是源 , 大庆精神是流 , 要高度重视大庆精神研

 究工作的主流主脉 。

 作为一种红色精神 , 大庆精神

 的成功源自大庆实践的成功 , 因此要结合实践弘扬

 和宣传大庆精神 ,

 既要重视历史价值也要重视现实

 价值 , 既要重视大庆精神的主流主干又要警惕简单

 理论化 。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主任李万鹰教

 授指出 , 大庆精神通过思想建设 、 组织建设 、 作风建

 设 、 廉洁建设 、 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 进一步

 彰显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 丰富和发展了大庆精神 。2009 年 , 习近平同志在大庆油田发现 50 周年

 庆祝大会上指出 :

 “ 大庆的成长和辉煌 , 见证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和辉煌 ; 大庆的探索和成功 , 体现

 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进行改革开放的

 探索和成功 。

 ”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 ( 大庆市行政学

 院 )

 副校 ( 院 )

 长肖铜教授认为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的 “ 一个见证 ” 和 “ 一个体现 ” 是对大庆贡献和大庆

 精神的两个定位 。

 大庆精神具有党的直接领导的政

 治优势 、 全国 “

 一盘棋 ”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

 势 、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优势 、 精神内

 涵总结概括的权威优势 、 优良传统作风支撑的硬核

 优势 、 注重典型引路和广泛发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

 作优势等六个方面的优势 。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立

 勇副教授指出 , 大庆精神 、 铁人精神植根于大庆沃

 土 , 贯穿于油田开发建设和城市兴起繁荣全过程 , 应

 时而生的实践性是其本质所在 、 顺势而变的创新性

 是其生命所在 , 要在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 、 在地

 域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中 、 在标识性与感召性的统一

 中把握大庆精神 、 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从铁人语录和诗歌的独特视角学习感悟铁人精

 神 , 是这次理论研讨会上专家给予参会人员的全新

 启迪 。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

 二级教授孙艳春指出 , 铁人纪念馆收录的铁人语录

 和诗歌共有 45 句 28 首 , 体现了铁人为国分忧 、 艰苦

 奋斗 、 克服困难 、 严细作风 、 联系群众 、 谦虚谨慎的精

 神品质 。

 这些语录和诗歌朴实 、 精辟 、 鲜活 、 生动 , 是

 铁人精神的形象化 、 具体化 , 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 。

 铁人早年有很多原创的话 , 如 “ 把地球倒过来让原油

 哗哗地淌 ” 等 , 这些原创话语看似粗莽 , 实则是那个

 创业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独有的英雄气概 , 不是随便

 哪个人都可以...

篇二: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

好黑龙江红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明确提出了四个“学懂弄通”的根本目标和五个“要用好”的具体举措,为系统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用好红色资源这一生动教材,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的现实需要。

 一、用好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针对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红色资源作为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是实现四个“学懂弄通”党史学习教育目标的生动教材。黑龙江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红色

 资源优势,坚持以红色精神立心铸魂,通过制作“红色地图”、标注“红色地标”,构建多元立体传播矩阵,采取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形式,加强精品红色文化产品供给等一系列举措,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呈现出一幅黑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十四年浴血奋战”到“和平安定谋发展”、从“万里苍茫北大荒”到“现代农业‘领头羊’”、从“奋力甩掉贫油帽子”到“挺起国家工业脊梁”的宏伟篇章。这些举措为全省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丰厚资源,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黑龙江省以“四大精神”为主体的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亲和力强的优势,不断创新其供给形式,通过提升其现代感和科技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其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

 二、在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上下功夫,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奠定资源 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

 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行)》等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对革命文物方面的保护工作。2019 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积极鼓励设区的市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要求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职责,明确负责革命文物工作的机构和力量。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准绳,以合理开发和针对性保护相统一、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主导相统一、专业保护与大众保护相统一、分级分类保护与统筹管理相统一为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和权责,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有序、依法管理、全民共享的保护利用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分工明确、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格局,促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摸清“家底清单”,明确“转化清单”,加强资源整合,为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奠定资源基础。红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丰富,要建立好红色资源的“家底清单”,加强科学分类整理,推进分级保护和分类利用。在保护工作开展中,对不可移动的物质载体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本体和环境的原状;对可移动的物质载体要加强搜集和保护;对适宜数字化转化的物质载体要规划好“转化清单”;同时加强对易

 损毁的物质载体的保护,开展数字化修复和存储。

 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拓宽存储空间,通过构建多层级数据采集和录入体系,为红色资源的分级录入、集中保护管理提供平台支撑,推进形成集共保、共享、共研、共用于一体的红色“基因库”,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为丰厚、更具亲和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

 三、在创新红 色资源供给形式上下功夫,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构建多元渠道 红色资源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在供给形式和方法上守正创新,拓宽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有抓手、有依托,实现随时学、随地学。

 依托“数字龙江”建设,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龙江”建设的深入推进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在政策、技术、平台和人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要探索建立红色资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陈展方式,推动“云”纪念馆、“云”遗址等虚拟场馆的建设,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有效实现陈展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现实空间转变,让红色场馆的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要在管理和宣传模式上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红色资源宣传展示新矩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受众眼睛“亮起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的场域体验,提升红色资源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更具感染力、现代化和科技感

 的教育资源,实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全景支撑。

 依托多元立体传播矩阵,加强精品红色文化产品供给。构建与时代发展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传播渠道,是实现红色资源以文化人的预期目标,也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方面。红色资源的传播要在深耕传统媒介的同时,深刻把握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依托全媒发布、全网传输、全域覆盖的多元立体传播矩阵,加强红色资源传播与互联网、新媒体等新技术广泛融合,不断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同时依托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不断整合优质红色资源,创作出一批内容丰富、主题新颖、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更加精准地传播受众闻乐见的黑龙江红色文化精品,进一步推进红色资源在媒体深度融合中讲好龙江故事、传递好龙江声音。

 四、在红色资源深 度融入主渠道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 推动黑龙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用好”的具体举措,立足黑龙江红色资源优势,以创新红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新学习形式为抓手,从党员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三个群体入手,用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工作落实的三个主渠道,系统构建黑龙江红色资源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着力推进黑龙江“四大精神”进基层、进社区、进课堂,用真

 情实景达到以情动人、以景感人的教育效果,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走深走实。

 一是要深度融入党员干部培训主渠道。用共产党人在黑龙江大地上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生动素材,构建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教材,形成特色课程体系,找准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四史”必修课和常修课的切入点。用好黑龙江红色资源,优化党员干部培训体系,形成以理论教学解读黑龙江“四大精神”为主,以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为有益补充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大力推进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干部培训体系建设。

 二是要深度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全面落实黑龙江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行动,依托课程体系创优、教学资源优化、教师培训研修升级“三大行动”,构建以黑龙江“四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方略,龙江实践”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黑龙江特色教材体系,推进黑龙江“四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编制黑龙江红色资源图谱,打造好社会实践大课堂,推动建设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黑龙江优秀精神学术交流基地,将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常态化,不断拓宽暑期社会实践的覆盖群体,推进红色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要深度融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工作主渠道。党史

 学习教育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工作落实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民群众。要在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和主题街道建设上突出红色元素,推进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德礼满龙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推荐访问:东北抗联干部学院省委党校长白山分校 省委党校 长白山 分校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