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校本教研4篇网络化校本教研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姓名: 田丹丹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教育技术学指导教师: 叶金霞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化校本教研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网络化校本教研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姓名:田丹丹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教育技术学指导教师:
叶金霞20100401
I
网 络校本研修的 实践模式与 推进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和开展, 新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共同瞩目的焦点。
因此, 校本研修作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有效方式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网络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型的研修形式逐渐成为教师进行研修的一个新手段, 它在研修时间、 研修范围以及研修手段等方面都更优于传统校本研修。
那么这种新形式是否可行, 网络校本研修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展开, 以及如何才能使得网络校本研修得到有效的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本论文所要论证的关键所在。
笔者通过对发表论文以及出版著作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
目前对于网络校本研修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而且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能够提供给其它研究者所借鉴。
因此本论文就试图对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及其推进策略做一个总体的论证,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本论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以及群体动力学理论这四种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文献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 以及对传统校本研修与网络校本研修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首先阐述了运用网络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可行性, 其次提出了基于视频案例的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和基于 B lo g 的网络校本研修模式这两种实践模式, 最后为网络校本研修能够有效地开展提出了相应的推进策略。
本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所要论证的核心部分。
在第四章中通过对每种模式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利用每种模式进行网络校本研修的实际意义以及研修过程,同时为每种模式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以供大家参考。
在第五章中从制度保障, 软、 硬件设施的配备, 研修资源的开发, “学习型组织” 的建设以及研修角色的定位方面提出了有效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五个推进策略。
关键字:
网络校本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II T h e Researc h
abou t
t h e Prac t i c e M odels and Strategies fo r Pro m o t i n g
of
Web-based
Sc h ool -based
Trai n i n g
Ab s t rac 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onduct of a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new curriculum made a new request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this case, there is an increasing concern and atten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f teachers has become a focus shared by researchers. So, school-based training gradually are wide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as a new type of training form has become a new means of teacher training, which is more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school-based training in training time, training range and training means. Then, how much i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form? What forms should be utilized in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How to carry out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The above problem will be demonstrat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urvey and statistics about published papers and publications, the author found that:: currently few studies about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are carried out, and there is not a very good research framework to make available to other researchers to learn from. So, in this paper, I try to make a general argument about the practice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of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I hope it can attract valuable comments from.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our basic theory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ory, adult learning theory and group dynamics theory, applying literature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and case study as the main study methods,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the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firstly I describe the feasibility of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to improv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secondly, I put forward two kinds of practice models including a practice model of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based on video case and a practice model of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based on Blog, finally I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which can make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effectively carry out.
In the paper, part four and part five are the core of the argument. In the 4th part,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each model, I focus on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applying each mode to carry out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as well
III as providing a typical case for each model to reference. In the 5th part, I put forward fiv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of web-based school-based training including system security, the supply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the exploit of training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location of training role.
Key w ords:
w eb-based sc h ool-based trai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 ent
of t eac hers,
educ at ion and t eac hing abilit y of t eac her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
1 第一章 引言 一、 论文研究背景 ( 一) 校本研修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 66年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 的说法, 教师的专业是被这样阐述的:
教学应该被视为一种专业职业。
在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应该被看作一种公共业务, 它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从而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这种通过严格持续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不仅需要专业人士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同时还要求专业人员在实践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1]。
而这种自主权可以理解为:
教师职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于其它职业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同于其它教师的。
因此, 每位教师都必须依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升自己, 以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研修提倡教师要从单纯的只会教书的“教书匠” 转变为真正能够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者” , 这一思想正符合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条件。
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关注教师的行动改进来实现其教学行为的改进; 通过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 研究、 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不断进步的过程来提高其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能力; 通过采取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单兵作战” 的局面。
可见, 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 经过多年的校本研修的开展, 许多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自我专业发展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 二) 网络的发展为校本研修提供了现实条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 网络在国防, 工业、 以及科技等领域都发挥了它巨大的功效。
与此同时, 世界各国也都注意到, 在教育领域中适当地应用网络技术能够对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网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他们希望通过这一信息化手段来推进整个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从而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网络为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技术、 新方法和新理念, 它已经逐渐成为了推动教育
[1] 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中小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专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2~13页
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
2 改革的强大动力。
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与教研同伴、 学科专家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 教师还可以通过写博客, 发帖子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专业成长以及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为校本研修能够充分实现“教学反思、 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提供了条件。
这种形式的研修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而且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因此, 网络校本研修必将成为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式而被广大学校和一线教师所采用。
二、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 教育部 2004年 2月 1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师[ 2004 ]1号]》 中明确指出要“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要坚持培训、 教研、 教改相结合, 坚持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 。
自文件发布之日起, 有关校本研修的研究就逐步开展起来。
校本研修不但越来越得到一些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 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
关于校本研修的研究已经为数不少, 出版的书籍以及发表的文章也有很多。
而作为校本研修的一个新方式——网络校本研修, 研究它的人并不很多, 而且也很少有人具体地提出其实践模式和推进策略。
本文希望在阐述网络校本研修的内涵、 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以及一些理论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提出真正有效的网络校本研修实践模式, 以此来促进网络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更重要的是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 从而提高教师的个人发展能力以及教师的自我修养。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
探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校本研修, 从而提高校本研修的效果和效率; 寻找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得网络校本研修能够有效地开展。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
网络校本研修可以促进校本研修从有形的“校本” 拓展到无形的“校本” , 从局限于一个学校的“校本” 拓展到立足于多个学校的“校本” 。
同时, 网络校本研修也可以把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充分地融入到现代信息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 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在信息社会环境中更好、 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网络校本研修这种变革方式必将有助于教师的知识成长、 思想成长、 技能成长以及更为重要的智慧成长。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 鉴别和整理文献, 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一般来说, 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 进行文献调研, 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 前沿进展, 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 研究的现状等。
这是科学、 有效、 少走弯
网络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
3 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2]。
本研究在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都采用了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中主要通过查询有关网络...
篇二:网络化校本教研
教研势在必行------市首届小学数学网络教研会之启示 双语学校
董宁萍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办公无纸化进程的加快 实施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是适应信息社会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整合共享不足、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深入地开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由市教研员王老师牵头在仙居实验小学召开了全市小学数学网络教研会 各县市教研员、 网络联络员都根据本县市及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发言 并对今后开展这方面工作的思路及困惑作汇报王老师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并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布置了新的任务。这次会议很及时它让我们明白网络教研的真正含义明确下阶段各县市、各学校该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 这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会议 因为这是第一次把全市教研员和各县市网络教研员集中起来共商网络教研的具体工作。这次会议让我从迷茫中走了出来它也给我一些启发和启示。
启示一 “面对面”和“背靠背”的教研如何有效地融合
网络教研 我们称它为“背靠背”教研 给老师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有活力有朝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捷、方便、资源共享。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实施网络化教研改变传统教研模式我们称它为“面对面”教研 这已成为当今学校校本教研的新课题。它充分利用比较先进和完善的网络环境 实现网络环境下学校教研活动的创新 使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很多学校建立了学科学习网站进行网络教研 主要包括开辟理论研究、 课堂示范剖析、 网络论坛等栏目 为老师提供了教育教学信息 构建了教师交流的平台老师可以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把握课程改革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信息、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网站 许多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研活动中迅速成长。
显然网络教研将是校本教研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它将是传统校本教研的创新和发展。所以网络教研必须实现向现代教研的飞跃。综合各县市教研员和网络联络员的阐述主要体现在 一、变形式单一为形式多样。改变原来集中教研的形式即向分散教研、主题教研等发展使教研形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二、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改变原来大多数教师被动参与只有少数教师承担研讨任务的局面即给每位老师更多的参与权、发言权、主动权 三、变骨干成长为全员成长。改变骨干教师在课改中演“主角”的局面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始终肩负着重任成长得越来越快普通老师发展的机会不多自然成长缓慢这样是很不利于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而网络教研即最大化地实现思想共享、全员参与让更多老师受益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当然网络教研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老教师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不能及时地把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向年轻教师传达。
通过这次网络研讨活动我明白了“面对面”和 “背靠背”的教研只是教研的不同形式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两者的“度” 使它们有效地融合起来看来只注重传统形式的教研而不开展网络化的教研 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更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未充分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分享和传承只进行网络化的教研而放弃传统教研容易出现走过场有时仅停留在没有思考——聊天式的简单对话、点评如果是这样网络教研仍然会流于形式久而久之还会“变味”。我们学校小学部只有 8 位数学老师虽然人数少但我们敢说这是一支有强烈进取精神的团队我们在叶云素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充分发挥三位省、市教坛新秀的骨干作用全体数学老师共同努力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较快地提高所有的老师都成为区星级教师4 位老师是区新秀班的指导老师经常开展多种
多样的教研活动和新秀班成员共同成长。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开展网络化教研的同时利用中午及空节的时间以年级段或数学组为单位组织研讨活动解决我们在网络交流中的问题与困惑通过一年的实施我们感觉效果不错。因此我们在教研中既要注重网络化的教研又不能丢弃传统的教研要使“面对面”和“背靠背”的教研有效地融合。
启示二集体备课如何从形式化走向落实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进行集体备课 是大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式。
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中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产生了很多偏差 对教材中的一些编排产生了疑惑 对教材的吃透力难度增加集体备课作为合作性教研的一种新方式它创新了教师习以为常的备课方式为校本教研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它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强化教师间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师行为的转变深化教师个体、集体与各级教研人员的联系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出现的问题完善教研流程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重建校园文化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
从各县市教研员和网络员的工作汇报中 大家对集体备课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提出了在实施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是出现了集体备课形式化。这也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今不象原来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工作检查不用一遍一遍地抄教案而是网上有现成的只要鼠标点击马上就 OK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应付学校的检查。还有就是在集体备课中有些老师就等现成的对主讲老师的备课内容不作个性化的修改。这次会议中温岭的朱德怀老师所作的讲话 《“三备”模式打开备课改革新天地》给我很大的启发。回来后调整了我们的集体备课形式具体做法如下 在开展备课教研活动中整合各方面力量抓好队伍建设明确要求与责任调动各方人员积极参与创造性地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发挥。
一、充分发挥校长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校长亲自负责抓备课制定备课制度指导学校教研组制定备课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备课活动督促和评价学校的备课工作。
二、充分发挥教导教研组长、教研员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备课组、教研组的建设落实职能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形成研究意识提高科研素质各位教研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备课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在集体备课中有专人组长负责激活学校中的每一个点每两周定期举行集体备课增加了教师交流研讨合作互动的机会。集体备课中教师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体验思考针对学情进行独特设计共同寻找对策在交流合作中互动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次集体备课后都要求每位老师进行整理形成“共案”加“个性”的教案。作为集体成果既利于执教者对照课堂教学实际改进教学发现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和精妙之处也利于保存实验成果传递至下一年级为下一年级教师提供备课方式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比照依据。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握教材针对学情溶入教师个性的理性思考和独特设计融合吸收、个人增减选择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保留改进自身合理做法使设计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预见性。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 我们让主讲教师为每一单元设计完整一课 课型每次调换教案包含教学设想、学习方式、训练重点、教学情境、环节设计及依据、教学反思复制后为教师提供参考交流。针对集体备课典型课文各人必备突出特色环节提供设计思路 备课内容前一周选定 循环反复 并要求每位老师把简案记在书上。
实践表明坚持执行每单元每位教师备一节课的方式让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融入自我思想光华和经验创新秉持个性提供较高价值的设计蓝本为参考利用的教师展示直接的设计范例教师们可以据此增减改延突出自己的教学习惯或特色适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感受。我们提倡教师间相互收集保存教学设计应该成为教师备课交流的值得推广的
好方式既可优选设计方案借鉴经验提供对照比较的交流机会借此提升备课上课的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课改教师的劳动提高备课效率。
总之这次会议中王老师的观点和各县市的做法打开了我的一些思路为我们今后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提供了借鉴。网络教研要有实效既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更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它是一个新的话题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并不否定其它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确信网络教研势在必行。
篇三:网络化校本教研
iddot;16·本刊特稿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年第24期(总第745期)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网络教研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进步,网络教研也成为新形势下的教师执教创新模式的必然选择之一。线上教学模式对绝大多数习惯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老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文章在首先分析了近年来网络教研的发展与现状,并在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执教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线上教学情况下,提出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应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教师执教模式优化,以期对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下的教师执教模式改革提供建议与参考。关键词:网络 ; 教研 ; 校本教研 ; 执教模式一、近年网络教研发展概述网络教研广义上是指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而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是传统教研方式或常规教研方式的有益补充。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都设立了自己的网络教研平台。这些教研平台在设计上为老师们提供集体备课、评课议课、课题研究、在线训练、在线题库等服务。这些平台一般由当地的教育部门设立,主要针对中小学教研活动。另外,由于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很多学校和教师不愿意推广和采用教研平台工具。这就使得大专院校的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仍是各自为政,甚至是空白的状态。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网络教学”或“线上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发生质变的背后教研模式也必然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但目前的网络教研仍然缺乏系统思路和统一模式,没有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二、新形势下传统校本教研方式的坚守在新形势下,网络教研的异军突起,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传统校本教研方式的彻底摒弃。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继续优化传统教研模式,让传统校本教研方式为教师执教提供助力。校本教研本身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过程,所以从学校到教师个人,都必须首先认清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所在,才能做到让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自我反思”的再加强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反思就是知己的过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一定要养成回头看的习惯,不断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行为以及教学效果。我们现在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教研的开展,作为师者,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也是导致出现一些高校教师满腹经纶,但就是上不了讲台的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首先应该是“育人”,而教研研究的目的正是为老师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提供帮助。教师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行为,增长知识,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二)“同伴互助”做扎实以教研室、系部或学院为单位,在教研活动中扎实做好“老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下的教师执教模式探究农 江(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基金项目:湖北警官学院(JYKT2016010)。带青”“优带众”。比如现在很多高校做的很好得定期集体备课的方式。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究,另外也可以就教研方面的内容进行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进步。(三)发挥“专业引领”优势虽然校本教研是“因地制宜”的过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力的帮助,可以突破我们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开拓视野,不做井底之蛙。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让老师们有机会参与一些教研研讨活动,学习别人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中开展的交流学习以科研为主,教研为主题的研讨活动还比较匮乏,因此各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三、新形势下网络教研优势的深挖与凸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教研的优势在日益凸显,网络教学也成为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新本领、新技能。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和熟练掌握与之相关的网络教学软件,增强教学业务水平,为高校开展更多样化的网络教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网络的延伸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比现场教研更广阔的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但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平台,又如何用好这样一个平台,则是教师需要研究的,经过教学实践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究。(一)以“校”为单位,建立各高校内部网络教研平台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建设的特点,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有关教研主管部门不定期将本校优秀老师的教研案例上传到平台,供大家学习参考。同时还可以将其他高校的先进的教研案例资源在平台上进行分享,让老师们可以拓宽视野,向更多优秀的教师学习。为了内部网络教研平台建设得更加高效,建议高校成立网络教研平台管理小组,并制定相关的网络教研平台管理机制与管理办法。从资源的需求计划、上传管理,共享管理资源已经更新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管理,以免造成教研案例等优质资源上传、管理、共享的无序化和低效化,避免出现某一学科教研案例等资源同质化、重复性上传,而某些学科则无资源可用的局面。这就要求网络教研平台管理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学科业务能力,对所上传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让网络教研平台建设更加高效。(二)探索各高校间网络教研互通的渠道各高校间在科研方面可以各有所长,但在教研问题上,大家应该可以建立一个互通的平台,让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更多的教师所学习,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使广大学生从中受益。例如分学科建立网络教研“讨论专区”,让老师们就平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起在线讨论,走出校本教研闭门造车的局限,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在讨论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让更多的老师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避坑”。高校间互通平台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思考,因为这涉及校际间的合作,建议各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与相关高校本学科的高校间互通平台的搭建中起到一定的示范和纽带作用,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对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科的新任老师提问给予及时的解答与回复,对本学科的持续良性发展能够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17·2021年第24期(总第745期)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本刊特稿(三)摸索适用范围更广的网络教研长效机制过去我们进行区域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必须通过开会、培训等方式才能实现,既费时又费力。当下应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络平台模式,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以这一次受新冠疫情影响下实现的全国网络教学为契机,摸索出能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网络教研长效机制。四、结束语随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模式得到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线上教学模式成为了传统教学模式有益的补充。对于习惯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全新调整,在原有对线下教学中,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执教模式研究要针对目前线上教学情况,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教师执教模式优化。新形势下,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在教学中将二者协调统一。传统校本教研强调“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网络在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方面极具优势,是校本教研的延续和拓展。因此,在平日教研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一方面应继续保持传统校本教研的进行,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利用好网络教研平台,实现教研经验交流共享,使教师执教水平得到提升。参考文献:[1] 严鲜财 . 网络教研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J]. 新校园理论 ,2012(2):164.[2] 顾昌茂 . 有效利用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J]. 技术物理教学 ,2012(20):116-117.[3] 焦建利 , 桑新民 . 虚拟教研的几点思考 [EB/OL].http://xd.nsjy.com/zhongqi/jiao/VI R.files/frame.htm.[4] 刘 观 武 , 王 立 . 网 络 数 字 教 研 模 式 的 设 计 与 实现 [EB/OL].http://hp.tjjy.com.cn/hptic/lyweb/wlweb/z3jinri/7wshshzjy.htm.[5] 构建区域性网络教研的实践与研究 [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b976a561ddccda38376baf52.html?rec_flag=default&word=%E7%BD%91%E7%BB%9C%E6%95%99%E7%A0%9.摘 要:生物学科其实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生物知识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关注生物学相关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生物学问题,是我们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高中生物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充分了解、认识生活化教学,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可行性的生活化教学对策,在生物学教学中加以应用,以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进而更好的实现生物教学的价值。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在生物课程内容选材上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因此,在必修课程内容选材上筛选了很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但有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成绩和提高升学率,让学生对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忆背诵,忽略了生物知识的生活化特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浅谈生活化的高中生物学教学黄婉媚 1 戴静芳 2 桑珍雷 3* 李 俊 1*(1.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安徽淮北 235000;3.淮北市第一中学 安徽淮北 235000)背得快忘得也快,进而造成学生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因此,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生物知识回归生活,同时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现象、原理、规律,将他们与教材对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然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强调[2] 。从生活生产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探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一)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担任着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通过打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这样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效果,积极的学习状态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从而使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老三中心论”是传统课堂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照本宣科,是读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思维定式,造成了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我们清楚地知道,生物学科其实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生物知识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传染病与防治、癌症、人类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等诸多方面的生物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安徽省教育硕士案例教学项目(中学生物教学)、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9jyxm0211)、淮北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JY18036)、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 生物科学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zygc034)和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2018jdxm03)资助。作者简介:黄婉媚(1994.01—),女,广西梧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 通信作者:桑珍雷,男,安徽省宿州人,本科,高中生物教师,研究方向:生物教学。李俊,男,安徽省萧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遗传学。
篇四:网络化校本教研
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一、 研究背景分析:
1、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教研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主要平台之一,已得到人们普遍认可。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落实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师树立起新的理念,并尽快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我们以“校本教研”为切入点,探讨利用网络优化和变革教研手段,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实践水平、探究能力,把新课程的实验过程变成教师实施行动研究,实现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过程。
2、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迫切要求我们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建立网络教研、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校本教研工作方式。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3、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众多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在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日趋丰富和普及。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呼唤新的教研方式。同时,新课程产生了一系列创新理念,学校教育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为此,如何对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践验证和理论创新;如何使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指导教学,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崭新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二、课题的提出
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学校传统的教研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仅仅将教研的目标停留在独立的年段和单一的学科上,探讨的话题也仅仅局限于本年段或本学科,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没有实质内容的集体备课、浅尝辄止的课堂评析,学校校本教研还处于较浅显的层面,整体教研水平和质量不高。
2、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要较好地解决这些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仅仅依靠上级组织的一两次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建立网络校本教研制度,成为新课程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多数教师欢迎集体研讨,欢迎有专家指导的研讨,认为随时随地的交流比目前常规的教研更有效;“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重理论说教,少实践指导”是当前集体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教师普遍反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师对专业引领的要求强烈,但实际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
3、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科学、高效的校本教研制度,需要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需要整合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人员的力量、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但目前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有形式化、模式化、功利化的倾向。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对现代教育技术“退避三舍”,“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态,学校配置的工作电脑闲置,或者仅仅用来打打“双扣”,下下“围棋”。开展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等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几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方面面。信息
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对于网络的利用是极其不够的。有几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直接或间接的制约因素:一是教师对于网络技术有限的掌握程度,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二是教师利用网络的意识与网络的可利用程度;三是网络资源的无穷多样与如何有效利用。
三、参考文献综述
1、姚添丁著的《校本教研:在改革中深化》提出了校本教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理念,通过“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优化教研力量、建立激励机制”等四种途径,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
2、唐新湘著的《校本教研模式探析》提出了校本教研的四种模式:课题研究模式、课例生成模式、案例生成模式、活动与交流模式,着重就教学比武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教改沙龙以及教学开放日等方面进行说明。
3、玉林市教科所蔡梓权著的《校本教研的三个层面》提出,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必须着力抓好基础层面、专业层面、领导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工作,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4、申绍成著的《强化校本教研,重在落实“三动”》指出,要抓好抓实“校本教研”,重在落实“三动”:一是健全三级网络,全校互动;二是发挥三个作用,专业带动;三是构建三个机制,教师自动。
有关“校本教研”的文章、专著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章多数停留在概念阐述上,或者是行政层面的贯彻实施上,在实际操作中,问题更加具体、复杂。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的主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归纳和提升。
四、概念的界定:
1、“校本教研”是在“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基础上,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的,以研究和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实
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目标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 2、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校本教研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它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本人的教研,而应是学校层面展开的学校行为,是为了解决教师中带共性的问题或属于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校本教研谈不上是新概念,但在网络环境下都有新的含义,需要一个具体、务实的操作措施和行动步骤,存在着一个从理解到行动的过程。
3、网络校本教研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
五、研究对象:
天台实验中学七、八年级教师与学生(天台实验中学七、八年级教师与学生已全面实施新课标教学)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兼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通过多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寻求理论指导,设计实施的总体方案,不断调整实施方案与研究过程。着重实施过程的探究与反思。
七、研究过程设想:
本课题拟分为四大块进行研究:网络校本教研的内容选择;网络校本教研的模式;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网络校本教研的发展策略——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网络校本教研的内容选择:
1、学科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和认识来源。网络校本教研必须以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为中心。校本教研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摒弃过去那种追求假、大、空的做法,让校本教研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只
有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才能结出丰硕之果。
2、网络校本教研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内容,而是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在学科之间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力求利用网络教学,在深化各个学科纵向研究的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拓宽教师的视界。
3、把“校本教研”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新课程的实施同时推进。对网络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反思性教学及行动研究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网络校本教研的模式:
1、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核心与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模式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发布,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方面。
2、课例分析模式:开展网上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课例研讨,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探索网络课例研讨和教师培训模式。课例分析模式具有简捷、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它应该成为网络校本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模式。
3、案例生成模式: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建立教师工作网络案例库,推动研修范式革新。通过网络,建立教师研修的文献资料和视频案例的资源库,把教师的“知”与“行”结合起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4、活动与交流模式: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活动与交流,如“专家在线”活动,网络研修活动,教改沙龙,教师论坛等。开展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专题网站开发,引导师生进行网络交往,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形成网络使用规范和习惯。
(三)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 1、问题发现。在实践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需要学校和教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
2、学习准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或研究团队需要形成理论制高点,以便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
3、设计方案。设计多样的、针对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
4、组织实施。根据教学设计或实施方案,教师进行校本实践和研究。
5、交流反思。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发表教学反思文章,其他教师或学生就此进行反馈和评论。
6、展示改进①案例展示 ②课例展示 ③课件资源展示 组织教研组或教师进行网上讨论,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或资源,帮助教师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四)网络校本教研的发展策略——激励与评价机制
1、针对教师发展、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研效益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学校需要逐步建立与本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网络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以及灵活的,更有针对性的成果奖励制度,将师生网络积分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在领导层面,校长要身体力行,协助并指导网络教学研究工作,负责指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实践,带动全校范围的网络校本教研工作全面协调开展。
2、教师发展档案袋及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及学生个人专辑的网络教研数据库,设置网络积分。
3、学科教与学发展性评测平台:根据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学科教与学网络评测平台。
八、课题研究步骤:
时间 主要工作 预期阶段成果
2005.11——12 收集相关资料、调查有关学校的实际情况 完成主课题的申请报告2006.1——2 ①分解落实子课题的任务,收集相关资料 ②分析调查学校资源,确定网络校本教研内容 完成子课题的申请报告形成网络校本教研内容2006.3——5 实施网络校本教研模式并不断调整 形成网络校本教研实施模式 2006.6——10 总结实过程的得失,重点研究评价方法及激励机制 制定网络校本教研激励和评价机制 2006.11——12 总结本课题的研究 形成主课题、子课题的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天台实验中学是天台初中的龙头学校,坚持“以研促教、科教兴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几年来,学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 200 强学校”,“省创新教育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这里有一批教育科研意识强,课程专业水平高,踏实工作、求是创新的一线优秀教师。本课题组负责人任校教科处主任,副主任,课题组成员都是本校各学科教研组长,有信心、有能力,对本课题研究充满期待。加上学校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有利契机。
2、实验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校历史的省级示范性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底蕴深厚,我校共有四个计算机教室、三个电子阅览室、400 台计算机,并有四个专职指导教师;一线教师每人配有笔记本电脑,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实验”“示范”,本校更应在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中积极行动,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