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7篇

时间:2022-11-18 19:05:09 浏览量:

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7篇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分类号:F323.1 单位代码:10389密 级: 学 号:30904074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7篇,供大家参考。

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7篇

篇一: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号:F323.1

 单位代码:10389 密

 级:

  学

 号:30904074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优化探析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优化探析

 ————以青岛农业产业化综合体为例以青岛农业产业化综合体为例

  专业类别: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研 究 生:郑国星 指导教师:刘飞翔

 副教授

  江志祥

 高级工程师

 完成时间:二 O 一三年三月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Master"s Degree ThesisMaster"s Degree Thesis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ynthesis for example

  Professional categories::Master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Fields::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te::Zheng

 Guoxing

  Instructor::Associate professor

 Liu

 Feixiang

 Submitted Time::March, 2013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并且是自己撰写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作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对本研究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

 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在

 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

 □

 不保密,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

 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日期: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摘要......................................................................... 6 Abstract..................................................................... 3 1.引言....................................................................... 6 1.1 本次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 6 1.2 休闲农业研究的背景 ..................................................... 6 1.3 休闲农业研究的目的 ..................................................... 7 1.4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 7 1.5 休闲农业研究的意义 ..................................................... 8 1.5.1 休闲农业与农业地产的意义 ........................................... 8 1.5.2 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的意义 ........................................... 8 1.5.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 9 1.6 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 9 1.6.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9 1.6.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0

  1.7 文献综述小结 .......................................................... 11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 12 2.国内外休闲农业现状的发展分析 .............................................. 12 2.1 国内休闲农业现状的发展与分析 .......................................... 12 2.1.1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分析 .................................. 13 2.1.2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 .................................... 14 2.1.3 我国休闲农业地产的研究分析 ........................................ 14 2.1.4 农业都市综合体的理论研究 .......................................... 16 2.2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 16 2.2.1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 17 3.基于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的实证分析 .......................................... 21 3.1 农业综合体的概念 ...................................................... 21 3.2 山东青岛 LM 项目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的实证分析 ........................... 21 3.3 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探析的总结 .......................................... 33 4.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及经验借鉴 ............................................ 33 4.1 国外典型案例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 33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4.2 台湾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 34 4.3 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 36 4.4 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 .................................................. 37 5.优化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对策思考 ............................................ 38 参考文献.................................................................... 39 附

 录.................................................................... 41 致

 谢.................................................................... 44 作者简介.................................................................... 45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 摘摘 要要

 休闲农业是整合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等各种资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也是促进现代农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及增加我们农民收入的一种新渠道。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大部份地区的休闲农业这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界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成为时下国这发展的重要议程,同时伴随着旅游、地产、养生养老等行业的发展,休闲农业项目新型的综合性开发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与发展。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地产、旅游、农业产业化、生态养殖等多方面领域的有效结合,成为当前优化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基础。

 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山东省青岛 LM 项目开发模式——农业综合体的实证分析,对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房地产开发、养生养老产业等多方面有效结合及实现 LM 项目运作的条件和措施等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及台湾地区现有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运营经验,以期在当前环境背景下,对优化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探析。

 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希望从各个产业转型和嫁接的视角,如休闲农业、旅游业、生态养殖业以及房地产业、农业产业化、养生养老等,以具体开发的项目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或台湾地区相关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运营经验,通过对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模式的优化,研究各个产业资源之间有效整合的渠道及模式,使休闲农业养殖基地在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能够通过农业地产的开发,完善养殖基地功能设施,从而带动我们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建设、休闲农业、旅游养生等方面的发展。

 本研究的方法采用:历史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及 SWOT 分析法、归纳分析法。

 第一部份——绪论,主要采用历史文献法:

 搜集整理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份——国内外休闲农业现状的发展与分析,主要采用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跟综国内外研究进展;查阅相关的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文件,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资料;拟从不同群体的潜在消费者对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了解及体验感受进行问卷调查。

 第三部份——山东青岛 LM 项目农业综合体开发模式的实证分析, 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及 SWOT 分析法从该项目的开发概况及背景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实证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 资料;对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者或开发规划者进行访谈,了解项目进展的实际相关资料;应用 SWOT 分析法对该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为项目开发模式为农业综合体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概括性规划。

 第四部分——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及经验借鉴,主要采用历史文献法及归纳分析法;查阅国内外典型案例,归纳分析其对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启示及影响。

 第五部分——优化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对策思考,主要采用归纳分析法与因果分析法相结合,对优化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

  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农业综合体

 农业产业化

 优化探索性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3

 Abstract

 Leisure agriculture is a set of production, life and zoology in one of the new industrial form,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new approach that increases farmer income.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is part of the region "s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to get rapid developmen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attention degree rise ceaselessl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becom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agenda, accompanied by tourism, real estate, health nur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ject model model has been further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estate, tourism,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ecological farming and other field effectively, become current optimiz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tern research found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combines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LM project development model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ension industry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and implement LM project operation condition and measure of exploratory analysis, draw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the Taiwan area of the existing successful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oject operating experience, with a view to the current context, to optimize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to provide further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rough study on this subject, hope from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real estate, ecological farm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urism, health suppor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grafting perspective, with specific pro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raw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or related area of Taiwan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4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oject operating experience, through the the existing leisure agricultural project development pattern optimization, explor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resources model and means, make the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 value-add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by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base facilities, and promote rural urbanization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tourism et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study methods: historical literature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field survey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SWOT analysis, inductive analysis.

 The first part -- introduc...

篇二: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1卷第6 期2 0 0 8 年11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Jo u rn a l o fC h o n g q in g C o lle g eo f E d u c a tio nV 0 1. 2lN o . 6N o v e m b e r , 2 0 0 8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龙良碧(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 煎庆4 0 0 0 6 7 )摘要:

 发展休闲农业, 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阐述了重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 分析了重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提出了重庆市发展体闲农业的主要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 农业科技游, 民俗风情游, 参与体验游, 农家乐旅游。关键词:

 休闲农业; 发展模式; 重庆市中图分类法:

 F 59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8 —6 39 0 ( 20 0 8 )0 6 - - - 0 0 8 6 - - 0 5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 1】

 , 是指在农村范围内. 利用农业自然环境、 田园景观、 农业生产、 农业经营、 农业设施、 农耕义化、 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 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设计, 为游客提供观光、 休闲、 度假、 体验、 娱乐、 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 旅游活动的日趋频繁, 旅游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大, 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心不断向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资源富集的乡村转移,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推崇的新型旅游方式, 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重庆是全同优秀的旅游城市。

 “十一五” 期问旅游业的发展H 标是f :

 1:

 把重庆建成为中国旅游强市、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为20 20 年建成长江上游旅游中心奠定基础。

 因此. 发展重庆市休闲农业, 推进农村旅游经济持续发展, 是将重庆建成中国旅游强市面临的重大任务。1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背景1. 1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早, 18 6 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成立, 标志着世界农村旅游的诞生。

 经过10 0 多年的发展, 休闲农业日趋成熟。

 主要表现在:第一. 政府重视。

 19 51年法国第一个农家旅舍开张, 19 52年. 政府开始向家庭农舍提供优惠贷款及其补贴。

 目前. 全法国乡村农舍整修翻新补贴每年投入18 亿欧元. 平均每个农舍投入5万欧元。

 美国对休闲农业有一系列扶持政策, 农业部有多项基金。供发展休闲农、 lk 申请。

 并于19 9 2年建立了非营利性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 主要从事项目规划、 募集和发放资助、 提供宣传。第二, 管理规范。

 法国家庭农舍联合会的“法国家庭农舍” 品牌机构定期派专人检查农舍经营质量,对农舍周边环境、 软硬件设施、 房问舒适度以及各项服务进行考核, 并分成5个等级。第三, 发展水平较高。

 日本已发展三种都市观光农业模式:

 一是观光型农业, 即设立菜、 稻、 果树等田园风光, 吸引游人参观体验; 二是设施型农业, 即在一定范围内运朋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

 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

 i是特色型农业, 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 彤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日本干叶县花果之乡建立了乡村旅馆f 3]. 供旅游者食住,让旅游者采摘草莓、 水果, 购买新鲜果蔬, 参观农场制造酸奶、 冰激凌、 乳制品加工等过程。

 大阪有7 0 多个观光农园。

 有市民农同、 科技教育农园、 农业文化园馆等。

 法国有1. 6 万户农家旅馆, 有30 0 0 多家联合经营组织, 其收益相当于法国旅游业的1/4 。

 意大利农业旅游不仅具有观光特性, 还具有教育、 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

 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 出租给城市居民, 可从事家庭旧艺、 种花、 种树、 种菜,体验生产的乐趣, 享用新鲜蔬菜等安全食品。

 西班牙也积极发展农村旅游. 给旅游者提供徒步旅游、 骑马、 滑翔、 登山、 漂流、 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旅游项目。

 美国东部有150 0 多个观光农场, 每年有近收稿日期:

 20 0 8 - 0 9 —23作者简介:

 龙良碧( 19 54 一), 女, 重庆市人。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 副教授, 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研究。・8 6・万方数据

 20 0 0 万人前往度假。

 国际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繁荣了世界农村经济. 促进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1.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 发展较快。

 为了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国家旅游局在20 0 4 年至20 0 7 年分三批公布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 0 6 年7 月 。

 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目标…. 至20 10 年, 力争在全国建成10 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 10 0 0 个农村旅游特色乡, 10 0 0 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

 20 0 7 年lO 月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 20 0 7 年12月 ,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中国休闲农业网开通。

 旨在更好地宣传乡村旅游. 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在政府高度重视下, 我国休闲农业涌现出了一批旅游精品。

 成都市锦江区成功打造了“花香农居” 、 “幸福梅林” 、 “江家菜地” 、 “东篱菊园” 、 “荷塘月 色” 乡村旅游“五朵金花” , 2008年3月 开放了“民俗鸟类园” . 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题, 集休闲度假、 观光旅游、 餐饮娱乐、 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成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北京市近郊发展了农业科技园、 花卉观赏园、 垂钓乐园、 瓜果采摘园等体验休闲农业, 在远郊山区发展休闲疗养、 民俗旅游、 休闲旅游、 果品采摘等生态文化旅游。

 20 0 7 年“十一”黄金周. 北京城区居民选择休闲农、 №和乡村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方式的占7 0 %。

 全年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6 3. 5万人次。

 浙江省20 0 6年休闲观光农业区( 点)达到239 8 个, 旅游观光收入达20 . 2亿元。

 湖南省较大的休闲农庄近4 50 个, 年收入超过25亿元。

 上海崇明岛、 浙江舟山、 广东珠海、 江苏昆山、 辽宁大连等地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据统计晦】

 。

 全国现有l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 点), 150 多万家农家乐, 直接从业的农民近4 0 0 万人, 年实现旅游收入30 0 0 多亿元, 其中农民直接获益120 0 亿元。

 全国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规模均超过6 0 0 0 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产品, 成为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产业。2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条件重庆市自然山水绮丽, 农业景观多样。

 农耕文化悠久, 民族风情浓郁, 区域交通便捷。

 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2. 1自然景观优美重庆市位于四川箍地东部边缘, 地貌类型复杂,河流纵横交错, 峡谷幽深众多, 自然景观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截至20 0 6年末【6】

 。

 全市有国家A ~A A A A级旅游景区6 3个, 其中A A A A 级旅游景区27 个,A A A 级旅游景区11个, A A 级旅游景区21个, A 级旅游景区4 个。

 以A A A A 级旅游景区为例, 7 8 %的旅游景区分布在农村或城郊。

 22%分布在城市内部, 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 2 农业景观多样重庆市农村地域广大, 农村人口众多, 农业历史悠久, 农业景观多样。

 截至20 0 5年底[ 7 1, 全市共有旅游农业景点5315个。

 其中以森林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有7 20 个. 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景点有36 50个, 以养殖场、 设施农业、 田园风光为主的景点255个。

 截至20 0 7 年底。

 全市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 见表1):表1重庆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批准年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碚金果园生态旅游区、 璧山古老城生态农业园2 0 0 4 年区、 垒田现代农业观光园、 潼南东升茶山农业观光园2嘶年蓁鬟薹淼耋萎轰苫糕悯煺娥丰重庆黔汀蒲花河农业观光园、 重庆九龙坡区天2 0 0 7聃f 司蕈庆市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 多样的农业旅游景观, 为丰富霞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打造休闲农业的旅游精品提供了基础条件。2. 3民俗文化丰厚重庆市共有4 9 个少数民族, 主要散布在农村。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与传统文化,如土家族的摆手舞、 赶年、 唱傩戏、 花灯; 苗族的赶秋节、 踩山节; 还有羊马节、 火星节、 哭嫁等民族习俗和活动; 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 蜡染也独具特色。

 此外, 还有农耕文化、 乡土文化、 巴渝文化、 三峡文化等。

 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成为重庆市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旅游资源。2. 4 客源市场广大20 0 6 年, 重庆市人均G D P 超过20 0 0 美元;20 0 7 年. 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服务性消费支出3132. 0 1元。

 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28 . 8 %. 人均旅游总花费达58 4 . 35元, 较20 0 6年增长15. 6%. 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内容。

 重庆市又是一个具有310 0 多万人口的直辖市, 城镇人IZ l约130 0 万,・8 7 ・万方数据

 休闲农业的出游率较高。

 休闲农业消费群体较大。

 此外。

 市外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大。

 20 0 6年, 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8 4 7 . 15万人次, 其中入境旅游者60 . 32万人次, 国内旅游者67 8 7 . 19 万人次, 这是重庆市休闲农业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2. 5区域交通便捷重庆已形成公路、 铁路、 航空、 水运交通方式齐全、 交通网络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 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 0 6年底【6】

 ,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 . 0 3万k m , 其中高速公路7 7 8 k m , 一级公路36 9 k m , 二级公路59 4 0 k m , 三级公路39 lO k m 。

 全市达到乡乡通公路. 行政村通达率为59 . 6 %。

 20 0 7 年底。

 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 4 9 k m , 高速公路网密度为1. 3k m /lO O k m 2。

 居西部第一位。铁路交通形成了以成渝铁路、 襄渝铁路、 川黔铁路、 渝遂铁路、 渝怀铁路为干线的铁路运输网络。

 航空交通已拥有国内大型航空枢纽——江北国际机场。

 与60 个国内大中城市及香港、 澳门通航, 并开通了至曼裕、 名古屋、 首尔、 新加坡等圈际航线。

 重庆内河航道里程4 337 k m . 其中二级航道515k m , 是长江沿线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通道。2. 6 政府高度重视重庆市“十一五” 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农_ k 旅游. 重点推出温泉、 休闲、 度假和农业旅游。

 20 0 6年. 重庆市旅游局、 市农办、 市商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重庆市旅游农、 lk 发展总体规划》 , 确定了20 0 8 年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年” , 出台了《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指导意见》 , 确定到20 10 年。全市将建立农家乐市级示范片区lO 个. 星级农家乐20 0 家。

 20 0 7 年, 重庆市商委出台了《重庆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和《重庆市农家乐经营服务范围》 文件, 为星级农家乐评定、 规范农家乐服务起着重要作用。

 20 0 8 年5月 , 重庆市旅游局又出.台了《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试行)。

 为了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8 ], 重庆市将投资128 亿元, 重点建设十大乡村旅游项目。至20 0 8 年8 月 , 十大乡村旅游项目累计投资约25. 09亿元。重庆市政府的高度莺视, 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便捷的区域交通条件, 广阔的客源市场, 为推动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3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模式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单一, 旅游精品不精,难以适应旅游市场需求。

 根据重庆市农村旅游资源・8 8 ・特色, 结合旅游客源的情况, 考虑旅游者的心理、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旅游花费、 闲暇时间等影响旅游动机的诸种因素c9 1, 重庆应进一步构建种类多样的休闲农. 、 Ip 发展模式, 丰富休闲农、 Ip 内容, 突出地域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品位, 打造旅游精品. 推动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

 其发展模式主要有:3.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田同农业旅游模式是指…:

 以农村田网景观、 农业生产活动、 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农业游、 果林游、 花卉游、 渔_ k 游等不同特色的旅游主题活动, 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 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重庆市要充分利朋丰富的农业景观、 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田园农、 眦旅游模式。3. 1. 1田园花卉游重庆农村田园景观丰富多彩。

 田园风景绚丽多姿。

 为了打造田园农业旅游精品. 应有计划、 大范围、有规模的在乡村种植油菜、 水稻、 玉米、 蔬菜、 花卉等作物, 形成大范围的汕菜花景观、 稻田景观、 生态蔬菜景观、 花卉景观等。

 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可进一步扩大牡丹种植规模。

 增加牡丹花卉品种。

 在其毗邻地区, 可增设水稻、 油菜等田同景观, 形成牡丹、 油菜、水稻等田园花卉农业游规模效应。

 北碚静观镇美丽乡村休闲谷花卉园艺观赏区应增加种植面积. 丰富花卉品种, 提高种植技术, 使其更具有观赏性; 要加大花卉旅游商品的营销力度, 提供游客学习插花艺术的场所, 提高游客欣赏花卉水平, 使鲜花能够成为本地客人的重要旅游商品; 要提升f 花的加工技术,参观干花的制作工艺, 使十花成为远销市内外的主要旅游商品。

 大足宝顶镇荷花山庄应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

 加强与大足石刻旅游景区的联合开发与营销, 使之成为依托5A 级旅游风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3. 1. 2园林观光游园林观光游是以同林和果园为重点, 开发观景、采摘、 赏花、 踏青、 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

 第一, 要充分利用国家级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景观. 开展园林观光游。

 重庆乡村地域内森林景观众多. 如四面山、 金佛山、 仙女山、 缙云山、 黄水国家森林公同等, 是游客进行园林观光游的极佳场所。

 第二。

 扩大果园种植规模, 打造果园观光游精品。

 要扩大永川黄瓜山百里优质水果长廊中华梨村的规模, 提高中华梨的栽培技术, 改善景观条件, 使中华梨果园成为园林观光游的旅游精品。

 要加快重庆忠县柑橘城的建设, 将其建成柑橘飘香、 金果满枝、 并具有花果同树奇观的柑橘园胜景。

 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万方数据

 区。

 要加快南岸区江南优质水果基地建设. 将广阳镇回龙村万亩枇杷同区打造成中国枇杷基地:

 将明月山万亩杂柑基地建设成重庆市优质生态农业旅游区。

 要加强其营销力度, 通过举办“梨花节” 、 “柑橘节” “枇杷节” “采果节” 等节庆活动, 吸引大量游客到果林区观赏果树花卉, 采摘购买优质新鲜水果。3. 1. 3渔业观光游重庆水域众多。

 为渔、 眦观光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要...

篇三: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旅游-90-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年第 27 卷第 21 期(总第 1 期)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及经营模式研究舒锡慧,颜

 毓(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 ] 阐述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山水田园型、民俗风情 型、农(渔)家乐型、科普教育型、养生度假型、特色村落型和节庆娱乐型 7 种经营模式,提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 ] 休闲农业;特点;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    [ 文献标识码 ]A休闲农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横跨一二三产业。广西的自然环境优美独特,生态养生优势突出,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民族文化风情各异,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西各级各部门把休闲农业作为富民强农、提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1

 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1.1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据统计,至 2015 年,广西共创建了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8 个、示范点 22 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8 个、中国美丽田园 8 个、“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48 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18 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 71 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 136 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 2 条,认定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 个。建立农家乐3600 多个,乡村旅游点 1000 多个,休闲农业园 575 个,涉及种养面积 2.45 万 hm 2 ,年接待游客 4800 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150 多亿元。形成涵盖山水田园型、民俗风情型、农(渔)家乐型、科普教育型、养生度假型、特色村落型和节庆娱乐型等多主题、多类型、多业态,文化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产业内涵不断丰富。1.2

 休闲农业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伴随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其综合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一方面,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为依托,休闲农业促进了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特色农业与休闲农业互动发展富有成效。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山区农民,自古就有种植高山茶叶的传统,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以后,他们以此为契机,先后开发出大瑶山野生红茶、瑶山王茶等 10 多种茶叶新产品,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 1510.67hm 2 ,有茶叶加工厂 24 家,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广西大力推进休闲农业成功开发的基础上,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当地特色产品加工业、旅游纪念品开发等相关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1.3

 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广西贫困地区群众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逐渐增多,在增收致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其思想观念和整体素质也在逐渐改变。通过自身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农民旅游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及“等、靠、要”思想逐渐破除,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信念也不断增强。在思想意识改变的基础,农民积极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了自身的发展能力。1.4

 传统乡村景观及乡村文化得到了有力保护和传承富有特色的乡村景观及乡村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西在推进休闲农业的过程中,积极保护历史民居,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古朴浓郁的乡村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风情,特色多样的乡村传统劳作,风格各异的乡村民居村寨,风味独特的乡村饮食特产与游客消费需求紧密结合,开展农业科技考察、山水田园观光、“品尝农家饭菜、夜宿农家宅院、采购农家特产”、“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等多姿多彩的体验活动。同时,大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整体营销计划,不断加强包装和推广,探索出了乡村文化与景观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2

 广西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2.1

 山水田园型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吸引游客,集采摘、餐饮、垂钓、观光于一体,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漓江沿线的兴坪、杨堤等村镇,依托漓江山水风光和乡村田园景色,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竹蔸寨在十里画廊景区的遇龙河及金宝河交汇处,山清水秀,田园风光迷人。近年来发展生态农业,营造了良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氛围,全村有 9 家有特色、管理规范的“农家乐”,从事“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达 300 人,成了全县名符其实的“农家乐”示范村。2.2

 民俗风情型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 收稿日期 ]2016-09-04[ 基金项目 ] 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西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研究”(SK13YB159)。[ 作者简介 ] 舒锡慧(1979—),女,云南大理人,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颜毓(1982—),女,陕西咸阳人,讲师。40

 乡村旅游-91-文化内涵。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冠洞村冠小屯,侗寨内村民住房主要是木结构的吊脚楼,还有体现侗族工匠高超技艺的鼓楼和风雨桥。当地民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

 侗族“百家宴”是这种特殊的饮食习俗是他们待客的最高礼仪。吃百家宴被赋予纳百家福的美好愿望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与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2.3

 农(渔)家乐型农民通过简单的修整和开发,利用自家庭院、当地农产品及周边景点吸引游客。

 “美丽南方”地处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腹地,距南宁市区约 10km,这里三面环江、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民风朴实,不仅保存有成片成群的古宅,还留下了田汉、艾青等文化名人的足迹,是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背景地,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2014 年以来,“美丽南方”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综合示范村建设为契机,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农家乐的经验和教训,确定了“产村融合、农旅合一”的发展思路,在景区的核心区忠良村扶持建设了一批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并按自治区五星级农家乐标准指导其提升改造,创建了一个高水平的香薰旅游示范区。2.4

 科普教育型是以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作为载体,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高科技水平,传播农业发展历史、增长农业知识、学习农业技术的活动。南宁八桂田园是集“现代农业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农业科普技术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旅游观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八桂田园作为观光休闲旅游景点向市民开放,以独特的现代农业设施景观、生态田园及趣味十足的农耕采摘项目,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2.5

 养生度假型广西结合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和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深度开发保健疗养、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度假类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医疗健康旅游,着力打造成集养生保健、度假休闲、康体娱乐、国际会议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度假休闲养生基地。比如巴马围绕乡村生态观光,积极建设农家旅馆。目前,全县共有农家旅馆近 200 家;仅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坡纳屯的农家旅馆,2014 年就接待游客 37.3 万人次,人均纯收入从 2006 年的 2660 元提高到 1.7 万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26.1%。2.6

 特色村落型村寨以古建筑、民族特色或新农村建设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休闲农业开发。丹洲村处在融江河中四面环水的一座小岛上,有文物古迹如丹洲书院、闽粤会馆、等。家家开办农家旅馆,院中均种植花草,清雅宜人,村民爱好玩赏奇石、培植盆景,素有“家家盆景,户户奇石”的美誉。村里种植柚子树8000多株,是著名的“柚子之乡”。农民几乎都参与休闲产业,目前有农家旅馆 95 家,床位 2500 多个。丹洲是三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2.7

 节庆娱乐型利用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或针对地方文化和特产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年广西各级地方政府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扶持与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田阳县政府自2004 年以来每年都组织的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南丹县政府组织的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3

 广西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3.1

 部分村民发展休闲农业意识落后由于长期生活贫困、发展基础条件差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村民在思想上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思发展、不会发展的问题,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等靠要思想严重,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与此同时,由于村民个体力量十分薄弱,缺乏经济投入,缺乏经营接待能力,缺乏信息获取能力,再加上小农意识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大部分地区村民普遍存在参与能力不强、参与条件匮乏、参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适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方政府应将休闲农业纳入工作的重要议程,以旅促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动员党员干部开发休闲农业,宣传模范的示范作用,组织有愿意的村民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邀请示范户介绍经验,引导村民进行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3.2

 区域范围内休闲农业项目单一、功能雷同,重复建设从总体上看,广西部分休闲农业存在规划不够合理,总体花费不高,乡村住宿设施闲置,项目功能单一,主要停留在春天赏花、秋天摘果和品尝农家饭的模式上,难以满足多种旅游需求,吸引力不够。因而游客逗留时间短,大多为半日或一日游,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同时,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模式雷同,项目间恶性竞争,缺乏耕作、栽培、牧羊、驾船、捕鱼等参与性农事活动项目。休闲农业规划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形成观光和参与相结合,运动和静心相结合,知识和趣味相结合的产品组合。要与村镇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性特征,设计多样的休闲农业形式,按照目标市场的特点来选择项目、确定服务和费用水平。项目布局时要考虑环境和资源保护,因地制宜地开展休闲农业开发规划。项目不能一哄而上,不能盲目重复建设,要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同时兼顾美学要求,使环境美观、协调。3.3

 许多项目缺乏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包装广西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上是在现有农业、农村设施的基础进行稍加改动就开门迎客,没有深入具体挖掘当地乡村乡土内涵,如传统作物、动物、饮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风俗习惯以及农作方式等。结果是乡土氛围不够浓郁。甚至有的地方不了解休闲农业客源市场需求,而把古朴典雅的乡土建筑拆除,盲目新建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导致建筑风格材料和色彩同乡村周边环境显得非常不协调。保持休闲农业项目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休闲农业魅力不减的基本条件。因此,项目的布局和设计都要深入系统的挖掘当地文化内涵,营造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的环境空间,让游客体验乡野之趣、田园之乐。利用竹桥、木屋、绿廊和竹棚等造景来点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舒锡慧,等: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及经营模式研究

 乡村旅游-92-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年第 27 卷第 21 期(总第 1 期)3.4

 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由于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资金投入不足,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比较落后,成为长期制约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可进入性差,甚至不具备可进入性。到贫困地区的游客反映强烈的问题,仍主要集中在公共厕所、食品卫生、餐饮价格、旅游购物、公共交通及道路设施等领域。目前休闲农业的投入基本都是民间资本,主要靠中小企业、私营业主或农民个体投入为主,政府在这方面并无专项财政支持资金,并且农民的融资渠道较窄,无法加大投入,所以全区休闲农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现象,缺少专业合作社,更缺乏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的政策机制,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要协调解决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改、财政、交通、卫生和建设部门应做好统筹规划,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农民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户、农庄和村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户接待设施及卫生条件,提升产业水平。用税收政策鼓励产业发展,对新办的休闲农业企业,可考虑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一年。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投资入股休闲农业企业,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相对稳定的收益。3.5

 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不规范大多数经营者都是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农民,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邻居为主,许多人仅有初中或小学文化,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或必要的相关培训。项目基本都是在原有的农业设施设备基础上自发形成,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设计,更没有严格的审批进入制度,绝大多数经营方式都是农家乐,其开业、停业比较随意,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服务素质较差,同时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各自为主,缺乏组织协调,管理比较混乱。政府应该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服务礼仪、接待标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引导政府各级管理者和休闲农业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注重打造休闲农业的特色服务品牌,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任国柱 .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6-71.[2] 赵瑞明 . 八桂田园 [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2):26-27.[3] 杨晓晗 . 苏北返乡农民工创业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基于淮安市涟水县的调查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2):126-128.关于海岛民宿产业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嵊泗县为例杨海涛,陈修颖(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要 ] 对...

篇四: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农业与休闲农庄

 • 农业除生产食物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功能外, 还具备其他功能如环境功能、 社会功能、 文化功能等, 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渐彰显, 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与重视。发展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 既是体现农业多功能性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农业战略转型的一个方向, 同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既是体现农业多功能性的个方面本课程概述:• 课程分两部门:

 休闲农业、 休闲农庄, 讲述时会穿插起来一起讲解。

 • 第一章 休闲农业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章 休闲农业的特点与功能• 第三章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第四章 湖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以海南省为例讲解)

 第一章第一节 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概念休闲农业的由来和发展一、 休闲农业发展的起源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 急剧增加, 为了 缓解都市生活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休闲和宁静活压力, 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休闲和宁静, 体验乡 村生活。

 于是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 奥地利等地兴起, 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我国内地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 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

 进入21世纪, 观光、 休闲农业有了 较快的发展。体验乡 村生

 二、二、 国内、 外休闲农业的发展介绍( 一)

 德国•提起美丽乡 村, 人们常常会想起德国、 英国、 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乡 下。

 在那儿, 休闲农业不只是一种经济活动, 而已成为一种高度的品牌农业文明、 成熟的生活方式。

 一个个创意农业的发展, 不但赋予农业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创意, 更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从中体验到美妙与快乐。•20世纪90年代以来, 德国政府在倡导环保的同时,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利用城市或近邻区之农地、 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 承租者可在农地上种花、 草、 蔬菜、 果树等或经营家庭农艺。

 通过亲身耕种,市民可以享受回归自 然以及田园生活的乐趣。

 种植过程中, 绝对禁用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市民农园是德国休闲农业的代表。市民农园五大功能:

 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 提供健康的食物; 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场所; 提供自 然、 绿化、 美化的绿色环境; 提供老年人最佳休闲场所。

 德国城里人在采摘草莓

 ( 二)

 澳大利亚尽管有美丽的海湾和沙滩, 蔚蓝的天空, 明媚的阳光, 但每天仍有许多载满外国游客的大巴奔向各个牧场。

 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 目 前, 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 牧场和乡 村旅游收入超过35%。( 三)

 法国休闲农庄是法国的重要组成部门。

 目 前法国有1. 6万户 农家建立了 家庭旅馆, 推出农庄旅游, 在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 乡 村休闲度假, 乡 村农业休闲旅游接待游客200万, 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 相当于全国旅游的1/4.来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的•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 普罗旺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是, 它的空气中总是充满了 薰衣草、 百里香、 松树等的香气。

 这种独特的自 然香气是在其他地方所无法轻易体验到的。

 其中又以薰衣草最为得天独厚且受到喜爱。

 这个地区的活动之多, 更是令人目 不暇接, 从年初2月 的蒙顿柠檬节到7、 8月 的亚维农艺术节。•普罗旺斯的生活简朴而高尚, 单来这里把节奏放缓, 好好地吸一口 忘草香, 尝一口 鲜味芝士, 也是人生难得的境界。

 南普罗旺斯的古老小城阿尔, 以热烈明亮的地中海阳光和时尚的艺术风格闻名 。

 看过《梵高传》 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杰出的画家曾在这里创作、 生活过。

 这里的街道、 房屋、 酒吧, 到处充满了 浓厚的艺术气息。古罗马的建筑、 艺术家的作品、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 在这里和谐相处, 宁静美好。

 这里每年7月 , 还会举办一个很时髦的国际摄影节, 在石头古巷和小广场上,展览当今缔造潮流的大摄影师和风流人物。

 普罗旺斯乡 间美景让人陶醉

 ( 四)

 日 本•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旅游。

 日 本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借助了 一定的农业及自 然资源, 是在自 然环境和人工创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福岛国际观光民宿位于国际滑雪场附近; 仙台是日 本传统农业大县, 种子培育等农耕文化比较发达; 曾尔村观光农园则利用了 当地的山水、 植物和温泉。

 在原先观光旅游的基础上, 再适当发展市民农园。

 同时, 推出有特色的休闲类项目 , 如花卉培育、 温泉等, 供都市人群来农村度假、 休闲、 体验农业。农业的展示与宣传提升了 附加值。

 许多日 本的市民同样渴望了 解农业、 参与农业。

 因此, 应运而生的市民农园通过推广和宣传, 吸引 市民租地经营, 全程自 己劳动、 管理和收获,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农业、 体验农业。

 仙台园艺中心占地面积600亩, 主要功能是研究开发农业技术, 开展农业专题技术讲座, 提供市民体验。

 其中, 市民农园50亩, 399块市民体验田, 每块面积25平方米, 年租金15000日 元。

 由于供不应求采用登记摇号的办法来确定当年的经营者于供不应求, 采用登记摇号的办法来确定当年的经营者, 满足一部分市民的需求。市民农园模式较适宜在中国推广。

 日 本的农村生产加工、 科技研发、 休闲农业等都体现了 一种模式, 即日 本式农园农业。

 其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 农村、 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 营造的是无围墙的公园, 农民在公园里生产、 生活、 休闲, 这也可以看作是新农村建设典范。

 二是生产、 加工、 销售一体化运作, 提升的是农产品附加值和经营效益, 让弱势的农业变大, 日 本农民收入不比市民低, 就是最好的证明。三是政府、 村委会、 财团协会三位一体, 扶强村级经济, 致富当地农民。

 奈良曾尔村占地面积500亩, 每年接待游客38万人。

 1998年开始经营, 到目 前为止, 已经捐赠9000万日 元给曾尔村, 带动当地农民就业70多人。

 该农园提供温泉休闲, 以特色的植物花卉和地方狮子舞表演吸引 游客, 利用大米等农产品制作面包食品, 提供30多个农民小别墅和体验农田, 供市民常年生活、 劳作。

 尽管价格较高, 也全部租出,供不应求。•满足一部分市民的需求•

 三月 赏尽樱花雨

 ( 五)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至80年代当地政府正式开始引 导休闲农业, 使休闲农业得以蓬勃发展, 现已成为台湾地区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业态。

 经历了 5个时期:• 1、 萌芽期(1980年以前)

 ——观光农园草创期• 2、 成长期(1980年—1989年)

 ——休闲农业探索期• 3、 成长期中期(1989年—2000年)

 ——休闲农业倡导期• 4、 成长期后段(2000—2003年)

 ——休闲农业茁壮期• 5、 发展期(2004年迄今)

 ——休闲农业发展期

 三、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过程• 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 早起兴起阶段( 1980—1990年)• 2、 初期发展阶段( 1990—2000年)• 3、 规范经营阶段( 2000年至今)• ( 1)

 人们注重亲身体验和参与。• ( 2)

 注重绿色消费。注重绿色消费• ( 3)

 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 ( 4)

 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 ( 5)

 单一功能转向综合性功能。

 农事活动观赏品尝品尝体验休闲休闲农业景观农村自然环境购物劳作度假

 四、 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 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 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 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 然环境, 结合农牧业生产、 农业经营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 吸引 消费者前来观赏、 品尝、 购物、 劳作、 体验、 休闲、 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主要围绕“农” 字做活农业旅游主要围绕农“农” 的生活, 享受“农” 的风情, 感受“农” 的文化, 接受“农” 的教育为内涵。以体验“农” 的氛围农参与字做活农业旅游, 以体验的氛围, 参与讨论:

 新形式、 环境下, 如何发展休闲农业?

 第二节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一、 回顾厌倦快节奏, 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喜好幽静的田园生活, 乡 村田野的宁静

 二、 新课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更新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企业、 个人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发休闲、 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 居民选择旅游的天地。政策支持“黄金周” 节假日农业建设、 科学管理、 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

 国家政策支持:中国务院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提出:

 “建设现代农业, 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休闲农业的发展, 对增加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收益和促进新农村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一、 经济意义:1、 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提高农民收益。休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产业增加就业机会2、 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产业收益。2、 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产业收益。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进行融合3、 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了 整体收益。高科技农业技术运用其中农业服务业工业

 二、 社会意义1、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想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 表现。农业休闲旅游资源观光农业旅游2、 休闲农业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重要选择。3、 休闲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 一体化的进程。城市旅游者与农民的接触与交流推进农村城市化、 现代化5、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多元文化投资提供平台有效推动土地流转开发人文资源与生态环境6、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 风文明的建设。改善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的投入)

篇五: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35 卷第 4 期2019 年 11 月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Vol.35  No.4Nov. 2019创意休闲农业现状、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广州市北部山区和南沙区为例侯  兵,赵  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现代农业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225)摘要:创意休闲农业是将休闲农业与文化、艺术等元素相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当前创意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并不普遍,但前景很好。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市场、资金等优势,应该成为我国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领先城市,在全国形成先导效应和示范效应。该文以广州创意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广州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若干发展模式,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路径。关键词:广州;创意休闲农业;现状;模式;路径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1X(2019)04-0058-05[ 经济与管理 ]收稿日期:2019-10-09基金项目: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 2019 年度软科学课题(20190211)作者简介:侯兵(1991-),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的美,就是美好山水、绿色田园,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意休闲农业,依托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农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1] 广州历史人文深厚,民风民俗浓郁,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近年来,广州休闲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着文化挖掘不深,创意、特色不够,精品不足等问题,向创意休闲农业的过渡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为此,笔者以广州创意休闲农业为例,通过调查目前广州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广州创意休闲农业的若干发展模式,以提出广州创意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路径。(二)创意休闲农业概念创意休闲农业起源于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和创意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创意农业、旅游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其资源基础立足于“三农”,经营内容融合于“三产”,服务宗旨定位于“三生”,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2] 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笔者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农业、农村、农民和农业企业为背景,利用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及“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资源,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生活为依托,把创意、休闲和农业结合在一起,进行乡村景观创意、文化创意、生产创意和生活创意等,吸引大众前来观光、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和度假等的一种新型的、综合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目前,创意休闲农业已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部分,并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高度融合的包容型态,成为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农业经济型态和产业系统。二、广州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一)发展历程广州创意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在广州休闲农业的基础之上。广州休闲农业自上世纪 80年代末兴起,至今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城市周边农民自发地尝试利用农业生产要素与休闲农业原始结合,形成一些以观光、采摘、品尝为主的农庄,以国有林场为基础开发森林公园以及农家乐等,

 59 第 4 期 侯  兵,等:创意休闲农业现状、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广州市北部山区和南沙区为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远郊,个别在近郊,较具代表性的有广州市蔬菜研究所的“蔬菜品尝”及科普观光、流溪河森林公园的郊游,以及城市郊区小农场的荔枝采摘与品尝等活动。第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期。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综合性较强的观光农业景区(点)相继开发,开始形成以某一地域特色为主题,形式开始出现差异化和多样性。第三阶段:新世纪初期,尤其是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至今。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积极投入,拓展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广州市农业从传统近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使广州市休闲农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3]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开始逐步向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方向转变,一大批农村农业发展凸显了创意休闲农业的功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注入了创意元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二)发展模式结合前期调研和广州实际情况,笔者将广州创意休闲农业的研究重点确定为北部山区地区(从化区、增城区和花都区)和南沙区。之所以把这四个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广州北部山区和南沙区是广州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兴起的创意休闲农业做得有声有色,已经显现出了一批特色农家乐、庄园、村庄等,可塑性强。第二,区域面积大,生态环境好。广州市总面积为 7434.40 平方公里,而广州北部山区和南沙区的面积就达到了 5088.19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68.4%。且该地区旅游资源众多,植被茂密,物产丰富,是保护广州整体环境的生态屏障。第三,人口相对少,开发潜力大。截至 2018 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 1490.44 万人,而广州北部山区和南沙区常住人口为 370.99 万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4.9%,且农村人口比较多。地多人少为项目的布局增加了灵活性,是其日后发展的一大优势。第四,定位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随着广州北部山区和南沙区经济的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日益重视,其已不再局限于担负广州生态屏障和外围次中心地带的定位,而是结合优秀的自然环境,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一)从化区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1.“谭氏蜂业——协会 + 电商 + 文化展览馆”发展模式谭氏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谭氏蜂业)是一个集养蜂、产蜜、收购、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蜂业公司,公司注册商标为“谭氏”。公司有年加工1000 吨蜂蜜脱水加工生产线一条,四个无污染的地下储蜜池和 26 个不锈钢储蜜罐,可贮蜜 300 多吨,是广东省首家率先改进用不锈钢罐储存蜂蜜的生产厂家,线下销售网点 270 多个,遍布全国各地。具体做法:

 (1)与政府合作成立“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2011 年,随着蜜蜂文化科学博览园的建设完成,谭氏蜂业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实力都具备建设相关产业协会的良好条件。从化市政府经过考察与谭氏蜂业公司商议将“从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挂牌设立在此; (2)启动电子商城,打造线上和线下销售网。面对新的发展形式,谭氏蜂业积极转变营销方式,采用“线上网店 + 线下实体店”双管齐下的模式来拓展产品销售途径。2012 年,谭氏蜂业启动电子商城,进驻京东商城和亚马逊,正式进入电子商务新历程,公司后来又与阿里巴巴合作,在淘宝商城推出了谭氏蜂蜜旗舰店。目前,谭氏蜂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物流体系和售后服务部门; (3)建设蜜蜂文化科学博览园。2010年,在从化市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下,公司开始兴建占地39 亩的蜜蜂文化科学博览园,总投资 5600 万,园区囊括蜜蜂研究中心、蜂产品加工中心、蜜蜂文化科普馆、观光旅游购物区,集蜜蜂科研、技术推广、蜂产品加工研发、蜜蜂文化展示、蜜蜂科普宣传、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于一体。博览园让游客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都获得无比美妙的享受。谭氏蜂业在从传统型农业企业向新型农业企业转变的探索发展中,重视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与创意进行结合,通过构建协会、线上 + 线下销售、文化展览馆等方式表达企业文化,是对创意休闲农业的一种新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2.“万亩花卉产业园——科研基地 + 特色产业园 + 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万亩花卉产业园(以下简称万花园)位于从化区城郊街,2005 年开始建设,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 2.7万亩,覆盖 11 条行政村,区域总人口约 2 万人。园区已落户广州宝趣玫瑰世界、广东天适樱花悠乐园等近 40 家花卉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生产、研发鲜切花、盆花、种苗、兰花、特色苗木为主体、 “玫瑰花”“樱花”和“火龙果”观光休闲为主题的格局。今后将重点建设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农业观光园示范点,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具体做法:

 (1)科研基地。万花园的科研项目主要依托于广州花卉研究中心。该中心是我国南方较具规模,设备先进,集花卉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生产贸易和专业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花卉科研龙头企

 60 第 35 卷 广 东 农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业,是我国第一家以室内观赏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开发性科研机构。(2)特色产业园。目前,园区已进驻了广州市绿宝轩园艺有限公司、广州市园林所等多家实力雄厚的花卉生产和有机农业企业。大型花卉企业的落户和产业聚集,使园区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以生产鲜切花、兰花、盆花、种苗、特色苗木为主体的格局和以西和村、红旗村、光辉村为核心区域的集约连片经营。(3)创意农业。万花园在建设之初,就把创意作为重要发展点。例如宝趣玫瑰世界,是国内首个以玫瑰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也是一个集种植、销售、采摘、观光、餐饮、住宿、科教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庄园;天适樱花悠乐园内种植有中国红、广州樱、福禄寿、貂蝉、小乔等十余个品种,数十万株樱花,每年从 1 月下旬到 4 月上旬是园内樱花盛开的季节,是华南地区规模宏大、樱花品种繁多、花色齐全的樱花主题景区。万花园建设、发展定位明确,以花卉及其衍生品为主导产业,以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的雄厚科技力量为基础,进而带动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共同发展,形成创意休闲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增城区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以“大埔围村——新农村建设 + 大学生创业”发展模式为例。大埔围村位于增江街东部,面积约2.3 平方公里,下辖 6 个自然村,9 个经济合作社,户籍人口 252 户,共 923 人。具体做法:

 (1)新农村建设。2012 年,引进“花海”种植加工基地,以“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方式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开始了对村庄环境的美化与村庄发展的探索。2013 年确定为广州“美丽乡村”试点后,大埔围村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因难见巧、因势利导”的发展理念,成为广州“美丽乡村”的破题之作。2015 年,引进广州市微旅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等进行全面策划。2016 年 5 月,大埔围花海向外推出,一时间村内涌入大批游客前来赏花,依靠花海经营,村民把自家闲置房屋利用起来,各种农家餐馆、农家旅舍、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4](2)大学生创业发展。大埔围村携手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等增城属地的众多高校,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青团增城区委还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打造近 5 万平方米的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现了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个项目成就一个“老板”,实现在校园内也能创业的目标。目前,大埔围村已经吸引了广州微旅、π 艺术空间、点指色彩工作室、艺耒工艺坊、长记文化工作室等 10余个创业项目进驻。不仅促进了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更有效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大埔围村重视从村情出发,因地制宜,从整体规划村容村貌建设,发挥自身优势,鼓励村民自我改造,力求保留村内古建,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支持鼓励大学生驻村创业,进一步带动提高了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大埔围村从改造初始的举步维艰,到一跃成为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表性村落,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三)花都区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宝桑园——科研基地 + 科普体验农业”发展模式为例。宝桑园位于花都区赤坭镇山前大道,始建于2000年,占地800多亩。园区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距广州市中心 50 分钟、白云机场 25 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观光休闲胜地。具体做法:

 (1)科研基地。宝桑园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建设,是省内首个以“蚕丝文化”为主题,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生态农业科普基地。(2)科普体验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思路是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为依托、桑基鱼塘新生态方式为载体、蚕丝多元化开发为手段的综合性园区。蚕桑文化是园区的核心文化主题。游客可参观桑蚕文化博物馆,了解蚕宝宝的一生、蚕茧变成丝绸的神奇过程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文化。桑果采摘是园区最大特色。每年的春末是桑果成熟季节,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采摘,在挂满枝头的桑林中随意采摘桑果品尝,享受快乐的农家欢乐时光,体验桑林摘果的乐趣。宝桑园以“蚕文化”为中心构建整个园区,依托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支撑,将科研与科普教育紧密结合,在向游客展示广东地区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的同时,也将相关的蚕桑产品进行销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

篇六: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100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模式研究缪庆阳 胡庆悦 蒋 深 龙小梅 沈明扬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一、引言休闲农业最早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台湾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相对最早的地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提供民众休闲, 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1] 。休闲农业也被称作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 。综合发展现状来看,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农业与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的园区性农业,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聚友谈心的广场式农业 [3] 。我国农业农村部2011年下发的《全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给休闲农业的定义为: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20年来休闲农业主要体现为自发式发展,缺乏政府的有效干预和指导;部分研究者总结了休闲农业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如所属行业界定模糊、基础数据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一般性特征;然后在此大环境下,针对安徽省作为农业和旅游业大省,分析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并对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二、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休假时间的增多,我国休闲农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亿人次、营业收入高达8000亿元,自2012年算起,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达30%和27%;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388个,推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10个。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特点表现在:一是有区域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关资源和产品的集中,从而形成较稳定的区域生产基地,并充分发挥集聚效益;二是关联性强,休闲农业产业深度开发了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融合了一二三产业,集合了农业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三是面向市场,以市场为中心是休闲农业的基本前提和运作方式,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社会资源、生产资料、产品与服务购销进行配置。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效益,合理利用了各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产业化发展,休闲农业代表着聚集区域内的各个休闲农庄以及其他相关外部企业进行集中生产经营,加速区域化布局,推动生产基地产业化发展;二是企业化,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功能、不同休闲农业企业与其他相关配套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并提供社会化服务;三是专业化生产,休闲农业可以将小而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地区规范化经营,从而逐步形成行业标准;四是产业集群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比较优势,在一定地域和空间形成产业集群,最终实现休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和发展,进而提高休闲农业竞争力、增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 [4] 。以下面几种形式为例:一是农家乐、民俗旅游等依靠特色农家产品和民俗文化发展集聚起来,在农俗旅游资源特色明显的区域形成的一批农庄;二是以传统的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加入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和亲子游玩等元素,形成特色休闲农业观光园区;三是在一些城市郊区地带,集合采摘、种植、垂钓、烹饪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园;四是城市居民在周边农田租赁土地交给农民打理,假期闲暇时亲身体验农村劳作生活;五是充分挖掘稻田湿地、油菜花海、森林氧吧、特色古村落等绿色生态价值并结合科技教育、文化教育的创意乡村休闲园区,这种类型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商学院2018年安徽大学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201910357312X);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 (AHCYTX-6)。摘要: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呈现出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从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做了相关总结。关键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23-0100-03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101三、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安徽省在我国居中靠东,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气候宜人,山水秀丽,安徽省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行为和文化的提高转变都为安徽省的休闲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省内地理环境的适宜性和农业资源的多样性是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子商务等新的产业形态和大数据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安徽省休闲农业的外部推力;地方政府不断推出的惠农政策和不断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安徽省休闲农业的良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下面将从经济基础、资源基础和基础设施这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良条件。(一)经济基础2018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总值经初步核算比2017年增长8.02%,人均GDP为47712元,比2017年增加4311元;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2%。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了城市郊区化现象,为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基础。从居民就业和收入角度来看,2019年上半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5元,同比增长9.4%。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意识也在不断的优化和转型:2018年全省居民在教育文化和娱乐上的消费增长率为2.2%,在生活用品及服务上的消费增长为1.7%,消费结构正在由基本生活向中高质量生活加快转变,居民的消费意识正在向注重休闲、健康的方向加速转型,对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是休闲农业重要的客源市场。截至2018年末,安徽省城镇人口3458.4万人,占总人口的54.69%,高于国家平均城镇化率。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中大型城市周边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休闲农业新业态和实体经营机构。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自身收入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强,农村居民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一些乡镇也出现了具有传统农村特色的游园、农耕园区等体验式休闲农业产业。综上所述,GDP的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居民收入持续上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为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二)资源基础1.自然资源。安徽省地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类型齐全,地貌类型丰富;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省内河流和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全省高等植物4245种,脊椎动物742种,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地形、纬度等地理因素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农业景观类型,气候和季节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土地类型、生产耕作方式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理资源等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现实基础。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受到气候、经纬度、地形等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点。安徽省农业资源可分为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农业科技资源等。安徽省的农业生产资源包括粮食种植、棉花种植、瓜果蔬菜种植以及鸡牛羊猪等这些和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作物和牲畜;农业生活资源包括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黄梅戏等这些与农名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农业科技资源包括稻渔综合种养等先进的农业种植和生产技术。此外,农业资源还包括农村气象、农村地理环境等。3.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气候、地形等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气候温暖湿润,有明显的季风性,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名山众多,有包括观光型、科技型、教育型、度假型等各种极具特色的专项旅游资源。截至2017年末,安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湿地公园9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2处,5A级景区11家,4A级景区18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2018年安徽省入境旅游人数达607万次,比2017年增长10.5%。2018年安徽省实现旅游总收入7241亿元,增长16.8%。另外,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收入3785.2亿元,增长16.4%,在全省旅游业有示范意义。2018年末全省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00处。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最坚实的基础。4.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安徽省2017年公路线路长度203285公里,公路客运量总计57365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为4071095万人公里;其中,2017年安徽省县道和乡道公路里程分别为23636公里和36600公里。2018年以来,安徽省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安徽省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已位居全国前列。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安徽省网民数量2721万人,网民规模增速13.6%。据安徽信息通信建设中心数据显示:至2019年8月,全省100%行政村全面通达光纤和覆盖4G网络。农村网络覆盖有了新提升。安徽省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覆盖了合肥、阜阳等九市3529个行政村,覆盖3529个村委会、3512个卫生所(室)、2971所农村学校(教学点)和3015座农家书屋,项目完成后平均用户接入速率超过70Mbps,平均资费下降超过30%。借助光纤宽带网络这条信息化高速路,各种“互联网+”经济在安徽省农村各地蓬勃发展。以合肥市长丰县“长丰草莓”品牌为例,“长丰草莓”的品牌建立起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借助物联网、全球眼和高速宽带,消费者能实时在线观看草莓田间作业,还可以查询每一颗草莓的生产记录,包括施肥和农药残留检测等信息,五成以上的草莓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另一方面,安徽省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情况。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安徽省2017年村卫生室已达1533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已达40869人,乡镇卫生院病床实有床位56560张。合理布局村镇路网,改善供电、卫生室、通讯和广播电视等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村容村貌,加强组织建设等,极大地提高了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能力。四、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情况和发展模式(一)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分布情况随着安徽省将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休闲农业规模逐步扩大逐步进入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万余家,综合经营收入高达787亿元。休闲农业产业类型不断丰富扩大,由传统农业产业园、观光采摘园区等到现在的文化创意园区、科技教育园区、电商农业园这些新型产业形态。随着新的产业形态出现和不断完善,安徽省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102休闲农业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在合肥、芜湖等中大型城市周边已聚集了一些经营科学、独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群。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统计,至2019年1月,全省共有28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为了推动休闲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和安徽省旅游局开展了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2014年至2018年共评定了100处,对经营规范、管理科学、特色明显、设施健全的休闲农业单位进行了重点推广宣传。安徽省共有下辖市16个,100处示范点在安徽省各市区分布呈现出了不均匀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聚特征(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宣城、安庆、六安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占全省总数的31%,宣城市有12处,占总数的12%;中北部地区的淮南市和淮北市的示范点分布少而分散,各占总数的1%。总体上看,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在皖北分布较少,江淮流域分布数量较均衡,皖南地区分布数量最多。表 安徽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各市区分布情况市名 示范点数量 所占百分比 市名 示范点数量 所占百分比宣城 12 12% 亳州 7 7%安庆 10 10% 马鞍山 6 6%六安 9 9% 蚌埠 6 6%黄山 8 8% 阜阳 5 5%芜湖 7 7% 铜陵 4 4%合肥 7 7% 宿州 3 3%滁州 7 7% 淮南 1 1%池州 7 7% 淮北 1 1%(二)当前安徽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的农业资源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休闲农业组织要根据这些因素采取具体的、适合自身组织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安徽省各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具有不同的特色涉农产业、或者具备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或旅游资源等,休闲农业发...

篇七: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现代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模式探讨——以深圳光明农场农科大观园的开发为例俞明海廖科( 中南林学院, 长沙4 10 0 0 4 )一、 都市观光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新趋向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沿海城市, 都市人渴望回归空气清新的郊外休闲, 以调节身心。生态旅游也就应运而生。

 19 9 3年,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中南林学院的吴楚材、 吴章文教授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

 “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 为了健康长寿, 城市人到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 度假休憩、 娱乐, 达到认识自然、 了解自然、 享受自然、 保护自然的目的。

 ” 深圳市自20世纪8 0 年代末举办“荔枝节” 以来, 观光农业在全省遍地开花并形成开发热潮。

 20 世纪9 0年代初番禺的“飞龙大世界” 以舞蛇表演为招揽, 用卖门票的形式让市民在园内观光食蛇休闲, 过度杀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19 9 7 年, 发端于广东粤西的果园开发投资热开始吸引数十万广州和深圳市民, 短短半年时间里就有茂名的“龙汇果园” 、 增城的“仙姑大果园” 等十几家开发商打着“投资万余人民币即可享有一亩果树4 0 年回报期” 的口号进行招商活动, 但这些以种植荔枝和龙眼为主的果园都属于集资性质, 规模浩大的烧山开垦等行为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破坏; 而流行于20 世纪8 0 ~9 0 年代的“农家乐、 农庄游、 度假村” 等形式的郊区休闲也由于缺乏新意走向没落。

 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狭隘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业旅游的开展。

 观光农业景观必须以“大农业” 为背景, 根据农业的不同类型和目的要求, 具体分析后采取不同的方法, 展现以农作物、 林木、 植被和动物等生物景观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美。

 种植结构上改变传统的以大田生产为主的格局, 强化果树、 蔬菜和花卉观赏性强的产业, 建立具有较高生态稳定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景观。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 应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发生、 发展、 演变规律, 提高各类农业用地资源的利用率, 综合利用生物资源, 发展生态农业; 重视资源的加工转换与增值, 发展加工农业。

 综合开发利用资源,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发展高新科技。深圳光明农场农科大观园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其开发定位是以乡村景观为核心形成的自然——生产——休闲——康乐的景观综合体模式, 尤其在规划设计方面就如何建构生态稳定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引导旅游者更好地融入休闲农庄营造的特定氛围, 寓教于乐。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其规划设计的重点表现在以下三点:

 ①结合乡村自然的设计;②体现科技含量的设计; ③引导健康、 环保的设计。

 第一篇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4 5二、 深圳光明农场农科大观园概况1. 区域条件与开发背景深圳光明农场农科大观园位于深圳市西北部, 总面积55. 8k m 2。

 拥有31k m 2的森林, 上万亩果园和大面积的牧草、 蔬菜园地。

 平均气温22 C , 年降水量1 9 2 6m m , 有亚洲最大的鸽子城; 登上东南部海拔28 8m 的吊神山主峰, 视野宽旷。

 交通四通八达, 有“松白” 一级公路横贯而过, 有公常路、 公观公路、 龙大公路互相交织, 离广深高速公路3 k m , 到福永码头12 k m , 距深圳国际机场13 k m 。

 已经规划并动工的深圳市外环路将在光明交汇并建设立交。2. 观光产品与经营现状・科普产品:

 晨光现代化奶牛示范场占地270 0 0m 2, 布局科学、 结构合理, 利用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奶牛生产模式构建, 将生产、 科研、 农业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生产区应用电子自动化、 智能化技术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极力展示奶牛高科技生产方式。

 参观区可以详细了解现代化奶牛生产的全过程和牛奶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好处, 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更多的农业科普知识。度假产品:

 园区内已有生态酒店、 各种娱乐设施。

 里面不仅环境优美, 还有国内最大的滑草场及滑车场、 钓鱼场等各种休闲度假设施。三、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 规划指导思想深圳市旅游业在未来20 年间, 将树立“着眼大区域, 营造大环境, 塑造新形象, 发展大旅游” 的指导思想。

 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全区以及各镇的经济、 社会、 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调整农业保护区用地, 按照相对集中原则, 把现有农业保护区用地规划为现代农业园区, 最终形成具有较好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

 以农业为基础, 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开发园区的多种功能:

 包括研发高新技术、 发挥示范、带动、 科普、 教育作用、 使园区成为参与性强, 集观光、 娱乐、 生产购物、 度假等综合性服务为一体,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新景区。2. 规划原则.新规划主要考虑城市性质、 规模和布局三方面问题。.’( 1)保护与开发的原则生态建设实施“两增一减” 策略, 即园区内生态资源增量、 生态存量增值、 减少环境污染。( 2)特色原则本案强调光明的特色产品, 如牛奶、 乳鸽等。

 t.( 3)统一布局, 统筹规划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与全区以及各镇经济、 社会、 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四、 空间布局及建设项目规划1. 功能区划分‘该园区分为七个功能区:

 ①动物养殖区; ②果树种植观赏区; ③居住休闲区; ④花卉桑蚕区; ⑤高科技农业展示区; ⑥户外运动区; ⑦购物区。

 4 6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2. 旅游区规划该园的旅游区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种植区它包括太空茄子种植区、 各种瓜果区等以观光为主的景区。( 2)养殖区它包括大宝鸽场、 园区内的鱼塘、 花果场、 高科技胚胎工程展示区、 各城市的市花、 奇异的珍稀动物展示厅。( 3)博物馆、 农具展示区主要展示不同时期的农具、 农产品、 耕作模式。( 4 )度假区以生态酒店为主建筑, 包括附近的被保护植物区及休闲娱乐设施。3. 保护区建设项目规划( 1)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原则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

 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包含减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 减少非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影响。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 防治各种由旅游引发的对资源、 环境的破坏, 维护旅游资源的本底价值, 达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优选原则、 :

 走旅游资源集约和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实施审慎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2)保护区项目规划对景点集中区域、 对环境敏感的区域采取保护, 重点保护大气环境、 水环境和自然景观,严格在保护区内新增污染源, 对于已有的影响环境质量和自然景观的, 要限期治理和改造。, . 4 . 生产区建设项目规划.对于园区内的6个大型果场, 光明集团已建立一个果树研究所,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奶牛场进行全封式管理, 从挤奶、 输送、 冷藏、 运输到加工全部采用最先进的丹麦S T R A N G O 公司和瑞典利乐公司的设备进行全密封式生产, 整个过程全部实行电脑化、 智能化、 自动化管理, 以确保新鲜卫生。

 奶牛场内有个示范场, 示范场内有人工挤奶表演和全自动化挤奶过程展示, 表演和展示应定时开展。五、 光明农场农科大观园规划设计模式理念体现1. 主要项目规划园内活动内容的规划, 突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 人特我精” 的原则, 园区主要体现“示范推广、 市场供应、 科普教育、 生态休闲” 四大功能, 形成了观、 玩、 吃、 购、 住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根据功能分区的结果, 具体营建了以下项目。2. 深圳光明未来农庄绿化植物配置设计( 1)植物配置原则。深圳光明农场农科大观园的整体植物景观定位于生态型亚热带风光的营造, 模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外貌和结构。

 由多层乔木、 灌木、 附生植物、 层间植物及耐阴植物等所组成的复层植物景观, 不仅很好地体现南亚热带地域特色, 同时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结

 第一篇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4 7构。

 使群落较为稳定, 起到很好的生态效益, 符合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原则, 同时也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需要。

 在充分了解植物原产地、 生态条件、 伴生植物的前提下, 对光明未来农庄建设中植物的选择、 植物景观的营造进行规划设计, 主要是形成园内以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组成各不相同的环境景观。表l植物配置主要项目规划一览表活动主题类型活动项目名称活动项目内容筒车吸水, 风车扬谷、 石碾磨面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手纺纱机、 竹背篓等农耕文化园古人劳动和生活的用具精制农业园开发和推广现代化、 标准化高新农业栽培、 繁育技术和生产加工技术利用自动化控制的智能化温室和各种立体无土栽培等技术, 进行绿色无公害蔬菜园环保无公害无污染蔬菜、 瓜果生产有机蔬菜实验园采用网络状和单体大棚两种, 以生产高质量的有机蔬菜为主科技推广、 科水栽培种植园分为立柱型和平面型:

 生产生菜、 水果等多个品种普教育示范类名优果品、 蔬菜、 花卉种苗脱毒繁育中心, 采用配方施肥、 营养液滴灌、现代化温室蔬果生产园天然雨水灌溉、 人工辅助授粉、 补充二氧化碳等技术, 建设年组堵苗木的植物组织培养室, 连栋自控温室育苗车间农产品开发克隆中心以科技含量高的克隆技术推动园区内农产品的开发昆虫世界( 馆)昆虫认识、 标本制作特种珍禽养殖场饲养一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特禽, 供游人观赏、 购买蚕桑基地优质蚕桑示范样板基地, 为企业增效、 财政增长提供了契机引种我国台湾速生、 好看、 好吃, 或外观奇特的水果, 如我国台湾青枣,杨桃、 芒果等宝岛精品地带以种植特色果树和绿色食品为主。

 游人交一定的费用人园, 可自由采万果采摘园摘, 随意品尝名优水果展览园引进名、 特、 优、 新果品树种, 采用科研成果, 进行技术突破、 实验示范农业观赏休闲种植华南地区特有的重点植物物种, 通过植物物种基因库, 保存植物华南珍稀植物园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多样性亚热带市花市树园种植并介绍世界亚热带知名城市的市花、 市树, 供游客认识、 欣赏樱桃观光园为农园带来冬春季客源市场发展荔枝、 龙限等名特优水果, 辅以芒果、 柑桔等水果。

 让游客驻足逗绿海甜园水果廊留, 观赏休息市民农庄将院内某一小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块, 分别出租给一般游客栽种花草、( 自留地)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在这里享受野菜餐饮, 逐个品尝保健无公害野菜, 在大饱口福之余, 还娱乐体验类野菜尝新可以选购喜爱的野菜回家与亲友共享融田园风光、 特色饮食、 自然环境于一体, 给消费者提供回归自然、 休田园餐饮闲度假的好去处.( 2)各区植物种植一览表

 4 8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表2各区植物种植一览表分区说明植物类型植物名称.乔木层( 高达10 ~30m )我国台湾相思、 白兰、 南洋楹、 大叶榕、 白干层花卉桑蚕区( 形成以观花、 观树型的综合植物区)本区多为农产品生产区, 可适当的在温室、 大棚周围进行植物绿化美化亚乔木层( 高1~10m )木荷、 竹柏、 木棉、 阴香灌木层( 高1~5m )红千层、 山瑞香、 夹竹桃、 鸭脚木、 苏铁地被植物紫鸭跖草、 长春花、 葱兰层间植物蝴蝶花豆、 籁杜鹃、 葫芦购物区本区包括农庄的主人口区, 植物应呈现多样化, 多采用对植和列植形式。

 茶艺、乔木层( 高10 ~30m )马尾松、 南洋杉、 榕树、 假萍婆、 小叶榄仁、 赤桉( 形成主要以木棉、 刺桐、 杜鹃、 一品红、 小腊树等春亚乔木层( 高1~10m )刺桐、 竹柏、 阴香、 木棉、 荷术、 鱼尾葵、 水石榕灌木层( 高1~5m )散尾葵、 红千层、 苏铁、 红背桂、 黄素馨、 一品红风味小吃街可设计成花架、 长廊形式地被植物美人蕉、 阔叶麦冬、 文殊兰、 葱兰、 春羽季开花的春景园)层间植物鸡蛋果、 薜荔、 锄杜鹃、 白蝴蝶、 合果芋高科技农业展示区( 农业博物馆)( 棕榈风情园)本区以博物馆的形式设计, 在建筑物周围和馆内可种植以假槟榔、 南洋杉、 柠檬桉、 木芙蓉、 桂花、 散尾葵、 芒果、 美丽针葵, 变叶木、 茉莉、 女贞、 红桑、薜荔棕榈科为主的植物木荷、 荔枝、 龙眼、 芒果、 石榴、 木波罗、 木瓜、 杨本园区的原有植被生长良好, 多为荔枝乔木桃、 大果榕、 人心果、 大花五桠果、 鹅掌柴、 腊肠树果树种植观赏区( 夏季观花、 观果园)树, 林相优美, 应多种植观果、 果实可食用的植物, 整体上呈油茶、 红千层、 桃金娘、 野牡丹、 假连翘、 袖珍椰子、 山瑞香、 变叶木、 山指甲、 青皮竹、 南天竹、红背桂灌木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地被植物肾蕨、 花叶冷水花、 土麦冬、 万年青、 葱兰高山榕、 白兰、 南洋楹、 樟树、 黄兰、 麻柬、 幌伞乔木层( 高10 ~30m )枫、 白千层、 朴树、 腊肠树动物养殖区( 包括休闲山庄)( 形成以乡土树本区为观赏的动态空间。

 其中休闲山庄的植物应显得淡雅,亚乔木层( 高1~lOm )芒果、 竹柏、 土层香、 桂花、 青皮竹、 紫荆夹竹桃、 油茶、 山枣、 红千层、 山瑞香、 桃金娘、木芙蓉, 红桑、 变叶术、 棕竹、 鸭脚木、 女贞、 苏灌木层( 高1~5m )种、 速生树种为主的植物园区)树姿优美。

 花具芳香铁地被植物阔叶麦冬、 春羽、 艳L U 姜、 文殊兰、 紫鸭趾草层间植物薜荔、 爬山虎、 炮仗诧大王椰子、 南洋楹、 细叶榕、 凤凰木、 腊肠树、 蓝花楹、 我国台湾相思、 小叶榄仁、 枫香乔木层( 高10 ~30m )户外运动区( 形成以荷花玉本区包括园内的至高点回归亭, 这一区亚乔木层( 高1~lOm )荷花玉兰、 挂花、 黄兰、 大花紫薇、 酒瓶椰子、 鸡蛋花、 鱼尾葵、 竹柏、 桂花兰, 凤凰木、 紫薇、枫香、 大花紫薇、蓝花楹、 桂花、 长域应多配置些花大、色艳的乔灌木和观叶植物, 将这些植物山瑞香、 红背桂、 变叶木、 棕竹、 油茶、 红千层、灌木层( 高1~5m )一串红、 茶梅、 朱蕉、 佛肚...

推荐访问:休闲农业的功能模式探索 探索 模式 功能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