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情散文4篇思乡情散文 胡德才不朽的思乡曲——读郭枫的散文《老家的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无始无终这是绵绵不绝的乡情这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乡情散文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思乡情散文
才不朽的思乡曲——读郭枫的散文《老家的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无始无终这是绵绵不绝的乡情这是刻骨铭心的乡思 春之杨柳夏之榆树秋之白杨冬之松柏老家的树老家的人憨厚、朴实、和善、刚烈这是永不屈服的族类这是中国农民的写照 郭枫的散文名作《老家的树》给我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郭枫本名郭少鸣 年生江苏徐州人。他既是台湾诗坛高手又是散文名家。出生于难世荒年小时过着流亡生活。 年到台湾 年代崛起于文坛 年代辍笔 余载七、八十年代重新执笔创作趋于炉火纯青。《老家的树》于 年创作于台北是郭枫的散文代表作之一。郭枫是台湾少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识的作家之一历史和人民是他创作的灵魂。评论者称他“质朴描述自然热忱采访人间冷静分析时代真挚批判社会” 许达然语 。脚踏着大地心贴近人民就是郭枫的选择。他的散文没有辞藻的堆砌没有卖弄与矫情不是吟风弄月不是个人哀怨。他勤奋地耕耘于文学的“新地”凭的是真情在他的创作里树起的两个大字是人民。爱国怀乡是当代台湾诗文创作的最普遍主题之一名家辈出佳作如林。郭枫的《老家的树》副题为“怀乡散记之一”它首先使人难忘的也是那不绝如缕的乡思。作者少小离家“从北方的原野流落到这遥远的岛屿”弹指一挥间 余年过去但北方那母亲般的土地那辽阔无边的黄淮大平原那浑厚的庄稼人以及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使他朝思暮想。“犹忆历历儿时事过亦匆匆客里身”《老家的树》的主体部分即是对少年时代故乡生活的回忆由四个乐章组成春夏秋冬的时序更替成为散文的结构线索也是各乐章的基调、色彩与背景同时也暗示出作者对老家魂牵梦绕的乡思也就如这四季循环永无终期。作者在每一季节选取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树木来寄托他的乡思也以它为背景和象征来描绘和歌颂那沉默而坚强的人民。序言部分作者总写对故乡的怀念。北方的蓝天与黄土老家的树木与人民本无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一提起那大平原来我就想念得心里发慌”。那是因为那儿的天空、土地与人民从小哺育着“我”“那些树木我的根曾与它们的根在泥土里节须相连我的枝、 与它们的枝丫在旷野中搭成一片”我的生命和它们的生命永远相依。 年世事几沧桑 不思量总难忘。作者年逾半百作客他乡。“客老天涯几断魂童年往事梦中温”。最先入梦的是故乡的柳树。柳树是春之树它容易活长得快给寂寞的大平原带来了一片妩媚。它构成春天的美景令人喜悦使 万方数据人遐思。可是老家的春天也充满了哀愁在那苦难的时代战火燃烧着北国灾荒侵袭着农村。柳枝发芽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又是灾难的讯号当柳絮飞扬的时候农村就沉沦在比严寒更冷的春荒之中。这便是“春之乐章”《春柳美丽与哀愁》。夏天到了这是燃烧的季节。如果说柳树是娇美柔嫩的春神那么榆树便是庄重严肃的老者。榆树开花一片繁花簇锦。在那青黄不接的当口就是这榆树的种子救了穷人的性命故乡的老人称他是老天爷送来的“榆钱”。唐代诗人岑参曾有《戏问花门酒家翁》的诗“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翁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可是在作者的故乡榆钱成熟果腹充饥已非戏言而是现实。五月南风起村庄复活了。夏粮正在收获秋粮又在生长农村一派繁忙景象。但战乱不止收成难保可庄稼人总相信会太平的似乎不知道什么是辛酸。这些憨厚的庄稼人不就像那些无私奉献的榆树么 这便是“夏之乐章”《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当太阳仍然火红大地仍旧葱茏草木仍旧沐在夏日的欢愉中的时候白杨树就已测知了秋的消息。秋天是金色的岁月是收获的时光是生命成熟的季节。但成熟连着停滞喜悦紧接悲哀。白露过后天高云淡、大地坦荡秋风吹得群木悲吟只有白杨扬起高昂的金属般的音响。白杨是一种风格特别的树它挺拔、潇洒、脱俗。 年代茅盾曾有散文名作《白杨礼赞》他以白杨比喻北方质朴的农民象征中国人的精神与意志。郭枫写白杨的这一乐章和茅盾的名作可谓异曲同工。茅盾是静态地以白杨直喻农民郭枫则动态地以白杨做隐喻。当他叙述在白杨下长大的农民在白杨下工作和生活时能让人在白杨和农民之间产生自然的联想。就在那萧萧的白杨下全村的大人和小孩多少次目送那高歌赴战的游击队伍开向深秋的。旷野。他们的誓词是“为了抗日无论多大的苦都得忍受下来。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 饿死也得挺直腰 ”既凄凉又悲壮这就是中国的庄稼人。这便是“秋之乐章”《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冬天来了风雪肆虐穷人遭殃。旷野里万木凋零“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正是“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李商隐诗 。与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相比松柏更是一种可傲的树。它“挺立在山峦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 法谱写了一曲别出心裁的“松柏赞”。然而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那些自私者将它种在自己的墓地里借以抬高自己使松柏蒙受了屈辱与误解。然而饱经沧桑的人们懂得抗拒严寒而傲然挺立的松柏显示着永不屈服的顽强的生命力。严寒荒野中的松柏正是苦难年代刚强而沉默的中国人民的象征。“冬之乐章”《严冬荒野松柏》就是为历尽劫难而仍然屹立东方的中华民族演唱的一曲悲壮激昂的颂歌。乐章终止而思绪不断。往事不思量思量只断肠。白首思归不能归游子思乡梦里回。作者梦还家乡神游故里人生短促乡思无限。“思亲海外情千里西望家乡又一年”在尾声里作者反复吟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绵绵乡情切切乡思是贯穿全文各乐章的一根感情红线。而各乐章对老家的树的抒写与描绘最后都落脚在老家的人——那些被漠视的憨厚的庄稼人。在郭枫的历史思考里创造历史的是人民。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那些耐得住寂寞的庄稼人才是真正的英豪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作者写老家的树木老家的人娓娓道来历历如在目前。语言自然而优美充满意蕴与气势炽热的感情寓于质朴的叙述之中虽无撕肝裂肺似的直抒胸臆但一字一句总关情 年的乡思被抒写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全文结构严谨它以海外游子 多年的乡思之情直接谱写序曲和尾声首尾照应。中间 个乐章春夏秋冬是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以时序的更替构成乐章之间的自然转换以老家的 种树木——柳树、榆树、白杨、松柏作为作家主观感情的载体。四季的循环是作家绵绵不绝的乡思之情的暗示老家的树木则为乐章中反复歌咏的农民形象提供了背景和象征。全文好比一部雄浑的交响乐曲时而哀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空旷寥落一枝独秀时而繁花簇锦五彩缤纷。它既是一支不朽的“思乡乐曲”又是一首永恒的“农民赞歌”。重读郭枫的《老家的树》令人感慨遥深。自从“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岸同胞 年的隔离 年的相思。 年还家愿未酬故园西望何时休。我们更为急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责任编辑尔龄万方数据
篇二:思乡情散文
愁(余光中)小时候乡 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 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 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 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韩少功
我们跟韩少功交个朋友吧!韩少功, 生于1953年1月 1日 , 湖南长沙人。
曾任湖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海南纪实》 主编、 《天涯》 杂志社社长、 海南省作协主席、 文联主席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 中篇小说《爸爸爸》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 散文《完美的假定》 等, 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等译著。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 2000年被推选为“20”, 同年, 作品集《山上的声音》 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4月 , 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 2002
研讨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全文, 理清文章结构1、 作者在法国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呢?2、 作者的故乡 是什么样子呢?3、 作者在法国心情如何?4、 对故乡 又是什么心情呢?
第一节:
“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 有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
房子前面是蓝海, 旁边是绿公园。第六节:
有豪华酥骨的都会, 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有幽深 奇诡的城堡, 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2. 第六节:
贫瘠脏乱第八节:
浮粪四溢, 拥挤不堪, 阴沉连日 。
—
5.为什么法国优越的物质条件反倒作者感到寂寞, 孤独和空虚, 故乡 虽然贫瘠却让作者魂牵梦绕, 引人回望?—
再思考一下, 为什么作者在到法国去领奖参访期间写下此文呢? (或者说作者思念家乡 的理由有哪些?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
)
(1)
惦念家乡 的亲人( 2)
异国 “不能像故乡 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3)
故乡 成了生命的一部分(4)
故乡 意味着我们付出“”自我定位作者人在法国, 心却在故土, 因为:
好的散文要情文并茂。
情指感情、 真情, 文指文采。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人在异国, 心在故土, 内心充满着强烈的思乡 爱国的情怀。
这是从情的角度来分析的, 我们再来从文的角度来看一下:
美文共欣赏找出文章中或引起你共鸣, 或有所思考的句段,谈谈你的理解。讨论二:
本文文情并茂, 理解了作者的感情,赏析了作品的文采, 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此时, 带着这种感受, 如果让你教韩少功唱一首歌, 你会选择哪一首? 可以从下面歌曲中选择, 并说说你的理由。1、 《九月九的酒》2、 《我的中国心》
/////////////
篇三:思乡情散文
17 卷第 2 期2004 年 06 月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Vol. 17 No. 2Jun. 2004解读余光中散文的“乡愁”情结蔡 菁( 华侨大学 中文系 , 福建 泉州 362011)摘要 : 力求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 , 解读余光中“乡愁”情结在散文意象、叙述身份、文学气质等方面的体现 , 并进一步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内蕴。关键词 : 余光中 ; 散文 ; 乡愁 ; 心理学中图分类号 :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1672 349X (2004)02 0067 03Probe into Homesick Complex in YU Guang - zhong’s ProseCA IJ 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Huaqiao U niversity,Q uanzhou 36201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w ith the method of creation psychology, probes into how YU Guang 2 zhongexpresses the homesick complex in three aspects: prose image, narrative identity, literary spiritand furthermore analyses the artistic implication of his prose w riting.KeyW ords: YU Guang 2 zhong; prose; homesick complex; psychology 乡愁 , 是回荡于台湾当代文学始终又弥久愈新的主题。在光怪陆离的台湾“乡愁”作家群中 , 余光中是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 , 他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魂牵梦萦沉淀为作品中最厚实的底蕴。余光中曾经说过 : “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大陆 , 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托根在那片后土 , 必有一基调是与源源的长江同一节奏⋯⋯”[1] 他的一曲《乡愁》诗以浓郁真实的思乡情家喻户晓于海内外 , 他的散文创作又最先将台湾文坛的文化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散文的“乡愁”情结做一探索。1 “乡愁”的意象思故怀乡 , 是中国历代散文的重要母题 , 是创造主体在文本中借助特定的文学工具所反映出来的特定情感。在创作上 , 余光中身兼诗人和散文家双重身份 , 因此 , 他的诗文在某些方面必然有其共通之处。其散文除文学语言、修辞手法、节奏旋律等作家审美经验客体化的媒介和工具对其诗歌一脉相承 , 闪现出了或唯美、或刚强、或曼妙、或湍急的心灵律动 , 传达出创作者对生命和文字的敏感外。同时 , 散文新生命的发展、新视野的开拓 , 更是归功于对诗学意象处理方式的吸收和改造。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 , 意象符号是一种工具 , 是由读者接受过程中不断被改造成具主观经验和情感象征意义的表现形式。意象的选择、提炼、重组是受作者的主观情绪支配的。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 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 它是人的个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2] 。艺术创造中 , 凝聚着情绪的结晶。余光中的乡愁情绪也就决定了他在意象选择提炼上的刻意追求。不同于诗歌中对生活表象的多次变形与抽象 , 以及艺术新意象的层出不穷 , 他的散文受体裁和抒情的限制 , 大量采用原型意象。从“桂树” “长江” “牧神” “燧人”等自然、现实、神话、亘古的意象中辐射开来 , 直接而强烈地渗入怀故思乡的情感。1. 1 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当喷射机忽然跃离跑道 , 一刹那告别地面又告别中国 , 一柄冰冷的手术刀 , 便向岁月的伤口猝然切入 , 灵魂 , 是一球千羽的蒲公英 , 一吹 , 便飞向四方。再拔出刀时 , 已是另一个人了。( 《蒲公英的岁月》 )当我物化 , 当我归彼大荒 , 我必归于彼芥子归彼须弥归彼地下之水空中之云。
( 《逍遥游》 )前者用明喻 , 以蒲公英——自然草本植物的意象来物化人的灵魂 , 把台湾游子怅惘若失的悲凉与沧桑表现得淋漓尽致 ; 后者用暗喻手法物化人的行为 , 将人的无意识托付山水 ,与自然意象融为一体 , 进入无我的状态 , 故土情怀的展示便有了历史的份量。这是人的物化 , 是创造主体在认识客观世收稿日期 : 2003 12 10 作者简介 : 蔡菁 (1981- ), 女 , 硕士生 , 主要研究现当代文学。
界的过程中用主观情绪对客观世界的加工与改造 , 突显了情绪对艺术创造的调节功能。众所周知 , 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过程中 , 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具有自己的主观想象的 , 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脑 , 就产生了与人脑机能一样复杂的表现形态。他用单筒的记忆 , 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暑假 , 当夏季懒洋洋的长着 , 肥硕而迟钝如一只南瓜 , 而他 , 悠闲如一只蝉。那里 , 时间毫无意义地流着 , 空间寄托在宗教的租借。是处梵呗如呓 , 香火在神龛里伸着懒腰。他来自塔的国度。古老的上国已经陆沉 , 只留下那些塔 ,兀自顽强地自尊地零零落落地立着 , 像一个英雄部落的遗族。
( 《塔》 )在主观情绪的驱动下 , “夏季” “香火” “塔”等现实意象被人为的生命化与情绪化 , 人的秉性赋予其优美的形态与生动的情感。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物的人化过程中体现 ,与人的物化相结合 , 成为余光中乡愁意象的重要特征。1. 2 意象的多元化余光中 , 祖籍福建永春 , 生于南京 , 22 岁迁台并多次旅美。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动 , 他接受外界的反馈信息并凭借自己主观情绪在作品中创造加工 , 由此形成其散文意象排列组合上的神游古今 , 遐思中外。新大陆 , 她们已经去过两次 , 玩过密根河的雪 ,涉过落矶山的溪 , 但从未被长江的水所祝福。希望 ,有一天能回到后土去朝山 , 站在全中国的屋脊上 ,说 , 看啊 , 黄河就从这里出发 , 长江就在这里吃奶。他的手指按在一个古老的春天上。美丽的年轮轮回着太阳的光圈 , 一圈圈向外推开 , 推向元 , 推向明 , 推向清。太美了。太奇妙了。这些黄褐色的曲线 ,不是年轮 , 是古中国脸上的皱纹。
( 《山盟》 )“新大陆” “密根河” “落矶山”和“长江”“黄河”等意象的对应 , 构成了中外之对比 , 由眼前落矶山树木的“年轮”导向古老的中国 , 映衬古今。片段意象的多元组合 , 跳接而来 , 如蒙太奇的交叠 , 引导读者展开对中国文化醇厚的联想 , 倾诉华夏历史美妙的回音。此外 , 从修辞手法来说 , 意象的构成也有其多元化的特征。《塔》中的“夏季” “香火” “塔”原本是一系列中性的视觉意象 , 经过人化后构成了拟人性意象 ; 而通过拟物、比喻等方式把人客体化形成的意象可称为拟物性或是比喻性意象。它们各自表现了不同的情境和趣味。除上述两种意象外 , 余光中还充分调动主观想象和激情 , 在比喻、拟人的同时 , 制造了一系列象征性和暗示性意象 , 并使之有机的绾合 , 从而丰富了散文创作的美学形态。试读《伐桂的前夕》 , 散文围绕古屋要拆迁 , 两株树木即将灰飞烟灭的事件 , 思维全面发散开去 , 由对树木的依恋回忆起二十年来时过境迁的一切。表层描写的是对树木的百感交集和依依不舍 , 但由文本中一再重复的“因为凡有根的都必须连根拔起。他也是一柯挂一张枫叶 , 从旧大陆的肥沃中连根拔起。这岛屿 , 是海波镶边的一种乡愁。” “再见了 , 我的枫 , 这里本来不是你的故乡。”等语句可以看出 , 思乡才是作者要借物表现的情愫。文中的枫树、桂树两个意象既被充分人化为拟人性意象 , 又充当了作者睹物念乡的工具 , 象征着无根的异乡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 , 使文章弥漫着朦胧而冷清的气氛。《食花的怪客》可谓一篇奇思绝伦的散文 , 小说虚构体般的大胆想象、小心推测 , 乍看令人不知所云。“穆申” “来自远方” , 长着羊蹄和角 , 食花、品草、吞噬春天 , 是创作者主观情绪驱动下虚构出的超现实主义意象。细读下去并联系到《望乡的牧神》一文 , 可知“穆申”乃“牧神”的谐音。对“望乡的牧神”而言 , 它是一种暗示性意象 , 暗示着它为望乡、盼乡的化身。另外 , “穆申”又和“花” “草” “春天”等意象合成为一列意象系统 , 成为幻化变形后的寓言式象征。于是 , 暗示和象征在此呈现一种复合状态 , 传达出内心世界对“牧歌的开旷 , 草的芬芳 , 云的悠闲 , 和近处 , 水流的自得自在”的精神家园的深情向往 , 超越了表层面的思乡怀旧 , 意境深幽唯美。2 “乡愁”的叙述者和小说、诗歌、戏剧不同的是 , “读者是经常将散文当作作者的‘自叙传’和‘内心独白’来读的。从那里 , 我们可以窥知作者的人格、个性、思想、习惯、以及生活经历”[3](p121) 。的确 ,在台湾诸多的散文创作中 , 通过叙述者在文本中对单一或系列事件的处理、演绎 , 真实地记录着怀乡情结下海外游子的心路历程 , 铸就了台湾“乡愁”散文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身为散文大家的余光中 , 在对读者进行叙述“独白”的过程中 , 更是扣人心弦地展示着对母乡的回归与对故土的缅怀。但值得注意的是 , 创作者的叙述、独白 , 是受其心境和情绪影响的。按照心理学分析 , 心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 , 一种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 , 有的心理学家形象地称‘心境是被拉长了的情绪’。在某种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 , 它能影响创造主体的整个创造活动过程 , 使一切都染上某种情绪状 态。特定的心境 , 对创造主体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2](p190) 受其驱使 ,余光中在散文中的叙述身份不是单一的 , 而是变化多端的 , 即以叙述身份的多变映射“乡愁”正题的不变。其大体可分为三类。2. 1 游子背井离乡 , 远离故土的生活经历 , 使许多台湾作家似一群无根游子 , 带着飘泊无奈的感伤 , 抒发着对祖国母亲的渴盼。余光中也不例外。此类创造心境 , 是他们面对个体生命和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后长期思索的产物。情绪的冲动 , 灵感的闪现 , 对故土的思念一触即发 , 最自然也最直接地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当我怀乡 , 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 , 啊 , 诗经中的北国 , 楚辞中的南方 ! 当我死时 , 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的身上 , 当我死时。
( 《逍遥游》 )大陆是母亲 , 不用多说。烧我成灰 ,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 《从母亲到外遇》 )将大陆比做母亲 , 常见于余光中的作品中。他在《忘川》里也写到 : “患了梅毒的母亲依旧是母亲”。文字表达方式的显而易见 , 呈现出一代台湾游子对母乡的眷恋和荡气回肠的· 8 6 · 唐山学院学报 第 17 卷
英雄气概。有的作品 , 余光中并没有直接把祖国喻做母亲 , 而是通过对儿时记忆、景物的回望、寄托、联想 , 投射出对故国的依恋 , 对母体文化的归属。同样采用了游子心境下的叙述视角 , 如《蒲公英的岁月》等等。2. 2 丈夫对于日思夜盼的祖国来说 , 余光中是一个无根的游子。而另一方面 , 作为自身家庭的一员 , 面对妻儿 , 他又时常以丈夫或父亲的心境和口吻向读者敞露心扉。《塔》围绕美国盖提斯堡白塔和中国安庆寺高塔的二维空间 , 以一个异乡人的口吻倾诉着对故乡妻子的思念。此为伏笔 , 实则转移到对妻脚下的土地——中国的怀念。由小及大 , 以此及彼 , 主题在一牵一引间更加深入。他的床 , 他的沙漠在中国 , 在中国 , 在日落的方向 , 他的敌人和情人同伴。
( 《塔》 )人生感悟、哲学冥想的纠结 , 呈现了作者复杂斑驳的思乡情。显然 , 和前面不同的是 , 叙述角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化。不再是儿对“母亲”的遥想 , 而是丈夫对妻的期盼 , 和对妻形象外化后进而扩展开的对家园的“青青边愁”。2. 3 父亲除妻子之外 , 余光中的 4 个孩子也全是女孩。因此 , 他在描写妻子的同时 , 不忘把父亲对女儿的关爱灌注到文本中去。《焚鹤人》是一篇浮雕式的散文。家庭、孩子激发了创作主体特定的心境 , 父亲的老成、慈爱、沉痛和小女孩们的天真、烂漫、无邪 , 在文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番精雕细琢后 , 鹤形风筝基本成型 , 文章的线索也逐渐凸显 , 父亲为女儿糊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 , 一系列相关的回忆在脑海里升起 , 展开了文本中一连串的怀乡苦旅。扬子江在山那边等我 , 猿鸟在三峡 , 风帆在武昌 , 运橘柑的船在洞庭 , 等我 , 海在远方握着线 , 就像握住一端的少年时代 ( 《焚鹤人》 )恍然大悟间 , 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 此为余光中又一对家国文化的呼唤方式 , 是以一个父亲、一个长者的心境对逝去岁月的缅怀 , 对精神家园的归依。于是 , 一个患“乡愁”病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 , 余光中特别赞赏“超越第一人称的艺术”。因此 , 他的许多散文便是借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的。创作主体站在全知全觉的高度 , 看似和主人公相隔离 , 却表征着个体生命不同心境的介入和流浪文人的群体意念。如《听听那冷雨》 《焚鹤人》 《伐桂的前夕》等等。3 “乡愁”的气质从中国古代一系列思乡怀人的作品来看 , 乡愁表现了对和谐稳定的人伦与社会关系的向往。沿至今日 , 纵观 40 年来台湾散文创作 , 思乡怀归之情也一直是其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它在古代的坚实传统上继往开来 , 成为台湾知识分子背井离乡时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 对故国、个人命运的忧患 , 以及主体在新的客观环境中受到冲击 , 主观上对旧环境的重塑和怀念。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气质的作家 , “乡愁”的抒发也就有了不同的形态与韵味。创造心理学认为 : “气质是创造主体在生活与实践中形成的 , 当他形成后就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创造主体主观方面的基本特征总是不断地反复地在他的创造活动中显示出来。”[2](p170) 22岁离开大陆 , ...
篇四:思乡情散文
无边诉乡愁—— — 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胡 健(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摘 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名篇。“文化乡愁”意蕴的发现,自由联想的意识流结构,以及富有“形美”“情美” “声美”的艺术语言,使这篇散文成为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关键词:《听听那冷雨》;意蕴;结构;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40(2018)02-0031-04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June,2018No.2收稿日期:2018-04-06作者简介:胡 健(1954 - ),男,江苏沭阳人,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2018 年 6 月第 2 期余光中(1928—2017 年)生前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现代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创作成就确实不凡。他的脍炙人口的《乡愁》,可以说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他的乡思悠远的《听听那冷雨》,可以说是其散文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虽然不像《乡愁》那样广为传颂,但是在情感意蕴、结构方式和语言美质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值得细细品味。一、意蕴:文化乡愁《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余光中依托下班回家路上遭逢的“冷雨”,抒发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这篇散文表层事件是作者“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1]182 。“曲折的长巷短巷”是余光中下班回家必经之路,余光中借着“冷雨”唤起的万千思绪,就在这短短的回家路上,洋洋洒洒地营造了一个“冷雨无边织成愁”的缠绵悱恻的艺术境界。艺术境界的产生有赖于对客观形象意蕴的独到发现。余光中在带有凄凉意味的“冷雨”意象身上,“发现”了心中怀有的对祖国的文化乡愁。余光中在淅淅沥沥、无边无际的冷雨中思念的“中国”,不是当时情景下的中国,而是在传统诗文中存活的“文化中国”,也是在作者心中存活的“文化中国”。这种“文化中国”,在余光中看来,是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根的“文化中国”。由“文化中国”引发的对故乡、对故国的思念,可以称为“文化乡愁”。文化乡愁的“发现”或滋生,首先与作者独特的身份有关。作为一个生在大陆而寓居台湾的人,作者对故土的怀念是强烈而自然的,而且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种对故乡的怀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1]182-183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余光中身在台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难以返回大陆。余光中无限眷恋地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 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25 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1]182这些文字可以说是怨而不怒,真实而又含蓄。阻隔与距离产生思念,也产生美。因为阻隔与距离,余光中才可能在“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时,思念属于他的“文化中国”,诉说他发自内心的“文化乡愁”。余光中不止一次去过美国,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1]184 。那里有天有地,有山有云,有鸟有石,还有雪。美国的自然风光也很精彩,余光中却嫌这一切缺乏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也无法让他领略到中国古诗带来的“白云回
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对余光中而言,中国才是他心中“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散文的意蕴是作者在生活中发现的,也是主客体(作者与生活)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出来的。散文的意蕴不是抽象的道理,也不是客观生活的表象,而是心灵对生活的独到体悟。它隐藏在生活中,等待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诗性的观察、体验与领悟而发掘出来。因而,它不仅体现为对主观情思的发现,而且体现为对客观物象的发现。“无边冷雨说乡愁”, 《听听那冷雨》中的文化乡愁是由作者在回家路上遭遇的冷雨触发的,也是作者通过在冷雨中对描写雨的中国传统诗文的回忆与领悟表现出来的。可以说,作者“发现”了那被雨滋润着的“文化中国”,以及与此相关的无限乡愁,并通过《听听那冷雨》抒写出来。《听听那冷雨》中的文化乡愁之所以厚重而又鲜活,还在于作者发现了“冷雨”这个形象。当“冷雨”与中国传统诗文中的有关雨的意象有机地交融起来时, “冷雨”就变成了染上了浓浓“乡愁”的有意味的形象,蕴藏着丰厚的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形象也就是发现意蕴,或者说,余光中将文化乡愁的意蕴寄寓在了对“冷雨”这一形象的发现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听听那冷雨》中“冷雨”的意象,不仅与余光中提到的中国传统诗文中丰富的“雨”意象有关,而且也与他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冷雨”形象有关。作者将传统诗文中的“雨”与现实生活中的“冷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既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乡愁中“雨”意象的美妙迷人,也能让读者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冷雨”意象的真实与无奈,这正是这篇散文在情感意蕴方面的独到之处。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创作了大量“听雨”题材的诗文。从某种意义上说, “听雨”是中国散文创作的一个母题。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在所有“听雨”题材的散文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而又出类拔萃的。究其原因,余光中在“听雨”的同时,还“听到”了既具有传统审美特质又具有现代怀乡情怀的丰厚而又独到的意蕴。二、结构:意识流“归程不长,冷雨却长”,比冷雨更绵长的,或许是余光中在文中书写的洋洋洒洒、飘忽难测的思绪。一般来说,散文在形式上是不受严格限制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结构自由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听听那冷雨》在结构上也具有这一特点。整篇散文几乎都是由作者极其活跃的主观思绪构成的,或者说这篇散文是以自由联想的意识流为线索构成的。《听听那冷雨》所写内容,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涉及大陆与台湾,涉及作者的过去与现在,涉及大事与日常琐事。作者对这一切似乎都随意地借雨生发,任意挥洒,著手成春。散文是一种以主观抒写为主的文体,在散文创作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善于在创作中将意识与无意识完美地融合统一,创作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散文,带给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达到了这种境界,其结构线索是作者的自由联想,属于意识流作品。《听听那冷雨》的开头就定下了自由联想的调子。余光中从雨季与雨伞写起,写自己的童年旧事,写隔海的大陆,写作为中国文字的“雨”。然而,我们既可以说他“写”了,又可以说他“没写”,因为作者不是用描写、说明的方法写的,而是用暗示与象征等手法写的,重在让人意会。在《听听那冷雨》那些相对集中写听雨内容的文段中,作者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1]183作为引领,联想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雨的脾性与气息,联想到自己在美国看风景与在台北看风景,联想到大陆的疏雨滴梧桐或骤雨打荷叶,联想到中国古代雨打屋瓦的古老意境,联想到“20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在日式的瓦屋中听雨的情景,联想到公寓时代的听雨,联想到雨季中的三轮车。作者完全以雨为串联线索,通过自由联想让意识和无意识自然流动起来,无理中有理,无序中有序,从而以“无边冷雨”织成了飘忽多变又而动人心弦的“文化乡愁”。《听听那冷雨》最后以回到现实作结,引出有关游子雪中白发的想象,深化了作者的乡愁。结语“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1]188 ,将文章收束得干净利落且余味无穷,令人有字字千钧之感。关于散文的结构,南帆认为, “散文不介意种种既有的文体规定,散文是天真而又放纵的。解放是散文的首要意义”。“散文是一种没有镣铐的文体。散文的活力与弹性让我感到心智自如。”[2]249 《听听那冷雨》完全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其自由联想的意识流结构比起一般散文的结构,更能给人以一种“天真而又放纵”又充满“活力与弹性”的解放感。这种“解放”不仅32
是意识的解放,也不仅是个人无意识的诗性解放,还是作者心灵的解放。在现今散文创作领域中,以自由联想为主线的意识流散文并不太多,优秀的作品更少。《听听那冷雨》完全是凭借作者自由联想的思绪,凭借作者的意识、个人无意识的飘然流动结构全篇。作者从“冷雨”这一意象写起,或做串联联想,或做对比联想,由今到古,由中国到外国,不落言诠,不涉理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边的文化乡愁。文章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自然,充满诗意与诗趣,与它的意识流结构相呼应。这篇散文的行文也十分自由潇洒,或深情,或伤感,或幽默,或调侃,文笔恣肆,给人以一种“无端而来,无端而去” “殆得飞之机也”的妙趣。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不愧是诗人所写的散文。三、语言:美质魔方散文被人们称为美文, 《听听那冷雨》更是一篇诗人创作的充满了诗意的美文,其审美特质与余光中对汉字的美学属性的发掘有密切关系。在《听听那冷雨》中,余光中谈到了中国的方块字,并表达了他对汉字的热爱与尊重:方块字……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1]183这位自称“蓝墨水瓶的上游是汩罗江”的诗人,对汉语写作充满了情感与自觉,通过汉语写作表现了中国的语言美。文艺理论家刘勰认为, “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3]168 。这里“形文”“声文” “情文”中的“文”,也就是美。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非常生动地体现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三美”—— — 形美、声美和情美,向世人展示了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无穷魅力。先看“形美”。所谓“形美”,指的是语言的形象美,《听听那冷雨》中有许多文句都能使读者感受到独特的“形美”。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1]183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1]183-184前段文字写“抽象”的作为文字的“雨”,后段文字写平常雨季的雨。作者对所写的对象有透彻的了解,并且巧妙地把握了描写对象的特征,灵活运用了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技巧,用简洁熨贴、有声有色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真正达到一种让人觉得“状溢目前” “如临其境”的境界。再看“情美”。所谓“情美”,指的是语言的情调美。《听听那冷雨》常见这样的文笔: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1]182云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1]184-185这两段文字,一写街道,一写山水。原本平常的叙事,由于想象与情感的作用,充满了浓郁的乡愁,笼上了感伤的情调。这些文字把作者的内心与外物和谐巧妙地融合起来,充满诗意与情调之美。最后看“声美”。所谓“声美”指的是语言的音韵美。《听听那冷雨》把汉字的音乐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读者读来就像在听一阙由汉字谱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交响乐。作者笔下的文字如珠圆玉润般流转自如,语调如行云流水般高低起伏,行文快慢相间而节奏鲜明,回环婉转而抑扬顿挫,让人读起来和谐自然,仿佛有观画、读诗、听乐的奇妙感觉。我们完全可以说,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把汉语写作的神奇艺33
术魅力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余光中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他对汉语写作“三美”的高度自觉意识是分不开的。“海峡有边,乡愁无边。”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二十世纪的《静夜思》”[4]336 ,那么“归程不长,冷雨却长”的《听听那冷雨》则是二十世纪的《思乡曲》。这两篇作品均抒发了“乡愁”,但是前者侧重于表现作者的现世人情的“乡愁”,后者侧重于表现作者的文化中国的“乡愁”。两篇作品可谓主题相互映衬,艺术各臻妙境。参考文献:[1]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五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南帆.星空与植物[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4]胡健.审美与意象[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Read YU Guangzhong’s Listening to the Cold RainHU Jian(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001, China)Abstract: Listening the Cold Rain is YU Guangzhong’s famous prose works. The discovery of the meaning of“culture homesickness”, the free association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art language with form beauty, feelingbeauty and musical beauty, make the prose one of the pi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