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5篇

时间:2022-11-11 19:30:05 浏览量:

廉政小故事5篇廉政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 为配合做好第14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机制,促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我们收集、编辑了部分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政小故事5篇,供大家参考。

廉政小故事5篇

篇一:廉政小故事

洁 小 故 事

 为配合做好第14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 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机制, 促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 我们收集、 编辑了部分古今清正廉洁方面的小故事, 从五月了部分古今清正廉洁方面的小故事, 从五月份起, 每周以点对点形式分发给六岗以上干部员工, 供大家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一阅, 以求达到寓教于乐, 增强廉洁意识, 促进廉政建设之目的。

 由于水平有限, 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也渴望大家提供好的素材和建议。

  第一部分:以史为鉴 (10)一、 以廉为宝三、 踢盆拒贿五、 两袖清风七、 厚谢婉拒九、 立檄拒礼二、 杨震拒金四、 不惧贪泉六、 手好不要钱八、 悬鹅拒礼十、 棒打送礼 第二部分:古人劝廉 (9) 第三部分:“一字” 清廉 (11)第四部分:十大清官 ( 10)

 1、 以廉为宝春秋时, 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玉石, 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说:

 “您以宝石为宝, 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 您的玉, 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 自 己的宝物。

 不如我们各有其宝。

 ”

  2、 杨震拒金东汉时, 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 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 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

 ” 故人知相赠。

 杨震说:君, 君不知故人, 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 说:

 “天黑, 无人知晓。

 ” 杨震说:

 “天知, 神知, 你知, 我知,何谓无知? ”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 大感惭愧, 怏怏而去。以 史 为 鉴(2/10)故人知

  3、 踢盆拒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 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 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 有个自 称“花农” 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 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 一脚踢翻花盆, 盆里现出一个红包。

 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 笺上写着:

 “林大人亲收, 张保敬献。

 ”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 上缴国库。

  4、 不惧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 在广州城外, 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 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不信便会贪婪成性这些, 照饮不误, 饮后还写了 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 金。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 他在任期间, 果然廉洁自 律, 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不信

  5、 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 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 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 蘑 菇、等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 他没有接受。

 同 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 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指百姓)

 话短长。

 ”

  6、 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 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 大臣都不敢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惟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 和坤有意戏弄王杰, 拉着他的手说:

 “好白嫩的手啊!

 ” 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

 “王杰手虽好, 但不能要钱耳!

 ” 。

 和坤羞愧而去。杰每每与其

  7、 厚谢婉拒 宋时, 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 一个自 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 刘温臾推辞不掉温臾推辞不掉, 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 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 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 的, 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当

  8、 悬鹅拒礼 明时, 周新担任司 法按察使后, 一天, 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 他坚决不受, 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抢先出门了 。

 于是, 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 以后凡是送礼者, 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 的烤鹅。

 从此, 再没人自 讨没趣了 。于是周

  9、 立檄拒礼 康熙1 9 年, 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 , 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 一份“中秋礼”份“中秋礼” 。

 于成龙严 词拒收, 还特地颁布了 《严 禁馈赠檄》 , 通报了 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 并明令所属官员 , 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于成

  10、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 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 虽位高权重, 但为政清廉。

 他曾 说:

 “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纳贿, 必然徇情枉法, 吏治怎能清明? ”有一次, 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 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 赶出了 门外。

 一、 父劝子廉三、 立书戒子五王吉休妇五、 王吉休妇七、 诫侄守廉九、 下劝上廉二、 母劝子廉四、 妻劝夫廉六兄劝弟廉六、 兄劝弟廉八、 老劝新廉

  1、 父劝子廉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 年少得黄门侍郎要职。

 刘向及时写了 《戒子歆书》 教子为官。

 他引 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哲理的名言, 引 用齐顷公成功失败的故事, 要求儿子牢记历史教训:

 “深处要职, 在道贺声 中, 要保护清醒头脑, 兢兢业业处理政务, 建立功勋, 切不可恃高官显位, 骄奢淫逸, 走一败涂地的道路。

 ”引 用齐顷公

  2、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 曾 主管县衙鱼肉 及精美食品供应。

 有一回, 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

 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未动让人退回, 并附信一封:

 “你做县吏, 送给我公物, 不但不能使我受益, 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

 ” 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 为政清廉。

 在母亲的教导下, 陶侃反思自 己,改过自 新, 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并附信

  3、 立书诫子 南梁的徐勉曾 任吏部尚书, 权重位显, 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 其父徐融任过国相, 可谓世为显宦。

 他一直牢记古训, 清廉正直, 甘居贫素, 认为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要胜过万贯家财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过万贯家财。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以清白遗子孙” , 教育儿子要继承清正廉洁的家风。

 “吾家世清廉, 故常居贫素, 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 非直不经营而已, 薄躬遭逢, 遂至今日 , 尊官厚禄, 可谓备之。

 每念叨窃若斯, 岂由才致?仰籍先代风范及以福庆, 故臻此耳, 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 不亦厚乎? ” 这则教子篇为世人所传诵。

  4、 妻劝夫廉 古时, 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 因妻子爱吃鱼, 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妻子。

 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 并附言说:

 “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 ”为此, 她三年不吃鱼, 司 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 5、 王吉休妇 西汉云阳县令王吉年轻时在长安求学, 东边邻居家种了 一棵大枣树, 枝繁叶茂, 伸到王吉家的院子里, 王吉的老婆就从树上摘枣子给王吉吃。

 王吉后来知道了 ,非常生气, 休掉了 老婆。

 东邻听后, 心中过意不去, 认为是枣树的罪过, 要把它锯掉。

 邻居们觉得锯掉太可惜, 于是一致请求王吉把妻子迎回来, 东邻也就不用伐树。

 王吉听从众位邻居的劝告, 与妻子重新结合, 所以当时歌谣说:

 “东家有树, 王阳妇去;东家枣完, 去妇复还。

 ”来

  6、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 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 操守清正。

 大商人郭某遭了 官司 , 有十多 个官员 为其说情, 侯抒愫都闭 门不见愫都闭 门不见。

 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

 当初, 侯抒愫任知县时, 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

 “我们家世代清白, 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 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

 ”侯抒愫为

 7、 诫侄守廉宋朝欧阳修在《与十二侄》 中, 教育做官的侄子, 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 不得避事” , 即使临难赴死, 亦应勇 为。

 并告诫侄子为官守廉, 禁购官府的物品:

 “欧阳氏自 江南归明, 累世蒙朝廷官禄。

 吾今阳氏自 江南归明, 累世蒙朝廷官禄。

 吾今又蒙荣显, 致汝等并列官常, 当思报效。偶此多 事, 如有差事, 尽心向前, 不得避事。

 至于临难死节, 亦是汝荣事。

 但存心尽公, 神明亦自 佑汝, 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 吾不缺此事。

 汝于官下宜守廉, 何得买官下物!

 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 不曾 买一物, 汝可守此为戒也。

 ”

  8、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

 有一次, 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 这样一件事:

 一天,他坐轿外出, 走到半路下雨了 。

 雨后再上路时, 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 后来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 水洼里, 鞋面被弄脏了 。

 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 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

 御史是负 有弹劾、纠察官员 过错之责的人, 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 其中的寓意很深, 是劝戒御史引 以为戒, 坚持防微杜渐, 以保清廉本色。

  9、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 刘焕任任丘县县尉。

 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 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 少干贪占 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事” 。

 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 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 干实事,不搞贪占 。

 后来, 朝廷考核官员 时, 县令受到奖赏。

 县令置酒感谢刘焕:

 “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 奖赏, 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

 一、 晏婴一裘三、 不私一钱五寇准五、 寇准一舍七、 一钱太守九、 三汤巡抚十一、 五代清卿二、 一贫如此四、 宗人一裹六鲍昱六、 鲍昱一骢八、 二不尚书十、 四知先生舍骢

  1、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 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

 他平日 粗茶淡饭, 妻室只着布衣, 从不奢望室只着布衣, 从不奢望丝绸。

 晏婴自 己有一狐裘, 一直穿了 三十年,别人讥笑他, 他却泰然处之。

 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 并赐给他千 金之裘, 但他却坚辞不受。

  2、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 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 带了几箱 书随行, 有人诬几箱 书随行, 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 ,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 高宗叹息道:

 “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很可怜他, 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 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 3、 不私一钱 明朝时, 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 守, 深得民心。

 一次, 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 说:

 “钱都在这儿, 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 太监怏怏走了 , 回京后, 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

 “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 太监听后, 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 4、 宗人一裹 明永乐年间, 浙江钱塘县令叶宗人, 为官清正廉明, 秉公执法, 深得民心。

 但他生活非常俭朴。

 当时按察使周新巡察钱塘, 到他家后, 悄然潜入他家的厨房, 见橱柜内 只有一包用纸裹着的腊制干鱼片 。

 周新对叶宗人廉洁自 律的清苦生活倍加赞赏, 广为宣传。

 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钱塘一叶清” 。

  5、 寇准一舍 宋代寇准秉性耿直, 刚正不阿。

 从高居相位到贬官雷州, 居官四十年, 寇准没有为自 己购置, 寇准没有为自 己购置田园和营造楼台 官邸,无论官居何处, 只有一处普通住所, 深为黎民百姓敬仰。

 诗人魏野作诗赞曰:

 “有官居鼎鼎, 无地起楼台 。

 ”

  6、 鲍昱一骢 汉朝鲍昱, 字文泉, 官至太尉, 拜为三公。

 他的祖父、 父亲和他本人都当过司 隶, 廉洁奉公的祖训和节俭朴素的家风, 颇受时人赞誉。

 他外出乘坐的马, 还是祖父、 父亲乘坐过的那匹青色老马, 三代人骑乘了 二三十年。

 当时京都有儿歌曰:

 “鲍氏骢,三人司 隶再入公。

 马虽瘦, 行步工, 奉法守正有祖风。

 ”

  7、 一钱太守 汉代刘宠, 任会稽太守时,体恤民情, 励精图治, 严 禁各种非法苛税行为, 教民勤事桑田。

 他离任时, 山阴的五六个老翁, 各携百钱馈赠送行, 非常感恩地对他说:“大人上任以来, 白天看不见催捐要税的, 晚上听不到狗叫, 百姓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大人一心勤政为民的功德, 小民永世不忘。

 ” 刘宠推辞不过, 遂每人选大钱一枚受之, 出山阴界后, 即将钱投入江中。

 为纪念他廉洁勤政的功绩, 后人为他建有“一钱太守庙” 。来

  8、 二不尚书 明朝范景文, 万历进士, 历任文选郎中, 工部尚书兼内 阁大学士等要职, 当时许多 亲朋好友职, 当时许多 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 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 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 不受馈” 6个大字的告示, 以明心迹, 于是, 获“二不尚书” 的美称。

  9、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 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 “澄请吏治, 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 , 为官清正,政绩卓著, 在生活上安于清贫, 一日 三餐, 常以蔬菜豆腐汤佐食, 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 的雅号。

 当时流传着“三汤巡抚赞” :日 食“三汤” 本姓汤,心怀美德自 然香。

 为官甘吃人间苦, 乐得万民享福康。

  10、 四知先生 后汉扬震任东莱太守, 路经昌邑, 县令王密曾 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 到夜间,密王密以十金相赠, 并说:

 “暮夜无知者。” 震厉声 回答:

 “天知、 神知、 我知、 子知, 何谓无知? ” 密羞愧地退出。

 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赠

  11、 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历经北魏、东魏、 北齐、 北周和隋五个朝代, 历任尚书郎、 太常 常少卿、 信州刺史、 都官尚书等要职, 为官50余年, 始终以清贫为本, 未曾受过一升酒, 一束绵。

 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载入清史。

  一、 西门豹二、 赵广汉四、 徐有功六陈希亮六、 陈希亮八、 况 钟十、 汤 三、 黄 霸五狄仁杰 五、 狄仁杰 七、 包拯瑞 九、 海斌

  1、 西门豹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 民不聊生。西门豹到邺地后, 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 利用“河伯娶媳妇” 事件, 智惩三老、 廷椽和巫婆, 用事实教育百姓, 破除迷信。

 同 时, 修建漳河十二渠, 治理漳河水患, 发展农业生产, 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 清正廉明, 造福百姓, 死后, 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 祠堂, 四季供奉。

  2、 赵广汉 赵广汉字子都, 西汉涿郡蠡吾县人。

 赵广汉不畏强权, 精明强干, 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 缓和社会矛盾, 加强地方管理, 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 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 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 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 讲究...

篇二:廉政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 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 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歷史人物, 往往就像一面鏡子, 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

 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 都是一些小典故; 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 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但是他們的故事, 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

 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 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 而已;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 都能夠有一份 「感覺」 - 一種 「清清白白」 的舒服感覺。

 我們相信, 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

 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

 」 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 及「榮譽感」 為出發點, 自然能修得善果。

 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 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 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

 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 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在法令宣導方面, 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 〈共有九條嚴律〉 , 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 秦二世胡亥、 隋煬帝、 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 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 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 如親

 自編寫「大誥」 、 「大誥續編」 、 「大誥三編」 、 「大誥武臣」 等書, 蒐錄 150件貪官案例, 以強化百官的「心防」 。

 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 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 貪權貪勢者、 貪諛貪名貪享樂者, 也都是貪官…。

 」 可見他對貪污問題, 已達「潔癖」 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 他更是絕不手軟, 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 猶如家常便飯; 如藍玉一案, 即殺了二萬多人。

 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 從宰相、 皇親國戚、駙馬、 大將軍、 尚書、 欽差大臣到侍郎、 各級地方官吏等, 無一不殺。

 至於懲罰方式, 則尤其琳瑯滿目 , 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 、 抽腸、 凌遲等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嚴厲執法, 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 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

 「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 就會有人貪污, 貪官是殺不完的。

 」 朱元璋也曾經說過:

 「我欲殺盡貪官污吏, 奈何朝殺暮又犯? 」 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 , 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 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

 儘管朱元璋以「血腥」 著稱, 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 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 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 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 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 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 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 著「反貪倡廉」 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 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 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 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 就顯得很不耐煩。

 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 朱元璋懶得看, 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 當王敏一唸到題目 是「反貪倡廉」 論時, 朱元璋眼睛一亮, 直說:

 「好!

 趕快唸」 。

 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 朱元璋火大了, 說:

 「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 咬文嚼字, 而且沒有重點, 如此戲弄朕, 豈可輕饒, 去把他叫來, 我要好好修理他…。

 」 當茹太素到來後, 朱元璋即數落他:

 「你無聊造此濫文, 不知所云, 既浪費紙墨, 也浪費朕的時間, 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 政風何時才能清明…。

 」 不說二話, 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

 第二天晚上, 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 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 深怕他又光火起來。

 當唸到「夫人無廉恥, 不可以治也; 不知禮義, 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 不能使人守廉; 能刑貪者, 不能使人知恥。

 故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 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 賤貪婪而退之…。

 」 時, 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 於是大罵:

 「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 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

 」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 還剩五百字, 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

 「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 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 3.各布政使司、 府、 州、 縣的財政官員, 每三年交換一次; 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 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 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 使奸貪者無由而生。

 」 朱元璋聽完後, 說:

 「這還差不多, 前四

 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 至於第五條則不行, 制法太嚴恐傷民, 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 但貴得中。

 」 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 跟他道歉一番, 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 向全國公布, 同時明令褒揚他。

 從這件事, 我們可以知道, 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 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

 相信, 只要主政者, 決心澄清吏治, 並採用好的法令制度, 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 重視民訪、 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 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

 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 叫做任棠, 某日 龐太守特別親訪, 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 只是將一大棵蕹白、 一盆清水放在門口, 自己則是抱著孫子, 蹲在門檻後面。

 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 便欲加以斥責, 但仲達卻說:

 「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 是要我為官清廉:

 拔一根蕹, 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 至於抱一個小孩, 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

 」 講完後即笑著離開。

 從此以後, 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 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 並造福百姓。

  我想, 現代政府施政, 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 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 憂民所憂、 急民所急, 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 拒絕聽「好話」 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 身高八尺, 長得英俊瀟灑。

 某日 他心血來潮, 問他的妻、 妾說, 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 到底誰比較帥? 他的妻、 妾都說, 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

 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 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

 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 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 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

 「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 妾是因為怕我, 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 所以才都說我好話, 但其實並非真話啊…!

 」 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 后妃內侍等, 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 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 是多麼大啊…!

 」 齊威王聽了以後, 便採納鄒忌建議, 從此廣開言路、 虛心納諫。

 後來鄰國的燕、 趙、 韓、 魏等國王, 在聽到這件事後, 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 以致後世有謂:

 「不用靠打仗, 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

 所謂「忠言逆耳」 , 自古皆然。

 但身為現代的公務員, 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 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 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

 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

  五、 重視建議、 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 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

 「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 在行為上有了過失, 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 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丞相、 列侯、 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 以及博士等, 均應一起從長計議, 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 切不可隱諱不言…。

 」 同樣的, 漢景帝也曾書說過:

 「年來收成不

 豐, 其缺失在哪裡? 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 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

 今令各郡郡守等, 均應加強整飭官箴, 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 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 並頒告天下為之戒…。

 」 史稱「文景之治」 , 果其來有自。

 而現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 不便民的行政缺失, 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 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

 世界先進的大企業, 有關「提議制度」 都得到廣泛的運用, 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 「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 每月 按時舉行; 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 ; 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 制度; 以及韓國的現代、 東善金星、 三星、 大宇、 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

 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 , 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 即高達 150 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 稽查、 解決問題的原動力, 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 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 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 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 相信, 對「廉能」 、「效率」 和「便民」 作為而言, 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 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 你以往在齊國時, 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 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 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 你卻都收下來, 是否有標準不一, 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孟子說:「在宋國時, 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

 宋君於是送我旅費, 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 所以我收下來了; 而在薛地時, 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 於是薛君送我金錢, 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 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 所以我也收下來了。

 至於在齊國時, 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 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 豈非要收買我, 幫他歌功頌德, 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真正把「禮」 放在心裡, 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 只要名正言順、 師出有名的餽贈, 自然符合「禮節」 , 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 嚴禁私下收、 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 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

 明成祖時, 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 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 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

 結果, 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 並交給皇上, 明成祖爰交辦徹查。

 最後查證結果, 徐奇準備送的人, 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 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 送禮的情形。

 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 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 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 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 我想原因無他, 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 和「紀律」 的緣故罷。

 當然, 只要情、理、 法兼有的「禮」 , 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 不是嗎!

 三、 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 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 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 並附拉攏書信一封。

 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 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

 同樣的, 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 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 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 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 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

 曹彬說:

 「我如果堅決不接受, 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 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

 」 於是他全部收下, 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 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 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 期間球敘時, 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 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 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 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 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

 我想, 上述的故事, 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 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 杜絕「後門」 的費宏、 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 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 副使各一名, 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

 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 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 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

 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 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

 員, 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 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

 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 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 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 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 首次主持進士考試, 官宦子弟斐思謙, 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 竟被排在第一名。

 高鍇覺得厭惡, 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 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

 翌年, 高鍇仍任主考官, 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 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

 另外, 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 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 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

 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 向他提出求官之事, 徐勉即嚴肅的道說:

 「今天只談風月之事 , 不可談論公事。

 」 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 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 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 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 並且用心解決、 處理公事, 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 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 是一句成語。

 在南北朝宋明帝時, 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 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 , 明帝一時興起, 便問范柏年, 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 的呢? 范柏年答覆說:

 「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 一曰『廉泉』 , 一曰『讓水』 〈均在今陜西境內〉 …。

 」 范柏年講這段話, 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 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

 後來的人,

 於是就用「廉泉讓水」 這個成語典故, 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 就可以將 「廉泉讓水」 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 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 官場風氣逐漸敗壞。

 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 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 以做為贄見之物。

 而這些餽贈之物, 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 致使民眾不堪苦擾。

 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 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 不帶任何物品, ...

篇三:廉政小故事

洁教育(校本教材)(四年级)(校本教材)(四年级)中卫市柔远小学

 2前 言 少先队员就如一张白纸,泼墨则黑,涂红则红,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对他们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他们筑起一道心灵的防腐墙。为配合学校上好廉洁教育课,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机制,促进校园廉洁教育文化建设,我们收集、编辑了部分古今清正廉洁方面的小故事,供教师上好廉洁教育课用,以求达到寓教于乐,增强廉洁意识,促进廉政建设之目的。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决定作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中介。于是,课堂上灌输的廉洁理论能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了关键的环节。所以我校组织开展了“敬廉崇洁,从我做起”系列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低年级进行廉洁故事大赛,学生讲苏武牧羊、讲包拯不徇私情、讲于谦两袖清风、讲陶渊明淡泊明志……

 从这些故事中学生领略到许多清正廉洁的榜样人物的风采;中年级进行廉洁漫画大赛,“咬定青山”、“闻过则喜”、“做班干部的N个理由”……一幅幅俏皮幽默的画面,反映了敬廉

 3 崇洁的主题,队员们还自发开展动漫展览, 营造氛围,使敬廉崇洁教育活动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高年级进行中华经典故事文诵读, 学生在《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寻找敬廉崇洁的古诗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分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首首充满激情的古诗在柏庐的校园中回荡。此外,让少先队员们回到家,走上社会进行寻访榜样人物,记录他们诚信、正直、清廉的风格,同时把自己的所知、所得传递给其他人,用自己的小手拉起身边的大手,多方互动,共同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庭, 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在互动教育中,营造有利于反腐倡廉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幼小的心灵播种高尚的种子,让少先队员们在真实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思考和领悟,他们的道德品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净化。 由于水平有限, 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也渴望大家提供好的素材和建议。

 4目 录第一部分:

 以史为鉴 (10)一、以廉为宝 二、杨震拒金三、踢盆拒贿 四、不惧贪泉五、两袖清风 六、手好不要钱七、厚谢婉拒 八、悬鹅拒礼九、立檄拒礼 十、棒打送礼第二部分:

 古人劝廉 (9)第三部分:

 “一字”清廉 (11)第四部分:

 十大清官 ( 10)第五部分:

 周总理从政清廉的故事 ( 6)

 5以 史 为 鉴(1/10)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玉石,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有其宝。”

 6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以 史 为 鉴(2/10)

 7以 史 为 鉴(3/10) 3、踢盆拒贿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8以 史 为 鉴(4/10) 4、不惧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9以 史 为 鉴(5/10) 5、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10 6、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敢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以 史 为 鉴(6/10)

 11以 史 为 鉴(7/10) 7、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 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 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12以 史 为 鉴(8/10) 8、悬鹅拒礼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13以 史 为 鉴(9/10) 9、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14以 史 为 鉴(10/10) 10、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15第二部分:

 古人劝廉(9 ) 一、父劝子廉 二、母劝子廉 三、立书戒子 四、妻劝夫廉 五、王吉休妇 六、兄劝弟廉 七、诫侄守廉 八、老劝新廉 九、下劝上廉

 16古 人 劝 廉(1/9) 1、父劝子廉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年少得黄门侍郎要职。刘向及时写了《戒子歆书》教子为官。他引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引用齐顷公成功失败的故事,要求儿子牢记历史教训:“深处要职,在道贺声中,要保护清醒头脑,兢兢业业处理政务,建立功勋,切不可恃高官显位,骄奢淫逸,走一败涂地的道路。”

 17古 人 劝 廉(2/9) 2、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18古 人 劝 廉(3/9) 3、立书诫子 南梁的徐勉曾任吏部尚书,权重位显,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父徐融任过国相,可谓世为显宦。他一直牢记古训,清廉正直,甘居贫素,认为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要胜过万贯家财。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以清白遗子孙”,教育儿子要继承清正廉洁的家风。“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籍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这则教子篇为世人所传诵。

 19古 人 劝 廉(4/9) 4、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20古 人 劝 廉(5/9) 5、王吉休妇 西汉云阳县令王吉年轻时在长安求学,东边邻居家种了一棵大枣树,枝繁叶茂,伸到王吉家的院子里,王吉的老婆就从树上摘枣子给王吉吃。王吉后来知道了,非常生气,休掉了老婆。东邻听后,心中过意不去,认为是枣树的罪过,要把它锯掉。邻居们觉得锯掉太可惜,于是一致请求王吉把妻子迎回来,东邻也就不用伐树。王吉听从众位邻居的劝告,与妻子重新结合,所以当时歌谣说:“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21古 人 劝 廉(6/9) 6、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22古 人 劝 廉(7/9) 7、诫侄守廉 宋朝欧阳修在《与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侄子,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临难赴死,亦应勇为。并告诫侄子为官守廉,禁购官府的物品:“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常,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事,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事。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守此为戒也。”

 23古 人 劝 廉(8/9) 8、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清廉本色。

 24古 人 劝 廉(9/9) 9、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25第三部分:“一字”清廉 (11 )一、晏婴一裘 二、一贫如此三、不私一钱 四、宗人一裹五、寇准一舍 六、鲍昱一骢七、一钱太守 八、二不尚书九、三汤巡抚 十、四知先生十一、五代清卿

 26“一 字” 清 廉 (1/11) 1、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受。

 27“一 字” 清 廉 (2/11) 2、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28“一 字” 清 廉 (3/11) 3、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29“一 字” 清 廉 (4/11) 4、宗人一裹 明永乐年间,浙江钱塘县令叶宗人,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深得民心。但他生活非常俭朴。当时按察使周新巡察钱塘,到他家后,悄然潜入他家的厨房,见橱柜内只有一包用纸裹着的腊制干鱼片。周新对叶宗人廉洁自律的清苦生活倍加赞赏,广为宣传。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钱塘一叶清”。

 30“一 字” 清 廉 (5/11) 5、寇准一舍 宋代寇准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从高居相位到贬官雷州,居官四十年,寇准没有为自己购置田园和营造楼台官邸,无论官居何处,只有一处普通住所,深为黎民百姓敬仰。诗人魏野作诗赞曰:“有官居鼎鼎,无地起楼台。”

 31“一 字” 清 廉 (6/11) 6、鲍昱一骢 汉朝鲍昱,字文泉,官至太尉,拜为三公。他的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当过司隶,廉洁奉公的祖训和节俭朴素的家风,颇受时人赞誉。他外出乘坐的马,还是祖父、父亲乘坐过的那匹青色老马,三代人骑乘了二三十年。当时京都有儿歌曰:“鲍氏骢,三人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奉法守正有祖风。”

 32“一 字” 清 廉 (7/11)7、一钱太守汉代刘宠,任会稽太守时,体恤民情,励精图治,严禁各种非法苛税行为,教民勤事桑田。他离任时,山阴的五六个老翁,各携百钱馈赠送行,非常感恩地对他说:“大人上任以来,白天看不见催捐要税的,晚上听不到狗叫,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大人一心勤政为民的功德,小民永世不忘。”刘宠推辞不过,遂每人选大钱一枚受之,出山阴界后,即将钱投入江中。为纪念他廉洁勤政的功绩,后人为他建有“一钱太守庙”。

 33“一 字” 清 廉 (8/11)8、二不尚书明朝范景文,万历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6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二不尚书”的美称。

 34“一 字” 清 廉 (9/11)9、三汤巡抚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请吏治,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生活上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蔬菜豆腐汤佐食,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当时流传着“三汤巡抚赞”:日食“三汤”本姓汤,心怀美德自然香。为官甘吃人间苦,乐得万民享福康。

 35“一 字” 清 廉 (10/11)10、四知先生后汉扬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震厉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地退出。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36“一 字” 清 廉 (11/11)11、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历经北魏...

篇四:廉政小故事

dash;—中国电信孝感分公司 监察室廉 洁 小 故 事

 为配合做好第14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 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机制, 促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 我们收集、 编辑了部分古今清正廉洁方面的小故事, 从五月份起, 每周以点对点形式分发给六岗以上干部员工, 供大家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一阅, 以求达到寓教于乐, 增强廉洁意识, 促进廉政建设之目的。

 由于水平有限, 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也渴望大家提供好的素材和建议。

  第一部分:以史为鉴 (10)一、 以廉为宝三、 踢盆拒贿五、 两袖清风七、 厚谢婉拒九、 立檄拒礼二、 杨震拒金四、 不惧贪泉六、 手好不要钱八、 悬鹅拒礼十、 棒打送礼 第二部分:古人劝廉 (9) 第三部分:

 “一字” 清廉 (11)第四部分:

 十大清官 ( 10)

 1、 以廉为宝春秋时, 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玉石, 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说:

 “您以宝石为宝, 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 您的玉, 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 自 己的宝物。

 不如我们各有其宝。

 ”

  2、 杨震拒金东汉时, 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 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 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

 ” 故人知君, 君不知故人, 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 说:

 “天黑, 无人知晓。

 ” 杨震说:

 “天知, 神知, 你知, 我知,何谓无知? ”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 大感惭愧, 怏怏而去。以 史 为 鉴(2/10)

  3、 踢盆拒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 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 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 有个自 称“花农” 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 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 一脚踢翻花盆, 盆里现出一个红包。

 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 笺上写着:

 “林大人亲收, 张保敬献。

 ”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 上缴国库。

  4、 不惧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 在广州城外, 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 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不信这些, 照饮不误, 饮后还写了 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 金。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 他在任期间, 果然廉洁自 律, 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 5、 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 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 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 蘑 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 他没有接受。

 同 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 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指百姓)

 话短长。

 ”

  6、 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 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 大臣都不敢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 和坤有意戏弄王杰, 拉着他的手说:

 “好白嫩的手啊!

 ” 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

 “王杰手虽好, 但不能要钱耳!

 ” 。

 和坤羞愧而去。

  7、 厚谢婉拒 宋时, 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 一个自 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 刘温臾推辞不掉, 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 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 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 的, 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 8、 悬鹅拒礼 明时, 周新担任司 法按察使后, 一天, 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 他坚决不受, 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

 于是, 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 以后凡是送礼者, 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 的烤鹅。

 从此, 再没人自 讨没趣了 。

  9、 立檄拒礼 康熙1 9 年, 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 , 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 一份“中秋礼” 。

 于成龙严 词拒收, 还特地颁布了 《严 禁馈赠檄》 , 通报了 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 并明令所属官员 , 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

  10、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 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 虽位高权重, 但为政清廉。

 他曾 说:

 “送礼纳贿, 必然徇情枉法, 吏治怎能清明? ”有一次, 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 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 赶出了 门外。

 一、 父劝子廉三、 立书戒子五、 王吉休妇七、 诫侄守廉九、 下劝上廉二、 母劝子廉四、 妻劝夫廉六、 兄劝弟廉八、 老劝新廉

  1、 父劝子廉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 年少得黄门侍郎要职。

 刘向及时写了 《戒子歆书》 教子为官。

 他引 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 引 用齐顷公成功失败的故事, 要求儿子牢记历史教训:

 “深处要职, 在道贺声 中, 要保护清醒头脑, 兢兢业业处理政务, 建立功勋, 切不可恃高官显位, 骄奢淫逸, 走一败涂地的道路。

 ”

  2、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 曾 主管县衙鱼肉 及精美食品供应。

 有一回, 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

 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 并附信一封:

 “你做县吏, 送给我公物, 不但不能使我受益, 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

 ” 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 为政清廉。

 在母亲的教导下, 陶侃反思自 己,改过自 新, 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 3、 立书诫子 南梁的徐勉曾 任吏部尚书, 权重位显, 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 其父徐融任过国相, 可谓世为显宦。

 他一直牢记古训, 清廉正直, 甘居贫素, 认为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要胜过万贯家财。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以清白遗子孙” , 教育儿子要继承清正廉洁的家风。

 “吾家世清廉, 故常居贫素, 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 非直不经营而已, 薄躬遭逢, 遂至今日 , 尊官厚禄, 可谓备之。

 每念叨窃若斯, 岂由才致?仰籍先代风范及以福庆, 故臻此耳, 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 不亦厚乎? ” 这则教子篇为世人所传诵。

  4、 妻劝夫廉 古时, 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 因妻子爱吃鱼, 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

 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 并附言说:

 “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 ”为此, 她三年不吃鱼, 司 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 5、 王吉休妇 西汉云阳县令王吉年轻时在长安求学, 东边邻居家种了 一棵大枣树, 枝繁叶茂, 伸到王吉家的院子里, 王吉的老婆就从树上摘枣子给王吉吃。

 王吉后来知道了 ,非常生气, 休掉了 老婆。

 东邻听后, 心中过意不去, 认为是枣树的罪过, 要把它锯掉。

 邻居们觉得锯掉太可惜, 于是一致请求王吉把妻子迎回来, 东邻也就不用伐树。

 王吉听从众位邻居的劝告, 与妻子重新结合, 所以当时歌谣说:

 “东家有树, 王阳妇去;东家枣完, 去妇复还。

 ”

  6、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 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 操守清正。

 大商人郭某遭了 官司 , 有十多 个官员 为其说情, 侯抒愫都闭 门不见。

 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

 当初, 侯抒愫任知县时, 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

 “我们家世代清白, 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 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

 ”

 7、 诫侄守廉宋朝欧阳修在《与十二侄》 中, 教育做官的侄子, 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 不得避事” , 即使临难赴死, 亦应勇 为。

 并告诫侄子为官守廉, 禁购官府的物品:

 “欧阳氏自 江南归明, 累世蒙朝廷官禄。

 吾今又蒙荣显, 致汝等并列官常, 当思报效。偶此多 事, 如有差事, 尽心向前, 不得避事。

 至于临难死节, 亦是汝荣事。

 但存心尽公, 神明亦自 佑汝, 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 吾不缺此事。

 汝于官下宜守廉, 何得买官下物!

 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 不曾买一物, 汝可守此为戒也。

 ”

  8、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

 有一次, 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 这样一件事:

 一天,他坐轿外出, 走到半路下雨了 。

 雨后再上路时, 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 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 水洼里, 鞋面被弄脏了 。

 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 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

 御史是负 有弹劾、纠察官员 过错之责的人, 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 其中的寓意很深, 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 坚持防微杜渐, 以保清廉本色。

  9、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 刘焕任任丘县县尉。

 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 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 少干贪占 之事” 。

 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 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 干实事,不搞贪占 。

 后来, 朝廷考核官员 时, 县令受到奖赏。

 县令置酒感谢刘焕:

 “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 奖赏, 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

 一、 晏婴一裘三、 不私一钱五、 寇准一舍七、 一钱太守九、 三汤巡抚十一、 五代清卿二、 一贫如此四、 宗人一裹六、 鲍昱一骢八、 二不尚书十、 四知先生

  1、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 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

 他平日 粗茶淡饭, 妻室只着布衣, 从不奢望丝绸。

 晏婴自 己有一狐裘, 一直穿了 三十年,别人讥笑他, 他却泰然处之。

 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 并赐给他千 金之裘, 但他却坚辞不受。

  2、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 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 带了几箱 书随行, 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 ,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 高宗叹息道:

 “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很可怜他, 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 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 3、 不私一钱 明朝时, 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 守, 深得民心。

 一次, 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 说:

 “钱都在这儿, 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 太监怏怏走了 , 回京后, 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

 “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 太监听后, 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 4、 宗人一裹 明永乐年间, 浙江钱塘县令叶宗人, 为官清正廉明, 秉公执法, 深得民心。

 但他生活非常俭朴。

 当时按察使周新巡察钱塘, 到他家后, 悄然潜入他家的厨房, 见橱柜内 只有一包用纸裹着的腊制干鱼片 。

 周新对叶宗人廉洁自 律的清苦生活倍加赞赏, 广为宣传。

 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钱塘一叶清” 。

  5、 寇准一舍 宋代寇准秉性耿直, 刚正不阿。

 从高居相位到贬官雷州, 居官四十年, 寇准没有为自 己购置田园和营造楼台 官邸,无论官居何处, 只有一处普通住所, 深为黎民百姓敬仰。

 诗人魏野作诗赞曰:

 “有官居鼎鼎, 无地起楼台 。

 ”

  6、 鲍昱一骢 汉朝鲍昱, 字文泉, 官至太尉, 拜为三公。

 他的祖父、 父亲和他本人都当过司 隶, 廉洁奉公的祖训和节俭朴素的家风, 颇受时人赞誉。

 他外出乘坐的马, 还是祖父、 父亲乘坐过的那匹青色老马, 三代人骑乘了 二三十年。

 当时京都有儿歌曰:

 “鲍氏骢,三人司 隶再入公。

 马虽瘦, 行步工, 奉法守正有祖风。

 ”

  7、 一钱太守 汉代刘宠, 任会稽太守时,体恤民情, 励精图治, 严禁各种非法苛税行为, 教民勤事桑田。

 他离任时, 山阴的五六个老翁, 各携百钱馈赠送行, 非常感恩地对他说:“大人上任以来, 白天看不见催捐要税的, 晚上听不到狗叫, 百姓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大人一心勤政为民的功德, 小民永世不忘。

 ” 刘宠推辞不过, 遂每人选大钱一枚受之, 出山阴界后, 即将钱投入江中。

 为纪念他廉洁勤政的功绩, 后人为他建有“一钱太守庙” 。

  8、 二不尚书 明朝范景文, 万历进士, 历任文选郎中, 工部尚书兼内 阁大学士等要职, 当时许多 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 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 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 不受馈” 6个大字的告示, 以明心迹, 于是, 获“二不尚书” 的美称。

  9、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 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 “澄请吏治, 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 , 为官清正,政绩卓著, 在生活上安于清贫, 一日 三餐, 常以蔬菜豆腐汤佐食, 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 的雅号。

 当时流传着“三汤巡抚赞” :日 食“三汤” 本姓汤,心怀美德自 然香。

 为官甘吃人间苦, 乐得万民享福康。

  10、 四知先生 后汉扬震任东莱太守, 路经昌邑, 县令王密曾 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 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 并说:

 “暮夜无知者。” 震厉声 回答:

 “天知、 神知、 我知、 子知, 何谓无知? ” 密羞愧地退出。

 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 。

  11、 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历经北魏、东魏、 北齐、 北周和隋五个朝代, 历任尚书郎、 太常少卿、 信州刺史、 都官尚书等要职, 为官50余年, 始终以清贫为本, 未曾受过一升酒, 一束绵。

 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 载入清史。

  一、 西门豹二、 赵广汉四、 徐有功六、 陈希亮八、 况 钟十、 汤 三、 黄 霸 五、 狄仁杰 七、 包拯 九、 海 瑞斌

  1、 西门豹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 民不聊生。西门豹到邺地后, 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 利用“河伯娶媳妇” 事件, 智惩三老、 廷椽和巫婆, 用事实教育百姓, 破除迷信。

 同 时, 修建漳河十二渠, 治理漳河水患, 发展农业生产, 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 清正廉明, 造福百姓, 死后, 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 祠堂, 四季供奉。

  2、 赵广汉 赵广汉字子都, 西汉涿郡蠡吾县人。

 赵广汉不畏强权, 精明强干, 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 缓和社会矛盾, 加强地方管理, 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 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 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 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 讲究效率, 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因在天子脚下, 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 终被腰斩。

  3、 黄霸 黄霸(? -公元前51)

 , 字次公, 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

 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

 自从汉朝建立以来, 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断案, 崇尚仁政, 反对酷刑; 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 主张对犯罪教化为先, 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

 黄霸为官, 安置流民, 重视农桑, 施行教化, 吏治清明, 生产发展, 治下呈现“田者让畔、 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百姓拥护, 朝廷满意, 属下悦服, 皇帝因此下...

篇五:廉政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 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 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歷史人物, 往往就像一面鏡子, 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

 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 都是一些小典故; 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 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但是他們的故事, 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

 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 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 而已;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 都能夠有一份 「感覺」 -一種 「清清白白」 的舒服感覺。

 我們相信, 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

 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

 」 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 及「榮譽感」 為出發點, 自然能修得善果。

 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 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 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

 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 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在法令宣導方面, 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 〈 共有九條嚴律〉, 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 秦二世胡亥、 隋煬帝、 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 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 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 如親自編寫「大誥」 、 「大誥續編」 、 「大誥三編」 、 「大誥武臣」 等書, 蒐錄 150件貪官案例, 以強化百官的「心防」 。

 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 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 貪權貪勢者、 貪諛貪名貪享樂者, 也都是貪官…。

 」 可見他對貪污問題, 已達「潔癖」 的地步。

 飯; 如藍玉一案, 即殺了二萬多人。

 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 從宰相、 皇親國戚、駙馬、 大將軍、 尚書、 欽差大臣到侍郎、 各級地方官吏等, 無一不殺。

 至於懲罰方式, 則尤其琳瑯滿目, 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 公開曝陳〉 、 抽腸、 凌遲等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嚴厲執法, 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 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

 「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 就會有人貪污, 貪官是殺不完的。

 」 朱元璋也曾經說過:

 「我欲殺盡貪官污吏, 奈何朝殺暮又犯? 」 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 , 還是不夠的!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 他更是絕不手軟, 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 猶如家常便

  有人曾開玩笑說,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 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

 儘管朱元璋以「血腥」 著稱, 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 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 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 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

 污吏, 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 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 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 著「反貪倡廉」 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 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 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 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 就顯得很不耐煩。

 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 朱元璋懶得看, 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 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 論時, 朱元璋眼睛一亮, 直說:

 「好!

 趕快唸」 。

 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 朱元璋火大了, 說:

 「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 咬文嚼字, 而且沒有重點, 如此戲弄朕, 豈可輕饒, 去把他叫來, 我要好好修理他…。

 」 當茹太素到來後, 朱元璋即數落他:

 「你無聊造此濫文, 不知所云, 既浪費紙墨, 也浪費朕的時間, 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 政風何時才能清明…。

 」 不說二話, 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

 第二天晚上, 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 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 深怕他又光火起來。

 當唸到「夫人無廉恥, 不可以治也; 不知禮義, 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 不能使人守廉; 能刑貪者, 不能使人知恥。

 故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 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 賤貪婪而退之…。

 」 時, 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 於是大罵:

 「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 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

 」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 還剩五百字, 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

 「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 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 3.各布政使司、 府、 州、 縣的財政官員, 每三年交換一次; 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 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 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 使奸貪者無由而生。

 」 朱元璋聽完後, 說:

 「這還差不多, 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 , 至於第五條則不行 ,制法太嚴恐傷民, 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 但貴得中。

 」 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 跟他道歉一番, 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 向全國公布, 同時明令褒揚他。

 皇帝。

 相信, 只要主政者, 決心澄清吏治, 並採用好的法令制度, 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從這件事, 我們可以知道, 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 並重視吏治的好三、 重視民訪、 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 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

 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 叫做任棠, 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 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 只是將一大棵蕹白、 一盆清水放在門口, 自己則是抱著孫子, 蹲在門檻後面。

 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 便欲加以斥責, 但仲達卻說:

 「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 是要我為官清廉:

 拔一根蕹, 是要我

 敢於懲治豪強; 至於抱一個小孩, 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

 」 講完後即笑著離開。

 從此以後, 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 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 並造福百姓。

  我想, 現代政府施政, 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 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 憂民所憂、 急民所急, 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 拒絕聽「好話」 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 身高八尺, 長得英俊瀟灑。

 某日他心血來潮, 問他的妻、 妾說, 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 到底誰比較帥? 他的妻、 妾都說, 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

 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 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

 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 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 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

 「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 妾是因為怕我, 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 所以才都說我好話, 但其實並非真話啊…!

 」 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 后妃內侍等, 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 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 是多麼大啊…!

 」 齊威王聽了以後, 便採納鄒忌建議, 從此廣開言路、 虛心納諫。

 後來鄰國的燕、 趙、 韓、 魏等國王, 在聽到這件事後, 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 以致後世有謂:

 「不用靠打仗, 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

 話外, 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 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

 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

  所謂「忠言逆耳」 , 自古皆然。

 但身為現代的公務員, 除了要聽民眾的真五、 重視建議、 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 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

 「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 在行為上有了過失, 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 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丞相、 列侯、 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 以及博士等, 均應一起從長計議, 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 切不可隱諱不言…。

 」 同樣的, 漢景帝也曾書說過:

 「年來收成不豐, 其缺失在哪裡? 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 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

 今令各郡郡守等, 均應加強整飭官箴, 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 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 並頒告天下為之戒…。

 」 史稱「文景之治」 , 果其來有自。

 而現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 不便民的行政缺失, 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 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

 世界先進的大企業, 有關「提議制度」 都得到廣泛的運用, 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 「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 每月按時舉行; 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 ; 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 制度; 以及韓國的現代、 東善金星、 三星、 大宇、 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

 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 , 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 即高達 150 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 稽查、 解決問題的原動力, 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 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 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 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 相信, 對「廉能」 、「效率」 和「便民」 作為而言, 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 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 你以往在齊國時, 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 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 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 你卻都收下來, 是否有標準不一, 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孟子說:「在宋國時, 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 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 所以我收下來了; 而在薛地時, 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 於是薛君送我金錢, 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 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 所以我也收下來了。

 至於在齊國時, 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 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 豈非要收買我, 幫他歌功頌德, 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真正把「禮」 放在心裡, 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 只要名正言順、 師出有名的餽贈, 自然符合「禮節」 , 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 嚴禁私下收、 送禮的明成祖

  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

 明成祖時, 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 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 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

 結果, 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 並交給皇上, 明成祖爰交辦徹查。

 最後查證結果, 徐奇準備送的人, 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 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 送禮的情形。

 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 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 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

 說實在的, 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 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 我想原因無他, 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 和「紀律」 的緣故罷。

 當然, 只要情、理、 法兼有的「禮」 , 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 不是嗎!

  三、 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 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 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 並附拉攏書信一封。

 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 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

 同樣的, 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 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 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 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 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

 曹彬說:

 「我

 如果堅決不接受, 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 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

 」 於是他全部收下, 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 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 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 期間球敘時, 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 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 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 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 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

 我想, 上述的故事, 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 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 杜絕「後門」 的費宏、 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 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 副使各一名, 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

 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 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 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

 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 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員, 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 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

 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 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 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 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 首次主持進士考試, 官宦子弟斐思謙, 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 竟被排在第一名。

 高鍇覺得厭惡, 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 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

 翌年, 高鍇仍任主考官, 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 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

 另外, 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 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 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

 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 向他提出求官之事, 徐勉即嚴肅的道說:

 「今天只談風月之事 , 不可談論公事。

 」 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 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 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 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 並且用心解決、 處理公事, 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 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 是一句成語。

 在南北朝宋明帝時, 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 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 , 明帝一時興起, 便問范柏年, 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 的呢? 范柏年答覆說:

 「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 一曰『廉泉』 , 一曰『讓水』 〈 均在今陜西境內〉 …。

 」 范柏年講這段話, 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 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

 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 這個成語典故, 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 就可以將 「廉泉讓水」 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 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 官場風氣逐漸敗壞。

 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 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 以做為贄見之物。

 而這些餽贈之物, 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 致使民眾不堪苦擾。

 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 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 不帶任何物品, 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

 所以當時有彥云: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閻閭說長短。

 」 「兩袖清風」 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講到于謙, 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

 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 籍沒之時, 卻是「家無餘貲」 。

 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 清廉的母親│ 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 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 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

 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 其母親湛氏, 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 並且責備他說:

 「你身為官吏, 拿官家的東西回來, 不但沒有好處, 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

 」

 同樣的例子, 唐朝監察御史李畬, 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 米, 交給他的母親。

 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 發現多出了三石。

 於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米時, 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 所以自然多了些。

 」 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 腳錢〉 呢? 」 差使答稱:

 「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

 」 母親聽了以後, 非常生氣, 硬是給了腳錢, 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

 後來李...

推荐访问:廉政小故事 小故事 廉政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