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诗歌4篇知足常乐诗歌 CHRISTIANLIFE见证如云42TlANFENG APR “只一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套变成奠好的人问&rdqu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足常乐诗歌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知足常乐诗歌
H R IS T IA N L IF E见证如云 4 2 T lA N F E N GA P R
“只一人人■ 献出一点爱, 世界就套变成奠好的人问” . 值主的一登发一索正墨在窭瞎这 句歌调 .
爱 ,永 无止 境 河南 郭广德刘丽 河南省桐柏县城北 1O公里,公路西侧有座新坟,坟 前的墓碑吸 引了过往行 人,石碑 中间一行大字:“ 周登发大人之 墓 。
” 右上方碑文是:“周登发大人 扶贫 济困 修桥筑路 助人为乐 无私奉 献” 。左下方落款是:“ 彭沟 村全体 村民” 。经 访 问得知 ,这是 当地村 民自发为周登发立的碑,其 中还有一串动人的故事 。
周登发和他的妻子 、儿子 、儿媳、女儿⋯ 家 7 口都是基督徒,他们至今还住 着 土墙草顶的房子,屉里只有农具、粮食和普通生活用品, 最值钱的是一台手扶 拖拉机 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却先后收 养了十几个 残障人士和孤 寡老人。
周家房后的 山坡 上有一处 院落, 前后两排砖墙瓦顶的房屋虽然不如村中的瓦 房和小楼,却 比周家的草房强多了。院中几株 果树枝 繁叶茂,一方种着莲藕的水 池开满了荷化池周矮墙上摆着旧盆 罐改成 的花盆 ,盆中花草姹 紫嫣红,池旁菜 园的蔬菜叶绿茎肥生机勃勃 。两排 房里十 几张木床上卧具虽是不时兴 的棉织品,
却洁净整齐,毛 巾脸盆茶瓶 茶杯 陈放有序 , 这就 是那些残障人和老人的住所,他 们称之为 “ 后院” 。经和 “ 后院” 的人 攀谈 ,才知道 这些人都是周登发生前 “捡” 来的 。
82 岁的何二发是陕 西省 白河县人,因无人赡养, 自 1976 年外 出各地乞讨,
1996 年 在桐 柏一个 村中乞讨 时衣衫褴褛 、莲头垢面,被周登发领 回来给他理了 发,换 了衣裳鞋袜住下来;84 岁的王树 明说 :“ 我是泌阳县陈庄 乡人,孤身一人 无依无靠,去年6 月来到这 儿被老周收 留管 吃管穿,我算遇上好人了。
” 还有几个 或聋或哑或痴呆的在一旁有的不住点头,有的一脸憨笑,有的指着前面 周家 的小 院竖起大拇 指。这里的人也时有变动,遇见无家可归的领回来就 多了,有的住 一 段被亲属领回家就少了 。最多时达 13 人,最少时有 7人,在这儿最长的 6年多 了,
最短的也有一年 多。
吃午饭时,周 大嫂和她的女儿把饭碗一一递到这些人手 里, 我们看到周家 人 和 这些人一样,碗里是从一个大锅里盛出来的蒸 面条。
我们 问丧夫不久的周大嫂:“你 们为啥要收 养这 些人? ” “圣经上说,我们 应当彼 此相爱 ,我们要听主的话,让 更多的兄弟姊妹 同活 在主爱 中。
“ 你们靠种地养活这些人可不容 易啊!“ 主爱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 灭亡,反得 永生。养这些 人开支是不小们一靠主的帮助,二靠 自已勤劳节俭 。
” ” , 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你们现 在还住 这样的 房子,
别人都住 房, 小楼了, 不眼气 ( 当 地 方言,羡慕的意 思 ) 吗? ”
“ 基督徒应当洁净自己,除 去 身体、 灵魂一切的 污秽,敬畏神得 以成圣。财富和享受都是暂时的,
只彳 丁 爱心足永远的 。
” 在村 巾采访 , 我们还了解到周 登发生前的诸多善 被 大水冲毁 ,他领 着一家人 去修 复;困难户的房屋倒塌了,他去帮 助 羁出 路. J:
的河没有桥, 他主动 去修 。
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 义务修 路的器彭沟村四面环 山,村民进 城要翻两道 岗坡, 十 多年前顺着蜿 蜒起伏 的 山势修 的拖拉机路 绕道 两公里 才接上进 城的公路 。1
999 年,周登发带领全家人劈 山削坡,
垫石铺 J ,没向国家要补贴,没有 向群众要资助, 历时一 年修成一条 晴雨畅通的汽车路 , 使进城的崎岖 小路变成了坦途 。
这样 的事不胜枚 举 , 粗略算 来, 他帮助 30 多个 困难 户建过房,为 l0 几个 村庄修路总 长 10 余公里都是 无偿奉献 。
人毕竟是血 肉之躯,2001 年 秋,劳 累一生的周登发病 倒了,他 躺倒在病 J术上还嘱咐麦子和子女 “ 我死后,后院的 人你们还要照顾 好!” 2002 年 2 月 26 日,周登发停 止 了呼吸,当时正下着大雪,纷纷 扬扬的雪托像是送给他的挽幛, 百 余村 民冒雪赶到 周家 向这位虔 诚 的基督徒 告别 。
按照教会的仪式安 葬了周登发之后, 村 民们为了表达 对他的崇敬,不顾其亲属的劝阻,
在他的墓 前立了那样一块碑。
最近 ,在那个 “ 后院” 里,我 们看到蔬菜依旧碧绿, 花草 更加鲜 艳,院 中的人还是那样安详。周登 发的儿子周伦海说 “ 我爹走了, 这 些人我们还要管到底!“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 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信主的 周登发一家正是在实践这句歌词 。
’ 村里的池塘 ” 翻圣洁的教堂听道 ,听众弟兄姊 妹啊着清臆悦耳 的赞羹诗歌 .心量感 剐舒畅 . 平静 . 心炙一次一次地得到净 化 ,淡 泊了名利 。再不去■ 比工资高 低 。
知足常乐。
心态平衡了 , 常在主内 得平安● 乐—— 一个慕道友的感悟 云南 王义德 我老伴是云南临沧市临翔区基督教会的义工,她想到我已退休了,
闲在家里无所事事, 空虚寂寞,有时心烦意 乱爱发脾气爱搓麻将 ’_ _ l 就耍 我陪她去教堂听道,不知不 觉地就陪了五个春秋 。
五年来, 教堂的脐 见 所闻, 深 深地感动我,对我启发教益匪浅,改变 了我爱发脾气爱搓麻将 的不良恶习。老伴夸我说:“你 自从 到教堂去听讲解 圣经 以来,性情变 得温和了。
” 我说:“神爱世人,甚至将 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 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 ( 参约 3 :
16) 当我 去到圣洁的教堂听道,
众弟 兄姊妹唱着清脆悦 耳的赞 美诗歌,心里感到舒畅 、 平静,心灵一次 次地得到净化,淡泊 了名利,再不去攀比工 资高低,知足常乐,心态 平衡了,常在主内得平安喜乐 。
使我永生难忘的是,山区信基督教的农 民弟兄姊妹,每逢礼拜 日,
不管是下雨 L
路泥泞难 行,天不亮就起床,从二 、三 十 敬拜 主耶稣基督 。
母管他们家庭经济不宽裕,上 山拾担柴、挑担荣、捉 只鸡 ,拿几个鸡蛋,采些野菜和菌类上街卖了,也要 自觉地心甘情愿地 为教会默默无闻地奉献,奉献箱里有纸币,还有硬币。我 目睹此情景,
顿时肃然起敬,感动得热泪盈眶,多么虔诚 可爱的基督徒哦! 愿 }:
帝恩 赐给他们一生平安幸福 。
临翔区基督教两会 ,1 982 年才恢复宗教 活动,当时 只有 l7 名基督 徒 ,发展到去年底 已有信徒 663 人,加上慕道友上千人 。该教会能健康 有序地开展正常活动, 全靠神的忠实仆人李廷芳牧师 言。
传身教。
李牧师 今年 76 岁,她身材矮小 清瘦,身子骨却硬朗,腰 杆时常挺得笔赢,额 头上深深的皱纹,记载着她 为教会复兴的艰苦 岁月。
凭着神赐给她的聪 明智慧和一双勤劳的手 ,在教会忙这忙那,事无巨细,大到上讲台传经 证道,走村窜寨登门探访,见证福音;小到扫地、 擦抹桌凳, 冲洗厕所 自己掏腰包接待远道而 来的弟兄姊妹吃住。
全身心地侍奉主, 既奉献时 间,又奉 献钱物 。在修建忙茂村、忙畔两所教堂时,李牧师先后奉 献 l 万余 元,她每月 l 千 多的退休金所剩 无几。而她平时省吃省用,穿戴朴 素整洁 弟 兄姊妹们说,来到教会看见李牧师就特别高兴,如同回到 自己家 里一样温暖 。正因为如 此,李牧师在教内教外德高望重。尽管 她再三提 出卸任 ,还是被 当选为临沧市基督教两会的常 务副 主席 、副会长;临翔 区基 督教两会的主席、会长 。她 无奈地说:“ 莫非 只有主接我去的那一 天才能卸担了 。
” 一之外赶 到教堂 4 3 T IA N F E N G
A P R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二:知足常乐诗歌
诗歌阅读答案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①司马光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①司马光 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①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②,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间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1011-1077 年),北宋理学家,自号安乐先生,司马光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了莫逆之交。职事:职事官,宋沿唐制,官员之有执掌 兽 皖 者称职事官,此处为 堰 戏 维 称。②灵台:心。
漆 休休 郑 :乐道之心。语 沼 出《诗 枕 经》:“良士 未 休休”
眉
10. 瑶 这首诗刻画了 播 邵尧夫 倡 怎样的形象特点 腆 ?请 筷 简要概括。(6 分 命 ) 防
①思想(性格) 棵 来 :乐天知命、知足常乐 振 尘 、旷达和乐、随遇而 漆 安 就 、淡泊恬静等; 曳 ②生活 厉 :悠闲清雅、 辟 潇洒快活 健 ; ③品质 坍 :志趣高洁。
招 (三个 械 特点各 2 分)
签
氰 11.分析尾联蕴含 曳 咋 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头 盘 ?(5 分)
①抒 沂 发 峻 自己在政治上失意 崖 后的 盼 乐天知命或无奈 腻 ;
赡 ②抒发自己 酗 在政治上失 每 意后对坚 窍 贞高洁人格的 撮 坚守; 俺
③对朋友闲适生 铺 活 馁 的向往;
④对朋 长 节 友潇洒乐观人生观和淡 咽 宙 泊恬静的胸襟的钦佩 飘 与 伞赞美;
⑤抒 约 写了和 土 朋友之间志同 仅 道合的亲 蚤 密友情。( 赔 每点 1分) 狰
补充注解 缨
篁:竹的 惜 通称 狼 。青眼:用晋阮籍 壤 青 他 白眼典故。《世说新 誉 詹语·简傲》注引《晋百 淫 剥 官名》说阮籍不拘礼敬 逸 烷 ,能为青白眼古代诗 氧 歌 贾 阅读答案和邵尧夫 羞 安乐 任 窝中职事吟①司 今 马光。
卉见礼俗之士, 骨 以白眼对 仆 之。嵇康赍 带 酒挟琴来访 服 ,籍大悦 籍 ,乃对以青眼 饵 。
插 性 白头:插在白头上 汹 。
玫
偷暇:趁有空。上高 滁 桔 楼:看春色。
译文
闰
缘 心灵宁静无事天天 友 都一 屑 样悠闲,安乐从 陀 来不必 剐 到身外去谋求 罕 。细雨寒 蓬 风的时日宜 脆 于独自静坐 劣 ,天气和 执 暖景色佳丽就 遮 出外闲 授 游。松竹苍翠足 衍 以令 搬 人双眼愉悦,艳美 依 的 蝇 桃李花又何妨插在白 僵 颜 头。我把著书当作自己 妖 长 的职业,为了盼待你共 绽 墟 赏春色我偷暇登上高 爸 楼 骑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菠 和邵 啪 尧夫安
乐窝中职 得 事吟① 垂 司马光。
赏析 亥
首联 羌 道出了“ 因 养心”的妙谛 傣 ,心中 扫 无事就是最大的 志 安乐 庆 ,不必“命里无时 因 却 肇 强求”。这是对邵雍 兴 畏 “诚明本是吾家事,自 驯 连 是今人好外求”诗意的 讽 洲 概括。这种以无求、 纪 无 蝇 思、无为作为乐天 挛 知命 糟 的依据,体现了 臆 老庄思 刘 想,也是诗人 肯 在政治上 黍 失意后的一 执 种自我安慰 跪 。
绚 颔联和颈联是安 菇 乐窝 匆 中职事的具体描述 主 。
灾 邵雍有诗云:“重寒 墟 侈 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 袍 跌 时出街”,和颔联的意 苟 曳 思相仿。这是“和” 尽 诗 嚷 最常用的一种写法 型 。颈 噎 联中“青眼”对 菠 “白头 躁 ”颇为有趣, 约 不但十分 臭 工整,且富 写 有谐趣。用 辣 阮籍的“ 袖青眼”看松竹 昏 ,表现 膘 出诗人对松竹精 实 神的 败 热爱,也是自己人 亦 格 卫 的顽强表现。尽管官 猿 锑 场失意,而作人的品格 胎 汞 却一点儿也没丢。把桃 噶 涅 花李花插在“白头” 疽 上 汇 ,用今天的话说, 涡 就是 语 耍老风流,十分 提 风趣, 愿 十分幽默。读 难 者在会心 率 一笑时,应 蕴 还有其他含 宪 义需要挖 昔 掘。诗歌中的 劣 谐趣往 耿 往寓庄于谐,在 兔 谐谑 筷 中饱含着庄严的主 扬 题 赌 ──愤世疾俗。撇开 屉 垛 诗人和王安石之间的是 介 颅 非不说,起码有一点, 署 葫 王安石对韩琦、欧阳 温修 促 、苏轼和司马光等 募 当时 辙 贤良之士的排挤 匠 、打击 仕 ,乃至网罗罪 玄 名加以迫 型 害,重用李 豫 定、蔡京等 址 奸佞之徒 萎 ,诗人不能不 燥 愤不疾 娘 。
尾联表达 失 了 床 诗人和邵雍之间亲密 扇 勋 的友情。诗人退居洛
阳 樱 旬 ,安贫乐道,编写史学 怔 拦 鸿篇巨著《资治通鉴 窄 》 支 ,繁忙之中也会偷 至 闲登 严 楼,虔诚迎接朋 羽 友的到 惊 来古代诗歌阅 常 读答案和 椰 邵尧夫安乐 幼 窝中职事吟 挝 ①司马光 臆 。这也应和了 卯 邵雍“ 谋 花似锦时高阁望 揖 ,草 艾 如茵处小车行”这 潭 两 静 句诗。
此诗充满 皂 主 着知命之感,应是司马 发 铺 光自己退居洛阳著书 殖时 蝎 的真实情感体验。
颐
秋 司马光在宋代 宿 不以诗名 奶 ,但所写亦 阜 往往工稳、 靡 匀贴,清 龄 切有味,诗风 押 比较平 甜 实这首诗对邵雍 溜 的思 脱 想、生活、性格、 折 品 丧 质进行了形象概括, 倍 印 同时还表达了彼此间的 阳 枷 深厚友情。从上述引证 殖 搬 可见,他的诗确是语 罕 无 痴 虚设,都是从生活 禾实况 与 中提炼出来的
篇三:知足常乐诗歌
的感伤,豁达的情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周欢
郑珊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坎坷无数,挫折不断。但正是在逆境中,其诗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挚友,如柳宗元、白居易等。刘禹锡与好友一起吟诗唱和,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比如《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而这些诗篇中,往往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感受,或对友人的不舍,或对命运的感伤。本文便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赏析刘禹锡真实的伤感与豁达的情怀。
关键词:白居易;刘禹锡;真实;豁达
原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字梦得。与好友白居易一样,两人都出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园七七二年。二人有着相似被贬再贬的不幸。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最初受到重用。但不到半年,因藩镇和宦官的极力反对,终告失败。
鉴赏这首诗歌,首先从本诗的题目开始。“酬”,即酬谢;“乐天”,为白居易的字;“扬州初逢席上”,即在扬州的宴席上首次相逢;“见赠”。相隔多年未见的好友,在扬州初逢,往事历历在目,有着类似经历的二人心心相惜,白居易率先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思是:你为我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执著击打盘子唱着歌。虽然你诗才堪称国手,却也只能这般,命运如此也无可奈何。抬头看到的人都风光无限而你却独守这漫长的寂寞,满朝官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唯独你蹉跎了光阴。我也知晓有才的人必定会被其才气所连累,但是你这二十三年也消损的太多了吧。诗中充满了白居易对友人的怜惜与同情。如此愤慨的语言深深触动了刘禹锡,于是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回赠。
一、结构跳跃话凄凉
结构的跳跃性主要表现在诗句时间在时空上具有较大的跨度[1] ,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到未来进行大幅度的跨越。在空间上在首领中,诗人直接承接白居易的诗歌“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句,写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表现诗人情感的两个词:“凄凉”、“弃”。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凄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巴山楚水”这个地方环境很凄凉,巴楚为现在的四川、重庆、湖南一带,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为长安,巴楚地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开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再加之,这些地区地理条件极差,李白就曾发出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长江横贯于此,当时科技没有现在先进,对于水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畏惧。所以刘禹锡认为“巴山、楚水”是凄凉之地。第二层是指被贬的诗人远离熟悉的家园、梦想的事业,很孤独,很凄凉。第三层是指诗人心很凄凉,本想靠自己实力为国家效力,却不曾想遭到奸臣陷害,君上误解,满腔热血遭到无情打击,诗人内心如何不凄凉?在首联第二句“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弃”字便可体现出来,这个字是那么客观,那么被动,诗人是被“弃置”了二十三年啊!诗人开篇便倾诉自己的遭遇,诗歌的情感氛围一下变得悲痛、沉重。这一联用粗线条勾勒轮廓,上句写巴山、楚水,重在空间,下句的二十三年,又重在时间,空间到时间的大幅度跨越给人以苍凉、悲壮的感觉。
二、典故引用忆往昔
根据历史记载,刘禹锡生于公元 772 年,作者在公元 805 年被贬,可知此时刘禹锡 33岁,23 年被贬生涯结束后,刘禹锡已经 56 岁。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33 岁正是意气风发、一展抱负的时候,人生中最宝贵的 20 多年却在当时偏僻、凄凉的巴楚之地度过。在这 23 年间,他会想念自己的朋友、家乡、亲人。于是,在本诗的颔联中,刘禹锡写到:“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在颔联借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是晋代向秀去洛阳应试,途经被司马昭阴谋杀害的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正是斜阳冉冉,传来了邻人凄清的笛声,故他以凄怆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他的朋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来抒发对王叔文等亡友的怀念。“烂柯人”指的是晋人王质上山砍柴,遇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斧把已腐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年。刘禹锡借用这个神话典故,表明其暮年还乡,家乡可能已早不是每晚在睡梦中出现的那个家乡了。诗歌中运用典故,言简意赅,意蕴丰厚。诗人在这里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他对朋友、家乡的怀念。再结合历史背景,诗人昔日好友柳宗元、王叔文等皆因政治原因而死,分析可知,刘禹锡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好友的怀念,也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三、意象对比点转折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不是单独、零散的,它们总是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的诗意,对比就是意象组合的一种形式。颈联,是诗人情感上的转折点,首联和颔联重在抒发作者的悲情,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对已逝好友的哀悼、对家乡的怀念。在颈联中却更多的是对好友白居易的宽慰,对白诗中的“打抱不平”做了一个积极的回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这两句中,一共提到了四个意象:舟、帆、树、木,诗人分别在每个意象前面加了修饰的词,组合成: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舟、病树已到生命的尽头,而千帆、万木中的“千”、“万”表示帆和木的数量之多。在岌岌可危的沉舟之畔,有上千只帆船齐头并发;在奄奄一息的病树周围,有数万棵新木茁壮成长。给人一种绝地逢生的感觉,新事物会无止境地生长,以代替旧事物印入人们的眼绵。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将后起之秀比作千帆和万木。他告诉自己的好友,自己虽老,行将就木,但是却看到了后起者之雄姿英发,心情顿时也就明朗起来。这两句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后世者纷纷用以表达一种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2. [2]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4.
篇四:知足常乐诗歌
何欢, 死亦何惧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生』、『老』、『病』、『死』 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后如何?这些问题极为重要, 无可廻避。
世上的人千古以来找不到答案, 就都醉生梦死, 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
(林后 5:
1—10)
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一, 生有何欢?
(一), 『地上的帐棚』
『地上的帐棚』 ——指人的身体。
『我们在这帐棚里』 ——指我们现在身体活着。
显然, 保罗用『住帐棚』, 来形容我们的人生。
『住帐棚』 有两个特点, 说明人生有两个特点:
1, 短暂。
帐棚都不可能长久, 一定会『拆毁』 ——比喻身体是属物质的, 必然会朽坏, 会死。(来 9:27; 诗 90:
10; 传 3:
2)。
2, 不舒服。
无论如何, 住在帐篷里是不可能舒服的。
人在身体里活着, 也不可能舒服。
(1), 肯定会有病。
因为身体是『必死的』、『必朽坏的』; 所以『有病是自然, 没病是神迹』。
(2), 肯定要『叹息劳苦』。
首先, 这是神命定的。(创 3:
17—19)。
再加上世界上人的罪越来越严重, 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造成越来越大的破坏, 天灾人祸越来越频繁, 通货膨胀, 物价飞扬, 给人生平添许多沉重压力。
更严重的是, 由于人的贪心本性, 不可能满足与生活的基本需要, 必定追求奢华享乐, 这就必定增加人的劳苦。
(3), 肯定要受罪所带来的恶果。
又由于人的贪心本性, 人心成为一个贪欲的无底洞, 人被贪欲驱使, 犯罪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 整个社会充满这样的人, 就真像黑夜越来越深。
人就沉沦在这无底洞里, 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 怎么可能没有痛苦?
(二), 基督徒如何看待人生?
1, 认定人生在世, 不过是『客旅』、 是『寄居的』。
这是圣经一贯的教训。(创 47:
9; 代上 29:
15; 来 11:
13—16)。
圣经上所记载的信心伟人,都认定他们在世上是『客旅』、 是『寄居的』。
『客旅』、『寄居的』, 意思就是不属于所暂居之地, 在所暂居之地无名无分; 所以『客旅』、『寄居者』 绝不会以所暂居之地为他的家, 绝不会留恋所暂居之地, 总是千丝万缕的想念着家乡 ,切望回到家乡 。
基督徒不属于这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是无名无分的。
就绝不应该贪恋这个世界, 而要认定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家, 我们的家乡 是神为我们预备的、 天上的、 更美的家乡 ,这是我们日夜想念的, 我们是急切的走在回『天家』 之路的『天路客』。
2, 在这世上『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忍耐到底』。
(1), 『知足常乐』 人尽皆知, 但没有一个人能作到, 人的贪欲使人绝不可能『知足』, 不但不会快乐, 反而使人倍受压力。
基督徒既然认定在世上是『客旅』、 是『寄居者』, 何必追求这世界的欢乐? 怎么能被这世界的欢乐拖住脚步, 而无法到达那天上更美的家乡 ? 何必在衣食住行上讲究, 好歹能过得去就行了,『只要有衣有食, 就当知足。』(提前 5:
8)。
(2), 既然人生不可能是舒服安逸的, 那么, 遭遇艰难困苦、 患难逼迫, 就不要以为是遭遇什麽奇怪的事情。
不要以为基督徒是例外、 基督徒遭遇患难也是无法绝对避免的。
有一首诗歌唱道:『神未曾应许天色常蓝, 人生的旅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应许常晴无雨, 常乐无痛苦, 常安无虞。』但是, 神应许他必与他的儿女同在, 祂必保守看顾, 必加给我们力量, 使我们能在一切环境中、在一切事上都得胜有余。
那首诗歌的副歌唱道:
『神却曾应许生活有力, 行路有光亮, 作工得息,试炼得勉励, 危难有赖, 无限的体谅, 无尽的爱。』
(3),『忍耐』 是人生很重要、 很宝贵的功课。
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患难, 还没有信耶稣的人,遭遇患难时, 无依无靠, 就无法忍耐, 就会沮丧、 绝望; 而基督徒有神这样宝贵的应许, 就应该绝对相信神的信实, 相信神的应许必定应验。
这样, 我们在遭遇患难时, 就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忍耐到底。
总之, 基督徒的人生观必须与世人截然不同, 世人所谓得与失、 苦与乐、 成功与失败, 都无关重要, 因为那都是转眼成空的, 我们只要知足常乐、 随遇而安、 忍耐到底就对了。
二, 死亦何惧?
前面所讲『生有何欢』, 是圣经真理, 但不全面, 会被人误解:
『难道基督徒的人生观就是这样消极吗? 』 另外, 世人不明白『生』 的意义, 当然就更不知道『死』 后如何了。
因此面临死亡时, 没有一个人不害怕, 于是, 保罗受神默示, 用另一个词语, 进一步阐述有关『死』 的观念。
(一), 『天上永存的房屋』
『天上永存的房屋』 的第一个含义, 就是神为我们预备好了的『更美的家乡 在天上』, 也就是『天堂』。(来 11:
13—16)。
然而, 这里保罗用这个词语来与『地上的帐棚』 作对比, 而『地上的帐棚』 指我们现在活着的、 属物质的身体, 那么『天上永存的房屋』 显然就是指, 将来在永恒里我们的身体。
二者是鲜明的对比。
1, 将来, 我们的身体都要改变。(林前 15:
50—54)。
(1), 『血肉之体, 不能承受神的国』。
『血肉之体』 即『地上的帐棚』, 是必死的、 必朽坏的; 而神的国是永恒的。
我们现在就已经是神的儿女, 当然有分于神的国, 但如果我们将来就以这血肉之体进神的国, 显然与神的国不相配。
全能的神为了让我们在神的国里享受永生, 在接我们进神的国时, 要使我们的身体改变。
(2),(创 5:
21—24)
记载以诺的生平, 以诺没有经过死, 直接被神提到他那里去。(王下 2:1)
记载, 以利亚也没有经过死, 神用火车火马把他接去。
显然他们被接去时, 身体已经改变了。这两段经文的意义在于, 让我们可以相信, 我们将来也必如此。
2, 我们的身体何时改变? (帖前 4:
16, 17)。
(林前 15:
52)
只是说:『就在一霎时, 眨眼之间, 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
还是不具体。(帖前 4:
16, 17)
就启示得更清楚:
(1), 主耶稣再来时, 先降临在空中, 把属祂的人接到空中, 从此与祂永远在一起。
(2), 那时会有号筒吹响, 那是集合号, 属祂的人都听见了, 号筒最后一声时, 就都被接去。
(3), 就在被接去时, 主耶稣用祂无比的大能, 将我们的身体改变。
(4), 那时, 被提的人分成两批:
第一批是在那时之前死了的, 这些人会复活, 身体改变,先被提去; 第二批是在那时还活着的, 这些人就会像以诺、 以利亚一样, 不经过死, 直接身体改变, 被提去与第一批人回合, 于是, 所有属主的人, 就都聚集在主面前, 永远与主同在。
3, 我们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 (腓 3:
20, 21)。
保罗受神默示说:『祂(指主耶稣)
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 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 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
这就是我们将来在永恒里的身体, 与复活的主相似的身体。
那时我们将是何等荣耀!
(二), 基督徒如何看待『死』 ?
1,『死』 是无可避免的,(来 9:
27); 而且, 死的时候就息了世上一切忧伤痛苦、 劳苦愁烦,(启 14:
13)。
这是众所周知的。
2, 『死』 不是『一了百了』。
『死』 只是身体死而已, 灵魂是不会死的; 人死的时候, 只是灵魂离开身体, 神接受人的灵魂, 作不同的安排。(传 12:
7; 路 23:
46)。
人死后灵魂只有两个去处:『乐园』 和『阴间』。(见路 16:
19—31)。
属主之人死后, 灵魂去『乐园』, 开始享受永福, 而且在那里等候主耶稣再来时的复活、 身体改变、 被提; 不信耶稣之人死后, 灵魂去『阴间』, 在那里开始受永刑, 他们等着的是『地狱』。
所以, 在我们基督徒看来, 『死』 不过是一道门, 门里面是美好得无比的『乐园』, 跨过这道门, 就进入『乐园』, 那岂不是好得无比? 『死』 不过是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我们在世上、 充满叹息的旅程结束了, 开始一个在永恒里、 光明荣耀的旅程, 直到永远, 那岂不是好得无比? 基督徒对『死』 何惧之有? 相反, 保罗说:『情愿离世与主同在, 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 1:
23)。
三, 基督徒该怎样度过一生?
讲到这里, 有人会说。
既然生无可欢, 死却好得无比, 不如早死。
这又是错误的观念。
所以,神默示保罗继续阐述真理把以上两句话紧密联系起来:
(一), 绝不厌世, 绝不悲观消极 这里保罗说:『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 并非愿意脱下这个, 乃是愿意穿上那个, 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并非愿意脱下这个』 ——清楚说明基督徒不厌世、 遁世。
『乃是愿意穿上那个』 ——清楚表明, 基督徒在世上活着, 充满着对永恒活泼的盼望。
活得比任何人都积极。
这样, 基督徒的人生里, 就经得起任何狂风暴雨而历练得更加坚定、 成熟。
(二), 『时常坦然无惧』
『坦然无惧』 显然包含以下四方面:
1, 在神面前『坦然无惧』。
首先, 因着耶稣基督十字架救恩, 我们已经成为神的儿女。
而且我们也愿意照着神的旨意生活立志作神的乖儿女, 我们在神面前当然就坦然无惧了。
2, 在魔鬼面前『坦然无惧』。
虽然圣经提醒我们,『、、、 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 遍地游行, 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 5:
8)。但是, 圣经又鼓励我们:
『在你们里头的, 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就是说, 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比霸占这个世界的魔鬼更大,(约壹 4:
4)。『神若帮助我们, 谁能敌挡我们呢? 』(罗 8:
31)。
这样, 我们倚靠神, 一定能胜过魔鬼, 当然就坦然无惧了。
3, 在人面前『坦然无惧』。
当我们遵行神的旨意, 立志作神的乖儿女时, 我们无论作什么, 都凭着无亏的良心。
良心无愧, 当然就坦然无惧了。
4, 在任何环境中『坦然无惧』。
我们相信神掌管万事, 因着爱我们, 祂不会让对我们毫无益处的事情临到我们, 换句话说,临到我们的每一件事情, 都是对我们有益的; 我们相信神与我们同在, 祂正牵着我们的手, 与我们共同度此生。
这样, 在任何环境中我们就当然坦然无惧了。
(三), 『行事为人, 是凭着信心, 不是凭着眼见。』
当然, 这里的『信心』, 绝不是指『自信心』, 而是对神的信心, 相信神的信实、 慈爱、 大能,相信神说出的话必定成就, 神发出的应许必定应验。
真正的『信心』, 不是信神已经为我们成就的应许, 而是信神尚未成就的应许必定成就。(来11:
1)。
要作到前面所讲的『坦然无惧』, 非有这样的信心不可。
很多时候, 周围的环境会使我们
害怕, 单凭对神的信心、 不凭眼见的环境, 就必转软弱为刚强。(太 8:
23—27)。
(四), 『预备将来』
原来, 身体改变成与基督荣耀的身体相似、 进神的国、 享受永生, 是有条件的——『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 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 或善或恶受报。』
这里『基督的台』, 显然指审判台。
这就是说, 将来主耶稣必定会施行审判; 审判的原则是:『按着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而『各人所行的』 显然指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言一行。
所以, 我们必须在现今的人生中留意, 我们的一言一行, 关系着我们的永恒命运。
我们信耶稣时, 以前所犯的罪都被赦免了, 而且我们得着新生命, 好像初生婴儿一样, 开始崭新的人生。
我们就要谨慎, 绝不可再犯以前所犯的罪, 反之, 要立志遵行神的旨意。
这样, 将来我们站在基督台前时, 就坦然无惧, 更欢喜雀跃的领受神的奖赏。
保罗这里表明他的人生原则:『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 离开身外, 我们立了志向, 要讨神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