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3篇

时间:2022-11-06 18:05:06 浏览量: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3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XX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实践思考 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内容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3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3篇

篇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实践思考

  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内容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贯穿的主线是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XX 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各种乡镇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其乡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因此,在这种越发严峻的形势下,XX 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提上日程,在共享 GDP 的同时,更要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一、共享理念的内涵 共享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我们党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在执政理念上的创新、发展,为了更好的落实共享理念,我们就应该全面、准确的理解其内涵与实质。

 从覆盖的人群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全民共享首先是全体人民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此就决定了全民共享首先是全体人民的共享。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整体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改革的成果都将得到我国全体人民的共享。

 从享受的内容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全面共享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组成,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裂。人民群众对经济成果的共享是共享的突出内容。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利益诉求也就越全面,不仅要求经济方面的共享,更注重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放在首位,急民之所急、谋民之所谋、想民之所想。

 从实现途径来说,共享是共建共享。人民群众只有共同的参与到建设当中,才能共同享受建设成果,人民共享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创造。要求共同建设,首先要调动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让其积极的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队伍中,也才能创造我们共享的基础。其次,要向人民灌输共建共享的意识。万事万物我们都不可能不劳而获,所谓的共享也只是在共同建设上的共同享受,因此,我们应让人民群众明白,共同建设才是共享的基础。只有人民自己真正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才会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整个社会都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民群众的各方面的能力,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应始终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发展进程而言,共享是渐进共享。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社会主义的共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国依然面对着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并且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面对着这一状况,我们应立足国情,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切忌在发展的路上急功近利。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 XX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XX 州位于 XX 省的西南部,地处 XX 三省(市)的交汇地带,XX 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建州于 X 年 XX 月 X日,是 XX 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 X 个民族;截止 XX 年 X 月 X 日,全州户籍人口为 X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X%。现今,XX 州全州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各种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突飞猛进,但其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毁坏为代价的,这种单一式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永续进步。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局面,XX 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永续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另一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谐共处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社会的一种进步、更高的发展,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现实需要。工业文明中工业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壞也是触目惊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人们的生活生存,因此,建设当地的生态文明已势在必行。总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更是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再次,社会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任何一个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密不可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做坚实的后盾。最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响应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当地各个民族的和谐共处、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XX 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环境受到工业和农业交织污染的状况较严重

 近些年随着 XX 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增强,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转向农村安营扎寨。由于缺乏环境治理标准与相应的监管,这些企业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污染的排放物随意倾倒、堆积、排放,久而久之,这些堆积物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的正常生活。同时,村民为了提高土地农作物的产量,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这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土地却越来越贫瘠甚至出现沙化现象。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endprint

 XX 地区主要以大山为主,沟壑纵横,村民生活在闭塞传统的环境中。他们大都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生态环境理念也是承袭古代的,他们都有一种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

 对土地的任意开垦、森林的乱砍乱伐、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等行为的背后皆是出于村民们落后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资源的减退也是 X XX 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由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垦不当,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土地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极限,更有甚之,有些地区的土地已出现板结、沙化的现象。随着大批木材厂在农村地区的设立,村民们为了经济收入乱砍乱伐,每逢下雨,这些地区就出现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现象,严重危害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水资源也同样难逃被污染的局面,水产养殖的兴起、各种不合理肥料的使用等都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样,生物物种也在减少。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之余,村民们相邀狩猎,但这种行为与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造成的物种减少的力度是微小的。

 四、促进 XX 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全面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就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发展经济以损害自然界为代价,这是最不明智、最愚蠢的做法。对于如今 XX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全面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使 XX 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使 XX 老百姓共享经济转变发展成果。

 (二)加強科普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XX 农村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村民缺乏生态环境环保意识产生的,因此,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应该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当地有关部门更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

 (三)调动 X XX 农村村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村民是 XX 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建设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就应该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只有全体村民都积极的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中,他们才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

 他们才会对其他人、企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监督,从而共建我们的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的成果。

 (四)建立健全 X XX 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恩格斯曾说:“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从 XX 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工业和农业交织污染的状况、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还是资源的减退等现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造成的。只有建立健全 XX 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设立奖罚机制,企业主和村民才会有畏惧意识、也才有参考标准。总之,只有政府、企业、村民一起行动起来,形成三方合力,XX 农村的碧水蓝天才能重新恢复、XX 农村的经济才能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篇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与政策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3 级 主持人:

 苗旭阳

  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一班

  学号:

 13027220147 课题组成员:

 白萌伟

 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一班

  学号:

 13027220101

 张瑜

 电气自动化技术一班

  13027220179

 丁甲金

  电气自动化技术一班

 13027220110 付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一班

 13027220116 吴俊涛

 电气自动化技术一班

 13027220063 张占

 电气自动化技术二班

 13027220280

 2014 年 6 月 2 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 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 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 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 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 而不能随心所欲, 盲目蛮干, 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文明主要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即继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人们深刻感受到, 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们已经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 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 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自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 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 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意识的增强,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 多角度的, 多层次的研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在污染治理, 单位 GDP 能耗, 三产业比重, 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五一回家, 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 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 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 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

 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从前, 家乡 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 建立防护林, 防风防沙, 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业方面, 为了大力发展经济, 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 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 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 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 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 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

 从前化工厂污染地下水, 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浑浊且带有呛鼻的异味, 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 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年来, 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

 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水土流失, 地震, 海啸, 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

 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 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 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 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 环境保护的问题, 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 的口号, 毁林垦

 荒、 围湖造田。

 改革开放初始, 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 自然资源不足、 生态系统破坏、 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 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还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要建设生态文明, 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 行为作出深刻的审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和谐发展, 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 健康, 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 是解决我国“三农” 问题的最终出路。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农村村社建设的不合理性, 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 不文明的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都是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但是, 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是小有成就的, 农村制定了包括环境卫生治理办法, 安全用水方法, 沼气建设等几十项政策及办法。

 这些政策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近年来又推出的新型农村建设, 实现了城乡 生态环境统一规划, 统一投入, 统一建设, 统一整治。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 开展“三清” , “三改” , “三绿” 等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 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新的布局, 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

 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 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 “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 “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 、 “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 、 “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

 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 意义重大而深远。

 “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 ” 成了我们鲜亮的口号。

 相信绿色生态文明会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传承; 相信蓝天白云会在你我的共同奋斗中再现; 相信青山秀水会在你我的共同争取下重生。

 相信你我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铸人类美好的未来家园。

 回想过去, 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 避免了只注重经济开发, 不讲究生态环境保护, 提出要留给后人天蓝、 地绿、 水净的环境。

 虽然近年来, 各级政府及领导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农村,但是收效甚微。

 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地意识太薄弱, 他们只关注当下眼前的利益, 没有意识到后辈子孙的利益。

 所以,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加强对未来家园建设的认识。

 要想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必须增强这些方面的。

 宏观方面:

 一是和谐意识。

 良性生态的构建, 其要义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

 二是文明意识。

 将文明引入生态发展, 或将生态发展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来看待, 这是对生态问题的重大觉醒和认识上的重大升华, 是生态意识的明显体现。

 三是持续意识。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人们在使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呈加速的趋势。

 微观方面:

 首先是消费意识。

 经济发展依赖于生产和消费的有力推动。

 保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价值意识。

 人的行为总是带有特定的目的, 而特定的目的又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追求。

 再次是权利与义务意识。

 随着野蛮的、 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 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水源、 矿产、 能源、 森林、 草地、 生物等资源伤痕累累,资源和环境危机四起, 自然界给予无情的报复。

 人们只有对这几方面有所意识时才能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家园。到那时候我们的家园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到那时候我们的家乡会变成这个样子, 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 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势喜人, 充实忙碌的村民奔走于山间绿道, 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

 绿叶繁花, 鸟语啁啾, 波光潋滟, 美不胜收, 好一幅“村在林中, 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下, 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提倡从我做起, 提倡绿色消费, 倡导低碳生活。

 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而这不仅仅是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可以完成的, 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 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 在党和组织的正确领导下, 相信早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的建设, 让我们一起努力,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尽早的实现“生态文明, 和谐发展”。

篇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近年来,xx 市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全市共创建中、省、市 34 个生态乡镇,77 个生态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现状与成效

  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意见》及《考核办法》,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为期 3 年的"清洁工程"建设活动。目前,县乡村普遍设立了整治机构,逐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制度理事"的管理机制,"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开始推行。全市 141 个涉农乡镇中 135 个乡镇成立了环卫所,3223个行政村中 1890 个村组建了保洁员;68 个乡镇 20 万元环卫经费补助得到了落实;新购各类垃圾转运车 1162 辆,建设垃圾中转站 11 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 10 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61 套,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

 420 套,农村长期严重滞后的环卫设施状况大为改观。

  进行了重点区域绿化。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因害设防,注重生态、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原则,大力推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XX 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完成人工造林 9.4万亩,封山育林 10.4 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以荒山荒沟为目标,结合当地群众增收,完成人工造林 2.6 万亩,封山育林4.1 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和扩展为目标,加强生态主要区位的植被恢复,完成人工造林 4.1 万亩,封山育林 4 万亩;全年道路绿化 1461 公里,铁路沿线绿化 186 公里,建设黄渭洛河沿岸防护林带 41 公里,"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完成 42 个村的建设任务。建成了潼关县城北塬头生态园、临渭区渭北万亩园林生态园区、xx 县城区荆州大道宽幅林带、xx 县洛河北岸宽幅防护林带、xx 县环城林带、九龙森林公园建设和 XX 县茨沟沟壑困难地绿化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造林绿化示范工程。

  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及《发展规划》,开展农业科技人员抓点技术服务大行动,市本级 115 名高级职称专家、教师、农技人员等,深入各县、乡镇、村,包抓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强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技促农富农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累计引进、集成各类农业科技新技术、新

 成果、新模式 60 多项,推广面积 400 多万亩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50 多亿元。截止 XX 底,全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 16 个,市级达到 83 个,面积 200 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205 个,全市园区总面积 48.7 万亩、产值 68 亿元;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365 家,全年共采购农产品 270 多万吨,加工 230 多万吨,总销售收入 135 多亿元,带动农户 130 万户次,户均增收 4000 多元;全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681个,总数达 4190 个,入社成员 23 万户,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 487 万人次,年营业收入 5.61亿元,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 1.37 万元;全市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471 个,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35 个,形成了以白水、XX、xx 为主的苹果产业带,以 xx、蒲城、临渭、xx、华县为主的时令水果、设施瓜菜产业带,以 xx、XX、xx为主的花椒产业带等农业产业板块,为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组织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问题

  目前 xx 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思想认识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调研中发现,依然存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少、参与程度不深等

 问题,群众多年来沿袭的陋习逐渐演变成自然,部分村民文明卫生观念淡薄,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足。

  缺乏科学的建设规划。xx 市大多数乡村对村级建设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科学、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部分有编制规划的乡村存在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不能体现自身特色的问题,村庄建设规划与全县及所在乡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缺乏科学性、指导性。

  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活垃圾污染。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过去只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迅速在农村蔓延,农村的垃圾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自然降解、掩埋、焚烧已很难处理,而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卫机构及保洁人员,大量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未作集中处理,直接排入地表,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二是养殖业污染排放加剧。据统计,xx 市各类规模养殖场1750个,粪便通过沼气发酵处理的245个,占总数的14%,大量粪便基本未经发酵处理随处排泄,直接影响环境及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三是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据统计,xx 全市每年施用肥料 705853 吨,氮肥挥发到大气的总量为 37005吨,淋溶到地表和地下水为 23128.12 吨;每年使用各类农药 8877.5 吨;每年有约 18.9 万吨秸秆被丢弃或田间焚烧,

 760.5 吨地膜残留到农田。作物吸收少,土壤分解慢,部分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造成交叉污染。目前,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还没有具体的监管措施,农业清洁生产、农村节能减排、农村清洁工程、循环农业等综合技术尚不完备,总结、推广尚需时日。

  投入不足。目前,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难以像城市一样建立收费机制,也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加之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要在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达标资金缺口较大。当前,各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在职能上各管一块,多项创建活动同时开展,难以形成合力。

  环保机制不完善。xx 大多数乡村基本没有环保投入和环保队伍,大多乡镇除环卫队外没有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整个农村地区,污染事故的处理和环保咨询落实不到位,长效环保机制尚未形成。

 三、对策建议

  作为农业大市,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将是 xx 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 xx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规划。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和实施生态工业建设规划、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城乡绿化建设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环境

 综合整治规划、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等,科学合理地确定各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强化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从源头上解决布局性和结构性污染问题,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导向。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步伐。我省洛川县、杨凌示范区、周至都是发展循环高效农业示范点,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鉴成熟的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其规模化、专业化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制定相应的财税奖励政策,推广利用秸秆气化、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同时,加快发展"三品一标"产品。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有机肥,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农产品绿色生产。

  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以村庄整治、道路硬化、垃圾清运、排污管网建设等为重点,加大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城乡环卫全方位覆盖、无缝对接、一体化管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公约》等乡规民约,引导农村居民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建设成果,把建设生态乡村要求落到实处;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

 转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必须进入畜禽饲养区域,鼓励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生态养殖厂和养殖小区,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控制养殖污染;加大对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的监管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施用农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

  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并建立持续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省各项"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环保部门应定时定期到各乡镇重点村巡查,做好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将分散在农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和项目进行整合,捆绑使用,防止"撒胡椒面"现象。

  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实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结合林权改革制度,继续巩固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成果,不断推进荒山造林和绿色家园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利用村庄现有的绿化成果,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改造与建设并举。加快推进农田林网化、小集镇绿化、村庄四旁绿化和经济片林建设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造林绿化用地的潜力。采用合理的绿化布局和灵活多样

 的绿化形式,通过对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的合理布局及树种搭配,构建结构合理、科学配置的村庄绿化体系。

  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把农业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作为农机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美好家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监管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增强基层环保力量,设立基层环保机构,在行政村成立环卫队和环境信息员,逐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环保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基层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常规检测评价体系和信息系统,定期公布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着力提升监管水平。

推荐访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文明建设 调研 现状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