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舆情信息10篇健康舆情信息 95序三品一械舆情事件摘要热议度指数1东莞一幼儿园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百名幼儿住院9月22日,广东省东莞市一幼儿园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舆情信息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健康舆情信息
序 三品一械舆情事件 摘要 热议度指数1东莞一幼儿园发生疑似食物中毒 百名幼儿住院9 月 22 日,广东省东莞市一幼儿园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共 254 人检查就诊。目前患儿病情稳定,无死亡、重症病例96.882 “4+7”带量采购扩面开标9 月 24 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导的新一轮药品带量采购扩面正式开标。当晚发布的结果显示,25 个“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 25%91.063 国家组织集采试点将全国推开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等 9 部门印发《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的实施意见》,明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在全国推开87.844辽宁一小学被指用洗衣粉清洗学生餐具 负责人被停职近日,有网民反映辽宁省庄河市一小学食堂,用洗衣粉清洗学生餐具、用脚刷勺子。当地有关部门已介入,依规对该小学负责人给予停职处理80.265因涉嫌含有致癌物 诺华停售雷尼替丁近日,因涉嫌含有致癌物,诺华制药在全球范围内停售非专利药雷尼替丁 (Zantac)79.226 长生生物股票终止上市10 月 8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决定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并自 2019 年 10 月16 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79.227 河北邯郸翰光学校多名学生腹泻10 月 11 日 , 邯郸市翰光学校部分学生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 , 目前累计收治住院学生 66 名 , 已有 12 名学生康复出院 , 其余学生体温正常 , 留院观察77.778 内蒙古查获 7 余吨减肥“毒咖啡”近日,包头市市场监管局查办一起跨省食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案,查扣生产原料及有毒有害咖啡 7.06 吨,犯罪链条涉 20 余省份76.109市场监管总局 :保健食品须标注“不是药物”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明确规定,自明年 1 月起,在产品上要明确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语75.0610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等三个征求意见稿意见9 月 30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对外征求意见67.79本榜单监测周期为 2019 年 9 月 15 日 ~10 月 14 日,方式为通过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对事件数据进行综合排行,对象数据来源于全国性的重要新闻网站。热议度指标由新闻报道量、微博热议量以及微信热议量组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是专注“三品一械”及大健康领域、专业从事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服务机构。中心拥有业内全面、权威的大数据平台,提供高效的舆情监测、预警服务。中心由资深舆情分析师组成核心团队,由食药监管系统、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行业的专家组建智囊团,提供专业的研究分析、培训、科普等服务, 协助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研判舆情、引导舆论、科学决策。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2019 年 9~10 月食品药品舆情指数榜篇二:健康舆情信息
资料 怎么写舆情信息.专业资料 舆情信息业务辅导(高阶版)
专业资料 目录 舆情的基本概念 1 舆情信息分类 2 怎样写好舆情信息 3
专业资料 一、舆情的基本概念 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人民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建议、要求和期盼的综合表现。
专业资料 一、舆情的基本概念 舆情的特点 全面汇集 系统研判
突发性 阶段性 不定性 多元性 人人都有麦克风
事前、事中、事后 会前、会中、会后
12小时、24小时黄金期
专业资料 一、舆情的基本概念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出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件。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舆情摘报》81期 4 《网上劢态》32期 5 《信息与报》81期
1 《信息与报》(与题及热点分析)17期
2 《舆情参阅》18期
3 其中,《舆情摘报》和《网上劢态》1—4月共编发综采信息420篇。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1. 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舆情信息 (1)重大决策部署斱面的舆情:
①习近平总乢记系列重要讱话精神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1. 舆论盛赞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催人奋迚温暖人心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夬纨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讱话凝聚全面从严治党共识 3.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夬新闻单位实地调研微博话题持续火热 4.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讱话形成舆论解读热
5.
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讵问捷克 6.中央新闻网站多形式全景报道习近平主席讵问捷克 7. 俄出版《习近平:正囿中国梦》广受欢迎 8. 舆论称赞《习近平总乢记系列重要讱话读本(2016年版)》是学习讱话精神的重要辅劣材料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②党和国家重大活劢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1—4月份,YQZB和WSDT收录的国内重大事件主要有两会、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及解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28条)
两会前应防止恶性刑事案件干扰舆论 两会代表委员有关文化发展的建议 微博全国两会话题关注度高 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诠释“十三五”规划纲要 “一带一路”纪录片等作品受到沿线国家欢迎 中央决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舆论反响热烈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案例】
舆论热议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于 10 月召开
舆论普遍认为,全会将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刉,为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指好路,领好航,为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很多干部群众表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蓝图让人充满期待,希望更多获得国家发展迚步带来的成果。有学者说,“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劢的先导”是一个新的提法,意味着发展理念转变将被摆上更重要的位置。外媒报道,这次会议将为今后5年丐界第二大经济体确定航向。
专业资料 ②关注反腐、维权、政府机构改革等政治领域的热点,及时掌握有关舆情劢向
①关注物价房价、股市汇市、油价金价等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1. 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舆情信息 (2)社会热点斱面的舆情:
专业资料 难做 录用率高 围绕工作重心、大事要事:
1. 舆论分析日元负利率对中国的影响 响 2. 外媒关注欧洲数千工人抗议“中国倾销” 3. 境外媒体对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关注点 4. 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成舆论热点
经济类舆情 (41条)
趋势类依然明显:(占一半)
1. 部分媒体渲染“全民抢房潮”值得注意 2. 多家境外机构“评衰”中国 3. 外媒集中炒作中国钢铁在欧洲倾销 4. 基层群众对近期肉价菜价上涨的主要反映
专业资料 ④加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舆情搜集报送 ③加强对民主法治、收入分配、教育就业、食药安全、环境保护等热点的舆情收集,迚行与题分析;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1.“全面二孩”实斲后计生领域舆情的新特点 2.近期有关夬规猴年春晚的几个话题 3.“农村衰败讳”持续发酵需注意 4.“和颐酒店女子遇袭”引发女权等诸多话题 5.有关延迟退休的舆讳升温 6.微博“315”话题关注度高 7.有关普利策新闻奖的舆讳复杂 部分 趋势 社会热点74条
专业资料 只有较大反响的话题焦点较为单一的舆情事件会用“就是讳事”的斱式来做。例如:
1. 山东非法疫苗案引发舆论关注 2. 舆论建议以曹文轩获奖为契机推劢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丐界 3. 常州“毒地”风波引发舆论拷问 4. 舆论认为中国男足晋级世预赛井洲区12强体现足球改革成果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案例】舆论对刈罚修正案(九)的几个关注点
(1)取消嫖宿幼女罪成为舆讳最关注的内容,普遍认为这是对民意的积极反馈,是法治的迚步。
(2)普遍支持收乣被拐卖妇女儿童一律入刑,认为将震慑收买者,护佑受害者。
(3)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丌得减刑假释获好评,认为将使贪腐分子没有逃避刈罚的可乘之机。
(4)对取消走私武器弹药等9个死刑罪名存争议,丌少人认为“判得轻意味着纵容犯罪”。
(5)一亖律师质疑“扰乤法庨秩序罪”,认为这是“让律师闭嘴”。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1. 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舆情信息 (3)国际舆论热点:
围绕境外涉华舆情,及时反映国际社会对“井投行”、“一路一带”等的报道评论,跟踪研判境外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讳”、“中国搭便车讳”、“中国经济崩溃讳”等论调的新情况新变化。
密切关注对井太局势、涉港涉台、涉疆涉藏,特别是我周边局势及涉及我领海领土主权和核心利益等的报道评论,反映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及我外交理念和政策的国际舆论。
专业资料
网上舆情和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 (131条)
专业资料
①反映网上各种话题、现象。
1. “这届人民丌行”段子发酵需注意 2. 友谊的小船”系列漫画引发二次创作热 3.
近期新浪微博正能量话题网民参不热情高 4. 网民发起多个抵制《曾讲诺》及桐华的热门话题 5. “我为正能量代言”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亿 6. 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劢多样参不度高 7. “网红”现象引发网络低俗之风
专业资料
② 反映国内外互联网管理经验及趋势
29条:
1. 欧盟不美国达成《欧美隐私盾牉》协定 2. 美韩将在多领域强化网络安全合作 3. 俄罗斯法院裁定谷歌违反反垄断法 4. 印度新法禁止脸谱在印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5. 外媒热议我国信办“约谈十条”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案例】俄罗斯“净网”行劢保护儿童身心健庩
一是扎实推进网络立法,出台《关亍儿童基本权利保护法》、《保护儿童健康发展免受丌良信息影响法》等法律规范网络。
二是俄公益社会组织“安全互联网联盟”协劣国家机构打击网络危险信息的互联网资源拥有者,还对丌同年龄段青少年、家长、教师提出安全使用互联网的建议。
三是讴立与门域名,汇集高质量丏有教育性的网络资源连接起来,发布适合儿童使用的主题网络资源。
四、实行“时段防火墙”制度,所有网吧强制安装信息过滤系统、每天12时至18时对有未成年人采取信息过滤。
专业资料
③ 反映国外互联网业态发展 11条:
1. 脸谱、谷歌等扩大用户数据加密范围 2. 脸谱升级规频直播功能发力移劢直播 3. 苹果公司关闭中国区图乢电影在线商店 4. 苹果Apple Pay移劢支付业务在中国上线 5. 奈飞、Mubi等国外知名规频网站拟进军中国 6. 美联社采取多种形式做强移劢直播业务
专业资料
④ 反映国内互联网业态发展 21条:
1. 微信小规频成谣言和低俗内容集散地 2. 微信推出新觃整治谣言、低俗等九类有害信息 3. 微信“红包照片”新功能监管难度大 4. 美国推特和中国微博拟取消单条帖文140个字符限制 5. 微博争抢微信公众号优质作者 6. 近期微博涉影规话题讨讳热度高
专业资料
⑤ 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发酵
1. 警惕“话题碰瓷”现象刺激网络情绪 2.
围棋“人机大戓”引发“智能时代来临”的讨讳 3. 近期网络女权话题讨讳升温 4. 热播网络剧被下线引关注
专业资料
⑥微规频 元年
专业资料 二、舆情信息分类
外宣类规频:8条 1. BBC纨录片《中华的敀事》得到国内外观众认可 2. 法国播出有关贵州纨录片收规率高 3. 历叱纨实劢画片《中国共产党的敀事》获好评 4. 系列短片《解读中国》用世界音调唱响中国旋律 5. 纨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纨录片《废奴》播出获好评 6. “美丽中国”微电影在西班牊获舆讳好评 7. 纨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正面展示农村面貌 8. 中捷合拍劢画片《熊猫和小鼹鼠》在两国开播
专业资料
神曲:6条
1. 《走近中国》开播一周年海外反响好
2. 新华社《四个全面》说唱劢漫走红网络
3. 朝阳工作室推出多部劢画短片受网民欢迎
4. 劢漫短片《中国经济真功夫》传播敁果好
5.
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走红网络
6.
境外网上热传俄罗斯反美规频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公益正能量:4条
1. “梦娃送吉祥送美德”系列公益广告片总播出量过亿 2.
夬规春节公益广告网络同步播放量超千万 3. 《丌知该怎么称呼你》网络播放量超1.2亿次 4.
杭州协警救人规频获全球网民点赞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趋势:6条
1. “微纨录片”走红网络 2. “一带一路”纨录片等作品受到沿线国家欢迎 3. 多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纨录片获好评 4. 网络成为国产纨录片重要传播平台 5. 舆讳建议把“极客”纳入工匠精神宣传 6. 微信小规频成谣言和低俗内容集散地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3.宣传文化领域 各地区各部门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新探索新进展,反映各方面的评价看法,反映工作亮点,发现薄弱环节,汇集对策建议。
(篇幅要小而精,县级工作丌超过400字,市一级工作丌超过800字)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网宣信息类:23条
1. 新版夬规新闻客户端和夬规网近日上线 2. 夬规网海外社交平台粉丝数超3000万 3.“文化上海云”平台为市民提供精准文化服务 4. 新疆启劢“融情 · 微纨录”网上民族团结宣传活劢 5.“乢香中国”全民阅读官斱网站上线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出版信息类:8条
1.“社群卖乢”模式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影响 2.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在海外热销 3. 世界出版行业2015年掀起“中国风” 4. 出版业发展的几个趋势 5. 2015年我国主题出版特点 6. 电商利用微信荐乢获好评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外宣信息类:23条
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在海外热销 2.
海外民间字幕组劣力中国电规剧国际传播 3.
中国资本大丼投资韩国文化产业 4.
新疆“无界新闻”乌尔都语客户端落地巴基斯坦 5.
多部影规文化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 6.
多家媒体推出新产品向海外受众讱“中国敀事”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文化产业类:22条
1. 2015年中国话剧市场发展特点 2.“十三亓”时期文娱产业觃模将达万亿 3. 小微文化企业生机勃勃 4. 公共文化场馆出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热 5. 名人开讴“私人图乢馆”获读者追捧 6. 民营乢店尝试“阅读+住宿”经营新模式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影规类:37条
1. 2015年中外电影合作取得新进展 2. 多部网络剧渲染“同性恋”情节值得注意 3. 香港影规行业衰落引关注 4. 网络电影数量五喷成投资热点 5. 美国上映多部揭露宗教问题影规剧 6. 《捉妖记》等电影票房造假引发舆讳关注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工作信息:
1. 浙江省余姚市“微型党诼+”加快供给侧改革 2. 杭州三项丼措严控淘宝非法出版物销售 3. 各地丼办丰富多彩文化活劢共庆猴年新春 4. 春节文化活劢精彩纷呈 5. 全民阅读活劢十年来蓬勃开展成敁显著 6. 各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新探索 二、舆情信息分类
专业资料
要
讶:
七“做”七“丌做 ”
三、怎样做好舆情
专业资料 1.非重要影响力事件丌做;具有全国影响、港台影响、国际影响力、网络影响力的做
三、怎样做好舆情
专业资料
2.同类型个体事件做二丌做三,尽量做趋势稿戒集成稿,预防“三板斧”
三、怎样做好舆情 幼儿园虐童事件 “毒保姆”
专业资料 3.国际热点:政要表态类丌做,有明显偏向的稿子丌用;媒体集纳、观点集纳、传播报道方式、科技参不的做
三、怎样做好舆情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专业资料 三、怎样做好舆情 4.港澳台舆情:纯通篇评讳类丌做,媒体集纳、要员集纳、民意调查、宣传文化劢态类做。
蔡英文就职 香港“占中”行劢
专业资料 5.互联网技术不管理:纯科技类丌做,涉及国家管理戒宣传文化类做。
三、怎样做好舆情
专业资料 6.建议类:内参类建议丌盲做,涉宣传思想文化类建议才做。
三、怎样做好舆情
专业资料 7.社会热点:大媒做过的原文丌做;大媒做过的新闻点和小媒评讳汇集可做
三、怎样做好舆情
专业资料 (二)从哪里收集舆情 1.从传统媒体上收集舆情:;
2.从互联网和移劢客户端中收集舆情:
亓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腾讯、搜狐、凤凰); 两大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新兴客户端(界面、澎湃、今日头条、无界、幵读、“热门话题”等); 国内热门讳坛(天涯、凯迪、猫扑、强国论坛、百度贴吧、凤凰网...
篇三:健康舆情信息
号:单位代码:10389 密
级:
学
号:1171153007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的
健康舆情研究
学 科
门 类:理学 一级学科名称:统计学 二级学科名称:
研 究
方 向: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 研究生姓名:陈淑真 指 导
教 师:朱建平教授 完 成
时 间:二○二○年四月
万方数据
Research on Health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Big Data Text Mining Technology
By
Chen Shuzhen
Supervised by Prof. Zhu Jianping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Master Degree of Science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jian, P.R. China Completion Date (April, 2020) Commencement Date (May, 202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的健康舆情研究
I 目录
摘
要 要............................................................................................................................ III
ABSTRACT ................................................................................................................. V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2.1 舆情研究现状 .............................................................................................. 2
1.2.2 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现状 .............................................................................. 2
1.3 主要创新点 ......................................................................................................... 5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5
2 相关理论及技术基础 ................................................................................................ 7
2.1 网络舆情相关知识 ............................................................................................. 7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 7
2.1.2 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 7
2.1.3 网络舆情文本特征 ...................................................................................... 8
2.2 网络舆情预处理技术 ......................................................................................... 8
2.2.1 文本分词 ...................................................................................................... 8
2.2.2 停用词去除 .................................................................................................. 9
2.2.3 文本特征表示模型 .................................................................................... 10
2.3 关联规则分析技术 ........................................................................................... 11
2.3.1 布尔关联规则的基本模型 ........................................................................ 11
2.3.2 关联规则挖掘经典算法 ............................................................................ 12
2.4 情感倾向性分析技术 ....................................................................................... 13
2.4.1 词语级情感分析 ........................................................................................ 14
2.4.2 句子级情感分析 ........................................................................................ 14
2.4.3 文档级情感分析 ........................................................................................ 15
3 健康舆情数据来源及预处理分析 .......................................................................... 16
3.1 数据来源 ........................................................................................................... 16
3.2 数据预处理 ....................................................................................................... 19
3.2.1 舆情数据清洗 ............................................................................................ 19
3.2.2 舆情数据分词 ............................................................................................ 20
万方数据
目录
II 3.3 文本特征提取 ................................................................................................... 20
4 基于 TF-IDF 词共现的关联规则分析 ................................................................... 27
4.1 基于 TF-IDF 词共现关联规则方法 ................................................................ 27
4.2 健康舆情话题关联性分析 ............................................................................... 28
4.2.1 医疗卫生与健康话题关联规则 ................................................................ 32
4.2.2 医疗体系话题关联规则挖掘 .................................................................... 34
4.2.3 健康中国话题关联规则挖掘 .................................................................... 36
4.3 本章小结 ........................................................................................................... 39
5 基于自适应权重调整法的情感倾向性指数研究 .................................................. 40
5.1 健康话题专业情感词典构造 ........................................................................... 40
5.2 基于自适应权重调整法方法研究 ................................................................... 40
5.3 健康舆情的情感倾向性指数结果分析 ........................................................... 42
5.3.1 健康舆情话题情感倾向性指数时态分析 ................................................ 42
5.3.2 疫情期间的情感指数分析 ........................................................................ 44
5.3.3 健康舆情各话题情感倾向性指数比较分析 ............................................ 47
5.4 本章小结 ........................................................................................................... 48
6 结论与展望 .............................................................................................................. 50
6.1 总结 ................................................................................................................... 50
6.2 展望 ................................................................................................................... 50
参考文献 ...................................................................................................................... 52
攻读 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5
致谢.............................................................................................................................. 56
万方数据
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的健康舆情研究
III 摘
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不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国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已经将“健康中国”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所以,研究健康网络舆情内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鉴于目前网络舆情的分析技术,本文将提出基于 TF-IDF词共现的关联规则挖掘技术与自适应权重调整法的情感倾向指数两种分析方法,分别从关联规则和情感倾向性两方面进行研究。
(1)TF-IDF 词共现的关联规则挖掘技术:文本用 TF-IDF 方法提取文本特征,再用词共现方法对进行关联规则预处理分析。最后再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2)自适应权重调整法的情感倾向指数研究:先构造情感词典,根据情感词典,判断文档中的情感词的词性,然后再进行文章长度权重调整和情感词权重调整构造情感倾向指数,最后对健康情感倾向性指数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选取 2007 年至 2020 年的健康舆情热门话题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挖掘出舆情话题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舆情情感倾向性指数历史变化趋势。整个健康舆情主要以“医疗卫生与健康”话题为中心。在分析情感倾向指数时,发现整体情感倾向指数变化受到社会健康事件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验证在健康舆情话题分析中本文万方数据
摘要
IV 所提出的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健康舆情,TF-IDF 词共现,关联规则,自适应权重调整,情感倾向性指数
万方数据
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的健康舆情研究
V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technology and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Internet, online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ealth is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Our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health undertakings, and has already listed "healthy China" as a national strategy. Therefore, studying the conten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health perspective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analysis technology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is study propose two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TF-IDF word co-occurrence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technology and adaptive weight adjustment method for sentiment index 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association rules and emotional tendencies.
(1) TF-IDF word co-occurrence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technology: this study uses the TF-IDF method to extract text features, and then uses the word co-occurrence method to pre-process. Finally, conduct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2) Research on the sentiment tendency index using adaptive weight adjustment method: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construct a sentiment dictionary 万方数据
Abstract
VI and then determine the part of speech of words in the document according to the sentiment dictionary. Then construct the affective tendency index through the weight of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and the affective words, and finally analyze the healthy affective tendency index. This study selects the hot topics of health public opinion from 2007 to 2020 for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opics of public opinion and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Public opinion sentiment index. The whole health public opinion is mainly centered on the topic of "Medical Hygiene and Health". When analyzing the sentiment tendency index,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overall sentiment tendency index is greatly affected by s...
篇四:健康舆情信息
日期:2016-03-23 修回日期:2016-04-29作者简介:韦正峥(ORCID:0000-0003-4329-7441),女,1986 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与健康舆情分析、风险评估及政策研究等;黄炳昭(ORCID:0000-0002-0502-1383),男,1989 年生,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政策分析;金 笛(ORCID:0000-0002-1497-9569),男,1990 年生,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舆情分析;邢晶晶(ORCID:0000-0002-5047-5536),女,1985 年生,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建设、网络舆情分析等;张淑杰(ORCID:0000-0003-2161-7256),女,1983 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政策。通讯作者:张淑杰2015 年我国环境与健康网络舆情分析韦正峥 黄炳昭 金 笛 邢晶晶 张淑杰(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摘 要 [目的/意义]了解 2015 年环境与健康网络舆情热点及其特点,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国家环境与健康舆情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拓尔思网络舆情分析平台,综合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的数据源,按照“媒体关注度高、网民讨论热烈”的筛选原则,结合专家定性评估的方法,全面梳理了2015 年环境与健康相关的网络舆情事件及其特点。[结果/结论]全年舆情呈现 6 个特点:一是空气污染依旧为公众关注热点,关注内容进一步深化;二是健康损害问题是突发环境事件中公众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三是陈旧事件反复出现依旧能引起网民热烈关注;四是环境与健康事件的后续处理进展也成为公众关注热点;五是政府积极主动应对环境与健康事件受关注;六是影响力快速增长的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主要力量。建议从三个方面完善相关工作: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与健康舆情的分析和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沟通应成为环保宣教工作内容;主动借助媒体塑造环保部门对群众健康负责任的形象。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环境与健康 健康损害 风险沟通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16)06-0075-05引用格式 韦正峥,黄炳昭,金 笛,等. 2015 年我国环境与健康网络舆情分析[J]. 情报杂志,2016,35(6):75-79,69.DOI 10. 3969/j. issn. 1002-1965. 2016. 06. 014Analysis on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s o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 China 2015Wei Zhengzheng Huang Bingzhao Jin Di Xing Jingjing Zhang Shujie(Policy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Economy,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eijing 100029)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hotspot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s on environment and health,analyz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t,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operations. [Method/Process]By applying TRS Social Media Analytics Cloud service system,synthetically analyzing the data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high media attention,heated netizens discussion",combined with expert qualita-tive assessment,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vents in 2015 were analyzed. [Result/Conclusion]Six commonfeatures of public opinion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a. Air pollution is still the hottest topic,and the concerned content is further deep-ened. b. Health damage is the key issue concerned by the public of all emergency events. c. Repeated appearance of an event can stillraise public concerns. d. Further steps taken after an environmental health event have become a new topic. e. The public pays more atten-tion when government takes actions. f. The emerging media has become the major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ree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a. The analysis and response of public opinions o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in the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b.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as the main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ies should express their attentions on public health via various types of media pro-actively.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environment and health health damage risk communication第 35 卷 第 6 期2016 年 6 月情 报 杂 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Vol. 35 No. 6June 20160 引 言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 48. 8%,网民总数达到 6.68 亿,其中手机网民 5. 94 亿,网民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迁移趋势明显[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和公众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政府了解民情的直接渠道。环境与健康问题广义而言包括自然和人为环境因素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但从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因果关系和可调控性而言,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健康影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近年来,许多环境与健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从环境介质的角度来讲,包括空气、水、土壤污染,如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淮河流域水污染导致消化系统肿瘤高发,以及最近沸沸扬扬的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因靠近化工厂废弃场地学生健康影响受损等;从污染物质的角度来讲,主要为重金属和有机物,如铅锌冶炼企业周边儿童血铅超标,公众出于担心二噁英致癌的担忧抗议垃圾焚烧厂兴建等。环境污染损害公众健康问题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好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本研究基于拓尔思网络舆情分析平台,搜集了占环境信息量1. 7%的环境健康相关信息 26 万余条,了解 2015 年环境与健康网络舆情热点及其特点,并分析舆情发展趋势,为国家环境与健康舆情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依托拓尔思(TRS)网络舆情分析平台[2] 采集了互联网公开的 2015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的新闻、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博客等各类信息。数据采集范围包含约 2 500 家网络媒体,超过 3 万个采集源。然后通过 TRS 社会媒体分析云服务系统,利用关键词表达式筛选出相关信息。关键词涉及环境介质污染、环境污染物及各种健康危害等,依照媒体的权威程度对不同媒体赋予不同的权重。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话题聚焦、热词排序等智能手段处理,综合考虑数据的关注度、覆盖度和评价度,按照“媒体关注度、网民讨论热度”等的筛选原则,结合专家定性评估的方法,对 2015 年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发生的舆情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舆情特点和趋势,并就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 2015 年环境与健康网络舆情概况1. 1 环境与健康舆情基本情况 从舆情的时间分布上来看,2015 年,年初和年末舆情均较为热烈,“穹顶之下”在年初关注度颇高,年末重度雾霾时期舆情关注度也很高,夏季舆情较为平缓。搜集到与环境相关信息 1 536 万余条,其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 26 万余条,占全年环境信息量的 1. 7%。环境与健康信息中,新闻 31 521 条,微信 16 016 条,微博 207 079 条,论坛6 252条,博客 885 条。媒体关注度与公众关注度各有侧重但总体趋势较为一致,前半年微博的敏感性较高,下半年新闻的传播量较高。可能由于年末的舆情监测系统新加了一批网站,外加腾讯微博接口封闭,所以新闻的信息量增加显著,微博信息量急剧下降(见图 1)。图 12015 年环境与健康舆情话题趋势图从舆情的地域分布上来看,全年信息主要集中在北京(17 923 篇)、广东(5 892 篇)、江苏(5 573 篇)、浙江(5 192 篇)等地区,这些地区一是较为发达,信息化水平较高,二是人口密度较大(见图 2)。图 2 环境与健康舆情地域分布图从舆情涉及的内容上来看,全年梳理了 80 件较大舆情,其中 41%涉及到空气污染,11% 涉及到水污染,44%涉及到综合环境污染;29%涉及到急性健康损害,21%涉及到慢性健康损害,18% 涉及到致癌;7 件与血铅相关,5 件与癌症村相关,部分事件与垃圾焚烧厂、火电厂及化工厂有关;其中,74% 为负面报道,11% 为正面报道,15%为中性报道(见图 3)。图 3 舆情涉及话题分布· 6 7 · 情 报 杂 志 第 35 卷
从报道的新闻媒体情况看来,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作用,报道率较高的均为网站,其中搜狐网、人民网和新民网最高。传统平面媒体排前三位的是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华商报。讨论较多的互动媒体前三位是天涯社区、百度贴吧、中华网社区(见图 4)。图 4 主要关注媒体排行榜1. 2 年度十大环境与健康舆情事件 综合考虑环境与健康舆情事件的影响强度、持续时间等因素,根据媒体关注度和网民参与度,并结合专家定性分析,对2015 年度发生的环境与健康相关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排序。前十位事件是:“《穹顶之下》唤醒公众环保意识[3]”“东北华北重度污染,北京首发红色预警[4] ”“天津爆炸事故引公众对环境恐慌[5]”“臭氧成今夏首要污染物,危害程度甚于 PM2.5 [6] ”“中纪委通报 2014年湖南衡东儿童血铅事件[7]”“极度震惊的中国环境污染照片[8]”“山东临沂铁腕治污引发争议[9]”“湖南株洲‘寡妇村’污染肆虐,村民上访 10 余年未果[10] ”“世界水日:淮河地下水安全之忧[11]”“上海儿童血铅浓度大幅下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2] ”(见表 1)。十大事件中 3 件涉及空气污染,1 件涉及水污染,2 件涉及重金属污染(铅、砷等),3 件综合环境事件。其中,“东北华北重度污染,北京首发红色预警”“中纪委通报 2014 年湖南衡东儿童血铅事件”“山东临沂铁腕治污引发争议”“上海儿童血铅浓度大幅下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等 4 件为正面报道,其余为负面报道。媒体关注重点与网民关注重点较为一致,“天津爆炸”“重度雾霾”均排名较高。“穹顶之下”“极度震惊的中国环境污染照片”等在微博、论坛上传播较广泛,“山东临沂铁腕治污引发争议”媒体讨论热烈。表 12015 年度环境与健康十大事件综合排名时间 话题名称媒体关注度 a 排名网民关注度 b 排名1 2 月 18 日 《穹顶之下》唤醒公众环保意识 1 12 11-12 月东北华北重度空气污染,北京首发红色预警5 23 8 月 13 日天津爆炸事故引公众对环境恐慌3 34 5-9 月臭氧成今夏首要污染物,危害程度甚于 PM2. 52 85 1 月 7 日中纪委通报 2014 年湖南衡东儿童血铅事件4 76 3-4 月 极度震惊的中国环境污染照片 6 67 7 月 2 日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引发争议 7 58 1 月 21 日湖南株洲“寡妇村”污染肆虐,村民上访 10 余年未果9 49 3 月 22 日 世界水日:淮河地下水安全之忧 8 910 8 月 6 日上海儿童血铅浓度大幅下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0 10注:a 主要根据新闻和视频报道及转发情况确定;b 主要根据博客、论坛、微博和微信发表、评论及转发情况确定2 环境与健康舆情事件的特点2. 1 空气污染多年来为公众关注最热话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 2013 年发布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暴露于空气污染会致肺癌和膀胱癌,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2015 年与空气污染相关典型事件占 41%,与前两年相比排名更靠前,且事件几乎贯穿全年。年初《穹顶之下》引发刷屏效应,夏季臭氧污染危害程度甚于 PM2. 5,年末重度雾霾来袭,多地发布空气污染预警信息,北京首发红色预警。并且,公众环保意识觉醒,关注的内容更有深度,根据《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行为大数据》的报告,雾霾及其成因和危害成为 2015 年公众最关注的科普热点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被高度关注。分析网友评论可发现,《穹顶之下》时 54%的网友认为视频意义重大,很震撼,其中更有 7%的网友明确表示要付出行动;20%的网友担忧环境形势,希望政府有所作为。而年末北京首发红色预警的时候,23% 的网友感叹污染太重,13%的网友表示要加强个人防护。公众对雾霾的态度由年初的指责逐渐转变为年末的无奈和调侃,理性程度有所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加强。2. 2 健康损害问题是突发环境事件的核心问题天津爆炸事件网民关注的核心有环评安全防护距离,化学品泄露是否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环境质量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等问题,“雨水有剧毒”“神经性毒气”“海河大量死鱼”等谣言均由于网民对环境污染给自身健康带来直接或潜在损害的担心、甚至恐惧。事发一个月后,“9·11 事件导致 3 700 人致癌”的新闻再次传· 7 7 · 第 6 期 韦正峥,等:2015 年我国环境与健康网络舆情分析
播,救援人员前列腺和甲状腺癌高发,吸入粉尘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胃食道逆流疾病及鼻窦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的风险分别增加 4 倍、7 倍和 2 倍,新闻热炒反映了公众对天津爆炸事件长期健康影响的担忧。11 月,甘肃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泄漏,锑化合物的毒性、沿线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等一直是媒体及公众关注的重点,也是政府应对工作的重点。所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生命安全及健康损害是公众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抓住公众关注点迅速辟谣,对于消除不良影响至关重要。2. 3 陈旧事件反复出现依旧能引起网民热烈关注15%的典型事件为之前报道过的,“极度震惊的中国环境污染”为 2009 年卢广《关注中国污染》获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奖的一组照片,“摄影师深入雾霾源头,拍到的场景让人绝望...
篇五:健康舆情信息
天地 3062019 年 11 月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吴 焱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00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舆情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态备受关注。那么,网络舆情究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五类心理问题出发,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双重影响,并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内容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存在五类状况:
1.1 盲从心理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世欲功利主义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他们计较得失,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因此在很多想法与行事上,大学生总是以他人的看法作为决定性因素,盲目地跟从他人,而不考虑后果和条件。尤其是对于网络而言,有着大量虚拟信息存在的这个虚伪的网络世界正在一步步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他们每天在逛贴吧、刷微博、追剧等过程中不断的去接受别人的思想,他们成为狂热的追星粉和无聊的键盘侠,他们开始出现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如:疯狂的购买明星同款、在网上随意辱骂他人等。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们变得小心翼翼、随波逐流,他们理智丧失,精神失常、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
1.2 好奇心理
“当前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稳定,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与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很容易受到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都充满着网络的痕迹,学生对网络中存在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满了好奇,很容易让他们受到其中消极负面的因素影响。” 1.3 猜疑心理
大学就是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大学生们会经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迷茫、委屈,甚至是不满、失望和愤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有效的沟通与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长久以往,他们越来越不相信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充满着不信任,随之他们会对自己所处的真实情境时刻保持着自我防卫的戒心。长期的自我封闭会阻碍他们与身边人的交流,使他们感受不到真情与温暖,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怀疑他人、怀疑自身、缺乏自信,变成一个不相信一切的人,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1.4 自卑心理
“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公平和不平衡现状使大学生之间的家庭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使条件较差的同学本身在进入大学以前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有一定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合作。此外,也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与阻碍,无法在现实中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从网络中寻求慰藉与挫折后的心理补偿。大学生长期这样的一种将虚拟世界与现实混淆的生活状态,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的。” 1.5 排他心理
俗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和我相隔千里,而是你我近在咫尺,但你和我却都在低头玩儿手机”,可见当前物质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减少。现在的大部分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每天都在使用 QQ、微信等社交网络方式进行对话,他们乐意去网络上结交新的朋友,但是却逐渐忽略自己身边的那些真实存在的朋友。他们的交友圈子逐渐变小,交流的东西也只是低速的前进甚至是萎缩,其最终结果就是使得他们在自己的狭窄的圈子里故步自封。
2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概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浸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网络舆情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条件产生的新型社会舆论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通过微博、博客、新闻跟帖和转帖等方式发表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常态。
当前网络舆情已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但是关注网络舆情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了解网络舆情的含义、特点以及分析其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提出可行性解决措施。
2.1 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2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2.2.1 舆情主体的隐蔽性 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网络时代给他们提供了更加隐蔽的舆论方式,很多社交网站都不用注册自己的真实信息,比如说微博、QQ 等。
2.2.2 舆情内容的丰富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生活和周边的事件、时事政治和社会焦点、学习交流和娱乐休闲等,这些都表达了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关心。此外,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还可以自由的在任何网络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2.3 舆情传播的交互性 网络舆情传播的交互性深受网络自身传播信息的交互性特点的影响,在平时的接触与了解中可以知道网络可以做到实时共享和互动,现在大部分的网络工具,如微博、贴吧等都设有点赞和评论的功能,这样方便网民进行相互谈论交流。
2.2.4 舆情传播的扩散性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的使用,当一件事被网络曝光出来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开来,其传播的速度和影响的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一个整个大学生群体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2.3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双重心理影响
2.3.1 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一,加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轨与联系。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工具获取社会最新消息,他们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19 年 11 月
307 再是“两耳不听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通过网络及时便捷的了解到时事政治、热点焦点事件,并对这些事件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在这样一种信息环境下,大学生不再被禁锢在大学校园的象牙塔里,网络舆情信息让更多的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尽早的让他们接受社会现实,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保持理智的思考,而不让其个人意志被集体意志所占据,避免让个人逐渐湮灭在社会洪流之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便利,但一些人喜欢发表极端的言论,造成人们对事实的误解,同时也使得网络暴力现象层出不穷,比如我们最近火热的江歌案问题。要在这个网络圈子中更好的生存,就要学会辨别庞杂的信息、保持理智的思考与判断。因此促进了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培养了自身的辩证思维。” 2.3.2 消极负面的影响 第一,“发布虚假信息和谣言,对大学生的判断造成迷惑,使非理性情绪的蔓延。网络赋予了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网民身份被隐蔽,在网络世界中行事缺乏规则限制与有效监督,使虚假信息和谣言成为可能。同时大学生言论自由,出现了大学生借助网络宣泄个人消极负面情绪的现象。在网络舆情中出现的虚假信息和谣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严重的扰乱了网络秩序、污染网络环境,迷惑大学生的判断。加之网络往往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影响力,使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性情绪缺少了客观、理性和思辨的分析,从而使大学生出现了很多非理性的看法、意见和情绪,也强化大学生愤恨社会不公、仇富等心理,进而引发出大学生对社会的失望,出现心灵病症。” 第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破坏,引发大学生的道德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各国间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工具,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但是全球日益开放、网络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价值的选择让我们大学生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许多消极负面的西方价值观念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他们开始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任缺失等危险的症状。同时加之网络的匿名性和大学的包容与开放,大学生长期接触网络上匿名发布的虚假信息、谣言和其他的一些纯粹宣泄个人情绪的负面消息,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发大学生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做出许多疯狂的和不道德的事情。
3 网络舆情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内在联系分析
3.1 从网络舆情的主体来看
当代大学生无疑是网络舆情主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舆情主体所具有的隐蔽性特征,大学生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因此,他们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也是嗤之以鼻,不以为怪,正是因为他们这样一种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了他们身处舆情的危害却没有自觉意识。但是主体的匿名性同时又为大学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提供了间接的促进作用,在匿名性极高的虚拟网络世界里,大学生们不得不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辨别,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隐蔽性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双重影响。
3.2 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网络舆情内容多为学校发生的事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在学校微博“工商秘密”上发文讲述自己近期遇到的事情,或者是分享自己的心情、发布寻物启事等;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跟帖或者是进行个人的评论等。信息时代的膨胀使得每天都会有无数多条新的社会事件出现在学生们面前,这些真假不一的信息让同学们一时无法进行判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酵更是让他们难以判断真与假,最终导致他们判断失误、传播谣言,进而引发他们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
3.3 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来看
在本文中写到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扩散性的特点,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一特点并结合实际调查可以分析,大学生身处在信息环境下每天不得不面对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由于网络舆情传播的扩散性使网络事件产生“蝴蝶效应”,像滚雪球一样以迅猛之势扩散开来,而在这过程中还处于毫无防备状态的大学生们就必须要面临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困难抉择,他们还没来得及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就被迫与网络上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念同流合污了,而这个时候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跟风现象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就会阻止学生们站出来反对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错误的观点,最终导致大学生一味的盲从网络上的错误观点,逐渐偏离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4 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措施
大学生因为网络舆情产生的非理性、正确价值观丧失、信任危机等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大学生自身、网络舆情环境与学校社会引导等方面共同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找出有效解决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各自的方面出发,综合各方因素,通过规范网络舆情环境、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等措施来营造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1 政府:规范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
避免“传播扭曲效应”:“传播扭曲效应”实质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扭曲,根据社会现状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众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络舆情环境被污染,网络秩序得不到有效及时维护。随着消息在网络上的层层传播,网民们对消息进行夸大,导致消息面目全非。因此需要加大对各个网络媒体和相关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规范领导,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强制的手段打击网络舆情环境中存在的各类违反法律和违背道德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的传播、转述和发表自己的意见,避免因“传播扭曲效应”带来的虚假信息和谣言的盛行。
合理运用“德西效应”:根据“德西效应”原理,建立举报奖赏等相关的激励制度,适度的鼓励大学生积极对网络舆情环境中存在的不适当的信息和言论进行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构建和谐网络舆情环境。
4.2 学校与社会:联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泡菜效应”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和社会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地域范围,网络舆情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治理,使其呈现健康、合理和安全的面貌;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开展理论课程和讲座等方式对学生对于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辩证的看待网络舆情观点的同时让他们自觉形成在网络上正确的发表自己的态度、看法和意见的意识。社会中各类组织和部门也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展板宣传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注重线下环境的维护,来有效的保障网络舆情环境的纯洁性。通过学校与社会的联合行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利环境,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心底树立个人要正确发表意见和监督网络舆情环境的意识。
4.3 学生: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网络素质
用“羊群效应”...
篇六:健康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简报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年 4 月 18 日 8 时至 4 月 19 日 8时金融行业舆情监测发现,金融业两起跳楼事件引发集中关注。微博网友 4 月 17 日爆料,北京金融街一男子跳楼身亡,其后死者身份确认,系 60 岁的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王世强。建银投资 18 日公告,王世强去世是因健康原因,并非微博上流传因黄金下跌暴仓导致。王世强具体死亡原因,建银投资官方三缄其口,外界各种猜测使得王世强跳 杠 楼事件更加迷离,网友 沦 期待公安部门和中纪委 刷介入调查。另外,五名 荔 女子退保未果欲跳楼, 耘 中国人寿什邡支公司回 位 应称,正在协商解决, 貌 具体情况则拒绝透露。
招网友对保险公司各种不 合 当销售行为表示不满, 险 强烈建议国家治理一下 捌 。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 挫 二)
在网络高速发 情 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已 睹 经成为主要的一种信息 惟 的传播途径,其开放、 戎 互动、虚拟的特性让言 回 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 傅 跃程度。随着网站日益 其 增多,言论发布渠道日 阔 益多样化,不良信息产 色 生的随时性等各种因素 糙 给企业的网络管理工作 诊 带来新的挑战。
根 上 据网络舆情的来源及特 窒 点,目前网络舆情主要 缆 通过即时通讯、社交网 昭 络等途径传播实现,针 鹊 对这种自由、直
接、快 愈 速的信息传播和意见交 兰 互带来的影响,企业管 但 理者必须采取有效的监 动 控手段,及时掌握分析 值 各种声音动态,并加以 郧 积极引导,剔粕扬正, 源 才能规避被动处理有害 携 信息快速蔓延带来的负 饶 面影响,保障企业利益 则 不受更大的损失。
妮 经过网络舆情监测需求 诌 的理解,我们发现人工 劲 采集方式的低效及局部 音 性与不良信息的突发性 躇 及快速蔓延形成的矛盾 晕 日益明显,所以网络舆 仲 情时代的企业迫切需要 欲 一个智能产品能自动搜 板 集互联网信息、找出讨 芒 论敏感主题的人群并跟 插 踪、发掘信息的传播趋 忆 势等,从而形成一整套 爷 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 辙 系统。对此,乐思舆情 倒 监测室的专家说,网络 浇 舆情监测产品在做到及 其 时监测的同时,还要有 灵 效引导,以及从网络舆 箱 情危机的积极化解等多 摧 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把 材 控。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 怔 (三)
从 xx 年 2 欣 月 1 日至 2 月 29 日, 鸽 《e 线民生》栏目共收 吐到网友诉求 540 件, 铁 其中有效诉求 336 件 爷 ,市直部门共 205件 乙 ,各县市区共 131 件 嫂 。市直部门已回复 19 原 5 件,网友满意 185 册 件,各部门平均回复率 柿 为 95%,平均满意率 挞 为 90%。
截至 x 罗 x 年 2 月 29 日,交管 活 局、公积金管理中心、 晚 市运管局、公安局、司 缨 法局、水务集团、民政 玩 局、教育体育局、交通 虐 运输局、农业局、环保 绕 局、城市管理局、残联 归 、中国银行、移动公司 藕 、物价局、市政园林局 单 、荆州区政府、
荆州疾 肌 控中心、工商银行、工 措 商局、电信公司等 22 胯 个部门回复率和满意率 喻 均为 100%。
卫 听 计委、国土局、公路局 膏 、沙市区政府 4 个部门 眩 回复率和满意率均低于 肇 90%,《e 线民生》 奇 栏目给予提醒。
篇七:健康舆情信息
区卫生健康突发事件舆情 危机应对方案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是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我区卫生健康系统科学开展舆情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卫生健康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给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卫健系统良好形象,依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区各类卫生健康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舆论危机的应对工作、辖区各卫生健康单位各类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舆论危机的应对工作。
(三)相关定义。
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在卫生应急处置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公众和行业内广泛关注的卫生健康系统安全事件、卫生健康相关的舆情事件。
2.舆论引导工作,是指卫生健康局和各卫生健康单位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卫生健康相关突发事件,开展的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内部沟通、外部回应、新闻发布、健康传播等活动。
(四)分 类分级。
(1)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危机(I 级)。主要指由重大突发事件引发,在自治区级以上主流媒体出现对辖区卫生健康系统明显不利或误解歪曲的报道和言论的紧急事件。
(2)一般性突发事件舆论危机(II 级)。主要指由一般性突发事件引发,在社会公众媒体持续出现对我区卫生健康系统明显不利或误解歪曲的报道和言论的紧急事件。
(五)工作原则。
坚持及时反应,公开透明;属地负责,上下联动;分工配合,部门协同的工作原则。
二、组织机构
xx 区卫生健康局成立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启动本预案并指挥应急响应行动,全面负责突发舆情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张云舞
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罗丁宁
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李玉福
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周霞丽
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成
员:由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股室人员,区直医疗卫生健康单位主要领导,各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各乡镇(街道)卫生计生办主任等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应急处置启动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张文馨同志兼任,成员由局宣传股股长及局办公室人员组成。
三、工作程序
(一)统一领导,分级处置。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一般性突发事件舆论危机,由办公室负责指挥处置,报分管领导批准,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实施应对措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危机,由局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织应对处理并上报区委、区政府。
(二)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危机指挥体系和现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报告和联动协调机制,形成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应对工作合力。事件发生后,要力争在第一时间赶赴突发事件现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快速形成处置方案,迅速开展应对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三)统一口径,尊重事实。
加强信息发布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肃新闻发布工作纪律,统一信息管理渠道和途径,建立和完善单位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信息披露和新闻发布。信息发布要坚持以事实为
依据,客观反映事实真相。未经授权或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信息。
(四)加强沟通,正面引导。
保持与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沟通联系,准确发布部门权威信息,有效引导新闻舆论。发生突发事件时,要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大局、有利于突发事件处置、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角度,及时客观披露事件发展情况,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争取媒体和公众的理解和谅解,最大限度减小事件影响,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五)处置流程。
1.响应处置程序(详见:附件一)
2.预测与预警
局各股室和各单位要持续关注社会媒体和微博等网络媒体对辖区卫生健康系统的报道和言论,要对可能发生的舆论危机,及时提交舆情风险提示报告,向有关单位、部门提出舆情风险警示。
3.信息报告
凡发生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和舆论关注的各类事件,各单位、股室均要以电话、书面等形式第一时间报告局舆情管理办公室。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持续报告有关情况,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应对要做到早介入、早沟通、早控制。
4.启动预案
发生可能引发舆论危机的各类突发事件后,局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同时,自动启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预案,负责组织部署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舆情应对和新闻发布工作。
5.现场指挥
发生突发事件后,事件有关单位及现场组织应将舆论处置纳入突发事件处置整体框架,迅速部署、科学应对。发生一般突发事件,局分管领导及时赶赴现场,组织开展舆论应对工作。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局主管领导、新闻发言人及新闻宣传负责人应及时赶赴现场,组织开展舆论应对工作。
6.应急处置
发生突发事件后,现场负责人要立即组织人员第一时间维护现场秩序,做好应对疏导工作。对已知正在撰写和制作的、可能对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报道,要加强与媒体和记者的沟通联系,力争使媒体不报道或向有利于系统的方向转化。对
已经发表的严重歪曲事实、对系统形象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报道,要迅速联系新闻单位主管部门进行处置。
7.采访管理
要加强对各类媒体记者的采访管理,在现场设立媒体记者接待处,指定专门工作人员,严格审核登记采访记者的有关证件。对没有法定记者证和新闻单位采访证明的一律不接受采访,防止各类新闻欺诈。要按照事件调查处理组的统一要求,做好社会媒体的采访接待工作,对媒体记者针对突发事件的采访,一般应要求记者提交书面采访提纲,在进行认真分析准备后,决定是否接受采访。同意接受采访的,要妥善安排好采访事宜,由指定的现场新闻发言人,按照统一口径介绍情况,不得随意发布信息,不得随意让媒体记者进入现场采访。采访结束后,现场负责人或有关单位领导要继续与新闻记者保持联系,掌握报道内容,防止出现影响系统形象的负面报道。非组织指定人员,不得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发现有记者私自进行采访的,应及时向组织报告并制止。
8.信息发布
要按照谁主管谁发布的原则,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方案,在统一指挥和调控下,有序地进行信息发布。发生足以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发生后,可首先向社会发布简要信
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和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要形成统一的、组织认可的事件情况材料,由单位新闻发言人或现场临时新闻发言人等专门的信息发布人员,通过举行或参加新闻发布会、授权发布、向媒体提供新闻通稿、接受记者采访等适当形式发布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要事先拟定新闻发布主题、新闻发布方案、发布内容、研究记者提出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及相关资料拟定答问口径,报主要领导审批后发布。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不得越权发布,不能多头发布。突发事件的新闻发言人,可由单位新闻发言人担任,也可根据突发事件性质由发生单位的领导、分管业务领导担任。
9.网络评论
已经在互联网上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新闻危机,要组织网络评论员以网友名义进行网上评论,通过发帖、跟帖,参与讨论、参与投票等形式,说明事件真相,形成主流声音,消除负面舆论影响。
10.后期处置
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得到初步控制后,要持续对舆情状况进行跟踪,密切关注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避免舆情出现反复。
必要时要利用好第三方机构或有关专家学者的评价和言论。要逐步加强正面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舆论关注焦点,逐步修复卫生健康系统的良好形象。
11.总结评估
在舆论危机得到有效处置后,要对舆论危机进行全面总结,对舆论危机发生和处置的过程进行梳理,对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对危机应对工作的组织、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应对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工作预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情管理工作。
四、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要为突发事件舆论应对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化工作手段和设施,应将突发事件舆论应对工作必需的资金列入单位的预算予以保障。
(二)人员保障。
要配备突发事件舆论应对的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加强新闻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要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应对专业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
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新闻发布、应急演练,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和舆论应对工作能力。
篇八:健康舆情信息
传播的舆情特点与常态分布——基于2016年国内食药安全热点事件的量化分析回盔食品药品舆情事件影响范围的广泛使得行业内部的利益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食品药品作为生活必需品与每个个体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050磁【摘要】食药安全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着民众的生活安全和健康状况,是健康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根据2016年中国食品报舆情系统采集的热点事件和相关案例作为舆情数据库,确立变量与操作化指标,建立食药安全舆情事件的热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梳理2016年热点舆情事件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问题集中的行业,影响的范围和涉及的主体,在传播方面的首发平台、发酵周期、持续时长、传播路径等影响因素,并将食药舆情事件与一般性的社会舆情事件做横向比较,总结中国食药舆情热点事件传播的主要特点与常态分布。【关键词】食药安全;健康传播;舆情传播;量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食药安全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食品药品安全(下简称食药安全)直接关系着民众的生活安全和健康状况,也是健康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对于食药安全网络舆情事件的热度探讨较多,但是缺乏有效的舆情热度评价体系。本文在文献梳理与基于计算的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的基础上,根据2016年中国食品报舆情系统采集的热点事件和相关案例作为舆情数据库,确立变量与操作化指标,建立食药安全舆情事件的热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研究将食药安全舆情事件的热度评价体系应用于2016年热点舆情事件中,判断其传播的“常态模型”。通过梳理热点舆情事件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问题集万方数据中的行业,影响的范围和涉及的主体,在传播方面的首发平台、发酵周期、持续时长、传播路径等影响因素,并将食药舆情事件与一般性的社会舆情事件做横向比较,总结中国食药舆情热点事件传播的主要特点与常态分布。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一、时间分布:2---4月为一年当中的盛发期总体上说,食药舆情事件相对集中在2—4月。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2009—2013年5年间总体社会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普遍性的社会网络舆情事件集中的时间为每年4月和5月即春夏之交,这种时间分布与因季节变化所引起的个体的激素变化水平(研究表明,春夏之交人的情绪水平属于一年当中较为不稳定的时期)有一定关系④。对于食药舆情事件来说,集中爆发的时间与普遍的社会舆情事件相比提前了一些,这与2月的春节假期百姓会大量采购食材或频繁外出就餐(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以及3月份的“3·15晚会”曝光的非法经营案例(如“饿了么”无证经营事件)有一定关系。相对来说,基于2016年的食品药品热点舆情事件,5月、6月和7月间舆情事件处于相对低位运行的状态,不仅事件爆发次数较少,而且相对性质比较和缓,比如5月份的“朋友圈养生帖虚假广告”事件,6月份1月2,q3月4月 5月 6月 7月 8月9,q10月11月12月西安长沙玉林武汉啥尔滨山东江浙沪会圉图1201 6年食品药品舆情事件月度分布图2 201 6年食品药品舆情事件爆发地域分布的“玉林狗肉节”事件,7月份的“宫颈癌疫苗上市”事件。二、地域分布:除了全国性事件最多之外。地区性事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从事件最初始爆发的地域分布上来看,2016年的食药舆情事件中,除了全国性事件最多之外,地区性的事件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其中爆发最集中地为江浙沪(由于部分事件爆发地为江浙沪区域而非单一城市。如“儿童体内检出兽用抗生素”事件,因此将该地区合并处6理)。这种地域分布与江浙沪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以及互联网普及率高都有一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山东省也是某种程度上食品药品舆情事件爆发集中地之一,特别是由山东爆发的“非法疫苗”事件影响波及全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从事件波及的地区范围来看(如图3所示),2016年的食药舆情事件中,有25%的事件是全国范围内的事件,比如“宫颈癌疫苗上市”事件、麦当劳“抗生素鸡肉”事件,等;另有30Z的事件是爆发于具体051万方数据
宅闭占宁咔2018年第5期单独城市或省份35%~跨地域1 O%某地僚发辐射全国30%图3 201 6年食品药品舆情事件波及地域范围的某一个区域,但最后的影响范围波及了全国,比如由山东爆发的“非法疫苗”事件等,以上两部分涉及全部事件的55鬈。另外还有10%的事件虽然可能影响范围没有波及全国,但是也有跨地域的影响,比如“儿童体内检出兽用抗生素”事件、“问题气体致盲”事件;而真正局限于某地的事件(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在总体事件中占比仅为35%。有学者对2007—2014年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行了内容分析,只有约30%的食品安全事件有跨省或者更广范围的影响(吴林海等,2015),而2016年的这一比例提高到了65j|;,这固然与样本的选取有一定关系,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食药领域的舆情事件波及范围越来越广,而对于食药舆情事件的052监控和处理,也越来越需要国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统筹布局和各地区食药监管部门跨省、跨区域的合作。三、行业分布:餐饮、医院、疫苗和乳制品为舆情事件比较集中爆发的行业2016年食品药品舆情事件中,大部分的事件为食品领域的事件,涉及药品的事件只有8件。在食品类事件中,问题最集中的行业是餐饮业,比如“饿了么”非法经营事件、35家餐饮服务单位检出罂粟壳事件、韩寒餐厅事件等等,这与人们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而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外就餐或者网络订餐不无关系;其次是乳制品行业,包括婴幼儿奶粉的劣质奶粉披上“洋马甲”事件,也包括上海破获的“过期乳制品变身烘焙原料”事件。和前几年爆发的乳制品行业的安全事件相比,2016年的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不仅仅局限于国产的乳制品,而是进一步波及到了海外进口的乳制品领域。另外,水产品和肉制品也是食品安全事件比较集中的领域。在药品领域的事件中,2016年问题最为集中的行业是“疫苗”,“疫苗”也是2016年整体食品药品领域的敏感和关键词汇之一。实际上,2016年发生的3件与疫苗相关的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2016年上半年的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引发了疫苗行业的危机之后,下半年的“注射疫苗后出现肾衰竭”以及“宫颈癌疫苗上市”事件中对于引进疫苗质量的质疑都与此前积累的对疫苗问题的不信任有关。而2016年与医院有关的舆情事件中,多为由个案开始引爆的问题,比如魏则西事件引发的对“莆田系”的声讨。四、热点舆情事件性质、关涉主体和影响范围1.事件性质:基本上是被动发生的负面事件,相关监管部门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亟待加强。2016年的食品药品热点舆情事件中,有16个事件为负面事件,比如“非法疫苗”事件,“天价鱼”事件等,另外4个事件可以归为中性,其中即使是类似“宫颈癌疫苗上市”的事件,也夹杂着一些负面的报道,比如媒体报道对食药系统审批过程万方数据
太长、实际引进的是已经被美国淘汰的疫苗品种等等。2.关涉主体:除负面事件的当事方外,相关部门监管责任成为热点之一,并且与国际权威机构的沟通协同能力不足。食品药品热点舆情事件一般包括三类不同的主体:第一类往往是负面事件中的违法或者争议机构,从一些餐饮供应商、个别医院到个别技术开发公司、进出口公司等。第二类是负责处理和应对事件的某些相关部门。在20个食药舆情事件中,有17个事件的主要负责机构都包括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相关机构,这也是所有食品药品热点舆情事件中出现最多的监管方。第三类是相对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如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国外的组织机构等。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个事件中,有4个事件的关涉主体都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比如在“非法疫苗”事件中,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微博针对此事的影响回答了网友的提问,并表示中国“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再比如在“宫颈癌疫苗上市”事件中,围绕世界卫生组织对宫颈癌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定情况的讨论。可见国际机构对我国的食品药品舆情事件有比较重要的影响。3.影响范围:食品药品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即使一地爆发的个别事件,也可能会演化为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是指事件是否表1201 6年食品药品舆情事件影响范围影晌范围 事件个数个别 4个别一行业1 0行业6仅仅局限于个别企业或个体的问题,抑或是演化成为了全行业的危机。在2016年的20个食药舆情事件中,只有5个事件的影响范围是个别企业或者个体,比如狗肉节、注射疫苗后肾衰竭事件等,而更多的事件或者是爆发初始即显示为行业整体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或者是由个案影响波及了全行业,如“有35家餐饮服务单位检出罂粟壳”事件。食品药品舆情事件影响范围的广泛使得行业内部的利益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某一家企业曝出质量问题,其竞争对手不但可能得不到额外收益,甚至可能被牵连为质疑对象。食品药品行业贴近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这是导致事件容易演化成行业危机的原因之一,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与每个个体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百姓自然会对相关的负面舆情事件给予关注并观照自身的安全与否。除此之外,食品药品行业的判断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种专业判断与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事件容易演化成全行业影响的一个因素,当个案发生,如果没有权威或专业的判断,或者判断的声音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就容易从个例发展为行业性的信任危机。另外,这种行业性的信任危机也具有一定的累积性,并非“一El之寒”。当舆情事件被爆料,百姓会将单独的事件与过去的类似情况产生勾连。近年来,每次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特别是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发生的负面事件,都不断降低了百姓对于国内食品药品行业的整体信任程度和质量预期,信任危机甚至会波及相关行业和相关监管部门。以乳制品为例,前期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已经引发了消费者对于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整体质疑,而2016年发生的劣质奶粉披上“洋马甲”销售事件和进口的过期乳制品“变身”烘焙原料重新上市的事件更是将质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进口乳制品上。虽然这两个事件都是由监管部门主动披露监测或者调查出结果后才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聚光灯下,但在后续的传播中依然引发了较多对行业整体的信任危机。053万方数据
F■季≯≯——了I专 栏微信一1 5%新闻媒体70%图4 2016年食品药品舆情事件首发平台分布新闻网/微信微博/_微信5%5%5%图5 201 6年食品药品舆情事件主要酝酿场域分布主擘舆情热点舆情事件的传篙鬻篇蔫张主播特征 ■:~⋯⋯’⋯⋯⋯’⋯⋯1&m0点不同,食药舆情事件的首发消息件最初始的信息源来源。从图4中可054以看出,2016年我国大部分食药舆情事件的首发平台是正规的新闻媒体,包括网络新闻媒体如澎湃新闻(山东非法疫苗案),也包括央视(“饿了么”无证经营事件)和新华社(过期乳品“借壳”变身烘焙原料事件)等传统媒体。就一般性的社会舆情事件来说,微博是一个主要的爆料源头(喻国明,2014),但对于食药舆情事件来说,“两微”即微博和微信作为首发平台的比例并不高,这点也在其他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吴林海等,2015)。这可能是由于食品和药品类的舆情事件相对其他类型的舆情事件如社会治安等,在事件的性质判定上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因此需要专家或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参与才能给事件定性,进而引发更广范围的讨论和关注。2.传播渠道:当下食药舆情事件“发酵期”的主要传播与蕴蓄的场域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有效发声和应对至关重要。除了事件曝光的首发平台之外,在事件处于发酵期,即从事件曝光到达到舆情峰值的这段时期内,事件主要在哪一个场域传播,也是舆情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本研究统计了2016年20个食药舆情事件在这一个阶段各个渠道的舆情热度,比较后得出事件在发酵期的主要传播场域如下图5所示。由此可以看出,“两微”即微博和微信是食品药品舆情事件传播和蕴蓄社会影响力的最为重要的传播通道,也是公众万方数据
参与到该类事件的重要舆情高发的平台。近一半的食药事件是主要依靠微博和微信这类“民间舆论场”传播和发酵,而这段时间恰是监管部门发声和进行引导与干预的黄金时间。当下食药事件“发酵期”的传播场域的分布说明,有关部门在进行信息公开和辟谣工作的时候,应该更加重视与“民间舆论场”的有效应对和沟通。3.发酵周期和活跃天数:发酵期一般不超过3天,这是舆情引导介入的“黄金时限”;平均活跃期为13—14天,如果没有新的“爆料”,两周时间是舆情事件的一般生命周期。本研究统计了2016年20个食品药品舆情事件在酝酿期的时间长度,以及事件整体传播的活跃周期。2016年,中国食药舆情事件平均活跃天数为13.75天,②这个数字和2014年的社会舆情事件的议题活跃天数基本一致(喻国明,2015)。而对于事件从曝光到达到舆情峰值的这段酝酿期,2016年的食药舆情事件平均为2.9天,即平均不到3天内,事件就会由首次报道到达公众关心的顶峰。在这段时间内,无论是对违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理结果的通报,对问题产品来源和去向的追踪和调查,还是对夸张和虚假事实的纠正,都可能影响到舆情的热度和舆论性质的走向,这给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做出反应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中国食药安全热点舆情的社会常态模型的几个特征基于对2016年的20个食药热点舆情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一年食药舆情事件的传播“常态模型”,即一个食药热点舆情事件在社会传播中的“一般表现”:1.年度食药舆...
篇九:健康舆情信息
医药导报 2019 年 3 月第 16 卷第 8 期·工作探讨·CHINA MEDICAL HERALD VoI. 16 No. 8 March 20192018 年 5 月,Mary Meeker 发布了 2018 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6 亿,已经达到世界人口的一半 [1] 。2018 年 8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止2018年6月)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数目高达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7.7%。
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数目约为 7.88 亿,占用户总量的 90%以上;手机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最主要的联网方式 [2] 。
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更,网络舆情也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学生等人群的健康素养有着显著影响 [3] 。在健康传播领域,目前我国的研究停留在经验总结归纳的摸索阶段,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1 “健康传播”与“网络舆情”1.1 健康传播健康传播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 1992 年。Jackson [4]将“健康传播”定义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渠道,以健康相关的信息为传播内容,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传播目的。
”目前业界对健康传播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
从传播范围看,广义的健康传播包括多种传播形式,如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狭义的健康传播,指通过大众传播的形式,借助媒体进行传播健康相关知识。
从传播策略角度看,狭义的健康传播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李珈瑶 庄 囡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北京 100730[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健康传播领域进入时代。
一方面,是由于健康传播研究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由于公众健康素养与健康需求之间不匹配,从而导致健康传播时常面临真理跑不过谣言的窘境。
研究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需要厘清健康传播概念,分析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健康传播的传播效果,体现在舆情。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影响着舆情。
基于建立“关系”而存在的新媒体传播,传播内容主流是用户制作内容(UGC),传播模式复合多变,极大拓展了传播的外延。
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策略制定应从传播特点出发,重视舆情收集,预防与控制并重;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关键词] 新媒体;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3(b)-0185-05Analysis on coping strateg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new media eraLI Jiayao ZHANG NanNews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has entered a stateof barbarism. On the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s not systematic in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mismatch between public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needs, which leads to the fact thathealth communication is often facing the dilemma of rumor rather than truth. To study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healthcommuni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it is well-founde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he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finally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e spread effect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s reflected in public opin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age influence the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hat ex-is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ionship", the main stream of communication is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Themode of communication is complex and changeable, which greatly expands the extension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in the fa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trategy formulation should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attachimportance to coll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pay equal attention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mprove the ability of new me-dia"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relevant legal system.[Key words] New media; Health communicati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oping strategies185万方数据
·工作探讨·中国医药导报 2019 年 3 月第 16 卷第 8 期CHINA MEDICAL HERALD VoI. 16 No. 8 March 2019重点在于传播效果,重心在说服和影响,通过传播改变大众的态度,影响行为。广义的健康传播,重心在传播影响力和传播范围,通过有计划的健康信息披露提高大众的健康素养。健康教育、医患沟通、公共卫生宣讲等都隶属健康传播的范畴 [5] 。同时,健康传播是推进政策制订的辅助手段,也是解释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通道。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健康传播隶属传播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喻国明 [6] 阐述了健康传播研究方向:①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②组织健康传播研究;③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⑤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研究;⑥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⑦艾滋病、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等特殊议题的研究;⑧健康传播史的研究;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危机的传播研究)。
本文在研究“健康传播”时,是将“健康传播”作为跨学科概念来讨论,基于传播学理论探讨健康传播的传播效果。目前国内对“健康传播”的研究,并未深入成系统。
1999~2009 年,中国健康传播研究是高度的实践应用导向;2010 年之后,新闻传播在健康传播研究中的比重才开始显著上升 [7] 。从论文数量上看,也并未形成规模。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最早以“健康传播”为关键词的论文出现在 1992 年。
1992~2000 年,关于健康传播论文数量总计 8 篇;2000 年后,健康传播论文的数量呈现阶梯式增长,最高点在 2008 年,一年共有 40 篇论文;2008~2017 年,文章数量稳定增长,保持在每年 50~60 篇。1.2 网络舆情与传播网络舆情是指产生于互联网空间中,公众借助各种接入互联网的媒介手段,表达意见、态度、情绪,形成的社会舆论 [8]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互联网络自身的特点休戚相关。
在网络社会中,公众的媒体接近(Access to media)程度实现了质的飞跃,随着互联网移动端的普及,传播媒介触手可及 [9] 。
以微博客、即时通讯软件、博客、BBS 论坛、维基、社交网络和虚拟社区等为代表社会化媒体,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网络舆情传播一般要素则包括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本体、舆情媒体、舆情空间 5 个要素 [10] 。
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内容载体是媒介信息,即舆情本体。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是由信息及其相关元素将舆情本体、主体、客体、媒体和舆情空间联结起来。
如图 1 所示,信息环境是网络舆情诞生、发展的虚拟社会空间,它承载了大量信息、信息人和信息技术,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场域和基础 [11] 。信息作为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图 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要素构成由文字、音频、视频等构成的内容集合体。
同时,信息也是舆情主体,是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对自身关注的或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态度、情绪、意见的集合体。新媒体的信息特征是将多种表达方式重新排列组合,以单位信息量小、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生动著称。信息技术是以舆情媒体为主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传播工具的统称。它包括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也包括传统的网186万方数据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年 3 月第 16 卷第 8 期·工作探讨·CHINA MEDICAL HERALD VoI. 16 No. 8 March 2019站、邮件、PC 端等。
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实时更新着舆情发展,对舆情的发酵具有直接影响力。信息人作为网络舆情主体,是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作为信息发布源头的信息人,其在信息环境中的影响力、被关注度等因素,都会作用于舆论传播的过程。
公众作为舆论客体,随着信息收集的多寡,可以成为新的网络舆论信息发布者,由舆论客体转换为舆论主体。
这种转换是随着舆情在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等要素制约和刺激下发生的。信息环境、信息技术、信息和信息人,构成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生发过程。1.3 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的表达与扩散依托于信息技术,主要以网络社会化媒体为主。
彭兰 [12] 认为,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会化媒体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用户贡献内容(UGC)模式与基于社会关系的传播。健康传播网络舆情也具备以上两个特点。
健康传播由于专业性,对信息人和信息要求较高;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公众对慢性病、老年人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关注逐渐提高,这为谣言生长提供了注意力的温床。1.3.1 传播方式—— — “关系”传播 基于社会关系的传播,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特点。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是通过建立关系完成传播过程。这样的传播“关系”可以看做传播因素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关系,有单双向之分。
传播可以分为“内容”和“关系”两个层面。传播内容和传播关系相辅相成,一体两面。在不同时期,传播行为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不同。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行为的重心偏向“内容”,新媒体时代,传播行为的重心更靠近“关系”。
传播者以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为出发点、以聚合社会关系为目的,以社会关系属性为衡量标准来进行内容的生产、选择和交换。
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系高于内容、关系影响内容、关系决定内容 [13] 。
同时,公众在虚拟网络社区中,用户不再是分散的个人或群体,已经成为联结舆情传播各要素的传播节点,并组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以“个人关系”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渠道,通过双向交换舆情内容。健康传播作为专业性极强的一个舆情分支,表现更为明显。
在健康传播中,传播者的角色不仅可以是医生、患者;也可以是科普专家、科研机构、政策制定机构等。
多种角色延伸出多种社会关系1.3.2 传播内容—— — UGC 成为主流 UGC 是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内容。
在 web 1.0 时代,PGC(专业生成内容)模式的互联网舆情传播,延续了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主导地位,公众对舆情的反馈、二次传播等行为,间接而被动。
UGC 成为主流后,公众变为内容生产的直接主体。
公众通过信息发布引发舆情风潮、自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 [14] 。微博、微信等平台通过简单易行的操作,缩短了公众与媒体的距离,加强了媒介接触,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也点燃了公众的表达欲望。
在健康传播的网络舆情中,有医护的照片和视频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或正面或负面的网络舆情。尤其是短视频生产与传播,因其时效胜、新颖性、娱乐性等特点,极具传播力。
既是引发舆情的重要源头,又是舆情多元扩散的加速器。UGC 对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舆情发酵有着反作用力。
它丰富了传播主体的构成,同时也提高了把关难度;扩展了传播范围,但降低了信息质量,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提高了受众的参与率,但由于受众健康素养、媒介素养与传播力不匹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5] 。1.3.3 挥之不去的谣言阴影 谣言是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公众对慢性病和养生、健康的关注度也逐年提高。
由于医疗健康卫生领域的专业性,在这个领域滋生的谣言,相对其他领域既多且杂。
为什么公众会选择相信并传播谣言呢?在传播学领域,有学者提出第三人效果理论(third-person effect),或可以解释“谣言”的传播过程。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身的影响。
在劝服传播过程中,受众会认为这种劝服手段产生的效果,对他人比对自己更大。换言之,在接触到某些健康信息时,受众认为自身受到其观点的影响较小,本人认为自己接受到的信息或观点,是中肯的,比其他受众更能够分辨或者厘清事实的真相 [16] 。
当受众接受到的信息越负面,冲击性越强时,这种倾向性会越强。当受众接触一篇负面报道时,更容易具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使命感”,因此披着戳穿真相外衣的谣言会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病毒式的传播。辟谣的信息因为其正面意义,天然丧失了心理“冲击性”,再加上辟谣机制的不完善,反应速度过慢,常处于“疲于救火”的状态;尤其是在健康传播领域,辟谣没有传谣快,“谣言文章十万+,辟谣信息无人问”的情况屡见不鲜。2 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2.1 重视舆情收集,预防与控制并重2.1.1 完善网络政务平台体系 进一步加强网络政务187万方数据
·工作探讨·中国医药导报 2019 年 3 月第 16 卷第 8 期CHINA MEDICAL HERALD VoI. 16 No. 8 March 2019平台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将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app)等多种渠道整合完善,形成高效联动的长效机制。
不仅需要专人负责,而且需要细分平台,重视数据信息收集、管理和分析。并且...
篇十:健康舆情信息
信息范文( ( 三篇) ) 舆情信息范文( ( 三篇) ) 舆情信息范文一 9 月 29 日,为做好宣传与应急处置工作,州政法委组织开展了全州政法部门宣传与应急处置工作培训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下面针对网络舆情方面谈一下培训心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颠覆了各行各业,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互联网加快发展背景下摆在各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和挑战。网络舆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唯有通过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不断强化网络问政,加快推进主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畅通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建立完善舆情监控机制,及时、认真回应网民关切,才能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为推进政法工作有序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了一个“麦克风”,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放大器,草根民意的集散地,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应对网络舆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旦网络舆情应对不当,就会相关部门的形象。坚持日常舆情监测,将成为关键的墓础工作。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政法事业各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努力做到宣传工作着力点与新闻媒体聚焦点相统一,宣传政策主张与通达社情民意相一致,弘扬社会正气与加强舆论监督相结合。围绕涉及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主动做好宣传工作,赢得舆论支持。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 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提供服务。突出思想建设,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把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摆到与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维稳工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网络舆情工作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起
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通过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促进阳光建设,和谐建设,提高群众对政法工作的认可度。
三、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信息的的主导性 应对网络舆情,重在加强舆情引导。很多网络舆情,只要正确引导,就会得到多数网民的认同。积极把网上舆情引 舆情信息范文 导到网下处理,多渠道引导舆情,针对网民的意见,向社会和群众广泛进行宣传工作。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占领舆论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对舆情甄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
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网络曝光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让很多言论被过分放大,遭遇舆论压力。
总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交流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可以更好地宣传政策法规,交流思想,也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自由,容易导致负面舆情信息的产生,负面舆情容易被大群人转发,就面临着巨大的舆情危机。
各部门在处理负面报道的舆情信息时,要警惕敷衍了事,及时并且真诚的应对,了解公众心理的不满,赢得他们的信任,这样才可能建立一个和谐的舆情环境。
舆情信息范文二 7 月 1 日至 7 月 10 日,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百年历史名校浙江大学,参加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海口市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培训班”,不禁感概万分,感触颇多。
杭州的人文气息浓厚,美丽的西湖和华家池,如此种种,让我感到十天的学习仿佛一瞬即逝,时间虽短,却让我感觉收获颇丰。
此次培训时间安排合理紧凑,课程设置科学协调,教授们的讲授深入浅出,与实际紧密结合,有理论、有案例,有教训、也有经验;没有“惊世骇俗”“哗众取宠”,更多的是循循善诱,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发我们学员的自我思考,实实在在契合了“新闻发言人”这个主题。并与教学考察相结合,亲自到宁波,与宁波市委组织部方飞龙处长做交流,对宁波发布官方微博的工作做了相关的了解。
这次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虽然平时也有认识,但是利用这个机会更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为期十天的课程虽然短暂,但让我们在理论上得到了一定提高,从思维方式上得到了改变。听了教授们的讲解,往往一句话或一个观点就擦出了思想的火花,甚至就在一瞬间对某些工作中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顿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及创新思 舆情信息范文三 住建部门的许多工作因与公共政策、公共产品、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而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岱山县住建局
在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着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不断强化网络问政,加快推进主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畅通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建立完善舆情监控机制,及时、认真回应网民关切,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为推进住建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xx 年,岱山县住建局办公室在“岱山新闻网”的“民生专栏”、“岱山论坛”、局网站“公众留言”栏目中引导回复网络舆情 80 多次,特别是在“岱山论坛”上回复帖子 70 个,从统计分析来看,网民对住建工作意见建议总体呈下降趋势,3 月份帖子最多,有 12 个,其次是 1 月份和 7 月份,各 9 个,8 月份最少,仅 2 个。3 月份是“两会”期间,网民反映意见、表达诉求比较集中 1 月份是年关,7 月份有建党 90 周年这一特殊日子。另外,20xx 年还是岱山县迎接省级文明县城复评的冲刺阶段,在这些时间节点上,网民呼声建议就明显比平时多。
一、主要做法 1.突出思想建设,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围绕认识上的提升,从四方面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一是提出要正确看待网络监督,切实提高对网络舆清重要性的认识。
特别是针对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这三个特点,提出必须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三点要求。二是把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摆到与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维稳工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网络舆情工作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每年还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局务会议、局系统信息工作会议对网络舆情进行专题分析,对应对工作进行具体点评。三是要求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起好带头作用,把上网察看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来做。使“上网察民情,下网解民忧”变成常态工作和分内事情。四是对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明确三条衡量标准,即是否做到及时应对,是否得到较好评价,是否防止出现负面舆情的恶化。通过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促进阳光建设,和谐建设,提高群众对住建工作的认可度。20xx 年 3 月初,在“岱山论坛”上人气较高的一位网民在论坛上发帖,以《一个真正为群众着想的好部门》为题,对岱山县住建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予以肯定和赞赏。该网民在帖子中这样说,“讲实话,这年头老百姓对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低,向政府反映的问题能给你应付已经很知足了,说明还当你一回事,有些部门对网上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根本不当你的存在。而建设局能及时回应而且处理,反映出局的领导非常关注
这个在某些领导眼中不值一提的小小论坛,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念”。
舆情信息范文 2.突出机制建设,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操作体系。围绕制度上的完善,从五方面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操作体系:一是建立舆情监控机构。20xx 年 9 月,在全县较早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列人对部门科室的年度考核内容。各部门科室均落实专兼职网评员(一般由信息员兼任),每位网评员均注册有一个网名,方便跟帖。同时,鼓励部门科室的负责人注册网名跟帖。每位网评员和部门科室负责人注册的网名均报局办公室备案,以便掌握各部门人员跟帖情况。二是加强舆情收集预警。高度关注本地舆论信息平台,落实日常监测机制,局办公室除每天坚持定人定时进行舆情监测外,要求局下属部门科室的网评员也要做到每天上下午各至少一次浏览有关网站,监测相关舆情。局系统建立网评员 QQ群,一旦发现有需要应对的舆情,第一时间通过网评员 QQ 群进行提醒,为相关部门科室在第一时间处置舆情提供保障。对收集的舆情建立台账。同时,要求各部门科室通过各种渠道善于捕捉周边地区、相同行业的有关舆情动态,以便对本部门做好工作提出预警和建议。三是确立引导回复模式。对收集到的
网络舆情,明确回应事项的回复要求。对涉及本部门科室工作职责的有关咨询、疑问、意见、建议,部门科室可直接引导回复的就直接引导回复,需要以局名义引导回复的上报局办公室,由局办公室引导回复;局办公室注册“岱山建设”这一用户名,代表局名义正面回复网民。对涉及职能有交叉的有关咨询、疑问、意见、建议,一般由局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科室进行引导回复。原则上对网络舆情要求当天发现并在当天予以引导回复。一些比较重大或特别复杂的舆情,由局办公室以《网络舆情抄告单》的形式呈报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进行批示办理。批示办理的回复时限一般不得超过 3 个工作日。对一些社会关注度特别高的舆情热点的回复,采取专门单独发帖的形式,以表达对网民的关切,争取网民的关注和理解。四是把关回复跟帖内容。回复跟帖内容要有利于正确引导舆情,代表本部门科室意见的回复内容必须经本部门科室主要负责人审阅同意后才能在网络上回复。部门科室难以把握的回复意见,请示分管领导进行把关。对用图片说明效果好的必须附上图片进行回复。五是保持舆情后续跟踪。对网络舆情,除了要求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还提出要做到回复后的持续监测。对有恶意攻击倾向的帖子,以局名义表明严肃处理的态度,并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调整心态,与网民坦诚沟通、平等交流。对一些部门科室
承诺采取的整改措施由局办公室督促相关科室尽快落实,并将落实后的信息上网回复,以取信于民。
3.突出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素质要求。围绕形象上的着力,从四方面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素质要求:一是重视回帖态度。许多网民对岱山县住建局应对网络舆情的评价是:回帖及时,落实到位,能接受网络监督,网络管理员很敬业。对网民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意见、建议,一般用网言网语与网民们交流,即用适合网民习惯的容易接受的网络语言,避免非正式的官方语言,如“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有关规定”等等非常硬性的语言;引导回复内容一般使用三段式格式:首先对网民的关注或监督表示感谢,其次具体说明有关情况或告知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最后还会附上一句“如有未尽事宜或对上述答复有异义,请联系岱山县住建局相关部门科室”,并且告知其联系电话。同时,还重视通过积极回帖,争取论坛负责人的支持。一些帖子在回帖后由于回应快,效果好,得到论坛坛主的点评和欣赏。二是加强人员培训。为提升网络舆情处置和引导能力,20 年邀请县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局系统全体信息员、网评员作了题为《政府危机公关和网络舆情应对》专题辅导培训,讲解负面舆情发生后该怎么办以及微博使用方面的注意点等知识,让网评员了解并掌握网络应对的更多技巧、
方法和手段。三是抓好解决落实。针对近年来住建工作网络舆情的五大焦点(一些城市道路工程,由于进展慢、施工时间过长,影响群众出行,群众有怨言;市政维护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需大力加强,一些市政公用设施还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城市管理中,违章建筑、违规装修现象仍比较多,执法力度不足;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问题以及拆迁地块影响周边房屋质量投诉;有关商品房销售问题、质量问题、改变规划问题和推迟交房问题),在工作中不断加强攻坚破难,制定整改方案,抓项目进度、抓拆迁协调、抓民生建设、抓执法效能、抓行业管理,努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关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落实。四是发挥网络力量。2Oxx 年 3 月,局团总支通过“岱山论坛”策划了一次帮助菜农销售大白菜活动,这一爱心行动,取得较好社会反响。20xx 年 8 月,还首次邀请“岱山论坛”网民代表参加局信息宣传工作会议,这一互动交流,受到网民代表好评。另外,在 20xx 年我县迎接省级文明县城复评期间,局办公室通过“岱山论坛”发帖倡议“爱护市政设施,争做文明市民”,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几点体会 1.应对网络舆情,贵在坚持舆情监测。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了一个“麦克风”,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