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东营市红色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摘要: 近年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营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红色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摘要:
近年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营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不可否认,该市的红色文化建设也存在规划不足、投入少、宣传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亟须仔细研究和努力解决。下一步东营市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即明确总体发展规划、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力度和加强文艺精品创作。
关键词:
红色文化核心价值观东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革命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建设状况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密切相关。正因如此,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山东省红色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研
究”课题组来到了东营市,调研该地的红色文化建设状况。
东营这座新兴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被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然而这里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可算作贯穿古今的文化宝地。这里发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红色文化,与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等一起,构成了东营文化的精髓。近年来,东营市着眼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不可否认,东营市的红色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须仔细研究和努力解决。本调研报告将分四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东营市红色文化的建设状况: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东营市红色文化建设成果、东营市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东营市红色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 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东营是山东省有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曾经诞生过延伯真、李耘生、刘子久、耿贞元、颜世彬、延安吉、李竹如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陈毅、许世友、袁也烈、杨国夫等也在这里战斗过。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东营地区留下
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牛庄革命烈士祠、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等一大批革命遗址。由中共刘集支部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是全国最早的中文译本,也是全国唯一一本在农村使用并保存下来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下将分三个部分介绍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东营红色人物、东营红色事件和东营红色遗址。
(一)东营红色人物 东营涌现了很多的红色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有颜世彬、延伯真、李耘生、刘良才、刘百贞等。
广饶县张郭村人颜世彬是山东省最早入党的共产党员之一。1922 年他在法国就加入了华工工会,不久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 年 1 月任山东省委常委兼青岛市委书记,其间恢复了辖区的多个党组织并将党员迅速发展到 40 余人。大革命失败后,颜世彬领导了青岛日商钟渊纱厂的大罢工,严厉打击了青岛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气焰。1931 年 8 月 19 日,颜世彬因叛徒出卖而遇害。
同颜世彬一样,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人延伯真也是山东省最早入党的中共党员之一。他于 1923 年底经王尽美和邓恩铭介绍入党,并于 1925 年 8 月任中共山东
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其间创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光)广(饶)支部。
广饶县大王镇西李村人李耘生 1924年 2 月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 年 2 月 24 日任济南团地委书记。1927 年 1 月由中共湖北区委派往汉口中共硚口特区任区委书记。1928 年和 1931 年 10 月分别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和中共南京特委书记。1932 年 4 月被捕,6 月 8 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
刘良才是东营地区第一个农民党员,他是广饶县刘集村人,1925 年 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在本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刘集支部,任支部书记。1927 年,中共广饶县特别支部成立,任特支书记。1933 年 7 月 13 日,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捕,敌人将其秘密押至潍县,在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刑讯后,其被国民党以土匪的罪名枪杀于潍县城白浪河畔。
刘百贞与刘良才一样同为广饶县刘集村人,他于1938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刘百贞从小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儿,走起路来飞快,当地人称其为“飞毛腿”。在“太河惨案”中,他面对突发事变,英勇果断,奋力冲杀,带领尖刀排 30 余人成功脱险。同日军作战时,刘百贞因勇夺敌人的机枪而使日伪军闻声丧胆,受到了杨国夫司令员的亲临抚慰。
(二)东营红色事件 1924 年 9 月,广饶县就建立了中共寿(光)广(饶)支部,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也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之后,东营先后涌现了中共刘集支部、中共延集支部等很多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了农村党的事业发展。1925 年,广饶县人刘雨辉、刘子久、延伯真三人将一本由陈望道翻译、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 1920 年 8 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带至刘集村,使其闪耀的真理光芒照在了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中共刘集支部这本《共产党宣言》在 1975年由村民刘世厚捐献政府,是全国唯一一本在农村和农民中流传、使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文献。电影《大火种》等很多文艺作品都是据此改编的。
中共刘集支部成立后,刘良才组织领导群众开展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斗争,如“觅汉增资”“吃坡”“砸木行”等,其中砸木行影响最大。为反对国民党税收人员的横征暴敛,刘良才发动党组织成员及革命积极分子,在 1930 年农历九月十五的韩桥庙会上,痛打当地收税官,并组织了沿街游行,喊出了革命口号,极大地锻炼了革命队伍,提高了群众觉悟,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清河地委(党委)机关由临淄、邹平、长山一带迁至广饶县央上村,后来长期在牛庄、北隋一带活动。1941 年 8 月垦区解放后,清河区党委、清河区行署、清河军区后勤机关陆续迁入垦区,垦区逐渐成为清河区党的领导中心和清河平原上共产党领导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有“鲁北小延安”之称。革命的烽火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他们丧心病狂地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义和庄惨案、小码头惨案等,并野蛮地实施了 21 天的大扫荡。根据地人民面对汹汹来犯的敌人,不畏牺牲,同其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1944 年,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成立辖 40 余个县市、900 多万人口的渤海区,现东营市所辖区域逐渐成为战略区稳固的大后方和机关所在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东营人民形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在仅有 60 余万人口的东营地区,先后有 3 万余人参军入伍,3000 余人献出了生命。仅解放战争时期,就抽调了 3.1 万人次组成民工团、轮战营等,子弟兵“周家连”“商家连”等有口皆碑;支援前线粮食 17480 余吨;选拔干部 420余名随军南下,参加了开辟和建设新解放区的工作。
(三)东营红色遗址
东营地区红色资源丰富,共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82 处,其他遗址 13 处,遗址总数为 95 处。按遗址类别统计,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38 处;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31 处;革命领导人故居 3处;革命人物故居 1 处;烈士墓 4 处;革命纪念设施18 处。按保护级别统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个。按利用级别统计,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 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 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 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5 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 25 个。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中,保存完好的东营革命遗址以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牛庄烈士祠等为代表,已被开辟为红色旅游景点且有专人维护的有 15 处,约占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总数的 18%;建立了永久性标志的有 32 处,约占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总数的 39%;处于危房状态亟须修缮的有 3 处,约占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总数的 4%;已经拆除、倒塌或湮没的有 32 处,约占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总数的 39%。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和建设工作,新建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延集支部纪念馆、河口区革命烈士陵园、利津县党史国史馆、百年义和纪念馆、三里庄战斗纪念馆、广饶县党性教
育馆,重建了广饶革命烈士陵园、垦区革命烈士陵园、利津县革命烈士陵园,东营市革命烈士陵园正在建设中。
二 东营市红色文化建设成果 近年来东营市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建设革命遗址 东营市对现有红色纪念设施加大投入,做好了管理维护工作。这首先体现在对革命旧址的发掘和整理上,如在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其已于 2012 年 1 月营业开馆,截至 2016年 4 月,共接待游客 1500 批 20 万余人次。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已被认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成为鲁北地区乃至全国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百年义和纪念馆、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牛庄烈士祠等都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县区革命烈士陵园均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口区整理了鲁北行署、义和庄惨案、王集兵工厂等红色文化遗址5 处。利津县依托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利用现有闲置
房屋,建设了 12 处特色文化展馆,陈设军功章、立功证书及农民自愿捐献的陈旧物品,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参观。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传统节日、纪念日前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前来参观,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祭扫烈士墓、开展革命史宣讲、举办红色文物展览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二)打造文艺精品 东营市深入挖掘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宝藏,着眼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先后创作了许多反映东营革命历史的佳作。三集电视纪录片《世纪珍藏》再现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广饶刘集支部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与山东广播电影电视局、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等联合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宣言》,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庆祝建党 90 周年展播的 40 部主旋律电视剧之一,2011 年 7月在中央电视台成功播出。邀请新华社徐锦庚、著名作家铁流创作的报告文学《国家记忆》获全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和全国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2016 年主旋律电影《大火种》被列为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庆祝建党 95 周年优秀影视剧展映展览活动
影片,票房突破 1100 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垦利区组织撰写了《海啸》《八大组》《跟着黄河走》《红荆林》《儿子的海》等多部写实性红色文学。广饶县组织创作的长篇小说“阳河”三部曲《阳河水,清清流》《阳河畔,青青柳》已经出版,第三部《阳河月,照桥头》已完成初稿创作,成为展示地方红色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河口区编排了舞台剧《义和庄惨案》,于 2012 年 9 月 18 日编排完成并在河口区进行了公演,获得山东省电视艺术“牡丹奖”短篇电视剧三等奖。利津县创作排演的大型吕剧《热土》,以“二十一天大扫荡”为历史背景,以革命妈妈郭景林勇救八路军女战士张林为原型进行了再创作;《热土》以郭凤英一家救治和保护八路军女伤员张云为主线展开,分为六场,演出时长 70 分钟。截至目前,已完成公演和汇报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打造文艺精品是一个方面,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扩大红色文化覆盖面是另一个方面。东营市为使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群众性特点,“组织群众演出”,激发庄户剧团和农村文艺骨干积极参与演出,使群众真正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实践主体。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开展“欢乐黄河口”广场群众文化活
动、“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黄河口文化艺术月”活动,重要节日、纪念日期间,专门组织文艺团体开展专场演出、举办文艺晚会,更高层面、更高规格地宣传东营红色文化,让广大市民深入了解东营的红色底蕴。
(三)出版红色作品 近年来东营市社科联充分发挥社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统筹、整合和协调全市社科力量,加强对全市红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阐释,切实加大课题规划立项力度,相继立项“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东营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及利用对策研究”等,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史料整理、旅游规划等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谋咨询。东营市还充分利用《黄河口社会科学》、“东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方网站”、“东营社科界”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媒介开辟红色文化专栏,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弘扬红色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
东营日报社结合东营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革命先烈事迹,策划、刊发过一系列相关新闻报道。譬如,2017 年清明节东营日报社策划了“清明祭英
烈,共筑中国梦”的专题报道,呼吁市民牢记历史、纪念英烈,引导中小学生诵读红色经典,组织师生到红色旅游景区、烈士陵园和烈士墓地祭扫、献花等;2016 年由其主办的东营网组织市民开展了“红色刘集一日游”,并拍摄网络宣传片;2015 年抗战胜利 70周年之际,其策划了“我们的抗战”特刊,以 24 个版面详细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的抗战烽火,走村串户挖掘革命前辈的红色记忆。
多年来东营市各县区充分发掘党史资料,出版发表了大量党史作品,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共东营地方史》《烽烟滚滚唱英雄》《东营党史人物》《红色旅游概...
篇二: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汇总 6 6 篇(篇一)
今年 3 月,市政协按照市委常委会的部署要求,围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课题,成立以市政协党组成员李放文同志牵头的调研组,会同市农业委制定专题调研实施方案,并向 32 个市直相关部门交办了配合调研工作任务。3月上旬,调研组赴**、**、****等地学习借鉴外地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做法,多次召集主要责任部门座谈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一是特色资源领先全省。近年来,全市积极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邵阳油茶”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西甜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生产、玉米面积和产量、楠竹面积和产量、柑橘年加工量、生猪肉牛出栏数、奶牛发展数等排全省第一;脐橙种植面积、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山羊出栏数排全省第二;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排全省第三。全省首个奶山羊养殖基地在城步建成;成功举办全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现场会;邵东等县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武冈铜鹅荣获**年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绥宁贵太太荣获**年湖南省十大农业企业品牌;隆回县、邵阳县农业农村工作经验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推介。
二是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农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全市有省级电商企业 66 家,建成村级服务站 500 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3283 家,家庭农场发展到 3450家,休闲农庄发展到 158 家,农家乐发展到 2654 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99 万
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5623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425 家,比**年增加 104家,年销售收入 1043 亿元,较**年增长了 3.8 倍。全市耕地流转总面积 172 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28.9%,30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 1.17 万户,其中 1500亩以上大户 38 户。全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发展到 40 家。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 100 亿元,完成除险加固中、小型病险水库、水闸 828 座,整修山平塘 7 万口,改造小型灌排泵站 0.6 万处,整修小渠道 2.5 万公里,修复小水池(水窖)1.2 万口,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 41.7 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4.8 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 60 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 490 万千瓦,比**年增长 90 万千瓦,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30.6%。绿肥翻压面积达到 120 万亩。启动了雪峰山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 910 万亩。建成 10 个国家级新型自动气象站、30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近 90%。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各类造林 190 万亩、义务植树 7671万株,绿化河渠 1081 公里,创建花园式单位 168 个。完成户用沼气 6200 口,竣工大型沼气工程 35 处、中小型沼气工程 720 处,推广太阳能路灯 6.5 万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640 处。**年全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以来,累计投入资金 9.74 亿元,一大批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和无害化焚烧炉等环卫设施得以相继建成并运行,县市农村生活垃圾 70%已实行了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状况有所改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共开展了 200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其中双清区新洲、新邵县清水等 24 个村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五是脱贫攻坚推进有力。**—**年,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136.38 亿元,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 15.4965 亿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11.1309 亿元,市级财政投入资金 2.55 亿元,县级配套投入 6.4 亿元,争取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 16.34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17.2 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重点扶贫产业项目 22 个,建成油茶、奶业、药材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1190 万亩,带动 57.4 万贫困人口增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定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8 家,带动贫困户 4.7 万户 14.6 万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3283 家,有 5.9 万贫困户入社。建成 278 个电商扶贫站和 80 个服务网点。150 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绥宁县列为**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县。每年完成新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1.8 万人以上,全市有 12 万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带动 4 万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年,全市投入 30 亿元,为 5.09 万户无房户和 D 级危房户重建新房,是全省无房、D级危房贫困户率先实现危改清零的市州。整合资金 35 亿元,在**年至**年两年内,彻底解决我市 45 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和 260 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问题,**年已完成人安饮水工程 1074 处,解决 22.57 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完成新建和改建村卫生室 2968 个,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年,全市累计減少贫困人口 76.8834 万人,460 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 16.58%下降到 6.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 7786 元增加到**年的 10756 元,年均增长 12%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农业产业大而不强。我市农业投入不足、欠账多,基础设施欠缺;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结构不优;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还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
企业 90%尚处在低层次阶段;“一县一品”规模还不大,农业品牌影响力偏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缺乏带动力,制约了产业兴旺。此外,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普遍期望通过吸引大型招商项目落地来实现,忽视吸引专业人才进村,培育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够。
二是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受国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和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效应挤压,农民持续增收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收入增速由最高时期的17.4%降至目前的 10.6%,快速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压力很大。目前,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4%),但绝对值偏低,在全省排名第 10 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2180 元,远远低于长株潭等地区。这些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靠工资性收入,相当一部分是靠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较大程度上不是靠农业,不是靠农村,而是靠城市的产业支撑。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建立一个更多的依靠农业,更多的依靠农村,可持续的、稳定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省内湖区的差距明显,经济作物、果蔬生产推广应用环节工作薄弱,机械化水平不高,机具有效供应不足,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短期内仍是制约因素。由于受到农业土地租金上涨、融资渠道不畅、建设用地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自然风险保护政策不完善、粮食产后处理设施设备缺乏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民参加、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有所减弱,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全市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几乎停滞不前,处于明显“低谷期”。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仍是短板。近年来,全市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改善“脏乱差”问题上,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的力度还不够。农村经
济基础薄弱,环保和监测、治理等设施比较落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管制力度不大。农村地域比较辽阔,人口众多,村落零散,整体难以协调,导致农村人居环境难以得到整体改善。农村生活大多比较随意,村民没有科学管理环境的素养,环保意识淡薄,垃圾、旱厕、水井等安装放置在一处,农药、化肥、煤炭过度使用等均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管理弱化,集体经济缺失,也导致了一些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没钱管、不想管”现象。
五是农村陈规陋习亟待革除。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观,一些陈规陋习也沉渣泛起。春节前后,返乡务工人员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牛牛、扎金花等等,赌博形式五花八门。封建迷信死灰复燃,有的农民有病不求医住院,而是去求神拜佛、弄神弄鬼,劳命伤财,甚至上当受骗;有的地方违规建寺庙,集资收钱,损害了农民利益。婚丧嫁娶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少则四五万,多则十来万。有的地方老人祝寿、小孩过生日、盖新房开工、上梁、搬家时都要办酒请客,一些农民已不堪重负。
六是农村人才瓶颈凸现。大多数农户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普遍认为外出打工比务农收入高、致富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淘金,他们的示范效益带动了在家务农劳动力外出的积极性,像“羊群效应”那样,“一人带九邻,九邻带九乡”,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升学无门的农村青年向往城市生活,不愿呆在农村,更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一旦进城,只要能生存,就不想回去。农村学子连年升入高校,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会想方设法留在城市,哪怕成为城市待业青年,也不愿回农村创业。当前,在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弱的老人、妇女、儿童等老弱病残,导致农村建设后继乏人,给新农村、现代农业等农村经济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七是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提高。少数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望不高,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服务意识不强,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淡化。一些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的力度不大,不注意培养青年干部,导致村干部难选难找,村党支部形不忘初心、聚不成合力。一些村支两委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工作方法简单、组织协调能力较差、组织观念弱化、“双带”能力不强,对搞好农村工作缺乏信心和勇气。
三、外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 **市主要做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借鉴工业化成功路径,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服务体系现代化。重点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面推行“市统领、县(市区)为主、园区管委会(园区建设指挥部)具体实施”体制,严格按照 3-5万亩规划要求,到 2020 年,基本完成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 10 万亩的核心起步区建设,形成强大聚集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系统化推进、动态化管理原则,重点建设十个特色小镇。
**市主要做法:提质涉农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供销合作改革,建立健全“两组织一平台”体系,打造为农服务“国家队”。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价格评估等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房建管,推进农村“空心村”整治,实现村民宅基地腾退流转、“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有效破解规范村民建房建设用地、建设资金等瓶颈制约。全市各乡镇把“治陋习、树新风”专项工作作为村支两委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派出
工作组深入村组进行指导检查。村支两委将“治陋习、树新风”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构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格局,形成了“一策、一会、一约、一队”新模式(“一策”,工作方案;“一会”,村级红白理事会;“一约”村规民约;“一队”,文明劝导队),在村约中具体界定为“两办五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满月宴、周岁宴、升学宴、乔迁宴、寿诞宴等事项不办)。
**市主要做法: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以“两茶一水”(茶叶、油茶、水产)特色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九大工程”(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工程、蔬菜产业发展工程、果业发展工程、茶产业发展工程、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草地畜牧业发展工程、水产业发展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油茶产业发展工程),确保每个县培育 1-2 个有区域特色、在全省叫得响的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园”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行“一县一品”电商品牌培育计划三年行动,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制定和实施全市质量兴农战略规划,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绿色生态产业标准化建设行动、“三品一标”农产品推进行动、绿色生态品牌建设行动、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零增长行动、养殖污染防治行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行动、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农业资源保护行动)。
四、大力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产业兴旺,实施“五大强农工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坚持标准化生产和严格执法监管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全面推进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壤环境监测、土壤污染地块排查、生猪退养生态养殖和绿色植保生态农业等工作,净化
产地环境,从源头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关。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生产,加快制(修)订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持续推进农产品标准备案、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率先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强化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实施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乡镇监管标准化建设,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健全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围绕农产品生产环节,开展禁限用农药、...
篇三: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0卷第7期V01.40 No.7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2020年7月20日Jul-20 2020doi:10.39696.issn.2096—7853.2020.07.100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一一以河南省杞县为例安北平(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赵鹏旭河南开封475004)摘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刮吏.命。’主题教育的指示精神,回顾中国革命的壮丽征程,深入挖掘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老区乡村振兴、脱贫奔小康,成为革命老区当下深入思考的课题。杞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著名的豫东革命根据地,是河南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全县。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探索挖掘杞县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助推杞县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红色资源;乡村振兴;革命老区中图分类号:G249.2;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7—0234.02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提出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如何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成为各地认真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2018年,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组织全国省(区、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活动。全国共if哥研了l 10B个村、填报II 979份有毫蝴哥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受到冲击,成为差握趣迁府抓“乡冈文明”的难点;三是一二三产业副哈程度不深,乡村振兴缺乏内生动力;四是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仍是短板¨J。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新县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愚锄彭黼,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删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藩煳、保护好。”旧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设想对革命历史资源进行重点挖掘和整合,要激活革命老区人民的红色记忆,激发老区人民的自豪感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激隋,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助推乡村振兴。杞县地处中原,人杰地灵,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卡己县留下了—批珍贵的红色遗迹(遗址),是河南14个—类革命老区之一。目前,拥有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场馆等共计50处,其中具备保护条件的革命遗址有15处。这些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部分,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探索挖掘杞县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助推杞县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一)坚批J引领“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L3 o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有前瞻|生,围绕市镇建设做规划,围绕产业发展做规划,围绕特色行业做规划。相关资料显示,河南近458万个村庄中仅有43%的村庄编制过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规划。为改变“村庄改造大拆大建,村庄规划千篇一律,村庄建设千村一面”的现状,2019年7月15日,河南省召开全省“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作启动仪式,遴选确定1188个试蝌寸庄和1 517名优秀规向版计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尉幽m赫贱ⅡH J。杞县有14个村庄入选,属于极少数,而未^选的村庄是不能坐等的。在全市规划的大框架下,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已经行动起来,在本辖区内边行了规划j粲素,其余乡镇不能坐等机会,需要学习试蝌桩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离期.椭的资源禀赋进翮半熬贼0。(二)夯实党建基础,创新组织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党建,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服务力。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在建制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组织设置”的要求,可结合杞县实际阼}况,探作者简介:安北平(1975一),男,河南开封人,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党史党建。赵鹏旭(1962一),男,河南开封人,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图书管理。·234· 万方数据索新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比如:杞县的某些革命遗址或遗迹分布在几个相邻的村庄,挖掘红色资源则需要几个相邻的村协调推进,可尝试合并村支部,成立联合党总支,总支部书记由乡镇下派公务员担任或由第一书记担任,既能全力以赴搞党建,促发展,又能制约家族势力影响,还能较公正地处理不同村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文化没有经济的支撑盘活不了,有经济没文化会丢失乡愁味。发展乡卡拐鼬艉乡村振挚竹眶苣瓢手。实施“乡村旅游+红色文化”战略,围绕红色.文化做文章,杞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譬如:睢杞战役之桃林岗阻击战是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阻击战之_,桃林岗阻击战共歼敌5万余人,取得了中原战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首先,挖掘、整理杞县的革命遗址、遗存。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f户单位的革命遗址要尽陕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已遭到严重破坏的革命遗址要树立纪念标志,简述相关历史故事和人物;对影响较大且尚有保护条件的遗址要科学规划和保护,投入资金建立纪念场馆,推进平面展示向半景、全景式展示转变,向声光电全新演绎转变,有力增强现场感,提升传播效果;并挖掘依附在这些遗址匕的史料证据,包括革命^.物故事、历史文物、战斗故事、亲历者故事等,打造—寸暖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红色旅游线路。其次,加强新媒体宣传。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要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开展“互联网+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如编排红色戏曲、制作红色文化宣传片、建设网匕展馆等。互联网的开放陛和宣传手段的丰富性,将会极大拓展红色文化敦育的受众,并激发受众到实地参观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再次,在固定节日开展纪念活动。比如:每年清明、八一举行纪念祭奠活动,让人们牢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以红色文化激发村民乡村振兴原动力,立志脱贫奔小康,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也让每位来此生产、生活、旅游观光的人们,既能体验到自然风光、民俗风隋,又能从精神上得到教育和洗礼。最后,培育完善相关业态。从旅游的六要素来讲,发展红色旅游同样需要培养相关业态。利用游客回归自然的天|生,发挥乡村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田园农业,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民宿,做精地方特产,吸引城镇居民来学习、体验、生活、养老和观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也促使旅游业提供更丰富、更高层次、更深层体验的旅游产品,促使旅游与文化的融合。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文化和旅游业进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人早就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为理念,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旅游体验中获得文化体验,在文化活动中增进旅游享受,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文化和旅游优势互补,在融合过程中取得“I+1>2”的产业叠加效应,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增强旅游魅力,以旅游传承交流文化、带动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的蝴局。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出现了滥用文化、无序竞争、经济效益至上的不当行为,从长期看是对文化旅游业的伤害,也为杞县做红色文化旅游提供了前车之鉴。(一)避免夸大宣传、生搬硬套甚至无中生有羽鄙逝秽打经济蝴,挖睡秘幽锻咀资原£畅搌文呦越脖,这轲云可鬻剩Eo可_能9幻L出现了;!胡孜化、夸大宣传、生搬哽荟爱鹭I己[陛群拍擗,结黟酗茧酹溉红色文化历史|生比羁疆,人物、事件、枥砝物、遗址遗迹、纪念地擎亭愀岛剖蛩宣传,更不嗡颧.升生氤杞县要加敞j红色文化删始藤整理、深A挖掘、抢救F口f5i护,只剞苗虫趑些羞黜I生删蹑粥弛弘协R印闻并撇I院炳蛤乙(二)彰显特色。错位发展挖掘整理杞县红色文化资源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纵深的思维,既要突出杞县革命历史在全省乃至全国革命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力,又要对全县范围内的红色人物、事件、遗址遗迹、纪念地等进行分类梳理,突出各地的特色,实现错位宣传和发展。比如:杞县第—个共产党员的马沛毅、杞县的第—个党组织中共杞县特别支部、伺寨何家祠堂、大同学校、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豫东战役之桃林岗阻击战遗址,等等,杞县要深挖各自的特色,错位发展,进而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它承担着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强化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锻造民族精神和塑造社会价值观、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这也决定了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位,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受虱障命历史文化,领晦靴就万史精冲,接受斡制钧皖晴。参考文献[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0—07-09].https:#嘲ia}la0.baidu.oom/s?id=1612665412134604180&wfr"3pider&for=pc.[2]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EB/OL].(2018—07—29)f 2020—07—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29,c一1 123192714.htm.[3]习近平.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EB/oL].(2015—10—29)[2020—07—09].http://news.eqnews.net/html/2015—10/29/content一35632912.htm.[4]新华网.河南开展“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助力乡村振兴[EB/0L].(2019—07—15)[2020—07—09].http://www.xinhuanet.com/2019—07/15/e一1 124756009.htm.(责任编辑:张红雨)·235·万方数据
篇四: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0文化纵横“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当即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与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全面”既体现了我们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就,有说明在新的历史阶段上需要提质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必要的“铸魂”工程,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推动力。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红色文化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精神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底色。福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八闽大地孕育出苏区精神、漳浦梁山红三团、红色长汀、上湖红色小镇、马尾红色接力等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对于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乡村的振兴起着重大作用。本文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如何能够进一步挖掘福建红色文化内涵,发挥福建文化铸魂功能,助推乡村振兴,以期为“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理路探究提供借鉴参考。“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价值“红色文化+”赋能产业兴旺共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典型地将目光聚焦于红色文化产业建设,聚焦于红色文化产业链打造,把革命老区的红色产业与红色资源的发展视作本地经济进步的重点支持和驱动,通过“红色文化+产业”“做活软件红色文化”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因此,着力于发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继承红色地区红色文化,发展新时期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有利途径。“红色文化+”引领生态宜居新家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手。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典型地通过“红色+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遗产”的特色,致力于达到“1+1>2”的效果,依托“红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红色品牌。五地红色文化典型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开发利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创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把革命老区陈小燕 钟锦宸 赖凯茜(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10394)摘 要:乡村振兴,是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发挥文化振兴的作用。本文基于福建五地红色文化的调研,指出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现有做法,并提出“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分析“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实践路径。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丰富生活,和谐美好的新家园。“红色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保障。福建五地特色红色文化是在中国文化辉煌的“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中有着诸如“长汀精神”、“苏区精神”、“红三团精神”、艰苦奋斗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区结合当地乡村的红色文化实际,延续红色基因的血脉,将红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良好乡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和优化。“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性。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进一步将乡村治理体系具体化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典型区积极推进“红色文化+党指挥枪”的发展模式,在党的领导下,在乡村法制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红色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对农村工作和农村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色文化+实现“口袋脑袋”双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富裕的向往不仅仅局限在“口袋富裕”,也注重“脑袋富裕”。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典型地着力于打造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特色村,红色产业链基地,串点连线、提质扩面、聚力打造红色乡村示范带,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口袋富裕”,也焕发乡风文明丰富人们生活,武装人们的头脑,实现“脑袋富裕”。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实现生活富裕有着重要的价值。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现有做法多角度挖掘红色宝库,奠定“红色文化+”体系基础福建五地红色文化区重视以立体化的视野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找到每一处红色遗址的故事落脚点与教育宣传点,以打造联通式“红色文化+”发展网络的重要格局。首先,素有“闽南井冈山”之称的漳州市漳浦县车本村的红色历史从土地革命战争一直延续到了漳浦解放,留存有许多红色革命旧址、遗址。车本村凝聚共识、汇集力量,重视对红色遗产、红色故——以福建五地红色文化为例。
。. .。
。
011文化纵横事的发掘与保护,留住了车本村最鲜明的底色,找到了村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的龙岩市长汀县便按照“以红色吸引人,让文化感染人”的总体思路,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精心培育寨头、溪源、下畲、铁长、上蕉等全面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度挖掘中复、三洲等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特色村。另外,不论是作为当年中央苏区福建党政军机关红军最后战斗地的龙岩市武平上湖村,还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三明市,或者是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的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都巧妙地结合当地的重要红色历史,多角度地开发红色宝库,找准定位、开发特色,为“红色文化+”体系的打造奠定基础。全方位开发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特色如何更好地开发红色文化遗址,形成富有特色、有影响、有内涵、有联系的“红色文化+”体系,打造良性循环的红色文化圈,成为了福建红色五地所面临的重要命题,为此,各地也进行了各色各样的实践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龙岩市武平上湖村是当年中央苏区福建党政军机关红军最后战斗地,其牢固树立“红色文化+”理念,将红色文化与生态休闲、农耕体验、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融合,按照“两点两带三基地”建设思路,强化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完成对烈士陵园绿色升级改造,红军小镇雏形已形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40余年间,展现了近代中国造船科技、先进教育、文化传播等丰硕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忠心报国的精神品格,为此,当地政府将其精神凝练为“船政文化”,通过“游+跑+教”的形式,将红色旅游、健康教育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助推动马尾文旅发展。深层次架构红色网络,构建“红色文化+”生态系统“红色文化+”的核心在于联通与共赢,即架构“红色文化”为多领域间的桥梁,带动加号前后的持续性发展,形成可持续性、强连通性、自我更新、自我造血的“红色文化+”生态系统。漳州市漳浦县当地注重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融合发展,突出“红色+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遗产”的不同特色,形成“1+1>2”的效果,推出红色研学、红军食品等一批体验型红色业态产品,扩大红色文化生态游品牌影响力以发挥红色文化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三明在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上,全市积极唱响“石榴籽”和谐之声,在发挥“红色脉动”基础上当地聚焦村寨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现三明青水畲族乡已建成烟叶、蔬菜、玉米、茶叶4个万亩基地,成为全乡农民收入的主渠道。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则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党建+旅游+扶贫”模式,依托“闽宁协作”、乡村振兴载体,安排宁夏特产、当地农副产品,在现场展示和销售,引导扶贫消费,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传承意识不强,传承群众基础薄弱。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个人关系不大,政府应对此负有全部责任。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福建五地的居民对于福建五地的革命文化、革命历史深层了解较少。例如,对于福建马尾船政的文化遗产深层认识浅薄,传承意识不够,对于当地红色资源在继承和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责任认识不够清晰。由于对福建五地的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文化传承意识减弱,传承群众基础较为薄弱,从而导致福建五地红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继承与发展。传承载体相对单一,传承互动效果不佳。据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本地的红色文化推广侧重于节假日时期对于红色景点的推荐。同时,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也更多的采取传统的传媒方式,新媒体等线上宣传渠道的使用较少。对于文化传播来说,传统的交流方式缺乏时代的活力,对于红色老区文化焕发新生机的助力作用不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文化传承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社会活动过程,而目前红色老区的文化传承容易忽视双向性问题,文化传播者与继承者之间的作用不平衡,且双方之间缺乏互动。因此,传承载体的相对单一增加了红色文化建设的难度。文化育人功能弱化,开发缺乏精耕细作。文化传承之所以重要,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内在价值不可忽视,可以让人们接受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希望可以将红色文化传承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然而,在实际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红色文化的宏大主题在可能会被世俗的功利需求所淡化,在红色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商业化和形式化的趋势愈发凸显,缺乏对特色文化的细致研究,缺乏对红色旅游资源文化价值的深度发掘。文化管理机制陈旧,发展理念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机制是丰富文化底蕴,规范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初期,在当地居民的积极推动下,福建五地红色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和建设。但是因为建设之初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科学合理设计,导致部分地区的文化管理机制陈旧,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在红色文化建设中出现了经营理念趋于相似,高度模仿等问题。同时一些地区并没有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条件,却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强行启动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低水平重复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路径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红色文化遗迹,红色革命文物,红色革命故事等都可以反映出革命先辈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红色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独特的、珍贵的,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地了解历史、认识世界,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深化和优化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发掘是必要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持真理,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培养这种精神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价值,道德教育的浸润价值,以及敢于创新的导向价值。此种精神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弥足珍贵,因此,我们需要将红色文化精神和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展文化宣传渠道,扩大文化传播效应。创新宣传形式,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支持下发展福建红色旅游产业,充分宣传红色老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尝试在全国市场推广“福建红色文化”,并提高“福建红色”品牌的影响力。结合互联网传播,在旅游业发展和互联网功能整合中精心规划福建旅游景点建设,在国内外市场上促进福建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鼓励交流与合作,响应全国范围内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将红色文化。
。. .。
。
012
文化纵横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深度融入丰富的载体和形式创新,建设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摄影基地,打造“福建红色摄影天堂”。还可以利用好新兴媒体来源渠道多、传播迅速、受众广泛等特征,建设红色文化走廊,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文化图书馆和红色文化微文化录像带,紧密整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入AR或VR信息技术配合视听解说,提升参观红色文化场馆时的综合体验,此种红色文化展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扩大了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打造红色文化小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当地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以协调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例如可以在红色老区建立党史文化中心(文化馆),作为城镇和村庄红色文物的“驿站”,继承红色文化,收集整理当地红色历史故事、红色革命事迹等资料。这不仅可以为保护当地红色文化贡献力量,而且可以为老区人民提供更多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提高公共文化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红色文化影响的扩大。通过调研发现,文化基地周围有许多有待利用的乡村资源,可以在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对周边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例如周围的经济果林、鱼塘、村舍等。打造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的特色生态园区,将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纳入体系,推动实现纵向和横向一体化发展。同时,当地需要开发一条高质量的红色旅游路线,建设一个结合了绿色自然体验和红色旅游体验,度假休闲和文化体悟的旅游综合体,使红色文化老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增强红色旅游的独有优势,提高红色旅游中游客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让红色文化一直与游客同在、伴游客同行,延长旅游产品的寿命,擦亮福建红色文化品牌,努力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旅游胜地。融入文化教育体系,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为了加强文化保护...
篇五: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振兴调研状况报告: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进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一场“红绿融合〞的产业进展画卷正在徐徐描绘。“乡村振兴〞开局之年,xx 区在抢先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鼓舞下,乘着进展的东风,突出“红〞的底色、“绿〞的特色,将“红绿融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激活绿色进展动能,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基本状况 突出党建“红色〞引领,优化乡村社会治理。聚焦组织振兴这张王牌,坚持以党建为引擎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打造政治过硬、本事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依托红星云网络系统对 xxxx 名村〔社区〕“两委〞干部进行了全覆盖培训,储备优秀村级后备力量 xxx 名,每村储备入党主动分子 x 名以上。启动全区村社区结对互助,实现城乡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进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五个村 2021 年中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有序推动。推广“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为进一步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工作,围绕党建统领,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打造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区,xx 镇 xx 村胜利获评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突出“绿色〞生态优先,践行“两山〞进展理念。全力推动“厕所革命〞,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 638 户,新建农村公厕 7座,完成率分别为 91%、87.5%。主动推动 2 个农村改厕整村推动示范点建设;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以公路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红色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完成拆危拆旧近37621.81 ㎡;持续深化长效管护,建立农村垃圾清扫、收运体系,保洁机制;全面治理生活垃圾,新建 1 座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站,1 座垃圾中转站,购置垃圾箱〔桶〕4500 余个;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路建设,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重点任务,完成西南山区窄路加宽 127.5 公里、通组公路 136 公里。根据“一线一带两湖三区〞秀丽乡村格局,全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省市级秀丽乡村、省市级秀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聚力“红绿〞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打造“四大〞过亿产业链,做大做强蔬菜、食用菌、草莓、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60 万亩,进展优质食用菌 700 万棒生产基地,草莓种植面积2300 亩,油茶种植面积今年稳定在 7.34 万亩,生猪现有规模养殖场 44 家、生猪养殖专业户 59 户,已出栏生猪 6 万余头,现存栏生猪 6.6 万余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进展,以景区大开发为龙头,创成 4A 景区,争创 5A 景区,带动周边乡镇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民宿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进展的示范样板,打造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新标杆。大力进展休闲农
业,星级休闲农庄运行监测已全部完成,2 家星级农庄正在市局审核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2021 年新申报 18 家市级龙头企业。突出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生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建投产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已完成资投 0.5 亿元,在建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已完成投资 1.1 亿元。2021 年新增绿色食品产品 12 个,新增 10 家菜篮子基地认证申报材料已全部上报至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二、进展优势 〔一〕 “红色〞方面基因深厚,资源丰富 抗美援朝作战中有一位司令参与了全程并且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他就是电影《长津湖》当中的“邓将军〞邓华。1910 年,邓华出生于郴县永宁乡 xx 村,也就是如今的 XX 区 xx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这是邓华在《论青年人生观》中所发出的感慨。如今,将军故居是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干部职工传统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景点。大力推动“党建+党史+特色瑶族文化〞红色文化项目,以“八个一〞〔一支队伍〔“前哨〞党支部队伍〕、一条路〔红军长征路〕、一个区〔龙广东苏区〕、一个人〔十寺村邓允庭〕、一座墓〔同心村十八烈士墓〕、一个园〔太白洞烈士陵园〕、一个点〔月峰村“前哨〞情报点〕、一个部〔谷子元指挥部〕〕带动全乡红色文化蓬勃进展。太白洞烈士陵园、邓允庭故居正在创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主动推
动市保密教育现场示范点落户龙形垚。仰天湖瑶族乡致力于讲好瑞金红军墓、天湖岭红军养伤地故事,大力进展红色旅游,打造“一步一美景,一村一故事,一家一美食〞全域旅游格局。
〔二〕 “绿色〞方面生态优良,产业兴盛 仰天湖风景区开发项目由 xx 市金展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 50 亿元,总占地面积 12.3 万亩,其中建设用地约 600 亩。目前已完成游客中心、美食街、网红帐篷建设,草坪复绿到达 16 万平方米;民宿建设与特色酒店已投入使用。同时,为了打造仰天湖精品旅游线路,在 xx 镇 xx 村建设枝青乡村度假民宿,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场地平整,二期拟于今年 10 月启动。xx 镇南溪片主动融入泛仰天湖景区,在 xx 公路南溪段沿线进展休闲旅游业,以民宿、养生、休闲为重点,进展一批有特色的农家乐、农庄、精品民宿以及养老产业,打造南溪片区“绿色〞休闲风光带。保和瑶族乡小埠村历年来取得的各层级荣誉不胜枚举,包括“中国最令人憧憬的地方〞、“国家级秀丽宜居村庄〞、“xx 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等,2020 年更是获得了“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xx 村在稻田中做足文章,按民宿及民俗两大板块,做好食、宿、娱、乐、购配套进展,延长旅游产业链,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创业致富。xx 村背临 xx 机场,地处临空经济产业园区,根据区委“向西进展〞的总要求,全力打造临空经济区,形成融合互动、产城一体的空港经济承载区,将产、城、人、文融合进展,培育“通
航+农业+文旅+体育+教育+康养〞模式的近郊文旅示范区。
〔三〕“红绿结合〞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一主一副三带五片〞空间布局,坚持城乡融合、协调进展,生态优先、绿色进展,产业先行,文化为根。全力推动三条示范带建设,形成内联外畅的交通系统,营造舒适、安全、便捷的人居环境,推动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进展,串联周边景区景点,主动融入省市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建成省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的红色文旅产业进展示范带。近年来,红色教育、绿色观光、避暑度假等系列旅游产业正成为“网红〞名片。
三、存在困难 〔一〕“红绿〞品牌不够洪亮,优势不凸显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拥有红色 xx、古韵三合、俏丽茅坪、峻秀石山头、新晨 xx、醉美吴山等系列“红绿〞融合优质资源。但在长期的进展中,没有最大限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区域品牌优势和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区域辐射、整体带动的进展格局。富有特色的文化IP 打造缺乏、富有魅力的文创产业生态处于起步阶段,文旅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不够。
〔二〕“绿色〞配套不够完善,进展遇瓶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管机制不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和处置
体系还不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水平不高,保洁机制不健全;农村改厕管护机制不健全,存在设备坏了无人修、管道堵了无人通、粪污满了无人掏等问题;厕所化粪池排出的污水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不完善。部分乡镇街道对农村改厕的宣扬和技术指导还不到位,将任务分解到村后就不再去跟踪催促和技术指导;个别地方农村改厕出现化粪池未密封、池内串水、池内外管道安装不规范等问题。
〔三〕“红靠绿〞、“绿等红〞现象存在,理念有误区 在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进展理念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只有绿色进展先做好,才能带动红色景点的客流量的增长,随之改善红色进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认为绿色资源的开发与爱护只有等红色旅游做得更大更强才能渐渐实施。
四、下一步对策和措施 〔一〕“描红画绿〞找准进展定位,凸显 XX 优势 紧跟省市区“十四五〞科学规划,紧扣市、区《乡村大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全市大局中进一步找准抢先推动稳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连接的方位、进一步明确打造示范样板的目标定位,根据“一主一副三带五片〞空间布局,推动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进展,串联小埠、万华岩、仰天湖等周边景区景点,主动融入省市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打造成省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的红色文旅产业进展
示范带。通过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把红色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红绿融合创新走好文旅名区进展之路,让红色文化扮靓绿水青山添彩金山银山,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红带绿〞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升级 以构建高品质旅游服务链为着力点,加快现代化交通建设进程,逐步完善重点红色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特殊留意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从源头爱护上着力,在空间上守住生态爱护红线,在项目上守住环境准入标准。建筑优良的农产品依托背景,发挥好岭南菇娘等品牌效应,突破名牌农产品有“牌〞无“名〞的窘境。着力推动形成以文旅高地、养生福地、避暑圣地、红色基地为特色的全域旅游进展新格局,把绿色生态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优势、经济优势、进展优势。
〔三〕“红绿相宜〞推动乡村建设,践行“两山理论〞 依托难得的自然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红绿相宜〞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以资本为纽带,强化要素保障,做好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殷嘱托,主动与“湘赣边〞形成区域互动,践行“两山理论〞,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另一方面,要不断激发“红绿相宜〞的经营活力,提高红色文化、生态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进展,围绕仰天湖大草原景区开发大力进展餐饮民宿旅游等休
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村群众在全面实现小康后能够可持续地因地生财,真真实切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推荐访问:关于大力推荐红色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乡村 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