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论文9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参短吠学硕士学位论文密级:保密期限: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以H大学为例Studyonthedis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专业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吠学硕士学位论文密 级:保密期限: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以H大学为例Study on the dissertation topics ofmaster of social work:A case ofH u11iversity学 号姓 名学位类别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时间S15301042崔珍珍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王中华2017年2月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雠文储始崔跨谚 签字吼A·卜岁月哆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崔砘今矽导师签名:)f半签字日期:力’7年J月雩日签字日期:知,7年夕月弓日万方数据
摘要一篇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硕士学位论文,不仅要看论文的内容是否充实,而且要看论文的题目是否突出、是否新颖、是否有创意。学位论文选题的方向和内容,能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方向和研究的领域;学位论文选题的质量和价值,能够检验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位论文选题的好坏和优劣,直接影响硕士研究生能否顺利通过答辩和正常毕业。本文以H大学2010—2016年五年的308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的质量;二是为了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三是能够借此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知名度,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文具体通过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沦文选题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对H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并分析H大学专业社会工作硕士论文选题的趋向;对H大学专业社会工作硕士论文选题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影响论文选题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能够创新论文选题,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的能力。随着专业社会工作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社会工作是新兴的专业,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未被挖掘,所以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往往会受到限制,书本所学的知识领域在现实社会中并不能被真正的利用。仅用理论去阐述会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用理论知识遐想未发生的案例来撰写论文是不切实际,也不会被社会所认可。通过研究发现,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准备论文时,对论文选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是在学校的催促下,匆忙选题;论文选题中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一个地区出现的现象或困境,研究者往往会将其夸大成整个社会都会出现此类现象或困境;而且论文选题的创新性较差,研究者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很多研究者的论文选题趋向于相同的事件或问题,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同时部分研究者的论文理论知识较为缺乏,论文选题与所学专业知识差距较大。论文选题之所以出现诸如此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从宏观角万方数据
度看,研究者撰写论文时,没有考虑国家在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从中观角度看,研究者未能从专业角度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准确的反映;从微观角度看,研究者的指导老师在论文修改中未能尽心尽力;研究者自身的学术文化水平较低,这些因素对于论文选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质量,国家应该加强法律规范,政策引导,促进社会工作行业良性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同时社会能够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配合国家的政策,推动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高校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指导,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壮大;硕士生导师应该强化工作责任心,切实担负起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指导责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论文选题质量;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注重培养兴趣,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水平,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解,熟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将外来文化更好的融入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当中;在阅读课外书籍时能够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将知识交汇融合以便开拓新的领域。总之,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以此促进国家、社会、高校、导师以及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视,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选题Il万方数据
AbstractA master’s degree thesisthat can arouse the readerts interest is not only tO seeif the content of the p印er is substantial,but also whether me topic of the paper is叫tStallding,WheⅡler it is novel or Whetherit is creatiVe.The orientation and contentof the topic thesis can reflect t11e direction a11d research field ofthe master’s degreeduring the school;The quali够and Value ofthe topic thesis,can test the master degreeof master degre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rhe merits a11d demeritsof the thesis aredirectly i时luenced by the success of graduate studentsBased on t11e selection of 308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in HuniVersit),f如m 2010 to 2016.The majn puIpose ofthe study is:First,in ordertoimprove the quali够of social、vork professional pos蟾raduates in theselection ofp印ers;The second is t0 optimize the social work of perso肌el training progr咖stoimpmve the social work of professional perSoImeltraining;The thirdis to enhance thevisibility of social work pmfessional,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work indus姆.This p印er c01lects a11d collates tlle infoHn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sthesis of social work through 1iterature research,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Thisp印er expatiates on tlle deVelopment of social、Vork in H uniVersity and a11alyzes thetrend ofme topic ofH m萄or professional sociaJ work mesis.This paper aIlalyzes aIld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the selection of the mastef.s degreethesis of Hm匈or professional socie够,aJld finds out t11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opicselection of the thesis and puts fo】.、眦d the correSponding couIlte珊easures aIldsuggestions soaS to enable the post铲aduates ofsocial、vork to i衄oVateⅡle thesis aIldbmaden me research Areas,improve the 1evel of writing,a11d eIlllallce the abili够towriteWith the i11crease of the nuIIlber of postgraduates in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menumber of master’s degree thesis in social work has also increased.HoweVer,thequali够of social work has showna decreaSing n.end.Social work is a new professional,IⅡ万方数据
in m锄【y areas of research haVe not been excavated,so graduate students inw西ting papers tend to be limited,the book of knowledgein the real world can not bereally used.It is impracticalto use the theory to explain whatwill happen or what ishappeIling,aIld it is umealistic to use the case that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reVeriedoes not occur and will not be recognized by也e socie够.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some professional gmiluate students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aper,the t叩ic of thep印er has not been seriously thought,but in the sch001’s u唱ing,hastily selectedtopics;In the topic of tlle t11esis,there will often be a general phenomenon,aphenomenon or predic锄ent in a region,and the researcher tends to exaggerate it intotlle、)vhole socie哆.加1d the innovationof the thesis is poor.In order to complete thetaSk of the school,maI】Ly researchers tend to have t11e s锄e eVent or problem,觚dthefollow.up phenomenon is more serious-At the s砌e time,some researchers’廿lesistheoU knowledge is 1acking,aJld the gap between topic selectiona11d pr9fessionalkno、vledge is big.The reason whythe topic of tllis issue appears,t11e main reasonis:From a macro perspective,the researchers do not consider me couIl仃y in me socialwork of the policy a11d so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From the pon of Viewof View,the researchers can not丘om t11e professional poim ofView of the region’s economicaJld social development to mal(e a11 accurate renection;From a micro perSpectiVe,theresearcherfs instructor did not work hard in me paper;The researchers’own academica11d cuIturallevelis low,aJld these f.actors have imponaIlt influence on the topicselec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够of social work,the state should stIengtllenthe 1egaJ nonIls,p01icy guidallce,aIld prorn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ⅣorkinduSt巧;Local gove砌mems should speed up regional economic aIld socialdeVelopment and expaIld the dema|1dfor social work services.Atthe s啪e time,thesocie锣call respond to the call ofthe State aIld actiVely cooperate wim me natio越policies t0 promote the developmemof social work industry.Colleges aIld uniVersitiesshould iII】【plemen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accelerate the pace of highereducation refoml,optimize the砌ning mode of social work perSonnel,adjust thesocial work curricul啪,s臼『eng仕Ien the guidallce of practical operatiOn,promote socialwork education development a11d gro谢h;Master tutor should stren垂hen the sense ofTV万方数据
responsibili够,eamestly take on me sociaI、vork of graduate students i11 theacademic guidance responsibilit),to guide student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quali哆of the topic selection;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should actiVely1eanl the social worl(theo巧knowledge,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promote their own culturalleVel,During me study period,we should focus oncuItiVating interest,improVe the leVel of seIfcultiVation,strengmen me吼derstalldingof professiollal knowledge a11d眦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l(110wledge of social、∞rk,f.锄iliar witll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aIld integratethe foreign culture in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锄ong;In reamngeXtracurricular books c肌leanl仔om the cro、vd,leaHl f如m each other,theconVergence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openup new areas.In short,through the studyof the topic of social、vork professionalthesi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unt巧,socie哆,uniVersities,mentors and studems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ten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cial work perso衄el蛔ining洒order to be仕er serve thesocial needs.1(eyword:
socialworb professlonal maste”academlcd issertatiOn;selectiOn Of dlssertatiOn tOpicsV万方数据
目 录第一章导论⋯⋯⋯⋯⋯⋯⋯⋯⋯⋯⋯⋯⋯⋯⋯⋯⋯⋯⋯⋯⋯⋯⋯⋯⋯⋯⋯⋯⋯l一、研究意义⋯⋯⋯⋯⋯⋯⋯⋯⋯⋯⋯⋯⋯⋯⋯⋯⋯⋯⋯⋯⋯⋯⋯⋯⋯⋯.1二、文献综述⋯⋯⋯⋯⋯⋯⋯⋯⋯⋯⋯⋯⋯⋯⋯⋯⋯⋯⋯⋯⋯⋯⋯⋯⋯⋯.2三、相关概念⋯⋯⋯⋯⋯⋯⋯⋯⋯⋯⋯⋯⋯⋯⋯⋯⋯⋯⋯⋯⋯⋯⋯⋯⋯⋯.3四、研究方法⋯⋯⋯⋯⋯⋯⋯⋯⋯⋯⋯⋯⋯⋯⋯⋯⋯⋯⋯⋯⋯⋯⋯⋯⋯⋯6第二章H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7一、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中国发展进程⋯⋯⋯⋯⋯⋯⋯⋯⋯⋯⋯.7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H大学的发展⋯⋯⋯⋯⋯⋯⋯⋯⋯⋯⋯.7三、H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篇二: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报告是写作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很多毕业生都接受了论文写作方法的训练,不缺乏开题报告的相关知识,但是真正让人满意的开题报告并不多,本文将在这里为同学们分享一篇优秀的“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视域下儿童福利指数的效用研究
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对国外儿童福利指数相关研究的梳理,理清儿童福利指数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国外研究者提出或已解决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具体背景,总结一些我国在进行儿童福利指数指标构建以及指数测算的实际操作时可借鉴的地方。
第二,由于各国的政策背景不同,相关的一些社会调查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论是儿童福利指数的指标选择还是指数的测算方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背景,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总结国外关于儿童福利指数测算经验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对我国各省份儿童福利指数指标影响因素的研究及指数的尝试性测算,进一步了解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不同地区儿童群体的总体生活状况,衡量近年来有关儿童福利政策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儿童福利提供基础性的参考,并能够为提高儿童福利指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第三,由于国内关于福利指数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研究作为尝试性研究,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同时也是对我国大型社会调查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及性作分析,同时对社会调查的数据使用作深入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并不是着重衡量中国儿童福利的具体指标,而是汲取其他国家指数所用指标类型的经验,尝试通过比较发掘可用于中国多维度指数指标数据的可用性,因为有些方面的指标如健康指标的衡量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 CFPS 调查样本可以对国内各省份的儿童福利指数进行排名,了解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从而发现儿童在哪些方面的发展还有所欠缺,并通过采取措施满足这些需求,提升各省份儿童福利指数。
其次,儿童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国家新兴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儿童的身心健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所以儿童福利指数是一个衡量经济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儿童福利指数的测算,可以反映出各省份经济社会是否良性运行?最后,通过研究分析各省份儿童的福利指数有助于更好地探究形成福利指数的原因有哪些,找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切实的意义。”
2、 理论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儿童福利指数可以对儿童的生活各个层面进行全面评估,不会像 GDP 指
标那样仅从经济层面评测。特别是,可以在包括个人发展和主观感受等精神层面上评价个体的生活质量,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进步的程度。其次,有利于对福利指数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尽管现在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不同方向的探索,制定了很多有价值的福利指数测量标准,但是整体上还属于初期研究,构建一套科学的福利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福利指数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数据和参考。
二、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各章节的具体安排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以及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以及对主要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研究综述。本章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是对现有国内外儿童福利指数研究体系进行梳理,同时归纳了福利指数的测量方法,为下面测算分析打下基础,最后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研究。
第三章,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本章对使用的样本进行详细叙述,对整个研究设计进行了说明,最后是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伦理。
第四章,儿童福利指数的测算。本章开始对儿童福利指数指标构建的影响因素作了全面分析,接着参照国外在此方面比较成熟的一项研究中的指标体系,结合我国 CFPS 调查中的相关指标,构建了一套我国儿童福利指数指标,其次通过梳理国外比较常用的几种测算方法,选择了一种比较适于我国儿童福利指数测算的算法,通过计算,得出我国各省份儿童福利指数,最后对该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指出了研究的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及定量测算
首先是相关研究、文件整理阶。通过梳理国内外学术研究、政策文件、会议公报、统计年鉴等资料,归纳并分析了儿童福利指标的发展脉络、结构层次以及维度范畴等,为下一步完成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奠定基础,在此期间,着重分析比较成熟的几项相关研究,对其指数指标的构建过程及指标的测算过程进行重点分析,并以此结合我国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从中择取一项较为相近以及适于我国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来进行重点剖析与借鉴。其次,对 CFPS 中 2016 年少儿问卷(0-15 岁)中与儿童福利相关的指标进行筛选整理,并参考之前选取的一项研究中所涉及的维度,对我国 CFPS 数据库中的指标进行儿童福利指数指标的建构,此外,国外多数相关研究中提到了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因此本次研究中也引入了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数据。再次,所有二次数据使用 SPSS 25.0 进行样本整理,利用国际上主要的几种测算方式中的 CWI 测算方式,对我国各省儿童福利指数进行测算,最终得出各省儿童福利指数排名。
2、研究伦理
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遵循以下研究伦理:
(1)文献回顾阶段。认真阅读和记录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尽力客观评价和整理相关先行研究。
(2)研究框架设计阶段。独立完成研究,不抄袭和剽窃他人的成果,规范地完成研究的框架设计。
(3)数据的分析整理阶段。尊重原始数据的结果,不恶意篡改相关的研究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有关数据,保障数据整理过程中的可靠性。
(4)研究撰写阶段。不根据自己的想法添加、删除、整改对自己分析不利的信息,保障信息的完整性。
四、论文提纲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儿童福利的界定
2.1.2 儿童福利指数的概念界定
2.1.3 社会工作与儿童福利指数
2.2 关于儿童福利指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儿童福利指数的研究概述
2.2.2 国内关于儿童福利指数的研究概述
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内容分析及定量测算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伦理
4 儿童福利指数测算
4.1 儿童福利指数指标
4.1.1 儿童福利指数指标的影响因素
4.1.2 儿童福利指数指标的构建
4.2 儿童福利指数计算
4.2.1 计算公式及优缺点
4.2.2 我国儿童福利指数测算
4.3 CFPS 样本省份儿童福利指数计算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五、论文写作进度
1、20XX 年 X 月 XX 日 外文翻译
2、20XX 年 X 月 XX 日 文献综述
3、20XX 年 X 月 XX 日 撰写论文(第一稿)
4、20XX 年 X 月 XX 日 撰写论文(第二稿)
5、20XX 年 X 月 XX 日 撰写论文(第三稿)
6、20XX 年 X 月 XX 日 撰写论文(定稿)
7、20XX 年 X 月 XX 日 整理文档、准备答辩
8、20XX 年 X 月初论文答辩
六、论文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常晶晶.简论儿童福利和儿童福利政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1):1-6.
[2] 陆士桢 . 简论中国儿童福利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30-34.
[3] Bronfenbrenner U, Morris P A.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processes[J]. 1998.
[4] Andrews A B, Ben-Arieh A.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children"s well-being across the world[J]. Social Work, 1999, 44(2): 105-115.
[5] Davidson L, Rosenberg M, Moore K. Well-being and the future: Usingscience based knowledge to inform practice and policy [J].Bornstein, M, Davidson, L, Keyes, C, Moore, K and the Center forChild Wellbeing (eds), Well-being: Positive Development Across theLife Cours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Jersey, 2003.
from wenku.baidu.com sign 20210415210221
篇三: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社会工作学习心得 从学习个案工作到小组工作, 从接触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到了解学校社会工作, 从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到熟稔西方社会理论……在短短的两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 我从一个起初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已踏入专业领域的社工学生。虽说我现在还是个“未出茅庐”的在校学生, 对社工这一职业的认识还尚且肤浅, 但从大学学习的道路上一路走来, 知识在一点点积累, 技巧也在一步步提升, 同时对专业的认同也在慢慢地深化, 学习每门新的课程都为我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 为我的社工认知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本学期的“学校社会工作” 这门课程结束后, 我深刻了解到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学校专业服务, 是社会工作在学校领域的应用, 是一种助人活动, 是一种艺术。
学校社会工作以学校的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 以优势视角、 需要取向、 挖掘潜能为理念,由专职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学校辅导人员配合, 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 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社会服务, 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全新学校工作模式.
经国外近一百年的发展与完善, 这一模式己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并且随之而来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 与其他群体相比, 他们有着与独特的生理、 心理特点, 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虽然是生命力旺盛, 但也很脆弱, 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心理发展还未成熟, 需要成人世界的关爱和保护。
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有重要的作用, 也有利于学校、 家庭、 社区的发展。
对学生来说有以下功能:
1、 促进学生学业的建设功能, 2、 学生基本权益的保护功能, 3、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功能, 4、 学生身心障碍的预防功能, 5、 学生偏差行为的校正功能, 6、学生支持资源的连接功能, 7、 促进学生成长的发展功能。
对于学校、 家庭、 社区有以下功能:
1、 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进学校实现民主和公正, 建立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2、 增强家庭的对子女的教养功能, 促进学生家庭关系的和谐, 3、 减少青少年在社区的不良行为, 消除社区的安全隐患, 增进社区和学校的联系和合作。
一、了解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走出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道路。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 它从产生、 发展到成熟经历了访问教师时期、 传统临床工作时期、 学校社区变迁时期以及多元化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之后, 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各种方式进
行学校社会工作实践, 一些亚洲国家也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20世纪20年代,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实践, 60年代在香港、 台湾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也出现过,
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
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是相关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
时至2002年,
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
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
再次揭开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经历了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多元化 (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工作体系)
学生工作阶段和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教育” 的路径, 中国走的是适合中国的先教育后实务的发展道路, 以高校-民间机构合作推进模式、 政府推进模式、政府——民间机构合作推进模式以及高校——学术组织——政府——民间机构——企业联合推进模式。
中国以西方的经验学习总结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二、 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更好的指导实践。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 其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业化的社工理论是社工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的基础, 帮助社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行为过程, 确定问题的性质, 明确工作目标。
课程学习中主要从社会学、 心理学、 教育学的角度对与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进行介绍, 并且分析了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涉及到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等社会学的反面, 社会学主要从偏差行为理论、 角色理论、 参考群体理论以及符合互动论给予学校社会工作以启示。
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本身的目的是协助心理和社会适应欠佳的学生发展健全的社会化人格, 因此在心理学理论中又主要介绍了与学校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三个方面。
另外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因此说到学校社会工作必然涉及到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如教育目的论、 教育过程论和教育结构论。学校社会工作需要在多元的理论中去粗取精, 精益求精, 寻找出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多元化理论基础, 更好的指导实践。
三、 熟知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 为解决学生的问题提供清晰可用的思考方式和指引。
美国社会工作学者艾德森(Alderson)
整理相关理论模式, 提出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1)
传统临床模式 (Traditional clinical model)
传统临床模式是根据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社会理论、 自我心理学、 个案工作与方法论,其工作焦点是社会关系、 社会能力失调, 情绪失调、 情绪困扰的学生。
工作目标是帮助那些学生能有较佳的社会功能与有效的情绪管理。
此模式认为学生情绪与心理问题的来源是来自于其家庭, 尤其是其亲子间的互动问题。
学校社工主要的工作任务与活动, 是对学生与其父母亲进行个案工作, 有时也使用团体工作, 或把整个家庭当成一个工作团体, 发挥其联结者的角色, 串联沟通学生、 父母亲与学校人员(包括教师)。
(2)
学校变迁模式
(School-change model)
学校变迁模式的工作焦点是学校的环境本身, 特别是学校的规范、 规定与情况。
目标是要改变学校不适当与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 此模式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学校本身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 学校社工常以团体工作的方式直接与学生谈话接触, 以个别或团体工作方式与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咨询活动。
(3)
社区学校模式 (School community model)
社区学校模式是基于社区、 学校连结概念与沟通理论, 其工作的焦点是文化失利与被剥削的社区, 其工作的目标是要发展对社区的了解与支持, 发展学校的方案去帮助贫困与文化失利家庭的学生。
因此学校工作的目标体系是社区与学校, 他们扮演调停者、 倡导者与外展服务者的角色, 投入学区里的活动, 促使学区居民能问问题, 提出他们所关切的议题, 帮助学校与居民相互了解与信赖, 鼓励学区里的居民、 学生们的家长, 投入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与方案。
(4)
社会互动模式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
社会互动模式是基于系统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与沟通理论。
本模式认为, 问题的来源,是学生与解决其问题间的各个系统间的互动发生困难, 而无法得到信赖与帮助。
因此, 学校社工的任务与活动, 主要是找出并强调双方的共同性, 建立彼此的目标, 改善与协助双方的沟通, 建立互助系统, 以直接服务方式, 经个案、 团体与社区工作技巧, 达成工作目标。
一、
我的感悟和思考 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在开展的十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近年来,
社工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重视。
在社区、 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社会工作渐入佳境,
但是,
学校社会工作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专业的社工在学校难觅踪迹。
学校的心理辅导体系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初成体系,
学校社会工作似乎根本还未成为人们的一般观念。
我国在推
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障碍。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真正的建构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寻求政府支持, 加大宣传力度, 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积极探索发展道路, 通过部分试点学校进行推广, 主动争取社会各界认可。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 是社会工作者提供青少年服务的重要载体。
通过驻校服务, 学校社工可以深入且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 从而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服务, 避免因为延误或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错过了助人的最佳时机。
综观世界各地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结合我国本土的教育体制, 可以看到学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关乎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因此建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刻不容缓。
篇四: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论文 选题 说明该选题表是某重点大学多名在校教师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的总结,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写作论文。另外,在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以及论文答辩等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请仔细看这些题目,看几个后你就会有所收获。这些题目写作以及答辩都比较容易!!二、 论文参考题目1.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2.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3.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4.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5.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6.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7.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8.暴力对儿童的影响9.个人人格对社会的影响10.代写论文抠抠 舞衣衣漆久吧漆久叁11.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12.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3.网络时代怎样保护青少年14.我国妇女工作的历史进程研究15.试析研究社会问题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有何重大意义16.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7.中外治理失业问题的对策比较与借鉴18.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19.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研究20.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21.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22.困难人群实证研究23.中等收入者实证研究24.流动人口实证研究25.空巢家庭实证研究26.下岗职工再就业意愿调查报告27.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8.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调查报告29.城市移民的适应性及社工专业介入30.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团体、社区任选其一)的绩效评估指标研究31.社工督导方法研究32.现代企业制度与社工的有效介入33.我国工会制度的重建与发达国家工会的特点34.社区矫治方法研究35.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及对策研究36.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37.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及其对弱势群体的意义38.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重建39.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介入40.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41.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42.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43.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44.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45.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46.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47.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48.青少年网络人及交往中的信任问题研究49.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50.网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及对策研究51.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52.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及其对弱势群体的意义53.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重建54.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介入55.如何搞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56.社会转型时期与农村社区服务57.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与服务58.居民参与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59.社会职能分化与社区发展60.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61.城市低保福利依赖与反依赖研究6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评析。6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64.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络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65.加快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66.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的系统化与现代化67.加强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创新68.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69.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关系探索70.社工在我国的地位及其原因71.浅析社会工作实践应注意的问题7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理论与方法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借鉴73.社会工作与中国特色的民政工作74.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75.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76.中国个案社会工作本土化思考77.如何实现中国团体社会工作的本土化78.团体社会工作目前在我国应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79.谈谈在团体工作后期团体工作员的介入方法与技巧80.试析团体社会工作的意义81.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82.影响女性吸毒者戒毒的社会家庭心理生理诸因素分析83.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84.暴力对儿童的影响85.个人人格对社会的影响86.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87.网络时代怎样保护青少年88.我国妇女工作的历史进程研究89.试析研究社会问题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有何重大意义90.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91.中外治理失业问题的对策比较与借鉴92.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9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研究94.下岗职工再就业意愿调查报告95.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96.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97.城市移民的适应性及社工专业介入98.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团体社区任选其一)的绩效评估指标研究99.社工督导方法研究100.现代企业制度与社工的有效介入101.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会工作102.我国工会制度的重建与发达国家工会的特点103.与案主有效沟通策略研究104.社区矫治方法研究105.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及对策研究106.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107.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及其对弱势群体的意义
108.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重建109.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介入110.加强文明社区创建工作111.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112.社会转型时期与社区服务113.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与服务114.我国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15.市场经济对我国社区建设的作用116.居民参与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117.社区民主应注意的问题118.我国社区和西方国家社区的异同119.社会职能分化与社区发展120.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121.城市低保福利依赖与反依赖研究12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评析12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24.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125.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126.中国养老模式探讨12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原则128.论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129.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130.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评价131.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主要模式132.论家庭与社会保障133.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134.农村社会福利政策研究135.福利制度的基本模式与中国的政策选择136.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福利研究
137.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138.关于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139.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140.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141.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42.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143.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社会救助工作思考144.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145.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146.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147.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福利研究148.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企业的公益效率149.我国民间组织的特点与作用150.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民间组织151.贫困大学生的几个显著心理特征152.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材关系浅析153.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建设研究154.农村社区建设相关问题研究155.城市/农村社区民主建设研究156.城市化进程中的生育政策取向研究157.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158.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59.农地制度与城市化160.城市化与农民工流动的理论分析161.城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162.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163.农村留守老人与孩子的生活与心理问题164.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165.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
166.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167.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智健康的影响168.计划生育政策与和谐社会建设169.人口老龄化对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170.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姻情况调查研究171.人口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研究172.非正式制度与组织发展研究173.社会组织内的权利结构分析174.社区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研究175.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176.城市化背景下的社区服务模式变迁研究177.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社区自治的比较研究178.网络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研究179.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实证研究180.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181.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182.个案管理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183.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184.校园学生文化现状调查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185.大学学校社会工作需求的实证研究186.大学教育本质研究:社会工作学的视角187.网络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方法革新的188.社会工作在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189.司法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与分工190.二本院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之思考:学生视角191.社会工作课程对学生自我成长的价值与影响:一种质性研究192.大学生就业困惑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193.论文辅导老师企鹅 五衣衣七久吧七久叁194.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
195.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196.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问题研究197.生育保险问题研究198.工伤保险问题研究199.后婚恋观调查200.社会工作在家庭问题中的介入201.社会变迁与家庭生活-----以本人家庭为例202.老年婚姻问题调查与研究203.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204.空巢家庭状况与研究205.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研究206.养老机构状况调查207.社会工作价值观冲突与对策研究208.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209.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戒毒工作中的经验与分析210.医疗社会工作的个案研究211.我国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与对策212.中外医疗社会工作比较研究213.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篇五: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007 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1、 古典社会学家理论学说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 2、 关于权力的社会学研究 3、关于冲突的社会学研究 4、
关于社会学理论的新综合趋势 5、
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范式之辩 6、 当代社会学理论流派的流变 7、 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
8、 论助人自助
9、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
10、 加快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11、 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的系统化与现代化
12、 加强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创新
13、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
14、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关系探索
15、 论人的社会化
16、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地位及其原因
17、 浅析社会工作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18、 社会工作与中国特色的民政工作 19、 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及其适用人群、 适用领域的分析 20、 小组社会工作的优势及其适用人群、 适用领域的分析 21、 社会工作实务中, 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区别与结合 22、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方面的作用及其实施 23、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24、 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
25、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本土化思考 26、 个案社会工作理论模式(选择其一) 研究
27、 如何实现中国团体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28、 团体社会工作目前在我国应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9、 谈谈在团体工作后期团体工作员的介入方法与技巧
30、 试析团体社会工作的意义
31、 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 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
32、 社会工作实务(个案、 团体、 社区任选其一) 的绩效评估指标研究
33、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浅析 34、
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研究 35、 工会组织与社会工作 36、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37、 妇联组织与社会工作 38、 民政部门与社会工作 39、 人民调解制度与社会工作 40、 学校教育管理中, 个案方法与小组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 社会保障 41、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42、 城市低保福利依赖与反依赖研究 4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评析。
44、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5、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46、 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47、 中国养老模式探讨 48、 论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49、 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 5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51、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评价。
52、 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主要模式 53、 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 54、 农村社会福利政策研究 55、 福利制度的基本模式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56、 论家庭与社会保障
57、 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福利研究 58、 关于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 59、 城市” 低保” 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60、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
61、 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62、 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63、 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社会救助工作思考 64、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65、 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 社会、 家庭责任解析 66、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67、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沿革及对中国的启迪 68、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研究 69、 当代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 70、 当代中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构建 71、 公平还是效率: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选择与思考 72、 银色浪潮的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73、 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地位与角色 74、 老年养老方式多元化及其社会支持网络 75、 当代中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76、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77、 中外治理失业问题的对策比较与借鉴
7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研究
79、 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80、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81、
社会救助体系与居民社会救助观念现状分析 82、 “空巢” 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83、 我国城市低收入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及对策 84、
城市家庭结构变化与老年人养老社会化 85、 老龄化社会与老年商品的产业化 86、 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功能的适应性配置 87、 论私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调查分析
88、 独居老人休闲生活之状况调查
三、 社区建设与发展:
89、 城市社区的功能
90、 城市社区建设
91、 城市社区发展
9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93、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94、 城市社区规划
95、 城市社区组织
96、 城市社区居民自制性组织
97、 城市社区志愿组织 98、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公司
99、 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100、 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101、 城市社区治安问题
102、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问题
103、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104、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05、 城市社区教育
106、 某个市开发区社区建设调查
107、 某个市某个街社区建设调查
108、 某个镇社区建设调查
109、 谈业委会、 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三者关系
110、 社区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111、 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与促进机制。
112、 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
113、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及其对弱势群体的意义
114、 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重建
115、 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116、 如何搞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117、 社会转型时期与农村社区服务
118、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与服务
119、 居民参与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120、 社会职能分化与社区发展 121、 心理咨询技巧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122、 社区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及困境研究 123、 社区归属感调查研究
四、 社会问题 124、 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发展
125、 城市拆迁中的“钉子户” 问题 126、 城市移民的适应性及社工专业介入
127、 吸毒人群现状调查 128、 社区服刑人员构成状况调查 129、 残疾人生活状况调查 130、 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131、 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134、 困难人群实证研究
135、 中等收入者实证研究
136、 流动人口实证研究
137、 下岗职工再就业意愿调查报告
五、 女性与家庭方面
138、 影响女性吸毒者戒毒的社会、 家庭、 心理、 生理诸因素分析
139、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 140、 我国妇女工作的历史进程研究
141、 空巢家庭实证研究
142、 家庭社会学研究 143、 传统孝文化与家庭代际和谐 144、 妇女在社区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145、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问题研究 146、
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147、
婚姻家庭变革与婚姻质量评估 148、 当代中国离婚问题研究 149、
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50、 妇女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15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特色研究 152、 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153、 婚姻家庭变革与婚姻质量评估研究 154、 当代中国离婚的复杂性研究 155、 现代社会中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与作用研究 156、 女性“空巢” 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婚姻状况研究 157、 老年妇女再婚现状及困境研究 158、 婚姻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研究 159、
和谐家庭建设中的新问题与新思路研究 160、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161、 家庭暴力调查分析
六、 青少年社会问题 162、 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163、 个人人格对社会的影响
164、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
165、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66、 网络时代怎样保护青少年
167、 偶像崇拜与青少年认同调查分析
168、 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调查分析。
169、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170、 高校毕业生社会角色的调查分析。
171、 弱智儿童的教育探讨。
172、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探讨。
173、 当代中国青年人的社会学研究 174、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与改革问题 175、 中国青少年法律保护的历史与现状 176、
“街角” 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问题研究 177、 针对网络成瘾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介入 178、
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优势 179、
针对特殊学生(如残疾学生、 特困家庭学生、 问题学生、 危机学生 180、 运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介入 181、 某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工作前景分析 182、 贫困大学生的几个显著心理特征 183、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关系浅析 184、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分析 185、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迁初探 186、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187、 当代女大学生心理特点 188、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89、 青少年吸毒问题研究 190、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
七、 农村社会问题及发展研究:
19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
192、 农村社会优抚政策研究
193、 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
194、 乡 村社会的礼物流动与人际关系。
195、 民间宗教信仰与当代农村。
196、 当代农村权力结构分析。
197、 农民市民化问题。
198、 外来工的工伤保险研究
199、 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200、 家族与现代农村
201、 农村社区服务
202、 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203、 当代中国城乡 二元化结构分析 204、 城市民工群体的就业与社会地位的调查研究
八、 社会状况与社会组织 205、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06、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 207、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分析 208、 社会舆论与社会风向对当代中国社会政策选择的影响 209、 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学分析 210、 现代企业制度与社工的有效介入
211、 我国工会制度的重建与发达国家工会的特点
212、 我国民间组织的特点与作用 213、 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企业的公益效率 214、 非官非民、 亦官亦民——中国非营利组织的” 官民二重
九、 残疾人社会工作:
215、
社会工作者如何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216、
残疾人家庭社会工作探讨。
217、
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探讨。
218、
残疾人学校社会工作探讨。
219、
残疾人医疗社会工作探讨。
220、
残疾人就业研究。
221、
残疾人教育研究。
222、
残疾人康复研究。
223、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
224、 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
篇六: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质 论 文 硕博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社区』1/86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学生姓名:崇
琳 指导教师:刘渝琳 教授 学位类别:社会工作硕士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 O 一六年三月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2/86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3/86
Study on Social Work Students` Specialty Identity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ongqing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By
Chong Lin
Supervised by Prof. Liu Yulin Specialty :
Master of Social Work
College of Public Affair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rch 2016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4/86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5/86
中文摘要
I
摘
要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是其对专业知识认知上的了解、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内在行为倾向和外在行为效果的动态过程。其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在专业学习和今后职业选择都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划,也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专业认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但是,针对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参阅现有文献资料,使用 UML 建模技术与层次分析法构造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反映重庆市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真实水平,并对其专业认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论如下:
①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主要由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三维度体现; ② 重庆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位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自愿选择专业群体和非自愿选择群体会表现出差异的专业认同水平。
③ 积极的师生联系与同学友谊、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态度、专业前沿发展的学习以及政府颁布的专业发展支持政策都会对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 ④ 社会工作专业在内陆发展的尴尬状况、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薪资水平以及社会群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低认同则会降低社会工作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
针对高校提高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则提出以下建议:
① 建立、完善专业图书馆,鼓励学生成立专业社团,提高专业知识可获得性;另外,利用社交网络资源,推荐优秀社工网站及公众号,促进学生碎片化学习。
② 研究生阶段课程应增设融合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成体系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可转移专业技能。
③ 高校应规范、完善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习制度,探索有效的督导制度,推动高校与机构间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提高专业实习效能。
④ 通过专业导入教育方式,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小组工作,帮助解决研究生新生普遍存在的新环境融入问题及缺乏专业发展目标、空虚度日的问题。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社会工作和社工角色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价值认同。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小组工作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6/8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7/86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The specialty identity of students majored in social work is a dynamic process, including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 positive inherent behavior tendency and external behavior, which has an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mental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on specialty identity will contribut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have carried extensive discuss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like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while few studied on the specialty identity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Therefore,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study use UML modeling technology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n 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to reflect the real level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Chongqing. Results are following: ① The structure of specialty identity includes specialty cognition, specialty conduction and involvement; ② Social Work students in Chongqing show intermediate specialty identity degree,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ecialty identity degree and its dimensions among gender, grade and specialty will. ③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meets the need of belongings. Teacher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glorious prospects and policy support are all inspiring, which will b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ocial Work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④ The embarrass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is specialty and social worker, the low society recognition would bring students a bleak prospects, and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is paper also brought out some advice for college to improve Social Work students` specialty identity. ①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library construction, encouraging starting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nd making online education a trend to make full use of students` time segment.
② Integrated course should be offered in Master Degree, to help students build a reasonable framework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8/8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skills.
③ To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effect, the effective practice system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nd it`s necessary to promot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nd institutions of social work to form a relatively stable training base. ④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se can be used as a carrier to help students adapt to new surroundings quickly and improve specialty identity by implementing Group Work.
Keywords:Social Work,
Specialty
identity, Group
Work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9/86
目
录 V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1
绪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
................................................................................................................................ 1 1.2 研究意义
................................................................................................................................... 2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3 2.1 专业认同及其相关概念
............................................................................................................ 3 2.2 专业认同相关研究
.................................................................................................................... 5 2.3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相关研究
................................................................................................... 5 2.4 文献评述
................................................................................................................................... 8 3
研究设计
................................................................................................................................. 9 3.1 研究目的
................................................................................................................................... 9 3.2 研究内容
................................................................................................................................... 9 3.3 研究假设
................................................................................................................................... 9 3.4 研究方法
................................................................................................................................... 9 3.5 研究思路
................................................................................................................................. 10 4 研究一:专业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1 4.1 专业认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11 4.1.1 指标选取及量化 ............................................................................................................. 11 4.1.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建立及检验方法 ......................................................................... 12 4.2 基于 UML 的专业认同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
............................................................... 13 4.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13 4.2.2 专业认同研究体系用例建模 ......................................................................................... 15 4.2.3 专业认同评价体系静态类建模 ..................................................................................... 20 4.2.4 建立专业认同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 23 4.2.5 专业认同评价指数的确定 ............................................................................................. 26 5 研究二: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现状
................................................................... 31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5.1.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 31 5.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 5.2 问卷调查主要发现
.................................................................................................................. 32 万方数据『毕业论文社区』10/8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
5.2.1 样本描述 .......................................................................................................................... 32 5.2.2 专业认同总体分析 ......................................................................................................... 33 5.2.3 专业认同特征性分析 ..................................................................................................... 39 5.2.4 影响因素研究 ................................................................................................................. 42 5.3 本章小结
............................................................................................................
篇七: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生受压迫同性恋群体现状的分析与对策——基于反歧视与反压迫视角
沈阳工程学院 政治法律系 孙志鹏
[摘要]
同性恋群体对于我们来讲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大多数性取向为异性的人无法理解同性性取向的选择, 熟悉又是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自古至今就有许多同性恋的现象, 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 同性恋也经历了 由“犯罪” 到“宽容” 的发展历程, 具有一定的历史的进步意义。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 心理、 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 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和异性恋一样, 同性恋属于人类正常恋爱的类型之一。每个群体都有自由选择幸福的权利, 无论是何种的性取向, 我们熟悉这样一句话:“我可以不认同你生活的方式, 但我愿意捍卫你不同于我的生活的权利。” 通常男、 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在最初意识到他们的性取向与社会规范不同的时候通常会感到恐惧、 异常和孤独, 特别是对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的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 这是很常见的。
并且由于家庭和居住环境的原因, 他们可能痛苦地挣扎在偏见和歧视当中。
在 2012 年 5· 17 国际不再恐同日到来之际,第一份中国版性少数群体的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应声出炉。
调查显示, 77%的受访者曾遭遇 17 类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 甚至不乏暴力及性骚扰, 受欺凌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受到很大影响。
他们往往受到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歧视、 孤立甚至是压迫。
近年来有关他们的自杀现象比比皆是, 同时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逐年递增。
社会工作着力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 为他们谋求福祉。同性恋群体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弱势与边缘群体, 不断地受到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工作专家的重视, 本文试图以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中的反歧视与反压迫理论为视角对该群体进行剖析并进行合理的赋权倡导, 以期提高社会对其的包容性, 将其正常化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提升生命的质量。
[关键词]
同性恋 边缘群体 反歧视与反压迫 赋权与倡导 大学是一个兼容并包的高级学府,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一定比例的同性恋群体。
如果按照同性性取向所占总体的比例来计算, 象牙塔中风华正茂的大学学子也有一定数量的同性恋学生。
有些人称他们为“大同”, 一般情况下, 他们不愿意暴露出自己异于常人的性取向, 以免遭受到歧视与孤立, 他们的爱情也处于地下状态, 并且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真实世界。
如果他们的这种性取向被外界发现后, 便会受到来自同学、 老师甚至是家人的奚落与打击。这种伤害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严重的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以及学习与生活。
社会工作理论当中的反歧视与反压迫视角可以作为分析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理论视角。
为他们构建新的话语权也是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毕竟他们是当今社会的弱势与边缘群体。
一、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一)
中国性少数群体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分析 2012 年 5 月, 第一份中国版性少数群体的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应声出炉。
调查显示, 77%的受访者曾遭遇 17 类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 甚至不乏暴力及性骚扰, 受欺凌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受到很大影响。
5 月 14 日, 由国内同
性恋社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荷兰大使馆进行, 公布了国内第一份校园内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欺凌现象调查报告。
这项调查由爱白文化教育中心、 北京同志中心和广州“同城” 在今年 4 月发起, 截至 5 月 6 日, 共 421 名初中生、 高中生、大学生及职业中学的学生参与了 此次在线调查。
调查显示, 77%的受访者曾遭遇到 17 类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
言语攻击最为普遍, 大约 44%表示有此类经历。
10%的受访者曾经遭受过来自同学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攻击, 如拳打脚踢、 掌掴拍打、 推撞绊倒、 拉扯头发等。
有 7. 6%受访者甚至遭受过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性骚扰, 如脱光衣服、 碰触隐私部位、 强拍裸照等。
校园欺凌对 59%的被调查者带来了 学业上的负面影响, 其中 3%的被调查者被迫辍学。
另外各种欺侮还对 63%的被调查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负面影响, 26%的被调查者有过酗酒、自残、 自杀以及因情绪压抑和陌生人发生性行为。
这些都是欺凌的“激进” 方式, 还存在许多更加隐性的方式——歧视、 孤立、言语上侮辱、 正当权益的压迫等等。
在此, 为了更好的运用专业的视角介入, 将这些“欺凌” 统称为歧视与压迫。
(二)、 香港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态度 香港中文大学(微博) 学生会与香港小童群益会性向无限计划, 曾就“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 问题在网上问卷调查, 发现 972 名受访大学生中, 7 成人跟同性恋者有过接触, 超过 9 成学生接受老师和同学是同性恋者。
另外, 超过 8 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同性恋在不同处境, 包括在中学、 大学和宗教聚会中受到严重的歧视。在受访者当中, 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基督徒大学生, 4 成 2 人表示, 支持性倾向歧视立法, 较反对的 2 成 6 人多。
另外, 虽然有 4 成 7 基督徒大学生反对同性婚姻,但亦有多达 3 成 2 人表示支持。
二、 当代中国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现状综述 (一)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从被认为是性犯罪,
到被冠以性变态的恶名,
再到被归为“性倒错” 的精神疾病,
直至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承认,
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同性恋者已经开始逐渐从隐蔽的社会角落走向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
关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社会语境,
在当前却仍是晦涩的。有人通过对校园同性恋群体的观察和研究, 指出:
校园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他们还与一些社会高危因素有关, 他们生活得并不快乐。
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隐蔽地生存着, 忍受着来自自身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 表面上看, 他们生活得很平静, 和我们一样, 并没有什么特别。
但其实, 他们内心非常压抑。
在这两种语境当中,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都以一种弱势的、无助的姿态出现, 这也恰恰代表了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担忧。
当越来越多的报道将大学生同性恋者同自杀、 爱滋病等字眼联系起来,
当社会的宏大叙事日益淹没了式微的个人话语,
隐藏在迷雾之后的真相似乎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同性恋群体互动的一个最主要的平台。
众多的同性恋网站、 社区、 聊天室和无数的同性恋 QQ 群在为中国的同性恋亚文化创造了 一个空前繁荣的景象的同时, 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同性恋者聚集到了 一起, 他们彼此慰藉, 寻找身体和心灵的安慰, 还有些人开始通过网络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迈出以同性恋身份走入社会的试探性的一步。
同时, 网络还成为了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结对子,
建立“假婚姻” 的桥梁。
应该说, 以契约的方式在并不具有感情基础的两个异性之间订立名义上的婚姻, 是同性恋群体应对中国强大的社会传统和道德压力的一种特殊的消极的抵抗方式。
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
另一方面又害怕让父母伤心,
害怕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
据调查发现, 男性同性恋者在受制于“传宗接代” 思维的婚姻方面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要比女性同性恋者更为重大。
有 4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是“一个特殊但并没有危害性的群体,
需要社会的特别关注” ,
另有 54%的被调查者则觉得他们“跟其他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
很正常” , 但是在被问及“您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普遍态度” 时, 仍然有高 58%的被调查者觉得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是“鄙视, 厌恶, 排斥” 的, 仅有 10%的被调查者认同社会的普遍态度是“宽容,
表示理解” 的。
(二)、 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 国内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认为, 同性恋不是犯罪, 不是疾病, 不是道德低下, 而是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性取向。
但同性恋确实是不符合生物本性的, 是违背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
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的、 道德的、 法律的、经济的、 疾病的问题, 有种种严重的后果。
同性恋者心理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常常处于不相容的状态, 这使他们经常地处于性的冲动、 追悔和苦恼的矛盾之中。
正因为同性恋者接受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异性恋的主流文化, 所以他们最共同弱点是自嘲、 自贬、 自病和自弱, 他们心情压抑, 心理困惑, 行为隐蔽, 不敢正视生活,直面人生。
张北川教授根据多年来一直对同性恋者进行的跟踪调查, 得出一组沉重的数据:
因为歧视, 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 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 同样是因为歧视, 21%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 受到异性恋者的伤害(包括当面侮辱、 殴打、 敲诈等) 。
这些焦虑和困惑使同性恋大学生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特别是影响学习, 个别人因此出现抑郁倾向,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三、 社会工作理论反歧视与反压迫视角的应用 (一)
反歧视与反压迫视角的理论简介 反压迫理论主要源于国外反种族歧视和女性主义带来的理论启示。
其他的反歧视思想还包括了同性恋的维权, 与身体残障、 精神疾病, 学习障碍等相关的理论, 以及老龄化的政治经济理论。
无论是反种族歧视和女性主义,
还是其他反歧视思想包括同性恋者、 身体残障者、 精神疾病者、 弱势群体者等问题相关的理论,
通常被认为涉及的是一种结构层面带有社会压迫性质的社会关系。
对于这部分人群进行干预和介入时, 社会工作任务就是从反歧视反压迫的价值取向出发,
贯彻社会公正和正义的精神,
消除显性或隐性的社会冲突, 促成阶层间、 群体间和谐融洽的共处关系。
歧视意味着将具有特定特征的个人或者群体区分开来, 其中既得权力者或优势一方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和既得利益而对相对弱势者采取压迫、 排挤等不合理手段, 使同等或相近条件下, 不同群体由于其所属群体不同, 获得的利益和遭遇存在迥异。
歧视可以表现为事实上的排挤, 也可以是精神和思想上的打压,
更体现为强势方对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操控和塑造。
反歧视与压迫视角作为一种实践模式也源于结构理论视角。
这里存在以下几个理论框架:
1、 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 2、 合法化边缘人群的声音; 3、 发展和反对性政治; 4、 重置社会工作; 5、 社工即街头知识分子。
(二)
反歧视与反压迫视角对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干预
1、 赋权:
在结构视角中, 社工促进同性恋案主增强权力, 支持其发现满足需要的各种可能条件。
社工要做的就是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并行使之。
社工与案
主要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 而非向案主提供专家意见。
2、 正常化:
让案主了解到他们的情景并非是特别的, 或者如某些话语体系所宣称的那样是病态的, 不正常的。
进一步说, 社工要跟案主确认, 这样的情形是另外的很多人所共有的, 他们可以通过与他人基础并一起努力实现改变, 对主流社会对于同性恋是否正常的一种建构的解构, 并且具有解放性意义。
3、 集体化:
这需要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形成一种集体的互助意识, 在受到压迫与歧视的基础上形成的。
社工要鼓励案主将自己的经验跟他人类似的经验联系起来。
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一些策略与模式, 可以经由集体力量进而推动更大范围的变化。
还有助于这些受压迫群体摆脱关于他们的问题和自身的个人化概念, 减少孤立感和建立人际关系。
4、 重新定义:
涉及的是帮助案主理解隐藏在他们个人问题背后的社会的压迫性结构。
它提供一种替代性的社会现实或问题的定义。
确认针对压制观点的替代性看法也可以让案主得以用新的方式看待情景境。
5、 倡导:
倡导对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干预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倡导可以促进更多人了解或理解这个特定人群的经验、 关怀和不满, 从而促进社会结构之中掌控权力的和资源的群体予以回应。
让“圈外人” 对大学生同性恋者有一个正常化的理解。
总之, 无论一个人的性倾向为何都应该予以包容。
无论一个人的性倾向为何,都应当在法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价值。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能够从专业的价值观去理解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处境, 特别是有些本身是同性性取向的社会工作者, 他们更多的致力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倡导行动, 也许不能让所有的同性恋学生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与理解, 但是最起码也应该努力消除不应有的歧视与压迫, 因为作为个体生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 需要得到关爱与支持; 作为独特性取向的大学生, 饱尝了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外界歧视压制的辛酸后, 有时已经变得脆弱无力, 好似需要进行骨髓移植的病患, 在摧毁了现有的骨髓后, 渴望得到新的能够带给他们二次生命的骨髓。
这些边缘群体自出生起便背负了社会、 文化、 制度所强加于他们的枷锁, 人不当该苦一辈子, 那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如果能够带给他们苦中一点甜,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以正常的角度来看待, 也许在未来, 当所谓的“同志” 或“拉拉” 可以勇敢地活在阳光下。
以生命的名义,希望同性恋大学生不要丧失生活与幸福的信念, 毕竟比起生命的意义, 这些都是微乎其微的。
坚强的走下去, 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参考文献]
[1]
《同性恋亚文化》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年 [2] 《性爱十年:
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
潘绥铭 社会...
篇八: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工作 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论文参考题目 1、 如何搞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2、 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3、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4、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5、 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社会救助工作思考 6、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 7、 防灾减灾领域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8、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工作的思考 9、 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10、 社工服务组织的发展与能力建设研究 11、 推动我国社工及其服务机构在社会服务中加强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12、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关系研究 13、 老龄化问题与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 14、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15、 个案工作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研究 16、 四川省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17、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18、 社会工作者预防职业耗竭与自我关怀策略研究 19、 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研究 20、 学校社会工作与贫困生救助体系研究 21、 中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辖各侧面)困境与对策分析 22、 社区发展与居民能力建设
23、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分析 24、 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另类模式探究 25、 从“小额信贷”到“公平贸易”——“输血式”扶贫模式的渐进路径 26、 (××地方)(老年/青少年/儿童/妇女)社会工作现状的调查 27、 (××地方)农村留守儿童需求的调查 28、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行为偏差青少年的研究 29、 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人际关系)的研究 30、 当代贫困大学生(学习现况/消费行为/业余兼职/自选某侧面)的调查研究 31、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需求的调查 3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调查 33、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 34、 ××农村少数民族社区民族互动关系的研究 35、 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的关系研究 36、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反贫困研究 37、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38、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39、 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性别分工研究 40、 ××视角下小组工作的介入研究
篇九: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教育集团成教学院 社会工作概论 家庭社会工作摘要 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不同的社会工作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流派和不同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台湾学者徐震、林万亿认为家庭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应用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为增进家庭生活扩大家庭功能而对家庭所提供的服务与治疗。香港学者马丽庄在《家庭社会工作》一书中指出家庭社会工作就是指帮助求助的家庭发展并运用自身的及社会的资源增强家庭日常功能 改善家庭关系和解决家庭问题
政府和社会为改善家庭生活、 完善家庭功能所实施的服务。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与社会密不可分。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FAMILY SOCIAL WORK
ABSTRACT
What is family social work? Different social work scholars based on different theories and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a different definition. Taiwan scholar Xu Zhen, Lin trillion thinks, family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personnel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work the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 to promote the family life,
震旦教育集团成教学院 社会工作概论 expand the family function, and to the family with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treatment. Hongkong scholar Ma Lizhuang in" social work" in one book points out, the family social work refers to help the family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of its own and social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family daily function, improved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solve the family problem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o improve family life, perfect family functions implemented by the service. The family is the basic unit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ety are inseparable。
Key words: family, social work, family social work
目录
一、绪论---------------------------------------------------------------------1 1 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1 2 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 1 3 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1 二、社会转向中的家庭变化 1.家庭结构--------------------------------------------------------------------- ----1 2.家庭功能--------------------------------------------------------------------------1
震旦教育集团成教学院 社会工作概论 3.家庭关系--------------------------------------------------------------------------1 4.社会转型期的婚姻家庭问题--------------------------------------------------1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1 四、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1 1 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家庭社会工作 一欧美家庭社会工作--------------------------------------------------------1 二中国港台地区家庭工作--------------------------------------------------1 2 中国内地的捷安特社会工作--------------------------------------------------1 一政府体制内的家庭工作--------------------------------------------------1 二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家庭工作-----------------------------------------1 三当今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1 五、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1.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是一个组织它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运作满足家庭及家庭成员间相互的需求从而也形成了该家庭成员间特定的互动模式。
系统的概念运用与家庭 有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从更深层面去认识家庭。
1
概念------------------------------------------------------------------------1 2
特点-----------------------------------------------------------------------1 2.家庭生命周期 1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划分----------------------------------------------1 2家庭生命周期个阶段的任务----------------------------------------------1 3.家庭沟通理论 1
概念------------------------------------------------------------------------1 2
特点------------------------------------------------------------------------1 4.家庭冲突理论 1
概念------------------------------------------------------------------------1 2
特点------------------------------------------------------------------------1 5.性别敏感的家庭社会工作 1
涵义------------------------------------------------------------------------1 2
特点------------------------------------------------------------------------1 六、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 1.社会工作方法在家庭中的应用 1个案工作应用与家庭--------------------------------------------------------1
2小组团体工作应用于家庭-------------------------------------------------1 3社区工作应用于家庭-------------------------------------------------------1 2.家庭治疗 1概念及流派--------------------------------------------------------------------1 2目标与范围--------------------------------------------------------------------1 七、参考文献 [1] 张文霞、朱冬亮著. 家庭社会工作[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周伟.浅析家庭文化及现代意义[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8):365 [3] 李晓蓉.家庭暴力对未成年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N].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03-08
震旦教育集团成教学院 社会工作概论 [4] 毕晓平.浅谈家庭暴力的危害、成因及相应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720 216 [5] 赵丹枫高欣.家庭暴力防治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9 158 [6] 陈志军.对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几点思考[N].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19 [7] 丁晓平.试论美国家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J].知识经济.201017 155 [8] 王君.家庭文化教育探析[J].人口学刊.199504 38 [9] 毛东升、李小金、姜亚民.略论美国家庭文化及其教育影响力[J].教育学术月刊.200901 101 [10]杜秀田.提高家庭文化建设之我见[J].硅谷.200917 213 [11]王喜录.试论文明家庭与成才的辩证关系[N].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6-01-17 [12] 李霞.新形势下如何把握“家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深度[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4294 [13] 李洪涛齐小玉.受害妇女的援助与辅导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 廖荣利.精神病理社会工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15] 彭怀真.婚姻与家庭.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16] 吴就君.家族治疗——理论与实务.台北大洋出版社1992
目录
。
一、绪论 1.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震旦教育集团成教学院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的道德准则公正、爱心、守信、奉献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有困难的贫的、弱的、病的、残的、惑的、心智失常的个人、家庭、社区、群体
社会工作的职责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政策维护受助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范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
社会工作的方法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工作等方法使受助群体和个人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障碍和困境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方法 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促进家庭功能强化家庭生活协助个人及家庭解决家庭关系及社会适应问题。
2 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家庭社会工作者、家庭以及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1为家庭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2社会工作的对象3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3 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1发展和得到信息的途径往往是从个人开始的2从家庭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个人、理解个人是家庭社会工作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角3家庭社会工作者与家庭建立的工作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和相互信任的。
整体家庭为取向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
家庭社会工作并非只是单一的帮助家庭中个别的成员或解决个别成员的困难而是因个别成员问题的发现介入到家庭 而问题的解决是以整体家庭为对象 即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具体而言从家庭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往往把个人的问题视为整个家庭的问题。就是说因为个人有了困难因此难以履行其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应该扮演的角色由此协助家庭重建的任务和重要性远远的超过出对个别的家庭成员的困难帮助如失业的父亲或重病的母亲其遭受的影响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家庭同时当个别成员有了问题时其原因可能是来自非功能性的家庭如一个离家逃学的青少年可能是非功能性家庭的受害者 因此家庭社会工作者要处理的不只是青少年个人 而是需要介入到整个家庭。
重视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联结
虽然家庭社会工作也采用“治疗”的诊断观点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但是它更加重视如何联结社区资源如何改善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帮助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
二、社会转向中的家庭变化 1.家庭结构 中国是注重伦理的国家中国人尤其注重家庭伦理。在人伦关系中血缘亲情尤为重要。从家庭成员的情感角度来说大家庭往往是以血缘亲情的伦理压抑夫妻之间的爱情为代价。随着社会的演进及观念的变化人们渴望打破大家庭的落后的伦理束缚给小家庭夫妻间之间的爱情以独立发展的空间小家庭简单便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普遍的向往。经济与社会发展使家庭规模小型化、简单化成为可能。当前家庭结构变化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没有婚姻的关系仅有血缘关系的单亲家庭、没有血缘关系只有婚姻关系的“丁克”家庭和空巢家庭及没有婚姻关系又没有血缘关系的独立门户的独身家庭。此外非婚姻关系的同居方式也正在蔓延。
2.家庭功能
震旦教育集团成教学院 社会工作概论 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功能主要表现在生育、 养育和生产等方面。
正因为这些无可替代的功能才使家庭至今占有独特的位置。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功能像社会转移 家庭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
与此相适应 传统家庭并不看重的家庭情爱功能、性爱功能及家庭的享受娱乐功能都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家庭功能从基本的生存型功能转向发展型功能预示着家庭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家庭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关系是一个等级性的伦理系统 家庭人伦纲常是封建社会等旧制度的基础。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法律上保证家庭成员不分性别、不分辈分在人格地位上一律平等。
在社会转型中 人们对两性情爱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
家庭关系感情化、平等化以成为中国家庭关系的主流。
4.社会转型期的婚姻家庭问题 社会转型期婚姻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 1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既发展了生产力也使不少人的身份地位、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经济杠杆在婚恋中的微妙调节作用逐渐显现。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1提供物质性的服务协助家庭生活有序运转 2提供法律及心理援助增强家庭的应变能力 3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家庭整体素质 四、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概述
关于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三类 临床式服务与具体式服务
1临床式服务包括咨询辅导、社会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如家庭关系咨询、婚姻辅导、教育方案、就业协助等等。
2具体式服务包括经济补助、住所、食物、信息提供等有形的服务等。
以家庭问题作为服务内容的区分
1夫妻关系紧张、离婚、分居、婚外恋。
2亲子关糸的障碍。
3单亲家庭。
4青少年离家出走或逃学逃夜。
5未婚妈妈或未婚怀孕。
6身体和智力障碍、慢性疾病、爱滋病患者。
7儿童虐待和疏忽。
8性虐待。
9婚姻暴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