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8篇

时间:2022-10-30 10:55:01 浏览量:

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8篇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XX区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XX区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XX市XX区农业委员会2018年12月31日 XX区产业扶贫工作,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8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8篇

篇一: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区 2018 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XX 区 2018 年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XX 市 XX 区农业委员会 2018 年 12 月 31 日

 XX 区产业扶贫工作,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扶贫水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贫困户依靠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XX 区贫困村数量共计 40 个,贫困户总数为 10084 户,贫困人口 24227 人。2020 年之前,计划产业脱贫户数 5200户,人口数 12755 人。其中,通过种植业脱贫 1100 户,2693人,通过养殖业脱贫 1000 户,2451 人,通过光伏脱贫 2900户,7110 人。

 XX 区扶持建设“蔬菜产业联合体”“花卉产业联合体”“旅游产业联合体”等 3 个贫困农户参与度高的优势特色产业联合体基地,最大限度吸纳贫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务工帮扶、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引导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蔬菜产业联合体扶贫项目计划在 XX 乡、XX 镇、XX 镇、XX 街道、XX 镇、XX 街道等乡镇实施,建设规模 50000 亩,流转贫困户土地3000 亩,总投资 26376.55 万元,可实现项目区内 4231 贫困

  户,共计 8842 贫困人员的脱贫致富;花卉产业联合体扶贫项目计划在 XXX 镇、XX 镇、XX 镇、XX 街道、XX 街道等乡镇街道实施,总投资 35412.3 万元,建设规模 50000 亩,可流转贫困户土地 1800 亩,实现项目区内 4313 贫困户,共计11354 贫困人员的脱贫致富;旅游联合体产业扶贫项目计划在 XX 镇、XX 镇、XX 街道、XX 镇、XX 街道、XX 镇等乡镇实施,建设规模 100 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 35476.74 万元,实现项目区内 2976 贫困户,共计 6225 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二、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组织实施到户项目。2018 年预算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 2000 万元(光伏除外),申报到户项目两批,共申报审批贫困户 4763 户,贫困人口 12679 人,下拨到户项目资金 1620.77 万元。其中:从事粮食产业的计 44 户、109人,种植面积 249 亩;从事蔬菜产业的计 556 户、1276 人,种植面积 1530 亩;从事畜牧产业的计 2130 户、5485 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的 246 户、644 人,存栏 2049 头;从事肉牛养殖的计 44 户、118 人,存栏 120 头;从事肉羊养殖的675 户、1800 人,存栏 3797 只;从事蛋禽养殖的 503 户、858 人,存栏 29112 只;从事肉禽养殖的计 626 户、1959 人,存栏 96830 只;从事水产养殖 29 户、78 人,渔业面积 144亩;从事水果种植的有 4 户、计 22 人,种植面积 8.5 亩;从事中药材种植的有 232 户、846 人,种植面积 688.95 亩;从事林业特色产业计 39 户、计 94 人。

  (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全区目前有 86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 2673 户,贫困人口 6201 人。

 (三)建立贫困户脱贫奖励机制。为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和决心,确保贫困人口有序脱贫,在全区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良好氛围,XX 区了建立贫困户脱贫奖励机制,对2018 年申请脱贫户每户奖励 1000 元,全区拨奖励资金 344.7万元,为顺利实现我区“十三五”脱贫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狠抓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全区已建设产业扶贫示范点 23 个,通过不同措施带动贫困户 1380 户,3353 贫困人口,做到有氛围,有阵地,有档案,其中有代表性的示范点有金牌实业、农之源、金绿地、乡里仁、金湖丰、雨辰、余亭等企业,通过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有力地推动全区产业扶贫工作开展。

 (五)编印技术资料。根据贫困户种养技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农委在做好科技包户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印了《种养业扶贫技术资料汇编》、《XX 区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名录》和《XX 区特色种养业扶贫产业“菜单”参考手册》,共印刷了 20000 多册,发放到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长、镇村干部手中,用于指导贫困户发展种养业。

 (六)发放项目明白卡。为让贫困户充分了解产业扶贫项目申报程序,除了在全区 23 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宣传栏里

  宣传我区扶贫产业发展项目、补助标准和到户项目申报流程图,还专门印刷了 10000 多份《XX 区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明白卡》,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共贫困户申报产业项目时参考。

 (七)鼓励金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颍淮农商行、农业银行 XX 支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扶贫贷款支持,按每吸纳 1 户贫困户给予10 万元以内的贷款授信额度发放贷款。截止目前,共计对790 户贫困户进行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资金 4390 万元)。

 (八)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目前,已培训贫困户1650 人次,培训新型经营主体 175 人,培训包村干部 86 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带动贫困户 310 户、计 744 人。

 (九)大力扶持扶贫车间建设。在全区建设 36 个扶贫车间,用于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每个扶贫车间建设面积不低于 800 平方米,每个投资 65-70 万元,目前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建设中。

 三、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且贫困户中存有等靠思想者居多,个别地方产业扶贫工作较为被动。

 (二)镇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镇村干部怕担责、怕出事、怕闹矛盾,思想上抵触,行动迟缓,主动性不强。

 (三)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很多需要发展资金的农

  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没有享受到扶贫贴息贷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一)开展培训工作,扶贫首先扶智治愚。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在向贫困户“输血”的同时更重视“造血”,注重给贫困户扶精神、扶智力、扶技术,由“短期帮扶”向“长期受益”转变,不仅让贫困群众腰包能够“鼓起来”,还要让脑袋能够“活起来”,使贫困群众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改变“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

 (二)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财政预算资金支持扶贫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贫困户的小额贷款力度,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扶贫产业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抓好贫困村产业建设。重点抓好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认真组织落实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及时搞好指导和服务,抓好跟踪督办。

 (四)加大服务力度,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加强对全区产业扶贫重点龙头企业的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难题,帮助搞好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使龙头企业搞好建设,

  做大规模,壮大实力,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建设,使产业真正成为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火车头。

 (五)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技术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六)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认真总结产业发展中的好思路、好做法,总结成功经验,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形成抓产业扶贫,促精准脱贫的合唱团。

篇二: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立足民生,倾情帮扶。以下是由本网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两年脱贫三年巩固”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在市扶贫办和市农委的有力指导下,县农委紧紧围绕 XX 年全县 3000 以上人口脱贫和 11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的目标,针对短板、问题导向,以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为切入点,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把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作为主攻方向 弄 ,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 经 工作:

  一、加强组 仿 织领导。按照《**市 窒 特色种养业脱贫行动方 己 案》要求,县农委对各 袁 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 译 和再分解,印发了《* 警 *县特色种养业脱贫行 霹 动方案》(**农【X 磕 X】23号),成立 5 士 个特色种养业脱贫行动 缆 工作小组,领导班子成 耳员分别任组长,负责协 薯 助全县 11 个贫困村制 仕 定特色种养业发展规划 市 ,及时开展指导与帮扶 雌 ,并确定县农委扶贫开 巧 发包保帮扶工作联系人 肮 ,确保各项工作信息准 啸 确,协调调度到位。同 猾 时成立县农委“一村一 隅 品”产业扶贫特色种养 溢 技术指导组,配合各工 辉 作组开展工作。按照县 铆 委、县政府《关于设立 偶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 约 组办公室的通知》(* 掠 *办字【XX】27 号 循 )要求,县农委成立了 啡 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迷(**农【XX】38 类 号),县农委主任为组 窒 长,农委副主任及党

 组 爆 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股 铀 室及二级单位负责人为 盒 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 楼 公室,并确定专人负责 乖 统筹协调联系扶贫各项 禾 工作。共安排 20 名包 挚 保干部,对 40 个贫困 勘 户进行包保帮扶。

  恐 二、开展扶贫调研。2 竿 月 28 日,县农委派出 新 5 个调研组,围绕特色 椰 种养业发展情况,对全 载 县 11 个贫困村开展了 煞实地调研。详细了解贫 冷 困村基本情况、农业产 蠢 业发展现状,与乡镇党 簇 委政府及村两委座谈分 涣 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有 迎 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共 益 同梳理了贫困村发展特 绎 色种养业发展思路和方 嵌 向。为下一步县委县政 闻 府统一制定贫困村特色 貌 产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坚 西 实基础。

  三、完善 缩 “四项清单”。3 月 1 浦 8-20 日,县农委陈 蚂 刚主任带领 20 名包保 观 干部,深入到**镇* 思 *、炮咀两个村 40 个 葵贫困户家中,看望结对 衔 帮扶贫困户,走访摸排 藤 贫困户家庭、子女就业 蛹 、医疗、养老等情况, 挤 填写贫困户“四项清单 抢 ”,将精准扶贫工作推 木 向深入。调研中,要求 铅 农委各帮扶责任人要认 丝 真落实帮扶责任,加强 轧 与对口帮扶的贫困户对 嚷 接,摸清情况,加强联 蛛 系与沟通,针对不同情 蛀 况为他们脱贫致富想办 媳 法、找路子,全面实现 峰 脱贫目标。

  四、制 靖 定脱贫方案。为积极扶 阎 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 是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农 疼 业增效、贫困户增收, 弃 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 菊 口脱贫致富步伐,通过 亲 调查摸底,制定了《* 响 *

 县 11 个贫困村特色 嫂 种养业“一村一品”年 版 度实施方案》(**农 掺 【XX】40 号),全 舵 县 11 个贫困村全部选 驯 定了各具特色的“一村 曾 一品”主导产业,如:

 肢 **乡**村的林果产 董 业“软籽石榴”、** 茄 镇三湾村的“特色养殖 额 业现代农业观光园”、 邪**乡**村“一村一 恿 品”大樱桃(车厘子) 罕 种植、**镇**村蔬 牟菜大棚扩建项目等。

 俞

 五、出台扶持政策。

 炮 县政府出台了《**县 肿 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 晕 施方案》(**政办〔 终 XX〕6 号),明确了 店 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 炯 养业补助办法。补助内 蛀 容包括种植业、畜牧养 鸳 殖业、水产养殖业三大 瑶 类共十四项,每户申请 莽 补助资金最高 3000 框 元。种养业补助资金由 饰 贫困户申请,所在村提 村 供证明资料,经乡镇审 虞 核、农委把关、县扶贫 翁 办审批,最后通过财政 竞 “一卡通”及时发放到 叛 贫困户。截止 5 月 30 剧 日,全县已完成第一批 植 896 户贫困户种养业 冒 补助资金申报、公示、 几 审批、打卡发放工作, 隘 占有发展种养业意愿农 肇 户的 80%,总资金 1 甚 61 万元。截止目前, 可 全县已建成设施农业 8 匿 个,种植蔬菜 822 亩 硷 、养牛 246 头、养羊 义 620 只、家禽养殖 1 音2000 多只、水产养 蛮 殖 184 亩,预计产值 栅 4200 多万元,带动 搞贫困户户均增收 600 民 0 多元。

  六、加大 噎 特色产业项目帮扶力度 霖 。县农委依托自身在项 映 目、资金、技术、人员 宵 上的优势,聚焦脱贫攻 续 坚,全力以赴助推特色 器 产业发展。

 1、加 舜 大项目支持力度。县农 糕 委从 XX 年全国新增千 庚 亿斤粮食建设项目中安 厨 排 300 万元用于** 特 镇**村大棚蔬菜基地 卸 基础设施建设,帮助* 但 *乡**村、**镇* 邑 *村争取了市扶贫开发 讫 项目,主要建设双膜双 丸 钢架蔬菜大棚和食用菌 染 制种基地。帮助**乡 釉 **村、**镇**村 势 、小山村等向上争取到 壹 江淮分水岭项目,有力 料 地助推了贫困村产业建 嫂 设。

  2、加大资金 括 扶持力度。在每个贫困 觉 村特色产业市级扶持资 淆 金 20 万元的基础上, 业 县财政对 11 个贫困村 瞎 “一村一品”示范点, 褪 每个示范点投入扶贫专 拇 项资金在 10 万元以上 躲 。大力发展农产品、林 礁 产品、工艺品等加工业 堂 和相关服务业,让贫困 肢 户分享更多农业产业链 寺 增值收益。目前,** 烯 、**等村项目已实施 翼 完毕,其余的均正在按 牛 照“一村一品”实施方 梆 案对接招标工作。

  草 3、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呢 。县农委组建了“一村 权 一品”产业扶贫特色种 诛 养业技术服务组。并根 网 据 11 个贫困村所选择 丰的特色种养业,安排相 餐 关技术专家结村对口开 腰 展精准技术指导服务。

 羞 同时结合农技推广补助 均 项目,对有生产能力、 昆有意愿发展特色种养业 鲁 的 1014 个贫困农户 欲 ,安排 101 名技术指 遂 导员结户联系,确保每 圃 一个村都有联系人、包 吭 村帮扶单位,每一个贫 慰 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 烽 技术服务人员。深入贫 腥 困村、贫困户上门指导 黎 ,从品种选择、防疫治 傀 病、施肥喷药、整枝打 莽 叉等方面提供“保姆式 一 ”服务。并编写了

 《贫 疑 困户种养业技术指南》 欠 ,印发到贫困户手中, 酣 全方位帮助发展特色种 梁 养业。

  七、充分发 止 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 乙 用。根据**市农委《 骇 农业龙头企业精准扶贫 酉 行动方案》(滁农产 1 锰 28 号)文件精神,结 儒 合我县实际,已安排* 蔬 *金弘安米业有限公司 懂 等 6家省市级农业产业 差 化龙头企业,**县绿 纷 康蔬菜合作社等 10个 瀑 新型经营主体,每家( 寻 个)主体帮扶 1 个贫困 加 村、2 个贫困户,采取 割 产业、商贸、就业、捐 耶 赠、智力等途径进行帮 概 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 株 用。

 下半年工作计划

 粥

 一、继续加大政策宣 枉 传和扶持。我们将进一 金 步加大政策宣传,鼓励 阅 并扶持贫困户大胆发展 畜 特色产业,继续加大项 跃 目资金支持和整合力度 颖 ,把有利于贫困村出列 泽 、贫困户脱贫的产业政 轰 策、项目、资金、技术 韩 等,向贫困村、贫困户 扛 倾斜。继续大力组织和 澡 支持帮扶人员和技术指 炸 导员认真履行职责,加 盐 大帮扶指导力度,加快 镇 11 个贫困村的产业发 您展步伐。

  二、放大 禄 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帮扶 威 效应。采取积极有效措 震 施,鼓励农业产业化龙 阵 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 意 、农村能人、家庭农场 亢 、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 谴 主体,带动产业发展, 汞 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基 赋 地+贫困户的合作发展 焚 模式,由新型经营主体 悉 流转土地,提供种(养 槽 )苗、技术、销售渠道 魏 ,

 将产业实行分户承包 贴 ,由贫困户承包一定的 履 规模进行管理。再按照 怜 约定的价格由新型经营 以 主体统一回收,进行销 解 售、加工、这样既让贫 丛 困户有一定的责任,也 孕 消除了贫困户因无发展 堵 资金、缺乏技术等压力 鸵 和风险,也便于产品统 尖 一加工、统一包装、打 赞 造品牌,打破了产业发 饯 展过程中的“大锅饭” 援 ,能较好地解决群众参 政 与度不高和产业发展规 捌 模不大等问题,形成“ 淌 互利多赢”的局面。与 酵 此同时,对吸纳贫困户 稳 就业的新型经营组织, 诈 在农业项目和资金上给 赋 予倾斜。

  三、整合 少 社会资源,加大产业扶 要 贫资金投入。统一思想 否 、统一步调,将相应的 捆 项目、资金、人才向产 炯 业扶贫聚集,采取对口 咆 帮扶、服务企业直通车 驭 、贴息贷款,建立特色 罐 产业项目发展资金等方 阅 式向产业扶贫和新型经 家 营主体倾斜。

  按照 晶 县委、县政府安排,我 墓 局包抓 xx 村的“双包 素 双促”精准扶贫工作, 理 现对我局 20XX 年精 普 准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孕

 一、后盾单位扶贫工作 材 情况

  1、精准摸底 从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 复 来,驻村队员组成两个 雏 调查组深入到所有村民 迎 小组,用三天的时间, 娄 走家串户,摸清每家每 烯 户的详细情况、贫穷现 援 状、对 34 户 123 人 成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详 汝 细分类,为工作开展奠 瓜 定基础。

  2、科学 水 规划。工作组与村“两 伊 委”班子共同制定村队 胰

 贫困户三年脱贫工作规 馅 划和每年的脱贫计划、 刑 脱贫人员名单,明确帮 泅 扶人员工作责任,制定 烈 切实可行、符合贫困户 措家庭实际的脱贫方案, 傲 确保贫困户都有帮扶责 伙 任人,不脱贫不脱钩, 硬 精准确定扶贫攻坚的“ 匝 路线图”。

  3、精 孵 准措施。把精准扶贫作 浴 为当前的最大政治任务 磷 、最紧迫的中心工作、 飞 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 虎 财力支出、项目布局、 遣 基础设施、排忧解难、 年 工作举措上聚焦精力, 穿 集中攻坚,全力落实。

 讯 一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 辞 道。完善特色农产品电 帚 子商务交易平台帮助农 鸿 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 舶 种植、养殖户借助商务 挥 部《新农商网》平台销 菌 售农产品,开展网络购 摸 销业务,促进消费拓展 脂 ,实现农产品线上、线 麻 下两个平台同步推进; 争 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促发 敲 展。结合本部门的工作 弹 特点和优势,抓好招商 捆 引资是充分发掘资源潜 器 力,促进贫困村尽快脱 佣 贫的有效途径。深入分 琶 析了解水银江村的资源 汛 优势和发展潜力,积极 真 帮助该村规划招商项目 帧 ,加强对水银江村农业 至 招商工作的宣传,利用 蛹 各种渠道,宣传联系村 读 的资源开发前景,促进 况 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拥 我们拟引进恒康药业集 飞 团在该村建立中草药基 时 地,大力扶持中草药合 旋 作社做强做大,目前, 涧 基地正在烧山整土阶段 珠 ;三是抓新农村建设。

 营 根据规划,20XX 年 殉 计划通村公路 1 公里, 刹目前,该村公路建设工 贵 程正在紧张施工;四是 创 建设村级活动室。目前 怨 村民活动室正在抓紧建 窒 设,活动室建成后,将 镰 有

 效解决村支部、村委 炽 会无办公场所的状况。

 泳

 二、部门职能扶贫工作 犹 情况

  1、积极推进 锨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 梳 国家实施“互联网+” 渔 战略为契机,把发展农 浦 村电子商务作为商务部 吗 门实施精准扶贫、促进 帖 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悄 的重要路径来抓。一是 肿 培育电商扶贫创客群体 沿 。发挥电子商务对农业 错 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促进 撬 作用,鼓励和引导有技 剿 术有意向的农村贫困户 貌 进行电商创业,帮助有 殃 条件的贫困户开办网店 则 、销售农产品,鼓励农 烤 村经纪人、种养大户、 冕 农业合作组织加盟知名 歧 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或 挪 自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 夷 台开展网上交易;二是 肯 加大人才培训就业力度 络 。鼓励电商龙头企业安 杨排适当产品、适当岗位 澄 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 钥 优先为农村贫困户提供 曹 电商创业培训和指导。

 力 利用与阿里巴巴、杰夫 有 、高格等电商对接契机 玛 完善县电商服务中心、 痰 乡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功 骸 能及配套设施,为贫困 霸 乡村网店开设和运营提 砰 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 猿 。

  2、健全完善农 丧 村市场体系建设。深入 奖 推进“商贸重镇建设” 硅 、“农超对接”、“农 谊 商对接”和“市场标准 枕 化升级改造”,进一步 吝 优化农村市场结构,搞 英 活农产品流通,畅通“ 涟农产品进城”和“工业 魂 品下乡”双向通道,加 察 快商贸重镇基础设施建 情 设,积极推动大型商贸 炼 流通企业营销网络向农 孝村延伸,大力发展连锁 污 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 水 流通方式,

 积极搭建城 佰 乡流通网络,为农业增 酵 效、农民增收搭建贸易 耀平台。

  3、搭建农 驭 村流通网络。鼓励和支 沙 持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农 外 村物流市场发展,整合 筐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砸 、电商、供销、邮政、 役 物流、金融、通信等行 艺 业资源,依托大型流通 燥 企业,推进连锁经营、 沛 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 辉 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市 曲 场的广泛应用,建立和 侨 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配送 翠 体系,打通农村物流配 樊 送“最后一公里”。

 樊

 4、全力推进外派劳 淘 务。把外派劳务作为建 恤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 芥 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 绑 举措。健全对外劳务合 渝作服务平台,完善监测 盟 、评估、预警及安全保 属 护工作体系。积极与人 陨 社、职业技术学校等部 鲸 门的交流合作,加强出 穷 国务工人员技能培训, 睛 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 坦 村富余劳动力出国务工 钮 增收致富。

  5、营 绅 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 爸 。强化商务执法,规范 纯 建设 12312 市场监 礁 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 孵 城乡市场经济秩序整顿 吏 和规范,深入开展市场 珐 秩序专项整治,严厉制 诗 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商业 它 欺诈行为,建立完善重 炎 要商品质量安全保障和 硝 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机 植 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法 病 治经商环境和安全的农 腮 村居民消费环境。

篇三: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2017 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乡镇 2017 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按照 XX 县农业局关于印发《XX 县农业局关于抓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指导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是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业产业扶贫领导小组。二是全镇共 7 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76 户 270 人,脱贫 76 户 270 人,我镇两个贫困村分别是新民和苟山村,新民村拟定今年退出,苟山村拟定 充2018 退出。

 二 充 、农业产业扶贫主 充 要工作及成效

  充 一是我镇认真贯彻 充 落实农业产业扶贫 充 要求并按“一村一 充 户”规划思路,同 充 步推进务实壮大产 充 业发展,探索产业 充结构调整,让群众 充 手中的林地、土地 充 资源转变为经济资 充 源。二是我镇积极 充 探索贫困户增收群 充 众致富问题,整合 充 扶贫资金,变“输 充 血”式脱贫为“造 充 血”式脱贫。目前 充 新民村:发展山药 充 种植业,按照不同 充 种植规模对种植户 充 进行每亩 500- 充1000 元的资金 充 奖补,现全村共计 充 发展山药种植 40 充 亩;同时,在新民 充 村发展生猪养殖, 充 按不同养殖规模对 充 养殖户进行每头 5 充 00-600 元的 充 资金奖补,现全村 充 共计发展生猪养殖 充 200

 余头。苟山 充 村:在全村发展藤 充 椒种植,现全村共 充 计发展藤椒 158 充 .7 亩,共计投资 充 20 余万元。新光 充 村:帮助贫困户发 充展藤椒种植,现共 充 计种植藤椒 2 亩, 充 发放奖补资金 40 充 00 余元。雪山村 充 :依托地域及自然 充 条件优势,在大坪 充 组试种有机富硒草 充 莓 5 亩,投资 7 万 充 元。计划于 201 充 8 年将种植规模扩 充 大到 30 亩,计划 充 投资 40 万元。我 充 镇的脱贫产业结合 充 长、中、短进行了 充 规划和实施,经济 充 效益取得了显著成 充 效,今后我镇将继 充 续抓好脱贫产业的 充 可持续发展,积极 充 探索致富道路,然 充 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充 ,奔小康。

 三、存 充 在的问题

  缺乏 充 主导产业、项目、 充 资金、。在产业扶 充 贫方面缺乏主导产 充 业,产业规模小, 充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充 ,在多数村产业靠 充 农户自己发展,没 充 有大的企业带动。

 充 缺乏“项目、资金 充 ”等制约村民脱贫 充 致富。

  贫困户 充 内生动力不足。贫 充 困人口教育水平低 充 ,思想观念落后, 充 全镇贫困人口中, 充 文盲和小学文化群 充 体所占比例高,部 充 分贫困户把贫困当 充 做习惯,主观上或 充 不具备脱贫摘帽的 充 心理准备,或缺少 充 主动脱贫的意愿; 充 受条件所限,部分 充 贫困户自身发展信 充 心不足,不敢突破 充 自身局限脱贫致富 充 ;由于发展生产要 充 素短缺,虽有脱贫 充 致富的想法,部分 充 贫困户在脱贫工作 充 中找不到切入点和 充 突破点,不知如何 充 脱贫。

  (三)

 充 缺乏技能培训。劳 充 动力素质不高,缺 充 乏劳动技能

 培训, 充 无论是产业发展, 充 还是劳动输出都缺 充 乏系统的劳动技能 充 培训。

 四、下一步 充 工作思路 (一)强 充 化领导责任,完善 充 工作机制。

  继 充 续加大就业培训。

 充 对剩余劳动力进行 充 转移就业培训,积 充 极联系用工企业, 充 帮助农民转移就业 充 ,实现技能培养、 充创业能力培养和农 充 闲增收。

  着力 充 打造产业示范基地 充 。按照因地制宜的 充 原则,用活土地资 充 源、强化技术支撑 充 、加大金融扶持、 充 延伸产业链条,加 充 大对扶贫龙头企业 充 的扶持力度,培育 充 扶贫龙头产业的带 充动能力,采取“公 充 司+基地+农户” 充 、“合作社+贫困 充 户”、“公司+贫 充 困户”等模式,多 充 措并举,解决贫困 充 户缺资金、缺技术 充 、缺自身发展能力 充 以及老百姓“卖难 充 ”和“贱卖”等问 充 题。

  重点围绕 充 行路难、增收难、 充 人居环境改善等问 充 题推进基础设施建 充 设。

  发挥宣传 充 舆论正确导向作用 充 ,引导农民群众在 充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充 中发挥主体作用, 充 充分调动贫困人口 充 的主观能动性,汇 充 聚精准扶贫合力。

 充

篇四: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016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16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培训会召开后,我办组织专人到精准扶贫工作点贺家乡花石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了解,现将了解的情况和打算采取的帮扶措施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贺家乡花石村共有 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050 人,扶贫人口 36 户、146 人,全村共有水田 553 亩,山地 3300 亩,水塘 30 口,水利浇灌渠道 4000 米,连村水泥公路 4000 米。村里主要产业是水稻、西瓜、香瓜种植,其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全村共有两台变压器,2016 年实行电改后,实现了户户通电。水塘 30 口,已水泥硬化 8 口。电视信号均到户,但未通广播,没有村卫生室。全村适龄儿童均已入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不优,严重制约着村民脱贫致富。村里种植水稻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品种不优,产量不高,效益不佳,靠种植水稻脱不了贫,而且村民种植积极性也不高。在种水稻之余,村民种了 10 多年的西瓜、香瓜效益也每况愈下。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所需资金缺口较大。还有 5 个村

 民小组没有通水泥路,除了“一事一议”解决几万元外,其余下差 70 多万元。有 800 米水渠年久失修,需资金 20 万元。在未硬化的十多口山塘之中,有三口山塘急需进行防渗防漏维修,需资金 12 万元。

 3、劳动力素质不高,需下大气力对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无论是发展农业产业,还是进行劳务输出,都需进行系统的劳动技能培训,而这一工程却是十分浩繁复杂的,真正要脱贫致富这一举措是必不可少的。

 三、扶贫打算

 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进行深入的了解后,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对该村进行系统的帮扶,我办作为后盾单位之一,决心顷心尽力,服从工作队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切实发挥我办应有的作用,并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根据工作队的统一安排,我办将按结对帮扶的办法,帮助 3-5 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2、千方百计为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献计出力,每年为该村筹措部分建设资金,争取三年内使该村道路和水利设施状况有根本的改观。

 3、引进产业新技术、新品种,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每年在该村扶持 10 户以上农户作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引进美国黑提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实行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包产品销售三结合的模式,为当地通过产业致富

 提供可靠的保证。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xx 花塘 ( 树山 ) 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是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x 主席在省扶贫办的带领下,先后考察了 8 个省级贫困村,最终于 20xx 年 7 月选定 xx 市西 x 花塘村开展绿色产业扶贫的定点扶贫项目。

 20xx 年,我在扶贫济困室树山项目常驻,全面负责树山项目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工作

 1 、建设工程管理

 负责工程管理,全面控制进度、质量、成本,与规划院、设计院、造价部沟通,协调图纸、造价等事宜。直接管理施工现场,及时指导、解决现场问题。项目一期住房改造工程罗屋、熊屋共 x 户农房改造已全部完工,全部村民装修入住;二期x户已全面动工,道路、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x% 。从花塘村委会到罗屋村全长 x 公里道路改造工程已竣工,并完成道路拓宽、山体汇车点、x 座桥梁的改造。熊屋、罗屋引水工程已完成入户,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横档引水工程陂头、水池已建设完毕。

 2 、苗圃工程

 对苗圃工程,辅助孙 x、吴 x 进行管理。投资 x 万元在花塘树山村建成 x 亩苗圃示范基地,按照“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发展模式,“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发展理念,带动 x 户农户种植苗木,种植面积约 x 亩,共垫支 x 万元,并成立了 xx 市碧桂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 xx 绿化扶贫项目根基稳固,产供销渠道基本形成,合作社正常运作,政府领导和农户基本都给予充分肯定。第一年种植苗木已有初步成效,已出苗近 x 万,收回成本以后,部分农户已有近 x 万的收益。

 3 、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统筹管理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公司捐赠到账第一年 x 万,第二年 x 万,第三年 x 万,合计到账 x 万。其中一期主体工程使用 x 元,一期市政工程使用x 元,道路工程使用 x 元,园林工程使用 x 元,引水工程使用 x 元,绿化工程使用 x 元,苗圃基地建设、杂物房、临电、公厕等费用 x 元,征地补偿 x 元,二期房屋主体工程使用 x元,勘察设计监理费 x 元,苗圃种植使用 x 元,其余杂项使用 x 元,合计使用资金 x 元,剩余资金 x 元。

 ( 注:以上资金使用截止日期为 20xx 年 11 月 12 日 )

 二、项目接待情况

 在 x 总和 x 副总的带领指导下,参与项目接待工作。

 20xxx 年清远树山村扶贫项目深受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及新闻媒体的关爱和好评,来访共计 x 多人次,包括 x委员、x 省委书记 x、代省长 x、副省长 x、原副省长 x、 x

 政策法规司 x、省委办公厅 x、省人大副主任 x、省扶贫办主任 x、省民政厅厅长 x、副厅长 x、省农业厅副厅长 x、广州市副市长 x、x 市市长 x、副市长 x 及 x 市等政府高官视察,省扶贫考察团、x 县考察团、xx 抗美越战老战士参观团、港澳粤商团、x 县扶贫团队、x 扶贫考察团、x 市政协考察团、x 扶贫管理干部培训班、x 市望埠镇、x 铺镇考察团等均先后前来考察,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电视台、清远电视台、xx 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前来采访报道,极大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与此同时,我司 x 纪念中学、x 职业技术学校、人力资源部、法务审计监察中心先后有管理人员、员工及师生考察学习,深入探索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工作。

 三、工作中存在中的问题

 在树山工作一年,在取得成绩的同事,也折射出一些问题:

 1 、耐心不足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耐心不足,常因为一些问题解释不通而生气,会因为村民所谓的无理要求而生气,甚至还会当面跟村民争吵。

 2 、与政府交流的经验不足

 树山项目,是由公司、镇政府、村委一起的,项目的决策方有三个,而我很多时候为了开展工作,自己来做了决

 策,就出现了政府不满意、村委不满意。

 3 、城府不够深

 在工作中,喜怒常行于色,遇到不高兴的事,会给他人脸色看,会发火,会骂人。

 4 、对团队管理不够

 在工作中,较少重视团队建设,多数时候是安排工作,单独跟团队成员交流很少。

 5 、工程建设管理仍不全面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还是常出现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更正,造成后期更改难度大,效果不佳。

 四、 20xx 年扶贫计划

 明年,我将继续执行我们的“三年承诺、三年帮扶”,完成住房改造工程二期工程的建设,扩大苗圃种植房屋,大力促进苗圃市场化,让更多的农户受益。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努力修炼:首先是要对村民更好,更有耐心,坚持“村民无小事”;其次,在工作中注意保护自己,与政府村委多沟通;第三,加强自身修炼,努力学习在激愤时如何保持冷静;第四,加强团队建设,每月至少与团队成员交流一次;第五,加强工程管理,多下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辅助孙 x、孙 x、吴 x,大力发展苗圃,引进龙头或大户,让其带动农户,使产业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3 、在住房改造工程方面,带领孙科,狠抓质量,保证一户不漏水。同时,增加亮点,在阳台增设花圃,做到处处能看到花色、闻到花香。

 4 、加大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改造农民生活环境。

 5 、加大农民公共意识的培养力度,真正做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6 、加强教育扶贫,加大弱势群体保障力度,实现少有所养、老有所依。

 7 、热情接待好每一位来项目视察、学习的人员,努力宣传 xx 企业文化。

 8 、加强学习,争取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16 年 1 月以来,我局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攻坚年的决策部署,主动联合市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全力以赴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积极配合县市区党委、政府,推动扶贫攻坚战役。

 1.检查指导县市区确定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载体。从2016 年 1 月中旬开始,我局牵头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等部门根据精准扶贫要求,确定特色果蔬、中药材、富硒稻、茶叶、桑蚕、生猪、肉鸡、肉鸭、油茶等为主导产业,并组织召开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扶贫对接会,23 家企业积极响应,计划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攻坚大行动,确保种养得出、销售得了、加工得好、产品有市场、农民有收益、企业能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针对 2016 年全市计划脱贫摘帽 115 个贫困村 1062 个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4349 户 58072 人、水田万亩、旱坡地万亩、山林地万亩的特点,组织产业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反复调查研究和召开联席会议,拟定了《贵港市 2016 年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讨论稿)》,并转发县市区征求意见。3 月 2 日,我局印发实施《贵港市农业产业脱贫 2016 春季大行动工作方案》(贵农业通〔2016〕13 号),派出组织 5 个工作组分赴县市区开展精准脱贫帮扶和产业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精准扶贫攻坚年”活动取得实效。

 3.组织种苗繁育和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准备工作。从 2月初开始,我局组织市蚕种场、桂平市汇鑫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围绕百香果产业扶贫进行繁育种苗达 120 万株以上。同时,1 月 31 日、3 月 4 日先后两次到挂点联系乡镇平南县大坡镇召开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座谈会,指导帮助贫困村落实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已落实种植水果 1200多亩、富硒优质稻 1500 多亩。3 月 9 日,组织大坡镇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或村委主任到桂平市安担村、百香果加工企业和港南区高庆村参观学习,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和坚定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4.指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扶贫+”、“产业订单扶贫”模式。组织金沙果蔬专业合作社、深禾丰公司利用自己的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认管和入股等,多形式增加贫困户入收。3 月 8 日,我局在港北区庆丰镇深禾丰公司蔬菜基地召开全市蔬菜产业扶贫暨春季大行动推进会,推广种植高产高效蔬菜,着力解决 2016 年计划脱困群众收入问题。

 5.指导贫困村建立覆盖面广的专业合作社。为指导后盾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我局组织人员编写《产业扶贫手册》,重点介绍我市扶贫主导产业、增收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实体注册登记和产业扶贫政策等。推介一批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范例,如港南区八塘镇高庆屯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和流转无劳动力(或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发展蔬菜生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附 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按照中央精准扶贫脱贫战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关于扶贫攻坚各项任务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强化帮扶村寨和村帮扶工作,有力推动了叙永县扶贫攻坚工作的发展,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寨和村位于麻城乡政府南面山区,辖 4 个社,面积平方公里。寨和村呈 V 字型,山大沟深坡陡,沙性土壤结构,属于边远山区,土地贫瘠,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较低,耕地 2881 亩,其中田 1003 亩、土 1878 亩。全村共 535 户、2199 人,其中:少数民族 260 户,1142 人,苗族人口占%。贫困户 120 户,贫困人口 463 人,其中低保户 127 户,五保户6户。2016年帮扶寨和村,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550万,完成村扶贫建设和贫困户帮扶项目 9 个。

 二、主要成效

 (一)着力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精准扶贫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动态管理”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和扶持特色致富产业,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在走村入户,摸清底数,结合村实际,与寨和村委员会一起制定了《麻城乡寨和村扶贫开发脱贫帮扶规划》、《麻城乡寨和村贫困户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 年、2017 年对脱贫户继续帮扶,巩固脱贫成果,2016 年实现全村 107 户贫困户,399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二)着力推动基础设施改善。广泛发动群众以兴水、修路、立产业为突破口,解决长期困扰贫困农户的路、水、

 电等瓶颈问题,共争取资金 530 万元。完成寨柏公路改造、扩宽、硬化建设 3 公里筹集 70 万元,硬化寨和到双堡通乡公路公里,村内公路硬化和加宽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强力推进农村“五小工程”的顺利实施,一座出坪塘、10 多个饮水池、公里沟建设,在涉及到老百姓利益时阻拦,主动地参与协调土地,做好村民工作,建成后将解决全村 90%以上人畜安全饮水和农田灌溉,提高抗灾能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寨和村完全小学墙体漏雨修缮工程、墙体粉刷翻新工程,等校园改造工程及学习教学设施捐赠等项目接踵开展,有效提高了全村的教育水平;村卫生站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建沼气池 120 口,促进能源利用向...

篇五: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市 2020 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主推“造血式”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基本情况 20xx 年全市享受产业奖补政策贫困户 9662 户,落实产业奖补资金 904.86369 万元,其中:林业 3459 户 189.94 万元;畜禽养殖业 3890 户 335.23349 万元;水产养殖 1817 户 118.8 万元;市农业局产业补贴 488 户 35.4817 万元,市茶发局奖补贫困村 1 个 1 万元、贫困户 5 户 0.9225 万元;市发改局落实光伏发电奖补资金 150 万元、扶贫补贴资金 60 万元;旅游委农家乐 3 户(带动贫困户就业)、3 万元;农村电商建立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 19 个(其中贫困村 3 个、贫困户 2户),拨付中央专项补贴资金 10.45 万元。

 二、主要措施 1、 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我市成立了精准脱贫工作和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压实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各产业扶贫成员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产业扶贫工作专班,年初制定了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市农办作为牵头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推进会,分析扶贫工作开展成效,组织开

 展了“精准脱贫、结对帮扶”和“回头看”活动;各产业扶贫单位也制定了产业扶贫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七个一批”扶贫实施办法通知要求,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电子商务、一二三产业等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2、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根据我市可持续的产业扶贫实际,选择林业造林灭荒、中药材、水果产业、设施农业、茶叶产业、水产养殖、畜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作为全力推进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5 年出台了《赤壁市产业扶贫因村因户施策办法》,对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以及吸纳 5 户或 10 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

 农村经营主体进行补助。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茶叶、退耕还林、造林、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乡村休闲旅游、节能工程、农村电商给予政策性补助。针对部分贫困户发展了特色产业而没有享受产业扶贫奖补的实际,2018 年 8 月份对《赤壁市产业扶贫因村因户施策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扩大产业奖补范围和标准,做到只要贫困户发展了产业,就可以享受产业扶持奖补政策,应补尽补。

 官塘驿镇龙凤山村 5 组贫困户张铜山患有慢性疾病,孤身一人,无法从事体力劳动,通过发展养牛产业在 2017 年收入超过 2 万元,实现脱贫。

 余家桥乡光荣桥村九组李焕文,1973 年出生,全家三口人,因病致贫,被该村村委会选为贫困户。他本人因在 2 岁时,不慎掉入水中,被父母发现救起,由于父母不懂医治,施救不当,致使肺部受伤,从此落下病根,另之患有腰间盘突出,稍重体力活都不能做,只能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收入低,很难维持一家生机。在亲友的帮助下,将自家责任田改造成鱼池,进行鳝鱼养殖,辛苦一年,收入一万余元,家庭经济状况刚刚有点好转。爱人又先后患肠息肉和结石病住院手术,花去了 3 万余元,使家庭又负债贫困。爱人几次手术后,身体状况不好,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依旧贫困。2016 年姐夫胡小明承包了原水产局车埠镇梅湖渔场。他姐夫看他们一家生活困难,想帮助他,就将自己承包的鱼

 池中的 50 亩转包给他,让他从事养殖生产改善生活状况,李焕文计划将 50 亩鱼池中的 30 亩放养小龙虾,另 20 亩从事自己熟悉的黄鳝养殖,目前种苗投放基本完成,投入资金6.4 万余元,后续还需 10 万余元投入,资金主要是向姐夫和妹夫借款解决,预计今年产值可达 25 万元,盈利 6 万元。

 赤壁镇石头口村九组魏想新,家中有 3 个小孩,老婆前几年得了尿毒症,一直在治疗,用去了家中所有积蓄,村里把他定为重点、精准扶贫对象,但他是个很勤快,肯做的人,村里帮他贷了不要利息的 5 万元,加上亲戚朋友借给他田地,每亩田只收 100 元租金,110 亩田只收他 11000 元租金,所以在村里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养了 110 亩小龙虾,在水产局领导和技术员的指导下,小龙虾养得很好。但是七月份下了几次暴雨,小龙虾跑了一些,年终收益 6 万元。

 官塘驿镇独山村 19 组的方新民,大儿子心脏有问题,通过几年的治疗无效,人财两空,向亲戚朋友借的、还有社会捐助,总共花费 80 余万元,导致家庭生活极度贫困,今年承包村里稻田 60 亩,通过水产技术人员指导,进行虾稻综合种养,预计今年收益 25 万元,比只进行稻田种植稻谷收益增加 18 万余元,快速帮助他摆脱贫困现状。

 3、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

 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小龙虾、水果、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 250 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小龙虾产业发展迅猛,养殖面积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 22.5 万亩。其中稻田综合种养面积 18.5 万亩,池塘套养面积 1 万亩,池塘主养 2.5 万亩,沟、港、渠野生寄养面积 0.5 万亩,产量也由不足 20 吨发展到现在 1 万吨,为贫困户户均增收 4000 元,一批贫困户因养殖小龙虾脱贫致富。二是育龙头、抓对接。一方面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如顺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形式发展中药材订单生产,由合作社为贫困户统一提供统一种苗、技术指导、收购,贫困户分散种植,吸纳贫困人员参与种植达 2000 余亩。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经营、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曙光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该镇范围 30 户、51 名贫困人员以资金或土地入股成为股东,并聘请周边贫困户参与日常管理,使贫困户既可以按股份参与合作社(基地)分红,又可从中获得劳务收入。嘉琳合作社带领白石村 11 个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贫困户不仅按季度从合作社获得 1250 元,年底还可以保底分红 5000 元,同时合作社还免费提供 50 只鸡苗、2 头土猪进行家庭喂养,合作社进行回购。截止目前,全市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

 业 31 家,农民合作社近 600 家,吸纳贫困户 1000 户。三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神山兴农、赵李桥茶厂、源盛农产品、神山百果园、赤壁绿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星火种植专业合作社、芙蓉小龙虾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赵李桥茶叶有限公司共有 3000 多亩有机基地,带动35 户贫困户,长期用工 80 人,男工 4000 元/月,女工 3000元/月,采茶期间,临时女工 80 元/天,临时男工 110 元/天。羊楼洞茶叶有限公司在赤壁市的松峰山、百花岭和陆水湖上的雪峰山等地建有黑茶、绿茶、红茶基地 1500 亩,带动贫困户 400 户,包保云台山村 60 户贫困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 2 万元,长期用工 130 人,季节用工 1300 人次。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经营猕猴桃种植,在赤壁神山、官塘驿、新店、赤马港四个共计 4000 亩猕猴桃基地。长期雇佣 200 人(职工工人化,购买社会保险),让农民变成农工,除了 3500-4000 元/月工资+奖励外,还给农工购买五险,另外还季节性雇佣临时工 400 人次。四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和赤壁绿购网,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贫困地区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

 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保险产品,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

 4、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发放《赤壁市精准扶贫到户政策清单》、《扶贫到户画说政策》,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二是加强技术服务。产业扶贫单位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林业等方面的专家,组织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 210 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聘请省、市专家实地开展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

 5、统筹整合资金、强化监管保效益。以产业发展为平台,成立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涉农资金工作方案,统筹使用精准扶贫因户施策资金 3.48 亿元,凡是能整合的涉农资金全部进行整合集中向贫困村产业优势区域投入使用,从项目谋划、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各个环节着手,

 强化资金监管力度,让各类涉农资金对农业产业发展发挥最大效益。为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出台了《赤壁市农业部门行业扶贫项目资金监管缺失专项问题治理工作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集中治理工作总体部署,积极履行农办职责,协调组织市农口各单位对全市农业系统行业扶贫项目资金、产业扶贫资金和工作队专项帮扶资金加强监管,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农业部门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助力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6、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办抓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扶贫单位都成立产业扶贫工作专班,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牵头,调配技术人员组成若干小组,分片到户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各乡镇(办、场、区)也建立产业扶贫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专人负责对接部门和贫困村、贫困户,加强政策宣传,确保信息畅通。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挖掘典型,大力推广产业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进行跟踪宣传报道,营造产业扶贫的浓厚氛围。通过宣传引导,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三是加强督促检查。为确保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我市建立产业扶贫季度督查通报制度,市纪委、市农办定期不定期对产业扶贫工作情况进

 行督查,督促八个一批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在产业规划、进度安排、督促指导、目标考核等方面切实履行职责,推动产业扶贫专项方案落实到位。对督查情况进行汇总并下发督办通报。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内生动力不足。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三是农业基础薄弱。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区,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

篇六: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XX 区农业农村局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扣部门职能,结合我区实际,突出特色扶贫产业培育和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尤其是在 2019 年市扶贫考核中,得到考核组的充分肯定。

 一、工作成效 (一)突出特色产业带动,建立联结机制。区农业农村局在产业扶贫上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将产业扶贫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将特色产业布局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市场销售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 X 菊、经果林、绿色蔬菜、芡实、稻虾等特色产业。2019 年,仅统计 21 家新型经营体累计帮扶贫困户就达 338 户,解决贫困家庭就业 212 人,慰问困难家庭 185 户,现金实物 142200 元,发放农民工资 1591.6 万元。XX 芡实基地每年带动周边 20 余名困难群众就业增收,获《XX日报》、《XX 日报》等主流报刊报道,《人民日报今日周刊》、《学习强国》、《XX 新闻联播》等各类媒体争向报道 XX 区特色扶贫产业工作。

 (二)注重惠农政策倾斜,保障资金投入。区农业农村

 局积极通过实施惠农项目、政策实现扶贫脱贫,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把惠农项目、惠农政策,重点向贫困户相对集中的村倾斜。2019 年落实惠农项目资金 1506.4 万元,惠及 16个村困难户,其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 1185 万元;稻谷种植补贴资金 180 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97 余万元;造林奖补资金 29.2 万元;退耕还林补贴资金 15.2 万元。通过实施惠农项目,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为扶贫脱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升帮扶质量。实现永久脱贫,关键是靠思想和技术,区农业农村局从转变贫困户思想认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扶贫。一是针对各村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协助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一村一产业”:XX 村 X 菊产业、XX 村经果林产业、XX 村芡实产业、XX 村蔬菜产业、XX 村稻虾产业、秋桐村中草药产业等全面开花;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指导服务力度,专门组建过硬的技术队伍深入贫困村开展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培训班 4 期,让 150 余缺技术的低收入人群有一技之长,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转变思想,自力更生。

 (四)探索扶贫新模式,扩宽增收路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这些扶贫基地减贫带贫能力,进一步做好消费扶贫工作。一是展销会助推扶贫产品销售。组织全区实力最强的 16 家扶贫主体参加市 2020

 年扶贫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现场销售超 20 万元,签订订单41 个,金额近 900 万元。二是成立全市首家扶贫农产品直销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困难群众和扶贫基地农产品的销售困境,XX 区还推广了“线上买菜,线下配送”的模式。XX 区组织了辖区内困难群众、家庭农场和扶贫产业基地加入“XX 区扶贫农产品直销店”,该平台已有 100多家新型农产品经营主体入驻。通过线上销售、线下无接触式配送和定点采购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带贫主体销售滞销农副产品近 4 万元。

 (五)落实种养扶贫政策,激发内生动力。2019 年,区农业农村局按照《XX 区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补助办法的通知》要求,累计帮扶贫困户 110 户,拨付产业扶持资金 23.2万元。为适应当前形势,2020 年我区及时调整了困难群众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办法,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简化申报程序,及时兑现、拨付奖补资金,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区困难群众大多为五保、低保户,普遍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缺乏劳动力,有能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困难户不多。

 二是一些困难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自主发展产业意识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两个园区、五大基地、十大产业建设,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不断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脱贫攻坚带动能力。三是以“XX 区扶贫农产品直营店”线下实体店为基点,拓宽电商线上助贫销售渠道。四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涉农项目、扶贫资金,形成“村集体+基地+贫困户”模式,促进产业繁荣,提高困难群众收入。

 (二)严格落实特色种养业扶贫补助政策。今年,我区将按照《关于调整 2020 年困难群众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补助范围和标准的通知》(X 琅农﹝2020﹞10 号)继续对困难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进行补助,4 月上旬启动 2020 年第一批(春季)特色种养业扶贫补助申报,全年计划补助困难群众80户,补贴资金 20 万元。

 (三)加强种养业扶贫技术指导。继续在全区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技术服务行动,结合每个发展种养业困难群众实际,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选准增收项目,科学规划,开展好种养业扶贫信息、技术指导工作。

篇七: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18 年县农业局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脱贫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峡江县农业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四个一"产业扶贫思路,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带动模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发展富民产业,是实现脱贫摘帽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为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县建设千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 15 个,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基地 21 个,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 2 个、国家级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 1 个,打造了罗田金源、马埠桃华、冠华、水边天佑等一批精品果业示范点,仁和王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砚溪稻鳅种养等特色养殖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

  二是育龙头、抓对接。一方面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如,峡江青池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形式发展蒿菜、榨菜等蔬菜订单生产,由企业为贫困户统一提供统一种苗、技术指导、收购,贫困户分散种植,吸纳贫困人员参与种植达 1000 余亩。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经营、入园进厂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如,仁和王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该乡范围 109 户、268 名贫困人员以资金或土地入股成为股东,并聘请周边贫困户参与日常管理,使贫困户既可以按股份参与园区(基地)分红,又可从中获得劳务收入。截止目前,全县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5 家,农民合作社 441 家,其中贫困村组建 78 家,吸纳贫困户 376 户。

  三是拓市场、促融合。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

 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卖出去".目前,全县建成县级农产品运营中心 1 个、建立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 42 个,为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开辟了便捷通道。今年以来,共吸收 104 户贫困户种植绿色水稻 952.5 亩;绿色蔬菜扶贫带动贫困户 465 户,贫困人口 986 人,参与规模 3916 亩;精品果业扶贫涉及 6 个乡镇 3762 亩精品果业面积,带动 203 户贫困户参与,带动贫困人员 458 人。

  二、强化资源整合,提高脱贫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我局从转变贫困户思想认识、提高种养水平入手,实施智、志、技帮扶三结合。一方面依托 "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班开进农村,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在贫困村举办产业脱贫技术培训班 6 期,培训贫困户 35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 900 余份。另一方面结合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按产业类别组建了 10余个专业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农业产业科技扶贫菜单。此外,我局还充分发挥"田教授"、"土专家"的作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利用自身的技术专长和在特色种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搞好传帮带。

  二是强化项目资金整合。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有建设积极性的贫困村予以优先安排,完善机耕道、排灌渠道等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村产业发展条件。目前,全县 10个贫困村其中马埠上盖、戈坪白沙、砚溪金坊等 5 个村实施了标准农田改造,仁和彭家村、水边众村列入 2018 年建设项目,计划投资 510 余万元 ,改造农田 1700 余亩。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针对贫困户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强、门槛低、补助标准具体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如:精品果业从奖补门槛和奖补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激励,对于普通开发业主,要求集中连片 100 亩以上,每亩奖补 200 元,集中连片达到 300 亩以上,奖补 300 元每亩;而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则放宽条件,只要求连片 20 亩以上就可以享受每亩 300 元的奖补政策。绿色蔬菜则从奖补门槛方面进行激励,只要连片 20 亩即可,而对于一般业主则需连片 50 亩以上并且搭建钢架大棚 5000 平米以上才可享受奖补,大大减轻了贫困户产业发

 展压力。

  三、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做好"三个到位",确保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局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全局中心工作的"第一菜单",坚持半月例会、专题会议和督促检查制度,定期调度研究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二是责任明确到位。成立县农业局精准脱贫工作和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带头落实脱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三是组织实施到位。研究制定一系列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春季攻势""夏季整改"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同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督查落实,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本扶贫工作台帐,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推荐访问: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扶贫 成效 特色产业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