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5篇

时间:2022-10-29 20:50:15 浏览量:

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5篇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2020年6月03 5优秀班主任成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 董海峡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教育体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5篇,供大家参考。

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5篇

篇一: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20 年 6 月 03

 5 优秀班主任成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

 董海峡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教育体育局,河南 三门峡 472143

  摘要: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扮演着多种角色,承担着重要任务,是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能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格养成中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带领学生不断进步。所以有必要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改革。本文就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优秀班主任;成长;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经济的竞争,国力的竞争,但更是教育的竞争,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课程改革都把教育的成败和他们国家的未来命运、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面对挑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课程改革被重要而紧迫地在我国提出来,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百年大计的大问题。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但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在教师。

 班主任既是教学人员,更是对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要求被提出,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认真落实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当今时代提倡素质教育,班主任工作应顺应趋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做到与时俱进。

 我校多年来为推动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获得的成效十分显著。广大班主任认真负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以己之力推动我校乃至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承担的任务也是巨大的,管理好班级,引导和教育好学生是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前提。跟随时代的发展积极改进自身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发挥出对学生学习、生活乃至人格方面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这个课题的研究,从国家整个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出发,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也符合党中央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要求。

 2)这个课题的研究,意在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这个课题的研究,也是从我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现实出发,有利于推动我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4)这个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班主任工作从实践高度提高到理论高度,有效地提高我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从而从理论高度指导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为塑造有用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1 优秀班主任的界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根据我校实际,在学校、学生、家长对班主任评价的基础上,概括出优秀班主任要具备“四于、五勤、六力”。

 四于:乐于、善于、严于、甘于。

 五勤:足勤、目勤、口勤、手勤、脑勤。

 六力:实力和能力、活力和潜力、魅力和创造力。

 2.2 探索优秀班主任自我成长过程

 一个班主任要迅速成长,除外部因素外,自我成长至关重要。根据我们的实践,总结出优秀班主任自我成长的“四期”“四乐四善”基本规律。

 “四期”即:

 学习适应期。从学生到教师,从普通任课教师到班主任,有着极大的角色差异。新任班主任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对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班情学情等加以了解,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

 迅速成长期。掌握了基本的教育规律,了解班级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能提出有自己个性的适应学校学生的管理思路。

 成熟成才期。爱心、责任、民主、机智,是这个时期班主任的最大特点。

 科研促进期。实践是最大的财富,但经验若不提高,只能在低水平层次徘徊。以科研促工作,成为这一时期优秀班主任的内在需要;科研的深入,又进一步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乐四善”即:

 “乐为•善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作为与被动而为,关乎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责任性。只有“乐为”,才能全身心扑入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工作又是育人的工作,只有“乐为”、“善为”,才能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乐爱•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但“恨铁不成钢”,有时会适得其反,善于爱,适时爱,适度爱,是每位班主任应该把握好的分寸。

 “乐学•善学”: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终身的事,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面对变化着的时代,变化着的学生,唯有学习,方能使班主任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学生登高望远。

 “乐思•善思”: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是不可分割的综合体。学会深入思考,善于深刻反思,是成长为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必要条件。

 2.3 构建班主任上岗培训模式

 2.3.1 新班主任(1~2 年)的培训 (1)实际工作培训。

 实际工作培训是指学校把已积累的班主任工作实际呈现给新教师,比如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前该做些什么;如何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如何排座位;如何运用和学生谈话的语言艺术;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时应采用何种方式;如何开设主题班会等等。通过实际工作培训,新教师在遇到具体的班级工作时可以有准备地进行有效处理,缩短了新班主任的适应期。

 (2)情境式培训。

 在新教师上任班主任前,给其呈现一系列的假设性情景和问题,比如,当你第一次走进教室,学生因为你的年轻而不屑一顾时,怎么办;你打算去家访,而学生表现出很不欢迎时怎么办;学生当着你的面故意违反校纪校规,你怎么处理;你准备搞一次主题班会,而学生对你的主题表示反感时怎么办;学校组织校运会,3000 米长跑没人报名时怎么办等等。情景式培训可以采用笔试和面试的形式,然后在学校的组织下,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无疑是选择新班主任和新班主任上岗前有效的培训模式。

 2.3.2 2~5 年班主任的培训 (1)反思式培训。

 反思是班主任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

 师资建设 6

 2020 年 6 月 03 不断改进工作使其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反思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反思,可以想——回顾、思考活动的内容及效果;可以写——随手记下自己的心得;可以学——有了困惑看书、查资料。另一种是对照反思,可以议——与专家、同行讨论;可以比——观摩他人,进行对比;可以研——参与科研,用科研指导自己。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课时计划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2)专题式培训。

 2~5 年是班主任的成长期,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我们开展优秀班主任工作报告会,班主任的优秀业绩评比,比如:如何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如何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当学生犯错误时„„,通过专题报告,可以促进班主任的成长,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我们也可以聘请教授和外校的优秀班主任来我区进行专题讲座,让优秀的班主任及时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班级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通过这样的推介和平台,引领我们走向研究。

 2.3.3 优秀班主任成长平台研究 (1)建立激励性机制。

 探索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焕发班主任的成长热情,从而将班主任工作视作一项神圣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在心理学上,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而在行为学上,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让其从心底渴望成功并努力朝目标迈进的活动过程。将激励用于学校管理中,可以理解为通过创造能够满足班主任需要的多种条件,促使其工作动机被充分激发,从而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充分调动起来,是学校建立激励性机制的主要目的所在。

 事实上,激励模式总在被学校管理者有意无意的使用着,只是不同模式所发挥出的效果不同。如果某种激励模式在使用时和客观规律或者学校实际情况不相符,那么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激励效果。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即通过物质鼓励的手段,鼓励班主任做正确的事。它既有正向的激励形式,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又有反向的激励形式,如扣款、罚款和处罚等。现代管理中,一般将思维创新并具有实效的行为作为重要的奖励要素,以调动班主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②成就激励:当今社会,在各方面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工作不只是为了生存,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获得成就感是工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机。因此成就激励很有必要。按照作用可以将成就激励分为组织激励、优秀激励、绩效激励、目标激励和理想激励。

 ③能力激励:在充满挑战与竞争的当今社会,发展能力成为每个人的需求。对于班主任,我们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或者在工作中使其这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④环境激励 A.政策环境激励:学校良好的制度、规章都是能够激励班主任的环境因素。政策所体现出来的公平性正是班主任所需求的。班主任如果觉得自己工作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那么就不会因为不公平而有抱怨,他们会更加安心工作,促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B.客观环境激励:学校的客观环境,如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环境卫生等都能够对班主任的工作情绪造成影响。如果工作环境的档次较高,那么班主任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都会向“高档次”发展。

 (2)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教师的职业生涯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离不开学校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价的激励。传统的评价制度是奖惩式的,在这种制度下,一些教师往往会急功近利,非常不利于后备班主任的培养,而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查漏补缺,从中挖掘教师潜力,使其工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3)建立全员班主任制度。

 全员班主任制是在单一班主任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单一的班主任制度限制了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对班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全员班主任制下,所有任课教师都是班主任,有利于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潜力,形成教育合力,促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有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全员班主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优秀班主任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空间平台。

 3 课题研究措施

 (1)充分发挥老班主任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让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结成对子,在班级管理与建设方面实行‘传、帮、带’,提高年轻班主任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2)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年轻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加以保护,允许其‘犯错误’。学校制定政策,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年轻班主任手中,让他们大胆去做,为班级管理做出更多的贡献。

 (3)学校努力为年轻班主任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可以购置大量教育理论书籍,不断充实年轻班主任有关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让年轻班主任学有所依,成有所基,同时学校提出‘先模仿,后创造’的学习模式。

 (4)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师的爱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是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代替的。所以,全面系统的对年轻班主任进行师德、师爱教育很有必要。

 4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一套有效的班主任上岗培训模式。

 (2)研究优秀班主任成长的平台。

 (3)积累 10 个优秀班主任的成长材料。

 (4)课题组成员在相关的报刊杂志发表 10 篇文章。

 5 课 题的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查阅文献阶段,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形成文献综述。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对目前班主任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优秀班主任的特征并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逐步实施阶段,积累相关的材料,准备培训资料,实施班主任的上岗培训,尤其对新班主任,在应届新生进行选择两个班级实行全员班主任制,进行试点。

 第四阶段:学校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发展性评价机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并及时进行交流研讨,对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和补救。不断完善班主任上岗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全员班主任制在其他年级段进行推广。

 第五阶段: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提升研究成果并进行推广。

 6 研究方法

 文献法、实验法、讨论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材料法。

 7 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

 研究成果以论文、材料、实录光盘等形式来体现。

 参考文献

 [1]黄海松.班主任工作总结——改变中成长[J].新课程·中学,2015(9):152-153. [2]谢中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初中班主任[J].甘肃教育,2017(23):35-35.

篇二: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

章班主任工作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班主任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主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运作,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教育。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个性充分发展, 是2 1 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

 没有班主任, 没有班主任的卓越的工作, 就谈不上2 1 世纪的教育。

 一、 班主任工作的历史特点 (一)

 班级、 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班级的教育、 教学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

 班级, 社会学家认为它是一个社会体系, 经济学家认为它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组织形式, 文化学家认为它是传承、 创造文化的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有着特定的心理表现的特殊的群体。

 不同的学科、 不同的研究者有着其独特的研究视角, 赋予其不同的范围和内涵。

 就教育学科研究领域而言, 教育管理学认为,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构成因素, 作为学校管理结构的最基础的单元而处于学校管理权利分布区域的下限, 权利运作通过班主任这一特定的载体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 达成学校管理的价值。

 教育经济学从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比例关系出发, 侧重班级规模与学生成就, 不仅把师生比作为判断教育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志, 而且考虑学生素质规格与教育资源占有量之间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认为, 作为众多个体的集合体, 班级由于其构成个体的准社会性, 使得这个集合体也表现出准社会性, 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一种拟态社会而存在。

 因此, 学校班级就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组建起来的同龄学生的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是学校的派生代表。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 也是学校各学科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界面。

 在这个集体中, 学生利用一定的教育资源来学习知识技能, 学会自主发展, 形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素养。

 学校教育中, 班主任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在校长、 教导主任的领导下, 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 充分利用和调动班级内外教育力量, 对班级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就作用而言,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级集合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决定了班主任的多重角色。

 《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和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对于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 任务与职责予以明确规定。

 在班级微型社会中, 班主任充当 “组织者、 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 起着导师的作用”; 在同年级的教师群体中, 班主任充当着 “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的角色; 在学校这个社会体系中, 班主任则是 “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教育、 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在宏观的社会体系中, 班主任又担负着 “沟通学校与家庭、 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责任。

 班主任角色的多元化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班主任的基本目标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对全班每个学生在德、智、 体几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搞好班级日常管理, 组织和建立班集体,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等。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 总体上包含以下方面:

 ①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③ 在集体中依靠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学好功课, 提高思想品德; ④ 在集体教育的同时,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⑤ 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⑥协调本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⑦ 学生操行评定与三好生评选; ⑧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二)

 班主任的历史发展与班主任制度的建立 1 .功能层面考察 班主任工作, 是当今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班主任制度的正式建立只不过几十年的光景, 但是从其育人功能层面予以考察,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三代”, 春秋末期,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并兴办私学, 打破学术官守的格局, 使教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在孔子的办学思想中, “师儒训导制”作为其教育管理体制, “严己宽人、 以身作则、 内省外察”是其基本育人原则, 这在功能上可以

 视为班主任制的渊源。

 “师儒训导制”深深影响以后儒学教育模式, 并得以发扬光大。

 历代的蒙学也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两汉 “五经博士制”在实施过程中, 博士除教授经书外, 更注重为人师表, 要求博士既为 “经师”, 亦为 “人师”。

 宋朱熹在 《蒙学须知》 中规范私塾先生的五项职责:

 衣服冠履; 言语步趋; 洒扫清洁; 读书写字; 其他杂细事宜。

 其中属于育人功能的占有四项。

 从主流而言, 古代私塾先生在职能上已与现代班主任相距不远。

 但值得注意的是, “师儒训导制”高度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组织形式上属典型的 “个别教授制”。

 古罗马时期, 教育家昆体良主张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他应该像荷马史诗中的费尼斯一样, 既教学生怎样演讲, 又教学生怎样做人。

 ”因此, 聘用教师时, 首要的任务是弄清受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德行, 务必要以教师的纯正的德行保证学生在未成熟的年龄免遭损害。

 此外, “仅仅教师自己作出严于律己的榜样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

 同时,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还有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他说, 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全体学生, 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 无论多少听众,每个人一定能全部听清楚。

 早在1 2 世纪, 英国牛津、 剑桥大学和其他许多中等教育性质的学院都盛行 “寄宿制”, 这些学校招收的学生都年仅十三四岁, 学生需要教师辅导和指导, 生活需要教师照料和照管, 宗教信仰和身心健康需要教师培养和监护。

 教师承担 “家长代理人”和 “牧师”的角色。

 1 8 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约翰逊在回忆导师乔登时说:

 “一个年轻人一旦成了乔登的学生, 也就成了乔登的儿子。

 ”难怪英国至今把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怀称为 “牧师式”的照料。

 导师制度是通过导师对不同能力志向、 兴趣爱好、 社会背景的学生进行 “家长般”、 “牧师式”的管理、 监督、 培养的教育方法。

 它成为英国中小学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也极大影响欧洲的教育。

 导师不仅有责任实现最显而易见的教育目标———学生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而且有责任促进学生在道德、 精神、 审美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无疑, “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能与当今班主任的使命已相差无几。

 2 .制度层面沿革 班主任这一特定的教育角色, 其在教育制度上的出现, 是与“班级授课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班级, 当然也不会有班主任。

 盛行于罗马氏族公社时期的 “巴特里制”以及我国悠久历史传统的 “父教”均是原始的个别教育形制。

 希腊传统的 “科森制”以及我国私学传统的 “讲学制”依然是一种 “师徒式”的讲授方式, 这种教育形制仍未走出个别教育的禁苑。

 诞生于中世纪欧洲经院的 “坐堂制”以及我国旧时代的学塾, 虽有教室, 但无“班”的区别; 虽有 “班”的初始形态, 但仍然缺乏 “班”的本质属性。

 1 5 -1 6 世纪, 西欧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进行了按年龄阶段区分班级组织的尝试。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 “班级”一词, 他在1 5 1 9 年一份书简中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的情形:

 在一间圆形的教室里, 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 分别安排在阶梯式座位上。

 公元1 6 3 2 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他的主要论著 《大教学论》 , 标志着班级教育形制经过漫长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概括, 以一个成熟的教育组织形式走进了近代社会。

 他在 《大教学论》 中描绘了他所设计的 “国语学校”的教育方式:

 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6 年, 应当分成6 个班, 如有可能, 每班有一个教室, 以免妨碍其他班次。

 ①夸美纽斯在其 《泛智学校》中设想给每个班 “指派固定的教师”, “教师应当占据适当的地位, 使他能看到所有的人, 而且被所有的人所看见”, “教师应当像全世界的太阳, 站在高处, 从那里他能同时对所有的人普照教学的光芒, 而且同时发出同样的光, 均匀地照亮每个人”。

 他还设想, 如果班级人数较多时, 把学生分成组, 每组设组长, “以便能容易地帮助班主任教师”。

 中国建立现代意义的学制之时, 便有设立班主任的思想。

 1 9 0 4 年在小学实施 “级任制”, 在中学实施 “级任制”则于1 9 3 2 年。1 9 0 4 年 《癸卯学制》 颁布实施, 在有关小学教员的条款中, 规定分设本科正教员和专科正教员两类 (另设副教员)

 , “凡初等小学堂儿童之数, 六十人以上一百二十人以下, 例置本科正教员一人”。

 本科正教员就是负责全班教育工作者。

 章程规定:

 “本科正教员通教各科目”,

 “正教员教授学生之功课, 且掌所属之职务”③。

 民国初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则出现了 “级任教员”与“学级主任”的名称, 中学有 “学级主任”, 其所负职责与今日“班主任”一致。

 我国教育实践中最早使用 “班主任”名称,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

 1 94 2 年绥德专署教育科的 《小学训导纲要》 中说:

 “实行教导合一制, 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责任, 否则教导主任就忙不过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中小学一律设置了班主任。

 1 9 5 2 年 《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

 》 和 《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

 》 规定中, 都明确地提出了班级设班主任。

 1 9 8 8 年随 《小学德育纲要 (草案)

 》 和 《中学德育大纲 (试行草案)

 》 的颁发, 同时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3 .运作层面特质 从班主任的功能渊源和制度沿革分析, 班主任是现代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产物。

 作为一种现实的教育制度, 班主任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1 )

 指令性和规范性 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教育重要环节, 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和规范性。

 这是因为班主任的任命与委派, 班主任的职责与权利, 班主任的素质与能力, 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予以高度重视, 并以一定的规程和制度加以约束。

 作为实施教育的中小学校机构, 对于班主任也有具体的规定:

 “某一学科的教师, 同时就是自己学生的负责导师。

 但是除此之外, 对于每一年级里担任功课最多和最有经验的一个教师,常常委以附加的任务:

 统一和协调本级所有教师的教导活动; 组织和指导本级儿童整个生活与活动; 规定学校与本级学生的家庭间必要的联系。

 在低年级里, 一切学科或多数学科的讲授, 是集中在一个教师的手里, 因而就可以保证本级每个学生全部生活上教育指导的统一。

 从五年级开始, 在每一年级里实现着教育统一指导的教师, 就是班主任, 他是由校长从优秀教师中指派的。

 ” (2 )

 科学性和艺术性 班主任工作的培养人的活动, 通过与社会的联系、 与家庭的联系、 与学生的联系、 与教师的联系等诸多网络系统沟通进而运作。从角色 “扮演”看, 班主任多元角色的冲突以及班主任角色的定位, 班主任工作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符合科学性原则; 从工作性质看,班主任的品质和工作效能不仅对于班集体的形成、 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班主任工作需要科学化。

 托尔斯泰曾说:

 “在自己心理泛起自身感受过的一种情感, 然后运用动作、 线条、 颜色或语言表达的形式, 把那种情感传达出去, 以便旁人也可以感受到那种情感, 这就是艺术的活动。

 ”显而易见, 班主任工作应该就是一种艺术的活动。

 (3 )

 阶段性和发展性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的特点, 因而班主任工作表现在规范与教育要求上也就存在着阶段性的特点。

 宏观而言,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具体的班集体。

 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

 班主任只有掌握好班集体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 才能有效地引导班集体的成长。

 班集体的形成具有几个阶段:

 组建班级阶段、 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班集体形成和发展阶段。

 微观上说,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反复性。

 从外在的到内在的, 从形式的到内容的, 从以自身为中心考虑问题到为他人着想等等, 这些阶段性和层次性的变化和发展, 就是班主任工作应体现出来的分层递进的重要原则。

 这项原则本质上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性, 因为只有遵循这样的规范和要求, 表现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在要求上的梯度, 每上一个梯度, 学生就会获得高于原有水平的发展。

 第一章班主任工作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二、 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班主任是家长的代言人, 是学校的代理人, 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 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与主要教育者, 是学生的保护者和关怀者, 班主任在我国班级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新中国成立5 0 年以来, 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成为我国广大中小学校重要的教育力量, 得到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高度赞赏和重视。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具有一定的发展, 也有一些问题值得重新认识。

 (一)

 班主任工作的成功经验 1 .班主任工作制度得以完善 班主任是对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就建立了班主任工作制度, 对于班主任的选拔、 素质以及工作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

 “中小学的班主任应该拥护中国共产党, 拥护社会主义, 热爱祖国,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 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学生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认真贯彻执行全日制中、 小学暂行工作...

篇三: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摘要AbstractIn ourcountry, therei s ahuge conti ngentoftutors i nhi gh school s,whobear themi ssi on of teachi ngandeducati ng.Theeffecti veness of the tutors affects thequal i tyofhi ghschooleducati on and thedevel opmentof the students.In the21吼century, wi ththeconti nuouseconomi cdevel opment,i ncreasi ngl ycompl exsoci alenvi ronmentandmul ti pl eval ues of thepeopl e,great changesi n the fi el d of educati onhave takenpl ace.Accordi ngl y,our pri maryandsecondarytutors arefaci ng unprecedentedchal l engesandpressures·Thi spaper ai mstoi nqui rethe effecti veness ofj uni orhi 【gh schooltutorsi n boththeoreti cal andpracti calaspects.Incl assmanagement,J uni or hi ghschooltutorsaredi rectl y responsi bl efor the cl ass.Iftheydo notpayattenti on towaysofworki ng,theywi l lfai l tomanagethe cl asssuccessful l y.Li terature studymethods andsurveymethodsaremai nl yused i n thi spaper.The i nvesti gati onsdi scovered that thefol l owi ng probl emsexi sti n thecl assmanagement.Forexampl e,uncl ear j obrol es,uncertai nty j obresponsi bi l i ti es,i neffecti vecommuni cati on wi thparents,Pessi mi sti cabout theprospectsofprofessi onal ,etc.Accordi ngto thepracti cal probl ems by j uni or hi ghschooltutor,under the context ofprofessi onal ,I trytoput/provi desome sol uti onstrategi es,mai nl yi ncl udi ngthefol l owi ngaspects.Fi rstl y, thetutors need some externalsupports.Theyaremai nl yf romthe educati onsector,communi ty, and parentsof the students;Educati onSector shoul d i ntroduce anumber of educati onpol i ci estoprotecttheri ghtsof the tutors.Thecommuni tymustworktogetherwi th school seffecti vel yand create afavorabl e external envi ronment forschool s,fami l yeducati onand school educati on must combi ne,It i Si mportantfor Parentsand the tutorsto communi cate andexchange effecti vel y.Secondl y, toenhance workperformance,Schooll eaders mustadopteffecti ve mechani sms of tutor eval uati on andtrai ni ng mechani sms.Thi rdl y, J uni orhi 【ghschooltutorsshoul d fosterthe i dea ofprofessi onal l earni ngof thei rown,andat l ast achi eveprofessi onal devel opment.Keywords:J uni orhi gh schooltutor, work performance,professi onaldevel opment,studentdevel opmentIII,■f●..Tt,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 V

 气‘ ~j中文文摘中文文摘目前,我国中小学有一支规模巨大的班主任队伍,约有450万教师担任班主任,影响着两亿多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的队伍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从一个人的成长看,班主任在中小学阶段对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是中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最具影响力的指导者。班主任的素质如何,他们开展工作的效果如何,关系到整个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效能,成为重要议题。在专业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新型优秀班主任队伍,是当前中小学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任课老师之间的协调,家长和学校的沟通,离开了班主任都无法进行。因此,本文从对“ 初中班主任、专业成长、工作效能” 的基本理论溯源分析,力求为我国班主任工作提供若干有效策略。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完善班主任工作创新机制、提高班级管理效能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用四个章节来阐述:第一章首先从班主任、班级、班级管理等概念出发,全面了解班主任的内涵与职责。其次,进一步阐述了初中班主任的职责和特点。班主任工作职责主要从教育工作内容和教育工作对象出发。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特点主要包括复杂性、渐进性、专业形象性等。再次,笔者论述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效能理论。在给出效能以及管理效能的界定之后,提出班主任工作效能和班级管理效能的理念。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取向与班级管理效能存在一定的联系。第二章主要对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初中班级的管理,初中班主任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的效能?这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然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效能不是由班主任个体决定的,班主任的个性特征只是影响班级管理效能的因素之一。另外,班级组织的特征以及学校的情景特征也是影响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重要因素。第三章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现状。在获得一线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班主任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班主任到底在为谁工作?班主任要如何有效工作?班主任要如何和家长沟通?班主任的未来走向哪里?等问题进行分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析整理。通过调查,笔者尝试提出当前初中班主任存在的困惑以及难点。表现在当前班主任的角色比较模糊,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工作效能比较低微,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还有待加强,班主任的专业意识还有待提高等方面。第四章主要在专业化的大背景下,尝试提出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提升与改进。笔者主要从三方面来讨论:第一,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政府、社会、家长的支持。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受到各种情境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外部力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支持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比如教育行政部f-j 伟l j 定合理配套的班主任政策或制度,让班主任做该做之事,行该行之权,担该担之责,得该得之利;另外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局限;再者,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协调。只有这样,通过多方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第二,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提升更离不开学校内部的保障作用。学校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是班主任成长的摇篮。学校的管理理念和学校的文化氛围对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改进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创造高效的工作环境是提升班主任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学校自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学习型的组织文化,同时应改进班主任的评价机制,完善班主任的激励方式,构建班主任校本培训机制,创设班主任专业社群,实现班主任效能的改进。第三,要真正实现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提升与改进,除了外部的支持,班主任自身成长是关键。班主任自身要由“ 警察” 、“ 保姆” 、“ 教书匠” 的单一角色向“ 领导者” 、“ 辅导者” 、“ 研究者” 的多维角色转变,塑造班主任良好的专业形象。培养专业素质,利用班主任的个人魅力、才能、品质以及经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地指导、管理班集体。班主任应该主动从思想和行动上实现“ 自我解放” ,要善于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反思学习。班主任要孥持在管理中研究和在研究中管理的理念,不管改进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促进自身向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在本文最后,笔者对论文进行小结,归纳、总结本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研究的后续点,为人们对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视角。VI

 o.j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I中文文摘⋯⋯⋯⋯⋯⋯⋯⋯⋯⋯⋯⋯⋯⋯⋯⋯⋯⋯⋯⋯⋯⋯⋯⋯⋯⋯⋯⋯⋯⋯⋯⋯⋯⋯⋯⋯⋯⋯⋯.V目录⋯⋯⋯⋯.⋯.⋯⋯⋯⋯⋯⋯⋯⋯..⋯⋯⋯..⋯⋯⋯⋯⋯⋯⋯⋯⋯⋯⋯⋯⋯⋯⋯⋯⋯⋯⋯⋯⋯⋯⋯⋯⋯.VII绪论⋯⋯⋯⋯⋯⋯⋯⋯⋯⋯..⋯⋯⋯⋯⋯⋯⋯.⋯⋯⋯⋯⋯⋯⋯⋯⋯⋯⋯⋯⋯⋯⋯⋯⋯⋯⋯⋯⋯⋯⋯⋯⋯.1.第一节班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等相关概念分析⋯⋯⋯⋯⋯⋯⋯⋯⋯⋯⋯⋯⋯⋯.11.第二节班主任工作职责与特点⋯⋯⋯⋯⋯⋯⋯⋯⋯⋯⋯⋯⋯⋯⋯⋯⋯⋯⋯⋯⋯⋯⋯.16.第三节班级管理效能理论⋯⋯⋯⋯⋯⋯⋯⋯⋯⋯⋯⋯⋯⋯⋯⋯⋯⋯⋯⋯⋯⋯⋯⋯⋯.。20.本章小结⋯⋯⋯⋯⋯⋯⋯⋯⋯⋯⋯⋯⋯⋯⋯⋯⋯⋯⋯⋯⋯⋯⋯⋯⋯⋯⋯⋯:⋯⋯⋯⋯⋯.26.第二章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影响因素⋯⋯⋯⋯⋯⋯⋯⋯⋯⋯⋯⋯⋯⋯⋯⋯⋯...27.第一节班级组织因素的影响⋯⋯⋯⋯⋯⋯⋯⋯⋯⋯⋯⋯⋯⋯⋯⋯⋯⋯⋯⋯⋯⋯⋯⋯.27.第二节学校情境因素的影响⋯⋯...⋯⋯⋯⋯⋯⋯⋯⋯⋯⋯⋯⋯⋯⋯⋯⋯⋯⋯⋯⋯...32.第三节班主任个人因素的影响⋯⋯⋯⋯⋯⋯⋯⋯⋯⋯⋯⋯⋯⋯⋯⋯⋯⋯⋯⋯⋯⋯..38.本章小结⋯⋯⋯⋯⋯⋯⋯⋯⋯⋯⋯⋯⋯⋯⋯⋯⋯⋯⋯⋯⋯⋯⋯⋯⋯⋯⋯⋯⋯⋯⋯⋯⋯⋯⋯..42.第三章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现状调查及分析⋯⋯⋯⋯⋯⋯⋯⋯⋯⋯⋯⋯⋯⋯..43.第一节调查目的⋯⋯⋯⋯⋯⋯⋯⋯⋯⋯⋯⋯⋯⋯⋯⋯⋯⋯⋯⋯⋯⋯⋯⋯⋯⋯⋯⋯..43.第二节调查对象⋯⋯⋯⋯⋯⋯⋯⋯⋯⋯⋯⋯⋯⋯⋯⋯⋯⋯⋯⋯⋯⋯⋯⋯⋯⋯⋯...43.第三节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44.本章小结⋯⋯⋯⋯⋯⋯⋯⋯⋯⋯⋯⋯⋯⋯⋯⋯⋯⋯⋯⋯⋯⋯⋯⋯⋯⋯⋯⋯⋯⋯⋯⋯⋯⋯⋯⋯⋯⋯⋯。.61.第四章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提升对策⋯⋯⋯⋯⋯⋯⋯⋯⋯⋯⋯⋯⋯⋯⋯⋯⋯⋯⋯⋯.63.第一节外部支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63.第二节内部保障:创造高效的工作环境⋯⋯⋯⋯⋯⋯⋯⋯⋯⋯⋯⋯⋯⋯⋯⋯⋯..“ .第三节自我成长:改进班主任的专业能力⋯⋯⋯⋯⋯⋯⋯⋯⋯⋯⋯⋯⋯⋯⋯⋯⋯...71.本章小结⋯⋯⋯⋯⋯⋯⋯⋯⋯⋯⋯⋯⋯⋯⋯⋯⋯⋯⋯⋯⋯⋯⋯⋯⋯⋯⋯⋯⋯⋯⋯⋯⋯...78.Il 占论⋯⋯⋯⋯⋯⋯⋯⋯⋯⋯⋯⋯⋯⋯⋯.⋯⋯⋯⋯⋯⋯⋯⋯⋯⋯⋯⋯⋯⋯⋯⋯⋯⋯⋯⋯⋯⋯⋯⋯⋯⋯⋯.79.附录⋯⋯⋯⋯⋯⋯⋯⋯⋯⋯⋯⋯⋯⋯⋯⋯⋯⋯⋯⋯⋯⋯⋯⋯⋯⋯⋯⋯⋯⋯⋯⋯⋯⋯⋯⋯⋯⋯⋯⋯⋯⋯..81.参考文献⋯⋯⋯⋯⋯⋯⋯⋯⋯⋯⋯⋯⋯⋯⋯⋯⋯⋯⋯⋯⋯⋯⋯⋯⋯⋯⋯⋯⋯⋯⋯⋯⋯⋯.85.Vl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91.!改谢⋯⋯...⋯⋯⋯⋯⋯⋯⋯.....⋯⋯⋯⋯.⋯⋯⋯⋯⋯⋯.⋯⋯⋯....⋯⋯⋯⋯⋯⋯⋯⋯⋯⋯⋯⋯⋯..⋯⋯.93.个人简历⋯⋯⋯⋯⋯⋯⋯⋯⋯⋯⋯⋯⋯⋯⋯⋯⋯⋯⋯⋯⋯⋯⋯⋯⋯⋯⋯⋯⋯⋯⋯⋯⋯⋯⋯⋯⋯...95.VIl l.’、· r’J

 Jj绪论绪论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它即是--l " -J 科学,也是--f-j 艺术。在学校中,全体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工作任务,而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们所承担的责任相对更重些,要求也更高些。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主任工作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问题的提出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教育系统内部条件也不断变化。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班主任工作效能问题,在理论与实践领域都引起了人们关注。目前,我国中小学约有444万个教学班,约有450万教师担任班主任,影响着两亿多中小学生。从一个人的成长看,班主任在中小学阶段对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是中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最具影响力的指导者Ⅲ。班主任的素质如何,他们开展工作的效果如何,关系到整个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效能,成为重要议题。2003年第十二届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围绕“ 现代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这个中心议题,从班主任专业化和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两大方面,共提出了30个子课题进行研究。2004年《人民教育》专刊介绍广西柳州班主任专业化的经验。2006年6月22 R,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审批立项了“ 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研究” 课题,课题号[ SW( 2006) 04] 。2007年12月14同一16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了关于开展班主任培训及子课题申报会议。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教育部组织实施了“ 2008年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专项培训计划” 。针对中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陈小娅.在伞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开班典礼暨2007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2):3-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安排,围绕“ 班主任每一天” 、“ 班主任每一学年” 、“ 班主任与每次活动” 、“ 班主任与每个班级"、“ 班主任与每个学生” 、“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六个模块深入学习、交流、研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与班主任工作效能效能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高度重视。纵观当前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育与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班级管理研究工作还停留在零星的、经验总结性的状态。①从学科视野...

篇四: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

任理论学习与基本功修炼 主讲人:

 朱洪秋 主讲人简介

  朱洪秋,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副校长。

 中学德育高级教师职称, 曾担任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师、 教研组长、 班主任、 年级组长、教导主任、 校长助理等职务。

 2002 年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2010年考取北师大教育博士研究生。

 课程简介

  针对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工作无边界、 专业无标准、 生涯无阶梯、 待遇无着落、 倦怠无妙方” 等问题, 朱洪秋提出:

 一、 要界定班主任的职责, 实行全员德育、 课堂德育、 走班管理和学生主体德育; 二、 班主任应主要管理班级、 学生、教师、 家长四个主体, 即领导班级集体建设、 教育引导管理学生、 整合学科教师资源、 指导学生家庭教育; 三、 设立德育首席制度, 为班主任提供生涯阶梯; 四、规定班主任的工作量, 提高班主任津贴, 提高班主任地位, 尊重班主任人格; 五、减轻班主任负担, 改进班主任评价, 支持班主任工作, 宽容班主任问题, 推动班主任科研。

 结合工作实际, 朱洪秋深入阐述了班主任工作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主体教育理论、 赏识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理论以及其他教育理论)

 和心理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异性效应、 鲶鱼效应、 角色效应、 破窗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

 他还实例讲解了如何通过实践历练、 理论学习、 外出学习和反思提升等途径来加强班主任基本功的修炼。

 课程时长

  157 分钟

 录制时间

  2010 年 8 月 提纲

  一、 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

 1. 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五大问题

  (1)

 班主任工作无边界——专业域限

  (2)

 班主任专业无标准——专业标准

  (3)

 班主任生涯无阶梯——专业生涯

  (4)

 班主任待遇无着落——专业价值

  (5)

 班主任倦怠无妙方——专业困境

 2. 解决班主任工作问题的基本策略

  (1)

 界定职责、 全员德育、 课堂德育、 走班管理、 主体德育

  (2)

 班主任角色应该是领导者, 主要管理班级、 学生、 教师、 家长四个主体

  (3)

 德育首席为班主任提供了生涯阶梯

  (4)

 规定班主任工作, 提高班主任津贴, 提高班主任地位, 尊重班主任人格

  (5)

 减轻班主任负担, 改进班主任评价, 支撑班主任工作, 宽容班主任问题, 推动班主任科研

 二、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与价值取向

 1.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

  (1)

 主体教育理论

  (2)

 赏识教育理论

  (3)

 成功教育理论

  (4)

 生活教育理论

  (5)

 生命教育理论

  (6)

 其他教育理论

 2.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1)

 罗森塔尔效应

  (2)

 异性效应

  (3)

 鲶鱼效应

  (4)

 角色效应

  (5)

 破窗效应

  (6)

 责任分散效应

  三、 班主任基本功与基本功修炼

 1. 班主任需要哪些基本功

  (1)

 班级集体建设的基本功——班集体

 (2)

 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功——学生

  (3)

 教师资源整合的基本功——学科教师

  (4)

 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功——学生家长

 2. 班主任如何修炼基本功

  (1)

 实践历练——没有经历就没有能力

  (2)

 理论学习——没有理论就没有高度

  (3)

 外出学习——没有视野就没有宽度

  (4)

 反思提升——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度

篇五: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

小学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行动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摘要

 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特点,辅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每个做教师的使命。本研究以主题班队会课、班集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学科教学、个案辅导、家校结合为突破口,研究分析了小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索形成了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适时解决了班主任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较少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认识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问题,切实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阴影,让学生学会做人、积极、快乐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为了《纲要》所倡导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发展,为开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初衷

 XXXX 届毕业的六年级学生给了我成立课题的启发。他们是在四年级我接手的,这个班级是组合起来的,有原来的一班和二班的学生,有小兴墩合并过来的,还有从其他地方转过来的。他们的起点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生活习性不一样,年龄大小不一样,平时的思想与想法也不一样,自然,班务工作做起来困难也就比较多。四到五年级上半学期,我着实从习惯和基础抓,当时还算顺利,可是,到五年级后半学期,学生的思想就出现了大的变化,有拉帮结派的、合伙打架的、攻击报复的、逃课的、谈恋爱的等,这样就给平时的日常班务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不仅如此,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也相应的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更出现了当时以 XXX等同学为首的一个小团伙偷取电脑,小区偷盗自行车、摩托车等、还兴起了以五年级学生 XXX 为辐射的小团体,抽烟、喝酒、动辄就玩离家出走等

  2 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令老师棘手,也令老师深思。从同年级老师的耐心教育中,从学校领导的忧虑中,从学生实际情况中,我当时就产生了尝试用心理健康教育一些理论知识教育学生的想法,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在教科研呼主任的引领下,结合教学实际,翻阅资料,申报了《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幸运被立项了。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特点,辅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每个做教师的使命。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只爱玩,好事,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撒谎、说脏话、骂人、怕吃亏,甚至到了中、高年级学会欺诈、偷窃、逃学、聚众打架、逆反、早恋等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针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以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问题,切实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阴影,让学生学会控制自我,学会监督与自我管理、学会做人、积极、快乐的学习。

 ( (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提出,目的就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 而现在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自身对心理健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懂得甚少,平时只是为了完成其教育教学任务,凭借自身经验,囫囵吞枣,大事小事眉毛胡子一起抓,一般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状况,没有从孩子内心深处来进行实质性教育,使得学生厌学、逃学,把上学当做是一种负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务工作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目的就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知识、途径和方法,探索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认知和不良行为,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养成自学、乐学、与他人友好相处等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学习,阳光成长。同时进一步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发展,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开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改变日常的班级管理方式,增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认知和不良行为,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养成自学、乐学、与他人友好相处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形成健全人格。

  2.探索出适合我校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以研促研,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发展,促进我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 培养小学生在学习、自我调试、人际和优良品质等方面心理健康教

  4 育的意识和能力。

 2.探索我校的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主要从以下内容为突破口进行研究:

 (1)主题班队会课、班集体活动、班主任魅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心态。

 (2)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开发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3)构建自主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

  (5)个案心理辅导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针对实验对象的心理状况展开了调查,首先找出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接着进行了日常班务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尝试研究,验证、改进策略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然后探索出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最后形成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集、论文集和研究报告等,并将结果进行推广。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利用并通过文献、网络、报刊等各种有效途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著作,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经验,总结形成符合我校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渗透教育策略。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学生作品分析等多种形式,了解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3.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典型的问题学生,追踪调查研究,收集详实的材料,结合问题产生的背景,改进研究方法,建立学生

  5 个人档案,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注重问题学生案例研究,形成个案研究范例。

  4.行动研究法。研究制定计划,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实践,最终总结出“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5.榜样引导法。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角色扮演法、道德讲堂、榜样引导法等,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

 6.经验总结法。研究中及时总结不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不断验证、修改、完善、提高,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形成成果,推广应用。

  四、研究过程

 XXXX 年 XX 月,我作为 XXXXX 一名骨干班主任。申报了 XX 第 XX 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小学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在专家的指导引领下撰写了开题报告,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并根据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在随后的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了认真、规范、有序的研究,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4 2014 年 6 6 月 ——5 2015 年 2 2 月)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建立科研管理规章制度。

 2.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培训,使课题成员了解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明确研究的目的,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讨论并修改,形成课题研究思路并完成课题的立项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5 2015 年 3 3 月 ——7 2017 年 4 4 月)

 1.搜集、整理与归纳课题理论材料 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翻阅了《面向

  6 21 世纪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班主任工作艺术》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邀请县教研室的研究员做与课题相关的的专题报告,拓宽课题研究的信息渠道。通过集体辅导和个人自学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成员们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思考、反思,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写出了反思并及时进行总结。

 2.全面展开研究

  形成了具体思路及可操作的研究步骤,不断探索课题实验的途径方法与策略,并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和论文等。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7 年 5 月——2017 年 7 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资料。

 3.请县教研室研究员给予指导和修改,召开课题结题大会。

 4.请专家给予鉴定,展示研究成果。

 五、 研究 结 果

 三年来,课题研究组成员首先召开了课题立项会,专题研究会,讨论了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聚焦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优势所在,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均不同程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分析了 我校 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地处平罗县城南郊,生源比较杂,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家长长期来往于农村县城两地之间,频繁更换学习、生活环境,父母离异现象比较严重;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教育和期望值的不同,就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心理。课题组成员对所带年级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7 1.学习方面。由于的家长期望值过高,时不时给学生开“小灶”;有的家长没时间管孩子,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单亲孩子较以前上升,学校、老师又过分看重分数等其它因素,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时间一长,学习方面就出现了问题,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被动,思维迟缓,抑郁,缺乏自信、学习有困难等现象,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心理。

 (1)厌学和逃学的心理。我校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或外来打工的子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离异现象严重,学生从入学开始,家庭和学校教育就是两张皮,学生的学习就成了老师的事,学习被动,缺乏努力积极进取的勇气;应试教育的思想使得学校和家长还是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有些教师缺乏耐心,语言的过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动机的扭曲,消极的逃避学习等不良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孤僻、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的的不断增多,家庭离异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孤僻心理,也因学习成绩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和玩耍,甚至变得越来越软弱,无主见。同时,还对同学、对老师产生戒备和厌烦心理,害怕失败不敢去做任何尝试,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情绪波动大。表现为:上课不敢举手大胆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主动性不强,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情绪低落、不能乐观地面对;怨气冲天,心烦,做事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耐挫力差,不关心他人,讥笑他人,自私,焦躁,难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较为严重的有不合群体,逆反敌对,抑郁等。一些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有同学超过自己,或者目标没有实现,就变得内向,遇事大喊大叫,不

  8 善考虑他人,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同时,一些学生也会由于一些细小的事情而过分地急躁、不考虑事情后果,容易发怒、容易出过激行为,这些行为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不良行为问题。不良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随便说话、常不能完成作业;骂人、说脏话,打架、欺负弱小同学、不善于同学友好相处、欺诈、偷窃、说谎、缺乏同情心;感情脆弱、做事情虎头蛇尾、暗恋明恋、逃避、破坏学校财物、自暴自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能力差,缺乏自信、自律,尊重的意识和行为差等。如,低年级的孩子上课小动作多,一个小纸片或一丁点橡皮能玩一节课,偷吃东西,课桌下你蹬我,我蹬你,上课常碰掉学习用具、写字老师不监督就不写等不良习性;高年级出现有的学生合伙离家出走,与父母难沟通,顶撞、合伙打架等不良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 ( 二)探索形成 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以上小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在认真实践研究基础上探索出以下我校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主题班队会中渗透 主题班队会是营造和谐班级氛围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班会的正面作用,在形式上下功夫,在渗透上做文章。对此,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确定主题。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结合日常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一起探讨集体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现象,分析原因,确定好主题,定期举办一系列的具有针对性的主题班队会或团体辅导活动...

推荐访问:班主任教学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班主任 教学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