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9篇

时间:2022-10-29 10:45:07 浏览量:

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9篇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乐学趣教一、亲近文言认识文言营造氛围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如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9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9篇

篇一: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谈小学文言文的乐学趣教 一、亲近文言认识文言营造氛围 夸美纽斯曾说过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如果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创设合适的情境对学生学习将会提供有力的帮助。作为教师我们也许不能改变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但是可以营造一个“处处有文言时时用文言”的小环境。如设立文言角、张贴座右铭、 表演课本剧等。

 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就会感觉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

 二、方法引导巧学文言落实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1.落实预习。由于文言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形式上与现代文的差异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渐展开 ①研读预习提示。预习提示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示和对学习者的要求让同学们在预习中去找对课文内容提示的句子。如《学弈》中的“学弈就是下围棋。课文里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这几句话就基本上告诉了课文内容的梗概包括人物、事件与主人翁的态度。这样同学们就能对课文内容产生初步的印象。

 ②读插图。插图是语言文字的形象化展示它能更生动地展现课

  文的部分内容。如《学弈》 在一棵大树下摆着一幅展开的棋盘

 一位老师端坐在棋盘的上方说着什么两个小孩坐在两旁一个小孩眼睛盯着棋盘在屏息凝思而另一个小孩则歪着脑袋在看别处。这样他们的神态也就展示出来了。

 ③让学生对着课文读句子、读注释。当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了大致了解和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对着课文读句子、读注释弄清人物、事物名称。

 2.立足吟诵 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是诵读。诵读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自读。要求学生读音要正确这是诵读的基本要求。而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这就要求学生要先认读只有认读正确才有诵读的准确。而诵读的正确无疑为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②听读。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凝神静听课文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身临其境形成共鸣产生全面学习的欲望。

 ③悟读。悟读一要断句正确二要有语感。断句即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诵读断句的正确。

 ④背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们把背诵与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理解、积累语言增进语感提高其文化素养。

  3.讨论教学

  小学文言文简短、伦理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合讨论式教学。现以《两小儿辨日》教学为例浅谈文言文讨论教学的实施。

 ①提出讨论问题。可以从课本预习及课后问题中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提出他们想讨论的问题问题不能太多太广一般以二到三个为宜。在《两小儿辨日》的教学当中师生可共同提出几个问题。如两小儿争辩太阳离我们远近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根据你的知识你怎么帮助古代两小儿解决这场纷争等等。

 ②展开讨论。按要求根据议题展开讨论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师相机诱导启动思维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且维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鼓励创新精神。可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③小结。小结活动的目的在于再实践、再学习、再创新。在《两小儿辨日》这一课的小结时学生很快就把“两小儿的论据”说清楚了这样就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透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提问“太阳离我们什么时候最近”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由于有参考资料基本明确“无论什么时候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

 ”小结这一环节是全班学生思想交流、互相学习的重要过程教师要恰当地处理不要走过场要真真正正让学生在小结的过程中得到再实践、再学习、再创新的机会。

 三、拓展延伸引导升华内化习惯

  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

 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延伸可分为课内、课外进行。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课内在组织学生研读“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后可以这样拓展告诉学生伯牙鼓琴不仅志在高山、江河还可能志在明月、清风、春雨、炊烟、白云并用课件制作出情境图在画面上注上相关词语明月皎皎、清风徐徐、春雨绵绵、炊烟袅袅 、白云悠悠。教师告诉学生说 “假如现在你们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难琅琅上口道 “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 “善哉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课外拓展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学《伯牙绝弦》一课课前除了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外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高山流水” 、 “伯牙学琴”等故事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等。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只有立足兴趣培养知识巩固能力强化突出“乐趣”二字——学生

  乐学老师趣教才能使教学落实有效。

   

篇二: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九十五中 尹茹丽

 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已很久远, 和现代文比, 写作的文化背景差异大,使用的词语、 句法 也不同。

 有的词汇, 今人已不用, 即使延用至今, 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 相差甚大。

 因此学 生阅读文言文时, 首先就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 加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串译法-- 教师讲、 学生记的单一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仅重视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 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不 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如果说初中低年级同学刚接触文言文时, 老师逐字逐句地串讲还有必要, 那么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就没有必要让老师串讲下去, 应该使学生从机械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 使他们切实处于主体位置上,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因此我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尝试实施主动教育, 促进其主动学习,做法如下:

  辏缶荭余鲅

 一、 在教学过程中激趣, 使其主动学习。

  "兴趣"是认识学习内容,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是影响学生自觉性、 积极性的 直接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起着始动、 定向、 激励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兴趣, 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采用三种方法--猜读激趣法、 三读激趣法、 新奇激趣法,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一) 猜读激趣法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文言文, 其原因之一, 在理解文言实词上有障碍, 弄不清含义。

 以往教学 中基本上由老师串讲来过实词关, 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又不得其要领, 因此产生为难情绪 和畏惧感, 我认为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有必要引导学生"猜读", 所以我在高中文 言文教学中, 结合课文, 适时把"猜读三法"教给学生, 授之以"渔", 使其有兴趣学。

 1. 语法分析法

 一个实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着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其作用决定其含义。

 在《季氏将伐 颛臾》 一课中, 学生弄不清楚"则将焉用彼相矣?"和"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中两个 "相"字含义, 就告诉学生这个语法分析的道理, 第一个"相"做"用"的宾语, 决定它是 个名词, 而第二个"相"字后面的"夫子"是个名,决定"相"是动词, 〖JP2〗 因为只 有动词、 介词才有宾语, 而"相"不可能是"介词", 因此第一个讲成"某种身份的人",

 是名词, 第二个讲成"辅佐、 辅助", 是动词。

  2. 对称分析法 文言文有一个行文特点--对称句多, 互文见义, 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

 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 相近或相反、 相对的规律,学会由已知部分去猜 测未知部分, 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

 在《过秦论》 一课中"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 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学生对"宇内、 八荒"理解不到位, 这样学生根据"天下"的含 义推知它们的含义。

 在《劝学》 "不积跬

 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一句 中, 学生不明白"跬步"的含义,就引导学生根据相似结构"跬步"对"小流"的句式特点 , 推断出"跬步"是"小步"的意思。

  3. 假借通义法(以声通义法)   一个词在句中用本义、 比喻义、 引申义无法讲通时, 要从语音上着眼, 选择文意相通的同音 字进行替换, 用替换的字词确定含义。

 在《鸿门宴》 一课中, 有"距关, 毋内诸侯"一句,

 学生无法理解"距"和"内"的含义, 就告诉学生:

 "距"同"拒", "内"同"纳"。

 学 生就理解了这二个字含义。

 "猜读三法"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扫清实词障碍, 规律性、 逻辑性较强, 迎合了高中学生喜 推导不愿死记的心理, 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同时学生明白, 已知愈多, 猜读愈准, 消除了 畏难情绪, 主动积累文言词汇、 特殊句式等。

  (二) 三读激趣法 

 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今人读古书, 就更应在读上下功夫,读出古色古香 的味道来, 以读激趣, 以读促讲, 为此我根据不同课型, 设定了"三读法"--教师示范读 、 学生反复品读、 分角色模仿人物语言赏析朗读。

 如在教学《季氏将伐颛臾》 时, 找两位同 学分别朗读冉有和孔子之间的对话, 读的惟妙惟肖, 听的学生更有所触发, 学生兴趣大增 , 不仅领悟了孔子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还主动地探求了孔子"鞭辟入里, 当仁不让"的辩 论艺术, 及师生之间对话的艺术。

 再如《东方朔传》 一课中, 根据东方朔的人物性格, 我首先让学生用诙谐的语言,摇头晃脑 式地反复品读东方朔自责一段, "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 何无礼也!拔剑割肉, 一何壮也! 割之不多, 又何廉也!归遗细君, 又何仁也!"在满堂的笑声中, 学生领略了"性格诙谐, 言 词敏捷, 滑稽多智"的东方朔风采, 激发了兴趣, 并当堂成诵。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 读出古汉语的特色, 读出人物的性格, 会勃发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 趣, 增强语感, 使学生心通其情, 意会其理。

 (三) 新奇激趣法 

  今日的高中学生, 见多识广, 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掌握信息多, 如果老师掌握的信息少,

 将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更调动不起学习的主动性, 就要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非 对等性", 占较多信息的老师成为一个信息富集点,在授课时, 根据学生的需求, 以各种方 式向学生扩散, 让新奇的知识吸引住学生。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 时, 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 熟知故事情节, 了解人物性格, 如果教 师还给同样的东西, 他们会感到乏味无趣。

 我就把学生不知的信息,通过篇子印发给他们。

 "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论成败》 、 《[鸿门宴] 评析》 (李知文、 刘永 章) , 使学生兴趣倍增, 思维活跃, 能够从全新的角度, 重新认识了项羽和刘邦, 站在一个 新的高度上分析《鸿门宴》 中座位显示的问题:

 ①接待客人应在堂上。

 ②客人应在最尊贵的 位置上。

 项羽违背这些礼仪, 暴露出项羽傲慢无礼、 自矜功伐的性格弱点。

 学生由盲目地拥 项, 转为对项羽人格更深层的剖析, 如没有兴趣, 就不会主动探求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因 此教师授课时, 要保证自己是信息富集点, 授课过程就是信息富集点向信息稀薄地带(学生)

 扩散的过程, 在这个扩散过程中, 让学生得到不知道的信息,让他们感到新奇, 因为新奇的 知识本身最能激发学知者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激趣,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有了兴趣,

 就能

 出智慧, 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 有了兴趣, 学生就可以从被动的、 反应性的接受者, 转 变为主动的、 创造性的猎取者。辏缶荭余鲅

 二、 调整教学关系, 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quot; 学", "教"最终也是为了学, 而传统教学当中把 "教"视为主要矛盾, 教师主宰一切, 一统"天下"。

 若改变现状,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 师压制生"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敢于退出讲台, 让学生唱主角。

  (一)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文言文时, 很多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 独占课堂, 作为有机主体的学生有一种压抑感 , 使主动进取, 自觉追求的激情减弱, 学习的主动意识被消极冷漠的被动学习所取代, 这种 "师"束缚"生"的压制关系, 抑制了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厌烦。

 中国教育报曾刊载过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

 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仅占百分之二十七, 拒绝回答者占百分 之三十三, 因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时代气息强, 崇尚人格独立,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他 们不再理所当然地认为"尊师就是服从"。

 这就要教师对师生关系重新定位, 要从过去的" 生必须绝对服从师"的理念中走出来, 可以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教师要把教的过程看作学的过程, 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伙伴,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要走下讲 台,走近学生,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 允许学生超过自己, 敢于让学生指出不足,让学生 明白"生未必不如师, 师未必不可超越"的道理, 使学生解除压抑感, 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 要求全文背诵, 我并没有高高在上, 硬逼着学生去背,

 而是走到学生中间, 和他们一起背诵, 并先试着背, 班里学生当即指出遗漏的内容, 还给老师做示范, 课堂气氛和谐, 师生如同伙伴, 通过朋友式的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 发挥了学生 作为接受主体的能力作用, 达到学生当堂成诵的教学效果。

 可见建立和谐的、 朋友式的师生 关系, 让学生置身于愉快的氛围中, 是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使其主动学习的一条便捷途径。

  (二) 让学生唱主角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 从教的过程看, 教师是主体, 从学的过程看, 学生是主体。

 文言文的 教学中只注意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忽视另一位主体--学生,少了这个主体的参与, 使文 言文教学陷入了死气沉沉的境地。

 钱梦龙说过"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 感知 , 在他们自己头脑进行, 别人谁也替代不了"。

 想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 学好文言文,

 关键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文言文课堂教学多半是"灌鸭式"、 "捆鸭式"教学, 其实质是师生交流的单向性,在课堂 上只是老师向学生灌输, 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说学生记,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课上的一切活 动都是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学生走。

 作为学习的主体, 如同被绑在板凳上的一只鸭子, 没有任何自由, 学生的"自能"未得以充分体现, 久之, 学生变懒了, 思维变迟钝了,

 主动的学习意识被扼杀了。

 叶老曾说过"学生要奋其力, 自致其知"。

 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 , 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松绑,创设主动学习情境, 使学生真正以学习的主角身份参与到教学进 程中来, 我在课上开展了以下两种活动:

  1. 八分钟质疑和答疑活动。

  课上我鼓励学生放胆而言, 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 在班内专门成立了质疑组和答疑组, 各有五名成员, 组内成员一课一轮换, 两周内每人都有一

 次质疑和答疑的机会。

 具体 操作方法是:

 每节课最后八分钟为质疑和答疑时间,先由质疑组的成员代表学生向答疑组的 成员发问, 再由答疑组成员负责回答问题, 并负责解决课下其他同学的疑难问题。

 质疑组的 五名成员常常是在开始学新课之前, 就催促班里学生看课文, 找出问题, 自己更是反复思考 , 深思熟虑,提出焦点问题。

 答疑组的五名成员更是煞费苦心, 多方查找材料和有力证据,

 引进相关课外知识, 扩大交流的信息量。

 课上的八分钟更是舌战激烈, 辩论精彩,带动其他 同学主动思考, 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如, 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时, 质疑组一位同学提出了文章第六段中,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后面应是句号, 而书上写成分号, 是错误的, 课上质疑组和答疑组的同学围绕 这个问题, 展开了"舌战", 其他同学也纷纷加入讨论中, 持续了几天, 还是由答疑组的同 学找到原版, 证明了确实是句号。

 答疑组的同学又翻看了《标点符号大全》 ,发现分号有一个特殊用途, 即在多重复句中, 用逗号不能分辨前后二层意思, 用句号又会把前后意思割断 , 所以用分号, 根据分号的特殊功用, 证明今人用分号也是科学的, 更便于理解孟子提出的 "不仅要养民, 还要教民"政治主张, 同学们在这次答疑和质疑活动中, 既了解了分号的用 途, 又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上开展质疑和答疑活动,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指向学生的单一交流模式, 使师生交流多 向化, 并能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解决疑问,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 体现, 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学也出现了课前人人看书、 课上人人思考、 课下人人探 讨的可喜局面。

  2. 自评和互评活动。

 课上展开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使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 进取热情就会得到激发, 整个身心沉浸在最佳学习状态中。

 教高一第一册时我做了实验, 十二篇文言文全部要求背诵,

 把背诵、 默写的权力交给学生, 以组为单位, 每人负责一篇, 并互评, 每组推举出背诵、 默 写的优胜者, 在全班展示。

 同学们都陶醉在热烈真诚的掌声中, 眼神里闪烁着主动参与评学 的自豪感。

 同时这项活动, 突出榜样的激励作用, 以点带面, 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欲望, 别 人行, 我也要学好, 内在的热情被激发, 敢于和榜样竞争的主动意识增强。

 通过开展质疑和答疑、 自评和互评活动, 解放了老师, 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 在讨论 、交流、 竞争中主动获取知识。辏缶荭余鲅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主动学习。

 要根据课文内容, 本着让学生参与, 主动学习的原则, 设计新型教学模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要把教学过程安排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

  (一) 查错纠错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翻译所要学习的篇目, 然后把译文印发给学生, 对照译文查错纠错, 这就 改变了过去老师单一传授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译文, 亲自思考和解疑, 如《季氏将伐颛臾》

 采用此方式。

  (二) 专项承包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集体动力原理, 把教学活动看成一种特殊地交往过程,采取互助合作 的方式, 全班同学参与, 各有任务, 促使主动地阅读有关资料,学生之间密切配合, 以学生 互学, 达到自化、 自解、 自得的目的。

 操作步骤是:①自学, 初步感知课文。

 ②根据个人的 兴趣、 特长, 分成串译组、 结构分析组、古代知识介绍组、 质疑组、 答疑组等若干组。

 ③每 组对所承担任务作精心准备。

 ④课上交流。

 ⑤师生共同探讨疑难杂症, 得出结论。

 如对《烛 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等篇幅较长、...

篇三: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13年 珠 江 教 育 论 坛 第3期总第92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梁 思( 广利初级中学,广东 肇庆 526073)摘 要:针对时下中学生觉得文言文苦涩难懂,因而不爱学文言文,怕学文言文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引入、重在朗读、质疑探究、授之以渔四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获得成就感,获得知识,懂得事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阅读能力作者简介:梁思 ,女,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广利初级中学,语文中学一级教师。时下中学生中广为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打油诗。他们普遍认为:文言文,难懂,就不是一个年代的事儿,还拿出来折腾人。的确如此,文言文虽有“言辞优美,文字简洁”的特点,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它又是如此的苦涩难懂。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和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言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风情、历史的变迁;阅读文言文,可以让我们感受文学的魅力、文字的优美、人文的精神;阅读文言文,可以让我们修身养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学习文言文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离开了文言文来学习汉语就七、巧“唱反调”法俗语说:

 “水无常态,文无定式”。在当今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题记的拟写也不妨来个标新立异。其中, “唱反调”不失为独具一格的题记拟写法。什么是“唱反调”?顾名思义,就是指提出相反的主张,采取相反的行动。从题记的角度上说,就是从反面立意,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例如,《我要做“小强”》的题记:

 “人们都讨厌‘小强’, ‘小强’有什么不好?我就要做一个打不死的‘小强’!”题记从反面立意,另辟蹊径,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心理,引人深思。如此看来,巧设题记确实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激发阅读兴趣。但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题记,同时,有题记也并不代表一定能得高分,题记的好坏也关系着作文得分的高低。因此,学生在构思题记时,一定要根据文章主旨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用自己广博的知识,认真构思,反复推敲,力求表达恰切妥当,精炼有力,从而让自己的作文——靓丽夺目,锦上添花!参考文献:[1] 钟洪梅.慧眼识亮点,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广东教育,2012(5).[2] 焦凡平.用“题记”为课堂教学点亮一盏灯[J].语文教学之友,2008(9).[3] 王峰.巧拟“题记”,先声夺人[J].语文教学之友, 2008(6).(责任编辑:卢妙清)

推荐访问:浅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文言文 浅谈 学生学习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