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6篇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母婴安全,保证优化生育政策落地生效,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母婴安全行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一步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母婴安全,保证优化生育政策落地生效,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 年)》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
以促进母婴安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为主线,以提升服务质量、专科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持续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及婴儿死亡。
二、行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促进母婴安全高质量发展,到 2025年,如期实现“健康中国·河北行动”及河北省妇女和儿童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更加完善,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高质量妇幼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健康更有保障。
(二)具体目标
到 2025 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到 10/10 万以下;
2.婴儿死亡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4.5‰、5.5‰以下;
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 90%以上;
4.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稳定在 80%以上;
5.备孕和孕早期 3 个月妇女免费增补叶酸服用率达到 90%以上;
6.产前筛查率(包括 NIPT 筛查和血清学唐氏综合征筛查)达到 83%以上;
7.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查率保持 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 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到 70%以上;
8.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病毒用药率、所生婴儿用药率均达到 95%以上;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均达到 95%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到 95%以上。
三、行动范围
全省开展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要全面组织实施。
四、行动内容
(一)实施妊娠风险防范水平提升行动
1.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针对生育服务链条的各环节,结合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健康教育材料,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图画,拍摄科普视频。依托孕妇学校、母乳喂养咨询门诊、生育咨询门诊、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将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在婚前、孕前、孕期保健各个阶段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强化孕产妇“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全部建立独立的健康教育科,三级妇幼保健院新媒体平台每年
发布不少于 50 篇科普作品,单篇科普作品平均阅读量力争达到 1 万。二级及以下妇幼保健机构辖区健康教育覆盖率逐年提高,新媒体平台每年发布不少于 30 篇科普作品,作品平均阅读量力争达到 3000。
2.落实妊娠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规范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评估和管理,将所有“三胎”孕产妇纳入高危管理。注重多学科联合动态评估和管理,强化产后风险评估,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严格落实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干预影响妊娠的风险因素,防范不良妊娠结局。原则上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免费为孕早期妇女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发现高危因素及时告知孕妇本人,并加强动态评估监测和管理。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利用“云上妇幼”及河北省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二)实施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提升行动
3.严格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规范妊娠危险因素筛查,识别高危孕产妇,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与规范,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紫色”和“三胎”孕产妇严格实行专案管理,并明确由产科高年资医师负责管理,引导有序集中就诊,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及时转诊、严密随访,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
4.规范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管理。落实《河北省推进全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 年)》
《河北省推进全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 年)》要求,推动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救治服务能力,构建转会诊救治网络,严格信息管理,强化质量控制,到 2025 年底,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以县为单位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全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体系建设。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在持续提升救治能力的基础上,要狠抓划片分区责任落实,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指导,建立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会诊转诊机制,进一步畅通危急重症转诊绿色通道,切实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
5.完善救治协调机制。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按照《河北省加强母婴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履行协调区域间危重症的转会诊和救治工作的职能。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完善院内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会诊、转诊制度及协作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小组,鼓励新生儿科医生进产房。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医患沟通机制,救治抢救期间医疗组应当指定 1 名产科医师负责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
6.规范落实危重孕产妇及孕产妇死亡评审。落实《河北省危重孕产妇评审实施方案》和《河北省孕产妇死亡评审实施方案》要求,规范进行危重孕产妇及孕产妇死亡评审,开展从早孕建档到产后随访的全程分析,梳理各个环节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和管理制度,提高对危重孕产妇的早期识别、干预和救治能力,有效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
7.改善救治薄弱环节。结合辖区危重孕产妇、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常见危重症,每季度至少开展 1 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努力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每半年至少组织召开 1 次多科室联席会议,每年在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至少组织 1 次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救治演练。完善抢救流程与规范,进一步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强化急救设备、药品、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
(三)实施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行动
8.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依法依规执业,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实施助产技术应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每年开展不少于 2 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重点强化三级查房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等。
9.严格医疗安全管理。严格新技术准入与风险管理,严格落实医师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严格落实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加强门急诊、产科病房、产房、新生儿及儿科病房、检验、影像等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
10.落实质量改进措施。严格遵守产科、新生儿科专业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
节和薄弱环节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持续落实质量改进措施。全面开展产房分娩安全核查,规范填写核查表,并作为医疗文书纳入病历管理,降低产房医疗差错及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到 2025 年,60%市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30%县级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11.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落实《河北省孕产妇死亡评审实施方案》、《河北省危重孕产妇评审实施方案》和《河北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基本标准》要求,定期报送母婴安全相关数据。以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为抓手,完善妇幼保健机构院内产科质控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成立母婴安全管理办公室,收集、分析辖区信息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质量控制,各医疗保健机构要成立产儿科安全管理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收集与报送。要加强对母婴安全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实施妇幼专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2.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孕产多学科协作诊疗试点和产科亚专科建设试点,提升产科临床诊疗水平,推进建立省市县三级妇幼专科联盟。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进一步强化国家级和省级孕产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按《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妇幼健康服务系列特色专科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三年时间,
省级孕产保健特色专科、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全部达标,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期保健能力建设,提升孕产妇健康管理能力。
13.推广中医药服务。妇产科、儿科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建立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做优做强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专科,逐步提高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院营养餐厅提供药膳、营养餐等服务,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和 70%。强化妇幼保健机构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规范中医保健及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到 2025 年,建成一批标准化的中医保健特色专科。
14.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能力建设。保障产科、儿科和新生儿科医师、助产士和护士每年至少参加 1 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加强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加快推进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妇幼保健机构要稳步提高配套科研经费占机构总经费支出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妇幼保健院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
(五)实施群众就诊分娩满意度提升行动
15.优化诊疗资源配置。科学评估机构承接能力,精准测算群众就医需求,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疫情期间鼓励适当调整延长产科、超声等科室门诊时间,有条件的机构可探索开设周末门诊、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减轻集中接诊压力。落实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
反应能力。合理设置门诊候诊区域,充分利用各类就诊系统、叫号系统、检查预约系统分流患者,严格落实“一人一诊一室”,保障有序就诊,逐步缩短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
16.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全面预约诊疗,提供门诊分时段预约。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二级妇幼保健院产科预约诊疗率≥50%,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二级妇幼保健院的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6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推进孕产期全程预约诊疗,引导孕产妇在助产机构建档时确定主管责任医师,鼓励由 1 名产科医师或1 个产科医疗组为未转诊转院的孕产妇提供全程系统保健服务。
17.促进安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规范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镇痛分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加强高品质、普惠性产科床位设置,市级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以单人间和双人间为主,切实改善产科住院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工作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各市、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以省级医疗保健机构、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为重点,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
工作进展。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保健机构认真落实“实施方案”。
(二)加强区域组织协调。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母婴安全保障协调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建立助产机构、急救中心和血站联动机制,强化转运、救治、用血等重点环节保障。要组建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区域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专家组,指导参与辖区医疗救治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及转会诊网络运行情况的评估和管理。
(三)加大支持指导力度。实施妇幼健康“大手拉小手”行动,加快推进“云上妇幼”平台建设,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和会诊转诊。实施“基层产科医师培训项目”,开展助产技术随机抽查。各医疗保健机构每季度对本机构提升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各市、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半年至少组织 1 次对辖区医疗保健机构落实提升计划的监...
篇二: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初级卫生保健 2021 年 2 月第 35 卷第 2 期 ( 总第 422 期 )201 8 — 20 19 年大同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结果分析盛春苗 ①摘要 目的 :落实山西省大同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 , 了解高危孕产妇的发生情况 , 达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目的 。
方
法 :
根据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7 年发布的 《 山西省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 》 , 查阅 2018 — 2019 年山西省大同市
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统计报表以及孕产妇死亡评审资料 , 分析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结果 。
将妊娠风险评估为 “ 橙色 ” 以上的较高风
险孕产妇定义为 “ 高危 ” 孕产妇 。
结果 :
2217 年高危孕产妇 1
477 人 , 实施专案管理 618 人 , 救治危重孕产妇 494 人 , 孕产妇
死亡 4 人 ; 2019 年高危孕产妇 1
487 人 , 实施专案管理 1
427 人 , 救治危重孕产妇 524 人 , 孕产妇死亡 3 人 。
2218 年活产数 29
411 人 , 孕产妇死亡率为 13.6/10 万 , 2019 年活产数是 31
890 人 , 孕产妇死亡率为 9.4/10 万 。
结论 :
落实国家母婴安全 5 项核
心制度 , 做好妊娠风险评估和专案管理 , 提高医疗机构危重孕产妇的救治能力 , 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 母婴安全孕产妇死亡率高危孕产妇doi:l0.3969/j.issn.l 001 -568X.2021
.02.00 15中图分类号 R71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568X(2021)02-0052-03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Measnres
of
Maternal
and
Child
Safety
Guarantee
Work
in
Datong
City/SHENG
Chun-miao/ j
Chiness
Primary
Health
Carr,
2020,
35(2) :
50-54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lement
the
work
of
ensuring
the
safety
of
mothers
and
babies ,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ofhigh-risk
pregnant
women , and
ncUieve
the
goal
of
reducing
maternal
mortality. METHODS
Acccrk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Planfoe
Strengthening
Maternal
and
Child
Safety
Guarantee
of
Shanxi
Province
2217
issued
by
Shanxi
Provincini
Heelth
Commission
ccrn-
sult
the
statistics
report
of
materoai
and
cUild
safety
guarantee
work
from
2218
h
2219
and
the
evvleati(m
dath
of
materoai
deaths ,
and
analyze
the
safety
guarantee
of
mother
and
cUild
Results
of
wo O.
Preenant
women
whose
preenancy
risk
wns
assessed
is
心小^
than
"oranae ”
are
defiden
ns
u higU-risU^^
women.
RESULTS
I x
2218 , there
were
1
477
higU-risU
preenadt
and
lyina-in
wom-
en , 618
were
manaaen
by
speciai
cases , 494
criticelly-ili
preenant
and
lying-in
women
were
treaten ,
and
4
cases
of
matemai
deaths;
in
2219 ,
there
were
1
487
higU-risU
preegant
and
lyina-in
women ,
1
427
were
manaaen
by
special
cases , and
524 。
血-cefy-id
preagant
and
lyina-in
women
were
treaten.
There
were
3
maternal
deaths.
X x
2218,
ths
numbcr
of
live
births
was
29
411 ,
and
ths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was
13.6/190
000.
I x
2219,
ths
numbcr
of
live
births
was
31
890 , and
ths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was
4.6/100
000.
CONCLUSION
Implementina
ths
five
ccre
gationai
maternai
and
chii
safety
systems,
doina
a
gooV
job
in
pmenag-
cy
risS
assessment
and
project
manaaement,
and
improvina
ths
treatment
capacith
of
criticclly
ili
preeganS
women
ccn
renucc
matee-
gai
mortalty.Key
words
maternal
and
infadt
safety,
maternal
mortality
rats,
hmh-msU
preeganS
womenAuthor"s
address Maternai
and
Chii
Health
Servicc
Centeo,
[^怡^,
Shati,
037700,
China母婴安全是妇女儿童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 自从国
家实施两孩政策后 , 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妇女抓住生育
机会 , 导致出生人口数量相对增加 。
同时高危 、 高龄
孕产妇也明显增加 , 孕产期合并症 、 并发症的风险也
随之增加 , 危重孕产妇与新生儿救治工作进一步加
重 , 保障母婴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 。
因此 , 在 201 年
4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文件 《 关于加强母婴安全保障
工作的通知 》 ,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结合本省实际
情况 , 制定了保障母婴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 , 方案仍
需要落实国家母婴安全五项核心制度 , 即 :
妊娠风险
筛查与评估 、 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 、 危急重症救治 、
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制度 。
并且从 2217 年
开始需上报母婴安全工作月报表 。① 大同市妇幼健康服务中心山西大同
277002现将 2018 — 2019 年大同市的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月
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 , 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
施 , 为今后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4 资料来源查阅 2218 — 2214 年山西省大同市所有县 、 区母婴
安全管理工作月汇总表以及孕产妇死亡评审资料 。1.2 分析对象2218 — 2214 年在大同市各级医疗机构产前门诊接
受产前检查的所有孕产妇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 其中
高危孕产妇 2
964 例 , 住院分娩孕产妇 61
041 例 。12 方法依照母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中孕产妇妊娠风
险评估及 WHO 危重孕产妇判定标准 , 大同市各医疗
52CHINESE
PRIMARY
HEALTH
CARE
Vol.35,No.2
Feb, 2021。
。. .。
。
2018-2019 年大同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结果分析一盛春苗机构首先要明确高危人群管理职责 , 确诊怀孕的首诊
医疗机构要进行妊娠风险筛查 , 二级以上的产科医疗
机构还要做好妊娠风险评估 。
其次按照风险严重程度
分别以 “ 绿 ( 低风险 )
、 黄 ( 一般风险 )
、 橙 ( 较高风
险 )
、 红 ( 高风险 )
和紫 ( 传染病 )
”
5 种颜色进行分级
标识 。
根据妊娠风险评估分级 , 对孕产妇实行分类管
理 。
紧盯重点人群 , 评估为橙色 、 红色和紫色的为高
危孕产妇 , 需要分色标记 、 分类专案管理 。
要保证专
人专案 、 全程管理 、 动态监管 、 集中救治以及确保做
到 “ 发现 、 登记 、 报告 、 管理 、 救治 、 督促及随
访 ” , 真正落实高危管理的目的 。建立死亡个案月报制度 , 如发生孕产妇死亡 , 及
时上报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 经过详细核查无误后 , 上
报个案 。
对于患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且不宜继续妊
娠的孕妇 , 由任职资格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医生
进行评估和确诊 , 告知本人继续妊娠的风险 , 提出科
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
医院安排专人每月初统计并上报
上月产前门诊孕产妇高危数及住院分娩危重数 , 上报
母婴安全工作月报表 , 由县 、 区妇幼保健机构审核上
报大同市妇幼健康服务中心 , 经过审核 , 掌握各机构
每月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情况 , 每年年底进行质控 、 汇
总 、 统计和分析后 , 结合本市的实际工作情况 , 提出
干预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23.4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 率的
比较采用 X 检验 , P V 0.4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2218 — 2219 年高危孕产妇及专案管理2018 年 、 2019 年两年共有高危孕产妇 2
964 人 ,
其中评估为橙色 、 红色 , 紫色的孕产妇需要进行高危
专案管理 , 专案管理 2
045 人 , 占高危孕产妇人数的
69.4%
; 不适宜继续妊娠并对其提出科学合理建议的
孕妇人数是 21 人 , 占高危孕产妇人数的 4.71% 。
2019
年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率较 2019 年明显提高 ,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 《 。
.厶 )
, 见表 1 。2.2
2019 — 2019 年孕产妇住院分娩救治及死亡情况2019 年 、 219 年两年共有活产数 61
3 。
1 人 , 死亡
孕产妇 7 人 , 其中高危孕产妇 6 人 , 非高危 】
人因咽痛
就医途中突然死亡 。
年龄为 25 岁者 】
人 , 3 】
岁者 】表 】
218 — 219 年高危孕产妇及专案管理年度高危孕产妇数 ( 人 )专案管理数[ 人 ( % )
]不适宜继续
妊娠的孕妇 ( 人 )218 9
477 618(41•3% ) 11219 9
487 9
427(99.4% )X 值9
014.387P 值 0.200人 , 32 岁者 】
人 , 超过 35 岁者 4 人 。
经产妇 6 人 , 其
中 】
人为孕 6 产 5 , 初产妇 】
人 。
主要死因 :
羊水栓塞
2 人 , 占 28.4% ; 妊娠剧吐 】
人 , 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
塞症 】
人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人 , 脑疝 ( 脑血管畸
形 )
】
人 , 突然死亡无法评审 】
人 , 各占 14.3% 。
高
龄 、 经产甚至多产也是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 。
两年
比较 ,
2
199 年医疗机构活产数及救治的危重孕产妇数
量较 218 年均有所增加 , 但孕产妇死亡率下降 , 下降
虽无统计学意义 ( P > 4.45 )
, 但低于 2019 年的孕产妇
死亡率 , 值得临床肯定 , 见表 2 。表 2
218 — 219 年孕产妇住院分娩救治及死亡情况年度产妇数( 人 )活产数( 人 )危重数( 人 )死亡数( 人 )死亡率 d/i 。
万 )298 29
306 29499 494 4 19.4299 39
785 39
89 524 3 9.4X 值 0•235P 值 0.3272.3
21 8 — 20 19 年死亡孕产妇文化程度及产前检查情况2018 — 2019 年死亡孕产妇文化程度分别为大专 】
人 、 高中 2 人 、 初中 3 人和小学 】
人 。
3 人没有做过产
前检查 , 】
人做过 2 次 , 】
人做过 3 次 , 2 人做过 5 次以
上 。
文化程度偏低 、 经济条件差及产前检查次数少或
不做规范产检 , 都是母婴安全的危险因素 。3 干预措施3.1 健康教育医院等医疗相关机构一直在进行孕产期保健的健
康教育宣传活动 , 但是效果仍不理想 , 还需要加强宣
教 。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知识宣传 ,
提高育龄妇女及其家庭对孕产妇的关注度 , 促进健康
行为 , 从而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 , 同时做好婚
前医学检查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 定期随访 。
精确掌
握育龄妇女 、 特别是高龄妇女孕情底数 , 便于及时联
系并督促怀孕妇女在孕早期建立 《 母子保健手册 》 , 定
期进行产前检查 、 住院分娩及产后健康检查 。
高危孕
产妇的专案管理 , 根据需要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 督促
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追踪管理 , 早期识别高危孕产
妇病情 、 使其能够得到及时治疗或转诊上级医院 。
实
行孕产妇系统规范管理 , 提高产科质量 , 降低高危妊
娠危急重症的发生率 , 从而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的死
亡率現3.2 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妇产科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培训 , 是各机
构还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
同时加强高危妊娠的筛查及
分级管理 , 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临床救治能
力及医疗保健服务能力 。
对患有内科合并症的高危孕
妇 , 及时治疗内科疾患 ; 对不适宜继续妊娠的孕妇提
CHINESE
PRIMARY
HEALTH
CARE
Vol.35,No.2
Feb, 202153。
。. .。
。
2018-2019 年大同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结果分析一盛春苗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
妇幼卫生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
和本地的产科专业人员 , 以当地近期常见的危重症或
者孕产妇死亡原因为主题 , 进行专题讲座培训 。
从病
因 、 临床特征和治疗手段等方面转为系统地进行学
习 、 探讨 , 同时结合实际诊治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 可
使参加会议的专业人员受益 。
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
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 适时进行产科应急演练 。
同时
整合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 、 孕产妇系统管理 、 儿童系
统管理 、 产前筛查与诊断 、 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新生儿
听力筛查等信息 , 建立适合本市的信息系统 , 全面提
高妇幼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3.3 危重病例评审每半年一次挑选抢救成功的危重症病例组织评审 ,
邀请经验丰富的评审专家提出宝贵的评审意见 , 各级妇
产科专业人员及妇幼人员参会聆听 , 先由主管医生全面
介绍病史 、 诊治经过等 , 然后请教专家评审组 , 充分发
挥专家的优势 。
邀请对危重孕产妇治疗 、 抢救经验丰富
的专家们现场讲解 、 分析 , 提出指导意见 , 增强专家对
专业人员面对面指导的实际操作性 , 总结经验 , 多学科
协作 , 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 提高救治水平 , 指导基层
切实做好母婴安全保障工作 。同时保证各级危重孕产妇
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 确保有效衔接 ,
全面提升危急重症临床救治水平 。
针对危急重症成立抢
救小组 , 完善抢救程序与规范 , 保障抢救设施设备齐全
且处于完好状态 , 便于使用 。4 讨论4.3 保障母婴安全妇女儿童的健康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
随着国家对妇幼保健工作愈加重视 , 人群普遍对于妇
幼保健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 特别是放开二孩生育
政策以后 , 妇幼保健服务工作是机遇更是挑战%为
了保障母婴安全 , 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 本地
妇幼保健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五项母婴安全核心制
度 , 其中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 、 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
是为了突出关口前移 , 落实国家 、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母婴安全保障措施的过程中 , 妊娠风险评估为 “ 橙
色 ” 以上的高危患者 , 2219 年专案管理率达到
96.3% , ...
篇三: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婴安全工作汇报总结一、0 2020 年上半年 妇幼健康工作基本情况
1、孕产妇系统管理及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录入情况:
2020 年上半年共上报产妇信息 2659 例,产前保健人数
2659 例。产时保健录入 2659 例;高危孕产妇管理 328 例,高危孕产妇转诊 1 例。计划生育手术系统录入,输卵管结扎 35 例,人工流产术 1054 例,宫内节育器放置 145 例,宫内节育器取出182 例。
2、母婴阻断项目:
上半年孕妇血清样本送检 254 人份,查出乙肝阳性 6 例,梅毒 1 例。均督导大夫要求按照艾、梅、乙项目相关规定做好检测和治疗工作。
3、新生儿保健工作及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工作:
上半年共录入新生儿信息 2655 例,死胎 11 例,出生缺陷
24 例,上半年共做新生儿疾病筛查 2574 例,筛查率 96%;听力筛查 2581 例,筛查率 97%。上半年共办理出生医学证明 2185 份,均按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发放。
二、母婴安全保障工作具体落实情况
根据我局及区妇计中心的督导结果,以及结合我院母婴安全工作开展及落实情况,将做如下汇报:
(一)提高政治站位,靠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提升
母婴安全保障工作质量,我院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成立了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核心工作内容,制定了《妇幼健康工作考核细则》,每月对妇幼健康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当前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开展母婴安全保障各项工作。
(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落实情况 遵照《关于印发西峰区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健全母婴安全五项核心制度,全面保障母婴安全。对初次产检未建册孕妇及时填报《甘肃省妇女孕情报告卡》,并告知其到辖区妇幼保健机构领取保健手册。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五色分级管理,对筛选出的高危孕产妇建立高危孕产妇专案,落实专人负责,并填写妊娠风险筛查预警报告单,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同时对妊娠风险为“红色”的孕妇及时填写转诊单进行上转。
(三)完成了危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成立孕产妇及新生儿急救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设立了产科急救办公室。为我区危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打开绿色通道,切实把保障母婴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四)建立了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制度。动态掌握产妇分
娩、高危孕产妇信息,发现孕产妇死亡立即报告。建立约谈通报制度,做到对产科质量监管到位,孕产妇管理到位。
(五)加强业务培训,积极参加市级、区级及省妇幼的远程业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妇幼健康工作不能更精细的完成,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制约了妇幼健康工作的发展。
2.母婴保健工作宣传及督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信息化建设还达不到要求,致使多项工作重复录入。
四、整改意见
1、加强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专科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服务技术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妇幼卫生技术队伍。
2、加强管理,强化母婴保健服务工作考核和指导,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任务,责任到人。
3、加强《母婴保健法》及《母婴安全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妇幼信息化建设,推进妇幼卫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四: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xx 市进一步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降低我市孕产妇、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根据《xx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的通知》(x 扶组〔20xx〕17 号 )、《xx 市母婴安全行动实施方案》(卫妇幼〔20xx〕491 号)精神,按照我市推进健康 xx 建设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提升医疗机构产儿科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主要目标 20xx 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18/10 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 7‰以下,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 9‰以下; 努力提升群众对妇幼健康服务的满意度。
三、部门职责 ( ( 一) ) 市卫生计生委 1.负责全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管理、统筹协调;负责对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的协调和调度。
2.制定《关于加强全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和《xx 市降低孕产妇、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加强各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督导和考核,汇总分析母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解决。
4.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监管辖区内民办医疗机构办医行为。
5.制定 xx 市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应急响应预警机制、高危孕产妇、高危儿、体弱儿筛查和分级管理机制,调查处理相关医疗纠纷。
6.完善市、乡、村三级急救网络建设,强化市人民医院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进行督导和评估,加强医疗助产机构产科建设和产科质量监管。
7.组织开展全市危重孕产妇、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原因,提出干预措施。
( ( 二) ) 市财政局 做好母婴安全救治经费保障工作。
( ( 三) ) 市民政局 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对家庭困难且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对象,实施医疗救助;宣传引导婚前医学检查,接受婚育指导。
( ( 四) ) 市妇联 开展女性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倡导和动员孕产妇住院分娩,推动妇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依法维护妇女健康权益,积极协调和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好母婴救治工作。
(五)x xx 广播电视台 广泛深入宣传报道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政策、医疗救助政策和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孕产妇、儿童自我保健意识,积极营造保护母婴安全的社会舆论氛围。
( ( 六) ) 各乡、镇、街道 1.负责辖区“三率一度”的指标控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成立母婴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行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明确责任,加强对辖区内母婴安全工作的领导。
2.强化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计生办的监管和调度,督促卫生计生专干发挥作用。
( ( 七) ) 市妇幼保健院 1.负责全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上报及反馈。掌握全市孕产妇妊娠风险整体状况,提出干预措施和建议,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
2.开展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相关业务培训、督导、质控。
3.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为准备怀孕妇女发放叶酸,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实施妇幼卫生“三网监测”项目,开展孕产妇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监测。
5.按照《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服务规范》要求,规范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五色管理”,严禁截留高危孕产妇。
6.设立高危孕产妇独立门诊,保证至少一位中级及以上医师坐诊。对风险筛查阳性的孕产妇进行评估,落实妊娠风险管理,并将结果反馈筛查机构。评估后 3 日内将需要转三级医疗机构评估的高危孕产妇上转。在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过程中,对孕产妇妊娠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妊娠风险分级和管理措施。
7.加强产儿科建设,规范服务,提高产儿科质量。
( ( 八) ) 市人民医院 1.按照《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服务规范》要求,规范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五色管理”,严禁截留高危孕产妇。
2.设立高危孕产妇独立门诊,保证至少一位中级及以上医师坐诊。对风险筛查阳性的孕产妇进行评估,落实妊娠风险管理,并将结果反馈筛查机构。评估后 3 日内将需要转三级医疗机构评估的高危孕产妇上转。在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过程中,对孕产妇妊娠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妊娠风险分级和管理措施。
3.加强产儿科质量建设,定期组织院内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培训和急救演练。
4.承担全市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工作。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制定《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
儿应急抢救预案》,成立院内急救专家组,畅通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绿色通道。
5.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和对口转诊机制,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积极与上级医疗机构对接,做好远程会诊、转诊工作。
(九)市医保办 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对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进行医疗救治费用报销;制作发放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宣传手册,对群众进行政策宣传及解答,切实解决孕产妇分娩报销的后顾之忧。
( ( 十) ) 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 组织开展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监管,对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行为进行惩处;严肃查处非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活动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行为。
(十一)其 它医疗机构 .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①加强妇保门诊规范化建设,做好孕产期保健管理服务。对首次建册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阳性的孕产妇转诊到市人民医院或妇幼保健院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并于 2 周内追访评估结果。
②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定期随访,适时追踪高危孕产妇的转归
及妊娠结局;确保高危孕产妇 100%随访,100%住院分娩,100%产后访视,100%产后 42 天健康检查。
③开展产后访视和产后 42 天健康检查,落实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有关要求,再次对产妇进行风险评估,如发现阳性症状和体征,及时上转分娩单位。
④加强儿保门诊规范化建设,做好 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严格按照《阜阳市体弱儿、高危儿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规定,做好高危儿、体弱儿分级分类管理,及时转诊并按时随访,保障婴幼儿健康。
⑤开展贫困家庭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贫困家庭 6—24 个月的儿童,免费发放儿童营养包,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⑥对村级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培训、督导、质控,掌握辖区孕产妇和 0—6 岁儿童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⑦掌握辖区孕产妇和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24 小时内上报市妇幼保健院。
(2)村卫生室 ①对辖区孕产妇和 0—6 岁儿童进行摸底调查,掌握详细信息,建立分类花名册,确保不漏一人,不错一人,每月上报给乡镇卫生院。
②为准备怀孕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
③督促孕产妇和 0—6 岁儿童及时到医疗保健机构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定期健康体检。
④对辖区孕产妇和五岁以下儿童进行监测,发生孕产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 24 小时内上报乡镇卫生院。
. 2. 其他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 (1)加强妇保门诊规范化建设,做好孕产期保健管理服务。按照《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服务规范》要求,对首次建册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阳性的孕产妇转诊到市人民医院或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并于 2 周内追访评估结果。严禁截留高危孕产妇。
(2)加强产科建设,规范产科服务,提高产科质量。
(3)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行为。
四、工作措施 (一)开展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 1. 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各医疗机构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 2. 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妇幼保健院结合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
健康检查项目,积极开展备孕咨询指导服务。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 3. 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国卫办妇幼发〔20xx〕35 号)和阜阳市《关于加强全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卫妇幼〔20xx〕87 号)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探索开展心理干预服务,减少妊娠焦虑。
. 4. 提供孕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市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有机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
(二)开展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 5. 加强高危人群管理。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要将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作为重点人群纳入高危
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
对于患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宜继续妊娠的孕妇,应当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本人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并让孕产妇签字。
保障精神障碍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精神障碍孕产妇一律转诊到上一级医院进行集中管理救治。
加强新生儿母婴同室查房,识别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常见病及危重症,及时转诊。出院前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做好出院指导。
. 6. 查找救治薄弱环节。各医疗机构每半年组织业务科室和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 7. 执行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实施关口前移,强力推进孕产妇死亡个案评审、新生儿死亡季度评审和危重孕产妇半年评审。市卫生计生委系统分析影响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查找薄弱环节,理清工作责任,及时研究制定干预措施。实施孕产妇死亡责任倒查制度,切实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
. 8. 针对死因完善预案。市卫生计生委结合全市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药品和血液
供给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 9. 建立救治协调机制。各医疗机构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10. 畅通救治绿色通道。市人民医院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要强化机构内部多科室协作,建立救治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会诊、转诊、技术指导等双向协作关系,确保危重救治网络覆盖所有医疗机构,构建起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对不属于本级管理或者病情需要转运且具备转运条件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应当及时转诊至上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会诊、转诊网络。
(三)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11. 提升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素养。加强妇幼健康知识培训,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和《产程中难产的识别》《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后出血的处理》《妊娠高血压疾病处理》《新生儿疾病早期识别》《婴幼儿常见病预防》《体弱儿、高危儿管理》等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处理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能力,
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12.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各医疗机构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 1 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3.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4. 促进质量持续改进。各医疗机构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科室,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
篇五: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母婴安全保障工作通知的通知 各设区市及县(市)卫生计生委,有关单位:为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现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卫妇幼发〔2017〕42 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突出关口前移,保证妊娠风险筛查评估全覆盖 首诊医疗机构要按照《通知》要求,对每个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将筛查结果及时记录在孕产妇保健手册、《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中,并将每个妊娠风险筛查阳性的孕产妇主动转诊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妊娠风险评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对每个妊娠风险筛查为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
二、紧盯重点人群,保证高危专案管理全覆盖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承担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职责,要对所有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高危孕产妇进行专案管理,并主动与上级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对接,对每个危重孕产妇共同研究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高危孕产妇信息管理和高危专案管理监测督查工作。
三、强化重症救治,保证救治网络全覆盖 所有设区市和县(市、涉农区)要按照我委《关于加强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服务管理和临床救治工作的意见》(苏卫妇幼〔2016〕4 号)要求,于今年年底前,至少建立1 个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和 1 个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健全救治服务体系。
每个救治中心都要与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机构和血液供应等单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强化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以及机构内部多科室协作。服务半径大、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可与邻近地区建立区域或跨省协同救治机制。
各地要按照分片包干原则,明确省、市、县级救治中心负责区域,建立救治中心和助产机构之间会诊、转诊、技术指导等双向协作关系和联络图,确保危急重症救治网络覆盖所有助产机构。省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实行属地化管理。要将救治中心包干地区的高危病例救治和死亡情况列入救治中心考核评审指标,充分发挥救治中心的技术指导和救治兜底作用。请各市在 8 月底前将覆盖所有助产机构的救治联络图报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处。
四、加强信息质控,保证死亡直报和评审全覆盖 建立孕产妇死亡直报制度。将所有孕产妇死亡(包括流动孕产妇)全部纳入报告范围。医疗机构发生孕产妇死亡,应当在 72 小时内向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核查确认属于孕产妇死亡情况的,应当在 24 小时内在省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孕产妇死亡个案信息。各地要加强母婴安全数据质控,省级、市级每个季度开展不少于 1 次数据质控工作,县级每个月开展数据质控工作,确保母婴安全数据报送的真实、及时、准确和完整。对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病例漏报、瞒报等机构和地区,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实施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制度。对于每例孕产妇死亡个案,所属机构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一周内完成自评和县级评审;市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口省级、市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专家两周内在孕产妇死亡机构完成评审,并及时将评审
结果报送省妇幼保健院;省卫生计生委每半年组织 1 次全省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
建立危重孕产妇评审制度。按照医疗机构每月 1 次、县级每季度 1 次、市级每年 2 次、省级每年 1 次的原则,逐级开展危急重症孕产妇病例评审工作,总结分析危重孕产妇管理救治经验与教训。
五、提升救治能力,保证培训演练全覆盖 各地要尽快对《通知》涉及到的所有机构相关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工作,提高思想认识,掌握《通知》内容,按要求全面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工作。要针对本地孕产妇和新生儿前 10 位死因,制订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逐一建立完善抢救程序与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在岗人员救治能力。医疗机构要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保障抢救设施配备,强化应急反应能力。各救治中心每季度至少对本院和分片负责的辖区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开展 1 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六、健全监督机制,保证母婴安全管理全覆盖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保障母婴安全放在卫生计生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妇幼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按照工作部署,落实领导责任、主动沟通协调、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到位。要将母婴安全工作纳入公立医院院长考核、医疗机构评审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建立健全母婴安全管理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切实履行母婴安全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母婴安全质量管理,定期对本机构
母婴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扎实做好母婴安全保障工作。
省卫生计生委
2017 年 8 月 7 日
篇六: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行动内容(一)妊娠风险防范水平提升。
1.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针对生育服务链条的各环节,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图画,拍摄科普视频。依托孕妇学校、生育咨询门诊、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将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强化孕产妇“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三级妇幼保健院新媒体平台每年发布不少于 50 篇科普作品,单篇科普作品平均阅读量力争达到 1 万。
2.落实妊娠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规范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注重多学科联合动态评估和管理,强化产后风险评估。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严格落实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干预影响妊娠的风险因素,防范不良妊娠结局。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鼓励使用信息系统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二)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提升。
3.严格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规范妊娠危险因素筛查,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高危孕产妇严格实行专案管理,并明确由产科高
(三)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6.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依法依规执业,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实施助产技术应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每年开展不少于 2 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重点强化三级查房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等。
7.严格医疗安全管理。强化产科探视管理,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严格落实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加强门急诊、产科病房、产房、新生儿及儿科病房、检验、影像等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
8.落实质量改进措施。严格遵守产科专业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持续落实质量改进措施。全面开展产房分娩安全核查,规范填写核查表,并作为医疗文书纳入病历管理,降低产房医疗差错及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
9.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定期报送母婴安全相关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报送所在地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完善院内产科质控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通过数据分析,查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加强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加快推进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妇幼保健机构要稳步提高配套科研经费占机构总经费支出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妇幼保健院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
(五)群众就诊分娩满意度提升。
13.优化诊疗资源配置。科学评估机构承接能力,精准测算群众就医需求,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疫情期间鼓励适当调整延长产科、超声等科室门诊时间,有条件的机构可探索开设周末门诊、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减轻集中接诊压力。合理设置门诊候诊区域,充分利用各类就诊系统、叫号系统、检查预约系统分流患者,严格落实“一人一诊一室”,保障有序就诊。
14.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推进孕产期全程预约诊疗,引导孕产妇在助产机构建档时确定主管责任医师,鼓励由 1 名产科医师或 1 个产科医疗组为未转诊转院的孕产妇提供全程系统保健服务。
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适时组织对各地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评估。
(三)加大支持指导力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区域危重孕产妇救治指导工作,支持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实施省域妇幼健康“大手拉小手”行动,加快推进“云上妇幼”平台建设,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和会诊转诊。加快建立助产技术考核培训体系,开展助产技术随机抽查。对母婴安全形势严峻的省份给予针对性指导,对任务措施不落实、工作严重滑坡的省份进行约谈和通报。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市级、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支持指导力度,推进提升计划取得实效。
(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开展母婴友好医院建设。要加强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的宣传,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宣传典型机构、人员和事例,营造良好舆论范围。积极宣传扎根基层、情系群众的一线医护人员,增强医护人员职业荣誉感。
各地要将保障母婴安全摆在卫生健康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请各省(区、市)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做法经验等报送我委。
推荐访问:母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母婴 安全保障 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