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3篇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家园共育案例分析 案例实录: 今天早上入园时,钧钧的奶奶领着孙子拿着孩子的手工作品含着泪问我手工做的对不对,说孩子今天早上在家无理取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园共育案例分析案例实录:
今天早上入园时,钧钧的奶奶领着孙子拿着孩子的手工作品含着泪问我手工做的对不对,说孩子今天早上在家无理取闹,直说奶奶做的手工作品不对,还说她每天给孩子喂饭、穿衣,孩子还每天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之后她还要整理一地的玩具和吃剩的东西,总之为孩子付出的很多,孩子还这样不听话、没礼貌、无教养、不尊重家长,为此感到伤心。
钧钧在园表现:聪明、乖巧,对老师很有礼貌,对小伙伴团结,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表现欲强,尤其喜爱唱歌,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对美术和手工制作表现一般。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到处乱放自己的学习用品和衣帽等,用时乱找一通。
我听她的介绍之后,首先肯定了她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然后当着奶奶的面,对钧钧今天早上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引导,告诉他在园在家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乖巧的钧钧马上对奶奶说了声对不起。之后我与钧钧奶奶进行了交流与沟通。
我们谈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问题,孩子已经上中班了,你还喂他吃饭,这对他自理能力及性格培养都没有好处,以至于他养成了任性、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所以才发生了今天早上的一幕。钧钧的奶奶对我的观点很感兴趣,谈话过程中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感谢。我看到她的情绪也好转了。毕竟是善良的老人,她在与我谈话的过程中还是给孩子系系扣子、整理孩子的衣服。临走时钧钧奶奶表示:今后一定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引导孩子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我又和她谈了一些有关家园共育的问题,提醒她以后孩子把手工作业带回家时,要让他自己做,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还能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只对孩子用小剪刀等进行安全提示就行了,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他做任何事情,要锻炼孩子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今后咱们家园共同携手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钧钧的奶奶最后心悦诚服,高兴地离开了幼儿园。
从此之后,钧钧的奶奶、爷爷、爸爸、妈妈,不再对钧钧娇生惯养、包办一切,他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同时,对钧钧的进步,及时通报于我,我也及时对钧钧进行表扬。在园,我也经常问钧钧他在家的表现,以便及时督促提醒。对他的丢三落四坏习惯,我也及时提醒。
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自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家在园,知道整理自己的物品,能够尊重长辈。
案例分析: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太多,像钧钧一样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钧钧这个例子仅仅是众多例子之一。孩子小,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如果不刻意去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及性格,仅靠孩子自己,是不好形成的,更何况家长还要处处纵容和娇惯。
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而不应该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替,如果这样,只能培养一个依赖性强、懒于动手动脑的懒孩子,这不是家长所希望的。然而,一个懒孩子的形成,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还不具备自立能力时,需要为孩子做一些事,但当他们做得到的时候,就教他们服务于自己,并且服务于别人。
作为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良好行为及性格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时时处处注意每一个孩子以及他做的每一件事,更不可能对他做的每一件事作出评判,这样,无形之中,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不足。
案例反思:
孩子总有一天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家长不能什么事都替他们干,如果这样,就远离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无疑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及彼,由小及大,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他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总而言之,对孩子早期的自立能力培养就像一粒种子,决不能等到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的想到播种,而是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并坚持不断的施肥、浇灌,才能使他很快的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让他在人生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篇二: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儿园 家园共育, 互助合作,构建家园共同体当下 ,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培育核心素养 的根本任务 。
反观我们的教育 实践 , 尤其是家庭教育,我们知道, 家庭教育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 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品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可如今,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是否真正适合孩子的发展?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 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 共育。
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决定性因素,已经成为教育者双方的共识。
近些年,我园进行了家园共育方面的实践 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现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坚持培训 交流 先行 , 创新新生入园工作 1 、 入园前培训 交流 , 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1 )
召开新生家长会、祖辈家长会 (2 )
每月一重点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 (3 )
提前 入园适应 , 熟悉幼儿园 (4 )
入园前家访、园访活动 2 、 入园后 分批入园, 缓解分离焦虑,全面细致交流, 形成教育一致性
二、
整合利用家长资源,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园 课程 实践
三、
充分发 挥家委会的作用,深入推进家园工作
一、 坚持培训交流先行 , 创新新生入园工作 1 、 入园前培训 交流 , 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1 )
召开新生家长会、祖辈家长会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存在五大误区:
过分的溺爱 过度的保护 过高的期望 过多的指责 过频的干预 所以, 幼儿 入园前, 幼儿园 通过家长培训会 帮助 家长 树立正确 的儿童观、教育观,引领家长 正确 了解 儿童的身心发展 规律 及 年龄 特点 ,从而密切 家园关系, 促进家园共育, 形成家园合力, 同时也为 幼儿 正式入园做好 积极准备。
幼儿园每年 9 月份新生入园前,提前半年,大约在 3 、4 月份,相继召开新生。
家长会和祖辈家长会。
(照片)
今年的 3 月 月 11 号, 在科大大礼堂召开 了今年 9 月份 入园幼儿 的入园前 家长会 , 邀请学前领域的著名专家做了题为《家园携手,帮孩子迈好社会化的第一步》 的讲座 ,园长也就幼儿园办园理念、课程设置及家园共育的理念和策略进行了交流。600 余名新生家长参加了此
次会议。
紧接着 4 月份, 召开了 新生 祖辈家长会。
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年轻的家长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 照看 教育孩子 成了祖辈们的任务。
隔代教育就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隔代教育的优势在于:
有充裕的时间、精力,有耐心。
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 态 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对孙辈有着很深的隔代亲情。
但是在祖辈照看孩子过程中也 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观念的传统 方式方法的不当 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 、 过多迁就和过多的监督 这些 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独立性、自信心、创新能力以及孩子的个性品质 不能很好 的 发展 。所以, 为转变祖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策略, 召开了祖辈家长会。
两次家长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的高度 认可 ,家长 都认为,科大幼儿园理念新,具有国际视野,教育方法策略有的放矢,很有针对性、实效性。
(2 )
每月一重点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 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 入园前 是 幼儿 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经过近年的观察和分析 ,
孩子入园焦虑 产生的原因 是对 环境陌生、对 老师、 、 同伴未建立起情感联系, ,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不太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自身 独立自理能力 差 等。
考虑到以上原因, 我园在孩子入。
园前进行了幼儿独立自理能力方面的家园共育。
我园梳理出孩子 在入园前应做到的 独立 自理能力:
拿勺子独立进餐, 正确使用餐巾纸, 会双手端杯子喝水, 穿脱衣服, 会开关水龙头, 洗手擦手, 打香皂, 独立入厕 , 有收拾整理玩具、物品的习惯, 会简单的交流,能表达自 己的需求。
邀请家长朋友们以视频方式及时与班级教师 交流 ,了解孩子在家能力 和习惯提高 情况, 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为其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做准备。
(3 )
提前 入园适应 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减缓分离焦虑 新生入园前, 每年 6 月、7 月、8 月,我园都会开展一次新生入园适应活动。在父母 的陪伴下 提前 入园 熟悉幼儿园 环境 、老师、同伴。三次入园适应的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
6 月、7 月入园适应的 目的是 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 、初步的集
。
体意识的适应。
(照片)
8 月份,孩子们的入园适应 目的是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了解幼儿园集体规则和班级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建立 集体秩序感,了解一日生活活动内容,与老师、同伴、环境建立 熟悉感和亲近感, 从而。
减缓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照片)
(4 )
入园前家访、园访活动 8 月 份 ,我园 开展 了 新生入园前家访、园访活动。
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后,经家长同意, 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孩子进行家访。
园访 是 幼儿分组 来园 访问, 每个孩子都能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随后,班级教师还会 针对孩子的发展状况、新生入园前 的 工作进行有目的的交流。
(照片)
2 、 入园后分批入园,缓解分离 焦虑,全面细致交流,形成教育一致性 在新生入园工作中,我园实施分批入园,这样 可 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幼儿的身体状况、情绪变化和心理状况, , 同时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 与家长 进行全面、 、 充分 的 沟通 ,更好 的 稳定孩子情绪 。
每天给” 家长发送“温馨提示” ,按照《规程》、《纲要》、《指南》的精神做出具体指导,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在新生入园 后 的一个月内, 孩子下午离园后, 老师 每天 都要利用。
业余时间对班内每个幼儿进行电话回访与交流。
班级教师 对幼儿一日生活、情绪变化以及参与活动、与同伴相处等情况以 一日活动记录表、个案观察表、家园 联系表等方式 全面记录, 及时向家长反馈 , 并 对幼
儿一日活动 以 图片或视频 方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满意 和放心。
通过近几年的 新生入园工作 实践,效果明显, 有效减缓了新生入园的焦虑, 帮助家长提高了教育能力, 实现了家园高质量 的 沟通与合作,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整合 利用家长资源, 引领家长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家长的专业 、职业 、兴趣 、 特长,还有家庭和社区环境所 蕴含的教育资源 等,都是幼 儿园可 利用的教育资源。我园对全园的家长 信息 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建立了家长 资源库,使其 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课程组织实施中 ,更好的服务 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
。
(照片)
如 充分利用在消防队的家长资源开展了参观消防队活动; 利用农大老师的资源,每年组织 去 树木园给小树浇水松土; 邀请医院 工作 的家长,进行爱牙护牙的实践活动; 邀请从事警察工作的 家长来园对幼儿进行安全 教育 等; 调动有文艺特长的家长设计、组织、参与晚会节目; 每周开心娱乐城都会有家长的积极参与;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 家园联动一起为孩子们积极筹办六一美食节活动。
活动所需要的 材料、设备、用品、 用具都是由家长提供。
园内 每年 组织的走进 大 自然 的自然教育 课程,家长 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考察外出活动场所 、联系车辆、落实安全 ,并 陪伴孩子 。(照片)
如 樱桃园快乐采摘活动、三棵树的亲子植树护绿活动,青青农场的亲子 露营帐篷节活动 、花样年华秋收体验活动(掰玉米、刨地瓜、
拔花生)
,泰山脚下茶园采茶 等 活动 。
大自然的活动启迪了孩子们心智, 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 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
每年 还会 开展“大手牵小手,快乐向前冲”亲子运动会。
。
(照片)这些活动 体现了家园合作带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成长的益处。
三、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深入推进家园工作
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体现家、园作为教育共同体一员的角色,促使会 家园双方密切联系,形成合力,我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简称家委会)
。
家委会成员 在各班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对幼儿园课程进行审议,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及时搜集反馈家长对幼儿园发展、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 做好宣传工作,以鼓励更多的家长关心、参与家长委员会的工作。
此外,我园还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约谈、家长问卷调查、微信、qq 交流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真正促进家园间的沟通与联系,双方形成合力,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家园工作的目的 就在于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 , 共同促进儿童 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有效的家长资源,让家长积极参与家园共育,最大程度地 调动 教育资源,让孩子在人生的起点 自主 快乐 、 充满自信,给予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
篇三: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
园家园合作的案例分析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隆隆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星星被隆隆打到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渐渐地星星也开始攻击性行为增多。我问星星原因后得知他以前把隆隆打他的行为回家告诉了父母,他爸爸得知后便教育孩子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到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受欺负。星星的爸爸还教他如何和别人打架,让别人不敢欺负他。
案例二:小胖有时候也会有意或是无意中打到毅毅。后来渐渐地,有时候毅毅先打了小胖,惹得小胖去攻击毅毅。事后,毅毅却跑到老师面前去告状说小胖打他。毅毅回家后告诉他爸爸小胖经常打他。最后,毅毅的爸爸沉不住气跑到幼儿园来找老师,还打算找小胖的父母理论。
二、具体分析:
这两个案例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幼儿的矛盾冲突引发家长的介入,而其实质应该是家园合作上出现了裂痕。家长对教师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方式上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家长采用与教师相悖的方式教育幼儿。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的“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幼儿教师在一下两个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我猜测家长也许认为教师在面对孩子的冲突时不能有效的管理或是在冲突时偏袒另一方的孩子。而教师则会认为在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常常会出于感情的原因,倾向为自己的孩子找理由或是对自己班上的孩子出问题家长应该和自己协商,而不应该采取与教师相悖的方式教育孩子。长此下去,必然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三、解决途径:
(一)
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时促进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主动出示孩子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个性倾向等等。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万能的,而当采取都种多样的方式沟通。重要的时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