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3篇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教育的公平正义与超公平正义EquityandJusticeinEducationandJusticeinEducationBeyon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的公平正义与超公平正义 Equity and Justice in Education and Justice in Education Beyond Equity 作者:
郝文武
作者简介: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教授。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京)2019 年第 201912 期 第 45-50 页
内容提要:
教育正义是主体对复杂的教育根本价值的合理性追求,包括机会、过程和结果平等的互利公平正义与超越公平的德性正义。教育机会公平体现为以统一标准一视同仁地实施和评估教育权利、义务和投入的平等;教育过程公平体现为以平等方式对待所有受教育者和以兜底方式使条件差、质量低的教育达到基本平等,并持续提高所有教育条件和质量、效率水平的过程;教育结果公平体现为以同一个尺度一视同仁地评估教育质量、效率提升程度的平等。教育公平是追求教育平等与提高教育质量、效率持续地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状态。扶贫帮困和追求卓越的德性正义是非功利和超越互利公平的正义。追求教育正义必须把实现教育平等与提高教育质量、效率紧密结合,使教育公平正义与超越公平的仁爱德性的教育正义互为保证、相互促进。
Justice in education,a rational pursuit of the complicated and fundamental value of education,not only includes justice in mutual-benefit equity involving 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process,and outcomes,but also involves virtue-oriented justice beyond
equity.Equ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refers to the equal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rights,obligations and investment based on unified standards; equity in educational outcomes means the equal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based on unified standards; equity in educational process indicates the fair process where educators equally treat all those who receive education,push forward basic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a bottom-up manner targeting areas with low-quality education in bad conditions,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all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efficiency.Equity in education is a process and state where educational equality,quality and efficiency unceasingly promote each other.Virtue-oriented justice,which pursues excellence and poverty alleviation,is a sort of non-utilitarian justice beyond mutual-benefit equity.To pursue justice in education,we must closely combine education equalit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o that equity and justice in education and the virtue-oriented justice in education beyond equity can be mutually guaranteed and promoted.
期刊名称:
《教育学》 复印期号:
202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教育公平/教育正义/教育平等/德性正义
equity in education/justice in education/equality in education/virtue-oriented justice
标题注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18 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课题批准号:VHA180004)的研究成果。
当前,有不少研究把教育公平设定为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但这三个“公平”的含义不尽相同。教育机会公平体现为以统一标准一视同仁地实施和评估教育权利、义务和投入的平等;教育过程公平体现为以平等方式对待所有教育对象和以兜底方式使条件差和质量低的教育提高到基本平等,并持续提高所有教育条件和质量、效率水平的过程;教育结果公平体现为以同一个尺度一视同仁地评估教育质量、效率提升程度的平等。教育公平是追求教育条件平等与提高教育质量、效率持续地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状态。教育正义既有教育公平正义,也有超越教育公平的正义,是主体对复杂甚至矛盾关系中的教育根本价值的合理性追求。和谐关系中的自由、效率、质量和平等、仁爱奉献都是正义的。为了平等、质量的仁爱奉献是超越公平的德性正义。追求教育正义必须把实现教育条件、机会平等与提高教育质量、效率及其过程和方式的平等及实现保底性平等相结合,使教育公平正义与超越公平的仁爱德性的教育正义互为保证、相互促进。
一、正义是公平与超越公平的仁爱奉献持续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
正义是社会追求的核心目标,包括有条件的互利正义与无条件的仁爱正义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1]从苏格拉底(Socrates)的“美德至上”正义、[2]柏拉图(Plato)的“强者的利益”正义、[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按比例分配”正义,[4]到罗尔斯(Rawls,J.)的“平等优先”正义,[5]都把应得者得其所得,不应得者不得其所得的对善品的分配“应得”作为正义的基本要义,反之,就是不正义。[6]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社会宣称的普世价值,但不少对公平正义的研究不仅不谈作为博爱的正义,而且对自由和平等,也只强调其一。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
度的首要价值”,[7]从他 1958 年发表《作为公平的正义》论文,到 1971 年出版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为第一章标题的《正义论》,再到 2001 年出版《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表明“作为公平的正义”是对正义的特称判断,而不是正义的全部。麦金太尔(Macintyre,A.)推崇美德正义,但他和罗尔斯等一样,对于“作为公平的正义”与作为德性的正义,能否以及如何合二为一,使之相互协调和促进的研究不多。
柏拉图和弗里德曼(Friedman,M.)把公平的优先权交给效率,主张自由与效率有本质联系,包含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平等是自由和机会均等,是“前程为人才开放”,[8]是多劳多得的应得,不是结果均等。罗尔斯虽然更为注重平等,但对自由和平等的价值选择则难以割舍,提出既把公平的优先权交给平等,又要保证每个人平等的自由和适合每个人利益的地位、职务、收入、财富等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的正义的两个原则。奥肯(Orkin,A.)察觉到自由与平等可能的二元对立矛盾,不是把公平与效率相对应,而是努力使平等与自由、效率相互促进,合二为一;把或者由于自由而发挥的效率,或者为了效率而发挥的自由,看作公平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和目标,提出效率与平等都对对方没有绝对优先权,在两者发生冲突时,社会有责任经常在两者之间做出交易和妥协;[9]公平,或者是以效率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平等,或者是以平等为代价的稍多一点的效率。[10]
和谐关系中的自由、平等与效率、质量都是正义的,都是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舍此则无公平正义。但它们不总是和谐统一的,甚至往往是矛盾的。自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为社会和个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潜能的自己由着自己。平等既有以统一标准衡量权利、义务和投入的一视同仁,也有以一把尺度评估教育质
量、效率结果的一视同仁。自由和平等都有不伤害社会和他人自由平等的消极自由和平等,也有不仅不伤害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个人自由平等的积极自由和平等。[11]积极、消极自由和平等都是正义的。伤害社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都是不正义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积极平等和消极平等相互结合形成了多种层级的公平。
正义首先需要制度保证,如果期待仅依靠道德和觉悟,那就是乌托邦主义,[12]但同时,正义也需要德性追求的保证。无论哪种公平基本都是以工具理性为标准形成和评估的公平或互利公平。正义则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公平与超越公平的仁爱奉献等复杂甚至矛盾关系中的根本性价值的合理性追求和持续相互促进。社会越是追求更高目标,越需要高瞻远瞩、智慧完美地处理好诸多复杂关系。“我们越是自主,我们就越是依赖我们的自主性的突现所必需的大量条件。”[13]虽然正义是所有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社会不同阶段追求正义所能达到的目标也都有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追求更高目标的正义就要既追求公平或互利公平的正义,又追求超越公平的仁爱德性正义。这需要处理好自由与平等、平等与效率,以及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平等与积极平等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复杂关系,也要处理好基于仁爱奉献的扶贫帮困与追求卓越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复杂关系,还要处理好公平正义与超越公平的德性正义互为保证和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二、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质量、教育效率的持续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
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联系和区别,既不是把公平与平等混为一谈、正义与公平相互替换的联系,[14]也非自由与平等二元对立,不可兼得的区别。从自由、平等和公平的基本目标和必要条件到仁爱奉献的高级目标和充分条件是社会核
心价值序列的基本结构,正义不能仅是作为公平的正义而排除仁爱奉献的德性正义,不能是平等与公平甚至效率等之间摇摆不定的“无公度性”文字游戏。[15]
教育正义既有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正义的紧密联系及其内涵的普遍性,又有接受和整合它们影响而形成人的特性。孔子虽然主张“有教无类”,但又把人分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和困而不学者等。具体分析“有教无类”的对象和结果,就可理解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区别。公正的实质是区别对待不同的人,公正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是使才智出众的人享受优越教育机会的教育。[16]具有金质、银质和铜质的哲学王、勇士和手工业者接受不同教育,无论机会和结果是否平等都是公平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17]也可以看作近代西方社会的“有教无类”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现代社会有两种教育正义主张,一是平等主义的以强扶弱或抑强扶弱,其中也含博爱、仁爱的平等优先的正义;二是自由主义的自由竞争,择强育强的效率、质量优先的正义。罗尔斯等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身上,至少在某一个阶段,比方说早期学校教育时期是这样。”[18]一个人的能力绝不可能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内被认识清楚,而只能设想如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的话他可能怎样。社会确保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数量上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否则,“在实际尝试之前,认为人们不能从同样的机会中获得同样的益处的任何判断,显而易见只对偏见和不公正有利”。[19]
弗里德曼等则认为,社会和教育发展都必须追求效率,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因此,社会必须在平等与效率之间进行选择。谁也不主张不问年龄、性别或身体素质,人人都分得同样份额的食品或衣服等的“平等”;认识到我们正是从我们所哀叹的不平等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才是重要的。[20]“一般来说,市场的作用越大,学校教学就搞得越好”,目的在于保证教育平等的国有化结果则适得其反。[21]“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阻止一个智力或性格与体力上属于强者的人取得凭天赋能力所能取得的成绩,其不公正、不民主和犯罪的程度正如阻止一个弱者在与同伴竞争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一样……”,“公正只有在机会与才能成正比例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我们必须在一个关心全体人民的背景中寻找天才”。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很可能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太多的机会,或给才华出众者提供的机会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22]从而导致教育效率的低下。
在当代社会,每个人不仅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的平等教育。教育质量评价有多种,但最终评价只能以实力说话。接受教育,无论是享受、消费还是投资、劳动,都要刻苦钻研、勤奋投入,好成绩是勤奋投入的结果。学生潜能好、勤奋投入多、学习效果好和评价高,这既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家庭的要求,也是学习者个人的应得。教育公平有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一是使每个人的教育权利、机会和投入、资源一视同仁地均等获得,称之为平等;二是使教育质量、效率以平等或一视同仁的评价标准、办法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其所应得而实际结果未必平等的评价,称之为效率。教育过程公平包括以平等方式对待所有受教育者和以差异方式使不平等的教育条件和质量提高到基本平等。教育公平就是在基本平等的
基础上,师生共同努力,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持续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和过程,使每个应受教育者都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使才智出众者能更好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使才智一般者有基本发展,能自食其力。[23]
三、超越公平的正义是教育正义不可或缺的重要追求
何为正义取决于为何正义,为谁正义和正义是否可能、怎样实现。不同的正义主张有各自的人性论基础和道德、政治根据。罗尔斯认为,在作为公平的正义中,正当的概念是优先于善的概念的。[24]弗里德曼持同样的观点,他们所谈都是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而不是一种统合性道德学说的组成部分。[25]但实际上,无论是政治、法律,还是道德规范的正义都不能缺少善。公平正义和德性正义都既把基本平等和基本效率、质量作为基础,又把更高平等和效率、质量作为目标,但公平的正义的标准和方式是功利和互利的,德性正义的标准和方式...
篇二: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我国当 前教育正义实现——从罗尔斯 《正义论》的视角郑 歆陕西师范大学 [ 摘要]罗尔斯在 《正义论》 中 提出 :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
正义可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处理全社会中各个方面的不平等问题, 尽量排除不平等现象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 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 当前的改革, 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存在许多不够正义和平等的部分, 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我国的教育更趋向于正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罗尔斯《正义论》 中教育正义的论述, 深入剖析实现教育正义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同时, 对我国教育现状及教育制度进行分析, 并对其问题和实现教育正义的途径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正义论; 权利义务; 教育; 正义
人制 度到行动, 从机构到/ 1要组成部分, 既涉及制 度』资源等的分配正义问题。
!精 神 、 卓 越的 德 行、 独特f社会相比 , 教 育 领域 通过j育 正 义 更 为 迫切 、 更 为 需
下四t工云丹J 一层刖上I、 讥硎,陪 制 度 、 就业政策和 人事制J对期 , 教育 机会分配向着 日 .会的 发展 , 到 90年代 以 后 ,碍社 会流 动 、 促 进社 会 经济重不 足。
我 国 财 政教 育 投入天,我 国 仍 没 有 达到 4% 的 6的 一 个严峻现 实 。
教 育 资 金的 普及 。
调查 显示, 城镇居f平 均 受教育 年限 为 11. 3年,
琶且伍下上五八岁隽求 共 赢 。
尽管 对j义即 给 每个人以 压现 状, 从教育 正 j教育 不 是少数人自也 是 罗 尔 斯所 说 f依 法执 教, 推 进j相关 法律, 使我 巨
篇三:浅谈教育正义的理解
观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意义◆党生焕(中北大学)正义观教育,对于促进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走出道德危机和道德困惑,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正义观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意义进行了探讨。正义观教育必要性可能性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遭遇全方位的、深层理念性的挑战,而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及相应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体系尚未建构,社会深陷道德困境。
对作为人类最基本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正义及正义观教育的探讨,适应了我国目前的道德建设的现实需求,当前条件下把正义作为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行正义观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一、正义观教育的必要性从我国目前的道德现状来看,进行正义观教育是必要的,一方面,这是由时代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还与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有关。(一)现实因素:转型期道德现状的需要改革开放30 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转型期的中国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方面,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出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哑铃型社会结构的形成,从而引发人们的心理失衡,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中出现了一种仇富心理,群体事件频频发生,也正体现了这一点;政治方面,政治制度不健全,民主和法制不完善,公民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部分领导干部铺张浪费、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不正之风盛行,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社会生活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已渗透到人们的意识深处。
整个社会是病态的,充斥着患了金钱迷幻症的人们,道德重建刻不容缓。
以上几种表现,都源自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紊乱和颓废,社会共同理想信念日趋淡漠甚至于消失。
现今社会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虚无”,道德规范漂移,道德文化断裂,道德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行为失范乃至出现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危机。
正如鲁洁教授曾经指出的,20 世纪的一切都说明人类患下了“分裂症”,在物质方面,人类可以征服自然、征服一切,无所不能,已经达到了造物主的水平,但在道德方面却是严重的发育不良,人性堕落、道德缺失与沦丧,人类的道德越来越像濒临灭绝的稀有物种一样难以寻觅。
面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的失落与危机,迫切需要人们把眼光重新投向道德教育,重建人类社会的道德。而正义作为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准则,必然要被引入道德教育。
正如陈根法在枟德性论枠中提出的,社会的伦理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示微,社会道德的重建也常常因公正观念的确立而开始。
现阶段进行正义观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二)历史因素:传统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需要当前,要走出道德危机的困境,关键是要抓住正义这个重心,但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却一直把仁爱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际交往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人际交往的范围局限于家族范围之内,人们之间交往遵循的原则是仁爱原则。
与此对应,人际交往的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的交往结构,即仁爱由亲属到陌生人层层递减,越往外越淡薄,血缘关系是衡量人际关系亲疏的基本尺度。
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把仁爱作为人性的终极价值和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道德教育,人要达到的是一种道德的崇高境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地缘和业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人际交往关系的主要纽带,随之而来,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在当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如哈贝马斯所写到的:复杂的社会不能单靠情感(如同情和信任)来加以维系,因为情感只在小范围内有效。
对待陌生人的道德行为,要求有“人为的”德行,特别是正义的秉性。但是多年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仍旧一直提倡奉献原则,这种教育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保障,一味强调整体利益,强调无偿奉献、仁爱,奉献原则没有正义原则作为基础,必然逐渐丧失其规范作用,难以实现。
仁爱、奉献原则是道德的高尚境界,而正义原则介于利己和利他之间,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道德的基本境界。
正义原则不是为少数高尚者提供理想目标,而在于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正义是达到仁爱和奉献的一个必要基础和必经阶梯。
从这个角度说明正义原则更适合作为现阶段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原则。
正如亚当斯密在枟道德情操论枠中所说的,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综合以上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因素,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正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内容,进行正义观教育,不仅是必要的,具有紧迫性,而且其实现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二、正义观教育的可能性从当前中国的道德现状和道德环境来看,正义观教育的实现,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由正义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中培育的独立人格为正义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一)正义的可行性是由正义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作为道德教育根本内容和核心价值的正义是这样一种美德:虽然违反正义会遭到惩罚,但是遵守那种美德准则似乎不会得到任何回报,因为他并非真正的善行,所以它几乎不值得感激。
在大多数情况下正义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它仅仅阻止我们去伤害周围的邻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义是对个人行为,最必需,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低限度的伦理规范,是对人类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属于人类道德情感的基本层次。
虽然正义不反对人们对道德的崇高境界的追求,但更多的强调的是对起码的公正或正确的要求,而不是对某种崇高的道德善的要求。
正义不是对少数先进分子或英雄人物的要求,而是对普通大众的要求,普通大众不论文化传统还是生活背景上是否存在差异,也不论文化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差异,只要具备基本的同情心和廉耻心,具有正常的道德感和义务感,就能获得正义的道德品质。从这种意义上讲,正义的实现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从我国目前的道德现状来看,虽然道德建设中面临着挑战与危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畸形发展的人,物质上的巨子,道德上的侏儒。
如前所述,道德教育也陷入了困境,表现为“崇高的失落”。
但是,由于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有着这种最为根本的道德感,有着对公平的愿望以及承认他人需要和要求的愿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就体现了这一点。
人们要求给每个人所应得,要求每个人的付出与所得之间保持一种比例上的平等。
正如鲁洁教授提出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道德而生存。
道德不是外部给定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需要选择的产物。
正义适应了人们的道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正义观教育及普及,在大多数社会成员中实现正义的要求是可能的。(二)独立人格的培育为正义的(下转第24 页)51
好小伙布朗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渐渐清晰起来,而之前关于布朗的意义未定和空白,也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得到了现实化和具体化。然而,在接近故事尾声的时候,从森林深处归来的布朗像变了个人似的,至死都是郁郁寡欢的,而霍桑也在小说结尾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好小伙布朗是在林中睡了一觉,做了个疯狂的梦,梦见了一个巫术者的聚会吗?”于是,这种开放性的结尾再次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意义上的空白,有待读者自己去填补。(2)矛盾和对立作品中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交织在一起,作者有意通过这些复杂多样的意象,使读者自己探究作品的主线和主题。
这些意象往往是对立和矛盾的,如曾被布朗认为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老者克罗伊丝竟然往自己身上抹新生儿的油,善良的古今执事竟是那场魔鬼聚会的主持人,然而,小说中圣洁的礼拜和邪恶的宴会,明亮的村庄和黑暗的森林,笃信宗教和亵渎信仰,善与恶,这些对立的意象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融汇贯通的。
因而这样强烈的反差和不和谐的融汇,突破了读者原有的预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象征和意象结构的对立能使本作品产生巨大张力,霍桑对人物与社会关系及主人公自我情感挣扎的刻画,也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及可参与性。
枟好小伙布朗枠中的主人公布朗本是其所处的社会中的一员,认同理解村庄的价值理念,和其他人关系良好。
然而,在经历了那场森林冒险后,布朗与这个集体变得格格不入,与社会的关系异化。
同时,布朗也成了一个异化的人,即自我性格的异化。
一方面,相信社会的美好;另一方面,知晓人的伪善及罪恶。
由于这两种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自我存在,布朗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挣扎和痛苦。
而这种痛苦必然引向个人强烈的孤寂和迷茫,因而文章最后展现了一个郁郁寡欢、沉默寡言、独立于世的主人公形象。五、结论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作者或文本提供的既定结论,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进行思考和想象。与此同时,虽然整个阅读过程都强调读者的作用,可是作者对读者的引导性仍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引导性相对较为隐蔽。
事实上,正是这种引导性与隐蔽性向读者发出了邀请,使枟好小伙布朗枠展现出了巨大的容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过自我分析想象等获得了美的感受。参考文献:[1]徐海香. 人性之光— — —霍桑在枟好小伙布朗枠中对人性的阐释[J].安徽文学,2008,(11):145 - 146.[2]钟毅,金开龙. 枟好小伙布朗枠中的象征手法解读[J]. 安徽文学,2011,(1):50.[3]杨少华. 人格面具下的好小伙布朗— — —从荣格的人格理论中的人格面具角度[J]. 剑南文学,2012,(2):64.[4]李世强. 从霍桑小说创作看其矛盾的宗教观[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4):136 - 139.[5]Hubert,Zapf. “The Rewriting of the Faust Myth in Nathaniel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J]. 0Nathaniel Hawthorne Re-view,2012,(1):19 - 42.[6] Joan,E. E. “Lachrymal Imagery in Hawthorne ’ sBrown’”[J]. Studies - in Short Fiction,1991,(28):339 - 343.[7]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YoungGoodman2005. 287.[8]Iser,Wolfgang. The Act of Rending.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87.[9]张勤,唐艳芳. 纳桑尼尔· 霍桑作品导读.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6.(上接第15 页)实现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差序格局”的人际交往结构,每个人都很难把亲情关系之外的其他人当作平等、独立的人来对待,很难用公正、公平的眼光来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每件事,这种社会难以演化出正义的道德原则。
熟人好办事是中国社会的办事真理,而这恰恰也是滋生社会中腐败现象的温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单纯的亲情伦理关系已经难以维系社会的和谐,每个人都必须以一种独立、平等的身份参与一切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
这种新型的独立平等的人际关系,逐渐孕育出的是独立、平等的人格,而这种独立、平等人格的培育,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也为正义的道德原则提供了选择的可能。综上,正义作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本内容和核心价值,现阶段进行正义观教育,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道德建设中,如何把正义观教育作为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进行正义观教育,形成相对完整的正义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正义观教育的实践,进而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正义观教育的意义纵观人类历史,衡量人类文明的尺度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主体人的发展;一是社会客体的进步。
正义作为人类文明的尺度包括个人行为正义和社会关系正义。
前者体现人的发展,后者表征社会进步。
与此对应,正义观教育的现代意义也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正义观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进行正义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具体地讲现阶段在我国进行正义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也包括德性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光要有智慧,更要具有德性。
反之,如果没有德性,智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德性是使人成其为人,是人类精神的灵魂,而正义集一切德性之大成,在诸德之中具有至上性,是一切德性的总括。
正义德性的形成要靠正义观教育,进行正义观教育不仅有利于正义德性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使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正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正义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康德曾说过:如果公正和正义沉沦,那么人类就在也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罗尔斯也指出;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价值。
正义是支撑整个社会大厦的主要支柱,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是社会最高的理想,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公正之德,缺少依公正建立起来的一套有效的结构和社会制度,那么,其结果必将流于镜花之月和徒托空玄的幻想之中。综上所述,正义作为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永恒的价值追求,是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内容,现阶段,进行正义观教育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鲁洁. 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鲁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休谟. 道德原则研究[M]. 商务印书馆,1997.[4][英]亚当· 斯密. 道德情操论[M]. 商务印书馆,1997.[5]沈晓阳. 正义论经纬[M]. 人民出版社,2007.[6]陈根法. 德性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2
正义观教育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