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6篇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第26卷2009年9月第9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6 卷20 0 9 年9 月第9 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 u r n a lo fL ia o n in gE d u c a tio n a l A d m in istr a tio n In stitu teV 0 1. 26N o . 9S e p2 0 0 9学前教育价值的哲学思考薛超(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250 0 14 )【摘要】每种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教育价值的问题, 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从哲学层面来探讨学前教育的价值问题, 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学前教育的价值属性。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 终身教育的开端, 学前教育不仅对个体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价值; 教育价值; 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
G 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 7 2—6 0 0 2( 20 0 9 )0 9 —0 0 4 6 —0 3黑格尔说:
“哲学若没有体系, 就不能成为科学。
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 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 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
” 学前教育同样如此。
不成体系的学前教育理论只能产生微弱的影响; 构成体系的学前教育理论才具整体效应。
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是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学前教育的价值, 需要从哲学层面对其加以分析思考。一、 什么是价值我同哲学界学者一般将价值作如下理解, “价值, 是反应价值关系实质的哲学概念。
在主客体关系中, 客体是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 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 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
” 简言之, 价值就是主客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理解价值概念须把握住两个基本点:
一是价值具有客观社会性, 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
价值具有客观礼会性, 是因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主体需要是被社会历史客观地决定了的,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必定是客观的。
二是价值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之中。
人所认识的客体具有多种属性:
物理属性、 化学属性、 价值属性等。
物理属性、 化学属性等完伞取决于客体的自身结构。
不以人的活动、 人的认识为转移。
价值属性则不同, 它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客体自身的结构. 还取决于主体的需要。
如果没有主体的需要, 不与主体需要发生联系, 客体就不会有价值属性。
从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中理解价值是价值取向的本质所在。人们根据客体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差异, 从哲学角度对价值进行分析、 归类, 就有了物质价值、 精神价值、 人的价值等基本价值类型。
满足主体的物质需要的价值是物质价值. 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入的价值则指客体的人与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研究学前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
学前教育价值的哲学属性,就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价值从属于教育价值。
对学前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的。
一个是教育价值本身。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 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
教育价值反映的是教育能满足主体的一种积极的、 肯定的需要。
由于主体的不同及需要的多样性. 因而教育呈现出多重价值。
另一个就是学前教育价值的特殊所在。
这南学前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学前教育的特定对象决定。
一般认为, 学前教育价值即是学前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属性, 具体来说, 即学前教育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功用性如何。
所谓功用, 一方面指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功用, 另一方面指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作用。二、 学前教育价值的本质学前教育价值是价值的一种。
从这种从属关系来看,可由价值概念出发, 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推演, 获得学前教育价值概念中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
首先,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学前教育价值主体——制:
会和人及其需要的结构和内涵。
价值主体中的礼会, 其实质是由现实的物质承担者——人所构成。
人的存在形态有i个层次:
人类、 群体和个体。
它们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具体化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要使抽象的社会具体化, 必须孬清楚它代表哪些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18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中指出: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 当作抽象的东四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礼会1竽在物。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明确提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 由此町见, 社会存在的第一前提就是人。
社会的“细胞” 是人的个体, 礼会的“器官”【收稿日期】
20 0 9 —0 7 —0 2【作者简介】薛超( 19 8 2一). 男. 山东济南人。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4 6 ・万方数据
或“组织” 是人的群体。
而在世界历史和全球社会上的主体则是人类。
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个体、 群体、 人类, 将与学前教育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现实关系。
使这种关系具体化, 则是研究价值关系、 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等内涵的物质基础。价值主体——人包括一般的人、 特殊的人, 他们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从事一定活动的人, 他们都有现实的具体的需要。
这些需要与学前教育属性发生联系, 建立起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
因此。
社会与学前教育的关系进一步物化为主观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这就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价值关系。
而主观是主体的内在尺度, 表现为需要, 客观是指客体的内在尺度, 以及表现出来的有用性, 也就是功能属性。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最外在的属性, 它与人的需要之间构成最直接的关系。
这些客体功能属性的发挥, 与学前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教育内容、 方式和手段等客体的内在性质有关。
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首先, 主观要符合客观, 主体要客体化, 即在考虑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之前, 对学前教育的特质要有认识基础。
其次, 客观服务于主观, 让学前教育的变化与主体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一致, 所表现出来的客体的主体化方向, 就是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实践论的层面来看, 要进行学前教育实践中的现实价值关系建构, 必须弄清学前教育的现实价值关系。
规定学前教育价值, 既离不开价值主体, 也离不开价值客体, 说到底离不开它们之间现实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是关系范畴, 它的价值通过它的现实价值关系体现出来。
学前教育是一个系统, 学前教育过程是由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教育情境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在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把教育情境等制约因素纳入学前教育过程中予以考察研究。
教育情境, 是学前教育实施的重要物质媒体。
它既是学前儿童作用的对象, 又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条件和结果。
可见, 教育情境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 因而也是学前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学前教育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地位。
就教育者而言, 既是教的主体, 又是学的客体, 而且自身还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受教育者在学前教育活动中, 既是教的客体. 又是学的主体, 而且也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根据价值的主客体关系模式。
学前教育活动中町能构成的价值关系有三类:
第一类是分别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 以他们所要认识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为客体而构成的主客体关系。
在这一层次上, 人永远是主体, 教育内容和手段以及教育情境则是客体, 主客体的地位是确定的, 它们之间构成的是一种认识关系。
第二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学前教育活动作为客体, 要合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的目的要求。
教育者有责任用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念、 道德规范, 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育, 而受教育者为了获取身心的全面发展. 需要教育者的这种教育, 也就是说教育者能满足受教育者学的需要, 能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价值。
而受教育者在活动中能满足教育者教的需要而实现价值。
第i类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 始终处于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之中。
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的对立和统一,表现在教育活动对于自己是一个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的对立统一. 是教育活动的最终日的,即达到“主我” 提出的“应然” 目的与“客我” 的“实然” 状况的统一。
在这里。
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前教育价值得以体现。
因此, 学前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主要以是否合乎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合乎的程度来判断。
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建构, 对学前教育价值作出如下界定:
所谓学前教育价值, 就是人和社会在学前教育实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以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 是学前教育活动中主体教育需要的满足或实现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表现的统‘‘一0三、 学前教育价值的建构客观地讲, 满足儿童的一切发展需要都是学前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 所有围绕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一切教育活动, 在儿童世界里都是有意义的。
对学前教育价值的探讨, 离不开儿童这个主体, 建构学前教育价值体系, 同样的关键也必须把握好以满足儿童个体发展需要这一核心, 这是建构学前教育体系是否合乎社会生活逻辑并具有科学意义的根本分野所在。仅仅从哲学的层面, 对学前教育价值的概念作出界定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该进一步对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学前教育价值的主客体, 以及满足主体的需要及其属性等问题作出回答。
一般来说, 学前教育具有双重价值:
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或称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外在价值), 个体价值是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对象( 幼儿)发展的价值; 社会价值则指教育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改善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状况。( 一)学前教育的个体价值( 1)学前教育与人的社会性、 人格品质的发展。
社会性、 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部分, 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 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 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 也是最基本的对人、 事、 物的情感、 态度, 奠定着行为、 性格、 人格的基础。儿童社会性、 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 适宜的教育环境。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 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学前教育与人的认知发展。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4 7 ・万方数据
展最为迅速、 最重要的时期, 在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 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 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 。
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 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
已有研究证明, 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单调、 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 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 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 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 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然对我网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通过帮助幼儿做好. L tl,学的准备, 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 , 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 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 能够使儿童人小学后在身体、 情感、 社会件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 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学前教育不仅仅对基础教育,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2)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同策的实行, 当前我同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
众多事实表明, 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
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 在许多同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另外, 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
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提高人的素质, 不只是在学校教育, 很重要的是在入学前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方面的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学前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 培养人才的角度促进经济发展, 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学前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工作, 减轻家长养育幼小子女的负担和后顾之忧, 使他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学习。
这是通过保护和解放劳动力, 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在学前教育的价值关系中, 主体是多重性的, 客体也是多重性的。
而现实地参与到学前教育过程中来的主客体相对来说并不十分复杂, 主要是指教师、 幼儿及教育情境。
在几个主体中, 学前教育的价值核心主体是幼儿。
只’ 4 8 ‘有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才能实现其具有的社会价值。
即外在价值通过内在价值才能起作用。
学前教育中的主体包括学习者和教育者。
学习者由学前儿童组成。
学前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即具有共同性, 这一要素是实施学前教育的出发点, 但不是归宿点。
他提供着教育实施的心理学原则, 是进行着主动建构活动的主体。
以幼儿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控制着学前教育的实施过程。
相对于学前儿童,幼...
篇二: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15 年 06 月上青春岁月173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那么,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努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为适应未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教学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具体认识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价值:一、艺术教育的综合作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艺术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艺术有助于人变得健康。本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提琴家耶胡迪 ? 梅纽因也曾说过,艺术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儿童们能够得到更多的音乐、舞蹈和唱歌等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会减少。在现代社会,社会艺术更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也逐渐由沙龙艺术、象牙塔艺术转向大众艺术。社会成员艺术修养的高低一方面影响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其自身生活是否幸福充实,一定的艺术素养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可见,艺术需要,它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未来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通过参加艺术活动所获得的人的诸感觉的丰富性,诸如音乐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等,是人类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标示。艺术教育可以给人提供一种良好的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生命状态,而一个创造没有那种最佳的生命状态、情绪状态、生命状态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这正是艺术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权拥有和享受艺术,为适应未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进行艺术教育。二、艺术教育的德育作用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不少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实践家们都将艺术视为道德教化、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曾说:“小艺术品、小的知识、小技能的教授转向大艺术品——人类生活,社会公民以美的鉴赏力和创作力,发展人的感官,养成美的感情,催生人的智慧,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实现十分正当、十分远大、十分认真地涵养美感,陶冶身心、养成人格,有伦理、论理方向,更有美学方向的现代艺术教育的宗旨。”他在这里强调了艺术教育的德育价值。通过艺术教育,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辅之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既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达到以美辅德,促进个人的自我教育。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艺术教育的智育作用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课堂上要能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课堂下要能够组织学生展开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真正体现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功能,从而实现学生在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基金项目:2014 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D024【参考文献】[1] 课程教材研究所 , 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体育 ( 一 ~ 二年级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2.[2] 静进 . 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 [J]. 中华儿科杂志 , 2002(5).[3] 吕晓昌 . 有氧锻炼负荷强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J]. 体育学刊 , 2003(1).[4] 黄晓慧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J]. 当代教育论坛 , 200,5( 下 ): 20-21.【作者简介】雷涛(1981—),男,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衡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浅谈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价值体现□ 田晓红(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 陕西
宝鸡
721400)【摘要】艺术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既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质,又为适应未来幼儿园教学的艺术教育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价值体现。【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在《政治学》一书中,他明确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静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可见,在亚里斯多德眼里,音乐既是教育,又是娱乐,还是理智的享受。而理智享受,包含着高贵和愉快两方面因素。音乐本身正是一种“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它能使人舒畅愉快,并“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通过激发心灵而使人的理智部分得到发展。正因如此,他认为唯有音乐等艺术教育,方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理智。人在艺术活动中,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作为理性主义大师的黑格尔,也认为艺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可见,艺术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四、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美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伴随着对美的强烈追求而发展起来的。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人的精神不仅得到升华 , 而且也获得了人生难以言说的愉悦和快乐。从根本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艺术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又是启迪人类反省自我、发现自我、与自然交融的最佳途径。它会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人的心智性格形成,使之趋向美和纯洁。这种品质的形成会使人们专心于他们热爱的生活与工作,并时常发现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从乐趣中进行有意义的创造,从而才真正提高了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文明素质。即使没有人盯着,也会自觉地不去做有损于人格的事情。这时,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才真正达到了从人的素质教育入手,艺术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到了体现。由以上诸方面可见,艺术教育这种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生活及其一生各个方面的特殊功用,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一种隐性教育,艺术教育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并能促进其个性的完善与发展,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未来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参考文献】[1] 李东风 . 艺术课程研究 [M]. 西安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07.【作者简介】田晓红(1977—),女,陕西凤翔人,教育学硕士,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 (上接第 172 页)
篇三: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前教育的倚值文/庞丽娟胡娟洪秀敏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周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住普及学前教育rj 提高学前教肯的质量上做了}艮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存实施“ 科教强围” 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囤家敦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往着忽丰见甚至严审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I-_十II当程度H-j 其对个体早期发展和学前敦肯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桐关。木文旨在结合大量围内外儿毒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手u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生、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娃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彤战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疗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巾.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奉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件行为和人格.帚质的蕈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毒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决定着儿童FI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阡、人格t帚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什会牛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d。1988年,当7j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堂,记者问获奖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窒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心” t、},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通:“ 在幼儿园。” 并说自已在幼儿旧学到了最审要的系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凸拦放整齐;吃饭前耍洗手;做锵了事情爱表不歉意⋯ ⋯ 桐[迁.如果儿童/壬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吊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螳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匝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 、,、逃学,纠律问题袖少年j 巳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l 忮途。儿童社会陛、人格的涟康发展需婴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甫对于儿童社会件、人格的发展j t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幽外著名的“ 发展适宦件教育” ( Devel opmental l y Appropri ate Practi ce) 以及我囤教委八义社会科学研≯∥ 九五” 规划项目“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结累均表明,学自口期适宜的社会件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蕺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佯L、和合作精神等让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M r各方面发腱水平都要显占高j :没有接受过这‘ 救肯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 产前教育刚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秆环境巾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 机构综合症” 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傲祯、攻击4陀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牛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t,J 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4|l 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鼠石f|{t,( =)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自d期是人的认矢¨ 发展最为迅速、最审复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型幼儿具有巨大的学纠潜力,bIJ 女H,婴儿住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f舌动:1岁婴J Li t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袖方1_立;皇J J 儿具有限强的模仿力、想像山和创造力’ ’ #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鞠。在关键期内,个体对r某啦矧口{经验,冀掌怒_理诧建设^责编,爸安仕v万方数据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冉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 可能性” 。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f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敦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 开端计划” ( HeadStart Program) 和“ 帕里学前教育方案” ( PerryPreschoolProj ect)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 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 ,并且“ 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贝尔( Crai g Hart&Frances Campbel l ,1997) 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f,在IQ( 智商) 和学业成绩}都提高得更多。另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 发展适宜性教育” 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J ,恰当的抚育与学>] 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涮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因此,正如美围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nJ 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耍的作用。( 一) 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Ik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件、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片面的准备) ,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玎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囤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台f1:进行的“ 幼小衔接研究” ,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 如培养幼J L] J , 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 ,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部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四方国家几项大型的追踪研究,如“ 开端计划” 和“ 高瞻学前教育方案” (卜{i gh/Scope Proj ect)的研究也址明,’ 产前教肯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背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教育:财寓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8l 黹释一理论建设万方数据
能性也少得多” ;“ 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和进行” 。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学前教育则可为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 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由f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1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谈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最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敦育牵动了垒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当前我国幼儿的人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问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丰见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昕低7K平大学的存在,豆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近年两方的教育追踪研究表明,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在消除社会贫困、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美国几项长达20"--30年的学前教育的追踪研究,如“ 开端计划”的研究和“ 帕里学前教育方案” 的研究均显示:以柬自于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为对象的补偿性学前教育,能成功地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吲( 即童年期的贫穷常常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如失业、靠救济金生活等等).使这些儿童因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而更有。r能完成高中学业并获得工作上的成功,能够自立而4:是依靠社会福利.更有呵能组建家庭』f时婚姻生活忠实,减少对特殊教育的需求,寿少年犯罪、未成年怀孕的nJ 能‘ 陀更小。通过综合这些方而的效益,Berrueta—Cl etncnt,Barrett,Epstei n和Wei kart(1984)等6丌究指出,高质蛩的‘ ’ 产前教育计划不仅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儿童和其凉庭的牛活水平.而且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学前教肯的收益耍大j :其化费,在学前教白E的投入可以为困家H厉节省庞大的社会教育费和社会福利费,也就是说.从长远看,学前教育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关帕罩学莳教育方案的效益分析发现:对学自Ⅱ教育进行投资.其收益是投资的3.5倍;对高瞻学前教育方案的经费分析则表明:对学前教育每投入1美元,曰后能够获得7.】6美无的收益。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在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改善其教育、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三、学前教育价值的生理基础——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它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以其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那么,学前教育何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具有如此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呢?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证据。脑的发展是几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人啮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日只,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第一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最快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这一时期脑重几乎平均每天增长1克;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达900-101 1克.相当f成人脑重的213;7岁时脑重达123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些脑形态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I女况。大脑皮质的研究揭示.儿童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出生后皮质...
篇四: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36 卷(总第 328 期) 吴皖赣: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内涵、价值与策略第 36 卷第 6 期Vol. 36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ENGDU NORMALUNIVERSITY2020 年 6 月Jun. 2020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内涵、价值与策略吴皖赣(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2 ) *摘
要:教育情怀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事业产生的职业情感、价值取向和具体的教育行为,以及执着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品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包含职业情感、职业责任、儿童观、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情怀能够强化其从教意愿,稳定幼教师资队伍,丰富其对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使其能更好地胜任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的职责,激励其终生从事幼教职业,追求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职业理想。高校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主体,要协同政府、社会多方合力,开展不同阶段多种类型的专业领航教育,提升专业课程设置与幼教机构需求的耦合度,创设职业指向明确的校园文化环境。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幼儿教师;教育情怀培育;专业认证doi : 10. 3969 /j.issn. 2095-5642. 2020. 06. 004中图分类号: 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95-5642 ( 2020 ) 06-0021-0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到 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提升幼儿园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大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当前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口达 52 万人,全国本专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 20 万在校生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1-2 ] ,且学前专业的师范生,特别是本科阶段学生,还存在着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意愿不高的现象 [3 ] ;即使是免费师范生,也并非完全愿意从事教师工作 [ 4 ] ,从教一段时间后从幼教岗位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 [5 ] ;与此同时,幼儿数量增加加大了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缺口。因此,亟须研究如何扩大学前师资队伍的来源问题,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加入幼教行业,并持续地追求专业发展,使其尽快从新手型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并毕生追求于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是保障教师队伍稳定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手段。为了引导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于 2017 年 10 月发布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分中学、小学、学前教育不同培养学段提出了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认证标准》),总体的毕业要求为“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是教师追求生命意义和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是师范生从教意愿、对教师工作认可度、职业价值观的综合表现。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以下简称“学前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对于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水平,实现学前教育“有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学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内涵解析由于学前师范生还未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其所具有的教育情怀有别于在职教师的教育情怀,也有别1 2* 收稿日期 : 2020-02-14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幼儿教师教育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SK2020A0148 );2019 年安徽 省 高 等 学 校 省 级 质 量 工 程 项 目 合 肥 师 范 学 院 合 肥 市 滨 湖 启 明 星 幼 儿 园 实 践 教 育 基 地(2019sjjd46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皖赣( 1987 —),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 6 月于中学、小学学段的师范生教育情怀。深刻理解《认证标准》中的学前师范生教育情怀内涵,才能更好地按照毕业要求来培养学前师范生。在《认证标准》中,学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以下从职业情感、职业责任、儿童观、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方面进行解析。(一)学前师范生职业情感职业情感表现为从教意愿、对幼教职业的热爱、对幼教职业的自信、对幼教职业的坚守。学前师范生还未转变为幼儿教师,所以其职业情感首先表现为从教意愿。从教意愿的含义是多种的,如从职业选择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划分,包含从事什么样的幼儿教师、何时从事幼儿教师。从职业选择维度来划分,包含从事幼儿园教师、托幼机构教师、学前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教师。从时间维度划分,可以是毕业后即从事、毕业一段时间后从事。对幼教职业的热爱具体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热爱、对幼儿的热爱、对幼教同仁的热爱;对幼教职业的自信体现在肯定幼教工作的意义、认可幼教工作的专业性、接纳所从事的幼教职业;对幼教职业的坚守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较长一段时间或者终生从事幼教职业,在职业选择维度上体现为排除其他职业而从事幼教职业,还体现在面临困难、专业发展困境时,依然坚守幼教工作岗位。学前师范生对幼教职业的热爱程度决定着从教意愿强度,热爱程度越高,从教意愿越强烈;对幼教职业的自信将支撑着职业坚守,克服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中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困难。(二)幼儿教师职业责任《认证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的定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即学前师范生工作后所要担当的角色。梁启超认为幼儿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在其《论幼学》中著有“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足见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学者们对启蒙教育的含义观点不一,但都强调启蒙是为了摆脱某种束缚而获得自由发展 [6-7 ] 。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开端,不仅仅是传授幼儿以知识,而且包括了智力、情感、自我认识、人格、道德、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启蒙 [6 ]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要担当起启蒙者的职责,区分启蒙教育与知识传授,着重从幼儿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自我认识、道德规范等方面进行启蒙教育,避免知识的灌输。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节座谈会上提出,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就要求幼儿教师勇于担当,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帮幼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幼儿做好正面的垂范。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接纳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主人翁意识,热爱祖国。幼儿教师的职业责任还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如认真完成保教任务,积极与同事、家长沟通协调,服从幼儿园的任务安排。学前师范生在校期间具备的责任感、对幼儿教师责任的认识将帮助其更好地胜任工作职责。(三)学前师范生儿童观杜威认为儿童本身存在着发展潜能,教师的教育是要激发儿童天生具有的能力。学前师范生对学前儿童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就是学前师范生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对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的认识、对儿童期的价值与意义的判断、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的把握、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与爱护。学前师范生持有的儿童观是其教育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才能读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8 ] 。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学段的教育,其对象和教育内容有特别之处,如幼儿的学习要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之上,学习场地不局限于课堂,学习形式不局限于集体教学,而是渗透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 [9 ] 。陈鹤琴、陶行知都认为儿童期具有重要价值,如“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爱护儿童的烂漫天真”,但儿童不是小大人 [10 ] ,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对幼儿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四)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人文底蕴是学前师范生对前人特别是教育家的了解,对待教育家以及自身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欣赏态度。首先表现在人文积淀上,即对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认识及其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前2 2
第 36 卷(总第 328 期) 吴皖赣: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内涵、价值与策略师范生的人文积淀可以是对已经成熟的幼教理念、幼教故事、幼儿文学与艺术的认识,也包括对学前教育史和儿童哲学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其次表现在人文情怀上,即对自身和社会的尊重与关注,学前师范生应该关心自身的专业成长,关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评价,关注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社会热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最后是美的鉴赏能力,即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学前师范生需要具备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科学精神包含了学前师范生应该如何思考问题,在面对新事物、新观点时的态度,以及如何探索未知的问题。首先是理性思维,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即自觉地寻找证据,对客观现象和发生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前师范生的理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上,应对幼儿进行自然的观察,客观地进行比较分析,不能主观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判断。其次是批判质疑,一种对即有事物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不是一贯的接受,也不是一贯的诘难,而是应有的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自我思考,对自身教学经历的自我反思与总结,对同行教学经验的对比、思考和吸收。最后要勇于探究,对未知的事物、存在的疑问大胆地提出假设并制定计划加以验证,从而得到结论,这不仅仅要具备探究的能力,而且要具备乐于探究、坚持探究的精神,为学前师范生未来专业学习提供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二、学前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价值学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将决定着他们是否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对待幼儿是否具有爱心、耐心,是否能够胜任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角色,也将影响学前师范生未来在专业发展上取得的进步。(一)幼教师资队伍稳定性的保障:强化学前师范生从教意愿影响职业选择的要素有职业情感、社会责任、个人条件、职业报酬等,当各个要素都具有高强响应的时候,个体的职业选择会很明确;当某些要素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响应较弱时,职业情感将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在编比例偏低,薪资报酬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给幼儿园教师队伍带来了不稳定性,导致教师流失比例较大。在幼儿园教师职业报酬不佳的情况下,培育学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有利于毕业生在作职业选择时弱化外部条件影响,引导更多毕业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不断为幼儿教师队伍补充专业人才。在新手教师阶段,教育情怀将坚定他们的职业选择,树立职业理想,降低教师队伍的流失率。(二)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教师对学生、幼儿的爱心是萌发职业热爱的火种。吴全华 [11 ] 分析了师爱的作用,认为师爱对于教育成功的影响并非那么重要,但肯定了师爱是教育动机之一。固然教师对幼儿的爱心不一定带来教育的成功,却能激发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反之,教师若缺少对幼儿的爱心,就不会有对职业的热爱。学前师范生在职前培养中,应激发和保持对幼儿的爱心 [12 ] 。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第一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伴,第一次接触集体生活,在心理上需要幼儿教师的关爱。由于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还不够清晰,生活自理能力有限,需要幼儿教师细心、耐心地照顾和引导。母远珍等学者研究表明,幼儿可以理解“爱”,并能一定程度上表达“爱”,教师对幼儿的“爱”也会促进幼儿心中“爱”的形成 [13 ] 。幼儿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关乎幼儿的健康成长。学前师范生应深刻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责,将幼儿保育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将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具有责任心的幼儿教师会主动关注幼儿的差异,科学对待幼儿提出的需求,熟悉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培育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自觉履行的义务与责任。(三)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中提出,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要显著提升,为 2035年培养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未来的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魏宏聚 [14 ] 通过对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和斯霞两位老师的分析,认为教育情怀是成就教育家的核心价值品质。学前师范生由在校生转变为幼儿教师,再由新手教师成长为专3 2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 6 月家型教师,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不断引导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不断反思完善自我,还要抵挡其他因素的诱惑以使教学生涯得以坚持,而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教育情怀所赋予的,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三、学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策略学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是由个体内在生...
篇五: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前教育职业价值观学前教育职业价值观
学前教育职业价值观 2016-12-22 浏览:分享人:黄英可手机版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
摘要: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职业价值观依重视程度大小依次排序为:贡献、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物质生活、家族、威望;男女生在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无显著性差异;二年级是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物质生活维度上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来源于普通高中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均值都较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高,特别在自我发展、威望、物质生活、人际关系维度上差异显著。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均值都高于普通高师专科生,除威望因素,其余各维度两者都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专科生 职业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经被社会普遍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与重要力量,他们的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为幼儿教师。而职业选择是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事件,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一职业所赋予的看法、意义的总和,体现了人们
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1]。职业价值观在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人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以及个人对学习和工作的投入程度。它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有着重大影响[2]。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现状已经开始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而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选择职业时会有怎样的价值倾向?本研究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徽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 158 份,回收 146 份,问卷回收率%。有效问卷146 份,有效率%。
表 1 被试构成情况一览表
类
别
年级
性别
来源
家庭所在地
总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男
女
普通高中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
乡村
县城
地级市
人数
60
63
23
12
134
90
56
95
36
15
14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于海波等编制的“高师生职业选择问卷[3]”。问卷通过探索式因素分析,把高师生职业价值观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六个维度。
(三)数据整理分析。
对有效问卷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的基本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基本特点
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基本结果
项目维度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4630
3
贡献
.50398
1
自我发展
.45627
2
物质生活
.60829
4
威望
.59605
6
家族
.59197
5
从总体来看,六个维度的评定均值得分都较高,说明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这六个因素都是学前专业学生非常重视和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维度的排列顺序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依次为:贡献、自我发展、
人际关系、物质生活、家族、威望。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教育职业时,最看重的是贡献程度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太重视能为家族带来多少利益和在社会、单位里的的威望如何。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比较
表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男生
女生
显著性检验 T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5565
1
.4361
3
-.955
贡献
.7658
3
.4708
1
-
自我发展
.6235
2
.4370
2
-
物质生活
.5556
4
.6137
4
-.640
威望
.7603
6
.5821
6
-.471
家族
.5674
5
.5951
5
-.682
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性别上的分布很常见的现象是女
生多,男生少。该校被调查男女生比例约为 1:10,调查显示,男女生在选择教育职业时的价值观重要性程度排列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女生在择业时看重的因素,男生同样看重。仅有两个因子有排列等级的差异,男生最看重的是人际关系、而女生则是贡献;对各维度的性别差异进行双侧 T 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差异均不显著。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年级差异比较
表 4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年级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大一
大二
大三
显著性检验 F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037
2
.4986
3
.4081
3
贡献
.4884
4
.5342
1
.3851
1
*
自我发展
.4008
3
.4929
2
.4609
2
物质生活
.4485
1
.6612
5
.6325
5
***
威望
.4943
6
.7010
6
.5049
6
家族
.6197
5
.5789
4
.5451
4
注:,,
上表比较了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看法。大一学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物质生活、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而不太注重贡献、家族和威望。大二学生最重视贡献、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不太关注家族、物质生活和威望。大三学生对这六维度的重视程度排序与二年级完全一致。对三个年级进行方差分析,可见,物质生活维度上年级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在贡献这一维度上,不同年级间差异也较为显著(F=, ),其他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源差异比较
表 5 不同生源学生职业价值观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普通高中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
显著性检验 T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5441
3
.43007
3
贡献
.52891
1
.45943
2
自我发展
.44908
2
.46753
1
物质生活
.59354
4
.63652
4
.197
威望
.61565
5
.56787
6
.355
家族
.61375
6
.54587
5
-
注:,,
由上表可以看出,来源于普通高中的同学认为职业价值观中贡献是位列第一位,其次是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相对不太看重的是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来源于中等幼师的同学则最看重自我发展这一因素,其次是贡献和人际关系,同样物质生活、家族和威望是他们相对重视程度较轻的因素。比较不同来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六个维度的排列等级,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R=,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P
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比较
表 6 独生之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显著性概率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均值
标准差
等级
人际关系
.4885
3
.4319
3
*
贡献
.5259
2
.4956
1
自我发展
.3714
1
.4516
2
***
物质生活
.4622
4
.6157
4
*
威望
.5890
5
.5836
6
**
家族
.5946
6
.5874
5
注:,,
被调查学生在家庭中是否独生子女,影响到其职业价值观的看法,由上表可见,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均值都较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高,特别在自我发展()、威望()、物质生活()、人际关系()这几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调查中也发现,独生子女在择业时对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非常重视追求自我前景发展,较为强调个人的成长与利益的满足,。而非独生子女在选择职业时较为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由此所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6、与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把本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调查结果与王立新、廖冰[4]对普通高师专科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平均数比较,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各维度均值都高于普通高师专科生,除威望因素,其余各维度两者都存在显著差异。
表 7 学前教育与普通高师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
人际关系
贡献
自我发展
物质生活
威望
家族
普通师专生
平均数
标准差
.5021
.4743
.4735
.6167
.5905
.5514
学前教育专科生
平均数
标准差
.4463
.5039
.4563
.6083
.5961
.5919
平均数比较
**
**
**
**
**
注:,,
四、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价值、家庭期望、自我实现并重,重视人际关系,兼顾物质需求,相对忽略职业的威望程度。
(二)性别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生在共同的群体里接受了同质的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熏陶,职业定向也异常清晰,加之男生数量比例偏小,在同一群体中可能被庞大的女生群体所同化,因此,在职业价值观上形成了一致的稳定的职业选择倾向。
(三)随着年级的增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越来越重视贡献而相对忽视物质生活。二年级是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在历经了大学专业教育后,特别是学生在经过社会实践后,择业的期望变得较现实,职业价值观也更趋于成熟。
(四)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中师毕业时已经有了一次就业或是继续升学的选择,他们通过继续读大学来提高学历,反映出他们非常看重自我发展,这与调查结果一致。另外,也正是因为有过面临就业的经历,他们在目前对职业选择的期望并没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同学那么高,有一定的现实性。
(五)独生子女在择业时对各维度的期待都较非独生子女要高,特别是非常强调个人的自我发展,自身的成长空间与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多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
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在选择职业时较为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由此所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
(六)相对来说,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将来就业范围比普通高师专科生的就业去向要窄,这种将来去幼教机构工作的相对定向的择业观念使得他们对职业价值各因素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物质因素,普通高师专科生将其作为最不看重的因素,而学前专业学生却将其排在第四位,说明相对家族和威望来说,物质生活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因素,这反映出当前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且保障不力的现象,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期待能得以转变的基本需求。
篇六: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认识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尚珑杰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才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成功,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要以雄厚的人才资源为基础,一个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结构。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教育,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首先要发展它的基层教育,当今时代,学前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要以哲学和心理学等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必须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要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要有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 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看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
维里、想象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作为一名以学前教育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要努力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
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展望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即将迎来全面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 21 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以过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去开启新世纪儿童的心灵之窗。
姓名:尚珑杰 2011 年 9 月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学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 价值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