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9篇

时间:2022-08-27 14:15:03 浏览量: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9篇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精品文档 文件编号: AQFJFXGK002xxxx安全风险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编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9篇,供大家参考。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9篇

篇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文档

 文件编号 :

 AQFJFXGK002 xxxx 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编制:

 -----------------------------------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 年 03 月受控状态:受控

  精品文档 目录 目录 1.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

 .............................................................................. 2 2. 作业活动清单

 ...................................................................................... 4 3. 主要设备设施清单

 .................................................................................. 7 3、 .................................................................................. 职业病危害风险清单

 11 4、 ................................................................................................. 安全检查表分析(SCD 评价记录

 ......................................................................... 13 5、 ...................................................................... 工作危害分析 (

 JHA0 评价记录

 50 6、 ....................................................................................... 风险点登记台账

 91 7、 ............................................................................ 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92 8、 ............................................................................. 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108 9、 ............................................................................. 风险点统计表(设备设施)

 158 10、 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

 ..................................................................... 162 11、 ........................................................................... 危险源统计表(设备设施)

 166 12、 ......................................................................... 危险源统计表(作业活动类)

 170 13、 ........................................................................... 作业活动风险管控登记台账

 172 14、 ........................................................................... 设备设施风险管控登记台账

 175 15、 ..................................................................... 公司各级风险分级管控责任一览表

 179 16、 xxxxx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 180 17、 xxxxxx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台账

 ................................................................. 188 18、 现场(作业活动)类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 195 19、 ............................................................ 现场管理 ( 设备设施类 )

 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203 20、 xxxxxx 现场类隐患排查治理台帐

 ................................................................. 212 21、 2017 年隐患排查计划

 ........................................................................... 240 22、 2018 年隐患排查计划

 ........................................................................... 241 23、 现场(设备设施)类隐患排查表

 .................................................................. 242 24、 现场(作业活动)类隐患排查表

 .................................................................. 254 25、 隐患排查治理通报

 .............................................................................. 264 26、 一般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表

 .................................................................... 265 27、 隐患整改台账

 .................................................................................. 267 28、 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

 ............................................................................ 269 29、 一般隐患登记及整改销号审批表

 .................................................................. 274 30 、 隐患排查治理公示牌

 ............................................................................ 279 31 、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表

 .................................................................... 280

 精品文档

 32 、 安全生产风险点登记表

 .......................................................................... 282 32 、安全生产隐患点登记表

 .......................................................................... 289 32 、职业危害风险点登记表

 .......................................................................... 294 32 、 职业危害隐患点登记表

 .......................................................................... 298 33 、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告知牌

 ........................................................................ 300 1.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xxxx 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xxx 联系电话 xx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xx 详细地址 xx 邮政编码 xx 行业类别 木材加工 生产经营 活动类型 xxxx 主要广品 xxx 主要原料 xxxx 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xx 生产规模 xx 占地面积 2 (m)

 xx 职工人数 (人)

 xx 备 注

 精品文档

 2. 作业活动清单 xxxx 有限公司主要作业活动清单 单位 :

 xxxx 有限公司 No : 1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实施单位 活动频率 备注 1 卸料 原料枝?材和木片卸车堆垛作业 料场 削片工段 每天

 2 抓运 从木机将枝?材从料场抓运到削片机 削片工段 削片工段 每班

 3 除铁 除去枝?材中铁类金属 削片工段 削片工段 每班

 4 喂料 将枝桃材喂入削片机进料口 削片工段 削片工段 每班

 5 削片 将枝?材制备木片作业 削片工段 削片工段 每班

 6 输送 输送木片至热磨工段 削片工段 削片工段 每班

 7 筛选 将木片内的砂石等异物筛选出来 热磨工段 热磨工段 每班

 8 上料 将木片输送进入热磨机 热磨工段 热磨工段 每班

 9 热磨 将木片热磨成纤维 热磨工段 热磨工段 每班

 10 施胶、施蜡 在磨制好的纤维中施入胶黏剂和石蜡 热磨工段 热磨工段 每班

 11 干燥 干燥纤维 热磨工段 热磨工段 每班

 12 铺装 将纤维铺装成板坯 热铺装工段 铺装工段 每班

 13 热压 将板坯压制成毛板 热压工段 热压工段 每班

 14 冷却堆垛 毛板经冷却后堆垛 热压工段 热压工段 每班

 15 砂光 毛板表面预固化层砂光处理 砂光工段 砂光工段 每班

 精品文档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实施单位 活动频率 备注 16 锯切 毛板毛边的锯切处理 砂光工段 砂光工段 每班

 17 分拣入库 砂光后的净板按标准分拣入库 质检工段 砂光工段 每班

 18 热能供应 蒸汽、热风的制备,导热油的加热 热能中心 热能中心 每班

 19 甲醛卸车 将送货槽罐车内甲醛卸入储罐 甲醛罐区 制胶工段 每班

 20 制胶 将甲醛等原料混合制备成胶黏剂 制胶工段 制胶工段 每班

 21 搬运作业 原材料、产品、设备设施的搬运作业 厂区 本公司 每班

 22 动火作业 接到任务单,确认动火项目及动火位置;熟悉现场情况;动火分析; 办理动火作业票证; 清理动火周围 15 米内或下方可燃物; 动火前工 器具准备;动火作业过程监督;动火作业结束,现场火种的清理等 作业活动 原料仓库、生产车间、制 胶车间、成品仓库禁火区 本公司或外包 特定时间进行

 23 受限空间作业 接到任务单,确认受限空间作业项目和设备名称;熟悉现场情况; 安全分析,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工器具准备;作业过程;受限空 间作业结束等作业活动 有限空间 本公司 特定时间进行

 24 高处作业 接到任务单,确认高处项目及高处位置;熟悉现场情况;办理高处 作业票证;工具准备工作;高处作业过程;高处作业结束清理现场 等作业活动 厂区 2 米以上区域 本公司或外包 特定时间进行

 25 机泵电机类设备 维修 技术交底;工机具准备;设备管线、电仪、地脚螺栓拆除;设备移 位、泵解体;清洗设备内部零部件;更换密封件;泵组装;联轴器 对中找正;设备复位;设备试运行;设备管线、电仪连接 厂区 本公司或外委 特定时间进行

 26 拆除作业 检查准备;安装作业设备设施; 选择作业人员;拆除设备设施 厂区 本公司或外包 特定时间进行

 27 动土作业 编制施工方案;办理作业票证; 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施工后及时回填土,并恢复地面设施 等作业活动 厂区 本公司或外包 特定时间进行

 28 吊装作业 办理吊装作业许可证;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作业中禁止非 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作业后现场没有清理 厂区 本公司或外包 特定时间进行

 29 灭火器材使用 手持/手推灭火器,把插销,手握喷管,灭火等作业活动 厂区 本公司 定期进行

 30 汽车衡司磅 检查司磅;通知驾驶员将车慢慢驶入地磅;通知驾驶员驻车,熄火, 并离开车辆;计量仪稳定后微机录入数据,打印微机票;通知驾驶 员将车驶慢慢离地磅等作业活动 厂区北侧 料场 特定时间进行

 精品文档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实施单位 活动频率 备注 31 照明维护 办埋相关作业票;穿戴好子保用品;检查照明设施各使用部分;检 查事故照明回路等作业活动 车间、厂区、配电室 电工班 定期进行

 32 临时用电 办理用作业票证;作业过程的监督检查;作业后及时拆除临时用电 设施、开展检维修作业等作业活动 厂区 电工班 特定时间进行

 33 现场巡检作业 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准备巡检工具;查找跑冒滴漏;检查管线 及设备振动情况;现场消防设施检查;现场消防通道检查;现场防 护栏、地沟盖板等全设施检查;现场仪表、电气设施检查;现场人 员作业情况安全检查;巡检结束后记录检查情况等作业活动 车间 本公司 定期进行

 34 清扫作业 办公区、生产区、仓库、料场等卫生的清扫作业 厂区 本公司 每班

 35 设备日常清扫、维 护保养 清理设备卫生;紧固螺丝;润滑设备注油等作业活动 车间 机修班 定期进行

 36 系统大修 制定检修计划方案;准备符合安全规范的工器具;准备检修项目的 备件;与工艺联系,工艺处理并签字后进入现场;部分阀门更换;泵 体的计划检修;系统漏点消除;设备动火维修等作业活动 厂区 本公司或外包 特定时间进行

 37 监护作业 取样监护;维修、施工监护等作业活动 厂区 本公司 特定时间进行

 38 所有进入作业场 所人员的活动 进入厂区检查或参观学习 厂区 安全环保部 特定时间进行

 39 公司周边环境 院墙外高压线或厂区周边活动如燃放鞭炮对装置生产造成影响 厂区 安全环保部 特定时间进行

 40 变压器送电 准备工具;送电 变配电室 电工班 特定时间进行

 41 设备送电 办理票证;检查送电单元;取警示牌;合控制电源;合交流电源 ;分开接地刀;将断路器推至工作位置;合合闸电源;合断路器 等作业活动 生产车间 电工班 特定时间进行

 42 配电室日常巡检 检查灭火器材;检查警示标志是否清晰;检查绝缘器材等作业活动 车间配电室 电工班 定期进行

 43 变压器日常巡检 巡检及室内照明检查 变配电室 电工班 定期进行

 44 电器设备清扫、检 修 办理作业票;登高上、下作业;清擦变压器器身油污、灰尘;作业 结束清理现场 变配电室 电工班 定期进行

 45 现场机柜电气元 器件更换 停电;悬挂停电标示牌;检查;更换;防爆电气安装 变配电室 电工班 特定时间进行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

 精品文档

 3. 主要设备设施清单 单位:xxxx 有限公司 No : 2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位号/所在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1. 磨刀机 专用 削片工段 否

 2. 抓木机 专用 削片工段 否

 3. 除铁报警器 专用 削片工段 否

 4. 削片机 专用 削片工段 否

 5. 输送皮带 专用 削片工段 否

 6. 上料螺旋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7. 滚筛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8. 输送皮带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9. 除铁器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10. 蒸煮缸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11. 热磨机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12. 施胶施蜡机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13. 干燥风机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14. 纤维干燥管道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精品文档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位号/所在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15. 旋风分离器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16. 转阀 专用 热磨工段 否

 17. 二次风送风机 专用 铺装工段 否

 18. 袋式除尘器 专用 铺装工段 否

 19. 纤维料仓 专用 铺装工段 否

 20. 铺装机 专用 铺装工段 否

 21. 预压机 专用 铺装工段 否

 22. 皮带运输机 专用 铺装工段 否

 23. 装机 专用 热压工段 否

 24. 热压机 专用 热压工段 否

 25. 卸机 专用 热压工段 否

 26. 翻板冷却机 专用 热压工段 ...

篇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答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 9 个单元、 51 个要素、 161 个管理节点和 488 条管理子标准组成。

 9 个单元包括安全管理、 风险评估与控制、 应急与事故管理、 作业环境、 生产用具、生产管理、 职业健康系统、 能力要求与培训、 检查与审核。

 这 9 个单元指出了安全生产需要管理的范围包括了电网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安全、 健康与环境管理内容。

 管理要素指出了 需要具体管理的工作管理节点指出了要素的管理关键点或流程节点子标准是各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或方法。

  1.3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其它安全体系有什么不同 答国际上流行的五星安全系统NOSA其起源是南非的矿山安全管理主要是关注人身安全。

 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关注的“五要素” 人、 系统、 设备、 环境、 管理丰富和发展了 NOSA 的风险控制的思想。

 后来的体系 SHE 即“安健环” 安全、 健康、 环境也只是围绕人的安全。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要考虑人的安全还要考虑生产的安全、 系统的安全、 设备的安全、 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比与上月比同比与去年同期比。

  万工时损工事故率损工事故起数实际总工时×106 万工时损工严重率总损失工时实际总工时× 106。

 1.事故指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管理的伤害事故即造成员工暂时或较长时或永久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轻伤以上的伤害。

 有如下计算公式

 ⑴千人死亡或重伤率死亡或重伤人数平均职工人数) ×103 

 ⑵百万工时伤害率伤害人数实际总工时×106 

 ⑶百万工时伤害严重率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106 

 ⑷20 万工时伤害率伤害人数实际总工时× 2×105 

 ⑸20 万工时伤害严重率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 2×105   ⑹伤害平均严重率总损失工作日/伤害人数。

  2.起事故有多人受不同程度伤害“起数” 仅统计在“伤害事故分级” 中某一项不可重复“人数” 按伤害程度分别统计对应“伤害事故分级” 某项。

  3.一般伤害事故包括指员工受工况突发变故肢体未受伤害但某些器官受不良刺激的“伤害未遂事” 肢体或某些器官受到伤害造成离岗 2—8 小时的“一般损工事故”  2小时以下的“非损工事故”。

  4.划停止作业是指除一般伤害事故、 工伤事故外的、 非计划安排的停止作业导致损失工时影响正常生产的现象。

  5.损工伤害事故起数损失工时伤害未遂事故非损工事故一般损工事故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

  6.事故起数总损失工时非计划停止作业起数损失工时一般伤害事故起数损失工时工伤事故起数损失工时。

  7.表中工时单位统一为小时 1 个工作日 8 小时。

 实际总工时平均职工人数×实际工作日×8。

 在计算时损失工时与实际总工时的“单位” 统一使用“日” 或“小

篇三: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体系建设培训考试题

 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44 分)

 1. 企业应建立由

 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2. 企业从

  到最高管理者,应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

 3. 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企业现行

 紧密结合,应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风险分级管控,形成

  的安全管理体系。

 4.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

 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

 5.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三个层级。

 6.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

 隐患和

 隐患。

 7.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

  、实施

  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8. 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

 (简称 JHA)进行辨识。

 9. 企业应对潜在的人的

  物的

 、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10. 我公司采用

 评价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11. 隐患排查类型主要包括:

 排查、

  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隐患排查、事故类比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12. 两体系一平台是指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及

 平台。

 13.企业未建立“两个体系”组织机构,未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相关职责的,为

 项,评定验收不通过。

 14. 两体系标杆企业得分

 分合格,一般企业得分

  分合格。

 二、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企业应采用(

  )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

 识。

 A、 SCL

  B、JHA

  C、HAZOP

 2. 以下(

 )情形为重大风险。

 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D、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E、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 3. 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 A、工程技术措施

 B、管理措施 C、培训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置措施 4. 企业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将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

  )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A、重大风险 B、较大风险 C、中等风险 D、低风险 E、一般风险 5. 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

  )。

 A、公司级

  B、厂级

 C、车间级

  D、班组级 6. 化工企业应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和相关方,风险告知的形式包括(

  )、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风险评价报告培训等。

 A、风险信息告知牌 B、公告栏 C、警示标识 D、风险信息告知卡 7. 隐患排查周期或频次描述正确的有(

 )

 A、现场巡检间隔不得大于 2 小时,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化工生产、储存装置,现场巡检间隔不得大于 1 小时

 B、厂级专业隐患排查每季度组织一次 C、基层车间直接管理人员每天至少两次对装置现场进行相关专业隐患排查 D、厂级综合性检查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 8. 抽查企业(

  )岗位人员及以上未掌握企业“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内容,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A、10%的相关岗位人员 B、5 人 C、5%的相关岗位人员 D、10 人 9. 抽查企业(

 )相关岗位人员及以上未掌握本岗位应管控风险及相关控制措施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A、10%的相关岗位人员 B、5%的相关岗位人员 C、5 人 D、10 人 10.关于隐患排查治理描述正确的有(

  )

 A、30%及以上隐患未按期整改且无正当理由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B、30%及以上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各风险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未作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内的排查内容及标准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C、应定性为重大隐患而未定性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D、重大隐患未按规定上报治理方案及治理结果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三、简答题(26 分)

 1.哪些情形可以列为重大事故隐患?(13 分)

篇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准确辨识安全风险,评价其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分级,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二条

 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安全生产双体系/ / 双重预防机制全套的资料,需要的话求球:324319245 。

 第三条

 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 13 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 年 6 月 1 日)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22〕36 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22﹞16 号)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22〕10 号)

  第四条

 术语和定义 1)危险源(风险点):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2)风险辨识:识别风险点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评价分级: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第五条

 公司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负全面领导职责。

 组

 长:李佩法 副组长:汪树岐 成

 员:张文天

 袁立伟

  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 理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安全科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其他科室确保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本科室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本科室的危害/风险记录,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第二章

 安全风险的辨识

 第六条

  风险点的分类

 根据公司生产的特点及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将公司范围内的风险点分成以下两大类:

 1.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 2.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第七条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第八条

 风险点辨识的方法

 1. 静态分析: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

 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

 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①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②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③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④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⑤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2)安全检查表分析步骤

 ①按专业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 1-1)。

 表 表 1 1- -1 1

 设备设施清单

  专业:

 NO: ②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专工、值长、班长、值班员、检修员、安全员等。

 ③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④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⑤判别危害因素。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⑥列出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填入《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参照表 1-2)相应内容。

 表 表 1 1- -2 2 安全检查分析( SCL )评价表

  区域/ / 工艺过程:

 装置/ / 设备/ / 设施:

 NO: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产生偏差的主要后果

 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可能性(L L )

 严重程度(S S)

 )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 /控制措施

 备注

 序号

 设备名称

 所在部位

 备注

 1

 2

 1

  2

  分析人员:

 分析日期:

 2. 动态分析: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1)作业活动的划分

 按作业区域和作业类别(检维修类、生产操作类)进行划分。

 2)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

 ①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 2-1)。

 表 表 2 2- -1 1

 作业活动清单

 NO :

 序号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作业类别

 备注

 1

  2

  ②将每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何进行的,对作业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③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参照表 2-2)。

 表 表 2 2- -2 2

 工作危害分析( JHA )评价表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NO: 序号

 工作步骤

 危害或潜在事件(人、)

 物、作业环境、管理)

 主要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可能性(L L )

  严重程度(S S )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 /控制措施

  分析人:

 分析日期:

 ④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按照第六条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进行分析。

 第三章

 安全风险的评价分级

 第九条

 风险度(危险性)

 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第十条

  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采用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

 第十一条

 风险矩阵法(L·S)

  本方法的风险度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即:

  R=L×S

  L 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 代表事件后果严重性

  R 代表风险值

  本风险矩阵法把风险等级分为 4 级,分别是:1 级(很高)、2 级(高)、3 级(中)、4 级(低)。

  第十二条

 风险矩阵法 (L·S)

 判断准则

  表 表 3 3- -1 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 L 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 表 3 3- -2 2 事件后果严重性 S S 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企业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 套)或设备 重大国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 失 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10 1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等 性病 2 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 微 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 表 3 3- -3 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R 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1级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2级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3级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 年内治理 ≤ 8 4级 可接受、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或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或需保存记录

  表 表 3 3- - 4 风险矩阵表

 后

 果

 等

 级 (S) 5 低 中 高 很高 很高 4 低 低 中 高 很高 3 低 低 中 中 高 2 低 低 低 低 中 1 低 低 低 低 低

 1 事

 故

 2 可

  能

 3

 性(L)

  4

 5 第四章

 安全风险的控制

  第十三条

 风险管控要求

 风险管控原则如下:

 4 级: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 4 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班组具体落实;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3 级: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公司、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 3 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2 级: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由安全科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1 级: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 2 级风险:

 (1)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

 (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 10 人以上的。

 (3)10 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

  第十四 条

 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应急处置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

  第十五条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可行性和可靠性; (2)先进性和安全性; (3)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 (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第十六条

 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3)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

 第五章

 风险管控执行程序

  第十七条

 安全科每年定期组织制定“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经分管领导批准后下发执行。公司、部门风险评估小组,对“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进行分解落实,直至班组、岗位,作为开展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的依据。

  第十八条

 依据辨识评价方法对本单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后,填写相应的“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经本级风险评估小组进行汇总、评审后,逐级上报。

  第十九条

  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组织审核、修订后,将审核、修订意见反馈各下级单位执行。

 第二十条

 风险培训 各级单位应制定风险评估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第二十一条

 风险信息更新 各级单位要依据辨识评价结果,建立本单位的《风险管控登记台账》(参照表4),台账应结合实际定期更新(每年至少一次)。

 表4 风险管控登记台帐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1)新的法律法规发布或者法律法规发生变更; (2)操作工艺发生变化;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事故事件发生后;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管理办法由安全科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填表单位:

 NO:

 序号

 识别时间

 审定时间

 单位或活动

 数目

 合计

 备注

 4 4 级

 3 3 级

 2 2 级

 1 1 级

  (注:单位或活动-危害因素所存在的单位或暂时的某项活动。)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etailed rul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chemical industry work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2023-06-23 发布 2023-07-23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

篇五: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总则

 1、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钱安全风险管理,防范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维护企业稳定,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制度。

 2、各部门按照“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专业配合、共同防御”的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流程,根据安全风险列别及严重程度,落实预防和应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

 3、各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履行部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做好本专业管理范围内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

 二、

 安全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

 1 、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矩阵法 将可能性发生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定性的语言或表明相对差距的分值来表示,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得到形似矩阵的风险程度的表示。

 可能性能级分类 级别 分数 可能性 含义 示例 1 4 几乎肯定发生 预计在多数情况下事件每天至每周发生一次 个别阀门泄漏,习惯性操作等 2 3 很可能发生 多数情况每周至每月发生一次 管道泄漏 3 2 中等可能 有时发生,每月至每年发生一次

 4 1 不大可能 仅在特殊例外情况下发生 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拭自发失效 后果等级 级别 分数 事故类型 1 4 死亡 2 3 重伤 3 2 轻伤 4 1 记录工伤

 危险程度等级

 危险程度分类 危险源等级 低 Ⅰ 中 Ⅱ 较高 Ⅲ 高 Ⅳ 风险矩阵 几乎肯定发生 Ⅱ Ⅲ Ⅳ Ⅳ 很可能发生 Ⅱ Ⅲ Ⅲ Ⅳ 中等可能 Ⅰ Ⅱ Ⅲ Ⅲ 不大可能 Ⅰ Ⅰ Ⅱ Ⅱ

 记录工伤 轻伤 重伤 死亡 MES 法 LEC 法 风险控制 是指根据危害评价的结果,选择、制定和实施适当的风险控制计划来处理风险,它包括风险控制方案范围的确定,风险控制方案的评定、风险控制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危险程度分类 危险源等级 控制措施 低 Ⅰ 安全的,暂时不能发生事故的,可以忽略 中 Ⅱ 临界的,有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事故处于临界状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该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较高 Ⅲ 危险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高 Ⅳ 灾难的,会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严重伤亡或财产巨大损失,必须立即设法消除 2、安全对策措施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在考虑、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时,有如下基本要求:

 1) 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2) 能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3) 能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 4) 能有效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5) 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3、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 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 当安全技术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技术措施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选择安全技术措施:

 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 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 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遥控技术等。

  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确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放装置等。

 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采用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各类防毒面具)等。

  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2)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 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评价中提出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后果,提出

 对策措施。由于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后果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影响性,对策措施不仅要针对某项危险、有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为使系统全面地达到国家安全指标要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

  可操作性:提出的对策措施是建设单位、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设计、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因而对策措施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和实施的。此外,要尽可能具体指明对策措施所依据的法规、标准,说明应采取的具体的对策措施,以便于应用和操作。

  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国家及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技术水平,  对策措施应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安全设计规定的要求。

 三、针对安全风险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

 1、Ⅳ级危险源各级机构都必须对其实施管理,Ⅲ级危险源由厂、车间、班组三级对其实施管理,余类推。详情如图

 2、2、落实责任人、检查部门、监督部门 管理机构 责 任 人 检查部门 监督部门

 区域公司 区域公司专职安全员

  公 司 公司级专职安全员

  车间

 班组

 岗位

 3、安全风险危险源(点)日常管理措施 (1)安全风险危险源危险源培训 (2)安全风险危险源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更新 当下述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辨识安全风险危险源,更新(或补充)安全风险危险源辨识更新。

  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

  各公司的工艺标准、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更新; 4、制定并完善危险控制对策 危险控制对策一般在危险源辨识登记表中已有记载。为了保证危险源辨识所提对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必要根据班组危险预知活动结果对其补充、完善,同时,还应对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确认制及其他有关管理制度中与之相冲突的内容进行调整。

 5、树立危险控制点警示牌 危险控制点警示牌应牢固树立(或悬挂)在危险控制点现场醒目处。

 危险控制点警示牌应标明危险源管理级别、各级有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主要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危险控制点警示牌的警示效果和美观一致性,最好对警示牌的材质、大小、颜色、字体等作出统一规定。该警示牌一般采用钢板制作,底色采用黄色或白色,A、B、C、D 级危险源的危险控制点警示牌分别用红、绿、蓝、黑楷体字书写。

 6、制定危险控制点检表 危险源辨识材料经验收合格后应按计划分步骤地制定危险控制点检查表(对检修单位为开工准备检查表),以便通过该检查表的实施掌握有关动态危险信息,为隐患整改提供依据。

 7、对有关危险源按危险控制点检查表实施检查 各有关责任人或检查部门对不同级别危险源实施检查的周期 8、制定临时措施 对尚未进行彻底整改的危险因素制订并实施切实有效的临时措施,保证不被触发引起事故。

 四、各级领导干部及专业管理人员,要按照现场要求和到位标准,深入作业现场,深入班组,开展检查、监督和指导,切实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工程管理规范、风险控制到位,不断降低和努力化解人身安全风险。

  安全管理部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安全风险管控的目的就是要以最经济、科学合理的方式消除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的风险所导致的各种灾害及事故后果。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危害进行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从而针对本公司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标准化和科学化。

 1.2 本制度山东金宝科创股份有限公司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罐区改造施工作业现场,生产厂树脂、上胶、压制、后加工、热媒等工段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信息的更新。

 2.职责

 2.1 公司总经理直接负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和指导书,明确风险管理的目的和范围。

 2.2 公司生产总经理协助风险管理和评价工作,成立风险管理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2.3 公司安环部必须对项目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并组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风险巡查,主持处理施工以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

 2.4 公司设备部负责定期对公司的机械设备进行巡查检查,找出安全风险点,排除安全隐患。

 2.5 各工段主要负责人每天对工段设备进行巡检以及安全性检查, 确保各工段设备正常运行。

 3 风险控制小组组织架构 组长:王祝明 副组长:王天堂 成员:王彦

 刘付利

 郑宝林 冷启业 李宝东

 刘文江

 王好学

 周鸥

 吴明昌

 冷新宇 杨永亮

  王绍霞 曹爱刚 赵英德

 马世举

 张平东

 王泉生 刘世勇 杨金成 王英龙

  4.内容

 4.1 风险分级制。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来进行风险评价,其结果从高到低分为:1 级、2 级、3 级、4 级、5 级。分级标准见表 4.1.1

 表 4.1.1

 风险分级 风险级别 风险级别 风险名称 风险说明 1 不可容许风险 事故潜在的危险性很大,并难以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多人伤亡

 2 重大风险 事故潜在的危险性较大,较难控制,发生事故的频率较高或可能性较大,容易发生重伤或多人伤害,会造成多人伤亡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Ⅲ、Ⅳ级者 3 中度风险 虽然导致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经常发生事故或未遂过失,潜伏有伤亡事故发生的风险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高温作业危害程度达Ⅲ、Ⅳ级

 4 可容许风险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重伤的可能性较小,但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风险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达Ⅰ、Ⅱ级者;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为安全作业,但对职工休息和健康有影响者

 5 可忽视风险 危险性小,不会伤人的风险

 事故的后果与可能性的综合评价结果可得出风险级别见表 4.1.2 4.1.2

 事故后果与可能性综合评价结果

 后果

 可能性 极不可能 不可能 可能 轻微伤害 5 4 3 一般伤害 4 3 2 严重伤害 3 2 1

  4.2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

 4.2.1、公司各单位要详细划分作业活动;编制作业活动表,其内容包括作业区域、设备、人员和流程,并收集有关信息。

 4.2.2、辨识与各项作业活动有关的主要危害(见危险源清单)。

  4.2.3、在假定现有的或计划的控制措施有效的情况下,对与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的程度做出主观评价,并给出风险的分级。

 4.2.4、制定并保存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和生产过程的危险、生产使用的设备及技术的安全信息资料。

 4.2.5、进行工作场所危险评价,包括事故隐患的辨识,灾难性事故引发因素的辨识,估计事故影响范围,对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4.2.6、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级,并编制计划以控制评价中发现的,需要重视的任何风险,尤其是不可承受的风险。

 4.2.7、建立一套管理体制或控制措施落实工作场所危险评价结果,包括事故预防、减缓以及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4.2.8、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不可承受。

 4.2.9、修订完善并向职工下发、培训、实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每个操作阶段的程序、操作应急措施、安全措施;

 4.2.10、认真分析导致或已导致生产现场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每一事件,并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事件的危险程度和控制措施被每个职工充分理解。

  危险源识别的准备、工作活动分类 危险源识别 风险评价

 图 4.2.1 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4.3 危险评价

 结合公司各工段的特点,本着风险评价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原则,有以下几种危险评价方法可供选择:

 1、LEC 评价法:

 D=LEC

 D-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2、MEC 评价法:

 R=MES

  R-风险程度

 M-控制措施的状态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S-事故后果

  3、直接判断法。对下述情况可直接定为较高级别的风险:

 3.1 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3.2 曾经发生过事故,至今仍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3.3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4 风险控制制度

 1、风险控制措施原则。应优先选择消除风险的措施,其次是降低风险(如采用技术和管理措施或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防护或隔离措施),再次是控制风险(如个体防护、标准化作业和安全教育,以及应急预案、监测检查等措施)。

 2、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可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①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②风险评价定为 1 级、2 级风险的危险源。

  表 4.4.1

 风险控制措施表

  风险级别 风险名称 控制措施 5 可忽视风险

 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确定危险源风险级别

 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实施阶段 评审措施计划的可行性 ...

篇六: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S 03.220.20 R80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 XXXXX—XXXX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etailed rul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Safety of Highway Waterway Industry Enterprises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7/ XXXXX—XXXX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琼辉、李鹏、毕玉晓、苗青、王际逊、赵沁芳、岳修军、兰桂钰、王忠原、田润鹏。

 DB37/ XXXXX—XXXX II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要求,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和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规范和指导山东省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DB37/ XXXXX—XXXX 1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水路行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公路水路行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指南的编制。公路水路行业企业风险按业务领域分为:道路运输风险、水路运输风险、港口营运风险、交通工程建设风险、交通设施养护工程风险和其他风险等六个类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交安监发【2017】60号)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4.1.1 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其组织及成员的职责、目标与任务。

 4.1.2 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保证人、财、物的投入;分管负责人应负责组织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1.3 组织成员应包括安全、生产、运营、施工、设施设备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岗位人员。

 4.2 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使岗位员工掌握本企业的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好培训记录。

 4.3 编写体系文件 4.3.1 企业应建立风险管控制度,结合实际编制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导企业体系建设。

 DB37/ XXXXX—XXXX 2 4.3.2 编制包括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重大风险信息登记表等有关记录文件。

 4.4 责任落实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考核奖惩制度,或在企业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制度中涵盖相关内容,明确考核奖惩的标准、频次、方式方法等,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薪酬挂钩。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的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a)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b)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可按生产系统中的设施设备或作业场所划分。

 示例1:道路旅客运输企业按设备设施可分为:运输车辆、检修设备、消防设备设施等;按区域或场所可划分为:停车场、车辆检修区、办公区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示例2:道路旅客运输企业操作及作业活动可划分为:运输组织、驾驶作业、车辆维修等作业活动。

 5.1.2 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组织开展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别、所在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5.2 危险源辨识 5.2.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5.2.1.1 针对设备设施、场所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见附录 C)。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生产场所、设施设备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其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先建立《设备设施清单》,然后根据设施设备、场所危险源辨识填写《安全检查表(SCL)评价记录》(参见附录 A.2、附录 A.4)。

 5.2.1.2 在生产过程中作业活动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见附录 B)。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先建立《作业活动清单》,然后根据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见附录A.1、附录 A.3 附录)。

 5.2.1.3 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险度评价、事故树分析法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5.2.1.4 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2.2 辨识依据

 DB37/ XXXXX—XXXX 3 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a) 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c) 相关事故案例; d) 相关管理体系的危险源辨识结果; e) 同类型其他单位的相关材料。

 5.2.3 危险源辨识实施 5.2.3.1 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先进行 JHA 或 SCL 等方法的培训,然后进行一些工作准备,包括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事故案例等资料收集和学习,工作表格等工具的制定。

 5.2.3.2 工作小组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各风险点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5.2.3.3 辨识时应参考 GB/T 13861 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与应急技能、安全行为或状态)、物的因素(生产经营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工作场所等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性)、环境因素(影响安全生产外部要素的可知性和应对措施)、管理因素(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工作机制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合规性和完备性)。

 5.2.3.4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见附录 B)。

 5.2.3.5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见附录 C)。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见附录D)、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见附录E)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风险等级。风险评价一般结合危险源辨识进行,并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见附录A中表A.1或A.2)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见附录A中表A.3或A.4)。

 5.3.2 风险评价准则 5.3.2.1 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见附录 D 中的表 D.1、D.2、D.3 和附录 E 中的表 E.1、E.2、E.3、E.4)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a)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b) 本单位安全生产方针、目标; c)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d) 事故案例; e) 相关方的投诉。

 5.3.2.2 本细则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供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根据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保证风险分析判定的准确性。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DB37/ XXXXX—XXXX 4 5.3.3.1 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

 5.3.3.2 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较小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其中蓝色对应四级和五级,统称为低风险或(较小风险),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a) 1 级\红色\重大风险; b) 2 级\橙色\较大风险; c) 3 级\黄色\一般风险; d) 4 级\蓝色\低风险(较小风险); e) 5 级\蓝色\低风险(较小风险)。

 5.3.4 确定重大风险 5.3.4.1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a)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 根据 GB 18218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d)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及以上的; e)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4.2 对排查出的重大风险应建立《重大风险统计表》(参见附录表 A.7)。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5.4.1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

 5.4.1.1 工程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是指作业、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通常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有:

 a)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b) 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 c)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 d)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 e)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5.4.1.2 管理措施 a) 制定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b) 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并按要求配备人员; c) 制定操作规程并认真执行; d) 其他相关措施。

 5.4.1.3 教育培训措施 a) 通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水平;

 DB37/ XXXXX—XXXX 5 b) 使员工了解风险防控的意义并掌握识别危害因素的方法; c) 使员工了解本岗位危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伤害后果,并掌握其防控措施。

 5.4.1.4 个体防护措施 a) 按规定配备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b)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5.4.1.5 应急处置措施 a) 进行危险性分析,制定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储备应急物资、应急装备; b)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

 5.4.2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5.4.3 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4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a)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c)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d)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e)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5.5.1.1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的原则,根据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管控层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5.5.1.2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岗位等级别,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a) 1 级\红色\重大风险,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增加、调整管控措施并有效落实,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相关过程应建立记录文件;如不能立即增加、调整管控措施,或管控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必须立即停止相关生产作业活动; b) 2 级\橙色\较大风险,基层单位、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c) 3 级\黄色\一般风险,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d) 4 级\蓝色\低风险(较小风险),岗位管控。

 5.5.2 重大风险的管控 5.5.2.1 对重大风险制定动态监测计划,定期更新监测数据或状态,每月不少于 1 次,并单独建档。

 5.5.2.2 重大风险应单独编制专项应急措施。

 5.5.2.3 重大风险确定后按年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评估改进。

 5.5.2.4 企业应对进入重大风险影响区域的本单位从业人员组织开展安全防范、应急逃生避险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培训和演练。

 DB37/ XXXXX—XXXX 6 5.5.3 风险告知 5.5.3.1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主要风险点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5.5.3.2 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6 文件管控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a) 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

篇七: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贸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工贸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指南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贸企业 主要包括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行业企业等。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工贸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2 实施全员培训 工贸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

 4.3 编写体系文件 工贸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

 (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或采用其它评价方法分析的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标准。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工贸企业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或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对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系统可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设施、部位进行细分。

 示例:

 按区域场所划分如原料仓库、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储罐区、制冷车间、污水处理场、锅炉房等;按工序划分如纺织行业的前纺工序、织造工序等;按设施划分如除尘系统等;按部位划分如铁合金生产企业的炉前部位、炉面部位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示例:

 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危险区域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工贸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B.3。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

 清单,参见附录 A.1,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A.3。

 5.2.1.2 企业可以针对设备设施等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 A.2,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 A.4。

 5.2.1.3 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险度评价、事故树分析法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5.2.1.4 有能力的工贸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2.2 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工程)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2.3 危险源辨识 5.2.3.1 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5.2.3.2 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5.2.3.3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5.2.3.4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工程,针对每一检查工程,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工贸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参见附录C.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参见附录C.2、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参见附录C.3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

 5.3.2 风险评价准则 工贸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参见附录C)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投诉。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

 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 级\5 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

 ——D 级\4 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 级\3 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 级\2 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 级\1 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5.3.4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5.4.1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5.4.2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5.4.3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5.4.4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

 5.4.5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6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5.5.1.1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5.5.1.2 工贸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工贸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B.1、B.2),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5.3 风险告知

 5.5.3.1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5.5.3.2 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6 文件管理 工贸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参见附录B.4)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贸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工程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工贸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

 8.2 更新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8.3 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风险分析记录 A.1 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活动频率 备注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注:

 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时可不填写活动频率 A.2 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型号 位号/所在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注:1.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2.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A.3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序号作业 步骤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 风险分级 管控层级建议改进(新增)措施 备注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评价级别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

篇八: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施工企业安全 生产 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 细则( 征求意见稿 稿)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 〇 一 七 年 三 月

 目 录引言.............................................................................................................................................21 适用范围.................................................................................................................................32 编制依据.................................................................................................................................43 术语与定义.............................................................................................................................54 任务目标和总体要求.............................................................................................................74.1 任务目标..............................................................................................................................74.2 总体要求..............................................................................................................................75 工作程序和内容.....................................................................................................................85.1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 85.2 风险点确定..........................................................................................................................85.3 危险源辨识..........................................................................................................................95.4 风险评价............................................................................................................................115.5 风险控制措施....................................................................................................................135.6 风险分级管控....................................................................................................................135.7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145.8 文件管理............................................................................................................................145.9 分级管控的效果............................................................................................................... 145.10 持续改进..........................................................................................................................15附件 1........................................................................................................................................16附件 2........................................................................................................................................17附录 风险评价方法.................................................................................................................18

 第 1 页 ,共 24 页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锡庆 李 印 潘 峰 栾启亭 张英明 姜经文刘超军 宋 超 肖华锋 刘 锦 王洪林 陈炳利刘振亮 邓玉明 张 鹏 石 剑 王 鹏 曹延东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第 2 页 ,共 24 页引 言本细则是遵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本细则是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预防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建筑施工企业编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重要依据。本细则旨在强化企业落实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长效机制,规范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行为,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自辨自控,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 3 页 ,共 24 页建筑施工企业安全 生产 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 细则1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工作。本细则规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编写实施指南提供指导。本细则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共同构成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时,除应遵从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第 4 页 ,共 24 页2 编制依据GB/T 23694-2013 风险管理 术语GB/T 24353-2009 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21-201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GB 50656-201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 50870-2013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JGJ 59-2011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5063-2016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规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 号)《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 260 号,2016年修订版)《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 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 号)《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 号)

 第 5 页 ,共 24 页3 术语和定义3.1 风险 risk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3.2 重大风险 major risk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3.3 危险 danger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3.4 危险源 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3.5 风险点 risk site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6 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3.7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8 风险分级 risk classification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3.9 风险分级管控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第 6 页 ,共 24 页3.10 风险控制措施 risk control measure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3.11 风险信息 risk information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12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3.13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the more dangerous part of the sub-project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指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

 第 7 页 ,共 24 页4 基本要求4.1 任务目标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精准、动态、高效、严格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安全生产风险;全面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建筑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从根本上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4.2 总体要求1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全面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系统,在职责范围内对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2 建筑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责任主体,应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确保体系建设及运行目标的实现。3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应分别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牵头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全面负责隐患排查治理的研究、统筹、协调、指导等工作。4 建筑施工企业应遵照“ 全员参与、分级负责;自主建设、持续改进;系统规范、融合深化;注重实际、强化过程;激励约束、重在落实”的原则,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适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 8 页 ,共 24 页5 工作程序和内容5.1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5.1.1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编制清单、制定措施、管控实施、验证效果、文件管理、持续改进等关键控制环节。5.1.2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时,宜遵照系统工程原理,对每一个风险点覆盖或包括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划分作业岗位、作业活动或区域基础上,再按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逐一识别,然后按照 工程技术措施 、 管理措施 、 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四个逻辑层次逐一考虑,制定实施风险管控措施。5.1.3 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5.2 风险点确定5.2.1 风险判定准则施工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可接受风险程度,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及职业健康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 、 严重性和风险度管控取值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按从严从高原则。5.2.2 风险点划分原则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涵盖建筑施工活动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5.2.3 风险点划分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管理方式、方法、经验,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对风险点进行划分。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 4 种典型因素进行划分,示例如下:1 根据风险点的区域、场所、部位等作业环境因素划分,如施工现场功能区的划分、现场周围建筑物构筑物情况、外电防护情况、地质岩土情况、基坑周边市政工程分布情况等。

 第 9 页 ,共 24 页2 根据风险点的设备、设施、材料等物的状态因素划分,如起重机械安全保险装置完好程度、脚手架管材质量情况、安全防护棚的搭设情况等。3 根据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行为等人的行为因素划分,如影响高处作业的职业禁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使用、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4 根据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及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管理因素划分,如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制度建立执行情况、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情况、领导带班值班情况等。5.2.4 风险点排查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风险点排查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风险管控的重点;二是明确政府监管企业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对象。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作业区以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等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作业空间、作业行为、管理情况等进行排查。风险点排查至少应包含《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所涉及的风险点。2 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企业资质情况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实现“一企一册”;工程项目部应根据承包工程情况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实现“一项目一册”。台账信息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点位置、风险点范围、潜在事故类型、事故危害程度、风险点风险等级、管控层级、管控措施、应急处置要求...

篇九: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1 -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准确辨识安全风险,评价其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分级,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二条

 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安全生产双体系/ / 双重预防机制全套的资料,需要的话求球:

 324319245 。

 第三条

 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 13 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 年 6 月 1 日)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 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 号)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0 号)

  第四条

 术语和定义 1)危险源(风险点):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

 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2)风险辨识:识别风险点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评价分级: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第五条

 公司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负全面领导职责。

 组

 长:李佩法 副组长:汪树岐 成

 员:张文天

 袁立伟

  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 理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安全科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其他科室确保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本科室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本科室的危害/风险记录,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第二章

 安全风险的辨识

 第六条

  风险点的分类

 根据公司生产的特点及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将公司范围内的风险点分成以下两大类:

 1.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 2.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第七条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第八条

 风险点辨识的方法

 1. 静态分析: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

 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①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②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③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④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⑤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2)安全检查表分析步骤

 ①按专业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 1-1)。

 表 表 1 1- -1 1

 设备设施清单

  专业:

 NO: 序号

 设备名称

 所在部位

 备注

 1

 ②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专工、值长、班长、值班员、检修员、安全员等。

 ③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④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⑤判别危害因素。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⑥列出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填入《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参照表 1-2)相应内容。

 表 表 1 1- -2 2 安全检查分析( SCL )评价表

  区域/ / 工艺过程:

 装置/ / 设备/ / 设施:

 NO: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产生偏差的主要后果

 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可能性(L L )

 严重程度(S S)

 )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 /控制措施

 备注

 1

  2

  分析人员:

 分析日期:

 2. 动态分析: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1)作业活动的划分

 按作业区域和作业类别(检维修类、生产操作类)进行划2

 分。

 2)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

 ①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2-1)。

 表 表 2 2- -1 1

 作业活动清单

 NO :

 序号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作业类别

 备注

 1

  2

  ②将每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何进行的,对作业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③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参照表 2-2)。

 表 表 2 2- -2 2

 工作危害分析( JHA )评价表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NO: 序号

 工作步骤

 危害或潜在事件(人、)

 物、作业环境、管理)

 主要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可能性(L L )

  严重程度(S S )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 /控制措施

  分析人:

 分析日期:

 ④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按照第六条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进行分析。

 第三章

 安全风险的评价分级

 第九条

 风险度(危险性)

 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第十条

  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采用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

 第十一条

 风险矩阵法(L·S)

  本方法的风险度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即:

  R=L×S

  L 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 代表事件后果严重性

  R 代表风险值

  本风险矩阵法把风险等级分为 4 级,分别是:1 级(很高)、2 级(高)、3 级(中)、4 级(低)。

  第十二条

 风险矩阵法 (L·S)

 判断准则

  表 表 3 3- -1 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 L 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 表 3 3- -2 2 事件后果严重性 S S 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企业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 套)或设备 重大国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 失 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 微 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 表 3 3- -3 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R 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1级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2级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3级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 年内治理 ≤ 8 4级 可接受、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或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或需保存记录

  表 表 3 3- - 4 风险矩阵表

 后 5 低 中 高 很高 很高

  果

 等

 级 (S) 4 低 低 中 高 很高 3 低 低 中 中 高 2 低 低 低 低 中 1 低 低 低 低 低

 1 事

 故

 2 可

  能

 3

 性(L)

  4

 5 第四章

 安全风险的控制

  第十三条

 风险管控要求 风险管控原则如下:

 4 级: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 4 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班组具体落实;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3 级: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公司、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 3 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2 级: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由安全科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1 级: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 2 级风险:

 (1)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

 (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 10 人以上的。

 (3)10 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

  第十四 条

 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应急处置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

  第十五条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可行性和可靠性; (2)先进性和安全性; (3)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 (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第十六条

 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3)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

 第五章

 风险管控执行程序

  第十七条

 安全科每年定期组织制定“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经分管领导批准后下发执行。公司、部门风险评估小组,对“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进行分解落实,直至班组、岗位,作为开展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的依据。

  第十八条

 依据辨识评价方法对本单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后,填写相应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经本级风险评估小组进行汇总、评审后,逐级上报。

  第十九条

  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组织审核、修订后,将审核、修订意见反馈各下级单位执行。

  第二十条

 风险培训 各级单位应制定风险评估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第二十一条

 风险信息更新 各级单位要依据辨识评价结果,建立本单位的《风险管控登记台账》(参照表4),台账应结合实际定期更新(每年至少一次)。

 表4 风险管控登记台帐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1)新的法律法规发布或者法律法规发生变更; (2)操作工艺发生变化;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事故事件发生后;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管理办法由安全科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填表单位:

 NO:

 序号

 识别时间

 审定时间

 单位或活动

 数目

 合计

 备注

 4 4 级

 3 3 级

 2 2 级

 1 1 级

  (注:单位或活动-危害因素所存在的单位或暂时的某项活动。)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安全风险管控的目的就是要以最经济、科学合理的方式消除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的风险所导致的各种灾害及事故后果。通过对生产过程...

推荐访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 分级 安全生产 体系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