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2篇)

时间:2024-08-27 12:48:02 浏览量:

篇一: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

  

  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计划

  一、培养目标

  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的目标就是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政课教师。

  二、培训内容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是他们教书育人的基础。因此,培训计划将重点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的学习,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感。

  2.专业知识教育

  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培训计划将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3.教学能力培养

  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培训计划将重点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包括教学方法的学习,教学设计的训练,课堂教学的实践,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4.个人素质提升

  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包括为人师表、善待学生、积极进取等方面的素质。因此,培训计划将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包括师德师风的教育,学习他人优点的培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

  三、培训方式

  1.集中培训

  通过学院或教育局组织的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研讨,主题内容包括思政课教师所需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训。

  2.实践锻炼

  通过实践锻炼,包括参观学习、师资互动、教学实践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亲身体验、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教育、自学培训、参考资料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培养评估

  1.成绩考核

  通过培训后的测试和考核,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成绩进行评估,对培养成绩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2.教学观摩

  通过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观摩,对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估,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3.个人成长

  通过对思政课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激励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五、培训效果

  通过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可以使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增强,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贡献更多的力量。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能够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篇二: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研修的目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设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目标:

  1.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明确课程思政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使教师掌握多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提升课程设计和评价能力:培养教师编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资源等,并加强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能力。

  4.增强教师自身思政修养:通过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修养,成为学生的品德楷模和引路人。

  5.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在培训后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分享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和经验,促进教学相长。

  6.推动跨学科融合:鼓励教师将课程思政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提高

  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效应。

  以上目标旨在帮助教师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推荐访问: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 专项 教师 培训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