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9**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宇波
1、9**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9**位于南岭山地**粤边疆的**县境内,因环连**粤两省9县并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由于特殊的时空因素,9**受人为干扰少,20世纪60年代区内不通公路,1976年建立天然林保护区,1981年3月提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西省目前唯1加人中国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9**主要生态旅游资源以下:
1、地质地貌类:①奇峰秀山:黄牛石主峰位于**粤边疆,与广东省相连,海拔1430米,黄牛石把高山风采与美丽传说融为1体,既有泰山之雄伟,又有西岳之险峻,更有**之幽秀。登主峰,看日出,观云海,两省风光一览无余,伫立其上,有“1览众山小”之豪情;②峡谷峭壁:9**的峡谷峭壁以南**最为壮观。1岩体似刀劈陡峻,1溪水自上而下奔腾穿越其中,大树老藤散布其上,构筑出9**区1幅奇异与幽险之画卷;③酒壶耳、狼牙齿:酒壶耳因1巨大基岩崛起形象酒壶的耳子而得名;狼牙齿以其山体走势起伏大而险峻著称。
2、水色、气象景观类:①河泉飞瀑:主要有**瀑布、1线泉、3叠泉、大丘田丹霞蛟龙、**大瀑布等众多的河泉飞瀑。虽然流量不大,没有大川壮瀑之气势,却是9**精致灵秀的神韵魅力所在;②云海日出:独特的地形和多变、湿润的气候,造成了本区壮观的云雾霞光,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时而似万马奔腾,时而浓雾空朦,时而薄雾如纱的云海之上,1轮红日斜挂,置身其间,犹如仙境1般;③大丘田飘流:大丘田河9曲108弯,落差平缓,风景曲曲不同,弯弯各异,使您尽览两岸山水长画,享受大自然之美丽。
3、植被时令景观:①春景:9**的春季来得特别早,当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际,9**已经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鸟语花香之时。满山绿枝嫩芽随风摇摆,夹着泥土的清香,令人身体上的每个细胞都舒爽起来,簇簇木莲、木兰、山苍、杜鹃点缀绿树从中,或白、或粉红、或淡紫、或淡黄,微风阵阵,鸟语声声,风景甚是迷人:②夏景:万木翠绿,鸟语花香,空气湿润而清新。外面已经是“3伏炎蒸人欲死”,而在9**却是“清凉到此顿疑仙”。此时您若携妻带儿到保护区小住,既可避开城市的酷热,又可纵情享受“森林氧吧”,增长知识,调剂身心;③秋景:春花秋实,天高气爽,这是到保护区旅游的最好季节,或登主峰,览尽各色景观,或飘流、或观鸟、或森林浴,融入自然,纵情享受;④冬景:9**冬暖夏凉,冬景淡化,而秋韵正浓。枫叶红了,冬候鸟飞回来了,白鹤到小溪边游玩,鹰和鹃在蓝天上翱翔,慢步林间曲径,耳闻群鸟歌唱,与自然融为1体,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之音,洗去尘间1切烦恼。
4、生态景观:主要包括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壮观的板状根,迷人的附生寄生植物,藤缠树、树抱石、石包树、古滕、老树及年逾千年的红豆杉林等。
5、动物类景观:9**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全国设立的两个观鸟基地之1(另外一个是长**),9**鸟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组织观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6、人文景观:婴粟花梯田、土匪洞、防空哨等遗址,王守仁的指挥所,黄牛石的传说,虾公塘的来历,梅花落地的故事,8103万多金银的埋藏,老庙、古桥、客家风情等。
7、科研景观:包括森林生态研究站、气象站、宣教培训中
心等。
2、9**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9**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景点独特,景点、景区相对集中,素有“动物乐园”,“绿色宝库”之美誉,连接粤**两省9县,保护区本部有1定范围的基础设施提供餐饮、文娱和住宿。但9**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较晚,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有诸多的工作有待展开,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下:
1、该区欠缺统1计划和旅游资源详细的资料。9**生态旅游区欠缺发展生态旅游的详细计划,有待组织编写高出发点、可操作性的详规,以便科学、有序、有度的开发建设,同时,需要组织更多学科的有关专家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
2、旅游基础设施仅处于低级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其中重要的交通、食宿、通讯等设施仍处于启动期,比方景区内几近找不到果壳箱(1些不可分解的白色垃圾被游人随处抛弃),几百米内没设置供游人们“方便”之所,在山中徒步时手机常常处于信号不稳定状态。
3、科学开发建设急求大量资金。9**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处于低级阶段,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该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弱,吸引外部资金投入旅游的环境条件尚不完善,因此融资条件10分艰巨。
4、旅游市场营销能力较弱。9**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形象,也未推出自己独特的精品。另外,营销队伍也未构成,营销能力较差,对外宣扬薄弱。
5、旅游从业人材奇缺。旅游人材尚属空白,引进较高层次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等人材。
3、9**开产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
笔者探讨如何开发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基于9**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1、资源丰富。9**自然保护区内风景如画,山峦叠嶂,有“绿色明珠”之称。该区以高山深谷为骨架,以大范围的原始生态群系和余存动植物质源为外貌,以壮丽、古老、奇异为主要景观特点,是1处科学迷宫、探险者的乐园、享受自然的旅游目的地。
2、区位优越。9**自然保护区位于粤**交界处,9**距**270千米、**390千米、**210千米,距105国道18千米、京9铁路和**粤高速公路60千米,交通便利、快捷。距离**、**、**都只有半天车程地理位置较优越,可通达性好。
3、人文深厚。该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但是客家居民的聚居地,婴粟花梯田、土匪洞、防空哨等遗址,王守仁的指挥所,黄牛石的传说,虾公塘的来历,梅花落地的故事,8103万多金银的埋藏,老庙、古桥等都吸引游客的向往,与9**的自然山水连为1体。
4、市场可行。生态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均呈需求旺盛的发展趋势,9**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与广东、**旅游区的产品构成互补。还可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9**旅游。
5、效益可观。在9**自然保护区展开旅游活动,1方面可积累丰富的保护区管理和建设经验,另外一方面又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增进保护区不断完善与发展壮大。在旅游开发商、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可促使本地区生态效益进1步提高,也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4、开发9**生态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结合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和9**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科学计划,实现可延续发展。要坚持以“整体计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点、面向市场、公道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9**保护性生态旅游计划工作。特别是在旅游景区要计划设计1批高级次、高规格、高品位的生态交通、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厕所,保护性生态旅游计划还需要遵守“区内游”、“区外住宿”,突出“自然美”的开发理念,同时增设1些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旅游、野外观鸟、野外宿营、野外攀岩、野外森林浴等,每一个项目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范围、数量、色采、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在可延续发展的理论指点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和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保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肯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1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避免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便是1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做到可延续发展。
2、坚持多元投入,改良景区设施。从其他1些成功的生态旅游发展经验来看,凡是计划出发点高,投入大,景区软、硬件设施好的生态旅游景区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在发展生态旅游景区中,要积极张罗资金,多元投入,逐渐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投资机制,特别是积极包装项目,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引进1大批资金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开发
9**生态旅游,注入更多的社会资金修建景区的道路、休闲
设施、生态厕所、住宿床位、文娱设施等,努力改良生态旅游景区软、更件设施,力争把9**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出发点高、品位高、档次高的生态旅游景区。
3、大力宣扬促销,提高景区知名度。发展生态旅游业有良好资源的基础上,关键是客源问题。随着国家节假日的调剂,特别是“小长假”的增多,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都急切需要寻觅1方幽静宜人的自然山水环境来放松心情。为此,我县旅游、文化等相干部门,要整合宣扬资源,构成宣扬协力,加大对外宣扬力度,除在中央、省、市加大我县生态旅游景区宣扬外,还要积极组织相干部门参加国内外的旅游促销会,提高知名度,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争取客源。在今后的宣扬推介工作,还要定期或不定期约请1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家、字画家、摄影家、影视剧组来文彩风和创作,利用他们的作品作媒介,宣扬9**的生态旅游风光,把独特的生态环境美景,制作成精美的画册、光盘,通过外出打工人员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他们都成为宣扬员和业余导游,努力提高9**生态旅游景区在外知名度。
5、创新旅游模式,提升游客参与性。在21世纪中,休闲度假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1方面我们要大力扶持社区生态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区的建设,突出“9**”旅游商品品牌。可在大水坑、平头寨设立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重点围绕水果、蔬菜、薯类、茶叶加工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良的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同时,也可与其它乡镇共同构成生态旅游商品生产和加工网络,因地制宜,互补互利,以生态旅游商品开发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另外一方面要让游客能亲身参与和亲身体验。在9**保护区外的1些旅游商品生产厂或加工厂,可采取“前店后厂”,让游客参观或参与,并能自选自购自己喜欢的旅游商品。如游客可亲身参与
对旅游记念品(如竹雕、根雕、草编等)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乃至买到自己制作的成品。也可在观光农业区,让游客体验农事活动,感受施肥、浇水、耕作、采收、果蔬、花卉的那份喜悦。这些参与性的活动都将增强游客的兴趣和旅游商品的记念意义。
6、加能人才培养,给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是1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材和服务人材。应依托我县职业技术学校这个平台,采取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情势及请进人材、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1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服务人材,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计划方面的研究,为县市实现旅游可延续发展提供人材保障。
篇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
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
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中特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
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
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
篇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打造衡水成为“生态旅游城市”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本文主要给出了关于打造衡水成为“生态旅游城市”的一些思考及建议。从衡水是否具备“生态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应有哪些投入和建设和生态农村与生态旅游城市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城市;衡水湖;滏阳河;迎宾大道;生态农业
一、衡水具备哪些“生态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衡水市因衡水湖而得名,取名衡水的意思就是希望“水路通达,风水衡存”。衡水市全市总人口约440万,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衡水市交通优势非常明显,石德铁路、石黄、京九、大广等高速都经过衡水,使衡水成为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重要城市,是华北地区交通线上的一棵璀璨明珠。从北京,天津出发,2个小时即可到达衡水,充分体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势。今年“衡水湖号”旅游列车的开通,更拉近了京衡两地的“距离”,使两地沟通更加便利。
衡水湖是国家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极具典型性、完整性的湿地形态,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衡水湖是华北地区第二大淡水湖,湖区总面积180多平方公里,湖区有各类珍贵植物约340余种,拥有各种珍奇鸟类约310余种,其中包括近10种国家Ⅰ级、近50种国家Ⅱ级稀有珍贵的鸟类,是很多珍贵鸟类在气候变化时迁徙的途经之地,也是理想的繁衍栖息之地,被国际组织誉为东亚地区的一颗“蓝宝石”。
除了拥有美丽的衡水湖外,衡水还有桃城区古老的宝云寺,武强具有文化特色的周窝音乐小镇,武邑历史悠久的窦氏青山。
二、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已有的投入和建设
滏阳河河道改造工程、迎宾大道、怡水公园等地,一个以衡水湖为中心的生态滨湖型旅游城市即将显现。
1.滏阳河综合整治工程自2009年2月开工建设以来,一度如污水沟般的滏阳河,如今已经成为衡水市一条亮丽的景观带,“水市湖城”
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显现。
整治后的滏阳河宽阔清澈,主河槽水面宽度一般为60到120米,河面最宽处高达500米,水深一般为2米半到3米半,“古河新韵、龙脉滏阳”为河道整治的主题。结合城市规划和滏阳河工程河道现状,沿途布设了多个各具特色的景观。
其中,滏阳河旅游景点的中心为滏阳湖景区,该景区以吴公河为主轴,建设了一系列的工程,包括滏阳楼、滏阳广场、滏阳湖、湖心岛、老龙亭古闸等。目前效果初现,市民已经可以乘船游览滏阳湖,碧波荡漾的河水大大改观了衡水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人们的城市品位,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达到人与水、城市与河流相和谐的局面,相信这项受广大衡水人民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能够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滏阳河也即将成为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现代秀美风情的魅力之河。
2.衡水市的前进大街,经过修建以后,称为一条迎宾大道。迎宾大道的建设,使衡水市“水市湖城”的生态特性尤为突出,迎宾大道既是一条精品道路,又是一道美丽的景观,春天,桃花盛开;夏天,绿树葱葱,引来很多人停留拍照。道路两侧绿化带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精心合理的设计包装,绿化带植被的高度、色彩、造型都是经过科学规划的美图。树种的选择,既要考虑衡水本地的气候特点,又要考虑树型的美观,兼顾四季不同的需求。在通盘考虑下,形成了现在的乔灌结合,花草点缀的科学搭配,满足了视野的层次感和通透感,形成错落有致、高低相间的观赏效果。迎宾大道的建设还注重道路与流水相结合,这也是迎宾大道的一大特点。流水和绿化相结合,更好的提升了生态环境的品质,也是人们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3.近年来,衡水重点推进了老城、旧城、新城、衡水湖生态城、冀州城的改造,提高城区道路等级,并加快了构建“一网五环”的路网格局。这里的“一网”是指城市交通网;“五环”是指环九州产业聚集区、环新城区、环主城区、环湖东产业带、环冀州城区的城市路网。还将重点建设东湖大道、中湖大道、西湖大道、迎宾大道、滨河大道。
在完善城市循环水网同时,衡水还建设以滏阳河为中心的滏阳人
文公园等大型生态公园,加大力度改造衡水湖,完成重点项目规划及建设,将衡水打造成一个以衡水湖为中心的宜居宜业生态滨湖型旅游城市。
三、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旅游城市的必要部分
“美丽乡村”是指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包括以下具体要求--生活宽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它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美丽乡村”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更要体现在发展经济上,要不断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里的财政收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办实事,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使“美丽乡村”的建设迈向更高的层级,真正成为为农民创造实惠的有效壮举。
事际上,衡水大部分的地域是农村地域,农村人口占了衡水总人口的大部分。所以,要想把衡水打造成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就必须兼顾农村的发展,加紧建设衡水的“美丽乡村”,搞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整治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农村旅游(采摘)产业打好基础。总之,我们要切实做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由衷地为生态旅游城市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访问: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产业发展 生态旅游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