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调研社区党建工作(2篇)

时间:2024-08-21 19:48:02 浏览量:

篇一:组织部调研社区党建工作

  

  组织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党建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党的基层组织,推进党的组织制度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近年来,X区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切实做好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有效管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区辖一乡一街道,X个党(工)委,X个党总支、X个党支部,其中X个区属党(工)委中包括X个区直机关工委,X个乡党委,X个街道党工委,X个部门党委,社区党支部X个,村级党支部X个,非公企业党支部X个,共有党员X名。近年来,X区党组织严格按照四个原则(坚持以党章为依据的原则;与党的新任务相适应的原则;按照社会基层单位设置的原则;依据工作需要和党员数量确定设置形式的原则),主要依托社区、事业单位、企业等设置党组织,积极探索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不断优化各种组织资源配置,巩固和扩大党的覆盖面,实现了党的有效领导,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经验做法

  一个是采取分类设置方式建立管理性总支。为了加强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的管理,X区在区直机关工委和直属支部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层次,增设了区委党总支、政府党总支、工信局党总支等X个管理性总支,由有关职能部门负

  责人任书记,主要负责下属支部的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支部换届等日常工作。总支享有下属支部的人事建议权、党员发展预审权、党内干部考核权。尤其是将工信局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作为全区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的管理机构,归口管理全区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效避免了以前一直存在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比较杂、“归口”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

  另一个是采取联合设置方式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以“非公企业建设在哪里,党组织覆盖就到哪里”为切入点,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村企联建等形式,使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近年来,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X个,并对X家企业采取挂靠的方式建立了党组织;选派X名党建工作指导员,使有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

  三、在党组织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覆盖不全。当前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多,流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大部分在原地,或者是“袋袋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的趋势日渐凸显,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导致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同时,由于农村党员老龄化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部分年老体弱的党员也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二是“两新组织”的党组织设置覆盖不全。随

  着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私营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公企业单位、中介组织等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对党组织设置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过渡,出现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目前这些单位和组织在党组织的覆盖上还很不全面。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分块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诸如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分割状态,难以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优化配置。

  三是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覆盖不全。市场监管、税务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在非公有制企业审批登记时,没有及时提醒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及时成立党组织,造成了组织部门了解企业信息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情况,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指导和监督造成一定影响。

  四、意见建议

  一是积极探索横向的联合。探索区域联动,构建基层党建新模式,以“建立总支、分类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服务共享”为目标,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过交流学习、专题研究、通报情况等形式,共同商议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开展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居民流动党支部”,将社区辖区内“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统一管理。

  二是积极探索动静的结合。在加强对本地经商务工的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改变对流动党员管理比较薄弱的局面,着力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商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外出务工群体党员的管理,可以村或几个村为单位在某个经商、务工集中的单位中建立党小组(分长期和临时两种)。由外出务工的人员建立的党组织受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所在社区或企业党组织领导,或者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

  三是积极探索新老的组合。参照机关事业单位的做法,增设村老党员支部,与领导本村工作的党支部或党总支分开,把男X岁、女X岁以上的党员编入老党员支部。老党员支部及其成员不再承担领导本村工作的职能,对其组织生活等党的活动也适当放宽。在和领导本村工作的党组织分开后,利用其地位的超脱、对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程序的熟悉、特有的党性观念等优势,对承担本村领导工作的党总支和负责人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党组织的党员老龄化问题,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结构,增强其活力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应力。可以有效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解决新党员发展的难题。同时也可减轻老党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他们相对超脱的身份,对村工作发挥特有的监督作用。

篇二:组织部调研社区党建工作

  

  XX区委组织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调研报告

  一、创新工作理念,实现治理方式由“闭合型”向“开放型”拓展

  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党组织开展活动“各自为战”的问题,如何建立覆盖全面的区域性党建工作体系,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佳化,XX区打破以往的单位党建壁垒,统筹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变党组织演“独角戏”为全社会的“大合唱”。

  强化区域性功能,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坚持对内整合、对外联合,凝聚基层党建发展合力。将整建制拆迁的8个行政村就地转为社区,调优组织设置,引导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入推行“大党委制”,村(社区)党组织累计吸纳96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实现党建资源共享、组织生活联办。推进跨区域结对共建,鼓励市、区机关部门单位“反哺”结对村(社区),将优势资源向下倾斜,为基层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实行参与式治理,实现共建方式民主化。以“参与式方法”为指导,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居民议事会、事务会商会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开放、多元、共治”的管理格局。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议事会商530多场次,解决安置小区“毁绿种菜”、广场舞扰民、停车难等“大事小情”3000多件。

  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服务效果最优化。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业委会成员中挑选出223名片长、884名楼长,承担收集民情、调处纠纷等职责,分类绘制反映居民服务需求、社区服务设施分布状况的民情图11类达2600多张,社区干部“持图入户”,每月至少走访50户居民,“点对点”联系服务群众,2014年以来共上门入户7165次,解决群众难题3000多件。

  二、对接群众需求,实现服务体系由“零散化”向“一体化”升级

  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回应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建立“适销对路”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基层党组织迫在眉睫的事。XX区一方面积极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和项目,满足公众选择,另一方面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建立多元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弘利教育)

  统筹兼顾,提供更加高效的便民服务。面向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开展“新市民”培训,开设“道德讲堂”、“法律讲堂”,提升道德法治水平,组建37支创业指导团队、6个创业实训基地,帮扶3700多名失地农民成功创办672家企业,帮助4300多名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为让居民群众享受到“全天候”办事服务,建立AB岗制和错时工作制,社区公共服务实行工作日午间值班、双休日预约服务,得到群众“点赞”。

  瞄准需求,打造更加精准的项目化服务。社区党组织通过议事会商掌握居民共性服务需求,以“微公益”的形式申报社区服务项目,采用众筹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项目落实。2013年以来,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出资60万元认领了58个社区服务项目,惠及群众20000余人。

  创新载体,开展更加高效的志愿者服务。根据党员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组建专业型、综合型志愿服务队53支,吸纳3700余名党员志愿者。搭建“响应式”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热线和“江苏XX党建”微信服务号受理群众服务诉求,向党员志愿者进行推送,及时提供居民所需服务,累计开展“响应式”服务872次。

  外引内培,探索更加专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建成“致和公益新天地”等一批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深化与高校、专业社工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并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公益创投机制。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308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11.2个,超苏南现代化指标水平。

  三、强化基础保障,驱动基层工作由“缺要素”向“有资源”转变

  针对基层党建资源不足、缺乏动力问题,XX区紧紧抓住人财物保障这一基层组织建设的“牛鼻子”,促进优势资源向村、社区一线投放,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能力。

  建强班子队伍,确保“有人干事”。采取选、聘、留、派等方式,选配思想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干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定期开展现代服务理念、社区治理方法等内容的能力培训,“双强”型干部占比动态达100%。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同时强化政治激励,对优秀村(社区)正职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职责权利、进出机制、管理培训、考核奖惩,通过社会化招聘和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引入专业社工,确保2015年底前每个社区至少有3名专业社工。

推荐访问:组织部调研社区党建工作 组织部 党建工作 调研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