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6篇

时间:2023-06-28 20:05:03 浏览量:

《陈情表》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6篇,供大家参考。

《陈情表》6篇

《陈情表》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床蓐(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庶刘侥(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陈情表》篇2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古义:上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古义:太子的属官。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执教思路

《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

1·积累,阐发

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

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

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 “母” “教” 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4·应用,拓展

在学习生活中,正确有效的运用语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维。通过实践运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课堂上,我结合文本中心设计了3道拓展应用题:①让学生根据上联撰写下联。(1)羊羔跪乳情深。____(2)人有无孝天地君亲师。____(3)慈父严母风风雨雨见真情。____②根据前边提供的语句进行扩写。“老牛舐犊,乌鸦反哺”。白发写下你的沧桑,皱纹镌刻你的世界,面对您,我想说:____③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这些活动是结合高考题型并围绕文本中心而展开的,虽然设计的有些难度,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敏捷的应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思考深入文本,发现重要问题,培养探究意识。怀着强烈的兴趣与激情,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返回历史”与“回到现实”的几个题目的换位思考。引用《古文观止》上的评说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学生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

6·师为编导,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态,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并阐述个人见解,学会沟通与理解,学会探讨与分享。在调动学生“心”为学习核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学习中心“孝”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整堂课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在突出文本中心,结合高考训练,突现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说自己展示的是一堂比较真实的语文课。当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固定的标准不好把握,但是,敢于结合新课改精神,并进行大胆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陈情表》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陈情表》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陈情表》篇4

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当然,后来不是这样。)。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陈情表》篇5

一、通假字

1、夙遭悯凶

2、常在床蓐

3、四十有四

二、词

(一)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奉诏奔驰

4、沐浴清化

5、告诉不许

6、臣之辛苦

(二)活用

1、刘病日笃

2、谨拜表以闻

3、臣具以表闻

4、外五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重点实词

1、险衅

2、慈父见背

3、夙遭悯凶

4、终鲜兄弟

5、门衰祚薄

6、察臣孝廉

7、举臣秀才

8、供养无主

9、拜臣郎中

10、除臣洗马

1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12、责臣逋慢

13、苟顺私情

14、犹蒙矜育

15、不矜名节

16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7、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8、庶刘侥幸

三、句

(一)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

2、则告诉不许

3、今臣亡国贱俘

(二)固定词组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翻译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5、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篇6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 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10、则刘病日笃(病重)

1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 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0、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1、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 词类活用

1、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 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远行)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 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 ②今义:身心劳苦)

七、 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且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推荐访问:陈情表 《陈情表》课文原文 《陈情表》翻译 陈情表拼音版 陈情表原文朗读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拼音版原文 《陈情表》李密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陈情表》带拼音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