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9篇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第30卷第5期身真取i我本奪沁学报Vol.30No.52017年9月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30 卷 第 5 期 身真取 i 我本奪 沁 学 报 Vol . 30 No . 52017 年 9 月 Journal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Sep . 2017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秦晋芳6,李雪平〇(西华师范大学 a .教育学院 ; b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 川 南 充 637002 )摘要: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其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
我国当前普遍对性别教育重视不足,特别是幼儿阶段的性别角色教育 。
要解决幼儿性别角 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尊重性别差异,尊重文化期望,还要适当鼓励“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要 发挥社会和大众传媒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幼儿%生别角色%生别角色教育中图分类号: G 6 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性别角色发展是幼儿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 的主要表现之一,每个社会都会对男性和女性提 出不同的性别要求。小到穿着服饰、行为举止,大 到社会分工、角色扮演,逐渐形成了一套人们需要 遵守的刻板的社会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教育 就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 解 ,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有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 育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形成符合社会发 展的性别角色模式,还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适应 力的发展,所以对幼儿进行正确的、科学的性别角 色教育尤为重要。一、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必要性幼儿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社会化 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进行科学 有效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预防和纠正幼儿、青 少年性别角色错位的现象,有利于幼儿树立正确 的性别价值观念,对促进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以 及建立社会关系、进行兴趣活动等方面有重要影 响。有研究表明,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能使幼儿 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幼儿塑造健康人格 奠定基础,还能使幼儿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能力 和人际交往水平。1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是教育者 按照自身对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解而对幼儿进行性 别角色的教育,教育者的观念、态度对教育的结果 有极大的影响。孩子从出生后对性、性别角色的 概念和认知都是懵懂的,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 一任老师、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具有科 学、先进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性别角色1672-2698(2017)05-0058-03教育方式直接关乎幼儿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 成效。二、性别角色相关概念厘定国内外关于性别角色教育的研究与性别角色 相关的词语有很多,例如:性别教育、性教育、性别 角色教育、双性化教育等。(一)
性别、性别角色和双性化性别分为生理性别( Sex )和社会性别( Gen der )。
生理性别是指个体出生时的生理特征,代 表生物意义上的男女之分。社会性别是从社会建 构或社会性上区别个体是男还是女,表示与女人 和男人分别相关的社会、行为、文化的特点、预期 和规范。它指代个体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 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 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 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点,包括男女两性所 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而性 别角色标准是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 的价值、动机、行为方式和性别特征等。双性化是性别角色的一种模式,它指的是一 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尤其是心理 气质方面具备男性的优点和女性的长处。*+(二) 性教育、性别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和双性 化教育性教育不仅涉及生理和心理层面,还包括伦 理道德、婚恋爱情、家庭关系、法制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指与性有关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还包括性 另【 J 、性别角色和性别范式。*+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秦晋芳(199!一)
, 女 , 山西晋城人 , 硕士研究生 ; 李雪平(19"7 —)
, 男 , 四川通江人 , 教 授 ,硕士。58
奇真取在我本奪私学报 2017年第5 期性别教育是以特定社会背景中的性别观念为 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 环节,影响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 的形成,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 从其教育内容方面可分为 , 生别角色教育 、 性别意 识教育 、 性别平等教育和性别差异教育等 。性别角色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 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 施以影响的过程。
从已有研究来看,幼儿阶段的 性别角色教育研究主要包括 : 性别概念的发展(包 括性别认同 、 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 性别角 色观和双性化教育等方面 。双性化教育是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 所衍生的一种性别角色教育的新模式,即培养具 有双性化人格品质的个体,是在认同与内化自己 的生物性别和心理性别特质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 性别角色教育 。
*+三 、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个体所要求的性别角 色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 。
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调 查了解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人 们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 主要 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 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从 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 , 我国农村人口有60,346万,占我国人口总量的43. 9 0 ,可 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比重庞大 。
在经济欠发 达的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很严重 , 特别是 河南 、 贵州等省份 。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 一些家 庭第一胎如果是女孩,第二胎就很想生男孩,男孩 的地位要高于女孩 。
父母对男孩的社会期待也显 著高于女孩,希望男孩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能够独 立、勇敢,而女孩则希望能勤俭持家,维持家庭和 睦 。
幼儿期是幼儿性别角色建立和发展的起始阶 段 , 也是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关键期 。
对男孩 过分的关注和宠溺必然会抑制男孩的阳刚之气 , 使男孩变得胆小、怯懦丧失勇气,无法适应未来社 会激烈竞争的环境 。
对女孩过分压抑其向往独 立、自主和追求成就的自由生活,会导致女性的个 人价值得不到体现,从而使真正的性别平等不能 实现 。(二) 城市中“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盛行俗话说 , 穷养儿富养女 ” , 这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家庭所遵从的教育理念 。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 所以男 孩从小就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吃苦耐劳、艰苦 朴素的精神 , 最终才能有所成就担当大任 。
古代 将女子称为 “ 千金小姐”以示尊贵 ,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女孩需要精心呵护和雕琢,这就需要一 定的物质基础 , 当然精神上的丰富也十分重要 。
还需要丰富女孩内涵、修养和气质,并且学会感受 美 、 欣赏美 , 在面对诱惑时不至于迷失自我 。
这种 “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父 母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因性教育 ”。
这种教 育理念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弊 端 。
富养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 , 这样会使孩子禁 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穷富 总是相对的 , 家长要把握好教育的度 。(三)幼儿家长和教师缺乏双性化教育的意识笔者在对幼儿家长的访谈中调查了解到,在 问到“你希望男女幼儿拥有怎样的人格特征时 ”, 女孩温柔、文静、自信被选择的频率最高,而男孩 阳刚、独立、具有领导能力被选的频率最高,家长 在衣服、玩具、颜色甚至幼儿读物的选择、家务劳 动的分配,都遵从自己心中定义的男女幼儿的性 别角色标准 。
从这一调查中可以发现幼儿家长对 幼儿的性别角色有一定的角色期待,但是由于受 传统观念的影响 , 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 。
而且家 庭中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一般都是受家庭潜移默 化的影响,但父母缺乏系统、先进的性别角色教育 理念的指导 。
对幼儿教师访谈时 , 在问到“你了解 什么是双性化教育吗 ? ”大部分教师表示只是听说 过双性化教育,但是具体的内涵、理论和教育方法 不清楚 。
总而言之 , 人们有一定的性别角色意识 和性别角色期待,但是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 响,缺乏学习科学、先进的性别角色教育观念、理 论和方法的意识 。三 、 对幼儿实施性别角色教育的建议对于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而言 , 社会对男性 和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 、 相同的要求 。
两性分工 的痕迹趋于淡化 , 双性化的人格优势开始凸显 。
双性化作为性别角色教育中的一部分 , 是一个长 期的 、 渐进的过程 。
这就需要家长 、 幼儿教师和社 会以及大众媒体相互配合 , 共同对幼儿施加教育 影响 , 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 、 行为的建立和发展 。(一)尊重性别差异 , 尊重文化期望在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不仅要尊重生理性别 差异 , 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性别差异 。
在性别差 异的基础上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 遵循幼儿生理心 理性别角色发展的规律 , 这样的教育结果才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如果过分地要求男孩学习女 孩,女孩学习男孩,幼儿的性别角色很可能发生混 乱 , 甚至造成心理畸形现象的出现 。无论是城市中“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还是农 村地区“重男轻女”的传统 , 这都是人们对于男性59
2017年 第 5 期 取 在 我 本 奪 吣 学 报和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受这些观念的影响,社 会文化的准则要求女孩承担表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女孩是富于情 感的,而男孩更具有实干精神。大部分人认为女 孩应该有女孩的样子,温柔、体贴、善良就是女孩 的标签,男孩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就被认为是 “娘"男孩则应该勇敢、果断、沉着,女孩具有这样 的性格特征被认为是“女汉子”。不同时期和不同 地区也存在这些文化的差别,我们要在尊重文化 差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适合当 前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文化。(二) 适当鼓励“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已有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心理能量 ,人际适应心理优势和心理弹性等方面,与其他 个体相比都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差异,所以具有双 性化人格的个体可能比其它个体拥有更良好的社 会适应性和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的性别 角色模式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日常生 活中父母和幼儿教师要消除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 束缚,积极主动了解和学习先进的社会性别角色 理念,了解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和教育途径。
对幼儿实施双性化教育时,还要注重加强家园合 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正确认 识双性化教育,幼儿在保持自身性别特质的基础 上 ,还要吸收和学习异性的优秀特质和品质,完善 自我的人格。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都要 给幼儿创造宽松、自由平等的机会,不给幼儿随意 贴性别标签,不把性别作为分配任务的标尺。鼓 励幼儿多和异性游戏、合作,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 中发展成长,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多彩的性别角 色体验。(三) 发挥社会和大众传媒的交互作用在当前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不可忽视 。
大众媒体要 了解和学习当前先进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 , 了解 男女性别角色特征,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坚 持性别平等的原则,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才能向幼 儿家长 、 教师甚至是幼儿传递正确 、 科学 、 先进的 性别角色教育价值观 , 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
大众传媒在刻画人物时,要拋弃传统的性别角色 定型的观念,塑造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物和 角色,例如给女性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塑造男性 刚柔并济的一面 , 实现男女幼儿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吴维屏 .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 发 展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外 国 中 小 学 教 育 , 2013,(12) :106-108.刘 秀 丽 . 论 科 学 的 性 别 教 育 教 育 研 究 , 2013,(10):127-133.[3]邓亚玲 . 3 - 6 岁幼儿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及 对性别角色倾向的影响[ D ].重庆 :
西南大学, 2016.& ] 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M ].上海 :
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 : 75.& ] 章立明 . 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 教育& ] . 中国性科学 , 2010 , ()
:
12 — 15.& ] 王文,王国霞,赵莹.国外社会性别发展研究 进展及对我国性别教育的启示[ J ] . 东北师大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5) : 232 —235. & ] 盖笑松,王晓宁,张婵 .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 色教育& ] .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 227 — 231.& ] 王雪萍 . 武汉市3 — 6 岁幼儿双性化教育的调 查研究[ D ] .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 2008.A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Children & Gender Role EducationQIN
Jin - fanga, LI
Xue - pingb( a . School
of
Education , b . School
of
Preprimary
and
Primary
Education ,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 Nanchong , Sichuan
637002, China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ender
rol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ir
socialization proces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healthy
personality . But
the
gendereducation
is
generally
neglected
in
our
country , especially
the
gender
role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 hood .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gender
rol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 first, we
should
respect gender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expectations . Second, we
need
to
encourage
the
dual
gender
role
of
ed ucation ,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mass
media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to .Key words :
young
children ; gender
role ; gender
role
education( 责 任 编 辑 周 宁 )60
篇二: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5 学习版散文选刊课后思考幼儿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研究摘 要:开展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目的是从小培育社会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践行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共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幼儿阶段开始培养性别平等的意识,到了中小学阶段,才能自然而然接受性别平等的观念与做法。因此,我们应趁早对幼儿实施性别平等教育,让幼儿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身体,了解展现自我不受性别的限制,同时懂得维护自己的性别权益。关键词:性别平等教育 幼儿发展 性别刻板印象 尊重幼儿性别平等教育,是指在性别平等理念指导下,在学前教育阶段倡导、追求、设计体现性别平等的教育。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寻求的是男女两性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公平对待,极大发挥自身潜力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幼儿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实践的目标:结合《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试行)》的大纲目标内容,从实际出发,从幼教实践出发,从幼儿发展可能性出发,形成幼儿性别平等教育三个方面目标:(一)认知目标。1. 幼儿认识两性身体的异同。让幼儿认识两性身体的异同就是让幼儿了解男性女性相同部分是人类身体内脏器官、五官等是男性女性都具备的,不同部分是男性女性在生理构造、外表特征、体型、社会化形象等外在的差异。由此,我通过绘本故事《爸妈怎么有了我》,让幼儿基本知道男性和女性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学会区分自己的性别,了解小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和家庭的基本组成。在活动中,幼儿对男女性别的差异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性比女性高、男性会比女性的力气要大,或者认为男性穿裤子、女性穿裙子;短头发的是男性,长头发、化妆、带耳环项链首饰的就是女性。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经过观察、讨论和比较,会发现班里也有短头发的女生、有的女生比有的男生要长得高、力气比较大等。在舞台表演或者某种场合时,有的男生也会化妆、戴首饰、穿裙子等。因此,幼儿可以知道性别在外表特征、体型、社会化形象是存在差异,而不是绝对的。2. 幼儿了解家庭的组成,以及了解家庭分工不受性别限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对幼儿家庭性别平等的家庭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根据调查结果,老师随即开展了绘本《朱家故事》的讨论活动,通过绘本讲述和讨论,幼儿了解家务活是家里成员共同的责任,家务分工应该依照能力和时间,不是受性别限制,让幼儿明白家务活不是家里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要家庭成员分工合作,不管如何选择,总之不能不做事、不能不为家里做贡献。(二)情感目标。1. 幼儿能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自主权和隐私权。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儿童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广泛,近年来,儿童性骚扰这个问题已逐渐被重视。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进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身体隐私部位的自我保护,是典型的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也是性别平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幼儿阶段,应该让幼儿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知道要保护和尊重自己与别人的身体自主权,因此我根据《纲要》和幼儿性别平等教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年龄实际情况,设计了社会活动《别摸我》。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尊重自己与别人的隐私权。2. 尊重性别的多元特质和差异。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开始与同伴互动,会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每个人天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例如感受、性格、意见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等方面。如果不能尊重差异,有时就会造成不当的情形。因此,我开展了幼儿性别平等教育的亲子阅读活动,通过绘本《红公鸡》、 《你很特别》、 《我的妈妈和别人不一样》等等,让幼儿认识人与人之间会存在差异,学习尊重别人的感受、性格、意见以及情绪表达方式。(三)行为目标。1.幼儿能维护身体自主权与隐私权。当幼儿认知自己拥有身体自主权与隐私权时,我们就要引导幼儿可以有维护的行为。我通过讨论活动《可以与不可以》,引导幼儿除了可以表达不舒服感受、表示拒绝以外,还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请求他人帮助,例如可以告诉家长、老师,甚至知道求助警察等,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受性别限制。2.幼儿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受性别限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幼儿园学习模式强调以孩子兴趣为本位,在学习模式下,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自己选择活动,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展现自我。3. 幼儿愿意接纳异性,与异性互动。性别分化的情形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有的男孩子只愿意跟男孩子玩,有的女孩子也会表示不愿意和男生一起玩。性别隔离的结果,会使两性之间无法更了解、关怀彼此,因而无法进一步尊重差异。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中多让幼儿进行男女互相合作,增加与异性互动的机会,引导幼儿接纳异性。二、幼儿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实践的反思:(一)教师要尊重性别差异。性别平等教育应以尊重性别差异为原则,进行适宜的教育。教师要承认而不是抹杀男女先天的生物学差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师不能以外表上的性别将其固定分类,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根据其大脑性别进行平等的教育,即根据幼儿本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尊重性别差异也就是尊重个体差异。(二)教师要促进幼儿个体最大程度发展。性别平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避免幼儿因性别不平等教育因素而使发展受损。无论是探讨双性化教育还是探讨单一性别教育都要以实现个体的最大程度发展为宗旨。幼儿■文 / 刘珊珊186 学习版散文选刊课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将学生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 , 使学生百折不挠 , 不断努力 , 最终获得成功。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 我认为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一、教师注意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小组或小团体形式进行教学 , 通过我们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 , 学生互动练习 , 可以缩短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 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 , 我们体育教师应时常关注学生活动的情况 ,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 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二、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挑战中认识自我在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 , 同样的教学方法与要求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久而久之,让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新课改教学中 , 我们教师通过降低练习难度及要求 ( 原地单手肩上篮 ), 让每位学生都能面临不同挑战 , 每战胜一次挑战 , 学生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 , 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 从成功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三、教师注意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我还是以单手肩上投篮为例 , 有的男生可在罚球线处练习 , 而有的学生这个距离投不进 , 很害怕 , 就有可能使他们遭遇失败 , 失去学习是信心。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将远度设三个不同的远度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 , 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四、教师注意让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机会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 , 我们教师应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性与创造性。当体育教学活动内容与器材展示在学生面前时 , 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些练习的方法 , 如“每个小组动脑想一想 , 利用现有的器材 , 采用哪些练习方法更好?”、“除了这种方法 , 还有哪个小组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等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 , 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五、教师注意多鼓励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我们教师的鼓励 , 在他们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时 , 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 只是他们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这时我们教师指责或讽刺他们 , 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会放弃努力。而在鼓励环境下 , 他们也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 , 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加油 , 别放弃 ,再试一次”、 “你能行的,能跳过去,要相信自己”、 “来,大家给他鼓鼓劲”等等 , 这些激励的语言会让学生加倍努力的完成目标。同时,我们体育教师也应该告诉学生 , 只要他们肯尝试、肯努力 , 即使失败了也会感到乐趣无穷。六、教师注意正确评价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教学课堂成绩评价给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 也给学生提供了对体育产生兴趣的空间 , 正确合理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 , 我们体育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当学生的动作做得很好时 , 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很勇这敢”、“你做得很漂亮”、“不要紧张 , 再来一次”、“大家来看一下这个同学的动作展示”等 , 我们体育教师通过些语言性的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知识的自信心。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非言语性的评价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的 , 它是语言交流的辅助形式 , 在初中体育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加油”两个字 , 如果我们教师语气生硬 , 就有责备的成分;如果我们教师语气亲切 , 就是一种鼓励。教师学会用点头、拍手、摇头等动作来表示动作的好坏是很重要的;另外目光接触也是一种评价方式 , 教师可以通过视线来与学生进行交流 , 及时肯定学生的练习成果 ,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教师正在关注他们。(单位:广西防城港市第五中学)■文 / 唐国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避免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阻滞了幼儿个体最大程度的发展。总之,性别教育平等已经越来越受到幼教界的重视,未来将成为幼儿园的一种常态化教育 , 从研究现状看来,幼儿性别平等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内容 , 让幼儿的学习覆盖了五大领域,达到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让幼儿能在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中感受机会平等、互相尊重。参考文献:[1] 冯继友 .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王曦影萨支红 . 性别平等的全面性教育案例手册 .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单位:广东省丰顺县实验幼儿园)
篇三: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ur aspects of life activities,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game activities and gender educationin kindergarten teacher"s gend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behavior.
The fourth part 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der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Preschool teachers’Gender Education of pre service training and on-the-job
training exist blank,the existence of stereotype in teaching material and reading material,the
contents of gender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exist limitations and form is single,the effect of
gender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is not optimistic and Children"s parent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gender education exist deviation.
The fifth part is to analyze the callses of problems in sex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tudy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problem with the lack of preschool teachers.gend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ability,the lack of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x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ack of government education
departments to
support
the SeX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The last part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their reasons.The suggestions are:First,preschool
teacher should set up scientific concept and behavior of gender education . Second ,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Government education departments to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gender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Key words:Kindergarten Teacher
Gender Education
Kindergarten Gender Education
万方数据
日求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 . .
. . . . .
...】[I
弓 I 言 一 l
一、选题缘由 .1
(一)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需要 .1
(二)幼儿园教育引入性别视角的需要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儿童性别角色的研究 2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内容的研究 .4 (三)幼儿性别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 8
(四)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述评 ..9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
(一)研究的目的 lO
(二)研究的意义 10
四、概念界定 10
(一‘)性别 .1l
(二)性别教育 11
(三)幼儿园性别教育 12
(四)幼儿园一日活动 12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l 3
(一)研究对象 .13
(二)研究方法 l 3
第 l 章科尔伯格的性别形成认知发展理论 15
一、儿童性别角色形成 15
二、儿童性别发展阶段 16
三、性别刻板印象 16
第 2 章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性别观察 18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中的性别观察 18
(一)男女有别的排队 18
(二)男女有别的入睡 .... 20
(三)男女有别的入厕 2l
二、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性别观察 22
(一)师幼互动中的性别差异 22
(二)儿童读物中性别角色期待 22
(三)同伴关系的性别规范 23
(四)班级墙面环境中的性别渗透 24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性别观察 24
(一)师幼互动中的性别隔离 25
<二)同伴关系中的双性化人格特点 25
(三)班级区角环境性别观念的应用 26
四、幼儿园性别教育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和行为 一26
(一)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
26
(二)教师的性别教育行为 28
万方数据
第 3 章幼儿园开展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0
一、幼儿教师缺少性别教育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 。30
(一)幼儿教师缺少性别教育的职前培养
30
(二)在职幼儿教师没有组织和参加相关的性别教育培训
一 30
二、教材、读物编写存在刻板印象和选择的无性别意识 ..31
(一)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存在刻板印象
31
(二)选择教材和读物中表现出无性别意识 ..31
三、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内容存在局限和形式较为单一 31
(一)幼儿园性别教育内容存在局限 3l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32
四、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 32
(一)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得不到系统、科学的引导 ..32 (二)幼儿的性别教育未能体现渐进的发展阶段特征
32
五、幼儿家长缺乏科学的性别教育观念和意识
。33
(一)幼儿家长缺乏科学性别教育知识和方法 。33
(二)幼儿家长对性别教育责任意识的偏差 ~33
第 4 章幼儿园开展性别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一、幼儿教师性别教育意识与能力的欠缺
34
(一)幼儿教师缺乏性别意识 34
C 二)幼儿教师缺乏科学的性别教育知识 34
(三)幼儿教师缺乏科学的性别教育能力 34
二、家园合作的开展缺乏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正确认识 。35
(一)家长缺乏科学的性别教育理论指导
35
(二)家长、教师缺乏性别教育合作的意识
一 35
三、政府教育部门缺乏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支持
。35
(一)政府教育部门尚未将性别教育课程和培训作为幼儿教师性别教育的学习内容 ..35 (二)现行幼儿教材和读物中的性别偏见
35
第 5 章完善幼儿园开展性别教育的建议 37
一、幼儿教师要具备科学的性别教育观念和行为 一 37
c 一)幼儿教师关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性别教育 37
(二)幼儿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性别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性别教育形式 。37
(三)幼儿教师选择性别教育教材及读物时注意遵循性别公平原则
。38
二、 通过家园合作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开展
38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加强性别教育的责任意识 。39
(二)家园合作寻求科学的性别教育方式
39
三、政府教育部门需要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 40
(一)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师关于性别教育的培养 一 40
(二)政府教育部门组织幼儿教材编写时应坚持性别平等的原则 一 40
注释 .42
参考文献 ..46
附录 49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5l 后记 52
V
万方数据
引言
性别的影响与作用存在于所有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之中,教育行为与教育组织自然也
不例外。因此,用性别视角探讨幼儿园性别教育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一、选题缘由
(一)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需要
自建国以来,我国积极倡导推进以男女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法律和政策,旨在建设以性
别平等、公正、和谐为核心价值的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男女两性
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两性平等、公正、和谐的文化 1。近几年,国家在政策上增加对先进性
别文化的关注。2001 年国家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更深层次表明社
会性别意识。2003 年,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性。
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性别发展作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2011 年,中共中央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先进性别
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机遇。201 1 年,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 卜 2020 年)》和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 卜 2020 年)》,国家从健康、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对两 纲要进行了深入解析。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代表全面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 卜 2020 年)》,提出当前要将性别文化建设纳入到先进文
化建设的框架中。2012 年,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陈至立在中国妇女研究会
年会中指出,大力加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要深入开展性别文化研究,
为推进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奠定基础。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妇
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 “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
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201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主席王革冰作《坚持男女平等基本 国策,弘扬先进性别文化》专题报告。2014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设了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形势政策课程。同年,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妇联在自治区党校开设先进性别文化高
校师资培训班。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建立科学进步的性别观念,科学认识男女两性关系,
实现男女两性共同解放与发展。尽管这几年,我国一直致力于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但是
实际情况却仍然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平等。鉴于幼儿获
得科学性别观也是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开展状况影响着我国
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幼儿园性别教育的科学开展,促进两性关系得到自由、平等发展,
有利于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
(二)幼儿园教育引入性别视角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即用“有性的入”的视角,用社会性别的理论和研究
方法分析教育中出现的性别问题,“目的是用社会性别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审视和批判教
万方数据
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破除教育领域的性别偏见”。2 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意识培养和发展
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幼儿园开展科学性别教育对幼儿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人格等方
面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和科学的性别观念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把社会性别分析法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为重新思考
性别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幼儿性别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但是就目前幼儿园性
别教育开展情况来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国家相关政策尚有不足;教师的性别观
念和性别意识存在盲点,出现过分强调或忽视性别差异;性别教育效果不理想等。这些将
制约幼儿教师自身教学素质和技能的提高:阻碍着幼儿个体性别社会化的进程。幼儿园性
别教育的开展,一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社会各方面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二是促进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行为的改变,树立科学的性别教育观念;三是深入了解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促进幼儿性别社会化的科学发展,最终在教育中实
现两性平等。
二、文献综述
研究者通过整理国内外性别教育的相关资料,再结合目前性别教育最新的研究资料,
将从以下不同的方面对幼儿园性别教育的资料做出归纳:
(一)儿童性别角色的研究
1.几童性别角色含义的研究 人们依据外生殖器给予不同的性别标识,个体被明确地划分为男孩或是女孩,社会对 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角色期望,遂成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郑新蓉(2005)3 在《性
别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性别角色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位置,以及
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的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4Schaffer(1996)在《Social
Development》中提出性别概念是关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的理解。其中,性别角色
的概念等同于性别概念 5。朱智贤(1994)6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认为“性别
角色是根据社会规范以及他人期望而形成的两性行为模式。”(美)阿瑟·S.雷伯(1996)
7 在《心理学词典》提出性别作用这个新概念,认为性别角色等同于性别作用。性别作用是
受到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影响,表现为两性相异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方式。8 时蓉华(1998) 9 在《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中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体在所处的社会和团体中所形成的心理特
点或行为模式。同时,她强调性别角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苏红(2004)10 在《多重
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一书中认为,性别角色是建立在生理因素上的先赋角色,也是男性
或女性的社会期望,欧果果这种社会期望,男女两性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性别认同。杨
丽珠,吴文菊(2000)“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性别角色即社会对两性
期望的适宜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她强调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以生物特征为基础。同时,指
出幼儿性别化的发展四个领域:
(1)性别同一性的发展,即关于一个人是男是女及性别
不变的知识; (2)性别角色观的发展,即认为怎样才算得上是一名男性或女性:
(3)性
2
万方数据
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更喜欢性别相符活动的倾向和行为表现; (4)男女儿童性
别化发展差异,即男孩和女孩并不是在同样的环境作用下,以同样的方式完成各自的性别
化。张文新(2009)“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一书中提出儿童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并且儿
童性别发展表现为:性别概念的发展和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知识是个
体对于男性和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俞国良,辛自强(2004)n 在《社
会性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性别角色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的发展:一是性别概念的发展;
二是性别角色观的发展,即理解怎样才算得上一名男性或女性,认识到社会对男性和女性
的期望;三是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采取与性别相符的倾向和行为表现。李幼穗
(2004)¨在{JL 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一书中认为,儿童性...
篇四: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全球 40 多年的研究表明,儿童性侵犯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的重大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14 年全球预防暴力状况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每 5 名女性中就有 1 名、每 13 名男性中就有 1 名在 18 岁之前受到过性侵犯。在中国,遭遇不同程度性侵的儿童估算有 2500 多万,大约每 100 个里就有 8 个人曾遭遇过。近期,各类幼儿性侵的新闻也屡见不鲜。2013 年 7 月河北省涞源县校长奸杀 6 岁女童事件;2014 年 2 月的国际上梵蒂冈天主教神父性侵上万名儿童事件;苏北海安县城乡,被县、镇评为优秀骨干教师的李堡镇储洋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曹祥春因涉嫌猥亵 25 名女童被依法刑事拘留;江西吉安地区曾发生代课老师刘思坚在不到 4 个月的时间里强奸了班上 24 名女学生的恶性案件。从一件件的幼儿性侵事件可以看出,幼儿性教育刻不容缓,也需要得到重视。同时,我们也会思考,为什么幼儿性侵的现象平平发生。我国性教育针对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随着 “性早熟”现象的增加,出现性问题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因此,进行幼儿性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幼儿除了接受家庭教育之外,幼儿园的教育占主要地位,所以,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对幼儿存在重大意义。幼儿期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们就不会对性产生偏见,更容易接受性的正确概念;幼儿期可塑性和吸收能力都很强,这有助于他们及早地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将来不易受错误的性信息的影响,有利于幼儿今后建立健康的性价值观,日后做出负责任的决定,经过幼儿期的性教育,将来幼儿在性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会主动寻求父母或老师的帮助(黄金花,2008)。著名的育儿网站丫丫网发起的名为你对幼儿性教育的态度的在线调査,64%的参与者认为对于幼儿性教育越早教育越好。
受传统性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对于性的讨论并不突出,甚至是谈性色变。部分教师不愿与幼儿谈论性话题,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过早接触性知识,等他们长大自然就会知道。同时,教师对性教育只是认知也不够全面。而且,现有的性教育研究绝大多数的对象为青少年,对幼儿期的孩子研究较少。在对已有幼儿性教育的研究中缺乏对幼儿园性教育的研究。因此当幼儿园教师遇到幼儿有关性的问题时,能参考的资料较少,无法很好的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活动。2011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在儿童与健康的第 11 条措施中,提出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将性与生殖健康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但是,《纲要》也只是针对于性和生殖健康,而不是性教育。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和闵行区两所幼儿园教师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对性教育的态度、幼儿出现的性行为及言语、教师对幼儿有关性方面的回应、教师开展性教育的现状、教师实施性教育的困惑和帮助,并基于调查结果来研究幼儿园性教育的现状,其旨在发现幼儿园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给幼儿教师性教育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使更多人关注幼儿园性教育,更多人去研究幼儿园性教育,从而有效的指导教师进行性教育,有效的开展性教育活动。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性 Frued(1986)认为“‘性’是一种包含广泛内容的心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的。”性教育专家潘绥铭(1998)教授认为,对于人类的历史现实和社会现实来说,性至少有生物存在、社会存在和心理存在这三种存在方式。在特定的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性,就是性存在。刘达临(1993)在《中华性学辞典》中表明“性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狭义的‘性’是指作为生物的人的性;而广义的‘性’是指男女差异以及由此
引起的社会现象,包含了人的社会心理。”在本研究中对性的界定偏向于潘绥铭和刘达临的界定,即性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还包括社会和心理方面。
2.1.2 性教育 性教育与卫生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都存在密切联系。黄育馥(1991)指出: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性教育是关于个体的性发育、性功能、性道德、性生活和性角色的教育活动。陈铭德(2006)、朱琦(2006)认为,性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以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律的教育,是比较全面的性教育。
本研究认为性教育不止是性知识的授予,还包括性态度、性道德,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研究的性教育实施者主要是幼儿园,而实施对象是 3 到 6 岁儿童。
2.1.3 幼儿园性教育 幼儿园性教育主要是对 3 到 6 岁幼儿开展的性教育。幼儿期的性教育内容主要是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弄清两性差异并表现符合规范的性别行为,学会护理并保护自己,为后续的性教育奠定好基础,减少青春期性教育开展的困难。(王燕,2015)本研究的幼儿园性教育是指幼儿园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性教育。通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幼儿。
2.2 幼儿性教育现状 2.2.1 国外幼儿性教育现状 2.2.1.1 幼儿性教育的内容 美国性教育内容:一、一切生物都要繁殖,生命来自生命,创造新的生命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二、要爱护身体的各个部分,并了解和学会正确地称谓这些部分。三、男孩和女孩有些不同,可以开诚布公地、而不是窘迫不安地讨论这些不同。四、每个人都会有时希望自己有隐私。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每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五、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并应该关心其他各个成员的幸福(黄复馥,1989)。
1975 年前的瑞典偏重于生理教育,由于后来社会上出现许多少女怀孕、性病蔓延等问题:他们随之增加了性道德、性评价等内容,这样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性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性道德规范(陈铭德、朱琦,2006)。
日本性教育内容为一是保重身体,让儿童了解身体的形成概略和主要部分的作用,知道经常保持性器官和排泄器官清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谋求经常保持性器官和排泄器官清洁的习惯化。二是男女友好相处,让儿童发现男女互相都有长处,思考男女相互认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三是不受引诱,为了防止被诱拐和性骚扰,向儿童传授必要的知识,谋求这种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化(谢妮,2003)。
前苏联性教育内容为一是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家庭中的互相帮助和父母职责的认识。二是动物的繁殖和遗传、生命的起源,人类及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三是人生的几个时期(从在母腹中到出生、成长和衰老)的主要特点。四是男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男女在家族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分工。五是男孩和女孩建立友谊的意义。六是社会成员在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以及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七、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及遵守这些规范的必要性(黄复馥,1989)。
2.2.1.2 幼儿性教育的方法 珍妮特.s.海德(2005)等人认为文化差异直接关系到性教育方案的成功与否,所以多元化的性教育必须要反映参与者的文化,并呈现于参与者的信仰和习惯相一致的信息。此外,性教育要与我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融合。
“瑞典的学校性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讲解、自学、小组讨论、活动式对话等,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瑞典的性教育在社会中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已深入到社区以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如:开设青少年门诊、专题讲座、媒体与互联网、民间组织协会等”(阂乐夫,
2001)。
美国学校性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一是同伴性教育模式,即首先对在一个小群体里有一定威信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然后让他们在其所在群体进行传播。二是 ABC 性教育模式,即采用 A (Abstinence)避免婚前性行为,B(be faithful)对配偶或性伴侣忠贞,C (use condoms)正确使用避孕套。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们的主动参与,如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此外,美国还提倡建立全社会的协同的性教育系统,尤其提倡家庭性教育模式(楼晓悦,2006)。
2.2.1.3 幼儿性教育的目标 美国的性教育以人格教育为基础,1991 年美国制定的《学校性教育大纲》中提出的了 5-14 岁青少年性教育的目标为一是要提供有关人类性方面的正确信息,二是让他们增加自尊,使他们明白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帮助他们发展人际交往和技能,四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会对性关系负责任(叶广俊,1999)。
瑞典性教育早于十八世纪晚期,它于 1970 年前后,在对全体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中增力了价值观的教育、性习惯的养成、批判色情文学、避孕知识、性别角色等内容。低龄儿童的性教育包括男女外在差异、性器官的认识、手淫、生育、抵制诱惑等内容(黄复馥,1989)。
按照日本文部省《性教育指导要领》的要求,日本学校性教育的目标定义为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给以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陈铭德、朱琦,2006)。
2.2.2 国内幼儿性教育现状 2.2.2.1 幼儿性教育的内容 许世彤(1995)、区英琦(1995)认为,在我国性教育应该是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来使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性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和性道德这几方面的内容。当然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幼儿、儿童主要侧重于对性、性别、性角色的直接体验性学习。而到了少年和青年则应逐步加强对性、性别、性角色的理论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侧重性价值观教育,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卫生教育。
晏涵文指出在幼儿园阶段,性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一是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二是让幼儿认识家庭的功能,主要是物质与情感两块内容。三是让幼儿懂得不能随意裸露身体,学会尊重个人的隐私。四是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家族。五是知道男、女的具体差异(欧晓燕,2012)。
黄金花(2008)将幼儿性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幼儿自我护理与保护教育,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一是清洁卫生习惯的培养,二是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三是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性别角色教育,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一是性别概念,二是性别角色观念,三是性别行为。爱的教育,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一是热爱生命的教育,二是学会爱自己,三是学会爱他人,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乐于与他人交往。
2.2.2.2 幼儿性教育的方法 张玫玫(2011)认为儿童性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一是专门的课程,可以科学系统的、讲授根据多数孩子身心发展需要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二是生活指导,由家长和班级管理教师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所给予孩子的及时帮助;三是单独咨询,针对某一个孩子的个性问题进行深入指导;四是同伴影响,是对孩子性观念、性信息、性知识等提供信息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来源渠道;五是媒体,它是对孩子的性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对主动性教育效果的检验”。
台湾学者毛万仪(2001)认为,幼儿性教育课程进行的方法有随机的机会教育,能随机应变
处理幼儿好奇的行为,并进行性教育;于生活中落实,教师应为幼儿准备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幼儿身处其中,透过生活经验、常规以及教师的一言一行的感染,学习到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态度以及正向积极的人格与价值观;发展成教学活动设计,比如单元活动的方式(我的身体、小小新娘等),角落活动方式(娃娃家角色扮演、图书区的家庭配对卡片),团体活动的方式影片观后感、游泳时观察男女差别等);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比如上厕所时,学分辨男女厕所和正确的如厕方法;依据性教育课程结构,发展适合幼儿学习之主题与活动;其他相关主题与性教育有关者不回避,将性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让性教育自然的融入科学、文学、艺术及其他课程中。
2.2.2.3 幼儿性教育目标 在《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1998)中提出了儿童(0-12 岁)性教育的目标是“认识性的自然属性;了解两性差异;了解繁殖及成长问题;理解家庭中父母的角色行为等。儿童性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意识与性观念,同时还要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
台湾学者晏涵文(2004)认为性教育的目的有三层,第一层是认知层面,每一个人要正确认识性各个方面成熟过程,防止由错误的认知所带来一些偏差和损害;第二层是人际关系,每一个人都必须发展自己的性别角色,表现符合规范的性别行为模式,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第三层是道德认识,每一个人在做决定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良好的性道德,作出符合规范的决定和行为。
刘临达(1993)提出幼儿性教育的目标是:了解出生等性问题、了解性的自然性、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
2.2.2.4 幼儿性教育的教育现状 席庆兰(2005)等人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济南市内的 286 名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性教育进行了调查,就幼儿的性别自认、性别差异及识别性别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为我们了解幼儿性教育现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谢怡(2008)等人对深圳市福田区的H所幼儿园进行了性教育调查,通过对幼儿教师发放问卷和观察,调查幼儿教师的性教育态度、性知识掌握情况,对幼儿性行为的识别能力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在幼儿园中开展性教育对学前期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开设早期性教育课程是成功进行幼儿园性教育的关键。
2.2.3 幼儿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王燕(2015)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教育的接纳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我国的性教育一直都是封闭不开放的,人们难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性问题,在中国性是神秘的、禁铜的。所以让很多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园性教育的问题...
篇五: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0 0 8年第 3期习, 提高学生的持续学习力意义深远。近几年, 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同时, 就开展了 许多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
开展英语角 活动、 英语口 语演讲比赛、 英语书法大赛、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有效课堂展播、 英语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等等。
同时, 经验的传递与分享, 可以达到集思广益、 相互启发的效果, 可以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为此,学校还开辟了 专门 的“ 窗口 ”, 如学校报刊专栏、 宣传橱窗、黑板报、 科研简报等, 也制 订了 一定的 会议制 度, 如 “ 周 例会”、 “ 阶段研讨会”、 “ 理论学习日 ”等, 及时反映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 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与问题, 交流经验, 强化学校及教师自 主开展课程的意识, 丰富教师的课程开发经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反思性实践, 教师参与其中所得到的多是一些感性的、 个人色彩的、 多样化的经验, 甚至是一些“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 而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增强本领、 增长智慧, 就应该提倡教师对个人经验的梳理、 整合与积累, 提倡教师之间经验的传递与分享。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一项拓荒的事业, 在培训 、 研讨、 探索、 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们提高了 教育实践能力 , 开阔了 视野, 找到了个人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转变, 参与课改的热情和业务水平都有了 提高, 不少教师在课改中逐步成熟起来, 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总之, 校本课程要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 为了 学生今天的存在也为了学生明天的存在。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从学生出 发, 关注学生今天的生存状况, 提升学生生存质量。( 责任编辑:
杨树新)关于目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纪建荣( 金川 公司服务分公司第八幼儿园甘肃金昌7 37 100)目 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将针对目 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 就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内 涵及意义、 幼儿园应制定什么样的性教育目 标和内 容、 家长和老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性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妈妈, 我是从哪里来的? ”“ 你是怎样生我的? ”我在金昌 市部分幼儿家长和老师的访谈中了 解到,9 0%的 学前儿童对于自 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充满了 好奇和疑惑。
“ 为什么我是站着尿尿, 而她是蹲着尿尿呢? ”我在幼儿园也经常能听到大班的孩子互称“ 老公”“ 老婆”…… 这说明学前儿童对性方面的知识有探究的欲望, 并且对于“ 性”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我们都知道, “ 性”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 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关“ 性”方面的内 容通过电影、 电视和各种刊物, 都以不同的传播方式进入学前儿童的视野, 他们便在有意无意中看到和感受到一些“ 性”问题, 经常会提出 各种各样有关“ 性”方面的问题。其实, 从一出 生开始, 婴儿便有着能使自 己身体感觉到舒服的器官。
他们从各种消遣活动中得到身体上的快感,“ 性”的观念逐步形成。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 , 学龄前儿童的性功能是与生俱来的, 从孩子出 生到学龄前期, 性心理分别经过口 欲期( 出 生———3岁 , 如 身体的 排泄活动)、 性器官—6岁 , 如 抚摸自 己 性 器官 的 现象)
和 性疏远期—7岁 , 如萌发了 对异性的好感与接近的愿望, 但却以—1 岁 半, 如 吮吸手指)、 肛欲期( l岁 半——欲期 ( 3——( 6——疏远和反感的形式表现出 来)。
研究表明 , 婴幼儿时期是人的性欲发展的关键期, 学前儿童此时已经开始了 对性的探索, 甚至还会创 造出 一些“ 对”与“ 错”混合在一起的 “ 性理论”。
因此, 幼儿的性问题, 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指导。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生理早熟, 而信息传播造成了心理早熟, 因此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比 10年前普遍提前了 1年的时间。
家长和老师有必要从学龄前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但是目 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观察和访谈的结果来看, 幼儿园的性教育根本不能有效地开展。
让老师对幼儿讲“ 性”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首先是因为许多幼儿教师自 己尚未结婚, 一提及“ 性”就面红耳赤,她们不愿在别人面前谈“ 性”, 哪怕是孩子。
其次, 受传统习俗的影响, 有的幼儿教师会把性教育与成人的性行为等同教学研究7--
2 0 0 8年第 3期起来, 认为这是不能公开的个人隐私, 应该保密才是, 还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太小, 没有必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长大后便会无师自 通, 甚至有的保教人员认为性教育会诱发孩子的性过错, 成为教唆犯。
即使有性教育的需要, 不少教师也觉得最好由儿童的家长承担此重任。
最后,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性教育课程, 幼儿教师从来就没有接受过学前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系统培训, 也很少有科学的教材、 书籍供教师学习, 所以造成幼儿教师在面对学前儿童性教育的问题时感到无的放矢。为了了解家长对学前儿童性教育的态度, 我就“ 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幼儿园中做了一项调查。
在这项调查中, 有 52.9 %的家长采取了 正确的方法, 但她们大部分的回答是“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 可当孩子进一步询问时, 他们便不知该如何回答; 有 31.7 %的家长以假话欺骗孩子, 如说孩子是 “ 商店里买来的”“ 从石头缝里蹦出 来的”“ 从外面捡来的”等等; 有 14 .4 %的家长不理睬孩子的问题, 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 理解不了这个问题, 等孩子长大了 自 然会明白 ; 还有 1%的家长采取极端的态度:
责骂、 恐吓孩子不许再问这样的问题。
而其他问题的调查结果也同样表明, 家长的态度的确令人担忧。
大多数的家长在对孩子提出 有关“ 性”问题时的反应表现为三个情绪化的阶段:
首先是惊讶, 孩子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接着是忧郁, 这可怎么办? 最后就是沉默、 搪塞、 训斥或是一巴掌打过去, 结果会让孩子从小就在心里留下阴影, 认为性是罪恶、 下流、 神秘、 羞耻的代名词。在对家长和老师的访谈中我还发现, 很少有家长和老师用科学的术语来向孩子介绍他们的生殖器。
也很少有家长和老师能正确教给孩子保护隐私部位的方式, 他们往往教给孩子“ 羞耻”的概念。
比如, 当孩子当众触碰自 己的生殖器时, 家长和老师往往说这样做“ 羞羞”。
一个含糊的“ 羞”字往往会让孩子对自 己的身体有不好的评价。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形成正确、健康的性观念,为了促进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家长和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 树立正确的观念从目 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来看, 很多人认为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都是:
“ 无性”的。
其实这些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产生的偏颇之见。性的生理功能贯穿于人的一生,学前儿童同成人一样具有皮肤、大脑和外生殖器,他们也当然会有性生理现象出现,因此,性教育要从孩子落地时就开始。为了能给科学、 合理的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性教育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内 涵。
所谓学前儿童性教育是指,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 按照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而进行有计划、 有目 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教给儿童初浅的性生理知识, 促进儿童性心理的正常发育, 使其身心成长与社会保持良好的调适。如此看来, 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内 涵十分丰富, 它包括认识两性的差异、 生育、 性爱关系、 与异性相处之道、 身体发育、 身体保护等等。
长期以来,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人们所忽视, 这与国际上把性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关心人的终身健康和幸福的教育趋势是不一致的。
因此, 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观念, 要有从学前儿童开始就普及性教育的意识。二、 进行正确的性生理知识教育如何用科学又能为学前儿童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性知识的介绍是该问题的关键。
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中, 首先要注意科学性。
性教育的第一步就必然要涉及到人体性器官的名称。
孩子对性好奇, 与他对身体其他器官的好奇一样, 我们能坦然告诉孩子“ 这是嘴巴, 我们用 它说话、吃饭、 唱歌…… ”为什么 不能坦然地告诉孩子诸如 “ 子宫”“ 精子”“ 卵子”“ 女性生殖器”“ 乳房”等词汇及其功能呢? 家长要容忍、 尊重孩子对“ 性”的好奇心, 不能羞于谈器官名称和解释有关性问题。
家长不要压制儿童的求知欲, 而要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像讲其他器官一样, 以平常自 然的态度告诉孩子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其次, 要注意生动性。
性知识的教育最好借助儿歌、 小故事和生动形象的幻灯片、 图 片、 模型、 实物录象资料等直观教具来进行。
第三, 要注意儿童化。性知识的科学化并不是说让儿童听不懂, 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考虑儿童的特点, 深入浅出 。三、 重视学前儿童性心理的教育在向学前儿童进行性生理教育的基础上, 不能忽视对学前儿童的性心理教育。
当孩子们了 解到自 己的性别差异之后, 我们要重视他们的性别心理教育, 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自 己性别相符合的角色形象。
性别角 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而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 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在性教育中, 一方面要教育学前儿童对自 己的性别角 色能有正确的认同, 不会产生因性别认同混乱而导致成年后出现同性恋、 异装癖等怪癖:
另一方面要注意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能以性别偏见来要求孩子们。四、 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性游戏性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性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前儿童认识两性器官构造、 性别认识、 初步明确自 己性别角 色的主要活动。有些男孩子常以自 己能站着小便而自 豪, 而且互相比赛撒尿的远近, 使有些女孩子会尝试模仿男 孩子一样站着小便;3- 6岁 的孩子大多数也很喜欢玩“ 医生看病”的游戏,互相检查生殖器; 儿童在“ 过家家”的游戏中有可能会扮演成“ 新娘”“ 新郎”举行“ 婚礼”, 并会出 现互相拥抱、 亲吻、 抚摸的行为, 也有可能互相亲密地称呼对方为“ 老公”“ 老婆”……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儿童性游戏中没有出 现强制性的行为和有害的内 容, 那么家长就不要硬加干涉, 让儿童顺着自 己的兴趣去玩; 反之, 则要及时制止并加以适当 引 导、 随教学研究8--
2 0 0 8年第 3期机教育, 要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在面对学前儿童的性游戏时, 家长不要感到不可思议,不要感到惶惑、 惊恐, 因为在儿童眼里这是不足为奇的很自然的游戏。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对于参与活动的孩子来说,这些“ 性游戏”对他们并不会带来什么身心方面的伤害, 相反能为孩子接受日 后良好的夫妻感情和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打下基础。
但是, 如果成人在亲眼目 睹孩子的“ 性游戏”后, 直接加以粗暴的干涉, 如对孩子责骂、 压制和惩罚 等, 会使孩子觉得自 己做了很坏的事, 这样就会对孩子今后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可能会使他们认为性是罪恶的,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快乐是错误的, 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是“ 坏孩子”。
这种信息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建立爱情和与他人亲密关系的能力, 因此,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 性游戏”。五、 幼儿园要与家庭有效衔接, 密切配合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启蒙机构, 家庭是学前儿童性教育持久而坚固的后盾, 它们一道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前儿童性教育只有靠幼儿园和家庭的积极配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幼儿园, 要根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出 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生理、 心理特点的性教育的目 标和内容。
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目 标应定位在让学前儿童初步了解最基本的性知识, 防止儿童产生性压抑和性神秘感, 逐步确立正确的性态度, 培养学前儿童具有正确的性别自 我认同和性别角 色意识, 形成正确的性卫生行为习 惯, 懂得自 我保护。幼儿园要科学的指导家庭的性教育。
实际上, 家长是孩子最合适的性教育老师, 他们之间有密切的亲子关系作纽带, 他们相互信任, 容易沟通。
但家长们缺乏学前儿童性教育的正确观念和技术, 因此, 幼儿园的性教育还必须很好的延伸到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首先, 要指导家长建立正确的“ 性”与“ 性教育”的观念。对孩子的性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贯穿在父母日 常的态度和行为中。其次, 要指导家长把握好日 常生活中学前儿童性教育的机会。再次, 要指导家长努力做到父母同时施教。
性教育不一定是同一性别的事情。
当孩子有了性的困感, 如果是男 孩,做妈妈的会说:
“ 去跟你爸谈。
”如果是女孩,做爸爸的会说:“ 去跟你妈说。
”这种老套的观念完全错误的,只要父母对性有正确的认识,母亲可以跟儿子谈,父亲可以和女儿谈。
事实上,父母双亲在一起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是最好的安排。
性教育是要父母共同负起责任,从思想、行为、认识上互相配合的。最后, 要帮助家长担负起学前儿童性保护教育的职责。目 前, 儿童受到性侵害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 已引 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 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小, 缺乏警惕和自 我保护意识; 父母疏忽大意, 保护不利以及不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受到性侵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为此, 幼教机构和幼教工作者要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性侵害的危害, 掌握儿童性保护教育的内 容和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儿童性侵害的发生。家长要为学前儿童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较多研究案例发现, 性侵害发生在偏僻乡 村的比例要比城市高出 5倍,且受侵害的女孩 2/ 3属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 一些家庭成员 众多、 关系复杂、 父母关系特殊, 学前儿...
篇六: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年7月第36卷 第7期July 2020Vol.36 No.7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梁 薇(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山西运城 044000)■专题:儿童社会性发展摘 要:本研究以3-6岁农村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山西省运城市355名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研究表明:农村幼儿中双性化(40.6%)和未分化(39.2%)性别角色所占比例最高,均显著高于男性化(10.7%)和女性化(9.6%);幼儿的年级、性别与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显著相关;幼儿的性别、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幼儿独生与否、幼儿的留守状态对农村幼儿的性别角色特质有显著影响。关键词:农村;幼儿;性别角色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20)07-0035-06PDF获取:http://sxxqsfxy. ijournal. cn/ch/index. aspx doi:10. 11995/j. issn. 2095-770X. 2020. 07. 006收稿日期:2020-03-04;修回日期:2020-04-19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H-18233)作者简介:梁薇,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早期阅读。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of RuralPreschoolers— A Case Study of Yuncheng, Shanxi ProvinceLIANG Wei(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Yuncheng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Yuncheng 044000 ,China)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sampled 355 rural preschoolers aged 3-6 in Yuncheng, Shanxi Province to investigate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gender role by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proportions of theandrogyny (40.6%) and undifferentiation (39.2%)account for the largest,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proportions of the masculinity (10.7% ) and feminization (9.6% );the preschoolers’ grade and gender are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gender role types;the preschoolers’gender, parents’education level, being an onlychild or not and left-behind state hav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ir gender role traits.Key words: rural areas; preschoolers; gender role一、问题提出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435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的传统文化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影响较深,通常认为女性应承担生育者和养育者(表达性角色)的责任,应该善良、细致、顾家、敏感、耐心、温柔,男性应承担保护家庭和养家糊口(工具性角色)的责任,应该独立、自主、勇敢、坚强、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是一种二元对立观,假设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是单一维度的两个极端。Bem于1974年提出了新的性别角色模型 [2]439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理论假设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是人格特质的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由此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双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Bem认为任何性别的个体都可以用心理双性化来描述,既具有典型的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典型的女性化特质,是两种特质的综合和平衡;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典型的单性化性别角色,属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观;未分化的个体既不具备男性化特质也不具备女性化特质。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双性化个体的确存在,是比单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更健康的人格特质,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3-6岁是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关键期。检索关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研究的相关文章,大多集中在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分析和探讨上,实证调查研究较少,且研究对象均为城市幼儿,尚未发现以农村幼儿这一特殊群体为被试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3-6岁农村幼儿为被试,考察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以期为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拓宽性别角色的研究范围。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4所农村幼儿园的401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普惠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各1所,公办幼儿园2所。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355份,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卢勤、苏彦捷于2003年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根据受试者自评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质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是最常用的测量性别角色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 。修订Bem性别角色量表包括3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7级评分,由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7分)来描述幼儿与该性格特征的符合程度,均为正向计分题。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14个题目的男性化量表(M)和12个题目的女性化量表(F),此外还有13个中性题目,中性题目为问卷的干扰项,不做计分考虑。由于幼儿语言和认知的局限性,无法进行文字问卷的测验,国内学者张晗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测量幼儿的性别角色,结果表明在使用时进行自评和他评的结果一致性较高 [4] ,因此本次调查选择对幼儿最了解的家长进行他评测量。在本研究中,男性化量表的Cronbach的α系数为0.873,女性化量表的Cronbach的α系数为0.869。(三)施测过程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每班由一名主试和四名助手负责。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答题要求,确信幼儿家长清楚后开始填写问卷。本次调查中许多农村幼儿为双留守幼儿,幼儿的直接抚养者为祖父母,部分祖父母的识字率较低,填写问卷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由主试或助手采用一对一的问答形式帮助家长填写问卷。(四)数据处理本研究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研究结果(一)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基本情况统计农村幼儿在分量表上的得分,男性化量表(M)的中位数为 5.00,女性化量表(F)的中位数为5.42。根据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计分标准,利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 [3] ,M≥5.00且F≥5.42为双性化,M≥5.00且F<5.42为男性化,M<5.00且F≥5.42为女性化,M<5.00且F<5.42为未分化。由表2可知,在农村幼儿中,双性化和未分化性别角色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0.6%和39.2%,总和高达79.8%,男性化和女性化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0.7%和9.6%,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比例接近于4:4:1:1。非参数卡方检验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四种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X 2 =125.642,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双性化和未分化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之间差异不显著。1.不同性别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性别角色四种类型的分布在农村男幼儿中从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化(43.6%)、双性化(33.1%)、男性化(13.8%)、女性化(9.4%),而在农村女幼儿中从高到低依次为双性化(48.3%)、未分化(34.5%)、女性化(9.8%)、男性化(7.5%)。为考察性别与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关联性,对其进行独立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 2 =10.253,p=0.017,男女合计小班5951110中班5854112大班6469133合计181174355表1 被试基本情况36
总36卷表明农村幼儿的性别与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女性化上男女比例相当,在未分化和男性化上男幼儿比例高于女幼儿,但是差异不显著,在双性化上女幼儿比例高于男幼儿并且差异显著。2.不同年级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由表3可知,在小班幼儿中,未分化(48.2%)性别角色所占比例最高,将近一半的人数,双性化(28.2%)所占比例次之,男性化所占比例为15.5%,女性化最低,仅为8.2%。在中班和大班幼儿中,双性化(48.2%、44.4%)性别角色所占比例最高,未分化(36.6%、33.8%)所占比例次之,女性化所占比例为8.0%和12.0%,男性化最低,仅为7.1%和9.8%。为考察年级与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关联性,对其进行独立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 2 =14.773,p=0.022,表明农村幼儿的年级与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未分化性别角色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下降,在大班阶段最低,但仍高达33.8%,各年级之间下降差异不显著;男性化和女性化比例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双性化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小班到中班的上升显著,中班到大班的下降不显著。(二)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1.不同性别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农村女幼儿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均高于男幼儿,且均达显著性水平。2.不同年级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男幼儿和女幼儿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年级对农村幼儿的性别角色特质无显著影响。3.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农村幼儿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父亲和母亲中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7.6%(27人)和5.9%(21人),高中或中专学历占26.5%(94人)和34.4%(122梁薇: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表2 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情况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男性(N=181)频数N60251779所占比例(%)33.113.89.443.6女性(N=174)频数N84131760所占比例(%)48.37.59.834.5总体(N=355)频数N1443834139所占比例(%)40.610.79.639.2表3 不同年级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小班(N=110)频数N3117953所占比例(%)28.215.58.248.2中班(N=112)频数N548941所占比例(%)48.27.18.036.6大班(N=133)频数N59131645所占比例(%)44.49.812.033.8合计(N)1443834139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男(N=181)4.90±0.865.25±0.82女(N=174)5.08±0.835.54±0.75t-2.032-3.466P0.0430.001表4 不同性别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表5 不同年级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男幼儿(N=181)女幼儿(N=174)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小班(N=110)4.73±0.875.09±0.794.93±0.775.35±0.67中班(N=112)4.94±0.795.32±0.725.21±0.785.66±0.64大班(N=133)5.00±0.905.31±0.915.08±0.915.58±0.85F1.5941.5511.5992.537P0.2060.2150.2050.08237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质显著高于非独生女幼儿。5.不同留守状况下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农村幼儿的父母外出打工比例偏高(58.9%、45.1%),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双留守幼儿占41.1%(146 人),仅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单留守幼儿占21.7%(77人),非留守幼儿占37.2%(132人)。以农村幼儿的留守状况为自变量,男幼儿和女幼儿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不同的留守状况在男幼儿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上的差异显著,双留守幼儿高于单留守幼儿且高于非留守幼儿。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男幼儿的男性化特质上,非留守与双留守幼儿(p=0.001)、单留守与双留守幼儿(p=0.022)之间的差异显著;在男幼儿的女性化特质上,非留守与双留守幼儿(p=0.014)之间的差异显著,双留守男幼儿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显著高于非留守幼儿。四、讨论(一)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基本情况由调查结果可知,在农村幼儿中双性化(40.6%)人),初中及以下学历高达65.9%(234人)和59.7%(212人)。以农村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男幼儿和女幼儿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表7所示,父亲受教育程度在男幼儿的男性化、女性化特质上差异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在男幼儿的男性化、女性化特质和女幼儿的女性化特质上差异显著。4.独生与否下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以农村幼儿独生与否为自变量,男幼儿和女幼儿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幼儿独生与否在农村女幼儿的男性化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女幼儿的男性化特表6 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男幼儿(N=181)女幼儿(N=174)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初中及以下(N=234)4.79±0.925.14±0.905.04±0.865.51±0.77高中及以上(N=121)5.08±0.725.43±0.635.16±0.765.60±0.70t-2.206-2.607-0.859-0.762P0.0290.0100.3910.447表7 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男幼儿(N=181)女幼儿(N=174)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初中及以下(N=212)4.78±0.885.12±0.814.98±0.825.43±0.77高中及以上(N=143)5.07±0.805.43±0.805.20±0.835.70±0.68t-2.311-2.557-1.741-2.316P0.0220.0110.0830.022表8 独生与否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男幼儿(N=181)女幼儿(N=174)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独生(N=78)4.83±0.815.26±0.865.42±0.765.66±0.75非独生(N=277)4.92±0.885.25±0.815.01±0.845.51±0.75t-0.6540.0392.4140.987P0.5140.9690.0170.325表9 不同留守状况下农村幼儿性别角色特质的差异男幼儿(N=181)女幼儿(N=174)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男性化特质女性化特质非留守(N=132)4.69±0.825.06±0.775.03±0.845.43±0.74单留守(N=77)4.73±0.685.32±0.715.03±0.815.53±0.75双留守(N=146)5.14±0.905.39±0.875.16±0.855.64±0.75F6.0933.1850.4551.223P0.0030.0440.6350.29738
总36卷性别角色的幼儿最多,同时存在稍低但差异不显著的未分化(39.2%)幼儿,双性化和未分化显著高于单性化(男性化10.7%和女性化9.6%),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比例接近于4:4:1:1。双性化幼儿...
篇七: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研究姓名:宫亚男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学前教育学指导教师:
姚伟2008050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在性知识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 学校、 社会及家长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 让孩子了解自己、 学会保护自己、 爱护自己, 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 在我们的教育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的性别角色教育。
性别教育问题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通过对学前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的调查, 分析当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所在, 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细致、 深入地挖掘。
力图丰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理论, 使人们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有更多的了解。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研究现状, 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并阐述了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二部分:
结合案例具体论述了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特点。
从目标定位上来说,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在于促进学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具有奠基性; 从教育方式来看,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蕴含于教育活动的细节之中, 具有潜移默化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具有启蒙性。第三部分:
从幼儿园、 家庭及大众传媒三个方面提出了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实施的具体建议。
在家庭中进行科学的、 潜移默化的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 ‘在幼儿园里更多地关注性别性别因素, 摆脱性别角色刻板观念; 通过大众传媒传递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关键词:
学前儿童; 性别角色教育; 特点; 双性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tr a c tW ithth ed cV elo p m en t锄dp r 0 伊esso fm etiIlles, th ereisg r o w iIlgrecog m tion龇h ea ltllVp erso m 【litvo ntlleim p o rta Ilceo fb l】
m a nd ev elo p m en t. W imm eu n iv e r sa l se x —e d u c a tio nto d a y , m esc h o o ls、 m eco m m 硼- i够锄dp a r e n tsa r ed e印1yco nc锄eda b o u tp u be啊锄ds e xe d u c a tio ntom e ircm ldrcn, so似cllildrenu Ild ersta lldt11em selv es, h o wtop r o te c tth em selv es, ta :
k e 9 130 dc a r e o fth e m se lv e s, a n dtm s isv e r yn e c e ssa r y . H o w e v e r , ino u re d u c a tio n , se xe d u c a tio na r en o ten o u 曲co n cem ed , p a rticu l砌yi11 tllepre- 研m 乏町sta g eo fe£ lu ca tio ng eIld err0 1es. G en C h a 11d e( 1u ca tio nh a sb e c o m e a nin te n la tio n a l e d u c a tio na rldth ef o c u s o fa tte n tio no fa C a d em ia , b u tino u rc o u Iltr yit is stilla tth ei11itia lsta g e. T 11is stu d yw 嬲a tp r e. sch o o l sta g er0 1e o fe d u c a tio nincllild s e xin v estig a tio n , a Ila ly siso fth ec llr r e n t r o leo fe d u c a tio niIlcm ld r en ’ sg e n d e rp r o b le m , m er o leo fp r e. sch 0 0 1c11ild r ens e Xe d u c a tio n iIl tlleb a S ic ch a I锄cteristicso fad eta iled , in . d ep tlle x c a v a tio n . P r e - sc h o o l c11ild r enso u 呈蛳t0e11riC h。
tllee d u c a tio n a lm e o r ie s o fg e n d e rr o les, sot11a tp e o p leo nth esta g eo fp r e - e d u c a tio ncllild r en. g e n d e rro les锄dthe曲1p1锄enl誓ltiono f 也ed l龇. a cteristics o fm o r eunder咖diI培.T h em e sis co n sists o ft11reep a rts:P a r t o n e :
T h e a llth o ra n a ly se stlle r e se a r c h sta n ls o fea d ych ild h o o d ’ s目m d er - r o lee d u c a d o na th o m ea n dd b r o a d . T h e np u tf o r w a r d tllep u r p o seo fth ep r e se n t stu d ya n ditssig 面f ica nce,a n de x p o u n d e do ntlle c o n c r e te m e m o d s.P a r t tw o :
T h r o u 幽m e c a S e s in t}le k in d e r g a r te n a n df. a衄ly, 也ea lIth o r cla r if ied m ec h a r a c te r s o fg e n d e r - r 0 1ee d llca tio nf o rp r e sc h 0 0 1ed llca tio n . F ro mth ep o imo fp u Ip o se , e a r lychildh00d’ s啪der- r01ee d u c a 6 0 nis top r o m o tem e f o m a tio n o fp r e—sch 0 0 1c m ld r c n ’ sh e a lm y’ p erso n a li吼F ro mth e e d u c a tio nsy stem , e砌yc h ild h o o dg e n d e r - r o lee d u c a tio nc o n ta in s m ed eta ils o f th e e d u c a tio n a l a ctiv itie s, a n dis im p er cep tib le. F r o m Ⅱ lec o n te n ts o f ed u ca tio n ,e a r lV c h ild h o o d 呈Ic n d e r - r o le e d u c a tio n isa n iIn p o rta Ilt p a r to fs e x ed llca tio n , a rlditis. eIlli曲tenm enta l.P a r t t11r e e :
T h ea u _ tllo rp mf o f w a r d tllesp e ci丘creco m m en 胁io 璐o fe a r lyc 11ild h 0 0 dg e n d e r - r o leed u ca tio n 肋mth ep 0 缸o fk illd erg { lrten, f . a Inilya Ildtlle m 弱s m ed ia .K e yw O r d s:P r e sc h o o lC Ⅻd r饥; G 哪d er- ro kE dIlcati0Il; alar础rs; A ndrogynyH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二童五丛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盟日期:
・越:
6・户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指导教师签名:日电话: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己I丁I吉目在这个世界上, 生活着肤色、 种族各不相同的人, 但从性别上都可以把他划归为男人或者女人。
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的那一刻就已经因为生理解剖上的差异而决定了他们的性别, 这既是一个生物学的事实又是一个社会现实。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的。
儿童问世后, 他们的父母便开始以与特定性别相适应的方式对待他们, 从姓名、 服饰、 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 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等。
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 他们就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朝着各自的性别角色发展, 并形成能够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符合社会标准的性别角色行为。
可见儿童一出生就被分别纳入到由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 我们仿佛已经隐约地看到了这个男孩或女孩的一幅远景图画, 大到家庭分工、 社会分工,小到言谈举止、 性格特征, 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被限定了。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在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性知识教育渐渐普及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 让孩子了解自己、 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 这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 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尤其是学前儿童阶段的性别角色教育。
幼儿教师、 家长及大众传媒是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主体,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家长对子女的教养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过程中, 孩子逐渐形成着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
因此,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 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助于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性别角色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但在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通过对学前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的分析, 指出当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所在, 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细致、 深入地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问题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 教育是促进更和谐、 更可靠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
只有充分重视提高入的素质才能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这里的“人"是具有性别的真实的现实存在, 是具有丰富个性差异的复杂的人。
因此,重视人的发展就不能忽视性别视角的探讨。
性别教育就是关于男女两性如何学做“男人” 和“女人"的教育。
掌握自己的性别角色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前期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最初阶段, 对人的一生的性别角色发展起到最重要的奠基作用。
探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特点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掌握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实质。( 一)问题缘起1.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是社会发展与儿童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冲突都来自两性之间的沟通不良, 许多问题都来自两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差异。
社会的发展进步更需要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即需要人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正如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指出的, 社会需要人格教育, “若不能培养出有爱心有良知的个人及稳定的家庭, 我们就无法期待美好社会。
"【1】
健康人格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一个人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及性别行为模式上。
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当男性和女性构建了健康的性别角色模式,身心达到健康, 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进步反过来也会使人们的性别角色态度向更为平等的方向发展。学前儿童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定势及性别观念, 是成年人高度明确的性概念和信念的基础, 也是影响成年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学前阶段不正确的性别教育甚至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性问题和心理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问题的根源。
婴幼儿时期种下的倒错的性心理定势和错误的性别观念有可能毁掉一个人此后一生的正常生活。
可以说, 学前阶段所接受的性别教育对人一生的性特征具有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无论好坏都将扩展到一个人的身份、 性角色行为、性反应以及性对象选择等方面。
对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这非但关系到其性别角色社会化, 还会影响其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 恋爱、婚姻、 家庭生活。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 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助于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2. 我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普遍存在。
幼儿园、 家庭及大众传媒是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实施主体。
在家庭中, 父母对子女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形成是通过两方面起作用的。
一是通过父母提出期望, 使子女朝着父母预期的性别角色方向发展,从而使子女把这些期望同化成自己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
二是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
在幼儿园中, 教师对幼儿玩具的分配, 对游戏的指导等都对儿童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师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都带有典型性别角色倾向。
书刊、 电视、 电影、 广播等媒介对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通过给他们读的书、 讲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化。这种传统的刻板观念带来了传统的教养方式, 使得男性和女性按照各自既定的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去成长, 男孩子被要求勇敢、 坚强、 不怕困难, 女孩子则被要求温柔、 善良、 关心别人。
教育者更多地鼓励男孩子在传统的“男性优势领域” , 如数理化等方面发展, 期望女性更多地向“女性优势领域", 如语言、 艺术等方面发展。
男孩子总是被鼓励去从事一些与机械操作或者技术活动有关的游戏, 如建筑游戏; 而女孩子总是被鼓励去从事一些显得温柔的游戏, 如“过家家’ ’ 。在这种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教育模式培养下, 当个体的行为与性别角色不相符时, 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便会形成压力, 而当压力得不到缓解积聚过高时就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性别角色教育的模式化、 无意识性使这种教育不能达到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目的。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相关研究综述就研究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来看, 学者对于性别角色问题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大学生以及中学生阶段, 而对学前教育阶段性别角色问题的研究多不够深入和具体。
并且学者大都从心理学角度来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较少有从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1. 性别角色的内涵研究C o Ilsta n 缅o p le在19 7 3年给性别角色下了一个理论性的定义:
即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 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 并在外貌、 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2】
这一定义更多的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性别角色的定义。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个定义提出质疑, 并对性别角色进行重新定义。
S p en ce在综合多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于19 8 5年提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 态度、 价值观念和行为” 。
【3】
这一概念摆脱了生理因素的作用, 更多的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对性别角色予以定义。P leck 于19 8 4 年提出,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4 】
这一概念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对性别角色进行的定义。
G ilb en 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5】
这一定义更多地强调了社会结构的作用。国内对性别角色定义较全面的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 里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为, 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所要求于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
【6 J在《心理学词典》 中, 性别角色又称性别作用, 由于人的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
男子跟女子在姿势、 神态、 声调、 举止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
在某一社会中, 总要求男子与女子各扮演不同的角色。
女孩子需像女孩子, 男人不能有“女人腔"。
性别角色由先天与后天习得因素构成。
因此,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性别角色的模式。
【7 1时蓉华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 及其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别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 它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身的过程。
【81以上学者对性别角色概念的阐述, 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 由早期的生理角度逐渐转向心理和行为乃至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综合国内外这些研究成果, 本研究认为:
性别角色即为个体在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对两性行为方式和态度的影响而形成的性格、 态度、 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2. 双性化人格的内涵研究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Ju n g )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 理论。
他用“男性的女性...
篇八: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幼儿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 以金沙某幼儿园为例
学生姓名
周一心
院系名称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
教育学
班
级
4 2014 级 级 2 2 班
学
号
2014020333
指导教师
王重
完成时间
8 2018 年 年 4 4 月 月 4 14 日
I
幼儿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金沙某幼儿园为例
姓
名:
周一心
指导教师:
王 重
摘要 婴幼儿期,尤其是五岁以前是性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性教育是满足儿童认知发展需要必要过程、是保障个体未来性心理健康的前提,而由于家长对性教育的保守认知,和开放型社会不正当的对性的传播途径,近年来我国幼儿性侵时间频频发生,所以幼儿性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为了解决幼儿园性教育课程不可操作、研究对象分离、家长认知落后等问题,以金沙某幼儿园为例,对学校部分老师及家长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进行了调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幼儿性教育是同等重要的,而调查中的家长大对于幼儿性教育大都没有经验,甚至会回避,被调查的幼儿园也没有设有关于幼儿性教育的专业课堂。可见幼儿性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家长性教育意识缺失、师资缺乏、科学性幼儿性教育体系和课程缺失、社会关注度不够等。所以搞好幼儿性教育就要先培养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对幼儿性教育重视的意识,并增强这个版块的教育建设和师资力量以及师资水平。
关键词:
性教育 幼儿 性教育意识 家园合作
II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c ountermeasures of young children"s sex education
- -- Taking a kindergarten of Jinsha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fantile period, especially five years old, is the key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of sexual consciousness. The child"s sex educ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o protect the individual"s future psychological health. Child sexual abuse occurs frequently, so the development of sex education is immin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operable course of sex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the separ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parents" cogniti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some schools in Jinsha.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to the child"s sex education, and the home growing up in the survey is mostly inexperienced and even avoide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 in the sex education of children: 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parents" sex education, lack of teachers, lack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curriculum for scientific children and lack of social attention. Therefore, to do a good job of children"s sex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parents, teachers and the young children in the whole society, so a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ers" strength of this block. Key words Sex education; young children; sex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common cooperation of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III 目
录
一、导论............................................................ 1 (一)问题提出 ................................................. 1 (二)
概念界定 ................................................ 1 (三)
研究方法 ................................................ 2 二、 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 2 (一)幼儿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 2 (二)幼儿性教育有利于降低幼儿性侵事发率 ....................... 3 (三)幼儿性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 ....................... 3 三、幼儿性教育现状.................................................. 3 (一)金沙某幼儿园教师对性教育认知态度 ......................... 3 (二)金沙某幼儿园家长认知态度 ................................. 7 (三)金沙某幼儿园性教育课程设置 .............................. 11 四、幼儿性教育中的问题............................................. 11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教育认识的偏差 .......................... 11 (二)幼儿园教育理念模糊,对幼儿性教育不重视 .................. 12 (三)幼儿园性教育课程的缺失 .................................. 12 (四)幼儿性教育缺乏家园合作 .................................. 13 五、幼儿性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3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教育认识偏差的原因 ...................... 13 (二)幼儿园教育理念模糊及对幼儿性教育不重视的原因 ............ 14 (三)幼儿园性教育课程缺失的原因 .............................. 14 (四)幼儿性教育缺乏家园合作的原因分析 ........................ 15 六、开展和实施幼儿性教育活动的建议................................. 15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性教育观念 ................................ 15 (二)提高幼儿教师群体的性教育水平 ............................ 16 (三)增设幼儿园性教育的相关课程 .............................. 17 (四)加强家园性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1:幼儿教师幼儿性教育现状 ..................................... 21 附录 2:家庭幼儿性教育现状 ......................................... 23
IV 图表目录 表 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表 ............................................. 4 图 1 被调查者最常听到幼儿问的性问题 ................................. 4 表 2 被调查者应答孩子所提出性问题的方式.............................. 5 表 3 被调查者常见幼儿进行的性活动 ................................... 5 图 2 被调查者对幼儿园开设性教育的态度................................ 6 图 3 被调查者认为幼儿性教育谁应该担任主要责任........................ 6 表 4 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幼儿园性教育存在的困难 ......................... 6 图 4 被调查者认为幼儿性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 ........................... 7 表 5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表 ............................................. 8 图 5 被调查者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经历情况 ............................. 8 图 6 被调查者认为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适年龄情况 ..................... 9 表 6 被调查者对孩子提出的有关两性方面的问题回答方式 ................. 9 图 7 被调查者对幼儿园开设性教育课堂的态度 .......................... 10 图 8 被调查者认为幼儿性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 .......................... 10
1
一、导论 (一)问题提出 儿童性教育源于美国、瑞典等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在儿童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美国将性教育称为“家庭生活教育”。荷兰这个国家,在儿童四岁时就为他们准备了性教育课程,因为四岁的孩童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而在美国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的禁欲教育;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初的“无指导的性教育”;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性纯洁教育。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性教育的国家,早在 1942 年就在义务制学校开展了性教育,1970 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而在思想相对保守的亚洲地区,日本在 1947 年就开始逐步引进基督教教会的性教育观,将之命名为“纯洁教育”,并在 1979 年出版了《性教育纲领》,于现在已经出版了五套正式的性教育教材,而中国由于起步晚以及传统文化惯性力量的影响,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在检索到的文献当中幼儿性教育方面还存在课程不可操作、研究对象偏离、幼儿性教育内容选取片面化、家长性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
基于此,又随着近期我国幼儿性侵事件频频发生,幼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幼儿性教育的话题再次扼紧教育的喉咙,我国对于幼儿性教育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实际行动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强,国家出台的幼儿保护法也不够给作奸犯科者给予沉痛打击,而于此家长对孩子性启发意识不强,更多的是避免此类话题,一旦东窗事发才知道亡羊补牢,对幼儿的伤害是贯穿一辈子的。于此,如何提高公众社会对幼儿性教育的重视?如何开展幼儿性教育?家长和学校如何共同致力推荐幼儿性教育?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二)概念界定 1.幼儿 幼儿顾名思义即是指一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一般是一到六周岁期间的孩童。其生理方面已经开始出现发展萌芽,而其心理方面和体格方面也开始发展。而幼儿时期儿童的神经和心理发展迅速,包含其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发展等等,且幼儿时期的好奇心呈上升趋势,易于模仿,需要由外界正确引导逐步形成自我的情感和认知。
幼儿时期又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幼儿发展阶段其头颅、体重等发展波动和状态皆不尽相同。一岁左右能学会行走;二到三岁开始有了辨别意识,这时也是最易于接受成人教育之时,他们会辨别成人的号令和是非对错;而在四岁阶段其感觉、想象和思维较之前更加高级、立体,会对外界事物进行初步的概括。
2.性教育 性教育分广义和狭义性教育。狭义的性教育就是基本的两性知识,关于性心
2
理与生理,性健康及优生意识等表层的教育;而广义的性教育则是指性别意识、性别社会化与性别平等有关性的科学、哲学观知识。
而本文指的性教育则是幼儿性教育,结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幼儿性教育应当是注重培养幼儿的两性角色培养与认知,比如“出生教育”、“性别教育”、“隐私部位认识”、“自我性保护意识”。幼儿性教育更是为了以后进行高级性教育奠定基础。当然还有家长的科学的性教育意识,和对待幼儿性教育的科学态度,对待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采取不回避的态度等等。
(三)研究方法 在以金沙某幼儿园未调查对象的过程中,拟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检索我国有关幼儿性教育的文献,包含我国幼儿性教育研究现状、家庭幼儿性教育研究、幼儿性教育研究对策等等,为本研究寻求理论支持。
2.问卷法 结合已有的问卷,将制定两份问卷,一份为家庭幼儿性教育调查,其发放对象为家长,一份为幼儿园性教育现状调查,发放对象为校园老师。将制定好的问卷发放给研究的金沙幼儿园,最后将问卷的内容进行汇总与统计,再根据问卷结果进行问卷分析,为研究提供一定的现实意义。
3.访谈法 为了更细致化调查内容,在问卷发放对象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家长和老师针对幼儿性教育的话题进行访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
二、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近期我国幼儿性侵事件频频发生,幼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幼儿性教育的话题再次扼紧教育的喉咙,我国对于幼儿性教育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实际行动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强,国家出台的幼儿保护法也不够给作奸犯科者给予沉痛打击。而在近些年间,幼儿性侵案件呈上升趋势,深剖其间种种,可以见得的是有多数案例都是老师或是熟人作案,在幼儿受到伤害或骚扰之时,幼儿大多是没有危险意识,他们有些在作案者的诱惑引导下还会主动接受被性侵,如果长时间未能被发现幼儿遭受的经历,会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双重伤害。而在事件的背后,大多数家长有的受制于外界压力,有的或是迫于羞耻心等等原因而保持缄默,而另有一部分则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的微薄之力无法使作案者得到应有的结果而只能使之不了了之,从而使幼儿性教育话题还是未能引起社会系统性关注,不能从笼统到具体的实施幼儿性教育。幼儿性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必然教育环节,以便防患于未然,使幼儿遇到潜在危险之时可以辨明是非。
3
(二)幼儿性教育有利于降低幼儿性侵事发率 费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指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动机都来自性欲和虚荣心。而如今回望那些骇人听闻的幼儿性侵事件,每一个作奸犯科者产生原罪的动机有一定原因就是缺乏适时科学的性教育,而《性学三论》之《性变态》中论证出了“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不协调、膨胀造成精神性疾病,而一些性心理疾病也是未经正常意识心理加工改造的最原始性动力暴露。我们常常听到在父母对自己的女儿说要如何保护自己,可是却很少有人对自己的儿子说声尊重女性不要行违法之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幼儿性教育的缺失。
幼儿性侵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作案者对性扭曲的认知,从而产生对性罪恶感、厌恶感等等,...
篇九: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育 观 察JIAOYU GUANCHA2020 年 7 月第 9 卷 第 28 期 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康素洁,张馨心(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衡阳,421008)[摘 要]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情况没能得到有效改善,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思维方式、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阻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故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将成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知之甚少。
幼儿园教师认识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实施策略,对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幼儿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双性化人格[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20)28-0004-04一、问题的提出性别角色是社会群体以男女性别为标准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是社会学中根据性别来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
男女性别角色互为参照,相对存在。
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大量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先天的生理差异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是微小的。
一个人性别角色的形成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发展及个人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习论指出,社会环境对塑造及强化学习者的性别角色有很大影响。
例如,学习者会观察、模仿身边的角色模范而形成对性别的理解。
可以说,性别角色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所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行为及思维模式。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获得性别认同的过程,也是儿童获得社会文化所认同的该性别的成员应具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很多相关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
幼儿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1] 幼儿园教师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示范榜样,是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及教育策略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 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
[1]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据都支持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情况没能得到有效改善,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思维方式、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阻碍了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故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将成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二、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研究者在湖南省的长沙、衡阳、邵阳、郴州、永州5 个地市选取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幼儿园共 10所,以幼儿园中 313 位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选取了 30 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面谈或电话访谈)。
调查对象中,67.8%的教师年龄在 20—45 岁,55.7%的教师教龄在 3—20 年,60.4%的人拥有大专文凭。(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概念认识不全面,理解不透彻从 30 位访谈教师的调查结果情况来看,60%的幼儿园教师接触过“性别角色教育”这一概念,但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性别教育”,大多数教师说不清楚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含义。
当问及“性别角色教育”的概念时,有 20 位教师提到“应该是让幼儿能· 4 ·[收稿日期]2020-05-1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6 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供给侧研究”(XJK016AZXX014)。[作者简介]康素洁,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高级讲师;张馨心,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区分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教育”,有 5 位教师认为性别角色教育就是“性教育”。
这说明,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概念认识不全面,理解不透彻。2.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如何看待女孩男孩化,男孩女孩化现象”这个问题时,50.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A(应该及时纠正,男孩女孩应该在性别角色上有明显的差异,不能混淆),2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B(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发展),16.2%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C(幼儿期所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特征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大,没必要纠正),有 5%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D(其他)。8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幼儿阶段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却只有 25%的教师在回答“您所在幼儿园重视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吗”这个问题时选择了答案 A(重视),47%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B(一般),2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C(不重视)。
只有 13.6%的教师把性别角色教育落实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3.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实施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个问题时,85%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A(帮助幼儿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答案B(让幼儿了解自己的性别)和答案 C(让幼儿知道同伴的性别),22.7%的教师同时选择了答案 A、答案 B、答案 C 和答案 D(爱、自尊、人格教育),98%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男女孩有必要分开如厕。在回答“您认为幼儿园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73.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A(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答案 B(幼儿游戏),只有26.2%的教师同时选择了答案 A、答案 B 和答案 C(日常生活)。
58.9%的教师在回答“您认为帮助幼儿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选择了答案 B(让幼儿通过辨认头发的教育方式)和答案 C(让幼儿通过衣着打扮辨认的教育方式),只有 41.1%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A(向幼儿介绍男女外生殖器差异的教育方式)。
从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认为,向幼儿介绍男女外生殖器的差异是件较尴尬的事,而且不知道该怎样讲才能让幼儿明白。在回答“幼儿园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是否应与家长进行沟通”这个问题时,83.1%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A(应该与家长沟通),14.7%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B(当幼儿的性别特征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与家长沟通),2.2%的教师选择了答案 C(没必要沟通)。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实施内容,主要途径、方法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而且实施热情不高。形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性别角色教育,尤其是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与幼儿园教育有关的教育指导纲要性文件,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几乎没有涉及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幼儿园教师缺乏此方面可参考的规范性的指导纲要,也缺乏相应的性别角色教育专业学习、培训机会和探讨活动。
幼儿园管理人员及幼儿园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价值。4.幼儿园教师对“双性化人格” 理论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知之甚少调查结果显示,83.5%的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这一概念,只有 5%的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实施过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大多数幼儿园把消除男性幼儿教师缺失对幼儿人格发展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的途径固化在增加幼儿园男性教师这一点上,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幼儿园教研气氛不浓厚,甚少关注最新的幼教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三、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必要性社会普遍认为,男性应具有果敢、坚强、竞争、进步、成就、事业等特征,而女性应具有温柔、仁慈、细心、服从、同情心、安静等特征。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严重限制了男女性别角色的标准,限制了男女两性的思想和行为。
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很好地融合的。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因为双性化者自尊感较高,更快乐、自信与独立,更富创造性,更能从容应对压力,更能适应周围环境。
双性化人格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模式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而社会经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传统意义上由于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社会分工日渐模糊,社会职业已经高度融合,逐渐没有严格的性别划分,性别角色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男女开始从事过去只有某一性别才能从事的职业,与此同时,也就要求男女两性都必须具有一些双性化特征。
因此,进行双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性别角色教育的趋势,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是十· 5 ·
分必要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性别偏向弊端,以男女两性优秀人格的整合与升华为目的,力图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更完美的人格,以及树立起更加健全的性别形象。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同时具备男女两性的优秀特质,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
[2]从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来看,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定型化的关键时期,幼儿在此时期形成的有关性别角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兴趣、爱好、职业等的选择,影响其自我意识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
幼儿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幼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男幼儿教师非常缺乏,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阻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前教育领域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故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将成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四、幼儿园教师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一)幼儿园教师要增强自身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意识,具备双性化人格教育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性别角色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了解双性化人格理论,看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模式的优点,充分认识到在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背景下,进行双性化教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从而增强自身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意识。
幼儿园教师还应掌握相应的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在幼儿园实施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至关重要。(二)幼儿园教师要努力塑造自我双性化人格,重视自身的性别榜样示范作用在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性别观念。
作为在幼儿园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女教师来说,以身作则,带头倡导双性化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很多女教师喜欢乖巧、听话、守纪律的幼儿,不太喜欢调皮淘气、好动、坐不住的幼儿,容易对幼儿尤其是男幼儿的活动加以约束和限制,这种教育行为往往会导致幼儿男性化特征受到压制,从而影响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女教师应善于挑战自己的性别限制观念,以自己的言行努力消除性别刻板效应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努力学习异性的优良品质,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努力塑造自我双性化人格,形成刚柔相济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 [3] ,重视自身的性别榜样示范作用。(三)幼儿园教师要在尊重、认可幼儿自然性别的基础上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在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前提是尊重、认可幼儿的自然生理性别。
我们无法否认男女两性间生理、心理存在差异。
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要注意“因性施教”。
特别应该指出,双性化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指外表。
双性化绝不是让男孩女性化,成为“娘娘腔”;也不是让女孩男性化, 变成“假小子”;更不能把男孩当成女孩教养,或把女孩当成男孩对待。
[4]幼儿园教师必须先让幼儿认识自己的自然生理性别,使幼儿产生对自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认同,然后才能引导幼儿在心理层面上吸收异性的优点。
教师应该让幼儿明白,男女两性是不可互相替代和转化的。
每个人都应尊重、认可个体的自然生理性别。(四)幼儿园教师应慎选教育媒体,避免教育媒体成为传递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工具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物质载体和工具。
目前,幼儿园教育媒体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反映了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期望:男主角往往是具有远大抱负,勇敢、果断、坚毅的英雄人物,如军事家、科学家、政治家或救世主等;女主角往往是充满博爱之心,温柔、善良、宽容、细致而又美丽动人的人物,如教师、医生、护士等,包括童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亦是如此。
教育媒体中所赞扬的人物形象就是社会所推崇的,这些人物形象为幼儿提供了模仿的榜样,实际上是为幼儿提供了一套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起...
推荐访问:幼儿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性别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