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勘查小组方案4篇林地勘查小组方案 林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forForestlandChangeSurvey 国家林业局 72017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地勘查小组方案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林地勘查小组方案
变更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orestland Change Survey国家林业局
7 2017 年
I 目
次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技术标准与要求 ..................................................................... 3 6 林地变化情况记载 ................................................................... 4 7 林地变更遥感判读 ................................................................... 5 8 林地变更情况调查 ................................................................... 6 9 林地数据库变更 ..................................................................... 8 10 主要成果 .......................................................................... 9 11 质量管理 ......................................................................... 10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地类及变化原因划分 ............................................. 12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数据库结构 ..................................................... 15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现地核实调查记录表 ............................................. 19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统计表 ......................................................... 20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告编写细纲 ................................... 31 附录 F
遥感监测重点监测区名录
1 林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地变更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技术标准、变更方法、成果要求及质量检查等方面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812-2009 林地分类 LY/T 1821-2009
林业地图图式 LY/T 1954-2011
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 LY/T 1955-2011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 LY/T 1956-2011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LY/T 2009-2012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制图规范 LY/T2174-2013
林业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 GB/T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资地函[2012]2 号)
林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林资发[2016]57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林地变更调查 Forestland change survey 对自然年度内的各类森林经营活动(如造林、采伐、更新等)、
2 非森林经营活动(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垦等)、自然灾害损害(如火灾、泥石流等)等引起林地利用状况、地类、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的活动。
3.2 林地数据库 Forestland database 林地一张图
One- -m m ap
of Forest land
以林地落界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林地界线为核心内容的多源数据集合,即林地“一张图”。
3.3 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图
The base map for Forestland change survey 在林地“一张图”的基础上,叠加林地档案信息,形成既反映上期林地状况、又记录森林经营管理和非森林经营管理等引起林地变化的活动,是用于开展林地变更调查的工作底图。
4 总则 4.1 目的 通过开展林地保护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林地利用现状及其消长变化情况,保持林地调查数据和林地数据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林地保护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撑。
4.2 调查基本单位 林地变更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调查基本单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以国有林业经营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经济开发区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否作为独立的调查单位,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
4.3 任务 4.3.1 林地变化情况记载
3 以林地数据库为基础,将造林、采伐、更新等森林经营活动、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垦等非森林经营活动及自然灾害损害的范围及时划定边界,并记录有关信息,形成林地档案信息。
2 4.3.2 遥感监测
采集当年或最新遥感影像数据,经加工处理制作正射遥感影像图,通过对照前期林地数据库或前期遥感影像,判读区划林地变化图斑,重点判读林地范围内新增的建设用地、耕地等图斑,形成以县级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的遥感判读成果。
3 4.3.3 林地变更调查
调查年度内经审批和未经审批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垦、以及人工造林、森林采伐、人工更新等森林经营引起的地类和森林、林地权属等变化情况。重点查清本年度林地范围内出现的建设用地、耕地及新增林地情况。
4.3.4 数据库变更
县级单位以叠加了林地档案信息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图为基础,辅以遥感判读结果和必要的现地核实,经检查合格后,形成年度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
5 4.3.5 调查成果汇交
以县级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形成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编制县级林地变更调查说明和统计表;汇交县级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形成省级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编制省级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和统计表;汇交省级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形成全国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编制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报告。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统一时点要求,上报年度林地变更调查成果。
4.4 调查内容
4 林地变更调查内容包括:
1) 行政区划界线、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等界线的变化情况。
2)林地转为非林地(如建设用地、耕地、设施农用地等)、非林地(如耕地、废弃矿山等)转为林地的变化情况。
3) 林地地类、权属、森林类别、林种、工程类别、事权等级、林地保护等级、起源等变化情况。
4)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公益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储备林基地等林业工程批准的界线变化情况。
5) 自然灾害引起的林地利用状况变化情况。
6) 其他土地上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7) 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其他内容。
5
技术标准与要求 5.1 地类划分 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划分为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林地划分执行《林地分类》,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13个三级地类。非林地划分为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等二级地类。详见附录A。
林地变更调查时,林地地类记载到三级地类;非林地地类记载到二级地类。采用标记的方法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相衔接。
林地变更遥感判读图斑地类,原则上划分为有林地(代码110)、灌木林地(代码130)、无立木林地(代码160)、其他林地(代码170)及非林地(代码200)等5类。
5.2 林地地类变化原因 林地地类变化原因划分为造林更新、封山育林、森林采伐、规划调整、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9个一级变化原因,17个二级变化原因。地类变化原因要求调查填写到二级变化原因。详见附录A。
5 5.3 林地管理属性变化区划要求 林地管理属性变化区划要求,遵照以下原则:
1)不得随意改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以及重点生态工程、公益林、林地保护等级等的范围和界线。上述范围和界线变化,应依据经批准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调整或修编,公益林区划界定调整、自然保护区等范围调整的批文和批准结果进行变更。
2)各地开展二类调查等工作,原则上不得改变经批准实施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空间规划和林地“一张图”确定的林地界线,对于近期二类调查没有依据林地“一张图”进行的,在林地“一张图”确定的林地界线范围内,可以采用近期二类调查成果对林地小班进行变更或替换,并提取林地地类变化图斑。
3)变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新增的林地,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新增的林地,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或空间规划等已规划为林地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为建设用地等非林地。
5.4 遥感数据要求 遥感数据的质量、时相以及处理精度要求执行《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
5.5 变更时点 统一变更时点原则为每年12月31日。
5.6 调查比例尺 变更调查工作图的比例尺原则上与全国林地落界工作的比例尺一致,有条件地区可根据需要采用更大比例尺。
5.7 数学基础要求 采用的坐标系统要求如下:
6 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鼓励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其中,
1∶2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1.5˚分带(可任意选择中央子午线)。
1∶5000、1∶10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分带。
1∶50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6˚分带。
5.8 计量单位 面积计量单位采用公顷,精确到0.01公顷。
胸径计量单位采用厘米,精确到0.1 厘米。
林带长度、宽度计量单位采用米,精确到0.1米。
森林蓄积量计量单位采用立方米,精确到1立方米。
每公顷蓄积量计量单位采用立方米/公顷,精确到1立方米/公顷。
6
林地变化情况记载 6.1 资料收集 在上年度林地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叠加各类森林经营活动、非森林经营活动和自然灾害损害等档案记录的图斑,形成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图。有关档案信息的数据库结构,各地根据森林资源档案管理需要自行制定。
林地变更调查应收集的档案资料包括:
1)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以及商业开发等工程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报告以及相关审核审批资料和设计图,以及可能引起林地范围变化的其他规划实施的相关资料。
7 2)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图)、林地权属发生变化的证明材料、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资料等可能引起林地图斑管理属性变化的相关资料。
3)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飞播造林等造林设计(图)、验收及检查等资料,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林地范围和林地利用状况(地类)变化的林业工程建设的设计(图)和验收资料。
4)引起林地地类变化的森林主伐、低产(效)林改造和更新性采伐等森林采伐设计(图)和验收资料。
5)引起林地利用状况(地类)变化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卷宗和相关勘查资料。
6)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病虫害等灾害调查资料。
7)其他能证明林地范围变化及林地利用状况和管理属性变化的材料。
6.2 资料处理 1 6.2.1 纸质档案处理
对于纸质档案资料,需要进行电子化处理。
可根据档案资料的管理方式及技术条件,采用不同方法,将林业经营管理纸质档案记录的图斑矢量化,形成图斑电子数据,并转录有关信息,形成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图。
2 6.2.2 电子档案处理
对于电子档案资料,根据电子档案资料的地图投影和坐标系、比例尺和精度等情况,采用投影转换和坐标转换的方法统一到林地变更调查要求的投影坐标系下,形成统一标准的电子档案资料数据库。
7
遥感监测 7.1 遥感影像收集处理
8 本期遥感影像原则上采用当年接收的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不低于5米。遥感影像数据宜采用当地森林植被生长季节接收的数据,北方地区一般为6-10月份的,南方地区一般为5-12月份。各种卫星遥感数据可以互相补充。遥感影像没有覆盖的时间段,下一年度林地变更调查进行遥感监测。
对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波段融合、影像增强和裁切分幅等处理。遥感影像处理执行《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的标准和要求。各地采用航空遥感影像的,数据处理要求应符合国家统一标准。
7.2 判读标志建立 遥感判读标志建立方法有两种:
1)野外建标:以影像景幅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能覆盖调查区域内各地类、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线路进行实地踏察,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进行对照,记录各地类影像的色调、纹理、大小、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因素,拍摄地面实况照片,形成遥感特征与现地关联的感性认识,建立判读类型与现地的对应关系,即目视判读标志。
2)室内建标:将遥感影像与林地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选择前后期遥感影像特征没有变化的区域,与林地数据库记录的不同地类图斑进行对照分析,形成各地类与遥感影像特征对应关系;分析前后期遥感影像特征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判别现地发生变化的情形,形成地类变化的目视判读标志。
已经建立完整判读标志的,可以直接采用。
7.3 遥感判读区划 将本期遥感影像叠加到前期林地现状数据库或前期遥感影像上,对比分析,判读区划林地发生变化的图斑。
1)采取双轨制判读区划出林地地类发生变化的图斑。1人判读区划后,由另1人结合第1人的判读结果再次判读。两人判读结果不一致
9 的,再对照遥感影像变化特征共同商定,最终形成遥感判读的林地变化图斑矢量图层。
2)以县级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对判读区划的林地变化图斑,按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顺序依次编码,并记录图斑所处的位置(县(林业局)、乡(场)、村(林班))、判读地类、变化原因等属性因子,...
篇二:林地勘查小组方案
督查技术方案一、督查 目的与任务
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和执法机制,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及时整改,及时恢复,有效遏制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督促各地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各项制度,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督查范围、数量与内容
(一)督查范围
1.上年度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
2.全国县级单位行政区域或经营范围内,两期卫片拍摄间隔期内发生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湿)开垦、土地整理等改变林地用途和采伐林木情况。
(二)督查数量
1.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所有疑似图斑的现地自查和违法案件查处整改。
2.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抽查县级单位数量不少于全省县级单位数量的 5%,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抽查县级单位数量不少于全市县级单位数量的 20%,应优先在县级自查结果与遥感影像判读结果以及掌握了解情况差异明显不符的县级单位中抽取。
3.专员办抽取各省县级单位数量不少于全省县级单位数量的 5%
(重点国有林区不少于 50%),对变化面积较大图斑进行现地核实验证,特别关注重点生态区域的图斑变化情况。根据遥感数据更新情况,对重点生态区域林地变化情况即时验证核实,对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即时督查督办。
4.在自查结果与遥感影像判读结果差异明显的县级单位中,直属院抽取部分单位现地核实验证(原则上与专员办检查单位不重复)。
(三)督查内容
根据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档案资料,结合遥感判读资料,检查各县林地和林木管理情况。
1.林地管理情况。主要包括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以及临时占用林地管理情况,非法占用林地,毁林(湿)开垦等情况。
(1)使用林地或改变林地用途情况:包括建设项目拟使用林地面积和已改变林地用途面积。经审核(批)同意的面积和违法违规使用林地面积。调查未经审核(批)同意使用林地、少审(批)多占等违法使用林地的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等情况。对违法违规使用林地查处情况。对未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行为是否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依法处罚,是否存在以罚代刑的问题等。
(2)办理使用林地审核(批)手续情况:包括建设工程的动工时间、工程类型,使用林地和改变林地用途的审核、审批机关,审核同意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面积。
(3)毁林(湿)开垦情况:查清受检单位是否存在毁林(湿)开
垦情况,对存在的毁林(湿)开垦行为,是否依法做出处理,处理决定是否落实。
(4)土地整理情况:查清受检单位是否存在土地整理情况。
2.林木采伐管理情况。主要包括采伐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森林经营活动开展情况,乱砍滥伐情况。
(1)采伐证发放情况 是否按照《森林法》等规定办理采伐证。采伐证是否实行一小班(或一宗地)一证制,填写是否齐全、规范、准确。
(2)凭证采伐制度执行情况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法核发采伐证并实施凭证采伐制度,是否存在无证成片采伐的情况。查清凭证采伐林木面积、蓄积,违法违规采伐林木面积、蓄积。对违法违规采伐林木的查处情况。
3.涉林案件管理情况。对检查范围内典型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进行排查,全面梳理案件查处情况。
4.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其他情况。
三、资料准备
(一)基础资料
1.主要树种(组)地径材积表以及一元、二元立木材积表。
2.1∶10000 或 1∶50000 地形图。
3.其它中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二)档案资料
1.制度建立情况。包括人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出台的地方性林地林木管理法规、制度情况,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
2.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张图,最新年度林地变更现状图,公益林区划界定资料。
3.最近一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
4.使用林地审核(批)等档案材料和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情况。包括使用林地申请和审查、审核(批)情况,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情况。
5.近两年伐区调查设计、伐区检查验收等资料(采伐作业设计、检查验收、采伐证)。
6.违法违规改变林地用途、违法违规采伐林木查处材料等。
7.检查年度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地质灾害等导致林地地表森林植被变化的有关资料。
(三)调查仪器
罗盘仪、GPS 定位仪、围尺、测绳(皮尺)、求积仪(或网点板)、数码照相机、数据采集器、差分 GPS、激光测距仪、笔记本电脑等。
四、有关概念与技术标准
(一)有关概念
1.使用林地审核:指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对各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办理审核同意手续。
2.使用林地审批:指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对临时
占用林地及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的林地,办理批准手续。
3.依法使用林地:用地单位按规定办理了使用林地审核(批)手续,并按照审核(批)文件中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用途等规定使用林地。
4.违法违规使用林地:用地单位未按规定办理使用林地审核(批)手续,或者未按审核(批)文件中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用途等规定使用林地。
5.审核未动工:用地单位按规定办理了使用林地审核(批)手续,至检查时,建设项目还没有动工建设或已使用土地未涉及林地。
6.发证采伐量:指采伐证核发机关已核发的采伐证上所规定的采伐蓄积量。
7.伐区采伐量:指伐区(小班、地块)的实际采伐林木蓄积量。
8.凭证采伐量:指伐区采伐地点(四至)、采伐方式、采伐树种与采伐证的规定相符,伐区采伐量与发证采伐量相差≤5%的,伐区采伐量即为凭证采伐量。
9.违法违规采伐:包括超证采伐和无证采伐。
(1)超证采伐量:指伐区采伐地点(四至)、采伐方式、采伐树种与采伐证的规定相符,伐区采伐量与发证采伐量相差>5%的,伐区采伐量中相应于采伐证规定的采伐量为凭证采伐量,剩余部分为超证采伐量。
(2)无证采伐:没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就采伐林木。
(二)技术标准
1.林地:包括郁闭度 0.2 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2.项目类型 (1)工程建设:指永久使用林地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包括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的工程,房地产开发、旅游设施、能源输送、工厂建设、公用设施、国防建设等工程,以及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的非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2)乡村建设:指乡(镇)、村和村民小组建设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等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
(3)临时占用林地:指占用林地期限不超过两年,不在占用的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用地单位在占用林地期满后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项目。
(4)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指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5)毁林(湿)开垦:违反《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进行开垦的行为。
(6)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渠、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包括低丘缓坡改造、低质低效林改造、土地储备及其他土地整理。
3.违法违规使用林地类型 (1)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用地单位未办理使用林地审核(批)手续就使用林地的。
(2)越权审核(批):林业主管部门超过规定权限审核(批)使用林地的。
(3)异地使用:实际使用林地的地点与审核(批)规定的地点不相符的。
(4)超审核(批)使用:实际使用林地面积大于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同意面积的。
(5)超期限占用:临时占用(包括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的临时占用林地)超过审批规定期限的。
五、外业检查
外业检查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各项工作都应有详细、准确的书面记录。
(一)资料收集
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立项、性质、类型、范围、业主、投资、开工时间、违法违规改变林地用途责任单位(人)、工程进度等情况。
2.伐区概况。采伐林木时间、违法违规采伐林木责任单位(人)。
(二)现 地调查
1.改变林地用途项目,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1)实际面积。现地核实地点和范围,使用 GPS 定位仪、罗盘仪、测绳(皮尺)、数据采集器、差分 GPS、激光测距仪等仪器测量面积,
重点查清未经审核(批)、超审核(批)等违法违规改变林地用途面积。
(2)林地地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已有资料和成果材料,参考相邻林地现状,现地检查树种、起源、郁闭度,了解原有林地经营目的,确认地类。
(3)拍摄照片。对违法违规改变林地用途的项目,现场选择典型小班拍摄数码照片,要保证照片的清晰度和代表性。
2.伐区检查,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1)绘制伐区形状图和样地布设示意图 ——有证伐区按采伐证和伐区调查设计文件中的伐区设计图,绘制实测样地布设示意图; ——当伐区实际采伐范围与采伐证规定不一致时,应现地确定不一致的范围并绘制伐区形状图,进而按现地情况绘制实测样地的布设示意图; ——无证伐区现地确定采伐地点、采伐范围,绘制伐区形状图,进而绘制实测样地的布设示意图。
(2)伐区形状图和样地布设示意图绘制要求 ——使用比例尺≥1:25000 的地形图; ——标注纵横坐标; ——伐区位置准确,界线清楚; ——检查样地(圆)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编号标注到地形图;
——记载各检查样地(圆)的纵横坐标。
(3)测量采伐面积 ——一般采用罗盘仪、GPS 定位仪或数据采集器测定采伐面积。在伐区周界地物标明显且伐区面积≥1 公顷时,可使用 1:10000 地形图勾绘求算面积; ——对有证采伐伐区,如实测所得面积与采伐证规定的采伐面积相差不超过 5%,则认可伐区面积。否则计算出超采面积:S 超=S 测-S 设。
(4)按示意图现地布设实测样地 ——布设实测样地(圆),要求有代表性并均匀分布,实地采集记载各样地(圆)中心点 GPS 坐标,以中心点为圆心现地设置半径 12 米的实测样地(样圆)。
实测样地数量:采伐面积在 1 公顷以下的,全部实测;伐区面积在 1 公顷以上的,布设 15 块样地(样圆),现地检查时在样地(样圆)中心用蜡笔或油漆做标记。
——凡样地(圆)中心点落在无林地,而样地(圆)边界落入有林地、疏林或林带的,以最短直线距离将样地(圆)全部移入有林地、疏林或林带; ——若实测样地所在的小班为带状小班(林带),按两倍的实测样地面积确定该林带检查面积。计算林带检查面积时,对 2 行及 2 行以上的林带按行数乘以行距计算林带的宽度,冠幅超过 10 米的单行林带以其树冠的平均投影宽度作为该林带宽度。
(5)量测各实测样地(圆)内的伐根地径 实地量测样地(圆)内所有伐根地径。
——根据《根径立木材积表编制技术规程》(LY/T 2103-2013)的规定,确定伐根量测高度。分别树种(组)实测伐根地径。凡检尺的伐根用检尺蜡笔或油漆等做标记; ——伐根丢失的,以丢失伐根周围5个伐根的平均地径作为其地径,树种(组)按该伐区优势树种(组)计算;择伐的,以丢失伐根周围5株树木中最大一株的胸径、树种(组)作为其对应的胸径、树种(组)。若伐区内丢失伐根所占比例在 20—50%之间,则估计伐根丢失总数,以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地径进行推算;若丢失伐根所占比例大于 50%,以伐区调查设计、采伐证上的单位面积蓄积作为该伐区的单位面积采伐量(若为无证采伐,根据资源档案,以起源、树种、年龄、郁闭度等相同或立地条件相近的相似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作为该伐区的单位面积采伐量)。
(6)拍摄照片。对违法违规采伐林木的伐区,现场拍摄数码照片,要保证照片的清晰度和代表性。
六、内业工作
( ( 一) ) 求算材积
1.单株材积 ——当地有地径材积表的,经适应性检验合格后可直接查表得出材积;如地径材积表缺失某径阶时,应采用内插法推算该径阶的单株
材积; ——当地无地径材积表的,要在受检单位内,分别树种(组)选测 50 株以上不同径阶立木的地径和胸径(使用二元材积表的尚需测量树高),通过建立地径回归关系求算出伐根所对应的胸径后,再查材积表计算材积; ——伐区伐根数≤5的树种(组),可并入优势树种(组)参与计算。
2.伐区采伐量 yfSSiV×V y
式中:
V i ——单个伐区采伐量; S f ——伐区面积; S y ——样地面积; V y ——样地采伐量。
(二)计量单位与要求
1.单株材积、径阶材积和样地材积,单位:立方米,保留 4 位小数。
2.伐区采伐量,单位:立方米,保留 1 位小数;。
3.伐根直径按径阶整化,单位:厘米,保留整数。
4.面积,以公顷为单位,保留 4 位小数。
七、检查结果认定
当上级检查与下级检查结果不一致时,以上级检查结果为准,将下级检查结果在备注栏予以说明。
在县、市、省、直属院、专员办检查的基础上分级统计,并生成全国统一检查结果数据库、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数据库。
八、督查成果
检查成果包括:检查报告、数据库文件、通报文件及其他成果资料等。
(一)检查报告
分县级检查报告,省级检查报告,全国检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受检单位林地和林木管理基本情况,主要检查结果,违法违规使用林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及非法采伐林木情况说明,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评价,上一次检查发现问题的移交、查处和整改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二)检查数据库文件
按照“森林督查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格式,按县、市、省、直属院、专员办分级建立数据库,分级汇总和统计。
(三)时间要求
1.县级检查报告、数据库和市级检查数据库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一县一报”的原则于 9 月 10 日前报相关直属院。(县级自查工作应于 7 月下旬前完成、市级抽查于 8 月中旬前完成)
2.省级检查报告和数据库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 9 月底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报...
篇三:林地勘查小组方案
2 全国林地管理情况检查技术方案一、 检查目的与任务 检查各地林地管理情况, 重点查清各类工程项目占用征收林地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违法占用征收林地、 毁林开垦的查处情况;客观分析林地管理现状, 总结经验, 分析问题, 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 加强林地用途管制, 加大林地执法力度, 加快恢复森林植被, 维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 提升林地管理水平, 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夯实林业“双增” 目标的基础。 二、 检查范围、 数量与内容 (一)
检查范围 1.被检查县级单位行政区域或经营范围内, 上年度 1月 1日(如前期卫片拍摄时间早于上年度 1月 1日, 以前期卫片拍摄时间起)
至检查时发生的占用征收林地的性质或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等情况。
2.上年度 1月 1日至检查时到期的临时占地回收情况。
(二)
检查数量 1. 在已掌握项目与遥感判读面积有差异的项目中, 按 30 %比例抽取不少于 2个、 最多 4个差异最大的项目进行现地复核。
在到期临时占地里抽取 2个面积最大的项目(优先抽取经营性项目)进行回收情况检查。
2. 在不属于已掌握项目的判读图斑中, 兼顾林地用途变化类型, 侧重经营性建设用地, 抽取 8 个面积较大、 变化明显的图斑进行现地检查。
未被抽取的图斑和未判读出的占用征收林地项目, 由检查组转交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调查核实,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督促并将调查处理结果于 10月 底前上报国家林业局。
(三)
检查内容 1. 查阅县级单位提供的六个方面资料,结合遥感判读资料,检查占用征收林地建设项目的以下情况。
(1)
占用征收林地或改变林地用途情况:
包括建设项目拟占用征收林地面积和已改变林地用途面积。
经审核(批)
同意的面积和违法违规占用征收林地面积。
调查未经审核(批)
同意占用征收林地, 及少审(批)
多占、 违法占用征收林地的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等情况。
(2)
办理占用征收林地审核(批)
手续情况:
包括建设工程的立项批准机关、 批准文号、 批准时间, 工程动工时间、 工程类型、 工程类别, 占用征收林地和改变林地用途的审核、 审批机关,审核同意批准文号、 批准时间和批准面积。
(3)
森林植被恢复费缴纳情况:
包括规定缴费额、 协议缴费额、 实际缴费额, 有关费用低于规定的原因。
(4 )
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和采伐林木情况:
包括实际采伐林木面积、 蓄积, 是否存在不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就采伐林木的问题。
2.到期临时占用林地回收情况。
3. 毁林开垦情况。
查清被检查县是否存在毁林开垦情况, 对存在的毁林开垦行为, 林业主管部门是否依法做出处理, 处理决定是否落实。
4 . 指定检查的工程项目, 自动工占用征收林地或改变林地用途之日起至本年度检查时发生的占用征收林地或改变林地用途情况, 并单独形成检查材料。
三、 资料准备 地方林业部门应及时、 全面提供以下检查所需有关资料。
( 一)汇报材料 内容主要包括:
1. 基本情况。
包括全县森林资源概况, 林地保护管理责任落实情况等。
2. 林地管理情况, 包括:
(1)
林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包括登记核发林权证确认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面积、 发放林权证数量、 涉及农户数和森林经营单位数量; 同一地块是否出现林权证与土地证或草原证重复发放“一地两证” 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2)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利用情况。
包括规划编制批准与修订情况; 规划实施情况及林地“一张图” 数据在“以图管地” 等用途管制中的应用情况, 林地现状数据是否及时得到变更等。
(3)
占用征收林地审查(批)
情况。
包括审核(批)
的项目和数量, 有无越权或化整为零审核(批)
占用征收林地的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无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批准占用征收林地情况; 违法审核(批)
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4 )
征占用林地定额执行情况。
包括年度定额指标分解、 结转追加、 提前使用等情况; 是否存在超年度定额审核、 将应审核占用征收林地作为临时占用林地或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项目进行审批、 以及隐瞒不报审核项目(面积)
等规避定额管理等情况。 (5)
违法占用征收林地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行为查处情况。包括对违法占用征收林地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行为是否及时制止和上报; 对未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
同意, 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行为是否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依法处罚, 是否存在以罚代刑的问题等。
(6)
到期临时占用林地回收情况。
3. 经验和做法。
4 .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二)档案资料 1. 林地管理情况, 包括:
(1)
林地管理制度和文件等。
(2)
占用征收林地审核(批)
等档案材料。
(3)
违法占用征收林地和擅自 改变林地用途行为查处材料等。
2. 专题资料, 包括:
(1)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重点公益林实施方案等。
(2)
专题资料的图件及矢量数据。
(3)
采伐调查设计、 伐区检查验收等档案材料,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 地质灾害等导致林地地表森林植被变化的有关资料。
(4 )
有关林地管理的工作总结、 新闻报道、 影像资料等。
( 三)统计报表 填报附件 2的检查表一至三。
四、 有关概念与技术标准 (一)
有关概念 1. 占用征收林地审核:
指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对各项建设工程占用征收林地办理审核同意手续。
2. 占用林地审批:
指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对临时占用林地及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的林地, 办理批准手续。
3. 依法占用征收林地:
用地单位按规定办理了审核和审批手续, 并按照审核和审批文件的规定占用征收林地。
4. 违法违规占用征收林地:
用地单位未按规定办理审核和审批手续, 或者未按审核和审批文件的规定征占用林地。
5. 无证采伐:
指用地单位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林木。
6. 审核未动工:
用地单位按规定办理了占用征收林地审核(批)
手续, 至检查时, 还没有动工建设或使用林地。
7 . 已掌握项目:
指经林业主管部门已审核(批)
占用征收林地的建设项目或已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林地的项目(含毁林开垦)
( 二)技术标准 1. 林地:
包括郁闭度 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2. 占用征收林地的建设工程类型
(1)
工程建设:
指永久占用国有林地、 征收集体林地进行勘查、 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项目。
包括进行勘查、 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 水利、 电力、 通讯的工程, 房地产开发、 旅游设施、能源输送、 工厂建设、 公用设施、 国防建设、 土地整治(整理)等工程, 以及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的非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2)
乡村建设:
指乡(镇)
、 村和村民小组建设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 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等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
(3)
临时占用林地:
指占用林地期限不超过两年, 不在占用的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 用地单位在占用林地期满后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项目。
(4 )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
指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3. 违法违规占用征收林地类型 (1)
无任何审核(批)
手续:
用地单位未办理任何审核(批)手续就占用征收林地的。
(2)
越权审核(批)
:
林业主管部门超过规定权限审核(批)占用征收林地的。
(3)
异地占用征收:
实际占用征收林地的地点与审核(批)规定的地点不相符的。
(4 )
超审核(批)
占用征收:
实际占用征收林地面积大于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
同意面积的。
(5)
未按用途使用:
未按《使用林地申请表》 申请用途使用
林地的。
(6)
超期限占用:
临时占用(包括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的临时占用林地)
超过审批规定期限的。
4. 土地利用类型:
林地分为有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灌木林地和无林地等 5 类; 非林地分为耕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勘查采矿用地和其它建设用地等 6类。
5. 林地用途变化类型:
分为林地变耕地、 林地变交通运输用地、 林地变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林地变城乡建设用地、 林地变勘查采矿用地和林地变其它建设用地等 6类。
6. 判读图斑明显程度划分 综合分析遥感影像特征、 变化图斑形状特征和分布区域特点, 将占用征收林地判读图斑分为 2类:
(1)
特征明显图斑:
使用林地面积较大, 形状特征较明显,呈规律性或连续性空间分布, 可较准确识别某类建设工程或占地行为导致林地用途改变的情况, 如线性公路、 面积较大的水库库区等。
(2)
特征不明显图斑:
通过两期影像对比分析,较难判断变化图斑是否发生占用林地行为。
7 . 小数的取舍 (1)
面积以 h m2为单位, 保留 4位小数; (2)
蓄积以 m3为单位, 保留 1位小数; 五、 遥感数据处理与判读区划 (一)
基础数据
1. 遥感数据选择 前后两期数据时相要尽可能与检查时间范围相一致。
2. 辅助资料(受检单位提供)
(1)
基础地理数据:
包括 1∶ 5万以上的地形图或 D R G数据和 D E M数据。
(2)
专题数据 ①行政界线:
到村级的行政区划界线(纸质、 清绘扫描图或矢量数据)
。
②森林资源“二类” 调查, 分类区划,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 设计、 验收资料等(纸质、 清绘扫描图或矢量数据)
。
③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相关资料。
④占用征收林地审核(批)
、 林地案件查处材料或卷宗等。
⑤森林采伐、 森林火灾、 森林病虫害、 地质灾害等导致林地地表森林植被变化的有关资料。
(二)
遥感数据预处理 将遥感数据进行正射校正、 几何校正、 波段组合、 图像增强及拼接与分幅处理。
(三)
遥感判读区划 1 . 建立解译标志。
典型分析比较不同遥感影像特征与“二类” 调查、 分类区划中对应的地类等主要调查因子的对应关系,以及经审核(批)
的占用征收林地小班、 采伐小班、 造林作业小班、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小班的影像变化特征, 建立以林地和占用征收林地地块影像特征为主要内容的遥感判读解译标志。
2 . 判读区划
(1)
对覆盖被检查县的遥感影像, 按 1k m × 1k m进行分割,形成判读单元。
以提取植被指数减少区域作为指示信息, 对照两期遥感影像变化特征, 逐个判读单元判读区划森林影像特征发生变化的图斑。
依据解译标志, 识别疑似占用征收林地图斑, 登记图斑面积、 变化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 林地变化类型等因子。
根据图斑特征, 进一步区分为占用征收林地特征明显的图斑和占地特征不明显的图斑。
(2)
判读区划采取一人区划判读, 另一人复核判读的方式进行, 二人在“背靠背” 作业前提下分别判读和填写判读结果。
当两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到 9 0 % 以上时, 二人应对不一致的图斑通过商议达成一致意见。
当两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不到 9 0 % 以上时, 应分别重新判读。
判读区划结束后, 将全部判读图斑结果填入检查表 4 。
3. 工作用图。
工作用图包括被检查县遥感影像图、 检查图斑遥感影像图、 地形图、 林地“一张图” 。
(1)
被检查县占用征收林地图斑分布图。
主要包括后期遥感影像、 行政界线、 判读图斑分布情况等信息, 比例尺根据被检查县面积大小确定。
(2)
检查图斑遥感影像图。
制作大比例尺前后期遥感图斑影像图。
主要信息有:
前期遥感影像、 后期遥感影像、 变化图斑位置、 坐标等。
当若干个变化图斑临近时, 可以同时制作在一张图上。
(3)
地形图。
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
主要信息有:
变化图斑位置、 坐标、 乡村界线等。
当若干个变化图斑临近时, 可以同时
制作在一张图上。
(4)
林地落界“一张图” 。
对判读出来的图斑与林地落界“一张图” 核对, 确定地类等相关属性。
六、 现地检查 现地检查采取听取汇报、 查阅材料、 核实举报和现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各项工作都应有详细、 准确的书面记录。
(一)
召开座谈会 1. 与县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发改、 国土、 农业、交通、 水利)
座谈, 主要了解:
(1)
制度建立情况。
包括人大、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出台的地方性林地管理法规、 制度情况,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
(2)
建立目标考核情况。
包括建立并落实森林保有量、 征占用林地定额作为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情况。
(3)
林地管理年度执行情况。
包括确权登记发证情况、 林地定额执行情况、 审核(批)
制度执行情况。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情况、 临时占地到期回收情况、 林地保护执法情况、 占用征收林地管理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2. 必要时, 与用地单位座谈, 主要了解:
(1)
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立项、 性质、 类型、 范围、 业主、投资、 开工时间、 工程进度等方面情况。
(2)
使用林地情况。
包括工程占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实际占用征收林地面积的认定和数量, 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临时
占用林地情况。
(3)
占用征收林地审核(批)
情况。
包括占用征收林地申请和审查、 审核(批)
情况。
(4 )
森林植被恢复费缴纳情况。
包括是否足额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未足额缴纳的原因。
(5)
违法违规占用征收林地情况。
包括对林业主管部门认定或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占地情况的意见, 对落实林业主管部门的查处决定、 整改措施的态度和意见。
3. 反馈检查结果。
检查工作结束后, 在离开被检查县前,应与县林业主管部门召开座谈会, 逐项反馈检查情况和结果。
全省(区、 市)
检查工作结束后, 要向省级林业主管部门通报检查情况。
(二)
现地调查 1. 占用征收林地项目调查 (1)
实际...
篇四:林地勘查小组方案
X县 X X林场改善生产条件项目 实 施 方 案 一、 项目概况 XX 县 XX 林场改善生产条件项目项目 建设任务包括建日 光温室 2座 800 平方米; 修复蓄水池 3 座, 配套供水管道 2000 米, 开挖排水沟 1000 米, 配备喷灌设备 10 套; 改造办公楼 20 间 320 平方米。
项目 建设地点在 XX 林场。
项目 建设期为 1 年, 即 2011 年一年完成。
项目 总投资 84 万元:
日 光温室 2 座 800平方米, 投资 24 万元; 排灌设备需 12 万元; 改造办公楼 320平方米, 需投资 48 万元。
二、 项目区概况 1、 地理位置。
XX 林场位于 XX 县 XX 乡 境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6° 10′ ,北纬 35° 46′ , 北接本县蒿店乡 , 西南与 国营六盘山林业局秋千架林场天然林区相连, 东靠甘肃平凉市, 距 XX 县城 27 公里。
2、 地形地貌。
项目 区主要由石质山地、 近山土石丘陵和河谷川台构成, 境内地形起伏, 海拔 1645~ 2018 米, XX 林场北、 西、 南被六盘山天然林区所围, 三面环山, 即为三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
3、 气候。
2 年均气温 6. 2℃, 极端最高温度 33℃, 极端最低温度-27. 3℃, 年日 照时数 2100~ 2400 小时, 大于或等于 10℃的有效积温2310℃, 年均降雨量 650. 9 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0—70%,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森林草原气候。
4、 土壤。
项目 区土壤以灰褐土和森林草甸土为主, 土层薄厚不均, 一般为 30~ 80cm。
5、 植被。
植被以天然乔木、 次生灌丛、 草甸草原和人工林为主, 植被分布不均匀。
6、 水资源。
项目 区水资源丰富, 有 XX 河穿越全境, 常年不息。
XX 林场是一个以天然林保护为主, 集天然林管护、 造林、育苗为一体的生态型全额事业单位, 场址座落在 XX 乡 土窑村,与 XX 乡 黄洼村、 XX 村相邻。
这三个村群众文化教育程度低, 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经济收入低。
2010 年底, 年人均纯收入 2650元。
XX 林场始建于 1975 年, 共有职工 32 人, 其中, 财政全额拨款人员 10 人, 自 收自 支 22 人。
近年来, 由于林场的公益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老化落后, 从根本上制约了 林场的发展, 影响了 职工生产生活的稳定。
林场的经济条件差, 无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XX 林场土地总面积 17850 亩, 共有林业用地面积 16828 亩,占总面积的 94. 2%。
其中有林地 8348 亩, 灌木林地 1027 亩, 疏林地 248 亩, 未成林 4011 亩, 苗圃地 1500 亩 ( 含不固定苗圃地),
3 宜林地 1694, 森林覆盖率 55. 7%; 非林业用地 1022。
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 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山松、 山杨、 辽东栎、 桦树、椴树等, 灌木树种有紫丁香、 暴马丁香、 黄刺玫、 珍珠梅、 甘肃山楂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铁杆蒿、 针茅、 冰草等, 盖度 35%。
XX 林场原有固定苗圃地 500 亩, 2004~ 2006 年, 林场附近的黄洼村进行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 腾出空地 1200 亩, 其中适宜建苗圃地的面积 1000 亩。
项目 区在公路和村庄附近, 交通便利, 有沙蒿( XX—蒿店)公路穿过, 距离福( 州)
银( 川)
高速公路 3 公里, 距 XX 县城27 公里; 用 电便利, 输电线路纵横交错; 通讯畅通, 移动、 联通和电信网络通讯信号强, 无盲区。
总之, 项目 区基础设施条件优越, 建立育苗基地花费少, 速度快, 有利于集约经营, 提高质量和效益。
项目 区地处偏僻, 自 然条件差, 工矿企业少,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退耕还林后农村劳动力过剩。
与 XX 林场相邻的土窑村是XX 县育苗专业村, 群众长期以来频繁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这是 XX 林场育苗、 造林等林业生产建设的劳动力优势。
三、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XX 林场建场于 1975 年, 是 XX 县唯一的国营林场。
承担着辖
4 区 5000 亩天然林的管护抚育以及荒山造林、 育苗、 防火等生产任务, 属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 XX 林场职工在林业生产实践中, 熟练掌握了 造林、 育苗各环节的技术措施,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具备了 开展林木管护抚育、 育苗造林等条件。在林业建设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 由于林场的公益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老化落后, 从根本上制约了 林场的发展,影响了 职工生产生活的稳定。
林场的经济条件差, 无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因此实施 XX 林场生产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项目 可为林场的发展增添后劲, 使 XX 林场在今后的天然林管护、 育苗造林等生产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XX 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森林草原气候, 境内四季分明, 呈现出春暖夏凉、 秋短冬长的特点, 降雨充沛, 气候湿润, 年平均相对湿度 60~ 70%, 非常适宜各类苗木的生长。
当地群众也有着种树育苗的传统, 并且在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 一套完整的育苗技术。
育苗已被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并真正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但是, 由于新时期林业建设对种苗生产提出了 新的更高的要求:
种苗生产必须由 “数量满足型向质量保障型转变” , 这就需要应用 先 进科学技术, 实行科学管 理, 不断提高种苗的 产量和品 质。
而 先进的科学手段必须要有完善的 设备和基础 条件相 配套。
而 通过项目 建设可解决XX 林场苗圃 地灌排设备, 保障了 大田 育苗所需的水资源。
同时通过温室 等育苗设施的建设, 可提高苗木品 质和质量, 为XX 县发展特色林木种苗产业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
5 六盘山林区是一个以森林为主体、 有着特殊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和天然植物基因库。
有高等植物 123 科、 382 属、 788 种,其中可用于城市绿化和荒山造林的树种多达 150 多种, 除山杨、白桦、 红桦、 辽东栎、 少脉椴、 华山松等乔木优势种群外, 具有花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黄刺玫、 珍珠梅、 香荚迷、 暴马丁香、甘肃山楂、 北五味子等灌木分布广泛, 市场十分看好, 深受人们青睐, 可供发掘利用的潜力很大。
保护和利用好区内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 无论从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来说, 对宁夏南部山区的环境改善、 科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 增加六盘山特色林木种苗的品种、 改善苗木结构, XX 林场从 2003年起, 就开始对白桦、 暴马丁香、 香荚迷等野生树种进行驯化实验, 并取得阶段性成功, 为发展 XX 县特色林木种苗产业奠定了经验基础。
但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 没有大量繁育, 未能形成规模。
随着项目 的实施, 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特别是育苗温室建成后对于特色野生花灌木温室扦插快繁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将是极大的促进。
在不断推进当地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的同时, 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从而形成具有自 身特色的生态经济新格局。
森林是最宝贵的 自 然资源,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需要依赖的 生态屏障。
它 在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环境质量以 及保护生物多 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
XX 县经济文化整体落后 , 农村贫困 面广 , 由 于不 合理的 利 用 和破坏, 森林面积缩减, 直接导致森林生态功能的衰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 改善
6 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XX 林场是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型全额事业单位, 在保证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营林质量、 加速资源增长,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项目 的实施可增强林场的自 身发展能力, 对于发挥国有场圃主体功能、 保护天然林、 绿化造林、 育苗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 编制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
宁夏回族自 治区党委、 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 ;
《宁夏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总体规划》 ;
《XX 县特色林木种苗产业发展规划》 。
五、 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 XX 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种苗建设的需求, 以发挥国有场圃的主渠道作用为重点,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 指针, 坚持以人为本, 按照 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 、 村容整洁、 管 理民 主” 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总 体要求, 做到 科学规划 、 合理设计、 认真建设、 统一管 理。
确 保国 有贫困 林场生产 条件改善项目 落到 实处, 为 林场增 收、 林业增效打下基础。
1、 坚持以增加林场收入, 改善生产办公相结合的原则;
2、 坚持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的原则;
3、 坚持科学规划, 布局合理, 逐步实施的原则;
7 4、 坚持国家投资与自 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六 、 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 建设内 容包括:
设施温室建设工程、 育苗生产工程、办公条件改善工程。
1、 设施温室工程:
建日 光温室 2 座, 共计 800 平方米。
2、 育苗地排灌设施:
修复蓄水池 3 坐, 配套供水管 道 2000米, 开挖排水沟 1000 米, 配备喷灌设备 10 套;
3、 办公条件改善工程:
改造办公楼 20 间 320 平方米。
七、 技术设计方案 1、 日 光温室设计:
温室内 净宽 7 米; 脊高 3. 6 米、 后主墙高 2. 3 米, 女儿墙高 1 米; 后屋面仰角 45 度, 前屋面角 60 度; 温室外径长 60米, 建日 光温室 2 座, 共计 800 平方米。
2、 排灌设施设计 供水管 建设 2000m, 采用 预应力 混凝土排水管 , 公压 0. 4 MPa, DN900, 将输水管 道埋入土里; 排水沟建设 1000m, 设计为 阳 沟, 沟深不小于 60cm, 沟底纵坡不小于 0. 3%,
基础及沟身 均采用 M7. 5 浆砌片 石砌; 蓄水池建设 1 座, 设计为 方形漏斗状, 上部长× 宽为 30m× 25m, 底部长× 宽为 25m× 20m,深 2 m, 蓄水 1250m3, 蓄水池表层利 用 防渗水材料处理。
3、 办公楼基建工程 320m2, 为砖混结构, 全部为办公用房。
八、 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 2011 年 4 月 15 日 —4 月
30 日 制 定项目 实施方案, 做好
8 前期准备工作;
2011 年 5 月 1 日 —2011 年 5 月 30 日 , 温室、 办公楼地基建设、 供水管 道建设等基础工作;
2011 年 6 月 底前完成温室主体;
2011 年 7 月 底前完成办公楼主体工程。
2011 年 12 月 , 自 查自 验, 写 出 自 验报告, 并申 请自 治区财政厅会同 林业局 验收。
九、 投资概算 1、 国家林业局编制的《林木种苗工程项目 建设标准》 ( 试行)
中的有关建设经济指标;
2、 参考已建、 在建同类工程的经济指标;
3、 宁夏本地的劳动力相关经济指标;
4、 参考 2010 年当地社会劳动力价格、 物价水平等市场综合价。
1、 日 光温室 2 座 800 平方米, 每平方米 300 元, 计 24 万元;
2、 排灌设备, 修复蓄水池 3 坐, 需 3 万元; 配套供水管道 2000 米, 每米 15 元, 计 3 万元; 开挖排水沟 1000 米, 每米 10 元, 计 1 万元; 配备喷灌设备 10 套, 每套 5000 元计 5万元。
即 灌溉设备共需 12 万元;
3、 改造办公楼 320 平方米, 每平方米 1500 元, 计 48 万元;
以上三项合计 84 万元。
9 本项目 为公益性项目 , 投资以国家投入为主。
项目 总 投资84 万元, 其中 申 请国家投资 67. 2 万元, 占 总投资的 80%, 地方配套资金 16. 8 万元, 占 总 投资的 20%。
1. 1 主墙 m2 120 650 7. 8 6. 2 1. 6
1. 2 钢管 t 8 5000 4 3. 2 0. 8 含屋架、 横梁等 1. 3 棚膜 t 0. 6 150000. 9 0. 7 0. 2
1. 4 平整土地 m2 100020 2 1. 6 0. 4 含大棚内土壤改良 1. 5 草帘 张 100 90 0. 9 0. 7 0. 2
1. 6 工日
人/日
50 100 0. 5 0. 4 0. 1
1. 7 草 公斤 30001 0. 3 0. 2 0. 1
1. 8 红砖 块 500000. 5 2. 5 2 0. 5
1. 9 泥 t 25 320 0. 8 0. 7 0. 1
1. 10 其他
4. 3 3. 5 0. 8 含拔丝、 棚架、 砂灰等砖混结构
3. 1 供水管道 m 200015 3 2. 4 0. 6
3. 2 排水沟 m 100010 1 0. 8 0. 2
3. 3 喷灌设备 套 10 5000 5 4 1
3. 4 修复蓄水池 座 3 100003 2. 4 0. 6
10 十、 保障措施 为 加强项目 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 XX 县 XX 林场改善生产条件项目 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 负责协调解决项目 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 了 确 保项目 的顺利 实施, 在 XX 县林业局 成立项目 实施小组, 具体负责开展项目 区的勘察、 论证、 方案设计、 技术指导、各种材料的收编建档、 上下联络等各项工作。
组
长:
禹 华强 ( 林业局 局 长)
副 组长:
石江明
( 林业局 副 局 长)
刘 金阳 ( 财政局 副 局 长)
成
员 :
张建军 ( 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心主任)
马 志宏 ( 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心副 主任)
马 世宏 ( XX 林场场长)
1、 项目 由 县林业局 组织实施, 实行林业局 局 长目 标管 理责任制 。
并由 一名 分管 业务的 副 局 长组织林业技术骨干及相关技术人员 成立技术指导小 组, 开展项目 勘查、 论证、 技术指导, 联络协调各种资料的收编建档等工作。
2、 与 XX 林场负 责人和职工签订责任书 , 明 确 项目 建设的责、 权、 利 。
1、 实行工程管理。
凡涉及项目 建设的各种文字资料、 图表、 技术资料都 要收集归 档、 建立档案, 以 此作为 工程检查验收的依据。
2、 严格项目 资金管 理。
要加强项目 资金管 理。
加强审计
11 监督和财会人员 的 培训 , 健全财会制 度, 严 格财经纪律, 实行专款专用 , 不得随意挪用 。
3、 认真组织验收。
项目 实施后, 先由 项目 实施单位自 查,发现问 题及时整改, 再由 项目 建设领 导小 组组织工程技术人员 对工程建设的 各项内 容认真检查验收, 发现问 题及时限期整改, 及时堵塞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