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小康社会经验材料2篇创建小康社会经验材料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庄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建小康社会经验材料2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创建小康社会经验材料
dash; 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摘 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经历了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四个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定目标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抓住重点又注重高质量发展、实施正确方略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我们取得胜利兑现承诺的宝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紧紧抓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贯彻发展新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的成就。[关键词] 小康社会;小康目标;全面小康[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182(2021)01 – 006 – 07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确立了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4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了邓小平同志设想的小康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回顾我们40多年来走过的艰辛道路,总结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经验教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指导意义。一、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回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党和国家开始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遭遇过重大的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小康生活、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幅完整清晰、气势宏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图。沿着这幅路线图,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进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这一历史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1978—1990:解决人民温饱问题阶段“小康”的提出,表达的是当时经历了十年“文革”后的人民对过上不挨饿、比较宽裕的生活的期盼。通过与当时世界各国比较对照,人们发现我们与资本主义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即便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们也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如何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就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立足现实,邓小平又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得到正式确认,并被写入大会报告。其中第一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国家在收入分配上做了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收稿日期] 2020-06-13 [作者简介]
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进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燕连福,杨进福第 43 卷
第 1 期
Vol.43
No.1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年 1 月
Jan.202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专栏万方数据
— 7 —格局的变化,使个人收入普遍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推行,我国人口占比最大的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至1990年的58.8% [1] ,城镇居民家庭更低。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当时我国绝大多数人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距离邓小平提出的生活较为宽裕的“小康”目标还有不少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实现。(二)1991—2002:总体达到小康水平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提前5年完成,提前实现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 。两年后,我国又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2002年,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结果,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100 美元。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农村居民家庭和城镇居民家庭都降至50%以下,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已进入小康生活。但这是低水平的小康,也是不全面的小康。因为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之受自然条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居民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总体小康侧重物质文明,主要是解决生存需要,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虽说不是一个历史性的质的飞跃,但的确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巨大成就。(三)2002—20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世纪末,我国前两步目标顺利实现,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总体小康。基于此,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定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出力争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尤其把生态建设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方面目标提了出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实现经济质和量的双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改善人民生活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作了新的布署,强调发展要协调,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全面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基本形成既能节约能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和方式。这表明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目标,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涵盖了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将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的前景。(四)2012—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经过多年努力奋斗,我国已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中华民族的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对新的变化及其特点,中共十八大作出了新的调整——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调整。表面看这只是一字之差,却能反映出我们党探索社会建设规律的重大突破。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拼搏,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01.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2位。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3] 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社会建设必然要相互协调、统筹推进;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实现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获得重大进展。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余年接续努力,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习近平指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4] 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利于建设事业稳步的推进。(一)坚持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毫不动摇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朝着确定的目标努力拼搏,不断奋斗。这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党的巨大凝聚力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伟大历史使命,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此目标浴血奋战,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万方数据
— 8 —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因为“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5]267 。党的领导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党的使命在肩,初心不改,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2.加强党的建设。要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而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等方面的目标,特别强调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党必须按照新时代的总要求,把政治建设作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建设,政治建设是关键,思想建设是基础,纪律建设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喻为“总开关”。只有坚定我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拧紧这个“总开关”。要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于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3.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回答的是要不要党的领导的问题。这涉及党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善党的领导回答的是怎么实现更好的领导的问题。这涉及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确改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等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适应这些新要求。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二)坚持以“小康”为目标,不断赋予小康社会新内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现实基础,始终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小康社会为目标,脚踏实地,奋力前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不断地赋予小康社会新的内涵。1.小康社会的初步提出。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经过出国考察,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的状况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5]132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谈到现代化建设时他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的初步提出,把传统的小康生活理想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小康时代新内涵。这样的小康水平是当时还没有摆脱贫困的人们对宽裕生活的期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具体讲就是摆脱贫困,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邓小平说过:“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6]2.小康社会内涵的不断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对这一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和具体。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到50%以下。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结果和国际标准,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了解决“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意愿,意义十分重大。”[7] 这体现了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既有明确的目标,也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小康社会的内涵。3.小康社会内涵的科学完成。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表明我国已达到富裕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充实和完善,作出了新调整,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关键的阶段性目标。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协调推进、全面发展“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意味着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至此,小康社会内涵完整、科学和准确地呈现出来了。万方数据
— 9 —(三)坚持以“全面”为抓手,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是覆盖一切领域、全部人口和所有地区的共同小康,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各个地区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 “五位一体”覆盖领域全面。“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方略,明确了发展目的,丰富了发展内涵,开拓了发展道路。全面小康要求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全面小康的整体性目标要求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健全的民主与法制、繁荣进步的科教文卫、和谐融洽的社会、富裕殷实的生活,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否则必然影响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是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实现的是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覆盖一切领域的全面的发展。2. “全民共享”覆盖人口全面。实现全民共享,就是既要把“蛋糕”做得大,还要把“蛋糕”分得好,更加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8]55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
篇二:创建小康社会经验材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经验研究 中文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渊源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政治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分为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初步发展时期、实现总体小康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四个阶段。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分阶段实现具体目标;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为社会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坚持以人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碰撞中不断推动自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思想渊源
历史进程
历史经验
引言
2020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伟大实践不断发展。
1 1. . 论文选题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 )理论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位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经验,丰富了习近平新
2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内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路。
(2 2 )实践意义
自 1979 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变化。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梳理从“小康”、“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以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把握规律、总结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提供实践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2. . 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点
目前,学术界围绕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目前学术界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伟大意义三方面。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康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的演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分为“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阶段,并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相联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视角进行研究。
大多数学者们认为,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和中共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进入了新阶段。如杨胜群在《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中以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小康、开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三部分梳理“小康”的发展历程。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特点概括,学术界研究内容较少。汤文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本特点与重大难题的解决》(2019)中研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难题。该论文从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建设目标科学全面、任务艰巨前所未有、决胜阶段时间紧迫四个方面研究全面建成小
3 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特点,同时概括了决胜阶段存在的四大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经济增长失速,可能引发各种风险;社会保障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需求;农村脱贫难度大,成为全面小康突出短板;环境承载下降,生态欠账较为突出。陈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与改革攻坚》(2017)中指出,如何着力转方式、补短板,避免系统性风险和颠覆性错误的发生,努力在“全面”的基础上“建成小康社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最大重点和最大难点,要切实在新常态下“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推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重点突破。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学术界研究较多,从不同方面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乔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及意义》(2017)中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完成的一个重要夙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新证明三个角度,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黄立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逻辑和时代意义》中主要从“细化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战略目标的时间节点提前,战略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全面,战略目标的重心发生转移。陈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与改革攻坚》(2017)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胜利五个角度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夏庆宇、张莉在《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2019)中列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八大意义,其中第一点“标志着从 1840 年以来中国初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昌盛”,第二点“使中国人彻底摆脱因在近代史上遭受的屈辱而造成的心理阴影,将使中国人树立牢固的民族自信心”和第八点“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三点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意义进行列举,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思路。
综上,学者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和战略意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深化之处。第一,从发表的研究成果来源来看,研究的层次不高,国家级期刊论文较少,多为地方学校学报,
4 能够系统、深入、全面展开研究的成果偏少,缺乏重分量的研究成果。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缺少对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经验概括总结,仅从发展历程来进行研究,缺乏规律性总结概括。同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这个角度研究的文章也较少,部分论文虽有提及,但大多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本文在梳理学者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规律,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前景,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3. . 研究思路
本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经验进行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渊源,通过对“小康”概念从古代到现代含义的发展变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入手,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来源。
第二部分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这一阶段是小康目标的提出并初步发展时期,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标志着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初步成熟。
第二阶段从 1987 年中共十三大到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总体小康时期。中共十三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阐述“小康社会”。在实践上,20 世纪末完成了中共十三大“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初步达到了“总体小康”,并在中共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使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更加具体化。
第三阶段从 2002 年中共十六大到 2012 年中共十八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大体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布局。在实践上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四阶段从 2012 年中共十八大到 2020 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中共十八
5 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分析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通过对第二部分历史进程的归纳总结,得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有以下四点:
首先,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分阶段实现具体目标。其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为社会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第三,坚持以人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碰撞中不断推动自身发展。
第四部分分析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前景,总结全文展望未来,以一名马克思主义学习者角度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4 4. .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读法。认真研究阅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要会议报告和领导人讲话,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梳理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进行理论分析。
第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立足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历史背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归纳把握其历史经验。
第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分析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进程,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渊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渊源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政治内涵,贯穿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和
6 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时期,贯穿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形成发展全过程。
小康概念源远流长,一直代表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概念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①从那时起,小康就作为人民对未来生活的良好期盼。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演变,小康逐渐成为代指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发展综合水平。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开始走向衰微,“小康”概念演变成为社会各阶级努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社会动员号令。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各阶级纷纷提出不同的“小康”目标,意图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然而,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阶级和正确的思想理论,旧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小康”设想并没有带领近代中国走向复兴道路。
一八四八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② ,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资料极大丰富,阶级对立消失,每个人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等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小康”思想发生碰撞,逐渐形成一种对未来社会向往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创新,将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民本”思想相结合,“小康”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小康”一词虽未明确提出,但已蕴含于毛泽东思想中,其主要标准逐渐向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推荐访问:创建小康社会经验材料 小康社会 创建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