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10篇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社会视野 ・▌392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叶 帆作者简介: 叶帆(1975-),男,江苏泰兴人,中共泰州市委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视野 ・▌392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思考叶 帆作者简介:叶帆 (1975 - ), 男, 江苏泰兴人,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处处长, 副教授, 从事公共管理教研工作, 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公共经济等。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制度环境逐渐完善, 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组织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 但还存在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 法规体系不完善、 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发展的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当前, 应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健全法制、 加大扶持力度等几方面入手,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发挥更大作用。关键词:
社会组织、 法制、 人才、 体制社会组织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 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 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广义上, 还包括中介组织、 群团组织和社会企业等。
社会组织在世界各国名称不同, 比如非政府组织、 第三部门、 志愿组织、 慈善组织、 非营利组织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意义基本上是相同的, 具有五个特点:
非政府的、 非营利的、 自愿的、 独立的和公共福利性质。一、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组织建设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 其在经济、政治、 文化、 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 社会组织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缓慢, 类别单一, 其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重视程度的加大和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国社会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 数量也逐年增加, 从1988 年的4446 个, 增长到2000 年的15.3 万个, 到2014 年达到60 万个, 增长了100 多倍。
在这20 多年间, 年均增长21%。
2000 年后基数比较大, 但年均增长仍达到 12%; 近几年增长率有所下降, 仍有8%左右, 总体上呈平稳增长态势。2、 社会组织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 有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初步形成了以 《基金会管理条例》、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和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三个条例、 若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框架的登记管理制度。
同时,社会组织方面的配套政策法规如 《公益事业捐赠法》、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等也不断健全完善。3、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新型政社关系实践取得新进展, 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 不断完善基金会的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 不断探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社会组织依法监管不断改进, 初步形成了行政管理、 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的管理格局, 稳步推进信息公开、 社会评估、 年度检查和财务审计等规范措施,初步健全和完善了以业务主管和登记管理部门为主, 相关单位分工合作、 共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4、 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日渐加强, 法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 会计制度广泛执行, 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诚信观念和自律意识不断加强, 涌现出了一批体制机制健全、 管理运行科学、 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高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已深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在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方面能力积极参与, 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对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 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由于改革开放前长期存在 “政府办企业, 企业办社会” 的状况,直到目前政府仍包办过多社会事务, 以及相关知识的传播和新闻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及规律认识不足,《企业所得税在理解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存在 “三不”、 “四少” 的状况, 即不重视、 不放手、 不信任; 过问少、 服务少、调查少、 研究少。
很多地方没有把社会组织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没有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议程表。2、 社会组织法规体系不完善法规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立法层次低、 政策不配套、 内容不完善和法规不健全等方面。
目前社会组织的法规和规章在实体性规范方面明显不足, 主要以程序性规范为主, 在社会保险、 人事管理、 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严重不足, 不仅自身定位难、 注册难、 融资难、 吸引人才难, 还出现了信任难、 监管难、 参与难等问题。3、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在治理结构方面, 缺乏与社会组织相适应的治理结构。
表现为理事会不健全, 其成员多为出资人或发起人, 缺少其他社会人士的参与, 决策、 运营等缺乏监督。
同时, 大量的社会组织是从政府部门中脱胎出来, 大部分社会组织处于行政主导下运行, 导致自身的决策和监督弱化, 成了 “一纸空文”, 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是在管理监督方面, 从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来讲, 虽有成文的章程及规章制度, 却因专职人员过少、 财力不足等原因, 难以有效实现其目标和宗旨; 从组织的外部管理来讲, 管理机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通常是注册审批较为严格, 而日常监管有所疏忽, 造成社会组织缺乏社会公信力, 社会资源无法有效动员。
三是还存在多头管理甚至管理越位的现象, 社会组织疲于应付业务主管部门检查评比, 出现被 “组织化” 的现象。4、 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社会组织的领导人都是由政府的成员任命或者兼任, 这种体制的弊端是将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 导致典型的政社不分, 有时没有考虑民众的真实需求就开展活动, 甚至有可能成为暗箱操作、 利益输送的通道。
一些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未经过专业训练, 素质不高, 从业人员中高学历的不多, 具有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少, 甚至基本没有, 造成在经费筹措、 活动组织、 宣传沟通、 资源整合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能力缺乏。5、 社会组织发展的结构不平衡从社会组织的类型上看, 公益性、 慈善性和服务性的社会组织偏少, 行业协会、 商会偏多; 服务于困难群体、 弱势群体的组织偏少, 强势群体发起的社会组织偏多; 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志愿性、 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偏少, 而服务于工商企业的偏多。
实践中, 社会组织发展偏重于教育培训、 文体活动和生活服务, 而这些组织往往带有市场性质。
虽然,对于民众的需求和社会建设来讲, 这三类组织也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应是发展的重点。三、 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思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迫切需要大量相应的社会组织来承担部分公共管理任务。
因此, 必须创造条件,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 快速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 提高认识, 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社会组织的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 要强调 “三个离不开” 的功能:
维护市场秩序、 服务企业发展、 开展行业自律离不开行业协会商会; 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离不开民办学校、 医院、 养老院等;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也离开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
各级党委、 政府要准确把握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和阶段性特点, 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积极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探索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管理思路, 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环境。2、 深化改革, 推动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转第349 页)
经法纵览・▌349 ・老保险制度逐渐满足了离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需要, 但中国的效率每年都低于新加坡的效率。
而纯粹技术效率每年的变化是不定的, 两国在2008 年和2012 年均达到 1, 另外三年除2009 年中国的效率高外, 其他的均是新加坡的效率高。
这说明在整体水平上, 新加坡的养老账户运行效率优于我国。规模报酬方面, 两国是相同的。
除了 2012 年不变外, 其他年份均是增加趋势, 因此两国政府都应提高养老账户的资金管理高水平, 进一步扩大支出规模, 以便提高养老账户的规模效率。
同理, 上表结果显示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 证明养老账户不用缩减其投入规模, 管理者在投入指标上把控的很好。
究其原因,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异性和经济差异性, 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在各个区域发展不均衡。四、 提高我国养老账户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通过上述实证分析, 我们得知新加坡的公积金账户运行效率虽然不是绝对有效的, 但它一直在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而通过两国养老账户的比较, 更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两国的效率运行差异因此, 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来提高养老账户的运行效率。首先, 加强社会保障绩效管理意识和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 广泛听取来自民众的心声,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 提高社保覆盖率, 以便加速体系的运转。其次, 效仿新加坡公积金独立化、 科学化管理, 运用市场化的管理预防基金通胀问题。
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透明度, 尽快解决空账运转、 隐性债务危机等难题。最后, 推进社保体系更为精细化的管理, 有效的制定投入和产出的各项指标, 适当的增大社保账户的基金支出。
此外还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体制, 比如, 新加坡政府的中央公积金管理局, 就是一个独立于政府财政部之外的系统, 并且实行的是现代化公司组织机构结构, 这种组成方式既能够平衡各方的利益, 使得公积金的管理更加专业化, 同时又受到政府的监控, 能大大提高组织的效率。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参考文献:[1] 新加坡养老金制度和养老金市场, 互联网数据.[2] 朱鹏,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J], 法制与经济, 2014.[3] 卫琴, 张瑞荣.强制储蓄: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概览 [J].天津社会险, 2008, (2):
44 - 45.[4] 罗良清, 柴士改.基于 CCA - DEA 模型评估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的实证研究 [J].统计应用研究, 2010 (3):
33 - 39.(下接第392 页)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将政府不应行使的职能、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务, 转移给社会组织; 要实行政社分开, 理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政府主管部门要逐渐从直接管理活动中退出来, 转向进行间接管理, 主要在于规范和监管社会组织的行为, 而不是从事相应的具体事务; 社会组织要真正的群众自治组织, 就必须依照法律法规, 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管理、 民主决策; 要适当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 探索 “一业多会”, 鼓励竞争, 推动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发展。3、 健全法制, 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造制度环境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批有关社会组织的各类管理条例, 但还没有上升正式的国家法律, 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管理混乱。
因此, 逐步制定和形成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
首先, 尽快起草制定专门的 《社会组织管理条例》, 针对新社会组织的登记成立、 管理体制、 监管方式、 政府补助、税收优惠、 信息发布、 财务收支等在法律法规层面进行规范明确, 条件成熟时, 起草制定 《社会组织法》。
其次, 要分类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法、 志愿服务法、 慈善事业法、 境外非政府组织法等专项法律法规, 从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 募捐与捐助、 财务及收支管理、 评价与监督等方面加以规范, 切实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4、 大力扶持, 加大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力度各级党委、 政府要把新社会组织建设及管理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举措, 将其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整体工作部署和总体规划; 要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指导意见和转移事项目录; 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信贷服务, 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等; 要加强分类管理和指导, 如对政治类和政策倡导类社会组织实行强制登记制度,经济类社会组织放宽人数准入条件, 社区类可探索备案制等; 将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培养的统一规划, 进一步完善相应人才的职称评定、 社会保险、 人才交流等政策, 提高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 引导更多的社会优秀人才和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到社会组织来建功立业, 造就一支高素质、 职业化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5、 从我做起,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社会组织自身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组织章程制度建设, 建立以责任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自我发展、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和阳光、 透明的管理机制,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
中国的社会组织还必须增强世界眼光, 努力学习国外社会组织的先进经验, 坚持以非营利性、 独立性、 民间性的特色提供志愿服务, 建立起代表自己特色的基本价值观和团体文化,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交流。
在现阶段, 不能发展西方那种所谓的 “压力集团”, 应重点发展社会成员自主性和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 同时, 要严防敌对政治势力和西方国家通过社会组织对我国进行颠覆、 渗透和破坏, 确保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参考文献:[1] 廖鸿.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 [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5 (3).[2] 汪华.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J].重庆行政,2015 (2).(下接第396 页)
使大理市真正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三)
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 把发展旅游业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理...
篇二: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市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 XX 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本文调研组走访了 XX 市社团管理局及 XX、XX、XX、XX 等区的社会组织和多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对 XXX 家社会组织做了问卷调查,并访谈了有关区分管领导和部分公益界人士。经过调研,发现 XX 的社会组织呈现出三个特点,仍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激发街镇创新动力,以党建引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就需要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重要主体之一,随
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XX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现状 中共 XX 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1+6”文件出台后,在 XX,公益慈善、生活服务、文体活动和专业调处四大类社区社会组织活跃于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正在成为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市、区层面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在管理制度上,稳妥实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改革,直接登记类社会组织占总量的 74%;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办公场所等登记条件;取消全市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设立、变更、终止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行政审批;建立社会组织年度检查与年报公示并行制度,启动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改革,简化社会组织注销登记程序。在政策制度上,市人大常委会颁布《XX 市募捐条例》,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市级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孵化基地建设、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基金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文件。
(二)街鎮层面推动社 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支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截至 XX 年底,XX 各街镇(工业园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达到 215 家,覆盖率达 96.7%。各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实体化、社会化、标准化运作,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落地对接、日常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较强的支持保障服务。截至 XX 年底,XX 共有社区社会组织 X 家,占登记总数的 X%。社区基金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 XX 年底,XX33%的街镇成立社区基金会,达到 X 家。各社区基金会的原始资金已达 X 亿元,资金来源也不再完全依靠政府一次性投入,多元性态势正在逐渐形成。各街镇还积极探索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 三)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一是社会组织的数量稳步增加。市委“1+6”文件实施 1 年后,XX 经民政部门批准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 X 家,同比增长高达 8.0%。XX年,社会组织总量再次高速增长 X%,达到 X 家。XX 的社会组织数量已达到每万户拥有 X 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二是社会组织实力不断增强。XX 年,XX 社会组织净资产已达到 X 亿元,比上年增加 X 亿元;总收入 X 亿元,比上年增加 X 亿元。三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跃度大幅提高。XX 年,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公益项目的数量比上一年同比增
长 X%,表明市委“1+6”文件实施后,社区的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和参加公益活动的数量大幅增长。
(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初见成效。截至目前,XX 正常运营的 X 家社会组织中,已有 X 家建立党的组织,覆盖率为 X%。未建立党组织的,以活动型党组织、党的工作小组等形式实现工作覆盖。其中,活动型党组织 X 家,党的工作小组 X 家。各街镇则积极探索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党总支,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XX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一)党建引领的作用发挥不足。一是同步推进机制有待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存在重非公企业党建、轻社会组织党建的倾向;社会组织登记时,党组织的建立或指导员配备有明确要求,但成立后,党组织的管理和制度执行不够规范;党组织在社会组织日常运行、评估、年检等全过程的同步推进有待加强;仍存在有组织少活动和有支部但党员关系不转入的现象。二是覆盖率和有效性有待提高。目前,社会组织的党员关系挂靠多元,真正直属社会组织的党员数量有限。调研显示,派党建联络员占比高达 45.7%,独立党支部只占 21.7%,发展党员的人数更为有限;社会组织自身党支部建设意识不强、活力不足、能力不够;街镇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针对社会组织的特点和实际
情况开展党建工作的经验和效果还有待提高。三是群众对党组织的感受度有待增强。社会组织在执行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时,宣传自身形象多,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意识不强,导致被服务对象“只见社会组织、不见党组织”的现象。
(二)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服务较为薄弱。一是政策执行宣传尚有不足。政策执行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制定政策的部门清楚,相关部门了解不多,执行人员尤其是第三方更是知之甚少,导致社会组织信息不对称,知晓率低;各部门对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工作瓶颈的解决方式尚未形成共识,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二是培育发展缺乏引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可度不高,提供服务的“人”的价值在承接政府项目的经费里,一般以志愿者或最低工资标准给予支付,甚至不能在项目里支付人员费用,导致社会组织无法或艰难维系服务人员的工资开支;存在着非盈利组织不应盈利和无需结余的认识误区,造成社会组织生存压力大,影响可持续发展,有些社会组织只能通过同时注册企业的方式减轻发展压力,导致企社不分和资金管理漏洞;支持型枢纽型社会组织发育不够,社区基金会等社会渠道尚未打开,发展空间受限。三是评估导向存在偏差。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项目的评估缺少科学的标准体系,只能参照工程类项目标准进行,社会组织的服务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尚未形成评估机构的专业资质认定体系,评估组织专业能力
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外行人评审内行人的情况,出现评估标准各区不同、各人不同、各项目不同的怪象,评估审核失去了对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和针对性的引导,导致社会组织疲于应付、盲目应付;项目评估结果缺少信息公开平台,购买方和公众不能对社会组织实施项目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尚未形成社会组织的信用体系。
(三)社会 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不足。一是与社区需求匹配度不高。普遍认可的社会组织数量有限,全市社团局公布的第一批正面清单中仅 X 家,约占登记社会组织的1.3%,无法满足较大的社区需求;有些组织简单依赖购买方的情况介绍,不做社区需求的深入调研,服务不够精准;有些组织注重方案制作,不注重执行落地,项目成效差异较大,服务对象满意度不高。二是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够。筹资能力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社企合作、社社联动的整合意识和能力;带头人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人才的引入、培育、集聚机制,组织内部人员流动性较大。调研显示,3年来 X 家社会组织共录用 X 人,流失 X 人,流失率达 X%。三是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强。四大类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专业调处类等一些社区急需的社会组织较少,难以满足需求;有的组织承接项目领域跨度大,对特定领域专注度不够,专业性体现不足。调研显示,无专业职称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占 X%,初级职称的占 X%,两者相加达 X%。
三、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党建引领。一是转变工作理念,提高各级党组织对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社区自治发展、社区矛盾调处、社区服务提供和社区公益精神培育等各方面的重要功能,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建立定期听取社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报告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等。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领军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和关心爱护工作,把优秀的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到党组织中。二是要发挥平台作用,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组织发展和党建发展双同步,按照全覆盖、分級分类管理和条块结合的原则,在加大设立独立支部力度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街镇加快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及其党组织,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党建联动协同推进机制。要依托区域化党建工作优势,加大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通过与区域单位、
居民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结对等多种方式,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引领意识和党务工作能力。在指导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的同时,积极开展宣传,传递党组织的声音,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杜绝“只见社会组织、不见党组织”的情况。
(二)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一是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机制。在预算编制上,制定购买服务年度计划,编制单列年度预算。在定价机制上,丰富服务社区的社会组织正面推荐清单,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价机制,形成针对四大类社区社会组织一整套有效合理的公共服务定价体系。在平台建设上,建立市级层面的政府购买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将购买服务的组织信息、执行情况和评估反馈在平台上及时公布,加强信用监督和公众监督。在评价体系上,要研究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绩效评价模型,从政策环境、发展程度和取得成效等多维度综合反映工作效果。二是要优化政策扶持和执行环境。在财税政策上,落实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要求,解决社会组织免税资格申请、税费减免抵扣、专用票据申请、人员经费列支比例、服务项目经费拨付等实际问题,研究出台社会组织扶持优惠政策。在人才政策上,重新评估现行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限薪机制,适当提高薪酬水平,推出针对社会组织优秀人才的激励政策,帮助社区社会组织留住人才。在政策执
行上,发挥市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和衔接,确保各项政策在落地过程中,认识到位、指导到位、执行到位。三是要加大评估机构专业能力建设。在标准建设上,要建立针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统一专业标准,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认定,建立分类别的社会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过程管理上,可以源头前移,注重事前指导、事中督导、事后评价,全过程、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估。在流程设计上,可以对 20 万元以上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综合使用材料式、信息化、服务对象电话询问、问卷调查等多种评估手段;对 20 万元以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简易评估流程,按合同约定检查验收。
(三)激发街镇创新动力,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一是要发挥街镇的枢纽平台作用。加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区基金会等载体建设,明确各自定位,加强联动互通。二是要打造社会组织示范性服务平台。要出台关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地方标准,明确将中心运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枢纽功能,加大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服务力度,从多方面帮助社会组织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注重对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指导社会组织制定社工培育发展专项计划或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要激发社区基金会引擎动力
功能。要在条件成熟的街镇探索成立社区基金会,积极挖掘社区资源,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探索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通过“社区微公益”“小区微创投”等社区自下而上的公共议题形成机制,以项目化运作提升社区共治自治的水平。四是要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共治平台。要加强政社合作,街镇通过社联会、社服中心等平台,发布社区需求信息,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要注重居社对接,社会组织主动深入社区开展调研,确保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提高项目执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促进社社联动,通过举办公益伙伴日、社会组织沙龙活动、社会组织负责人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社会组织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联动。
篇三: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鏊■:
我 国社 会组 织 发 展现 状及 存 在 的 问题 常 兴 华在 《 经 济 要 参} 20 10 年第 35期撰 文 认 为 , 随着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战 略 目标 的 提 出 , 各 种 社 会 组 织更 加 广 泛 地参 与 到 国家 和社 会 的 政 治 、 经 济 、 文化 以及 社 会 各 领 域 的公 共 治 理 中 ,一 方 面努 力 发 挥 其 不 同于 党 政 机 关 的非 政 府组 织 的制 度 优 势 ,以及 不 同于 企 业 的非 营利 性 、 公 益性 或 共 益 性 的治 理 优 势 , 另 一 方 面 又努 力 构 建 和 党 政 部 门 、企 业 部 门之 间 的 跨 部 门合 作 框 架 ,在 合 作 互 动 中推 进 社 会 发 展 。
从 现 阶段 看 , 我 国社 会 组 织 发 展 情 况及 存 在 的 问题 主 要是 :
( 一 ) 社 会 组织 数 量 增 长很 快 , 但 总体 规 模 仍 然 偏 小 。
( 二 )基 层社 会 组织 大 量 存 在 , 但 缺 乏 法 律 认 可 和 有 效 管 理 。
一 是 在 现 行 社 团 管 理体 制 下 ,基 层 社 团无 法 取 得 登 记 , 而 又 在 开 展 活 动 , 实 际 处 于 “ 非 法 组 织 ” 的尴 尬 地 位 。二 是 基 层 社 会 组 织 法 律 地 位 不 明 确 , 不 能 被 各 级 党 政充 分认 可 , 既缺 乏 规 划 引 导 和规 范管 理 ,又得 不 到 应 有 的扶 持 与 奖 励 。
三是 由 于 以上 原 因 ,基 层 社 会 组 织 处 于 “ 自生 自灭 ” 状 态 , 很 容 易 办 垮 , 难 以做 大 、 做 强 。
( 三 ) 资金 实 力 有 所 增 强 , 但 不 同社 会 组 织 资金 实力 相 差 较 大 。相 关 部 门和 机 构 对 民间 组 织 的 调 查 表 明 , 大 量 的 社 会 组 织 处 于 ( 半 ) 瘫 痪 状 态 , 其 中经 费不 足 是 根 本原 因 。
( 四 )各 类 社 会 组 织 职 责 定 位 不 清 ,政 府 职 能 转移 远 未 到 位 。
( 五 ) 社 会 组织 在 发 展 中不 断 规 范 , 但 在 自身 建 设 上还 存 在 很 多 问题 。
首 先 , 不少 社 会 组 织 缺 乏 自律 行 为 ; 非 行 政 组 织 行 政 化 、 非 营 利 组 织 营利 化 等 现 象 突 出 。
其 次 , 有 些 组 织 管 理 失 范 、方 向 不 明 ,营利 与 非 营利 组 织 并 存 。
再 次 , 相 当多 社 会 组 织 人 员 素 质偏 低 、 结 构 不 合 理 ; 不 少 人 员 学 历 偏 低 , 知 识 结 构 、 年 龄 结 构 难 以适 应 工 作 需 要 。
( 六 ) 社 会 组 织 双 重 管 理体 制 发 挥 过 一 定 积 极 作 用 ,但 目前 已 不 适 应新 形 势 的要 求 。
( 七 ) 社 会 组 织 制 度 框 架 开 始不 断成 熟 , 但 相关 政 策 法 规 仍 不 完 善 。
方 面 , 我 国有 关 社 会 组 织 的法 规 政 策 很 多 ,
各 级政 府 都 出 台 了相 关 的细 则 、意 见 、办 法 等 , 这 些 法 规 政策 形 成 了社 会 组 织 管 理 的 “ 制 度 剩 余 ”。
另 一 方 面 , 在 社 会 组 织 的 管 理 上 又 存 在 “ 制 度 真 空 ” 。
如 我 国 还 没 有 管 理 社 会 组 织 的一 般性 法 律 , 没 有 一 个 全 面 系 统 的 《 社 会 一囝 组 织 法 》, 关 于社 会 组 织 或 中介 行 为 的规 范 一 般 散 见 于各 个单 行 的法规 、 规 章 之 中。
全 球 “ 退 出政 策 ” 被迫 延 后 释 经 组在 《 经 济 要 参 》 20 10年 第 34 期 发表 报 告认 为 , 随着 欧 洲 债 务 危 机 的 深 化 和 蔓 延 ,
世 界 经 济 进 入 了 一 个 错 综 复 杂 的 新 阶 段 。
在 世 界 经 济 复 苏 的势 头 有 所 减 缓 ,各 主要 国家 以及 主要 经 济指 标 变 化 的速 度 甚 至 方 向 出现 明 显差 异 ,国 际金 融 市 场 的风 险 再 次扩 大 的 情 景 中 , 全 球 “ 退 出政 策 ” 实施 被 迫 延 后 。
( 一 ) 刺激 性 政 策 的后 遗 症 开 始 显 现 。一 是 巨额 财 政刺 激 措 施 所 引 发 部 分 发 达 国家 的 主权 债 务 危 机 ;二 是 极 度 宽 松 货 币政 策 所 引 发 的部 分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通 胀 高 企 和 资 产 价 格 泡 沫 。
( 二 )各 国 “ 退 出政 策 ” 的实 际 政 策 措 施 取 向 分 歧 加 大 。
在货 币政 策 方 面 , 针 对救 助 金 融 机 构 的非 传 统 货 币 政 策 退 出 已基 本 完 成 。发 达 国 家 和 发 展 中 国 家 紧 缩 货 币 的 时 机 和 力 度 不 同 。
在 财政 政 策 方 面 , 目前各 国 为 应 对危 机 而 采 取 的 部分 财政 刺 激 政 策 ( 旧 车 换 现金 、 购房 退 税 、 派 发 现 金 等 ) 已陆 续 退 出 , 其 余 将 在 明 年 退 出 。
( 三 )欧 洲 债 务 危 机 明 显 推 后 了 各 国 的 “ 退 出策 略 ” 。
一 方 面 , 初 级 产 品价 格 回落 ,
通胀 水 平 回落 以及 通 胀 预期 下 降 ,使 得 现 行 扩 张 性货 币政 策 有 可 能维 持 更 长 时 间 。另 一 方 面 ,国 际金 融 市 场 近 期 的波 动 和 反 复 也 说 明 , 有 必 要 在更 长 时 间保 持 现 行 刺 激 性 策 略 。
( 四 ) 预 期 主 要发 达 经 济 体 启 动 升 息 情 况 。
由 于经 济 强 劲 增 长 , 加 拿 大 已经 进 入 升 息 周 期 ;
预计 美 国在 20 10年第 4季 度 提 高 利 率 ; 英 国央 行 将 不 晚于 20l O年 底 ;欧元 区 国 家 现在 面 临 经 济 复 苏 的新 挑 战 , 将 在 2011年 升 息 ;日本 长 期 通 货 紧缩 , 央 行 最 早 也 只 能 ~E 2012年 升 息 。
各 地 区复 苏 进 程 的 差 异 扩 大 ,各 国政 策取 向 分 歧 明显 ,加 上 欧 洲 债 务 危 机 造 成 世 界 经 济 复 苏 减 缓 , 不 稳 定 、 不 确 定 性 因素 增 多 , 世 界 经 济 形 势更 加 复 杂 ,各 国宏 观决 策 的难 度 进 步 加 大 。
凡本栏目摘用文章的作者. 请与本刊编辑 一部联系领取稿费。
联系人:
郑洪电话:
(01 0)68591932
篇四: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圳市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调研报告经过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通过大力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小政府”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但深圳市的社会组织总体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其发育和发挥作用相对滞后,成为社会公共治理中的“短板”。在深圳市,政府仍直接承担着大部分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但仍然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小政府”预定的效能未能充分实现。因此,迫切需要解决深圳市社会组织发育和发挥作用不足的问题,解决政府想管而管不到、管不了以及服务不到位的公共服务问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深圳考察时明确指出:要用政府的能力和财力,解决政府、市场、社会相互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让社会更好地自主治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尽管做得可能不那么好,有一个认可和培育过程,但这是方向。深圳市委市政府刚刚制定的《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已经将加快社会组织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圳市民政局和民间组织管理局牵头,会同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局(改革办)、财政局、编办、法制办、市社科院、综合开发研究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精神,共同组成课题组,对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进行专题调研。
一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现状
(一)深圳市社会组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 20%,在深圳市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过程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比重逐年增加。2007 年底,深圳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 3034 家,同比增长24.3%;其中社会团体 1235 家(行业协会商会 205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1799 家,见图1。
图 1 2000~2007 年深圳市社会组织数量
(二)社会组织覆盖较广泛,门类较齐全
经过发展,深圳市社会组织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涵盖了三大产业,成为推动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登记的社会团体中,学术性社团占 28%,联合性社团占 26%,行业性社团占 27%,专业性社团占 19%。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教育类占 72%,劳动类占 14%,科技类占 4%,体育类占 3%,文化类占 2%。
(三)深圳市社会组织规范监管和自律建设呈现新局面
1. 社会组织的组织形式
社会组织采用会员制,民办非企业单位采用非会员制。问卷调查显示,约占八成行业性、研究性、专业性以及联合性社团组织采取会员制的组织形式,而民办非企业单位采用会员制形式的仅占两成左右。
2. 组织的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
大部分社会组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并设立了相对规范的决策机制。在治理结构建设方面,58.9%接受调查的社会组织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或董事会,32.2%的是会员代表大会,仅有 8.9%表示是管理层。社会组织的决策机制相对规范,82.9%接受调查的社会组织战略决策和活动计划是由理事会等正式决策机构决定的,11%表示无正式决策机构,由两个以上的负责人协商决定,3.4%表示由负责人个人决定,2.7%则表示无正式决策机构,由全体成员协商决定。
3. 组织管理人员产生的方式
主要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调查发现,79.5%的社会组织管理层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仅有 5.5%的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是由主管部门派遣和任命。社会组织负责人主要来源于企业,36.8%的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来自企业,其次是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比例分别为 20.8%和18.1%。
(四)深圳市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深圳市社会组织活动领域广泛,以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行业服务及协调 为主要活动领域
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行业服务及协调、调查研究、政策咨询和联谊是社会组织最主要的活动领域。问卷调查显示,62.6%的社会组织主要活动领域是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行业服务及行业协调为主要活动领域的超过一半,调查研究为其主要活动领域的超过四成。此外,以政策咨询、国际交流、联谊为主要活动领域的也超过三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活动领域各有侧重。
2. 社会组织承担了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事项
社会组织承担了政府赋予的部分微观和行业协调管理的职能和事项。其中,社会组织承担最多的是行业调查研究,达到了总数的 62.4%。同时,社会组织也承担了较多的行业标准制定及服务、教育服务、行业监督管理等公共服务职能和为企业提供信息、人才、技术研发、鉴定等服务职能,见图 2。
图 2 社会组织目前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
在社区建设中,社会组织承担社区服务活动,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多方位的服务形式,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 2007 年底,深圳市有社区社会组织327 个,能较好承接社区的相关社会事务,如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生殖健康知识进社区活动等。
3. 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社会组织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和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社会组织的代表性和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加强。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充分反映行业和会员的意愿,积极参与劳动法、加工贸易政策的决策过程。二是行业协会作为会员和行业的利益代表走到了维权前台。如“银商之争”、家具行业协会组织的反倾销应诉、国际贸易货主协会码头作业费(THC)收费标准协商都是行业组织代表维护行业利益的最好体现。三是社会组织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扩大群众有序参与民主的途径。在本届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 3 名代表和 5 名委员是各行业协会的专职负责人,他们为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5%的社会组织表示向政府提出过建议,有 2/3 的建议被全部或部分采纳。
4. 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组织发动志愿者参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或互助公益活动,促使人们关怀社会、奉献爱心,潜移默化地培育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慈善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直接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59%的接受调查社会组织参与了公益活动,其中 36%参与了文化体育公益事业,超过 30%参与了扶贫帮困活动,超过 20%参与就业和再就业、青少年服务、志愿服务以及敬老助残等活动。与此同时,深圳市的社会组织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了从商代至今的青瓷艺术品 3000 多件,被列入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室内设计师协会、市法学会、电子学会等学术类和科技类社会组织,经常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活跃了深圳市的学术研究氛围,发挥了智囊作用。
5. 社会组织日益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深圳市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国际经济贸易、科技文化交流,增进了深圳各界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众多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参加培训和研讨会、国内外展会,举办国际性研讨会等,不
少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展览会,搭建市场平台。如,市家具行业协会举办的国际家具展堪称亚洲同业第一展,钟表协会举办的国际钟表展为世界钟表第三大展,获得单独组团参加瑞士钟表展资格,黄金珠宝行业协会举办的深圳国际珠宝展为世界珠宝的第七大展等,凸显了深圳行业协会的实力和作用。
(五)政府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据统计,目前大多数的政府职能部门都将课题研究、行业资质初审、行业标准等行业管理职能和事项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社会组织。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每年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经费约为 750 万元,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7 年仅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一年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就达 250 多万元。
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让渡了一大批行业管理的事务性职能和工作事项,或以协议、合同的方式委托给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和提供服务。此外,政府还资助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贸易工业局为市家具行业协会、钟表行业协会、服装协会、珠宝协会建立行业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资助了高达 5000 万元的经费;深圳市财政每年还提供近千万元经费资助行业协会组织参加国内外展览会,拓展国内外市场。
二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不足
1. 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不足
目前,深圳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多数仍由政府包揽,使得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足,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如,全市有 27 家养老机构(包括敬老院),其中公办 25家,民办 2 家,床位 2288 个,而深圳仅户籍老人就有 12 万,每百人拥有床位仅 1.96 张,远远不能满足深圳市养老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个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2. 社会组织的总量不足
深圳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仅 3.5 个,而德国 120 个,法国 110 个,日本 97 个,美国 52 个,香港 25 个,新加坡 18 个,印度 10.2 个,上海 6.1 个,青岛 6.5 个。如果达到香港的水平,按照 850 万人口计算,就应该发展 23800 家社会组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思想认识的障碍
社会上特别是有些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认识偏差,仍停留在“政府万能”的思维定式上,习惯于政府大包大揽,对社会组织不重视、不信任、不放手。使得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制定,社会组织发展空间不足,
其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支生力军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立法滞后的困扰
目前国家规范社会组织的条例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机构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基本都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条条框框很多。而深圳市社会组织法定化、制度化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问卷的调查中,将近 20%的社会组织认为,法律法规不健全是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44.6%的社会组织表示没有法律授予的权力,组织缺乏权威性,阻碍了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
(四)双重管理体制的制约
按照现行的相关法规,除行业协会商会外,社会组织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实行双重管理和双重负责的“双保险”机制,实际运作中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职能重叠,容易扯皮和推卸责任,“双重管理”变成难以管理,制约了部分需鼓励的社会组织的发展,致使一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五)工作机制有待健全
在传统的观念中,将对社会组织管理作为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政府与社会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没有根据社会组织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不完善成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
在委托授权方面问卷调查显示,56.7%的社会组织表示由于政府授权不足影响了组织公共服务作用的发挥。
在购买服务方面,专题和个案调研反映出政府购买服务较分散,存在购买服务补偿不到位和补偿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在征询沟通方面,社会组织缺乏与政府职能部门正常沟通的渠道,在人大、政协缺乏参政、议政的渠道。问卷调查中,21.4%的社会组织表示缺乏交流机制和渠道,超过三成以上的社会组织希望建立政府决策的参与机制。
行政监督和社会组织自我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亟待建立。问卷调查中,将近四成的社会组织希望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活动的评估和表彰体系。
(六)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社会组织的人事、组织、税收、财务、工资、员工社会保障等缺乏配套的管理办法。问卷调
查显示,36.6%的社会组织希望政府提供社保、人事档案保管等政策支持。
社会组织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仍然比较严峻。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完成、社会的独立性还比较差,社会组织获取社会资源的难度很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志愿精神、公益精神等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47%的社会组织希望向市民及企业进行宣传及普及活动。
(七)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有待加强
深圳市社会组织在自身发展方面面临着不少问题,使得社会组织在独立性、自治能力和社会公益性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和工作事项。
在经费方面,76.4%的社会组织表示组织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深圳市社会组织的经费来源以会费为主,经费较少;慈善组织的募捐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募集资金。
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表现在社会组织的专职人员和志愿者缺乏,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组织专职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不足。人力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扩展、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组织还存在职能不到位问题。以行业协会为例,《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规定了行业协会九个方面的职能,但从实践情况看,这些职能规定显得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并且大部分职能带有受托性和参与性,而政府委托和购买服务缺乏制度保证,力度不够,协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协会应有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局限。
极少数社会组织之间出现无序竞争现象...
篇五: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万里学院学报2016 年 3 月· ·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 — 以海曙区社会组织为例魏水英, 王宸游, 黄 琦(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和结构式访问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物资状况、财务状况、技术技能、服务输出及成果、外部资源环境等七个维度,对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 SWOT 分析法对社会组织面临的外部威胁、挑战及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设计出切合宁波市社会组织在资金筹集能力、成员招募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公信力与影响力、内部管理、监督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发展对策。关 键 词:
社会组织; 战略规划; SWOT 分析中图分类号:
C9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250 ( 2016 )
02-0050-09收稿日期:
2016-01-13作者简介:
魏水英( 1975- ),女,湖北赤壁人,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 23 卷 第 6 期Vo1.23 No.62010 年 11 月 November 2010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 29 卷 第 2 期Vo1.29 No.22016 年 3 月 March 20160 引言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与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并列的第三种力量,对于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宁波市社会组织以年均 27% 的速度递增;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已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开展公益创投项目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不可忽视,当前宁波市社会组织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关系亟需转变,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
这些都将对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本文以宁波市海曙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1 研究方法本次社会调查,以海曙区 30 家社会组织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自填式问卷,辅之结构式访问的方法搜集资料,并采用 SPSS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1.1 调查对象在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最佳,相较其他区(县)其更具代表性。截止 2015 年,在海曙区民政局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 295 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 19.5% ,其中社会团体 109 家(区级层面 79 家,街道层面 30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186 家(教育类 104 家,医疗类 7 家,街道层面 51 家)。在各街道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 1218 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 80.5% ,其中公益服务类 377 家,参与管理类组织 421 家,文体教育类 354 家,综合类 39 家,其它类 27 家。50DOI:10.13777/j.cnki.issn1671-2250.2016.02.011
第 2 期· ·研究者以判断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海曙区社会组织情况较为熟悉,他们经过分析判断,介绍了 30 家社会组织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中,社区社会组织有 20 家,约占样本总数的 67% ,区级层面有 10 家,占样本总数的 33% 。1.2 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本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搜集资料,并辅以结构式访问进行深度了解。问卷、访问提纲围绕 7 个维度进行设计。共发放问卷 30 份,回收有效问卷 30 份,访问记录 30 份,有效回收率达 100% 。调查员在访问时对问卷进行实地审核, 并在数据分析前对数据进行了清理工作。
采用 SPSS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2 海曙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调查通过前期探索性调查,研究者对海曙区社会组织实际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辅之文献研究所得资料,制定了研究的维度及指标。
拟从以下七大维度出发,对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
(见表 2-1 )2.1 样本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宁波市海曙区不同类别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些领域统一分析欠缺合理性。
分析中将进行适当分类研究,将调查对象分为海曙区区级社会组织与海曙区社区社会组织。样本中社区社会组织有 20 家,约占样本总数的 67% ;区级层面有 10 家,占样本总数的 33% 。
所调查的 10 家区级社会组织均已登记注册,其中社会团体占 30% ,民办非企业单位占 70% 。
区级社会组织的注册金额分别为 3 万元、 10 万元、 30 万元,其中 3 万元的较多为 6 家, 30 万元的最少为 1 家。
从 2010 年左右开始海曙区社区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在所调查的 20 家社区社会组织中,有 75% 社区社会组织未注册,另 25% 的社区社会组织注册类别为社会团体。
(见表 2-2 )2.2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2.2.1 组织成员表 2-1 研究维度及指标研究维度 具体指标人力资源 职员构成、志愿者、招聘、使用情况物资状况 场所、基础设施、特殊设施、宣传媒介、使用情况财务现状 收入、支出、收支管理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运营技术、常规技术服务输出 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对外交流、活动项目、宣传、主要成效内部管理 组织架构、组织文化、工作氛围、战略规划、组织目标外部资源 调查密切利益相关者、可获取资源、社会资源表 2-2 样本基本情况选项 频数 百分比 选项 频数 百分比活动范围全国范围 3 10.0活动领域工商服务业1 3.3省内 2 6.7 科学研究 1 3.3市内 8 26.7 教育 1 3.3区内 3 10.0 社会服务 26 86.0街道或乡镇 14 46.6 其他 1 3.3成立时间0-5 年 20 66.7组织性质社会团体 8 26.75-10 年 7 23.3民办非企业7 23.310-20 年 3 10.0 其他 15 50.0魏水英, 王宸游, 黄 琦: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51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 年 3 月· ·组织成员情况从性别比例、职业性质、年龄分布、学历水平这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在所调查的 10 家区级社会组织中,共有男性成员 29 人,女性成员 34 人,男女比例约为 12 :
10 ; 20 家社区社会组织中,男性成员 15 人,女性成员 64 人,女性人数是男性人数的 4.2 倍。
区级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多为男性( 70% ),而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女性为主( 80% )。社会组织内部全职人数远低于兼职人数。
调查数据显示, 全职工作人员为 23 人, 兼职工作人员为119 人,兼职人数是全职人数的 5.2 倍。有 22 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为兼职人员,仅有 8 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为专职人员。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年龄分布,以 55 岁以上居多( 95.8% ),其次为 35 至 54 岁( 4.2% ), 35 岁以下成员人数为零;在区级社会组织中,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较为均衡, 35 岁以下、 35 至 54 岁、 55 岁以上人数比为 1 :
1 :
1.6 (见图 2-1 ),其中组织负责人的年龄以 35 至 54 岁居多( 60% )。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约有 90.8% 的人员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区级社会组织成员以大专及本科学历者占多数,两者人数共占 84% ,而研究生学历( 3% )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 13%)较少。
区级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 80% ),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则以高中学历者居多( 47% )。据访问了解,学历水平并不是社区社会工作者的门槛,往往高学历人士更难投入到组织工作的第一线。
组织需要的就是真正有热情、耐心做普通事的人。2.2.2 志愿者约有 50% 的社会组织拥有长期稳定的志愿者,但志愿者人数较少;也有 13% 的社会组织缺乏长期稳定的志愿者。志愿者多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82% )。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中, 55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所占比重最大( 68% )。2.3 物资状况分析2.3.1 宣传媒介社会组织的宣传方式日趋多样化。
社会组织以报纸( 26% )、网络( 21% )作为主要宣传渠道;口头宣传( 18% )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为社区社会组织采用;而采用过纸质宣传册和电视宣传的社会组织分别有 13% 和 12% 。
(见图 2-2 )刊物的出版情况是检验社会组织对外宣传能力的重要工具。
大部分社会组织( 73% )没有组织刊物; 24% 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内部刊物;拥有专业刊物的社会组织仅占 3% 。2.3.2 办公场地大部分社会组织( 60% )的办公场地是政府直接分配的;有高达 20% 的社会组织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 13% 的社会组织自行租赁办公场地。
采访观察到大部分社会组织的办公场地及活动场所面积约为 30 平方米。2.3.3 物资使用率70% 的社会组织表示其物资使用率是高的; 17% 的社会组织表示物资使用率一般, 存在部分物资空闲的情况;表示物资使用效率低的社会组织占 6.5% ;另有 6.5% 的社会组织表示物资短缺,物资处于超负荷使用。图 2-1 组织成员年龄分布图 2-2 宣传媒介52
第 2 期· ·2.4 财务状况分析2.4.1 资金收支状况28% 的区级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补助,其次为企业捐助,约占21% ; 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是项目申请经费 ( 39% ), 政府补助( 29% )与民间捐赠( 15% )。
(见图 2-3 )采访了解到许多区级社会组织的企业捐助是由政府在其间牵线搭桥,社区社会组织申请的项目也主要来自政府,因此政府就是社会组织主要资金支持方。约有 54% 区级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支出为业务支出, 此外薪酬 支 出( 22% )也占了较大比重,管理、设备、筹资支出较少,均占 8% ;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资金支出亦为业务支出 ( 50% ),其次是设备支出( 38% )。
(见图 2-4 )收入满足开支且略有盈余的社会组织约占 7% ; 73% 的社会组织收入满足支出;此外,也有 20% 的社会组织表示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区级社会组织的收支额集中在 1-5 万元之间( 60% ),也有 20% 组织的收支额相对较高,达到 50 -100 万;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 50% )收支额度在 1000 -5000 元之间,其次为 5000 -10000 元之间( 25% )。(见图 2-5 、图 2-6 )2.4.2 财务管理状况组织财务管理主要从有无财务托管机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状况、会计人员配置、财务监督这五个方面着手分析。60% 的社会组织没有专门的财务托管机构,拥有财务托管机构的社会组织占 40% 。
区级社会组织均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在社区社会组织中,拥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社会组织仅占 40% ,大部分社会组织缺少相关制度。
主动、定期地公开财务状况的社会组织约占 73%,有10% 的社会组织在外界提出图 2-3 资金来源图 2-4 资金支出图 2-5 区级社会组织收支状况 图 2-6 社区社会组织收支状况魏水英, 王宸游, 黄 琦: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53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 年 3 月· ·财务公开要求时会公开财务状况,不公开组织财务状况的社会组织占 17% 。
30% 的社会组织拥有 2 名及以上的专业会计人员;也有 36% 的社会组织没有会计人员。定期向理事会进行报告并主动接受财务监督的社会组织约 43% ;一半的社会组织未定期向理事会进行报告并主动接受财务监督的情况;此外, 7% 的社会组织表示会在外界要求时,接受财务监督。2.5 技术资源分析区级社会组织均有对成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其中定期开展专业能力培训且次数较多的组织约占50%,另50% 的组织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且次数较少;在社区社会组织中,定期开展专业能力培训且次数较多的组织约占 45% ,也有 35% 的社会组织未对成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采访发现,社区社会组织往往缺乏筹资策略、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而区级社会组织拥有的技术资源相对更丰富。2.6 内部管理状况分析组织内部管理状况是从有无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组织文化、战略目标、权责分配这六个方面展开分析的。63% 的社会组织拥有较为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 17% 的社会组织拥有规章制度,但制度并不完善;也存在 20% 的社会组织没有规章制度,以习惯或口头的方式进行管理。采访中了解到,有部分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一些社区社会组织多以默认习惯或口头约束进行管理,或是从其他组织嫁接规章制度,例如“何阿姨和好屋”的规章制度即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制度。内部人际关系十分融洽的社会组织约占 93% , 7% 的社会组织认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较为一般。
有80% 的社会组织受访人员认为对于工作环境是满意的,也有 17% 的人员表示工作环境较为一般,对于工作环境不满意的人数仅占 3% 。拥有特定组织文化且能被大部分成员接受的社会组织约占 87% ;拥有组织文化但只被小部分成员接受的社会组织占 6.5% ;此外还有 6.5% 的社会组织缺少组织文化。60% 的社会组织拥有战略目标且定期更新; 13% 的社会组织有战略目标,但未定期进行更新;也存在部分社会组织未制定战略目标( 27% )。
在制定了战略目标的社会组织中,能够很好地实现战略目标的社会组织约占 64% ,能够基本实现的约占 36% 。明确权责分配的社会组织较少仅占 20% ,其余 80% 的社会组织均表示没有明确的权责分配,存在个别负责人总揽组织内大部分工作的情况。2.7 社会组织服务输出状况分析活动范围可反映输出状况, 10% 的社会组织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国家级; 活动范围扩展到省一级的社会组织较少,仅占 3% ; 27% 的社会组织活动范围为市一级; 10% 的社会组织活动范围为区一级;一半社会组织的活动范围为街道或乡镇一级。通过采访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社会组织虽然服务活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但是其在某些地区只是设立了联络点,用于促进各地服务对象的交流,其本身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服务。大部分社会组织每月开展一次及以上活动( 86% );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的社会组织约占 7% ;另有7% 的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次数较少。83% 的社会组织认为其开展的活动成效显著,也有 17% 的社会组织...
篇六: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州市社会组织发展报告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亦是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历史超过2200 年,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全市总面积7434.4 平方公里,有荔湾、越秀、海珠、天河、黄埔、白云、番禺、花都、增城、从化、南沙 11 个市辖区。截至 2017 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 1449.84 万人,比 2016 年末增加 45 万人。2017 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达 21503.15 亿元,经济总量突破 2 万亿元,同比增长 7.0%,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广州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广州自 2011 年以来第三届荣膺此殊荣。全国文明城市被称为是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一)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1. 广州市社会组织总量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6 年和 2017 年广州市社会组织总量均有所增加,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全市登记社会组织数量为 7014 家,比 2015 年底增加 482 家,年增长 7.37%。截至 2017 年 12 月底,全市登记注册社会组织 7592 个,比 2016 年底增加 578 家,年增长 8.24%。(见表 1)。
表 1 2015~2017 年广州市社会组织增长情况
年度
社会团体数量
社会服务机构数量
非公募基金会数量
合计
增长率(%)
2015
—
—
—
6532
—
2016
2711
4277
26
7014
7.37
2017
3015
4535
42
7592
8.24
资料来源:2016、2017 年广东省民政厅计财年报全省社会组织数据。
表 1 2015~2017 年广州市社会组织增长情况
2. 社会组织类型结构以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
社会组织类型中,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占社会组织总量超过了 99%,非公募基金会占比1%不到,2016 年和 2017 年三类社会组织占社会组织总量比值变化不大。从图 1 可见,2016年社会团体 2711 家,占 38.65%;社会服务机构 4277 家,占 60.98%;非公募基金会 26 家,占 0.37%。2017 年社会团体 3015 家,占 39.71%;社会服务机构 4535 家,占 59.73%;非公募基金会 42 家,占 0.55%(见图 2)。
图 1 2016 年广州市三类社会组织的比重
图 2 2017 年广州市三类社会组织的比重
3. 社会组织行业分布以教育、社会服务发展为主
广州市社会团体主要集中在科技与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体育、工商业服务、职业及从业组织和其他方面。其中职业及从业组织增速最快,由 2016 年的 142 家增加到 2017 年的 185家,增长率为 30.28%。基金会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领域,其他领域均为 0。社会服务机构组织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以及科技与研究等领域,在以上领域中,与2016 年相比,2017 年社会服务增长率最高,为 15.73%,其他领域的增幅均为 10%左右。(见表 2)。
表 2 社会组织行业结构
社会组织类型
年份
科技与研究
生态环境
教育
卫生
社会服务
文化
体育
法律
工商业服务
宗教
农业及农村发展
职业及从业组织
国际及涉外组织
其他
合计
社会团体
2016
204
36
76
64
320
341
285
10
636
14
86
142
2
495
2711
2017
200
41
80
64
346
416
351
10
679
14
98
185
0
531
3015
非公募基金会
2016
0
0
0
0
26
0
0
0
0
0
0
0
0
0
26
2017
0
0
0
0
42
0
0
0
0
0
0
0
0
0
42
社会服务机构
2016
217
6
2734
154
528
111
221
0
20
1
1
0
0
284
4277
2017
244
9
2797
157
611
125
252
2
33
2
2
1
0
300
4535
资料来源:2016、2017 年广东省民政厅计财年报全省社会组织数据。
表 2 社会组织行业结构
图 3 2016 年广州社会组织各行业分布
4. 广州社会组织行政区分布以市级、番禺区和白云区为主
广州市社会组织的区域分布,2016 年和 2017 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排在前三的均为广州市本级、番禺区和白云区。2016 年度数据显示,从广州市各区县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看,广州市本级社会组织数量最多,为 1250 家,占 17.79%,第二至第四位分别为番禺区704 家、白云区 689 家、海珠区 648 家(如图 4 所示)。2017 年度数据显示,从广州市各区县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看,广州市本级社会组织数量最多,为 1366 家,占 17.99%,第二至第四位分别为番禺区 772 家、白云区 720 家、天河区 698 家(如图 5 所示)。2017 年的各区增长率以南沙区增长最快,增长率为 26.1%,其他各区除海珠区以外,增长速度均在 3%以上,但是海珠区的社会组织占全市总数的份额居各区前列,该区增速转快跟该区域社会组织发展的充分性和饱和性相关。(如表 3 所示)
图 4 2016 年广州社会组织行政区分布情况
图 5 2017 年广州社会组织行政区分布情况
表 3 2016~2017 年广州市各区社会组织增长数量及增长率
地区
2016 年
2017 年
社会组织数量
增长率
占全市比重(%)
社会组织数量
增长率(%)
占全市比重(%)
广州市本级
1250
—
17.79
1366
9.28
17.99
海珠区
647
—
9.22
654
0.93
8.61
花都区
467
—
6.66
485
3.63
6.39
荔湾区
430
—
6.14
468
8.58
6.16
番禺区
703
—
10.02
772
9.66
10.17
天河区
646
—
9.21
697
7.88
9.19
增城区
457
—
6.52
516
12.66
6.79
南沙区
363
—
5.18
458
26.10
6.04
白云区
688
—
9.81
720
4.50
9.48
越秀区
555
—
7.91
575
3.42
7.57
黄埔区
445
—
6.35
498
11.66
6.56
从化区
363
—
5.18
383
5.22
5.04
资料来源: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提供。
表 3 2016~2017 年广州市各区社会组织增长数量及增长率
5.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男女比例均衡,受教育程度适中,且相对年轻
广州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性别结构上女性比重高于男性,从表 4 可见,2016、2017 年广州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总数分别为 87255 人、81564 人,其中,女性为 51899 人和 49723 人,占比分别为 59.48%和 60.96%,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大部分为女性,但是男性和女性比例差距不大;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适中,2016 年、2017 从业人员中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数总和分别为 42515 人和 41394 人,占总人数的 48.73%和 50.75%。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根据表 5,2016 年和 2017 年 36~45 岁和 35 岁以下的人员加总后为 74111 和67284 人,占了总人数的 84.94%和 82.49%。
表 4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结构
单位:人数
年份
单位数
年末职工人数
受教育程度情况
职业资格水平情况
女性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及以上
助理社会工作师
社会工作师
2016
7014
87255
51899
22107
20408
1393
437
2017
7592
81564
49723
21161
20233
1373
438
资料来源:2016、2017 年广东省民政厅计财年报全省社会组织数据。
表 4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结构
表 5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单位:人数
年份
35 岁及以下
36~45 岁
46~55 岁
56 岁及以上
2016
45585
28526
9422
3722
2017
43424
23860
10406
3874
资料来源:2016、2017 年广东省民政厅计财年报全省社会组织数据。
表 5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从表 6 可见,广州社会组织三种类型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数及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业资格结构和年龄结构。社会服务机构从业人数占较大比重,2016 年占全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
的 85.1%,2017 年为 86.19%。基金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最高,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比 100%。
表 6 各类型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状况
单位:人数
社会组织类型
年份
社会组织数
从业人员数
女性从业人员数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及以上
职业资格水平情况
年龄结构情况
助理社会工作师
社会工作师
35 岁及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 岁及以上
社会团体
2016
2711
12964
2976
1907
2254
54
46
2827
7782
1623
732
2017
3015
11248
3537
1953
2296
54
46
3506
3790
3013
939
基金会
2016
26
37
5
26
11
0
0
5
26
5
1
2017
42
16
0
16
0
0
0
1
13
2
0
社会服务机构
2016
4277
74254
48918
20174
18143
1339
391
42753
20718
7794
2989
2017
4535
70300
46186
19192
17937
1319
392
39917
20057
7391
2935
资料来源:2016、2017 年广东省民政厅计财年报全省社会组织数据。
表 6 各类型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状况
6. 社会组织党建状况
在市级社会组织中,2016 年度,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共 122 个,占社会组织总数的1.7%,其中,社会团体 42 个,社会服务机构 80 个。中共党员共 3073 人。2017 年度,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共 130 个,占社会组织总数的 1.7%,其中,社会团体 48 个,社会服务机构 82 个。中共党员共 3265 人。
(二)促进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1. 坚持发展增效,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登记改革
(1)加大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贯彻落实《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在下简称《两办意见》)。草拟广州市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的实施意见。出台《关于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慈善救助、社区、文化体育、社区教育、社区事务等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扶
持。
(2)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咨询指引、发起人座谈会服务等制度,强化事前指导,引导社会组织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3)有序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作。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部署,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引导,同时结合社会组织变更登记等业务,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换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工作,全市换发率99.74%。
(4)完成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工作。推进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印发《关于广州市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有关事项的通知》,与市财政局等 3 部门联合公布 2016、2017 年广州市、区两级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名单,共将 43 家社会组织纳入名单。
2. 培育扶持并举,不断优化 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1)扎实开展第四届公益创投活动。立项 2422 万元(投入资金同比增长 21.2%)开展第四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资助 165 个项目,撬动社会配套资金 1400 万元。推动 53个项目上线联合劝募平台,共募集资金 722 万元。重点培育和支持 20 个创投项目树立品牌,扩大公益创投品牌效应,有效拓宽公共服务提供渠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1+1+1>3”协同共治的“善治”平台,“1+1+1>3 公益创投广州模式”日臻成熟。
(2)深入实施社会组织品牌战略。举办“广州市知名社会组织引进基地签约仪式”,引进全国 30 多家知名社会组织与广州社会组织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评选出广州市第二批品牌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已有 20 个品牌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战略标准化工作,《广州市品牌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被列入 2017 年广州市公共服务类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
(3)激发社会组织创新能力。联合市科创委、市科协分赴杭州、苏州、厦门等地开展调研,形成《广州市激发社会组织创新能力调研报告》,起草《广州市激发社会组织创新能力暂行办法》,明确社会组织创新主体功能定位。
(4)积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立项 300 万元对 6 个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给予一次性扶持。全市已建成 45 个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入驻社会组织 1336 个,基本形成了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市、区、街(镇)三级网络。立项 500 万对 161 个符合资助条件的社会组织予以资助。
(5)推进政府转移职能。印发《广州市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
目录管理办法》,出台市本级第七批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目前已将 214 个社会组织纳入市级目录。10 个区民政局已开展目录编制,共将 329 个社会组织纳入目录。
3. 坚持有效监管,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 管模式
(1)严格日常管理及开展专项检查。完成 2016 年年度报告工作,公示率达 95.8%。动态管理社会组织异常名录,2017 年共列入 23 个次,移出 10 个次。监督指导 93 宗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指导 62 个社会组织开展换届选举。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对 51 家社会服务机构进行清查规范,全面加强对社会服务机构托养机构的日常监管。
(2)强化行政执法。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执法工作的通知》及《关于规范社会组织执法工作监督指导方案的通知》,举办全市社会组织执法工作培训,现场督导各区民政局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广州市社会组织执法工作,抽查监督 62 个社会组织;依法立案 36 宗;调查办理上级交办、群众信访案件 17 宗;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置涉社会组织事件 5 宗。
(3)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制定印发《关于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脱钩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对 50 个市本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现场检查。起草《广州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草稿)》,协调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成立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有关事项的函》,有序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篇七: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组织调研报告(共 7 篇)新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群众团队。新社会组织一词,是上海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词汇,其特点是相对于“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群众组织”等词的概念,把范围缩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民间组织。
近日,为进一步强化和改进我市新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我市工商、民政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就全市新社会组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已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共有 55 个,其中行业协会 34 个、专业性社团 13 个、学术性社团 7 个、联合性社团 1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22 个。我市的新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多数是由同行业自发成立;二是一些半官方性质的行业协会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会长由部门或行业离退休领导担任,秘书长则由政府部门直接委派,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 1 -
目前,全市已登记注册的各类中介机构共有 28 家,涉及十几个服务门类,从业人员约 300 余人。初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机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服务方式的中介组织体系,其主要类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煤矿技术咨询公司、商务调查、广告代理、房产代理、工程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公司、拍卖典当、公证、人力资源开发和婚介服务所等。
我市中介机构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服务的中介机构组织。如会计、法律、公证、广告代理服务等;二是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如财税、审计、信息、工程咨询等;三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利益群体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使得行政机关把一些如技术或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拍卖、职业介绍等社会职能交与中介机构行使,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一是行业自律,积极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出于民营经济自我保护和发展的需要而催生的行业协会,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行业代言人”身份,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协调行业内外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其首要表现为行业自律行为。不少行业协会都订有行规行约,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工作。我市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工作,对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主动服务,积极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积极为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服务。许多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举办或参加各种展销会、经济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努力开拓省内外市 - -
场,为提高省内外市场占有率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农业发展开拓农村市场服务,近几年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迅速,1999 年以来已经注册 11 家,这些协会以自身利益为驱动力,认真对周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并对会员进行各种知识、技术的培训,指导农业结构调整,组织会员实现科技种植,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销售,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许多行业协会还代表行业、企业开展维权活动,积极开展“双思”教育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政府分忧,回报社会。许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捐款修桥修路、扶贫助困。
三是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行业都曾出现过竞相降价、恶性杀价竞争或者垄断经营、欺行霸市的情况。这对政府转变职能是个推动,无形中迫使一些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框架中找准自己位臵,改变过去的管理经济的方式,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行业协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类组织规模小。目前,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只有 77 个,多数都为行业至上而下要求成立并非社会力量自愿组织;很多协会都处于“非法活动”状态,没有予以正式登记。
二是行业发展不平衡。部分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 - -
挥。我市部分行业协会处于发展初期,自身建设还不完善;加之重视程度不够,有些行业协会就挂靠在行政部门,而这些部门仍习惯于行政干预和指挥,实行严格的控制,没有放手让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
三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有些部门甚至行业协会自己都认为必须有主管部门,导致有些行业协会因处于多重管理之下,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各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四是相关法规不完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于 2007 年 5 月 13日出台后,给我们规范和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方针,但还没有结合我省和我市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
五是领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市行业协会多数分布在工业领域,第三产业的协会数量偏少。行业覆盖面较
窄,势必影响行业协会的代表性和社会性,使协会所能掌握的企业和行业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加之管理资源有限,往往很难发挥综合协调功能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此外,由于对协会的设臵与分布,我市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交叉重复组建行业协会,造成协会设臵结构不合理、层次偏多。
六是内部机制不健全。一些官办或半官办的行业协会,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没有开展实际工作,仅仅召开一些会议。在调研中普遍感觉协会内部缺乏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年轻骨干,特 - -
别是农业专业经济协会缺乏技术力量和专业知识。行业自律机制尚未普遍形成,有的行业协会虽然制订了行规行约,但不能有效约束会员企业的违规行为,更不能约束同行业非会员企业。不少中介行业的运作不规范,少数中介更是唯利是图,一些委托“业主”与中介串通等等,致使竞争不公平、结果欠公正。
三、对策建议
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行业协会就是要在许多政府部门不应管又不便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上,发挥协调、监督与信息服务作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转变职能、机关转变作风、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迫切要求。为
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行业协会发展,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依法管理。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连结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方面的作用,尽快制定实施细则。要加强对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章程合法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备案审查,工商、民政等登记主管机关要对照其备案的章程,依法加强对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纠正,确保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依法运行,发挥积极作用。
加快发展。首先,推进中介机构脱钩改制,把中介机构推向市场,使之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中介组织。对目前隶属或挂靠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中介机 - -
构,必须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编制、人员、财务、职能、名称等方面与之脱钩。其次,是对清理登记后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分类提出整顿规范意见,对行业协会的脱钩分类进行。对单纯提供服务的社会团体及行业协会应立即脱钩;对承担部分行政职能、对行业行使一定管理权限的行业协会应采取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脱钩改制;对于公益性的协会,政府应该扶持。再是,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发展。要把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调整、规范、培
育、提高”的要求,制定规范引导协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协会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协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 -
? 上海市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调研报告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调研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部领导关于建立民政工作改革创新观察点的指示精神,2008 年年初,上海市被确定为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为此,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调研组曾专程赴上海调研,考察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发展情况。在沪期间,调研组共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实地考察了数家社会组织,分别听取了上海市、静安区、浦东新区、闵行区、普陀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汇报。通过调研我们感受到,上海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区域优势,创新管理理念,营造有利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规范建设,在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路子,对全国的工作具有启示价值。
一、上海市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东北亚航运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处在全国前列。从 2006 年的数据来看,上海市占全国面积的 0.06%,人口的1%,完成财政收入占全国的 1/8,港口吞吐量占 1/10,口岸进出口商品额占 1/4,人均生产总值为 57695 元,是全国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3.6 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上海市社会组织在全国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以下特点:
数量增长较快。近年来,上海市各类社会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数量从 2001 年的 3878 家发展到 2007 年的8366 家,增长了 1.2 倍,年均增长 19.3%。2006 年,上海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 5.9 个,远高于全国每万人拥有2.7 个社会组织的整体水平。至 2007 年底,上海市共有社会团体 3234 家,其中学术性社会团体 772 家,行业性社会团体 231 家,专业性社会团体 1493 家,联合性社会团体 73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 5049 家,分布在教育、卫生、劳动、科技、体育、文化、民政等行业,其中数量最多的前五类分别为教育类 2493 家,民政类 971 家,劳动类 573 家,体育类 180 家,科技类 114 家;基金会共有 83 家,其中公募基金会 47 家,非公募基金会 36 家。
综合实力较强。2006 年度社会组织年检数据显示:上海市社会组织净资产总额达 142.03 亿元,年度收入合计达 157.73 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 12.71 万人。其中,社会团体净资产 23.88 亿元,年度收入合计 29.83 亿元,工作人员
1.8 万,会员 473.52 万;民办非企业单位净资产72.05 亿元,年度收入合计 111.2 亿元,从业人员 10.87 万;
基金会净资产 46.1 亿元,年度收入合计 16.7 亿元,工作人员 428 人,志愿者 1.59 万人,接受捐赠 7.5 亿元,其中境内捐赠 6.8 亿元,境外捐赠 0.7 亿元。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市二、三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各类行业协会,特别是服务于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物流业等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诸如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同时,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工业旅游促进中心、上海市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等一批为新兴经济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运而生,依托新兴产业、构建服务平台,成为上海社会组织发展的又一亮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文化、艺术、慈善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民办文化艺术机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以及上海衫达学院等民办教育机构迅速成长起来。2007 年,全市有 4691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了 1050次多种形式的主题公益活动,提供社会公益服务达 202.58万人次,折合经济效益达 2.2 亿元。基金会全年公益支出达4.86 亿元,年度资助人数已由 2002 年度的不足 10 万人提高到 73.83 万人,有力地支持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积极谋求区域合作。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
心,其经济辐射已经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速融合,对该地区社会组织提出了区域合作的要求。上海市各类行业协会积极回应这种要求,主动与周边省、市加强合作,促进整合。比如,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江苏、浙江等省同类组织在前几年合作发展的基础上,共同筹备组建“长三角经济联合会”,以此全面深化江浙沪合作,发挥上海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上海作为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人才荟萃,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人才环境。上海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中蕴藏着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仅有像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杰出志愿者柏万青这样的社会组织领军人物,还有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红木家具研究所所长、著名雕刻艺术家屠杰这样的知名专家。近年来,上海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致力于实现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不少社会组织实行了聘任制,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吸引高学历复合型人才从事社会组织工作,其中不乏博士及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有的社会组织甚至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员,比如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面向全球招聘秘书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高素质人才为上海社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
了崭新观念,为上海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二、上海市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上海市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与当地党委、...
篇八: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组织调研报告 关于某某市新社会组织的调研报告新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群众团队。新社会组织一词,是上海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词汇,其特点是相对于“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群众组织”等词的概念,把范围缩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 梢 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来 重 的民间组织。
近日 浚 ,为进一步强化和改进 坤 我市新社会组织的管理 芯 工作,我市工商、民政 哑 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 怒 ,就全市新社会组织进 沤 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 讳 研成果报告于后。
一、 徐 基本情况
目前,全 恍 市已登记注册的社会团 聚 体共有 55 个,其中行 楷业协会 34 个、专业性 久 社团 13 个、学术性社 拣 团 7 个、联合性社团 1 政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2 陛 2 个。我市的新社会组 伺 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伺 :一是大多数是由同行 绣 业自发成立;二是一些 汇 半官方性质的行业协会 席 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成 啼 立,会长由部门或行业 胯 离退休领导担任,秘书 措 长则由政府部门直接委 柬 派,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驶 。
-1-
目前,全 绒 市已登记注册的各类中 萍 介机构共有 28 家,涉 饿及十几个服务门类,从 琼 业人员约 300 余人。
赶 初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机 酋 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 镑 、多种服务方式的中介 丈 组织体系,其主要类型 怨 包括:会计师事务所、 揩 律师事务所、税务事务 柱 所、煤矿技术咨询公司 坏 、商务调查、广告代理 狼 、房产代理、工程咨询 卢 公司、工程监理公司、 娇 拍卖典当、公证、人力 渔 资源开发和婚介服务所 撩 等。
我市中介机构 缨 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 摆 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服 乒 务的中介机构组织。如 镁 会计、法律、公证、广 赞 告代理服务等;二是为 辽 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信息 也 咨询服务。如财税、审 纹 计、信息、工程咨询等 照 ;三是为自身所代表的 眨 特定利益群体服务。中 岸 介机构的发展,使得行 诬 政机关把一些如技术或 姥 资产评估鉴定、咨询、 模 认证、拍卖、职业介绍 钉 等社会职能交与中介机 诈 构行使,大大提高了行 澡 政效率。具体说来,有 抵 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汲
一是行业自律,积极 辨 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出 木 于民营经济自我保护和 职 发展的需要而催生的行 兜 业协会,一个重要特征 替 是以“行业代言人”身 剔 份,代表行业的整体利 珐 益,协调行业内外的各 榆 种经济社会关系,其首 饯 要表现为行业自律行为 熊 。不少行业协会都订有 袋 行规行约,积极开展行 鸿 业自律工作。我市行业 帚 协会的行业自律工作, 歼 对促进行业发展、维
护 狱 企业合法权益起到重要 碎 作用。
二是主动服 盼 务,积极创造良好发展 猾 条件。积极为企业开拓 汹 省内外市场服务。许多 莎 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优势 鳞 ,积极组织举办或参加 问 各种展销会、经济博览 抢 会、经贸洽谈会等,努 凶 力开拓省内外市-2- 腮
场,为提高省内外 呈 市场占有率做了卓有成 踊 效的工作。农村专业经 找 济协会为农业发展开拓 蓄 农村市场服务,近几年 戊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密 发展迅速,1999 年 得 以来已经注册 11家, 屹 这些协会以自身利益为 幸 驱动力,认真对周边市 林 场进行调研,分析农产 陛 品市场需求,为会员提 饯 供产前、产中、产后的 赔 一体化服务,并对会员 坚 进行各种知识、技术的 侄 培训,指导农业结构调 敢 整,组织会员实现科技 异 种植,推进规模化生产 贵 、经营、销售,使农业 拧 增效、农民增收。许多 凉 行业协会还代表行业、 窿 企业开展维权活动,积 墟 极开展“双思”教育活 硫 动,引导民营企业家致 眠 富思源、富而思进,为 逐 政府分忧,回报社会。
卑 许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 振 捐款修桥修路、扶贫助 废 困。
三是健康发展 均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 欺 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 撤 过程中,许多行业都曾 帝 出现过竞相降价、恶性 樱 杀价竞争或者垄断经营 公 、欺行霸市的情况。这 剧 对政府转变职能是个推 帚 动,无形中迫使一些政 盟 府部门在市场经济框架 吝 中找准自己位臵,改变 啮 过去的管理经济的方式 入 ,切实做到“有
所为, 处 有所不为”。因此,行 殉 业协会的发展,不仅促 涝 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贼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埂 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 咒 、存在的问题
一是 叛 各类组织规模小。目前 逃 ,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 锁 只有 77 个,多数都为 篱 行业至上而下要求成立 氧 并非社会力量自愿组织 赡 ;很多协会都处于“非 埠 法活动”状态,没有予 家 以正式登记。
二是 酣 行业发展不平衡。部分 拜 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未 帚 能充分发-3-
挥 振 。我市部分行业协会处 讲 于发展初期,自身建设 贬 还不完善;加之重视程 恤 度不够,有些行业协会 厢 就挂靠在行政部门,而 病 这些部门仍习惯于行政 赖 干预和指挥,实行严格 擦 的控制,没有放手让其 珊 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 杖 。
三是管理体制不 振 健全。有些部门甚至行 宰 业协会自己都认为必须 碳 有主管部门,导致有些 谣 行业协会因处于多重管 珠 理之下,大量时间和精 窝 力用于应付各级主管部 卵 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隘
四是相关法规不完备 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袒 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 若 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卢 》于 2007 年 5 月 1 寓 3 日出台后,给我们规 扛 范和推进行业协会、商 饭 会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 朽 导方针,但还没有结合 整 我省和我市的实际,制 倡 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 挣 。
五是领域分布不 宰 合理。目前,我市行业 翱 协会多数分布在工业领 轰 域,第三产业的协会数 曳 量偏少。行业覆盖面较 硒 窄,势必影响行业协会 溶 的代表性和社会性,使 键 协会所能掌握的企业和 勇 行业的信息不充分、不 猿 全面,加之管理资源有 咒 限,往往很难发挥综合 编 协调功能和提供充分的 秩 信息服务。此外,由于 拆 对协会的设臵与分布, 恫 我市没有明确的标准和 誉 要求,交叉重复组建行 壬 业协会,造成协会设臵 厚 结构不合理、层次偏多 葬 。
六是内部机制不 鱼 健全。一些官办或半官 纫 办的行业协会,作为政 摈 府机关的附属机构,没 蘸 有开展实际工作,仅仅 智 召开一些会议。在调研 仑 中普遍感觉协会内部缺 俐 乏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年 您 轻骨干,特-4-
焉 别是农业专业经济协会 俘 缺乏技术力量和专业知 慎 识。行业自律机制尚未 篓 普遍形成,有的行业协 蹦 会虽然制订了行规行约 萌 ,但不能有效约束会员 眩 企业的违规行为,更不 螺 能约束同行业非会员企 釉 业。不少中介行业的运 忙 作不规范,少数中介更 牲 是唯利是图,一些委托 纫 “业主”与中介串通等 镶 等,致使竞争不公平、 酸 结果欠公正。
三、对策 予 建议
高度重视。在 丰 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框 粮 架中,行业协会就是要 属 在许多政府部门不应管 址 又不便管、管不了也管 枝 不好的事情上,发挥协 悬 调、监督与信息服务作 瞄 用。进一步培育
和发展 犹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 蕴 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 痪 制的迫切需要,是县域 噬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 月 切需要,也是政府转变 烁 职能、机关转变作风、 砰 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迫 汕 切要求。为此,各级政 癸 府要高度重视行业协会 蛛 发展,加大管理和扶持 毙 力度,确保其健康有序 也 发展。
依法管理。
柳 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 宰 连结政府和企业的桥梁 赤 方面的作用,尽快制定 丑 实施细则。要加强对社 动 会团体、行业协会、中 雅 介组织章程合法性、实 延 用性、可操作性的备案 响 审查,工商、民政等登 倾 记主管机关要对照其备 娥 案的章程,依法加强对 巴 社会团体、行业协会、 诽 中介组织等的监督管理 泄 ,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 羊 纠正,确保行业协会和 陀 中介组织依法运行,发 域 挥积极作用。
加快 软 发展。首先,推进中介 骚 机构脱钩改制,把中介 燕 机构推向市场,使之真 贡 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绽 ,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 蒲 中介组织。对目前隶属 搞 或挂靠在政府部门和事 公 业单位的中介机-5- 性
构,必须按照现有 磋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堑 ,在编制、人员、财务 弦 、职能、名称等方面与 功 之脱钩。其次,是对清 捧理登记后的行业协会、 蕾 中介机构,分类提出整 乏 顿规范意见,对行业协 喳 会的脱钩分类进行。对 新 单纯提供服务的社会团 漏 体及行业协会应立即脱 咬 钩;对承担部分行政职 伐 能、对行业行使一定管 建 理权限的行业协会应采 默 取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湖 的
方式,进行脱钩改制 啸 ;对于公益性的协会, 键 政府应该扶持。再是, 裳 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 眨 构的发展。要把行业协 椰 会和中介机构的发展纳 型 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拥 规划,按照“调整、规 砷 范、培育、提高”的要 赃 求,制定规范引导协会 续 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 种 协会实行规模化经营, 戮 提高协会的服务质量和 预 竞争力。-6- ?上海 忙 市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 竟 新调研报告 国家民间组 针 织管理局调研组
为 纱 深入贯彻落实部领导关 已 于建立民政工作改革创 拧 新观察点的指示精神, 宣 2008 年年初,上海 泞 市被确定为社会组织建 墓 设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 七 。为此,国家民间组织 腐 管理局调研组曾专程赴 愉 上海调研,考察社会组 灯 织建设改革创新发展情 首 况。在沪期间,调研组 荧 共召开了多次座谈会, 吼 实地考察了数家社会组 找 织,分别听取了上海市 孝 、静安区、浦东新区、 海 闵行区、普陀区社会组 汐 织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 猿 汇报。通过调研我们感 仪 受到,上海市根据经济 卜 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区 佰 域优势,创新管理理念 燕 ,营造有利环境,加大 淡 扶持力度、强化规范建 短 设,在社会组织建设改 阑 革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 柜 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 耍 路子,对全国的工作具 匹 有启示价值。
一、上海 光 市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倾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 朱 经济中心、贸易中心、 谬 金融中心
和东北亚航运 免 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 闲 均处在全国前列。从2 易 006 年的数据来看, 暴 上海市占全国面积的% 割 ,人口的 1%,完成财 楞 政收入占全国的 1/8 券 ,港口吞吐量占 1/1 涕 0,口岸进出口商品额 翠 占 1/4,人均生产总 纯 值为 57695 元,是 世 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疑 的倍。与经济和社会发 敌 展水平相适应,上海市 溯 社会组织在全国也具有 切 较高的发展水平,呈现 赃 出以下特点:
数量 纱 增长较快。近年来,上 如 海市各类社会组织得到 府 了较快发展,数量从 2 祟 001 年的 3878 家 喘 发展到 2007 年的 8 禹366 家,增长了倍, 明 年均增长%。2006 鼎 年,上海市每万人拥有 戏 社会组织数量为个,远 整 高于全国每万人拥有个 柏 社会组织的整体水平。
边 至 2007 年底,上海 疹 市共有社会团体 323 窿 4 家,其中学术性社会 荒 团体 772 家,行业性 淤 社会团体 231 家,专 舞业性社会团体 1493 冲 家,联合性社会团体 7 肄 38 家;民办非企业单 哑 位达到 5049 家,分 涤 布在教育、卫生、劳动 诲 、科技、体育、文化、 雨 民政等行业,其中数量 戮 最多的前五类分别为教 嚎育类 2493 家,民政 堆 类 971 家,劳动类 5 酣 73 家,体育类 180 犯家,科技类 114 家; 墩 基金会共有 83 家,其 馁 中公募基金会 47家, 寞 非公募基金会 36 家。
枢
综合实力较强。2 雄 006 年度社会组织年 酉 检数据显示:上海市社 漏 会组织净资产总额达亿 序 元,年度收入合计达亿 赴 元,从业人员总数达万 锻 人。其中,社会团体净 涤 资产亿元,年度
收入合 波 计亿元,工作人员
忍 万,会员万;民办非企 耸 业单位净资产亿元,年 找 度收入合计亿元,从业 旬 人员万;基金会净资产 宙 亿元,年度收入合计亿 废 元,工作人员 428 人 挛 ,志愿者万人,接受捐 曲 赠亿元,其中境内捐赠 杉 亿元,境外捐赠亿元。
币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 缄 展的需要。与上海市二 咯 、三产业特别是先进制 醒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 俊 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各 讨类行业协会,特别是服 洋 务于金融、信息传输、 窄 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 猩 物流业等优势产业的行 贼 业协会迅速发展起来, 疵出现了诸如上海市软件 闰 行业协会、上海市电子 无 商务行业协会、上海市 萧 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 攘 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等行 周业组织。同时,随着新 恬 兴产业的发展,上海市 球 工业旅游促进中心、上 寓 海市创意产业促进中心 矢 等一批为新兴经济领域 裳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民办 谱 非企业单位应运而生, 烘 依托新兴产业、构建服 钉 务平台,成为上海社会 剪 组织发展的又一亮点。
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曰 高,对教育、文化、艺 债 术、慈善等方面需求的 森 日益增长,上海城市雕 育 塑艺术中心等民办文化 小艺术机构、上海市慈善 妻 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以及 僻 上海衫达学院等民办教 玛 育机构迅速成长起来。
钩 2007 年,全市有 4 店 691家民办非企业单 牲 位开展了 1050 次多 抄 种形式的主题公益活动 砧 ,提供社会公益服务达 闸 万人次,折合经济效益 姓 达亿元。基金会全年公 怖 益支出达亿元,年度资 胶 助人数已由 2002 年 枕 度的不
足 10 万人提高 绣 到万...
篇九: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体育蓝皮书分 报 告Individual Report推荐访问: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发展现状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