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2篇短篇小说 分类力荐【短篇小说】 《中华读书报》(2015年02月04日 09版) 就如同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种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一样,美国女作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篇小说2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短篇小说
力荐 【短篇小说】《 中华读书报 》( 2015 年 02 月 04 日
09 版)
就如同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种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一样,美国女作家莉迪亚·戴维斯的短篇小说就给人这种感觉,人物的情绪是飘忽的,故事走向是开放式的。《几乎没有记忆》收入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的 85 篇作品,从主题到篇幅都相当参差,如果要据此提炼出什么一以贯之的线索,那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指向,对人们情感和命运的不安感。年初至今,这本短篇集在小众范畴逐渐蔓延,目前看来大有形成此前中国读者们对卡佛和波拉尼奥的追捧之势,事实上,莉迪亚·戴维斯的这些短篇确有与上述二
位的作品类似之处,不快乐的边缘人物,语言的干脆简练,对人物内心的描摹大过对故事情节的追求,充满可能性的结尾,等等,与人们对小说的惯性认知相左的特质。不同之处或许是莉迪亚·戴维斯的女性身份赋予她的这些短篇更感性细腻的表现吧。
篇二:短篇小说
小说一、 小说的含义和分类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 以广泛地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 一词, 最早见于《庄子· 外物》 篇:“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 庄子所说的小说, 并不是某种文体, 而是指那些浅薄琐碎的言谈话语。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 中记载评价诸子百家时, 将小说家列于九流十家的最后, 评价说:
“小说家者流, 蓋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后来, 人们便将丛杂的著作都称为小说。
演述故事, 本是小说的一种体裁。
起源于远古的神话、 传说, 先秦两汉的寓言故事和史传文学。
汉魏六朝时出现了志怪小说、 志人小说, 唐朝有传奇, 宋元有话本, 明清则出现了篇制宏富的章回小说。
鲁迅说:
“六朝之志怪, 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 在当时并非有意作小说。” “六朝志人的小说, 也非常简单, 同志怪的差不多”,“都很简短, 而且当作记事实”,“乃至唐时, 则为有意识的作小说, 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 当时, 人们对小说的概念并不清楚, 且多持贬意。
明人可一居士为冯梦龙的《醒世恒言》 作序时说:
“六经国史之外, 凡著述皆小说也。” 这句话当然算不上定义, 但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将小说与正统学术截然划分的认识。
直到清朝末年, 西方文学观念传入中国, 引发了小说界的革命, 激进的改良主义者梁启超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 小说定义也几经变迁。
辛亥革命以后, 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 在西方许多文学流派的影响下, 中国的小说创作有了很大收获, 以鲁迅的《呐喊》、《彷徨》 为标志。
它们不但为小说争得了正宗文学的地位, 而且促进了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整个现代文学史上, 茅盾、 沈从文、 老舍等以他们的创作丰富了文学宝库。
近 30 年以来, 小说创作成为文学的主流, 大批优秀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 形成诸多文学活动高潮, 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根据篇幅的长短, 一般把小说划分为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本章主要讲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二、 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 以虚构为主要艺术手法 小说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但小说所描写的生活画面, 所展现的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都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运用想象虚构出来的, 是不能和现实生活划等号的。
著名小说家王蒙谈的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
“小说来自生活, 有生活的影子, 有生活的气息, 但它不是生活的复制。
面包来自小麦, 小麦来自泥土, 但三者有质的差别。
如果你感到小说中的某人某事象生活中的某人某事, 这也只是象其一点而已。
不要按照新闻报道要求小说吧, 要相信小说是虚构的, 虚构就不是真人真事。”( 《王蒙文存》 21 卷 18 页)
他还说:“短篇小说是来自对生活的剪裁和加工, 而剪裁和加工的方法总是无穷无尽。
如果生活是一个大西瓜,那短篇小说可以是一粒西瓜子, 也可以是一片, 一角瓜, 还可以是用铜勺挖下来的瓜心是最甜的一部分。”
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用典型化的方法来塑造人物, 描写环境和叙述情节,它是以同一类原型人物和同类事件为材料, 采用集中概括的手法而塑造出一个典型形象的虚构方法。
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是旧中国农村被压迫妇女的代表人物, 而鲁镇则是封建统治下我国农村的缩影。
人物和环境都是虚构的, 但它反映的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心态是真实的。
虚构的常用手法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加工。
以王蒙的《春之声》 为例:
故事写一个回乡探亲的科研干部, 坐在一节条件恶劣的闷罐车里, 内心本来有些不愉快, 而车里有人放录音
机学德语, 听施特劳斯的《春之声》 这使他快活。
这个题材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 不同的是作者不是科研干部, 听到的录音也不是《春之声》。
但作者认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在落后的, 破旧的、 令人不适的闷罐车里, 居然有先进的, 精巧的录音机在放音乐和歌曲, 这事发生在 1980 年的中国, 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象征意义。
为了尽可能多地挖掘出这一事件的意义, 再现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质, 作者一方面改动小说主人公和录音机主人的身份和其他状况,请主人公担任科研工作, 又刚出国考察归来, 就加强了闷罐车的落后感和差距感。
再加上主人公的家庭出身、 童年经历、 有过没完没了的检讨, 形成北京和西北小镇、 中国和欧洲的横的对比, 而且有了纵的历史的对比, 使作品有历史感和时代感。《春之声》 的乐曲, 点出我们时代的转机。
第二方面是通过主人公的联想,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笔触伸到过去和现在, 中国和外国, 城市和乡 村, 设计许多放射性的线条, 闪电般的变化, 互相切入, 无边无际。
这样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一次乘车的偶然经历, 到完成一篇有时代意义的小说, 其间巨大的跨越是靠虚构连接的。
即使是近几十年出现的纪实小说、 报告小说, 只要是小说, 就不能看作现实生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出身于社会底层, 从小在现实生活中, 革命斗争中摸爬滚打, 他们的许多作品反映了自己所经历的现实生活。
但哪一个也少不了艺术虚构的成分。
如曲波的《林海雪原》, 是以自己和战友剿匪的经历为原型写成的, 但小说中优美的北国风光, 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美丽的爱情, 丰富的物产, 都可以见到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
当代作家刘心武曾经写过《5.19 长镜头》, 描写了发生在中国大陆首次球迷闹事。
事件是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 而作品中的人物却不完全是生活中的某某人, 而是综合了众多闹事球迷的心态和他们的行为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二)、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 小说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所反映的生活, 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或者说是充分人格化的生活, 生活离不开人物的具体活动。
而小说家总是把对生活的认识,集中在个别的人物身上,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刻划和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 要求具有典型性, 其主要人物必须是某一阶级或某一集团某一类人物的代表, 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一类人物的本质特征。
如俄罗斯作家契科夫笔下古怪的套中人, 被一个喷嚏吓死的小公务员且尔维亚科夫, 鲁迅先生笔下的苦难妇女祥林嫂都可以作为一类人物的典型。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出现了淡化人物的倾向。
因为当代作家对典型有了更宽泛的理解, 他们希望自己笔下的人物更贴近社会生活。
比如王朔笔下的城市青年, 虽然并不典型, 但却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人物。
(三)、 以情节为小说的基本框架 古今中外的小说都是要叙述故事, 于是故事情节就构成了 小说的基本框架。
情节不仅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 还是矛盾冲突发展的轨迹, 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性格的历史。” 在小说中, 性格又是情节产生和发展内在因素。
因为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受人物性格的支配。
如《水浒》 中的人物林冲, 他武艺高强却胆小怕事, 希望有一个平静的生活而逆来顺受, 在自己的妻子受到调戏的时候还想息事宁人, 在受到陷害发配的路上, 还想有朝一日能够报效国家, 流芳千古, 封妻荫子, 光耀门庭。
然而客观现实逼得他走投无路, 不得不杀人落草。
围绕林冲的一系列情节, 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
情节是生活中矛盾冲突的集中反映, 是矛盾冲突发展的轨迹。
小说中的情节, 是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的形成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离开了矛盾冲突就无法构成情节。
矛盾冲突实际上是情节的基本内容。《红楼梦》 中“宝玉挨打” 一节, 宝玉和他的父亲贾政之间的种种矛盾终于酿成尖锐的冲突, 围绕这一冲突, 作者安排了一系列情节:
会见贾雨村时无慷慨挥洒谈吐, 引起父亲的不满; 流荡优伶招来王府长史官讨要, 把贾政气得面如金纸; 还有贾环告知金钏跳井之情, 一个个情节互相叠加, 一遍一遍火上浇油, 终于使贾政大动干戈, 把宝玉
打得皮开肉绽。
围绕宝玉被打, 又分别展示了王夫人、 贾母特别是宝钗、 黛玉探视的一系列情节,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正因为故事情节是矛盾冲突的产生、 发展和变化, 就产生了精彩曲折, 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
情节的完美使小说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 以环境为人物活动的场所 小说人物因为生长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 形成特定的性格。
也就是说, 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都离不开典型的环境。
诸葛亮生活在风云变幻, 英雄辈出的汉朝末年, 早年隐居乡 村, 关注政局的动荡和发展趋向, 出山后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祥林嫂生活在封闭落后的中国南方山乡 , 本分善良, 吃苦耐劳但终究不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和社会的歧视, 最终悲惨地死去。
她周围的人物都是构成这一悲剧的社会环境。
所以小说的环境描写, 是小说的基本要素。
在小说创作中, 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 还是矛盾冲突产生、 故事情节展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三、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的写作 (一)
短篇、 微型小说的特点 1、 以小见大, 以局部反映整体。
小说是作家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因其体裁不同,反映的方式也不一样。
由于篇幅的限制,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中长篇小说那样表现背景广阔,时间漫长的社会生活, 如果追求全面, 势必模糊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因此, 短篇小说总是通过局部来反映全体。
无论是写一个场面、 一个片断、 或者是许多细节连缀而成, 总是用片断表现整体, 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
因而, 在截取生活、 布局谋篇、 语言表达方面, 就特别需要使用精妙的技巧。
文艺理论界有一种传统的观点, 认为短篇小说是一种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艺术, 最早提出这种观念是胡适。
他认为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 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比如把大树的树身锯断, 懂得植物学的人看了树身的横断面, 数了树的年轮, 就可以知道这树的年纪。” 另一个有影响的观点是“片断说”,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茅盾。他认为:
“短篇小说是要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 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 这种理论比“横断面说” 更宽泛些, 但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中长篇小说也是截取生活片断的。
还有一种“纽结说”。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而且往往纠缠在一起, 仔细加以观察, 往往自成一个纽结, 也就是一个单位和个体。
对作者来说, 取用那个大的纽结, 就是一个长篇, 取用那个小的纽结就成为一个短篇。
以上几种说法在理论上虽各有缺陷, 但他们都反映了短篇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截取一个或者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或侧面以揭示生活的本质, 以部分显示全体, 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说短篇小说象“一雕栏, 一画础, 虽然细小, 所得却更为分明, 再以此推及全体, 感受遂愈加切实。” 鲁迅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举例来说,19 世纪 3 个著名小说名家之一契柯夫写作短篇小说的时候, 特别善于将复杂的生活拦腰斩断, 撷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加以表现。
比如他的代表作品《苦恼》, 写一个老马车夫死了儿子,内心十分痛苦, 想找人述说, 但不论是乘客, 还是自己的同行, 不论是中年人, 还是青年人,谁也不愿意听他的倾诉。
最后他只好向拉车的小母马诉说自己的痛苦。
这是一件小事, 反映了沙皇帝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是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
2、 人物集中。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 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描写众多的人物和人物性格成长的过程, 他只能集中笔墨描写一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表现一两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 并通过这一两个人物体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现实生活当中人物生活的时间是漫长的, 人物性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短篇小说的篇幅有限,所以即使是主要人物的描写, 也并非面面俱到, 而只能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
这些人物须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又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能够代表某一个时代或
某一类人的共同特点。比如说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就是封建社会末期一个穷困潦倒文人的代表。
作者没有交待他漫长的生活经历, 而是通过一个一个细节, 写他的迂腐, 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生活方式, 和最终的悲惨结局。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或隐或现, 都是作为主人公孔乙己生活的背景而存在的。
3、 情节单纯。
短篇小说不能像长篇小说那样有多条线索互相交织, 一般只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一个人物, 围绕一个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情节, 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空间分布来说都是比较狭小的。
它将与主要人物、 事件相关的其他人物和故事尽量斩断撇开, 把笔墨集中在一起。
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米龙老爹》, 其中的主人公米龙老爹饱经沧桑, 经历非常丰富, 他的父亲跟随拿破仑皇帝当过兵, 死于敌手, 自己也曾当兵打仗, 练就一身杀敌本领,他的小儿子也是普鲁士人杀死的, 但这些作者都未详写, 只是截取普鲁士士兵进驻他的庄园以后很短的一段时间, 写他复仇杀敌的故事。
契柯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甚至对人物外貌、 周围环境、 时代背景的只字不提, 使小说的情节单纯得只省一条主线。
当然, 短篇小说也不一定只有一条线展开故事, 有时也使用两三条线索, 构成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4、 形式多样。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近些年来短篇小锐创作空前繁荣, 由于海外各种各样文学流派的影响和作者们自觉的探索,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