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3篇

时间:2022-11-09 18:40:16 浏览量:

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3篇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驻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多篇 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人才,村干部也是如此。为了表扬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该怎么写呢?这里整理了驻村干部先进个人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3篇,供大家参考。

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3篇

篇一: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干部先进个人事迹多篇

 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人才,村干部也是如此。为了表扬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该怎么写呢?这里整理了驻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范文多篇,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小伙伴!

 根据市局要求,我局将抽调一名干部职工为市级新农村和党建扶贫驻鸳鸯湖村工作队工作人员。x xx 同志得知此事后,他主动向县局党组提出申请,请求安排他去那里驻村,局党组介于他身患直肠癌,刚刚住院化疗回来,委婉拒绝了他的请求,他却反复多次找局领导说:他的身体状况良好,想为单位做点事,自己出生在农村,在乡镇税务所工作多年,熟悉农村工作,能够 胜任这份工作,希望能为脱贫工作尽一份力。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局党组答应他的请求。然后,第将 二天拿着被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县局将 x xx 同志送到了鸳鸯湖帮扶村,开启他的驻村工作生活之旅。

 到达后,整理好驻村住宿处的床铺,立即到村支两委报到,并听取了当前工作开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情况,村支书周礼远介绍:当前村基础建设方面,主要是打通乡集镇到寿福组 组 1 1 公里的进组路和寿福至鸳鸯湖 2 2 公里的进组串户路,其中涉及部分村民山林和土地的占用,以及 1 1 户农户房屋的拆迁,需要做群众思想工作,工作量较大。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主要是发展养殖中 华蜂,预计发展规模 0 150 箱,计划采取农户+ + 合作社形式发展养殖,通过农户利用土地、山

 及 林进行入股分红,预计共涉及 5 35 户贫困户,按每年每户土地入股分红 0 1500 元、每年每户养蜂产值分红 0 1700 元,这样5 35 户贫困户可以达到脱贫目标。……当晚,x xx 与村主任促膝长谈到深夜,他回到住处,反复思量村支两委的发展思路,他觉得发展思路明确、符合鸳鸯村村情实际,能让贫困户早日脱贫摘帽,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前景,进一步增强了他驻村工作干劲。

 当红日爬上鸳鸯湖山头时,他来到了村委会门口,等待支书和主任一起进组入户,开始他的第一天的驻村 生活。他们开始对乡集镇到寿福组和寿福至鸳鸯湖的进组串户路进行踩点、规划路线,并对沿途涉及占用农户山林、土地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当夕阳余辉、鸳鸯归巢时,他们还奔走在农户之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集中所有精力投入到了进组串户路和中华蜂养殖产业发展中,不知不觉一干就是两个多月,由于经常早出晚归,工作量大,他的身体感到明显不适,单位领导建议他去重庆复查,可这一复查,检查出癌细胞出现新的扩散。后来他按照医院的要求做了几次化疗,癌细胞得到了一定控制,他的精神面貌又开始好转。单位领导对他讲驻村工作就不去了,在家好好修但 养,但 x xx 却说:善始要善终,我去看看,能做就做,实再不行我就回来。这样他又回到了鸳鸯湖村,又与村支两委打成一片深入农户家中,干了

 两个星期,可身体还是力不从心吃不消,单位领导坚决要求他回来静养,没想到这一走,却是他与鸳鸯湖村最后一别。

 回来后身体病情迅速恶化,癌细胞已全部扩散,日况俞下。驻村工作组领导和鸳鸯湖村支书、主任来看望他时,他还询问鸳鸯湖村进组串户路和中华蜂养殖发展情况,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询问,也表达了他对帮扶村的牵挂之情。经过3 3 个月的时间与病魔抗争,在 7 2017 年 年 1 1 月 月 7 7 日 日 x xx 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x xx x 在同事们的心中,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笑声)

 ‛的乐观豁达形象,同事的私事他很热心,工作上的安排从来不推迟,在化疗后又要求返回扶贫村时说的那句‚善事要善终‛的道白,反映他朴实为民的情怀,这种情而 怀也正是千千万万个地税干部的缩影,而 x xx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地税干部的担当。

 他 他 8 1978 年参加工作,服过兵役,曾在高峰乡、县纪委、碧城镇和县审计局等地工作过,历任碧城镇纪委书记、副镇长, , 县审计局党组书记,经过党组织多年培养教育,党性强觉悟高,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他都以良好的个人素质、务实的 工作作风赢得好口碑。他就是县审计局的副处级职级干部 x xx 同志。

 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下基层

 0 2010 年 年 2 12 月,x xx 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己经 51岁了,但他退岗不退心,不摆老资格,不摆领导架子,没有

 船到码头车到站,工作几十年,干累了歇一歇的想法,仍然满怀激情投身工作。面对县审计局一线业务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无条件服从局党组安排,主动分担工作任务,先后担任新农村驻村工作指导员、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护林防火包保联系点工作队员。5 2015 年 年 9 9 月,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启动,县审计局负责挂点黑井镇复隆村委会,黑 井镇离县城较远,复隆村委会村落零散、山高坡陡,精准扶贫工作战因 线拉得又长,因 x xx 同志年龄大怕他吃不消,局里在决定派驻人选时,反复斟酌,迟迟定不下来,他知道后,主动找到局领导承担了这项工作任务,为局领导解决了难题,保证了局里其他工作顺利开展。从此,他开始了两点一线的驻村扶贫工作,奔忙在黑井复隆村各个村落,周末加班加点成为常态,象一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鞠躬尽瘁的‚老黄牛‛精心耕耘着自己的土地。

 情系群众,真心实意助脱贫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重点民生工程。他深知这项工作责任重大,也深知这项工作的 难度。从 5 2015 年 年 9 9月至今,驻村工作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仍然坚守在扶贫一线,兢兢业业落实好国家这项惠民好政策,没有叫苦叫累,没有向组织提条件、讲理由,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听取村委会干部情况介绍,查阅大量资料,走村入户与结对户交流,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村民经济来源,认真倾听结对

 户心中的困扰和期许,并将这些情况详细记录在驻村日记上。在驻村走访期间,他了解到复隆村委会辖区有 7 7 个自然村 4 14 个村民小组 0 570 户人,共识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8 48 户,其中县审计局挂包 6 26 户,计划 7 2017 年全部脱贫。复隆村委会7个自然村没有 一个村通水泥路,其中阿瓦村直接不通路,下雨时,农户出行深一脚浅一脚、泥滑路烂,人背马驮成了当地主要的运输工具,道路不通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些情况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次找到局领导反映情况,通过局里协调,最终将阿瓦村列入通村公路项目,并于 6 2016 年 年 4 4 月打通了这条‚致富路‛。他看到复隆村因无垃圾池,村民到处乱倒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他建议争取资金修建垃圾焚烧炉,村委会班子采纳后,他又积极回局金 里争取资金 0 5000 元,并协助村委会到相关部门争取部份资金,修建 2 2 个垃圾焚烧炉,方便村民处理垃圾,使村容村貌得 较大改善。‚农村要致富,抓好教育是关键‛,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他比谁都高兴。当他了解到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的情况,他亲自到家做思想工作,鼓励这名孩子参加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考试,并动员局包户干部为这名孩子购买相关考试书籍。

 履职到位,事无巨细亲自抓

 7 2017 年 年 6 6 月,按省委统一安排和部署,为实现贫困对象

 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实现‚零错评‛、‚零漏评‛、‚零错退‛,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的要求,各地对贫困户开展动态管理工作,x xx 同志分在伏井旧地基片区,当时正 处在农忙季节,这项工作又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只能利用晚上到各村组召开户长会和党小组会,每次他都及时赶到主持开会,有一次散会后己经夜深了,突然大雨如注,村组长担心他冒雨摸黑回家不安全,挽留他在村里住下,等第二天再返回村委会,可是第二天己经约好到另一村子开会,他担心影响第二天的工作进度,委婉地谢绝村组长的挽留,村委会干部只好跟着他冒着风雨连夜赶回村委会,在返回的路上,皮鞋变水鞋,裤脚变泥管,个个都淋成落汤鸡,但他仍然兴致勃勃的给大家讲笑话,为大家加油鼓劲,为大家解乏。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对各个环节工作严格把关, 对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公平公正,保证了复隆村委会动态管理工作高质量地完成。

 复隆村有几个村山高坡陡,局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走访结, 对户时,x xx 同志每次都陪同我们前往走访,在爬山涉水途中,走在山间羊肠小道上,我们走着都心里直打颤,问他怕不怕,他开玩笑说习惯了。实际上,由于年龄大身体不好,每次进村他都走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走到村里。

 在阿瓦通村公路建设、村间道路硬化、村活动室建设和

 伏井村活动室建设期间,为尽早解决村民出行难、无活动场所的问题,他没少跑工地现场,有时一天跑上两三次,村干部 和其他驻村干部看他整天风吹日晒,气色也不好,关切的问他累不累,劝他休息几天,他总是说:‚村干部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只要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做点实事,再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要是天天过安逸日子不管事,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安逸了。‛目前,这些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特别是阿瓦通村公路建成通车,解决了阿瓦村 7 117 户 户 6 446 人的安全出行,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为整村产业扶贫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出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带病工作,情牵两地无怨悔

 参加驻村扶贫工作两年来,复隆村委会7个自然村曲折坎坷的小路上,x xx 同志不知走了多 少遍,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流了多少汗水,村里哪里有个沟,哪里有棵树,哪个结对户家有多少口人,情况如何,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但却与家人聚少离多,家里的事情,他一样也没能帮上,全部交给了老伴,小女儿住院分娩,他仅仅在产后回家看了一眼,又返回村里继续投入工作。小外孙想爷爷时,总是打电话盯瞩爷爷要注意身体,别忘了吃药。每次爷爷匆匆回家,小外孙总是眼泪汪汪地恳求爷爷不要走。但每个阶段的走访问的 卷,县审计局挂包的 6 26 户基本上都由他一人完成,有时候调查问卷表内容实在太多,村委会干部建议他向单位领导汇

 报,让领导安排几名年青干 部下来帮帮忙,但他总是说审计任务繁重,局里根本抽不出人来,自己晚上多抽出时间加加班就行了。为完成工作任务,有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挑灯工作到午夜 2 12 点多,完全忘了自己已经是个 8 58 岁且身患糖尿病多年,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的人。每次回单位,我们都感觉他又瘦了一圈,单位组织职工体检时,他的体重让人心疼,1 1 米 米 8 68 的人才有 8 48 公斤。尽管如此,他不顾大家的劝说和关心,仍然坚守在驻村扶贫岗位上,直到药物无法控制,他才请假住院治疗,但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倔强的他又及时回到工作岗位。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同 样可以凝聚成。

 塔底的基石。x xx 同志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工作业绩得到全局职工,黑井镇党委政府领导、村委会领导、村民小组长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致好评,得到驻黑井镇扶贫工作全体队员的肯定,他 2015 、6 2016 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勤奋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脚踏实地干工作、爱岗敬业作奉献。

 1 1 月 月 7 7 日,猴年‚小寒‛节气。远在大姚县深山里的杨家箐,纯朴的村民们按照当地习俗,点燃青香、焚化纸钱、挥泪祭拜,为一个年轻的逝者过‚头七‛。

 纸灰飞作白 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村民们这一天祭奠的,是 7 7 天前不幸离世

 的恩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下派的扶贫工作队员 xx 。岁寒知为 春近。村民们虔诚地为 x xx 祈祷,深情追忆着他生前驻村帮扶的点点滴滴……

 无怨无悔驻村路

 2 2 月 月 2 22 日,鸡年‚雨水‛节。才刚经历一场春雨滋润的杨家箐村,青山隐隐,地皮微潮。几户群众就着农闲,正在抓紧建盖住房。‚春雨贵如油‛。展眼所见,脱贫攻坚的气息扑面而来。

 ‚x xx 是 是 6 2016 年 年 2 2 月 月 3 23 日、猴年春节收假后第 9 9 天来到村里的。‛在杨家箐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李彦红饱含深情地介绍起队友 x xx 来 ——

 x xx 是湖南省湘乡市月山镇人,3 1983 年 年 6 6 月生。父母亲给他起名‚ xx ‛,是希望他能够赓续刘家良好家风家教,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对社会有用之材。子遂父母愿。x xx 从小学习刻苦,做事尽心,待人真诚。0 20 年 年 9 9 月,x xx 考起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部。大学期间,x xx 倍加珍惜学习环境,倍加发愤努力,期冀早日学成,报孝父母、回报社会。4 2004 年 年 6 6 月,x xx 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6年 年 8 8 月 月 x xx 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云南。1 2011 年 年 1 11 月,x xx 通过公务员考试,调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工作。进入新单位后,x xx 工作上更加努力、 积极进取。‚谦虚好学、踏实诚恳,吃得了亏、受得了累‛。x xx 身上的优点赢得了同事们一致好评。

 在党支部换届选举中,x xx 成为班子成员。5 2015 年,x xx 还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工作中,x xx 通过一篇篇文字材料、一帧帧实景照片,了解到云南还有许多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让他感到揪心,也催发了他想利用自己的学识更好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的坚定决心。经主动请缨,x xx 如愿下派到距离省城 0 xx350 公里外的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委会,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报到当天,x xx 就主动上手,承担起了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的工作,一直到凌晨时 分才休息。他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开启了自己的驻村扶贫工作新征程。

 实心实意帮贫困

 ‚困难户 7 77 户,五保户 5 15 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亩,而且产量低。全村集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干旱、山高坡陡箐深、多石少土贫水等诸多不利因素于一身。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极大,属省级重点贫困村……‛真扶贫,就得摸实情。到村次日,x xx 就通过相关材料和村干部介绍,将杨家箐的基本情况摸了个透熟...

篇二: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目前,在**县黄河滩区豆丹养殖扶贫基地,呈现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喜庆景象,20 多名工作人员正在大棚里加班加点采摘成品豆丹,连云港、周口、临沂等地的豆丹收购商们排队等候。村主任刘兴豪高兴的介绍说:今年豆丹反季节养殖,每个大棚可产豆丹200斤左右,现在市场价格每斤100—150元算,收益可观,加之黄河豆丹品种优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景。这场景背后对县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王培源来说,却有着太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竹**村是黄河滩区迁建第一村,也是省定贫困人口较多村。201X 年新村建成后,共搬迁安置新刘乡、西竹林、东竹林等 5 个滩区自然村,1400 户,5120 人,共有贫困户 239 户836 人。村里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每亩地除了种子、农药、肥料、收割等费用,每亩收益较少。又因没有产业支持,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如何让群众摆脱洪灾困扰、已经安居的滩区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乐业的生活,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王培源精准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事项。

 去年 5 五月中旬的一天,新刘乡自然村村主任刘兴豪对王培源说起这样一件事:连云港盛世豆丹开发公司看中了黄河难区的气候环境,准备在滩区投资,但公司那边对滩区土地流转及农田灌溉方面心存顾虑。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产业。黄河滩区土壤肥沃,光照水资源丰富,最适合豆丹养殖。”王培源说:“豆丹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尽快盘活土地资源,引进这个增收致富项目。” 在随后外出考察了多个项目后,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后认定发展豆丹种植比较适合。他们先是组织召开了党支部、村两委会,商讨研究豆丹养殖的可行性分析。得到党支部、村两委同意后,又连夜召开了党员会议,听取党员的意见,统一了思想。为了让广大村民打心眼里认可这个项目,他索性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走街串巷,苦口婆心地讲政策,算效益,终于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豆丹养植项目全票通过。经过一系列的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让这个占地 1500 亩,全国最大的豆丹养殖基地终于落户黄河滩区。

 因为黄河滩区土质半沙半淤,保湿性强,加之雨水充沛,日照时间长,自然条件优越,大豆长势特别喜人。然而就在基地翘首以盼,等待上卵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连云港育卵基地那边因飞机打药,导致绝大多数种卵中毒死亡。最后只能临时外购到 30 亩地的种卵 。

 虽然 30 亩的豆丹试养成功,效果也较为理想,但基地第一次豆丹养殖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连云港老板一气之下返回老家,不准备再投资该项目。而此时,村里 1500 土地已经晚

 种小麦近 20 天,村里百姓急等土地租金和农田耕种,最后甚至出现了哄抢大豆的现象。王培源一边安抚群众,一边带人连夜抢收豆种,经过一星期的抢收和凉晒,收获豆种 XX万斤,挽回经济损失 XX 万元。然后,马上赶到连云港找基地杨总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打消顾虑,坚定信心。杨总深受感动,最后表示不仅要继续做好该项目,还要加大投资力度,搭建反季节养殖大棚。

 就这样,在王培源精心运作下,基地成立了**鲁西南豆丹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长年聘请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合作社搭建拱棚 140 座,并带领村贫困户搭建扶贫大棚 60 座,带领村民们打响了第二次扶贫攻坚战役。

 为了加快大棚施工进度,王培源带领合作社及 30 名贫困群众冒着大雪加班加点赶工期,用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赶在春节前将大棚搭建完毕。按照技术管理要求,为了冻杀害虫,大年初三,要把 1500 米开外的黄河水抽到棚内进行漫灌,由于抽水管道压力太大,多次出现管道爆裂情况,王培源几次跳到水里快速连线接管,双脚和衣服都湿透了,当时河沿边寒风刺骨,冻得他嘴唇发紫,双脚发抖,几乎站都站不住,但他依然坚持到浇灌完毕后才肯回去休息,现在还落下了迎风咳嗽的病根。为加快施工进度和把关大棚质量,平时他都是吃住在自已搭建的集装箱房里,唯恐项目再出现闪失。

 在众人的悉心照料下,4 月中旬,大棚内豆苗茁壮成长,种卵如期孵化。正当王培源准备松口气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又摆到他面前,让他焦虑不安起耒。原来,天气进入四月后,棚内温度急速升温高,大棚内豆苗急需多次淋灌浇水,这就要求五一前夕,一定要解决好大棚架线打井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王培源想方设法立即筹集资金 20 余万元,在田间地头加班加点,带领施工队伍,鏖战三天三夜,如期建造变压器 1 座,打造 600 米深水机井 6 眼,架高压线路 2000 米,一举解决了困扰滩区群众多年的灌溉难问题,也才让这个扶贫项目走出了困境和僵局。

 五一节过后,豆苗长势良好,前五棚投放的种卵几天便从密密麻麻的小米粒长成了柔弱可爱的小绿虫。王培源和技术员每天吃住在大棚里,仔细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细心呵呵护着这来之不易的虫宝宝们。即使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却又差点让他所有的心血化为泡影。原来,因为基地管理粗放,大棚纱网门没有及时封闭,豆丹的天敌蜘蛛突然蜂涌而入,急速产卵繁殖,专吃豆丹幼虫,而放卵后的大棚又不能用药物消毒,造成幼虫大量被蜘蛛毒杀,基地大棚无一幸免。

 在通过人工捕捉和蝇拍捕杀无效的情况下,王培源彻夜难眠,到处请教有关专家,研究解决办法,最后决定请来蜘蛛的天敌来帮忙,到村头的养鸡厂,免费借用 500 只虫子鸡,

 每棚 10 只,放进尚未投放豆丹虫卵的大棚里进行虫害捕杀,没想到这些鸡籽们在大棚里异常活跃,战斗力极强,每棚两三天即能将蜘蛛消灭殆尽,虫卵也如期得以安全投放,最后总算是化险为夷,平安度过了这一难关。

 五月中旬,基地大棚豆丹养殖终于喜获丰收,同时也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新型产业兴村致富之路。"俺家的地离村较远,来回有 30 多里路,收种都不方便,地不种吧荒那儿啦,怪可惜的;种吧又不合算,现在好了,地不用种,每亩还有1000 元净收入"村民刘兴阁乐呵呵地说,这样不仅省心省事,闲时还不耽误务工挣钱,两全其美。

 “通过这个项目建设不但能帮助俺村贫困户脱贫,还能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刘兴豪高兴的说;“村里有劳动能力的 5 名残疾人和 30 个贫困户都在基地干活,帮着除草,打药,摘虫,他们每人一季能挣 3000 多块钱,豆丹植卵及采摘时节,全村人都能跟着创收。” 一花绽放不算春,百花盛开春满园。王培源并没有满足现状,在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兴村之路后,他还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品牌,在竹林老村复耕的 370 亩旧址上,规划建设集特色水果采摘,黄河鲤鱼垂钓,水上乐园,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黄河滩区农业生态园,总投资约 900 多万元,日前,该生态园已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当中。与此同时,黄河滩区居家养老示范基地项目也开工在即,预计十

 月初即可建成入住,两个开发项目建成后,将为新村带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篇三: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和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汇编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现年 43 岁,中共党员,现任**县审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年 9 月被派驻**镇**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组长。两年来,**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真心换取着民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年底,**村建档立卡的 127 户贫困户 502 人全部脱贫,实现了村出列、户摘帽的目标。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工作扎实,作风硬朗,素有不怕吃苦、敢于冲锋的担当精神,认识他的人都管他叫‚拼命三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进驻**村后,广泛走访党员、干部和部分群众,第一时间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调研发现,群众反映最多的是村‚两委‛班子财务混乱、战斗力不强、作风不实的问题。‚火车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这种情况,**果断利用审计部门的专业优势,组织老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该村前任党支部书记进行财务清理,并将发现的问题移交**镇纪委。随后,**协助**镇党委主持召开**村党支部大会对村‚两委‛班子进行调整,极大地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执行力和战斗力。面对**村经济结构单 一、集体收入微薄、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多次与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研究讨论,集体制定了扶贫开发工作方案和村级发展规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经过多次走访调查,**发现村民思想保守也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数村民仍然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不想创业、不愿创业的思想普遍存在。扶贫先扶志,**强烈地感觉到,抓好思想扶贫才是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为此,**一方面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宣传中、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大力

  2

 开展‚脱贫不等不靠‛、‚精准扶贫不养懒人‛等思想培训,组织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到周边参观学习,以此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想法好、行动快、成效显著,群众们纷纷表示:‚我们也有两只手,我们也要发家致富‛。‚变者,法之至也‛。如今的**村,不似从前的打牌赌博、闲话家常、下码成风,广大群众寻门路、找信息、学经验、谋发展的热情很高、拼劲儿很足。代许堂,**村十组村民,腿部残疾,与患病的儿子相依为命。但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生活窘迫、命途多舛的农民,内心却萌生了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20**年底,**了解到他有发展小龙虾养殖的意愿,便及时与银行和水产养殖部门联系,帮助其解决资金和技术两大难题。

 20**年,代许堂养殖小龙虾 16 亩,获利近 6 万元,他的成功彻底激发了村里其他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的信心。截至目前,全村发展小龙虾和水蛭养殖 10 户,面积150 亩,亩均纯收益 3200 元;蔬菜种植 9 户,面积 100 余亩,亩产增收 20**元。‚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村基础弱、条件差的现状,跑项目、争资金、盘库存、挖潜能,**穷极所能。三年来,共向上争取资金 130 多万元,为该村解决了诸多发展难题。例如:

 改造农村低压线路,满足生产用电需求;更换村级电排发电机组及水泵一套,解决水涝灾害隐患;加强道路建设、危桥重建和渠道硬化,解决群众生产及出行问题;回收村级资产、拆迁违章建筑,推进基层阵地建设;改善村级公墓条件,推动土葬坟墓迁移,增加土地利用率;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破解村级可持续增长收入难题。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风风雨雨,**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

 2017 年 6 月 6 日晚,正在村里忙着准备扶贫迎检的**接到儿子的电话:

 ‚爸爸,你今天能回来吗?‛**回答说:

  3

 ‚爸爸工作忙,今天回不来‛,电话那头静默良久,然后吐出了一个 ‚哦‛ 字后就挂了电话。此时的**心里有些难受,忽然想起儿子明天高考,便又是一番滋味涌上心头。顿了顿,**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儿子明天高考,替我给儿子说一声加油‛。驻村的这几年,妻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通话,一如既往地回答:

 ‚家里有我呢,你好好干你的工作‛。‚只要群众不再受穷受累,只要能够多为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出点力,慢待了父母、委屈了孩子、辛苦了妻子,这都不算什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

 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

 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

  鲜活的脸庞,阳光,活力,生机勃勃。肩挑重任,承载期盼,扑下身子,扎根农村。他们听取民意解难题,笔尖心尖记民忧,带领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让秦东大地悄然换新颜,让幸福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滋长。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自 20**年 6 月以来,我市先后选派 1646名‚第一书记‛,到建档立卡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升级晋档较差类村做‚当家人‛。他们担负起村级党建的第一使命、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用履职尽责服务基层发展的恒心,改革创新增强农村活力的用心,用脚丈量民情、用耳聆听民意、用行动解决民忧的决心,将智慧、热情和汗水挥洒在秦东大地上,用行动诠释一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践行着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农村党建的工作队、脱贫致富的服务队的光荣使命。两个春秋过去,他们的身躯,从弱不禁风到不惧风雨;他们的面孔,从稚气未脱到青春勃发;他们的理想,从追逐个人价值到为群众造福,使得他们俯首为民的身姿和胸前佩戴的党徽成为秦东大地上的靓丽风景,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成为党员队伍里的先锋。‚选派第一书记,既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推动脱贫攻坚的有力措施,更是改进干部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目的就是把有思路、有干劲、有潜力的优秀干部派下去,把最优的组织资源倾斜到基层,为贫困村、后进村的发展导航引路、加油给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孟小瓒对记者说。在群众需求中找准自己位置他们,有实干筑梦的‚最佳行动‛初春晴日,天高风清,旧貌换新颜的乾落村,一条条水泥村道交错延伸,通向一幢幢农家小院,村民坐在暖阳下,谈笑风生。沉寂了整个冬日的葡萄树桠悄悄地吐出了缕缕嫩芽,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望着这倾注着心血与汗水的山村,**回忆起过去两年的日日夜夜。

 20**年 6 月,一纸任命让**换了身份。本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的他,被选派至合阳县坊镇乾落村,开始了‚第一书记‛的赶考之旅。‚这省城里

  5

 来的干部,能在咱们村守得住吗?‛看着初来乍到的这个年轻小伙,不少村民们表示疑虑。这让**有点懵了。村民们竟以这种开场白,给了他这位中央单位选派村官一个‚下马威‛,这更让骨子里永不服输的他,有了挑战一把的冲动。42 岁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对农村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上任的第一天,身为‚第一书记‛的他,蜗居在简陋的住处,心里无数遍地制定、推翻、再制定、再推翻一个又一个想法,彻夜无眠。‚群众心里有杆秤,你把他们放在心里,他们就把你捧到手上。只有竭尽全力让村里大变样,让村民富起来,才能问心无愧!‛一件‚硬事‛让群众觉得,这位‚新官‛做起事来还是‚有两把刷子。‛乾落社区地处旱塬,经济以农副产品收购和种植业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万元,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的活动场所面积较小、功能单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他不辞辛劳跑资金,跑断腿,说破嘴,筹措资金扩建村部,活动室、便民服务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一应俱全,设施配套齐全的村级活动场所受到群众连连称。在建设过程中,他和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座谈,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村上每花一笔钱,都让村民知情,每一项和村民息息相关的事情都落实在阳光下。‚自从韩书记来后,村部条件改善了,村里广场建好了,我们也越来越有干劲了。‛村民田根栓掏心窝子的话,就是对这位支书的最高奖赏!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在大荔县许庄镇中汉村,提起村里的‚第一书记‛**,无人不竖起大拇指,夸这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大事管,小事问,哪里困难哪里到,老杜可是我们村里的大功臣啊!‛这年头,群众评干部,越来越‚挑剔‛。这位从省检察院派驻的第一书记,到底哪来的魅力,让群众交口称?‚老杜,到家坐坐。‛‚老杜,吃饭了么?‛傍晚时分,已过不惑之年的**在村上散步的时候,时不时有群众主动走上前,给他打招呼,像亲人一样拉家常。但最初,关系可没这么融洽。两年前,原是省检察院装备处干部的**,从省级机关走到田间地头,肩负重任扎根农村。岂料一开始,便遇上了‚拦路虎‛。刚来时,由于不熟悉当地方言,常常在和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交流时,让这位来自省城的‚第一书记‛有些吃不消。和村民交流用普通话,多少让乡亲们有隔阂感。于是,他学起当地方言,慢慢地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自然也就亲近了起来。老乡们的淳

  6

 朴、善良让他从心底里觉得,不能虚度这时间,不能辜负中汉村。‚村庄要发展,群众要致富,根子在支部,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好了,就能心齐、干事。‛作为‚第一书记‛,**紧紧抓住村党支部建设这个核心,在带领村‚两委‛班子办好一件件实事、破解一个个难题中,帮着他们树威信、干事业。他着手完善规章制度、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班子提高管村治村水平,为帮扶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他着手健全‚两委‛班子,抓干部、强班子,抓党员、强队伍,‚三会一课‛从不间断。他还创新学习载体,帮助村里的党员干部开眼界、换思想。每周,**都召集全村党员学习党章、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党员。年迈的候朝辉和老伴每次都坚持拄着拐杖来参加党员大会,‚我们不仅应该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也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杜书记’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与信任。‛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强了,村民们心气顺了,底气足了,**放开手脚,带领村民大步走上发展路。120 千伏安低压变压器增容项目缓解‚用电难‛,新修水渠解决‚灌溉难‛,硬化巷道解决‚出行难‛,村中重建的涝池让‚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成真……村民说,有了这样的好书记,大家都愿意跟着干,何愁没有好日子。像**这样,‚第一书记‛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管理,提高党员觉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入手,带动村‚两委‛工作有序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增加收入。

 20**年,全市 239 个后进村摘去‚后进‛帽子,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树立起了党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在帮扶群众中增长自身才干他们,是脱贫攻坚的‚最强大脑‛当下,农村的穷,主要是没有能致富的产业。这是许多‚第一书记‛面临的问题和‚瓶颈‛。

 20**年 10 月 21 日,对于华阴市冯池村的村民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村里茶菊厂正式投产,这意味着一批贫困户将通过种植茶菊、打工入股茶菊厂实现增收。‚咱们的日子也有了盼头!‛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掩藏不住的笑容。看着眼前这一幕,‚第一书记‛**自然也是喜上眉梢,当初走家访户动员,苦口婆心讲政策所带来的困扰,早已烟消云散。**是市委宣传部派驻冯池村的‚第一书记‛。两年多的驻

  7

 村时间里,他早已记不清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有时一个月,有时连续几个月。‚以前在机关,工作和生活基本能分得很清楚,进村后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现在我是村干部,没有上下班、节假日的区别。一言一行,所有的工作都跟村民有关。‛两年多来,他带领村上贫困户种植花椒致富增收,走起了‚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子。鼓励能人到冯池村试种茶菊,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筹建菊花加工厂,让贫困户乘着村里发展产业扶贫的东风,变身为一名通过流转土地拿租金、合作社入股分股金、园区打工挣薪金的‚三金工人‛,实现脱贫致富。现在,经济作物已占全村耕地面积 55%左右,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产业支撑。无独有偶,大荔县政府办派驻泰山村的‚第一书记‛王辉,也在带动群众发展豆腐产业中,得到了锻炼和磨砺。泰山村豆腐有着 200 多年的历史,曾出现过‚家家都有豆腐坊,户户都卖老豆腐‛的景象。但由于没有延伸产业链,村民们的收入只限于初级加工,利润微薄。

 20**年 5 月,王辉担任泰山村‚第一书记‛。这让他看到眼里,想到心里,决心把豆腐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群众大念‚豆腐经‛,发起‚豆腐财‛。说干就干,在他的帮助下,回乡创业大学生常鲁庆开起了豆腐厂,他帮助解决了申报商标、扩大产能等问题,从而带动全村豆腐产业发展壮大。这期间,他组织产业大户赴外地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了豆皮、豆卷等全产品生产线,延长豆制品加工产业链,实现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加工企业的转变。现在,泰山豆腐加工作坊已达到 30 余户,日均产量万余斤。豆腐厂建起来了,打开销路成了燃眉之急。这位上任不久的‚第一书记‛摇身变成了推销员,硬着头皮,红着脸,进东家超市,出西家商场,数不清吃了多少次‚闭门羹‛,终于让泰山豆腐在城里站住了脚。如今,‚同州泰山‛牌豆腐,不仅是大荔县泰山村的支柱产业,也早已在当地名声渐起。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第一书记‛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叠加优势,改‚输血‛为‚造血‛,改外促为内生,改普惠为精准,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第一书记‛共包联贫困户1800 余户,为贫困户赠送各类苗木 80 余万株,组织葡萄、花椒、冬枣等产业技术培训 269 场次,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 2900 余件,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8

 在奋斗中使群众获得幸福感他们,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福祉‛鱼水情深,靠的真心相助,真心相助才能真情相融。‚第一书记‛,像一把种子,撒在秦东大地的角角落落,进村入户,解百姓忧。

 20**年 8 月的一天,是临渭区崇凝镇永庆寺村时会英老人最开心的日子,她终于从低矮的石棉瓦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这天,村上的‚第一书记‛潘明博和村‚两委‛成员早早来到她家中,帮老人乔...

推荐访问:扶贫驻村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村组 扶贫 先进事迹材料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