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寿序4篇母亲寿序 2007年1月第31卷第1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寿序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母亲寿序
07年 1月第 31卷 第 1期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Anhui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anuary 2007Vol . 31 No. 1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胡中生(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39)摘 要 :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作出了 非常全面和复杂的规范。女性上谱的书法遵循着夫为妻纲和母以子显、重门第正名分、彰显封典节烈以及善于持家等原则 。
虽然大多数谱牒规定为亲者讳 ,但与男性相比 ,女性上谱的规范带有更多的耻辱性。
透过这些规范 ,反映出清代徽州地区宗族在不断扩张和普及化的同时 ,礼教也日益向基层渗透 ,儒家伦常已经世俗化。关键词 :清代 ;徽州 ;族谱 ;女性中图分类号 : K295. 54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1 - 5019 (2007) 01 - 0092 - 07族谱主要通过明世系 、辨昭穆 ,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的功能 ,重视的是对男性血缘世系的记录 ,女性是作为男性的配偶而被记录下来的 ,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出现因缺乏记载而导致后代不知所出 ,或张冠李戴或尊卑失序等有违儒家伦常的情况出现。
儒家入世观要求修身 、齐家、治国 、平天下 ,而女性作为家庭的另一半 ,如何从思想上去教化、从行为上去引导和管束以及从符合儒家伦常规范方面去鼓励她们 ,一直被视为齐家的一个重要内容。
谱牒中对女性上谱的规范就贯穿了这种意识。一、女性上谱的书法规范所谓女性上谱 ,是指女性作为妻子或母亲而被登记在谱牒之上。
正常情况下 ,谱牒中的女性记载最为全面的地方是作为男性配偶而登记在世系图表内 。
在世系图的人名简介中 ,妇人姓名一般书在其配偶的葬地之后 ,然后才是继娶及小妾。
“世系图名后小字双行分注 ,准列史年表例 ,首书字 ,有官者次书官 ,次书生 ,次书没 ,次书葬 ,次书娶氏之生殁葬 ,其合葬者总书合葬 ,有继娶者次书继娶 ,有妾者次书妾 ,[ 1 ]除了世系图外 ,女性也有少量的传记和寿序 ,而部分族谱还专门为女性设有节烈传 ,记载次书子女。
”节妇烈女。
本文所指的上谱书法规范主要是在世系图表这一部分。1. 妻妾上谱的书法规范夫妇关系作为伦常之始 ,族谱记载规范一般都要严格遵守夫为妻纲的儒家伦常 。
女性作为男性的配偶 ,其最大的贡献是传宗接代 ,因此 ,婚姻和后代是女性上谱的两个最基本的理由 。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无特殊情况 ,原配和继娶理所当然要登记上谱 ,而妾则要视是否有子女而定。
原配、继娶和妾分别以娶、继、纳 (或又娶 )予以规范 ,使人一目 了 然 ,不致产生混淆。
“妻所以承宗庙 ,初娶曰娶 ,再娶曰继 ,纳妾曰纳 ,以明嫡庶之分也 。
妾有子女则书 ,无则不书。
”妾总是在正娶之后 ,这关系到名分和尊卑 ,不容紊乱 。
“纳妾后 ,嫡没再娶 ,以再娶之妇为继室 ,书于嫡室之后 ,妾次之 ,所以正名分别尊卑也 。
”[ 4 ][ 2 ]对妾是不能书娶的 ,最多书“又娶 ”。
能上谱的[ 3 ]蔚川胡氏家族道光二年 (1822年 )规定 :“收媵婢者则书妾某而不书氏 。
”在对妻子的书法中要彰显门第。
对娶进本族的女性的家庭 ,一般要书写其父 ,尤其是有官爵的 ,更要彰显。
“如岳有荣名亦并书之 ,以昭族类之贵。
”[ 5 ]“妇之祖科第自举人以上 ,官阶自知县以上 ,书娶某收稿日期 : 2006 - 03 - 01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06CZS008) ;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 (2004jqw13)作者简介 :胡中生 (1971~) ,男 ,安徽桐城人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29
县某地某职某人孙女。
”[ 2 ]但是 ,彰显门第的书法不适用于妾 ,妾后面不加地名与父名 。
“次书娶、继娶、三娶 ,妾则书纳 ,[ 3 ][ 3 ]“妻家父有官爵则书某官女 ,无官爵而有学行者书某处士女 ,否则止书某地某人女。
”不加地与父名 。
”未婚而亡的妻子也要上谱 ,一般书“聘 ”。
“妻已定盟未婚者 ,书聘。
未婚而妻没者 ,于公葬后书聘某氏未婚卒。
葬某地不详 ,书生卒年日 。
”招来争端 ,而且也免得女子日后再嫁招来羞辱。
“至有娶而未成婚者 ,既死 ,亦应书之。
其于聘一层乃更未曾过门之谓 ,无事多琐 ,致启衅端 ,且永杜改醮之弊。
”2. 族女上谱的书法规范由于女性后代难以上谱 ,所以很多徽州谱牒在世系图人名下标注子女时 ,也会附带注明女儿嫁与何人。
徽州谱牒一般要对子女的生母做出严格的区分 ,但有的徽州族谱只记载儿子的生母 ,却不注明女儿的生母 ,因为女儿“非世系所重也 ”。
“次书子几某某 ,子名下注某氏生 ,如止一妻则不注。
次书女几 ,长适某地某人 ,次、三以下俱如之 ,不注氏生 ,非世系所重也 。
”族女嫁人也要遵循与娶妇差不多的书法规范 ,体现出重门第和同姓不婚、良贱不婚的原则。
“女注父系图下 ,称许某、适某 ,若婿之有学行官爵者亦书某官某处士。
”某地某官衔或贡监生员某翁之子某为室 ,此重婚姻择配之意。
”婿的姓名 ,后面的女婿姓名不得上谱。
“至于为女择配 ,须门第相当 ,适下族者削其姓。
已嫁女再醮者 ,[ 3 ][ 3 ]有的族谱规定 ,男子聘妻后而死亡 ,妻子不可以上谱 ,防止[ 6 ][ 3 ][ 2 ]“嫁女系右族、有爵秩德望者 ,书适[ 4 ]再嫁的族女 ,只在族谱上书第一个女只书前婿姓名 。
”未婚而死亡的族女也有一些特殊的上谱规范。
女子已经订婚 ,但未嫁而亡的 ,在族谱上注明未婚夫的姓名 。
“女已定盟未嫁者 ,书字。
未嫁而女没者 ,书字某人 ,注未嫁卒葬某地。
女卒并未字人者 ,注未[ 3 ]有的族谱笼统规定 ,女子没有许配就死亡的不书。的族女就丧失了其信息 ,而不是依照男性成员遵循上殇、中殇和下殇的书法规范。族谱对女性上谱书法虽然规范得很全面、复杂 ,但是在修谱时不一定完全照办 ,尤其是修统宗谱时 ,由于人力 、物力以及年代久远 ,只能根据各支提供的资料或者旧谱资料。
而修谱时各个房支都对资料进行了彰显美善和隐恶避讳的处理 ,对族妇的身世记载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的种种不符合规范的情况 ,“各支所开娶氏不开氏父而开氏祖者 ;女适不开婿父而开婿祖者 ,或开婿职不开婿名者 ,兹谱以刻日告成 ,殊难驳问 ,姑照来稿 ”。谆谆至再 ,兹谱不敢淆乱 ,有以侧为继者 ,耳目共知 ,即不避嫌怨 ,概从直书 ,或有查核未清 ,乃彼自 乱嫡庶 ,非余过也 。
” “旧谱妾无出者例不书 ,旧谱已书者或有他故 ,未便芟除。
”原因而有所不同 ,但是在妻妾的名分上 ,族谱是非常关注的 ,并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字卒葬某地。
”[ 2 ]这样 ,有的族谱中没有许配就死亡[ 7 ]如果旧谱有所违反 ,新修谱时也几乎完全照录。
“以妾为妻 ,名分最严 ,旧谱凡例[ 7 ]对妾的书法可能由于种种二、女性上谱的原则冯尔康先生将女性能否上谱 ,概括为三条 :一是否贞节 ,二是否传宗接代 ,三是否婚姻失类。几条在徽州都要做具体分析 ,第二条如前所述 ,主要是针对妾的 ,第一和第三条是针对所有女性的 。
除此之外 ,如果违反国法家规 ,甚至因此而被处死的 ,一般是不能上谱的 ;相反 ,对家庭做出贡献的女性 ,则日益受到重视 ,在族谱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总体上而言 ,清代徽州族谱女性上谱的书法规范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 ,对女性的记载突出了夫为妻纲的儒家伦常和母以子显的血缘意识 ,重视门第贵贱 ,严格区别嫡庶之分 ,彰显节妇烈女 ,日益看重持家之道。1. 夫为妻纲、母以子显夫为妻纲是首要的 ,妻子只能作为丈夫的配偶而以姓氏不以名字上谱就说明了 这点 。
族谱一般不记载妻子的名字与行次。
出嫁从夫 ,一旦女子出嫁到夫家 ,她的地位就根据丈夫的地位而加以确定。
徽州及其附近聚族而居的地方 ,有些宗族因为有固定的婚姻圈 ,妇姑同姓的比较多 ,为了避免混淆 ,妇女才书名 。
“妇女古无书名之例 ,因我太邑皆聚族而居 ,娶妇多与姑同姓 ,若不书名则墓碑无从辨认 ,故概于姓下注妇名 。
其已嫁女只书长次 ,惟未字者注名以识之。
”夫为妻纲最为严厉的体现是要求妻子一切以丈夫及其家族为中心 ,要求妻子从一而终 ,因此一旦妻子被出 、改嫁或赘婿 ,则对她们的书法非常严苛。
这方面的内容详见本文第三部分。[ 8 ]149这[ 3 ]39
母以子显就是指女性作为母亲而能够在族谱上得到显现。
母以子显与母以子贵一样 ,既是血缘意识的体现 ,也是夫为妻纲的具体表现。
因为族谱最重要的功能是明世系 、辨昭穆 ,而妻子的首要功能就是为丈夫延续后代 ,所以族谱中夫为妻纲的儒家伦常和母以子显的血缘意识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
也正因为如此 ,上谱的女性就得以从子女的记载上得到反映。
尤其是那些在正常情况下难以上谱的女性如妾 ,或在特殊情况下不许上谱的女性如被出和再嫁的妻子 ,她们因为有了后代而得以上谱。
但是即便如此 ,对她们的记载也非常不全面 ,并且具有耻辱性。
族谱一般规定 ,如果只有一个妻子 ,则不注明儿子的母亲 ;如果有几个妻妾 ,对儿子的生母要加以特别的注明 ,即使是下族女子、再嫁女子甚至被出之妻也因特殊情况而作特殊说明 。
“嫡室、继室、侧室皆生子 ,本传内子名下注某氏生。
如有同姓者 ,加注前后字。
嫡室与侧室同姓 ,则注嫡生、庶生。
妻姓失考者 ,以某字代姓。
娶下族女生子者 ,注妻名曰某生。
生子后妻改适者 ,则注改适某氏生。
生子后妻被出者 ,则注出氏生 ,不注姓。
其妻不准上谱者 ,仅注某氏[ 3 ]“倘妇人夫故不能矢 舟者 ,有子则书娶 ○氏生子以别之 ,无则削之。
盖妇既出 ,与宗庙绝故[ 4 ]这里 ,我们看到 ,对于出身下族的母亲 ,不注她们的姓 ,只注她们的名 。
在徽州 ,居住地和姓氏往往就代表了 出身 ,良贱身 份往往因此而显。
“徽俗 ,士夫巨室 ,多处于乡 ,每一村落 ,聚族而居 ,不杂他姓。
其间社则有屋 ,宗则有祠 ,支派有谱 ,源流难以混淆。
主仆攸分 ,冠裳不容倒置。
”对上谱的女性而言 ,不注姓而注名显然是一种耻辱。虽然母以子显、母以子贵 ,但是子并不因母而贱。
“嫡庶所生之子各注其母名下 ,如编架以长幼为序 ,而承祧以嫡长为先。
”制 ,所以 ,可以继承身份爵位的嫡长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待 ,嫡庶之间的差别已经不重要了 。
正因为如此 ,在入谱的规范上 ,母亲可以因为嫡庶而有明显的不同 ,但儿子却并不受母亲的影响 ,而是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来记载的 ,可能仅仅在排列的先后上有所不同 。
有的族谱是把儿子注于母亲的名下 ,有的族生。
”也 。
”[ 9 ]卷 8・ 程且硕《春帆纪程 》[ 5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身 份与财富的分离以及分家制度上实行诸子均分继承谱是在儿子的名下注明母亲。2. 重门第、正名分在女性上谱的书法上 ,处处可见门第婚的痕迹。
不论娶妻还是嫁女 ,如果是门当户对 ,一般都要予以彰显 ,譬如注明妻子来自何地 ,在聚族而居的地方 ,地名就是族名 ,意味着门第的高低。
在居住上 ,强宗大族总是挑选风水比较好的地方 ,“世家门第擅清华 ,多住山陬与水涯 ”。
居住地甚至能够代替姓名 ,“良贱千年不结婚 ,布袍纨绔叙寒温。
相逢那用通名姓 ,但问高居何处村 ”。婿有显贵名声的 ,一般都会注明妻父和女婿的官爵。
“婚姻之氏族等者书其氏 ,氏所出显名者书其父 ,[ 10 ]如前所述 ,婚姻之两姓不等的 ,来自下族的女子就只能书名而不能书姓了 。
“谱重婚姻。
婚姻乃伦常之大 ,嫁娶宜严 ,不论贫富 ,贵择门第 。
娶妻系右族、有爵秩德望者 ,书娶某地某官衔或贡监生员某翁之女 ;无则只书娶某地某氏 。
非右族者 ,止娶某氏而不书其地。
”个度 ,否则会导致君子之讥。
“旧谱凡例曰 :婚姻之氏族等者书其地 ,否则例书氏 ,所出显名者书其父婿 ,及所生甥显名者书其名 。
按前例原所以杜攀援 ,嚣张涂饰实为谱牒之陋习 ,今从前例 ,婚姻家惟书外舅及女婿外甥之科第仕宦 ,余概不书 ,亦恐泛滥之失以贻君子之讥也 。
”对于违反的族人 ,各有不同的书法规范 ,“同姓不娶 ,而良贱亦不得为婚。
如误娶同姓者 ,其妇不许上谱。
故犯者并削其夫。
娶本族再醮妇者亦如之。
娶仆隶下族之女为妇者 ,削去妇姓 ,直书妇名以贱之。
至于为女择配 ,须门第相当 ,适下族者削其姓。
已嫁女再醮者 ,只书前婿姓名 ”。严厉的处罚措施 ,如开除出族 :“良贱不婚 ,律有明条 ,倘有不顾名分 ,甘心下配及下嫁者 ,伤风败俗于斯极矣 ,应即鸣公削丁 ,除谱出族 ,永不许复入。
”同重视门第一样 ,对女性的书法还体现出正名分的原则。
正如在前面所述 ,妻和妾的书法是不一样的 。
妾在名分上是半奴婢身份 ,不能书娶 ,只能书纳或又娶 ,而且妾能否上谱 ,就看她能否生子。
对妾的书法突出了上述母以子显的原则 。
冯尔康先生认为 ,准许将妾书入族谱的标准解释是“正家也 ”,即从家长治理家庭来讲让妾上谱 ,而不是妾有权利上谱。3. 彰显封典节烈妇人有封典也是家族的荣耀 ,肯定要记录在谱。
“妇有封典者于各氏下加封典。
”对于节烈妇女 ,犹如有功名的男子 ,一般都要予以彰显 ,能立传者就立传 ,不能立传的就在世系图人[ 9 ]卷 7・ 新安竹枝词如果妻父和女婿显者书其名 。
”[ 4 ]但是这种彰显也要有[ 11 ][ 3 ]有的家族还有更[ 12 ][ 8 ]186 - 187[ 3 ]49
名下进行简介 ,有的族谱还立有节孝图 ,“妇人四十以前夫故 ,矢志奉养翁姑 ,育藐孤成立者 ,年过六旬 ,不论存殁 ,悉入节孝图 ”。以表章之 ,若夫妇有懿行曰合传 ,妇...
篇二:母亲寿序
简介:李爱贤,硕士,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所。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文章编号:1672 - 6758(2014)05 - 0105 - 3黄宗羲寿序文刍议李爱贤(兰州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黄宗羲写寿序文受时代风俗的影响,“不得辞”的无奈是其写寿序文的直接原因。
黄宗羲将经学思想和史学思想融入具体的创作之中,以叙交情,谈学术、论气节为主要内容,融入了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提升了寿序文 “古文”的地位,同时也实现了为这些人物青名留世。
黄宗羲的寿序文序文应该是经学化和史学化的寿序文。关键词:黄宗羲;寿序文;应酬文学;经学化;史学化中图分类号:I207. 6 文献标识码:A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经学家和史学家,其经学和史学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
黄宗羲散文创作众体兼备,有传体类,有墓志类等等,其中寿序文是黄宗羲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陈乃乾编修的枟黄梨洲文集枠中留存至今的寿序之文尚有19 篇,考其全集共有23 篇寿序文,相较其在经学和史学方面的著作真是沧海一粟,然而黄宗羲寿序文中也有许多优秀之作,是我们研究黄宗羲散文值得重视的。一 黄宗羲写作寿序文的原因和方式寿序文是应运于生日之礼而产生的一种应酬文学。
清方苞先生在枟张母吴孺人七十寿序枠中称:“以文为寿,明人始有之”,代风气。
虽然在这之前文人集子中也有寿序文,比如说元代的虞集、欧阳玄、柳贯、陈大章等人,但在元代只是寥寥数篇,并没有形成规模。
到了明代,寿序文已经大规模的出现在文人作品集中,如王世贞等人的作品集中就有很多为别人所作的寿序文,所以说明代生日之礼,赠人以序已经成为一种较有影响力的风气。
有关当时贺寿风气的描写,归有光在枟默斋先生六十寿序枠中记当时的风俗说:“吾昆吾山之俗,尤以生辰为重。
自五十以往始为寿每岁之生辰而行事。
其与及旬也,则以为大事。
亲朋相戒毕致庆贺,玉帛交错,献酬宴会之盛,若其礼然者。
不能者,以为耻。
富贵之家,往往倾四方之人,又有文字以称道其盛。”寿序文的创作更是有盛无衰,于是归庄在枟谢寿诗说枠中说:“凡福厚之家,苟男子不为盗,妇人不至淫,子孙不至不识一丁者,至六七十岁,必有一只征诗之启。”但凡平凡之人,安分守己之徒都可以作为贺寿的对象,可见贺寿之风在明清之际已经蔚然成风了。
为人做寿,赠人以寿文是这种风俗下的礼仪性行为。
而黄宗羲将寿序文看作[1]寿序文是从明代开始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时[2]到了清代,[3]可见当时是一种应酬之文,他是极力避免去作乡曲应酬之文的寿序文的。
他在枟张母李夫人六十寿序枠中明确表示自己不做应酬之文,“⋯⋯,而不欲为应酬之文。
年来刻启征文,填门排户,不异零丁榜道,余未尝应之”。文有二十三篇存世,黄宗羲虽然将寿序文看做乡曲应酬之作,但是也未能逃脱世俗的窠臼,屡逼之而屡为之。
那么黄宗羲为什么会作寿序文呢?不得不写的无奈是黄宗羲写寿序文的直接原因。
寿序文是在这种重视生日习俗的礼节下产生的,它往往受人委托所作。
请人撰寿序文无非是要借他人之文来彰显和表扬家门风范,用文采辞令让嘉言懿行得以彰显。
黄宗羲做为甬上学问泰斗,请文之人填门排户,大多都难以推辞,内心深处不愿作寿序,因此在这种“余不得辞”的情况下勉强为之。
很多文人对寿序文及其作者口诛笔伐时,却逃避不了自己做寿序文的“遭遇”。
如清代方苞,他在枟张母吴孺人七十寿序枠中指责当时的寿序文“其所称男女之美行皆备,而不可缺一焉;而祖姻子姓之锁锁者并著于篇。
⋯⋯其文无以信今而传后。”指出时下流行的寿序文的四种弊端:“寿序者,犹昔之赠许云尔。
赠言之义,粗壮论市,精者明道,旌其所已能,而蕲其所未至。
是故称人之善,而识小遗巨,不明也;溢而识之不信也;述先德而过其实,是不以君子之事道其亲者;为人友而不相以君子者,不忠也。”序枠中曾国藩也说“而为此体者,又率称功颂德,累牍不休。无书而名曰序,无故而谀人以言,是皆文体之诡,不可不辨也。”有相当部分的寿序文存世。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和当世的时代风气不无关系,与碍于情面,不得不作有直接的关系。既然在这种生日之礼大肆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和群朋好[4]然而黄宗羲的寿序[1]曾国藩在枟天昆圃先生六十寿序枠中[5]同样在枟易问斋之母寿诗[5]虽然寿序文受到诸多学者的批评,然而批评者仍然·501·第 14 卷 第 5 期2014 年 5 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 14 No. 5May. 2014
友觥筹交错的筵宴中,寿序之文不得不产生,文人作家不得不写作寿序文,那么当作寿序之文的实际权力交付与作者之后,怎样为文就由作者自主定夺了。
黄宗羲认为寿序文是应酬之文,在实际的创作中也并不将寿序文当做一般的寿序文字,而是将经学和史学的思想融入到寿序文的创作当中,大大拓展了寿序文的内容,提升了寿序文的境界。
黄宗羲在枟张母李夫人六十寿序枠中有云:“一二共学之友,松欣柏悦,岂得无情? 一年之中,寿序恒居二三,盖即藉以序交情、论学术,与今所应征启文词不类。
苟非吾共学之友,顾何当于华堂之黼黻而命之乎?”际,当写寿序文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时,这种写作个性方面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作家手中了。
既然不得辞而为之,对“谀辞”之寿序表示不满,那么就借此以述交情、谈学术。黄宗羲的寿序文绝少华美之词,都倾注了作家真实的主观感情,即便是给夫人做寿序,也真实表现自己和夫人丈夫或者与其儿子的笃笃深情,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古代诸家的寿序文中,我们常会看见“余不得辞而为之”“令余序”“乞余寿言”这些文人常见的谦辞推令。
寿序文大都是为别人祝寿,受人委托,不得辞而为之,因此多为敷衍之文。
而黄宗羲的文章绝非此类,他在枟张母李夫人六十寿序枠中明确指出自己写寿序目的是为了述交情、论学术,不为应酬刻启之文。
如枟诸敬槐先生八十寿序枠中“九征有父敬槐先生,尤怜余之羁穷,时时存问”。乱世,颠沛流离,而敬槐先生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对于处在乱世受尽流离之苦的黄宗羲来说无疑是其淡化流离颠沛之苦的良药,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让人难忘。
再如枟寿徐掖青六十序枠枟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枠枟寿俆兰生七十序枠中作者都或浓或淡地叙述自己和寿星的友谊及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在枟寿俆兰生七十序枠中写道:“数十年楼迟困辱,坏褐破袍,沛然满箧王霸之略,泪没于柴水尘土之中,曾不知悔,而歌声噭然。”而又不失王霸之学的形象便赫然纸上,作者的敬仰和同情也随之流出笔端。
黄宗羲一生“濒于十死”,锢、游侠生涯之后,退而著书立说,肩负着教化人伦的使命。尤其作为学人,黄宗羲更加重视学术的严肃性。
其寿序文一部分也是谈论学术,如枟李杲堂五十寿序枠中作者认为时文之不传的原因是未以经术为渊源,诸如“徒功词语,嚼蜡了无余味”文不古的惋惜,同时作者对李杲堂的学术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另外,枟施恭人六十寿序枠枟范母李太夫人七旬寿序枠等文章作者都藉以谈学术。
除了谈学术,述交情,还有一部分是论气节。
黄宗羲在枟都督裘君墓志铭枠中云:“桑海之交,士之慕义强仁者,一往不顾。
其姓名隐显,以俟后人之拾掇。
然而泯灭者多矣,此志士之所痛也。”志士之气节泯灭产生了担忧,故借此以论气节,发扬而光大之。
如枟郑兰皋先生八十寿序枠写郑先生“先生以时不可[4]或许,在“不得辞”之[4]作者恰逢[4]寥寥数笔,寿星的穷困潦倒,呕心沥血[4]经历了党[4]此类的文章,是必不能流传,表现了作者对时[4]作者对为,退守初服”十寿序枠中作者称郑平子先生“以气节发为文章,吐言天拔,出于自然,照烂卷轴,砥艺苑之横流”,绝匿名迹,而将气节融于文章的行为大家赞赏,以砥沧海之横流。二 黄宗羲寿序文的价值和意义黄宗羲的寿序文不作虚美之谀辞,甚至有些文章有寿序之名,而无寿序之实,完全地抛弃了那种“计其所述,不过谓其生于世几年,而至累数百言不止”了寿序文死板的文章体式以及虚美称颂,揄扬敷衍的词翰。以叙交情、谈学术、论气节为主要内容,大大地拓宽了寿序文的写作范围,提升了寿序文的境界和功能价值。一方面,黄宗羲通过自己写作寿序大大提升寿序文的地位。
寿序文从产生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种地位低下的“应酬文学”,寿序文作为一种“谀辞”的应酬之文,起初文学地位低下,甚至为有些古文家所不耻,不愿收入集内。
清代陈康祺在枟亭林先生寿序枠中说:“寿序谀辞,自前明归震川始入文稿。”“然震川于寿序,虽置之外集,而竟不能废者。”光始,文人学者才将寿序文纳入作品集内,虽然是放在外集,但大大提高了寿序文的地位。
清初的黄宗羲编修枟明文海枠,薛熙编辑枟明文在枠,均单独罗列寿序一目,这说明寿序文至清代就获得了与其他文体并驾齐驱的地位。而,寿序文这种文章还是受到文人作家的鄙薄。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将寿序文看做是阿谀奉承之应酬文学,他在枟张母李夫人六十寿序枠中说道:“应酬之文,知文者所不为也。颂祷之词,此应酬之尤者”,是极力避免这种文章的,“震川于寿序,虽置之外集,而竟不能废者,何也? 顾寿序之文如震川,而可以应酬目之乎? 余文岂敢望震川,而不欲为应酬之文。”认为震川先生的寿序是应酬之文,而又评价震川的寿序文不仅仅是应酬之文。
然而,即使这样,黄宗羲也不欲为应酬之文。
黄宗羲认为,寿序文是一种变体文,因寿诗、寿词的影响,序文在这种称颂贺道的祝寿祈福的风俗影响下破体为文,破体为寿序文。
黄宗羲在枟施恭人六十寿序枠中这样指出:“自挚仲洽撰枟文章流别集枠,其中诸体,唯序为最寡见之文,选者止九篇耳。
唐,宋而下,序集序书,加之送行宴集,稍稍烦矣,未有因寿年而作者也。
至元程雪楼、虞伯生、欧阳原功、柳道传、陈众仲、俞希鲁集中皆有寿序,亦文体之一变也。”为之”也,序之多,亦未有多于寿序者也。”很多求文者不知道什么是古文章,虚词烂说,黄宗羲将之称为“相如、子云之作”。文来提高寿序文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笔者认为黄宗羲写作寿序文还实现了为人物青[4]的“炳然之节”[4]。
枟宪副郑平子先生七[4]对郑平子先生[2]的行文方式,冲破[6]黄宗羲在枟张母李夫人六十寿序枠中有云:[4]自明归有[7]然[4]既然是一种应酬之文,作者[4]梨州先生一方面[4]因为变体,所以不古,为“橫目二足之徒,皆可[4]的文章,所以“盖今之号为古文者,未有多于序者[4]寿序文泛滥,以至于[4]所以,黄宗羲在不得辞之际作寿序·601·第 5 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2014 年
名留世的功能价值。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史学家,其日常创作不可能不受到其史学思想的影响。
黄宗羲自己十分注重文集的史料价值,说能弥补、参正史籍记载之不足,有补史之阙的功能。
黄宗羲在枟南雷文定· 凡例四则枠中说自己曾读姚牧菴、元明善的文章,“宋元之兴废、有史书所未详者,于此可考见”,述名公巨卿之事,故文集中所载“多亡国之大夫,地位不同耳,其有裨于史氏之缺文一也”存史、补史之缺的目的。
如诸敬槐先生,名允遴,字实所,其人的传记在枟明代传记丛刊枠和枟清代传记丛刊枠中都未见收录,而硕庵的事迹就是因黄宗羲所作的枟敬槐诸君墓志铭枠和枟诸敬槐先生八十寿序枠而流传于现在。
甲寅之岁,群盗满山,作者和母亲避难于敬槐先生家,先生的重情重义、义役之法、乐善好施、能诗能文以及当世社会的凄风苦雨,如若不是作者的记载,今人何以得知? 诸如顾荣生(在瞻)等人,史书均不见记载,黄宗羲为其所作的寿序文,正好成为还原其人历史真实的最佳记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晓黄宗羲写寿序文不但受时代风俗的影响,同时“不得辞”的情况,也为黄宗羲提供了寿序写作的契机,想借此以表达朋友间的重义深情,并努力将寿序文提升到“古文”的地位,同时也实现了为这些人物青名留世。
黄宗羲作为一代史学、经学、文学泰斗,肩负着教化人伦、正史正德的伟大使命,在作文时受其经学、史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其寿序文不是乡曲应酬之文,而是其阐释作者学术观点、思想和表情达意的载体,同时也是很多无正史记载的小人物历史真实的写照。
其寿序文内容完全超越华美之词的贺寿之文,专注于叙述亲朋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8]他将自己称为草野穷民,无法叙[8]。
黄宗羲作寿序文就有讨论学术观点和弘扬汲取天地之元气的“气节”。
“如果说,归有光枟周弦斋寿序枠以能举琐细之事为长,俯仰沉吟,款款有致,是文学化的寿序;姚鼐枟刘海峰八十寿序枠是桐城古文开宗立派的宣言,带有文学史化的倾向”,梨州先生一生尊奉经学和史学,也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修身持节皆以经学、史学为宗旨,因此他的寿序文也就是典型的经学化和史学化的寿序了。[7]那么,参考文献[1]方苞. 方苞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06,206.[2]归有光,著. 周本淳,校点. 震川先生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2,325.[3]归庄. 归庄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93.[4]黄宗羲,撰. 陈乃乾,编. 黄梨洲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9:506,506,505,495,487,493,256,502,502,500,506,506,506,508,508,508,508.[5]曾国藩. 曾国藩诗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7,162.[6]陈康祺. 郎潜纪闻初笔(卷七)[EB/ OL].http:/ /www. guoxue123. com/ biji/ qing/ lqjw01/ 008. htm,2014 - 03 -01.[7]赵永刚. 曾国藩寿序文刍议[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 12(1):28.[8]沈善洪,吴广,主编. 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83,83,31.Study of Huang Zongxi’s Birthday PrefaceLi Aixian(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China)Abstract:The writing of birthday preface by Huang Zongxi is affected by the customs of times , the helpless of “no refuse” isthe direct cause .He integrates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thoughts into the specific writing , and takes the friendship, academic studyand integrity as the main contents.The penetrating of humanistic care have promoted the “classical” status of birthday preface, atthe same time, this has leave some people’s glorious name in the history.The birthday preface of Huang Zongxi should be thebirthday preface of classics and Historiography.Key words:Huang Zongxi; Birthday preface; entertainment literature; Classics; historiographyClass No. :
I207. 6 Document Mark:A(责任编辑:宋瑞斌)·701· 第5 期 黄宗羲寿序文刍议 2014 年
黄宗羲寿序文刍议黄宗羲寿序文刍议作者:李爱贤, Li Aixian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刊名:鸡西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年,...
篇三:母亲寿序
016 年 2 月第 35 卷第 1 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Feb.2016Vol.35 No.1网络出版时间:2016 -03 -09 13:49 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 cnki. net/kcms/detail/34.1045. C.20160309.1349.002. html冯志沂:清道光时期桐城派重要的古文家张 维(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摘 要:冯志沂是清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评价他是梅曾亮的“高第弟子”。在师事梅曾亮十余年间,他忠实地践行梅氏的古文理论,古文造诣日益精进,文风简净精洁,在梅氏诸弟子中堪称翘楚。因此,冯志沂在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关键词:冯志沂;道光时期;桐城作家 DOI:10.13757/j. cnki. cn34 -1045/c.2016.01.002中图分类号:I206. 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4730(2016)01 -0007 -03清代道光年间,以梅曾亮为中心活跃着一批桐城派作家,桐城派大有再次兴盛之势。当时,师事梅曾亮的后进门生众多,有着“岭西五大家”之称的朱琦、王拯、龙启瑞、彭昱尧等人,因为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的揭橥而备受关注。事实上,与“岭西五大家”同时请益梅曾亮的冯志沂,其文风偏于阴柔,简净精洁,最得梅氏真传。他的古文创作水平“骎骎乎驾同时诸公而上之”[1] ,在梅氏诸弟子中堪称翘楚。然而长期以来,对冯志沂及其古文创作却罕有专门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读冯志沂的古文作品,重新认识冯志沂在清道光时期桐城派的重要地位,以期对道光时期桐城派的深入研究有所助益。一最早提到冯志沂师事梅曾亮的文献材料,是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序》[2] 。此后,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则肯定了冯志沂在梅氏诸弟子中独出众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冯志沂从学梅曾亮的具体情况,至今未见详说。以下通过梅、冯二人的诗文集,以及同时梅氏门下诸生的记载,对此略作梳理。冯志沂(1814—1867),字鲁川,山西代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升郎中,为官京中二十余年。这段时间,正是梅曾亮倡导桐城古文,声势日盛之时。冯志沂先于 1838、1839 年间与朱琦相识:“余初识君在戊戌己亥之间。时海内无事,两人居并门,日相从谈文字甚乐也。”(《送朱伯韩序》卷一)[3] 后于 1841 年经由朱琦荐引,开始从学于梅曾亮:“昔岁辛丑时初秋,朱君介我从翁游。”(《伯言先生决意南归有感赋呈》卷一)[4] 虽说冯志沂学术上受汉学影响更大,但梅曾亮却并未因此而拒之门外,仍对其悉心教诲,常常讨论至深夜。冯志沂有诗记曰:“胜侣无烦折柬呼,盘飧风味似山厨。在官其有闲居乐,好事谁摹雅集图。人慕刘臻称作圣,我逢颖士愿为奴。长安坛坫须公等,莫厌黄尘忆五湖。”(《同人夜集伯言先生寓斋》卷一)[4] 梅曾亮也有诗写道:“杯盘草草酒微行,共喜论文就短檠。孤学自惭非世好,高言何意集朝英。常悲师鲁成先死,不分公明作老生。夜久转温知欲雪,相看飞动有诗情。”(《夜集偶成,呈伯韩、小坡、艺叔、鲁川》卷七)[5] 两人在京中所居相距不过几步之遥,相互往来极为方便,因此常得夜集切磋之乐。此一时期,梅曾亮门下弟子朱琦、王拯、余坤等亦时时参与古文研习活动,冯志沂和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日夕以文字切劘,相论甚欢,“载酒论文忘朝夕”(《赠余小颇户部》卷一)[4] 。多年以* 收稿日期:2015 -10 -09作者简介:张维,女,广西容县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后,冯志沂还对这一段与师友探搜文字的日子念念不忘:“辛酉(1861)春,先生以秩满简守庐州,行有期矣。自言官长安二十余年,惟师友之乐,强人意耳,后此恐不复得。”(董文焕《微尚斋诗集序》前附)[4]在梅曾亮的指导下,冯志沂古文创作日益精进,文章简净精洁,最得梅氏真传。正如董文焕所说:“其文凡四十篇,洁净精微,皆可存者。昔柏枧老人论文言曰:言有物,言有序,行文之道尽之矣。先生之文,殆无愧乎?”(《适适斋文集序》前附)[3] 冯志沂《适适斋文集》卷一《书张端甫遗稿序后》文后有王拯的评注二条。其一曰:“深悲,文境清冽自震川来而又小变。”其二曰:“此以前数文大都皆经言老(梅曾亮)赏鉴者……”现存冯志沂文章四十篇,经过梅曾亮评赏的虽只占五分之一,但冯志沂的文章所达之境,“置震川集几不能辨”。(王拯评语《吴氏老仆雷沁源传》卷一)[3]这显然与梅曾亮积极倡导归氏文风有密切关系[6] ,同时也说明了冯志沂是梅曾亮古文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冯志沂与“岭西五大家”一样,在桐城古文理论的学习和古文创作的实践方面,都得到了梅曾亮的悉心指导。而冯志沂因为至京城始学桐城文法,相较于“岭西五大家”而言,他对梅曾亮古文理论的坚守更加纯粹,或者说,冯志沂的古文作品最能体现梅氏的理论主张。关于这一点,以下将通过冯志沂古文作品的具体分析,并结合王拯的评语加以论证。二冯志沂文集《适适斋文集》二卷是在他去世后,于同治八年(1869),由董麟校定刊行。文集作品以序、传、记、墓志铭、哀辞等记叙文为主。此外,约半数作品附有王拯的评语。冯志沂与王拯交往深厚。二人皆推崇归有光文风,并互为品评。冯志沂认为就古文研劘和对桐城古文精髓的理解方面,王拯更胜一筹。他说:“盖余与少鹤同受文法于梅先生,少鹤功专而力锐,余牵吏事又杂好说文声韵之学,以是少鹤所业遂远过余。……少鹤之文,淬厉精洁而出以平夷纡徐,时使人得其妙于语言文字之外。”(《吴桐云文序》卷二)[3] 事实上,王拯又何尝不是对冯志沂的作品连称“拜倒”呢。王拯《〈媭碪课诵图〉序》以姊弟真情打动了每一个人,引来师友的吟诵称颂,冯志沂《书王少鹤户部〈媭碪课诵图〉后》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朋友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令王拯深为感动。文章写道:少鹤之将行也,友人程生告予曰:王君归,殆不出矣。余谓不然,以少鹤材气,天下事宜,无不可为。或屏弃世事,一意于作者之林,亦必能立不朽之言,以显其亲于后世。然予观古之立言者,苟非功成名遂之后,则必蓄利器久不得施与世。磨厉至于既衰,乃始退处于寂寞之滨,以自适其意。少鹤之齿与时俱未也。夫少鹤赖姊氏教,以有今日,居京师数年,未尝一日忘,诚不能无归以慰其志。余与少鹤虽不欲一日离,而无以尼其行也。顾使少鹤以方壮之年伏处山泽,为文人以终,则岂其姊所以教弟之意哉?则少鹤之归而行,且奉姊以复来京师也。请即以斯图卜之。(卷一)[3]朋友离别远去,作者不可能若无其事,但文章没有被忧伤、哀愁之情所充斥,而是表现出对王拯的理解。冯志沂深信王拯不会因难以割舍的亲情而退居山林,甘于寂寞,因为他们都有经世之志。文章虽无豪言壮语,却可见其豪情壮志。文章未及平日交往一语,却难掩深挚的友情。难怪王拯感慨道:“读君此文,惟有愧叹。”愧,因有负朋友的期望。叹,因斯人已逝,斯文尤在。这类叙写文友之情的佳作不在少数。1844年,余坤获职外任,即行之际,京中师友纷纷诗文相赠。冯志沂的《送余小颇先生出守雅州序》(卷一)[3] 让王拯也觉自愧不如。其文曰:志沂幼失学,自应试文外无所措意。通籍后始为诗,又好随俗为纤靡之音。戊戌(1838)春,于友人所见小颇先生文,求介以见,因呈所为诗。先生涂乙过半,心初不能平,徐取古人诗读之,乃始恧然愧汗,悉取旧作焚弃之。自是有作,非经先生可否,不敢以示人。先生所居去余居仅十步,时沂初官京师,吾母不令多结客,顾雅重先生。每先生至,吟啸声作,辄辍刀尺以听。入必问曰:“书舍客,余君耶?其吟声吾耳熟之矣。”先生尝为吾母寿序,亦举此。盖是时,两人无日不相见,恒自朝至暮不去。饭至即饭,其饮馔未尝豫戒家人。其坐次酬对,一惟意所适,未尝为主客礼。他客至,多瞲然怪之,而吾两人者,但知相见之为乐,不知人世间有是非毁誉与聚散离合之足感也。后数年,先生移居益近,而官事及人事益繁,沂亦稍以职事见拘。两人恒旬日不相见,然每读书有疑,及得创解,必以闻,两家童仆日或三四返。文章主要叙写与余坤相识、相交、相知的过程,王拯评此文道:“意质而神气敛静,此已成体之文。视鄙作为高矣。”本文最突出之处在于选· 8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年
材详略得当,描写手法多样。文章先对作者呈诗求见的相识经过稍加详写,表现余坤以诚待友,直言不饰的爽快个性,这是正面描写。中间进一步详写二人日渐相知、如漆似胶,终成挚友的情况,则运用了侧面描写。从作者母亲和其他朋友的口中和眼中,写出他们彼此心意相通,性情相近,不拘世俗礼节。最后则略写成为至交之后,两人并未因公务缠身而疏于往来,仍然一如既往,相互探讨。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冯、余二人的友情不言自明。这就是王拯所评“神气敛静”之意。冯志沂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颇有归有光文章遗意。如《吴氏老仆雷沁源传》,(卷二)[3] 传主是作者姊氏家仆,侍主忠诚,追随左右。不善言辞,却通达人情。文章记道:老仆姓雷氏,余姊家仆也。无兄弟、妻子,无名字,以其本沁源,人悉呼之沁源云。初余姊夫吴午楼官襄陵典史,使老仆秣马,马辄肥。午楼卒,其尊人接三翁方官清河,老仆遂从眷属之清河。有税吏司之,使老仆监焉。偶从税所归,状若迷惘,时向隅喃喃语。一日晨起,持钱四千跪主前,搏颡泣且言曰:奴当死。前日某吏以此钱与奴,不知其意何也,畏主人怒,不敢言。今数日不能寝食,宁昧死告主人。言已,叩头泣不止。主人笑,仍以钱畀之。接三翁卒,老仆又从余姊之京师。老仆性戆口吃,每语目眶上下动,久之不能成一言,亲串家,尝状其言动以为笑。乐使市物,得物少则出己钱益买之,归夸主人,谓京师人不我欺也。余尝饮姊家,天寒夜深,闻老仆嗟怨,呼之前,与少酒肉,辄喜跃曰:二舅爱我。作者只选取二三事,老仆音容笑貌便跃然纸上。其一,偶收税吏之钱,坐立不安,跪请问罪,见其一向为人本分,非贪婪狡黠之徒。其二,购买日用,市人短斤少两,自己出钱补足,见其憨厚可爱。其三,稍与之酒肉,便欢天喜地,见其无多欲求,自足为乐。至此,一个忠厚老仆已让人过目难忘。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细腻精炼的笔法、文字。王拯评道:“真净之至,置震川集几不能辨。”三总而言之,冯志沂从梅曾亮学习桐城古文,十余载从未间断。冯志沂的古文创作自觉实践着梅曾亮的古文理论,其古文“简净有法”、“精洁真纯”,深受师友的称赞,可谓最得梅氏真传。因此,对冯志沂及其古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研究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创作的实际状况,而且对这一时期桐城派的相关研究可以由此而进一步深入。如梅曾亮不拘汉宋门户之见,对冯志沂悉心教导,这是嘉道时期学术上汉宋调和趋势的反映,也是桐城派顺应时代需要,扩大自身影响的必然选择。又如冯志沂是山西籍桐城派作家,这是否提示我们在对道光时期桐城派研究时,不应受原有认识的束缚,将目光仅局限于南方地区,而应该注意到桐城派在北方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参考文献:[1]刘声木. 桐城文学渊源考[M]. 徐天祥,点校. 合肥:黄山书社,1989:246.[2]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M]/ /舒芜,等. 近代文论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19.[3]冯志沂. 适适斋文集[M]. 续修四库全书本.[4]冯志沂. 微尚斋诗集初编[M]. 续修四库全书本.[5]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文集·诗集[M]. 彭国忠,胡晓明,校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张维. 回归“文人”:道光时期桐城派的选择———梅曾亮推动崇尚归氏古文风气的原因和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2—56.责任编校:汪长林FENG Zhi-yi:An Important Tongcheng School Writer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ZHANG Wei(College of Art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China)Abstract:FENG Zhi-yi was an important Tongcheng School writer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LIUSheng-mu,in Origin of the Tongcheng Literature,considered him as a capable student of MEI Zeng-liang. Under the guidance ofMEI Zeng-liang,FENG Zhi-yi faithfully practised his teacher’s theory of classical essays,made great progress and became one thebest among the disciples for his concise writing style. Therefore,FENG Zhi-y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Key words:FENG Zhi-yi;the Daoguang Period;Tongcheng School writer· 9 · 第 1 期 张维:冯志沂:清道光时期桐城派重要的古文家
篇四:母亲寿序
79年, 李母庆祝八十大寿,古文大师俞樾作寿联曰:起居八座, 亦 多 寿, 亦 多 男 ,先百花生日 , 祝慈荫长春, 凤舞鸾歌, 遍浙江东西、洞庭南北;文昌 六星, 有上将, 有上相,以万石家风, 佐熙朝景运, 金昆玉友, 比荀龙少二、贾虎增三。1882 年 4 月 19 日 , 李 母 去世。帝师翁同龢赠挽联云:八十三年, 极人世富贵尊荣,不改俭勤行素志;九重一德, 为 贤母咨嗟震悼,要全忠孝济时艰。李母是在武昌 李瀚章湖 广总督署病故的, 讣闻传来, 李鸿章千里奔丧, 前往皖江, 迎护先慈灵柩回庐。
此后又接连三次上奏, 要求开缺回籍守制。
但当时朝 鲜形 势危急, 内 乱 一触即发, 强邻日 本虎视眈眈, 因而朝廷谕旨一方面准其开缺, 一方面又令李鸿章以大学士署理直隶总督, 俟穿孝百日 后即行回任。因此李鸿章只好将母柩暂厝在家庙, 百日 后匆匆赶回天津, 待处理完朝鲜壬午兵变诸项善后事宜, 法越边衅又起, 转眼已是年底。次年正月 , 李鸿章再次上奏,恳请赏假数月回籍葬母。
清廷准假两月。
二月二十一日(1883 年 3月 29 日 )
他再次由 天津乘轮南下, 料理营葬事宜, 三月廿日(4月26 日)方正式将母亲合葬于父墓之中。仅仅五日后, 圣旨又下:
以法越事急, 命李鸿章秉金革毋避之古训, 迅往督办越南事宜。
就这样, 李鸿章又只好急忙赶往上海,统共在家庙呆了一个来月。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他 这 两 次回来, 虽然都住在家庙, 以完人子尽孝之责。
但北有 日 朝 , 南有法越, 形势危急, 瞬息万变。李鸿章权掌枢机, 每日 口 述笔撰 , 军书 旁午。
当 时只 有合肥城内设有电报局, 于是, 从于湾到 城里的大道 上, 每日 川 流不息骑马 送电文 的弁兵, 多 达 二三十起, 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我 们 今 天 在《 李 鸿 章 全 集· 电报》 卷里看到 这一时期 李鸿章拍 发的数百道 电 文, 就是这 样从家庙传出来的。国家多难, 人子只好移孝作忠, 好在这也符合李母的教诲和做派。母慈子孝, 当是李氏优良的家风。尽孝中权掌枢机办 最 有 价 值 的 都 市 报还原历史 走近真相编辑 周玉冰 组版 胡燕舞 校对 云心201 2年 8月 1 9日 星期日1 2-1 3逢周日 出版第55 期寂寥家庙:
李鸿章曾经权掌枢机翁飞李鸿章家庙, 准确的说法应 该 是 “ 李 氏家庙 ”, 系 李 瀚章 、 李 鸿 章 兄弟 于 同 治 七 年(1868 年)
为 祭祀其父李文安所修建。
清代以 来的 庐 州 府亦即今天的合肥地区 , 与 城乡间 遗存众多 的 宗 族祠 堂相比较, 称之为 家庙 的 , 只 有硕果仅存的 这一处。
从它 的 建造及以 后 围 绕这座家庙 所发生的故事, 足证其具有十分珍贵的历 史、文化价值。今天的合肥新站区磨店社区于湾村并不是李鸿章和其祖上的居住地, 李氏家庙为何会建在这里呢? 当地老百姓传说, 为了建家庙, 李鸿章当年曾专门请风水先生看风水, 走尽了十里八乡, 最后看中这块离祖居几公里、中间高、四面低的 “荷叶地”。传说有一定原因, 但事实并不尽然。
李鸿章在为他父母写的《葛洲墓志》上说的清清楚楚:“咸丰五年五月 二十三日 , 我显考李府君卒于合肥军次, 享年五十有五。
大吏闻于朝, 得旨赠恤, 赐祭葬如例。
明年十一月 卜葬于县东乡 葛洲新阡, 亥山巳向兼壬丙,去先世熊家砖井旧 庐 五里, 盖府君所自 豫择之地也。”家庙的南面数十米, 即是李文安夫妇合葬墓,墓址是李文安生前自己选定的,其夫人于光绪八年病逝后, 也归葬于此。葛洲又名葛珍、葛桢, 即在于湾行政村内, 当地居民至今葛姓居多。
所以, 家庙的选址建造, 既有祭祀功能, 还兼有守护陵墓之功能。
第三个功能就是, 李鸿章母亲笃信佛教, 她回乡居住期间,总要到家庙住上一段时间, 祭奠亡夫, 吃斋念佛。
故家庙后面建有佛堂, 有女尼主持, 时常做法事。
遇到灾荒年景, 家庙还有第四个功能, 就是施粥赈济。家庙的选址与建造家庙修建的时间,根据曾国藩日 记记载, 是在同 治 七年八月(1868年8~9月)间,他在八月十六日记道:
“李小泉、少泉兄弟为其父玉泉同年修造家庙,小泉专弁来求一联。
云:
‘庭训差同太邱长,子孝孙贤, 已迈元方季方而上; 碑文虽逊鲁国公, 功高德厚, 实在颜庙郭庙之间。’寄来之旧宣纸,亦不可多得也。”当时,李瀚章 (字小泉、亦作小荃)已是江苏巡抚、署理湖广总督; 李鸿章 (字少泉、亦作少荃)以刚刚剿平西捻军之功,被授以实任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并赏加太子太保衔, 真可谓门第鼎盛、如日中天之际。
李鸿章拜相 (按:
授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头衔, 在当 时习 称拜相)消息传来, 曾国藩喜不自胜, 在给李鸿章的贺信中写道:“此间朋好, 多以李府之登庸为曾氏之大庆, 纷纷来贺, 斯亦一时佳话也。”他与李文安为进士同年,与李鸿章有师生之谊, 曾李两家, 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与公与私,于情于理,曾国藩都必撰此联。很快,在京城的老佛爷慈禧,也送来了她亲笔题写的匾额 “李氏家庙”,一时之间,真可谓风光无限。根据老辈人的回忆, 整座家庙占地大约有一公顷, 建筑气势雄伟 。
里面画梁雕栋、 精美无比。
从现今残留的石鼓、狮子墩底座, 圣旨碑残片, 仍可依稀看出当年的辉煌。
传说当时光是烧石灰的池子就有两个,面积有三亩田那么大。
家庙建好以后,石灰池逐渐变成了水塘, 当地人叫它大郢塘, 一百多年来灌溉着周边的田地,滋润着家庙里的花草树木。1869 年 1 月 , 李鸿章回籍扫墓, 就在新修的家庙主持祭典。安徽八府、五州官员均往祭奠, 车水马龙, 阻塞四方交通道路, 盛况空前, 连曾国藩也打趣, 称他是“昼锦还乡”。家庙修建的时间接下来的第二个月 , 恰逢李母七十大寿, 李鸿章便在家乡大摆筵席。
并请桐城名士吴汝纶作《李太夫人七十寿序》云:
“太夫人备五福, 亲见贤子都将相之位,兄弟持节 开府, 千里相望。
考传徵册, 前古无有……”的确, 李鸿章从乡里办团练、带淮勇起家, 在烽火扰攘中一路拼杀, 一直做到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总理衙门大臣, 封一等肃毅伯; 他的大哥李瀚章, 也官居湖广、两广总督。兄弟同为当朝一品大员。
但他们的父亲李文安死于兵荒马乱的1855年, 未能看到儿子的成功; 而母亲后半生轮流住在两个儿子的总督府第, 享尽人世间 荣华富贵。
她是合肥处士李腾霄的女儿, 生育了六子二女。
当年, 有人担心李家子女众多, 生活困难, 她却很有把握地说:
“吾教诸子发奋读书, 皆巍巍有立, 岂忧贫哉?”正是这样一种家教背景,调教出李鸿章兄弟都是出名的孝子。有一个民间传说 “大脚李老妈当街训子”, 说的是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后, 把老妈接到天津衙署, 老妈提出要到街上逛逛,李鸿章把老母扶进轿子后, 就骑马在旁随行, 老妈麻脸大脚, 她要伸头, 李鸿章忙着拉上面的轿帘子, 她要伸脚, 李鸿章忙着拽下面的轿帘子。
三拽两拽, 老妈明白了, 气呼呼地冲下轿子,站在当街训开了:
“老话说,儿不嫌母丑,没有你老妈这双大脚,下田栽秧割稻, 养活你们, 供你们读书。
你们能有今天的出息么?”一番教训下来,李鸿章低头唯唯,内心惭愧。
从此更加敬重、孝顺母亲。李母当街训子光 绪 十 八 年 六 月 初 十 日( 1892 年 7 月 3 日 )
, 李 鸿 章 继室夫人赵小 莲病 逝, 赵氏是安徽太湖 望 族, 赵小莲过门 后一直是李鸿章的贤内 助 。
当 时,时任驻日 公使的长子李经方 ,按 清 代 礼 制 必 须 免 职 回 籍 ,为 母 丁 忧 守 制 。
但 他 不 知 为何 , 拖 延 交 接 手 续 竟 至 两 个多 月 。
使 得 李 鸿 章 不 禁 在 光绪 十 八年 七月 初 六 日( 1892 年8 月 27 日 )
径 自 写 去 一 信 责问 。
随 李经方带回 来的, 就是日 本 首 相 伊 藤 博 文 赠 送 的 四棵属 于白 玉兰科的望 春树, 因它 花 开洁白 , 又能最早嗅到 春天的气息, 故名 “ 望春树” 。
这四 棵 树 , 两 棵 种 在 夏 小 郢( 后来 的 李 鸿 章 享 堂 所 在 地)
, 两棵即 种在 家 庙 , 其 中 三棵均 早已 枯 死 , 而 现 在 留 在 家 庙 的 ,就只有一棵了 。望春树的来历李鸿章像家庙里日 本首相赠送的望春树家庙残存的石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