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论文10篇

时间:2022-11-02 08:40:09 浏览量:

纪实摄影论文10篇纪实摄影论文 66艺术家Theartists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浅谈解海龙《大眼睛》□王 宁 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摘 要:纪实摄影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实摄影论文10篇,供大家参考。

纪实摄影论文10篇

篇一:纪实摄影论文

艺术家 The artists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浅谈解海龙《大眼睛》□王 宁 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摘 要: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解海龙《大眼睛》为例,从纪实摄影的表现方法、纪实摄影的分类和评判标准等方面来论述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关键词:纪实摄影;解海龙;大眼睛“纪实摄影”在 20 世纪 80 年代传入中国,人们熟知的代表是解海龙在 1991 年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其中《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解海龙是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1990 年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经过历时十年的艰苦行程,走过了我国的 26 个省、128 个县级贫苦地区的 100 多所学校,行程共计两万多公里,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真实记录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现状[1] 。其中《大眼睛》这一作品最为感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非同凡响的社会效应。这件摄影作品为成百上千位贫困地区的孩子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一份贡献。解海龙的《大眼睛》系列有效地推动了希望工程,也极大地改善了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一、《大眼睛》解读《大眼睛》拍摄于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张湾小学,画面中的女孩叫苏明娟,她当时正在这所小学就读。苏明娟家境贫困,但学习非常刻苦,是贫困地区渴求知识的孩子的典型代表。在这张照片中,小姑娘手拿铅笔,睁大着眼睛看着前方,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张照片的中心点便是小女孩美丽的大眼睛,明亮而透彻,直视着画面外的镜头,充满了一种期盼、渴望。人的眼睛很难藏住秘密,尤其是天真无邪的小姑娘,观赏者能从眼神中读到她的内心。从这对眼睛里能看到小女孩对于自己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这张照片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人们开始关注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社会各界开展了希望工程的自助工作,捐资助学成了一种社会风尚。主人公苏明娟在希望工程的捐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2005 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分行,成为一名都市白领,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许多贫困山区孩子的命运也和苏明娟一样,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苏明娟后来成为希望工程的希望大使,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得到帮助。二、《大眼睛》拍摄成功的基本因素“大眼睛”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解海龙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被认为是为中华民族“希望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用一架相机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大眼睛》这件作品之所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功,有各方面的因素。题材“教育兴国,教育强则中国强”这一主题显示了国家的未来。关注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是非常好的题材,解海龙抓住了这一点,并为此作出了艰辛的努力。解海龙在拍摄《大眼睛》时,选择了自然环境比较严酷的冬天,体现出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里认真求学的精神。此外,照相机的选用也非常重要。选择优良的照相机往往可以决定纪实性调查的美学内容,如果需要拍摄精细的细节层次与色调品质,应选择大型相机和大底片;再结合摄影者敏锐的观察,捕捉决定性瞬间,将动作凝结在最有表情的瞬间。

 解海龙的《大眼睛》系列作品是运用多幅照片来表达一个事实,即贫困导致的教育问题。我们单就《大眼睛》这件作品来分析,作者选择了黑白效果来表现画面,采用低调、冷色和硬调,以大面积的深暗影像与小面积的浅色影像对比形成画面,既可以渲染出沉重、忧虑的整体氛围,又可以将拍摄现场中杂乱和主题无关的背景隐藏在黑暗中,使主体处在明亮处,显得更为突出。同时,这样的拍摄又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深沉之感,给人一种触动心灵的情绪基调。黑白效果正好烘托了画面的气氛,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三、纪实摄影的分类纪实摄影可分为三类,即按信息量、主题和动机,其评

 艺术学理论 Artistic theory67判标准也有所不同。(1)按信息量。此类摄影作品又可分为“小品”型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小品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故事,反映一类社会现象,信息量非常集中,而且通常采用比较夸张的方法,带给人们直接的冲击力。而新闻摄影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它讲求时效,一张画面包含了何时、何地、何人。因此,新闻摄影可纳入这一类别。(2)按主题。此类主要针对所发生的、影响力重大的事件的摄影类型,如灾害、重大仪式等。这些重大事件不仅对当今,而且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用图像记录这些事件发生的瞬间,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这类摄影作品又可分为三类:重大事件、百姓生活和社会纪实。纪实摄影中不仅有伟大的领袖,还有平民百姓;不仅有风云变化,还有平淡的柴米油盐。这类摄影作品将目光投放在更广阔的人类生活。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善良的、高贵的、丑恶的、堕落的都是精彩的瞬间。纪实摄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风景。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包括建筑和森林树木。摄影家对其进行记录,不仅像风光摄影一样表现自然的伟大神奇,而且是一种具有象征性和揭示性的过程,从多方面来表现人生。此外,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会风景三个类别的评价标准,从内容上较好把握,但不能以优劣来评判,要符合摄影这一艺术的审美标准,能够通过形式感上的冲击力,带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3)以摄影师的主要拍摄动机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将纪实摄影分为社会纪实类(报道式)、文化记述类(文献式)、人文纪实类(日记式)三大类。社会纪实是以反映当代的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包括饥饿、贫困、疾病、战争等社会题材为主的,以期引起世人的关注,进而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纪实摄影。解海龙的《大眼睛》就属于社会纪实类摄影。文化记述(文献式纪实摄影)关注即将消失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民俗,以为后人留作历史资料为目的的摄影作品。纪实人文 ( 日记式纪实摄影 ) 以人与生活为主线,讲述人的故事,表现人的情态,揭示人性本质,体现人文关怀,以小见大,见证社会变迁的摄影作品。按照主题来说,解海龙的《大眼睛》是一张百姓生活类的纪实摄影,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关注百姓的生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人们的关注,让更多人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四、纪实摄影带来的社会价值自照相机产生后,摄影就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工业革命时期不仅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化。摄影拓展了人们的形象思维空间,用图像代替了文字,更形象具体地表现事物。纪实摄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纪实摄影必须忠实事物本身的面貌,严禁摆布和修饰,它强调事物本身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视觉是流动的,人们对自己的视觉中心大多不会添加定格、表达想法等,然而在摄影中就可以在这些分割的空间中添加、组合、取舍,组成新的画面,表现出画面所包含的意义。生活千姿百态,令人感到震惊,人们通过影像看到平时很难观察到的东西,从中悟到与平时亲身体验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的意义。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不能仅用美学观点去衡量,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尊严而存在,为人性的回归做出不懈努力,纪实摄影带有深刻的力量。纪实摄影并不是冰冷无情的,而是表现饥饿、贫困、战争、疾病以及其所带来的不幸,引起人们关注的同时,更希望人们对受难者伸出援手,使当事人进行思索,带来改变,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从纪实摄影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来看,其评判性和改革性不言而喻,摄影师希望通过影像,达到宣传鼓动,促使社会变革,使人间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如同解海龙在 1990 用相机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大眼睛》,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那些因为贫困失学的孩子带来帮助。在《大眼睛》这张照片里,那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乌黑透澈;那是一双失神的大眼睛,隐约闪现晶莹的泪光,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对生活的无奈与叹息,对校园的留恋与惆怅。那双大眼睛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这张照片感动了一代中国人,并被青少年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运用于希望工程。这张照片改变了无数失学儿童的生活,照片中的小姑娘已成为一名银行白领,从贫困中走出来。由此可见,纪实摄影的力量不可估量。结

 语综上所述,摄影直接反映了事物的真实面貌,是眼睛停留下的视觉记忆。而纪实摄影是直接的、单纯的、静态的记录摄影,客观地反映出时代的社会景象。既是反映现在,又是为未来做纪实,它记录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了时代及复杂的社会,恰如其分地抓住本质,产生广泛的影响。[参考文献][1] 林路.大师的纪实摄影[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王宁 (1992),女,本科学历,初级十二级,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篇二:纪实摄影论文

神州文学 浅谈对纪实摄 影的认识 包小琬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摘 要:随着纪实摄影的普及,人们对纪实摄影与社会现实的 关 系更加关注,纪实摄 影具备很多优良的特性 :真实性、历史性、 朴实性 ,可以将社会 的现实一一反映,纪实摄 影同样具备很 多公用 价值和自身的井寺I 点,能区分与其他纪实方式,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 会形势和关系,同时更进一步的传播信息和观念,将人类的发展 历程展现于所有看此片的观 众面前。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 :纪实摄 影 社会 现实 功效 特性 随着传统照相机在我国的普遍发展,至今已经有了. 60年左右 的历史。在进入数码时代后,人们不光是追求着记录美的瞬间,也 将视点集中在了记录社会现实的方向上。纪实摄影由此诞生。

 网络上,人们将纪实摄影定义为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 求的摄影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

 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 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但纪实摄影也着实与纪 突l 生摄影存在差别。纪实摄影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深刻的反映与 表现,需要摄影师对此进行勘察和调研,拥有很强烈的意识理解 之后拍 出成组或单张的,反映社会问题的照片,而纪实性摄影相对 宽泛,可根据作者的意图,喜爱,对社会的写照而没有更加深刻的 反应。

 纪实摄影所拥有的特性 纪实摄影能不能真的反应社会现实?这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一 个 问题 。在形形色色的大干世界 中,我们需要纪实摄影去反映社 会现实,通过强烈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来赢得人民的关注,无论是 帮助贫困山区,还是环保的警示,都需要纪实摄影拥有它独特的 性能和功效。

 1.真实I 生 纪实摄影,所谓 “纪实”二字,便是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记 录。摄影师需要从微小的取景器中看到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反 映,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产生对此地点,此景象深刻的认识,反 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现状,而不是作者臆断和摆设出来的景象。如 果一张照片不是真实的,又何谓 “纪实”。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都是来 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 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 独一无二的资格。

 2.具 有质朴的特征 真实的思想立场和摄影方法对摄影家来说是至关 重要 的。准 确,真实,而不借用任何其他的造型艺术手段来表现对社会的记 录。

 纪实摄影不但要求对照片的真实性,应还有朴实无华的特 征。纪实摄影来源于生活,服务 于生活,它如实的向我们反映着我 们所存在的社会,所生活的空间,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摄影师为了追求画面的震撼感和构图美观,会对现实世界有 所改善,例如摄影家阿瑟 ·岁坦斯在密集的树丛中发现了牛头骨,

 他把牛头骨移动了几英寸,放在龟裂的土地上拍摄,以渲染旱情,

 结果照片发布后遭到社会强烈的谴责,说在宣传 中扭 曲了事实。并 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

 因此在处理美观、摄影构图要求与纪实摄影之间,我们需要 在既不扭曲事实的情况下,对现状进行有理由的添加和删改,既 不能将反映现实的东西歪曲和删除,义不能添加喧宾夺主的其他 元 素对纪实性进行扰乱 。要在适度的情况下用独特的角度和眼光 勘测这一社会现实。

 2 3.历史性 感性的自然物没有历史性,是因为时间不属于它的本质规定。

 作为事物存在之外再得测量尺度的时间性,并不是该事物的历史 性。当且仅当事物本身作为命运生成之过程时,它的时间性才就 是它的历史性。而纪实摄影不单纯的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公用。

 也同时必须具备历史陛。一张好的纪实摄影需要为历史留证。让后 人都了解当时所反映的现实。无论好坏、美丑、贵贱,那都将成为 历史,铭记于后人的心中。成为永叵的人类的留念。著名诗人罗秦 柯曾提及,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摄影具有其他记录形式不可 比拟的优势,我们要慎重,要有所选择,在时光飞逝中为我们的子 孙后代留下不可磨灭的有价值的历史的见证。同时,纪实摄影与新 闻最大的不同在于实效性的不同。新闻摄影所传达的只是某个瞬 间。例如一场精彩的球赛。而事过之后并不是对历史的见证和反 映。但纪实摄影要求要求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评述,具有历史性 和可研究陛 纪实摄影的功效 1.反映社会现实 纪实摄影最大的功效就是反映社会现实,从而进行理解和干 预。如果纪实摄影失去了反应社会现实的功效,那将脱离纪实的 本质目的。也就是说,反应社会现实是纪实摄影的根本目的和最 终目的。只有达到纪实的功效,才能称得上为纪实摄影。纪实是根 本 目的,而摄影只是记录显示的手段。在纪实摄影的实践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关心照片是不是反 映了社会 现实现状 ,而不是关注摄 影的手段和方式。

 2.传播信息 纪实摄影在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成为了一个 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媒介、平台。例如一个严重污染的工厂 当摄影 师记录下这一现象之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从而进行整治和发 展,解决这一不好的现象。也例如一张关爱山区儿童的照片,很容 易激发起人们的同情心和情感,通过社会各种有效的途径献出自 己的爱心,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通过纪实摄影,

 人们了解到在社会 中另外社会阶层 的人 、与自己不 同地 区的人 所 经历的事隋,成长的环境,因为看到纪实摄影的照片才能了解到这 方面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使纪实摄影照片也达到了传播信息的 功效。而不仅仅拘泥于反映现实。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这种传播的 方式而得到类似的信息。

 通过对纪实摄影的认知,人们将更加关注于纪实摄影对社会 现实的反映和理解。想要解决一个社会现实的问题,最关键的是 通过摄影中光学的控制和把握,营造出社会某个现象的氛围以及 作者自身的情感。将照片的整体感觉表现出来,富有张力。纪实 摄影对社会现实不但是个深刻的反映,同时也在传达着大量的信 息。摄影师必须要注意照片为观众所表现出的信息和情感,既不 能过于强烈又不能趋于表面。在把握量的基础上达到质的飞跃, 深刻的反应社会现实,记录历史。它有着隽永的意义,永远不会过 时,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具备更深刻的价值,因为这就是真实的 力量。我们利用纪实摄影这一手段 ,将时间定格于照片中,成为人 类不朽的篇章 ,后人的警示。

 参考文献:

 [1]摘 自 百度百科 纪实摄影词条 [2]摘自 《纪实摄影应具备真实质朴的特征》 王孝邦著 [3]摘自 百度百科 历史性词条 [4]摘 自 百度百科 纪实摄影词条

篇三:纪实摄影论文

摄影的社会价值

 摘

 要

 社会纪实摄影用真实的拍摄方式,记录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拍摄者作为社会中的人对现象的记录,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一种能动形式。纪实影像的影像叙事与其他叙事符号一样,是,一种无国界通俗易懂的叙事语言,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能够发人深省,让人们深入对现实的认知,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记录事件的真实,引发媒介的传播,吸引受众的思考,起到人们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实现改变现状的终极目标,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变革现行体制,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纪实影像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可以记录历史,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来源,重点对纪实摄影的社会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国家政策、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对历史研究等方面对纪实摄影的社会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谈对纪实摄影的利用,二是从纪实摄影发展状况谈对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利用。希望通过本文对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分析能对纪实摄影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纪实摄影

  社会价值

  人文关怀 Abstract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with real shooting style, recor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ociety.The photographer, as people in the society to keep a record of the phenomenon of reflection is a dynamic form of social reality.Documentary images of narrative and other symbols, is that an easy-to-read narrative language without borders, and it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to thought-provoking, let people"s perception of reality, fi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ociety.Through the real record events, caused the spread of the media, to attract the audience"s thinking, we focus on special group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pushing the government to make relevant policy, promote the reform the existing system, affect national major policy decisions.The power of the on-the-spot images in a sense, can change the life of a person, also can record the history, accelerat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 source of social value, the key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influence, from national policy, environ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to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analyzed.Finally analyzes the social valu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of analysis, one is from "China project hop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alk to the us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from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development status about us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social value.Hope that through this article analysis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ocial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has the certain help.

 Keywords :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ocial value

  Humanistic care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 1.1 研究的背景 ...........................................................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1.3 研究的方法 ........................................................... 2 2 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来源 .................................................... 2 3 纪实摄影的巨大社会影响力研究 .............................................. 2 3.1 纪实摄影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 4 3.2 纪实摄影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 4 3.3 纪实摄影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影响 ................................... 5 3.4 纪实摄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 6 4 如何利用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 7 4.1 从《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谈对纪实摄影的利用 ......................... 7 4.2 从纪实摄影发展状况谈对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利用 ......................... 8 结

 论 .................................................................... 8 参考文献 ................................................................... 10 后

 记 ................................................................... 11

  1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纪实摄影的热潮,一方面是摄影者对摄影的本体审美特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极大丰富了纪实摄影的创作题材。进入 2000 年以后纪实摄影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发展,当摄影界经过了改革开放 30 年的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所有新奇的东面都不再新奇,摄影也不再有禁区,创作上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逐渐消失的时候,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国内许多学者对纪实摄影的深刻内涵开展了内容广泛的研究,并且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不少相关书籍文献资料。

  2007 年 12 月编辑出版的书——《海南“慰安妇”》。该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内外各种媒体进行争相报道,全国近十个省市举办了专题展览许多爱心人士和机构专门为慰安妇老人送去了各种形式的关爱,并帮助他们到日本起诉侵略军。为此,我们看到了摄影的力量。中国内地的解海龙的《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在社会反响巨大,他的作品在大陆及台湾等地巡回展出,处处引起轰动,不少人是含着泪水看完展览的,并纷纷为希望工程捐款。加拿大华人王华瑞老先生在报纸上看到这幅照片后,一次性捐资 42万港币。美国纪实摄影师雅各布·里斯,路易斯·海因的作品揭露了童工悲惨境遇,迫使美国当局修改童工法并最终通过了禁止童工法。这些都是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体现。其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选择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纪实摄影是以纪实的手法能动地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生活和探索人文精神的一种摄影形式。纪实摄影必须具有思想内涵,通过形象的画面讲述事理,让人们从画面形象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引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注、感悟和思考。纪实摄影以生动的影像记录,呼吁大众树立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和谐的时代精神。纪实摄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值得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发现。通过研究来突出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让更多人看到纪实摄影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使更多人认可纪实摄影,加入到纪实摄影中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纪实摄影用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观点与现象,通过现实的批判,使人道主义情怀上升到能够打动公众,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社会的共鸣,使管理者看到存在的现实问题,达到改变现实畅想未来,共建人类和谐美好家园的目标。人文关怀是纪实摄影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关注着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展现人性的美好,是探索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分析由纪实摄影所产生的正能量、负能量,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分析研究纪实摄影的深刻含义和由此带来重要影响,对发挥纪实摄影产生的社会价值有很重要的意义。

  2 1.3 研究的方法

  1.3.1 影像学方法。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的纪实影像,采用呈现问题还原历史的影像学方法,在论据上辅佐文献加以论证,力图展现清晰的影像语言。

  1.3.2 文献查阅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使论证的观点有依据,论述更准确。

  1.3.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纪实摄影和其他摄影来凸显出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1.3.4 归纳法。对不同时期的纪实摄影进行归纳,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从而对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通过实例进行展示。

 2 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来源 纪实摄影本质首先在于其题材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为当时或后世的人们所关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其次,纪实摄影的主旨在于引起人们关注、唤起社会良知,或者针贬时弊、揭示真实、保存文化、纪录历史,一些摄影作品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和社会效果。纪实摄影的核心和根本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它所置身并与之联系的社会生活,提倡对人性的直接表达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记实性是摄影天然的本质属性。所谓纪实摄影的真实性,笼统地说就是摄影者用摄影机这种工具记录当时的一种客观存在。纪实摄影就是要告诉人们,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在某个地点、某个或某些人物主体做了某些事情,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功能不仅是传达信息,更在于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

 纪实摄影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从历史的横截面显示人物和时代的特征,它是指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纪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往往会受到人们关注、唤起社会良知,揭示真实、纪录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效果。纪实摄影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是从历史发展的纵轴上标出人物和时代特征,它是当代人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不断扬弃民族传统所形成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特征。纪实摄影是客观历史的记录,拍摄当时或者近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时性,它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替,反映了当代生活的本质。纪实摄影的真实性,社会性,时代性成为了它社会价值的来源。纪实摄影记录的东西被现代社会所需要,人们和社会通过它来获取方方面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我们了解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这也是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来源。纪实摄影师选择的题材和所关注的问题,也正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感兴趣,而且了解之后会有所行动,这份责任感和爱也是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来源。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照片用它特有的记录性,纪实性为人类的生活服务,记述着历史。由此,人类实现了真实记录现实和留住历史的梦想。照片用它的特有功能,使许多人把照片看作是记忆的银行,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成为了记录时代变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主要表现手法。纪实摄影是拍摄者用真实主观的愿望,拍摄整个社会中具有意义的人和事物的一个完整过程,以其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内涵,以及作用于社会时

  3 产生的社会价值,成为了反映人类生存状况,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促进制度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摄影形式。纪买摄影是拍摄者亲眼所见,影像传达的是人性课题,了解和关注是影像表现的内涵是研究纪实摄影的核心。纪实摄影还被看作是“担当社会良心”的一种载体,凡是投身于纪实摄影的摄影家在实践和创作中,都应当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具备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纪实摄影家的这种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生活境况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实际生存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社会中的反人性生存条件和不公平的生存方式的反思。

 照相机镜头有着独特的视觉特性,它能看到人类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任何角落,精准的记录稍纵即逝的事件,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空间极其丰富的信息,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为当代和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料。纪实摄影是拍摄者亲眼所见,照片传达的是现实状况,了解和关注是照片的内在思想是研究纪实摄影的核心。纪实摄影家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生活环境的关注,是对人类社会中的不人性生活条件和不公平生存方式的反思。纪实摄影要关注,记录和传播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要求纪实摄影师一定要尊重现实,客观真实地反映人与社会的现状。其目的主要是将那些未被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图片这种直观的方式,通过网络、电视、书籍、报纸等媒介展现出来,得到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它的优势在于图像具有直观性、震撼性。当我们看到有关山区小学条件艰苦的报道时,可能只感觉到一丝丝心酸,认为自己比他们幸福。但当我们看到老师身后用布袋背着自己的孩子给学生们上课,教室地面泥泞不堪,破旧的桌凳,还有那一双双渴望学习的眼睛时,那些画面会让我们有形象的观感,似乎那些画面在看着我们。此时我们生出的震撼与羞愧感远比看文字报道时来得强烈,我们会发至内心的想要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这就是纪实摄影的作用,它远比文字报道更能撼动人心,唤醒人性。纪实摄影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以及科技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图像不断大量繁殖,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纪实摄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推动社会往好的,正确的方向上发展的一种手段。

  ...

篇四:纪实摄影论文

13.1 0 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摘要] 纪实摄影往往更真实再现生活现实, 它 是艺 术地记录生活, 具有记录和保存历 史的 价值。

 纪实摄影通过影像图 片 激发人们对某一事件 (或问 题)

 的 关注, 从而推动社会进程发展。

 本文结合纪实摄影作品分析常见的 纪实摄影的 叙事题材, 再以 笔者三篇纪实摄影采访稿件为 例 分析纪实摄影的 表现手法, 最后讨论纪实摄影运用 的 一些拍摄技巧。[关键词] 纪实摄影; 叙事题材; 表现手法; 技巧实摄影通过摄影技术的辅助支持下因 摄影对象来源于现实素材,反映现实的一种摄影艺术。

 纪实摄影被称为 “现实主义” 风格的艺术形式。

 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艺术地记录现实生活, 生动的向人们叙述着图片发生的事情, 诉说着人们身边的历史, 具有很好记录与保存历史的价值。

 纪实摄影只有把摄影当作艺术殿堂里的 “伟大创作” 的人经常会把平凡的人间影像视为纪录。

 这些带有叙事性的纪实摄影作品很好的表达了摄影主题, 引 起社会民众的关注, 激发大家对纪实摄影作品反映的问题的讨论, 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一、 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目 前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义, 只是有很多共识。“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摄影家对现实世界所做的形象描述, 旨在传达某些观众所理解的重要事情, 以作评价。”( 出 自 :

 孙涛的 《纪实摄影》)

 一般而言, 纪实摄影的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 用作记录时间, 记录当 时的社会, 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 形容时间人物地点。

 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 气氛、 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 可以带出 故事。

 纪实摄影是通过 “现实主义” 的创 作方法根据现实生活的原貌,创 造典型的 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一种摄影。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沉载来看, 纪实摄影可以记录对环境的 关怀, 对人性的 追求, 对生命的 尊重… … 摄影家通过摄影机器记录那些不大” 或者边缘事情 ( 或问题)

 ,凭借着影像的力量,对人世间的不公、 黑暗、 动乱… … 进行记录、 表述与传播, 激发人们对这些事情 ( 或问题)

 关注。

 通过影像作品, 他们达到宣传鼓动, 进而促进社会变革, 最终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因为纪实摄影作品能很好地反映社会事件, 可以记录并传达某种信息, 所以纪实摄影还具有叙事功能。

 过去纪实摄影多应用在历史角度上, 现代的纪实摄影演变为记录现实社会情况, 关键在于拍摄者的角 度。

 那么纪实摄影具有什么叙事题材呢?二、 纪实摄影的叙事题材纪实为 “记录现实” 的摄影手法,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 感觉真实不造作是其重点。

 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 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 的。

 它不光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记录了 事件的时代意义, 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强烈现实性上。

 因此, 纪实摄影具有以下一些题材:纪“ 不关注 ( 或关注( 一)

 重大事件拍摄,记录历史性事件重大事件一般指国际国家大事, 如国庆大典、 人大会议召 开、 人造卫星发射等以及自 然灾害, 如汶川 地震、 雅安地震等。

 这些事件通过摄影机真实记录当 时的事情, 配上一些时间、 地点以及必要的文字介绍, 作为历史发展的一页而停留在人们记忆中。( 二)

 马路街头、 商场等抓拍,记录社会人们生活现状对于社会大众平民普通事件, 那些民生问题, 也是很好的纪实摄影题材, 例如, 即将拆迁的老房子, 某商场开业大促销 , 市民买彩票中 头奖, 考生收到 大学录取通知书, 下岗职工领到政府补贴, 某河流被污染… … 这些题材事件很好的 反映百姓周 围 的 生活, 诉说着昨天发生的 故事, 演绎着今天的 事情, 这些图 片是历史变迁最好的 见证。( 三)

 商务出 差、 旅行等拍摄的照片,记录旅程对于那些商务出 差、 旅行的人们, 在这些旅途中所发生的 事情, 用 摄影机记录下来, 也是纪实摄影的 一个题材。

 这些纪实作品对个人成长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阅历, 是个人成长的印记。纪实摄影是人类认识自 身, 是一种深情关怀的精神和人文内 涵的人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我们要抓住别人从未涉猎的领域或题材, 做到与众不同的视角构图意识。三、 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 见证者, 从一开始就为 人类的自 身 尊严、 存在、 人性的 回 归 作出 不懈的 努力 。

 因 此 ,纪实摄影的 手法可以是严肃的 , 轻松的 , 有趣的 , 生活化的… … 这就要取决于你的视角 。

 作为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 我国有 56 个民族, 因此纪实摄影的表现要符合我国国情,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需要体现地域性、 民俗性、 人文性特点。

 接下来, 笔者将通过笔者的三篇拙作来分析纪实摄影表现手法。笔者曾选定了以地域性、 人文性的民俗 “怀梆” 作为纪实摄影艺术创作的切入点, 拍摄记录了 宋寨村怀梆剧团六十年兴盛不衰的事件。

 怀梆作为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 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唱腔、 道白 、伴奏、 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均具有粗犷、 奔放、 豪迈、 激越的特点, 在其流行区域内 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河南沁阳, 每年春节期间, 许多村子都要请临近村的怀梆剧团来村里唱戏。

 那些年, 农村文化生活匮乏, 过春节看大戏的场面特别红火。

 宋寨村怀梆剧团是我们当 地远近闻名的乡 村剧团, 怀梆戏影响着村民们, 村民们喜欢怀梆戏, 村里的大人、 小孩都能像演员一样吼上几声。

 该剧 团 有许多 夫妻、 母女、 叔侄关系 的 演员 ; 6 名 村干 部中, 有 5 名在剧团中担任角色。

 为了创作这一民俗纪实题材, 笔者曾 多次跟随剧团拍摄采访, 与剧团演员 交朋 友,拍摄了大量演员的生活照和剧照, 最后从一大堆素材中精选出 来了 7 幅照片, 用 不同场景、 不同手法和拍摄技巧,来表现宋寨怀梆戏的精神、 宋寨怀梆人的执著。

 作为地方稀有剧 种的传承, 一组题为 《宋寨 “ 老怀梆” 一唱 六十浅析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杨帆(河南省焦作日 报社摄影部河南焦作 454102)新 闻 摄 影260

 2013.1 0年》 的图片在焦作日 报的发表, 不但鼓舞了 宋寨村怀梆剧团的组织者和演职员, 也对当地民间怀梆艺术团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来, 这组照片与笔者的另 一组图 片 《即将消 失的 技艺———捞纸》 一起, 分别 获得 201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摄影作品一等奖。再如, 笔者的摄影作品 《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 是河南沁阳市沿沁河一带的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工艺。

 这种工艺造的纸称为毛纸, 由于毛纸柔韧性、 透气性强, 它的用途无处不在, 常被当作包装中草药、 食品及其他日 常生活用纸, 以及书写用纸。

 由于经济的发展, 机器制造业改变了 这一传统工艺, 各色各样的纸张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毛纸逐渐淡出 了人们的日 常生活。

 有过几百上千年的 “捞纸” 工艺即将消失。

 拍摄 “捞纸” 技艺一直是笔者的愿望。2012 年 3 月 , 终于等来了 一次拍 摄的 机会。

 笔者立即与当地干部取得联系, 了解到 “捞纸” 工艺有大小几十道工序流程, 要用仅仅几幅图片来表现出 它的精髓, 必须选取具有表现力的镜头。

 到达拍摄现场后, 笔者没有急于拍摄, 而是先跟踪几名老艺人, 对 “捞纸” 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了解, 最后确定了拍摄的重点场景。柴工” , 由 于熟悉了 “ 捞纸” 工艺, 拍 摄起来得心顺手,并且拍摄的角度也十分到位, 整个流程拍摄结束后, 在相机上浏览小片就觉得十分满意。这组照片除了在 《焦作晚报》 发表外, 新华社也播发了 一组图片通稿,《河南日 报· 农村版》 也用 三分之一版面进行了报道。

 随后, 央视也对此进行了 专题报道。

 今年6 月 ,“ 捞纸” 技艺被公布为焦 作市非物 质文化 遗产项目 , 并申 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的广泛关注。另 外, 笔者的 《怀梆声声 》、《高抬花轿迎新娘》、《“ 孝童” 武苗苗》、拳”》、《叶雕 “太极拳”》 等纪实摄影作品 , 不但被新华社播发通稿, 也分别在国家、 省级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这些照片通过记录民族文化元素, 每幅照片都诉说着一个故事, 阐述着一种历史文化!

 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四、 纪实摄影运用一些技巧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不要误认为这些照片是碰巧拍出 来的。

 其实也是考虑到当中的要诀就是捕捉和陷阱, 当然胆量也是一个重要技巧。

 根据笔者两篇纪实摄影采访稿件,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技巧:( 一)

 捕捉要捕捉好照片, 先要捕捉到你的目 标。

 例如, 在 《宋寨 “老怀梆” 一唱六十年》 作品中, 我的目 标是拍摄怀梆剧团演员, 那么就不单是拍几张就走人, 而是我要一直跟着他们, 直至拍到满意的照片。

 我就拍摄了 演员在化妆时候的画面, 突出 演员后面的美丽的头饰美 ( 如图 1)

 。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捞纸》。“磨刀不误砍“捞纸” 技艺得到了《唢 呐 吹出 幸 福 歌》、《蛋雕 “ 太极图 1演员美丽的头饰( 二)

 陷阱陷阱是要你耐心等待时机。

 看见美丽的光线, 就静待值得拍摄的事物出 现; 看见美丽的地方, 就等候光线更美才拍; 看见蓝色的墙, 就等候穿黄色衫的路人走过。

 为了表现怀梆剧表演时的服装美与动作美, 我就在舞台下等待演员上来表演的机会, 他们一表演就赶紧按下摄影机 (如图 2)。图 2演员的服饰美与动作美( 三)

 胆量拍纪实照片不能害羞, 不要介意别人的目 光, 需要有胆量。

 身边的人多不习惯你手上的相机, 见你举机拍摄脸上的表情会更难看。

 如果你正要拍摄这表情当 然不要紧,否则这时候你应该友善地作出 可否拍摄的提问。

 在 《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 笔者就先征询了 “ 捞纸” 工艺人的许可才拍摄了 几张图片 ( 如图 3)

 。图 3村民陈万忠演示 “捞纸” 工艺的 “拧穰” 工序五、 总结纪实摄影是摄影人要寻的根, 每一位摄影人都要认真研究、 稳步发展来丰富其摄影艺术理论。

 摄影家们不能只拍 人, 不能只 拍 苦难的 人、 只 拍 为生存而与自 然搏斗的人、 只拍平等社会里不平等有关人的一切。

 摄影艺术家们应深入生活, 感悟自 然, 感悟人生, 感悟摄影, 弘扬 “真善美”, 传播 “正能量”, 使纪实摄影这一稚嫩的艺术在理论和作品表现形式上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 孙京涛著.纪实 摄影 [M] .济南:山 东 画 报出 版社,2004.[2] 高小康著.人与 故事 [M] .北京:东 方出 版社,1993.[3] 杨帆.即 将消 失的 技艺 ——02 版,2012-3-12.[4] 杨帆.宋寨 “老怀梆” 一唱 六十 年 [N] .焦作日 报,第 02 版,2012-2-14.[5] 李萍.纪实摄影刍 议 [J] .理论与 创 作,2002 (02) .[6] 朱炯.纪实摄影 [J] .北京电 影学院学报,2001 (01) .[7] 邢江.纪实摄影的 叙事特性 [J] .大舞台 ,2010 (11) .[5] 史维涛.浅析新闻 摄影与 纪实 摄影 [J] .大众文艺 ,2011 (23) .[8] 邱 晨 . 我 所 理 解 的 纪 实 摄 影 [OL] . http://www.cphoto.net/luntan/03/18.htm[作者简介:

 杨帆 (1963-), 男 , 河南省沁阳市, 记者职称, 大学本科, 新闻摄影专业, 中国 新闻摄影学 会会员。

 单位:

 河南省焦作日 报社。]—捞纸 [N] .焦作日 报,第新 闻 摄 影261

篇五:纪实摄影论文

报告 一、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目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人类记录真是现实梦想是催生摄影术并促使其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同时,它也是纪实摄影诞生的基础。在中国,“纪实摄影”这一词最早出现于 1981 年。老翻译家王慧敏将初稿:“纪实摄影”改译为“纪录摄影”,后又与老编辑商定改为“纪实摄影”。1958 年 6 月,纪实摄影理论奠基人——法国著名即使摄影家埃蒂·布列松应中国摄影学会之邀来我国访问,他精粹而系统地向中国摄影家介绍了其创作观点和方法,为我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对于当代中国纪实摄影来说,摄影的本质就应该是影像创造的个性化,是需要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拓宽纪实摄影的记录功能和对真实性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发展之处。

 发展趋势:摄影从出现到现在已有 167 年的历史,成为人类纪录大千世界的人类真相语言。随着对摄影本质的逐步认识与深入,人们普遍认为摄影最显著的特性是纪实性的长驻性。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成为人类社会记录万象的重要角色。纪实摄影在认识世界和证明自己的过程中, 无论是形式与功能上都得以拓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纪实摄影以独特的形式系列组照出现,成为网络时代的宠儿。

  目的:纪实性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象,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它常以促进社会改良为目标,渗透着摄影师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从这个角度看,纪实摄影可被视为一种社会活动。我们生活在大变革的岁月里,用相机留住今日光辉和阴暗,揭示社会的真情和丑恶。从不同角度诠释社会的各个层面,促使人们认识眼前的社会,做出正确评价,从而最终促进社会进一步改良。

 意义:纪实摄影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强大的社会性,既反映了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又有利于发挥纪实摄影的影响力。纪实摄影的生命力就在于作品本身的社会价值。因此,准确的把握摄影作品社会价值是发展纪实摄影的关键。本文对纪实摄影的本质与特征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

 1.纪实摄影的概念。

 2.纪实摄影的发展。

 3.纪实摄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价值表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经验总结法 3.调查法

  四、预期结果 通过研究纪实摄影所能体现出社会价值创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纪实摄影作品,表达出作品所要体现的内容。

 五、论文框架 一.纪实摄影的发展史 1.纪实摄影的起源以及发展。

 2.纪实摄影在当代发展的现状。

 二.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1.纪实摄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猜想纪实摄影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结论

  六、参考文献 [1]《世界摄影史》修订版,顾铮,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1。

 [2]《中国影像市场现状》,那日松,丽水摄影高端论坛2010版。

 [3]《纪实摄影》,孙京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6-1。

  七、科研工作计划 时间 工

 作

 内

 容

 2014年10月14日-21日 2014年10月22日-28日 2014年10月29日-11月2日 2014年11月3日 2014年11月4日-18日 2014年11月19日-12月2日 2014年12月3日-12月16日 2014年12月21日

  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搜集资料、开题报告修改、完善 开题报告二稿修改、完善 毕业论文开题答辩 论文初稿 论文二稿 论文三稿 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专家审定组成员名单

 姓

 名 职

 称 工

 作

 单

 位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院系审核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浅谈纪实摄影的发展 摘要: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摄影类型及摄影方式就是纪实摄影。强大的社会性及真实性是纪实摄影最突出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摄影作品大多来在生活,有利于记录现实生活和反应某一时期真实的社会状态。本文主要阐述纪实摄影的出现对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及纪实摄影出现后的发展情况。根据现有的发展情况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纪实摄影 现实生活 发展 Abstract:The types and the way we now photography photography is the most commo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its strong social and authenticity.We now see the photographic works are mostly in life,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 life 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a certain period of reaction of authentic record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brought to our life, and furth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ppears after. Keywords:Documentary photography

  Real life

  Development

 随着人们对社会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一种新的摄影方式,即就是纪实摄影。它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所选用素材几乎所有都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由此,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都被赋予于纪实摄影,有独一无二的资格来见证社会【1】

 。

 一、纪实摄影的发展史

  纪实摄影技术自从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便被赋予了纪实的特性。回顾摄影 170年历程,不论时光如何变化,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根本属性,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下面就看看纪实摄影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1.纪实摄影的起源以及发展。

 纪实一词起源于“docere”,是拉丁文,本意是指“教导”之意。20 世纪初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是最先使用“纪实"一词的摄影师。

 在中文意思里,“纪实摄影”这一词的创始人是作为编辑的王惠敏。这一词最早出现于 1984 年的《国际摄影》,在当时是由王惠敏临时提出来的,用来命名国外某一种前所未见的摄影形式。在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拿来主义。这个概念可以用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这一词语来解释,在国内很快流行开来,被普遍使用【2】

 。从摄影技术开始出现,中外摄影史上便涌现出了一大批纪实摄影家,他们对以后的纪实摄影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他们所拍摄的视觉文本为今天我们研究历史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档案资料。进入 21 世纪,在中国当时社会状态和西方纪实摄影理念的不断影响下,纪实摄影师们将纪实这一方法逐渐引向个人的目的,他们运用多样化摄影手段和摄影语言,重新对摄影的记录功能和影像真实性进行了定义和拓展【3】

 。

 2.纪实摄影在当代发展的现状。

 在纪实摄影这一新观念的日渐影响下,传统纪实摄影技术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逐渐受到了冲击。传统纪实摄影师的作品中开始逐渐被新的摄影理念所影响,使当代纪实摄影发生了转型的真正原因也正是采用了拟实的方法进行拍摄【4】

 。通过对一些国内外纪实摄影家作品的解读,可以发现当代纪实摄影师们正在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一、当代纪实摄影中开始出现“虚拟的现实”

  自从进入 21 世纪,摄影真实还原事实和再现社会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开始被摄影师们所怀疑。比如说格雷汉姆,他是英国的着名纪实摄影师。他所采用的态度是含糊不清的,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把纪实摄影的纪实功能与后期巧妙编辑完美结合,让纪实摄影深入到当代艺术摄影的行列。台湾纪实摄影师也采用相类似的技术,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能够很好的消除。

 二、当代纪实摄影往艺术化方面发展

  当代有很多摄影师的作品题材主要是关注普通的人物和寻常细节,而不再是特别宏大的一些主题。正是从这些转变可以感觉到当代纪实摄影的艺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当代纪实摄影开始转向网络

 随着网络时代的出现以及到现在的盛行。其及时性、互动性和公共性的众多特点提供了更快捷的平台来传播作品,也能使纪实摄影得到更快捷的发展。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纪实摄影不但可以使摄影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用来追求表现现实真相的幻想。总而言之,纪实摄影从 80 年代中期

 兴起至今,在这差不多 20 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二.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纪实摄影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用它来认识世界、体验世界,人类也可用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传达情感与思想。纪实摄影最大的魅力是其无法取代的真实性。摄影者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主题,更详细全面地表现被摄对象,而不是只需要"被迫"用单独的一张照片来说明某个问题或某种情感。可以用数量较多的、风格和形式统一的、成组的照片讲述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1.纪实摄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纪实摄影这一新型的摄影方式具有极其深刻的力量,从字面意思来分析,纪实摄影这种摄影方式的主要诉求是记录生活现实,又分为:人文摄影和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的特征有:题材社会化、风格真实性、表现情感化。所有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如实地反映我们的所闻所见,即就是说,纪实摄影能够记录和保存历史,这是它的主要价值。故而,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5】

 。

 纪实摄影作品与其他摄影作品相比较而言,更加关注社会的真实现象和选材的社会价值。它常以促进社会为目标,可以被视作一种社会活动。在社会不断大变革的过程中,用相机留住昨天今天的光辉和阴暗,社会的真情和丑恶。

 2.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摄影家们对社会环境的关怀,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乃至对人性的追求都能够通过纪实摄影很好的表现出来。在生活中,有很多被人有意或无意间“忽略”的事实,而纪实摄影家们却能通过没有生命力的机器来记录这些,使摄影成为一种参与改造社会的新工具。纪实摄影史的本质就是摄影师们对人世间的不公平和黑暗性等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从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7】

 。

 在今天,纪实摄影的理论指向更为明确。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悄然融入到纪实摄影中。纪实摄影作为一种重要工具来目击社会,并推动社会变革。为我们保存下值得去思考的时光片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纪实摄影充分发挥了其作用,用档案的形式为社会学家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为社会进步和发展默默的做出贡献。

 三.猜想纪实摄影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人们对纪实摄影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纪实摄影的拍摄题材来源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因此,纪实摄影观念就必须动态发展来适应时代主题;随着数码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传播纪实摄影影像的最佳媒体;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摄影器材也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也会使得对于纪实摄影观念的限制减小;数码技术和后期处理软件为创造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个越来越虚拟的世界中,摄影更多的是用来诠释世界和理解这个世界。

  由以上种种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影响,在未来的生活中,纪实摄影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纪实摄影者可以用摄影工具记录、表述和传播被人有意或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借助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社会改造的工具。进而推动社会变

 革,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而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无论是从经济水平还是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这就使得我们对摄影技术的要求更加严苛。而纪实摄影这种技术从出现至今得到不断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但可以记录下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生活状态,还可以从这些照片中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

 四.结论

 为艺术而艺术的浮艳豪华与生存而疲惫人生的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而纪实摄影却能抹平这些,还能对这个一开始平等的社会错位进行很好的修正【8】

 。纪实摄影不光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拍不了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强烈现实性上;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纪实摄影没有被束缚在绘画的美学上,在绘画本身的基础上,得到了解脱,而且在许多“新视觉”的实验者们的坚持不懈下建立了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有关摄影的美学主张。

  在当代经济社会下,纪实摄影不但有追求表现现实真相的想法,同时也会备受摄影师自我表现形式的艺术诱惑。在当代,纪实摄影应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积极的继承传统、同时开拓创新;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张扬个性。这是由于当一种摄影风格或者某种艺术经验一旦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大多数会停滞不前,只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认真研究、稳步发展,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打破条条框框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拓展纪实摄影的记录功能及对其真实的理解。由于摄影这种表现形式具有其它表现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更应该感觉到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当拿起相机看见任何事物都拍下,是不能算作纪实的,要慎重、要有所摒弃,可以在时光飞逝中为我们、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不可磨灭的、有价值的历史见证。纪实摄影的发展需要的事创新,只要做好这点,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纪实摄影将成为主流的一种摄影方式,并大受欢迎。

 五、参考文献 【1】博雅课程情感教学设计的研究——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摄影专题教学为例 [学位论文]王伟,2013 年 南京师范大学 【2】关于纪实摄影的理论研究 [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4 年 王昱泾; 【3】从黛安·阿巴斯看当代新纪实摄影 [期刊论文]《艺术百家》,2013 年 张盼盼 【4】当代纪实摄影转型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 杨成文 【5】裂变——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研究 [学位论文]刘磊,2012 年 山东师范大学 【6】摄影艺术语言的本体力量 [期刊论文]《上海艺术家》,2014 年 方向明 【7】Mediastorm 报道摄影研究

 [学位论文]冯宁,2010 年 郑州大学 【8】当代纪实摄影转型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10

 年 杨成文

篇六:纪实摄影论文

科生毕业设计(创作)

 说明书

 (201 5 届)

  艺术设计学院

  题

 目: 纪实摄影——最后的蚕丝厂

 学

 号:

  201117040302

 姓

 名:

 涂若男

  专业班级:

 摄影

  111 班

 指导教师:

 沈治国

 职称:

 高级实验师

 2015 年 5 月 8 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诚信承诺书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所写的毕业设计《纪实摄影——最后的蚕丝厂》 均系本人独立完成, 没有抄袭行为,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 均作了引用注释, 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 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涂若男

 2015 年 5 月 8 日

 《纪实摄影——最后的蚕丝厂》 创作说明 摘 要 :

 丝织业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主要产业, 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几代人的记忆。

 这组作品主要拍摄了 纺织厂的基本状态, 与过去现状做对比, 通过人物采访和现场抓拍来表现工业时代对农耕文化和现在文化的冲击。

 这种蚕丝制作的手工艺作为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正在逐渐走向衰落, 本主题记录和保存这个即将消失的几十年的老工厂和上百年的养蚕缫丝技术, 为社会留下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关键词:

 没落; 蚕丝厂; 缫丝; 手工业;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 The last silk factory Abstract:The silk industry is the main industry in Hangjiahu Plain, has a history of 1 00 years, generations of memory. This work mainly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doing a shoot silk, report for the decades old factories and hundreds of years of reeling sericulture technology. It also expresses a regret of the once glorious I was about to enter the decline of the traditional manual labor industry. Cocoon mixing, cocoon stripping, cocoon assorting, cocoon cooking, filature, rereeling, lacing, inspecting are the critical variables of filature, and this silk making crafts as a cultural p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to be recorded and preserved. Key words:

 Decline; Silk factory; Filature;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目 录 第一章 《纪实摄影——最后的蚕丝厂》 的概述 ………………………………………………1 第一节 引言 ………………………………………………………………………………………1 一、 本创作的目的和意义…………………………………………………………………………1 二、 主要创作内容和范围…………………………………………………………………………1 三、 创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思路……………………………………………1 第二节 同类作品的现状浅析 ……………………………………………………………………2 第二章 《纪实摄影——最后的蚕丝厂》 的创作说明……………………………………………4 第一节 毕业创作过程简介 ………………………………………………………………………4 第二节 毕业创作说明 ……………………………………………………………………………4 一、 创作构思

 ……………………………………………………………………………………4 二、 创作表达

 ……………………………………………………………………………………4 第三章 《纪实摄影——最后的蚕丝厂》 的创作体会 …………………………………………15 创作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第一章《纪实摄影研究——最后的蚕丝厂》 概述 第一节

 引言 一、 本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杭嘉湖平原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 属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

 是浙江最大的堆积平原, 位于太湖以南, 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 天目山以东。

 包括嘉兴市全部, 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东北部。

 地势极为低平, 河网密布, 有京杭大运河穿过。

 属长江三角洲, 地势低平。

 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在湖州地区被发现, 其距今 4700 多年, 这里是全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从西周开始, 丝织业突飞猛进, 汉代时成为丝国, 汉代之后, 北方多战乱, 到了隋代, 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代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出现缂丝技术, 依靠手工劳动, 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 在明清江南桑蚕丝绸业达到顶峰。

 最初与农业密切联系, 属于农民副业性质的家庭手工业。

 丝织业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主要产业, 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几代人的记忆。

 这幅作品主要通过拍摄丝厂的各道工序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 为这个几十年的老工厂和上百年的养蚕缫丝技术做一篇纪实报道, 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种曾经辉煌却即将步入衰落的传统手工劳作产业的一种惋惜。混茧﹑ 剥茧﹑ 选茧﹑ 煮茧﹑ 缫丝﹑ 复摇﹑ 编丝﹑ 检验等环节是缫丝过程必不可少的, 这种蚕丝制作的手工艺作为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更是需要被记录和保存。

 二、 主要创作内容和范围 拍摄的地点是在桐乡市屠甸镇凯迪丝厂, 杭嘉湖平原上众多丝厂中的一个。

 通过拍摄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和工作环境, 寻找蚕丝厂里发生的各种故事和工人背后的故事, 记录制作蚕丝这个行业的历程和这个即将消失的手工业的影像。

 三、

 创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毕业创作是对大学四年的一次综合性考核, 是迈向社会之前的最完整的一次自我测评。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次作品的创作, 可以展现出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技能, 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 并且发现与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作为自己为了迈向社会面对就业时的一份通行证, 它可以代表着我的能力。

 本次的创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有大量困难和问题需要进行一一地解决:

 第一, 这是一个小作坊, 场景的布置比较的乱, 拍出大场景的效果必须要爬梯子或站在高处俯拍。

 第二, 与工人的语言不通, 有时候需要他们多说几遍我才听得懂, 基本靠猜。

 第三, 蚕丝厂的条件也是十分有限, 整个车间都是弥漫着煮茧和药水的味道。

 第四, 很多场景需要进行抓拍, 丝厂光线不足, 拍摄快门不够。

 第二节 同类现状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 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 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 并

 2

 且令瞬间变为永恒, 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 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

 然而, 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 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

 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 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 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

 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 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 构图、 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

 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 这张作品, 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 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 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 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 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 说的确切一点, 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

 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 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

 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

 大白菜叶子的纹理。

 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 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 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 有美的内容。

 我认为, 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 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

 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 也不是根据标题, 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 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 就是他的社会性, 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卢广拍摄在拍摄《中国污染》(图 1-1)

 专题时, 他自 2005 年开始就拟定好拍摄计划,到 2009 年 10 月卢广获奖, 前后将近用了五年时间, 调查拍摄中国污染问题。

 他拍摄了长江污染、 珠江污染、 淮河污染、 松花江和海河的污染。

  图 1-1 卢广《中国污染》

 新闻界领军人物之一的贺延光, 在拍摄《小平, 你好》(图 1-2)

 这幅作品时, 那是 1984年 10 月 1 日, 参加国庆 35 周年游行的北京大学学生突然举起写有“小平您好” 的条幅, 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么短短的几秒钟时毫无准备突然出现的情形, 谁也没有预料到, 贺延光面对这样的情景迅速的拍摄下了这样历史画面。

 3

  图 1-2 贺延光《小平, 你好》

 卢广《非典日记》(图 1-3)

 以非典肆虐时期的北京各大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抗击非典为场景, 截取生动的影像和鲜活的人物, 以时间为纵线, 用真实的影像揭开了抗击非典前线的神秘幕布。

 用影像带来的力量, 呼吁我们要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共同抗击非典。

  图 1-3 卢广《非典日记》

 1

 第二章 《纪实摄影研究——最后的蚕丝厂》 创作说明 第一节

 毕业创作过程简介 根据自己喜欢的摄影类型, 这次的毕业创作我选择了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需要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 不虚构、 不粉饰、 不夸张, 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真实的情景。

 无论美好或是丑陋, 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 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 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纪实摄影其实没有清晰的界定, 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 用作记录历史事件, 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 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 表明时间、 事件、 人物、 地点。

 最重要的, 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 气氛、 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 可以带出故事, 彷如一短篇小说一样。

 照片是对正在发生并即将消逝的事物的凝固, 每张照片都具有唯一性, 不可能绝对精确重复再现, 纪实就是忠实地记录事物真相。

 纪实摄影, 主题先行, 需要拟定好拍摄计划, 就像是在做一个课题研究一样, 对题材进行深入采访和拍摄的有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历史意义的图片。

 纪实摄影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拍摄时, 涉及的时间和空间广泛, 在拍摄过程前往往要拟定一个计划书, 要有一个明确的拍摄思路, 要在这个专题拍摄完成后取得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在确立了选题和地点和对象后, 我正式开始进行毕业创作。

 首先, 为了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我事先在网路上浏览了大量纪实摄影类获奖照片, 借此学习拍摄手法和如何用影像来反映被摄者的心理。在拍摄之前,我与导师及另外的同学去蚕丝厂进行实习考察, 构思场景的运用和人物拍摄的选定。

 在确立了选题和联系好丝厂负责人以后, 我开始正式进行毕业创作。

 1、 在网上大量收集相关主题的纪实摄影的案例进行全方面分析, 研究其构图与用光。

 2、 阅读有关纪实摄影的书籍文献, 了解纪实摄影的概念。

 以便于熟练的去运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去表达自己作品的含义。

 3、 现场考察之后, 回去整理思路, 与导师讨论拍摄方案。

 4、 准备道具与设备。

 外接闪光灯和三脚架。

 5、 正式进行拍摄。

 6、 与导师选出一些可以使用的照片进行后期制作。

 7、 使用 Photoshop CS5 对照片进行后期调色与剪裁。

 8、 打印作品并表框。

 第二节

 毕业创作说明 一、 创作过程 由于拍摄的地点在桐乡 的屠甸, 每次前往都需要做好呆上 3、 4 天的准备, 我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这个主题, 断断续续去了几次进行拍摄。

 第一趟主要是考察一下丝厂环境, 与丝厂负责人进行沟通, 沈治国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一起进行了实习考察, 并讨论了拍摄方案。

 2

 确定之后, 接下来的拍摄就是我自己安排时间, 独自前往进行创作。

 刚开始进行拍摄的时候,丝厂工人见我举起相机都会躲躲闪闪有点抗拒, 觉得这小又破丝厂没啥好拍的, 我就先顺着丝厂的流水线兜兜转转, 顺便问问工人这道工序叫什么, 或是问问他们的家里情况进行抓拍。几天同吃同住, 大多工人都与我熟悉, 我进行拍摄就顺利多了, 一些有趣的工人碰到我也会跟我开开玩笑。

 厂里工人的年龄层跨度也是比较大的, 大至六七十岁的老员工, 小至十七八岁就技术娴熟的小姑娘。

 童工的现象在工厂车间是普遍存在的, 我特地跟厂里最小的十七岁的安徽小姑娘楚艳聊了聊, 她是小学毕业就不想读书自己出来打工, 呆过上海, 呆过杭州,将来想去苏州的服装厂工作, 因为她的梦想是希望自己可以做套衣服出来。

 这小姑娘眼里就透着一股机灵劲, 工作效率也挺高, 前不久还用自己存的工资买了部新手机。

 厂里的工人大多是外地人, 有些人不放心小孩在老家就直接带来屠甸一起生活, 所以周末的时候厂里时不时会出现小孩子的身影, 但这些孩子基本都是非常懂事的, 不会打扰大人们的工作, 自顾自在边上玩耍。

 在拍摄的过程中, 每个环节我都会在边上呆着看许久, 印象最深的是缫丝那个环节, 鲜茧泡在倒有特制药水的热水里, 那些员工的手整天与这些接触, 指头都是发白的, 皮肤差点的员工手指或是手掌手背还会出现一小块一小块的烂...

篇七:纪实摄影论文

代码:10270

  分类号:

 J40

  学号:162502096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纪实摄影中人文情怀的表达

 学 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专业学位类别:

  艺术硕士

 专 业 领 域:

  广播电视

 研 究 生 姓 名:

  陈娥

 指 导 教 师:

  林路

 周明

 完 成 日 期:

 2019.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I

 论

 文

 题

 目:纪实摄影中人文情怀的表达

 学

 科

 专

 业:广播电视

 学位申请人:

 陈娥

 指

 导

 教

 师:

 林路

 周明 摘要

 纪实摄影是以人为核心的摄影形式,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探究着人类社会的本源。它在记录社会现状的同时,又力图推动社会进步,这是纪实摄影人文情怀所在。

 作为摄影师思考选择的结果,纪实摄影作品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主观性,其人文内涵还会随着读者思维改变而改变。人们欣赏纪实摄影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真实灵动的画面产生共鸣,进而引发主动思考。

 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既体现在摄影师将镜头置于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又体现在纪实摄影作品中融入了摄影师的思想情感。在历史层面上,纪实摄影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本身也有诸多困境。

 本文将围绕纪实摄影中人文情怀的纬度这个核心,通过对摄影史的研究,运用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探究纪实摄影与人的关系,厘清纪实摄影自身的发展脉络。探讨摄影的真实性,纪实摄影的见证作用和人文情怀表达相结合的可能性,把握纪实摄影的价值观表达和人性的关怀。通过吸收纪实摄影人文情怀表达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找出适用于自己的纪实摄影创作的方法。

 关键词:纪实摄影;人文关怀;价值体现;视觉表达

 Abstract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TITLE: Expressions of Humanistic Feeling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MAJOR:Radio and Television APPLICANT:Chen E SUPERVISOR:Lin Lu

 Zhou Ming Abstract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a human-centered photographic form, 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people and society, and explores the origin of human society. While recor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ety, it also tries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which is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s a result of the photographer"s thinking and choosing,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evitably has certain subjectivity, and its humanistic connotation will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eader"s think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people to appreciat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that it resonates with real and vivid pictures, and then triggers active thinking.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re embodied not only in the photographer"s putting the lens on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but also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hotograph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to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On the historical level, whil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exposes social problems, it also has many difficultie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latitude of human feelings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human, as well as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tself. To explore the authenticity of photography, the witness function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feelings, grasp the value expression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human concern. By absorbing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methods suitable for its own.

 Key word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humanistic care; value reflects; visual expression.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 Ⅱ

 绪论 ……………………………………………………………………………………………………………………………………….….1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二 作品的概述 …………………………………………………….…………………………………………………………….2

 第一章 纪实摄影对人文情怀的关注 ……………………………………………………………………………..…3

 第一节 纪实摄影的定义 …………………………………………………………………………………………….……3

 第二节 纪实摄影的真实再现与见证 …………………………………………………………………...………3

 第三节 纪实摄影对人的关注 ………………………………………………………………………..……….………4

 第四节 纪实摄影中的社会议题 …………………………………………………………………………….………6

 第五节 人文情怀的视觉表现 …………………………………………………………………….………….……….9

 第二章 纪实摄影中人文情怀表达的现状和思考

 ………………………………………………………11

 第一节 对苦难的消费和麻木 …………………………………………………………………………………….…11

 第二节 影像霸权主义 ……………………………………………………………………………………….……………12

 第三节 形式主义

 ……………………………………………………………………………………………………………13

 第三章 关于作品的阐述 …………………………………………………………………………….………………………14

 第一节 创作构思及创作过程 …………………………………………………………………………………….…14

 第二节 制作阐述和思考 ………………………………………………………………………………………..………15

 第四章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论文独创性声明 …………………………………………………………………………………………………………….…..…20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2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827 年,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在尼埃普斯研究的基础上,1838 年末或 1839 年初,达盖尔成功发明银版摄影术。

 从摄影诞生开始,这种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的技术就一直被探讨是否属于艺术。

 本质上,摄影是对人视觉世界的机械复制,它具有纪实性这种天然属性,而作为操作主体的“人”,则蕴含了无穷的艺术性与想象力,某种意义上,摄影作为“人”视觉及思维的延伸,不可避免拥有着艺术属性,摄影的诞生是对艺术范畴的一次扩充。

 摄影因为机械复制的特性,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摄影广泛记录了当前社会真实影像,如战争、贫困、生命、死亡等,伴随着照片这种载体的便利性和可复制性,被记录下来的社会真实影像传播范围迅速扩大,频繁冲击着人类原本窄小的认知领域。

 随着历史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繁荣,人类对自身及社会理性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摄影这种天然具有纪实性的记录形式开始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纪实摄影逐渐形成。

 纪实摄影号称是摄影的中坚。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

 本质上,纪实摄影关注的是人,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纪实摄影透过真实的影像深刻记录着人的各个方面,物质上的富足贫困,以及富足贫困下的生存状况、命运起伏,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价值体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还是文化上文明的记录、精神的展示、人性的高尚低劣。

 在真实记录的同时,纪实摄影通过影像中包含的信息,借助摄影者不同层次的艺术思考,用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表达着对社会的思考、对社会中人的悲欢际遇的同情与展望。

 纪实摄影的目的就是要对真实的世界予以真实的表现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对其产生一定的觉悟。这也是纪实摄影的情怀价值的体现。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二

 作品的概述 本文将围绕纪实摄影中人文情怀的纬度这个核心,通过对摄影史的研究,运用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探究纪实摄影与人的关系,与情感的关系,与现实困境的关系,以及厘清纪实摄影自身的发展脉络。探讨摄影的真实性,纪实摄影的见证作用和人文情怀表达相结合的可能性,把握纪实摄影的价值观表达和人性的关怀。通过吸收纪实摄影人文情怀表达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找出适用于自己的纪实摄影创作的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并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是绪论。是对论文研究历史背景、相关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概括。主要采用归纳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法。

 第二部分是纪实摄影与人文情怀的探究。涉及相关定义、西方纪实摄影的历史与现状以及随之产生的人文情怀思考。主要采用实例分析和理论归纳法。

 第三部分主要探索国内纪实摄影的起源发展,并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国内纪实摄影理念的转变,最后回归现实语境下的人文关照。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

 第四部分是在实践操作基础上,详细阐述作品从构思到完成的完整过程,对作品的人文情怀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在表达人文情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自己的思路。主要运用实践研究法。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纪实摄影对人文情怀的关注

 3

 第 一 章

 纪实摄影对人文情怀的关注

 人文情怀是人类的至高追求,也是精神内核,对人的关注、爱护,对价值的追求、赞美,都是人文情怀的体现。

 作为摄影的一个重要门类,纪实摄影具有独特的属性,它在继承摄影机械复制的基础上,加进了摄影者大量思想,它在记录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对人的思考,对社会进步的愿望,对黑暗现实的鞭挞,在为社会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纪实摄影时刻显露出人文情怀的崇高光辉。

 第一节

 纪实摄影的定义 纪实摄影至今没有准确的概念,呈动态发展,不能被定义,它是一个复杂的范畴。

 摄影通过光学与化学反应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比起绘画易受主观影响的特点,摄影自诞生起就凭借相对客观的属性部分取代了绘画,基于光学和化学特点,摄影根本属性就是反映真实。而纪实摄影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映真实,用纪实单独命名一个摄影类型本身就有僭越之嫌。

 美国摄影家多萝茜娅·兰格① 对纪实摄影这样下定义:“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留文献。它的焦点所在是人与人类的关系。” 纪实摄影一词源于“Documentary Photography”。黄少华在其 1986 年的硕士论文《论纪实摄影》中这样说道:“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形式。” 顾铮这样描述纪实摄影概念:“只要是见证了历史事件、风俗、文物、世态百相的摄影,都可归入纪实摄影。” 第二节

 纪实摄影的真实再现与...

篇八:纪实摄影论文

标题】论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 【作者】毛一川

 【关键词】纪实摄影

 真实性

 真实之美

 【指导老师】潘登福 彭一虹

 【专业】美术学

 【正文】

 纪实摄影不单单是摄影的重要分支更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机已成为大众化的工具这是纪实摄影发展的契机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纪实摄影本意的偏离 使人们失去了彼此的信任和真诚。

 陈晓琦发表在《中国摄影家》1995 年第二期的《我国纪实摄影现状初探》也系统的描述了我国纪实摄影的方方面面。美国学者阿瑟?罗思坦在《纪实摄影》谈到了国外众多摄影家对纪实摄影独特的认识。夏乾丰发表在《新闻大学》98 年春季第一期的《试论摄影艺术的真实性——析纪实性与真实性》 较为深刻的阐述了摄影中的纪实性与真实性这一问题众多的网络资源上也频频提到这个问题但都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看法。

 当今对纪实摄影的中的真实性的看法仍存在分歧 本选题仍有相当大的开掘价值 尤其是结合纪实摄影的中的“真实性”与“真实之美”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有值得探讨和研究之处。

 并且此选题不单是对纪实摄影“真实性”的一种探讨更是对“真实之美”的呼吁。

  一、 纪实摄影的定义和历史发展情况 “documcntay photography”, 国内称“纪实摄影”国外又称“文件摄影”,“报导摄影”、“问题摄影”、“摄影报导文学”等。1839 年摄影术发明。此后仅 10 年就出现了纪实摄影。1935 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直到 1985 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提到 “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 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摄影本身具有的纪实性 并不等于说所有的照片都能被称作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具有自己的特性和品格是摄影艺术的一个独立范畴。纪实摄影的题材是广泛的、包罗万象的 但它又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定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 为我们面对现实地进行思考和改变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 世纪末丹麦籍记者雅各布?里斯用照相机让美国人看到了他曾经用笔描述过的、有关纽约市贫民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摄影家们在捕捉现象的同时看到了人们内在的力量、尊严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他们认

 为倘能揭露人类的愚蠢行为那么就可能引导他们去改正这些错误。20 世纪 50年代由罗伯特?费兰克拍摄的《美国人》是纪实摄影的新发展。中国纪实摄影有过光荣的历史著名摄影大师吴印咸不仅在 30 年代拍摄了“马路天使”等有影响的进步电影 还用照相机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程 记录了众多革命领袖们的生动形象。新中国的纪实摄影出现了两个新的里程标志:1976 年“四?五”运动的爆发打响了中国纪实摄影复苏的头炮。第二个里程标志是“希望工程”纪实摄影 期间出现了解海龙这样的一批优秀的纪实摄影工作者。

 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纪实摄影得到了更大的丰富和发展。

 二、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纪实摄影中“纪”和“实”都是关键。“纪”就是记录“实”就是真实。纪实摄影就有求真求实的目标和追求。

 “真实性”可以说是纪实摄影的生命和重要的评判标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相机成像原理上的真实。这一层次上的真实是从工具上而言的由于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可以说一般的相机除了可以产生特殊效果的镜头和相机的成像作品都是真实的 虽说不是绝对的真实 因为存在镜头的折射度或成像载体的不同总会有“失真”的存在但成像作品都是被摄对象光线的真实记录。“相机成像原理上的真实” 为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提供了可能。

 第二、拍摄对象的真实。即是说拍摄的对象是真实存在或发生的并非摄影者刻意布置、安排的。“拍摄对象的真实” 可以说是保证纪实摄影真实性的前提。

 第三、 拍摄者的真实。

 当“相机成像原理上的真实”和“拍摄对象的真实”都满足的时候 要使最后的成像作品能保证真实性还需要拍摄者的真实。

 当摄影者拿起相机拍摄的时候他可以能动的调整拍摄的角度、景深的大小、快门的高低、景别的调度等等改动其一最后的作品效果都不一样可以使拍摄作品更接近真实也可以使作品远离真实、甚至反叛真实把真拍假、把假拍真„„也许有人认为纪实摄影就是机械地按下快门哪里会有拍摄者的虚假。其实当摄影者拍下一张照片时他就做出了选择选择拍哪些不拍哪些这就与摄影者的立场相关了如果说他是有所偏向地拍摄那就难免有失真如果说他是客观公正地去拍摄不偏不倚那么他就更靠近拍摄事实。如何做到客观这就和拍摄者自身的学识、价值取向、道德水平等有重要的联系。“拍摄者的真实”是做到纪实摄影真实性的关键。

 三、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 如果说纪实摄影的目的和意义只是为了记录和保存事实资料 那么就没有这么多人热爱这一摄影形式。纪实摄影之所以能一直感动、吸引着大家的关注就是由于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拥有独特的“真实之美”。

 前不久电视上播出了一组照片《我记录了他的死亡》引起人们的争论。这组照片是一名网名叫“掐侠”的摄影师拍摄的 他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一位重庆市民在江中游泳不幸淹死的全过程。这组照片也让人想起了另外一组照片《雨天骑车人》题目笔者自拟这组照片是某市一名报社记者在雨天城市街道拍摄到的他记录了一名穿着雨衣的骑车男子不慎骑入一个积水的大坑的前后过程。

 这组照片的对焦清晰景深控制得当并且他采用了高速快门把骑车人摔倒的每个过程都清晰的记录了下来 让人惊叹。

 这两组照片可以说都满足了纪实摄影真实性的几个层次。但他带给人们的感触却是肤浅的 甚至是有违人道的 他们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赤裸、冷血的展示只为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前一组照片的拍摄者“掐侠”就把《我记录了他的死亡》组照大规模的发到了互联网上使自己成为了风云人物。后名记者在电视采访中说出了《雨天骑车人》的拍摄过程他是预先知道那里是有个水坑

 的于是他调好合适的焦距、景深、快门“守株待兔”不失时机的拍到了这组照片。

 这样的“纪实摄影”作品在互联网上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他们有着纪实摄影的驱壳却没有纪实摄影的灵魂。

 而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纪实作品同样涉及到了死亡、 伤害 但他们带给人们的是反思、是同情、是心灵的震撼。如《战士之死》作者罗伯特.卡帕也抓拍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位共和国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头部中弹的一瞬间 拍摄者并没有去表现战士头部中弹的血腥部位 而是用简约的构图记录了战士的英勇与战争的无情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也有另一幅作品关于死亡的纪实作品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的《埃塞额比亚士兵的脚》记录的是一场战事之后战场横尸遍地作者有时间去安排如何构图 他可以选择拍摄死去战士的受伤部位更直接地表现战争的残酷获得更大的视觉冲击。但他知道这样做是非人道的所以他选择拍摄死者的一双脚 这样既能更含蓄地表现战争和死亡这一主题 也巧妙的揭示了战士战斗条件的艰苦和战士的无畏与坚强 使观者能更冷静的思索战争与和平这一深刻的主题。这些都是纪实摄影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不单单拥有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更拥有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

 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 就是对纪实摄影真实性的一个有机发展 “真实之美”有别于机械的表面真实追求 他更看重摄影者的人性的真实。

 所以“真实之美”也不是“美”、 “丑”表面意义上的“美” 表现“真实之美”中的“美”也并不是指去表现美好的事物、 喜庆的场面、 迷人的笑脸„„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更是摄影者人性的美他可以去表现残酷的场面、悲伤的气氛、惊恐的眼神„„但这些带给人们的视觉感想可以是失望 但绝不会是绝望。

 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就是会使失望变成希望去发现“丑”中的“美”呼吁把“丑”变成“美”把“美”的变得更“美”。

 具有“真实之美”的纪实摄影作品都是能打动人心的。

 作为他们的作者都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他们所膜拜的是真实的生活有着人性美的追求他们以照片这一冷静的方式或展示自己的所见所思或是对美好的真诚赞美或是对美的呼吁。当我第一次拜读他们的作品都为之感动有甜、有酸、有苦、有辣„„这就是生活是真实之美 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记录着一个个容易被人们遗忘的细节 用最真挚地方式唤醒观者的心灵去感受和追求“美”。

 四、怎样去获得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 一、摄影者对真实本质的敏锐洞察力 对真实本质的敏锐洞察力是一名优秀纪实摄影者所必需的。

 这种洞察力是获得“真实之美”的一条途径。拥有敏锐洞察力的摄影者就像一位智者去伪存真拨开云雾让人们直击真实。

 马克?吕布是一位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法国里昂的摄影大师他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 1957 年到 1983 年 他先后 7 次来到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在中国拍摄了题材广泛的伟大纪实摄影作品。“马克?吕布赢得整个中国”这句话可以全面概括出马克?吕布中国作品的价值。他的作品深刻精道无不说明了这样一位学者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现在看到他以前的作品 很多摄影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他 1971 年在中国武汉拍摄了一幅作品《人间崇拜与环境污染》这幅作品近景从正侧面拍摄了一尊毛泽东的全身塑像 中景和远景是两个巨大的正冒着浓浓黑烟的烟囱 浓烟飘落的方向和毛泽东的手势方向一致向左。

 当时的中国正在实现“红色海洋革命”的政治运动 科技落后。

 愚昧的政客文人赞叹那些浓烟是“一朵朵水墨画的大牡丹”。马克?吕布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切他的担心成为中国人不堪回首的过去。他的另一幅作品《最后的贵族》拍摄于中国革命之后一

 批残存的封建皇宫贵族即将消失马可?吕布敏锐的意识到有拍摄的必要于是他拍了下来。形象生动准确那位贵族的神态、衣着尤其是从黑色大衣里露出的白皙手指夹着当时最时髦的纸烟无一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这些细节的把握不得不让人惊叹马克?吕布犀利的双眼。还有许多作品无一不体现了马克?吕布的洞察力。如《迈步操练》记录了 1965 年在天安门广场迈步操练的学生队伍他们预示着红卫兵运动的到来。马克?吕布先知先觉及时地记录了下来。另外还有他拍摄的《电器烫发》、《手持大哥大的姑娘》等等都生动、准确记录了中国的发展。马克?吕布曾说过“我是一个摄影家不是汉学家在中国我走了很多路喝了一肚子茶 我感到了解中国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用自己的眼睛。

 在这里关注细节和运动比在任何地方更能带来知识和理解。”马克?吕布正是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才比中国人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了当时的中国 他的作品才能有如此的力量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二、摄影者视点的真实对现实的尊重 一位纪实摄影者在追求真实之美的时候 不但需要对事物的敏锐感知 还需要的是对现实的尊重。即摄影者视点的真实。照相机可以成为一种神奇的工具对同一事物可以“仰拍”也可以“俯拍” 但若作为一位追求真实美的纪实摄影者更需要的是“平拍”。当纪实摄影者的视角出现问题时就会远离真实。解海龙新中国著名的纪实摄影工作者 他所拍摄的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组照是人们熟知的 这组照片掀起了中国希望工程热潮 其中的那幅“黑眼睛小姑娘”的照片已经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图像。

 解海龙在走入山区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 曾遭到当地学校教师的拒绝甚至打骂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学校条件如此落后是给祖国的大好形势抹黑。但解海龙最终还是说动了学校的老师拍摄了这组照片。

 在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 解海龙并没有刻意地去表现孩子们的可怜来博得大家的同情 而是用“平视”的角度去客观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 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懂事、 坚强打动了人们。

 正是因为解海龙对他们生活的尊重才能拍摄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

 还有一位我国的著名摄影师胡武功先生 他的作品也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对现实的尊重。让我难忘的是他的那组纪实摄影作品——《麦客》。“麦客”这个词对于南方人来说也许陌生了一些我对麦客的了解也是通过胡武功先生的《麦客》组照和他关于麦客的一些文字《说不尽的麦客》。麦客就是游走于甘肃、宁夏、陕西等地专为人收割麦子的这样一批农民。胡武功在拍摄麦客组照是不但自...

篇九:纪实摄影论文

中国社会纪实摄影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I 论文题目:

 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摄影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专

 业:

 美术学 硕 士 生:

 (签名)

 _李科燕____ 指导教师:

 (签名)

 __________ 摘 要

  众所周知, 摄影术问世于 1839 年 8 月 19 日, 不久这项技术便传入中国。

 在摄影术传入中国最初的 60 多年里, 一直没有得到理性而系统地发展。

 上世纪 20—30 年代, 摄影从业人员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与介入, 促进了中国纪实性摄影的萌芽。

 从上世纪 4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中晚期, 在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原则下, 记录性摄影报道洋溢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向上的时代精神, 可也有题材和主旨的单一、 对社会焦点、 关注民生等方面的缺失 。“高度政治化” 的时代, 形成了这一时期纪实性摄影“高度政治化” 的独特个性与风格。

 在长达 10 年的“文革” 中, 摄影艺术陷入空前的停滞、 混乱、 扭曲的状态。

 处于极端政治化时期, 摄影成了“四人帮” 宣传其政治阴谋的工具。

 在极左的政治话语权霸的重压下, 这个时期的纪实性摄影, 形式结构公式化概念化, 内容形象单调平庸造作,难看出一丝人性、 人道、 人情的柔性, 只有极端政治需要的“高、 大、 全、 红、 光、 亮”。

 以 1 976 年天安门事件为主体的四五运动, 堪称中国摄影的重大转折点。

 极左的高压下, 摄影人勇敢地直击现实, 以自己鲜明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 以人性的关怀讴歌真善美, 揭示极左势力反动的本质。

 非常的时代, 以这种非常的形式, 孕育出一批中国社会纪实摄影的优秀作品。

  从 1977 到 2000 年, 是我国纪实摄影人本意义上的繁荣与提升期。

 在极左的“摄影霸权话语” 艰难消解的前提下, 摄影家沿着人性归复之路, 以自觉的人文意识和批判精神, 广泛深入地与历史、 社会对话, 将情感和立场融入到作品之中, 越来越凸显出纪实摄影的本质。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社会制度逐渐健全, 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纪实摄影也逐渐成了人们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公器。

 这一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纪实摄影家。

 他们的作品, 题材贴近现实生活, 形式多样, 角度新颖, 主旨深刻, 在人文精神的光照里, 涌动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这是中国社会纪实摄影一个最重要的进步, 一

 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摄影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II 个了不起的发展。

 2000 年后, 新世纪为社会纪实摄影展开了色彩斑斓的时代背景。

 高速的“崛起”、一次次经济大潮的冲刷、 全球信息化、 东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相融, 让处在了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的社会纪实摄影显得异常的生机勃勃。

 人们财富的增长, 导致纪实摄影队伍的迅速壮大。

 现代的数码相机与网络迅速的联姻, 以不同凡响的实力, 让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空前扩张空前深入。

 新一代的社会纪实摄影家更希望在作品里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特质和个人的观点。

 面对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 他们习惯更细微的观察, 注重所拍对象心理和情感的刻画与表达。

 面对这种纪实摄影语言形态, 有学者称为纪实摄影“微观时代的到来”。

  当下, 纪实摄影人需要对传统文化与中国纪实摄影的关系进行认真地思考, 以科学的扬与弃的精神, 面对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

 同时摄影人要清晰地认识到, 向西方学习, 只是为了“借西济东”, 以繁荣与提高我们自己的纪实摄影水平。

 纪实摄影的繁荣提高, 当务之急, 是要着力提高纪实摄影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这才是重中之重。

 本文试图把中国纪实摄影的沿革清理出一条较清晰的发展轨迹, 并对中国社会纪实摄影与时代背景的的关系做了相关阐述。

 这对中国纪实摄影的风貌与发展脉络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纪实摄影的科学界定 、

  时代孕育纪实特征

 、

  人本意义的繁荣 、

  传统文化与纪实摄影

 应用类型:

 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摄影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III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e photography was born in August 19, 1839, and soon this technology will be introduced to China. The first 60 years in china, photography has not been developed rationally and systematically. During the 20th to the 30th years of the last century, photography practitioners began to think and intervene real life to promote the budding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From the end of the 1940s to the late 1960s, under the principle that all the service for politics, documentary photo coverage filled up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may also have a single theme and keynote, the lack of the focus of the community and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During the "Highly politicized" era,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formed the unique and "highly politicized" personality and style. In a 10-year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rt of photography fell into an unprecedented stagnation, confusion, distorted state. In the extreme politicized period, photography has become an instrument of political conspiracy of the "Gang of Four" propaganda. Under the weight of the ultra-leftist political discourse hegemony,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this period was formulated and conceptualized, the content and image were monotonous and mediocre artificial, it is difficult to see a trace of human nature, humanity, human flexibility, retaining only the extreme political needs of "high, large, red, light and bright ". The “5, April” incident of the Tiananmen was called the major turning point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Under high pressure of the extreme -left politics, photography bravely watch reality and reveal the reactionary nature of the extreme-left politic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distinctive moral position and value judgment. Eulogizing Sound of Music to the human care. The special era, using this special form , bred a number of the good works of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From 1977 to 2000, in this sense of people, it is the prosperity and upgrading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China.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ultra-leftist “photographic hegemonic discourse was difficultly digested, photographers go along the humanity normalized complex road, with the conscious human aware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dialogue extensively and in-depth with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integrate feelings and personal positions into works, more highlight the natur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ocial system gradually improving, gradually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democracy,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ublic instrument to maintain healthy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eriod,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Their works, themes close to real life, in various forms, the novel point of view, the subject is profound, in the light of the

 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摄影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IV human spirit, pulsing with its own independent thinking.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of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a great development. After 2000, the new century launched a colorful background for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High-speed "rising", again and again scouring of the economy, global information, East-West cultural collision, exchange and blending, so that China"s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the Modern Context seems unusual dynamic. The growth of people"s wealth, resulting in rapidly growing team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Modern digital cameras and network rapidly joint together, with extraordinary strength, mad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and dep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s even more hope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al qualities and personal view in the works. Facing the complex and numerous real life, they are accustomed to a more subtle observation, focus the shooting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object. Facing the

 language forms of thi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ome scholars have called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micro-era". The moment,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s need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to face our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inheritance and giving up. At the same time, photographers clearly recognize that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just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help eastern to prosper and improve our ow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he prosperity and improvemen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t is imperative to focus on improving documentary photography"s own cultural quality. This is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ean up a clear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history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study has som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Keywords: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Era gave birth to the documentary feature.

 The prosperity of this significanc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摄影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V 目 录 绪论:

 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1 概念阐释:

 社会纪实摄影„„„„„„„„„„„„„„„„„„„„„„„„4 1 、 高度政治化时期( 1 949-1 966)

 „„„„„„„„„„„„„„„„„„„6

 1、 1 建国初期摄影创作的基本态势„„„„„„„„„„„„„„„„„„„6

  1、 2 高度政治化时期纪实性摄影的语言形态及成因„„„„„„„„„„„7 2、 极端政治化时期(1 966-1 976)

 „„„„„„„„„„„„„„„„„„„„9 2、 1“文革” 灾难中的纪实性摄影„„„„„„„„„„„„„„„„„„„9 2、 2 四五运动:

 闪烁着中国社会纪实摄影难得的光亮„„„„„„„„„„„„1 0 3、 人本意义上的繁荣与提升期(1 977-2000)

 „„„„„„„„„„„„„„„„12 3、 1“摄影霸权话语” 的消解 „„„„„„„„„„„„„„„„„„„„12 3、 2 人本意义上的繁荣与提升„„„„„„„„„„„„„„„„„„„„14 4、 现代 语境下 社会 纪实摄 影 的 状况 与 特征 ( 2000 年—)

 „ „ „ „ „ „ „ „ „ „ „ „ 20 4、 1 数码网络联姻下的“纪实” 文化背景„„„„„„„„„„„„„„„20 4、 2 形式多样个性张扬的语言形态„„„„„„„„„„„„„„„„„„22 5、 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纪实摄影的思考„„„„„„„„„„„„„„„„„27

 5、 1 传统文化与“借西济东”

 „„„„„„„„„„„„„„„„„„„„„27 5、 2 纪实摄影家的素质和操守„„„„„„„„„„„„„„„„„„„„„29 6、 结语„„„„„„„„„„„„„„„„„„„„„„„„„„„„„„„„31 7、 参考资料„„„„„„„„„„„„„„„„„„„„„„„„„„„„„„33 8、 后记„„„„„„„„„„„„„„„„„„„„„„„„„„„„„„„„34

 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摄影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 绪论 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

  在摄影术传入中国最初的 60 多年里, 也就是直到 1900 年前后, 中国摄影题材大多限于模式化的肖像照。

 而将摄影作为记录社会生活的工具的尝试则少之又少, 中国的摄影师还处在对客观的复制阶段,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摄影纪实功能的意义。

 1920 年以后, 随着摄影类报刊的发行, “摄影记者” 这个新兴行业诞生了, 一些进步的摄影工作者(如方大曾①、 王小亭②等)

 意识到新闻摄影要反映黎民百姓的生活, ...

篇十:纪实摄影论文

传播 双月刊

 年第 期(总第

 3期)

 作用 ,才是平台的理想作用 ,也就是传播的理想作

 用 ———一种像“ 零”一样的“ 空无”的作用。

 传播长着一副“ 零”的面孔 ,看似无容 ,内存着

 无穷的智慧;

 传播穿着一身“ 零”的服饰 ,轮廓简单 ,却有着

 十倍增长的潜能 ;

 传播居于“ 零”的地位 ,看似无量 ,却左右着信

 息的走向。

 传播有着:

 零的观念

 零的效果

 零的作用

 零的形态

 零的哲学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视听中心)

 [本文责编

 李立]

 随着新闻媒体的产业化发展 , 媒体的报道也

 逐步深入到具体的问题之中。揭示带有普遍意义

 的具体问题 , 就好像医生给人看病 , 只有找准病

 因 ,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才知道从何处入手 , 才

 能对症下药。纪实摄影的关键是找准问题的切入

 点。而摄影者手中的照相机就好像是医生手中的

 手术刀。他要把典型的、具体的 、可感的人与事件

 进行揭示或找出来给人看。这一点就如同目前颇

 为流行的纪录片摄制 , 概括为一句话 , 即为什么

 拍 ,拍什么和怎么拍。

 由于独幅摄影图片所涵盖的内容与信息量越

 来越无法满足对一个事件或一个存在于社会之中

 的人的描述和揭示 , 因此类似于纪录片摄制的摄

 影纪实系列报道 , 开始在纪实摄影这一形式中占

 据主流位置 , 它就好像是一部纪录片的凝炼的缩

 编。

 纪实摄影讲述的是有深度的真实事件 , 它关

 注普通人的命运 , 更关注普通人或普通事件的典

 型意义 , 尤其是关注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因此 ,

 它不是单纯地讲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或记录一个

 事件 ,而是通过故事、人物或事件本身来揭示隐含

 的意义及其作者所给予的关注和评判 。

 从这一观点来看 , 大多数的报刊媒体所刊载

 的纪实摄影报道并没有发挥出这一报道方式的作

 用 ,对主题的挖掘不深 ,揭示的真实性和隐含的深

 刻意义为某些摄影技术所遮蔽 , 从而违背了纪录

 摄影的真实性原则。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由于所

 表现的主题 ,彼此的出发点的不同 ,它们的表达方

 式及处理手法上亦有很大区别 。纪实摄影以揭示

 现实的典型性 , 具体性 , 真实性为原则 , 它并不把

 审美及艺术形式置于首要地位。

 因此 , 即便是一

 幅毫无审美与艺术感受的照片 , 但由于它真实而

 独特地反映了某一有普遍意义的现实 , 它就是一

 幅成功的纪实摄影作品。反之 ,如果一幅照片有很

 强的艺术感染力 , 但它违背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原则 ,那么它也是一幅毫无价值可言的照片。摄影

 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我们在报刊上看到越

 来越多的这类纪实摄影报道 , 它们大多只是对一

 个事件的简单描述 , 或者是成为一段文字的附属

 品 , 或者在某一媒体的版面中起到装饰点缀作

 用。纪实摄影本身远没有获得其独立地位。摄影本

 身的独特魅力 ,具体化的 ,不可言说的与观众读者

 的心理沟通作用 , 没有得到真实的审视与理性的

 选择。人们看惯了明星艳影 ,对生活与存在的单一

 记录 , 习惯于这类的摄影表达 ;在文人趣味 , 唯美

 与猎奇的象牙塔 , 或类似于肥皂剧般的大众趣味

 中 ,人们对现实生存本身从最根本 ,最本质的追问

 到升华常常熟视无睹 。

 纪 实摄影

 ———摄 影 主 题 的 选 择 与 揭 示

 ■

 张亚杰

 随笔札记

 121

 2000

 2

 10

 现代传播 双月刊

 年第 期(总第

 3期)

 对摄影主题的选择与深入挖掘要求摄影者能

 够找到带有社会性及人的自身处境、命运及选择

 的典型性 , 并要求具有特有的新闻职业敏感。例

 如 : 出生于以色列的自由摄影记者阿龙瑞宁格拍

 摄的《艾滋病在美国》在 1986年第 30 届世界新闻

 摄影大赛中获最佳新闻照片奖不是偶然的。1981

 年 5月的一天 , 他偶然在《纽约时报》的报缝里发

 现一则小消息 , 提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

 医生发现一同性恋者感染了一种类似于癌症的性

 病 ,不知如何医治。阿龙瑞宁格以他的职业敏感对

 这一题材发生了兴趣 , 立刻着手查找有关资料 ,开

 始将镜头转到艾滋病上。随着采访的深入 ,他逐渐

 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 也就越坚定了他继续充分报

 道一题材的决心 。经过六年的深入采访 , 在 1986

 年他才拍出了一幅震撼世界的新闻特写照片《艾

 滋病在美国》。这幅作品被称为是当今世界人类对

 这一肆虐病魔尚无良策现状的形象概括 , 是对人

 性这一古老主题进行挖掘的具体的、生动感人的

 形象写照。这些照片记录了病魔所带来的残酷现

 实 ,记录了人类的痛苦与不幸 ,记录了这一现实给

 人类带来的社会的、道德的 、生存现状的结果。阿

 龙瑞宁格的纪实摄影报道这一系列事件的传播引

 发了社会公众对其意义的关注 , 带来了深远的社

 会影响。从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 ,对事件主题的

 选择及深入挖掘是纪实摄影成功的关键。它要求

 摄影者深入到所选择主题的具体事件中去观察体

 验 ,随之运用有效的摄影语言进行深入揭示 ,这是

 纪实摄影报道的必由之路。

 纪实摄影的另一个问题是 , 它要求摄影者既

 要深入到具体的人和事件中去 , 又要求其对这一

 题材本身进行升华和超越。要求作者是这一事件

 的直接参与者 ,介入者 ,同时又是发言者 。他的视

 角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俯视的视角 (即被拍摄

 者的地位的相对低微) 发展到逐渐走向平视的角

 度的变化。这种平视的角度是一种平视 、平民、平

 等的精神。由于摄影者角度的转化 ,摄影者本身的

 价值与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 它一方面要求

 摄影者把某一题材的真实介绍给观众 , 又要求摄

 影者找到这一题材与观众的连结点 , 由个别性引

 发群体性关注 , 这就是纪实报道摄影的有深度的

 揭示。我国当代青年摄影家袁冬平拍摄的反映我

 国大城市中精神病院的一组纪实报道摄影是近年

 来我国少有的在对主题的选择和揭示达到一定深

 度的系列作品 ,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其独特的摄影

 语言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深刻揭示。这种摄影所特

 有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刺激。这种

 个人化的形式使人难以忘怀。

 纪实报道摄影的几个要点 , 是拍摄者不能违

 背的。首先是它的真实性原则 , 其次 ,它应准确地

 反映人物的职业 、身份特征及文化环境并且要求

 有典型性。对于事件 ,它要求反映具体的环境 , 时

 间和典型性特征及事件的意义 。有时还要求交待

 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结果 。纪实报道摄

 影《阿 V 姑娘的日子》通过视觉形象比较深入地

 揭示了一个 16岁少女的生存状态 , 拍摄者从各个

 侧面 , 各个角度来反映她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

 生活、工作 。由具体的事件来反映她的生存状态 ,

 生存环境 ,人际交往等。这些生活事件揭示她的人

 性的一面。作者显然已超越了事件本身的限制 ,而

 是把她放到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然而我们通过

 一幅幅具体画面 ,直接感受到了她的真实存在。可

 见对所选择的主题进行揭示 , 应发掘出尽可能多

 的可能性 , 而这种可能性又必须是典型的 , 生动

 的 ,有代表性的。要做到这些 ,就要求拍摄者与拍

 摄对象之间不能产生任何心理隔阂 , 要尽一切可

 能地去接近对象 ,同他们溶为一体 ,与他们同呼吸

 共命运。只有如此 , 才能进入到具体的事件中去 ,

 也才能具有真情实感 。这是对拍摄者提出的最基

 本的要求。

 揭示事件与人物的典型性、独特性 、具体性 ,

 很显然是通过客观视觉形象来传达的 , 视觉形象

 的符号指向 ,符号意义属于视觉语言符号系统。纪

 实的意义是在于把这一视觉语言符号在现实之中

 的典型的、明确的指向形象地表现出来。它的意义

 在于揭示而不是创造 , 它的符号特征不应是含糊

 不清、不可名状的而应是具体明确的 ,同时又必须

 是独特生动的视觉表现。纪实摄影的表现是隐现

 于作品题材之中的而不像艺术摄影那样 , 有明显

 的形式和美感诉求。但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

 言符号的传达 ,它不是在说一个人或一事件 ,而在

 于表现 , 这种表现是通过摄影的视觉语言来完成

 的 。这就要求摄影者能熟练掌握除照明技术以外

 的视觉语言的表现手段 , 通过光影、空间构图 , 质

 感 , 色彩等视觉语言来准确传达出视觉符号的特

 张亚杰:纪实摄影 ———摄影主题的选择与提示

 2000

 2

 10

 122

 3

 现代传播 双月刊

 年第 期(总第

 3期)

 征和意义来。这也是我国的纪实报道摄影所欠缺

 的。我国在纪实报道这方面并不缺少有意义的题

 材 ,而是在表现的力度上有所欠缺。有一些国外的

 摄影家来我国拍摄了不少有水平的纪实摄影并在

 国际新闻摄影大赛中得了奖 , 这从一个侧面证实

 了这一点。而我国的纪实报道摄影在题材的选择 、

 意义的挖掘及表现的力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这

 就影响了他们在国际上的位置 , 他们还没有使纪

 实报道摄影获得所应有的独立地位 , 这与传播媒

 体在现阶段的社会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一致

 的。(作者单位 :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责编: 潘可武 ]

 ■

 李

 玲

 刚刚恢复高考时的一批对音乐有着孜孜追求

 的青年人 ,凭着上山下乡的人生磨砺 ,通过音乐理

 论和技法的武装 ,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艳阳天。但

 接下来的一届又一届青年学生越来越重技法和技

 巧 ,在民族民间音乐修养方面却越来越薄弱。结果

 技巧再好 ,作品也没有生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 , 我国许多大

 中城市的琴童数目呈逐年上升之势 , 他们对各类

 乐器的学习和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

 这无疑对提高国民素质 ,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

 活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 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

 种具体表现。但是作为音乐工作者 ,我们应该看到

 目前社会上学习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人多

 了 , 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人少了; 在我们

 的艺术院校里懂西洋歌剧的人多了 , 了解中国戏

 曲的人少了。这种现象是否应该引起我们从事音

 乐工作的人们的重视呢 ?

 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被人们誉为“ 俄罗斯音乐

 之父” , 是因为格林卡把俄罗斯音乐提高到了一个

 新的历史阶段 ,格林卡说过 :“ 我们一向认为 ,创作

 音乐的是人民 , 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一下而

 已。”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使捷克民族音乐获得了

 世界性的崇高声誉 , 被誉为“ 捷克民族音乐之父”

 的斯美塔那也说过 :“ 捷克是一个小的国度 , 是捷

 克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培养了我。”

 我国的音乐工作者 , 特别是专业音乐创作者

 恐怕都知道从事音乐创作就应该了解和学习民族

 民间音乐 , 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

 重视。许多音乐创作者把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理解

 为学几首民歌、哼几句地方戏 ,以为这样就算触摸

 到了民族音乐的脉搏 ;而一些年轻的、有志于从事

 音乐创作的朋友 , 片面地认为只要找老师或者到

 艺术学院学两年和声 、配器就可以立地成家 ,可以

 创作出高雅或者新潮的音乐了 。我们应该尽快改

 变目前轻视民间音乐修养 , 片面依赖西洋技法这

 种不正确的创作观。作为一个作曲家如果没有较

 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养分的资本积累 , 技法学得

 再多再前卫 ,也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写出的只能是

 空洞的、流于形式的、既听不懂又不中听的作品 。

 为什么这么讲呢 ? :每当《天鹅湖》的音乐响起的时

 候无论你是来自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 , 无不被

 俄罗斯特有的音乐风格所震撼 ;每当听到《二泉映

 月》那跌宕回旋的音流 ,无不被中国音乐的韵律所

 折服。另外 , 《义勇军进行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春节序曲》、

 《白毛女》、

 《在那遥远的地方》、

 《黄河

 大合唱》等作品在体裁、技法方面均无多少特别之

 处 ,但就是经久不衰。而现在很多作曲系毕业的人

 虽然都身怀绝技 , 但作起曲子来好像无米可做的

 巧手媳妇。假如以文革作为分界线 ,对我国新、老

 作曲家的艺术经历和创作风格做个比较 , 很明显 ,

 重 新 认 识 我 国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的

 重 要 性

 随笔札记

 12

 2000

 2

 10

推荐访问: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 摄影 论文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