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9篇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视界观OBSERVATIONSCOPEVIEWwww.sjgzzs.cn104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梁家瑚(贵州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www.sjgzzs.cn 104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梁家瑚(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模式得到拓展,迈向了新媒体方向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我国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播放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播放渠道中,在媒体市场中逐渐陷入了困境当中,只有提高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内容质量,对新闻节目进行创新,才能够与新媒体进行结合,为地方人民群众播放质量更好的新闻内容,并对当地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因此,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创新发展在当前网络信息不断的发展下,我国媒体得到了全面的创新与改革,市场中的媒体数量不断增多,为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且发展也逐渐地落后,市场也逐渐被其余媒体所占据,所以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播放形式,都需要进行转变与创新,才能够有效地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所面临的问题1. 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差当前,在地方电视台除了中央新闻频道,可以及时地对新闻实事内容进行开展外,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在播出的过程中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与中央新闻频道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央新闻播放一段时间后,地方电视台才对新闻内容进行播放。相对于中央电视台,在发布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具备着时效性,而且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也促使新闻内容更加具有真实性以及时效性。而地发电视台新闻节目无论是在播放时间上还是内容上,其时效性相对较差。2. 新闻节目受众面太窄在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下,社会群众想要了解新闻内容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在不受时间以及地区的影响,而且大部分年轻人在了解新闻时,通过对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而目前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主要的受众人群就是当地地区的一些老年群体,这也就造成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放量不断的减少,从而对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从而导致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受众面积逐渐地减少。3. 电视新闻节目创作人才缺乏新媒体在市场中不断的发展,对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造成的冲击相对较大。由于地方台商业投入资金相对与中央较少,而且无论是在新闻采集还新闻播放中,都缺乏专业的人士对其进行管理,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以及语言功底,只有在电视新闻节目播放中,才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的播放率,但是目前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工作人员缺乏新闻敏感性,而且无法选择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播放,自身在受到传统媒体的影响下,导致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的整体制作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2] 。二、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1. 借鉴新媒体来创新电视新闻节目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要核心内容,是实现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在获取新闻内容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将新闻内容进行传播。而作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受到时间与地区的限制下,自身的发展平台到了一项阻碍,平民化效的对新闻播放进行全面的创先,就需要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必须要做出改变,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对新闻内容以及播放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才能够确保电视节目逐渐地迈向特色化发展,从而也能够确保地方电视台新闻能够在市场中不断发展,提高市场的占有率。2. 增强受众群体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进行全面的创新,不仅在内容以及播放形式上进行了改变,而且提高了电视节目的互动效果。首先,新闻节目在制作中,可以以新媒体作为平台,也就是说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受众群众进行相互沟通,接纳观众的一些建议,以此来推动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同时也构建了良好的互动通道。另外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可以根据自身在市场的影响力,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下,可以开辟新的环境,对新闻内容进行全面的显现,并满足观众的需求。3. 树立平民化节目视角,推动节目品牌化塑造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制作时,地方台栏目组就需要对当地地区的群众心理需求进行了解,以平民化的方式角度进行出发,对新闻内容进行全面的筛选,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风俗特色等,选择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为当地人们进行解答新闻捷荣,并且在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贴近当地人们生活的一些新闻内容,塑造更好新闻特色平台,构建真实性、平民化的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4. 立足新闻节目内容。加强节目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要想在新媒体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合理的选择新闻内容,以此满足当地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新媒体发展市场,贴近人们的生活,以此播放当地文化以及地方经济的相关新闻内容,确保在新闻内容播放中,可以对内容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此深层次的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引导人们更好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以此提高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播放量[3] 。5. 电视新闻创作人员观念的创新新媒体在全面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坚持政治立场,特别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需要明确新闻的重要向,同时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工作人员需要接受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新闻获取技巧,提高对新闻内容的敏感性,加以对新闻播放形式进行创新与优化,从而提升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播放质量。三、结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自身的播放量,就必须要加强对新闻内容以及播放形式的创新,以此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转变思想观念,从而促使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可以在新媒体市场中不断发展。参考文献:[1] 金鑫 .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分析与转型研究 [J]. 传播力研究, 2017(04):79-80.[2] 闵玮玮 .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分析 [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12):33-33.[3] 邹晓东 .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v.11;No.188(08):244-245.。
。. .。
。
篇二: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广播电视台发展研究综述 郑 宇 当前, 我国广播电视仍然是四级办台的总体格局, 相关数据显示, 央视、 省级台市场份额占 80%以上, 地市级以下广电媒体市场份额不到 20%, 而县级台数量最多, 市场份额却最少; 直接为基层服务,利益却往往被忽视; 努力做强做大, 发展却受到种种制约。近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 工作主体在基层, 任务落实靠基层。
县级台作为基层宣传文化的实施主体, 其生存、 发展和壮大直接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成败, 正成为广电改革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在此, 通过文献梳理综述, 追问县级台发展中几个关键性问题, 以学习借鉴学界、业界相关研究成果, 并进行一些延伸性思考, 为下一步推进我省县级广电台发展作一些基础性工作。
一、 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中以“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 为主题词, 设定时间为 2009 年至 2012 年进行文献检索, 可见 89 篇关于县级台发展的研究文章。
从文章数量来看, 近年来县级台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被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作者分布来看, 基层广电一线从业人员居多, 大致占到 80%左右, 还有一部分是高校研究人员, 大致占到 20%左右; 从研究内容来看, 涉及到县级台发展的各个层面, 其中新闻宣传、 体制改革、 节目创新、 产业拓展、 数字化改造、 人才培养等是最为集中的领域; 从研究成果来看, 大部分文章还只是结合本单位案例, 侧重于工
作经验总结和具体举措的探讨, 缺少从整体、 宏观上对如何推进县级台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和路径梳理。
下面通过文章研读归并分析, 就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1.县级台是否具有存在的合法性和发展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 县级台生存的合法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
2002年, 原国家广电总局下文明确县级广电台不再保留自办电视频道, 改为在省市台公共频道的预留时段插播当地节目, 推进四级办台向三级办台的转变。
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县级台非但没有按照预设的改革路径转变, 反而自发式地做大做强, 从实际情况来, 目前一般县级台多则六七个电视频道, 少则两三个电视频道, 除新闻综合频道外, 还办有资讯、 文化、 娱乐、 电影、 电视剧甚至点歌等频道,显示出当初政策制定与实际发展情况的脱节, 也造成了县级台实际运行与管理政策“两张皮” 的尴尬现状。
当前, 关于县级台地位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县级台作为直接服务群众的基层广电单位,肩负着党和政府声音最终落地的任务, 责任重大, 不可替代。
(谭璐,2012)
县级台作为广播电视最基层的宣传阵地, 具有第一时间报道县域新闻的优势, 是当地党委、 政府发布重大决策和重要信息的主战场。(陈超, 2012)
在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 地方的公共利益诉求需要通过当地广电台来表达。
(张加春, 2009)
最近一份权威调研报告数据显示, 超过80%的省市县宣传部门和近90%的县主要领导认为应允许县级台自办电视频道。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研组,2013)
当然, 也有一部分研究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认为从整合资源、
解决“小散乱弱” 考虑, 应通过划转或兼并等方式, 停办县级台及部分实力较弱的地市台。
(吴峰、 屠忠俊, 2013)
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赞成开办县级台的呼吁远大于取消县级台的声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县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 县级广电台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其存在的合理性、 发展的必然性正不断得到验证。
2.县级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与国家、 省市台相比, 县级台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这是县级台发展中首先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些具有代表性观点认为:
要凸显地方特色, 坚持“三贴近” 的原则, 凸显地方个性,以品牌栏目凝聚观众的情感与信任。(张春哲)
应该自主创新, 做好新闻节目、 综艺节目、 专题节目, 体现出本土化的内容。(王洪杰,2012)
要重点关注当地城乡居民生活趣事趣闻和生活传统, 做出具有浓郁“本地气味” 的民生新闻节目。
(谭璐, 2012)
要贴近当地受众的日常生活, 符合本地受众需求, 提升栏目亲和力感染力。
(翁双卿,2011)
要突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 让受众从省市级台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弥补。
(何纪朋、 赵善涛, 2012)
要打造地方节目品牌, 注意品牌形象与本地文化、 生活习惯和已有特色栏目与节目相结合。
(杜永明, 2012)
要以农为本位, 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主体, 贴近三农办节目。
(王晓荣, 2010; 杨培军, 2010; 李 平, 赵志清, 2012)利用地域文化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和节目对象化, 这是县级台一大生存发展之道。
(应坚, 2012)
投本地群众所好, 办出乡 情乡
音浓郁的节目, 这也是县级台的独特优势。
(闫秀英, 2012)
以上种种表述虽各有不同和侧重, 但都指向了县级台最核心的竞争力:
即地方性和本土化是其中最为凸显的两大基本元素, 本地新闻(特别是民生新闻)
节目和对农节目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此尝试加以概括:
县级广电台节目内容必须针对本土观众, 挖掘本土资源,关注本土事件, 体现本土文化, 充分体现接近性、 地方性、 服务性的鲜明特征, 这是县级台与省市台最大的区别所在, 是其重要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 也是其生存发展的源泉根基所在。
3.当前县级台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从面临的挑战来看, 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表示出对县级台发展前景的忧虑, 认为当前大部分县级台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一方面, 县级台客观存在着节目质量不高、 传播范围受限、 受众规模较小、 资金实力不足、 赢利渠道不多、 专业性人才短缺等内在原因, 其自身发展难以突破瓶颈制约; 另一方面, 中央、 省市广电台的市场挤压, 以及纸质媒体、 新媒体和境外媒体的激烈竞争, 使得基层广电的发展空间日趋狭窄。
(杜永明, 何其武, 2012)
当前最直接的表现是, 随着县级城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完成, 观众能够收看到的国内外频道数量大大增加, 能够点播的影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面对这些传媒市场和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并不具备内容优势的县级电视台又将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网络 “一省一网”、“一国一网” 的深化推进, 传输网络将逐步从县级广电台剥离, 让大部分原本依赖收视费生存的县级台更加举步维艰。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
面, 当前大多数县级台管理体制还是按照科层制的官僚体系来运作。(谭璐, 2012)
, 与省市台较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相比, 县级台的改革还较为滞后。
从面临的机遇来看, 主要有:
城市社会发展进程和个性化、 本地化生活需求为基层广电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网融合、 数字化发展为基层广电创造了与中央、 省台比拼的新的公平起点与机会, 国家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县级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杜永明, 2012)
挑战中往往蕴含着机遇, 机遇中也常常充满挑战, 如何把握机遇, 直面挑战, 在当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闯出一条新路, 这直接关系着县级台的生死存亡与发展前途。
4 .面对机遇挑战县级台有何应对之策? 许多研究者都基本赞同县级台的市场化、 产业化运营, 认为这是基层广电增加活力、 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经营性部分的产业化发展依然是改革的大趋势和主方向。
(马付成、 段元波, 2011; 陶家祥, 2012; 何其武, 2012)
, 因此, 在这样一个前提假设下, 从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来看, 办台思维应该实现从“养人” 到“养事业”, 从“办节目” 到“运营媒体” 转变。(王洪杰, 2012)
推行栏目制片人制度, 采取绩效考核, 按岗定责, 按劳取酬, 多劳多得。
推进广告运行机制改革, 实行职业经理人制, 提升广告经营效能。(林鹏华, 2009)引入成本核算制, 推进制播分离, 进行跨区域、 跨媒体联合, 减轻节目制作成本。(袁晓波 张立平, 2009)
从数字化发展上来看, 县级台亟需加快设备升级换代, 实现节目的数字化、 高清化制作和播出。(范
浩明, 2012)
加快基层广电新媒体发展步伐, 推进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 实现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
(杜永明, 2012)从传输覆盖上来看, 县级台应积极建立网络广播电视台、 手机电视用户平台, 以突破传输覆盖的地域限制, 在覆盖收视率与广告投放博弈中赢得先机。(王洪杰, 2012)
从人才队伍建设上来看, 学习借鉴西方电视台管理经验, 建立起具体、 可量化的目标体系和激励奖惩制度,在用人上不拘一格, 不惜重金招揽人才。
(谭璐, 2012)
加强业务合作和人才交流, 既要“走出去” , 也要“引进来” 。
(杜永明, 2012)可见, 面对机遇挑战, 县级台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已从管理体制机制, 数字技术发展、 新媒体推进, 奖惩机制、 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积极改革探索, 创造了经验,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 延伸思考 1.政策制定及行业监管应从县级台发展实际出发。
推进“四级办台” 到“三级、 两级办台” 的政策转向, 其实并未充分考虑到县级党委、 政府舆论宣传工作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而一些公共频道定位不清晰、 受众贴近性较弱, 有的已与一般商业化频道没有多大差别, 失去了当初开设的初衷, 难以替代县级台的独特功能。
随着近年来网络整合、 台网分离等改革深化推进, “转”的职能已由县级网络公司承担, 县级台“以转为主、 以办为辅” 的定位, 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的新需要, 县级台肩负起“办” 的职能, 发挥当地新闻宣传、 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作用, 这已经日渐成为包括地方党委、 政府及基层广电系统的普遍共识。
同时, 中国地域经济
差别也折射出基层广电发展的不平衡性。
西部地区一些县级台因当地经济落后, 广告投放量小, 有的一年经营收入仅有十多万, 生存难以为继, 而东部沿海一些经济强县, 城市化进程迅速, 广电台经营收入超过亿元, 能与西部一些省市台媲美, 也具备开设更多频道的实力和冲动, 甚至提出了打造区域性广电媒体的目标。
因此, 如何从各地广电实力基础、 经济政治环境、 社会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 在政策制定和行业监管上, 遵循“解放思想、 宽入严管、 违法必究” 的原则,实施符合实际、 针对性强、 科学有效的行业监管, 同时, 引导县级台精办频道频率, 依法依规办台, 确保导向正确和安全播出, 这是确保县级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2.县级台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面对中央、 省市大台的空间挤压, 以及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县级台的生存发展正日益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寻找适合自己实际的突破方向和发展路径迫在眉睫。
从总体上看来, 我国县级台的基本定位是地方党委、 政府的宣传阵地和耳目喉舌, 这是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最大的特色和天然的优势。
因此, 县级台必须用足、 用好这一优势特征, 在围绕当地中心工作服务的同时, 争取党委、 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获得政策、 资金、 项目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县级台生存发展基础。
同时, 在坚持新闻立台、 宣传报道、 舆论引导和公共服务主体定位的基本前提下, 县级台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台, 也完全能够通过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在电影、 电视剧、动画、 微电影、 网络剧、 视听新媒体、 网络增值服务, 甚至相关衍生
产品开发等影视文化产业领域有所拓展、 有所作为, 进而突破广告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 寻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展示出基层广电的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
当前,我省萧山台电影、 纪录片生产及产业运作, 长兴台新业务拓展及全媒体打造, 武义、 桐庐、 黄岩等台微电影、 网络剧生产制作等, 都展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索方向。
3.县级台应正确把握主体定位与外延拓展的关系。
需要正视和警惕的是, 也有一些县级台为追求高收视率、 高经济效益, 在产业化拓展和市场化经营过程中, 不惜播出低俗节目、 虚假违法广告, 甚至滥开滥设频道, 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意见很大, 这显然违背了县级台存在和发展的初衷。
为一点蝇头小利, 最终失去群众信任, 党委政府支持, 社会责任感、 公信力和权威性土崩瓦解, 也对县级台生存发展的合法性带来巨大威胁和挑战, 这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
而一些县级台积极开展“绿色声屏、 绿色收视率” 等相关探索,体现出基层广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描绘出了基层广电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
因此, 正确处理好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 意识形态与商品市场、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对县级台发展而言永远都是一个需要时刻警醒的问题。
当前, 在四级办台的体制下, 各级广电台按照行政区域和行政级别划分, 不得突破跨地域合作和跨行业传播, 决定了县级台的平台大小及活动范围, 这是对基层广电做强做大的主要制约。
但是, 随着三网融合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传播手段和渠道日趋多样化, 无论是在上下合作、 左右交流以及节目传播拓展, 还是在
整合资源, 推进报纸、 杂志、 广播电视、 网络手机等媒介融合等方面,县级台都在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和悄然突破, 基层广电未来发展具有新的变化和多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研组:
《县乡广播电视服务体制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 《决策参考》, 2013年第8期, 第4-11页。
2.
吴峰、 屠忠俊:
《我国新闻出版与广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 《现代传播》, 2013年第5期, 第1-6页。
3.
张春哲:
《“地方牌 是县级台广播电视优势》...
篇三: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县电视台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浅谈楚雄州县电视台发展现状及改
进对策
永仁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夭德文 1
【内容提要】
:
楚雄州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 是以新闻建台、 新闻立台的, 作为基层党和人民的喉舌, 起到了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在国内新的电视环境下, 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 遇到了很多不容忽是的困难和问题, 县电视台将来如何发展? 本文以“现状” 和“发展” 两部分进行结构, 在系统地梳理了 楚雄州县电视台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总结了楚雄州县电视台的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期为今后县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报道探索出新的改革方向, 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2
【前言】
:
当前, 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 广播电视也进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特别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内部管理机制不活等状况, 严重制约了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因此, 切实改变县级广播电视台现行的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县级地方广播电视系统, 其内部管理无论是内容与方法、 涉及的对象和范围都兼具综合性,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今天, 广播电视作为服务行业已经步入产业化。
3
目录:
一、 县广播电视台发展现状
二、 面临的困境
1、 发展资金相当紧缺。
2、 专业人才相当缺乏。
3、 生存压力相对较大。
4、 经营理念相对滞后。
三、 发展思路及对策
1、 打造强势品牌, 拓展服务领域, 搞好技术更新是关键。
2、 转变管理理念, 向产业运行机制转轨。
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队伍素质。
4、 加大创收力度, 打造实力广电。
4
浅谈楚雄州县电视台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
永仁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夭德文
【关键词】
县广播电视台 现状及改进对策
当前, 随着数字技术和宽带技术的迅猛发展, 广播电视媒体正面临着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挑战, 与平面媒体、 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县级广播电视台在众多强势媒体的压力下, 如何立足自身实际, 做大做强广电产业, 是每一家县级广播电视媒体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一、 县广播电视台发展现状
县级广播电视台是一个以条块管理相结合, 以同级党委、 政府领导为主的职能部门, 承担着发挥党和政府喉舌作
用和推进事业发展的双重任务。
据《楚雄州广播电视志》
(1994 年版)
记载, 彝州的广播事业虽始于 50 年代初期, 但举步维艰, 影响甚微。
自治州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普及, 全州的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 10 县(市)
相继成立了有线广播站, 广播电台, 广播电视台, 成为促进全州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舆论阵地。
但发展到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 电视节目日趋平民化、 民生化, 表现手法日趋丰富多彩, 栏目竟争日趋激烈, 会议报道不断加强和改进, 使得县广播电视台在队伍建设、 节目改版、 外宣上稿、 精品制作、 经营创收、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 5 面均远远达不到要求, 县广播电视台在改革创新发展中正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以楚雄州人口最少的永仁县广播电视局为例, 1995 年之前, 人员全部由县财政供养, 设施维护和建设费用依靠申请县财政划拨, 有限的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作为事业发展投入的补充。
1996 年, 随着广告市场的不断成熟, 人员执行由县财政差额拨款供养; 2002 年, 经费吃紧的问题日渐突出, 广播电视台人员全部又由财政全额拨款供养; 2011 年 1 月 18 日, 县广播电视局和县旅游局、 县文体局三家进行整合, 组建了永仁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仍保留永仁广播电视台 24 个编制, 人员编制复杂, 有国家公务员、 事业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等。
尽管多年来永仁台在事业建设、 组织创收等方面做了 一定的努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年永仁县广播电视事业一直徘徊在投入小、 发展慢、 收入有限的境地, 再加上人员逐年减少、 机构不断萎缩、各种开支与日递增, 经费吃紧的问题日渐突出。
截止 2011 年底, 全台干部职工共有 23
人, 其中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 7 人, 中级职称 2 人, 初职 5 人, 由于职称难评上, 有记者不断转行和上调, 造成队伍青黄不接, 全台创收 20 多万元, 采、 编、 播设备老化, 收入只能保证设备日常维护。
据了 解, 全州除楚雄市、 禄丰县外, 其余的县都差不多是这样。
二、 面临的困境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在逐步由传统的“事业型” 向“企业型”
6 转变, 国内的传媒行业整合态势开始显现, 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替代日趋明显, 观众需求层次的提高与县级台满足需求手段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 可以说县级广电媒体既面临着机遇, 又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从县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来看, 目前存在着如下困难:
1、 发展资金相当紧缺。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创收能力非常弱, 创收渠道也很单一, 主要经济来源仍是广告费和有线电视收视费。
广告上增幅趋缓, 有线用户规模小, 收费率不高, 产业带来的效益入不敷出, 捉襟见肘。
而广播电视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 高消耗、 重装备的行业, 追求大的产出必须有大的投入, 资金紧缺问题严重制约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2、 专业人才相当缺乏。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目前的人才状况十分堪忧, 虽然职工队伍庞大, 但真正可以拿得出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相当缺乏, 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型、 技能型员工少之又少。
缺乏对关键岗位人才的引进机制, 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从而形成了一方面人浮于事, 一方面人才紧缺的恶性循环。
3、 生存压力相对较大。
由于基础条件差、 设备落后、 职称晋升难等种种条件限制, 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 都根本无法与上级台相比; 再加上当地各类 7 媒体的竞争, 生存空间相对有限, 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4、 经营理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 广播电视受计划经济条件影响较深,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由来已根深蒂固, 使我们在走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 不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 也懒于进行有益的探索和试验, 重宣传、 重业务、 轻管理倾向明显, 因此, 管理效益低下成为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个普遍现象。
三、 发展思路及对策
面对诸多困难, 我认为, 县级广播电视台应在强台必须强志、 强身、 强队伍、 强基础、来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
1、 打造强势品牌, 拓展服务领域, 搞好技术更新是关键。
县台主要办广播和电视节目两大块, 由于制播设备相对落后, 播出效果差。
因此, 一要按照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投资300 万资金在技术更新过程中逐步搭建节目采编、 节目互动、 节目播出、 节目监管四个平台, 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数字化直播、 录播机房, 建立演播厅, 完善现有的采编设备及实现节目的网上直播或点播,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技术更新滞后于事业发展要求的落后状况; 二要结合当地观众收视习惯制作适合受众口味的自办节目。
自办节目是当地观众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也是广告创收依赖性最大的节目, 要集中精力重点办好。
三要办好本地新
闻节目。
本地新闻节目传达当地党和政府声音, 报道各级工作动态, 传递各类信息, 上 8下关注, 地域性强, 一般来说是本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员和设备上要向新闻节目倾斜, 把新闻节目打造成拳头栏目。
四要积极提升制播能力, 努力提高办台水平。
五是实施媒体资源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不仅为台内提供节目内容, 还要为社会提供节目信息。
如:
向手机电视、 网络电视、 移动广播等信息终端提供节目内容, 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空间奠定基础。
2、 转变管理理念, 向产业运行机制转轨。
从产业特征上说, 广播电视传媒是发挥党的喉舌功能的政治机构, 也是可创造一定物质效益的经济实体, 具有政治、 经济两重属性和喉舌、 产业双重功能。
从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来看, 广播电视的产业化经营大势所趋, 因此,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要从管理层面上尽可能向市场机制转轨, 调整内容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管理环节, 提高管理效率, 实施人才、 技术、 体制、 设备大调整, 组建大新闻、 大制作、 大广告、 大播出格局, 以产生大效益, 实施大转变, 实现大提高。
要在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同时, 千方百计盘活广告时段和节目资源, 依托市场, 寻找增收亮点, 拓宽生存渠道和发展空间, 实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抓好宣传主业和产业的稳定、 协调、 可持续发展。
管理工作总的目标, 是通过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改革, 促进内部机制转换, 完善管理体系, 理顺关系, 明确各部室的 9 工作职能和工作职责, 建立责、 权、 利统一的工作体系,建立切合实际的有利于充分调动全台干部职工积极性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形成科学、简便、 高效的工作流程, 按章办事, 依法办事, 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向管理要效益, 以管理促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 做到有统有分, 统分结合, 宏观管住, 微观搞活, 稳步推进, 确保全台中心工作、 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向产业运行机制转轨中, 一是要精简机构充实一线; 二是要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匹配的财务体制。三是树立起成本核算的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但要拓宽创收渠道, 还要把各项经费开支纳入成本核算体系, 控制经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队伍素质。
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中最活跃、 最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 是现代化的媒体, 而广电人又是最具创新性、 最具决定性的第一要素。
要突破用人体制上的束缚, 建立起能够有效调动和提高人的积极性的用人办法和制度。
一是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聘任制, 落实广大干部职工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知情权、 参与权、 选择权和监督权,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 人尽其才、 能上能下、 充满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同时,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才。
二是推动全员聘用、 分级负责制度, 为干事业的人提供发展空间, 营造想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岗位工 10 资和绩效工资, 按实际贡献进行分配。
四是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平等竞争、 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 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新闻媒体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高水平的编辑、 记者, 才能选择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才能围绕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热点、 难点问题做出权威性、 导向性的报道。
因此,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是县电视台强台建设的关键所在。
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力度, 加快培养和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 营造鼓励爱岗敬业、 务实创新, 开拓进取、 优胜劣汰的宽松环境, 从根本上改变全台高素质人才匮乏, 业务骨干偏少, 采编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 经营创收人员紧缺的状况。
要建立新闻人员核心价值观体系, 培养一批既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高尚的道德情操、 精湛的业务技能, 又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知识的业务骨干及懂宣传、 会管理、 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要不断提高现有职工的
学历层次和职称档次, 稳定新闻队伍, 建设一支精干的队伍, 建议县台记者设高职 2 人,副高职 5 人, 中职 7 人, 突破现有编制小框架, 吸引高级人才, 让致力于新闻工作事业的人有用武之地, 有成就感, 有荣誉感, 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使之积极为强台建设出谋划策、 献计出力。
积极构筑人才高地, 有效实施人才战略。
11
4、 加大创收力度, 打造实力广电。
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政府投入已基本“断奶” 的情况下, 广告创收仍是一个时期县级广电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大力挖掘潜力, 做足广告文章, 在理念上要变守株待兔式转向主动出击式服务, 引入全新的营销理念, 重视广告市场的培育和开拓, 变“拉广告” 为“谈广告” 、 “策划广告” , 做到“前面一个节目, 后面一片市场” 。
在节目编排上, 要变集中性大容量为分散性小组合,将广告节目分散在各档自办节目中, 要依托品牌栏目, 以与企业经销商联办、 冠名、 特约播出、 赞助播出、 协办等形式增加广告收入, 形成节目覆盖之处就是广告的覆盖之域。
要提高广告的艺术性、 观赏性, 尽量消除观众对广告播放时间过长、 内容过滥带来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当前县级广电部门产业化水平还相当低, 强势媒体还远没有成为大家所期待的强势产业。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要立足多创收, 多投入, 切实提升采编播能力和水平, 加快网络改造和建设, 扩大广播电视有线无线覆盖面, 积极发展数字广播电视、 视频点播等网络增值业务, 为实现县级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奠定基础。
总之, 县广播电视台要走强台之路, 领导重视是根本, 增加投入是关键, 科学规划是基础, 强化管理是保证, 敬业奉献是财富。
全台干部职工要立足本台, 放眼市场, 统一步调, 举台内外之力, 以开门办台、 开放办台的全新态势, 突 12 出工作重点, 突破工作难点, 以全新的观念、 饱满的热情、 务实的作风来开展工作, 县广播电视台掘起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陆文虎主编《强台之路》 ;
2、
盛云富、 杨连松、 杨宏主编《声屏采编播》 ;
3、 张方玉著《神奇彝山》 ;
...
篇四: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HE BASIC LEVEL基 层174论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新定位陆腊梅1 秦 莉 2 孙海文 1(作者单位:1. 重庆广播电视监测台;2. 重庆市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个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过去素材收集和节目制作水平较低的问题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有效解决。现今,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时代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为了探究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新定位,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建设新定位的创新发展战略,旨在找出一条符合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道路。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新定位;探讨一直以来县级广播电视台在发展的道路上,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其节目制作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部分原因是由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素材获取有一定的难度,相关工作人员只能用有限的素材来制作节目内容,再加上制作技术的落后,一些节目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当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所催生的各种技术改善了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借助融媒体的技术和平台,县级广播电视台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进方向。1 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建设应具备的条件1.1 对融媒体有正确的认知融媒体正如字面意义所示,融媒体并不是单一的媒体传播形式或种类,而可以看成是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之后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向前推进,传播资讯的传统媒体模式有被数字化媒体模式替代的趋势,传统媒体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从而使传统媒体行业不得不面临转型,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其体系和职能发展相对完善,传统媒体的转型可借助数字化新媒体的技术或者平台,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度过这场数字化的浪潮。作为传统媒体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具有良好的公信力的和权威性,这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区别于其新传播媒介的优势,也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在结构转型当中需要充分利用的力量[1] 。1.2 明确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职能当前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形式以新闻节目为主导。新闻节目对当前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客观报道与点评,受众从新闻节目中获取外界的信息,若是新闻节目的内容不真实会误导受众。为了正确引导受众,发挥好县级广播电视台连接人民群众、党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关系,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引领,就要求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以便为社会的向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大大增加。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资讯传播平台的打造和兴起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不再局限于从传统的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获取资讯,这也直接导致县级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节目面临极大的挑战,收视率大幅度下滑。而部分县级广播电视台为了节目的收视率,在新闻节目中加入了娱乐元素,这使得原本的新闻节目职能发生改变,不利于提升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缩水,对此,县级广播电视台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发挥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优势[3] 。1.3 认清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形势新闻节目制作与一些娱乐节目的制作相比而言,少了几分娱乐性和观赏性,多了几分严肃性,相比娱乐节目的受众群体,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较窄。县级广播电视台选择节目题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状况。与省级电视台制作水平和节目效果相比较,县级电视台的制作水准稍显逊色,如果一味追求节目内容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而不考虑节目制作水平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最后导致的结果将是不但节目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就连原本的新闻制作都会受到牵连,因此,找准广播电视台节目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新闻节目虽不如娱乐节目受众面广、观赏性强,但是新闻节目的内容十分具有针对性,符合群众的需求。新闻节目通过贴近本地受众,从而引起受众的更多共鸣,可以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若是新175闻节目的选题太过严肃、不亲民,反而会使节目的收视率降低[4] 。2 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新定位分析2.1 找准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主题在融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都要面临挑战。在人们信息获取方式、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一些县级广播电视台为了新闻节目收视率的提高,选择在新闻节目当中加入一些不恰当的娱乐元素,这种结果导致新闻节目偏离了预定的轨道,节目内容的权威性受到影响,过多娱乐元素的加入也不利于新闻节目的发展。为此,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明确新闻节目的定位,要以报道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为中心进行节目升级,而不是一味追求收视率而忽视了新闻节目的本质,要充分发挥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树立好品牌意识,从而推动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发展[5] 。2.2 保障节目的采编质量节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新闻节目以真实性为主。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打造良好品牌效应的新闻节目,广播电视台在新闻信息采编的过程当中,要多贴合地方大众的生活,多突出民众重点关心的话题,同时,要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鼓励采编制作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县级广播电视台可与新媒体联合,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 使当地民众加入到新闻节目的制作中来,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便是新闻节目制作的精髓[6] 。2.3 做好节目编排节目的编排是节目开始播出前的重头戏,只有保证节目的流畅性和节目质量,才有助于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就新闻节目而言,新闻传递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因此,要发挥好节目的导向作用,引导群众正确的价值观。节目制作要运用融媒体的理念和技术,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在保证新闻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3 县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创新发展策略3.1 做好当地媒体资源的整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媒体行业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类新型媒体的出现冲击着县级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地位。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并且,新媒体在内容排版上较为丰富且灵活,符合大众的审美。内容编排的差异性拉大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差距。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台进行资源整合,县级广播电视台要与新媒体同步,以便更好地将资讯传达给人民群众[7] 。3.2 激励自媒体的采编工作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智能手机得到了全面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过去,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采集信息的方式受到当时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从而使得工作人员采集的节目素材类型单一且内容缺乏创新性,在这个自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自媒体信息的采编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为了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传统媒体可以从合作的自媒体采编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新闻资讯,以提高节目的时效性[8] 。3.3 注重新闻节目的质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的发展挑战着传统媒体的地位,县级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在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过程当中,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制作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与新媒体相兼容,采用自媒体所采编的节目素材,要严格审核,找出具有价值且符合新闻节目制作的题材来保障新闻节目的质量。4 结语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传统媒体在受到新媒体挑战的时候,必然会想方设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传统媒体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这需要传统媒体综合看待自身的状况,来完成产业的升级。参考文献:[1] 陈致烽 . 论县级电视台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新定位 [J]. 电视研究 ,2019(6):57-58.[2] 寇宗荣 . 浅谈县级电视台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新定位 [J]. 记者观察( 中 ),2019(10):26-27.[3] 钱世云 . 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立足基层发出好声音——以襄州区融媒体中心为例[J].新闻前哨,2020(1):46-47.[4] 邢 海 琳 . 融 媒 体 下 的 县 级广播如何焕发活力 [J]. 中国有线电视 ,2019(10):1173-1174.[5] 邵晓晖 . 省级广电台承建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平台优势分析——以安徽广播电视台“海豚云”为例 [J]. 新媒体研究 ,2019,5(11):25-28.[6] 卢传才 . 加强全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 学习习近平关于建设全媒体的重要论述 [J]. 决策与信息 ,2019(5):74-82.[7] 李娜 . 论融媒时代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生产的变革 [J]. 传媒论坛 ,2019(6):45-46.[8] 王国川 . 做好短微视频 讲好县域故事——结合央级媒体短微视频运行实践 [J]. 东南传播 ,2019(7):67-69.作者简介:陆腊梅(1981—),女,重庆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影视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秦莉(1975—),女,重庆人,大专,助理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影视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篇五: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浚丞融媒体时代电视台发展之道台网仍是“两张皮”之所以要再谈台网融合,主要在于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带给传统电视媒体不断的冲击,对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人民在线大数据平台统计的2016年传统电视媒体融合传播数据来看,①如果不加速台网融合发展,将影响力更多地拓展到网络空间,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31日,全天收视人口量级不足百万的电视台占半数以上,央视是唯一一家超过千万收视人口的电视台。考虑到推动台网融合发展的既有科技创新、受众需求、政策支持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发展等内在动力,而这其中首先应该关注受众分流的问题,也是传统电视台在渠道上的局限性。②开拓渠道对于电视媒体是当务之急;而在开拓过程之中,如何实现台网深度融合而非简单互动更是重中之重。之所以这么说,在于部分电视媒体在台网融合过程中拿着台里的资源“炒冷饭”,与各种互联网媒介进行简单的商业合作,或对节目进行二次销售,这对整个电视台的变革与演进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也就是说,目前部分电视媒体在台网融合过程中存在台网两张皮分开修补的情况,而忽视学习互联网思维、模式,企业内部也未能突破节目制作、体制机制的限制。但这并非意味着台网没有融合的可能,关键在于电视台能否抓住机遇、改变现状。用户经营:转变思维以聚合受众很多情况下,受众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传统电视台发展台网融合的基础就在于能否将来自台、网两种渠道的受众汇聚在一起。在当前信息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体聚合受众首先要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利用好新技术。目前,国内各大电视台均开始从“两微一端”迈向“三微一端”,逐渐补齐过去欠缺的“平台缺口”,让电视观众与网络用户更好地实现对接。更多的媒介创新、平台研发积累形成的移动端生态链,也让不少传统电视媒体尝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优势。不可否认,渠道的开拓成功将一部分分散的观众汇聚成圈子化的用户,或者说形成一种基于渠道生态的用户群体。③但在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用户往往并不稳定,存在被新鲜事物吸引而再次分散的风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④而实际上,台网融合里的网也并非指单个互联网媒介、技术,更多的是学习、利用互联网思维,使自己互联网化。例如湖南卫视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电视台,创新节目形式,注重用户体验,节目制作上注重从网络动向、文化人手,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参与互动,与自身品牌定广电视听位“越成长,越青春”达成互通。芒果TV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网播平台率先推出弹幕系统,确保受众在参与方式上与其他网络视频门户等同,强化“芒果TV独播战略”,降低渠道可替代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网络版权保护。注重打造适合不同媒介传播的节目,细化受众需求,并在电视频道进行推广,加强台网双向互动。概括起来说就是将内容、制作及宣传与互联网的思维、文化结合,形成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新型电视综合媒体。由此看来,台网融合并非简单的台网互动,聚合受众的关键在于把台的精髓与网的思维相结合,以技术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为依托,把自身具有影响力的内容与新文化、新形式打包分发给不同的受众,逐渐拓展老化的用户群体。但考虑到部分电视台尤其是城市电视台无法投入巨资深化台网融合,因此对大量城市电视台来说,从“本土化”人手提高对居民的台网服务是另一种选择。例如可以在节目内容上呼应本地居民需求的同时,切人用户黏性更高的微信服务号,提供市民生活服务。结合旗下优秀节目进行优势资源整合,着力打造以本土化为支撑的节目一用户一服务框架,吸引受众关注参与,形成台网一体的新媒体技术服务,发展地方服务型的台网融合新模式。产品经营:打造跨界台网矩阵实际上,无论以何种方式聚合受众,从用户角度推进台网融合发展,都离不开媒体自身的内容基础,也就是常说的“内容为王”。然而,传统电视媒体如今正不断受到来自互联网新内容的挑战。像爱奇艺引进开发的《(中国有嘻哈》、腾讯自创《明日之子》等综艺节目,《网络大事件》《暴走新闻》等网络新闻类节目,广受网友欢迎,《余罪》《白夜追凶》等网络自制剧更是点击量居高不下,这些产品都对电视台在内容上的优势形成冲击。从人民在线大数据平台统计的2016年网播节目百强所属电视台来看,@传统电视台节目仅占不到50%,其余均来自互联网公司、视频门户等,内容冲击已有体现。可以看出,电视媒体进行台网融合同时也在进行台网较量,而内容就是较量的砝码。当然,有挑战就有机会。对电视媒体而言,随着观众与网络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近年来在大数据上的投入开始体现价值,原本模糊的受众在数据化生态中逐渐清晰起来。@例如央视近期不断推出文化类综艺获得巨大成功,大数据功不可没。当然,大数据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导向功能,真正的内容生产还在定位受众、市场之后。换句话说,对电视台而言,尽管有大数据作为铺垫,在内容制作上仍然面临挑战。基于目前在文化产业领青年记者·2们8年6月F r『万方数据广电视昕●马正英孙晓红法制节目故事化的问题及纠偏—L"央电视台在1980年开设的氆观察与思考》可以看作我。I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开端,也是我国第一个带有评论性质的栏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制节目已经不再是枯燥地叙述一个个新闻,而是以故事化的形式播出,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来激发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以求在各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法制节目故事化的原因细观当前的各类电视节目,我们很容易发现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在娱乐节目中被广泛应用,甚至在和故事并无关联的选秀类节目中也频繁被使用。在法制节目中亦是如此,除了要形式新颖,环环紧扣之外,故事的曲折程度,案件是否离奇,都是吸引观众注意力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在我国法制节目中最受欢迎的当数将法制节目故事化的。以案说法”型节目。这种节目,主要是在给观众讲故事的同时进行案情分析,以达到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这种故事化方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有趣味性,不仅能让观众容易接受,而且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观众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学习到了法律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节目中启蒙式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传统的法制节目必须做出改变,从传统的“以案说案,以案普法”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在法制节目中融合进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可以让枯燥的法制节目变得有趣,符合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需求,同时也使得法制节目从各类综艺节目中突围而出。长时间以来,我国法制节目的发展受“重在普法”观念的制约,这种观念也制约了观众对于法制节目的认知。在普法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形下,法制节目不应该局限于生硬的法律条款,而是应该用故事化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心灵上的共鸣和碰撞。法制节目中淡化了法律,并不能认为法制节目改变了普法的初衷,而是以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来达到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的目的。用“故事先行”的方式来讲述案情,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其中的法律知识。法制节目故事化引发的问题在我国的法制节目中,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更域,IP已被引申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这给予电视媒体在台网融合中的节目制作一个启示:最大程度延续已有IP的生命力,打造跨界台网矩阵,多维度开发。横向上借助数据分析为节目注入新鲜血液,纵向上则联合各行各业进行更广泛的整合传播。而实际上,这一思维在小说、漫画等文化产品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模式,从实体到虚拟涵盖各个领域。互联网是跨界平台,电视台同样可以跨界打造台网矩阵。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除了在社交媒体上与大V、公众进行互动以外,还推出针对每首诗词的专属二维码,让受众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小程序、短视频、线上线下同步“飞花令”也相继上线,将传统电视产业链延伸至多个领域,覆盖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企业经营:内部文化至关重要很多电视台在融合的进程中从技术、内容、受众等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更有一部分借助混合所有制,剥离可经营性资产,创新原有电视台体制。下一步深化台网融合,应该考虑从企业内部出发。目前,传统电视媒体在台网融合中走在前列的案例并不多,这从根本上看是一个媒体转型的问题。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_歹乏]青年记者·2018{!:6月F运营、管理上的模式是封闭的,在内部结构上也呈现出台网两张皮的状态。其实在这一点上,入民日报新媒体转型的故事可以拿出来讲一讲,目前像其旗下“侠客岛”等原创内容均是吸取年轻人的观点结合报社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一个媒体来说,可怕的是固步自封的企业文化。当然,电视媒体进行台网融合,并不是全面依靠互联网,要把发挥台的优势与结合网的优势统一起来,在两者竞争、互动中实现深度的互通是台网融合的核心。注释:①@((2016中国电视台融合传播排行榜》,人民网.http://media.people com.cn/nl/20i 6/1 21 9/cl 20837-28960689.html,201 6年12月19日⑦张紫诺:《大连广援电视台台网融合发展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蔡骐:Ⅸ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媒体转型之路》.《现代传播》,2015年第”期④崔光红:《媒体融合下.再说内容为王》。《青年记者》.2014年8月下⑥崔倩倩:《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重生之遵》,《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作者为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万方数据
篇六: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7 卷第 03 期 2016 年 2 月Vol.7 No.03February 2016183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县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的重要媒体。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县广播电视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作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积极调动全台干部职工的力量,运用广播和电视两大手段为县级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媒体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促进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县级广播电视台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一)专业人才相当缺乏,工作积极性调动困难因处在基层,县级广播电视台从事采编播专业岗位的人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大家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寻找、积累经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现在,大部分县广播电视台的副高级职称职数已满,难于晋升。受政策影响,近年来事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出口不畅,形不成正常的流动机制,事业单位职务晋升难,形成死水一塘的格局,采编播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目前的人才状况十分堪忧,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员工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一方面人浮于事,一方面人才紧缺的恶性循环。(二)设备落后,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发展资金相当紧缺,生存压力相对较大。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创收能力非常弱,创收渠道也很单一,主要经济来源是广告费。大部门县市广告增幅趋缓,效益入不敷出,捉襟见肘。而广播电视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重装备的行业,追求大的产出必须有大的投入,资金紧缺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由于基础条件差、设备落后、人才匮乏、职称晋升难等种种条件的限制,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上级台相比,再加上当地各类媒体的竞争,其生存空间相对有限。广播电视工作举步维艰。(三)领导力量不足,管理理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受计划经济条件影响较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已根深蒂固,重宣传、重业务、轻管理倾向明显。特别是文体广电旅游三家单位合并后,局领导分身乏术,采编播人员缺乏,广播电视台负责人还担任着新闻编辑、记者的协调和审片、采访的任务。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电视台领导力量不足。二、发展思路及对策为扎实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为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现就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加大新闻策划力度,在提升节目质量上下功夫新闻宣传是县广播电视台的立身之本,抓好新闻宣传是县广播电视台全体人员的职责所在。县广播电视台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新闻策划,精心组织报道选题,从新闻立台向新闻强台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提高新闻质量和节目水平上下功夫,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从“找差距,探原因,定目标,寻对策”等方面入手,激发记者活力,善于捕捉新闻“活鱼”,不断提升稿件质量。要在加强新闻策划力度上加强领导和指导。在这一方面,元谋、大姚、武定等县制定了长期稳定的新闻编委会和通气会制度。编委会设立在县委宣传部,抽调文广旅局领导和广播电视台负责人组成成员,年初,编委会制定出一年的宣传工作计划、宣传重点。编委会每个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拟定每月宣传重点,做到新闻宣传年有计划、月有重点、周有选题、记者每天有具体采访主题。这样保证了电视台新闻宣传的重点,同时保证和加强了宣传主管部门对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要在巩固已有的编辑手法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栏目包装,更新片头片花,精心制作系列报道的片花,丰富表现手法。在栏目的包装方面,由于全州各县市都没有这方面的制作人才,元谋县、大姚县、禄丰县、武定县等和楚雄电视台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由电视台自己出资,请楚雄台相关专业人员设计、包装栏目的片花,提升视听效果。(二)加强队伍管理,在提高采编播人员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实现管办分离,提升广播电视管理的针对性。广播电视台为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下属的股所级单位,工作人员不足,无力做到两者兼顾。为此,应将广播电视台从文体广电旅游局分离出来,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成立永仁县广播电视台,并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同时,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为高质量办好地方台提供人力、财力保障,促进广电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武定县和双柏县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州的前面。目前,两个县电视台已从文体广电旅游局分设出,实现了人、财、物独立,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管理和开展。(三)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近年来,受事业人员身份的影响,广播电视队伍已有近10年没有人员流动和提拔任用,年复一年无规律、起早贪黑的新闻宣传工作,让这支队伍疲惫不堪,积极性受到打击和挫伤。一些优秀的采编播人员工作得不到肯定和认可,是造成工作难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方面,双柏县和武定县、牟定县等县份敢于打破政策和规定局限,将表现优秀的采编播人员提拔使用,充分调动起了采编播人员的积极性。和我们紧紧相邻的元谋县广播电视台,目前共有采编播人员16人。大姚县有采编播人员13人。就人员状况来看,全州10县市当中最少的是永仁县广播电视台。因此,我们应在调动现有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再增加3~5名采编播人员。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现有职工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档次,稳定新闻队伍,建设一支精干的队伍。突破现有编制的小框架,吸引高级人才,让致力于新闻工作事业的人有用武之地,有成就感,有荣誉感,(下转第205页)县级广播电视台存在的困难及发展对策建议李玉萍(永仁县广播电视台,云南楚雄
651499)摘 要:本文分析了县级广播电视台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促进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83-01作者简介:李玉萍(1979—),女,云南永仁人,本科,永仁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新闻及专题片编辑,1998年进入永仁广播电视台工作,现任永仁广播电视台台长、编辑,在18年的广播电视工作中,先后在播音、采访、编辑、主持多个岗位实践锻炼,以一颗对广播电视事业的赤诚之心,努力钻研岗位业务,于2008年被评为楚雄州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撰稿、主持、编辑的广播电视作品有30多件在省州获奖。
第 7 卷第 03 期 2016 年 2 月Vol.7 No.03February 2016205四、传统媒体的对策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上文中所列的几大优势,而且已经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冲击,笔者认为如果传统媒体想要在竞争和发展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发挥传统媒体特有的优势,不能失去自有的特点,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强深化和网络媒体的合作,开辟新思路,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实用,更加紧跟时代。(一)发展合作,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和网络媒体合作,通过网络媒体的平台将信息先简要地发布出去,利用网络平台灵活多样、快速的传播特点,用先行发布的简要信息为先导,为后续深度报道打下基础,获得一定的关注度,及时参考受众对信息反馈的内容,为后续报道找到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报道方向。同时随着网络媒体普及率的提高,传统媒体需要加快网站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将传统媒体进一步地推到公众的面前,如《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已经建立官方网页,发行网络版,同步更新新闻,使读者的选择更多。(二)发挥优势,加强专业性报道传统媒体虽然已经在转变思路与网络媒体合作,努力地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但在网站的活跃度和浏览量上有一些劣势。一方面是由于受众的惯性思维,对传统媒体的认知短时间不易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更加专业,在新兴门户网站的对比下显得有些呆板无趣。但是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如专业性强、受众信赖度高,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利用自身的这些特点,发挥优势,加强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这样内容翔实的新闻报道的力度,在不放弃受众喜好的同时,制作出文字简洁、发布快速、内容真实,专业性强的报道。(三)端正态度,坚守职业操守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速度更快,但对于速度的追求会使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忽视其他方面,如容易忽略事件的后续跟踪报道。传统媒体一方面要抗住网络媒体信息发布速度快的冲击,一方面要沉得住气,端正工作态度,坚守职业操守,对网络媒体忽略的部分进行补充和跟踪,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舆论反馈,根据受众需求进行后续的整理报道,做到有始有终,信息完善。就端正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方面,应该认真地聆听受众的需求,尊重各种渠道的信息反馈,改变固有思维,吸收好的想法,抛开陈旧的观念,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为大众服务。五、结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有特点,随着新闻报道模式的发展应该保持良好的竞争关系。如果可以妥善地处理这个关系,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还会促进网络媒体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摆正位置,端正态度,通过学习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经验,实现传统媒体的华丽变身;网络媒体应在快速的发展脚步之外有更高追求,加强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养,同时加强自身监督和管理。两者和谐发展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好的获得信息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平台。新旧两种媒体的结合代表着历史和未来的融合,我们既要尊重经验,又要勇于创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彭兰 . 网络传播案例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2]
钱梅 . 浅谈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 新闻界,2009:18.[3]
沈春雷 . 我国网络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 青年与社会,2015:40.[4]
李艳,罗琼 .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51.[5]
胡萍 . 浅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新策略[J]. 中国报业,2013:32.(上接第183页)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使之积极为强台建设出谋划策、献计出力。积极构筑人才高地,有效实施人才战略。(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按实际贡献进行分配。在这方面,希望单位拿出一部分资金,增加绩效工资的比例,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在全台建立多干多得的分配制度。武定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调动记者积极性的基础上,制定了稳定的奖励政策,对中央省州播出的记者稿件给予奖励。(五)建立人才培训机制要建立一项采编播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每年将优秀的采编播人员送到省州电视台,通过顶岗锻炼的方式提升业务水平。另外,单位可以拿出一部分培训费用,分期将工作表现积极的采编播人员送去参加中央省州举办的有针对性的采访、编辑、播音、策划培训班,不断提高采编播人员的专业水准。(六)加大创收力度,在增强发展活力上下功夫县级广播电视台广告创收仍是一个时期县级广电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大力挖掘潜力,做足广告文章,在理念上要变守株待兔式为主动出击式服务,引入全新的营销理念,重视广告市场的培育和开拓,变“拉广告”为“谈广告”、“策划广告”,做到“前面一个节目,后面一片市场”。在节目编排上,要变集中性大容量为分散性小组合,将广告节目分散在各档自办节目中。要依托品牌栏目,以企业经销商联办、冠名、特约播出、赞助播出、协办等形式增加广告收入,使节目覆盖之处就是广告的覆盖之域。要提高广告的艺术性、观赏性,尽量消除观众对广告播放时间过长、内容过滥带来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当前,县级广电部门产业化水平还相当低,强势媒体还远没有成为大家所期待的强势产业。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要立足多创收、多投入,切实提升采编播能力和水平。总之,县广播电视台要走强台之路,领导重视是根本,增加投入是关键,科学规划是基础,强化管理是保证,敬业奉献是财富。全台干部职工要立足本台,以开门办台、开放办台的全新态势,突出工作重点,突破工作难点,以全新的观念、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来开展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
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 . 云南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选[M].云南昆明:晨光出版社,2015:116-118.[2]
陆玉军 . 县级广播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J]. 西部广播电视,2013(19):56.
篇七: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代码 10345 研究类型 应用研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题 目: : 融媒体时代县市电视媒体融媒体化发展研究—以温岭广播电视台为例专 专 业 业 学 学 位 位 类 类 别:公共管理硕士学 科 领 域: : 文化传播管理年 级: : 2017 级 学 号: : 201725900308研 究 生: : 邵婷婷 指导教师: : 景秀明中图分类号: : C93 论文提交时间: : 2019 年 年 12 月 月 30 日万方数据
融媒体时代县市电视媒体融媒体化发展研究—以温岭广播电视台为例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INTEGRATION IN TELEVISION MEDIA AT COUNTY ANDMUNICIPAL LEVEL IN THE AGE OF MEDIA INTEGRATION- TAKE WENL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ASAN EXAMPLE作 者 :
邵 婷 婷Author:Shao Tingting申请学位类别和级别:公共管理硕士Degree Typ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研究方向:文化传播管理Research directi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Authorizing universit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指导教师:景秀明Tutor: Jing Xiuming论文提交日期:
2019 年 12 月 30 日Submission Date :30, December,2019万方数据
I融媒体时代县市电视媒体融媒体化发展研究—以温岭广播电视台为例摘 要从新中国成立到 2019 年,近 70 年来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风起云涌,特别是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的 40 多年间,是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时期,县级广播电视台数量突破 2000 家。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基层媒体,县级广播电视台功不可没。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改革深化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强势崛起,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空间被挤压。同时,因为受限于其自身管理体制及资金技术人才,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温岭广播电视台作为温岭地区的县市级官媒,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为了突破困境,也进行了几次改革和转型,表面上是积极参与“新媒体”与“媒体融合”,但是实际上却收效甚微,亟需探索可靠有效的突围之路。论文以融媒体大环境为切入点,以温岭广播电视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岭广播电视台的传统节目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概括其基本发展脉络、组织机构、人事队伍、新闻采编、广告经营等基本情况。在研究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情况时发现,温岭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尽管温岭广播电视台经过多方面的尝试在融媒体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不顺、协调不畅;目标不明、思维滞后;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技术受限、人才缺乏。这些问题体现了温岭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个性,也是全国很多县市传统电视媒体的缩影。最后,本文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通过确立融合思维,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新闻内容,建构立体的全方位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一专多能的融合人才等措施,来探讨县市电视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发展之路。万方数据
II关键词 :
电视媒体;融媒体;5G 技术;县市电视台万方数据
III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INTEGRATION IN TELEVISION MEDIA AT COUNTY ANDMUNICIPAL LEVEL IN THE AGE OF MEDIAINTEGRATION-TAKE WENLING RADIO ANDTELEVISION STATION AS AN EXAMPLEABSTRACT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o 2019, the radio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China has flourished during this period of more than sevendecades. The past four decad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in particular,have witne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over 2000 county-level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It is in this period that China’s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made the hugest progress atthe fastest pace.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 at county level, though being grass-rootsmedia, have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publicizing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erving local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progress.However, as China’s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manages to deepen reform andmeanwhile new media technology gains momentum in the 21st century, there is lessroom left for county-level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 Besides, due to backwardmanagement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capital, technology and talents, county-level radioand television stations are struggling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Facing such a harsh situation, Wenl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the officialmedia at county and municipal level in Wenling, has undergone several reforms andtransformations so as to tackle those daunting challenges. Seemingly, Wenling Radioand Television Station seek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new media” and “mediaintegration”, but in fact little success is achieved. Therefore, it is in urgent need of万方数据
IVexploring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way out.This thesis is set in the age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takes Wenling Radio andTelevision St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s of the status ofits traditional program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basic situations of Wenling Radio andTelevision Station including the timeline of its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personnel teams, the collection and edition of news and advertising management. Deepresearch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new media and old media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of media integration in Wenl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environment. Though certain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Wenling Radio and TelevisionStation’s attempts to promote media integration, such problems still exist as backwardmanagement system, poor coordination, unidentified goals, old-fashioned mindset,monotonous content and forms, limited technology and a small pool of talents. Theseproblems reflect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Wenl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andare the epitome of many traditional television media at county and municipal levelacross the country. In the end,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well-targeted developmentstrategies to solv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Great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setintegrated mindset, reform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bring forth new ideas in newscontent,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an all-roundway and put in place a large pool of talents who are expert in one field while good atother fields. By doing so, this thesis is aimed at identifying a development path fortelevision media at county and municipal level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integration.KEY WORDS:
Television Media;Media Integration;5G Technology;Television StationsAt County And Municipal Level万方数据
V目 录摘 要................................................................................................................................IABSTRACT.................................................................................................................... III目 录.............................................................................................................................. V绪论...................................................................................................................................1(一)问题提出........................................................................................................1(二)文献综述........................................................................................................21.关于融媒体的研究...........................................................................................22.关于电视融媒体化的研究...............................................................................5(三)对象与内容....................................................................................................61.研究对象...........................................................................................................62.研究内容...........................................................................................................7(四)方法与意义....................................................................................................71.研究方法...........................................................................................................72.研究意义...........................................................................................................8一、温岭电视媒体与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9(一)温岭电视媒体现状........................................................................................91.《温岭广播电视台》概述...............................................................................92.《温岭广播电视台》发展具体情况...............................................................9(二)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141.全国县级融媒体发展情况.............................................................................142.温岭电视媒体融媒体发展现状.....................................................................15二、温岭电视媒体融媒体化发展的环境.....................................................................18(一)温岭电视媒体融媒体化发展的外部环境..................................................181.政治环境:国家政策为融媒体发展提供指导意见.....................................182.经济环境:经济繁荣为融媒体发展提供经济保障.....................................193.科技环境:科技进步为融媒体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万方数据
VI4.社会环境:社会变化为融媒体发展培育融合土壤.....................................20(二)温岭电视媒体融媒体化发展的内部环境..................................................211.优势分析.........................................................................................................212.劣势分析.........................................................................................................253.机遇分析.........................................................................................................254.挑战分析.........................................................................................................26三、温岭电视媒体融媒体化存在的问题.....................................................................27(一)体制不顺、协调不畅..................................................................................271.僵化的传统体制.............................................................................................272.落后的生产传播机制.....................................................................................27(二)目标不明、思维滞后..................................................................................281.过时的传统媒体思维.....................................................................................282.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28(三)内容单薄、形式单一..................................................................................291.电视节目质量降低.........
篇八: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电视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一 基本概念:
无线广播
声音广播
狭义广播
有线广播
广义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
二 广播的发展简史:
1
自然科学基础:
电磁波理论、 无线电通讯的试验 2 简要发展:
1 921 年 1 1 月 2 日, 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呼号为 KDKA,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1 923 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
成立。
30 到 70 年代, 广播开始发展成熟。
1 970 年后, 面对电视的冲击, 广播发展进入竞争时代。
(注重时效性、 服务性和对外广播)
数字广播和卫星广播出现, 广播的技术日益发展, 而来自电视的竞争将长期存在。
三 电视的发展简史:
1
简要发展:
1 927 年, 英国人白尔德成功试验了电视图像的传送。
1 930年, 英国 BBC 电视开始试验广播。
播出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
1 936 年 1 1 月 2 日, 英国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 是电视史上的里程牌。
50 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开办彩色电视, 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80 年代以后到 90 年代, 高清晰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发展。
四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1
无线电波的主要类别:
长波、 中波、 中短波、 短波、 超短波、 微波 无线电广播主要运用中波、 中短波和超短波三个频段; 电视广播主要使用微波频段。
2 广播调幅与调频的区别:
调频波段的声音质量和抗干扰性要优于调幅波段
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地波传播:
无线电广播的中波、 中短波主要依靠地波传播 天波传播:
无线电广播中的短波主要依靠天波传播 直接传播:
电视信号一般采用直接传播。
4 除了无线电传播, 广播电视还可以采用有线电缆、 卫星等方式传播。
五 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和制式:
1
主要制度:
1
国营制度, 2 公共制度, 3 商业制度。
现在的广播电视制度一般多为复合制 2 电视传播的主要制式:
a NTSC 制:
起于美国, 特点是成本低, 兼容性能好, 缺点是彩色不稳定。
b PAL 制:
起于德国, 是性能最佳, 收看效果最好的制式, 但成本最高。
c SECAM 制:
起于法国, 效果比 NTSC 好, 但不及 PAL, 缺点是成本较高。
我国电视使用 PAL-D 制。
三种制式将不能适应卫星和电缆所提供的新的传播方式而被淘汰。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一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
美洲:
a 概况:
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商业广播系统强大, 公共广播系统有所发展, 中南美洲的广播事业比较发达。
其中, 多数国家采用 NTSC 制, 仅有少数国家采用PAL 制。
b 美国的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 )
梗概:
广播:
1 920 年 1 1 月 2 日, 美国 KDKA 电台正式播音, 这是世界无线电广播史的开端-美国首次联播的电台的是 WGY 和 WJZ 电台-1 926 年美国成立“全国广播公司”(NBC)
, 成立了蓝色(WJ2)
和红色(WEAF)
两个网-1 927 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成立, 向 NBC 挑战-1 943 年, NBC 出售 WJ2 蓝色广播网, 该网后来成为美国广播公司(ABC)
, 至此, 美国广播业三大网鼎立的局面形成。
电视:
1 941 年, 美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 WNB 电视台成立-二战后美国的电视业迅猛发展, 50 年代美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1 980 年,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成立, 对传统的三大网构成了巨大冲击
2)
美国的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
全国广播公司(NBC)
:
成立于 1 926 年, 总部设在纽约。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
成立于 1 927 年, 总部设在纽约。
美国广播公司(ABC)
:
1 943 年从 NBC 中分离, 总部设在纽约。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
成立于 1 980 年, 从属于时代华纳公司 3)
美国的公共电视:
1 968 年建立公共广播公司(CPB)
, 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和民间基金会捐赠。
4)
美国的对外广播:
美国之音(VOA)
:
成立于 1 940 年, 是由美国联邦政府经营的主要对外广播机构。
总部设在华盛顿, 用 40 多种语言向全球播音。
美国之音在内容上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 观点, 在业务上强调“客观”、 “公正”, 重视深度报道。
5)
美国的广播电视现状:
国内商业广播电视网竞争激烈, 国际新闻频道间不断角逐。
2 亚洲:
a 概况:
亚洲多数国家的广播使用中波、 短波和调频波段。
电视上采用 PAL 制的国家最多, NTSC 制和 SECAM 制也很常见。
亚洲的电视多以国营为主, 其中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最为发达。
b 日本的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 )
梗概:
1 925 年, 日本的广播事业开端-1 926 年, 日本广播协会(NHK)
成立-50 年代, 日本进入广播电视大发展的时期-70 年代彩色电视开始普及-80年代(1 984)
电视直播卫星发射成功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 24 小时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国家-90 年代, 日本开始致力于发展高清晰电视(EDTV)
日本的广播电台分为两大系统:
公营电台由 NHK 控制, 私营电台由日本民间广播协会控制。
2)
日本广播协会(NHK)
:
于 1 926 年成立, 总部设在东京, 是半官方的机构,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收取视听费。
3)
日本的四大私营广播电视网:
东京广播公司:
(TBS)
:
拥有《每日新闻》
日本电视网(NTV)
:
拥有《读卖新闻》
富士电视公司(Fuji)
:
拥有《产经新闻》
朝日电视台(TVAsahi)
:
拥有《朝日新闻》
4)
日本的对外广播:
“日本广播电台”使日本统一的对外广播机构。
5)
日本广播电视的特色、 现状:
覆盖广泛, 节目饱和; 教育节目富有特色
3 大洋洲:
收音机的人均拥有量高, 其中澳大利亚最为发达 4 非洲:
非洲的广播普及率较高, 埃及的广播事业较为发达。
5 欧洲:
a 概况:
欧洲各国的广播电视都很发达, 其中最突出的国家有英国、 法国、 德国和前苏联(俄罗斯)
b 英国的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 )梗概:
1 922 年, 英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正式播音-1 927 年, 英国广播公司 (BBC)成立-1 936 年, 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 967 年开始播出彩色电视 2)
英国广播公司(BBC)
:
1 927 年成立。
BBC 保持着独立于政府但对议会负责的地位。
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 收取电视执照费和出售节目等副业经营。
BBC 还担负对外广播的职能。
3)
英国广播电视的特点、 现状:
强调竞争中的特色和服务功能。
6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展望:
发展特点:
a 发展科学技术, 巩固硬件设施 (电缆-卫星-高清晰、 数字-网络);b 深化社会研究, 增强传媒功效; c 合作交流, 建立传播新秩序。
二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1
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 1 922 年在上海创办的。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 1 926 年开播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第一座由国人自办的私营性质的商业广播电台是 1 927 年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广播作为一项事业, 是从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创办开始的。
该台 1 928 年 8 月开始播音。
同年, 国民党政府成立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 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
1 936 年, 国民党当局规定, 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 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1 939 年,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建立国际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国家对外广播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于 1 940 年创办于延安。
1 940 年 1 2 月, 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始播音。
1 941 年,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外播音, 这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电台的开端。
2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国内的无线电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各级广播电台组成的。
1 949 年,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广播电台。
1 950 年, 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 同一天用“北京电台”的新呼号开始播音。
1 978 年 5 月, 中国对国外广播
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唯一的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电台。
三 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 1 958 年。
1 958 年 5 月 1 日, 北京电视台成立, 这是我国一座电视台。
1 977 年我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
1 978 年, 北京电视台开办《新闻联播》 节目, 《新闻联播》 的出现, 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初步形成。
同年 5 月 1 日, 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成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
我国的有线电视始于 60 年代中期, 卫星电视事业始于 80 年代。
四 台湾、 香港的广播电视概况:
1
台湾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自由中国之声”。
电视以商业制为主。
主要的电视公司有三家(称为“三大台”)
, 分别是, 台湾电视公司(台视)
、 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视)
、 中华电视公司(华视)
。
另外存在利用录放像设备播放录相带节目, 由电线将信号输入邻近订户家庭, 供订户收看并收费的组织, 称为“第四台” 2 香港的主要电视机构有:
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亚视 ATV)
)
、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 TVB)
、 卫星电视台、 有线电视台、 传讯电视台、 凤凰卫视中文台、华侨娱乐电视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 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1
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起先导作用:
2 广播电视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 3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A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 作为广播电视产品消费者的受众,从而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B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意味着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更高的传播技能和劳动生产率。
4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A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实力。
广播电视是重装备, 高消耗的产业。建立电台、 电视台的投资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日常运作如节目制作等又需要可观的费用, 直接与国民经济实力相关。
B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
国家发展广播电视, 需要居民拥有一定数量的接收装置。
生产决定消费, 没有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广播电视的发展将是无本之木。
C 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广告的规模。
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广告是支撑广播电视传媒运转的重要经济力量。
二 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1
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化, 即狭义文化, 是指个人或群体具备和体现出来的所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 知识素养和层次、 文学艺术修养。
2 狭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 公民文化素质是影响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因素:
1 )
居民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成为广播电视稳定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受众的文化程度取向和品味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
B 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传播者 3 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 文化本身对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 使广播电视不得不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所指向的文化圈的需要。
B 先进的、 发达的、 文明程度较高的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相对优越性的文化,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 优势文化有较强的传播力, 反之亦然。
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依托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C 文化的圈层性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的发展趋势。
三 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 1
第一层面的竞争:
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
包括与书籍杂志、 电影、 报纸等的竞争。
2 第二层面的竞争:
广播电视行业内部的竞争。
包括频道、 节目、 技术、 经营管理和人才方面的竞争。
3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竞争 四 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1
受众的地位:
A 受众是广播电视提供的信息节目的消费者和使用者, 广播电视最终在受众那里实现节目价值, 从而实现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B 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 使船舶的目的地和归宿, 是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中绝不可或缺的信宿。
C 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
D 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反馈者。
2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A 广泛性; B 混杂性; C 自主性; D 隐匿性; E 稳定中的流动性 3 受众的心理:
A 需要和动机 B 受众的心理效应:
1 )
威信效应:
指可靠和有威望的传播者、 传播机构和信息来源能使受众产生信任感, 更有利于受众的接受。
2)
名片效应:
指先把受众认同的内容传播给受众, 然后在受众认同其传播, 毫无戒备的心理状态下, 向受众传播新的内容, 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3)
自己人效应:
指当传播者和受众在信仰、 理想、 个性、 背景等方面相近时,往往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
这样的传播者传出的信息, 受众容易接受。
4)
晕轮效应:
指传播者给受众留下的某种印象, 往往可以扩散到传播内容的接受中去。
5)
从众效应:
指受众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 和大多数人一起采取一致的行为取向的心理。
C 受众的心理倾向:
包括求新重快、 求知重趣、 求真重美、 求富重乐、 求深重活。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一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1
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
:
1
传播新闻的功能 2 舆论监督的功能 3 传授知识的功能 4 提供服务的功能 5 愉悦身心的功能 三 电视传播与“地球村”:
1
“地球村”的概念最早由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2 电视传播的负面功能:
A 电视出...
篇九:县级电视台发展简史
丁翁沿遥论0闵穗黼焱N CH U Al \180透析传褥实践实务探索——新闻采编县级电视台新闻传播力提升的策略探析——以福建省上杭县广播电视台《上杭新闻》为例黄金林( 福建省上杭县广播电视台福建上杭364200)摘要:作为基层电视媒体,县级电视台要留住观众,就要在提升传播力上做文章。要提升传播力,要在节目内容和节目编排上下功夫。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要精简领导新闻,做实民生新闻,增加人物报道,强化服务功能。加强监督报道;在节目形式上下功夫,要注重画面的工整性,语言的平实性,编辑的规范性;在节目编排上下功夫。要慎排头条新闻,形成组合版块,注重编排节奏。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传播力提升策略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媒介产业的发展,作为最基层电视媒体的县级电视台充分发挥“ 贴地飞行” 的优势,争当群众身边的电视台,报道百姓身边事身边人,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赢得了喜人的发展空间,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县级电视台的发展普遍滞后,节目质量不高、可看性不强、传播力低等问题成为困扰县级电视台发展的“ 通病” 。就连赖以生存的电视新闻节目,也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 鸡肋” ,不看又怕错过什么消息,看又不好看。作为县级电视台的普通一员,近两年,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就如何提升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传播力,留住渐行渐远的观众群,对自办节目《上杭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和编排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笔者以《上杭新闻》为例,谈谈县级电视台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策略。一、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电视新闻播报什么内容,让观众看什么,这是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力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简单一句话,“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跟观众没有关系的内容,肯定不会引起他们的收视兴趣。那么,怎样的内容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 一) 精简领导新闻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地方的主流媒体,县级电视台一直都被赋以了党委政府“ 传声筒” 、党政领导形象“ 展示台” 的角色。而连篇累牍、又长又臭的领导新闻、会议报道,往往又是广大观众最不爱看的内容。“ 八项规定” 出台之前,上杭县四套班子领导的活动大部分要出新闻。一些副职领导的秘书看到其他副职领导上了新闻,自己的领导参加活动的时候也“ 随大流” ,要求派记者参加报道。“ 上杭新闻” 一度成为真正的“ 领导新闻” ,不仅观众不爱看,记者也疲于应付。如何让领导满意,又留住观众?中央“ 八项规定” 的出台和新闻战线“ 走转改” 活动的开展为县级电视台精简领导新闻送来了“ 尚方宝剑” 。” 八项规定” 出台以后,上杭县广播电视台结合“ 走转改” 活动的开展,及时向县委提出精简领导新闻的请示。县委也适时下发关于精简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的通知,在领导活动报道范围、时长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通知下发以后,不仅四套班子副职领导参加的活动基本不会再要求派记者,连主要领导的活动也精简了许多。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2年5月,上杭县广播电视台“ 上杭新闻” 播出新闻182条,其中领导新闻70条,占当月总条数的38.5%;播出时长172分钟,占当月播出总时长的43.2%。2014年5月播出新闻190条,其中领导新闻43条,占当月总条数的22.6%;播出时长98分钟,占当月播出总时长的27.8%。领导新闻的大量精简,既突出了重要的时政消息,也为其他民生、社会新闻留出了较大的空间。( 二) 做实民生新闻民生新闻I” ,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它在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这类新闻以“ 民生、民情、民意” 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 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 为题材,成为拉近媒体与观众距离的有效媒介。因而,做实民生新闻,是留住观众群,提升传播力的重要一环。1.架起党群政群关系的桥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以民为本,民生优先是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各级党政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民生项目,改善民生。作为一方媒体,县级电视台要及时将各级党政,特别是当地党政出台的惠民政策宣传给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近几年来,上杭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将绝大部分的财力投入到了民生领域,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房统保、“ 三农” 综合保险等民生举措。每一项民生举措的推行,每一个民生工程的实施,上杭县广播电视台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报道,《爱心献血屋落户杭城市民义务献血更方便>、《热水工程惠及上万寄宿学生>、《“ 关注推进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系列报道》、《“ 关注才庄公路建设“ 系列报道》、《我县再次调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 不仅让群众了解了项目内容、政策出台背景、项目进展情况,也让党政领导及时了解到社会各方反映,为党委政府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2.关注百姓冷暖做实民生新闻,不仅要宣传解释好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更要关心百姓冷暖,给困难弱势群体足够的话语权。谁家孩子生病了没钱治、谁家农产品丰收了没人买、哪个小区物2015年第3期( 总第127期)f东南传播r—1L一万方数据苎;矗黧三朗萎I粲素击闯象业不作为没人管⋯ ⋯ 都是民生新闻好题材。近两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上杭新闻》中的《民生视点》栏目报道了大量这一类新闻,《才溪4岁白血病女童盼救助》、《求助}湖洋小胡星患“ 地贫” 》、《稔田镇长滩生态园:葡萄熟了! 》、《百嘴岩茶叶:销路不畅让人愁》、《物业停止服务小区垃圾成堆》、《广场舞,扰民舞?》、《关爱残疾人:盲道不应成摆设》、《辞职薪水被扣大半用人单位如此扣钱是否合理?》⋯ ⋯ 一大批关注民生热点的新闻,把话语权交给老百姓,让他们表达诉求,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样的新闻,有温度,有能量,自然而然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留住了观众。3.增加人物报道关注身边事,身边人,是观众收看本地电视新闻的主要动力,也是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如何让身边的人,特别是各类先进典型生动形象地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递正能量,成为大家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榜样,是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通过开辟“ 身边的感动” 等栏目,把一个又一个见义勇为、敬老孝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上杭人搬上电视新闻节目中,先后采写了《陈立坤:纵身一跃托起两条生命》、《临城九洲一对夫妇汀江勇救六人》、《好儿媳廖戊莲:不是女儿胜似女儿》、《何福星:久病床前有孝子》、《廖发平:贷款农户的贴心人》、《林连英:模范乡里新模范》、《陈东红:捐献遗体器官女教师回报社会》、《司机寒夜困水中教师惊觉智救人》等一大批反映当地好人好事的人物类新闻。因为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观众觉得可信、可感、可学,传递了浓厚的正能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4.强化服务功能近年来,新闻传媒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我们要重视新闻传媒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功能。[21县级电视台根植基层,直接面向群众。如何为观众提供有助于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信息,是留住观众群,提升传播力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在《上杭新闻》中开辟了“ 农广天地” 、“ 生活信息服务台” 等服务类栏目。“ 农广天地” 与农业部门合作,根据时令节气、农事活动,适时播出种养殖技术培训、新种子新农机具推广等方面的节目,为广大农户发展种养殖业提供帮助;“ 生活信息服务台” 内容更丰富,天冷了提醒保暖防病,天热了指导防暑养生,节假日到了播出假日安排、旅游攻略、出行指南,高考来了邀请专家指导迎考心理、饮食调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居家生活,锻炼休闲,不一而足。大量生活信息的播出,让新闻节目成为百姓生活指南,从而进一步吸引了观众眼球,留住了观众群。5.加强监督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嘲由此可见,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报道要有度的把握,既要敢于直面党政机关及莫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群众心声;又要注意实事求是、促进工作原则,避免成为个别群众逞口舌之快,泄私愤的工具。上杭县广播电视台《上杭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东南传播2015年第3期(总第127期)万方数据分量十足的舆论监督报道。比如,针对县内黄潭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长期偏低的现状,专门组织策划、采写报道了《“ 黄潭河污染直击” 系列报道》,无情的揭开了黄潭河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这一“ 伤疤” ,曝光了沿岸乡镇政府不作为现象,就连头顶“ 圣地” 光环的古田会址所在地古田镇也未能幸免。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促使政府下定决心,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大规模的黄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又比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针对县内党政机关作风不正的现象,与县纪委联合组织了机关效能明查暗访活动,将明查暗访中拍到的机关干部溜岗、走读、上班玩游戏、服务态度差等现象制作成《“ 作风建设进行时” 系列报道》、《“ 正风肃纪进行时” 系列报道》,曝光了机关工作作风不正现象,警示了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节目播出以后,《上杭新闻》收视率一度飙升,机关作风一度成为群众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二、在节目形式上下功夫内容是王,形式是金。提升县级台新闻节目传播力,既要注重节目内容,也要注重节目形式,在新闻节目画面、语言和后期制作、包装等方面下功夫。( 一) 画面要工整县级电视台的设备水平和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要求采编人员拍出中央台、省台摄像记者那样水平的画面不太现实。基于这样的条件,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改善摄录设备条件的前提下,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新闻画面时力求工整。1.画面平稳。每台摄像机都配备脚架,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画面的时候,只要是能用脚架的都要用脚架,杜绝不必要的摇摇晃晃。编审在后期审片的时候,如果发现能用脚架的画面没有用脚架,对相应的摄像记者提出批评,并由编委会作出一定的处罚。2.色彩正常。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画面时注意不同场景的用光和白平衡,杜绝偏色、曝光过度或不够的画面。3.构图合理。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画面时做到简洁明了、主体突出,就算是在复杂的环境之下,也要保证必要的主次之分。4.画面干净。画面不干净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遍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在画面里了。比如说,在会场上拍摄一组与会人员的画面时,长时间的会议难免会使与会人员产生疲劳感,于是就出现一些如交头接耳、玩手机、打瞌睡的不良现象。而新闻记者在拍摄时,要做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尽量避免这些不良现象出现在画面内。分散观众对新闻内容的注意力的同时,这些“ 开小差” 的画面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也极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引导。5.留好底音。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声画同期的特点,大部分的节目,特别是活动类节目在播出时保留底音,以烘托现场感。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在开机前检查摄像机的录音开关,保证所拍画面都有现场音。( 二) 语言要平实电视新闻节目语言要平实是新闻战线开展“ 走转改” 活动的要求,也是县级电视台提升新闻节目传播力,留住观众群的要求。没有哪个观众会喜欢连篇累牍的空话套话官话。为此,上杭县广播电视台要求文字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力求语言平实。
1.多用动词、名词、数量词,少用修饰性的形容词。电视新闻文稿不比其它文学作品,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新闻事实,告诉观众“ 发生了什么事情” 、“ 事情怎样发展” 、“ 结果如何” ⋯⋯挤干修饰、形容的“ 水分” 。2.多用群众语言,甚至是方言俗语,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是给当地观众看的,这就要求节目文稿在保证语言规范化的同时,要让观众听得懂。就算是涉及到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也要想办法转化为通俗浅显的表述。3.多用采访对象的现场音、同期声,少用越俎代庖的“ 记者认为” 、“ 记者相信” 等替代性表述。真实性是所有新闻节目的生命力。要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就要让事实说话,让事件当事人说话,还原新闻现场的场景、声音。4.创新新闻表述方式,尝试在一些趣味性节目中使用新闻新语态。比如,用拟人化的手法,让被损坏的公共设施向观众诉苦,让被解救放生的保护动物介绍它的遭遇,让丰收的果园表达心中的喜悦⋯⋯【三)后期制作、包装要精益求精拍摄画面、撰写文稿只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前期工作。要让观众看到一条好的新闻,还要进行后期制作和包装。如果说,拍摄画面和撰写文稿是买菜、备菜,那么,后期的制作就是做莱,包装就是装盘。近年来,上杭县广播电视台对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包装提出了新的要求,做了一些新的尝试。1.提倡记者粗编一条新闻拍了什么画面,要表现怎样的主题,采编记者最清楚。因此,要求采编记者对自己采写的新闻进行画面及同期声( 现场音) 的粗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记者参与新闻节目的粗编,根据节目文稿,对画面进行相对宽松的编排。所谓的相对宽松,是相对于节目合成的精编而言的。就是不要编得太紧,适当多留一些画面,供后期制作人员取舍。大致的松紧度把握在1:1.5~1:2之间,即1分钟的新闻编排1.5~2分钟的画面素材。2.编辑后期精编如果说,粗编是为了体现记者对新闻节目主题的精准把握,那么,后期精编,则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