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八子》有感7篇观电影《八子》有感 《八子》观后感 我们有幸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和平带给我们的快乐,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个和平是怎样得到的!它是我们伟大的先辈们用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电影《八子》有感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观电影《八子》有感
子》观后感我们有幸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和平带给我们的快乐,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个和平是怎样得到的!它是我们伟大的先辈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回来的,是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来的,是无数的家庭用舍小家换大家的无私奉献换回来的。我很高兴单位能够组织我们广大党员来观看这部爱国主义电影《八子》,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去观看这部影片,海报上每位战士头顶上的那个闪闪红心,照亮了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影片主要反映了上世纪 30 年代的我省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八个孩子先后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但最终只有大儿子和最小的儿子在无情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在一次掩护大部队撤离的战斗中,他们所在的队伍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而在村头,他们的母亲,还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也让我在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感动。
首先,这位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说她平凡,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与天下每一位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家,无条件地去爱、去呵护,而面对困难与不幸,又是那样的坚强隐忍,始终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一个家,做孩子们最温柔坚实的港湾;说她伟大,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人民遭受着灾难,无数志士为了拯救祖国和广大人民于水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自私地牵绊住自己的孩子,而是鼓励他们追随理想,追随革命的道路,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伟大的。
其次,这两兄弟之间的情谊令人动容。大儿子大牛,在一次次的战火淬炼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兵,作为一位排长带领队伍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最小的儿子满崽,千辛万苦找到大牛的部队,成为哥哥麾下普通的一兵,第一次上战场被吓到昏过去的他,却在后来的一场场战斗中迅速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满崽在中途曾经有逃离战场的想法,而哥哥也因为这样差点要将他一枪打死,但是满崽最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也更加坚
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在部队里迅速成长。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就是当满崽要逃走的时候,大牛说的这么一番话:没有当兵之前,他还是把满崽看做自己的兄弟,希望他远离战火,好好活下去,而一旦满崽穿上军装,他就和部队里的战友们一样,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作为兵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哥哥,肯定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但是大牛对于弟弟的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爱,他希望满崽可以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勇士一样去战斗。
最后,贯穿整部电影的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万分敬佩。不管是大牛在战斗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对有庆说“我要是死了,你就是排长”,还是老赵在挖地道后因为要给炸药点火没能逃出地道被活活炸死,亦或者是最后一战大牛在吊桥上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双腿,让满崽别管自己,炸掉吊桥不让敌人得逞,都让我为这样一种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感到深深的震撼。那时的革命战士,心中的理想信念是如此坚定,可以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没有这些英雄志士,何来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这一代沐浴在国强民安的盛世阳光下的人,应该懂得感恩,更要学习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最让我难忘的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大牛将六位弟弟的肚兜递给满崽,让他带回去给母亲;另一个就是片尾母亲站在树下,头发早已斑白,镜头切换到年轻时母亲在同一棵大树下呼唤着八个儿子,而此时母亲只能看着远方,盼望着,盼望着...... 《八子》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颇深。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把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触和思考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转化为一种动力,跟随着我们党的脚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八子》观后感
中宣部启动“壮丽 70 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
活动之际,6月12日,参加采访活动的新闻记者们在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观看了影片《八子》。这不仅是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献礼影片,也是新闻战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是一部具有纪实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用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悲壮的革命故事。故事是电影的基础,也是电影最基本的要素,好的电影就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精彩而有吸引力的故事。电影《八子》讲述了在 1934 年的赣南中央苏区,杨家八个儿子悉数参军后有六人先后阵亡,大哥杨大牛带领幼弟满崽和全排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拼尽一兵一卒的史诗般悲壮故事。战争的严酷,牺牲的惨烈,反映了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和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为了正义事业倾尽所有,故事本身极富戏剧张力。其中的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置于家国情怀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荡气回肠。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于都会见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所说的话:“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我想,这也是本片上映的现实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主旋律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英雄群像。正向昂扬的电影主题,通常能够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我们更强烈的思想震撼。“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电影《八子》暗示的一条思想主线,这也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杨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后来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穷苦人家翻身做了主人。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兄弟八人前仆后继直至壮烈牺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红色土地奋起抗争的英雄群像,更是赣南苏区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的生动缩影。谁为老百姓谋幸福,谁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的逻辑。主创人员的倾情演绎和精心制作,使影片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难怪有专家观后评价:本片拍出了中国战争电影少有的悲壮惨烈,战争戏的密集度和逼真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篇二:观电影《八子》有感
子》观后感《八子》观后感
还记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吗?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战场上,瑞恩家的四个儿子参战,相继战死了三个,为了保留住瑞恩家最后的血脉,特别派遣一支八人小队,将瑞恩找到并带回后方,这样一部“一个和八个”的故事,在第 71 届奥斯卡上斩获五项大奖和六项提名,名噪一时。与“拯救大兵瑞恩”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八子》,即将登陆全国影院,老杨家的八个儿子相继走上了战场,在战火的洗礼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下,谁能够全身而退,谁又将长眠在这片的红土地上?
《八子》言简意赅,聚焦在上个世纪改变双方命运的反围剿战场上。红军战士,顽强的坚守在前沿阵地,凭借有效的战术和巧妙的配合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而战斗性减员也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难题,老杨家八个儿子中的七个陆续登上了战场,几场战斗打下来,只剩下老大大牛(邵兵出演),此时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瑞瑞饰演)也来到了战场,兄弟相见分外亲切,但残酷的现实也摆在两人面前,是把弟弟安全的送出去,还是兄弟俩携手投入新的战斗,理智与情感的抉择犹如一把双刃剑,困扰着兄弟俩。
《八子》虽是一部战争题材,但明显看得出来,导演高希希对情节和故事进行了很好的取舍。整部影片节奏极快,情节毫不拖泥带水,开场短短几个镜头,就将观众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从战术安排到人员配备,从火力掩护到精准打击,从出其不意到破釜沉舟,不断进行着试探与较量,整个战场犹如一盘生死相伴的棋局,一个不经意间的疏忽或是差错,都会陷入被动的境地,为即将开始的战斗蒙上一层阴影,生或死、输与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影片采用半纪实式的影像风格,将战场上的点点滴滴呈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肩扛摄影机的引入,更使画面更具现场感和震撼力。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化身为红军战士,投入到一场场紧张激烈的战斗中。遭遇战、奇袭战、肉搏战、地道战,巧妙灵活的战术安排、高人一筹的临场指挥,都令人大开眼界,尤其是近身肉搏的白刃战,热血沸腾兼荷尔蒙爆表的同时,颇有重温《野战排》的极致与畅爽。
不同于一般战争题材的宏观展现,《八子》更注重从细节着手,注重对人物和细节的精准把握。阵地上,红军战士面临着弹药短缺的现状,等待敌人靠近了再打;战争过后通过打扫战场来补充弹药,还要时刻提防敌人的黑枪和炮轰;坚守在条件艰苦的阵地里,饮食更是无法保证,只能依靠红薯充饥。影片从守护前沿阵地的红军战士入手,他们不为人知的心路旅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是那么的清晰可见,鲜活具体,从而带领观众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影片集结了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等人的演出阵容。饰演满崽的刘瑞瑞,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虽是一名青年演员,但对角色的把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初登战场时的唯唯诺诺到被恐惧支配后畏战情绪,从幡然醒悟后的英勇战斗到成长为合格的红军战士,人物的成长与转变恰到好处。此外,面对着纷飞的战火,满崽与大牛之间割舍不断的兄弟情,也在影片中有所体现,成为重要的情感支撑。
提起战争片,脑海中总会闪出一水儿的外国电影,《黑鹰坠落》、《细细的红线》、《血战钢锯岭》,“好莱坞出品”已然成为战争题材的代名词。近几年,国产战争佳作不断涌现,《我不是王毛》、《捍卫者》等影片的出现,都或多或少改变了观众对国产战争题材的理解和认知。6 月 21 日登陆全国影院的《八子》,除了注重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外,还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带入到战场上,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后,这份来之不易的兄弟情更显来之不易与弥足珍贵。
篇三:观电影《八子》有感
《八子》根据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改编而来,剧情源于当年中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故事讲述的是那段硝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岁月,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数以万计的人便奋不顾身的投入残酷激烈的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电影再现了当年赣南苏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景,为了国家利益,革命先辈们舍弃自家的小利益,背井离乡去参军,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用鲜血诠释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是当年苏区扩红支红的典型代表,蕴含了苏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与忠诚、奉献和牺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赣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赣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赣文清营业部作为扎根在赣南红土地上的证券营业部,在建党 98 周年之际组织员工观看这部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为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引导党员、群众向革命先烈学习,激励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国泰民安,老区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国盛人仍然肩负着历史使命,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这不仅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我们的责任。
“母送子上战场、儿以血肉铸山河。”观赏完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片《八子》,满崽背起重伤的哥哥杨大牛拼命向前奔跑的这一幕场景久久让人不能忘怀,这正是那段硝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岁月,10 万赣南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一个缩影,正是苏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和忠诚、奉献和牺牲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悲壮激烈的战争片,两个小时的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战火硝烟的场
面,从林地作战到炸炮兵阵地、炸吊桥,环环相扣,无时无刻不让人视觉震撼、血脉喷张;这是一部真实厚重的情感片,至深的母子情、荡气回肠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每一个画面都真实厚重,每一个场景都煽人泪下。
电影《八子》很好地向观众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回顾党走过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这些都是革命先烈的铮铮誓言。正是因为坚信信仰,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战士老赵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的前赴后继。
“有许多,牵挂的,这些年,被山水阻隔。”“小时候,做什么,回忆里,都是最好的。”“有一天,你老了,我为你,唱儿时的歌。”影片的结尾是白发苍苍翘首期盼八个儿子平安归来场景,没有台词,没有修饰,却是整部戏最让人泪目的一幕。一位普通的母亲一次次送自己的儿子奔赴战场,即便内心有多么的不舍,即便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但为了拯救国家于水火,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送八个儿子去参加革命,舍小家为大家,母爱是伟大的,但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一位平凡母亲的无私而伟大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党员,在此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这部爱国巨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对我们心灵的深度净化,是对灵魂的重新洗涤,是对坚持信念最生动的一堂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一定要学习先烈们坚持崇高理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乍看片名,《八子》可能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它的故事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红色革命故事:30 年代的赣南地区,一位老人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战场,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接二连三的牺牲,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这个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曾经被改编成屡受好评的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公演了
十多年,如今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八子参军的故事为何让那么多人都感动,我觉得内在原因就是其传递出来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为了国家大义,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歌舞剧的受众毕竟有限,现在以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则更容易让更多没机会观看到歌舞剧的观众为这个故事所感动。
而如果不去深究故事内核,电影本身的可看元素也是非常丰富的。我看的时候觉得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战争场面,导演高希希早在拍摄《三国》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其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现在从三国到了现代,战争戏依然可圈可点。中间有一幕红军和白军冲锋枪正面对决的戏份堪称神来之笔,既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又有着大银幕上肆意挥洒的超现实快感,让观众大呼过瘾。
电影集中表现的是八子里当哥哥的大牛和弟弟满崽的兄弟情。大牛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里出生入死,亲眼看着一个个弟弟陆续战死,满崽本来是留在家里的“独苗”但他也想上战场,所以偷偷到了前线,和哥哥会合。哥哥本不想留他,可最终还是让他当了红军,一起冲上前线,面临无情战火的生死考验。
《八子》里对于这段兄弟情的描述刻画得非常传神和细致。邵兵饰演的大牛,不停的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他眼看着自己的弟弟们以不同的方式牺牲,死在自己眼前;而另一边,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则带着母亲的期望、青梅竹马的不舍到了前线,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
大牛一方面希望弟弟能安稳的活下去,但一方面又不得不肯定弟弟的这份爱国之心。所以他最终接纳了弟弟,并且按照严格的军人模式去训练弟弟。当满崽第一次上战场面临枪林弹雨被吓倒之后,他甚至能举枪对准自己的弟弟,因为他不允许任何一个逃兵出现。
我觉得这也是《八子》这部电影值得一看的地方。它描绘出了这种家国大义和兄弟情谊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并将之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
邵兵饰演的大牛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好像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邵兵的作品了,他这次演绎出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十分讨喜。
而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则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角色。他本来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年轻人,跟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过一辈子也许就是他本来要走的人生轨迹。但当战争到了眼前,他必须要成长,要做出改变,要面临自己之前从未考虑过的信仰,还有哥哥们的牺牲。
刘端端将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演绎了出来,比起《绣春刀 II》里崇祯皇帝的惊鸿一瞥,这部《八子》他是绝对的男主角,发挥空间更大。从看见子弹横飞而吓得抱头乱窜,到提起机枪大无畏的面对敌军来袭,他的成长构成了《八子》整部电影的故事内核,也体现出了这个故事想传递给观众的情愫。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有着岁月静好的安稳生活,这得益于革命先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鸟语花香的世界。而正因如此,看《八子》这样的电影,去感受那个时代先烈们的信仰所换来一切,才可以让今时今日的我们,更明白牺牲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为崇高信念付出生命的人值得我们铭记。他出发找最爱,今天也未回来;留低哪种意义,就看世间怎记载。
篇四:观电影《八子》有感
的生日来临之际,红色影片《八子》火热上映,再一次掀起了红色记忆的浪潮。看过该影片后,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影片带给我灵魂的震撼。走进影院,幕布上映射出雾雨蒙蒙的深山老林,炮火轰隆、硝烟滚滚,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画面让人有种恍如回到战争年代的感觉。故事讲述的是上世纪 30 年代的赣南地区,曾经有一位母亲先后将八个儿子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为了光明的新中国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故事打动我的地方很多,但最让我难忘怀的一是家国情怀。战争爆发后,兄弟 7 人先后上了战场。6 个兄弟牺牲后,大哥大牛强忍着悲痛,带着为数不多的战士们继续奋勇杀敌。后来,老八满崽在母亲和兰花的支持下也追随了大哥的部队。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从无情的战火中迅速成长,成为了真正的战士。剧中时不时穿插了一位老者对大牛、满崽的劝告,“老杨家,只剩你俩了,总得给留一个”但大牛和满崽为了国家,为了革命的胜利,义无反顾的投入战斗中。最后,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大牛在部队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带领所剩无几的战士浴血奋战,炸掉了敌军军火库和铁索桥,用全部阵亡的代价为主力部队的撤离赢得了时间,扫清了障碍。这就是对国家的大爱情怀。二是母亲的守望。影片多次出现宁静安详的村庄,微风吹过,满头白发的母亲在村口的老树下翘首企盼,叮嘱着“妈在这儿等你们回来、你们都要好好的活着回来”然而,八个儿子却再也回不来。孤独寂寥的身影使我潸然泪下,母爱的伟大就在“舍”与“不舍”作为对国家的大爱来说,为了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一位农村老母亲竟然舍弃了让儿子在身边尽孝,毅然送去战场杀敌。然而作为母亲,又是多么希望儿子杀敌后能活着回来,一个个连夜制作的红肚兜、在村旁望眼欲穿的守望却又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爱。
通过观看影片,使我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和平幸福安宁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上一代革命者的家国情怀,投身到当前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电影《八子》根据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改编而来,剧情源于当年中
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那段硝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岁月,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数以万计的人便奋不顾身的投入残酷激烈的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电影再现了当年赣南苏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景,为了国家利益,革命先辈们舍弃自家的小利益,背井离乡去参军,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用鲜血诠释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是当年苏区扩红支红的典型代表,蕴含了苏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与忠诚、奉献和牺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赣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赣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赣文清营业部作为扎根在赣南红土地上的证券营业部,在建党 98 周年之际组织员工观看这部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为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引导党员、群众向革命先烈学习,激励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国泰民安,老区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国盛人仍然肩负着历史使命,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这不仅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我们的责任。
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国产战争片有成见,所以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我们自己拍不出顶级的战争大片。这一次,《八子》让我们心潮澎湃,可以说它是一部非典型中国式战争大片。它,代表着目前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从头到尾的战争场面让观众的情绪始终紧绷,展现了中国式英雄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真诚朴实,融个人英雄主义于集体主义之中,让观众为之动容。
电影根据赣南中央苏区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采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它以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以 1934 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为了守护家园故土,33 万赣南壮士踊跃参
加红军,排长杨大牛带领全排战士以寡敌众,与敌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一位老母亲毅然决然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当今中国之繁荣,让我们更加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和战争,更加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辈,每一段历史和战争的存在,都应是严肃而有意义的。那些牺牲和流血,忠诚与信仰,值得尊重,也必须尊重。《八子》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肯定,就是因为它敢于正视历史,不刻意丑化对方抬高自己,内容真实生动。不同的导演会采取不同的叙事角度,而不同的角度则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灵触动。战争,从来就不只是血与火,生死之间的人性与温情,才是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这一点,高希希导演处理的很好。
一部真正的战争大片,火爆震撼的战争场面固然重要,真正的艺术价值还是其内核的价值导向与人文精神。电影《八子》中没有过多地渲染国仇家恨,因为高希希“希望把温度拍出来”高希希称,这不只是战争片,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这里的爱体现在母子、兄弟、战友之间。母亲固然爱孩子爱得深沉,但是国仇家恨战胜了她内心的挣扎,她选择送八个儿子去参加红军。离别之际,她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相信有多数观众为母亲的这句话动容。
她知道没有人能给她肯定的答复,但这是所有的母亲都一定会说的话。她年复一年地在村口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她等了 35 年,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儿子,但是她等来了新中国。
“活着,算咱命大。死了,英雄!”血肉铸山河,英雄永不朽,《八子》作为一部战争片,汇集了大爱无私、小爱动人的两种情感,在让人看到家国大义下包裹着的兄弟情的同时,也使人牢记了人民英雄的爱国精神传承。战火无情,但是我们还能感受到母子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历史因真实而残酷,人物因丰满而感动。铭记历史,不忘英雄,6 月 21 日让我们为《八子》这部中国式战争大片打 CALL。
观看中国电影《八子》观后感 700 字
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前线,为护家卫国,这“八子”和战友们一
起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为家为国壮烈牺牲。他们用热血铸造了忠魂,用燃情谱写出赞歌,看的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眼湿泪飞、心暖魂燃。
《八子》为观众塑造了一组中国式英雄人物的群像。在这组英雄群像中,他们每个都鲜活立体,饱满丰盈,真实素朴,感人肺腑。尤其是刘端端扮演的满崽和邵兵饰演的大牛这对亲兄弟,更让人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式英雄人物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以他们为代表的普通小人物,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来。尽管生活在当下的和谐社会、和平年代中,却依旧能从他们身上感受体验到汩汩的正能,满满的励志。
《八子》不仅在人物塑造上,为观众呈现出了最带感的中国式英雄人物,在制作上也充满着匠心与诚意,走心的制作,让该片绝不输于任何一部好莱坞战争大片。无论是炮火轰天的大场面,还是贴身近距离的狙击战,抑或是斗智斗勇的游击战,《八子》对战争戏份的呈现,细腻而精彩,流畅而自然,恢弘而磅礴,是对中国电影工业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又一次鉴证。
《八子》有很多戏份都拍出了史诗级战争巨制的大片感。比如开场野猪追咬满崽,满崽力挫野猪的戏份,那紧张感足以让人窒息,那镜头的凌厉剪辑、画面的快速剪切,都让人看的大气不敢出,完全有一种凝神屏气的窒息感。而这段戏不单单是为了秀导演的拍摄技巧,更是为了呈现满崽的人物属性,并且为剧情的后续发展做足了铺垫,从而让满崽这个人设的塑造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丰盈鲜活。
还有后来的炸桥场面,通过对敌人密集炮火的展示,对满崽飞奔步伐的捕捉,对“八子”战士无畏之举的描述等等等等,都让整场戏份在枪林弹雨中显得更加惊心动魄、燃魂蚀骨。我们的英雄就是这样不顾个人安危,不惜个人生死,前赴后继为家献身,为国捐躯的。这场戏,不仅体现了敌人的残酷无情、战争的凶猛残暴,更体现了大牛、满崽等“八子”们的英勇无畏,同时将满崽与大牛的兄弟深情也烘托了出来,看得人瞬间就泪流满面了。
《八子》是一部非常硬核硬气的战争大戏,这种硬核与硬气,不仅体现在大小战争的场面中,也呈现于人物角色的特征属性中。以刘端端扮演的满崽和邵兵扮演的大
牛为例,两个人从里到外都透着百分百的刚性、硬气、英挺、勇武。而两个人的对手戏不仅是硬核指数的比拼,更是实力与演技的交锋。从刚开始的弟弟硬杠哥哥,顶牛顶到不服气,到后来弟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征服了哥哥。弟弟与哥哥之间态度的相互转换与变化,是两个男人的大戏,也是对满崽和大牛两个人设的完美呈现,更是对弟弟满崽成长路径的一次再现。当兄弟情、战友情融于家国情中的时候,影片的立意和内核也就达到了燃点,让观众的情绪与满崽与大牛,以及“八子”们命运归途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让观影观众与影片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影片所营造的共情力、感染力也因此喷薄而生,汹涌而来。
江西的南部地区,是著名的中国红色老区,曾经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发生在这里。也正是先辈们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后代们的和平,不论在历史的记录载册中,有没有出现过他们的名字,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电影《八子》就是根据赣南中央苏区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的导演高希希,就是出生在江西,所以他对这里的人民,这一片乡土,有着特别的感情,也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将这份感情毫无保留地倾注进影片之中。
片中所讲述的原型,正是在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故事“八子参军”以 1930 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为背景,一位年迈的母亲,家中有八个儿子先后奔赴战场,邵兵饰演的杨大牛,是家中的长子,他带着六个弟弟先加入了红军,留下了年龄最小的弟弟,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在家中照料母亲,战争爆发,已经在战场的七个儿子,先后牺牲了六个,只有大牛还在苦苦的坚守阵地,然而他有一天却发现,“满崽”竟然也出现在阵地前沿,此时的敌军也正在展开大举攻杀。
在观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心情久久未能平复,片中烽烟战争的震撼场面,触发着内心的激动与感慨,感触更深的是,不论是杨大牛和他带领小连队,还是在家中每日等待儿子归来的老母亲,又或是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满崽,所表现出的那股“宁舍小家、顾全大义”的浩然之气,杨大牛几次做出不属于自己连队任务的决定,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袭击,为大转移争取到宝贵时间,正有如是黄继光、董存瑞等烈士先辈那种
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英勇无畏精神。
虽然影片是战争题材,但却不失温情,兄弟亲情、战友挚情、母子的骨肉之情,感动着每一位在场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杨大牛与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之间的感情,几乎超越了家庭亲情,但是残忍的战争,让他看着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开,存活下来的战友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坚定的信念,驱使着他们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直到胜利的那一天;满崽也是在战争中,从先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害怕与震惊,直到后来独自冲锋陷阵完成任务,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一名出色的战士。
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灾难,骨肉分离、流离失所,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战场,在感观上并没有用过多的血腥暴力来表现战场上的残酷,而是更多的用炮火爆燃瞬间的视觉冲击,加以有如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通过细节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凶残,大量的主观镜头,观看起来,也仿佛自己参与其中,有着更为深刻切身体会,相信每一位观众在观影之后,也都会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
电影《八子》将镜头聚焦在战争中的小人物身上,很少能听到他们喊什么豪言壮语,而是通过他们的壮义之举、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感动着观众的内心,每一个生活在当下和平幸福日子里的中华儿女,都应该深刻铭记,影片已定于 6 月 21 日全国院线上映,推荐给更多观众,去感触下影片所带来震撼,感受那硝烟烽火中的浩然之气,战壕沟垒间的兄弟情深。
篇五:观电影《八子》有感
观电影《八子》有感六篇【篇一】
近日,XX 组织干部职工走进影院观看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影片《八子》,电影中感人悲壮的故事情节和不惧牺牲的奉献精神给全体观影干部职工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党课,也让大家看到了“初心”和“使命”最真实的展现。
电影《八子》是根据赣南真实事件改编,以 1934 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仅剩的两个儿子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而这位母亲苦等了三十五年,没有等回一个儿子。
青山埋忠骨,血肉铸丰碑。120 分钟的观影匆匆结束,但是全体观影干部职工坐在位置上久久没有起身,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大家纷纷表示:电影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和母子、手足之情让人感动,为了祖国和人民可以牺牲一切的信念让人震撼,在今后工作中,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走好新长征路,为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
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红色影片《八子》火热上映,再一次掀起了红色记忆的浪潮。看过该影片后,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影片带给我灵魂的震撼。
走进影院,幕布上映射出雾雨蒙蒙的深山老林,炮火轰隆、硝烟滚滚,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画面让人有种恍如回到战争年代的感觉。故事讲述的是上世纪 30年代的赣南地区,曾经有一位母亲先后将八个儿子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为了光明的新中国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故事打动我的地方很多,但最让我难忘怀的一是家国情怀。战争爆发后,兄弟 7 人先后上了战场。6 个兄弟牺牲后,大哥大牛强忍着悲痛,带着为数不多的战士们继续奋勇杀敌。后来,老八满崽在母亲和兰花的支持下也追随了大哥的部队。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从无情的战火中迅速成长,成为了真正的战士。剧中时不时穿插了一位老者对大牛、满崽的劝告,“老杨家,只剩你俩了,总得给留一个”。但大牛和满崽为了国家,为了革命的胜利,义无反顾的投入战斗中。最后,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大牛在部队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带领所剩无几的战士浴血奋战,炸掉了敌军军火库和铁索桥,用全部阵亡的代价为主力部队的撤离赢得了时间,扫清了障碍。这就是对国家的大爱情怀。二是母亲的守望。影片多次出现宁静安详的村庄,微风吹过,满头白发的母亲在村口的老树下翘首企盼,叮嘱着“妈在这儿等你们回来、你们都要好好的活着回来”。然而,八个儿子却再也回不来。孤独寂寥的身影使我潸然泪下,母爱的伟大就在“舍”与“不舍”。作为对国家的大爱来说,为了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一位农村老母亲竟然舍弃了让儿子在身边尽孝,毅然送去战场杀敌。然而作为母亲,又是多么希望儿子杀敌后能活着回来,一个个连夜制作的红肚兜、在村旁望眼欲穿的守望却又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爱。
通过观看影片,使我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和平幸福安宁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上一代革命者的家国情怀,投身到当前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三】
电影《八子》根据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改编而来,剧情源于当年中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那段硝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岁月,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数以万计的人便奋不顾身的投入残酷激烈的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电影再现了当年赣南苏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景,为了国家利益,革命先辈们舍弃自家的小利益,背井离乡去参军,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用鲜血诠释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是当年苏区扩红支红的典型代表,蕴含了苏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与忠诚、奉献和牺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赣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赣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赣文清营业部作为扎根在赣南红土地上的证券营业部,在建党 98 周年之际组织员工观看这部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为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引导党员、群众向革命先烈学习,激励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国泰民安,老区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国盛人仍然肩负着历史使命,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这不仅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我们的责任。
【篇四】
“母送子上战场、儿以血肉铸山河。”观赏完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片《八子》,满崽背起重伤的哥哥杨大牛拼命向前奔跑的这一幕场景久久让人不能忘怀,这正是那段硝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岁月,10 万赣南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一个缩影,正是苏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和忠诚、奉献和牺牲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悲壮激烈的战争片,两个小时的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战火硝烟的场面,从林地作战到炸炮兵阵地、炸吊桥,环环相扣,无时无刻不让人视觉震撼、血脉喷张;这是一部真实厚重的情感片,至深的母子情、荡气回肠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每一个画面都真实厚重,每一个场景都煽人泪下。
电影《八子》很好地向观众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回顾党走过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这些都是革命先烈的铮铮誓言。正是因为坚信信仰,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战士老赵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的前赴后继。
“有许多,牵挂的,这些年,被山水阻隔。”“小时候,做什么,回忆里,都是最好的。”“有一天,你老了,我为你,唱儿时的歌。”影片的结尾是白发苍苍翘首期盼八个儿子平安归来场景,没有台词,没有修饰,却是整部戏最让人泪目的一幕。一位普通的母亲一次次送自己的儿子奔赴战场,即便内心有多么的不舍,即便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但为了拯救国家于水火,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送八个儿子去参加革命,舍小家为大家,母爱是伟大的,但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一位平凡母亲的无私而伟大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党员,在此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这部爱国巨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对我们心灵的深度净化,是对灵魂的重新洗涤,是对坚持信念最生动的一堂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一定要学习先烈们坚持崇高理想、无私奉
献的高尚精神,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五】
乍看片名,《八子》可能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它的故事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红色革命故事:30 年代的赣南地区,一位老人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战场,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接二连三的牺牲,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这个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曾经被改编成屡受好评的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公演了十多年,如今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八子参军的故事为何让那么多人都感动,我觉得内在原因就是其传递出来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为了国家大义,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歌舞剧的受众毕竟有限,现在以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则更容易让更多没机会观看到歌舞剧的观众为这个故事所感动。
而如果不去深究故事内核,电影本身的可看元素也是非常丰富的。我看的时候觉得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战争场面,导演高希希早在拍摄《三国》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其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现在从三国到了现代,战争戏依然可圈可点。中间有一幕红军和白军冲锋枪正面对决的戏份堪称神来之笔,既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又有着大银幕上肆意挥洒的超现实快感,让观众大呼过瘾。
电影集中表现的是八子里当哥哥的大牛和弟弟满崽的兄弟情。大牛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里出生入死,亲眼看着一个个弟弟陆续战死,满崽本来是留在家里的“独苗”,但他也想上战场,所以偷偷到了前线,和哥哥会合。哥哥本不想留他,可最终还是让他当了红军,一起冲上前线,面临无情战火的生死考验。
《八子》里对于这段兄弟情的描述刻画得非常传神和细致。邵兵饰演的大牛,不停的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他眼看着自己的弟弟们以不同的方式牺牲,死在自己眼前;而另一边,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则带着母亲的期望、青梅竹马的不舍到了前线,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
大牛一方面希望弟弟能安稳的活下去,但一方面又不得不肯定弟弟的这份爱国之心。所以他最终接纳了弟弟,并且按照严格的军人模式去训练弟弟。当满崽第一次上战场面临枪林弹雨被吓倒之后,他甚至能举枪对准自己的弟弟,因为他不允许任何一个逃兵出现。
我觉得这也是《八子》这部电影值得一看的地方。它描绘出了这种家国大义和兄弟情谊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并将之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
邵兵饰演的大牛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好像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邵兵的作品了,他这次演绎出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十分讨喜。
而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则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角色。他本来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年轻人,跟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过一辈子也许就是他本来要走的人生轨迹。但当战争到了眼前,他必须要成长,要做出改变,要面临自己之前从未考虑过的信仰,还有哥哥们的牺牲。
刘端端将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演绎了出来,比起《绣春刀 II》里崇祯皇帝的惊鸿一瞥,这部《八子》他是绝对的男主角,发挥空间更大。从看见子弹横飞而吓得抱头乱窜,到提起机枪大无畏的面对敌军来袭,他的成长构成了《八子》整部电影的故事内核,也体现出了这个故事想传递给观众的情愫。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有着岁月静好的安稳生活,这得益于革命先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鸟语花香的世界。而正因如此,看《八子》这样的电影,去感受那个时代先烈们的信仰所换来一切,才可以让今时今日的我们,更明白牺牲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为崇高信念付出生命的人值得我们铭记。他出发找最爱,今天也未回来;留低哪种意义,就看世间怎记载。
【篇六】
7 月 9 日下午,我参加了大队机关组织的观看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片《八子》。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改编自上世纪 30 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八个孩子先后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
在观影过程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正是由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为新一代有志青年,自己又是一名退伍军人,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观看影片,给我映像最深刻的感触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影片中,“大哥来当红军,就是为了你和娘能过上好日子”,一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者“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无数个杨大牛们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也正因为这个信念,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三排战士老赵在敌人弹药库下平静地点燃炸药时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直至全部阵亡的悲壮。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革命信念,才能让他们为了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现在的幸福生活,自己在单位工作,所能做的真的是微乎其微,深深感受到作为年轻党员,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缺的就是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是责任重于泰山,强烈的责任担当。影片告诉我们在那个战争年代,在部队里打仗不是闹着玩的,分分钟就会有流血牺牲,杨排长的弟弟满崽穿上了军装,他就必须和其他战友们一样,服从组织纪律,始终牢记一名革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正是有了这份责任与担当,才能使三排在未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大部队主力能够突围成功,以一个区区二十人的小队伍,去阻击敌人的四台炮兵阵地,在当时他们本来可以过桥全身而退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炸桥,与敌人拼到最后。最终,经过一场恶战,成功炸掉吊桥,阻挡了敌军唯一的前进道路,给大部队争取了更多的喘息时间,但三排全体战士壮烈牺牲。此时,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无不内心动容,生与死的一瞬间,他们选择了同归于尽,正是因为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摆在那里,相比之下,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思考一下,在那种处境下,是否有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
三是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当白发苍苍的杨妈妈在翘首盼望着八个儿子的平安归来,其实在她心中十分清楚,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与天下每一位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温暖的“小家”,但是在为了拯救国家与水火,失去孩子的艰难抉择中,这位母亲毅然选择的是送他们去参军,去保家卫国,去换回更多小家的平安。我想那个年代,正是有那么多伟大的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年代,岁月静好,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那些牺牲的烈士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瞻仰,去缅怀。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切感受到观看这部影片非常有意义,当前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我们一定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后工作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奋斗,不断拼搏进取!
篇六:观电影《八子》有感
子》观后感三篇《八子》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一部由高希希导演执导的战争影片《八子》,讲述的是上世纪30 年代在江西赣南地区,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去战场,为了追求光明,跟着共产党打江山,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而壮烈牺牲的故事。影片作为建党 98 周年的献礼片,于*月*日在全国上映。
很久没有进影院看片了,印象中高希希导演以拍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出名,《楚汉传奇》,《三国演义》(新)、《历史的天空》等,拍的那叫一个大气磅礴,我带着些许的期盼,坐了下来:画面一揭开,便是腥风血雨,阴鹫的匪军头目眼中闪着凶光,恶狠狠地扔下烟头,下达了射杀红军战士的命令,机枪响过,无数的生命倒下,土地被鲜血浸染成了褐色,唯有不屈的眼神依然渴望着战斗。
画面转过,母亲站在葱郁的大树旁,身后随风飘洒的是金黄色的麦浪。“一定要回来啊” 年迈的母亲在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儿子,又在村头孤独地盼望着儿子的归来,盼望着阖家团圆的幸福日子……
整部影片近 2 小时,几乎全部由惨烈的战斗形式展开,纷飞的血肉,零落的肢体,遍体的伤痕,令人牙根发紧。但是革命先驱者的坚定信仰,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神,轻易地突破了重重硝烟,印入人的脑海。满崽,这个杨家的老八,在寻找哥哥大牛的路途中,遇到了白匪杀人,倒在溪边的死者,空洞而迷茫的眼睛令他产生了恐惧。遇到了野猪袭击为求生重新焕发了斗志。第一次战斗,身边的战友正在教他战场生存之道,飞来的子弹却直接射进了他的头部,鲜血在满崽的脸上迸发,年幼的满崽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他嘶叫
着,差点成了逃兵。但是母亲的嘱咐,对敌人的仇恨,令他逐渐懂得了责任,也真正明白了兄弟的含义,知道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士兵,如同凤凰涅槃。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满崽成熟了,他的眼神变得无比的坚毅和果敢,为了活着,为了兄弟能够活着,为了母亲能更好地活着,为了能回到家乡,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影片的最后,满崽哭着抱住了牺牲的哥哥大牛,拉响了阻敌前进的手榴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影院灯亮起,不由得眼角湿润,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存亡之秋,中华儿女有的是勇气和担当,信仰,从来不是虚无的,它虽然看不见,但它的力量却无比强大,共产党人靠着建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仰,推翻了压迫阶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民的利益,并且这种信仰的力量将亘古持久地传承下去。青山处处埋忠骨,热血依旧燃青春,“妈妈,我们还活着, 我们回来了”。
再一次庆祝伟大祖国七十华诞.
《八子》观后感
转眼间来到六月下旬,本以为这个月每周都会有几部重量级影片来撑起整个电影市场,但就在进口片与国产片的对决之中,接连传来却是部部口碑崩盘的消息,影院和众影迷朋友们也都陷入了低迷期。非常荣幸获邀提前观看将在*月*日上映的历史战争题材电影《八子》,完全是超出预期的精彩,影片全程都是燃点,既有商业大片的刺激酣畅,又为故事的真实发生而感到悲壮惨烈,点燃影迷观影热情就靠它了。
《八子》是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等主演的作品,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以杨家八子参军的故事为原型改编而来,讲述了上世纪 30 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生死关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不顾
民族危难,大举调兵围剿我军我党的事件。
有人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句话自然没有问题,但这场战争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必然,敢于提重历史正视历史的精神,高希希导演做出了表率作用。而今再拍国共内战的影视作品,其实是传达了战争带给我们的启迪,战火之下,枪炮无情,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他们替我们负艰前行,更是带有对和平的希望,对可以安居乐业生活的一种美好祝愿。远离乱世硝烟,不再有惶恐不安,一切分歧都可以协商解决。
《八子》从制作的角度出发,它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商业大片,电影工业水准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一部“中国式战争大片”无疑,但对比譬如美式战争电影来讲,《八子》有着自己的特点,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朴实无华的战斗英雄以及融个人英雄主义于集体英雄主义的特质,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与价值观。与其说《八子》是一部极佳的视效大片,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极具内核的电影,眼花缭乱的枪炮战场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更为感慨的是那群奋力抵抗的英雄们,何其惨烈,极为扎心。
总而言之,看完《八子》,若用四字来形容,那么一定是“悲壮惨烈”。影片全程燃爆,剧情节奏紧凑毫不拖沓,既有着优秀商业大片的气质,也有着独属于我们国人的独特之处让人动情。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流血牺牲,向所有革命老前辈致敬。
《八子》观后感
我们有幸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和平带给我们的快乐,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个和平是怎样得到的!它是我们伟大的先辈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回来的,是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来的,是无数的家庭用舍小家换大家的无私奉献换
回来的。我很高兴单位能够组织我们广大党员来观看这部爱国主义电影《八子》,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去观看这部影片,海报上每位战士头顶上的那个闪闪红心,照亮了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影片主要反映了上世纪 30 年代的我省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八个孩子先后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但最终只有大儿子和最小的儿子在无情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在一次掩护大部队撤离的战斗中,他们所在的队伍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而在村头,他们的母亲,还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也让我在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感动。
首先,这位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说她平凡,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与天下每一位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家,无条件地去爱、去呵护,而面对困难与不幸,又是那样的坚强隐忍,始终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一个家,做孩子们最温柔坚实的港湾;说她伟大,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人民遭受着灾难,无数志士为了拯救祖国和广大人民于水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自私地牵绊住自己的孩子,而是鼓励他们追随理想,追随革命的道路,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伟大的。
其次,这两兄弟之间的情谊令人动容。大儿子大牛,在一次次的战火淬炼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兵,作为一位排长带领队伍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最小的儿子满崽,千辛万苦找到大牛的部队,成为哥哥麾下普通的一兵,第一次上战场被吓到昏过去的他,却在后来的一场场战斗中迅速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满崽在中途曾经有逃离战场的想法,而哥哥也因为这样差点要将他一枪打死,但是满崽最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在部队里迅速成长。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就是当满崽要逃走的时候,大牛说的这么一番话:没有当
兵之前,他还是把满崽看做自己的兄弟,希望他远离战火,好好活下去,而一旦满崽穿上军装,他就和部队里的战友们一样,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作为兵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哥哥,肯定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但是大牛对于弟弟的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爱,他希望满崽可以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勇士一样去战斗。
最后,贯穿整部电影的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万分敬佩。不管是大牛在战斗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对有庆说“我要是死了,你就是排长”,还是老赵在挖地道后因为要给炸药点火没能逃出地道被活活炸死,亦或者是最后一战大牛在吊桥上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双腿,让满崽别管自己,炸掉吊桥不让敌人得逞,都让我为这样一种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感到深深的震撼。那时的革命战士,心中的理想信念是如此坚定,可以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没有这些英雄志士,何来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这一代沐浴在国强民安的盛世阳光下的人,应该懂得感恩,更要学习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最让我难忘的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大牛将六位弟弟的肚兜递给满崽,让他带回去给母亲;另一个就是片尾母亲站在树下,头发早已斑白,镜头切换到年轻时母亲在同一棵大树下呼唤着八个儿子,而此时母亲只能看着远方,盼望着,盼望着......
《八子》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颇深。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把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触和思考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转化为一种动力,跟随着我们党的脚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篇七:观电影《八子》有感
子》观后心得电影《八子》观后感
前仆后继,死而后已。他们也许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却有着革命必胜的信仰。红色电影《八子》,讲述了举家参军为革命献身的故事,兄弟情与战友情辉映,殉道者与必胜心交织。7 月 9 日至 10 日,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分两批观看了该片,让党员们感受信仰的力量,感觉初心的可贵。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赣南地区,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有位伟大的母亲,先后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到红军部队参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个影片的故事原型源于江西瑞金沙洲坝镇七堡村,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将膝下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的最后光荣牺牲的真实事件。当时,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期,革命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影片集中体现老区人民在旧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理想过程中,呈现了红军战士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博大情怀与崇高品格。
“八子参军“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这却只是当年十万八千二百名有名有姓赣南烈士的缩影,它不仅代表了一群艰苦农民保卫家乡的勇气,更代表了这片热土为新中国、为现在的我们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战士们凭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不畏生死、浴血杀敌,而家乡的老母亲虽毅然决然送子参军,却每天在家门口望着路口等儿子归来,让人为之动容。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英雄向死而生是伟大的“涅槃”,催生了伟大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从人民中走来。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成为党永恒不变的初心。
看完电影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战争太过遥远,我们没有经历也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两个小时的电影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动容,但我们更应记住的是:今天美好的和平生活,是先烈们牺牲家庭,用伟大的生命打拼出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维护现在美好的生活。
历史不乏故事,当下需要感动。杨家儿郎虽已逝,情怀大义永留存;让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再出发。
电影《八子》观后感
观看了建国 70 周年献礼片《八子》,电影根据反围剿期间中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来。影片再现了红军反围剿期间的英勇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激烈抗争,浴血奋战的光荣斗争片段。
观看影片后,为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反映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普遍真理。影片展现了红军英勇战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联系群众,扎根群众,与群众建立统一战线的革命传统。
今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下,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民航人,我们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历史使命,在保卫祖国空防安全的同时,也要不断推行春风服务,让中国民航也在世界腾飞。
我们要牢记白云机场建设世界一流空港枢纽的使命,为白云机场发展注入动
力。党员始终要走在时代前列,为白云机场发展添砖加瓦。在安全底线、企业文化、服务文化、机场党建、产品创新、品牌树立等方面不断研究,有所突破,成立研究小组、课题小组、兴趣小组等,加大岗位培训、兴趣培养、知识更新,不断实现白云机场在安全、服务、运行保障方面的新突破。
作为一名安检员,要时刻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坚守空防安全不放松,牢记“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知道来时的路,都不能忘掉本分,忘掉培养我们成长的地方。
对于我来说,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怀念过去安检现场的日子,怀念过去一起宵夜和谈天说地的日子。到了机关,多了几分阅历,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成长,少了几分沉淀;多了几分磨炼,少了几分收获;多了几分沉着,少了几分淡定。
新时代虽然已不见有《八子》这样的壮烈场面,但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也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更好地履行新时代的使命。新时代的民航人,也要继承和发展老一辈民航人的优良传统,继续履行民航人的初心和使命。
同在白云蓝天下,建世界优质空港。美丽中国,美好生活,需要我去奋斗!
电影《八子》观后感
作为区政府办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和一位母亲,7 月 15 日下午,在府办的组织安排下,我和同事们一道观看了电影《八子》。
影片根据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改编,剧情源于当年中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全部参军,最后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作为一名母亲深感舐犊情深的爱,所以看到这个八个儿子全部先国后家的英雄事迹后,我感动不已。
感动于老母亲送儿参军的豪情,在抗战年代养大八个孩子实属不易,按照人之常情,留一两个孩子在身边陪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一般人的选择,可是这位母亲在国家受难之时舍小家为大家,将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直至全部牺牲,这种觉悟和勇气实在令人感动。
感动于兄弟间生死与共的亲情,大哥大牛是家里的大家长,同时也是排长,当自己的亲兄弟来到部队当兵时,他以如铁的军纪严格要求他们,有深度的爱换来了弟弟们的迅速成长,而弟弟满崽也由对哥哥最初的抱怨转为了理解和支持,当影片的最后满崽完成了艰难的作战任务,背着战死的哥哥在枪林弹雨中奔向回乡的路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这种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不仅建立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之上,更建立在理想志向和家国情怀之上。
感动于战友之间不离不弃的友情,面对危险任务人人争先、为了掩护战友英勇牺牲,看到这种为了朋友敢于牺牲流血的友情对我来讲也是一种震撼。影片的最后,我环顾四周,泪眼朦胧的同事不在少数,《八子》中的诸多感动将永存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前行。
电影《八子》观后感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 98 周年之际,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进一步激励全体民警、辅警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按照“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的工作安排,6 月 25 日,单位组织观看影片《八子》,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姬勇斌,党委委员、副局长孙振伟,和全体民警、辅警及部分家属参加观看电影。观看电影后,感慨万千,感动、感恩更期待,随笔写下观后感。
剧情原型是中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故事经电影编剧的再创作和电影语言的细腻刻画,
电影中惨烈的战场,深沉的母爱,兄弟的手足之情,以及整个剧情中体现出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一次震撼着每一位观众。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大部分时间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残酷的战争、鲜血淋淋的战场,悲壮地展现了革命先烈对革命的信仰与忠诚、奉献和牺牲,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影片通过主人公简单、朴实的语言和行为让我在感受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感动。
影片中,偷偷来当红军的满崽与大哥杨大牛(三排排长)相遇时,大哥劝满崽回去侍候母亲时说了一句话,“大哥来当红军,就是为了你和娘能过上好日子”,一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者“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无数个杨大牛们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也正因为这个信念,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三排战士老赵在敌人弹药库下平静地点燃炸药时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直至全部阵亡的悲壮。
大牛在一次次的战火淬炼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兵,作当家里最小的老八满崽第一次上战场的满崽因恐惧准备当“逃兵”时,想起心爱的女子跟自己临别时送别的情景,重燃了革命的斗志。转身回来时却差点被哥哥枪毙,大牛说的这么一番话:没有当兵之前,他还是把满崽看做自己的兄弟,希望他远离战火,好好活下去,而一旦满崽穿上军装,他就和部队里的战友们一样,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作为兵的责任与担当。正是有着这份强烈的责任与担当,才有了三排在没有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为保证大部队的安全,以区区二十几人的队伍,拼死攻击敌人一个炮兵营、才有了三排在仅剩几个人,本可以全身而退时,为保证大部队摆脱敌人的追击,因一位即将牺牲同志的一句“炸桥”而返身与追来之敌殊死决战,
最终成功炸掉吊桥,保证了大部队的安全,但三排战士也全部壮烈牺牲。
影片最后,村口的大树下,妈妈在等待八个儿子的平安归来,这位母亲,与当时天下所有妈妈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地去爱、去呵护,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温暖的“小家”,但在拯救国家和广大人民于水火的国家大义面前,依旧一无反顾地送八个儿子去参加红军,虽然知道可能再也回不来。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切感受到观看这部影片非常有意义,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对于帮助我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提升政治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也让我在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感动。
那时的革命战士,心中的理想信念是如此坚定,可以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没有这些英雄志士,何来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这一代沐浴在国强民安的盛世阳光下的人,应该懂得感恩,更要学习先辈们的伟大精神。我将把这部电影带来的感触和思考融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转化为一种动力,跟随着我们党的脚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电影《八子》观后感
七一前夕,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联合其他支部共同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片《八子》。影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 30 年代赣南老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的感人故事。当时,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前线,为护家卫国,这“八子”和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弹尽粮绝......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
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大部分时间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残酷的战争,献血淋淋的战场,你死我活的战斗,悲壮地展现了革命先烈对革命的信仰与忠诚、奉献与牺牲,他们用热血铸造了忠魂,用燃情谱写出赞歌,看的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眼湿泪飞、心暖魂燃。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也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感动,影片通过主人公简单朴实的语言和行为诠释了先烈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尽管生活在当下的和谐社会、和平年代中,却依旧能从他们身上感受体验到汩汩的正能,满满的励志。影片中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与担当,都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我又联想到“时代楷模”张富清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影片展现的场景一样: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他无畏无惧。他不仅是战斗中的英雄,更是一位精神的勇士。
我又联想到我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深切地感受到观看这部影片非常的有意义,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对于帮助我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提升政治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学习他们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
学习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并将之转化前进的动力,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
思想之舵。始终保持一份朴实纯粹,恪尽职守,担当使命的务实作风,干一行爱一行,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在关键时刻和危机关头豁得出,顶的上。“讲奉献、知进取、懂求知、敢开拓、强奋斗”,把革命理想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共筑酒钢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走过泥潭,流过鲜血,长征路上写下过坚定的誓言,多少个无眠之夜,党在寒夜中思索中国,多少烈士的牺牲才换来新中国辉煌的今天!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追溯历史的风云足迹,我们需要深思!那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那是一场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在那场双雄角逐,谁主沉浮的较量中,都免不了精英先烈的殚精竭虑和人民的浴血纷争。尸骨堆积的大地上是祖国母亲的沉痛哀鸣,是中华民族今日和平的沉重哀思。让我们珍惜今日,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