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论文7篇陶行知论文 以“陶”为眼 着眼未来——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思考 [文章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论文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陶行知论文
ldquo;陶” 为眼着眼未来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思考
[文章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为我们留下了 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 智慧田野的播种者, 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关键词] 思想实践
创新精神
主动创造
开辟道路
自我升入xxxxx学院中文系后, 我一直受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的熏陶, 2004年毕业后一直在xxxxxxx小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先后任教研组长、 班主任。工作中我更是注重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从中发现了陶先生很多关于小学教育方面的言行和做法, 觉得深受感悟, 所以在教育的时候, 我常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融入我的教育实践中, 以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力, 认为它是“千千万万祖先, 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
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 求真的教育实践, 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万世师表”。
当我们满怀信心跨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后, 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担子和责任的重大, 我们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国家领导把“创新” 与民族的兴衰, 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 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 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 在新世纪里, 将创新的精神、 创新的思维、 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 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
在新形势下, 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 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 创造精神, 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 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 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 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 人民生活的幸福。
他的小先生制,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
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 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 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我们显然是做得不够的, 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 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 仍是主流, 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 然而, 目前的教育环境, 教科书、 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 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 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 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 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 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
失殆尽, 从何谈创新? 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 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 走进生活,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 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 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 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 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 需求, 开展实践、 探索、创新活动。
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
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 解放学生的手, 以及解放眼睛、 嘴、 空间和时间” 的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样也才不负国家领导人的“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 这是我们“教书育人” 的永恒主题。
在市场经济、 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 “教人求真” 更具有现实意义。
其意义有二:
第一,“知行统一”。
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 我们在注重知行(德、 智)
统一的同时, 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 成为真、 善、 美的人。
我们知道, 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 当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 于是, 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
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 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 帮助、 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 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
的道德、 品质、 意志。
第二, 探索真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 瞬息万变。
面对这些, 学生既感兴趣, 又难以招架。
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 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 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
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 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 解决了各种难题, 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 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 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 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 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 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
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 明今人所未明”, 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 不做一个教书匠。
1943年11月, 《新华日报》 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一文, 热情讴歌创造精神, 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 “智慧之剑”, “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道理很简单, 其一, 教师不是处在世外桃源, 学生面临的挑战, 教师同样首先遇到, 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
否则, 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 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 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 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
其二, 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教师应“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因此, 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 改“教授
法” 为“教学法”。
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 教给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 《自勉并勉同志》 诗。
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
他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探索、 开辟了一条中国新教育道路,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奋斗了终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 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 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篇二:陶行知论文
x 的教育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语录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曾读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一篇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别人,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学生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2]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3]因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4]“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学校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以外,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学校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的实际操作课程,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就可以走入超市,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写出调查报告,以备进一步分析总结;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某公司实际情况做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这样便把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了。学生也对开设这样的课程普遍欢迎,因为这种学知识的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对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大有好处。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6] 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7]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下容易造成“劳力者”和“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应该教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自动”、“自得”;“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做”是教学的中心,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们是统一的”:而教学的中心是“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心”,也是在“劳心”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 一。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这样即可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生
活教育理论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四、教育思想的特点: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鼓吹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____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在____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二、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 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教人升官发财。”而生活教育,“它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它教人在劳力上要劳心。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民和工人”。即生活教育“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攀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
2、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____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三、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性人才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早在____年,他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
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四、强烈的人民性和广泛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正如郭沫若所说,他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教育必须为主人提供最好的服务。他绝不以“救世主”的姿态去为劳苦大众办教育,而是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
他的教育思想的广泛性是说他涉及教育的一切领域。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平民教育、小学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现在的所有教育领域他几乎都有涉及,且其中很多以他为发起人。如终身教育,他提倡最早,也阐发德最为透彻。早在____年,他就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我们的信条[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8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60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创造的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17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33-634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教学做合一[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26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57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三代[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160
篇三:陶行知论文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推荐 收藏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21 世纪是人才的竞争的世纪,要想培养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一家几代就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中如掌上明珠。
案例一:
一天晚上,刚上小班的祝 xx 正在兴致勃勃地看儿童片。突然,父亲一下关掉电视机将其拉到身边说现在学外语。孩子不乐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总是出错,其父亲逐渐变得不耐烦而责骂孩子。孩子被骂哭了,年轻父亲也手足无措。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或者说到底怎么教孩子才是正确的呢?
案例二:某幼儿一岁,爷爷想教孙子看图说话,于是他把孙子按在小板凳上,然后手持一叠图片,抽出一张则问孙子“这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孙子不愿再学,想离开小板凳,爷爷把他按住,说尽好话,仍没有用,孙子逃掉了。爷爷很不高兴,暗自想,自己曾带过研究生,是国内某领域的知名专家 ,怎么就无法教自己的孙子?几天后孩子带到了外公家,这些卡片就随身携带,外公也教孩子这些卡片,但他的教法是先把所有的卡片;撒到地板上,然后对孩子说:“外公的老花镜不见了,我们一起来找吧!”外孙兴奋地趴在地上找,一会儿手拿“眼镜”的图片高兴的说:”外公的眼镜找到了“。随后孩子得到了外公的表扬。
上述案例中不同教的方式所获得的截然相反的效果,折射出的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这意义上说,也体现了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的一种存在价值。所以怎样培养孩子?如何培养孩子?对我们幼儿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的。
现代幼儿教育新的质量观把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作为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现代教育提出的各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大都可以从陶行知的理论宝库里找到对应。“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论述虽然是在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但由于它针对的是整个传统教育的要害问题,是对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一种反动,所以,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恰恰也是不谋而合的,其方法同样适宜于在幼儿教育中运用。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学习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假说
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陶行知是第一个提出“教学
做合一”的教育改革实践家。陶行知把“做中学”改造成“教学做合一”, 其中“做”已非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而是以显示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实践;其“教学做合一”,既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教学有效性就是要遵循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从本园实际出发,汲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中之精髓,提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指导作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通过有效性教学,使幼儿学习积极主动,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有效性教学使幼儿在课堂中学会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通过有效性教学使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一定的发展。
3、发挥有效性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注重注重价值评价,变“单一”为“多元”。
四、研究对象与时间
研究对象:小、中、大班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11 年 3 月—2014 年 2 月
五、研究原则
1、探索性原则
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把研究和幼儿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幼儿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问题的条件,他们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就能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就会反过来激励幼儿再探索,再创造,真正使“教学做合一”落到实处。
2、情感性原则
幼儿认知活动受情绪影响大,教师更应注重情感教学,即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3、游戏性原则
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
4、灵活性原则
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的,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有多重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思考其蕴涵有哪些教学的价值。研究者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全面而灵活地对问题作综合的分析,引导幼儿通过积极的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广度、深度等品质特征。
5、独创性原则
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搞好教学做合一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保障,作为研究者——一个有道德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开掘出自己潜能的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进取,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另外,研究者本身也要善于独创,锐于求新,勇于抛弃陈规。
6、实践性原则
研究者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连,学习渠道与社会相连,学习书本知识与动手操作实践相连,学习方法与个体体验相连,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和实践经验,切实把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手脑相长,脑体结合”等“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贯彻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借鉴成功学校的方法和手段,探索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对构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导作用。
2、行动研究法:按照边学习、边研究的原则,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并进行理论指导、过程控制,使有效课堂的内涵、目标及有效性进行研究真正取得实效。
3、观察法、调查法:了解有效课堂的意义及教学活动中对有差异的个别幼儿进行理性分析,从而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需要的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点教学活动,把握课题研究的动态,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
4、个案研究法:教师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发现课题研究的价值。
5、经验总结法:各主要操作者在各自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经验,通过总结上升至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1 年 3 月--2011 年 8 月)
1、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
2、广泛搜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
3、制定子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 年 9--2013 年 9 月)
1、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
2、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
3、进行阶段性成果鉴定或交流。
4、撰写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3 年 9 月--2014 年 2 月)
1、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汇编成册。
2、撰写结题报告。
3、组织专家评估。
八、研究措施
(一)以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作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业务水平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辩证地处理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他十分强调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的研究首先从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抓起。
1、建立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通过邀请专家举办教育教学讲座、收集教育教学经验、定期组织学习和外出学习等方法切实开展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陶行知教育论集锦》《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等文件、书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从始至终,带动全体教师人人设计教案,人人阐述设计意图,人人有机会、有可能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试教课的听课、评课、帮助修改教案,听课后人人写心得,写参加研讨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受到的启发
等等。不管是开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能有收获。
2、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提高的基础上再提高。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广大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和业务学习,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3、建立严谨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师队伍。改革每年度的青年教师评优课,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创设一种互学互助、共同教研的良好工作氛围。重视“推门课”“预约课”“实践课”“评优课”活动,根据课题的思路有针对性地设计评课表,全体教师随堂听课任选,便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加以改进。继续师徒挂钩、姐妹结对工作,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教学做合一”指导思想的落实。
4、建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以班级为单位人人有专题、有研究。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教研组结合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水平为目标,做好检查、指导、总结及反馈工作。各教研组活动课题化、主题化、数量化,加强组内、组际的业务学习和交流。一学期教研活动不少于规定的次数,每次的活动有主题、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
(二)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优化教学有效性。
1、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内容的优化也可以说是对教材的优化。作为教师应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一些多余的或深浅度不适合幼儿的内容进行删减,还要把把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与其结合起来。思考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如何选择更应具有幼儿的年龄特征,即选择的教材或作品一定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周围社会世界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2、教学结构的优化,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幼儿后学或者教师讲一步,幼儿学一步,教师包办代替,幼儿死搬硬套。课堂中教师既主导又主体,幼儿成为灌输的工具,教师教的累,幼儿学的苦,枯燥乏味。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显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必须加以改正。尝试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辅导的分段教学法,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提高幼儿的兴趣。二是课堂开始可开展回顾式学习,帮助幼儿记忆,减少遗忘。三是增加幼儿活动环节,让幼儿有充分的与材料、同伴、教师个别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四是重视课堂结束部分的经典安排,变单一的评价为互评、赏析与欣赏等多种形式,以此,激励幼儿参与下次活动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方法的优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开放互动,而尽量避免枯燥。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巴班斯基提出了六条基本准则:一是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原则;二是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三是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内容的特征相适应;四是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五是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学的现有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六是教学方法必须适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活动。
4、教学评价的优化。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对多方面重
要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是对教育工作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反应和变化,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却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幼儿学习过程的情感体感,情绪反应及能力提高、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受教学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片面追求学习的结果,有时采用了输灌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幼儿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机械记忆能力较强,学习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幼儿在学习过程得不到学习及探索的乐趣,渐渐出现厌学现象。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幼儿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来引导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幼儿教学评价应坚持目标评价 2.教学评价应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建立“...
篇四:陶行知论文
题研讨 】陶行知 的“真" 黄艳娜 (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些朴实的话语 ,你有没有陷入沉思? 今年lo71 18 日,是 陶行知 先生诞辰 120周年 ,斯人 已逝 ,但他的思想依 然闪光,指引着我们今 天的教育之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虽然我 们每天去学习很 多的知识 ,但最重要 的是我们要 学会做人 ,明 白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 么样 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 握其他知识 ,才能把这些知识用于社会 。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 陶行知先生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人 的“ 真” 的 ,即德 中求真 、学 中求真 、爱中求真 ,下面就对每个方面做一一解释。
关键词 :德中求真 ;学中求真;爱中求真 中图分类号 :{C-4{)一Ot}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 9324( 2(113)45 (}146 ()2 一、德 中求真(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 陶行知先生 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赤子 之 t2,,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先生是个道德高尚的 人 ,通 渎他 的整个著作没有一篇专门论述道德的 ,但是他的 许多著作中都把德育摆在了重要地位。1913年陶行知从金 陵大学 毕业时 ,发表 了一篇著名文章《伪君子篇》,他针对当 时社会 的腐败现象 ,对当f1寸人们的道德沦丧作了精辟 的分 析 ,通过做文章把当时社会现实的弊端表现的淋漓尽致。他 认 为:“伪君子非趋利 即求名 ,而趋利求名者 ,必是伪君子 , 伪君 子之 由来 ,名利为之 t£L。”认为伪君子的道德是低下的, 是为了名利无做事情 ,是 自欺欺人 ,表里不一 ,人前人后不 是一个样 看到这里,小得不使人联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 :在 城市形形色色 ,光怪陆离的广告中 ,有一 种广告 最为醒 目—— 办证 、办文凭 ,甚至还把这样 的广告 随地打印 ,甚至 打印在马路上 ,真可谓 一大奇观。一张文凭 ,一张证书,可能 会给一个人的升迁 、谋职起到作用。但是在取得这个假文 凭 、假证书的同时 ,却也失去了做人的道德根本。陶行知在 《学做一个人》 ·文中,论述 了完整人的三要素 :要有健康的 身体 ,要有独立的思想 ,要有独立的职业 ,也就是要做君子 , 坦坦荡荡的君子。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r}1说 ,“诚其意者 ,自修之 首也”。也就是 说诚意乃是修身 、培养道德的首要任务,这与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道德培养 中要培养真 道德而非假道德。“宁为真 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先生 在《假好人》短诗 卜首中论述了 卜 一条假关系 ,无不是对 人 们道德尽失的抨击。如果我们能对道德规范进行反复思考 , 并且身体 力行的话 ,时间久了 ,就会成为人内心的人格力 量 ,也就是个道德高 尚的人 ,从而使我们能真诚地面对 自己 和他人。当今社会 ,物欲横流 ,各种诱惑接踵而至,有多少人 抵不住诱惑 ,贪欲滋生 ,最终断送了匆匆的人生之路。道德 是做人 的根本,根本一一坏 ,纵然你有 一些学 问和本领 ,也无 甚朋处。
此, 做 一个道德高 尚的人吧 ,堂堂正正地做真 人。
二、学中求真(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 关于存学习中求真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一是对学习的 态度做了分析 ,二是对知识 的真伪选择进行了阐述。
陶行知先生强渊在学 问中求真 ,他在 《学生 的精神 》中 讲到 :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 ,总要看 一个明白,想一个透 彻 ,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应该知之则知之 ,不知 则不知 ,因为我们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的地方 ,那还能有知道 的一 FI ,倘若不知 的而认 以为知 ,那么 ,不知道的终究没有 知道的日子了 ,还 口J 以说是斩断 r 自己求学的机会 ,所 以我 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是要有科学的精神,求真的毅力。
陶行知 明确提 出了“干学万学学做真人” ,国家培养 的 人 ,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 ,不做人外人 ,要做人中人。人 巾人的道理很简单 ,崇尚真善美 ,反对假丑恶 ,实现生活本 真 ,做人本真 ,回归人性。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需要黄金 ,我 们需要真理 ,要用真理来换取更多的黄金 。”真理即是真科 学 ,真本领 ,真知识 ,真才实学。陶行知用 自己的例子做 了论 述 ,在《假好人》中,用假角子 (货币单位 ,价值两角 的小洋 ) 说 明假角子尚且给人带来这么多的麻烦 ,何况是假人 、假知 识 。
陶行知在《每天 四问》一文中 ,也 明确提}{{关于学问的 问题 ,第二问就是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在这一问中讲到 怎样能够进步这个议题时提出一个字“剖” ,就是分析 的意 思。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有些材料必须解剖出来看它的真 伪,是有用的还是有毒素的 ,以便取舍 ,清化运用 。真的有用 的没有毒素的就拿来运用 ,如果是假 的有毒素的就舍去抛 掉不用。这在当今社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是个开放 的 世界,我们 国家在积极发展 自己的同时 ,还需要借鉴外国的 优秀成果 ,这当中就牵涉到了取舍问题 ,对于外国的优秀成 果我们不能拿来就用 ,须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 ,对他 国的成 果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有用的符合 中国实际 的,我们可 以借鉴 ,与中国实际相违背的,应坚决抛弃 ,万不可冉把他 国的东西不假思索地用 于我 国,这也是有历史经验的,而且 我们已经为此付f{{ 了,很大的代价 。对于外 国的成果如果我 们硬搬硬套 ,不考虑实际情况 ,将会阻碍我们 自己的进步。
三、爱中求真( 爱满天下 ) 陶行知先生是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 ,正是对 民族对 国 家对人民的爱 ,才激励他为了中国的教育奔波行走 ,终 因劳 累过度 ,健康过亏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了 自己宝贵的生 命。他在《说真话》中阐述到 :我们应该说真话 ,我们办教育 的人 ,对于儿童,对于青年 ,对于民众 ,都应该说真话 ,不应 该说假话 。他在雅典拜访苏格拉底古迹的时候 ,曾在他的那 个石牢里面站了五分钟 ,并为之作了一首短小精悍的诗 ,在 他心里 ,肯定是对这位老人家能够说真话而高兴而敬佩的 , 苏格拉底正是对真理的爱 ,对人类的爱 ,才说出真话 ,他不 畏权威,只是尊爱真理 ,热爱人类 ,才说 出真理 ,即使是付出 了生命 ,但他并不后悔 ,因为他是真的爱真理 ,真的爱人类。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 ,没有爱 ,便没有教 育。陶行 知办 晓庄师范 ,放弃了高官厚禄 ,和农民在一起 ,有人说 陶 行知是傻瓜 ,有官不 当,有福不享。但是 陶行知却乐观 自信 地说 :“傻瓜种瓜 ,种 傻瓜 ,唯有傻瓜 ,救得中华。”因为爱 14 6
【专题研讨 】
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效果及制约因素研究 王瑞雪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 :“ 三支一扶 ”是我 党锻炼应届毕业大学生、积极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缓解就业 问题的一大手段 ,在基层建设 中 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 实际实施 中,难免会有一些 问题与漏洞 ,其 中的制约因素也是 多种 多样。
关键词 :三支一扶 ;实施 效果 ;制约 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3)45—0147—02 我们都知道实现共 同富裕这一 目标离不开新农村的建 设 ,而要建设好社会 主义新农 村 ,必须要有人才 的支持 ,可 目前 的现状是农村人才 匮乏。与此 同时 ,近年来 由于高校 的扩招政策 ,应届毕业生 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多 ,经济危机又 造成全球市场极其不景气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这也造成了 人才浪费。一方面是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是人才紧缺 ,在这 种形势下 ,“三支一扶”政策应运而生 。自2006年起 ,全 国各 地有关部 门积极行动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向基层注入 了大 量 的智力支持。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 ,很多毕业生将 目光 转 向了基层服务 ,“三支一扶”随之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 业 问题。
从毕业生的角度来说 ,这并不影响以后的发展 ,并且在 基层可以累积几年的经验 ,期满完成后 ,又有相应的优惠政 策 ,在职期间也有一定 的生活补助 ,暂时解决了一毕业就失 业的局面 。对于基层来说 ,又得到了智力支持 ,可以说 ,“三 支一扶 ”实现了双赢 的局面。
一、“ 三支一扶” 的实施效果 1.暂时缓解就业问题 ,提高大学生 的 自身实力 ,为国家 锻炼后备干部 。应届毕业生的供求矛盾 目前十分紧张,而 “三支一扶”可 以缓解这个 问题。应届毕业生 自愿报名 ,到农 农 民 ,爱全人类 ,所 以陶行知先生办晓庄学校 ,培养新型 的 乡村教育 ,因为爱 ,陶行知先生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重新诠释 了“真”的意义。
现代社会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有些老师在课外给学生辅导 ,并接受合理的报酬 ,这个是无 大问题的。可是我们的教师却从 中做文章 ,如在课堂教学应 该教 的反而不教 ,留待课外辅导班再教 ,我认为教师这样做 的原 因就是教师并不是真的爱学生爱 自己的职业 ,而是为 了利益而“爱”。还有的教师在班上主要是对家里有钱有权 的学生表现 出关心 、爱护 ,而对普通家庭的孩子却表现出冷 漠甚至是不屑。试 问这是真的爱吗?这样不真 的爱对学生 的 心理造成 的伤害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高为师 ,德高为 范 ”,为人师表 ,教师应该怎样理解“爱”这个既普通又特殊 的字的含义呢? 陶行知先生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 去 ”,这样 的精神 ,试问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陶行 知把“爱满天下 ”发扬光大 ,对 于社会 ,对 于全 人 类,我们都应有一颗爱心,使人类感到温暖,树立信心,从而 培养更多 的人去爱别人 ,塑造更健全的人格。只有使人懂得 真正的爱 ,才会塑造健康的心理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有序。博爱之都南京 ,夫子庙 的仁爱 ,中山陵的博爱 ,陶墓碑 坊上的爱满天下 ,我们应在爱的世界里追寻真理。
纵观 陶行知先生 的“真” 的世界 ,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 理论知识 ,更多乃是实践意义。陶行知说过,学生的职务是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真”字 ,道 出了陶行知先生的真 村基层支农 、支教 、支医 、扶贫 ,不仅有一个充分的锻炼 自己 的机会 ,也较好地衔接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空间问题 ,而且 也有 一定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补助 ,为那些贫困的学生带来 了希望。有很多毕业生刚走出校门时 ,并不能较好地适应社 会 ,而去基层工作 ,可以了解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这是最直 接最直观的一次教育 ,从 阅历上说就是一个突破 ,在前辈们 的带领下 ,不断学习 ,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 自己的意志 ,完 善 自身素养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 自己的力量 。这种下基层的 方式也是我党培养人才的一贯方针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跟改进新形势下党 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建 立来 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大力选拔经过 艰苦复杂环境磨炼 、重大斗争考验 、实践证明优秀 、有培养 前途 的年轻干部 、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2.大学生为建设新农村带来了新鲜血液。在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建设 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人才力量。当代大学生对 自已社会地位和金钱的看重程度要远远超过 自己对于社会 的使命感 ,很多人都是利己主义者 ,而“三支一扶”的政策正 是起到了一个思想上的积极导向,我们的价值观到底应该 以什么为主,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充满奉献精神的生 活是以哪种姿态赢得人们的尊重 ,我们从志愿参加基层服 实情感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样 的奉献精神 , 乃是陶行知先生的道德之真 ,诠释了怎样 的德是真正的德 ; “知之则知之 ,不知则不知”这样 的学习态度 ,强调了学习中 的真 ,同时 ,对真伪知识也做 出了一定 的诠释 ,可见 陶行知 先生的思维是如此全面缜密的 ;爱满天下 的大爱思想 ,分析 了什么才是真的爱 ,真的爱的表现。说苏格拉底是“欢喜说 真话”这是对爱的代价 ,同时也诠释了什么才是真爱。
在 当今社会 ,各种诱惑接踵而至 ,在这样追求名利 、浮 躁不安 的社会 ,我们应如何来保 留自己的真性情?只有保持 一颗平常心,不随波逐流 ,不急功近利 ,踏踏实实做事 ,堂堂 正正做人 ,让 自己的道德 、学问 、爱心时常铭记心中,并通过 自己的行为来实践之 ,最终使 自己的真性情 ,存于胸 中,从 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
参考文献 :
[1]王文锦.大学中庸译 注『M 1l中华书局,200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学生的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 出版 社 .1991. [3】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卷一《伪君子篇》fM 1.卷二《假好 人》,卷三《说真话》三联书店,195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每天四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 .2008 [5】方明.陶行知教 育名篇『M】.北京 :教育科 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黄艳娜( 1986一) ,女 ,河南安 阳人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201 1级研究生。
14 7 -
篇五:陶行知论文
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李海燕导师:李嘉曾教授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内容摘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还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最早提倡创造教育的教育家之一, 研究他的创造教育思想, 将为我国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文中首先简要回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并对他的创造教育思想的渊源从时代、 社会背景以及其发展的历程作了简要的分析, 重点研究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
文章论述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教育实施的条件是教育民主、 手脑并用和加强基础性教育; 并从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 、 “三个需要” 和教师素质方面论述创造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
文中也尝试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不能全面实施的政治原因、 经济原因和理论等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 着眼于当代教育改革, 总结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现代创造教育的理念、 实施条件、 实施途径、 方法以及教师在实施创造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启示。关键词:
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启示
R e se a r c ho nT A OX in g zh i’ SId e ao fC r e a tiv e E d u c a tio nL IH a i- y a nS u p e r v ise db yP r o f e sso rL IJia ・z e n gIn stitu teo fH i【g h erE d u c a tio nS o u th e a stU n iv e r sityA b str a c t:
C u ltN a tin gcr ea tiv e ta len ts is th e d e m a n do f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m o d e r nso cietya n d e d u c a tio n a lr ef o r min o n ec o u n tr y , w h ic his am issio no fh isto r ya s w e ll. T A OX in g z h iw a s o n eo f th eea rliest e d u ca tio n istsw h oa d v o c a te dcr ea tiv e e d u c a tio ninC h in a . T h isr e se a r c ho n h is id e a o f cr ea tiv e e d u c a tio n w illp r o v id e so m e h ig h lig h ts a n d im p lic a tio n s f o r th eq u a lity —o r ien tede( 1u ca tio n a lrefo rmw h ic hc e n te r s o ncu ltiv a tin g stu d en ts’ crea tiv ity .T h e a u th o rb r ief lyr e v ie w s T A OX in g z h i’ Slif e a n d e d u c a tio na ctiv ities, a n a ly z esth eso u r c e o f h is id e ao f c r e a tiv e e d u c a tio nf r o mth ep e r sp e c tiv eo f th e so cia l a n de r a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ta k e sg r ea t e m p h a siso nth e id e a o fT A OX in g z h i’ Scr e a tiv e e d u c a tio n . T h e a imo fT A OX in g z h i’ scr ea tiv ee d u c a tio nis to cu ltiv a tetr u e , g o o da n db e a u tif u lp e o p le . T h ec o n d itio n so fim p le m e n tin gcr ea tiv ee d u c a tio nr e stw ithth e f a cts o fe d u c a tio n a ld e m o c r a c y ,h a n da n db r a inw o r k in gto g eth er,stren g th en in gf u n d a m en ta lk no w led g e. T h ew a ya n dm e th o do f c a r r y in go u ter ea tiv e e d u c a tio n is d isc u sse d in ter m s o f ‘‘six lib era tio n s’ ’ o fch ild ren ’ Screa tivity ,‘'th reen eed s” a n dteachers’ quality. T he a u th o ra lso triestoa n a ly z eth e r e a s o n sw h yT A OX in g z h i’ Sid e a o fcr ea tiv e e d u c a tio n co u l( 111’ t b e ca r r ied o u tsu c c e ssf u llya t th a t tim e f r o m th ep e r sp e c tiv eo f p o litica l, eco n o m ica n dth eo r etica lr e a so n s.O nth e b a sis o fth e a b o v ea n a ly sis, w itha ne y eo nc o n te m p o r a r ye d u c a tio n a lref o rm . th ea u th o r su m m a r iz e s th eim p lica tio n so fT A OX in g z h i’ Sid e a o fcr ea tiv e e d u c a tio n o n c u r r e n tcr ea tiv eed u ca tio n , th ec o n d itio n s, w a ya n dm e th o do fitsim p le m e n ta tio na n dtea ch er s’ r o le inim p lem en tin gcr ea tiv e ed u ca tio n .K e yw o r d s:
T a oX in g zh i; id eao fcr ea tiv eed u ca tio n ; im p lica tio nⅡ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壅鸯邀研究生签名:
垒渔数日期:日期: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
查盘塑导师签名:
座童圣日期:
第一章引论一、 研究背景1. 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一章引论我们所处时代是一个需要和呼唤创造性人才的时代, 同时也为创造性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
2l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 也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
知识经济的竞争, 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 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 还是进行知识创新, 最关键、 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 是创造者。
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刨造人才资源, 就拥有持续创造的能力, 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 相反, 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造人才, 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因此, 近年来,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 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很不客气说过, 这个社会, 这个世界把不同的民族分为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 其分别的原因就在有没有创造能力。
英国首相布莱尔说过, 现代社会重新划分老板和伙计。
谁做老板, 谁做伙计, 就看你有没有创造性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江泽民同志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造是21世纪的最强音” 。
。“据有关资料表明, 近几十年来, 西方世界一些最主要科技成果的6 0 %是由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的, 7 0 %首先是在美国应用的。
有人说, 美国的高智力与刨造性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 这恐怕不是胡说。
因为自19 4 6 年以来, 已有10 0 多名美国人获诺贝尔奖,占世界各国获奖人数的一半以上” ②。
而我国迄今尚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得者。
由此看来, 我国的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 民族要振兴, 教育界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体制, 有了这个体制,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就会“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 。2. 教育改革的要求传统教育以传授书本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体系, 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重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显然, 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有所忽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必须改变忽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
袁振国. 教育改革新视角( 二)在第五届陶研骨干培训班上的报告20 0 0 . 8。
庞柏树.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浅探【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 9 9 . 121
奎堕查堂婴主堂篁堡苎19 9 9 年6 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决定》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引起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关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公民思想品德、 科学文化、 身体、 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目的, 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是传统教育的改进和提高。
创造教育是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思维, 塑造学生创造品格的教育。
创造教育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直接而又集中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旨, 是对素质教育在更深层面和更高层次上的有益探索。
从素质和创造力的内涵及其要素结构的分析, 可以看出, 素质要素涵盖创造要素,创造要素在素质结构中是核心的要素。
因此, 素质教育应把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环节, 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创造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因此, 我们必须有一种意识, 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增强创造意识, 加强创造教育, 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挥学生的创造天才。
并切切实实通过教育功能逐步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 成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各地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展开, 可以说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推进进入~种高原的状态。
高原状态就是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走到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发展的一个高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高原需要有一个突破, 要在现有的高地通过现有的框架模式寻找新的思路, 新的内容, 新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就像《决定》 所指出的, 在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是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然后在教育体制上要有新的改变, 再在内容模式、 方法上有新的改进” ①。二、 创造教育的涵义最早把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哲学的人, 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 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刨造思维能力, 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奥斯本( A ‘F 。
O sb o m )则是把杜威创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发扬光大的第一人。。
袁振国. 教育改革新视角( 一)在第五届陶研骨干培训班上的报告20 0 0 . 82
蔓二里!!丝——一一.早在19 38 年, 奥斯本就提出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 B r a in sto r m in g )。
十年后, 他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夜校, 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陶行知先生响亮地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 并付诸于实践, 成为我国现代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教育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教师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等等。现阶段, 许多学者对创造教育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而得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 创造教育就是创造学教育, 即将创造学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加以传授, 或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传播普及创造学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
有人认为, 创造教育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关创造发明的活动。
也有人认为, 它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多数人认为, 创造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许立言提出:
“现代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的研究, 采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 。
。
徐方瞿等认为“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 培养创造精神、 激发创造思维、 增长创造才干、 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成为创造教育” @ 。
余啸云等则采用“创造性教育” 并认为所谓普通学校的创造性教育, 也就是突出地强调发展学习主体的个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教育@ 。
李嘉曾认为:
“创造教育是通过传授创造学、 哲学、 心理学、 认知科学等知识或运用他们的原理与方法, 致力与开发受教育者创造力的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手段的总和” ④。
本人无意给创造教育增加定义, 对创造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持赞成观点, 认为它是一种综合的教育体系, 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类型, 它渗透在各级各类教育中; 它志在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上, 开发、 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促使他们成长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教育的基本要点:
1. 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相信每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 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 取得一定的创造性的成果, 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型人才。
2. 相信人的创造力及其发展存在着类型、 层次和程度上的个别差异, 对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 不能用同一模式去培养, 必须坚持个性教育。
3. 相信在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中, 教育起主导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的最佳途径。
4 . 相信学生是创造教育的主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 帮助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造素质。创造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
许立言, 张福奎儿童发明创造基础的训练D 咽.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9 5。
李嘉曾. 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口川席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8。
采啸云中学创造性教育【明.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李嘉曾. 刨造学垮刨造力开发训练嗍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8P 115P 1163
查童盔兰璺主堂垡丝塞域。
创造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它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单独提出创造性素质加以强调, 是因为创造性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最大的时代适宜性。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 我们很有必要加强对创造教育的研究。三、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陶行知先生逝世近6 0 年来, 有关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
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陶行知思想研究在我国逐渐走上了正轨并稳步发展。
19 8 5年,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国陶行知基金会成立, 此后, 全国已有多个省市陆续成立了陶行知研究会。
由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陶行知全集》 6 卷版于19 8 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由全集编委会主编的《陶行知全集》 10 卷版在19 9 1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在安徽歙县、 南京、 上海等陶行知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都建立了陶行知纪念馆, 许多研究机构、 学校或是研究人员也纷纷建立了陶行知研究的网页或网站。根据不完全统计, 迄今国内外研究陶行知的人员至少有上千人, 包括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以及海外的美国、 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 研究刊物有十多种,较为有影响的是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主办的《行知研究》 双月 刊。
“李庚靖通过对周洪宇编《六十年来国内陶行知研究文献目录》 、 梁宇光等编《七十年来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 、 浙江丽水师专编《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 和吴奕宽、 方善森编《陶行知研究集粹》 , 以及对涉及教育资料的重要索引和一些刊物进行检索, 收集到1919—2000年的陶行知研究成果3400多件, 其中研究著作200多部, 论文3200多篇的研究成果” ①。笔者通过对国内主要的搜索网站百度( w w w . ba id u . co In )进行了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索引, 结果出现了228 0 0 篇的相关资料:
对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进行搜索, 出现了2730篇有关文章。
笔者对...
篇六:陶行知论文
陶行知论文学习反思 摘要: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即教育” 理论, 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 而且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果运用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即教育” 理论和“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论思想去指导我们的学科教育, 把“生活即教育”的方法化为我们的具体行动, 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
一、 教学要来自与生活, 来自于自然社会。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 也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 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 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 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 组织好, 指导学生, 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 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 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 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 才能时常找到新理, 只有学而不厌, 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 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
“社会即教育”, 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 使它们任意飞翔。
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 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 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好教育, 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 不实用的。
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 人文化, 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 学习离不开生活, 学习就在生活之中, 学生活中的问题, 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摆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教室为中心, 忽视教学生活化的落后教学模式, 建立新型的教学活动框架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真正做到教学以人为本, 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一致的, 提倡生活教育, 注重实践, 提倡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 讲课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 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 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因此, 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 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
陶行知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
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不在教学, 而在于教学生学。
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 就把学生当作“容器”, 被动地接受知识, 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 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本文章源于公文有约点来。
陶行知认为,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 使学生自己动脑, 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 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 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 能推而广之,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 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力有了, 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 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陶行知说:
“唤起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
”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 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 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陶行知说: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 关切学生, 做学生的朋友。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饱满的热情、 充分的信任和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学生, 时时关注学生的反映, 并根据不同的反
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
只有这样才能造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打开,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来。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 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 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 宽容、 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 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之中, 设计分组讨论、 互查互补、 共同协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 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
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 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 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
教育之路漫漫而
修远, 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 对学生真挚的心, 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篇七:陶行知论文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两大部分。“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合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佼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特占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语录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合”生活即教育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肿离牛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曾读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一篇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别人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问本该如此口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学生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合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口生活教育的要求是:移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2〕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生活即
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已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脂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卜分重要的意义口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其体化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3]因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赘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钊“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学校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以外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学佼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的实际操作课程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就可以走入超市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写出调查报告以备进一步分析总结: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某公司实际情况做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这样便把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了。学生也对开设这样的课
程普遍欢迎因为这种学知识的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对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大有好处。“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弧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合同样也值得肯定口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口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乡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合。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6]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7]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下容易浩成“劳力者和“劳合者两个极端所以应该教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合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自动、“自得气“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做”是教学的中心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们是统一的:而教学的中合是“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合也是在“劳臼”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这样即可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合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合以做为中合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创造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吕在探索其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无论是强调学佼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
与牛活肿节、劳已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鼠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卜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四、教育思想的特点: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鼓吹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合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2、要改革教学方法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3、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竺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二、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其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自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合。教人升官发财口而生活教育“它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幸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它教人在劳力上要劳心。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民和工人。即生活教育“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攀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2、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46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伸能想乡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乡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问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问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问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三、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性人才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早在1919年他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事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四、强烈的人民性和广泛性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正如郭沫若所说他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
教育的主人教育必须为主人提供最好的服务。他绝不以“救世主的姿态去为劳苦大众办教育而是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憧的方法帮助他们荤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他的教育思想的厂泛性是说他涉及教育的一切领域。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平民教育、小学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现在的所有教育领域他几乎都有涉及且其中很多以他为发起人。如终身教育他提倡最早也阐发德最为透彻。早在1934年他就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口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口参考文献【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我们的信条〔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l): 58〔幻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 560[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创造的教育〔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 617[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 633一634〔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教学做合一〔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 : 126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 55了[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三代〔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