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5篇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1浅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初级中学校—蒋小波摘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初级中学校—蒋小波 摘要:自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日 益加快, 为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 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 全国各地掀起了 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 。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 人口 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 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 数量急剧增加, 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 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 城乡 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 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1】
关键字: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
教育
入学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执政理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 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 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 由 、 平等、 公正、 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这一理念充满了 人文关爱, 让人不禁对社会、 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 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目 前, 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3 5 8 1 万, 占全部流动人口 的 15. 5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 户 口 类型为农业户 口 的占 74%。
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 2650 万。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 工作的深入进行, 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 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
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入学问题, 早在 2003 年 9 月 , 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 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 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
2004 年 3 月 份, 国家又出台规定, 从 2004 年秋季开始,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进城务工人员 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
实际中为了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 整合, 公办学校资源紧张, 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 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 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 预留容量, 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的承受能力, 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
当前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 一)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 前, 流动人口 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 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 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来说, 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
另 外, 文化背景的差异、 教学环境的改变、 使用教材的迥异、 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
同时, 进城务工人员 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 除了 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 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
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
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 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 发办学点” 。
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2】
【3】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
2数量增长快, 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总体上看,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 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 学校多设立在城乡 结合部, 进城务工人员 广泛聚居的地区; 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 学校收费低廉, 教学环境差, 办学条件简陋, 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 课桌椅、 教学用具, 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 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 状况令人担忧。
1.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从学校规模来看,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 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 几百人, 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
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 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从基本设施来看,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 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 经费来源大都来自 学生学费, 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 中的低收入阶层, 这就决定了 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
由于经费有限, 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2.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 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 管理比较松散, 教师的流动性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的。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 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 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 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 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 年级越高, 表现越明显。
( 二)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 个性、 智力、 自 我观念、 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 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 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 肯定越多, 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
学校的教育, 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 其教育功能有多大, 令人怀疑。
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 进城务工人员 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 行为等方面, 与城市居民相比, 表现出许多不同, 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 社会地位有关, 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 生活环境有关,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
提高父母亲文化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1.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 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 有以下特点:
一很多父母亲是“思想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
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 但在日 常行为中自 己却不拘小节, 难让孩子信服; 二是训斥多, 表扬少。
进城务工人员 家长工作繁忙, 自 身素质不高, 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 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 往往适得其反。
2. 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 由于许多进城务工人员 工作忙碌, 常常早出晚归, 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 加上他们自 身文化水平不高, 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 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
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
其次, 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
一方面家长缺乏【5】
3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
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 家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 对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来说, 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 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 对于以进城务工人员 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 子女的教育, 不平等更为严重。
1. 受中国现行户 籍制度的限制 尽管 1979 年以后, 我国的户 籍制度限制人口 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 由” 地进入城市, 但是户 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 就业、 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 籍制度影响的结果。
没有城市户 籍或离开户 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 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 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 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 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 村的教育体制之外, 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2. 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 自 1985 年以来, 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
即“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在国务院领导下, 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 。分级管理” 的原则。
户 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 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 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
一方面, 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 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 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 另 一方面, 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 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 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
这样, 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 “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 二)
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 造成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 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 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 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 预留容量, 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 流动人口 密集的区域, 民办(简易) 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
其难。
以汉南区为例, “九五”期间, 众多流动人口 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
大量人口 的涌入, 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
众多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 只好选择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2. 子弟学校发展缓慢 【7】
【8】三次改革, 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9】
4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 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 巨大热情, 但长远来看, 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 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 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 良好的义务教育。
( 三)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 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 法规的空白与缺失, 造成了 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1. 现行《义务教育法》 不能适应人口 流动趋势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法》 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的体制。户 籍就成了 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 而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 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 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 另 一方面, 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 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 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 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 子女就学的责任。
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 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 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 的境地, 消解了 政府管理、 支持和资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积极性2. 相关政策执行不力 虽然各地都对城市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 相应的政策, 但是实际中对于进城务工人员 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 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 发办学状态, 比较混乱, 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广大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 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 中的脆弱人群, 权益容易被忽视。
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这些民工子女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 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 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 一)
加快现行户 籍制度与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和完善 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 巨大贡献, 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 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 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
为此, 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 要充分认识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 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 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 树立人口 流动观。
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
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 公安部门都要有, 家长也有,当...
篇二: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姓名:王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奉公2004060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王雄 时间:)仰乒年/月心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时间:≥刀4年/月ff日、 /一勿 时间:加帅丘年∥ 月/卵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由此而产生的大规模人121流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Et益突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的流动出现了移民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义务教育实行的仍是“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原则,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教育经费也是按照户籍人数来进行分配。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城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边缘化。随着进城农民工第一代在城市长时间的打工,这一群体第二代人的成长及教育成为十分突出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现有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已经涉猎的一些研究领域仍然不够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如进城农民工子女在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后的适应状况,家庭环境对他们影响的大小,如何看待打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出路何在等;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没有被涉及到,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弱势地位与他们受教育现状的关系,以及这种弱势地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也是文章的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北京市进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深入调查,发现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就学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恶劣的生存状况制约着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对他们教育上的弱势地位产生强化作用;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是进城农民工自力自救的结果,反映出中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在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乏力,打工子弟学校在解决了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的同时,由于自身的不合法性和不规范性,又加强了这些孩子在教育上的弱势地位: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的相对劣势地位对其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发育有负面影响,易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歧视感。通过对问题出现的原因的分析,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城农民工子女:弱势群体;北京市
AbstractInChi na,theeducati on ofchi l dren offarmer workeri n the ci ti es has becomeseri ous,asthepropul si onof theprogress al ongwi th the Chi neseci tyand thel arge-scal e popul ati onof the creati on fl ows.Si nce90yearsof 20century, thefl uxi on of the Chi nesevi l l age popul ati on appearedthe trend thatemi grantturn.At the sal neti me,thel ocalcompul soryeducati on i n Chi napracti cesi s sti l l ‘ "thepl acei sresponsi bl efor, the rati ngs manages” pri nci pl e.Thi sat i n fact resul t the educati onaledgeofchi l dren offarmer werke’Al ongwi th the farmer workergenerati oni n theci ty l onghourswork,thenextgenerati on’ s growthandeducati on becomevery outstandi ngwi th the soci alprobl em thatcan" tgetaround.Now someshortageswhi ch have researched someprobl ems:Onthe other hand,some studi es abouttheprobl em weresti l l notenough goi ng deep i nto,treati ngi n furtherdeep turn;Onthe other hand,the some i mportantresearchwere not i nvol ved.Above these probl ems i s al soa textual research tocorrespondtoorder.Accordi ngtothe research on the chi l dren of farmer workerand thei rparentsi n theBei j i ng Ci tyand the school s forthe chi l dren of farmerworker, wecal l found that,the chi l drenof farmer worker to bepl acedi n theopposi tebadsi tuati on,the mi nori ty posi ti oni s ani mportantfactor for them to bepl acedi n theopposi tebad si tuati on、and thi ski nd ofthe bad si tuati on on the educati onposi ti onhas thenegati vei nfl uence wi ththe mental stategrowthto the accul turati onprocess.Accordi ngthe causeanal ysi sthepaper gi vesome recommendati onsto avoi d theconsequence·Keywords:FarmerWorker, FarmerWorker i ntheci ti es,Chi l drenof Farmer Worker i n theci ti es,Mi nori ty communi ty,Bei j i ng C时
图表和个案目录表号 表名 页码表卜I 调查样本分布表 15表卜2 主要知情人访谈情况总结 16表2—1 进京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21表2—2 进京农民工的职业21表2—3 进京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2l表2-4 进京农民工家庭的住房性质23表2-5 进京农民工家庭换居住地情况23表2-5 进京农民工家庭换居住地原因23表2—7 学生转学情况表23表2—8 学生转学原因表24表2-9 进京农民工家庭在北京长期生活最大的困难24表2~l O 进京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24表2—11 家长把孩子带北京上学的原因25表2-12 家长对孩子教育程度的期望25表2一13 家长对孩子教育程度的现实选择26表2-14 家长对孩子就学学校的希望26表2-15 家长把孩子送到现在的学校的原因26-表2一16 家长和学生对以后工作地点期望的对比表27表2一17 家长和学生对以后职业期望的对比表28表3-1 学生的年龄和就读年级分布表30表3-2 学生对自己受教育程度的期望31表3—3 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表( 1)33表3—3 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表( 2)33表3-4 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1)35表3-4 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2)35表3-5 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i )37表3—5 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2)37表3-5 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3)37表4-1 海淀区育才小学六年级的课程表43表4-2 海淀区育才小学师资表44表4-3 朝阳区育慧学校学生情况表45表4-4 海淀区育才小学学生情况表47l 式号式名页码l 式卜1 农民工外出的家庭决策因素10
H{j 幽名 页码图2—1希望学校学生马晓玉的家22图2 2 晓玉家唯一的照明工具 22图2—3正在上课的孩子们25图3一l 同班上学的靖氏四姐弟 30图3—2 唐虹和他的同学们 3l图3—3 马晓玉的母亲黄淑荣 32图3—4 郭少欢和他的同学们在上课37图4- 1 希望学校的女校长 39图4—2 海淀区希望学校 39图4—3 打工子弟学校的一间教室4l图4—4 孩子们的课间活动 4l图4- 5 大兴区行知学校的校训42图4- 6 行知学校的创办人黄鹤老师43图4—7 朝阳区育慧学校学生情况图46图4—8 一个只有3名学生的班级46图4- 9 海淀区育才小学学生情况图47图4一10 行知学校的地球仪49图4- 11 希望学校的乒乓球台49图4一12 行知学校的油印机49图4—13 行知学校的桌椅都是外界捐赠的49个案号 个案名 页码个案l 同班上学的靖氏四姐弟30个案2 习惯了经常换同学的学生31个案3 转了四次学的学生31个案4 马晓玉的生活经历32个案5 一封信——救救在苦难中挣扎的打工子弟学校吧34个案6 黄艳秋的一次经历37个案7 郭少欢——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传递接力手之一37个案8 海淀区希望学校的创办39个案9 海淀区育才小学概况42个案10 大兴区行知学校的校训42个案l l 朝阳区育慧学校招聘老师的广告44个案12 一个只有3名学生的班级46个案13 儿子上学的艰难路48个案14 大兴区行知学校减免学费的情况48
中强墩、》人学竣I举垃论文 弓l 京i i i引言费孝通先生认为:“ 啦农为生酌入,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的大事件所引起睡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擞匏。” ’ 中国蕊统衷盈毒圭会孛静农涎流魏处于辐对静止凝态,强栗说奢流动。途径氇j }鬻狭窄:一是从军,这是~种强制性流动:二是逃荒,这是农民在无法生存时的被迫迁移{三是到海外谋生,这只发生奁鼹邦遮区,如撼建、广末等辫海她嚣,邸里鸯健绞豹习玲襄一定趋关系隧终;匹是进入乡镇手工业和服务业,如有贱地区传统地向外输送保姆、木工、瓦匠等;赢是读书做官,但这与处于社会文化下层的普通农民无缘。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提供了大嫩耨的藏炊机会。农村经济钵剖的改革激发了农民鲍积撮性以及辫于改善自身艇活质量的追求。于是,最本分的中翻农民交得不安分了,他们纷纷卷起铺盖,丢汗祖祖辈辈几干年形成的“ 面朝黄土背朝灭” 的生灞方式,不约而同地踏着坚定的步伐,走出贫困的乡村,走滋封溺静由区。飙主建上走出来豹农琵稍,不餐璇市有没有准备,不管城拳詹琵是西欢遵,他们兄弟相伴、姐妹相携、父子相依,他们邻里相约、同宗相结、同乡相随,成群结队地走进城枣,来势之猛烈,谁{鎏不磐疆料裂。{蠹翻溪入溪投证懿大城枣,瀑入经济熬荣鳆拳褒沿海建嚣⋯⋯又一次照现出“ 农村包围城市” 的壮观景象。他们没有城市常驻户rl ,大多在城市中从事潜各种菲正规的生产、照务式经藿,成为城市中的滚动人爨。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一声势浩犬的农民工流动,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由涓涓细流汇成了滚滚洪流,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孛击。正掰谴民众是求,农民工漉动使求曼褥毒活力,健东在风平浪静的同时,也时时会蕴涵晃动的波澜。农民工及其流动,在对中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到积极推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姥这样或赣那样的社会问题。进城农跫工子女的教育湃瓤正是产生予中国城市化避程静推进及由蟊毛箍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背景之下。中图的城市中总共有多少农民王?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也没有一个部门戆统计褥溥楚,它始终戆一个谜。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民工潮是流动的,是凭恒定规则的一种变量。据瀚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目前中网流动人飘( 主要是农民工) 超过1.2亿,攒估计在来来10年,农村每年耨转移虱城镇靛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久,其中农民王子女约700万入,麴有100万失学流动儿童少年,且有逐年增加趋势。据北京、上海、深圳的政府教育部门统计,北京有暂住流动人曩360万入,滚动,b蠢多年22万太,熬工子弟学接350联;上海露暂住漉魂入鍪380万入,流动儿藏少年24万人,陆工子弟学校519所;深圳脊暂住流动人口336万人,流动儿童少年35万人,氏工子弟学校221辨2。露艇国务院麴女j L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嚣,L激中心与联金国儿童基众会在2003年底公布的中国流动儿镦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达1费孝通,‘ 乡土中嗣生育制度" J 北京犬举出版牡,1998年5月,第7-8页。2《中国激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中国嘲杼知研究备流动予口平女教育■ 作组丽站,http://州a, w, l xz, ol g.黼-0.
中暇农业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0l 击Il lq3%,}i |J 每年有近200万豫予火学1。20嫠纪辩年代敬来,中国农瓮【靛流动出现了鞭的离灞鞠耨豹特点,呈现滋移民纯静趋势:①进城农民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以青壮年单身外出为主转向现在普遍的居家迁移;②滚动区域扩大,软过去鲍娶蠹、省逡流动转淹现在的大援摸踌餐滚动:◇ 滚动时麓延长,腻过去的季节性流动转向现在的居留型流动。与此同时,中豳国内韵义务教育实行的仍悬“ 地方负责,凳级管瑗” 原则,适龄』b篷的义务教弯由其户籍所在她致府负黉。随着进城农民工第一代我城市长时间的打工,这一群体第二代入韵成长及教育成为十分突出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阐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寻求切实研行的对镶提供客蕊依攒,乃是中强改革并放j 离柱会主义现代他进程中的一个琉实谦题。率研究对于维护拽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剁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寓意义。款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来看,通过对进城农民工予女教育翔蘑酶研究,{|起人们对弱势群体教育问慰的关注,促进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从而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a《中华人民莛帮国义务教寅法》弱确瓣定:器露j k耋、少年罄有接受义务教育戆较攀j 。餐在孛翟,不强群_薅之间的教育机会逐存在着诲多的不平等。只有当进城农民工的适龄子女和其他教育弱势群体都能接受§ 《援建年限熬义务教窘,才能粪歪避免义务教育建燕瓣存在秘桂绝掰文言的产生,使教弯公平真正得以实现。竣孝圭会豹发袋来看,对避城农聚王子女教弯遥嚣懿溪究,毒涮予挺进逑缘嚣馋与辘泰敬融会,维护城市的稳定。保证改革和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城市里的进城农民工时当地城市建设与艘展做感了积极的贡献,这是不容器疑的,但现有的社会体割和教育体制把" 藏动至《城里的农村人宽全当作最廉价的劳动力。若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不能得到保证,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受挫情绪和沉敷的心理负担,引发各种心蠼问题,绘社会带来...
篇三: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20年6月·113前沿视角 2020 / 1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8年农民工总数为2883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84万人,增长率为0.6%。在这一庞大群体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由家庭个人外出转向全家搬迁,城市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急剧上升。教育部最新发布的 《201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424.0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1048.39 万人,在初中就读的有375.65万人。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然而,尽管国家出台的配套政策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上发挥了有效作用,但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上仍面临一些障碍,例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否适应当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否与教师、同学形成良好的关系,能否认同学校的文化。事实上,进入到城市教育系统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常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很难完全融入其中。在这一状况下,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认同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诉求,对维护教育事业的稳定至关重要。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基本状况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社会认同感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有助于提升他们在流入地和就读学校的归属感。(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内涵及理论基础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内涵农民工作为户籍仍在农村、但是在职业身份上脱离农民的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多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工作。农民工子女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要指中小学学龄阶段的儿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延伸至高中阶段的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是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福利,每个人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李瑾彧【摘 要】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城市学习和生活,城市教育成为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一环。当前,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其子女在进入城市学习后面临诸多困境。探析社会现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困境包括体制、政策、文化观念、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为破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困境,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家庭携手推进,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的教育融入。【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教育融入 困境 对策【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0)11-03-05李瑾彧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武汉 430079)
JICHU JIAOYU YANJIU·4李瑾彧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能平等地参与教育全过程,分享教育资源和机会,共享教育成果的状况。[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的产物,也是制约社会弱势群体跨阶层流动的重要障碍。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可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理论研究,保证这一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权利和利益。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理论基础(1)
社会融入理论。社会融入理论是一个涵盖范围十分广的概念,起源于社会整合这一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更多地使用社会融入,并逐渐替代了社会整合。对于社会融入,不同学者与机构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安东尼·吉登斯在其著作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表示,社会融入意味着公民身份,意味着社会所有成员都拥有公民权利与义务,意味着机会以及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CarlParsons认为,社会融入需要做的是确保此体系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合法参与需求,以及受益于国家制度安排的需求。[2] 社会融入的价值原则和基础是教育机会均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积极地融入社会,将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2)
教育公平理论。当前阶段,教育公平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就层次而言,它包括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其中起点公平代表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过程公平代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学业成就;结果公平是指在保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上,确保教育结果公平,其中特别强调对弱势群体的补偿。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教育利益关系的比较,它要求每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利益。(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回顾国内学术界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从1995年刊登的《流动的孩子哪上学 —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一文开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 1998 年左右。[3]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的逐渐解决,学者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上。研究发现,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比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同类群体适应性更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教育融入有着不同的个人认知,其中一部分学生持“复合认同”态度,而另一部分学生持“双重隔离”看法。[4] 尽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存在一定的融入现象,但是融入程度受生活条件、年龄阶段等因素影响有所差异。例如有外地城市户口的流动儿童显然感到易与当地学生交朋友;高年级的流动儿童表示较难与当地学生交朋友。[5] 此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常常遭遇农民这一身份被强化的尴尬,以及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过大而导致的学籍管理困难和教学秩序混乱等问题。[6] 杨智慧和杜永红认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融入是教育公平价值理论的诉求,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生命价值。[7] 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较早,不存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提法,西方学者一般表述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目前,国外西方学术界对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关于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研究还很分散,许多重要问题尚未阐明,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分析。(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形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主要分为教育起点融入、教育过程融入、教育结果融入,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教育融入教育起点融入 教育过程融入 教育结果融入入学机会均等高考志愿报名接受高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学业成绩 教学程序图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分析框架1.教育起点融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起点融入,实质上就是教育机会公平与公正,是与城市地区的孩子平等、无差别地享受受教育权力与受教育机会。[8] 教育起点融入越充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会越均等。尽管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城市公办学校就读有政策支持,但是各地政府在执行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地实际灵活运用,减少教育起点融入效果的偏差。[9]2.教育过程融入教育过程的融入是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受
2020年6月·115李瑾彧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教育过程中,与其他学生一样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平等对待,获得自我学业的发展。就其作用而言,教育过程融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平等地获取教育资源。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应从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客观公正地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帮助他们融入城市学校教育。3.教育结果融入教育结果融入关注教育质量的平等,是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升学机会和教学效果方面相对均等。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教育结果融入上的难题集中表现为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升学难问题。受制于政策体系的不完善,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能回到原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这一情况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高中教育以及高考志愿报名成为难题。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一)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教育融入方面面临诸多困境1.教育政策保障不到位目前,尽管各项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实施细则,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国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重点是从教育权利与教育公平的角度探讨如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而未能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如何有效和顺利地融入城市这一背景去思考。同时,国家政策多为指导性,且中央赋予各地政府依据当地具体实际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懈怠,政策落实上明显存在地区差异。现有政策统筹力度的不足,使得政策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之间责任划分不明朗,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难以很好地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现实状况。2.城市学校未给予公平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融入难题。首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们受到了与城市学生不同的对待,例如有的地方政府指定农民工子弟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有的学校对他们单独编班,有的班级将他们与城市学生实行座位隔离。其次,在课堂教育上,部分教师根据主观期望有差别地对学生给予不同关注。这种情况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往往容易成为被忽略的对象,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最后,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评价容易受到刻板偏见和固有观念的影响,会认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素质差、不善合作、学习能力欠佳。长此以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之后处于边缘位置。3.城市文化存在偏见传统农村与现代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和其他社会系统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导致进城务工子女在成长环境和教育水平上与城市同龄人有较大反差。[10] 许多城市居民对来到城市生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存芥蒂,普遍觉得他们“不讲卫生、愚蠢、粗俗和野蛮”,认为自己孩子与他们交往密切会被“带坏”。[11] 一些城市居民甚至对农民工群体身份持非常僵化的不通融态度和难以接受的倾向。实际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作为流动到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内心十分渴望融入到城市教育氛围之中,但是由于自己身上的农村烙印,加之城市居民的不理解,造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长期经历着社会排斥的情感体验。4.社区教育服务支持不足社区组织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重要载体角色。农民工受经济能力和工作性质的限制,大多居住在城中村或农民工聚集区。而这些居住地生活环境复杂,生活条件恶劣,甚至子女的人身安全也面临着隐患。相比之下,城市学生所生活的社区,拥有更加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例如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教育知识讲座等。在差异如此大的社区环境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很难享受到其他社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特殊照顾。依据现代教育观,教育不再仅仅是狭义上的学校教育,它涵盖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力量。缺乏与城市学生同等的良好受教育环境,不利于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认知水平,阻碍其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5.家庭环境的制约家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客观上已经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不同家庭间拥有不同的家庭文化,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父母会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12] 同时,教育的代际传递作用很可能使农民工自身的弱势教育水平延伸到他们的下一代。在生活上,他们由于工作上的劳累、经济上的窘困、文化知识储备上的限制,难以独立辅导孩子功课,也较少主动向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长此以往,这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交往中共同话题较少,并在主动表达自我上有着较大的心理负担的问题。归根结底,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观念淡泊、家庭教育环境有限,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交往有着一道
JICHU JIAOYU YANJIU·6李瑾彧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难以逾越的屏障。(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困境的原因1.教育体制层面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分离的二元制度。这一制度以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为标志,将农村与城市相对立,限制城乡之间正常的人口流动,造成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事实上,我国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类似,城乡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二元”现象。一定程度上,这种“二元教育”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教育政策的结果。农村学生在进入城市学习后,由于之前教育设施、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差距大,他们往往...
篇四: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14年10月总第 330期今年,笔者班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部分学生刚入学时非常不适应城里的生活; 他们各科知识基础非常薄弱;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 家庭总收入不高, 居住条件也很差。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如何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是教师、 学生、 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结合 20年班主任工作经验, 谈几点看法。一、 优化家庭教育大多数家长由于学识的局限, 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全部教育责任就推给了学校, 使孩子的教育不能形成家校合力, 无法取得最佳效果。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 不仅仅是农民工, 其他社会人群的生存压力也非常大, 有很多家长会遇到没有时间与子女交流、 探讨子女学习问题的情况。但为什么也有很多家长却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所以家长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关心孩子的方式很多, 除了面对面的关心之外, 还可以通过为孩子准备学习生活用品、 留纸条、 书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 间接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例如:
面对孩子知识基础薄弱的情况, 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 可采用连续接近目标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
不断地强化与目标行为有点相似的行为。
当孩子已经建立了一个新行为, 但并不是目标行为时,家长要强化的是与目标行为有点相似的行为, 以后不断地强化接近目标的行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建立达成目标的信心。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于存在家庭教育困惑的这些家长,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 家长会、 电话或家校联系册等方式与他们沟通,将孩子的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 为他们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让他们了解今天的学校教育, 了解他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与帮助, 明白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要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善家里的学习条件, 改变自己过去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有经验的家长作示范, 让他们教育孩子的好经验、 好方法成为大家学习的良好资源。
如果有可能, 还可以把家长组织起来, 组成班级家长管理委员会, 让他们做志愿者, 和班主任一起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困难。二、 开展主题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破解教育难题的关键。
我们要让学生从了解父母的辛苦和理解父母的教育期望中, 学会感恩父母, 激发成长动力。2011年, 笔者了解到一个进城务工者子女嫌弃父母, 不求上进, 便悄悄拿着摄像机, 来到了他父母工作的工地, 拍摄了他们的工作状况。那天, 天下着雨, 他父母在工地打灰, 全身都淋湿了。在主题班会中, 笔者一面放映, 一面解读, 这个学生掉下了眼泪, 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教育。
他们认识到, 虽然父母没有给自己富裕的生活, 但为了自己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他们吃苦受累, 毫无怨言。作为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班主任, 一定要把理解、感恩父母作为班级重要的教育内容。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与父母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利于让学生珍惜父母和社会为他们创造的学习条件, 多学一点, 学好一点; 也有利于他们受到尊重劳动、 学会生存的教育。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并不是个个都性格内向孤僻, 其中也有很多坚强、 乐观、 自强不息, 也有不少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教师不妨让这些孩子和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与做法, 起到带动后进的作用。三、 关注特殊学生对于班级里个别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 教师还是要给予特别的关照。可以安排班级里活泼的学生与其同桌, 安排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其学习上的辅导,让班级里更多的学生关心、 帮助这些特殊的学生, 不让他们游离于班级之外。教师也要经常与他们谈心, 加强心理辅导, 用真心、 诚心对待他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他们冰封的心总有融化的一天。其实这些学生大多非常淳朴、 非常善良, 有的可能会有些自卑, 但是天真的学生总是渴望别人的关心, 渴望同学的友谊, 只要家长、 学校、教师共同努力, 他们是会融入集体之中, 找到自己的快乐的。四、 组建互助小组教师要经常组织外来务工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组织互助活动小组, 开展以发展学生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 如小制作、 参观、 实践活动等, 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重要的是减轻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特殊情况,他们更需要学业指导。
因此, 除了教师的热心辅导外, 还应该在班级里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换联系方式, 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总之, 对进城务工者子女进行教育的确很难, 但再难也是教师的事业。
笔者愿意与家长、 社会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用情感、 行动、 智慧来关注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走向未来。浅谈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王泰(陇西县南安中学, 甘肃定西748100 )杏坛百花· 241 ·
篇五: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14年10月总第 330期今年,笔者班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部分学生刚入学时非常不适应城里的生活; 他们各科知识基础非常薄弱;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 家庭总收入不高, 居住条件也很差。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如何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是教师、 学生、 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结合 20年班主任工作经验, 谈几点看法。一、 优化家庭教育大多数家长由于学识的局限, 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全部教育责任就推给了学校, 使孩子的教育不能形成家校合力, 无法取得最佳效果。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 不仅仅是农民工, 其他社会人群的生存压力也非常大, 有很多家长会遇到没有时间与子女交流、 探讨子女学习问题的情况。但为什么也有很多家长却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所以家长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关心孩子的方式很多, 除了面对面的关心之外, 还可以通过为孩子准备学习生活用品、 留纸条、 书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 间接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例如:
面对孩子知识基础薄弱的情况, 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 可采用连续接近目标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
不断地强化与目标行为有点相似的行为。
当孩子已经建立了一个新行为, 但并不是目标行为时,家长要强化的是与目标行为有点相似的行为, 以后不断地强化接近目标的行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建立达成目标的信心。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于存在家庭教育困惑的这些家长,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 家长会、 电话或家校联系册等方式与他们沟通,将孩子的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 为他们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让他们了解今天的学校教育, 了解他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与帮助, 明白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要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善家里的学习条件, 改变自己过去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有经验的家长作示范, 让他们教育孩子的好经验、 好方法成为大家学习的良好资源。
如果有可能, 还可以把家长组织起来, 组成班级家长管理委员会, 让他们做志愿者, 和班主任一起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困难。二、 开展主题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破解教育难题的关键。
我们要让学生从了解父母的辛苦和理解父母的教育期望中, 学会感恩父母, 激发成长动力。2011年, 笔者了解到一个进城务工者子女嫌弃父母, 不求上进, 便悄悄拿着摄像机, 来到了他父母工作的工地, 拍摄了他们的工作状况。那天, 天下着雨, 他父母在工地打灰, 全身都淋湿了。在主题班会中, 笔者一面放映, 一面解读, 这个学生掉下了眼泪, 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教育。
他们认识到, 虽然父母没有给自己富裕的生活, 但为了自己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他们吃苦受累, 毫无怨言。作为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班主任, 一定要把理解、感恩父母作为班级重要的教育内容。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与父母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利于让学生珍惜父母和社会为他们创造的学习条件, 多学一点, 学好一点; 也有利于他们受到尊重劳动、 学会生存的教育。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并不是个个都性格内向孤僻, 其中也有很多坚强、 乐观、 自强不息, 也有不少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教师不妨让这些孩子和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与做法, 起到带动后进的作用。三、 关注特殊学生对于班级里个别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 教师还是要给予特别的关照。可以安排班级里活泼的学生与其同桌, 安排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其学习上的辅导,让班级里更多的学生关心、 帮助这些特殊的学生, 不让他们游离于班级之外。教师也要经常与他们谈心, 加强心理辅导, 用真心、 诚心对待他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他们冰封的心总有融化的一天。其实这些学生大多非常淳朴、 非常善良, 有的可能会有些自卑, 但是天真的学生总是渴望别人的关心, 渴望同学的友谊, 只要家长、 学校、教师共同努力, 他们是会融入集体之中, 找到自己的快乐的。四、 组建互助小组教师要经常组织外来务工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组织互助活动小组, 开展以发展学生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 如小制作、 参观、 实践活动等, 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重要的是减轻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特殊情况,他们更需要学业指导。
因此, 除了教师的热心辅导外, 还应该在班级里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换联系方式, 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总之, 对进城务工者子女进行教育的确很难, 但再难也是教师的事业。
笔者愿意与家长、 社会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用情感、 行动、 智慧来关注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走向未来。浅谈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王泰(陇西县南安中学, 甘肃定西748100 )杏坛百花· 241 ·
推荐访问:浅谈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 进城务工 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