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9篇

时间:2022-10-25 20:35:03 浏览量:

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9篇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20编辑:杨风光nyzszz@163.com特别关注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9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9篇

篇一: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编辑:杨风光nyzszz@163.com特别关注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重要举措,在推进乡村振兴、扶贫富民等方面成效明显。但是有些地方在发展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和短板。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了解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科学的发展路径,对于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 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1.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能够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贯彻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2. 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富民的重要力量。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较高的重合性,贫困地区生态资源富集、品质高,而且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特色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旅游开发价值大,是扶贫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受益面最广、拉动型最强的产业之一,通过农民对参与当地乡村旅游,解决文 / 临朐县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办公室 张玉婷浅谈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和思考

 21第 6 月 上半月刊21就业和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平。3. 发展乡村旅游是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开发过程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突出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注重保护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只有生态环境保护好了,乡村旅游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4.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实践。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居民和游客可共享的特点,因此,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前提,也是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市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千村一面现象严重。目前多数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偏向于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乡村旅游活动存在产品雷同、重复较多的问题,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民俗旅游多限于民俗文化村、民俗节庆活动项目,“农家乐”仅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等。此外,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许多优势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难以满足旅游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2. 村民参与度和收益较低。不少的乡村旅游起步于乡村采摘和“农家乐”,当时主要采用 “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为增加投资方的优惠力度,往往通过压低农民补偿费,导致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较低,往往局限在高劳力、低技术、低收入、低层次的参与水平。此外,如果外部旅游投资增加,当地村民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也使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3.无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的总体规划,对乡村旅游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的现象,比如有的地区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砍伐树木、炸山平地用于修建停车场,给环境带来的隐患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开发过程

 22编辑:杨风光nyzszz@163.com特别关注中建设食宿、娱乐、游览等设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旅游过程中的机动车、音响设备等噪声,打破了乡村宁静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乡村旅游的初衷;乡村旅游的经营业户随意堆放、倾倒或者垃圾填埋行为,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三、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1.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促进农业多业态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无论乡村旅游开发采用哪种模式、谁作为开发主体,必须以增加农民受益为根本出发点,否则“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致富”就无从谈起。一是引导、鼓励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主体,而不只是出租资源、拿租金的旁观者,而应该是主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二是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主导、协调、监督等职能,建立健全公平的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对乡村旅游经营农户进行常态化辅导。乡村旅游经营农户普遍存在市场意识差、创意能力低、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对他们进行常态化的培训和辅导。2. 以品牌化建设为抓手,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品牌的建立,是构建本地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将独有产品品牌化才能在游客心中立下“非他不可”的印象。紧密结合本地农业和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品牌。比如,临朐县旅游资源丰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依托县域内“三山两园一谷”等重点景区,打造出“乡约临朐”的乡村旅游品牌。因此,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必须与乡村旅游产品相对应,以品牌运营的角度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价值。 3. 乡村旅游结合电子商务实现大数据共享,实现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比如,构建乡村旅游宣传网站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实施运作,在平台联网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同时通过景区景点细分、设置游客上限阈值等功能建立景区景点客流量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从而提高景区调度和管理水平。综上所述,科学有序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受益,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因此,要立足当地旅游特色,结合电子商务,打造当地乡村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篇二: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在目前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首要任务,而乡村经济发展应当以乡村各个行业及产业的发展为基础,而乡村旅游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产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并且积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创新,使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得到满意的成果,为实现乡村建设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及保证,使乡村振兴更好实现。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乡村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中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促使乡村旅游实现更好发展也就十分必要,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任务,在乡村产业结构完善及乡村

 经济发展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发展及创新进行分析,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及创新得以更好实现,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实。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及价值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乡村建设发展中的必要任务及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基础与保证,因而实现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就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价值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予乡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已经成为要求,这是因为在产业结构得以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乡村整体产业的良好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现。而乡村旅游在当前乡村产业结构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就能够促使乡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其它乡村产业的发展,这对于乡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及更理想发展十分有利,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

 其次,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属于重要的任务,在农村经济水平实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够推动其它方面的更好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这一目标实现。在乡村旅游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吸收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参观,也就能够刺激消费,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乡村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在乡村旅游有效发展的基础上,还能够为当地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创业机会,从而可使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的基础上,也就可以促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实现有效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实施提供经济基础与支持。

 再 次,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除发展乡村产业及乡村经济之外,扩大乡村地区的影响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務,在乡村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也就能够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有利的支持。在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理想效果的背景下,可实现当地的文化输出及产品输出,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地区,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也就能够使该地区的影响力扩展,吸引更多的资金及资源,这样一来,也就可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更好的基础与保证,促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一步加快,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不理想

 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便是发展理念比较落后,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未能够真正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基层领导及有关部门虽然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比较重视,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片面认识,只注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并未能够真正认识到旅游产业的价值及意义,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经济水平提升及促使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这种思想及认识的存在,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就缺乏充分的投入,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也会导致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速度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趋势及要求。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理念落后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注意这一问题。

 2.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落后

 就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落后,这也是影

 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当前旅游资源未能够充分利用,导致一些旅游资源浪费,影响旅游项目的丰富性,在吸引游客方面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对于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未能够充分挖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缺乏自身的特点,这对于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其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未能够与其它产生实现融合,对于其它产业的发展未起到带动作用,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度也会降低,也就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更理想发展,未能够使乡村旅游发展得到满意的效果。第三,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未能够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利用,导致乡村旅游可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并且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比如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等这些都未得到有效应用,这种情况必然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

 3 2.3 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理想人才支持

 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而言,除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理想的人才支持。目前,由于乡村地区特点的影响,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并且旅游人才数量也比较缺乏,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并且在旅游

 管理及规划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旅游管理及规划不合理,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人才数量比较少,现有的工作人员工作压力也就比较大,收入又比较低,这对旅游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必然会产生影响,进而致使乡村旅游发展未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创新途径 3.1 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能够促使乡村旅游业实现更好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需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使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更好的基础与保障。作为基层地区领导及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乡村旅游发展在思想层面加强认识及重视,对于乡村旅游在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戰略实施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性及价值,形成正确理念及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加强投入力度,投入充足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更好支持与保障,也就可以使乡村旅游发展得到理想的成果,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乡村旅游发展加强宣传与指导,使当地的相关部门都能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认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具

 有更加理想的基础与保障,最终使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2 3.2 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形成正确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对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当前的旅游资源需要充分把握,对于这些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从而使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得到保证,也就能够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旅游业发展具有更好的资源基础。同时,对于可以体现当地特色的一些旅游资源,应当深入挖掘,并且要作为重点利用对象,从而使乡村旅游体现出自身特色,这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而需要对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其次,加强乡村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使乡村旅游项目能够更加丰富,使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得以实现,并且在实现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也能够使乡村旅游业规模得以扩大,使不同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也就可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更好满足,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与支持。第三,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及手段进行利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及网

 络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人们的旅游需求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方案及规划,使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更好的前瞻性。

 3 3.3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就需要加强人才建设,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更好的人才基础与支持。首先,对于现有的旅游人才应当加强教育培训,积极提升旅游人才的服务意识及水平,并且要积极提升其旅游管理及旅游规划的相关业务能力及水平,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想的人才支持。同时,乡村旅游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积极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使旅游专业人才数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更好的人才支持及基础,促使其得到满意效果。

 4 结语 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也就十分重要。作为相关研究人员,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及价值需要清楚认识,在把握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旅游的创新

 发展,使乡村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成果,进而实现更理想的乡村经济建设及乡村战略振兴。

篇三: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城镇化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提要]旅游促进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建设,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加快城镇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要结合城镇化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正文]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促进城乡交流互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合理集聚、城乡科学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是使更多农民进入城市、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富足的生活和现代文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区域发展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风情镇、特色镇发展更为迅速,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据有关调查,我国至少已有 1 万个村,约 300 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多种行业,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 1:4,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手工业、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用

 品和纪念品、交通运输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对于打破以往传统农业的产品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欧美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风情小镇,象西班牙的激情小镇、法国的浪漫小镇、美国的圣诞老人镇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旅游价值独特;我们国家也有这方面的典型,象历史名镇东莞虎门、水乡名镇苏州周庄、文化古镇绍兴鲁镇等,在这些风情小镇中,历经风雨的古老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住所、迂回曲折的街巷长廊和潺潺溪流上的景观桥梁,都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熏陶。

 (二)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在给农村带来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为了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村民中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和职业培训,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另一方面,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也把文明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带进农村。而且,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并且逐渐地在村中形成了行业的管理机构,大大增加了农村中的村民自律性。

  (三)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中突显的问题就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城市向农村传输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大多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他们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会给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居民起到示范效应,使得乡村居民在一切可能的前提下模仿客人生活和消费方式。同时旅游接待要求农村具有干净、整洁、齐全的硬件设施做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在道路、宾馆、餐厅、卫生、

 医疗等基础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村庄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加快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它吸引旅游者的正是农村质朴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态环境以及无公害的农业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吸引和招徕大量的旅游者,农民会自发的、有意识的去保护农村的生活环境,翻新农舍、整治环境、兴修道路、治理环境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农村的生活环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民也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切实的感受到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农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农村乡村环境和乡土风情的保护。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需求及特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需求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乡村游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游客热捧,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乡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追求。

 海阳市北部山区自然风光独特,农业资源丰富,

 人文底蕴丰厚,近年来兴起的“农家乐”、“民俗游”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主要在于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

 2.求知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海阳市朱吴镇旅游产业,重在亲身体验、亲身参与、 亲身感知,“海阳樱桃”成熟季节,游客徜徉山水之间,探求樱桃种植知识,亲手采摘樱桃,别有一番情趣。

 3.怀旧的需求。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影《地雷战》场景主要取自朱吴镇,依托这一红色旅游资源,朱吴镇大力发展地雷战旅游项目,大批老红军、老八路、老民兵慕名前来回忆当年烽火岁月。

 4.复合型需求。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

 正是由于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乡村旅游的特征 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除了可以为游客提供与传统旅游形式相似的体验和感觉外,还避免了传统旅游形式带来的距离远、可达性差、旅游成本高以及旅游容量过大带来的旅游拥挤感。与传统旅

 游产品比,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明显,多分布在城市周遍。乡村旅游的资源分布具有地域性,都以现有的自然村或村落为旅游发展的对象,而且这些率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以城市周遍的为主。

 2.旅游产品参与性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中大多以“农家乐”形式为主推产品,这种旅游形式强调游客的参与。

 3.旅游客源市场固定。参加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以居住在城市中的城镇居民为主。

 4.乡村旅游的低投入、高产出。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村庄现有的建筑、设施,现有的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不需要过高的投入和改造,而旅游业带来的收益却高于经营传统农业的收入。

 三、在城镇化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乡村旅游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别具一格的节庆方式、简单恬淡的耕种生活等,这是乡村游能够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原有的乡土气息,使得城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工作中,要把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来规划,让旅游有具体的产业支撑,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点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观光农业;在农业耕种等游乐项目上,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趣味性和体验性。

 (一)发展生态旅游,走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追求。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

 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其次,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要加大引导力度,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地社会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使乡村居民在吸收都市文化精华的同时,能珍视并保持起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就区域乡村旅游而言,保持自然风光、民俗特性是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流俗化,甚至“城市化”就会造成客源大量流失,使得乡村旅游失去应有的价值。海阳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既注重城镇化共性,又注重农村发展个性,因村制宜,区别发展,相得益彰,如北部山区的“农家乐”,南部沿海的“渔家乐”,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发展特色旅游,促进结构调整 特色农业是指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特色农业是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是对传统农业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国外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是一种阻止传统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在我国乡村旅游也被看作是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要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城乡互动交流,加快城乡

 一体化步伐。

 (三)建立良好机制,促进乡村旅游长远发展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合理、适度和科学的原则,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建立生态模型,用以测量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从而确定科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做好有效的控制,避免盲目的开发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导村民使用自然、无污染的能源和耗能低、污染小的设施和设备。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建立环境监测机制和观测站,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四)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政府宏观调控对发展乡村旅游起着显著的作用。首先,政府应该为乡村旅游发展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选择出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模式,避免村民盲目的开发而带来的破坏。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也不是所有的乡村旅游都适合一种模式,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选择农庄型、生态型、工业型等等不同的特色产品。其次,政府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应当发挥政府在管理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宏观调控合理地控制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加强乡村旅游地区域资源的共享,构建大区域旅游网络体系,避免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旅游的旺季。再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力度,一定

 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负担。同时,政府还应该协调好政府、投资者、农村、农户、旅游者等多方的利益,做到各得其所。

  总之,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乡村旅游只有融入城镇化建设大潮中,才会生机勃勃、突破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因为乡村旅游而更加扎实深入、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 彭新宇,余忠发: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挥模式[J].经济纵横,2006,(5)。

篇四: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篇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的新思考刘聪1张1陆2罗凤3、( 1重庆工学院旅游研究所r 重庆6 30 0 0 0 ; ’2重庆工学院旅游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630 ( 10 0 ; 3重庆工学院旅游管理系, 重庆630 0 0 0 )’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起始于20 世纪8 0 年代。

 它既能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 又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 直到国家旅游局推出19 9 8 年华夏城乡游和19 9 9 年生态旅游年, 全国各地纷纷抓住机遇, 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潮, 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 ..但是大多开发者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主观理解来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如“破旧立新” 、“市场主导” i“引导市场” 、 “反客为主” 、 “一花独放?等开发理念。

 根据这些开发理念开发出来的乡村旅游产品从根本上违背了乡村旅游的初衷:

 投资者到乡村去大量地建设, 破坏环境;打破乡村宁静的生活气氛, 处处充满商业气息; 让村民放弃尊严, 卑贱地伺候游客等。

 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旅游要立足于“三乡二土” 特色和农耕文化, 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20 0 4 年我国推出“中国百姓生活年” 的旅游主题, 其目的就是通过游客走进百姓生活,体验百姓生活, 百姓参与旅游活动, 在游客互动中带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守旧创新, , 、 “引导市场” 、 _ 培育市场:

 ’ 、 “主宾关系” 、 “百花齐放” 、 “四季花开” 的开发和经营理念。

 以期我国的乡村旅游能根据我国特定的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一、 乡村旅游概况’;‘。・,.1. 乡村旅游的起源.乡村旅游起始于欧洲; 至今已有io o 多年的历史。

 早在. 18 55年, 法国巴黎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乡村度假旅游。

 到20 世纪60 ’ 年代初, 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把农场、 庄园进行规划建设, 提供徒步旅游:

 骑马i滑翔、 登山、 漂流、 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 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 自然学习班、 培训班等, 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

 此后。

 乡村旅游在德国、 美国j波兰、 日本、 荷兰、 澳大利亚、 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这些国家旅游者的最喜欢的旅游方式之一, 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 .,纵观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①萌芽——兴起阶段, 在19世纪初, 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 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 如法国、 意大利。

 ②观光——发展阶段; 在20 世纪中后规, 乡村观光农业发展, 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 如西班牙、 日本、 美国; ③度假——提高阶段, 在20 世纪8 0 年代以后, 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 度假, 体验、 环保多功能扩展。

 如’ 日本、 奥地利、 澳大利亚。

 经过多年的发展, 国际乡村旅游已形成以下8 种类型i①, 观光旅游型; ②・休闲度假型; ③参与体验型; ④文化娱乐型;⑤学习教育型; ⑥品- 尝购物型; ⑦疗养健身型, ⑧回归自然型。’.一. , jt‘. ;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20 世纪. 8 0 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_ 种新型旅游模式, 尤其在20 世

 16 8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纪9 0 年代发展迅速。

 旅游者的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 而是利用节日、 周末、假期到乡村去欣赏乡村美景, 体验农家生活, 品位乡风民俗, 满足回归自然的需求。2. 乡村旅游概念的形成‘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 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近年来, 乡村旅游深受旅游研究者的青睐和重视, 在旅游理论界是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

 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乡村旅游的含义和特征。

 如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区为特色, 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旅游活动为内容, 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它是农业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农业的一部分消费功能, 不是以营养物、 生活用品、 工具等形态去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 而是以多姿多彩的情趣来满足其文化消费的需求。

 王卫文提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田园风光、 森林景观、 农林生产经营活动、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 品尝、 习作、 休闲、 体验、 健身、 科考、 绘画、 摄影、购物、 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郭焕成在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的基础上, 较全面地归纳了乡村旅游, 他把乡村旅游概括为:

 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 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 田园景观、 生产经营形态、 民俗文化风情、 农耕文化、 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 休闲、 体验、 健身、 娱乐、 购物、 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本文比较赞同郭焕成的全面概括, 在此文中就应用了他的乡村旅游概念。

 但从总体上来看, 理论界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 提法也多种多样, 如农业旅游、 农村旅游、 农业观光、 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等。・3. 乡村旅游的分类‘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不一致, 也就导致了乡村旅游分类上的分歧。

 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农业旅游包含乡村旅游, 而有的学者却认为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

 如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 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 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 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并对这几种旅游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概念。同时, 即使对概念有相似的理解, 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也使乡村旅游的分类各不相同。

 杨华将乡村旅游景观分为种植业景观、 林业景观、 牧业景观、 农村副业景观、 生态农业景观和风俗民情景观等六种类型。

 从乡村旅游景观的功能看, 可分为观赏型农业景观、 品尝型农业景观、 购物型农业景观、 参与型农业景观和娱乐型农业景观等五种类型。

 黄洁认为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属于农业范畴, 她把乡村旅游分为“农家乐” 旅游、 “民俗文化” 乡村游、“观光娱乐” 乡村游和“劳动教育” 乡村游等四种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 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五种模式:

 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 ; 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 特点是经济发达、 乡村城镇化, 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 四是古村落的开发; 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 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4 . 乡村旅游的特点由于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分类的不同, 国内的学者研究乡村旅游的方向也就不同, 导致他们概括乡村旅游的特点也就不同, 王卫文认为乡村旅游具有开发范围广、 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地域特色明显、 原始野趣浓、 易开发、 投资少、 见效快、 参与性强、 重游率高、 消费较低等特点。

 蒋和平等在对生态旅游农业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比较后得出生态旅游农业有以下

 第二篇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特征:

 功能齐全、 双重效益; 保护环境、 持续发展; 回归自然、 身心享受; 科技特色、 高效农业等。

 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旅游分布的地域性、 旅游时间的季节性、 旅客行为的参与性、 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等七个特征。笔者研究了各位学者在对乡村旅游的概念、 分类和特征的不同和相同的论述后, 认为我国在研究乡村旅游的理论上的巨大分歧意见表明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鉴于此, 本文采用广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 认为农业旅游包含于乡村旅游, 将观光农业、 农村旅游、 休闲农业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 以便在更广阔的基础上研究我国的乡村旅游, 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本文从新的角度, 从乡村旅游对大都市人最大的吸引力和乡村旅游自身最大的“卖点” , 把乡村旅游的特点概括为“三乡” 特色:

 乡野环境, 乡风民俗, 乡村生活。( 1)乡野环境山清水秀, 阡陌纵横; 竹林农舍, 小桥流水, 鸟语花香; 地旷人稀, 天朗气清; 春华秋实, 冬闲夏爽; 鸡鸣犬吠, 牛叫马欢。

 是明目清心的天然图景。( 2)乡风民俗邻里和睦, 亲情浓浓; 婚丧嫁娶, 红白喜事; 中秋端午, 春节元宵; 贴春联, 挂灯笼, 燃炮仗, 玩狮子, 舞龙灯; 走人户, 串亲戚; 日子红红火火, 热热闹闹; 生活朴实而率真。

 是动人心弦的民俗画卷。’.( 3)乡村生活,。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春种秋收, 夏忙冬藏。

 四时有序, 张弛有度。

 自由, 闲适, 与自然相谐, 天人合一。

 是理想中的牧歌生活, 是生命的最佳状态。,这都是乡村资源最大的吸引力和“卖点” , 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是立身的本原。从产业开发的角度讲, 还要坚守“二土” 原则, 即本土资源, 乡土特色。二、 世纪回归——生活时尚的哲学演绎1. 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必然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演进的发展历程。

 发达国家和某些国家的发达地区在经历了第一次农耕文明和第二次工业文明浪潮的席卷后, 已经进入了第三次浪潮。

 农耕文明中的“天人合一” 的“人与空间的关系” 正是“第三次浪潮文明” 描述的人类“诗意栖居” 的理想所在。

 与此同时, 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返璞归真、 亲近泥土。

 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 又是一种生活时尚。

 在这种现代人类的双重探求中, 城市和乡村都将找到自己需要获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

 都市人之所以钟情于乡村旅游, 正源于他们梦中的“香格里拉” 不在都市, 而是在乡村。

 西方发达国家是“有钱人住乡下” , 乡村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在“第三次浪潮文明” 中将被崇尚、 推广, 农耕文化的精华部分将在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上重现光芒。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其根本动机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 是人类从心理上否定了逃离自然的行为后所产生的寻求心灵归宿的特殊情结。

 人类用了很长时间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这一逃离自然的过程, 但可悲的是人们发现自己借以征服自然的理性世界正逐步凸现对人的心理及生产力产生束缚的反作用力。

 因而, 在生态主义与环境保护观念的催动下, “深蓝运动” 、 “反城市化” 浪潮悄然兴起, 城市生态化、 乡村化趋势逐渐鲜明, 而离开拥挤、

 17 0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喧闹的居住环境, 回归原始的精神家园。

 前往乡村去旅游成为后现代社会中的又一追求。

 这种现象说明, 当人类经历了逃离自然的过程后, 希望能够进入一种“返璞归真” 的状态是人性的本能。所以乡一城一乡, 是生活时尚辩证发展的必然历程。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 文明进步的经历轨迹。

 中国乡村旅游在新世纪的兴旺, 是我们时代发展、 国家繁荣的必然结果。2. 传统农村一城市生活一现代乡村的演绎轨迹.( 1)传统农村由于生产力的落后, 体制的束缚, 造成物质匮乏, 生存艰难; 条件简陋, 生活单调无聊。

 自18 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城市创造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基本生存的需要, 人们向往城市, 争相拥向城市, 城市生活成为时尚。( 2)城市生活都市人常年生活的环境是生存竞争激烈, 工作压力太大; 人际关系紧张, 生活节奏紧凑;空气、 水、 噪音污染严重。

 人们在摆脱了基本生存的困境之后, 逐步跨人小康生活。

 摆脱了物质生存的压力,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舒畅。

 “过去埋头拉车, 现在要抬头看天。

 ” 人们在四处寻找能够安抚疲惫身心、 舒心消闲的精神家园。

 因此, 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乡村。( 3)现代乡村新时代新世纪的乡村早已超越了吃饱穿暖的阶段。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生活条件、 生活观念、 生活方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都市人。

 “农” 已经不是他们特有的身份标记。

 所以, 用“乡民” 或“村民” 来称呼他们似乎更为得当。

 因为“农民” 作为一种身份辨识标记已经失去了意义, 只能表示他们是“住在乡村的人” 而已。

 也就是说, 他们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提供都市人所需要的物质内容, 也能接受都市人的消费观念。

 乡村是第一次浪潮社会遗存最丰富的地区。

 它不仅具有非城市化、 分散式生产、 适当的规模、 可再生能源:居家工作、 自产自销等农耕社会特点, 而且还具备现代都市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对于日日挣扎于钢筋水泥环境, 被快速生活节奏及职业竞争所累的都市人来说, 无疑是一处世外桃源。3. 乡村旅游消费时尚的世纪回归:

 ’4 .、’因此, 乡村旅游消费时尚的世纪回归, 有其社会的背景和时代的特征。. ( 1)从需求角度看乡村旅游时尚消费’’, ‘都市人的身心需要, 随着社会化进程。

 城市已成为“柏油沙漠” 、 “水泥丛林” 所在, 城市居民普遍具有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

 经济和时间等必要条件的允许, 城市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拥有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和对休闲旅游的重复需求。

 众多的客源市场, 数目众多的城市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市场条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会越来越少, 城市会越来越多;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将不断增加。

 我国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向往的意境, 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左右林野旷, 不闻城市喧” 等作品, 无不描绘出乡村的恬静、 祥和与美好, 使身处闹市的都市人开始追求这种悠然的生活并积极地投身其中, 使乡村旅游开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从供给角度看乡村旅游时尚消费。.一,‘..‘增长农村经济途径的选择。

 农村要摆脱贫困的“头衔?, 仅仅靠传统的经营方式( 种菜卖、种粮卖等)几...

篇五: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财经

  Industrial FinanceIndustrial Finance

  产业财经6 7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思考张嵘(南昌大学

  330000)摘 要: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分析了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思考。本研究认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电子商务人才稀缺、营销意识薄弱、服务质量差、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而通过增强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品牌、不断丰富业态、强化市场营销、注重人才储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的产业转型与优化发展。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系统阐释了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主要围绕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五大方面实施。其后,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后,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广大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地和谐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乡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逐步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建立美丽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单一观光型模式逐步发展为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视,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从1990年凌申发表在《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上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成果开始,在那之后一系列的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乡村旅游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经济的动力因素、全域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经济等都是近几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在与江西乡村旅游有关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包括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的升级转型、休闲文化建设等。从相关文献的梳理来看,对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普遍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城市和地理空间,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利益相关者等层面的探讨缺乏宏观性的把控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在整体和宏观领域方面的研究。一、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地处长江南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省域内不仅有风光秀丽的山川湖泊,还有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四季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民情风俗。其中既包括著名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等“五大”名山,也还有国内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以及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 “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享有“中国最美乡村”之誉的婺源等。简而言之,全省各市各县都有名山大川、青山碧水。这些都为江西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江西乡村旅游市场广阔江西旅游景点众多、旅游市场广阔。据统计,全省70%左右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50%左右的市场份额来自于乡村旅游,截至2020年6月,共创建省5A级乡村旅游点23家,4A级乡村旅游点172家,旅游风情小镇65个。自“十三五”以来,江西省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激活乡村“美丽经济”策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省内外游客旅游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在“五一” “十一”等黄金节假日,乡村旅游更是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乡村旅游不仅已发展成为全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全省旅游资源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2021年以来,全省进一步实施乡村旅游振兴行动计划,乡村旅游发展逐渐由点及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市场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三)江西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良好根据2018年一季度江西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省10个5A级景区中,热度最高的景区是婺源景区,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分列第2-5位。据调查,2009-2018年间,江西全省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总数从100余家增长至5000余家,增长了约50倍,其中经营农家乐的个体户由300余户增加至2万余户;全省每年乡村旅游项目所接纳的游客人数也从约1000万人次增加至约7000万人次,增长了约7倍。2018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人数约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8145.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约3.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00多亿元,直接或间接受益农民人数约达60余万,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了较大飞跃,由旅游业中的“次要地位”逐步转变为“主要地位”,展现了江西旅游业的良好基础。但是,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相比,江西乡村旅游由于起步较晚,且受限于资金投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面存在着规划思路不清,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创新力不足,形式雷同单一,同质化趋势普遍等现象。随着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经济迈入良性发展道路,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行列就显得尤为重要。(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极好契机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并实施以来,江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基本实现了从旅游业“配角”到“主角”、从“零星分布”到“全域发展”、从“单一模式”到“多元业态”的转变。江西省自2018年以来积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行动指南,大力推动全省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品牌构建、厕所革命、专业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开展实践,不断治理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拓宽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多样化,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推动乡村旅游创新驱动发展,扩大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努力形成以科学合理布局、多元开放业态、项目特色多样、功能健全完善为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二、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西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受交通区位、建设资金、经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江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一)产品特色化不显,同质化比较严重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步成为推进广大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初期的规模小、形式单一、利润较低的发展状态,逐渐变成为规模大、形式多元、效益广泛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在乡村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缺乏创新力与活力的问题也随之伴随而来。江西很多乡村旅游景点无论是在旅游的方式、旅游的景点还是旅游的特色产品方面,都出现了相同的发展趋势,毫无地方特色。在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江西省各县市大多都是简单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已有模式,有些即使是对展现形式稍有改变,但其实质内容高度相似甚至完全相同, “同性”现象明显。从南昌的凤凰沟景区到新余的昌坊镇,从南昌安义古村到吉安的燕坊古村,其无论是从策划创意还是观赏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毫无地方特色与创新,极容易使旅游者产生审美疲劳,逐渐对乡村旅游丧失新鲜感,从而影响到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这也是当今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尽管江西各县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但是若是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在策划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力,只知道一味的照抄照搬,那么再优秀的、再独特的地方文化也会成为其手下的牺牲品,最终的结局也就是同质化。(二)市场营销意识不强,宣传推广力度不大某些县市的当地经营者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其县市的影响力度不够,由于相关人才的缺乏,相关经营者营销意识单薄使得他们安于现状,只是想借助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经营,毫无营销和宣传的意识,缺乏长期和全面的战略眼光。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只知道复制粘贴其他人的成功模式,却从不在意其是否适合本地区的当地文化和传统;不注重对旅游产品的营销与包装,不会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市场宣传和景点的推广,同时也没有寻找更大的宣传平台,导致对外知名度差,无法打开市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就是市场与知名度,而其局限性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中国无疑是致命的。(三)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好评不多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服务水平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江西各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旅游景点大都是由当地群众经营管理,且参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也基本是由当地居民或经营管理者的亲朋好友组成。这些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既不懂得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也基本未受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因而缺乏系统的服务操作守则,对服务的重点与要点方面不甚熟悉,因此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地满足旅客的合理需要,常常会忽略旅客的感受,造成服务态度较差的现象,极其容易引起顾客的不适,影响景点的整体形象。此外,他们的逐利意识往往比较强烈,由此常常会出现强制推销的现象,严重影响景点的名誉。(四)规划布局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尽管当前江西乡村旅游业得到较大发展,但在各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如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系列问题,对乡村旅游纵深发展产生毋庸置疑的影响。一些地方至今还存在乡村旅游景区和旅游环境的规划不科学、分布不平衡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游客很难全身心投入游览活

 产业财经

  Industrial FinanceIndustrial Finance

  产业财经6 7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思考张嵘(南昌大学

  330000)摘 要: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分析了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思考。本研究认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电子商务人才稀缺、营销意识薄弱、服务质量差、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而通过增强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品牌、不断丰富业态、强化市场营销、注重人才储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的产业转型与优化发展。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系统阐释了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主要围绕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五大方面实施。其后,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后,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广大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地和谐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乡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逐步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建立美丽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单一观光型模式逐步发展为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视,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从1990年凌申发表在《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上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成果开始,在那之后一系列的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乡村旅游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经济的动力因素、全域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经济等都是近几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在与江西乡村旅游有关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包括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的升级转型、休闲文化建设等。从相关文献的梳理来看,对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普遍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城市和地理空间,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利益相关者等层面的探讨缺乏宏观性的把控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在整体和宏观领域方面的研究。一、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地处长江南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省域内不仅有风光秀丽的山川湖泊,还有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四季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民情风俗。其中既包括著名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等“五大”名山,也还有国内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以及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

篇六: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ISSN 1000-1190,CN 42-1178/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 作者:

 舒伯阳,蒋月华 收稿日期:

 2021-06-23 网络首发日期:

 2021-10-18 引用格式:

 舒伯阳,蒋月华.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J/OL].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178.N.20211015.1850.002.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1 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

 舒伯阳1,2 ,蒋月华 1 *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73;2.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武汉 430079)

 摘要: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对于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研究在分析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上,以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凝练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智慧转型、文化赋能和产业优化”思想内核,识别了绿色生态冲突、产品创新不足、服务体系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关键性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绿色和生态优先为发展主调、以文化与品牌 IP 为产品的主打、以游客体验感为消费驱动内核、以人才与运营管理为关键保障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拓展了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构建,实践路径可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高质量;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path of high-qualit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SHU Boyang 1, 2 , JIANG Yuehua 1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2. Wuhan Branch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nd focu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r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guided by the f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ness and sharing”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core of “ecological-base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empowerment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of high-qualit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condensed. The key obstacles are identified such as green ecological conflict, insufficient product innovation, lagging service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e practical path of high-qualit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 which takes green and ecological priority as the main tone of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brand IP as the main product, tourist experience as the core of consumption, and talent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as the key guarantee. The research expand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practice path woul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收稿日期:2021-06-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Y153)。

 第一作者简介:舒伯阳(1966—),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乡村旅游与体验设计。E-mail:969406213@qq.com。

 *通信联系人。E-mail:

 jyh@stu.zuel.edu.cn 网络首发时间:2021-10-18 17:38:47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178.N.20211015.1850.002.html

 2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high-quality; the new era;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practical path

 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对于农村增收致富、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在新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的核心举措 [2] 。为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在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发展 [3] 。因此,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走长期健康可持续的道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全方位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是否发挥出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4] 。具体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乡村旅游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创新发展突出与时俱进,乡村旅游发展在不断变化;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平衡,乡村旅游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距;绿色发展强调生态保护,乡村自然风貌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开放发展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的国际市场相对低迷,乡村旅游要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主要以开发国内市场为主,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共享发展需要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考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在此背景下,新发展理念如何具体驱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发展过程面临哪些困难障碍?解决困难需要实施怎样的差异化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 [6] 。

 近年来,城镇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历经农家乐、乡村休闲度假的发展模式,正在向乡村旅居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7] 、忽视乡土文化等诸多问题,亟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导,集中开发高质量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8] 。基于此,国家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包括“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9] ,内容包括发展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遴选乡村旅游重点村、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 [10] ,许多研究者也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 [11] 。但是,关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如何从学理上理解与界定其深层次内涵,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性的梳理和解决其发展困境,现有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空间去拓展。本文拟基于新时代的背景在围绕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要求,从理论上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剖析,并结合发展障碍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作用。

 1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1.1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先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 年—2000 年为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萌生旅游需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条件较好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村镇通过农家乐的方式吸引游客。乡村旅游总体呈现自发性、零散性的特征,发展模式

 3 为城郊游憩型,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典型代表是成都郊区的“五朵金花”。2000 年—2015 年为成长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迅猛增长。与之相对,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规模快速壮大,种类逐渐丰富,涌现出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等。典型代表是浙江安吉地区乡村旅游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发展模式为产业带动型,经营方式为政府、公司、社区和村民共同参与。2015 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方式转变为乡村度假,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莫干山民宿,通过乡村旅游有效对接了城镇居民渴望乡野田园的需求,逐渐实现配套产业、农房出租和土地流转。此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文旅资源型,经营方式为政府、公司、社区和村民共同参与。

 由上述发展阶段可看出,中国乡村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即老百姓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于远离都市喧嚣,享受乡村美好风光有着更迫切的需求。据 2020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 年—2019 年间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总量及收入总额不断攀升(图 1),截止 2019年,中国乡村旅游规模高达 32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总人数的 53.24%。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丰富中国特色旅游业的重要类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12-13]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4-15] 。鉴于此,随着乡村旅游规模不断增加,如何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保证旅游产业长期可持续,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16]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同时,2020 年疫情过后,防控管理下人们更渴望回归自然,也会对健康、高质的旅游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乡村旅游将迎来新的契机 17 。未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亟需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a)接待人数 7.21012222428303220.0%38.9%20.0%83.3%9.1%17.0%7.1%6.7%0%10%20%30%40%50%60%70%80%90%05101520253035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亿人次年 份接待人数 增长率

 4

 (b)旅游收入 图 1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与收入统计(2012 年—2019 年)

 Fig.1 Statistics on reception numbers and income of China"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from 2012 to 2019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发展,也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遵循 [18] 。自 2015 年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对于中国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有了明确要求,具有战略性和纲领性的引导作用 [19] 。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国际市场相对低迷,开放理念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望。因此,本文基于对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认知,围绕乡村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提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新时代要求。首先,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面向“绿色发展”,产生了“生态低碳”的时代要求。一方面,绿色、生态、低碳的消费观念成为当代人的追求,脱离了城市钢筋水泥的环境,人们崇尚自然,回归乡村,寻求优美田园风光;另一方面,需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平衡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乡村旅游才有持续发展的根基。其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面向“创新发展”,产生了“创新驱动”的时代要求。乡村旅游尚有较大发展潜力可挖,当前许多地区旅游开发停留在简单的农家乐如吃饭、打牌等方面,主题产品高度同质化,且技术含量较低,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优势;同时,要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旅游宣传,才能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第三,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面向“共享发展”,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旅游发展始终要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游客对乡村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需求。最后,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面向“协调发展”,产生...

篇七: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iddot;19·◆专题研究与前沿科技◆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程皓 吴丹丹(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江苏 淮安 223000)摘 要: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创收渠道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综合作用。乡村旅游开发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掘平桥镇的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乡镇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乡镇领导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平桥镇;思考;对策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符合世界旅游的发展潮流,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一种形式。目前,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国家、省市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发展旅游业给乡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某些地区显露出来,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繁荣农村社会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乡村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对于推动乡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进乡镇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是乡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选择产业之一。所以,对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已成为乡镇领导的必修课,如何充分利用本乡镇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全乡镇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乡镇领导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作为淮安区的南大门的平桥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1 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资源特征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镇历史,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方便发达的交通、美丽自然的风光和香飘天下的美食让这座千年古镇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1.1 资源优势。平桥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三名”上,即名菜、名寺和名会。名菜,即平桥豆腐。说到平桥豆腐,首先要说说可算是中国国粹之一的豆腐。瞿秋白在他的遗书《多余的话》中,就曾写下这样的绝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人们常说四季平安菜就是白菜烧豆腐。听说四大菜系八大风味中,每个宴席中都不可缺少豆腐这道菜。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和尚、尼姑没有豆腐就很难维持了。豆腐在素菜馆中是唱大戏的。因此,说豆腐是国粹也就不是过分之辞。豆腐的产生自然要归功于淮南王刘安,他为了求得“仙丹”,炼丹不成,竟制成了豆腐,“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便成了人们的一句俗语。名寺,即东圣寺。东圣寺原名东圣院,又被称之为兜土庵。据史料记载,李缘,(现为淮安区上河镇人),年过5旬,膝下无子。为保一方平安,捐修东圣寺,变卖了所的家产后,仍没能修好。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形单衣薄,四处化缘。善良质朴的平桥人群起效之,用衣角从运河边兜土填塘建庵。据讲,用运河边的土填塘后,地基牢,承受力强。在广大善男信女们的鼎力支持下,加上不少外地人员的捐钱捐物,兜土庵很快就建成了。后来,们发现参加过兜土的人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便纷纷效仿,在来兜土庵烧香前,从运河边兜土到庵,了却心愿,兜土庵因此越扩越大。相传清玉琳国师曾在此弘法。历史上,东圣寺有土地20余亩,房屋40余间,建筑宏伟,构思独特。后因战火毁了建,建了又毁。现在的东圣寺是当地佛教信徒于1998年开始复建的,占地 15亩,建筑面积2500m2,拥有殿宇及生活附属用房33间,总投资达400余万元,全部来自全国各地信徒的捐助。整个建筑布局紧凑,气势恢宏,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天王殿等,药师殿正在建设之中,还将投资300万元规划兴建藏经楼、综合楼、放生池和牌楼等建筑。香客较多,香火旺盛,每年接待来自周边三乡五镇的香客3000余人。历史上,与东圣寺同时代的还有归一庵、圆通寺。古平桥傍依京杭大运河,交通便捷,从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南庵名字叫“归一庵”,北庵叫“圆通寺”。建于南宋时的这两座寺庙象征喻意企求国家统一,政通人和。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乾隆皇帝在平桥登岸后,又亲笔为圆通寺题写横匾,横匾一直保存到文革期间,可惜的是这幅横匾在文革中被毁,归一庵与圆通寺也毁于战火,颇为可惜。名会,即笑人会。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称作“小人”的贫民百姓,为借助宗教显示自己的力量,繁荣本地经济,自发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小人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小人会总阄首指挥着身穿各式服装的各班会员,列队前往东圣寺兜土敬香,尔后在主街道上开展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营活动。后来,小人会逐渐加上了浓重的文艺色彩,淮戏、马戏、高跷、龙舞、旱船、跑驴、链湘、评书等各路艺人竞相亮相,热闹非凡。1989年,恢复后的小人会改名为笑人会,恢复后的笑人会最多一年达到20余班。笑人会是平桥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对提高平桥的社会知名度及美誉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央、省、市、区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都作过专题报道。此外,平桥镇九洞村境内还有潘勋古墓,石人、石马、石羊等一批文物保存较为完好。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电视连续剧《村支书》选择在平桥镇陆桥村拍摄就是对这里原生态自然风光的一种认可。1.2 区位优势。平桥镇地处淮安区南首,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距淮安城区和宝应县城均仅十几分钟车程,容易与淮安城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开发,形成大区域旅游板块。1.3 交通优势。平桥镇紧临京杭大运河,新修建的237省道穿境而过,离京沪高速公路出口不到3公里,离宿淮盐高速公路出口不到5公里,水路交通均十分便利,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 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现状虽然平桥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其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品牌和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前来旅游的人还不多。其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景点单一,结构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在平桥地区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局限于现有的东圣寺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挖掘严重不足,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客源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平桥镇的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人文景点参观、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服务的水平上,而在联系周边自然景观和传说轶事、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做得还不够。2.2 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一方面,平桥的地方特产仍局限在平桥豆腐这一地方美食上,旅游产品品种过少;另一方面,在旅游产品包装上、档次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没有统一的产品包装,这不仅会降低游客的购买欲,也不利于平桥特色产品的对外推广和宣传,不能形成舆论效应。2.3 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 万方数据

 ·20·◆专题研究与前沿科技◆浅谈北京现代粮油建设实施应急方案王琦 韩建军(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粮食需求量大,更需要完善的粮食安全体系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因此设计粮油建设实施应急方案尤为重要。本文简单分析了北京粮油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的现状,以此确定了应急保障中心的定位、功能以及合理的运作方式,这将为北京的粮食安全提供又一个可靠保障。关键词:粮食应急体系;必要性;功能;未来展望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18.82%,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气候环境不断恶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各类突发事件的数量将会迅猛增长。二十一世纪以来,发生的各类灾害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地震、雪灾、水灾、突发传染病以及恐怖袭击事件等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201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644.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81.7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24.8万间房屋倒塌,250.5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1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23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面对日趋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一系列突发事件,相对于其他应急物资,粮食储备则是应对灾害的重要物质支撑,因此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粮食的储备,“十三五”时期我国政府在粮食方面依旧给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也面临新形势,将面临粮食供求压力、价格和补贴约束压力以及资源和环境压力等考验。粮食是受灾和处在困境中的人民群众生命得到延续、救灾救护和处置人员工作有力的重要保证。我国自古就有储粮备荒的传统,历史上曾有太仓、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设置,以丰补歉,调剂补缺;在建国以来至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粮油应急模式始终是以储备原粮来应对自然灾害、动乱和战争所引起供应不足、粮价上涨等社会不稳定状态,从五十年代的甲子粮、506粮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2000年的中央储备粮均体现了这一思路。目前我国对粮食专项应急储备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比较少,其相关研究主要见于粮食安全与储备体系方面或应急物资储备方面[1]。斯科特·斯蒂尔(1976)对稳定粮食市场的政策选择进行了对比,简要地介绍了私人储备和政府储备的相关措施以及二者的优缺点。马九杰、张传宗(2002)用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建立了中国粮食储备优化规模的模型,并计算出中国粮食储备的最优规模[2]。

 高铁生、安毅、张俊(2008)指出目前我国粮油储备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储备库布局和规模不合理、结构不科学、精加工业务滞后、储备调控决策方式落后[3]。刘利民、王敏杰(2009)指出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已初步形成,应急响应组织性强,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但仍有代储点少、容量小且分布不均匀等不足[4]。北京作为特大消费型城市,北京粮食消费需求的80%左右从外地调入。因此建立完善的首都粮食安全执行体系,是确保首都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也可以有效减少突发情况下的。1 北京粮油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的现状1.1 北京市关于粮油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北京是特大型粮食销区,也是应急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肩负着平、急、战等多种情形下北京市居民日常生活所用口粮和食品的供应的重要任务,集加工、仓储、物流配送功能为一体,并融入科技、展示、信息化等应用,是特大城市的粮油应急保障中心的示范性平台。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急行动,引起的负面影响更加巨大。因此,近十年来北京对应急工作更加重视,建立了完善系统的粮油应急供给预警指挥体系,应急反应能力得到了不断强化与提升。2003年出台了《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预案中明确了应急状态的市场监测手段,确定了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应急状态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以及启动预案的应急指挥体系的架构与相关职能部门职责,2006年对2003年 《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 作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修订后的预案根据粮食供给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素,明确了四级预警级别和四级事件级别,并分别建立了四级预警响应和四级应急响应制,细化了响应的具体措施;强调了信息报送的时限和程序;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了粮食应急指挥、加工、运输、供应、新其经营管理体制很不健全。主要表现:一是乡村旅游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 面临着观念、技能上的劣势,难以避免产品和服务初级发展阶段通常存在的缺乏应有的开发与促销的局面;大多数的经营者采用家族式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二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劣势,导致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游业的管理竞争, 存在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涌入的隐患。3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3.1 增强科学意识,完善理论。加快平桥旅游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平桥镇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组织动员全镇上下共同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以高起点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精品景点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加大投入为手段,以强化组织领导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发展大旅游战略,大力推动旅游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3.2 加快项目招商,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一要选重点、上规模。以现有的东圣寺、平桥豆腐为基础,不断完善现有的旅游项目建设,并不断挖掘周边的旅游资源,扩大现有旅游规模。二要抓大商、选好资。按照旅游经济规律招大商、选好商,实施定向招商,推进整体招商,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推动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三要抓特色、提品质。要突出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全市重点景点景区和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打造更多更好的具有淮安特色的精品景区景点, 提升全市旅游品位和形象。3.3 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围绕乡村旅游服务,加强基础配套建设,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乡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加快景点之间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潘勋墓、东圣寺等景点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吸引各类资金前来投资旅游综合开发、兴办旅游企业和开发旅游产品。万方数据

篇八: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简介:

 周璐 (1982- ),女,贵州 遵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和 “三农”问题研究。收稿日期:2013-07-08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 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条件、人文资源、民俗风情、经济作物、地方特色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对象,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遵义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为了了解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笔者对遵义市 (县)旅游局和旅游景点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1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遵义市的乡村旅游始于 20世纪 9 0年代末期, 主要是以城郊农民自发经营的 “农家乐”为主。

 20 0 5年底,遵义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开通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市民到乡村休闲观光,推动了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现已初具规模。

 20 12年,遵义市依托 “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打造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趣味性、乡土性、原真性乡村旅游品牌,主动对接重庆市, 发展外向型乡村旅游和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 打造以余庆县黔北民居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接待旅客 3354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 312亿元, 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 1 34 1万人次,占旅游接待人数的 4 0 %,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56.2亿元,占全部旅游综合收入的 18 %。遵义市乡村旅游景区 (点)1550个,客房数总量 178 00床位;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2.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 9 .2万人,旅游投资持续增长,20 12年完成旅游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20 .3亿元。

 在由国际旅游投资协会组织开展的 “20 12年第二届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大奖”评选活动中,遵义市获 “中国最佳旅游投资城市奖”。

 遵义市共有 8个乡村旅游景点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其中桐梓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余庆县获 “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称号。

 可以看出,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绩显著,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2 遵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2.1生态良好,气候宜人遵义市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垂直差异明显,高山、峡谷、河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遵义秀丽奇特的自 然风光, 森林覆盖率达 4 8 .6%。

 该市既有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桫椤,又有属长江流域的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中国丹霞地貌, 又有十丈洞瀑布、飞龙湖等一批经典的旅游景点。此外,遵义冬无严寒,夏系; 既有世界文化遗产——无酷暑,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 15.1 ℃, 是城镇居民,尤其是重庆市民休闲避暑的首选之地。2.2 红色文化得天独厚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诗上的精华都曾在遵义发生, 同时该市广大农村拥有近百处革命活动珍贵遗迹, 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丰富的红色元素。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以提升红色文化服务为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以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20 12年, 遵义市争取到 30 00万元国家资金,加快了该市红色旅游设施建设。2.3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遵义市具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和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汉三贤”舍人、盛览、尹珍使西南文明融入华夏文明;清有“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同在遵义沙滩著书立名,形成“沙滩文化”,被誉为 “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

 该市境内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周 璐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贵州 遵义 56 30 0 2摘要:

 遵义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 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建议要用 足用 好政策,加大旅游投资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培育旅游精品。关键词:发展; 乡 村旅游; 优势; 建议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4X (2013)09-0094-02T hi nk i ng on t he Rur alT our i sm Dev el opmentofZuny iZHOU L u(Ma r x i s m- L e n i n i s m De p a r t me n t ,Z u n y iNo r ma lCo l l e g e ,Z u n y i , Gu i z h o u 563002 )A bst r act Z u n y i e n j o y s e x c e p t i o n a l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r u r a l t o u r i s m a s w e l l a s s o m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T h e r e f o r e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o fr u r a lt o u r i s m w e mu s tma k e g o o d u s e o ft o u r i s m- d e v e l o p me n tp o l i c y , i n c r e a s et o u r i s m i n v e s t me n t , f u r t h e rc o mp l e t e i t s b a s i c a n c i l l a r y f a c i l i t i e s , ma k e g r e a te f f o r t s t o i mp r o v e s e r v i c e q u a l i t y a n d p u tf o r t he f f o r tt o c u l t i v a t e h i g h - q u a l i t y t o u r i s m p r o d u c t s .Key wor ds De v e l o p me n t ; Ru r a lt o u r i s m; A d v a n t a g e ; S u bj e c t s宁夏农林科技, Ni n g x i a J o u r n a lo fA g r i . a n d F o r e s . S c i .&T e c h . 2013, 54 (09 )

 :9 4 - 9 5,10894

 的 “海龙囤”是迄今保存完好的古军事城堡。

 遵义市原生态民族风情浓郁,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该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20 12年, 遵义市成功组织举办了 “中国·贵州仡佬文化旅游节”、 “民族体育运动会”等活动,效果较好。2.4 国酒文化历史悠久遵义市拥有茅台酒、董酒 2个国家级名酒品牌,习酒、珍酒、湄窖 3个国家级优质酒品牌,此外,还有鸭溪、珍酒等一大批名优白酒品牌。

 以茅台为代表的酒文化旅游产品内涵丰富,举世闻名。

 以国酒茅台特色工业旅游为依托,与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品牌旅游线路连接,形成沿赤水河流域中国名酒精品旅游线,打造 “醉美”之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0 12年,该酒文化旅游线接待旅客 3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4 8 .6亿元。2.5 农业旅游独具特色遵义市素有 “黔北粮仓”之称,自然资源丰富,现有茶园66.67万 h m2, 形成驰名天下的西部茶海; 拥有一大批纯天然、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农业开发前景广阔。

 以 “四在农家” 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在乡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2.6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遵义位于川黔渝结合部,南临省城贵阳,北倚重庆,西接四川,位于川渝南下和昆筑北上的 “咽喉”要冲,是大西北和大西南通江达海大通道的重要交通节点, 自古以来就是川 黔交汇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枢纽。

 目 前已有川黔铁路和贵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乌江、赤水河航道直通长江,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 基础配套设施大为改善。3 存在的问题3.1旅游层次低,规模不大遵义市的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 但未形成较大的品牌效应,大多还仅局限于低层次的 “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规模较小,且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效益不高,距市场化、品牌化差距较远。3.2 旅游管理无序乡村旅游在规模扩大的同时,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出现了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现象,造成资源破坏严重;卫生状况较差,旅游线路组织不力、标识不清;商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乡村文化氛围。3.3 促销形式单一促销形式以发传单、名片和宣传册为主,人们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的意识还不强, 已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3.4 产品特色不明显乡村旅游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开发, 导致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低,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4 对遵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4.1更新旅游发展的理念①要牢固树立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 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发展。②要牢固树立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重规划、严管理、抓规模、建精品、上档次、优服务、增效益。

 ③要牢固树立 “突出原生态、打好文化牌、彰显人性化”的理念,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以人为本,推进可持续发展。

 ④要牢固树立 “超常规、跳跃式、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抢抓发展机遇,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4.2 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力度4.2.1大力发展向外型避暑旅游要突出特色, 整村打造,成片发展,注重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在规模、档次、水平上要迅速升级换代, 形成沿 210国道环大娄山乡村旅游避暑经济带。4.2.2重点发展城郊型旅游依托遵义市区和县城, 以“农家乐”为载体,以现有发展较好的村为支点,打造沿城市农家乐经济圈,重点布局在近郊董公寺、高坪、新蒲、新舟、虾子、忠庄、松林,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要。4.2.3大力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们可以从健康的生活中体会到生态和绿色的含义[ 1 ]。在东部湄潭、凤冈、余庆 3县重点依托茶产业,与浙江大学西迁文化景观结合,打造一条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精品乡村生态旅游线。4.2.4 积极发展水上运动休闲旅游要充分利用乌江渡、飞龙湖水库,积极策划发展水上运动景区,提升绥阳水晶温泉、红花岗海龙温泉、董公寺温泉、遵义县枫香温泉、仁怀坛厂温泉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形成一批水上运动休闲度假中心,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4.3 用足用好有关政策4.3.1探索灵活的乡村旅游土地政策要用足用好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关政策,认真研究灵活的土地政策:①鼓励农民采取参与式股份公司制旅游开发模式; ②鼓励农户联合进行土地流转;③允许农民以集体建设用地参与非农建设;④允许农村宅基地直接流转为开发用地; ⑤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 将在农业用地上建造的休闲旅游设施作为临时建筑物报批;⑥以出让方式取得集体荒山荒地使用权的,允许减免土地出让金, 土地使用权期满可申请续期, 并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4.3.2进一步完善资金扶持政策①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允许以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责任权,林地使用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住房产权,茶园、涉农资产设备向涉农机构抵押贷款, 盘活存量; ②发展乡村银行,建立资金担保机构,为乡村旅游企业和个人提供授信贷款;③出台优惠政策,政府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鼓(下转第 10 8页)54 卷 09 期周 璐遵义市乡 村旅游发展的思考95

 励干部职工带头领办企业,返乡农民工兴办企业,外来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经营;④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办理证照实行“零成本”,税收实行定税,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经营户统一改造、统一建筑,一律减免相关费用。4.4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深入推进以 “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倾斜。县级政府要统筹涉农资金项目 ,整合资源,按照 “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整合资源、捆绑使用”原则, 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旅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切实为旅客营造洁净、健康、舒适的旅游环境,让旅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2 ]。

 ”4.5 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精品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品牌支撑:①要有意识地扶持培育一批精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避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城郊旅游精品景点。②要以村为单位,按照建筑物 “凸显特色、就地取材、古色古香、功能完善”的要求,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专业村,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特,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③要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品味,突出乡村特色, “把握乡土味,避免简单的模仿、复制,杜绝欺骗忽悠旅客,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特性[ 3 ]。

 ”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大力倡导形成诗歌专业村、书画专业村、音乐专业村、舞蹈专业村等。

 ④要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产业发展、资源禀赋、文化内涵、民俗风情等条件,开发旅游商品,提高乡村旅游附加值。⑤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素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具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旅客, 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参考文献:[1] 李强,冉静,吉丽,等. 生态农业与 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3,54 (2):114-115.[2] 龙丽. 发展乡 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 (2):110.[3] 周正明. 迪庆发展乡 村旅游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6):140.责任编辑:高菲上,难以付储实施。

 对该地带耕地的利用和保护,要大力引进发展现代技术,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农田基本建设。4.3.1加大耕地整理力度,确保耕地高效利用为改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等使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在此情况下,确保一定数量的耕地并高效利用是保证粮食安全、 保障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耕地整理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改善农艺水平,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整理的实施运作应以内涵挖潜为重点,对耕地中排、灌、交通不配套, 农地基础设施薄弱, 耕地中夹杂的较多的荒地、 废弃地和其他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改造, 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4.3.2 实施保护性耕作,创造农田生态新气象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是解决干旱带耕地生态退化的有效措施之一。保护性耕作被称为 “一场农业耕作制度的革命”,是一项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地力、抑制农田扬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功效。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保土保墒,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能切实增强旱区节水抗旱能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4 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4.4.1加强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运用, 特别是坚持 “当川打坝, 沟岔造林”和 “乔木进沟岔, 草灌种坡洼”的综合原则, 保持水土, 改善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基本农田。4.4.2 扎实搞好集雨蓄水20世纪 9 0年代, 自治区两届党委和政府都曾以 “集水节灌工程”和 “生命工程”的形式斥巨资大搞井窖建设,建成了一批设计规范、选地精当、配有集水场地的高质量水窖,至今在补水灌溉,特别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随着畜牧业的大发展,集雨蓄水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中将发...

篇九: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积极推进“两个创建”

 大力发展乡 村旅游

  ——关于发展**乡 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近几年, “乡 村旅游” 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 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 村旅游风潮, 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 顺势而为。

 这几年, **的乡 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

 汤池、香泉、 中庙、 半汤等重点旅游乡 镇创建 步伐加快,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市涌现了 30 多个“农家乐” 经营点。

 乡 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 发展任务更重。

 **乡 村旅游才刚刚破题, 其总体规模、质量水平、 综合效益、 社会贡献等还不高。

 下一步, 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活力、 提升发展水平, 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 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

 乡 村旅游 大有可为

  认识决定行动。

 乡 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 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 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 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

 因而, 对发展乡 村旅游重视不够, 抓乡 村旅游开发劲头不大, 这就必然导致乡 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

 所以, 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 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 发展乡 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

 所谓乡 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 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 农耕文化、

 民俗风情等为依托, 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休闲、 度假、体验、 求知、 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通俗地说,就是“赏农村景、 采农村风; 吃农家饭、 住农家屋;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催生了乡 村旅游。

 在城市化、 工业化加速的时代, 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 面对人口密集、 产业聚集、 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 经常感到身心俱疲。

 为了放松身心, 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 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 来到乡 村, 回归自然。

 于是, 乡 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 全球城市化、 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进程不可逆转, 这就决定了乡 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 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

 与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相适应,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 村旅游起步很早, 已有百年历史, 并走上了 规范化发展轨道。

 相对来说, 我国的城市化、 工业化实施较晚, 乡 村旅游起步也迟, 但发展势头却很猛, 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 及时采取了 一些推进措施, 如 1998 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 游” 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 拉开了 乡 村旅游发展的序幕; 2006 年又确定以“中国乡 村游” 为主题的旅游年; 近日, 国家旅游局决定 2009 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倡导“走进绿色旅游、 感受生态文明”。

 这些举措, 有力地助推了 乡 村旅游发展。

 第二, 发展乡 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定位的要求。

 推动旅游业持续深入发展, 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定位。

 对此, 我们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十一五” 前期, 我市的旅游发展定位是建成“旅游休闲度假目 的地”。

 为此, 市委、 市政府专门出台了 《关于加快建设休闲度假

 旅游目 的地的决定》, 明确提出把我市建成安徽一流、 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

 这一定位, 核心在“休闲”, 突出的是体验性。

 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的变化, 反映了市委、 市政府对**旅游资源优劣认识的深化, 体现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准确把握。

 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 不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而且可以有效克服我市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 独占性不强、 布局较为零散的劣势。

 我市濒江抱湖、 山水相间的田园风光, 地处江淮之间、 兼具南北风貌的民俗文化, 传统农耕、湖上渔家、 现代农业并存的生产方式, 类型多样、 分布广泛的自然人文景观, 尤其是“一湖三泉”, 非常适合开发休闲度假项目 , 十分有利于建设休闲度假基地。

 为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目 标定位, 几年来, 我们一手抓“龙头”, 搞好重点项目 建设; 一手抓“龙身”, 推进乡 村旅游发展。

 全市各地大力实施招商引资, 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 迅速建成了 金孔雀度假中心、 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推进了 中庙姥山岛、 如山湖国家小球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项目; 同时, 积极开展重点旅游镇创建和农家乐旅游,开创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 发展乡 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有效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视察安徽时强调, 要“提高乡 村旅游发展水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也明确提出,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 村旅游业”。

 对此, 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 发展的高度, 深刻加以领会。

 乡 村旅游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 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注重地方特色农业品种的挖掘,既发展了 第一产业, 又推动了 第三产业, 还为城乡 居民提供了 交流的平台。

 因此, 发展乡 村旅游有利于坚持城乡 统筹, 促进城乡 互动。

 旅游的人流,带来了物流、 信息流, 使城乡 产

  [1] [2] 业发展互为依存, 有机融合, 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走向文明富裕。

 可以说, 乡 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是当地的农村居民, 它是提升地方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 更是富裕农民的一个希望产业。

 第四, 发展乡 村旅游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

 当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 席卷全球经济, 对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旅游业的冲击 , 因产品类型、 目标市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长途商务旅游等高端市场受影响最大, 对短途观光旅游等低端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受此影响, 乡 村旅游必将迎来了 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为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 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必将大大改善乡 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 这又会进一步拓展乡 村旅游的发展空间。

 自 2008 年开始, 全国各地开始执行带薪休假制度, 城市工薪阶层拥有了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休闲度假将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必修课”,这就为乡 村旅游创造了更多的客源。

 同时, 乡 村旅游项目 投资小、 门槛低,随着一批有见识、 有头脑、 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 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乡 村旅游开发, 并迅速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

 总之, 要深刻地认识到, 乡 村旅游潮不会只是一次大潮, 乡 村旅游热也不仅仅是一时之热, 而是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乡 村旅游不是一个小产品, 也不是一个低端产品, 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列; 发展

 乡 村旅游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而且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要抓得准:

 突出两个重点 推进两个创建

  思路决定出路。

 对乡 村旅游, 我们不仅要认得上, 更要抓得准。

 就我市来说, 发展乡 村旅游, 一定要紧紧抓住“两个重点”(重点乡 镇、 重点农家乐项目 ), 不断深化“两个创建” 活动(创建重点旅游乡 镇、 创建星级农家乐), 以此为突破口, 推动乡 村旅游乃至**大旅游业全面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 2007 年以来, 我们对汤池、 香泉、 半汤、 中庙四个重点旅游镇(街), 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集中整治建设。

 截止 2008 年 10月份, 四个镇(街)

 共投入整治建设资金 8000 多万元, 改造镇内和通往景区道路 30 公里, 对 4790 米长的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进行了 改造, 新增绿化面积 3. 96 万平方米, 新安装路灯 614 盏, 新铺人行道近 6 万平方米,实施强弱电下地 8120 米, 整治河渠 1030 米, 改造旅游公厕 14 座, 新建广场 2. 53 万平方米, 建成旅馆 30 余家、 餐饮店 70 多家、 旅游购物点 14家、 旅客接待中心 1 座。

 通过大规模的整治建设, 目前四个重点镇(街)的镇容镇貌大为改观、 服务设施明显完善、 旅游氛围更加浓厚, 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 各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 近两年全市投资 1 亿元, 使得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经营点达 30 多家, 其中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3 家, 带动 5000 多农民就业, 实现旅游收入、 接待游客量均占全市旅游业的 10%以上。

 我市农家乐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如以无为海平山庄为代表的娱乐型农家乐, 以含山喜相逢农庄为代表的美食型农家乐, 以庐江桦柏山庄为代表的度假型农家乐、 以居巢区精华山庄为代表的生态型农家乐等。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市重点旅游乡 镇的总体规划建设水平还较低, 整治建设的标准也不高, 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健全, 景区功能配套很不完善;农家乐项目也存在规模偏小、 档次偏低、 内涵不足、 特色不显等突出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 以功能多样化、 投资多元化、 发展产业化为重点,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进一步突出两个重点、 开展两个创建, 大力发展乡 村旅游,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旅游乡 镇创建上, 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 每次确定 1-2 个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产品开发较好、 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乡 镇为创建对象, 通过 2-3 年努力, 在全市形成 10 个左右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配套设施完备、 旅游氛围浓厚、 省内知名的旅游乡 镇。

 在农家乐创建上, 各县区要选择几个自然生态良好、 距离大中城市较近、 有一定农家乐基础的区域, 作为农家乐创建载体, 通过 2-3 年发展, 使每个县区都能形成 1-2 个特色较为明显、 功能较为齐全的农家乐示范区。

 在开展“两个创建” 过程中, 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坚持市场导向和强化自身特色的关系。

 以市场为导向,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产品的不二法则。

 乡 村旅游产品开发, 包括“两个创建” 工作, 都要遵循这一基本法则。

 但是, 具体到一个镇、 一个农家乐项目, 要防止把“市场导向” 简单化、 教条化。

 特色, 是乡 村旅游最大的号召力。

 旅游乡 镇、 农家乐的特色, 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底蕴、 民俗风情、地理环境、 资源条件、 乡 村韵味, 甚至来自于原住民独特的秉性、 经营者独特的个性。

 我们在“两个创建” 中讲市场导向, 一定要把以强化自身特色为前提, 在市场上众多的旅游产品类型中, 找到最能凸显自身特色的那

 一种, 切不可盲目跟风, 什么热上什么, 掉进“同质化” 的陷阱。

 必须谨记, 搞乡 村旅游, 不要最热, 只要最适合。

 二要正确处理缩小城乡 差距和体现城乡 差别的关系。

 开展“两个创建”,发展乡 村旅游, 根本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 增加居民收入, 统筹城乡 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

 同时也要看到, 城乡 之间在自然环境、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别, 是乡 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离开这些差别, 也就没有乡 村旅游。

 而随着乡 村旅游热的兴起, 大量城市人来到乡 村, 他们优裕的财富、 强势的文化, 都会对农村人产生强烈的冲击, 使之由羡慕、 向往而模仿、 靠拢, 甚至全面效仿, 结果搞出一些“不城不乡 、 不土不洋” 的东西, 反而失去对城市旅游者的吸引力。

 因此, 开发乡 村旅游项目, 必须注意体现城乡 差别。

 当然, 我们强调体现的城乡 差别, 决不是保护落后、 容忍愚昧, 更不是要人为地保留城乡 差距, 而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 具体的项目上, 在乡 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的日常经营中,注意把那些具有本地特色、 体现城乡 差别的东西, 有意识地保持好、 开发好、 利用好, 着力打造对都市消费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要正确处理保持原始风貌和推动与时俱进的关系。

 乡 村性、 地方性,是乡 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城市旅游者参加乡 村旅游, 就是为了充分领略乡 村秀美的田园风光、 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满足回归自然、 求知、 怀旧的需求。

 因此, 必须十分重视保持乡 村的原始风貌。

 但“不变” 是相对的, “变” 是绝对的。

 农村一些传统习惯不仅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也与发展乡 村旅游不相适应,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该变则变。

 比如, 环境要变得卫生整洁, 饮食要变得营养健康, 言行要变得

 文明礼貌, 服务要变得精细周到、 厕所要变得清洁环保等。

 要以“文明、健康” 作为主线, 来引导农村的“变”, 让农村更好更美, 更有吸引力。

 开展“两个创建”, 还要始终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 坚持科学发展。

 掌握工作的规律性, 认清发展的科学性, 是扎实开展创建的首要问题。

 我们既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摸清家底, 做到心中有数, 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为我所用, 少走弯路, 避免失误。

 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规划编制上。

 规划要体现人本、 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坚持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切忌一哄而上、 无序发展; 要坚持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突出地方特色、 挖掘地方文化, 打造一镇一品。

 第二, 坚持典型引导。

 抓典型, 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创建工作中, 一定要重视发挥各种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 对汤池镇、 香泉镇、中庙街道利用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 汤池镇、 香泉镇实行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等好的做法, 其他旅游乡 镇在开展创建时应认真学习借鉴; 对海平山庄、 桦柏山庄、 精华山庄、 喜相逢农庄等代表性农家乐的经营模式, ...

推荐访问: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的思考 扎实 乡村 推进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