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6篇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817166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师佩清中国石油大学(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I:10.19392/j.cnki.1671-7341.201817166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师佩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东营 257061摘 要: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后勤水电管理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师生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质量与高校改革发展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分晰了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措施和对策加强其后勤水电管理工作。关键词:高校后勤;水电管理;问题与对策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社会飞速进步,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保障高校后勤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后勤水电的有效管理能够充分保障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高校全体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当前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水电支出在高校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处理好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提高其后勤管理部门服务能力和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的重要途径。一 、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是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正逐步扩大教育规模,从而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后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后勤水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已成为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一)水电基础设施落后,管理隐患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宿舍和教学楼建设也逐渐增多,现阶段高校对节水节电等新型技术产品的引进和运用尚不到位,后勤水电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忽视了新技术产品对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水电技术人员流水量增大,大大降低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在高校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带来水电需求量剧增的现象,再加上宿舍管理工作不及时,导致诸多高校水电基础设施出现超负荷运转的状况,水电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隐患;一旦发生故障,将对全体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生活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会为高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支出。(二)后勤水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当前阶段,多数高校的后勤水电管理体制仍处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中,对于校内水电的使用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约,同时部分高校后勤水电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检查监督流程,存在不少水资源浪费和偷电漏电等现象,再加上学生规模扩大带来的水电大量损耗,导致高校水电费用成本大量增加,严重阻碍了高校的科学合理发展。另外,一些高校将后勤水电管理的维修、建设和运行等工作交给其他非专业单位或公司进行管理,造成高校领导层和决策层无法及时了解后勤水电管理的具体工作情况,出现制度不完善和分工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大大降低了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影响了高校其他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二、完善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加强和推动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可以充分提高水电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保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保证高校师生生活和各项科研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教育科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一)改善水电管理体制,转变管理观念在高校进行后勤水电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明确对水电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利用,实行水电独立核算或水电承包等方式,尽量避免向相关电力部门或自来水公司进行水电托管等情况,以此提高高校后勤水电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其次,高校还需要不断完善水电管理制度,推行水电计划指标管理,以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原则设定水电使用价格,对比分析当地和其他高校的收费标准并由此制定相关收费制度,制订符合自身高校发展的水电管理办法,严格规定具体的水电统计、计量、分析和实施的使用原则和违章处理标准,推动高校后勤水电管理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不断规范其运行秩序,从而最终实现后勤水电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二)大力提高高校人员对水电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节能意识针对高校方面,需要快速提高高校后勤水电管理队伍的职工素养,明确水电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分配,并加大对水电管理和维修等具体工作内容的学习培训力度,而后勤水电管理人员也应当保证与后勤基层人员及时沟通了解具体工作情况,便于对突发状况作出应急管理。再者,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要积极开展水电节能的宣传工作,强化师生节约水电资源的意识,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保证后勤水电管理制度在高校中落实到位。除此之外,高校的领导层和决策层需要对校园后勤水电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建立行之有效的水电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后勤水电管理方案,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经保证济管理和行政管理双向运行,从而充分发挥高校领导层的积极作用,严格控制校内水电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大大提升后勤水电管理的工作质量。(三)加强后勤水电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水电能耗统计工作建设专业性强的优秀后勤水电管理队伍,是提高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质量水准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充分重视在水电维修、水电管理等方面对水电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管理价值。此外,通过水电管理人员加强对水电基层维修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和规划,由此进一步提高其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水电管理系统。最后,后勤水电管理部门要确保能耗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对水电仪器和设施进行定期排查和及时更换;同时也要不断推动水电能耗统计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发展,构建必要的电子信息数据库并采用水电能耗远程监控系统,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水平。三、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院校也需要从各个管理层面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高校后勤管理是完善高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当前部分高校后勤水电管理意识不足,责任分配不够明确,整体管理模式尚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措施,不断改进水电管理模式,提升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并积极推动水电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管理和高等教育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孙建华.探究如何做好高校水电管理工作[J].生物技术世界,2015(08).[2]宋启忠.用企业化管理思维对高校后勤水电管理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014(01).[3]朱志明.浅谈如何搞好高校水电管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9 7 1科技风 2018 年 6 月 水利电力篇二: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18 年 2 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03062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姜念(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困境,然后提出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优化策略,包括树立后勤服务人员良好的形象,以服务内容为载体增加互动,加强经济与服务的联系三个方面。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服务内容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3-0102-01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教育界就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教育理念论证了服务在培养学生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后勤人员在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创造的真、善、美育人环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后勤人员提供的优质服务对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也有助推作用 [1] 。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为核心的研究,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全面育人的基本需求。一、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困境(一)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不足后勤服务工作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是从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都是外聘或是临时人员,他们从事的是最基础的重复性劳动工作,并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荣誉感不强,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后勤服务人员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认知方面的“集体无意识”状态,缺乏对高校后勤全面深刻的认识 [2] 。(二)各服务部门衔接不畅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旨在为学生打造优质育人环境,其工作内容较繁杂,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后勤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能做到有序协调,不能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教育工作时做到多头并进、共同发力、互相促进,导致了后勤育人工作的滞后性。(三)社会化改革的逆势削弱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全国高校逐步推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后勤由单纯的保障服务模式变更为“面对市场、自负盈亏”的模式,这一变革导致高校后勤在提供服务时更加注重的是功利和商业的追求,淡化了育人的观念,削弱了育人的功能。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在服务目标上出现了偏差,导致其背离了做好服务育人的第一职责。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优化策略(一)树立后勤服务人员良好的形象大学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学生从身边学起,需要后勤工作人员起到表率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素养,学校或者后勤部门应该定期安排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讲座和培训,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或者在本职工作上绽放异彩的同行分享经验,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思想水平,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以意识指导实践,起到先锋模范的切实作用,良性影响学生三观的塑造,用实际行动打动学生的内心。此外,后勤工作者要认识到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端正工作态度,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二)以服务内容为载体增加互动要减少后勤服务主体分割导致的后勤服务与育人的割离,必须要在高校后勤内部协同共建,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高校后勤服务者之间、学生之间能相互了解、互相支持。后勤各部门要紧密联络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如学生会、团委组织及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互相交流的渠道,搭建各种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社团活动平台。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后勤的实际工作中来,用各种互助项目,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服务育人由内向外推行。此外,后勤工作人员要主动接触学生,宿管人员要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需要关怀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后勤领导要设立接待日,通过面对面交流,听取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提出的改进建议。最后,还要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让学生和后勤工作人员及领导能够顺畅交流。(三)加强经济与服务的联系高校后勤部门在理解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准确体会高等教育后勤服务的功能复杂性,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的后勤发展道路 [3] 。要以高校的立场推动高校后勤持续发展,通过社会化改革提高高校硬件设施,打造优美且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使学生通过解读各种物质景观领悟其丰富、深刻的内涵,营造和谐的氛围。三、结语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对多元化、人性化服务的需求和追求就是这一矛盾的充分体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要构建贴合高校实际的后勤服务育人体系,拓宽服务育人途径,提高服务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觉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1] 郑雅萍,王静.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时代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0(5):61-62.[2] 姜德学,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学生感知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3] 尹建康.高校“大后勤”视域下的服务、育人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4):174-176.作者简介:姜念(1989— ),女,汉族,重庆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后勤管理。教育管理篇三: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校代码10530
学
号
201087010102
分 类 号
D035
密
级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 位 论论 文文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以浙江省省高校为例高校为例
学学
位位
申申
请请
人人
郑龙海郑龙海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陈建斌陈建斌
教授教授
学学
院院
名名
称称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硕士(MPA)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地方公共行政地方公共行政
2011 年 10 月 30 日
University Logistics plight and Countermeasures ----To Zhejia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Candidate
LongHai Zheng
Supervisor
Pro.Jianbin Chen
College
Public Management College
Program
Public Management
Specialization
Loc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gre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October 30th, 2011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
要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主、高校自主选择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经过近三十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后勤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得到了缓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和困难——相关政策不配套,改革措施不系统,甚至不少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走上了回头路,有必要对此加以研究。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很多,但由于高校后勤没有很好解决老问题,又面临了新情况,后勤社会化还没有脱鞋落地,还需要继续研究这一课题。作者本人是这项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工作中掌握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第一手资料,以浙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例,对后勤社会化存在的困因进行了分析,提炼了高校后勤发展较好的经验和实践,对怎样消除高校后勤社会化困因提出了对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后勤、法治后勤、和谐后勤等,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借鉴,为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
改革
困境
对策
II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led, social commitment-based, market-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hoose logistics service logistics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 is the aim of the reform. After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logistical constraint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ottleneck" has been eased, University Logistics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in reform, but there are some complex issues and problems - related policy is not complete, reform measures are not the system, and eve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ck onto the road back social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is. The results of many studies in this area, but not solved the old university logistics problems facing a new situation, take off your shoes logistics community has not landed, but also need to continue to study this issue. The author is a witness and participant of this reform, working to master the logistics community college first-hand inform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Logistics reform, for example, the logistical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socialization was analyzed, refined development of better university logistic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n how to eliminate the community college logistic difficulties due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science logistics, logistics rule of law, harmony logistics, logistics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reform draw for the college back new idea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Logistics;;Reform;;Dilemma;;Countermeasure
目
录 第 1 章
绪 论 ....................................................................................................................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1.1.1 选题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2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1.2.3 简要评价 ...................................................................................................... 4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5 1.3.1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5 1.3.2 研究的方法 .................................................................................................. 5 1.4 可能的创新点 ........................................................................................................ 5 第 2 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理论阐述 ...................................................................... 6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 6 2.1.1 高校后勤及其特点 ...................................................................................... 6 2.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 8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 8 2.2.1 公益性与准公共产品 .................................................................................. 8 2.2.2 科学发展观理论 .......................................................................................... 9 2.2.3 价值规律理论 ............................................................................................ 10 2.2.4 现代管理理论 ............................................................................................ 10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 ...................................................... 11 2.3.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要性 ........................................................................ 11 2.3.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可行性 ........................................................................ 12 2.3.3 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 13 第 3 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及困境——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 14 3.1 浙江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 14 3.2 浙江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现行模式分析 .............................................................. 15 3.2.1“依赖型”后勤保障模式 .............................................................................. 16 3.2.2“合作型”后勤保障模式 .............................................................................. 18 3.2.3“混合型”后勤保障模式 .............................................................................. 19 3.3 浙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成效 .................................................................. 21
3.3.1 高校后勤服务实现了经营多样化 ............................................................ 21 3.3.2 高校后勤服务实现了管理现代化 ............................................................ 21 3.3.3 高校后勤服务实现了服务人性化 ............................................................ 22 3.3.4 高校后勤服务实现了文化新型化 ............................................................ 23 3.4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困境及成因 .......................................................................... 24 3.4.1 认识不足,思路不清 ................................................................................ 24 3.4.2 政策不继,动力不足 ................................................................................ 25 3.4.3 体制不活,资产不清 ................................................................................ 25 3.4.4 机制不灵,措施不力 ................................................................................ 25 第 4 章
走出高校后勤社会化困境的对策分析 ............................................................ 27 4.1 认识上要始终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 ........................................................... 27 4.2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业改革 ........................................................... 28 4.3 坚持姓“教”原则和“三服务、两育人”服务宗旨,营造和谐后勤 .................... 29 4.4 构建法治后勤,依法经营,采取强有力的内部支撑措施 .............................. 29 4.4.1 实施人才战略 ............................................................................................ 29 4.4.2 坚持诚信经营 ............................................................................................ 29 4.4.3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 30 4.4.4 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 30 4.4.5 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30 参考文献 .........................................................
篇四: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14年·8月·下 期学 术.理 论现代 拿令当 前 高 校 后 勤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的 问题 及对 策 研 究—以 浙 江 省 为 例安 力 (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杭州1 30 08 1 )一、当 前浙 江省 高校 后勤 人 力资 源 的现状 素质较 低,无 任何 技术 或 技术水平 不高,竞争能力差,缺 乏 风 险 意 识2 0 0 0年,根 据 国 家 相 关文 件要求,全 国 高校 的后勤 服 务部门成建 和开拓精神,大 约占后勤队 伍 的 6 0%一7 0%,而 优 秀企业 管 理 人 才和制地从学 校 行政 管 理 体 系中剥 离,组 建新 的后 勤 实体,实 行 自主经技术骨 干 较少。营、独立 核 算、自负盈 亏 的 服 务 实体,并 以新 的 管 理 模 式及运行 机 制由于 高校 后勤部门工 作人 员从事 的是清洁、绿 化、维 修、餐 饮 等进行 管 理。目 前,大多 数 浙 江省 高校 后勤员工 队 伍 的现 状主 要 表现如工 作,所以普遍文 化 程 度不高,有 大 专、高 中、初 中、小学等 文 化 程下 :度,本科 及以 上 文 化 程 度 的员工较少,大多 数 人 没有 特 殊技 能,也没( 一 )人 员结构 不合 理有接受 专 门的技术培训,知识型、技术型、复 合 型 人 才较少,整 体 素高校 后勤部门的工 作人 员 一 般 是由 在 编 与非 在 编两种 类 型 人 员构质偏 低。成。而 在 编 人 员则分为 干 部与工 人 编制,一 般 是由学 校 后勤 服 务部 门 ( 二 ) 人 员流动 性大成建制地从学 校 规范剥 离 出来的 人 员 组成,其中,工 人 编制 人 员 占 了 对于企业来说,资 源 的流入 或 流 出会增加企业 效 益 或 减少 企业 效后勤工 作人 员的 5 0 %一6 0% ; 非 在 编 人 员 都 是通过社会招聘,有 大 学 益,频繁的 人 员流动必然 不 利于企业 的长期发 展。高校 后勤部 门属 于生、技术工 人 与普通农 民。因 此,高 校 后 勤部 门 服 务 人 员 在 年 龄结劳动 密 集型的 服 务 性 行业,如绿 化、清洁、餐 饮 等,这些 人 员 大 部分构、自身素质、文 化 水平、工 作 方式等方面 都 差异 悬殊,结构非常 复都 是聘 用 员工,与社会 上同 行业相 比较,高校服 务环境相对 简单,但杂。工资也相 应 会比社会 上 低,这就势必造成 了 后勤员工的 不 断流动,员当 前,大多 数 浙 江省 高校 后勤 服 务 已 向社会 化 迈进,高校 后勤 人工队 伍 的 不 稳 定 也 直 接影 响 了 后勤具 体 工 作 的开 展。员组成结构为 : 从学 校 剥 离 分流的少部分 在 编职工及较 大 部 分的社会 ( 三 ) 人 员需 求多样化用 工。可 见,聘 用 员工 已 成为 高校 后勤部门 用 工的主 体,他 们 大多 来随 着 社会生活水平的提 高,后勤部 门员工的需 求 已 经从单 一 的物自 周 边土地征 用、某些经济落后的城 镇 和边远地 区 的乡 村人 员,整 体 质需 求,发 展 到 多 元的精神需 求,渴望强烈 的集 体 归属 感与凝 聚力。技能培训的 优 势,把农 村 劳动力培育成掌握 实 用 技能 的工 人,使 之适应 当 前 经济结构调整,第二、三 产业迅速发 展 的需 要,提 高 农 民 工 在城市就业的质量。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对 口 培养协议 来 实 现。根 据企业对工 人 的具 体要求 来对农 村 劳动 力进行培训,培训 完 成后 直 接进入相关单 位 就业。4.大 力发 展 农 村 第二、三 产业、中小企 业、劳 动 密 集型 产业加 快 我 国 的城市 化 进程实 现农 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 另 一 个举 措就是 大 力 发 展 农 村 第二、三 产业。二、三 产业的发 展 在 吸 引劳动力、促 进就业方 面具有无可替代 的 作 用。从 当 前 农 民 工进城务工的 情 况来看,第 二产业,特 别是建筑业 在 吸 收农 民 工就业方面占 了 很 大 比例。这两 大 产业 的发 展 需 要 充足的劳动力支持,这正好满足 了 农 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需 要。政府 应该继续加 大 对第二 三 产业的政 策 引 导,加 快 其 发 展,从 而带动我 国 农村 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要特 别重 视 乡 镇 企业、民 营 企业的 作 用,加 大对其 在 政 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 度,发挥其 在 实 现农 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重 要作 用,促 进农 村 剩 余劳动力 大 规 模快 速有效 的转移。同 时 要 积 极 推进城市 化 的进程。城市 化 为第 三 产业的 快 速发 展 提供 了 市场和基地,对劳 动就业 的扩张 有重 要 影 响。2 0 1 3年 1 2月 巧 日 中共中央 召 开 了 改革 开 放 以来 的第 一 次城 镇 化 工 作 会议,会议强调 了 城 镇化 是 人类 社 会发 展 的 客 观 趋 势,是现 代化 的 必由之 路。可 见 中共 中央 已 经认识到 了 城 镇化 工 作 的重 要性。现阶 段,我 国 城市化 发 展 进程较 快,在 以 人 为 本 的 科 学发 展 观 的指 导下,统筹城 乡协调发 展 已 经取得 了 进 一 步 的发 展,城乡之间的二 元对立也 有 了 很 大 的改善,但 是 要想 全面发挥 城 镇化 在 吸 收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方 面的 巨 大 作用,还需 要 长期的坚持 不懈。5.提 高 农 民 工对城市的认 同 感和 归属感农 民 工对城市 缺 乏认 同 感和 归属 感是经济、制 度、社会文 化 等 多方面的 因 素共 同 造成的,因 而提 高 农 民 工对城市 的认 同 感和 归属感也需 要 从 多 方面 下 手,靠各方面的共 同 努力。需 要 党和政府 起 好带头 作用,企业和社会各界 大 力支持、密 切配 合,形成社会 合 力共 同 解决农民 工的问 题。通过制 度 改革,放宽 农 民 工 在 城 市落 户的政 策,提 高 农民 工社会 保障 参 保 比重,使他 们能够 与城市居 民 共 享 医 疗保 险、养 老保 险、子女入学等各种 福 利。加 快 解决农 民 工的 住 房问 题,改 善农 民工的居 住条件。切 实 提 高 农 民 工 的工资 收入,逐 步 缩小农 民 工 与城市居 民 的收入差 距。提 高 农 民 工 在 城市 人 际 交 往 中的地 位,引 导 城市居民 与农 民 工之间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 良好的 人 际 互动关系,让 城市居民 能够摆 脱传 统观念的 束 缚,真正认识和 了 解农 民 工的 内心世 界和 现实 生活,尊重农 民 工的劳动,认 同 农 民 工为城市的现 代化 建设和 城市化 的进程 作 出的 巨 大 贡献。注 释 :① 吴 树 青.政 治 经 济 学 ( 资 本 主义 部 扔 「M ].北 京:中 国 经 济出 版,1 9 99:10 0-② 马克 思,恩 格 斯.马克 思 恩 格 斯 文 集 ( 第 5 翔「M ].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20 0 9:72 6.参 考 文献 :「1 ] 马克 思,恩 格 斯.马克 思恩 格 斯 文 集:第 5 卷 「M ].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20 0 9.〔2 ]吴 树 青,卫 兴 华,洪 文 达.政 治 经 济 学 ( 资 本 主 义 部 分 )「M ].北 京:中 国 经 济 出 版社,1 9 9 9.期 刊:3[ ] 王忻 怡.我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两 阶 段”转 移 理 论 的 研 究 述评及 现 买 意义 〔 J ].经 济 体 制改 革,2 0 12( 5 ).〔4 ] 马 桂萍,侯 微.改 革 开 放 后 中 国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移 政 策 的历 史 演 进〔 J ].当 代 中 国 史 研 究,20 0 8( 。5 ).5[ ] 才 国 伟,张 学 志.农 民 工 的 城 市 归 属 感 与 定 居 决 策 「J ].经济管 理,2 0 1 1 ( 0 2 ).网 站:〔6 ]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部:到 2 0 2 0 年 基 本 消 除 新 生 长 劳 动 力无 技 能 上 岗 现 象.《 8 0 后 9 0 后 占 农 民 工七 成 以 上 》,h t t:P / / q z b.C y -0 1.e om / h t m l / 2 0 14一02 /2 1 / 脚.D l l 00 0 Oz g q nb_2 0 14 0 2 2 1_2一0 1.h t m,2 0 14 年 0 2 月 2 1 日.〔7 ] 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部 劳 动 科 学 研 究 所 课 题 组.《 农 民 工 市 民 化的“中 国 路 径”》,h t t p:/ / jj e k b.x i n h u a n e t.C om zZ o 一3一o Z zo 7 z e o n -t e n t _4 2 8 2 2 9.h t m,2 0 13 年 02 月 0 7 日.现代企 业 教育M O D E R N E N T E R P R 旧 E E D U C A T I O N 6 7
人 力 资 源在 日 常工 作 之余,员工希望有相 应 的文 体 配套设 施,渴 望参加各 类 文体 活动,来提 高 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二、当 前浙 江省 高校 后勤 人 力资 源 管 理存 在 的问 题( 一 )管 理理念和 手 段僵化 滞后,不 能充分调动员工积 极性在 社会 化 转型后,大多 数 浙 江省 高校 后勤部 门 人 力 资 源 管 理的理念和手 段依 然 停 留 在 以 往传 统的行政 管 理 模 式 上 : 把 人 力资 源管 理部门 视 为单纯 管人 和 发工 资的部 门,主 要 工 作 在 于把 人 管住,论 资排辈、同 工 不 同 酬等现 象 比较 严 重。因 此,后勤 员工 要 么思 想松懈、不思进取,干 好 干 坏 一 个 样,要 么战战兢兢,如 履 薄 冰,再苦再累 都不能得到 应 有的报酬和发 展,甚 至 饭碗都 随时可 能丢 掉。由于许 多浙 江省 高校 后勤部门 人 力资 源管 理 完 全没 按 现 代化 企业来运 作,造成 管 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管 理者与员工之间矛盾非常 突 出。这些问 题,严重地制约 着高校 后勤部门的发 展。( 二 )人 力资 源管 理部 门职能 不健 全 不 专 业如 前 所述,由于先天 不 足和 后天 缺 乏 专 业培训,高校 后勤 人 力资源 管 理部门首先 在 自身的 机 构 设置和 职能设置 上 就存 在 问 题。例如,负 责 制 定完 善公 司 人 力资 源 政 策,负 责 岗 位 的设计 评 价 和改善,负 责制 定 符 合 公 司 的 人 力资 源 战略规划,负 责 制 定 公 司 的员 工培训及职业生涯发 展 制 度,负 责 制 定 员工绩 效考核 的 标 准和制 度、并定 期组织绩效考核 以及对绩 效考核 结果进行分 析,这些重 要 的 机 构 和职能,许 多浙 江省 高校 后勤 人 力资 源管 理部门就 是 缺 失 的,或实 行 起 来 不 够 专 业的。( 三 ) 员工整 体 素质偏 低,人 才 缺 乏,竞争 意 识 不 强相对而言,高校 后勤主 要 从 事的是 比较 低 端的 工 作,例 如清洁、维护、食 堂、场馆 服 务等,这些工 作 所需 要 的文 化 程 度 不高,导 致后勤工 作人 员的素质普遍偏 低,而由于 前 面所述 的原 因,高校 后勤 管 理者的企业 管 理观念陈 旧,理论知识较欠 缺,业务水 平偏 低,尤其是 既J 懂经营 又 懂管 理的知识型 、复 合 型 人 才 严 重 缺 乏,这就 造成 了 高校 后勤部门整 体 素质 低 下。另 一 方面,高校 后勤部 门 目 前 虽 然 实 行企业 化管 理,但仍 然 并 未 完 全与市场接轨,未 完 全 在 市场竞争 中 求 生存 求 发展,而是 依 托 着高校 的庞 大 规 模,完 全 不愁 业 务和 利润的欠 缺,可 以说过 着丰 衣足食的 日 子。同 时,从原 高校 剥 离 出来 的后勤 人 员,享 受着老人老 办法的待遇,仍 然捧 着铁饭碗。因 此,浙 江省 高校 后勤部 门普遍 仍 然 停 留 在 吃 大 锅 饭、端 铁饭碗 的 安 逸享 受中,人 力资 源管 理 不思进取,缺 乏主动 性、积 极性,更 缺 乏创造 性。( 四)人 力资 源 培训 机 制 不完 善人 力资 源 的 一 大特 点就是 它 具有时 效性,随 着 时间的推移,科 技的发 展,人 力资 源在使 用 过程中会 不 断 的“消 耗” 。长期 以来,高校只 注重后勤 人 员的 使 用,往往 忽略 了 对员工 的培训。而 高校 后勤 自身的 使命 是 服 务于教学、服 务于 科研、服 务于 师生,这就 强烈 要求不 断提 高 员工的素质,区 分 不 同 岗 位 对员工进行培训。目 前,浙 江省 高校 后 勤部 门培训 机 制 不 完 善,培训 少且 不 够 规范。高校 后勤对外聘员工的业务培训由部门自行组织。部门 一 般 只 进行简单 的业务培训和岗 前 教育就 安 排 上 岗,虽 然部 门也 要 组织 一 些业务比赛,但缺 少规划,不 够系统。近 年 来,随 着高校 后 勤社会 化 的进一 步 发 展,高校 后勤培训工 作 有所加 强,对员工 给 予电 脑 操 作 培训、礼 仪 培训等。至 于形势政 策 教育、学历 进 修、技术等级 培训则基 本 没有,也没有从员工 自身发 展、职 业规划 的 角度 进行 长远的培 养规划,缺 乏对员工的 人 力资 源 投资开发。( 五 )缺 乏后勤企业文 化 建设长期 以来,高校 后勤普遍 缺 乏切 合 后勤 实 际 的企业 文 化 建设,员工参加文 体 活动无门,后勤员工没有集 体 归属感和 凝聚 力,这 样 就 不可能对 高校 的发 展 给 予 有力的支持。而提 高 后 勤员 工的整 体 素质,建设 一 支适 应 后勤社会 化 改革的 高 素质 队 伍,就必须全力 以 赴 地加强后勤 实体 的企业文 化 建设。员工 服 务 意 识、全局 意 识 的 缺 乏,知识结构不合 理等问 题,都 得 依 托后勤企业文 化 的建设 才能得到有 效 的解决。三、当 前浙 江省 高校 后勤 人 力资 源 管 理改革的思 路 与对 策( 一 ) 转变 管 理观念现 代 企业的竞争,关 键 是 人 才的竞争,人 力资 源 的开发与 管 理是企业 总体 战略的重 要 组成部分。这些观念,如 今 可谓 已 成为企业公认的 信条。高校 后勤的 人 力资 源 管 理如果 不 建立这些观念,随 着 时间 的推移,问 题 必 定 会 越 来 越突 出,也会 越 来 越 受到市 场无 情 的打击。因此,高校 后勤 人 力资 源管 理部门必须 抛弃 掉人 力资 源 部 门其 实 就是 管档 案发工资的配 角 部门的 旧 观念,而必须确立 这 样 一 种 观念 : 自身是一 个关系企业发 展 的战略部门,同 时也是员工 自身发 ...
篇五: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摘要:
后勤工作担负着为教学、 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重任, 其管理水平、 服务质量、 人员素质、 业务能力等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结合后勤工作实际,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 切实做好后勤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
后勤
服务
保障 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担负着为科研、 教学、 师生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重任。
优质的后勤服务可以促进教学、 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
可以说, 后勤是与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部门。
因此, 努力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后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后勤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搞好后勤工作是办好高校的基础。
高校没有结构合理、 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较高的师资队伍不行。
但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好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科研条件, 没有基本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做保障, 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在后勤工作实践中, 我们充分认识到, 只有后勤服务工作做好了, 基础保障工作到位了, 教学、 科研工作才能正常运行。
2、 搞好后勤工作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后勤管理水平是决定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强后勤管理, 最大限度的使用好财力、 物力,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仅可以挖掘潜力, 扩大办学规模, 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3、 搞好后勤工作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条件。
后勤工作关系到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只有努力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使广大师生员工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 工作和学习, 才能维护高校的稳定, 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后勤工作的性质 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广泛性。
后勤工作点多面广、 业务多样, 涉及到师生员工的衣、 食、 住、 行,与每位师生员工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都息息相关。
2、 服务性。
后勤工作主要是服务和保障, 从工作内容来看是为保证教学、 科研等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服务的。
后勤工作者不仅需要热情、 主动, 还需要有能力、 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后勤工作, 才能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3、 琐碎性。
后勤工作常常是从一个水龙头、 一个电灯泡这些不起眼小事做起, 然而这些琐碎的小事切不可小看。
小事做不好, 将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 工作秩序,影响到后勤的整体形象。
4、 时效性。
后勤工作与其他部门比较, 更具有时效性, 如停水、 断电等突发性工作。
这就要求后勤职工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办事必须做到果断、 及时、 合理、 科学。
5、 育人性。
教育是高校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核心, 后勤工作同样肩负着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任。
后勤职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 后勤职工的廉洁自律, 为人师表, 高水平、 高质量的服务, 能给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 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体现了后勤工作的育人性质。
三、 当前高校后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细致。
个别职工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重视, 学习的自觉性、 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学习浮于表面, 造成对有关政策、 理论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 应采取措施, 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努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2、 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意识有待继续提高。
提高管理水平, 搞好优质服务是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
在日常工作中, 个别职工责任心不强, 目标不明确, 表现在思想上不求进步, 工作意识淡漠, 劳动纪律散漫, 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时有放松, 服务意识淡薄等。
3、 宣传沟通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宣传沟通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宣传沟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认为“后勤工作” 是“后勤自己的事”, 与其他部门无关, 对后勤工作未能及时进行组织宣传, 使师生员工不能及时了解后勤工作、 认识和理解后勤工作。
二是宣传沟通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宣传沟通主要采取师生座谈、 交流等形式, 而参与座谈交流的学生多以学生干部为主, 这些座谈的对象往往也只是被动 “受众”,同时, 由于“受众” 的范围参与比例较小, 信息传递面相对狭窄, 自然就出现沟通互动的范围不大、 影响有限的局面。
三是宣传沟通力量相对薄弱, 部分科室、 中心没有设立专门的宣传员, 总体宣传效果不理想。
四、 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的措施 (一)
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按照政治理论学习要求, 结合后勤工作实际, 积极组织和引导后勤职工开展学习,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后勤职工的思想统一到高校发展的中心工作上来。
1、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
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 学理论、 学管理、 学业务。
结合实际, 拓展思路, 务实创新, 以“勤政、 廉洁、 团结、 高效” 为工作准则, 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2、 坚持部门职工定期学。
按照理论学习安排, 要积极创造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有组织、 有计划、 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 努力打造学习型后勤干部职工队伍,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
3、 进一步加强对临时工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
后勤临时职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多数只有小学和初中水平。
因此要分层次、 分类别的组织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业务技能, 并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类培训班, 提高临时工的思想素质、 业务水平以及优质服务意识, 从而不断推动后勤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
强化思想认识, 明确工作目标
一切从师生员工的利益出发, 努力提高思想认识, 实现优质服务, 是后勤工作取得师生员工支持的必要条件。
根据后勤工作“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环境育人” 的职能,应把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到每一个科室和中心、 每一个服务环节以及每一个工作岗位。
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 后勤职工要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愧于“老师” 这一光荣称号。
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 奉献意识、 竞争意识、节俭意识和育人意识, 充分认识后勤工作在整个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三)
狠抓队伍建设, 坚持服务育人 要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教学、 科研服务, 为师生的工作、 学习服务, 必须建立一支勇于开拓、 富于实干的高素质后勤干部队伍。
后勤干部应具备以下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
(1)
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指导行动, 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真心真意对师生负责。
(2)
有良好的思想作风。
良好的思想作风是形成领导威信的重要因素, 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
后勤领导干部要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决杜绝讲假话、 大话、 空话, 报喜不报忧, 欺上瞒下、 弄虚作假。
②坚持原则, 秉公办事。
后勤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廉洁奉公。
这既是对后勤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 也是良好思想作风的重要标志。
③埋头苦干, 任劳任怨。
后勤工作面广、 繁锁、 服务性强, 有些工作更是时间紧、任务重、 要求高, 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就要求后勤领导干部要有无私奉献、 埋头苦干、 任劳任怨的精神。
④严以律已, 宽以待人。
后勤干部要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 胸怀宽广,善于爱护和发挥部门职工的积极性; 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在部门职工思想或工作上出现问题时, 要善意指出, 热情帮助, 并主动承担应负的领导责任。
2、 职业道德素质
(1)
敬业—热爱本职工作, 尽职尽责,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
(2)
勤业—忠于职守, 在工作中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
(3)
精业—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精益求精, 不断进取。
3、 富有改革创新精神
后勤干部要勇于创新, 锐意改革, 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表现在有强烈的进取心, 勤于思考, 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 不断总结、 创新和提高, 形成新的思想和办法, 用以指导工作。
(四)
加强宣传沟通, 坚持长效管理 后勤工作面向全校师生, 渗透到教学、 科研和师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要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必须从高校大局出发, 努力做好与学院系部、 处室以及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 争取更多的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识、 理解、 支持和配合。
1、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报刊、 宣传栏、 网站等媒体, 及时宣传后勤, 解答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提高他们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 完善沟通形式 (1)
建立后勤工作接待日制度, 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解答他们关心的问题。
(2)
在学生会中设立专门联系后勤工作的学生工作委员会, 以便相互交流、 及时沟通, 使它成为学生与后勤之间沟通的桥梁。
(3)
定时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 听取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 建议。
能当场解决的要及时处理, 一时不能解决或需要协调处理的要给予耐心的解释, 事后及时予以反馈。
(4)
每学期进行一次师生满意度调查, 了解后勤工作的长处和短处,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
(五)
采取多项措施, 做好后勤工作 根据高校后勤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还应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后勤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1、 全面落实后勤目标管理责任制。
根据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后勤目标管理责任制。
把后勤总目标按照工作职责予以分解, 使各科室、 中心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 做到“人人有职责、 人人有任务、 人人有目标, 以此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狠抓落实, 确保成效。
2、 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服务行为, 加大监控力度。
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规范和约束后勤工作,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使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确保服务及时到位。
3、 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意识。
安全工作是后勤工作的第一要务。
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 本着“以人为本, 查摆不安全因素, 提高安全意识, 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为目的, 定期召开部门安全工作会议, 做到责任到人, 层层负责;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巡检工作制度, 变“等” 为“找” , 加强对水、 电、 暖、 饮食、 医疗、 基建等方面的日常检查和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做到警钟长鸣,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建立“首问责任制” 服务承诺。
日常工作中, 学院师生找到后勤任何一位职工报修时, 后勤职工都要得到直接受理, 不需要再找其他后勤人员, 后勤部门内部的信息沟通和维修安排均由内部自行解决。
5、 以“活动” 为载体, 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围绕“如何树立服务意识, 增强责任心, 争做优秀职工” 这一主线, 积极举办各类学习、 培训班, 大力开展 “优质服务月、主题讨论会、 演讲比赛” 等活动, 以此为载体来提高后勤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总之,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工作, 创新工作思路、 倡导先进的管理理念已成为后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而坚持以“服务育人” 为宗旨, 来提供优质、 高效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是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也是后勤工作努力奋斗的目标。
作者简介:
张继先(1970-)
, 男, 山东安丘人, 潍坊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
篇六: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mdash;30—疫情防控中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管控及对策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平 易
万 丽
[摘
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校园管控提出了新要求,校园防控刻不容缓。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针对后勤人员管控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探索分析后疫情时期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并结合后勤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提升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疫情防控;后勤保障人员;管控
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高校后勤保障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高校后勤迅速投入、多措并举,努力为校园筑起安全防护屏障。其中,后勤保障人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他们仍然在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岗位上不懈坚守。因此,以后勤保障人员的精准管控为导向,深刻理解疫情防控中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管控的重要性,梳理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在目前常态化防控阶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进一步地,在探索高校后勤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方面提出建议,以此推进高校后勤工作的高效化、精细化,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疫情防控中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管控的重要性 兴校之举,首在得人。[1]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同时,高质量后勤保障人员对于一流大学建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完善后勤管理体系,提供标准化服务,实现对后勤保障人员的有效管控,这样才能及时应对新冠疫情等应急情况,保护师生的健康安全。
(一)后勤保障人员的安全直接影响学校运行 后勤保障人员是高校每天顺利开展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关键,然而后勤人员数量多,涉足领域广,行动面积大,如果发生疫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涉及的场所都会暂停使用,须经终末消毒后方可重启。由于后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涉及场所可能会非常广泛,包含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如果暂停使用将会影响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推测,如果后勤保障人员发生疫情,极有可能产生交叉感染,爆发群体性疫情,甚至导致全校正常活动停滞。因此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后勤保障人员的管控极为重要,只有保障了后勤人员安全,才算真正树立了高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屏障。
(二)后勤保障人员的安全直接影响师生健康 高校后勤保障人员在公寓住宿、餐饮服务、商贸往来、校园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是使高校师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补充的重要桥梁。[2] 在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后勤保障人员每天在不同岗位服务不同师生,他们自身的疫情防控和个人健康状况将会影响师生的健康安全。因此对后勤保障人员的管控应成为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极其关键的环节。
(三)集体宿舍居住环境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 后勤人员的住宿环境是目前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多,对后勤人员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学校本身占地规模有限,导致后勤人员居住的房源供给不足。[3] 因此多数后勤人员在校内居住集体宿舍,人员密集分散度低;甚至很大一部分居住在地下室,房间拥挤且空气流动性差。如果一人发生感染,可能引发疫情更大范围扩散,带来严重后果。如何处万方数据
—31—
理并解决后勤保障人员的住宿环境问题,影响着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效果。
二、疫情期间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管控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的管控长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住宿分散、个人文化水平偏低等情况引发的管理困局;而在疫情形势下,原有问题进一步激化,并出现了新的隐患。
(一)住宿分散,集中管理难以实现 高校后勤人员人数众多,面对学校紧缺的住宿空间,后勤人员的住宿范围相对分散,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家属楼、办公楼值班室等各处区域均有人员居住。面对住宿区域分散的后勤保障人员,学校难以实现集中管理。
(二)文化程度偏低,人员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部分员工对学校应对疫情的防控要求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防控措施的正确实施;同时部分年龄偏大的员工不会使用微信等手机软件,无法按时填报自身状况,从而无法及时统计实时数据……这些都加大了疫情防控中对后勤保障人员管控的难度。
(三)后勤保障人员的返校流程仍需完善 随着学校复工复课,后勤保障人员也相继返程回校。高校十分重视且不断改进流程以应对学生返校,然而对后勤人员的返校管理相对不足。高校后勤人员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缺乏关联,员工返程多是自行安排,途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众多,感染风险进一步增大;同时由于返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不通畅、数据不精准、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发现疫情隐患,在返校后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四)危机预判不足,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高校后勤保障人员之前对突发危机的预判,多局限在设备损坏、恶劣天气等方面,长期以来的培训内容与安全教育方向也多基于此展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相关的教育培训有所欠缺,应急局面估计不足;尤其是当下进入后疫情时期,高校后勤保障人员每日防疫工作内容重复度高,防疫意识容易松懈,给高校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三、加强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管控的对策 通过上述问题可以看出,疫情下高校后勤人员的管控整体不容乐观,对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不利影响,因此改变现状,寻找行之有效的管控对策势在必行。
(一)开发“云”系统,实行线上申报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各高校积极开发“云”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复工复学。北京师范大学开发并运用了“每日上报”系统、返京(回国)人员申报系统、临时人员预约入校系统和人脸识别系统,完善疫情防控体系。“每日上报”系统实行全体员工每日健康打卡制度,实时监测员工健康情况;返京(回国)人员申报系统和临时人员预约入校系统用于员工信息采集、身份认证等,助力人员管控;人脸识别系统作为智能门禁,实现无接触管控,在解决部分年龄偏大人员对新技术使用不熟练这一困难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出入效率,实现了流量精准管控。
(二)安全检测,限制活动区域 疫情防控期间,把好人员关,返校返岗人员需提前向所在单位提起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返校,并做好返校途中的自我防护工作。返校后所有在岗员工统一进行核酸检测,确保全员符合岗位身体条件要求。同时利用校园卡的权限加强对员工的社会活动区域管理,对人员涉足场所和区域进行限制,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人员聚集。
(三)转移住宿,统一集中管理 针对后勤保障人员住宿环境差,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现状,学校集中调度,科学分配现有资源,妥善解决危机。北京师范大学加强校内地下空间管控,将原住在地下室的不符合疫情防控住宿要求的职工进行转移,安排入住位于地上的兰蕙公寓和新松公寓;加强对集体宿舍监督管理,控制人员居住密度,减少接触。
(四)督查督导,制定精密预案 学校及时制定科学严谨的后勤保障防控工作预案,进行全要素演练,提升应对疫情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建立督导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日无间断巡查,严密值守,使工作内容明确化、规范化、体系化,更有远见地应对危机,确保万无一失。[4]
(五)组织培训,加强防控教育 面对突发疫情,后勤保障工作内容有所调整,如果培训不到位,可能出现任务不明、流程不清的状况,因此要在员工上岗前进行充分防控培训,让每位在岗员工都能熟悉防控业务、掌握防控技术、胜任防控工作;尤其是在后疫情时期的当下,使员万方数据
—32—
工树立疫情常态化工作思想,提升忧患意识,确保按照防控要求坚持规范操作和提供服务,仍是高校后勤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高校还应以多种形式向员工普及疫情防护知识,并督促员工自觉形成严格的自我防护和信息报送意识。
四、高校后勤管理未来发展建议 1975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科研单位工作时指出:“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三个部分,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5] 后勤工作看似简单,却是基石,因此高校未来后勤管理的发展必须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一)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减少后勤自管人员数量 在高校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精简分流富余人员,尽可能减少自管的后勤人员,可以缓解学校用人压力,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建设一支管理科学、安全可靠的精炼、高效的后勤保障团队。可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立足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后勤队伍激励机制,创新培训制度,逐步完善高校后勤队伍的管理。[6]
(二)科技替代人力,引入“云”服务 高校后勤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云”服务、“云”办理模式,将校园管理、基础建设、内部管控等各类服务“搬家”线上,依托科技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实现让科技服务人。科技的引入在帮助解决疫情期间高校后勤保障人员管控的同时,精简人力,降低人工成本,并为构建智慧校园、推进高校后勤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正视当前形势,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思想 面对当前形势,高校后勤要建立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保障机制,防控工作需要更加精准化,要有更严标准、更高要求的工作措施。所有后勤保障人员需强化防控意识,做好疫情常态化工作的思想准备,切不可有侥幸心理,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落实“防输入、防反弹、防突发、防松懈”,织好“防护网”,筑牢“安全墙”。
(四)后勤不“后”,提高对后勤人员的重视程度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决定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而后勤职工的基本技能和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的生存与发展,[7] 因此提升对后勤人员的重视程度,实现后勤不“后”,对后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从以下 3 个方面着手推进:一是,有条件推进后勤职工宿舍楼建设,分阶段改善骨干核心力量住宿环境,为职工提供符合标准的住宿保障;二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职工进行职业规划并按计划落实,培养员工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加强后勤员工文化建设,丰富娱乐生活,强化其对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助力后勤事业发展。
五、结语 鉴于高校后勤保障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面对人员管控的诸多难点,高校应重谋划、严落实、精管理,从多方面逐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坚决防范疫情在校园传播扩散,做好师生生命健康安全与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保障,担负起高校后勤长远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鲁倩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人员队伍建设[J].区域治理,2020(03):207- 209. [2]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3]吴光华.高校教职工集体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3):236-237. [4]王波,周春霞,陈凌,陈建龙.积极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切实创新非常时期服务策略——全国高校图书馆疫情防控期间服务创新情况调研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38(02): 5-17+29. [5]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A].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43,33. [6]曹霞.推进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探索[J].福建茶叶,2020,42(03):357-358. [7]张世勇.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素质,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06):32-3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赵相华)
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高校后勤管理对策论文 对策 高校后勤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