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融合与创新(全文)

时间:2022-09-18 14:05: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媒体时代融合与创新(全文),供大家参考。

全媒体时代融合与创新(全文)

 

 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与创新 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与创新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被学界从理论上正式提出,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 我们能够感受到各大传媒集团都在对全媒体的报道方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在这个理论尚未明晰、 实践尚在摸索的阶段, 对全媒体的未来、 实现方式进行梳理以及对全媒体时代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很有必要。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媒体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 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 的产物。

 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 媒体内容、 渠道、 功能层面的融合, 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 因此, “全媒体” 的概念开始广泛运用。

 全媒体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

 从总体上看, 全媒体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种形态的传播, 报纸、广播、 电视与网络以及手机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

 国内传媒集团对于全媒体都处于试水阶段, 走在全媒体前沿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是在探索中寻求发展。

 这些试水和探索可以给我们发展全媒体提供很有意义的参考。

 当前, 国内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发展模式各不相同。

 传统报业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以下两类:

 1. 全媒体新闻中心模式。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

 这一模式是:

 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 将外采记者获得的独家新闻先通过网络发布实时快报, 抢占新闻首发, 然后再由报纸记者做跟踪深度报道。

 这种配合做到速度和深度两不误。

 2. “报网合一” 模式。

 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杭州日报》 与杭州日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 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 创造了“报即是网、 网即是报” 模式。编辑部增加了网络采编流程, 报纸、 网络两套流程并行,每个选题的策划都同时考虑网络、 报纸分别如何报道。

 这两种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全媒体” 体现的不是“跨媒体” 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 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面互动、 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 网络媒体自身的全面互溶。

 总之, “全媒体” 的覆盖面最全、 技术手段最全、 媒介载体最全、

 受众传播面最全。

 全媒体应根据需求和其经济性来结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全媒体” 超越“跨媒体” 在于其用更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媒体间的综合运用, 以求投入最小、 传播最优、 效果最大。

 笔者认为, 在全媒体的起步阶段, 有两个需要着重明确的问题:

 一、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方式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

 当网速发展到极致, 人们不再担心网速的时候,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有两个:

 一是内容, 二是用户服务。

 媒体运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

 接口是标准的, 内容是差异的; 资源是有限的, 服务是无穷的。从传统媒体的全媒体道路来看, 从以前的报网互动, 再到报网合一,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改革实践之路。

 如今, 随着携带摄像器材拍摄视频的记者和报社越来越多, 有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传统媒体应该何去何从? 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全媒体时代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会不会发生变化? 新闻生产流程以及分工方式会不会改变?

 笔者认为, 在全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不是叠加而是融合, 传统媒体的作用是增强而不是削弱, 媒体间的发展是个性化而不是同质化。

 单单的从“报网互动” 走到“报网合一” , 不可能实现报业的全媒体发展之路。

 2008 年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工程, 并确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安全生产报、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单位为报纸全媒体出版领域应用示范单位, 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

 可见, 为适应网络媒体和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型市场需求, 通过流程再造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 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

 全媒体的先行者、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也说过, 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博弈, 而是殊途同归。

 “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同时, 新媒体也将引领媒体发展并走向全媒体之路, 但新媒体也同样存在全媒体化。

 所以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

 传统报业的全媒体道路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去实现:

 一是流程。

 全媒体模式变革了传统报业流程, 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层级开发、 多次利用, 发布渠道的多媒介展示以及发布方式的滚动即时播报。

 二是平台。

 多媒体信息平台解决了全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技术瓶颈。

 如果还是利用原有

 的报业采编系统, 只能传送文字和图片, 显然无法实现网络和手机时代的媒体融合。

 三是人才。

 媒体融合首先需要融合型人才、 全媒体人才。

 媒体的记者不仅要会拿笔杆子, 也要会使用多媒体平台上需要的新技术手段。

 未来传媒的发展趋势是:

 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为驱动, 以平台为基础。

 而这些就要求传统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来顺应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 全媒体的创新和打造舆论新环境

  全媒体的多样化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信息感受, 网络、 手机等平台的应用使受众对信息的摄取更加方便及时。

 但是, 全媒体在给人们提供及时、 海量信息的同时, 一些虚假内容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带来信息发布不准确、 容易传播虚假信息这样的问题。

 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 在经历了网络嘈杂而嚣喧的初创期之后, 受众对于全媒体信息平台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媒体时代, 面对开放的信息平台, 面对“人人都是媒体” 的短信、 微博、 即时聊天等各种网络应用, 全媒体坚持真实, 铲除虚假, 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作用凸显出来。

 各种媒体充分融合之后的全媒体, 要善于在各种信息中辨别真假, 并且通过全媒体的平台优势发布给受众。

 确保新闻真实性是对媒体的基本要求, 全媒体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平台, 要想建立公信力,必须在制止虚假新闻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上下功夫。

 全媒体的机制融合是最核心的融合。

 在任何系统中, 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 根本的作用。

 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呈现出主导性、 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传统媒体引导力很强, 这是其优势所在。

 新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有多样性、 自发性、 情绪性、 广泛性、 参与性和对话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带来的互动优势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

 这两个舆论场有很大的互补性, 应该去联动和融合, 才能够真正形成一个有效的、 真正的舆论新环境。

 面对网络新闻影响力和冲击力越来越大的趋势, 传统媒体必须强化网络新闻的跟进报道, 不断扩大报道范围, 增大报道规模,用原创和深度调查分析新闻作品, 增加网络新闻热点的深度和厚度,从而实现报网良性互动和融合。

 相对于传统媒体, 全媒体肩负的任务不仅是保证传统媒体的原有功能, 更重要的是强化网络新闻热点报道, 通过自己独有的采访权, 去伪存真, 控制舆论导向, 构建舆论场, 推进报网纵深融合。(敬冉:

 湖北省政府网; 王唯�:

 荆楚网)

推荐访问:全媒体时代融合与创新 融合 创新 媒体

版权所有:同博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同博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同博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滇ICP备19003725号-4